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連通器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壓輸電線路;無功功率;并聯電抗器
中圖分類號:TM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0-0195-01
1 概述
我們將無功補償分為感性補償和容性補償兩大類,當缺乏容性無功時,電壓就會出現偏低的情況;當缺乏感性無功時,電壓則會出現偏高的情況。目前在電力系統當中,其容性的無功補償,從高壓到低壓以及設備的改造制作、電力系統的運行管理中、設計標準化工作方面都已經非常的成熟和完備。
2 感性無功補償的發展和應用
根據電力系統電壓和無功電力技術的相關要求,一般330 kV~500 kV的電網,應該按照無功電力分層就地平衡的要求配置高、低壓并聯電抗器,以此來補償超高壓線路的充電功率。在電力系統中,一般的高低壓并聯電抗器總容量不宜低于線路充電功率的90%,而電力系統中的電壓穩定這一系列問題與電力系統的無功率是緊密相關的,其中導致電力系統電壓失去穩定性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無功功率不足,另外,電網之中的無功潮流流動將會對線路以及變壓器等輸電設備造成損耗,進而會影響到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我們應優化改進無功功率,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力系統運行帶來的經濟性,而且還能夠提高輸電的綜合效率。通常,高壓輸電線路在夏季時由于用電負荷較低,線路分布電容無法被感性負載完全吸收,造成線路運行無功含量大,導致系統運行效率低,功率因數偏低。根據國家電網公司規定:用戶每月除按耗電額度收費外,還會根據用戶的功率因數情況進行電費調整,功率因數低于0.9時,增收費用,功率因數高于0.9時,減收費用。所以,為解決無功功率不合理流動及線路上的功率損失問題,在高壓輸電線路關口變中加裝高壓電抗器補償感性無功,提高線路功率因數,以達到經濟運行的目的。
3 采用并聯電抗器進行無功補償的相關技術問題
電抗器和電容器一樣,運行條件非常苛刻,一旦帶電即滿載運行,而且所運行的時間還較長,根據資料顯示,500 kV變電所中的高抗的年投運率一般都會達到8000小時以上,就算是裝在主變三次側的低抗的年投運率也會達到7500小時以上。因此,高、低壓電抗器在設備的制作、參數的確定、布置以及安裝等方面還是會出現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分析研究。
3.1 設計推薦選型
干式空芯電抗器。這種電抗器重量較輕,運輸和安裝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噪音很低,無滲油問題,維護方便和無鐵芯飽和,所以目前比較受運行部門的青睞,但是如果與油浸鐵芯式相比較的話,會發現其存在一些缺點:1)干式空芯電抗器受絕緣結構和材料的雙重限制,使得其絕緣強度和耐受電壓遠遠不如油浸鐵芯式電抗器,據資料顯示,油浸鐵芯式電抗器的額定電壓可達到800 kV,但是反觀干式空芯電壓,僅僅達到35 kV,二者相差甚遠;2)干式空芯電抗器在工作時是靠空氣的自然冷卻來進行散熱的,所以散熱條件較差,而且一旦長時間接觸陽光或者處于高溫的環境下,其絕緣的部位很容易老化,會縮短使用的壽命。而油浸鐵芯式電抗器具有較好的冷卻效果,而且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絕緣的壽命也是干式空芯電抗器的2倍以上。因此油浸鐵芯式電抗器要比干式空芯電抗器經濟;3)干式空芯電抗器是沒有鐵芯進行導磁的,因此其損耗將會遠遠大于油浸鐵芯電抗器,而且干式空芯電抗器需要較大的安裝場地來滿足因電磁感應而附加產生的損耗和發熱。油浸鐵芯式就具有較好的導磁鐵芯和漏電屏蔽,因此損耗很低,其安裝場地也很小;4)隨著絕緣材料價格的影響,使得即使容量相同的產品,干式空芯電抗器的絕緣材料價格要比油浸鐵芯電抗器的價格高出20%以上。
3.2 設計中布置安裝的注意事項
空芯電抗器因其四周存在著較強的磁場,而且處于電抗器中的金屬部件會產生渦流,從而造成金屬部件出現發熱現象,如果出現情況較輕時有可能會造成電解損耗,但是一旦情況嚴重,就會造成重大的事故,因此我們要對電力系統中規定在一定的范圍內不可以使用鐵磁性金屬部件。在電抗器下面添加絕緣的部件,最好是采用無磁性的金屬材料。而為了減少渦流,我們也可以在設備的安裝上做一些較為特殊的要求,比如在電抗器連接到其他的設備導線時,如果是用鋁母線,就要立式安裝,不適宜平放,而且所有的組件都要采用不銹鋼的材料進行連接。此外,空芯電抗器在進行低式落地布置安裝時,為了保證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要在工作人員工作四周設置一些圍欄來保證人員的安全。如果采用金屬圍欄,必須滿足防磁范圍要求。有些工程為了更好的解決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目前已經采用塑料或者玻璃鋼圍欄來取代金屬圍欄。
3.3 接線方式選擇
理論上講,并聯電抗器裝設地點設在線路的哪一方都可以,但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考慮所選并聯電抗器電壓等級高低、新建工程是否需要補償,工程擴建時是否有安裝地方,控制操作是否方便靈活等各方面因素后再確定。
對大電力系統,補償容量大,電壓高,可集中安裝在區域性樞紐變電所高壓側,采用戶外安裝方式,因投切次數少,在滿足開斷容量條件下可采用隔離開關和油開關操作。小電力系統的補償容量小,電壓等級低,可戶外分散安裝。為了運行、調整投切靈活力便,可采用真空斷路器開關柜。
3.4 保護及控制部分技術要求
1)裝設瓦斯保護。當并聯電抗器內部由于短路等原因產生大量瓦斯時,應及時動作并跳閘。當產生輕微瓦斯或油面下降時,應及時發出信號。瓦斯保護流速整定值的選擇,主要取決于并聯電抗器容量、冷卻方式及導油管直徑。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標準,均采用經驗數據進行整定;2)裝設差動保護或電流速斷保護。大容量并聯電抗器裝設差動保護,小容量若靈敏度滿足要求時可裝設電流速斷保護,以防御并聯電抗器內部及其引出線的相間和單相接他短路。在可能出現的最大不平衡電流下,保護裝置不應該誤動作。并聯電抗器裝設過電流保護作為差動保護的后備,保護裝置帶時限動作于跳閘;3)裝設過負荷保護,以防御電源電壓升高和引起并聯電抗器的過負荷。保護裝置帶時限動作后作用于信號。
4 結論
對于高壓輸電線路無功功率的補償,既有利于提高系統的電能質量,又可為用戶節約大量的電費支出。因此,在變電站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無功功率對系統的影響,通過合理的補償措施提高系統的安全經濟運行水平。
關鍵詞:物聯網;智能電網;傳感技術;RFID
中圖分類號:TP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4)08-0067-03
0 引 言
近年,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在包括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工業監測、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內被廣泛應用。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物聯網在信息傳送效率提升、生產率提高、企業管理成本降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比如,在2009年8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19版《從互聯網到“物聯網”》一文中提到,國家電網江西供電公司將傳感裝置安裝到分布在全省范圍內的兩萬臺配電變壓器上,實時監測其運行狀態,實現電力使用情況檢查、電能質量監測、線路及設備負荷管理、線損管理和需求管理等一體化高效管理,從而使得每年可以降低1.2億千瓦時電能損耗。
電廠、電網、變電站、供電局、供電所彼此間信息的傳遞通過電力通信及電力信息系統已經實現了的全覆蓋,同時建立了傳輸網絡、調度數據網絡、綜合數據網絡等來適應不同的業務需求,從而使各層面間實現了通信網絡的互聯互通。未來的發展將利用物聯網技術將這個網絡延伸至配網,以及現實中的各種物體,實現物物通信。近年來,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如何組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電力系統通信,已成為電力系統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1 物聯網核心技術及體系結構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提出了“萬物皆能通過網絡相互聯結”的觀點,并對物聯網的基本含義進行了闡述。ITU提出了物聯網的基本定義為“通過RFID、紅外傳感器、GPS、激光掃描設備、氣體感應器等傳感設備,按照規定的一系列協議,將任意物品連接到互聯網中,從而達到信息交換和通訊,用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為目的網絡[2]。”物聯網中的交互實體是時間或空間上可移動的物理實體或虛擬物體,采用近場無線通信、無線傳感與執行網絡與RFID等技術的融合,連接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3-4]。在物聯網中,物體參與商業、社會和信息的活動,進行交互和通信;并感知環境,與環境交換數據和信息[5]。
1.1 物聯網核心技術
以RFID和網絡技術為關鍵技術的初期物聯網主要用于對貨物及商品的管理,隨著技術的發展,實現了通過物聯網技術對物的控制,進一步達到“以物控物”。物聯網自身需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通過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完成動態自適應。同時,材料技術的發展也促使物聯網功能屬性得到延伸,未來物聯網的發展不僅能夠準確操作宏觀物體,而且還可以對微觀物體進行精確控制。從目前來看,須通過網絡融合技術的發展來克服傳統網絡的異構型對未來全球物聯網的應用的形成造成的困難。綜上所述,物聯網具有以下五項核心技術:標識事物的RFID技術、傳感器與探測技術、思考事物的智能控制技術、網絡融合技術以及微縮事物的納米技術。
標識事物的RFID技術就是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它可以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無需人工干預,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RFID由閱讀器、標簽和天線三部分組成,由這些組成部分完成對物體的控制、檢測和跟蹤。做為具有唯一電子編碼的芯片和耦合元件的標簽,進入由閱讀器射頻信號形成的磁場后,通過感應電流獲取能量后將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發出。通過射頻產生的磁場,閱讀器就可以對標簽信息讀取或寫入。天線的作用是在標簽和閱讀器間傳輸射頻信號。
傳感器與探測技術是物聯網感知環境和自身狀態的核心技術,傳感器與探測技術能夠為網絡系統進行處理、傳輸、分析和反饋提供最原始的信息。目前,傳統傳感器正逐漸的向微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并將傳統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由嵌入式Web傳感器逐漸取代。
智能控制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物體具有一定的智能型,以智能系統植入物體中形成智能控制系統,再通過這個系統對物體的各種狀況進行分析。智能控制的理論來源于認知計算,認知計算也是當前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方向。要想使物聯網實現“以物控物”的目標,那么既需要事物能夠感知學習外界環境信息,而且還要能夠讓物體覺察發現自身的行為習慣。
網絡融合技術最早起源于電話網、數據網及因特網在業務層面的融合。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網絡標準的不斷涌現,異構網絡和網絡復雜度的提高等因素,嚴重阻礙了跨網絡業務的發展。網絡融合技術在網絡層面對各種異構網絡進行融合,消除網絡間由于不同標準而形成的數字鴻溝,實現異構網絡間的無縫切換。
納米技術是對尺寸在0.1 nm~100 nm范圍內的材料性質及應用進行研究的新興技術,這一研究技術包括眾多學科,如納米化學、納米力學、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材料學等等。由于納米材料所具有的的性質,所以用納米材料制作的器材具有重量輕、硬度強、壽命長、設計方便、維修成本低等特點,從而使得納米技術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納米技術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可以使物聯網從宏觀走向微觀,從而使“物”在物聯網中“感知萬物”、“以物控物”。
1.2 物聯網體系結構
1.2.1 泛在網體系框架
目前,對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大多采用由ITU-T在Y.2002建議中所描述的泛在網分層體系結構。在Y.2002建議中將物聯網自下而上以此劃分為分為五個層次:底層傳感器網絡、泛在傳感器接入網絡、泛在傳感器基礎骨干網絡、泛在傳感器網絡中間件和泛在傳感器網絡應用平臺。
1.2.2 M2M體系結構
在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M2M已經進入部分商用階段,主要應用應用領域有安全監控、城市信息化、物流系統、公共交通等。在ETSI制定的M2M體系結構中,將物聯網劃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1.2.3 通用物聯網體系結構
目前,可運營管理的通用物聯網體系結構尚處在初期研究階段。ITU在文獻[6]中對泛在傳感網絡進行了描述,認為泛在傳感網絡是一種通用的物聯網體系結構,它將物聯網分為四層,分別為感知層、網絡層數據智能層和應用層,圖1所示是一般物聯網的分層結構圖[1]。
圖1中感知層的功能,通俗來講,即在傳統網絡基礎上將用戶終端向“下”擴展和延伸,擴大通信對象范圍,從原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擴展到人與現實世界中萬物之間的通信。感知層主要實現感知并采集數據,對物理世界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感知,并捕獲事件過程中的數據。因此,感知層是整個物聯網的關鍵和核心。
網絡層的建立以現有網絡為基礎,主要承載數據傳輸、數據匯聚、安全可靠地傳遞和處理信息,如同目前的電話通信網、移動通信網、互聯網等。物聯網的網絡層是將傳感器網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相融合。
數據智能層包括智能處理中心、信息中心以及網絡和數據管理中心等等。
應用層作為物聯網發展的驅動力和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物聯網與具體行業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層主要將感知和傳輸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進行正確的控制和決策,服務于智能電力、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行業,實現行業管理、應用、服務的智能化。
2 物聯網技術在電力通信系統的應用
電力通信系統承載著電力系統中信息的傳輸業務,這些信息包括語音、數據、故障錄播及視頻等。電力通信系統的穩定性取決于通信設備能否正常運行。同時,在通信設備發生故障時能否及時發現,尤其在一些無人值守變電所業務出現故障時能否及時發現并得到處理關系著整個局部電力系統的運行。結合物聯網技術和電力通信系統的特征,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電力通信系統,不僅可以節省人力資源,而且還能及時的獲取中心及偏遠變電所設備的運行狀態。物聯網技術在配電網通信、應急通信以及智能電網等方面可以為電網智能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2.1 配電網自動化
配電網大多是指等級在10 kV之下的電壓網絡,是相對于高壓輸變電網而言的。配電網具有電壓等級多、配電設備多、支線較多、網絡結構復雜、事故幾率高、事故查找困難、變動頻繁等特征。通過對國內外配電網可靠性實例的研究分析,發現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實時配網自動化。配電網自動化的功能包括配電網運行自動化和管理自動化兩個方面。在配電網運行自動化操作過程中包括數據采集與監控、故障自動隔離及恢復供電和電壓無功及無功管理;而對設備的管理、檢修管理、停電管理和規劃設計管理包括在配電網管理自動化中。
在配網通信中,主要采用的通信方式有光纖以太網、配電載波、GPRS或3G,以及諸如無線擴頻、ZigBee等。在這些通信方式中光纖以太網采用EPON或GPON使用較多,但是由于配網經常會變動,同時光纖施工難度較大、綜合成本較高;配電載波傳輸質量較差,安全性比較低;GPRS等無線技術雖然通信質量較好,當容易受到路徑的反射干擾,同時安全性也較差。
通過分析物聯網技術發現,對于存在于配網中終端與通信的問題可以使用物聯網技術很好地解決,僅需在配網設備及附件中加入傳感器并將其聯入互聯網便可完成配網的通信工作,通過對數據的采集與監控即可實現“三遙”(遙測、遙信、遙控)等自動化技術。從而有效解決配網中終端多,而且經常變動的問題。
2.2 應急通信
在電力系統中,“發輸配用”覆蓋范圍較廣,設備終端多,在每一階段都有可能隨時隨地發生事故,這就需要一個可靠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在以往的工作中,一般只有事故發生會由搶險人員趕完現場檢查并檢測事故源,然后將結果匯報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根據事故原因制定相應處理方案并對事故進行處理。這將大大增加了搶險耗時。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搶險時間大大減少,并未指揮中心和調度中心的工作提供便捷。通過安裝在終端設備的傳感器,可以實時智能化檢測電網運行狀態以及各終端設備的運行狀況。一旦發生事故,檢測系統會發出報警信息,同時精確定位事故源,檢查事故狀況,并將準確的數據信息傳送到指揮中心,并啟動自我修復裝置,若無法自我修復,也可以讓搶險人員能夠提前準備所需設備或更換零件趕赴現場進行搶險,大大提高了事故的處理效率。
2.3 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也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有時也用電網2.0來稱呼。在美國能源部《Grid 2030》中,對智能電網的定義為:一個完全自動化的電力傳輸網絡,能夠監控電網中的每一個用戶和電網節點,確保從發電到用電的整個輸配電過程中,多個節點間信息和電能的雙向流動。而我國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給出的智能電網的定義為: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傳感測量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它可以充分滿足電力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電力供應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滿足環保約束,保證電能質量,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的目的,實現用戶對電力供應和增值服務的可靠、經濟、清潔、互動等。
在智能電網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補充或增強傳感器測量技術、通信技術、遠程抄表技術、信息技術等,同時可以對在網設備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發現設備發生的事故并進行定位追蹤,而且通過傳感技術還可以對輸電線路桿塔、線路覆冰情況、設備溫度等進行實時監測。對于一些高壓線路、海底電纜、配電房開關等難以通過通信方式有效收集的數據,借助物聯網傳感器就可以很輕松地實時收集并整合,從而提高應急的靈敏度和管理的效率。
3 結 語
伴隨著智能電網的建設,電力物聯網技術也在迅速的發展。在電力系統中應用物聯網可以有效改善輸電通信基礎網絡,提高電力系統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作為配電網絡的重要途徑還可以實現傳統網絡中無法實現的一些功能。物聯網技術還能有效克服惡劣氣候等一些自然災害,加強對突發應急狀況的檢測和處理,保障電力通信體系。
但是,物聯網技術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技術中還是很多不夠完備的地方,一些關鍵技術還需要攻克。對于物聯網技術和電力系統技術的深層次融合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從而加快智能電網的建設步伐。
參 考 文 獻
[1]屈軍鎖 主編,物聯網通信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2]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itu.int/osg/spu/publications/internetofthings/InternetofThings_summary.pdf, 2010.7.
[3] JEONG S,KIM S H,HA M, et al.Enabling transparent communication with global I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C],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Mobile and Internet Services in Ubiquitous Computing.Piscataway: IEEE,2012:695-701.
[4] CONTI J P.The Internet of things[J].Communications Engineer,2006,4(6):20-25;
關鍵詞:網絡技術;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供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11-00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43
1 汽車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含義
1.1 汽車供應鏈管理系統
汽車供應鏈管理系統主要分為供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銷售渠道價值鏈、顧客價值鏈。供應商價值鏈即上游的價值鏈、企業價值鏈即企業的價值鏈、銷售渠道價值鏈和顧客價值即鏈下游價值鏈。因此可以認為汽車物流是集原料的配送、現代運輸、倉儲、保管、搬運產品、包裝產品、產品流通和物流信息共享為一體的綜合性管理,這是現今的汽車物流概念及現行摸式。供應鏈是將所進行的項目活動或服務活動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活動過程。這些活動的綜合一體化可以使消費者接受到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務。這些活動的本身就是上下游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方式過程。而汽車供應鏈管理就是指人們在了解并掌握了供應鏈之間各環節的內在規律和相互聯系后所總結出的,其利用管理的目的籌劃、組織、指揮、相互協調、控制和激勵對產品的生產以及協調流通過程中的所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價值流、資金流和業務流之間的合理的調控來促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合理的發展,用來達到最佳的組合,發揮最大的效率,獲得小成本所疊加的附加值來賺錢取最大的利益。
1.2 網絡技術在汽車供應鏈管理系統中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電子商務也隨之發展。電子供應鏈管理模型在各個領域都有較大的發展如百貨業、IT工業、船舶工業以及汽車制造業。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汽車制造業在科技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下網絡技術的運用是極為重要的。購買、運輸、儲存、調配、安裝、整合以及到最后的售后服務,其復雜零散的部件、繁復的程序、復雜的結構,都需要合理有效的調配。那么供應鏈中的網絡技術的應用則刻不容緩,否則將會被高速運轉的市場所淘汰。這種網絡技術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運用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率迎合新興的市場經濟。網絡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幫助汽車廠家和提供商兩者的長期持久高效的合作伙伴關系。其更快更有效地分享設計思路,制定更有效的雙方獲利服務。網絡技術的運用促進雙邊合作關系更進一步的發展。
2 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結構以及特點
2.1 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結構
在早期的汽車供應鏈管理的生產發展過程中,汽車行業供應鏈是由不同生產廠家以不同的車間流水線的方式構成,部分生產并安裝成整車,是由局部到整體的生產方式,其包括售前、售時、售后服務維修全權負責。對于傳統的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一家廠商所負責的工程量巨大,與此同時所存在的系統漏洞也會有著較大的體現。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及市場需求,為了汽車市場供應鏈獲得更高的利益,其供應鏈內部關系就必須有所調整。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中,業務流內部關系調整應該更加細化與復雜,明細的分工有利于生產的便利。業務流可分為多級供應商,當今市場大致分為四級供應商售時以及售后的服務商當然必不可少。那么它們的職能大致這樣分配:一級供應商的職能是提供傳動系統和內飾系統等整套的系統,二級供應商的職能是進行系統組裝與市場供應,三級供應商的職能主要是為二級供應商提供零部件,四級供應商則是為三級供應商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和基本輔料的供應商,當然還有售賣商、售后服務商以及消費者等。
2.2 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結構以及特點
首先,以汽車制造企業為供應鏈系統主要的核心。汽車制造業是整個供應鏈管理中最為關鍵的,大都為整車配置為調度,信息的交流共享,整車的產品設計、制造、裝配等方面擁有著較大的前景,是協調產、售、售后的重要關系樞紐。汽車制造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系統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汽車供應鏈的重點在于制定、協調打造優質的汽車供應鏈管理系統。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的整合、調配,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的建立,隨著時代的發展供應鏈系統的管理要不斷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供應商與分銷商的相互協調與管理,促進生產、供應,銷售關系的協調與控制等;再次,供應鏈上各個產業之間的供需關系十分密切并有所協調。汽車供應商和銷售商之間形成信息共享共同開發產品的組織,形成了互利共贏的雙邊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持久的合作有利于設計思路,制作過程的發展。然后,物流配送功能的專業化,采購和生產的全球化。通過從訂單計劃環節到銷售環節的集成管理,汽車生產與市場形成較為良好的關系,雙方基本能保持一致。物流配送更加快捷專業;最后,汽車的零部件為汽車的主要成本,其采的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汽車成本,是汽車制造業的一大重大改變。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全面策劃汽車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構建各種商務信息平臺,促進各個商務鏈中的成員更加有效地了解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3 網絡技術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3.1 Intranet/Intranet技術及Extranet技術
企業內部網是Intranet/Intranet技術的別名,又叫內部網、內聯網、內網。顧名思義,Intranet技術是企業運行的內聯網站,它最核心科技則是基于Web的計算再次重新整合的科技。它通常建立于企業各成員或組織內部成員并為其成員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臺和文件傳輸平臺,例如內部的文件傳輸、電子郵件。建立內部防火墻,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網絡體系。在供應鏈中Intranet/Intranet技術可以保護供應鏈內部的文件使各成員更加放心的信息交流。
Extranet――外聯網其具體定義還在討論中,但人們大都能接受的定義是:Extranet是一個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術使各企業成員與各企業成員的客戶和其他企業相連來完成其共同目標的合作網絡。如果說Intranet技術是內部聯系網站,那么Extranet技術則是外部相互交流聯系的網站。這種電子商務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和諧共贏加快企業之間的共同發展。
3.2 網絡技術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中應用
在21世紀網絡信息化快速變革的時代里,Internet/Intranet技g與Extranet技術的運用非常重要。汽車供應鏈在一般情況下具有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以及消費者。供應商提供零部件的硬件設備和設計思路的軟件設備。制造商是將提供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按照既定的設計思路整合并保管運輸至銷售商。在整個汽車行業供應鏈中汽車制造商占領著核心地位,掌握著核心技術。核心技術為汽車制造的四大工藝即沖壓、焊接、總裝和涂裝。在這整個的流程中Internet/Intranet技術則負責從供應商到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即上游到下游之間的聯系交流與資源信息共享。而Extranet技術則是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的聯系交流。通過Internet/Intranet技術和Extranet技術的運用可以使各企業內部之間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穩固的持久性,各企業與外部之間的聯系具有良好的交流互通的合作平臺,如圖1所示。
3.3 “大數據”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系統中的應用及實例
“大數據”在對于汽車行業供應鏈系統至關重要,同時它又與“云計算”密不可分,應用“大數據”對在汽車行業供應鏈進行精準的評估與營銷,分析鏈條中的故障,并及時地分析解決,為行業節約大量成本。如今通過“大數據”與“云計算”相結合,實時的大型數據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樣的框架來向數十、數百甚至數千的電腦分配工作,而以上的技術正在使網絡技術,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系統中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大數據”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系統中的實例,例如采用了Z2 EE技術手段和數據庫技術手段,就是基于大數據技術。基于“大數據”的網絡技術新型的汽車行業供應鏈系統,對于過去較為單一的系統網絡技術的運用,極大地適應了快速發展的社會市場。新型汽車供應鏈信息集成系統包括系統信息的管理、各會員的信息管理即各企業的信息管理、產品信息的管理、供應信息平臺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與監控。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化的新型汽車產業供應鏈。如圖2所示:
4 結語
網絡技術在汽車行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運用促進汽車行業的系統化的發展,使汽車行業更加適應快速發展的網絡化社會。網絡技術有利于其成員內部的共同協作,同時也促進與外部成員的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應鏈管理成本。該研究為汽車供應鏈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聯網;城市管道;燃氣系統;數據采集
中圖分類號:TP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2)12-0059-04
Application of IOT technology in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
BAO Li-wei1, HUANG Wen-qian2, FAN Hui-qun2
(1.City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2.Zhejiang Weixing Intelligent Instrument Inc.,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The IOT-based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pipeline gas meter (PGM), gas metering data concentrator (GMDC), object meter name server (OMNS)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using the EPC-global system for reference to measure how much of gas terminal users of the system use and acquire data. Among the modules, GMDC is the key componen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avant of EPC-global system.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principle of GMDC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0 引 言
城市燃氣是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城市經濟發展、改善環境質量、調整城市能源結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國在經歷了人工煤氣、LPG(液化石油氣)兩個發展階段后,以西氣東輸一線建成投產為標志,已進入了天然氣時代。2010年初,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和川氣東送建成,對我國天然氣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年7月,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全國城鎮燃氣發展“十二五”規劃》,預計“十二五”末,城鎮燃氣供氣總量約1 782億立方米,較“十一五”期末增加113%。其中,天然氣供應規模約1 200億立方米,居民用氣人口超過6.25億,用氣家庭數達到兩億戶,居民用氣量達到330億立方米;工業、商業及服務企業用氣量達到810億立方米。
隨著我國城市燃氣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城市燃氣發展在安全供氣、安全運行、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用戶數量迅速放大,以幾個城市為例,2010年底,深圳全市管道天然氣居民用戶突破100萬戶,工商用戶4 000余戶;天津市燃氣居民用戶221余萬戶,工商用戶1萬余戶;成都為155余萬戶,南昌為26.35萬戶。北京天然氣用戶2011年達到436萬戶,燃氣供氣量為68.6億立方米,預計到2015年的天然氣用量將超過180億立方米。杭州管道燃氣居民用戶數在2012年6月就已經突破了60萬戶。均勻穩定供氣與用氣波動之間的矛盾加劇,城市燃氣的需用工況是不均勻的,會隨月、日、時而變化,但燃氣氣源的供應量一般是均勻的。解決均勻供氣與不均勻耗氣之間的矛盾,不間斷地向用戶供應燃氣,保證各類燃氣用戶有足夠流量和壓力的燃氣,是安全供氣的重要內容之一。全面、及時、準確地感知燃氣終端用戶的用氣狀態,把握不均勻耗氣的變化規律,就成為提升燃氣供應服務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城市管道燃氣系統的構成
燃氣供應是通過城市燃氣管網實現的。燃氣在長距離輸送過程中,一般采用較高的壓力。城鎮燃氣供應系統就是根據不同用戶的需要, 利用調壓設備對燃氣進行降壓和穩壓,以提供相應的氣體壓力,最后送到用戶處。因此城市燃氣管網分為高壓(A級:2.5 MPa
目前,各地市燃氣公司基本都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燃氣管網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早期在主站與遠端站之間,SCADA系統通信采用無線數傳設備、DDN主信道及PSTN備用信道實現[2]。由于燃氣管網各監控站分布較廣、地形復雜,為保證實時數據的可靠傳輸,現已大量采用基于GPRS/CDMA的無線通信網絡[3-5]。燃氣供應SCADA系統的特點是監控點多、地域分布廣,如合肥市的燃氣SCADA系統就包括195個遠端站 [2],天津市燃氣SCADA系統監控調壓設備有1 841個。成都市通過SCADA系統實現4 930 km燃氣管道上連接有3座儲氣站、14座配氣站、85座調壓站、1 297個調壓柜、8 586個調壓箱的監控。事實上,SCADA系統的規模還將隨著城市管道燃氣的發展進一步放大。
通過SCADA系統的應用,燃氣企業可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制氣和輸氣過程中燃氣輸配設備實時運行狀態監測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為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各燃氣企業在SCADA系統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建立了管網GIS系統[6]、運維車輛GPS監控系統、OA系統、營業收費系統、客戶服務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等信息系統。從管道燃氣運營服務的需求來說,SCADA系統所能提供的對燃氣系統運行狀態的感知是比較宏觀和有限的,一個城市中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終端用戶的用氣狀態,無法納入SCADA系統。為了解決均勻供氣與不均勻耗氣之間的矛盾,并以足夠流量和壓力不間斷地向用戶供應燃氣,就需要有效地感知用戶終端的狀態,而這是SCADA系統無法實現的,但是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成熟卻為此提供了解決辦法。
2 城市燃氣系統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求
安裝用戶燃氣計量表的初始目的是對用戶使用燃氣量進行計量和收費。早期采用字輪式燃氣表,由工作人員定期入戶抄表收費;之后對燃氣表采用條形碼編碼,工作人員使用手持抄表器讀取條形碼并輸入字輪讀數,手持抄表器自動計算并打印條形碼對應用戶的期間用氣量計費小票,用戶通過銀行繳費。隨著燃氣用戶數的激增,抄表收費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基于IC卡預繳費的智能燃氣表逐步代替了入戶抄表方式,由用戶到銀行預繳費購氣,回來插卡后,IC卡表可自動計算用戶的可用燃氣量并顯示。IC卡表雖然節省了大量的抄表作業量,但無法采集燃氣流量數據以滿足燃氣公司燃氣價格調整和輸配差計算等需求[7]。特別是在當前能源緊張的形勢下,以需求側管理和分布式能源為特征的國家智能能源網建設問題已經提到議事日程,其中燃氣需求側管理還作為燃氣企業優化負荷結構、提高管網綜合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視[8]。在燃氣需求側管理中,終端用戶用氣狀態的數據采集就成為關鍵問題。
隨著遠傳自動抄表系統在電力行業居民電度表抄表的廣泛應用,燃氣行業也開始探索采用遠傳智能表技術來解決終端用戶用氣量數據采集問題。國家住建部也于2009年頒布了新版的遠傳抄表系統行業標準,對于在水、電、燃氣和熱量計量方面使用的遠傳表和集中器等進行了規定。基于GPRS的數據遠傳燃氣流量計在用氣規模較大的工商企業的燃氣流量計量中獲得了較好的推廣應用,這是因為表具運行使用費用相對于燃氣流量計費而言占的比重比較小,具有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但對于數量非常龐大的民商用戶來說,數據遠傳表具模式則存在數據集中器的安裝、供電、管理、維護等諸多問題。與電度表遠程抄表不同,燃氣表必須安裝在用戶戶內,采用電池供電,受基于近場通信技術的集中器/遠傳表的通信距離限制,一些遠傳表就會處于集中器的直接通信范圍之外,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采用Mesh網技術加以解決呢?其實仍然存在問題,主要是由于一些住戶長期無人或根本就沒有啟動燃氣表,一些距集中器較遠的表具無法與集中器建立可行的通信鏈路進行數據交互。物聯網技術對于解決大量采樣點的數據采集問題具有其優勢,通過深入分析燃氣終端用戶數據采集的應用需求和特點,可以構建城市燃氣物聯網來解決管道燃氣終端用戶的用氣狀態感知和數據傳輸的問題。
3 城市燃氣物聯網的構成
在物聯網技術應用中,EPC-global體系通過對每個物品加載EPC標簽,可在物品經過的物流節點上安裝EPC標簽識讀器并通過Savant將標簽數據經由互聯網,按照PML的約定在ONS中找到該物品的來龍去脈,從而構建對大量移動物品進行識別的系統。對于管道燃氣系統來說,被識別和傳輸的對象是大量的用戶終端表具所記載的用戶用氣狀態數據,這就需要定義一個類似Savant的、具有匯集和傳輸數據功能的物聯網組件并進行適當的部署。
基于這樣的思路,燃氣物聯網的主要構成包括:燃氣計量表具(pipeline gas meter,PGM)、燃氣計量數據采集集中器(gas metering data concentrator,GMDC)、表具ID解析服務器(object meter name server,OMNS)以及相應的通信規約。GMDC包括固定式數據采集集中器(fixed GMDC)和移動式數據采集集中器(mobile GMDC)。fixed GMDC主要用于工商用戶燃氣流量計量數據的采集,每個fixed GMDC可以對應一個或多個PGM,通信方式可以是有線方式(如RS-485),也可以采用無線近場通信(NFC)方式。mobile GMDC主要用于居民小區的用氣數據采集,通過NFC與PGM進行數據交換,并通過有線/無線網絡與燃氣企業站點的通信服務器進行通信。OMNS是以燃氣表具ID為索引的數據服務系統,包括表具基本信息、用戶基本信息、燃氣業務過程信息等,通過對表具ID的解析,提供與該表具對應的燃氣業務過程信息,包括燃氣使用流量數據采集記錄、費率變動及其生效時間點,以及表具的生產、安裝、維護信息等。
GMDC的內部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任務管理器(task management system,TMS)、通信管理器(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CMS)、數據管理器(data management system,DMS)、密鑰管理器(secret key management system,KMS),以及內存實時數據庫(real-time in-memory event database,RIED)等。RIED中包括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a acquisition task table,DATT)、數據采集正常記錄表(feedback data log sheet,FDLS)、數據采集異常記錄表(abnormal data acquisition log sheet,ADALS)、人工數據采集記錄表(manual handling log sheet,MHLS)等。任務管理器TMS主要承擔數據采集作業任務管理,通信管理器CMS承擔信號收發隊列管理,數據管理器DMS由數據采集隊列管理模塊(feedback data receive unit,FDRU)和數據分析模塊(feedback data analysis unit,FDAU)構成,密鑰管理器KMS承擔數據的加密解密。
圖1 GMDC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這樣,由PGM、GMDC(包括fixed GMDC和mobile GMDC)、OMNS以及相應的通信規約一起,就構成了燃氣物聯網,以實現對終端用戶的燃氣使用狀況的感知,并與燃氣SCADA系統的管網監控數據共同支持燃氣輸配和用戶使用的全面管理。
4 燃氣終端數據采集的實現
GMDC由上位管理系統任務驅動,fixed GMDC通過管理機遠程設置后進入工作狀態,mobile GMDC則是操作人員根據任務指令進行移動數據采集。圖2所示是GMDC的工作過程示意圖,GMDC可下載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并顯示,同時下載上次數據采集時設定的表具通信密鑰和下次數據采集的表具通信密鑰。
作業人員進入作業區域后,操作GMDC由通信管理器CMS從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T中取得目標燃氣表具的ID識別號,通過密鑰管理器KMS用上次數據采集時設定的表具通信密鑰生成表具喚醒信號隊列,并由通信管理器CMS向目標燃氣表具發出表具喚醒信號,并記錄起始時間。通信管理器CMS接收目標表具發來的數據采集響應信號,進行數據完整性檢驗,對通過檢驗的數據采集響應信號由密鑰管理器KMS解密并發送給數據管理器的數據采集隊列管理模塊FDRU。FDRU接收密鑰管理器KMS發來的解密數據,形成數據采集隊列,并按數據采集隊列順序,將數據發送給數據分析模塊FDAU。FDAU按表具ID號,用本次流量積算值減去對應的上次數據采集流量積算值,并判斷差值是否在本次數據采集任務清單所設定的數據范圍內。若差值在數據范圍內,FDAU把表具ID號和本次數據采集的流量積算值加蓋時間戳后,寫入數據采集正常記錄表FDLS,并通知數據管理器DMS在數據采集隊列中刪除該條記錄,同時調用密鑰管理器KMS,將該表具ID號與下次數據采集的表具通信密鑰用上次數據采集時設定的表具通信密鑰加密,將密文交給通信管理器CMS發送出去。
當通信管理器CMS接收到燃氣表具的密鑰更新反饋信號并判斷為正確后,通知任務管理器TMS在數據采集正常記錄表FDLS和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T中相應的表具ID號上標注已完成的標記。若通信管理器CMS收到的密鑰更新反饋信號不正確,則通知TMS在FDLS和DATT中相應的表具ID號上標注未反饋的標記,并顯示標注的DATT。
若數據分析模塊FDAU判別流量積算差值不在數據范圍內,數據分析模塊FDAU即把表具ID號和本次數據采集的流量積算值加蓋時間戳后,寫入數據采集異常記錄表ADALS,并通知數據采集隊列管理模塊FDRU在數據采集隊列中刪除該條記錄,通知任務管理器TMS在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T中相應的表具ID號上標注未完成標記并顯示。
從任務管理器TMS記錄的起始時間開始,若時間已經達到設定的時限,則任務管理器TMS對數據采集正常記錄表FDLS中未收到燃氣表具密鑰更新反饋信號的ID號標注未反饋的標記,同時在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T中做出相應的標記,并將已發出表具喚醒信號但沒有收到數據采集響應信號的表具ID識別號標注為未響應標記。
任務管理器TMS檢查數據采集作業任務清單列表DATT中表具ID號的標記,若均已標記為已完成且無未反饋標記,則提示上傳本次數據采集作業數據,否則對未響應和未完成標記的表具ID號,再次列表,并重復上述過程,直到所有表具ID識別號均被標注為已完成或未反饋或達到事先設定的重復次數。
任務管理器TMS將未響應、未完成和未反饋的表具ID號連同其標記類型一起,寫入人工數據采集記錄表MHLS,提示轉人工處理并記錄人工處理結果。TMS上傳FDLS、ADALS、MHLS后,刪除本次數據采集作業全部數據,提示本次數據采集作業結束。
5 結 語
隨著我國天然氣行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管道燃氣用戶數量激增,傳統的以燃氣管網監控和用氣計量收費為基礎的城市燃氣運營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燃氣供應服務的需求,迫切需要全面感知終端用戶用氣狀態。在EPC-global體系中,Savant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關節,可實現EPC數據的采集與傳輸,而EPC標簽跟隨物品的移動和被感知則構成了系統的數據流源。在由終端用戶燃氣計量表具PGM、固定式和移動式燃氣計量數據采集集中器GMDC、表具ID解析服務器OMNS及相應的通信規約構成的燃氣物聯網應用系統中,GMDC起到了Savant類似的作用,特別是mobile GMDC通過在居民小區PGM群中的移動,可以按任務計劃不斷采集PGM燃氣流量計量的時點數據并上傳,并能夠覆蓋所有的民商用戶。這樣既解決了燃氣計量收費的基礎數據問題,也解決了燃氣公司對用戶用氣狀態的數據采集問題。通過與燃氣SCADA系統的進一步整合,為有效解決安全供氣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花景新.燃氣管道供應[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2] 張世寶.城市燃氣管網SCADA系統的設計[J].煤氣與熱力,2005(7):36-38.
[3] 蔣延衛,蔡勛.GPRS VPN在燃氣SCADA系統的應用[J].煤氣與熱力,2007(10):36-38.
[4] 郝冉冉,宋永明.SCADA系統在城市燃氣管網調度管理的應用[J]. 煤氣與熱力,2009(1):29-31.
[5] 楊坤海.城市燃氣管網SCADA系統的設計及應用[J].石油化工自動化,2010(5):10-13.
[6] 尉如根,鄭立新.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燃氣管網綜合管理系統建設[J].城市燃氣,2011(6):39-44.
【關鍵詞】煉鋼轉爐;除塵水系統;PLC
1 引言
全球工業的快速發展,節能減排力度也日益高漲。在堅持以“綠色環保”的理念宗旨下,加強環保治理,實施除塵水處理工程,極大的改善煉鋼生產中各類粉塵和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鋼鐵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節約用水和保護環境,安全和低成本運行的轉爐煙氣除塵水處理工作。PLC控制系統的應用,對鋼鐵企業節能降耗,減少污水、煙氣排放等具有重要意義,有效的提高了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
2 工藝簡介
2.1 濁環水系統
來自煉鋼轉爐煙氣除塵凈化后的污水經排水槽流至除塵水處理區域,經粗顆粒分離機去除大于60微米的污泥顆粒(由儲泥斗儲存定期外運)后,污水沿高架槽流入斜板沉淀池,經混凝沉淀后的清水由回水槽流進熱水井,沉淀下來的泥漿流入泥漿池,經攪拌后由泥漿泵送至板框壓濾機進行脫水,脫水后的泥餅在儲泥斗中儲存定期運至燒結廠用作原料綜合利用。熱水井的水再經水泵加壓送至冷卻塔,冷卻后流至冷水井經泵加壓供煉鋼濁環水用戶循環使用。
2.2 凈環水系統
來自煉鋼一次二次除塵風機房電除塵凈環回水經余壓流回到凈環冷卻塔,經冷卻降溫后自流進凈環冷水井,由水泵加壓送煉鋼凈環水用戶。
圖1 工藝流程圖
3 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組成方案
3.1 系統構成
PLC控制系統由西門子S7-300系列可編程控制器和上位計算機組成,S7-300 PLC作為下位機來完成現場控制和數據采集,它具有模塊化、無風扇結構、易于分布和擴展、功能性強、運算速度快、通訊功能強、集成化高等特點。上位機采用工控機用作工程師站和操作員站,工程師站具有畫面組態和參數修改權限,操作員站只有數據監視和現場設備操作權限。在上位計算機上采用組態軟件WinCC,通過圖形化組態建立友好的人機界面和監控管理,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工藝參數和現場設備的在線監控。采用CP5613通訊接口卡,上位計算機可與下位PLC進行數據交換、實現對PLC的時鐘校對、數據上載、系統參數傳輸、PLC編程調試。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結構圖
3.2 控制功能
煙氣除塵水PLC控制系統采用西門子S7-300可編程控制器,其主要模塊配置有:電源模塊、CPU、模擬量輸入/輸出模塊,數字量輸入/輸出模塊、通訊處理器模塊等。通過編程軟件STEP 7編寫程序和對硬件進行組態,完成PLC程序編寫和對機架的配置、CPU參數的設置、數字量輸入/輸出模塊和模擬量輸入/輸出模塊參數設置、通訊模塊及網絡連接的參數設置,以及進行在線調試等工作。
煙氣除塵水系統主要受控設備有粗顆粒分離機、螺旋輸泥機、泥漿泵、攪拌機、板框壓濾機、冷卻塔風機、濁環熱水泵、濁環送水泵、凈環送水泵、排水泵、電動閥、補水閥、回水閥等。系統主要設備具有現場手動、遠程手動和遠程自動操作方式,在機旁設有就地操作箱,通過操作箱上轉換開關可進行現場、遠程操作切換。生產過程中主要采用遠程自動操作方式,由PLC控制系統進行自動控制,也可在計算機的監控畫面上選擇某臺設備,點擊操作菜單命令,進行該設備的啟/停或開/關操作(遠程手動),當計算機發生故障或在設備檢修調試時,可選擇在就地操作箱上進行現場手動操作。
凈環送水泵和濁環送水泵均設有3臺,分別向煉鋼除塵風機房和煉鋼轉爐煙氣除塵供水,其中3臺泵2用1備,系統需求供水量較少時,開1臺泵供水,當系統需求供水量大時,開2臺泵同時供水。各供水泵與出水管電動閥的連鎖關系為:啟泵時先開泵,5秒后開閥;停泵時先關閥,閥全關5秒后停泵。
濁環冷水井、濁環熱水井、凈環冷水井分別裝有液位監測裝置,用來監測各吸水井水位高度,各吸水井的補水閥開關控制根據各自吸水井的水位高低來實現自動控制。水位正常范圍4.5m~5m,當水位高于5m時,關閥;當水位低于4.5m時,開閥;當水位高于5.2m或低于1m時,PLC控制系統的監控畫面上會出現高水位或低水位報警提示,同時發出聲光報警。對于濁環冷水井和凈環冷水井,當其水位低于1m時,在發出低水位報警的同時,強制停濁環送水泵和凈環送水泵。濁環水系統設有2臺冷卻塔,每臺冷卻塔各有1臺風機。控制系統根據經冷卻塔降溫后水溫高低情況選擇冷卻風機的運行方式(高速或低速);凈環水系統也設有2臺冷卻塔,每臺冷卻塔各有1臺風機。
在上位計算機上采用組態軟件WinCC進行監控界面的編程,完成整個系統的工藝流程實時控制狀態、設備運行狀態、主要監控參數(如壓力、溫度、液位、流量等)的顯示和監控、實現曲線顯示、歷史數據保存、權限管理、操作與報警記錄查詢、數據報表打印等。在監控畫面上操作設備時(如啟停水泵、開關閥門),可點擊畫面上相應的設備圖形,會彈出操作菜單,再點擊相應的命令并確認操作正確,即可完成設備操作任務。在監控畫面中,水泵運行時為綠色,水泵停止時為紅色; 閥門開到位時為綠色,閥門關到位時為紅色,位于中間狀態,閥門為黃色。出現故障時畫面上的設備為紅色閃爍,同時顯示故障類型并記錄故障信息,并發出聲光報警,通知操作人員檢查處理。
4 結論
PLC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煉鋼轉爐煙氣除塵水系統在線監測和控制要求,其界面友好、功能完善和運行可靠,既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減少了能源消耗,對轉爐煙氣除塵水達到了有效處理,解決了廢水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在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環境效益,對鋼鐵行業具有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清梅.煉鋼生產自動化技術.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01).
[2]劉鍇,周海.深入淺出西門子S7-300 PLC.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8.
[3]蘇昆哲.深入淺出西門子WinCC V6(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5.
(上接第457頁)
以國家和集體投資為主修建的單村供水工程,由工程受益村負責管理;由私人或股份制方式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由業主負責管理;小型分散工程由受益戶負責管理。
6.2 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良性運行機制
供水工程運行時,必須具備“ 三證三卡五公開”條件,“三證”即取水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和管水人員健康證;“三卡”即工程管理卡、水質管理卡和運行管理卡;“五公開”即公開管理責任人、水價、水費收繳及使用、水質監督熱線、維修熱線。建立“公益性工程, 企業化管理, 用水戶參與” 的管理運行機制,明確主管部門和管理人員的責, 權, 利,確保工程良性運行。
關鍵詞:液位自動控制 塞棒 PLC WINCC PID
中圖分類號:TF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4-0035-01
1 引言
連鑄機結晶器液面自動控制系統是連鑄機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對于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溢鋼和漏鋼事故保證連鑄機的安全生產,提高鑄坯的質量與產量和煉鋼連鑄的管理水平都非常重要。在澆鑄過程中,鋼水液面波動過大,鑄坯表面容易形成皮下夾渣以及縱裂,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本文結合三鋼連鑄機實際項目,通過把拉速自動控制技術和塞棒自動控制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保證結晶器液面的穩定。
2 結晶器液位控制系統組成
結晶器液位控制系統主要包括儀表檢測裝置、PLC、動作執行設備(驅動器、電缸現場分線盒、電缸專用電纜、執行機構(含橫臂、壓機和背板)、電動缸)、上位機監控顯示器、通訊電纜、現場操作盒等。
137Cs放射源和探測器分別安裝在結晶器銅管的兩側,結晶器內的鋼水對放射源所發出的γ射線有阻擋作用,根據γ射線強度的不同來反映鋼水液位的高低。探測器把接收到的γ射線轉化成與液位相對應的高頻脈沖信號傳輸給SC3000檢測儀表,儀表將脈沖信號做數字處理后,轉化為0~10V電壓信號或4~20mA電流信號輸出。檢測儀表根據設定液位與實際液位比較,利用內嵌的算法,以投入拉速自動瞬間的實際拉速為基點,運算得出一個控制拉速值,以0~10V或4~20mA信號送給連鑄PLC用于控制拉矯機的速度,或直接送給拉矯機變頻器來控制拉矯機的速度。通過調整拉矯機的速度來調整結晶器內鋼水液位,以達到實際液位穩定的目的,實現恒液位變拉速控制,或者將鋼水液位信號給塞棒自動控制系統PLC,塞棒自動控制系統PLC根據設定液位與實際液位的比較,利用PLC程序運算得出一個動作量,輸出給驅動器來驅動電缸動作,帶動執行機構來調整塞棒的開啟度,從而調節中包水口的鋼水流量,以保證結晶器內鋼水液面穩定,實現恒液位恒拉速控制,以此來保證連鑄機正常運行和鋼坯的質量。
(1)結晶器液位控制PLC系統:PLC采用西門子S7-300控制器,CPU的2個DP口分別與上位機和驅動器通過Profibus總線進行通訊,通過以太網模塊與連鑄機進行通訊,獲取拉速等連鑄機一些運行數據,數字、模擬量輸入輸出模塊主要連接現場操作箱、按鈕、顯示、液位設定等信號,PLC通過和鑄機的拉速、中包鋼水溫度、結晶器液位、等進行數據交換,并調用數字PID模塊FB41,對結晶器液位數據進行運算處理,從而控制電動缸,或者鑄機拉速,確保結晶器液位穩定。
(2)上位機WINCC監控系統:WINCC液面控制畫面主要的作用為監視系統狀態,歸檔歷史控制趨勢曲線。控制PID參數再線修改、報警等。可以根據液位曲線的波動狀況調節PID參數來優化控制效果,如果調節PID效果不明顯,并且控制曲線出現有規律的波動,則可以點擊開啟抖動功能,可以消除因機械間隙、水口結渣等引起的液位波動。
3 應用效果
結晶器液位自動控制系統已經在三鋼二煉鋼1#連鑄機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具體表現為:(1)液位控制精度高,在正常穩定的工作條件下液面控制精度+-5mm,滿足要求。(2)液位自動控制系統能適應因素的改變,如鋼種、斷面、拉速、中包液位,且精度控制好。(3)能在澆注過程中因更換大包或者水口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波動時,在很短的時間內使液位穩定下來,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性。(4)具有穩定性好、安全性能好、控制精度高、抗干擾性強等特點。
4 結語
結晶器液位控制技術,有效的控制了結晶器鋼水液位的穩定,保證了三鋼連鑄機的安全生產和鑄坯的質量與產量。
參考文獻
[1]鄧麗霞,姜磊,高生祥.Wincc連鑄機液位自動控制系統設計[J].機床與液壓,2012(2).
[2]西門子公司.用于自動控制系統的工業通訊網絡[M].北京:西門子公司,2006.
[關鍵詞]七號信令數據采集數據處理互聯互通
中圖分類號:TN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10052-01
一、前言
七號信令網是通信網建設維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信令網的暢通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通信網的通信質量。隨著市場競爭以及各專用通信網的發展,鏈路的不斷增加,新業務的發展和不斷投入應用,七號信令網變得越來越復雜,對七號信令網的維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呼倫貝爾市本地電話網規模較大,共有1個EWSD機型長途局、EWSD和ZXJ10兩個關口局、兩個華為C&c08智能匯接局、1個中興小靈通網關、40余個端局,端局有EWSD、S1240、HJD04、ZXJ10、Cc&08等多種機型,全市共設有兩個華為C&c08機型LSTP低級信令轉接點,對于這種較為復雜的網絡結構,傳統的依靠交換機本身的功能和借助于監測儀表來維護已不能滿足要求。因此,用一種集中的監測系統來實現七號信令網和本地電話交換網的智能化維護與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二、七號信令集中監測系統平臺的總體結構
中國聯通呼倫貝爾市分公司采用的是中創信測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七號信令監測系統。該系統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
監測系統由信令采集部分、數據處理和存儲部分、應用部分和網絡部分等四部分構成。各部分以網絡設備為依托,通過TCP/IP協議實現可靠連接和通信。監測系統采用分層分布處理方式,實現對全市本地網、長途、異網網間鏈路的集中監測、集中管理和集中維護。
三、信令鏈路的接入方法
信令鏈路按傳輸介質劃分可分為電口鏈路的接入和光口鏈路的接入,按信令鏈路的速率劃分可分為64K信令鏈路的接入和2M高速鏈路的接入。下面分別做詳細的介紹。
1.電口2M高速鏈路的接入方法如圖所示:
監測鏈路通過15針DB連接器接入WTF-DCS-0231型采集卡,每個15針DB型連接器可接入2個E1,連接器引腳與同軸電纜的對應關系如下:
1-1#E1收 信號線2-1#E1收 屏蔽線
3-1#E1發 信號線4-1#E1發 屏蔽線
11-2#E1收 信號線 12-2#E1收 屏蔽線
13-2#E1發 信號線 14-2#E1發 屏蔽線
2.電口64K鏈路的接入方法如圖所示:
64K監測鏈路通過15針DB連接器接入WTF-DCS-0415型采集卡,每個15針DB型連接器可接入2個E1。
3.光口64K鏈路的接入方法如下圖:
接入過程如下:
(1)了解ODF光配線架端口類型(FC或SC),根據ODF端口類型和現有的分光器的端口類型準備相應的尾纖和法蘭盤。
(2)估測ODF架到光端機的距離,確定所需光纖跳線的長度。
(3)估測光端機到采集機的距離,確定所需同軸電纜跳線的長度。
(4)割接時首先用光功率計測試光纖損耗,光纖損耗值應不低于-24dB,如果低于-24dB則不能進行割接,建議查找原因,降低損耗。接入分光器后,需分別測試分光器90%和10%兩個端口的損耗,其中90%端口的損耗應不超過-24dB,10%端口的損耗應不超過-30dB。
(5)接入分光器后,確保分光后的損耗在正常范圍內,即可將輸出90%光信號的跳線接入原ODF端口,將輸出10%光信號的跳線接入SDH的兩個RX端口,此時,光端機的EAST和WEST指示燈變為綠色,說明光纖跳線接入正常。
(6)調測SDH,從中抽取信令鏈路所在的E1。
(7)布放SDH至采集機的同軸線纜,焊接插頭,接入采集機。
(8)對采集機進行數據配置,接入信令鏈路。
(9)對接入鏈路進行實時信令分析,確認FSN檢查正常,說明信令鏈路已成功接入。
四、信令監測系統應用實例
固話用戶8816974申告撥不通大慶移動用戶013933869563,但用手機能撥通該大慶用戶。經監測系統查詢,結果如圖2所示。
呼叫信令程序見圖3。
經對8816974進行呼叫查詢,發現我公司發送的信令消息正常,但大慶長途局收到IAM消息后在1秒鐘內回送REL消息,原因值為“用戶忙”。由大慶長途局處理后用戶撥打成功。
五、總結
狀,本系統的設計主要包括組織機構設置、崗位規劃、人事管理、薪資管理、保險福利、招聘選拔、培訓管理、績效考核管理、勞動合同管理、綜合查詢、規章制
度、員工自助、系統設置、系統管理功能等模塊,該企業人力資源系統的實現證實SSH框架能夠大大提高Web應用程序的開發效率。
關鍵詞:SSH框架;人力資源管理;Web應用程序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2)0120088—01
人力資源的管理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
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為目的,通過從社會上不斷地獲取人力資源,并且對
所獲取的人力資源進行調整、整合以及開發,并且給予他們一定的報酬,
從而對人力資源實現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從本質上來看,人力資源管理是
一種組織的戰略目標實現手段。然而,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力資源又
是一種以實現認得價值為核心,并且以處理人與人、人與工作、人與組織
之間的關系為內容的一門精細化的管理學科,所以對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的
信息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地。
1 物聯網體系結構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地球村”的形成,在以知識為主題的21世
紀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大,競爭不僅僅來自本土同行的
競爭,更來自全球同行門的競爭,而競爭的本職,在于人才的競爭,更在
于對自身人才的最大限度的潛力挖掘。如何進行人才的優化組合和人力資
源的優勢發揮就成了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和企業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項目的整個系統分成三層結構,三層體系結構是將整個系統劃分為
三個層面,包括表現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持久層。
表現層主要涉及到與用戶進行交互的GUI、表示以及旨在驗證輸入數
據的功能。表現層是系統向用戶提供GUI交互的主要途徑;用戶可以輸入
數據或對現有數據進行編輯;通過驗證數據達到校驗用戶所輸入的或者是
業務邏輯層具有一定的承接作用,具于數據表示層與訪問層之
間。層屬于弱耦合結構范疇,層和層之間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并且對于
上層來說,下層是未知的,因此,對于上層設計進行一定的調整,對于其
所調用的底層來說并不會造成影響。如果以面向接口設計思路為依據進行
分層設計,那種與之相對應的向下的依賴就同樣屬于弱依賴關系范疇,這
就意味著,業務邏輯層集合了依賴與被依賴關系,對于設計人員來說,不
但要關注業務邏輯的實現,還要重視依賴關系解耦的實現。
企業應用系統采取上述三層軟件設計方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系統
的復用性以及拓展性。一方面,借助此系統可以實現對企業資源分配策略
更加合理有效應用,另一方面,還有助于提升軟件性能指標、確保系統的
安全性并為管理提供便利。在軟件的設計開發角度來說,設計模式是軟件
開發的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革命性成果,它是軟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設計
的有效結晶,把許多看似很繁瑣的問點變的簡單明了。設計模式在本系統
開發的過程中有以下五個方面的作用:1)代碼的重用設計。代碼的重用
設計較之原先的重用代碼更有實際意義,它能夠使得代碼重用,其效用性
較強;2)提供設計共通的詞匯。每個模式名對應相應的設計詞匯,模式
概念的簡化可以為程序員間的交流提供以個較為寬松的環境;3)設計者
之間經常性的、頻繁的交流。在有關文檔的具體開發中采用一定的模式
詞匯能夠增進相關人員的理解程度;編寫開發文檔也更加容易;4)重構
系統容易度較高,其代碼開發的正確性得到保證,而對于在具體設計或實
現中出現錯誤的程度能夠使其降低,同時,對于其他應用程序的重寫,也
能提供較為有效和合理的系統架構;5)設計模式的合理運用可以很大程
度上的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2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
在分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需求后,系統基于企業實際,采
用B/S架構設計,完成軟件系統設計與實施。
機構設置是為了適應水利水電工程企業跨地域、多分支的組織結構管
理,快速進行組織擴張部署,更好地適應企業組織變化頻繁的需求。本項
目研究的是以水利水電生產項目為主業的公司,總共設置了十幾個平行的
部門,但以項目為主業的只有兩個部門,但卻有近十個非主營業務的管理
部門,非主營業務部門所占管理人數近80%,還美其名曰為:支持部門。
實際上沒有突出自己的核心主營業務,相互攀比等不良毛病由此而生。
模塊依據崗位說明書及年度定崗定編,對各部門提出的崗位需求與招
聘計劃進行管理,并對其招聘過程進行監控,提供包括筆試等相關服務。并
且提供對本公司員工培訓體系的管理,既能對內部培訓機構進行管理,又能
對外部項目培訓機構、講師提供的培訓課程和培訓活動進行管理,并能及時
了解培訓后的評估結果,并支持在線培訓考試,生成員工培訓檔案。
完成勞動合同及相關合同協議的簽訂、續簽、變更、違約、終止、解
除等各項管理工作,以及對員工的合同期管理。為公司中層以上人員提供
所管轄部門員工的各項基礎信息,并便捷提供各項基礎信息的綜合統計分
析工作,便于提交各項報表及決策。為員工提供公司各項管理制度及人力
資源部下發的通知、任命等信息。提供員工本人查詢包括個人基礎信息、
薪資、保險、勞動合同等信息及提供公司內部通訊錄;用于對各種系統可
選值的維護。
概念模型是各個及其實現DBMS軟件的基礎,也是數據庫系統的核心。
但是,在實踐中,每個機器實現模型都會存在較多的限制,而且由于現實
應用環境的多變性,我們是無法將所有的事物都直接轉化為機器中的對象
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利用人類獨有的抽閑思維能力,將現實生活中的各
種具體事務抽象成不依賴任何具體的及其的一種信息結構,并且使其具有
非常豐富的語義概念模型,然后,我們要做的就相對簡單了,只需要將該
模型轉化為DBMS軟件支持的數據模型即可。作為對物質世界的抽閑,概念
結構對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以及事都進行了人為的抽象處理,將其共性抽
出,并且通過概念精確的描述,就能夠通過這些概念構成某種模型,而通
過對概念的計算和設計我們還能夠實現對有關問題對應的現實生活中需要
解決的問題進行描述。
3 總結
本文在研究了項目的背景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發展歷程以及現狀
的基礎之上,對系統實現所需要的技術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客戶的需求訪
談以及分析,確定了本系統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
了系統的業務流程圖,制定了相關的技術方案。本次的設計系統采用的是
SSH輕量級別的框架,并且在開發平臺之上實現了總體的框架結構,有助
于確保系統的底層結構穩定性以及系統層次之間的低耦合性。
參考文獻:
[1]張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績效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05.
[2]曹紅月、葉文樓、李世光,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實務,北京:對外經
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37—44.
[關鍵詞] 妊娠中期引產;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片
[中圖分類號] R71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5-0058-02
妊娠期全過程分為3個時期,妊娠12周末以前稱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稱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稱晚期妊娠[1]。本篇主要討論中期妊娠時,因胎兒發育異常或社會因素部分產婦要求終止妊娠的引產方法,目前常用的引產方法可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內注射法或單純口服米非司酮片加米索前列醇片引產等[2,3],中期妊娠終止時,胎兒及附屬物排出體外的過程與足月分娩過程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妊娠中期子宮處于穩定狀態,子宮肌層對縮宮素的敏感性較低,此時子宮收縮時,宮體收縮明顯,而子宮頸沒有軟化,較硬,子宮頸不易擴張[4,5],現采用既往的米非司酮聯合米索前列醇片引產同時加用戊酸雌二醇片(補佳樂),探討在中孕引產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中孕引產的產婦156例,隨機篩選80例為觀察組,即戊酸雌二醇(補佳樂)聯合米非司酮片口服2 d后加用米索前列醇片引產,其余76例為對照組,進行常規米非司酮片口服2 d后加用米索前列醇片引產,進行比較。兩組產婦在年齡、產次、合并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都常規進行引產前各項檢查,B超、血常規、肝腎功、凝血功能、輸血前八項等,簽署引產同意書[6,7]。
1.2 方法
觀察組服藥3 d,第1、2天,空腹對時口服米非司酮片(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02, 25 mg每片)50 mg(每日2次,12 h一次,服藥前后2 h禁食)戊酸雌二醇片(拜爾,國藥準字J20130009, 1 mg每片)3 mg 口服 8 h一次。第3天空腹頓服米索前列醇片(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 4136,0.2 mg每片)0.6 mg。對照組服藥3 d,第1、2天,空腹對時口服米非司酮片50 mg(每日2次,12 h一次,服藥前后2 h禁食)第3天空腹頓服米索前列醇片0.6 mg[8]。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孕婦入院時情況,包括年齡、孕周、孕次、產次。參考姚賽君等[9]研究,分析從服用米索前列醇片后子宮規律收縮到分娩時間產程長短。參考程清華、郭菊梅等研究,分析引產成功率。成功:經腹羊膜腔內注射藥物,出現規律宮縮,直至胎兒、胎盤娩出;失敗:注射后,無規律宮縮[10]。疼痛感: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法)分為4級,0級:無疼痛。I級(輕度):感覺到疼痛,但是在可忍受的范圍內,能正常生活,對睡眠無影響。Ⅱ級(中度):感覺明顯的疼痛,難以忍受,需要給予鎮痛藥物進行止痛,降低睡眠質量。Ⅲ級(重度):感覺劇烈的疼痛,無法忍受,需要給予鎮痛藥物,嚴重降低睡眠質量,可伴自主神經紊亂或被動體。宮腔殘留情況對比:參考姚愛靜等[11]研究,經B超檢查其殘留情況。殘留率=殘留例數/該組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若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若不正態分布以P50(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及引產情況比較
兩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引產成功率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85.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總產程情況
服藥過程中,觀察組有6例未進入第3天服藥已流產,對照組有2例流產。其中觀察組總產程平均為(3.85±1.22)h,對照組總產程平均為(4.55±1.25)h,觀察組總產程顯著低于對照組總產程(t=5.344,P
2.3 兩組宮腔殘留率的比較
引產后兩組產婦經B超檢查,宮腔殘留情況觀察組有17例宮腔殘留,殘留率為21.25%;而對照組有30例宮腔殘留,殘留率為39.47%,觀察組宮腔殘留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6.149,P
3 討論
戊酸雌二醇(補佳樂)聯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片在中孕引產中的效果優于常規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片引產,觀察組引產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戊酸雌二醇(補佳樂)聯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片在中孕引產中提高了引產成功率,縮短了產程,減輕了產婦的疼痛感,引產后宮腔殘留降低[12]。戊酸雌二醇(補佳樂)為天然雌激素,從植物中提取,戊酸雌二醇口服后吸收迅速而且完全,服藥后4~9 h達到雌二醇的最高血清水平,通過負反饋機制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使用戊酸雌二醇片不僅可以增加子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還能促使宮頸膠原結締組織分解、軟化、排列疏松,具有良好軟化宮頸作用,縮短產程時間,同時減少出血量,其藥理作用靶器官為雌激素生理作用器官,臨床應用廣泛,為婦產科常用藥[9]。米非司酮為受體水平的抗孕激素藥物,服用2 h后其血藥濃度達到峰值,且能夠持續4~72 h,研究表明其與孕酮受體結合的能力是孕酮的3~5倍,能夠在分子水平與內源性孕酮競爭受體而起到拮抗作用,還可作用于子宮內膜受體,引起蛻膜組織變性,發生內源性前列腺素的釋放,促進宮頸軟化,誘發并加強子宮收縮。口服米非司酮、戊酸雌二醇片片,可以軟化宮頸,使子宮收縮與子宮頸擴張相互協調,在中孕引產中,可以加速宮頸軟化速度,從而加快產程進展,提高了引產成功率,減輕了產婦的疼痛感,引產后宮腔殘留降低[13-15]。綜上所述,戊酸雌二醇(補佳樂)聯合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片引產效果優于單純應用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片引產,有價值在臨床中推廣應用[16-18]。
[參考文獻]
[1] 謝幸,茍文麗. 婦產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2-43.
[2] 王艷. 米非司酮聯合乳酸依沙吖啶終止瘢痕子宮中期妊娠引產的探討[J]. 中國醫藥導刊,2010,12v6w:1718.
[3] 馬玉燕. 中期妊娠引產的適應癥和方法選擇[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5):259-260.
[4]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絕經學組. 絕經過渡期和絕經后期激素補充治療臨床應用指南(2009版)[J]. 中華婦產科學雜志,2010,45(8):635-638.
[5] 黃薇,朱慧莉. 性激素治療的歷史與回顧[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2):65-67.
[6] 高衛輝,唐研. 利凡諾聯合已烯雌酚用于中期妊娠引產60例臨床觀察[J]. 藥物與臨床,2010,7(3):67-70.
[7] 劉杰,王敬云. 疤痕子宮妊娠的引產與催產[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1v5w:22.
[8] 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77-2579.
[9] 姚賽君,楊秀珍,陳建蓮. 利凡諾聯合戊酸雌二醇用于中期妊娠引產的臨床應用[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4,34(6):940-941.
[10] 程清華,郭菊梅. 依沙吖啶聯合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妊娠引產70例臨床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5(4):75-76.
[11] 姚愛靜,高大為. 藥物流產后出血患者宮腔殘留組織結果分析[J]. 華西醫學,2014,28(5):925-927.
[12] 劉曉瑗. 米非司酮終止中期妊娠[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2):68-69.
[13] 葉湘萍. 米非司酮聯合利凡諾用于中期妊娠引產80例觀察[J]. 中國實用醫學,2011,2(6):176-177.
[14] 吳蕓,莊嬋娟. 米非司酮對早中期妊娠婦女血清生殖激素的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雜志,2002,18(6):16.
[15] 王晨. 米非司酮在引產中的作用[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2,18(5):207-208.
[16] 劉金茂,宋維葵. 抗早孕新藥米非司酮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 醫藥導報,1994,13(1)32-33.
[17] 袁茂勇,陳亞玲,揭小蘭等. 小劑量利凡諾配伍米非司酮用于疤痕子宮中期引產的臨床觀察[J]. 實用臨床醫學,2011,12(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