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香蕉的功效與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香辛料是利用植物的種子、花蕾、葉莖、根塊等,或其提取物,具有刺激性香味,賦予食物以風味,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香辛料含有揮發油(精油)、辣味成分及有機酸、纖維、淀粉粒、樹脂、粘液物質、膠質等成分,其大部分香氣來自蒸餾后的精油。香辛料廣泛應用于烹飪食品和食品工業中,主要起調香、調味、調色等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校;輔導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建設祖國的使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我們偉大的中國夢的實現。
高校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驅者,在對學生進行交?管理的時候,需要將情感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與學生之間通過情感交流的方式進行溝通,這是維護學生穩定的重要前提,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高校的教育活動過程中,輔導員不僅僅是老師,同時也是學生的朋友,對于學生來說,輔導員應該是亦師亦友的角色。在學習和生活當中,輔導員不僅僅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高校的輔導員,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建設的引導者,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首先就需要通過建立情感方面的溝通,以此來達到師生之間和諧的關系,這是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創造有利的教學氛圍,與受教育之間產生共鳴,以此來使受教育者的探索精神被充分的激發出來,從而使受教育者達到“知、情、意、行”相結合的教育目標。情感教育注重的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基礎進行教育,使其具有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是旨在讓大學生的身心擺脫壓抑和痛苦,保持身心的愉悅。情感教育提倡在教育活動中將情感教育融入進去,提倡在教育活動中要尊重、理解學生,培養學生形成健全人格,使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自主的面對和克服。
二、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的時候,輔導員首先需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信任的關系,需要與學生之間在情感方面產生共鳴之后,才能更好的把教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以此來達到育人的效果。在實際的工作中,輔導員需要明確的是,對于學生的問題,不能帶有情緒性的與學生溝通,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和交流,要推己及人,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教育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的困難和問題,都要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解決。高校輔導員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面臨著以下兩點問題。
(一)缺乏對情感教育的認識
在輔導員的工作中,大部分的輔導員對情感教育缺乏有效的認識,缺少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也缺少對情感教育的認識和運用。情感教育,除了對學生的引導、教育之外,還需要輔導員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對學生的教育要遵循“有教無類”得原則,在學生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的時候,要多理解和包容,少一點批評和苛責,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二)缺少情感溝通的技巧
對于輔導員的工作來說,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對學生進行說教,這種教育的方式流于形式,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教育方式是很難接受的。還有一些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采用的是通過嚴格的制度來進行的,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的疏遠。輔導員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其工作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種的,需要對各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協調。在不同的問題上、在不同的環境之下、在不同的學生的身上,都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可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產生思想碰撞,從而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
三、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從客觀上說,高校輔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在日常的工作中,輔導員要面對非常繁忙的工作,缺少足夠的精力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偏重于從大方向上指導學生,從而使得細節方面的教育被忽略。
在高校輔導員的思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從主觀方面說,是由于高校輔導員自身素質的參差不齊導致的,有的輔導員缺少工作的熱情,不愿意對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缺少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熱情和耐心。一旦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那么學生就會對輔導員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冷漠,這就使得師生之間缺少有效的互動。輔導員無法將情感教育運用到教學活動當中去,輔導員單方面的教育,無法產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的對策
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工作的對象就是在校的大學生,大學生的特點就是年輕、有活力、情感豐富,在對他們進行教育的時候,要以“情”為主,用情感進行溝通和交流。
(一)關注學生情感世界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他們充滿活力、個性鮮明、抗壓能力差,甚至有的學生還會出現自私和驕縱等性格缺陷,這就需要輔導員更多的給予他們幫助和關注。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渴望情感關懷,因此,在輔導員的工作中,只有與學生多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真正的了解學生的需求。輔導員要擺正姿態,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輔導員要站在朋友的角度上理解和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的、信任的關系,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有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求助自己的輔導員,這樣也會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順利。
(二)關注學生情感需求
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處理能力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面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的時候,我們要采用對癥下藥的方式,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作為輔導員,在面對學生的問題的時候,要用一視同仁的心態對待所有的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輔導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點,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
對于輔導員來說,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學生之間進行情感溝通與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與學生之間有融洽的關系,輔導員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才能得到學生的支持。在進行情感互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教育,對輔導員來說也是一個個人素質提升的過程。
(四)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世界
大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由于成長的地域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因此他們在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形成了個性鮮明的特點,思想形態千差萬別,但是相同的一點是思想都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更多的關注到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輔導員還要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并且將自己學到的理論方面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來,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積極、樂觀的情感世界。
關鍵詞 公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提高 蝴蝶效應 合理運用
一、什么是蝴蝶效應
1、“蝴蝶效應”的氣象學含義。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產生了微弱的氣流,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2、“蝴蝶效應”的社會學意義。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二、“蝴蝶效應”在公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中的體現
1、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蝴蝶效應”。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全面開放、人與人之間緊密相連的社會,大學校園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學校里有性格迥異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關系密切的集體。
分析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蝴蝶效應”,從好的方面來說,一個班級里具有某種優秀品質的學生個人,如果能在小集體中得到擴大,就會引起整個班級齊頭并進,形成良好的風氣,并得到不斷的強化。從壞的方面而言,一個思想政治素質不夠優秀的學生,如果他的某種不良素質感染到其他人,并逐漸蔓延,就會使這個小集體的整個思想政治素質下滑,甚至淹沒掉那些原有的優秀素質,就如同糖衣炮彈般的“蝴蝶效應”一樣。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教育工作者們對大學生有更加全面、科學的心理研究和認識。
2、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蝴蝶效應”。
在公安院校的教育中,教師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是連接學生與學校、知識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建議或者一個鼓勵的眼神,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在學生的心里得到無限放大,從而迸發出正能量,對學生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與“蝴蝶效應”的觀點不謀而合,而對于“蝴蝶效應”與公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教育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3、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蝴蝶效應”。
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而獨立存在,所以公安院校的大學生與社會也存在著“蝴蝶效應”。由于剛進入公安院校的大學生心智成長不夠全面,對我們的社會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有樣學樣,社會中的政治、人文環境是否良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所以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要充分運用“蝴蝶效應”的積極效果,促使學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深蒂固。
三、“蝴蝶效應”具化在公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中的教育方法
作為一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基于自己的本職工作,本著一切為學生的發展的原則,本人對“蝴蝶效應”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認為“蝴蝶效應”的妙用不失為提高公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
1、根據公安院校學生的個性特點確定教學主題。
公安院校學生在氣質特征上有計劃性、組織性、秩序性強的特點,而且普遍具有較強的在正義感和責任心。公安院校學生喜歡關注外部世界的人和活動,注意力多定位于現實,關注事實與細節,對實際經驗感興趣,重視計劃、秩序、結構。根據以上提到的學生特點,一些與“蝴蝶效應”妙用相結合的方法要得到運行就不難了,而且對于加強團結協作精神、加強組織紀律大有裨益。例如,在連云港邊防支隊與馬莊村的案例中,邊防官兵們首先通過調查取證得知王申奎、劉永秋為首的黑惡勢力已稱為影響馬莊村社會穩定的一顆毒瘤。海頭邊防派出所便設計將劉永秋秘密逮捕,打響了馬莊村“治亂”行動的第一槍。此后,案犯相繼自首或者落網。僅半年時間,黑惡勢力被徹底鏟除了,馬莊村治安局勢得到初步控制,上訪勢頭得到平息。除此之外,海頭邊防派出所進一步打擊犯罪分子,還廣泛發動群眾加強群防群治,組建巡邏護村隊,增強基層組織活動,積極治貪,促進村莊富裕和諧等等。如今,生活日益富足的村民都說:“都是邊防警察讓我們脫胎換骨,重獲新生。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恩情。”馬莊村被評為連云港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單位,而且正在積極爭創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單位。從這個案例我們分析可知,一方面邊防警察們從源頭上消除了“蝴蝶效應”的負面影響,嚴厲打擊犯罪頭目,從而抑制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從小事做起,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舉止感化村民,讓村民真真正正地體會到生活的多姿多彩,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帶領全村走向光明前途了。這運用到公安院校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公安院校大學生們如果能在共同經歷一些有意義的,對其思想有洗禮作用的事情之后,各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質都會有明顯的提高,而我們的教育者,也要懂得巧妙地轉化學生個性與教學方式之間的微妙的關系。
2、緊扣國內外大事,加強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剛剛聽完勵志演講時,總是斗志昂揚,心潮澎湃不能自已,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卻又不那么沖勁十足了。所以我們在對公安院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時,也要強化這一效果,使“蝴蝶效應”的效果深刻而長遠。就拿前不久的事件來說吧,當我們第一時間聽到日本將國有化的消息時,幾乎所有的人都義憤填膺,欲殺之而后快的心都有。此時此刻的各種因素,如國人的內心情感、社會上的游行熱潮、各大媒體的爭先報導等等,就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化劑。這一時事是“蝴蝶”,“效應”則在教育者們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相對于“事后諸葛亮”、“老生常談”的教育方式而言,這樣做的優勢就不言而喻了。
3、結合歷史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有句廣為人知的話叫“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通過歷史史實這只“蝴蝶”來把看似不相干的兩個對象——公安院校大學生與歷史事實緊密地聯系起來。比如,用歷史上精忠報國的名將故事,深入淺出地與現代社會實現相結合,闡釋清楚現代公安院校大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應該具備的政治素質,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是很有說服力的。根據調查,很大一部分從事公安行業的在職人員都表示,歷史是他們獲得堅定政治信仰和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重要來源之一。戰國時宋玉所寫的《風賦》“風起于青萍之末”,逐步升為“盛怒于山下之颶風”,也是歷經歲月沉淀而成的經典。這正是中國對“蝴蝶效應”的領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必定要“為我所用”,才能充分現實博大精深,源遠長流的魅力。
4、積極了解每個學生的缺點與不足,加強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防止“蝴蝶效應”的負面影響。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正在成長階段的學生,其有缺點與不足是正常現象。作為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工作者,更要正確地看待這一現象,并竭盡全力幫助他們、教育他們,把他們的缺點最小化,否則,就會產生不堪設想的“蝴蝶效應”。這要求我們進行系統的思考來引導一條新路,不要只看到片面而看不到整體,應用“系統思考”就能由對學生現狀作出被動反應,轉為積極主動引導其創造未來。這也能使公安院校的大學生從迷失的復雜細節中,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讓他們看見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桿點,從而產生以小博大的力量。只有這樣,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教育工作才能在動態的、復雜的社會體系中立于不敗之地。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古訓,到愛迪生發明一只燈泡而引發電氣革命,“蝴蝶效應”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作用。那么,我們是否也能從中得到些什么實際性的啟示呢?我相信,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學生的小小缺陷最終會被克服,并由此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創造出一種滿盤皆贏的佳績。
四、“蝴蝶效應”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前景
既然“蝴蝶效應”的運用能以極少投入換回極大的回報,那么相信這是每個人都愿意干的事情。“蝴蝶效應”的靈活運用能使僅成立兩三年宏圖三胞突破25億銷售額的奇跡,能使東南亞金融危機引發俄羅斯150億美元的損失,甚至差點掐斷歐洲國家的經濟命脈,那么這一理論在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教育中必然是很有前景的。
廣大的公安院校學生一般都經歷了高考的挫折,雖然考上公安院校,但比起成功經歷了高考的地方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有些失落。如何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正確對待挫折,重新樹立信心,這就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我們要借鑒“蝴蝶效應”的理論,充分發現學員的潛能,并圍繞著它大做文章,把未成熟的人、平凡的人培養成出色的人。
關鍵詞:專業教師 ?美術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建設的發展,高等美術教育成為近年來的“熱門”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增,不少地方出現招生名額與報考人數相持不平的狀況,這使得擇優選材的原則在這種狀況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生源的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特別是一部分文化課成績不理想、藝術天賦較低的學生,把希望寄托在美術專業的大門上。由于報考普通大學無望,走學美術之路成為眾多考生加盟美術隊伍的動因。通過高考前的美術補習班、考前強化班等短、平、快的專業培訓,成為眾多高考考生的選擇。在新形勢下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現實意義。由于專業教師與美術生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專業教師對美術生的影響力,如何發揮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美術生培養及養成良好思想道德修養的過程的關鍵。
我國古代教育家就提出了“為人師表”的思想,專業教師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作為高校美術生有著其專業特殊性,其學科特點及課程設置,給高校美術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時空難度。如課程設置是單課獨進、住宿相對不集中、無相對固定的教室、實習實訓課程較多等等實際困難,所有這些給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教育中的特殊性,一是在專業知識上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發展,二是在人品、素養上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因此,發揮專業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對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
一、全面認識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專業教師是美術生日常生活、學習中最親的人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對于高校美術生而言,專業教師不僅是他們的學業的指導者,更是今后從事專業工作的引路人,這就決定了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培養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在對高校美術生加強業務指導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們自身成長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和專業教師們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近年來,高校美術生的數量激增,品學兼優者雖大有人在,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由于美術專業的特殊性,從事美術專業的學生往往不大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再加上某些院校招生體制的不平衡性,導致了部分考生僅僅是憑專業水平較高就直接考入了高等院校,甚至還有不少非美術專業學生,通過高考前的美術補習班考入了高校美術專業。這就不免存在著一些潛在的思想問題,如一部分人專業水平不高、文化科成績不理想、道德水平不高等等,這些問題都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德育專干、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傳統教學,以及專職輔導員的配備人數上,在高校美術生的教育教學中,顯得蒼白無力。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的特殊性,專業教師是高校美術生心目中最親近的人、最信服的人,發揮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無疑是一條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專業教師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不僅要授業解惑,更要從思想、道德、精神品格上關懷每一個學生。
(二)專業教師是高校美術生受感染最深的人
人的行為舉止大半是模仿得來的。對于學生,教師的人格、治學態度等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健全人格、學術道德、規范的養成既來自于專業教師的言傳身教,也受到周圍大環境的影響。高校美術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特殊群體,在強調大學生共性要求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個性發展。高校美術生在讀書期間與專業教師相處時間長、交流多,因此專業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美術生的成才成長。為確保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我們在開展高校美術生思想教育過程中,積極參考專業教師的意見、建議,讓專業教師廣泛參與高校美術生得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二、注重發揮專業教師在高校美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情感狀態;工作滿意度;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反生產績效;領導-部屬交換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員工工作績效一直是組織行為學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關于工作績效本身概念的研究,包括工作績效的定義以及工作績效的維度結構研究;二是對工作績效的前因變量的研究,包括能夠解釋員工工作績效差異的個體、組織、環境層面的因素,以及研究它們的作用機制(Campbell,Gasser, & Oswald,1996)[1]。在早期研究中,工作績效被視為工作任務的完成程度(Campbell,Mclloy,Oppler,& Sager,1993)[2],僅限于工作角色所規定的行為,即任務績效(task performance)。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除了工作角色規定的內容外,員工還會進行一些組織未明確規定、與工作內容并不特別相關,但卻對組織有益的行為(Katz & Kahn,1978)[3],如幫助同事的行為,這被定義為員工的情境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是考察員工工作績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Bonnan & Motowidlo,1993)。而與情境績效相對,員工還會進行一些組織未明確規定、但與組織目標背離甚至傷害到同事的行為,這被定義為反生產績效(co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Bennett & Robinsion,1995)[4]。
已有的研究從多個方面探討了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因素。員工的能力、知識和動機、個性特征、與主管的領導-部屬交換關系等都是影響個體工作績效的重要因素。但大多數研究是從個體間(between-person)層面角度探討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因素,缺少從個體內層面進行的研究。實際上,不僅不同個體之間員工的工作績效不同,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的績效也會有所差異。例如,Koy和Yeo(2008)發現,當個體處于消極情感狀態時,其任務績效會降低[5]。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因素,更好地指導管理實踐者,本文將分析和探討員工個體內的因素——情感狀態(affect states)和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對其工作績效的影響。個體變動的情感狀態、工作滿意度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實際的工作行為,還會受到一些個體間層面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領導的行為、員工與領導的關系(如領導-部屬交換)等都對員工的態度和行為有重要影響。
因此,本研究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和檢驗中國企業中員工的情感狀態(積極和消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對其績效(任務、情境和反生產績效)的影響,并進一步檢驗領導-部屬交換的跨層次調節作用。
二、理論和假設
(一)積極情感、消極情感與工作績效
員工的工作績效與其工作行為密切相關,而情感是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工作中的各種情感事件(如獲得獎勵、表揚或遭到批評、毀謗)會激發員工的積極或消極情感狀態,進而影響其行為。工作場所的某些環境也會影響員工的情感狀態,進而促使員工產生一些志愿工作行為的傾向。例如,當員工因出色完成任務受到表彰時,積極情感狀態會被激發,使其繼續關注讓其受到表彰的事件,并產生繼續努力的傾向,進而實施這種努力,從而更出色地完成任務。
積極情感能為個體提供一種安全的心理環境,在此環境下,個體心理上會感覺受到較少的限制,更為開闊,分析問題更有見解,也更樂于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Schwara and Bless,1991;Isen et.al,1978)[6]。在個體間層面,消極情感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以及個人成就感都負相關,而與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以及離職傾向正相關(Thoresen et.al,2003)[7]
綜合而言,積極和消極情感都會影響員工的任務績效行為、情境績效行為和反生產績效行為。當某些積極事件(如因業績出色、幫助同事而受到表揚)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情感(如感到愉悅、鼓舞)時,員工會更關注激發積極情感的事件(業績出色、幫助同事)并繼續投入此類事件。處于積極情感狀態的員工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更積極地提高效率,更容易理解和幫助他人,因而其任務和情境績效會提高。而當工作中的某些消極事件(如丟失重要文件、被同事誤解)激發員工的消極情感(如不安、懊悔)時,員工也會關注激發消極情感的事件,而產生對此類事件的一些行為傾向,無法正常投入到工作中(如消極怠工、怨恨同事,甚至做出一些損害組織和同事的行為),因而會提高其反生產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a:個體的積極情感與其任務績效正相關。
假設1b:個體的積極情感與其情境績效正相關。
假設1c:個體的消極情感與其反生產績效正相關。
(二)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
工作滿意度是指員工基于對工作經歷(job experience)的評價而對工作產生的情感狀態。工作滿意度一般被視為一種穩定的狀態,但也有研究發現,它作為個體的一種狀態(states),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下也有很大的差異(Ilies & Judge,2002;Judge & Ilies,2004)[8-9]。綜合而言,從長期和總體上看,工作滿意度總體上是相對穩定的,但具體到個人內部而言,在短期內也會在一定范圍內隨時間和情境而波動。員工將工作績效視為與組織交換的一部分,滿意度的提高意味著員工感到組織為自己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出(Locke,1976)[10],這種感知會反過來促進員工增加工作投入,乃至超出組織的一般要求。
綜上所述,工作滿意度的提高,一方面會使員工產生或增強回報組織的意愿,進而更努力地完成工作,更愿意為組織的利益考慮和付出,比如主動加班、關懷并幫助同事、為組織塑造良好公眾形象等;另一方面,他們也會避免進行怠工、破壞公司形象等對組織不利的行為。因此:
假設2a:個體工作滿意度與其任務績效正相關。
假設2b:個體工作滿意度與其情境績效正相關。
假設2c:個體工作滿意度與其反生產績效負相關。
(三)領導-部屬交換的調節作用
情感狀態通過改變個體的工作行為來影響其績效,但這種影響的強弱,還會受到個體間層面因素的影響(Ilies,Scott,& Judge,2006)[11]。在日常工作中,員工與其領導直接、緊密接觸,領導的行為、員工與領導的關系(如領導-部屬交換)都可能會對員工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
領導-部屬交換理論認為,領導者會與一些下屬建立高質量的關系(以相互信任、尊重和責任為特征),而與其他下屬建立低質量的關系。研究表明,領導-部屬交換對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績效(包括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組織公民行為、工作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都有重要的影響(Gerstner & Day,1997;Ilies,Narhgang,& Morgeson,2007;Lapierre & Hackett,2007)[12-14]。對于領導-部屬交換水平高的員工而言,他們與領導之間不只是基于合同的交換,也包含社會情感交換。由于高水平的領導-部屬交換本身就包含有社會情感交換的部分,所以高水平的領導-部屬交換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積極情感狀態的影響,因此,對于領導-部屬交換水平較低的員工而言,積極情感狀態對情境績效的影響程度更大。但對于領導-部屬交換水平高的員工而言,當他們處于消極情感狀態時,雖然會有進行反生產行為的傾向,但還會顧及領導和組織的利益,因此這種傾向會被抑制,因而反生產績效會降低。
假設3a:領導-部屬交換對積極情感與情境績效之間的關系有調節作用。與領導-部屬交換水平高的員工相比,低水平領導-部屬交換的員工,積極情感與情境績效的正相關關系更強。
假設3b:領導-部屬交換對消極情感與反生產績效之間的關系有調節作用。與領導-部屬交換水平高的員工相比,低水平領導-部屬交換的員工,消極情感與反生產績效的正相關關系更強。
三、研究方法
(一)樣本和程序
本研究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參與者是北方某大學商學院74名自愿參與的在職MBA學員,平均年齡3236歲,平均工作時間589年,男性占5946%(44名)。參與者在調查期間都正常參與原先單位的日常工作,沒有離職或調換工作。在調查期間,參與者登陸指定的網站在線完成問卷。問卷填寫過程持續13周,每周二和周五各一次,共26次。我們在每周一和周四發郵件提醒各參與者,并在周二和周五凌晨根據網站后臺存儲的提交記錄,及時提醒當天漏填者進行填寫。最終,74名受測者共填寫問卷1169次,平均每人填寫16次。
(二)測量工具
本文中的所有問卷都采用Likert 5點量表格式,從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對于所有的英文量表,本文采取標準的量表雙向翻譯過程以確保問卷的有效性。所有的量表使用前都經過組織行為的研究專家審閱。
工作績效量表采用了由(Wang,et.al,2005)[15]編制的問卷。該問卷包含16個題目:任務績效7個題目,情境績效5個題目,反生產績效4個題目。三個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8,085,070。
情感狀態量表采用了威斯康星州立大學情緒量表(Matthews,Jones,& Chamberlain,1990)[16]。該量表包括22個測量積極情感(情緒)的題目和26個測量消極情感(情緒)的題目。兩個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2和096。
工作滿意度量表采用了Hackman和Oldham(1975)[17]做工作診斷調查時用過的量表。該量表包括5個題目,Cronbach’s α系數為095。
領導-部屬交換量表采用Hui、Law和Chen(1999)[18]翻譯的LMX-7量表。該量表包括7個題目,Cronbach’s α系數為093。
我們選擇了參與者的性別、年齡以及工作年限作為控制變量。
(三)分析
為了檢驗個體內部層面樣本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對其任務、情境和反生產績效的影響,以及領導-部屬交換的調節作用,本文采用多層線性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進行建模分析。第一層,我們將性別、年齡和工作年限作為控制變量,將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作為自變量,對三種工作績效進行回歸。為了除去個體間在各變量分值上的變異,我們對第一層的所有自變量以每個樣本在該變量上分值的平均值進行了中心化(Hofmann,Griffin,& Gavin,1998)[19]。在第二層,我們將領導-部屬交換納入回歸方程,檢驗它對積極、消極情感和工作績效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四、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顯示了各變量的均值、標準差以及變量間的相關系數。數據表明,在個體間層面,大部分實質性變量的二元相關符合預期,如積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與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正相關,消極情感與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負相關,消極情感與反生產績效正相關。
(二)回歸分析
多層線性分析的結果(如表2所示)發現,積極情感與任務績效(β=024,p < 001),與情境績效(β=019,p < 001)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消極情感與反生產績效的正相關關系顯著(β=036,p005)、情境績效(β=005,p>005)、反生產績效(β=014,p>005)之間的關系均不顯著,因此假設2都沒有得到支持。表2中的跨層次調節效應結果部分顯示,領導-部屬交換與積極情感的交互項與情境績效顯著負相關(β=-017,p005),因此假設3a得到了支持,假設3b沒有得到支持。為了更好的解釋調節變量,我們還繪制了闡釋調節作用的圖2 。如同假設的一樣,圖2中虛線表明了在領導-部屬交換關系較低時,積極情感與員工情境績效的正相關性更強。
以上是對個體的積極或消極情感、工作滿意度與同時測量的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反生產績效之間關系的回歸分析。由于前因和結果變量是同時測量的,不能完全確定因果關系。為了進一步檢驗個體的積極或消極情感、工作滿意度與其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反生產績效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們繼續用多層線性模型檢驗了個體在t-1時間(前一次測量)的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對其t時間(當次測量)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反生產績效的影響。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我們發現,前一次測量時的積極情感和工作滿意度,對當次測量的任務績效、情境績效和反生產績效都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只有前一次測量時的消極情感對當次測量時的反生產績效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β=022,p< 001)。
五、結論
工作績效一直是組織行為領域研究的核心問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從個體間的層面考察影響個體工作績效的因素,鮮有從個體內層面探討影響個體工作績效的研究,本文綜合個體間和個體內兩條研究路徑探討了影響員工工作績效的因素。
與以往的研究一致,我們發現:(1)在個體內層面上,員工的積極情感與其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正相關,而個體的消極情感會增加個體進行反生產行為的可能性。通過對員工某個時點測量的情感狀態對其下一時點測量的工作績效影響的分析,我們還發現,消極情感對下一時點測量的反生產績效具有顯著影響,而積極情感對下一個時點測量的工作績效沒有顯著影響。這與Judge和Ilies (2004)的發現是一致的,即積極情感往往會很快隨著時間而消散,而消極情感往往能持續較長的時間,因此能對工作績效產生持續的影響。即我們預期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會對其績效產生影響的假設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這可能是因為工作滿意度是員工對工作的總體認知和評價,它本身也受到情緒狀態的影響。而我們在分析時是將工作滿意度和情感狀態同時納入回歸方程,即在分析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時控制了情感狀態,從而導致工作滿意度的作用效果不顯著。(2)與領導-部屬交換水平較高的個體相比,對水平較低的個體而言,積極情感與情境績效的關系會增強,而領導-部屬交換與消極情感的交互項與反生產績效無顯著相關性,說明消極情感對績效的負面影響較大,不受領導-部屬交換的影響。
本研究的結果對企業管理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研究結果,員工變動的情感狀態會影響其工作績效。積極情感能促進員工的任務績效和情境績效,有利于組織的有效運作;而消極情感可能會導致員工進行反生產行為,對組織或組織內的其他成員造成不利的影響。并且,消極情感往往比積極情感更加持久,對績效的負面影響較大。因此,管理者應采取適當措施,為員工營造舒適、愉悅的工作環境,盡量避免引發員工的消極情感。此外,研究還發現,對于那些領導-部屬交換水平低的下屬,情感狀態對績效的影響更大,這提醒管理者應當更關注那些領導-部屬交換水平低的下屬的情感狀態。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之處。第一,研究中各個變量的問卷都由同一個人填寫,因此存在同源誤差問題。考慮到本研究涉及的變量都是個體內層面的,若由其他人填寫也會存在不準確的問題,我們在設計問卷時有意將前因變量量表各項目的出現順序隨機化,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同源問題。以后的研究,可以采用從多種源頭搜集數據的方法改善這一問題,比如由參與者的上司來評價其績效。第二,本研究對員工情感狀態、工作滿意度和績效測量的連續性還不是很好,部分樣本出現過漏填。第三,本研究的樣本都是在職MBA學員,他們在企業中多數是中層經理,因此,研究的結論對普通一線員工是否同樣適用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感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黃鳴鵬和裴學成對本研究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當然,作者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
[1] Campbell, J, Gasser, M, & Oswald, FThe substantive nature of job performance variability[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1996:258-299
[2] Campbell, J P, McCloy, R A, Oppler, S H, & Sager, C E A theory of performance[M] In Schmit & W C Borman (Ed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pp 35-7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3
[3] Katz, D, & Kahn, R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Wiley,1978
[4]Robinson, S L, & Bennett, R J A typology of deviant workplace behaviors: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555-572
[5] Koy, A, & Yeo, G BIS Sensitivity, Negative Affect and Performance: Dynamic and Multilevel Relationships[J] Human Performance,2008,21(2):198-225
[6]Schwarz, N, & Bless, H Happy and mindless, but sad and smart?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states on analytic reasoning[J] Emotion and social judgments,1991:55-71
[7] Thoresen, C, Kaplan, S, Barsky, A, Warren, C, & de Chermont, K The affective underpinnings of job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integr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3,129(6): 914-945
[8] Ilies, R, & Judge, T A 2002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mood, and job satisfaction: A field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2,89(2):1119-1139
[9] Judge, T A, & Ilies, RAffect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Their Relationship at Work and at Hom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4):661-673
[10]Locke, E A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M]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1297-1349) Chicago: Rand Mcnally,1976
[11]Ilies, R, Scott, B A, & Judge, T A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rsonal traits and experienced states on intraindividual patterns of citizenship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RCHIVE,2006,49(3):561-575
[12]Gerstner, C R, & Day, D V 1997 Meta-Analytic review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Correlates and construct issu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7,82(6):827-844
[13]Ilies, R, Nahrgang, J D, & Morgeson, F P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7,92(1): 269-277
[14]Lapierre, L M, & Hackett, R D Trait conscientiousness, leader member exchange,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A test of an integrative model[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7,80(3):539-554
[15]Wang, H, Law, SK, Hackett, R, Wang, D, & Chen, ZLeader-Member Exchang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Followers’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 420-432
[16]Matthews, G, Jones, DM, & Chamberlain, AG Refining the measurement of mood: The UWIST mood adjective checklist[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0,81:17-42
[17]Hackman, J R, & Oldham, G R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5,60(2):159-170
關鍵詞:以人為中心療法;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主義
一、以人為中心療法及其主要理念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他的自我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具體應用。其基本理念是:給來訪者提供一種最佳的心理環境或心理氛圍,促進和協助來訪者進行自我理解,改變對自我對他人的看法,從而進行自我指導,最終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該療法創始于20世紀40年代,此后見度易名。最初,在1942年,稱之為非指導式咨詢,意在強調相信來訪者在適當的條件下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到1951年改稱為受輔者中心治療,到1974年又改稱為以人為中心治療。這不僅進一步把他的理論和方法有運用到家庭、社會其他人際關系領域中的可能,而且更充分地體現了他主張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自我實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
羅杰斯認為,以人為中心療法的關鍵在于咨詢的態度和咨詢的氣氛。在他看來,不應該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術,而是把重點集中在創造一種良好的關系氛圍,使得來訪者能夠自由地探索內在感受。咨詢師通過表現自己的真誠、關切、尊重、善解人意來創造出所需要的那種關系。同時,在以人為中心的治療過程中,有三個促進性的條件:一是真誠一致。真誠意味著治療師毫不隱瞞自己此刻的情感和態度。當時強烈的情感體驗或出現在意識中的想法要與對當事人表達出的內容詳盡或相符。二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論當事人怎樣,治療師都持一種積極的、非評價的、接納的態度,就更有可能使治療獲得進展或使當事人發生改變。接納包括治療師關心當事人在當時體驗到的任何情感一困惑、厭倦、恐懼、憤怒、勇氣、愛或自豪。三是準確的同感理解。同感理解意味著治療師準確地感覺到當事人正在體驗到的情感和個人意義,并與當事人溝通這種接納性理解。
二、以人為中心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心理咨詢、以人為中心療法三者存在著種種聯系,從這些聯系中可以說明以人為中心療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高校心理咨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的一致性、作用的互補性。我國高校心理咨詢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方面,大學生的人格等心理素質教育是有效進行思想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大學生心理壓力源的增多,思想教育在新時期需要借鑒心理咨詢的方法,來貼近學生心理。提高工作有效性。
第二,以人為中心療法是心理咨詢的重要方法。以人為中心療法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咨詢中的技術運用。作為三大心理咨詢理論之一的人本主義療法,其主要代表是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療法”。
第三,以人為中心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可能性。羅杰斯認為,人性本善,任何人都是積極向上、能自我肯定的并具有無限成長的潛力,體現在以人為中心療法中就是對人的能力的積極信念。一方面要幫助來訪者相信自己具有自我指導的能力,另一方面協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應該對自己的生活負有責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也必須研究人、了解人、尊重人,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發揮人的主體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即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誠如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
三、以人為中心療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意義深遠。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啟發。
(一)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中心療法相信人的自我實現的傾向是一種整體性的機能,是“整個有機體而不是某一部分的機能”,所以它關注的是當事人的全人,而不是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完整人格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匯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羅杰斯的教育思想中對教育目標的認識已經超出了傳統的認知教育目標,不僅包括了認知內容,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價值和潛能的開發,尊重和發展自己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強調過程的學習方式
1、創造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創設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敢于承認自己,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來體驗教育內容的意義,走進學生的內心去“感受”事件,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問題,與學生做深入溝通,從而引導學生走上社會需要的軌道。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這種和諧的教育氛圍中,在尊重人格、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思想的交流,進而充分發揮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兩者的積極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諧、互相學習的新型教育關系,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大學生具有學習目的明確、獨立自主性較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較強的分析批判能力等特點,可以依據評價原則,對照評價標準,主動評價自身學習的效果。通過學生自我評價,不僅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度,更有利于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的中不斷認識自己,學會根據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自己定位,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審視自己的行動,根據正確的價值觀評價自已在道德實踐中是否做到了知行統一,進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培養道德自律意識,增強責任感,在更深層次上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三)培養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倡導有意義學習
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羅杰斯倡導的“有意義學習”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自由學習的欲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可以使用探究訓練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自由學習,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掌握過程中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效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探究的步驟,創設問題環境,盡可能使學生達到自主的發現,尋找真正的問題答案。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羅杰斯對咨訪關系的認識為如何看待師生關系提供了既有人性又有人文關懷的教育教學思考,為師生關系的改善提出了建設性的思考空間。
1、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
雙方需要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自省自悟的能力,在共同探討過程中,學生有能力改善其認知;同樣,學生也要相信教師能夠理解自己。只有雙方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后,學生才會毫無保留地述說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教師才能更準確的找到根源之所在,并幫助學生順利渡過思想波動期。
關鍵詞:微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問題
前言
2012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強調,加強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采用先進的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微博作為一種新的網絡應用平臺,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也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創新。如何利用微博獨特優勢,利用微博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課題。[1]
通過對陜西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發展的現狀調查研究發現其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只有充分的認識到這些問題原因,才能在利用微博操作實踐中更好的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一、微博內容過于單一,多忽視學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內容是其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任務和目的的具體體現。微博作為一種新的網絡媒體,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會給大學生帶來大量的信息資源。調查發現如果微博信息的內容過于單一,可讀性、服務性、權威性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微博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學校信息通知、考務信息、學生學習、情感勵志、名家講座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些勵志的、宣傳正能量、基調過高的微博內容;同時又很少引用一些實際案例來增強說服力;很少有實事熱門事件的官方微博,就極容易造成微博的信息與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匹配低,學生對此微博的關注度相應降低,利用微博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力也同時降低。[3]
二、更新內容不及時,與學生互動不足,吸引力較低
通過跟蹤調查發現,接近一半的高校官方微博更新比較及時,每天大約有3至5條微博更新,也有部分高校官方微博平均每日微博量不到1條,更新較慢,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教育類微博的關注度。在我國,高校傳達信息的方式基本是傳統的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通知來進行的,缺乏直接溝通與互動。即便網絡媒體的發展也并沒有改變這種傳統的方式,原因有,一是信息的不能與學生形成互動,只是學生單向反饋,不能引信息主體的反應,導致這類官方微博不能吸引大學生持續關注,喪失了微博自主獲取信息與及時主體溝通的自身特點;二是這類官方微博本身的特點沒有顯示出來,致使對學生的吸引力并不突出,學生評論轉發的熱情不高,導致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并不明顯。[4]
只有主動積極的與學生互動,突出官方微博的特點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和給予信息反饋與及時溝通,利用微博掌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與心理需求,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接受和消化所接收到的微博信息,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對微博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不夠
作為信息,主動獲得與分享的工具,微博不僅是信息傳播的新渠道,也是信息者與接受者的互動平臺,同樣也是聯系感情的新方式,受到高校學生與教師的歡迎。從高校的角度看微博的運用情況,和其他行業相比,在數量和影響力方面仍有差距,微博在高校正在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但微博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缺乏共識,已經開通微博,但還從在操作和維護不及時,內容單調,更新緩慢等其他問題,原因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還沒有真正放手,沒有真正理解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5]
四、信息定位不夠明確,宣傳報道不到位
微博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是管理的問題。許多大學仍然停留在“用戶瀏覽信息模型”,不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傳播的內容與網站相差無幾。就當前形勢,高校微博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微博操作,管理人員培訓,員工獎懲,并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還需要時間來探索開發,因此,導致高校微博宣傳覆蓋不到位,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微博理解,加上微博內容對學生的影響不夠,更難讓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
五、工作團隊不健全、缺乏微博操作經驗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成功的經驗表明,微博的效率和良性的操作需要一個良好的工作團隊的日常操作和維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全職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和輔導員,他們的主要工具室使用教室和校園工作。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利用新媒體開展教育工作已成為必要手段。目前,學生宣傳部門或部門管理干部主要負責微博的日常管理和操作。一是微博能源是有限的,他們傾向于多元化,對微博的特點和優勢功能沒有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相關經驗。二是他們的微博寫作也需要改善。大學微博良性運行需要一個團隊的工作,才有可能使高校建立吸引和影響學生思想的、便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信息。[6]
結語
微博的快速發展及進一步普及,對大學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改變了大學生對世界、學習、生活和思想的認識,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說,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開始運用微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使用微博,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優勢,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因此,探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更多的意見信息,更廣泛的覆蓋范圍,更容易操作和更獨特微博,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梅,孫麗娜.“微時代”中國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應對之策[J].河北學刊,2012(3) .
[2]李文浩,姜太軍.借助“微博”的“微薄”之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 .
[3]王云峰,李峰,李彥.利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2) .
[4]龐志偉.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出國與就業,2011(2) .
預防心血管疾病
當體內缺鉀時,會發生心律不齊、心跳過快、血壓下降等情況,一根香蕉含鉀400亳克,鉀可保持正常心肌收縮的協調作用,能使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常態,使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協調,從而起到維持血壓穩定和預防心血管疾病之功效。
防治低血鉀癥
運動后,身體排出大量汗液,鉀也隨之排出,導致四肢乏力;大量吐瀉后或長期使用排鉀利尿劑,都會導致血鉀濃度降低,此時香蕉是最理想的補鉀食物,可有效地防治低血鉀癥。
防癡呆
吃香蕉有助于提高腦力,改善學習能力,提高警覺度,防止老年癡呆癥。
防治抑郁癥
香蕉含有一定量5-羥色胺及合成5-羥色胺的物質,能使人心境變得舒暢,有助防治抑郁癥。
防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香蕉中含有的5-羥色氨化學物質,可舒緩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促進黏膜細胞的生長繁殖,從而修復各種潰瘍病損,預防胃潰瘍。
防便秘
香蕉富含膳食纖維中的果膠,可促進腸蠕動,使排便順暢。堅持晚上睡覺前吃一根香蕉可以有效緩解習慣性便秘。
預防痛風
食用富含鉀的香蕉,有助于減少尿酸結晶沉淀在關節中,幫助人體排泄尿酸。
緩解眼睛不適
當人體攝入鹽分過多,會導致細胞中存留大量的水分,引起眼睛紅腫。香蕉中的鉀可幫助人體排出這些多余的鹽分,讓鉀鈉平衡,緩解眼睛的不適癥狀。香蕉含大量的胡蘿卜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眼睛疲勞,避免眼睛過早衰老。
消除瘙癢
香蕉皮中含有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的蕉皮素,腳汗、手足癬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癥都可用香蕉皮貼敷患處,消除瘙癢。
熱天防止缺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吃含鉀食物,快給你的愛人做一些含鉀豐富的食物吧,打造夏日“鉀”級男人!
西瓜皮炒毛豆
用料:
西瓜皮100克,新鮮毛豆100克,鹽、油適量。
做法:
1.西瓜皮去外面的青皮后切丁,用鹽腌片刻,備用。
2.新鮮毛豆去皮,與西瓜皮同炒后即可食用。
功效:
清熱利水,消暑解渴。西瓜皮中含有維生素和鉀,有很好的清熱利水作用。毛豆能補充豐富的蛋白質、鈣和維生素。夏日經常食用可起到補充體力的作用。
雞肉土豆泥
用料:
土豆250克,雞肉150克,青豌豆20克,胡蘿卜50克,姜1塊,鹽、雞湯、料酒適量。
做法:
1.雞肉剔去筋膜后放入湯鍋里,放姜1塊,料酒適量,煮熟撈出放涼后剁碎塊。
2.土豆洗凈切開,上鍋蒸熟后取出,去皮碾成泥狀。
3.胡蘿卜去皮洗凈切小碎丁煮熟,青豌豆煮熟。
4.鍋里放雞湯,湯開后將雞肉、土豆泥、胡蘿卜一起放入雞湯里,用中火熬成糊狀,放鹽調味即可。
功效:
雞肉、土豆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和維生素B6,可改善人的煩惱和憂郁情緒。夏日經常食用可有效補充鉀元素,使人精神振奮、心情愉悅。
香蕉西米羹
用料:
西米75克,香蕉2個,白糖、水淀粉、糖桂花、枸杞子各適量。
做法:
1.香蕉剝去外皮,切成小指甲大小的丁。西米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泡軟為止。枸杞子洗凈泡發備用。
2.鍋置火上,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加入泡好的西米,用小火煮至無白心時,加入白糖、枸杞子,再煮沸撇去浮沫,用水淀粉勾芡,再加入香蕉丁、糖桂花攪勻即可。
功效:
香蕉中的礦物質含量較多,其中含鉀最為豐富,這對促進水鹽代謝極為有利。香蕉還有解郁作用,夏季精神憂郁的人應該適當多吃香蕉,可以驅散悲觀、煩躁的情緒,增加平靜、愉快的感覺。
葡萄菠蘿蝦
用料:
蝦仁100克,葡萄10顆,菠蘿50克,鹽、油適量。
做法:
1.蝦仁去殼洗凈,葡萄去皮,去子兒,切丁。
2.熱油鍋,將蝦仁炒熟,放入葡萄、菠蘿,大火快炒。
3.加入調味料拌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