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業會計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課程設置
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的培養目標、生源層次與就業方向等都和本科院校的會計教學有所不同,其中存在培養目標重點不夠突出、課程設置不科學、實訓手段較為欠缺等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對當代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分析,詳細的闡述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以“考證”為導向,重證書,輕能力:我國高職院校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實行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自這一制度實行以來,為高職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將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順利的接軌,但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這一制度也開始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主要問題是部分高校完全將“考證”作為導向,重證書、輕能力的現象過于嚴重。很多高職院校一味的追求考證過級率,并將其作為教學效率的重要考核標準,因此,很多高職院校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并整合教學內容,將考證內容作為專業課程內容的前提。
(二)專業課程設置趨同化:近幾年來,我國部分高職院校開始采用 “寬基礎”、“工作過程導向”及“學習領域”等新的課程模式,試圖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并實現新型科學課程體系。但根據實際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依舊沒有得到較好的改進,沒有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單一的課程模式,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對其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通常由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構成,其設置內容基本與本科院校沒有差別,無法體現出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極個別高職院校雖采用了模塊式課程設置,但只是表面上的形式變化,其根本內容還是一樣,缺乏高職院校的教學特色,且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無法適應當前社會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
(三)專業課程內容準則化: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這項新準則的頒布代表著我國會計核算制度將面臨重大改革,將拉近我國會計會計準則與發達國家會計準則的差距,同時也標志著我國會計事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這要求會計專業中的某些傳統行業課程相繼取消,例如《工業會計》、《商業會計》等,以此來順應時代的潮流和國際會計行業的發展。而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都一樣,難以體現會計行業的特色。
(四)課程結構不夠科學合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專業的課程結構不夠合理,主要是“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不協調。這其中又包括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不合理、各項專業課的課時比例不夠合理、課堂教學與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不合理。課堂教學的課時遠遠大于實踐課程的課時,因此,導致學生的知識技能與實踐技能失調。
二、對高職會計課程設置的建議與思考
(一)將考證與就業科學的結合,并以就業為向導:隨著時代的發展,各行各業技術的不斷更新,要求會計行業也對其職業技能進行創新與完善。因此,當代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應改變以往以考證為導向的課程設置,而應該主要將就業作為課程設置的導向,以此來適應社會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并以此為主要目標。與此同時,還應不斷的改善現有的職業考證制度。
當代高職院校的會計課程設置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將職業能力作為課程設置的前提和有力依據,努力構建能夠充分體現會計職業教育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為我國提供新型的高技能會計人才創造有力條件。
(二)課程設置應充分體現地區行業特色:高職院校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其具有強烈的職業性、地區性以及行業性。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根據其自身特點將課程設置歸類,并按照職業群體、地區特點、行業特點等多方面進行調整,在培養學生通用技能的同時注重其地區行業職業技能的培養。
(三)根據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空前迅猛,社會各界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應根據市場的反映情況對其課程設置進行更新和調整。
三、高職會計課程設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市場性原則:市場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環境,市場所反映的需求也是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
(二)針對性原則:該針對性主要是指行業的針對性以及崗位的針對性。
(三)靈活性原則:當代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打破傳統單一的模式,而應具有靈活性,這主要是指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緊緊圍繞著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來選擇課程內容。
(四)前瞻性原則:所謂前瞻性原則,是指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適度超前。
總結: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生源層次、就業方向均與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在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專業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列的問題,其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最為突出。因此,本文就對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的課程設置問題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意見與建議,望有關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