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小說的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了解環境描寫的概念
學生答題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們辨不清哪些語句是環境描寫,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們對環境描寫的概念不清楚。所以,我們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并明確環境描寫的概念。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其中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自然場景的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特定時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環境的描寫。它所描寫的范圍可大可小,大至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小至一個家庭、一處住所。描寫的內容可以是室內陳設、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時代氣氛等。社會環境的描寫應具有濃郁的地域風土特色。
理解并明確這些概念之后,我們還要帶領學生實踐一下,讓他們在選定的文本里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并區分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晚秋》為例讓學生實踐,效果很好,學生能迅速準確地找到并區分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
二、熟記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失分的另一個因素是不清楚環境描寫的作用。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歸納、理解并熟記環境描寫的常見作用,規范他們的答題思路。
環境描寫的常見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季節)地點。例如《晚秋》的開頭:
瓦薩卡在一所大學對面的網球場旁停下了腳步。
秋季里的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但這卻讓他的心情更加煩悶。溫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戲弄他,嘲笑他,鄙視他……
這里就交代的故事發生的季節――秋季、地點――一所大學對面的網球場旁。
(2)渲染氣氛、奠定基調。例如《藥》:時令雖已是清明,然而天氣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層層疊疊”的叢冢;這里沒有生機,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發出“一絲發抖的聲音”;這里沒有啼鳴的黃鶯,只有預兆不祥的烏鴉,而且“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作者借助環境描寫渲染出了墳場陰冷、悲涼的氣氛。
(3)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
B.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第一處環境描寫是在菲利普一家懷著發財夢去旅游時,那時他們收到于勒發財的信,菲利普的二女兒也因此結了婚,一家人高興出游,那時的海面在他們眼中美得如“綠色大理石桌面”。可見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預料的是,他們在旅游的船上卻遇到了破產后淪落為水手的于勒,他們一家發財的夢想破滅了,所以,他們旅游的目的地在他們眼中卻成了“紫色的陰影”,不著一字,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喪的心情。
這里要特別注意環境與人物之間的對比反襯。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但這卻讓他的心情更加煩悶。溫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戲弄他,嘲笑他,鄙視他……”此處就用溫暖晴和的秋景反襯瓦薩卡心情的煩悶,處境凄涼。
(4)暗示社會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例如《孔乙己》: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兩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這里對咸亨酒店的介紹,是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渲染“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兩個涇渭分明的社會群體,表現了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關系。作者刻畫這樣一個勢力、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渲染了一種冷漠悲涼的社會氣氛,為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說是當時中國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縮影。
(5)推動情節的發展或作為情節線索。例如《這是你的戰爭》中第五節“雪越下越大了”一句,在小說情節發展上就起了推動作用,既照應了第一節“昆明下著雪”,又為第六節“雪已停了,臘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鋪墊。文章中“雪”這一自然景物描寫既貫穿全篇又富有變化。
(6)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為了刻畫人力車夫祥子的辛苦,揭示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作者極力刻畫了日烈雨暴的情景。當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拉車掙錢;當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在雨中掙命。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展現了祥子吃苦耐勞的本性,從而揭示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悲慘的主題。
三、規范答題語言
學生在了解并明確環境描寫的概念、熟記環境描寫的作用之后,還必須規范答題語言。這要從兩個方面做起:
首先,需要有清晰的答題思路,環境描寫作用類題型就要按照“環境+人物+情節+主題”的規范進行作答,可以這樣組織語言:1.環境本身(交代……時間,交代……背景,營造……氛圍,渲染……氣氛)。2.人物(烘托,映襯)。3.情節(推動,暗示,鋪墊)。4.主題(表達……寄托……暗示……揭示……)。其次,不能照搬規范的語言,不能只答專業術語,必須具體文章具體分析,要按照規范、結合文本進行具體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題技巧,再利用相關類型的題目加以鞏固,應當可以提高學生在此類題目上的得分。
有很多的同學是非常的關心,高考語文小說閱讀應該怎么答題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考語文小說閱讀答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一般情節的作用:對于小說情節的作用進行分析,一般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內容上,情節本身對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題思想表達有何直接或間接的具體作用;結構上,有無“設置懸念”“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照應前文”“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等作用。另外,還要注意有時從表達效果上進行分析,即從給讀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等。
(二)情節的具體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
②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③引起下文,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
④照應前文。
⑤線索或推動情節發展。
⑥刻畫人物性格。
⑦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
(三)“情節題”的答題模式:(1)問句、段(或某種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題模式:
①為……情節發展作鋪墊(提供依據,設置伏筆懸念)。
②表現了……的思想品質(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現、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現主題。
(四)情節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
(2)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是使結構緊密、完整。
(3)就開頭來說有倒敘式。如《祝福》,先寫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寫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懸念,引人入勝。
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補充敘述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
平敘:敘述兩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同時發生,通常是先敘一件事,再敘一件。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4)就結尾來說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給讀者想像,讓讀者進行藝術再創造。此外,還有出人意料式、悲劇式、喜劇式等。
(5)貫穿情節的線索。小說線索是貫串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間、時間。如《藥》中的“人血饅頭”。
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線索一般有單線和雙線兩種。尋找線索的途徑有:小說標題和小說中的中心點。
(6)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和敘事策略,既表現生活本身的邏輯,同時又使情節曲折生姿,跌宕起伏,或結尾平中見奇。
(五)情節結構具體題型設置及技巧點撥1.小說常用的開頭及作用
(1)設疑法(懸念法)。提出疑問,然后在行文過程中或結尾才回答疑問。作用是造成懸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把小說讀下去。具體說,其作用有:①引起讀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節;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的主題。
(2)寫景法。如《藥》的第一段寫秋天下半夜陰暗、凄清、恐怖的環境,暗示了小說主人公的不幸命運。再如《荷花淀》開頭寫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來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靈。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
2.小說的結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結局。
①從結構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陡然生出波瀾,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項鏈》。
②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項鏈》,直到結尾才點出項鏈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筆:借項鏈時主人一口答應,還項鏈時主人沒有打開盒子檢查等,暗示了項鏈是不值錢的。
(2)分析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①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如《藥》,華小栓、夏瑜的死(悲劇),揭示了的不徹底性——沒有發動群眾。
②從表現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藥》,寫華小栓吃了人血饅頭后的死,突現了群眾(華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讀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
①從表達效果上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
②從讀者的情感體驗上看,喜劇性的結局與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③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眾對審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點聳人聽聞。
這里,作者將自我表白的敘述“置于故事之上”,使原來訴求“再現真實”或讓人“信以為真”的小說敘事,暴露出了它的虛構的實質。讀者于此不得不從一開始便像一個批評家而不是欣賞者,去理性冷靜地面對文本。這種“去真存偽”的敘事策略,或許旨在告訴人們,小說原本無需借“真實”的名義去求取自身的特殊價值。
除了“強行闖入”故事情節以揭示作品的虛構性以外,小說的作者還常常在作品中硬性地加入有關小說創作情景或技巧運用的交代。如美國威廉?加斯的小說《在中部地區深處》:
在中部……難得會有天空放晴,讓人喜悅一天。我一直都在數著,到我寫這頁的時候,太陽足足有十一天沒露面了。
隱于故事背后的作者,忍不住從故事中探出頭來,似在說明故事的憂郁感傷情調。又如莫言在《我們的七叔》中的一段插敘:
我們回過頭來接著講小車和褲子的問題。另外這一段好像很長了,為了讓你們閱讀方便,我們就分個段吧。
作者站在讀者的立場,從閱讀心理而不是客觀真實來考慮故事的展開,表明了小說創作中主觀意識的主導作用。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入侵式敘事策略,小說不僅阻止了讀者的情感投入,而且完全攪亂和顛覆了作者、敘述者乃至小說人物的明確身份定位。不過,也正是這種看似無厘頭的敘事風格,反而讓小說具有了極大的彈性和張力,使讀者在虛與實、出與入、各種角色和敘事本身的穿梭游弋中,獲得了集參與、觀照、體驗、思考于一體的獨特閱讀。
不僅如此,小說的作者還往往會設置一個敘事圈套,將暴露和虛構手法穿插應用,既揭示小說的創作要素,又運用種種手法強化小說的“真實性”。如莫言的小說《夢境與雜種》:
關鍵詞:斯蒂芬?金;11/22/63;穿越小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086-01
一、引言
斯蒂芬?金是美國當代恐怖小說大師,他的作品以科幻小說,恐怖小說為主。作為美國當代最暢銷小說之一,他的許多作品都已經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斯蒂芬?金通常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這對于他本身是一個誤解。他的作品廣受普通大眾和文學評論家好評不僅因為作品本身故事情節曲折和極具可讀性。同時,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斯蒂芬?金善于運用最新的文學元素,使得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作品內容的虛實結合增添了情節的真實性,錯亂的時間線條,混亂的事件發生順序以及模糊的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界限等等都使得穿越小說具有鮮明的后現代主義特征,本文試圖從穿越主題出發,研究11/22/63同其他穿越小說的共性和個性。
二、同其他穿越小說的共性
11/22/63是斯蒂芬?金于201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位住在緬因州的高中英語老師杰克通過時間縫隙穿梭到過去,試圖阻止發生在1963年11月22日的肯尼迪刺殺事件的故事。小說一共有三個時間軸,一個是從1985年開始過去的時間軸,一個是2011年小說中的現實生活的時間軸,還有一個是人物本身的時間軸,人物本身的時間不會因為穿越回去而停止前進,三條線索交叉進行。而對于過去一些事情的改變甚至會使現在已經陷入困境的人變得更加不幸。
該小說含有多數時間穿越小說共有的特征。同樣是時間的穿越,主人公對于時間穿越的主觀意愿也從被動變為主動。第一次穿越的時候,主人公杰克充滿了驚訝和迷茫,然而隨著穿越次數的增多,杰克由開始的不適應變得越來越喜歡過去,甚至主觀意愿上也愿意時間穿越。然而因為穿越,杰克在過去發現了他的真愛薩蒂并在文章的最后以別樣的方式守護了自己的真愛。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穿越歷程的開始到結束,杰克也完成了自我情感的破碎到完整的過程。正如小說引用的日本諺語那樣:只要有愛,天花留下的傷疤也同酒窩一樣漂亮。
三、作品本身的個性
同其他穿越小說不同的是,這是一部將真實事件和虛擬想象緊密結合的小說,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在小說的三條時間軸當中,過去的時間軸中所有事情的結果已經被預定,增添了小說情節的張力和真實性。小說對于過去的情景再現十分的客觀,真實再現了過去。
強烈的視覺化特征也是本小說區別于其他小說的特征之一。正如斯蒂芬?金所說:“書寫是一種特別緊張的視覺化的行為。”這篇小說也保持了斯蒂芬?金小說一貫的強烈的視覺性效果。這種強烈的視覺性效果從書中對于20世紀50年代的描寫得到展現。小說從生活的種種細節如人們的穿著,說話的方式以及生活場景的描述等等將20世紀50年代變成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一副幻燈片。整部小說對話占了大部分的篇幅,而動作的描寫只有僅僅四五十頁。這使得在文學閱讀過程中作品的物性被隱退,呈現出一個可觀的世界。雖然同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主要基調并不相同,但是11/22/63依然保持了金的敘述風格。在恐怖小說中,懸念必不可少,能夠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11/22/63雖然不是恐怖小說,卻依然有不少的懸念。這些懸念便是小說中現實的時間軸和主人公杰克本身的時間軸以及改變過去的時間軸對這兩個時間軸可能帶來極具危害性的結果。這樣的懸念將小說情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四、結語
11/22/63雖然借助中學英語老師杰克時空穿越作為劇情的主要脈絡,但隱藏在通俗劇情之下的深刻涵義卻是引人深思的。這部小說在上市之后迅速登上的暢銷榜,并且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這并非僅僅是斯蒂芬?金高超的小說寫作技巧,更多的是在時空穿越過程中,主人公杰克所經歷的情感變化給讀者帶來的巨大震撼和感悟。這部穿越小說并沒有淪為一部通俗的時間穿越小說,小說本身具有的強烈可視性和新穎的敘述技巧以及追尋和自我情感救贖等使其可以被看作一部嚴肅的文學作品。從文學批評的角度而言,無論在社會歷史學,語言學還是心理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論文是2013年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項目(2013-ZY-14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Stephan King.11/22/63. The Simon & Schuster, Inc, 2011.
[2]Spignesi,Stephan J. The Essential Stephan King: A Ranking of the Greatest Novels, Short stories. Pompton Plains, NJ: The Career Press, Inc, 2003.
論文關鍵詞:先鋒小說,形式主義,馬原,格非
先鋒小說亦稱“新小說派”,指的是1985年前后崛起的一種特定的文學思潮與創作形式。代表作家有馬原、殘雪、格非、蘇童、余華等,他們深受到俄國形式主義的影響,認為形式即是內容,強調形式對內容的決定作用。他們邁著形式主義的步伐,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學創作,作品中的語言肆意嬉戲,結構如同迷宮,敘述隨意而不連貫,認為文學本體的意義只在于文本的生成過程和閱讀過程,并不在于所謂的認識意義。最早的時候人們對先鋒小說的關注是因為它注重敘事,先鋒小說家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并非故事的“內容”。本文將通過具體作品對馬原的敘事圈套和格非的敘事迷宮的分析,粗略的探討先鋒文學作品是如何體現形式即內容的。
一、馬原的敘事圈套
馬原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上“怎么寫”比“寫什么”更為重要,他把“怎么寫”推向了極端。他認為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敘述故事的方式。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中,把幾個沒有什么因果聯系的故事拼湊到一起,并不在意故事的內容,關注的是如何去敘述這一故事。在他的《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等小說中,曾經寫過,“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文學藝術論文,我寫小說”,通過元敘事打破了小說所表現出的假定真實性之后,又進一步把現實和虛幻混為一體,讓讀者茫然失措、云里霧里。
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作者采用了獨特的敘述方式,就是打碎以后進行的重新組合,即是打碎以后造成時空交錯的效果讓讀者落入他的敘事圈套。他開篇就直白的寫到“信不信由你,打獵的故事本來就不能強要人相信的。”說明了他絲毫不在意文本的真實性,這對他來說是可有可無的,跟現實主義文學要求藝術的真實性截然相反。自此,馬原為他的敘述拉開了序幕,并在這一過程不斷的瓦解作品的真實性和意義。《岡底斯的誘惑》給人的感覺的“看不懂”,因為它沒有故事情節上一點都不連貫,顛覆了傳統小說的敘述模式,它的隨意性特別強,現在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隨意顛倒、把沒有因果聯系的幾個故事拼在一起。其中敘述了作家自己的故事、獵人窮布捕獵野熊的故事、姚亮和陸高去看天葬的故事、藏民頓珠、頓月這兩兄弟的故事,它把一個個不相干的故事拼湊在一個結構框架中,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品產生了很強的距離感,造成了陌生化的閱讀效果。可以說,馬原并不注重在故事情節上的敘述,他說追求的是怎樣去敘述故事情節,注重的是在形式上的超越。
《虛構》是馬原的又一部代表作品,它的主要內容是一個人到西藏去,誤入了一個村子,而這個村子竟然是麻風病村子,在他經歷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人與事后,又出了村子。但是在小說的結尾講到,“我”是五月三號進村的,明明已經在村子里過了好幾天,可是外面卻還是五月四號,這一結局說明了整個小說都是虛構的,一切都是馬原的想象,不存在任何的真實性。而在小說的一開頭,就寫到“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點聳人聽聞。”他用敘述故事的人的身份直接進入了小說,讓讀者認為這一切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統的小說中作者一般都是特別注意隱藏自己,馬原卻不然,他的小說非常注重引入自我、強調自我。在《虛構》中,他有著兩種身份,一是被故事中被敘述的人物,一是正在敘述故事的作者。明明是自己在寫一部虛構的作品,但他又極想讓作者相信他進入了作品中,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文學藝術論文,使得讀者在云里霧里中掉進了他的敘事圈套。他講究的是如何去敘事,如何讓讀者落入他的敘事圈套雜志網。在《虛構》中,馬原說過,“我講的只是那里的人,講那里的環境,講那個環境里可能有的故事。”可見他并不注重小說的內容是什么樣子的,而是怎樣去敘述小說的內容。
二、格非的迷宮敘事
格非是先鋒小說群體中的一個重要作家,他的小說深受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影響,有著明顯的“形式主義”的特色。迷宮是博爾赫斯對世界存在的一種認識,是他的小說的母題之一,也是他作品中的獨特想象。格非同博爾赫斯一樣,他的小說中有一個個的迷宮,從而使他講的每個故事都撲朔迷離。他的小說經過形式主義的改裝,凸顯了語言技巧和敘事智慧。格非的小說就是以故事體出現的“反故事”,他通過講故事實行“反故事”的技術操作,來解構小說的“在場”,從而體現了他的故事迷宮里的神秘主義傾向。
在他的《褐色鳥群》中,采用的是兩個故事的嵌套,一個故事是“我”認識多年的女人棋來“水邊”看“我”,第二個故事是“我”跟棋講述了自己和另外一個女人的故事。但第二個故事說得撲朔迷離,“我”對那個女人的雪夜追蹤開始的時候挺真實的,但在若干年以后,“我”再次與那個女人相逢,但她說“我從十歲起就沒有去過城里”,說明整個敘述都是虛構的。而在小說的最后,棋又一次來到“水邊”的時候,卻又顯示出與“我”并不曾認識。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整個小說的真實性,說明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都不是真實的。像迷宮一樣嵌套的結構,這其實是一個本源性缺失的故事,它的出發點是為了證實“在場”,但它最后什么都沒有證實,所謂的“在場”者根本就“不在”。格非從文學的虛構性出發,不斷的用一個被語言所描述的事實去否定另一個同樣是語言所描述出來的事實,讓作品中的事實相互否定,從而使文學作品中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努力去突破敘述在文中的支配地位,忽略內容的作用,使得一切都成為一種虛構、一種敘述,成為永遠處于在場和不在場之間的滑動。內容并不重要,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場虛構,那么如何去敘述自然是高于一切的,
《青黃》也是這樣的一部小說,讓讀者在敘述的迷宮中穿梭。整個小說講的是探訪“青黃”到底是什么。作者寫了“我”對九姓漁戶歷史的調查,特別是對其中的一個有爭議的名詞“青黃”的確切含義的尋找。在調查之前文學藝術論文,“青黃”便有三種解釋,一是漂亮的名字;二是春夏之交季節的代稱;三是一部記載九姓漁戶生活的編年史。然而,通過“我”的調查,非但沒有澄清“青黃”的歧義,而且讓“青黃”的意義更加迷離了。作者在情節的發展中不斷設置疑點,特別是在情節的交匯處留下空白。小說中留下了太多的懸念,比如收留張姓父女的那個老艄公端午節為什么會翻船?張姓男子到底有沒有死,是不是還活著?李貴在麥村留宿的那個雨夜到底有沒有出去?如果不是“夢游”,那他到底想遮掩什么?而李貴又是誰?這些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但最終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讓讀者在作者的語言迷宮中茫然失措。格非的《青黃》是關于追蹤“不在”的故事,而“我”在尋找“青黃”確切含義的過程中,卻漸漸背離了主題,離“青黃”越走越遠,敘事陷入了悖論,成為了一個永遠不能進入、無法到達的彼岸。其實,小說《青黃》的意義已然超越了故事的本身,淡化小說的內容,在敘述的過程中把“形式即內容”展現得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先鋒小說對小說敘述方式和語言形式的大膽探索為中國當代小說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它對后來的小說創作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是它讓小說幾乎成了純形式技巧的把玩,使得讀者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從而走向了沒落。的確,文學需要有新的突破,但這并不是只在形式上去進行研究,去走形式的極端,應該是形式和內容的雙重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昌谷.當代小說家群體描述[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馬原.馬原中篇小說選[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5]格非.格非作品精選[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6]曾文蕊.限制視角下的先鋒——從格非的《青黃》說起[J].云南教育(視界綜合版).2007(04)
[7]張文.20世紀80年代探索小說產生的西方文學背景[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在中國這樣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奪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圓了中國人近百年來的夢想。而莫言獲獎的原因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為什么中國這么多年都沒有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獲獎對中國文學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也給與其他作家們啟示。莫言出身的環境比較簡單這也是他得以寫出貼近生活的作品的一個原因,所以莫言小說的藝術特征表現在民間寫作,成就了他語言的鮮明而且獨特的個性。
一、人類精神
小說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構成的,有的語言華麗有的語言樸實,可能是一種書面語言也可能是一種口語。莫言小說通過采用書面的語言去表達出農民想說的話,他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民間風格,體現了一種人類的精神。
莫言的小說大多數講的是他的故鄉的人和事,并且在這基礎上進行了豐富的藝術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礎上表達出人類的思想和價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關注生活的苦難,對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憐憫。我們常說的人類精神就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就是給與弱者以深切的同情。正是因為莫言出生在鄉村才會對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現出了生活的現實,和人們為生活而掙扎的無奈。第二方面是對邪惡勢力的打擊。莫言準求一種自由理想的人類精神,總是給與邪惡勢力以強烈的批判。他向往農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對惡勢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絢麗
在莫言寫的小說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語言都是比較絢麗多彩的,不管是小說的題目還是小說的內容,語言色彩都是非常絢麗的,這也是他語言的特點和一大亮點。在莫言小說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顏色的含義和我們生活中的含義大不相同,比如說紅色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喜慶的一個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說當中代表著非常悲感的意境。又比如說是綠色代表的是生機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語言色彩當中代表的是悲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說中對色彩的熟練運用,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給與色彩新的定義,這也是莫言語言獨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莫言小說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藝術特色。首先特別擅長對感覺進行描述。莫言在寫小說的時候比較注重感覺,總是把感覺放在第一位,總是把故事和人物丟開,把讀者帶到他的感覺中去。所以在讀莫言的小說的時候,關于敘事的時間經常會出現斷裂,敘事往往在時間被打破,給人一種膨脹的感覺,形成了一種膨脹區,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其次,采用獨特的敘事方式。從莫言的小說當中可以看出,在進行事情的敘述上都是比較獨特的,而且在文體上也有著非常大的創新。他的小說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并不會覺得和現實脫軌。既繼承了古典小說的傳統又融入了西方小說的技術,可以說是中西結合,使得他的小說更加的鮮明充滿感染力。
四、幽默詼諧
在現在的許多小說當中人們都開始準求語言的幽默詼諧,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的眼球。一個作者的人生智慧和藝術涵養都體現在他幽默的語言上,但是在實際小說的寫作當中,這種感覺幽默往往是比較膚淺的,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而為之。但是莫言的小說卻不是這樣,他總是在非常正經的環境中引人發笑,這才是深邃的幽默,讓人在不經意間感覺到幽默詼諧。正如莫言在《生死疲勞》中寫道,常天虹和豬在做一些溝通的時候,為了讓豬可以說說話就把豬分成了兩批,一批讓豬猛吃糧食,最后長肥;另一批平時看著不吃,而私底下卻悄悄吃,最后比那些猛吃的還肥。那些隱藏起來的豬嘲笑猛吃的豬是光吃不長肉。表面上詼諧有趣實際上是表達出了人和人之間的勾心斗角。這樣幽默的語言讓人不由發出笑聲的時候也開始思考一些更深次的東西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發笑的本身,這也是莫言獨特風格所能達到的效果。
[關鍵詞] 巴赫金 復調 音樂性
復調本指音樂上兩個或多個聲部(旋律)同時展開,雖完美結合在一起,卻仍然保留各自的獨立性。復調小說理論最早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針對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特點提出的。他認為復調小說是“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不同聲音組成真正復調。”即小說突破基本上屬于獨白型的單旋律模式,呈現出開放性,減弱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閉性,創立了小說的新形式。昆德拉在分析布洛小說《夢游者》時提出復調小說,認為該書第三部分由五條不同的線索構成,這些線索雖同時發生,交替出現,但沒有真正意義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即復調意圖沒有得到實現,稱不上復調小說。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群魔》由三條線索同時展開,形成三部獨立的小說。由于人物之間相互認識,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復調小說。筆者就昆德拉小說的復調藝術進行探討。
一、多條線索同時展開
復調小說最突出的表現是多條線索同時展開。人物線索同時敘述,一同發展,又彼此交織在一起,使小說中由許多獨立的、平等的部分組成。小說復調的特點在于使同樣虛構的多個獨立的聲音、故事并存,不劃分它們的等級,不賦予其中任何人優勢地位,使一些異質線和現實層面并存。《不朽》中,昆德拉用3種時態表現事件:過去時,描寫歌德、貝多芬、貝蒂娜之間的糾葛;現在時,敘述小說家昆德拉與阿弗納琉斯之間的幾次會議與現實交織并行;將來時,昆德拉設計自己靈感中小說人物及故事。這種別樣的復調通過多個聲部的輪唱表現出來。《無知》這部小說,如果純粹從技巧角度去分析,可以看到它由3個無關的故事組成。在前11章,情節主要集中在伊萊娜身上,一個流亡到巴黎20年后回到捷克的移民。第12章在機場與約瑟夫的偶遇后敘述轉到他身上,他也是一個移民,一直到25章伊萊娜才重新出來。接著第28章和29章,又出現了新的轉折:一個在約瑟夫少年時代日記里的年輕姑娘,后來我們才知道她叫米拉達,是伊萊娜重新聯系上的朋友當中的一個。從此刻開始,3個故事相互交替的節奏加快了,我們仿佛走入森林,道路一下子多起來,短起來。所有的故事實際形成了一個復調的和諧的故事,在最后幾十章就像《告別圓舞曲》第四天(第1、11章,克利瑪夫人卡米拉的故事;第2至4、14章,露辛娜的故事;第5、26章,露辛娜的情人弗朗齊歇克的故事;第6、8、10、12、15章,雅庫布的故事;第7、9、10、14章寫克利瑪與情人露辛娜的故事;第15至19章,卡米拉、露辛娜、伯特萊夫等的故事;第20、24章,寫音樂會;第21、27章,寫小號手克利瑪與卡米拉;第23、25、28章雅庫布與養女奧爾佳的故事;第29章交代結局。)一樣,豎立起了一座平行的山峰。我認為“隨筆性的離題”也是復調的一部分。勛伯格是流亡者,到死也沒有回到祖國,與約瑟夫回歸后又回到流亡地形成對比。尤利西斯也是流亡者,他與伊萊娜的故事一同構成回歸之幻滅。這些都可以看成復調結構,它們并不是零亂、毫無頭緒的,而是統一性――回歸聯系在一起,是回歸的幻滅。
二、音樂性
復調音樂性的原則,把共時性時間觀念下的不同情緒一同拋出,讀者在反差對比中感到目不暇接的同時,體驗超越現實平庸感受的復雜感。在這里主要是通過改變每一部分的長度實現的。各個部分分若干段落,使每一部分以它自己的敘述為特點,改變章節長度,形成音節結構。《玩笑》長度順序為:很短;很短;長;短;長。這與《生活在別處》順序相反,即長、短、長、短、很短、很短。由此可見,每一部分就是一個樂章,而每一章節就如節拍一樣。這些節拍有長有短,或長短不規則,將小說引向速度問題,即每一部分可以用音樂標記:中速、急板、柔板等。我們從每部分長度與它所包括章節數量的關系分析《生活在別處》:第一部分:詩人誕生,72頁有11個章節;中速。第二部分:克薩維克,35頁有14個章節;小快板。第三部分:詩人自瀆,88頁28個章節;快板。第四部分:詩人在奔跑,38頁有25個章節;極快。第五部分:詩人嫉妒了,102頁有11個章節;中速。第六部分:四十來歲的男人,28頁有17個章節;柔板。第七部分:詩人死去,31頁有23個章節;急板。速度除由每一部分的長度決定外,還與事件的“真實”時間有關。前四部分表現詩人15年的生活,200多頁;第五部分表現詩人一年的生活,100多頁;第六部分20多頁,只敘述了幾個小時內的事情,章節短小就如同讓時間過的慢些,將一個偉大的瞬間凝固下來。在這種音樂的進程中展現詩人出生、成長、戀愛、死亡。
三、文體的復調
復調小說最深層的是“文體的復調”,也就是多種文體的運用。“文體的復調”是不拘于文體規范及類型成見的創新,即各條線索整體不可分割。在《笑忘錄》中有兩部分都叫《天使們》,前一部分(第三部分)由以下5個元素構成:“第一,關于兩個女大學生以及她們如何升天的軼事;第二,自傳性敘述;第三,關于一部女權主義著作的評論性隨筆;第四,關于天使與魔鬼的寓言;第五,關于布拉格上空飛翔的艾呂雅的敘述。”這些元素互相闡述,互相解釋,闡釋同一個主題,同一種探詢將它們連在一起。后一部分(第六部分)由4個元素組成:“第一,關于塔米娜之死的夢幻式敘述;第二,關于我父親之死的自傳性敘述;第三,關于音樂的思考;第四,關于腐蝕著布拉格遺忘的思考。”那“我父親之死”與“塔米娜被孩子折磨死”有什么關系呢?是同一主題的不同展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開頭是以文學家的眼光去探討和評價尼采“永恒輪回”用散文式的哲學思考,是一個哲人的隨筆。小說的第三部分《不解之詞》以“不解之詞簡編”等的形式對薩比娜和弗蘭茨作為“存在密碼”的關鍵詞加以對比分析。這如同辭典的寫作手法,是走向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方法。第六章《偉大的進軍》復調因素非常明顯,所以的內容都是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即什么是“媚俗”。作者不再隱藏在暗處,而且指揮人物演出以顯現“媚俗”,這些與小說其它部分巧妙整合,更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無知》只分析其中的一部分,第一章是敘述式的描寫,寫伊萊娜與好友茜爾薇談論回歸問題;第二章是議論文式的描寫,以語言學家的身份分析回歸這個詞;第三章是歷史散文,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捷克的歷史;第四章是夢幻式敘述,寫伊萊娜的流亡舊夢;第五章是敘述式描寫,伊萊娜與母親在法國相見。這些都由回歸的主題整合,也看出昆德拉復調形式越加明顯。
參考文獻:
一、學習狀景技巧,捋順故事情節
小說是通過生動曲折的放事情節來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把握情節與環境是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題的基礎。
1 研究環境描寫,學習狀景技巧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是故事中人物活動的背景和場所,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一般包括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和周邊景象等。譬如,魯迅的《藥》一開始就寫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以象征的手法從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開始狀景,渲染出夏瑜被殺時悲涼、肅殺的氣氛。小說的最后還有對墳場的描寫,層層疊疊如饅頭似的墳冢,可以讓人聯想到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社會環境描寫除了指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以外,往往還和作者的創作背景有關。如小說《藥》里邊刑場上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和獄中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點明這是清末民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該背景與作者的寫作背景密切相關,作者是想借該小說來喚醒愚昧、麻木的勞苦群眾,為摧毀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尋求自由光明的新社會而吶喊。
2 找準發展線索,捋順故事情節
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是小說永不衰變的魅力,小說教學中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小說,走進故事,體驗人物情感。高中小說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表面感受情節,要注意借助有趣的故事情節,訓練學生的表達和敘事能力以及概括歸納能力,我通常用復述情節和概括故事兩個環節來達成。
復述情節,對高中生要強調故事結構的完整性和敘述語言的生動性。復述情節要緊抓故事情節的起因、發展、和結果,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學生的敘述語言要做到生動簡潔。
概括故事,就是在復述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故事情節,對高中生要強調情節的重點和語言的簡練。抓住情節的重點,就要在理清故事基本情節的基礎上,圍繞主要人物和人物的主要特點以及初步理解到的小說主題來確定情節重點。
復述情節和概括故事要特別注意找準貫穿故事發展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不會偏離大方向。學生在復述情節和概括故事時,往往出現抓不準主要情節或者只看到有趣情節的毛病。
比如,《項鏈》一文是以“項鏈”為線索進行故事情節闡述的,莫泊桑以主人公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發現是假項鏈來構建主要故事情節。我們復述故事時,可以再豐滿和補充該重要情節,著重表現瑪帝爾德“借項鏈”前的苦惱和夢想;她的朋友在借給他這么貴重的項鏈時那么爽快;舞會上風光無限和丟失項鏈后的焦急以及賺錢還債的艱苦和辛勞等。
二、分析人物形象,提煉主題思想
分析人物形象,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通過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才能準確理解小說主題。
1 通過故事環境,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特征,一般需要通過特定的環境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凸顯出來,然后加以外貌描寫、行為方式、語言反襯、心理活動等來豐滿和完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們需要從這幾個步驟人手。
(1)通過環境襯托和故事發展,我們可以對人物產生整體和個性特征的認識。在《項鏈》的情節概述中,我們要緊抓瑪帝爾德強烈的虛榮心和勤勞美德的特征。
(2)分別從對人物的外貌、行動、語言、心理描寫中歸納出人物在這些方面的特征,形成對人物形象的準確、全面的認識。
例如,《項鏈》開篇通過大段的心理描寫,多次用“夢想”、“痛苦”、“傷心”、“苦惱”等詞語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形象,凸顯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征。
2 緊抓三個要素,提煉小說主題
主題,即主題思想,是文藝作品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作品想表達的觀點。小說的主題主要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表現出來,理解小說的主題,也主要抓住三要素來綜合歸納。具體可從寫作背景、情節發展、環境描寫、人物塑造、語言色彩方面人手。
三、體會語言藝術,培養創新能力
小說是語言藝術,小說的藝術魅力最終要靠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來展現。高中小說教學一定要落實到文本閱讀和語言鑒賞上,讓學生享受到小說語言的藝術魅力,從中學習借鑒有用的語言藝術技巧。
關鍵詞:藝術構思;構思內核;美學理想
一般將2000字以內,筆墨極為簡練的,能及時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小說,稱為微型小說。它具備小說家族共同擁有的要素,又有其區別其他小說品種的鮮明個性。步入文學創作的殿堂,從微型小說伊始,是頗為恰當的選擇。那如何寫好微型小說呢?
一、確定好微型小說的構思內核
藝術構思是整個創作過程至關重要的環節,對處理好藝術虛
構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具有決定的意義。其首要任務,就是確定一個,且只能確定一個構思內核。它是指能用三言兩語概括出來的思想與形象初步結合的一個意象實體,包含一個精彩的情節,一個傳神的性格側面,一個揭示或暗示與此血肉相連的深刻意蘊。它最具審美價值,能夠賦予微型小說以鮮活的藝術生命。
1.尋找契機刺激,捕捉構思內核
構思內核的最初閃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往往驟然生發于生活的某個特定契機的直接刺激,但又與豐厚的生活積累密不可分,是生活本身提供的客觀因素與作者的主觀因素相契合的結晶。鄭賤德曾這樣談及《苦澀的微笑》的創作情況,他有兩件難忘的事:一是省電視臺通訊員會議午餐時,某小報編輯初見他時笑容可掬,知其是教師后便轉而同某大刊記者熱情攀談,不再理他;二是乘火車去參加全國新聞工作會議時,因病用作協會員證,順利辦好他人難以搞到的臥鋪,一路備受關照。這是作者積累的互不關聯的生活素材,雖記憶猶新,卻并未想到寫小說。只是后來偶然讀到相關文章時,才想到這兩件往事,產生創作的沖動與激情,迸發出靈感的火花,醞釀并形成這樣的微型小說構思內核的雛形:同一列火車上,憑教師證買不到臥鋪票,而一個記者證卻被禮遇有加。
不難發現,使兩件互不關聯的生活事件發生碰撞,建立聯系,并形成構思內核的,是偶然閱讀的觸發,這便是特定契機的刺激。一旦獲得這種刺激,便可能迸射出靈感的火花,諸多的生活素材在某一點上形成相互感應,從而萌生新鮮而獨特的感受。圍繞這一感受,諸多性質相同、特點相同的素材匯聚一處,相互碰撞,使最初的感受益發突出、集中而強烈。結合著生活素材的獨特感受,便是構思內核的最初基因。
直接刺激的契機,可能是一個鮮明的個性、一個精彩的故事、一個生動的場面、一幅奇異的畫圖,也可能是一個深刻的印象、一個獨有的動作、一個特殊的聲響、一個細微的物件,甚至可能是一個新鮮的意念、一種微妙的情感、一個大膽的想象、一個怪異的幻覺。雖然契機出自偶然,但還是應該堅持積累素材,提倡主動尋覓契機,一旦發現其閃耀,就要牢牢抓住導致創作的契機,刻不容緩地使其化作更耀眼的思想藝術火花,積極而迅速地進入藝術構思的實際過程。
2.提煉主要情節,完善構思內核
構思內核閃現,形成雛形,便積極促使藝術構思朝著定向、定位運動,直到構思內核成型與完善。諸多生活素材因獨特感受發生碰撞與聯系,發展成為強烈而深刻的體驗,但它往往比較雜亂,不甚明晰,因此,必須根據創作意圖與美學理想,對生活素材進行取舍、組合與加工處理。
微型小說的藝術構思,關鍵是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深刻體驗與美學理想,積極調動生活積累中最生動、最有意義的素材,慎重取舍,靈活組合,巧妙改造與熔鑄,虛構出富有深厚意蘊的精彩情節與生動形象。
二、選擇好微型小說的形式
微型小說是“限制的藝術”,也是“最棘手的藝術”,尤其要求構思巧妙,別出心裁地將全篇組合成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尺水興波,出人意表,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創作微型小說,必須獨辟蹊徑,積極尋求相應而有效的結構形式。
例如,縱向單線型結構,它只安排一條線索,設計若干場面,將其按照時間序列組合,建立起緊密的藝術聯系。這種結構,次第展開,環環相扣,頭緒很少,枝葉不多,有開端,有發展,有,有結局,是被廣泛采用的一種結構形式。
還有戲劇型結構,它是借鑒戲劇的方法與技巧,將矛盾沖突的整個過程集中于同一時間與地點,除必要的敘述語言,主要由人物的對話構成。這種結構,顯得緊湊,矛盾集中,情節單純,語言簡潔。例如,余小惠的《母親和兒子》,敘述母親只關心兒子在幼兒園的三餐,而對兒子訴說的紙鶴會飛的故事毫不理睬,因此,損傷了他的自尊心而拒絕回答母親的任何問題。通過對話,表現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突出地體現出戲劇型結構的優勢。
采用這種結構進行創作,一是盡量讓人物進行對話或獨白,不用或少用作者的敘述語言;二是人物、事件、時間與場面高度集中,將人物對話限制在有限的時空范圍;三是注意提煉口語化、個性化的對話。
三、要運用好微型小說的藝術手法
同樣題材與主題,有人寫得枯燥乏味,有人則寫得妙趣黃生,原因是藝術技法在發揮作用。常用的藝術技法有抑揚法、誤會法、對比法、虛實法等。創作微型小說,應該積極尋求并靈活使用各種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