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雨花雅禮中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案例法 職業生涯規劃 教育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對落后,課程設置較為薄弱,且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教學內容較多涉及理論介紹,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關注較少,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查顯示,大學生希望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了解到“怎樣規劃職業生涯”、“如何選擇職業”等問題。案例教學法以其獨有的實踐性和啟發性,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但不少大學生反映,案例教學法在職業規劃教育中的應用仍存在一定問題,使用效果有待改善。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案例相對陳舊,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對案例分析不夠透徹深入。可見,若要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仍需做進一步探究和思考。
一.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定位自身角色
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出于引導地位,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尋找多種解決途徑。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大學生在討論、爭辯中尋找最佳解決途徑。但教師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及時總結、點評、指正,幫助學生解決相關疑惑。
二.選擇符合學生需求的案例
大一新生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仍處于職業探索期,對未來的職業充滿期望和憧憬,職業規劃教育是他們了解就業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實際需求。例如,可以在案例教學中向大學生介紹本院系畢業生中優秀的職業規劃案例,以及他們的相關實踐。這種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選取的案例還必須具有鮮明地時代性,符合就業市場大發展趨勢。同時,還要為學生講解新穎案例,讓學生了解最新就業信息。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職業規劃教育老師多為輔導員或學院副書記,他們不僅缺乏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且工作繁忙,很難保證課堂質量。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要求職業規劃教育老師考取指導證書或參加相關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進而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職業規劃教育的教學效率。
四.激發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參與性
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首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例如選取合適的案例、選用合適的課堂討論形式等。其次,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參與性,針對參與性較低的學生,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認真研讀案例,并分析和探究預習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才能保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五.不斷豐富教學案例庫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時間都比較短,積累的教學案例也相對匱乏,這就需要高校及時豐富教學資源,建設充實教學案例庫。搜集、整理本校優秀畢業生的成長之路和職業規劃,并加以整理、分析,形成典型的教學案例。案例需要根據時展和學生需求變化及時更新,因此,建設教學案例庫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尹玉斌,董利.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
2.張海英,周顯洋.淺議案例教學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路徑構建
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快速推行,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既有利于大學生分析自我,發掘潛能,提高職業核心競爭力,又可以有效控制大學生畢業生在人力資源市場的無序性高流動的現狀,對于促進個體和社會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只是近幾年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及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才開始探索,根據筆者所作的調查,當前我國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學校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當前,我國高校還沒有看到職業生涯規劃在學校中的重要位置,甚至把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使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季節性特征,學生入學之前的學習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處于空白.學生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甚至有很多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仍然缺乏理性。
2.高校的就業指導早已不能適應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的要求。盡管當前有部分大學生依然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一知半解,但在就業困難的重壓之下,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欲加關注,從而增加了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再者,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局限性大,學生滿意度不高。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實踐性。當前,很多高校視職業生涯規劃隨意性強,不規范,不能體現針對性。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情況不同,有的安排專職指導教師,有的則靠社會力量,雖然能促進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識和理解,但會導致內容重復,資源浪費,不利于學生獲取更多實用的資訊。
4.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專業人員,但當前很多高校的指導教師都由輔導員擔任,在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時常常力不從心。部分高校有意培養專業的職業規劃師資,但往往由于時間、經濟等原因而擱置,致使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參差不齊,缺少規范的管理。
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對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獨特優勢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六大模塊對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涉及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對促進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成功更是具有重要作用。這里主要介紹具有重大影響的三個理論。
1.帕森斯特質因素論
特質因素論是最早的職業指導理論,也是用于職業選擇的經典理論,1909年美國教授弗蘭克·帕森斯在其《選擇一個職業》的著作中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焦點的觀點。其基本假設是:個人和職業都具有穩定的特點,而適當的職業選擇就是要在二者之間進行匹配。帕森斯講解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特質,即應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因素,即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的條件、所需知識與在不同崗位上所具有的優勢、劣勢、機會和風險;上述兩者的平衡。帕森斯認為選擇職業的關鍵點在于個人的特質要與特定職業的要求相匹配。
2.霍蘭德職業類型理論
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提出了職業類型論。經過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影響最廣泛的理論。主要原則有: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的延伸與表現,個人的興趣即人格;同一職業群體的人具有類似的人格,因此其對很多情境會有相似的反應方式,進而形成類似的人際環境;人可以分成六種人格類型: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人所處的環境也可相應地分為六種:即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是職業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功的基礎。
3.認知信息加工理論
職業決策理論非常注重生涯決策的模式,這種理論認為,即使個人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內在特質和外在職業世界信息,也未必就能做好生涯決策,而人的整個生涯發展過程必須不斷面臨生涯決定的問題,因此決策在生涯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這里簡要介紹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該理論提出了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它包含做出一個職業生涯選擇所涉及的各種成分。金字塔的中部被稱為決策技能領域,包括進行決策的五個步驟即:溝通、 分析 、綜合、評估、執行。在金字塔的頂部是執行加工領域。最底層是知識領域包括自我知識與職業知識。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重點關注的是如何決策,它展示了解決職業生涯問題的過程。
三、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嵌入的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嵌入是指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滲透職業理念、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規劃技能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并知行合一。
1.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
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各個模塊的具體情況靈活地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主要進行職業規劃理念和意識的教育。根據具體專業的特征及就業領域等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的職業生涯,幫助他們體會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作用,并初漸了解職業內容,認知自我。幫助大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思考未來職業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逐步確立長遠而穩定的職業發展目標,增強大學學習的針對性、積極性。
2.指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人力資源管理教師尤其是在培訓與開發模塊教學中要通過課堂講授、使用測評工具、案例分析等方法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技巧、專業分析等教育。如利用教材中的測評方法,讓學生進行職業測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還可以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職業動機水平。引導學生根據其自身實際、社會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明確今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形成初步的職業發展規劃。
3.幫助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
人力資源管理教師在教授工作分析、勝任力模型、培訓與開發時可通過職場人物訪談、小組討論、團隊訓練等方式促使學生學會應用合理的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程序與方法,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核心競爭力,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已確定職業和該職業需要的專業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對個人素質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需要的技能,以勝任未來的工作。
4.加強對大學生求職過程的指導
教師在進行招聘與配置、勞動關系管理模塊教學的時候要通過課堂講授、小組訓練、模擬面試、面試錄像等手段適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畢業生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取就業信息,建立就業信息的搜集渠道,幫助畢業生提高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效率與質量。掌握求職過程中簡歷和求職信的撰寫技巧,掌握面試的基本形式和面試應對要點,提高面試能力。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心理調適方式,更好地應對求職挫折,抒解負面情緒。使學生了解就業過程中的基本權益與常見的侵權行為,掌握權益保護的方法與途徑,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淑娟.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J].華章,2011,(04)
[2]劉亞蓓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概述 新疆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網,2011,12,09
[3]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辦公廳于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印發)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2-0215-01
動脈壓迫止血器適用于經股動脈插管術后動脈穿刺點體外壓迫閉合止血,止血原理為遵循生理性止血的規律,針對股動脈穿刺點采用體外壓迫的方式使抵抗動脈內壓力的對抗力增大,促使血小板凝聚力增強,達到止血的目的。股動脈壓迫止血器作為股動脈穿刺部位止血手段,因其止血效果好,能增加患者的舒適度,省時省力,在臨床上得到推廣使用【1-2】。由于壓迫器固定膠帶材料的特殊性及其粘性大,去除時易損傷皮膚【3】。現將我科動脈壓迫器的使用方法作以下報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臨床資料: 150例患者均為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入住我科接受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的肝癌患者,年齡為22~78歲。男106例,女44例,平均年齡為(52.2+0.8)歲,60歲以上的患者28例,有1次介入史的患者共48例,2~4次介入史的患者32例,5次以上介入史的患者18例,患者化驗指標:總膽紅素≤60umol/L,PA≥60%,PLT≥50×109;患者性別、病情、用藥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意義。
1.1.2 材料:使用動脈壓迫止血器的型號為:天津怡美公司生產的YM-GU-1229型。該壓迫器的組成部分為:基座、螺旋手柄、度盤、壓板、壓板套及固定膠帶。
1.2 方法
術后患者臥床,觀察右側股動脈穿刺點至周圍皮膚有無滲血及右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患者返回病房后第3小時逆時針旋轉手柄0.5圈,第6小時再次逆時針旋轉手柄0.5圈,8小時可全部松懈手柄至壓板對壓迫部位無壓迫程度,并觀察30分鐘,無活動性滲血或血管穿刺部位周圍無血腫后可解除壓迫器。解除時,先用剪刀沿基座將固定膠帶剪斷,解除動脈壓迫止血器,用溫水完全浸濕膠布,該產品說明書要求溫水浸潤膠布后兩小時揭固定膠帶。我科執行方法:待溫水完全浸濕膠布,按摩粘膠帶處的皮膚后緩慢卷起膠布,解除壓迫器后患者可適當活動肢體。(旋轉一圈即360°,夾板上下距離變化4.5mm。)
1.3 觀察指標
1.3.1 局部皮膚破損情況:包括皮膚發紅、水泡、破損
1.3.2 術肢反應:觀察有無肢體麻木、疼痛等
1.3.3 穿刺點周圍有無血腫、出血、滲血
1.3.4 術肢制動時間:自止血開始至可以下床活動的時間
2 結果
150例患者術后出現皮膚發紅4例,水泡3例,破損2例;穿刺處疼痛3例,肢體麻木1例;穿刺點出現瘀斑3例,穿刺點滲血1例;84例患者在術后8小時解除動脈壓迫器后即下床活動,次日查看穿刺點無異常,其余患者解除壓迫器后均先在床上活動,次晨下床。
3 使用動脈壓迫器產生的并發癥及護理:
3.1 皮膚損害 由于YM-GU-1229型動脈壓迫止血器的固定膠帶是為醫用無紡針刺布上涂布丙烯酸脂乳液的膠帶,對皮膚有刺激性,膠帶的透氣性差也是引起皮膚損害的一方面因素【4】。另外患者的皮膚對膠帶過敏、老年人皮膚彈性差等因素均可造成皮膚損害。本組病例中出現皮膚損害者共9例,具體為:①輕微疼痛,能耐受,局部皮膚可見泛紅者4例,處理方法:溫水擦拭瘀斑處皮膚后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遼妥)或液體敷料(賽膚潤),后給予局部按摩促進吸收,2-3次/天。②水泡及水泡破裂皮損,共3例。處理方法:大水泡先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水泡液,生理鹽水清洗皮損,局部皮膚給予氧療,氧流量8~10L/min,15-20min/次,2-3次/天,安普貼或優潔敷料外貼。對于小水泡以保持皮膚完整性為原則,可不予無菌注射器抽吸水泡液,給予安爾碘局部消毒,無菌紗布覆蓋即可。③局部皮膚劇痛,拆除后出現局部表皮脫失,共2例。處理方法:給予氧療,氧流量8~10L/min, 15-20min/次,3-4次/天,使用安普貼或者優潔敷料覆蓋。
使用動脈壓迫止血器前詢問患者有無膠布過敏史,備皮要徹底。對于老年患者,皮下脂肪薄,皮膚彈性差,去除膠布時動作輕柔尤為重要。
3.2 穿刺處疼痛
由于動脈壓迫器過緊,患者耐受程度差,壓迫器移位等原因所致。
本組病例共有3例術后訴穿刺處疼痛,其中1例患者返回病房后訴疼痛影響休息,長海痛尺評分為5分, 處理方法:返回病房后觀察穿刺點局部無出血滲血時即逆時針旋轉手柄0.5圈,3小時后、6小時后分別給予逆時針旋轉手柄0.5圈,8小時完全解除壓迫,患者疼痛緩解。1例患者主訴穿刺部位疼痛無法忍受,長海痛尺評分為6分,給予逆時針旋轉手柄0.5圈后癥狀無緩解,去除動脈壓迫器,改用無菌紗布卷加壓繃帶包扎,穿刺點局部受壓小,延長壓迫時間至12小時后解除,患者疼痛緩解。另外1例患者訴疼痛數字法評估為3分,給予按時調整壓迫器的壓迫程度后疼痛緩解。同時給予聽音樂、聊天等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3.3 術肢感覺遲鈍、麻木、行走費力
本組1例患者出現該癥狀,顱腦CT排除異位栓塞,考慮此癥狀為介入術后動脈壓迫器壓迫過緊,導致右下肢神經水腫,局部缺血,依據肌力分級方法評定為3級。給予神燈局部照射,丹參注射液活血化瘀,維生素B1營養神經,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等治療促進神經恢復,4天后癥狀消失肌力恢復正常患者出院。術后應嚴格觀察術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詢問患者,有無下肢麻木感覺。解除壓迫器以后可適當給予患者的下肢(尤其是術肢)按摩,協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做好功能鍛煉。
3.4 穿刺點出血,局部血腫
原因為動脈局部反復多次穿刺、壓迫不良、術后患者制動不佳等。術后選擇標準紗布包扎,不允許折疊,囑患者平臥,術肢減少活動,加強對穿刺點的觀察,肝病患者活動度較低,如有出血可適當延長壓迫時間;對于肥胖患者注意觀察壓迫點有無移位,做到有效壓迫。本組2例患者由于脂肪較多,壓迫點向腹股溝靠近移位,穿刺點周圍出現瘀斑,均在2cm×3cm以內。1例患者臥床時間長,出現腰背部疼痛,患者耐受程度低,自行翻身,出現穿刺點滲血,給予去處動脈壓迫器,穿刺點局部使用沙袋加壓繃帶重新包扎,延長壓迫時間至24小時解除壓迫,滲血停止,穿刺點周圍出現5.5cm×4cm紫色瘀斑。護理上:向患者作健康指導,適當給予按摩腰背部緩解疼痛。瘀斑處給予溫水擦拭后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遼妥),2次/日。本組術后出現瘀斑的患者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一周瘀斑均消失。
4 討論
動脈壓迫止血器的改進使用大大減少了動脈壓迫器使用的并發癥,縮短肢體制動、臥床時間,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應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對于壓迫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我們仍應做到提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1] 周曉舟,靳晨亭,陳麗璇,等.冠脈造影術后股動脈Y-M-1229型動脈壓迫器止血和手法壓迫止血的對照研[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10);22-24.
[2] 郭金成,王國忠,許敏,等.國產YM-CU-動脈壓迫止血器在介入術后的止血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6):59-60.
關鍵詞稻鴨魚共棲;生態系統;蜘蛛;自然增長率;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Q141;S435.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027-03
TheChangingRulesofSpider′sDevelopingandtheEstablishmentofitsMathsModelinRice-Duck-Fish
CommensalismsEcosystem
ZHANG Yan 1LIU Da 1LIU Da-zhi 1LIU Xiao-yan 2 *HUANG Huang3
(1Agricultural Bureau of Taoj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Taojiang Hunan 413400;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College of Agronomy,Hunan Agric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Through farm trial,the quantity of spiders in rice-duck-fish commensalisms ecosystem was recorded detailedly and logistic equation was exerted to establish maths model of spider′s increasing in the connected ecosystem. By analyzing these data,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ameter of spiders′ total amount in rice-duck-fish commensalisms ecosystem was environment acceptance K was 893.813 7,ratio of natural increase r=0.137 3,equation of spider′s total amount was Nt=;the parameter of spiders′ total amount in rice-fish commensalisms ecosystem was environment acceptance K=936.371 2,ratio of natural increase r=0.153 2,equation was Nt=;while in paddyfield which were generally used pesticides,the spiders was effected by it and the environment acceptance K was not stable,K was a changed curve,that was K=444.219 6 (t<41)-0.126 24t3+21.277t2-1 191.4t+222 78(t≥41),the ratio of natural increase r=0.063 1,the equation was Nt=.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of the area which generally used pesticides was lower by 58.8% and 54.0% than that of rice-fish area and rice-duck-fish area respectively. Chemical pesticides killed the spider while killed the pest,damaged the paddyfield entironment.Hence rice-duck-fish commensalisms are propitious to the growth of spiders in payydfield entironment.
Key wordsrice-duck-fish commensalisms;ecosystem;spider;ratio of natural increase;maths model
稻鴨魚生態種養模式把稻田養魚和稻田露宿養鴨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共棲生態系統,使稻田中最大初級生產者的水稻與最大消費者的魚、鴨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稻-鴨-魚共生的良性高效復合農業生態系統。在不增加空間的前提下,獲得無化學農藥、無除草劑污染的農產品,大大地提高了稻田的生產效益,改善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同時利用鴨、魚生性好動的習性,對稻田進行全程中耕除草,改變了傳統的稻田耕作方式,改善了稻田生產環境,促進了稻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對實現農業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1-4]。
蜘蛛是農田生態系統中主要的捕食性天敵,其群落結構與功能直接制約著害蟲的發生與危害[5],因而蜘蛛對水稻害蟲的控制和整個稻田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稻-鴨-魚試驗、稻-魚試驗及常規用藥區的稻田蜘蛛的群落結構、動態及消長規律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為更好地了解蜘蛛在稻鴨魚復合生態系統中的分布規律,為更好地保護利用稻田蜘蛛,在發揮鴨、魚防治害蟲作用的同時[6-7],充分發揮蜘蛛對水稻害蟲的控制作用,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試驗地設在桃江縣桃花江鎮長竹村楊田灣組兩農戶的稻田中。項目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季嚴寒期短,夏季暑熱期長,春季溫濕多變,夏秋多旱,雨量集中,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6 ℃,極端最高氣溫40 ℃,極端最低氣溫-15.5 ℃,有效積溫在5 000~ 5 500 ℃。年平均降雨量1 566 mm,雨季集中在4―6月,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 583.9 h,太陽總輻射量429.70 kJ/cm2,常年無霜凍期263 d。供試土壤為為板頁巖發育成的黃泥田,土壤肥力中等。
1.2供試材料
供試魚種為湘云鯽,全長7~10 cm,平均體重20 g/尾;供試鴨種為江南1號水鴨,鴨齡15 d,平均體重200 g/只;供試水稻品種為兩優培九。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稻-鴨-魚區:每小區放7~10 cm湘云鯽魚160尾,放鴨3只,小區田角搭建草棚供鴨棲息;雛鴨異地馴養,通過一段適應期,于插秧后7~15 d放鴨入田(鴨齡20 d);鴨日夜生活在田間,白天以雜草、昆蟲為食,傍晚補給少量飼料,夜晚則棲居于田角草棚,不施用農藥(A)。稻-魚區:每小區放8 cm左右湘云鯽160尾,17:00―18:00喂魚體重的2%~3%的配合飼料,不施用農藥(B)。常規用藥區:不放鴨、魚,常規用藥,常規管理(CK)。3次重復,共9個小區,小區面積為133.4 m2,隨機區組排列,小區之間做泥埂隔離,養鴨區四周用尼龍網(網目a=3 cm)圍欄。放魚區“十”字形挖溝,溝寬0.5 m,深1.0 m。
1.4試驗實施
試驗田于5月18日播種,6月14日插秧,種植規格為18 cm×21 cm,基本苗4.5萬蔸/666.7 m2,施用25%復混肥50 kg/666.7 m2作底肥,不施追肥。于6月22日放鴨、放魚,9月16日收鴨,9月30日收魚、收割水稻。
1.5調查內容與方法
參照農業部病蟲測報總站的《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方法》[8],調查蜘蛛的數量與密度。7 d調查1次,5點法取樣,每點10蔸,每小區調查50蔸,計算百蔸蜘蛛數量。
2結果與分析
2.1模型的建立
在稻田生態系統中,蜘蛛是稻田中各種蟲害的主要天敵,不同處理不同時期采集到的蜘蛛數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微蛛是蜘蛛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數量約占蜘蛛總量的80%。因此,微蛛是其他種類蜘蛛的最主要生存競爭者。
由于蜘蛛世代重疊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即在自然增長率的情況下,其增長基本符合Logistic方程[9]。即在有限的環境中,這一種群的增長終究要受到缺少資源的限制。因此,在種群增長的過程中,當生存的種群對資源的需求量進一步的增長時,這個種群就會由于增長而處于環境提供資源的上限所允許的水平,此時其最大數量取決于環境的負擔能力。
在模型的建立過程中,由于自然條件復雜多變,環境因素不容易確定,因此首先對模型的建立作了以下基本假設:①假設環境條件允許有一個最大值,此值稱為環境容納量或負荷量,常用“K”表示,當種群大小達到K值時,種群則不再生長,即dK/dt=0。②種群增長率降低的影響是最簡單的,即其影響隨著密度上升而逐漸地、按比例地增加。③種群中密度的增加對其增長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發生的,無時滯的。④種群無年齡結構及無遷出和遷入現象。
根據以上基本假設,建立如下數學模型。在不存在捕食者的情況下,種群在有限環境中的增長呈現“S”型曲線,人們常用Logistic模型來描述這個種群數量的演變過程[10]。
Logistic模型的微分式在結構上與指數式相同,為了更加準確地描述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增加了修正項(1-式(1)中,N為某時刻種群數量,t為種群生長時間,r為自然增長率。
修正項的生物學意義在于它所代表的環境容納的剩余空間,即可供種群繼續增長利用的資源量[11]。
種群數量N趨于0,那么(1-)項的值就逼近于1,表示幾乎全部K空間尚未被利用,種群接近于指數增長,或種群潛在的最大增長能力能夠充分地實現。
如果種群數量N趨于K,那么(1-)項就逼近于0,表示K空間幾乎全部被利用,此時種群增長的最大潛在能力不能實現。
Logistic方程的積分形式為:
式(2)中,K為環境阻滯因子,r為自然增長率,N為某時刻種群數量。
這是僅存在一個種群時Logistic方程的形式,如果一個自然環境中有2個或2個以上種群生存,那么它們之間或是競爭,或是依存[12]。稻田中各個種類蜘蛛均屬于蜘蛛科,共生關系不為顯著;因此,稻田中各種蜘蛛間主要存在生態位上的競爭。
當2個種群在同一自然環境中生存時,考察由于另一物種種群乙消耗同一種有限資源對該物種種群甲的增長產生的影響,可以合理地在因子(1-)中再減去1項,該項與種群乙的數量N2成正比,于是得到2種種群存在時甲增長的方程為:
式(3)中,σ1的意義是單位數量種群乙消耗的供養種群甲的食物量為單位數量種群甲消耗的供養種群甲的食物量的σ1倍。類似的,種群乙也有同樣的方程。多種群情況時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推廣。
經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其他種類蜘蛛對微蛛數量影響不大,把其他種類蜘蛛合為一項,而其他種類蜘蛛間的影響相對于微蛛來說也是非常微小的,因此影響其他種類蜘蛛的因素為微蛛,基于以上Logistic模型和數據分析,分別對不同種類蜘蛛建立微分模型[13]:
式(4)~(8)中,N1,N2…N5為各個種類蜘蛛的數量;N6為除微蛛外剩余種類蜘蛛數量的總和;r1,r2…r5為各個種類蜘蛛的在該環境下的自然增長率;K1,K2…K5為各個種類蜘蛛在該環境下的最大負荷數量;σ1,σ2…σ5為某個種類蜘蛛對該種類蜘蛛的競爭影響系數。
2.2模型的求解
根據上述模型,利用MATLAB中的最優化參數估計法,解得中稻區稻-魚區蜘蛛模型中各個參數為:
K=30.211 742.696 0817.133 442.599 4143.530 6;r=0.389 20.426 00.155 30.243 60.313 5;σ=1.300 01.009 30.517 91.113 40.996 7。
對于蜘蛛種群總數量,應用Logistic方程[14],利用最優化估計方法,解出:K=936.371 2,r=0.153 2,a=3.979 9。
方程形式為:
圖1是稻-魚區擬合數據與試驗數據對比圖。
對于在施藥區數據,利用上述模型經過計算,得出:依據對施藥區數據的分析,蜘蛛在經過一個增長高峰后猛然下降,這是由于到了后期施用化學農藥的影響。它表示K為一個不定值,也就是說,施藥區由于受藥物作用的影響,環境容納量K值不穩定,是一個變化值,在增長高峰后由于受化學農藥影響,K為變化曲線。根據已給數據,求出各個K值,并對其進行擬合,得出方程:
K=444.2196(t<41)-0.126 24 t3+21.277 t2-1 191.4 t+222 78 (t≥41)(10)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根據施藥區數據計算[15]出:r=0.063 1,a=1.626 3。
因此,施藥區方程形式為:
3結論與討論
通過計算得,在常規用藥區、稻-魚區和稻-鴨-魚區的K值分別為:K=444.219 6 (t<41)-0.126 24 t3+21.277 t2-1 191.4 t+222 78(t≥41),K=936.371 2,K=893.813 7。
由比較知,稻-魚區的環境容納量為K=936.371 2,稻-鴨-魚區的環境容納量為K=893.813 7,易知在這2個區魚鴨的活動對蜘蛛的數量影響不大,稻-鴨-魚區的K值稍小,則說明鴨活動對蜘蛛的數量變化稍有影響,而在常規用藥區,由于化學農藥的破壞性作用,K值最大僅為444.219 6,這也反映了化學農藥的副作用,化學農藥的不合理施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17]。
在3個區的自然增長率,常規用藥區、稻-魚區、稻-鴨-魚區分別為r=0.063 1、r=0.153 2、r=0.137 3。說明在稻-魚區和稻-鴨-魚區,蜘蛛的數量增長屬于較高增長率,說明此復合生態系統中,鴨和魚對蜘蛛的數量增長繁殖影響不大,而在常規用藥區,化學農藥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天敵蜘蛛,自然增長率r值僅0.063 1,比稻-魚區的r值0.153 2和稻-鴨-魚區的r值0.137 3低58.8%和54.0%。處于極低的增長率,化學農藥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4致謝
研究過程中得到桃江縣農業局劉若書高級農藝師、林溫華站長的幫助,特此致謝!
5參考文獻
[1] 冉茂林,陳錚.我國稻田養鴨的發展及研究現狀[J].中國畜牧雜志,1993,29(5):58-60.
[2] 王纓,雷慰慈.稻田種養模式生態效益研究[J].生態學報,2000,20(2):311-316.
[3] 鄭永華,鄧國彬,盧光敏.稻魚鴨復合生態經濟效益的初步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7,8(4):431-434.
[4] 鄭永華,鄧國彬.稻魚鴨種養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綜合評價[J].生態農業研究,1998,6(1):48-51.
[5] 劉向東,張孝羲,郭慧芳,等.稻田蜘蛛群落對稻飛虱的控制功能作用研究[J].生態學報,2001,21(1):100-105.
[6] 朱鳳姑,豐慶生,諸葛梓.稻鴨生態結構對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04,16(1):37-41.
[7] 楊治平,劉小燕,黃璜,等.稻田養鴨對稻鴨復合系統中病、蟲、草害及蜘蛛的影響研究[J].生態學報,2004,24(12):2756-2760.
[8] 農業部農作物病蟲測報總站.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辦法[M].李祖蔭,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9] 金嵐.環境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0] 丁巖欽.昆蟲種群數學生態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11] 瓦利,格拉德韋爾,哈塞爾.昆蟲種群生態學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12] 皮切爾,哈特.漁業生態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3] 史密斯.生態學模型[M].郎所,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14] 孫儒泳.種群科學管理與數學模型――種群的盛衰興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15] 蘇金明,阮沈勇.Matlab 6.1實用指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16] 郭晶.MATLAB 6.5輔助優化計算與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17] 傅克文.農業環境的化學污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6-189-02
高血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疾病會增加患者發生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是高血壓疾病進展至一定程度所致的靶器官損傷,大部分患有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接受治??的過程中,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是改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以及臨床癥狀有效方法,而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選取了50名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比不同護理模式下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按照本次研究要求,從2016年2月-2018年2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高血壓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選出了50名患者,按照隨機雙盲的方法將50名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25名,對照組中,男性有8人,女性有17人,年齡區間在60-82歲,平均年齡為(7174±183)歲,病程在5-13年,平均病程(963±242)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有13人,女性有12人,年齡區間在62-84歲,平均年齡為(7138±313)歲,病程在6-18年,平均病程(1074±285)年。入組標準:患者為老年高血壓伴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加高;排除標準:患者同時患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傳染疾病以及其他重大器官衰竭疾病等、不愿參與、依從性較差;研究人員將患者的數據收集后,使用軟件進行分析處理,(P>005)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可比性。
12方法常規護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觀察組則采取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學歷水平以及理解程度,通過多樣化的方法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讓患者知曉臨床上對于高血壓的定義以及常規治療藥物、常見并發癥等,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度,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讓患者家屬與病友多鼓勵患者,讓患者能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控制血壓[1]。(2)用藥護理:大部分患者對于降壓藥物的認知程度不高,護理人員應為患者講解所使用的降壓藥物的性質、劑量、作用以及不良反應等,告知患者應長期規律的使用藥物,不可自行減少用量或更換藥物,以免影響預后效果[2]。
13觀察指標護理人員應記錄患者的AS指標以及血壓水平,在收集好上述資料后,使用統計學軟件軟件進行處理。
14統計學方法所有的數據均使用Excel軟件記錄,計量資料AS指標以及血壓水平使用t檢驗,將數據分類后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展開處理,(P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AS指標以及血壓水平,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AS(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