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腦病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只可愛的熊貓,舉著三炷香。2006年底,曾經憨態可掬的“國寶”一夜之間成了廣大電腦用戶談之色變的主角――因為這一形象已經有了新的含義:“熊貓燒香”病毒(Worm.WhBoy.cw)。
這種病毒及其變種把感染的程序文件圖標統統改成熊貓舉著三根香的模樣,還可以盜取用戶賬號、密碼,并且破壞文件系統等。到2007年2月,已有上百萬個人用戶、網吧及企業局域網用戶遭受感染和破壞。
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廳宣布,已經成功偵破“熊貓燒香”病毒案,并抓獲六名犯罪嫌疑人。但截至《財經》發稿,新的變種仍在出現,“熊貓燒香”仍然余煙繚繞。
其實何止“熊貓燒香”,如今電腦病毒已是一個進化得無比復雜和龐大的家族。它們是一個個程序,但可以自我復制,并且在電腦主人不注意或者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感染其他程序,進而自動尋找下一個宿主。因其病理學特征與在人體上肆虐的生物病毒一樣,故而名之為“電腦病毒”。
大約20年前,當時更多地作為技術炫耀而產生的電腦病毒,如今卻在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整個行業,乃至整個世界,并儼然已經形成一個自成一體的“黑色產業”。
“幽靈”興起
早在1972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大衛杰洛德(David Gerrold),就在一本小說中虛構了一種像真正的病毒一樣運行的電腦程序“病毒”(Virus),并且引入了另外一種叫做“疫苗”(Vaccine)的程序與之相抗衡。
1982年,風靡一時的漫畫書《X戰警》(X-MEN)中,更是首次出現了“電腦病毒”(computer virus)這個名詞。
但直到1983年,當時還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子工程的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其博士論文里,才給出了電腦病毒的第一個學術定義,這也是今天公認的標準。
不過,這一論文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似乎只有他和很少一部分人認為這種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日后會成為電腦世界的大患。
一般認為,早在1981年,在蘋果電腦上就誕生了首個電腦病毒。這個病毒完全是一個美國高中生的惡作劇:病毒被附著在游戲上,游戲一旦啟動50次后,就會出現黑屏,并且顯示一首作者自創的詩歌。和早期其他病毒一樣,這看上去更像技術愛好者的“行為主義”藝術,并不會對被感染的電腦造成實質性損害。
第一個針對個人電腦(PC)的病毒,是1986年一對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賈德(Amjad)出于防止盜版的目的所寫的C-BRAIN病毒。這段寫在軟盤啟動扇區中的病毒,被稱為“巴基斯坦”病毒。
一開始,電腦病毒被很多人看成僅僅是一種“創造性的娛樂”,并沒有太多的惡意成分。但很快就顯示出了其另一面――巨大的破壞性。
1988年,讓人們至今記憶猶新的“黑色星期五”病毒(實際上叫耶路撒冷病毒)爆發。它可以感染所有后綴為.省略的可執行文件,并在每個是星期五的13號刪除所有運行中的程序。
在這一年,中國也出現了“小球”病毒。
弗雷德科恩目前是美國紐黑文大學教授,還擔任其創立的專業信息安全機構Fred Cohen & Associates的CEO。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電腦病毒具有如此巨大的潛在破壞性,其實并不奇怪。由于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本身存在的漏洞,加之用戶缺乏對系統文件有效的控制,病毒可以改寫系統文件甚至操作系統本身。即便是安全系數較高的UNIX系統,在他看來,一個軟件高手八個小時內就可以編制一個可以攻破它的病毒。
在上世紀80年代,電腦主要為DOS操作系統時期,病毒主要依存于.EXE、COM等可執行文件。進入90年代,微軟公司的視窗(WINDOWS)逐漸成為個人電腦的標準操作系統之后,通過文檔文件傳播的宏病毒和專門針對32位文件的32位病毒也隨之出現。
其中,最著名的32位病毒是臺灣青年陳盈豪于1998年編寫的CIH病毒。它在每個月26日發作,將用戶的硬盤格式化,甚至還可能破壞主板BIOS內的資料,導致電腦無法開啟。
互聯網的興起以及逐漸普及,則成為下一個轉折點,通過網絡傳播的第二代病毒開始出現。其本質與基于文件的第一代病毒有很大差異,它的傳播基于網絡、郵件和瀏覽器,蠕蟲(worm)和木馬(Trojan horse)無疑更是網絡病毒中的代表。
與通常需要依附在某個程序上不同,蠕蟲是一段獨立的代碼,它像寄生蟲一樣生存在宿主計算機內部。它的“頭部”是一段用以取得系統許可的密碼或ID,可以利用宿主計算機的資源對自身進行改寫,把其數據加到自己身上,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大,并控制計算機上可以傳輸文件或信息的功能,而后繼續沿著網絡傳播。蠕蟲病毒一旦進入計算機網絡中,就可能造成系統癱瘓、網絡中斷。
“木馬病毒”是一些表面上看似有用的電腦軟件,實際上卻是危害計算機安全并導致嚴重破壞的程序。它可以成為別人控制這臺計算機的“后門”,從而竊取用戶的信息。
進化之路
目前已成長為電腦大國的中國,也成為電腦病毒的“主戰場”之一。
根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的統計,截至2006年5月,感染病毒的電腦比例約為74%,比高峰時下降了14個百分點。但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電腦總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互聯網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普及,電腦病毒尤其是通過網絡傳播的新型病毒的危害卻更加嚴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已經接近1.4億,上網電腦總量也接近了6000萬臺。與上一年同期相比,這兩個數字都保持了兩成以上的增速。這無疑為網絡傳播病毒的滋生和迅速蔓延提供了難得的溫床。
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CNCERT/CC)抽樣監測結果顯示,2006年,中國大陸地區約4.5萬個IP 地址的主機被植入“木馬”,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一倍。
單純從技術而言,自電腦病毒上世紀80年代被創造出來后,其本身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進步。科恩對《財經》記者指出,“在最近這15年里,病毒制造者從他們的知識上和技術上都沒有明顯的進步。”
但他也承認,從傳播方式和手段上說,電腦病毒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
以“熊貓燒香”病毒為例,北京盼達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楷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熊貓燒香”確實沒有太多技術創意,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感染了多個訪問量高的大型門戶網站和論壇,并通過這些網站大面積傳播,造成了此次大規模的爆發。
“它主要是利用了這個特殊的位置,而沒有革命性的技術。”金楷強調。
顯然,雖然技術上沒有革命性的突破,但電腦病毒本身也在不斷進化,以便更好地適應新的傳播途徑,以及生存環境。
金山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反病毒實驗室主管戴光劍告訴《財經》記者,“熊貓燒香”病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了120多個變種。這種“自我更新機制”使得不少反病毒軟件都難以一一應對。
除了自我更新,病毒還通過欺騙、偽裝等手段來增加其生存能力。一些論壇上的帖子,會要求打算瀏覽特定圖片的用戶點擊下載一個壓縮包;但這些貌似圖片的東西,其實是“灰鴿子病毒”,用戶一旦中毒,釋放“灰鴿子”的人就可以遠程控制這臺計算機。這種社會工程學類型的攻擊方式,也會出現在游戲外掛、QQ等即時通信工具上。
在戴光劍看來,目前很多病毒都已經發展到了“混合型”的階段,無論是在傳播渠道還是制作水平上。
“熊貓燒香”就集合了多種不同的傳播方式,包括U盤傳染、文件感染、局域網感染等。它不僅可以實現多重目的,而且可以不斷自我更新,這讓反病毒軟件難以鎖定它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病毒制造和傳播現在越來越容易,它已經不再是只有技術高手才能涉足的“禁地”了。
目前在黑客中間頗為流行的Rootkit,為網絡攻擊者提供了從獲得網絡上傳輸的用戶名和密碼,到安裝“木馬”程序、為攻擊者提供后門,以至隱藏攻擊者目錄和進程的程序,甚至日志清理程序等一整套技術。
這些未知的病毒,很難通過以病毒特征為主要手段的常規方式加以預防。雖然眾多廠商已經推出了實時掃描用戶電腦等服務,但由于會對電腦本身的運行速度造成影響,所以,還無法取代傳統的殺毒手段。
黑色產業
在科恩看來,對于電腦病毒,也許最嚴峻的挑戰還不是因傳播方式變化而帶來的質變,而是傳播目的所發生的變化。
他對《財經》記者指出,當病毒從破壞文件系統演化到竊取商業信息以后,實質上“就已經從一個技術游戲變成了一個犯罪工具”。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病毒被設計用來傳播間諜軟件、制造垃圾郵件、實施“釣魚”欺詐等。現在病毒制造者是出于個人的私利,而不是技術探索目的,來編寫病毒。
“現在病毒爆發同以往最大的變化,是病毒制造者從單純的炫耀技術,轉變成以獲利為目的;前者希望病毒盡量被更多的人知道,但后者希望最大程度地隱蔽病毒,以更多地獲利。”金楷說。
金山反病毒實驗室主管戴光劍則對《財經》記者透露,在業界,一個可以被控制的電腦被叫做“肉雞”。在國內可以賣到0.5元到1元人民幣一只,這樣的“肉雞”可以使用幾天;如果可以使用半個月以上,則可以賣到幾十元一只。對于病毒制造者和“經紀人”而言,如果控制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臺這樣的“肉雞”,盈利空間是可以想象的。
這樣的“肉雞”構成的“僵尸網絡”(BotNet)既可以用來對企業網絡實施集中攻擊,還可以發送垃圾郵件,以及點擊廣告等。
CNCERT/CC抽樣監測發現,中國大陸地區約有1000多萬個IP地址的主機被植入僵尸程序;境外約1.6萬個IP對中國境內的僵尸主機實施控制,這些IP主要位于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等。
“熊貓燒香”病毒可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盜取用戶賬號和密碼,從而竊取用戶的虛擬財產;而一旦盜取了諸如裝備、點卡等虛擬財產,就可以通過很多網上交易平成“銷贓”,并從中獲利。
據悉,2006年金山截獲的各類病毒中,專門盜取網銀/網游等網絡財產和QQ號的“木馬”占了51%。病毒的絕大多數變化都圍繞此中心展開,已成為眾多網民面臨的第一大威脅。
北京江民新科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嚴紹文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強調,金錢誘惑往往比個人愛好更持久、更有吸引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現在病毒遍地開花的嚴峻局面。
與此同時,部分殺毒軟件廠商,到底在這個“黑色產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電腦病毒市場上是否也在真實演繹著另類“無間道”,這或許仍然是個謎團。
長期以來,不少網絡用戶一直在指責某些殺毒軟件廠商實際上在暗地參與制造以及傳播新的電腦病毒,從而維持公眾對于病毒的“恐慌心態”,以便從中獲利。
畢竟,根據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iResearch)的研究,與電腦病毒的斗爭也意味著一個同樣龐大的市場。據其預測,到2007年,網絡版和單機版殺毒軟件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億元人民幣。
但無論如何,電腦病毒的威脅都將長期存在。
一種悲觀的理論是,電腦病毒將與電腦同在,就像人類永遠無法徹底消除生物病毒這個幽靈一樣。
不過,這個令上百萬企業、網吧、局域網用戶遭受感染和破壞的“年度第一大病毒”,給人們造成的陰影并不會在短時間內消除,一是今后有可能再度爆發變種病毒,二是讓人們看到網絡時代電腦安全系統的脆弱。更為重要的是,黑客通過 “熊貓燒香”盜竊各種游戲和QQ帳號牟利的事實表明,制作、傳播電腦病毒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鏈條。而一旦有了經濟利益的強力驅動,黑客制作傳播病毒的積極性將更高,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將更大。
“黑客經濟”浮出水面
1月31日,在瑞星的《2006年度中國大陸地區電腦病毒疫情&互聯網安全報告》中顯示,2006年截獲的新病毒超過23萬個,數量幾乎相當于過往數十年計算機歷史上產生的病毒數量總和。而且如此多的新病毒的突出特點是,90%以上帶有明顯的利益特征,有竊取個人資料、各種賬號密碼等行為。且在2006年危害性最強的十大病毒中,九個屬于盜竊為目的病毒,最為著名的就是“熊貓燒香”。
而在此前,炫耀技術一直是病毒編寫者的根本初衷。1999年4月26日,是中國計算機用戶的病毒啟蒙教育的開始,這天CIH病毒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發作,后來的調查表明,在這次CIH病毒發作中受到損害的計算機總量估計為36萬臺,造成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CIH病毒的編寫者是臺灣的陳盈豪(CIH就是陳盈豪名字的縮寫),這個看起來膽小并且羸弱的男生因為相貌實在乏善可陳被女友拋棄,但陳盈豪竟然因CIH病毒而得到女孩子的青睞,這也是病毒制造者與其他領域的破壞者不同的地方――病毒制造者往往能得到人們的尊重,而炫耀技術從而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崇拜也是病毒編寫者的根本初衷。
事實上,“我愛你”、“沖擊波”、“震蕩波”等聞名遐爾的電腦病毒都沒有什么經濟目的,純粹是黑客炫耀技術,在網絡世界贏得尊重的“武器”。
但現在的病毒作者已和上世紀90年代的不同,他們不再以炫耀技術為目的,而是帶有明確商業目的。
“電腦上傳統的‘沖擊波’、‘CIH’等病毒已經退居二線,而一系列包括盜號木馬、僵尸網絡、間諜軟件、流氓軟件、網絡詐騙、垃圾郵件等網絡威脅成為新的隱患。”這些病毒直接以經濟利益為驅動,感染范圍較小、對電腦系統本身的攻擊趨弱,但是對用戶的信息安全影響卻更加直接、威脅更大。互聯網研究與咨詢機構iResearch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因為擔心交易安全問題,有56.1%的網民拒絕使用網上銀行,而只有33.2%的網民是因為“不知道如何使用”而拒絕使用網上銀行。
在我國,自2005年以來,計算機病毒作者常常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標,之前出現的網銀大盜、證券大盜、游戲大盜、QQ大盜等都是如此。
2006年還誕生了第一個勒索型病毒,病毒控制者會通過遠程操作方式將個人用戶單機文件加密,而后通過各種聯絡手段找到被感染用戶,要求其交出一定贖資換取破解密碼。這其實已經和勒索犯罪沒有了任何區別。
一偷二騙三劫持四流氓
目前整個網絡威脅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病毒、黑客和流氓軟件緊密結合,擁有明確的利益目的,并且已經形成了清晰的“產業鏈條”。他們的手段可以總結為“一偷二騙三劫持四流氓”,有的是自己盜竊有價虛擬財產牟利,有的是為幕后的買家服務,而這些買家往往是正規的商業公司和一些互聯網企業。
“黑客經濟”產業鏈最為明顯的就是“偷”,以近兩年大量出項的惡性木馬病毒――“盜號木馬”為典型代表,它們在后臺運行,沒有任何提示信息,一般用戶根本察覺不到機器已經中毒。這些木馬偷偷記錄用戶的輸入信息,比如QQ密碼、網絡游戲賬號、網上銀行卡賬號等,并將這些信息直接發送到黑客手中,給用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例如2005年6月,浙江金華警方破獲一起“黑客竊取網游密碼案”,單單一個黑客就竊取網游賬號6萬多個,價值上百萬元。
其次是“騙”,就是黑客會先設立一個“釣魚網站”,然后大量發送垃圾郵件、手機短信等,以“免費軟件、手機彩鈴”等為誘餌欺騙用戶登錄,用戶“上鉤”之后就會中毒,或被欺騙進行網絡購物或泄漏銀行卡密碼等個人信息。
“劫持”是指黑客利用病毒控制用戶的電腦,并將這些電腦變成自己胡作非為的工具。2005年后大量出現的“波特”類病毒是其中的代表。波特類病毒感染計算機之后會在這些機器上開置后門,接受黑客的遠程控制。被安裝了后門的計算機被稱為“肉雞”,由許多“肉雞”組成的計算機網絡被稱為“僵尸網絡”。 黑客往往不直接控制僵尸網絡,而是將僵尸網絡租給有需要的其他組織或個人來收集用戶信息、散播垃圾郵件、對競爭對手網站進行攻擊等。2005年1月10日,唐山警方抓獲黑客徐某,他操縱6萬多臺中毒電腦(僵尸網絡)攻擊一個音樂網站;而國內某黑客團伙則自稱控制著數十萬臺電腦,可以在24小時之內為雇主網站帶來上百萬點擊,或者讓競爭對手的網站癱瘓。
“流氓”則是指為廣大網民所深惡痛絕的流氓軟件。2005年底至2006年10月,包含間諜軟件、惡意插件和瀏覽器劫持在內的流氓軟件大行其道,它們侵入用戶電腦安裝插件和后門程序,竊取個人信息、欺騙或強制用戶瀏覽某些網站和廣告。而一些正規商業公司和互聯網企業,成為黑客和流氓軟件的主要推動力。3721、淘寶、易趣、千橡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都牽涉其中,利用流氓軟件搶奪用戶資源,提高廣告點擊率。國內某知名網站利用流氓插件,強制用戶的電腦彈出窗口,一年之內使自己的流量上升600%。
在“熊貓燒香”一案中,據湖北省公安廳介紹,李俊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賣的方式,每次要價500――1000元不等,將該病毒銷售給120余人,非法獲利10萬余元。經病毒購買者進一步傳播,該病毒的各種變種在網上大面積傳播,通過入侵可盜取證券、銀行、信用卡的賬號,其非法所得通過購買網絡貨幣,完成“漂白”的洗錢過程;而通過病毒盜取的游戲賬號、虛擬錢幣,則通過中間批發商直接變現,再進入傳統銷售渠道。另一部分非法收入則是通過入侵網站,勒索網站收取傭金。病毒的制作、銷售、傳播整個過程都有明確的經濟目的。
“黑客經濟”考驗中國法律
我國已成為電腦病毒大國。根據英國索福斯計算機安全公司近日的報告顯示,在2006年發現的20.76萬種不同病毒中,“產自”美國和中國的計算機病毒占到病毒總數的近2/3。 另據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的報告,僅2006年6月3日至9月19日,就發現較大規模僵尸網絡59個,平均每天發現3萬個受黑客控制的“僵尸”計算機。顯然,日益猖獗的電腦病毒對我國法律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第285、286和287條對網絡犯罪作了初步界定,但我國缺乏健全的網絡犯罪法律體系,對網絡犯罪的打擊也很被動。相關法律往往過于概括與宏觀,可操作性不強,難以對網絡犯罪形成真正的制度化打擊與防范,網絡犯罪在法律適用上還有很大的難度。比如說,目前除了網絡涉黃、網絡賭博有相關的管理條例,網絡欺詐和偷盜都沒有明確的法令細則。因此,國家有必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嚴格界定“流氓軟件”等的內涵及外延,并對制造傳播病毒的人員給予嚴懲。
同時由于網絡是無邊界的,而法律是有邊界的,用刑法懲治黑客往往會碰到一些操作性的難題,因為行為地和結果地從來沒有象網絡犯罪這樣可以截然分開,比如你電腦被裝上的“流氓軟件”,可能是你不慎上一外國網站而被強行安裝的,怎么辦?如何對遠在天涯海角的人進行呢?這中間涉及的兩國間法律差異以及管轄問題及嫌疑人引渡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可真是個名副其實的“電腦病毒”,不怕告訴你,我的技術那是極為高超的,已經把電腦“毒”壞過好幾回了。我的爸媽很“支持”我上網,因為他們三天兩頭不回家;時間更是對我“寵愛有加”,把足足兩個月送給了我,實在感謝,感謝。在一切條件的驅使下,唉……只好加入“戰爭”,和電腦“干”起來。
哎呀!把別人害了,在玩游戲時,不小心把別人害了,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而別人不領情,把我“踢”了,一氣之下,我開啟外掛,侵入房間,反而把他“踢”了。這下,他在電腦上都氣得冒火了,而我急忙弄出一幅嘲笑了不起的樣子。誰讓他惹急了“電腦病毒”,太歲頭上都敢動土,還得了。
哎!這鍵怎么不靈了,啊!不會吧,這盤本來贏的,嗨,電腦鍵盤又壞了,別這樣,老兄,你的“臉”怎么變色了,電腦又壞了,今天又沒有什么可享受的了,又是一個無事無聊之日,我該如何度過?看電視,不好看;寫作業,太煩了;玩游戲,太幼稚。什么都不想干,電腦,電腦,快好吧!看來乞求上天也不管用。
答:從理論上來說,這種“使電腦喪失一切信息”是可能存在的,比如有的病毒會對硬盤做格式化等破壞,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一般來說,如果要徹底刪除所有信息(不可恢復),需要的時間很長,硬盤也會一直嘎吱響,很容易被用戶感知到;如果只是一般刪除,文件都是可以修復的。
從消息本身來看,它應該是則謠言,而且是很老的謠言,它曾經包括“如果收到《汶川速遞》”、“如果收到《 2012 年度工資調整方案》”等版本,有時候還會加上“公安網監緊急通知”等開頭。一張圖片就會造成這種破壞后果,是不可信的,圖片也只是普通的數據文件。在微博上,有一些認證的公安微博已經對這則消息進行了辟謠。
病毒的種類很多,分類方法也有很多,按照病毒的特性來分,包括系統病毒、蠕蟲病毒、木馬病毒、腳本病毒、宏病毒、后門病毒、玩笑病毒等十余種,比如曾經肆虐網絡的“熊貓燒香”就屬于多次變種的蠕蟲病毒。不同病毒的破壞性也不一樣,有些僅是減少了磁盤可用空間,有些可以導致程序出錯,嚴重的能讓系統崩潰。有一種本身攜帶病毒的EXE文件,它的下載鏈接偽裝成圖片,但并不是圖片,用戶接收圖片時可留意。
對于普通電腦用戶來說,如果想防范電腦病毒,建議加裝防火墻、殺毒軟件,并及時更新軟件;對于來路不明的U盤、移動硬盤可以查殺后再使用;不要打開陌生人或者陌生網站推送的可疑文件;下載文件時,盡量上知名的大網站,少上不知名的小網站;同時,要對重要文件做好備份工作。如果發現電腦中病毒了,要第一時間斷電斷網,然后開機殺毒,如果自己不能清除病毒,可以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專家:北京郵電大學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教授 張茹
文/洪廣玉
公布PM2.5利于治理大氣污染
北京了35個點,對于擁有500多萬輛機動車的大城市來說,交通站和區域站的數據對公眾可以有參考,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利于找到大氣污染擴散規律,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 馬軍 北京讀者
白熾燈淘汰是大勢所趨
白熾燈的淘汰是大勢所趨,這是一種“減法”,需要我們堅決按照路線圖執行。廠家應及時做好產業轉型,消費者也應做好消費轉型。做好淘汰白熾燈的“減法”,同樣需要做好“加法”,也就是國家要做好財政補貼。
北京讀者 伊文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腦電圖
[中圖分類號] R5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b)-0166-02
病毒性腦炎可散發于全年各季節,年齡分布亦無明顯集中,臨床癥狀較復雜,腦電圖的診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病毒性腦炎發病率呈現增加的趨勢,得到臨床的普遍重視。文獻報道[1],腸道病毒、腮腺病毒等多種病毒均可引發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為神經系統的常見疾病,可以引發患者腦膜和腦實質的損害。臨床多應用腦電圖檢查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可提高檢查的準確性[2]。為了探討有關病毒性腦炎的腦電圖改變及協助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并觀察愈后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將該科2009年2月―2013年12月來所檢查的50例病毒性腦炎患者腦電圖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院進行治療的50例病毒性腦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為5~60歲,平均年齡為(36.67±3.59)歲,其中2~10歲患者15例,11~20歲患者10例,21~30歲患者5例,31~40歲患者5例,41歲以上患者15例。病毒性腦炎患者一般急性起病,以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嗜睡。其中意識障礙,精神異常15例,抽搐及失語10例。腦電圖描記于發病相隔時間4~10 d。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符合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
1.2 方法
采用四川智能ZN7A00數字化腦電監護分析儀,按國際10/20系統放置16個頭皮電極,2個耳電極,單雙級導聯,進行腦電圖檢查,檢查時大多數患者均在清醒狀態下進行,僅有少數患者處于睡眠狀態,每次掃描時間保證在30 min~1 h,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復查。同時對患者進行腦脊液和頭顱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均進行頭顱CT檢查,部分患者需進行CT增強掃描。CT檢查表現為急性炎癥,特點為腦水腫,顳葉、額葉和頂葉,大腦半球發生低密度變化。腦脊液的生化檢查應按照標準進行操作。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腦電圖檢查結果
廣泛輕度異常32例,廣泛中度異常16例,廣泛高度異常2例。在50例異常腦電圖主要表現a波逐漸減少,頻率減慢,以4~7次/s θ為基本節律,慢波首先出現前額,頂,中央,最后擴展到其他區域,呈廣泛性慢波節律,1~3次/s δ波彌漫性出現,在此背景上有局灶性加重。
2.2 腦電圖檢查結果和腦脊液檢查結果對比
腦電圖檢查異常患者數較腦脊液檢查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腦電圖檢查結果和腦脊液檢查結果對比[n(%)]
■
注:與腦脊液檢查相比,P
2.3 腦電圖檢查結果和頭顱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
腦電圖檢查異常患者數較腦脊液檢查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腦電圖檢查結果和頭顱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n(%)]
■
注:與頭顱相比影像學檢查相比,P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呈現增加趨勢,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對患者的大腦、小腦及腦膜均有損害,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應根據臨床特征,流行病檢查結果和實驗檢查結果相結合[3]。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惡心、頭痛、身體不適等表現多為輕度,患者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抽搐等多為中重度[4]。臨床病毒性腦炎檢查可以同腦電圖、腦脊液、頭顱影像學檢查,其中腦脊液檢查對患者產生創傷,患者及家屬的接受度較低,增加診斷難度;頭顱影像學檢查患者陽性率較低。腦電圖檢查具有診斷率高,無創特點,廣泛應用于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文獻報道[5],腦脊液檢查可以通過生化檢查,細菌培養等方法將病毒性腦炎同其他腦炎的區分,頭顱影像學檢查可以判斷是否存在腦積水并診斷是否存在顱內病變。研究顯示,患者經腦電圖檢查陽性率較CT檢查明顯提高;不同的發病天數,腦電圖的檢出率較腦脊液檢查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腦電圖在診斷病毒性腦炎中具有較高陽性率,該文對住院患者50例。經作腦電圖檢查均為異常,住院期間經抗病毒,抗驚厥和脫水治療,確診為本病。腦電圖異常程度有輕有重,分布情況主要呈彌漫性出現,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可表現為彌漫性改變,部分彌漫性異常背景上有局灶性活動,病變也可累及腦膜、大腦、腦干、小腦和脊髓。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大腦機能減退,生物電失常,致使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6-8]。且易與一些疾病相混淆。如精神障礙的腦電圖,輕者多為彌漫性低至中波幅θ波,較重者多為彌漫中部至高波幅δ活動,病毒性腦炎所致精神障礙易誤診為精神病,癔病等,腦電圖是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癲癇腦電圖多表現為陣發中至高波幅θ波或δ波伴陣發高波幅尖波.棘波放電,這種表現雖非其特征,但彌漫性異常腦電圖可作為其它癲癇相鑒別的參考[9]。腦電圖異常表現與病情輕重及患病時間也有相應關系,病情輕患病時間短,腦電圖異常表現輕,病情重患病時間長,腦電圖異常表現重,這表明腦電圖的程度與病情輕重,意識狀態,不同的病期有關[10]。
該研究顯示,廣泛輕度異常32例,廣泛中度異常16例,廣泛高度異常2例,在50例異常腦電圖主要表現a波逐漸減少,頻率減慢,以4~7次/s θ為基本節律,慢波首先出現前額,頂,中央,最后擴展到其他區域,呈廣泛性慢波節律,1~3次/s δ波彌漫性出現,在此背景上有局灶性加重;腦電圖檢查異常患者數較腦脊液檢查明顯提高(P
綜上所述,病毒性腦炎的腦電圖分析具有方便易操作,無副作用級并發癥,檢出率高等特點,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檢查手段。腦電圖檢查對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治療效果及預后評價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莉.55例病毒性腦炎腦電圖診斷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9):1533-1534.
[2] 張軍利,田瑩.60例小兒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 8(29):179-180.
[3] 夏瑛瑛.64例病毒性腦炎患者臨床和腦電圖分析[J].吉林醫學,2013, 34(2):288.
[4] 鄒華芳.7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臨床和腦電圖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6):8-9.
[5] 文芳,向軍,鄒婷,等.75例病毒性腦炎患者的腦電圖與經盧多普勒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20):3168-3171.
[6] 張稱心,吳金霞.100例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10):92.
[7] 黃友衛.腦電圖在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及預后評估[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1):92-94.
[8] 黎惠貞.腦電圖在病毒性腦炎診斷及判斷預后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2,18(33):5-6.
[9] 許琪,樊歡.小兒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分析[J].現代電生理學雜志,2011, 18(1):18-19.
【摘要】目的 探討腦電圖與腦脊液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中的意義。 方法 通過對98例病毒性腦炎患兒腦電圖與腦脊液檢查的對比分析。結果 腦電圖異常91例(92.9% ),其中輕度異常34例(37.4% ),中度異常56例(61.5% ),重度異常8例(8.8% )。腦脊液異常57例(58.2%),其中腦脊液壓力增高28例(49.1%),白細胞增高42例(73.7%),蛋白輕微增高12例(21.1%)。經統計學處理,腦電圖異常率與腦脊液異常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病毒性腦炎;腦脊液;腦電圖;診斷
病毒性腦炎是兒科臨床比較常見的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1]。如果診治不及時,對兒童的智力及生長發育影響極大,致殘率較高,極易遺留后遺癥。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表現早期往往不典型,易誤診漏診,而出現典型的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后又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腦電圖(EEG)與腦脊液是其最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本文對98例小兒病毒性腦炎早期的腦電圖與腦脊液檢查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旨在探討其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中的意義。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一2010年我院收治的98例病毒性腦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齡8個月一12歲,全部病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7版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標準[2]。發病天數1-7 d,平均3 d。病前或發病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史63例,有惡心、嘔吐59例,98例均有發熱,有頭痛92例,意識障礙2例。
1.1 腦電圖檢查:全部病例就診后1~2 h檢查。腦電圖診斷標準:參照福山幸夫標準[3]:(1)輕度異常:a波頻率變慢,波幅降低,節律性減弱,6-7 Hz θ波活動增多;(2)中度異常:a波節律解體,4-7 Hz,30一150μV之θ波活動呈廣泛性、彌漫性出現,部分雜以少量2-3 Hz δ波活動及少量局限性棘波尖波、棘(尖)一慢復合波;(3)重度異常:α波活動消失,θ、δ波活動呈廣泛性、彌漫性出現而成為主體活動。廣泛持續性1-3 Hz中或高波幅多形性δ波活動,部分出現爆發性棘波、尖波、棘(尖)一慢復合波。
1.2 腦脊液檢查:全部病例入院后立即做腰穿腦脊液檢測:腦脊液異常標準:(1)壓力不同程度增高;(2)白細胞>8×10~6/L淋巴為主;(3)蛋白輕度增高。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腦電圖異常91例(92.9% ),其中輕度異常34例(37.4% ),中度異常56例(61.5% ),重度異常8例(8.8% )。腦脊液異常57例(58.2%),其中腦脊液壓力增高28例(49.1%),白細胞增高42例(73.7%),蛋白輕微增高12例(21.1%)。經統計學處理,腦電圖異常率與腦脊液異常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病毒性腦膜炎是小兒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種病毒可引起本病,該病臨床表現形式多樣化,癥狀復雜多變,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和特征。對于典型病例臨床早期診斷較容易,而對于不典型病例診斷則較為困難。通過本文98例病腦腦電圖、腦脊液檢查結果的總結分析,可以得出在患兒發病早期,腦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腦脊液,差異具有顯著性。腦電圖還具有以下優勢:①無刺激,無創傷,價位低,易于接受,患兒的依從性好,可反復進行;②儀器比較普及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便于基層使用;③靈敏性高,不易漏診,適于疾病初查[4]。值得一提的是,本組病例中有2例腦電圖正常,但腦脊液是異常的。所以診斷病毒性腦炎仍需綜合考慮,特別是在門診篩查時,不能僅憑腦電圖正常而排除。腦電圖與腦脊液檢查兩者都是診斷病毒性腦炎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在基層醫院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王慕逖.兒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8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59~761
[3] 福山幸夫.小兒實用腦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21-124.
【關鍵詞】 毒消肝清顆粒;肝性腦病;腦電圖
肝性腦病是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以意識改變和昏迷為主要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綜合病癥〔1〕,治療方法目前主要以病因和對癥治療為主。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顆粒是增液承氣湯加味而得,用于肝性腦病肝腎陰虛腑實證的治療,滋陰增液、泄熱通便,具有清腸毒、降血氨、瀉宿便、減少腸道內毒素吸收、護肝腦、防治肝性腦病的作用。本研究觀察毒消肝清顆粒不同劑量對肝性腦病大鼠腦電圖的影響,探討其對肝性腦病的作用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Wistar大鼠110只,雄性,體重240~260 g,許可證號SCXK(吉)2003007。經適應性飼養1w,隨機分為空白組(A組,10只)、模型組(B組,20只)、拉克替醇組(C組,20只)、毒消肝清顆粒高(D組,20只)、中(E組,20只)、低(F組,20只)劑量組。
1.2 藥物、試劑及儀器
硫代乙酰胺(分析純,上海化學試劑公司產品,批號920903);20%烏拉坦(蒸餾水配制);毒消肝清顆粒由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等組成,經水煎、醇提等工藝制成顆粒劑;拉克替醇(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腦電圖機為NIHON KOHDEN MAF5型l6導腦電圖機(日本)。
1.3 方法
1.3.1 模型制備
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各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注射液200 mg/kg,連續注射2次,制備肝性腦病模型〔2〕。
1.3.2 給藥方法
造模成功后毒消肝清顆粒高、中、低3個劑量組(450、300、150 mg·kg-1·d-1),拉克替醇組(593 mg·kg-1·d-1),每天給予相應藥物灌胃1次;模型對照組及空白組灌胃相同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給藥2 w。給藥期間大鼠自由給水和混合精飼料。從首次注射開始為防止低血糖等并發癥,每隔8 h皮下注射3 ml 10%葡萄糖注射液,2 ml生理鹽水和20 μmol/L KCl的等量混合液〔3〕。
1.3.3 腦電圖檢測
各組大鼠準確稱重,20%烏拉坦麻醉,俯臥固定,安置額枕骨間電極,鼻根部及雙耳分別接地線,用16導腦電圖機測定,并用電腦描記腦電圖,時間常數0.3 s,高頻濾波100 Hz。固定,調試好儀器,安裝電極,單極導聯描記,于安靜狀態下進行描記,記錄腦電圖,連續觀察10 min,觀察振幅與頻率。振幅為波頂到波底間的垂直高度,代表腦部電位活動的大小;頻率為同一周期的腦電波在1 s內重復出現的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運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處理,數據以x±s表示,采用成組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 果
見表1。與A組比較,B組肝性腦病大鼠腦電圖頻率降低、波幅變小,腦電頻率明顯變慢,多以寬大的δ波為主,說明發生肝性腦病后腦電活動受到了不同的抑制。治療2 w后,C、D、E、F組腦電圖頻率變快,與B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尤其高劑量組的腦電波接近A組,可見α波。表1 毒消肝清顆粒對肝性腦病大鼠腦電圖的影響(略)
3 討 論
肝性腦病主要由腸道的許多毒性代謝產物未經肝臟解毒和清除,經側支進入人體循環,通過血腦屏障而至腦部,引起大腦功能紊亂。肝性腦病早期,腦電圖基本節律變慢,但仍可見到α節律,有散在θ波,隨著意識障礙加深,節律明顯變慢,可出現δ節律〔4〕,腦電圖改變遠早于意識的變化,故腦電圖對肝性腦病的早期診斷、預告昏迷來臨及判斷預后有很大幫助。肝性腦病的治療目前多采用消除誘因,減少腸內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進有毒物質的代謝清除,糾正氨基酸代謝紊亂等方法〔5〕。肝性腦病屬于中醫學“神昏”、“癡呆”、“厥逆”、“癲狂”等范疇,尤以肝腎陰虛多見。下法是祖國醫學八法之一,是通過蕩滌腸胃,將停留在腸胃的有害物質從下竅而出,以祛除病邪的一種方法,以通里攻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治肝性腦病 。 毒消肝清顆粒用玄參滋補肝腎,生地清熱養陰,麥冬甘寒,滋養肺胃,通過其滋補肝腎、增液泄熱通便作用,大黃、芒硝為佐使藥,清熱解毒、逐瘀瀉濁、通達腑氣,實現“清腸毒,降血氨,減少腸道內毒素的吸收,降低肝損害,護肝腦”的治療目的〔6〕。本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顆粒高、中劑量組對肝性腦病大鼠腦電圖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更加深入驗證了其對肝性腦病的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美華,賈 林,杜 洪,等.硫代乙酰胺致大鼠肝性腦病模型的量效關系〔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4;32(3):724.
2 梁擴寰,李紹白.肝臟病學〔M〕.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16.
3 張秋菊,程惠娟,王成永,等.大黃提取物對急性肝衰大鼠肝性腦病的防治作用〔J〕.中藥材,2002;25(8):5735.
4 芮長玉,江 凈.肝性腦病腦電圖的臨床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03;10(9):909.
利物浦大學有關專家曾對30位志愿者進行測試,發現受測者閱讀辭藻豐富而又寓意深刻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強度較大,也更為活躍,在掃描影像時可明顯地出現更多的腦活動痕跡。與之相比,閱讀一般作品時腦部活動并無什么特殊變化。負責該項研究的戴維斯教授指出,閱讀莎士比亞等人的名著時,必須聚精會神,注意力高度集中,腦部更要格外“使勁運動”,方可得其要領,故在影像掃描時會出現腦部活動十分活躍的圖像。
其實,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同樣可以收到健腦防癡呆的效果。就拿《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名著來說,不但故事離奇曲折,場面廣闊復雜,語言精煉,人物眾多,內容豐富,而且其中蘊含著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不積極開動腦筋和全神貫注地進行閱讀,是很難得其要領的。
上述小說描寫了眾多的人物,有人統計,《水滸傳》里描寫了有名有姓的人物557人,加上有名無姓與無名無姓或并未出場者總共有787人;而《紅樓夢》所刻畫的人物更多,其中有名有姓或有稱謂的732人,加上無名無姓的,共計975人。人物之間彼此關系錯綜復雜,主要人物各有其完整的生平經歷,形象逼真,一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唯有精研細讀,方能了解其人物經歷與彼此關系,弄清楚故事的細節與原委。
古典小說中有許多主人公的成功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是很有啟發借鑒意義的。例如老年朋友讀讀《三國演義》,可了解歷史人物的是非成敗與褒貶毀譽,有助于摒棄名利得失,使人胸境開闊,心理平衡。如能與二三老友同游,暢談三國故事,縱論曲直短長,做到“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誰說這對健腦益智和預防老年癡呆沒有幫助呢?
[關鍵詞] 腦電圖監測;病毒性腦炎;診斷;預后
[中圖分類號] R512.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27-106-02
Application Value of EEG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YANG Yinghong
ECG Laborator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Fenghua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Fenghua 315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EG monitor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All 78 case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clinically diagnosed and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were taken 24h ambulatory EEG(AEEG) monitoring,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EEG(REEG) group. Results Abnormality rate of REEG(51.28%)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epileptic discharge(25.0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EEG(89.74%,68.57%),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AEEG monitoring 8 cases were normal and did not occur sequelae and death,EEG abnormal degree and prognosis were roughly parallel. The epileptic discharge occurred in 15 cases when awake,33 cases occurred during sleep of the 48 patien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REEG,AEEG on abnormal EEG monitoring in viral encephalitis is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accurate on prognosis,has a high consistency in clinical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and has a higher value.in judging the severity of disease and assess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EEG monitoring;Viral encephalitis;Diagnosis;Prognosis
病毒性腦炎是臨床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病毒種類多,臨床表現復雜,病情輕重不一,由于目前并無特異性病原學診斷方法,早期鑒別診斷非常困難,尤其以精神異常為首發癥狀時,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導致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1]。盡管腦電圖(EEG)并非特異性診斷指標,但其改變早于腦脊液、MRI和頭顱CT的變化,對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價值已得到大量研究充分驗證[2,3]。但關于動態腦電圖(AEEG)監測的報道仍然較少。為探討AEEG監測在病毒性腦炎的早期診斷和預后應用價值,我院對臨床資料完整并經臨床確診的78例病毒性腦炎患者進行24h AEEG監測,并與常規腦電圖檢查(REEG)進行對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者78例,均根據病史、體征、腦脊液、頭部CT和/或MRI診斷,并排除結核性腦膜炎及化膿性腦膜炎。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6個月~52歲,其中嬰兒(<1歲)5例,幼兒(1~2歲)6例,學齡前兒童(3~6歲)22例,學齡兒童(7~12歲)12例,少年(13~17歲)10例,成人(≥18歲)23例;起病至就診時間2h~3d,其中24h內就診31例,1~3d 就診47例;伴有發熱51例,頭疼45例,嗜睡36例,嘔吐48例,抽搐10例,意識障礙9例,偏癱3例,腦膜刺激征陽性42例,病理反射陽性26例。外周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47例,分類淋巴細胞增高,細胞分類以淋巴細胞為主;腦脊液檢查60例,異常24例,主要是蛋白及細胞總數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腦脊液離心涂片檢查未發現致病菌,腦脊液培養陰性;頭顱CT檢查50例,異常15例;MRI檢查48例,異常25例。
1.2方法
采用秦皇島康泰醫學系統有限公司生產的CMS4000動態腦電監護儀,按照國際10~20系統安置頭皮銀電極,采用雙極16導聯描記,描記時間24h。采用盤狀電極,涂以電極膏,用火棉膠吹干固定。首先在醫生監視下行REEG描記30min,根據患者年齡、合作程度行睜閉眼反應、閃光誘發及3min過度換氣誘發試驗,以作自身對照。之后進行24h AEEG監測,時間為第1天的上午8時至第2天上午8時。記錄24h后,在回放系統實時重放分析清醒、睡眠期及誘發試驗的腦電圖,并選擇無干擾及異常的腦電波形打印。在首次檢查14~80d內再次復查AEEG。REEG和AEEG診斷均參照黃遠桂編著的《臨床腦電圖手冊》[4],分為4級:正常、輕度異常、中度異常及重度異常。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REEG和AEEG腦電圖異常率比較
REEG異常率為51.28%(40/78),其中癇樣放電10例(25.00%),非特異性異常30例(75%);AEEG異常率為89.74%(70/78),其中癇樣放電48例(68.57%),非特異性異常22例(31.43%)。REEG腦電圖異常率和癇樣放電檢出率均明顯低于AEE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7.75、39.63,P<0.01)。見表1。
表1 REEG和AEEG腦電圖異常率比較
方法 例數正常 輕度異常中度異常 重度異常 異常率(%)
REEG 78 38 10 24 6 51.28
AEEG 78 8 24 36 10 89.74 a
注:a與REE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REEG和AEEG腦電圖異常程度與預后的關系
AEEG腦電圖正常8例未發生后遺癥和死亡,腦電圖的異常程度與預后大致平行;而REEG腦電圖正常38例發生后遺癥3例。見表2。
表2REEG和AEEG腦電圖異常程度與預后的關系 [n(%)]
異常程度 方法 例數 后遺癥 死亡
正常 REEG /AEEG38/8 3(7.89)/0 0/0
輕度異常 REEG /AEEG 10/24 1(10.00)/0 0/0
中度異常 REEG /AEEG 24/36 1(4.17)/3(8.33) 2(8.34)/0
重度異常 REEG /AEEG 6/102(33.33)/4(40.0)2(33.33)/4(40.00)
2.3AEEG監測表現
①癇樣放電出現時間:AEEG監測48例癇樣放電病例中,清醒時出現15例(31.25%),睡眠中出現33例(6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0,P<0.01)。②死亡患者表現:3例雙前部導聯高幅δ波雙枕低電壓,1例高幅棘慢波間斷電靜息逐漸延長,最后全部導聯電靜息臨床死亡。③存活者表現:雙側彌漫高幅δ波49例,睡眠生理波消失44例(臨床癥狀較重,預后好轉者復查仍顯示θ波背景節律),睡眠波存在5例(臨床癥狀較重3例,復查轉為正常,臨床治愈)。陣發δ波5例,存在睡眠生理波(復查3例顯示正常,臨床治愈)。局灶δ波2例(左額、中央、頂1例;雙額、顳1例),存在睡眠生理波。雙側彌漫高幅θ波18例,存在睡眠生理波。
3討論
臨床上由于病毒性疾病病原學檢查的特殊困難性,病毒性腦炎的診斷至今尚無特異性指標,往往需要依靠輔助檢查。EEG屬神經細胞電生理檢查,任何原因導致的腦神經元群異常放電均可引起EEG異常,能靈敏反映大腦功能的障礙程度,是一種較為準確和客觀的預測腦損傷的指標[5];同時,EEG是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重復性強,易被患者接受。因此,EEG在病毒性腦炎的鑒別診斷和預后評估中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但臨床許多醫生發現并不是每一次檢查腦電圖都會異常,尤其是檢查以精神癥狀為主的腦部疾病時,陽性率甚至低于50%[6]。本文資料顯示,REEG檢查腦電圖異常率為51.28%。這是因為病毒性腦炎異常腦電波信號(陣發性慢波、癇樣放電)的發放并不是持續的,而是陣發性的,呈非連續性的短暫爆發形式出現[7]。而由于REEG描記時間較短,很難捕捉到這種發作期的腦電圖改變特別是睡眠生理波的變化,而這種改變恰恰是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判斷預后的重要依據。
隨著醫學技術和醫學工程的進步,AEEG監測的應用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AEEG監測時間更長,能記錄到患者各種自然生活狀態下的腦電活動,尤其是包括了癇樣放電明顯多于清醒時的自然睡眠狀態,捕捉異常的腦電活動機會增大,提高了陣發性慢波及癇樣放電的檢出率,彌補了REEG監測時間短的缺陷。本文研究結果顯示,AEEG腦電圖異常率和癇樣放電檢出率均明顯高于REE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這表明,相比REEG,AEEG在病毒性腦炎的輔助診斷方面更敏感。而分析兩種方法腦電圖異常程度與預后的關系,AEEG腦電圖正常8例未發生后遺癥和死亡,AEEG腦電圖異常程度與預后大致平行,而REEG腦電圖正常38例發生后遺癥3例,一致性較差。這表明,在病毒性腦炎的預后評估準確性方面,AEEG優于REEG。
本研究還觀察到,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占59.5%,提示睡眠節律紊亂是病毒性腦炎患者腦電圖的重要特點。郭陽等[8]報道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常提示臨床癥狀較重,恢復較慢,而睡眠波存在者即使臨床癥狀較重,經及時治療,病情亦可逆轉。本研究支持這一觀點。另外,本組死亡4例中有3例雙前部導聯高幅δ波雙枕低電壓,僅1例高幅棘慢波間斷電靜息,最后全部導聯電靜息臨床死亡。與鄭東等[9]的報道相符。這提示,依據AEEG能早期準確預測病毒性腦炎患者死亡。此外,本組AEEG監測均表現為θ波或δ波活動,病情輕者以θ波為主,重者出現δ波增多或局限性慢活動,且隨病情好轉亦隨之恢復正常。因此,無論何種年齡,若AEEG出現彌漫性高中幅θ波或δ波,應高度懷疑病毒性腦炎,對表現為低波幅慢波活動者或δ波者,應進行積極治療,以減少后遺癥或死亡的發生。
綜上所述,相比REEG,AEEG監測病毒性腦炎腦電圖異常更敏感,預后評估更準確,與臨床病情、預后有很高的一致性,對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及評估預后有較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英石. 病毒性腦炎伴精神行為異常51例臨床分析[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26(4):638-639.
[2] 馬燁,張曉琴. 腦電圖、頭顱CT改變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及預后中的評價[J]. 陜西醫學雜志,2009,38(7):902-903.
[3] 姚盛鈞,覃輝明. 動態腦電監護在病毒性腦炎中的臨床價值[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16):64-65.
[4] 黃遠佳,吳聲伶,粟秀初. 臨床腦電圖學[M]. 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269.
[5] 黃友衛. 腦電圖在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及預后評估[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1):92-93.
[6] 秦效彩,韓金燕. 168例癲癇患兒動態腦電圖及常規腦電圖監測分析[J]. 山東醫藥,2008,48(23):37-40.
[7] Hamon Juande MJT,Camara PA. Trypamosom iasia:Determination of groups of patients from clinical and electroephalo graphic data[J]. Neurophysiol Clin,1995,25(4):196-197.
[8] 郭陽,張輝,莊鳳英,等. 動態腦電圖和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腦炎中的應用[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2,31(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