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藥學研究范文

藥學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藥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藥學研究

第1篇:藥學研究范文

劍尾魚(Xiphophorushelleri)是一種用于環境化合物安全性評價的優良實驗魚類。以劍尾魚作為實驗魚類,用不同的生物標志物,如EROD、ERND、GST等酶活性和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mRNA的表達水平,對三氯生(TCS)的毒性進行評估。急性毒性試驗表明,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的mRNA的表達水平均呈劑量效應關系,表明TCS對水生生態系統存在潛在生態風險。類似的實驗也發現,暴露于全氟辛烷磺酸(PFOS)中的劍尾魚的生長狀況、性腺指數(GSI)、肝指數(HSI)均出現明顯變化。因此,以HSI和GSI來評估長期暴露條件下化合物毒性,是優良的亞致死化學評估方法。經甲基睪酮的誘導,雌性劍尾魚隨誘導時間的延續均出現了雄性第二性征,體形、鰭、骨骼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性腺呈現萎縮退化趨勢,生殖能力受到影響。其中臀鰭、尾鰭和骨骼的變化最明顯,可作為水環境風險評價的有效生物學標記并應用于環境雄激素生物監測。稀有鮈鯽(Gobiocyprisrarus)是我國特有的對環境化合物敏感的小型實驗魚類,已廣泛應用于水生態毒理學研究。根據最近的研究資料,稀有鮈鯽被暴露于17α-炔雌醇、雙酚A、己烯雌酚和壬基酚等激素類化合物中,性別分化和性別相關基因的表達被受到影響,其生長發育,免疫反應、物質代謝等受到多氟和全氟化合物聯合作用、氯苯胺等化合物作用的影響。可將稀有鮈鯽作為檢測化合物毒性和評價水環境中化合物污染的實驗用魚。姜錦林等(2012,2013)觀察了微囊藻毒素(MC-LR)與阿特拉津單一染毒和復合染毒對鯉魚的生態毒理效應,研究其肝毒性及毒素積累,其肝臟通過ROS途徑和PP抑制途徑誘導解毒。該研究闡明了水環境中低濃度污染物共存對魚類的潛在風險,可為環境污染物安全閾值的確定和污染物水生態風險評價的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二、藥物篩選與新藥發現

1、抗腫瘤藥物的篩選

LiY等(2012)用斑馬魚對502種天然化合物進行抗腫瘤藥物篩選,采用MTT法與MCF7乳腺癌細胞株比較,結果在斑馬魚中檢測到59種有毒化合物,其中28例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和激活p53通路。其對抗腫瘤及誘導細胞凋亡的藥物生產具有指示作用。張紅翠等(2012)采用MTT法檢測順鉑、紫杉醇、阿霉素、5-氟尿嘧啶等4種藥物對HL-60和Hela細胞增殖的影響,并觀察藥物對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影響。發現這4種抗腫瘤藥物對斑馬魚胚胎的生長發育均有致畸作用。斑馬魚胚胎作為細胞毒性類藥物篩選模型,對于抗微管類藥物較為敏感,但對于抗代謝藥物敏感性較腫瘤細胞差。WangC等(2010)也利用轉基因斑馬魚卵篩選出了具有抗腫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的化合物羅蘇伐他汀。

2、心血管藥物的篩選

HeZH等(2009)以轉基因斑馬魚對大黃的4個組分和5個蒽醌類化合物進行篩選,發現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和大黃酸具有較強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證明大黃抗炎可能與抗血管生成有關。NiTT等(2012)用心肌被GFP標記的Tg(cmlc2:EGFP)轉基因斑馬魚做藥物篩選,發現小分子Cardionogen能增加心肌細胞的數量,促進小鼠ES細胞向心肌細胞分化。胚胎和細胞實驗結果顯示Cardionogen跟經典Wnt信號通路相互拮抗。

3、神經系統藥物的篩選

KokelD等(2010)的斑馬魚實驗證明STR-1為新的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而STR-2在活體動物實驗中也能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說明利用活體動物行為實驗可以發現新的刺激神經的化合物及研究其機制。由于斑馬魚在生理和行為學方面的特點,可作為應激及焦慮新模式生物,更適合中藥抗焦慮藥藥理研究和藥物篩選。

4、肥胖癥和動脈硬化藥物的篩選

JonesKS等(2008)以斑馬魚檢測已知藥物(PPAR激動劑、乙型腎上腺素激動劑、SIRT-1激動劑、煙酸)的促脂肪代謝作用。結果顯示,這些藥物都能促進斑馬魚的脂肪代謝,提出斑馬魚胚胎卵黃囊內的脂肪含量可以用作篩選調節脂肪代謝藥物的指標,而哺乳動物肥胖癥模型很難用于高通量篩選。應用轉基因技術構建Agouti相關蛋白過量表達模型可模擬瘦素缺陷的人類肥胖疾病,并可應用于減肥藥的大規模篩選。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的Miller等(2009)利用動脈粥樣硬化模型觀察血管內壁的增厚情況,并利用此模型成功篩選出ezetimibe,該藥有減輕血管壁增厚和增強血管壁屏障的作用。此模型對研究血管壁的變化和脂類堆積有很大幫助,同時利用此模型也可進行藥物篩選和新藥發現。

三、藥物藥理學研究

顏慧等(2010,2012)的實驗研究表明,通過成癮性藥物嗎啡和甲基苯丙胺作用于斑馬魚自發活動及T迷宮兩個行為模型,對成癮性藥物運動活動性、位置偏愛、認知功能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快速評價,與大小鼠模型相比,斑馬魚對神經系統類藥物反應的靈敏度較高,水平與垂直方向的行為指標可提供更多的信息,能較全面地反映藥物對動物行為的影響。BownikA等(2012)將鯉魚暴露在高濃度的類毒素-A中,ATP水平降低,低濃度和高濃度均影響細胞凋亡和壞死,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增殖能力降低,是水生環境中可能的免疫毒性劑,會增加魚的感染和患腫瘤疾病的可能性。金魚(Carassiusauratus)是我國馴化的觀賞魚類,也常用于藥理學實驗研究。例如將金魚口服印楝素,研究印楝素對金魚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和抵抗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的作用,檢測其免疫參數和血清生化指標,可作為水產養殖的潛在的免疫增強劑和研究其免疫作用機理。

四、藥物代謝研究

斑馬魚可用于藥物代謝研究。AldertonW等(2010)在斑馬魚幼體中分析了一系列常用的人CYP酶探針底物的積聚和代謝情況,發現他克林(CYP1A2)、雙氯芬酸(CYP2C9)、安非他酮(CYP2B6)、睪酮(CYP3A4)等藥物能在受精7d后的斑馬魚幼體中發生羥化反應。對化合物西沙必利、氯丙嗪、維拉帕米、睪酮和右美沙芬代謝物的分析發現,在斑馬魚幼體中能催化發生一相代謝反應(氧化、N-脫甲基、O-脫乙基和N-脫烷基)和二相代謝反應(硫酸化和葡糖醛酸化)。非那西丁(CYP1A2)和右美沙芬(CYP2D6)分別能被代謝為撲熱息痛和右啡烷,這與人體中的代謝產物一致。LiZH等(2011)利用轉錄組學以及蛋白質組學的方法檢測到,斑馬魚與哺乳動物的代謝酶體系具有極度相似性,由此構建了斑馬魚研究中藥及其單體藥物代謝的平臺。對羊藿黃酮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斑馬魚整體模型中的代謝途徑、分布機制進行探討,為斑馬魚成為一種實用的體內代謝篩選模型提供了理論依據。虹鱒被單獨灌喂三聚氰胺、氰尿酸與同時灌喂此兩種化合物,發現,當劑量單獨,虹鱒對三聚氰胺和氰尿酸的腎殘留耗盡比在兩種化合物一起更快。可以此對動物組織中三聚氰胺殘留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并研究其劑量效應。以灌喂方式喂以土霉素(OTC)研究其藥物代謝及消殘規律,發現其使用多劑量比標準單劑量效果要好。實驗魚類對藥物代謝研究所作出的貢獻,為現有哺乳動物的藥物代謝數據提供了新的信息。

五、中藥研究

以斑馬魚開展中藥研究已有許多例子,例如研究黃芪的藥理作用。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甲苷與多糖成分能顯著促進斑馬魚體內HUVEC的增殖、遷移以及管形形成等,能上調VEGF、Kdr1、Flt1mRNA的表達,同時能激活Akt信號通路。但不能引起血管新生,對受損的血管新生功能具有較強的修復作用。當歸揮發油中分離的正丁烯夫內酯能顯著抑制斑馬魚腸下靜脈的生成,體外能抑制HUVEC細胞周期的進程,引起細胞的凋亡并激活P38和ERK1/2的信號通路。槲皮素和蘆丁藥物可在不影響斑馬魚體正常運動的情況下預防由東莨菪堿導致的記憶障礙,且槲皮素和蘆丁等植物成分可能成為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藥物。斑馬魚連續暴露于續斷總皂苷溶液中,可以顯著提高斑馬魚的認知和記憶能力及Na+-K+-ATP酶的活力。綠茶中微量成分表兒茶精可明顯減弱輻射誘發的斑馬魚胚胎毒性,防止輻射誘發的神經丘毛細胞減少,認為其是防治輻射誘發耳毒性的安全有效候選藥物。

六、再生藥物研究

在組織器官再生研究中,與小鼠等模式動物相比,斑馬魚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它的多個組織和器官如尾鰭、心臟、神經細胞、血管和肝臟等都能再生,為研究器官再生的調控機制提供了巨大優勢。小分子化合物的高通量篩選在斑馬魚的研究中蓬勃發展,為研究者尋找影響器官發育與再生的有效藥物,治療相關的臨床疾病提供了研究藥物開發方向和信息。近年來通過轉基因技術構建的轉基因斑馬魚藥物誘導模型,為通過大規模遺傳篩選方法來深入研究再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可能。Fgf、Notch、Wnt等信號通路在心臟再生過程中的作用已被廣泛認知。通過篩選提示Pdgf家族因子在心臟再生過程主要是再次激活心臟再生過程中的血管發生。視黃酸(RA)能夠誘導鰭再生中的細胞凋亡。干擾哺乳動物膠原代謝的藥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可以干擾膠原纖維的沉積和組織,在TCDD處理后影響魚鰭膠原的形成,再生過程受到抑制。此外,魚類在醫藥學上的廣泛應用與研究,也促使研究者們將魚類直接作為藥物來進行開發。紋鱧(Channastrtatus)作為ACE抑制劑、抗抑郁和神經再生劑的性能與在傷口治療、作為止痛藥的藥效方面超越傳統的治療創傷與痛苦的藥物處方。大鯢(Andriasdavidianus)機體中含有70多種天然活性物質,能改善人體細胞代謝水平,促進人體蛋白質合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延緩衰老。因為大鯢特有的藥用價值可將其深加工成燙傷藥物、藥用營養保健品、美容護膚品等。鱘魚(AcipensersturioLinnaeus)的軟骨可提取軟骨素,皮、鰓和脂肪均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鱘魚還具有抗癌、治癌的特殊功效。隨著魚類的藥效被研究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魚類將被用作藥物來進行開發。

七、結語

第2篇:藥學研究范文

1指導學生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醫與藥聯系記憶

中藥學與中醫基礎理論是統一的,中藥學課程一般又晚開課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初學中藥學的學生,首先要引導他們善于運用中醫理論作指導,在充分理解中醫理論的基礎上記憶中藥學的內容,這樣既省時又記得牢。中醫的理、法、方、藥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據理立法、按法處方、以方用藥是緊密聯系的。如化痰止咳平喘藥主入肺脾二經,源于中醫理論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化痰藥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療癲癇驚厥、陰疽流注、癭瘤瘰疬等病在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中藥學記憶方法時,還應強調活學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藥。中藥學理論干澀枯燥,但是,它上聯基礎,下聯臨床,這一橋梁學科的特點包含著中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可見,把握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是學好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學好中藥學要不斷溫習中醫基礎理論課,特別是臟腑生理和臟腑辨證兩部分。這樣,就可使中醫藥知識前后銜接,融會貫通。以上一些學習方法對初學者不失為是好的思維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藥性用,決不能流于表層,機械記憶,而應以藥物臨床實際為主。應鼓勵學生全面學習,下苦功夫理解記憶,教學實踐證明,指導學生醫與藥聯系記憶方法,是學習中藥學入門時的一把鑰匙。

2引用中藥典故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藥物的典故和傳說等,增強課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記憶,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講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竇炎等鼻疾。說起辛夷花的名字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傳,古代有一姓秦舉人得了一種怪病,經常頭昏頭痛,鼻子流膿流涕,腥臭難聞,四處求醫,均無效果,十分苦惱……有一天,朋友來看他,見狀便勸道:“老兄,天下這么大,本地醫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醫?”他聽后覺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這種病,死也死不了,還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便攜家人出門了。這個舉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治好鼻病。后來在一個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見一白發老人告訴他:“你這病不難治,我給你介紹個驗方,只要你堅持治療,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個月,就能治好”。他聽了很高興,急忙向老人求教。只見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葉灌木上采了幾朵紫紅色的花苞,說:“就是這種藥,你每天早晚采幾朵煮雞蛋吃,用不了一個月準能治好你的病”。他遵醫囑,連服半月,果然積年鼻疾霍然告愈。舉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藥種子帶回家種在房前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這種藥給人治病,都收到了顯著療效。后來,他也成了當地有名的醫生。人們問:“這種藥很奇怪,先開花后長葉,叫什么名字?”他忘了問老人了。想了想,這是辛庚年從夷人那里引來的,便急中生智道:“這藥,就叫辛夷花”。

3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性

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用以課堂教學為主,配合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并充分利用標本室及野外采藥見習的手段,以加強對理論課的學習和掌握。尤其對提高同學們學習《中藥學》的積極性有非常好的效果。對于大多數初次接觸中藥學的學生們來講,在明確這一學科的重要地位后,學習的自覺性都很高,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也能恰當地使用授課技巧,在講授基本知識同時,講活講妙,使課堂氣氛活躍,內容生動精彩、趣味橫生。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性是首要的任務。單純運用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遠遠落后于新形勢的要求,雖然現在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形象生動。我們廣泛收集中藥教學影象資料,使用并制作貼近教學大綱、實用性強和質量高的中藥學課件。在課件中突出中藥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加強直觀性教學,使中藥學從平面教學向立體教學過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但實踐內容還遠遠不夠,必須有所革新。尤其對中醫、中西醫專業來說還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如到藥材市場、藥材加工廠、藥房、中藥標準室等進行見習或參觀,加強對中藥飲片的認識和一些常見中藥的簡單的真偽鑒別。另外還可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的形式,使學生對某一個專題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這些教學形式新穎、活潑、貼近生產實際。實踐證明,這些教學形式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極好補充,它們不僅使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向外延伸,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擴大知識面,熟練基本技能,從而誘導創新的潛能與意識,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組成中藥興趣小組,加強課后指導,讓學生從查閱資料、調查研究中,了解中藥領域的發展過程、歷史背景,提出見解,寫出論文。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對中藥研究的興趣、信心,使基礎不同的學生各有所獲。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技能與素質,深受學生歡迎。

第3篇:藥學研究范文

材料與儀器

儀器:ZQM-B型巖石鉆切磨三用機,光學顯微鏡,顯微量尺,馬福爐,Mark-1型電感耦合氬等離子發射光譜儀。

試劑:均按中國藥典配制。

樣品:為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貝殼。①樣品處理:將海月貝殼用自來水洗凈,再用蒸餾水沖洗,置烘箱(40℃)烘干。②生品粉末:將干凈并干燥的海月貝殼用多層濾紙包裹,砸碎,用乳缽研細,過60目、200目尼龍篩,裝入廣口瓶中備用。③煅品粉末:取干凈的海月貝殼打碎成均勻小塊,置于馬福爐中煅燒(溫度550℃,1小時),使海月貝殼表面呈灰白色,分層明顯,取出后放涼研細過60目、200目篩,然后裝入廣口瓶中備用。

方法與結果

性狀鑒別:貝殼圓形,極扁平。殼質脆薄而半透明,邊緣容易破碎,一般殼高約為93mm,殼長約為100mm,殼寬為5.5mm左右,左殼較凸起,右殼平,殼表面白色,殼頂微紫色。放射肋及同心生長紋都極細密,近腹緣的生長紋略顯鱗片狀。貝殼內面白色,具有云母樣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鉸合齒,呈“八”字形排列。左殼相應部位形成2條凹陷,上有紫黑色韌帶,納于凹陷上,閉殼肌1個,閉殼肌痕圓形,位于殼中央,足部退化成指狀,無足絲。

顯微鑒別:①磨片:取海月貝殼1塊,用磨片機磨至肉眼能看清1層(3mm)結構為止,以冷杉膠粘附于載玻片上,加蓋玻片封片。所制磨片有兩種:縱切面磨片和橫切面磨片。從海月貝殼的斷面可見3層結構:角質層、棱柱層、珍珠層。②臨時制片:過200目粉末加水和氯醛鏡檢,粉末成白色,顯有光澤。A.角質層:細胞呈菱形,有的具有3條層紋,大小一般為長21.3~35.5μm,寬7.1μm。B.柱狀結構:呈長柱形,斷面多邊形,大小不等,大的長可達24μm×7.1μm,寬10μm×7.1μm,小的長為12μm×7.1μm,寬5μm×7.1μm,柱纖呈長條形,相互嵌結,界線不清楚。C.交錯網紋結構:互為相鄰的兩個柱狀紋理傾斜,方向相反,相隔的棱狀呈片狀排列,方向相同。

化學成分:貝殼內含有碳酸鈣、角殼硬蛋白。

碳酸鈣的含量測定:精稱生品與煅品粉末各2g,分別置三角燒瓶中加蒸餾水100ml,精密加入1mol/L鹽酸50ml,振搖溶解后,加入甲基紅指示劑3滴,用1mol/L氫氧化鈉滴定,滴定至溶液剛剛由粉紅色變為淡藍色時,停止滴定,如此重復3次,取平均值,求得CaCO3的含量(1mol/L鹽酸相當于50.05mgCaCO3)(見表1)。

無機元素的測定試劑:硝酸、高氯酸、鹽酸均為優級純。

樣品處理:精密稱取海月貝殼粉末0.5000g,至于燒瓶中,加HNO3-HClO4(4:1)混合液5ml,在電爐上加熱至HClO4白煙消失,冷卻后加1mol/L鹽酸溶液適量,于水浴上加熱溶解樣品,轉溶至100ml容量瓶中,用1mol/L鹽酸溶液稀釋至刻度,待測定。

測量及結果:取上述溶液上機測試,按如下工作條件操作:入射功率1.15kW,反射功率

結果:海月貝殼中無機元素的含量(ppm)為Al1.721,Fe0.6920,Ca3531,Mg63.24,B0.1617,Ba0.2876,Cd0.0124,Co0.0349,Cu0.3974,Cr0.1627,In0.0060,La0.5327,Mn0.4005,Mo0.133,Ni0.003,P3.171,Pb0.31,Sr8.042,Ti0.3562,V0.0040,r0.199,Zn0.5967,Zr0.013。

討 論

顯微鏡下觀察海月貝殼粉末,表明海月貝殼的棱柱層比較發達,且角質層細胞呈類棱形,有比較明顯的3條層紋,以上是海月貝殼區別于其他貝殼的主要顯微特征,從而為海月貝殼的鑒定提供了依據。

實驗進一步證明,海月的主要成分為CaCO3,從測定結果可以看出,生品的碳酸鈣含量比煅品含量低,從而為貝殼類中藥用煅品煎劑入藥提供了科學依據。鈣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約占人體的2%,缺乏會導致佝僂病、軟骨病。另外,利用Ca2+的堿性保持體液呈堿性,可以起到抗癌、抗衰老作用。人體內鈣的主要補充來源是碳酸鈣,且煅制品碳酸鈣含量較生品含量高,治療佝僂病主要是碳酸鈣,也為海月作為補鈣劑提供了經驗。

測試結果表明,海月貝殼中含有20多種無機元素,其中鈣、鎂含量比較高,Al、Sr、P含量比較少,Fe、Zn等極少。Ca是人體最豐富的礦物質,可調節人體心搏,維持正常人體神經沖動的傳遞,它和Mg、P均為人體骨骼和牙齒所必需。經過測定,海月貝殼含有豐富的Ca、Mg、Fe、P、Mn、Mo這些人體細胞代謝的必需元素,能激活許多種酶,調節人體內分泌,有利于人體的正常代謝。另外,海月貝殼中含有大量的Ca,適量的Mg、P,還可以用來治療因其缺乏而導致的軟骨癥、佝僂病等。

海月的主要組成為碳酸鈣,但據報道氨基酸及某些無機元素也為其有效成分,經炮制后,其碳酸鈣及無機元素含量升高,但氨基酸會受到嚴重破壞,一般認為對此藥的炮制目的,一是使其組織疏松,有效成分易于提出,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二是去除雜質及貝殼的腥味,所以,如何更合理炮制牡蠣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盧慧卿.藥學學報.1982,6:30

第4篇:藥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 毛蕊花;生藥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8—0008—02

毛蕊花為玄參科植物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的全草,地方俗稱一柱香(麗江)、大毛葉(大理)、興格瑟爾杰(藏語),分布于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其性味辛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的功效。民間用于肺炎、慢性闌尾炎、瘡毒,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瘀血。全草含棉子糖、水蘇糖等多種聚糖,桃葉珊瑚苷和梓醇根中含量比全草高。

目前。國內對該屬植物進行了化學成分及藥理方面的研究。張長城等對毛蕊花的化學成分研究發現,該植物主要成分為齊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和脂類。其中,麥角菌醇過氧化物是首次從毛蕊花屬植物中分離得到,并能體外抑制Walker256癌肉瘤細胞和MCF—7乳腺癌細胞生長活性。同屬植物V.Nobille的總生物堿部分有神經節阻斷作用,故能降低血壓的作用。

經查閱相關文獻,目前尚未對毛蕊花進行藥理及臨床應用的研究,也未見生藥鑒定報道。對此,開展毛蕊花的生藥學研究,可為該藥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采自云南大理劍川甸南鎮,經大理學院藥學院楊月娥高級實驗師鑒定為玄參科植物毛蕊花Verbascumthapsus L的全草。

1.2 儀器TS-120生物組織自動脫水機;BM-ⅤⅢ生物組織包埋機;QS-Ⅳ生物組織石蠟切片機;CS-Ⅵ生物組織攤片烤片機;Canon A620數碼相機;OLYMPUS BX—41生物顯微鏡等。

1.3 實驗方法按常規石蠟制片制作石蠟切片。

2 植物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達1.5米,全株被密而厚的淺灰黃色星狀毛。基生葉和下部的莖生葉呈倒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漸狹成短柄狀,長達15cm,寬達6cm,邊緣具淺圓齒;上部莖生葉逐漸縮小而漸變為長圓形,基部下延成狹翅。穗狀花序圓柱狀,長達30cm,直徑達2cm,結果時還可伸長和變粗,花密集,數多簇生(至少下部如此),花梗較短;花萼長約7cm,裂片披針形;花冠黃色,直徑1~2cm;后方3枚雄蕊的花絲有毛,前方2枚的花絲無毛,花藥基部多少下延而成個字形。蒴果卵形,約與宿存的花萼等長。花期6~8月,果期7~10月。

3 性狀鑒定

本品根粗呈圓柱形,具多數支根,木質化,灰黃色。地上部分長50~100cm,被密而厚的淺灰黃色星狀毛,莖方形具四棱,直徑1~2cm,體輕,易折斷,斷面中空。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干縮卷曲,展平后呈倒披針狀長圓形,長10~20cm,寬3~5cm,灰綠色,質脆,易碎;莖中、下部葉多脫落,上部莖生葉漸小,先端漸尖,基部楔狀下延,全緣;無柄。花集成頂生穗花序狀圓錐狀,長15~25cm;花萼5裂;花冠黃色。少有帶果實者。氣微,味辛辣微苦。

4 顯微鑒定

4.1 根橫切面呈圓形,木栓層由2列扁長方形木栓細胞組成,細胞排列緊密。皮層較寬廣,約占1/3,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疏松。韌皮部較窄,細胞排列不規則,外側韌皮纖維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約占1/2,導管數個相聚與纖維束交替排列,射線明顯,由1~2列徑向延長的細胞組成。見圖1。

4.2 莖橫切面略呈四棱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有氣孔和非腺毛。皮層寬廣,由數列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疏松;在四棱角處由厚角組織組成;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明顯成環;木質部由導管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射線明顯,細胞列數不一;髓部寬廣,薄壁細胞較大。見圖2。

4.3 葉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類長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葉異面型,柵欄組織為l列細胞,海綿組織由3~4層不規則的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有間隙,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導管3~6個排列成行,韌皮部外側與木質部外側均有厚角組織;下表皮有氣孔和非腺毛。見圖3。

4.4 粉末特征粉末呈黃綠色,木栓細胞類長方形,棕褐色,外壁增厚,排列整齊;導管多為螺紋,直徑18~25μm;纖維及晶鞘纖維多見,黃色和鮮黃色,直徑15~28μm;可見較多的非腺毛,成星狀;花粉深黃色類球形,有3個萌發孔,外壁光滑。見圖4。

5 理化鑒定

稱取藥材粉末5g,加95%乙醇溶液60ml,于水浴上加熱回流20min,過濾,濾液供實驗使用。系統預實驗證明,毛蕊花全草中含有氨基酸、皂苷類、內酯和香豆素類、甾體、三萜,可能含有強心苷。

5.1 茚三酮反應取冷水浸液1ml,加入0.2%茚三酮乙醇溶液2—3滴,搖勻,在沸水浴中加熱5min,冷卻后,變成藍色,則表明含有氨基酸。

5.2 異羥肟酸反應取乙醇提取液11ml,加鹽酸羥胺的飽和乙醇溶液3滴和氫氧化鈉的飽和乙醇溶液10滴,加溫至反應開始(有氣泡產生),冷卻至室溫,加5%鹽酸使成弱酸性,再加1%三氯化鐵溶液5滴,變為紫色(檢查內脂及香豆素)。

5.3 乙酸酐一濃硫酸反應取乙醇提取液3ml,將溶液揮去,在殘渣中加人1ml冰乙酸溶解,再加入1ml乙酸酐,最后滴入1滴濃硫酸,試管顏色由黃紅紫藍墨綠,表明含甾體和三萜。

6 小結

通過對毛蕊花的植物形態、藥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別的研究,證實毛蕊花中含有氨基酸、皂苷、內脂及香豆素類等化合物,并可能含有強心苷類成分。其根顯微組織特征中形成層明顯,韌皮部較窄,木質部發達;莖顯微組織特征中,表皮上有氣孔和非腺毛,在四棱角處由厚角組織組成;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明顯成環;木質部由導管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射線明顯,細胞列數不一;葉顯微組織特征中上、下表皮外被角質層,韌皮部外側有厚角組織;粉末特征與組織特征相符。為玄參科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的鑒別以及藥材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6):344-346.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67(2):15.

[3]大理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大理蒼山藥物志[M].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172.

[4]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895.

[5]張長城,吳大剛.毛蕊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6,27(5):261-262.

第5篇:藥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三裂蛇葡萄;玉葡萄根;生藥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52-03

玉葡萄根為葡萄科蛇葡萄屬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本品為云南較常用的中草藥。別名金剛散[1~3]。

葡萄科(Vitaceae)植物全世界有16屬約700余種[4],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少數分布于溫帶。我國有9屬150種,南北都有分布[5]。云南有9屬96種18變種。蛇葡萄屬(Ampelosis Michaux),葡萄科16屬之一,世界有30余種。分布于亞洲,北美,中美洲。我國有17種,分布于甘肅,陜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生于海拔50~2200 m的灌叢或山谷林中陰濕地帶,干燥的山坡罕有生長[6]。

玉葡萄根為云南地區民間使用的草藥,能了解到的使用歷史約一百余年。本品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消腫鎮痛之功,用于跌打損傷等。是“金品”痛舒膠囊、腫痛氣霧劑等系列藥品使用的藥材之一。曾收載于《中國藥典》(1977年版)、《云南省藥品標準》(1996年版)。目前對玉葡萄根的研究還尚少,本文對玉葡萄根進行系統的生藥學研究,以期對該藥材的使用提供技術參考。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藥材 實驗藥材采自安寧、鶴慶、彌勒的潮濕山谷林中,原植物標本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副研究員鑒定為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標本存放于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資源研究中心標本室。

1.2 試劑 乙醇(化學純),冰醋酸,甘油,甲醇,TO型生物透明劑,0.1%固綠,0.5%番紅,石蠟,FAA固定液,二甲苯,中性樹膠,雙縮脲試劑(Biuret)試劑,茚三酮試劑,α-萘酚(Molisch)試劑,堿性酒石酸酮(Fehling)試劑,堿式醋鉛試劑,堿性苦味酸(Baljet)試劑,異羥肟酸鐵試劑,重氮化試劑,硅鎢酸試劑,碘化鉍鉀,改良碘化鉍鉀。

1.3 儀器 FA2004N電子分析天平,BM-Ⅵ生物組織冷凍包埋機,CS-Ⅳ型攤片烤片機,QP-Ⅲ生物組織切片機,TS-12H生物組織自動脫水機,MicrE400Nikon顯微鏡,數碼顯微照相機,GZX-9030MBE數顯鼓風干燥箱,101A-2E電熱鼓風干燥箱,生物組織攤片烤片機(CS-IV型),生物組織刀刃磨機(MD-II型),超聲波清洗器(SK3200LHC)、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儀。

2 實驗方法

按常規植物分類方法和藥材鑒定方法,制作實驗藥材的標本、葉橫切面、表面片及粉末制片等進行觀察比較、描述分析。并按預試方法進行化學成分鑒別及薄層色譜實驗。

3 實驗結果

3.1 植物形態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疏生短柔毛,以后脫落。卷須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3小葉,中央小葉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長5~13 cm,寬2~4 cm,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側生小葉卵橢圓形或卵披針形,長4.5~11.5 cm,寬2~4 cm,基部不對稱,近截形,邊緣有粗鋸齒,齒端通常尖細,上面綠色,嫩時被稀疏柔毛,以后脫落幾無毛,下面淺綠色,側脈5~7對,網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3~10 cm,中央小葉有柄或無柄,側生小葉無柄,被稀疏柔毛。多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4 cm,被短柔毛;花梗長1~2.5 mm,伏生短柔毛;花蕾卵形,高1.5~2.5 mm,頂端圓形;萼蝶形,邊緣呈波狀淺裂,無毛;花瓣5,卵橢圓形,高1.3~2.3 cm,外面無毛,雄蕊5,花藥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明顯,5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明顯,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近球形,直徑0.8 cm,有種子2~3顆;種子倒卵圓形,頂端近圓形,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向上漸狹呈卵橢圓形,頂端種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洼穴呈溝狀楔形,上部寬,斜向上展達種子中部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1月。廣布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00~2200 m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或林中。見圖1。

根一至數條,直徑大小不一,生于土壤中,呈圓柱形,不分支,長數十厘米至數米不等,略彎曲,根有明顯的節,根上栓皮呈棕褐色,易脫落。根的皮部與木質部易剝離,鮮時色澤淡棕黃色,粉性,極易氧化變為棕褐色。根皮味澀,微麻。見圖2。

3.2 藥材性狀 藥材玉葡萄根來源于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Radix),藥材的中文名叫“金剛散”或“玉葡萄根”。拉丁名為:Radix Ampelopsis Delavayana。根與藤有明顯的區別:藤莖表皮呈棕褐色,有縱皺紋。木質部質堅硬,色淺黃至棕褐色,中間有髓,白色,或灰褐色,質地疏松。根的斷面木質部與皮部較明顯,二者易剝離,木質部中間無髓。斷面由中間向外發出數條射線,射線間有排列較為整齊、細密的小孔。皮部斷面呈棕褐色,分層較明顯。層與層間有白色間斷分布的點組成的環,數環。見圖3。

3.3 顯微鑒別

3.3.1 根的橫切面 木栓細胞5~10余列,細胞扁平,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細胞內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韌皮部被射線分隔成束,由里向外逐漸變小,有纖維散在或成群。形成層細胞2~4列,細胞扁平,斷續排列成環。木質部導管大型,有纖維伴隨,射線由里向外逐漸增多。見圖4。

3.3.2 葉橫切面 葉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細胞類長方形或類方形,上表皮細胞排列較整齊,下表皮細胞排列稍不規則。柵欄組織細胞1~2列,不過中脈,細胞中充滿紅棕色物。海綿組織細胞3~5列。葉中脈向上、下兩面突出,表皮外均可見腺毛和非腺毛,主脈維管束3~4個排列成不連續環,外韌型,束間有薄壁細胞,每一束外均有纖維群。大多薄壁細胞中含紅棕色物。黏液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束。見圖5。

3.3.3 粉末特征 粉末棕褐色。草酸鈣針晶較多,散在或成束,長70~130 μm。黏液細胞多數,長橢圓形或長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色素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內含紅棕色物。淀粉粒多單粒,呈腎形、新月形、卵圓形或長卵形,直徑12~36 μm,臍點裂縫狀、點狀或一字形,有的可見層紋。木栓細胞淡黃色或黃棕色,類長方形、類方形或類多角形,排列整齊。導管梯紋或網紋,直徑50~130 μm。木纖維散在或成束,壁稍厚,有明顯的斜孔紋。見圖6。

3.4 理化鑒別 (1)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加醋酸鉛試液2滴,產生灰白色沉淀。(2)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膠鹽試液1~2滴,產生白色沉淀。(3)取藥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漬0.5 h,過濾。濾液2 mL滴加三氯化鐵試液2滴,顯藍黑色。

3.5 薄層鑒別 分別取3個不同產地藥材粉末2 g,加甲醇20 mL,加熱回流30 min,濾過,濾液蒸至5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玉葡萄根對照藥材2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試驗。吸取上述2種溶液各4 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甲酸(7:3:0.5:0.5)為展開劑,預飽和15 min,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結果:藥材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見圖7。

4 小結

根據玉葡萄根橫切、粉末、理化及薄層色譜鑒別研究表明,其均有一定的鑒別特征。為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藥材公司.云南中藥資源名錄[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11.

[2]《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2~273.

[3]曾育麟.云南金剛散的調查研究[J].藥學通報,1960,(2):63~65.

[4]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450~451.

[5]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367.

第6篇:藥學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為鑒別、研究和開發侗族藥物毛秀才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性狀和顯微方法觀察毛秀才各器官。結果毛秀才的莖、葉、總苞片密被黃色毛茸,根莖部有白色毛茸,葉的橫切面可見雙韌型維管束,根的皮層可見斷續排列的石細胞環,內皮層明顯;花的粉末中可見草酸鈣柱晶。結論以上性狀和顯微特征對毛秀才具有鑒別意義。

【關鍵詞】 毛秀才; 生藥學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evidences for identifying,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Dong Nationality's medicine Maoxiucai.MethodsTrait and microscope observation were utilized to observe all organs of Maoxiucai.ResultsMaoxiucai's sterms,leaves and total bract were covered heavily by yellow trichome with white trichome on its rhizome.Double-phloem bundles could be seen in transection of Maoxiucai's leaves.Interruptedly ranged stone cell rings and notable endodermis could be observed in its root.Calcium oxalate colunmar crystal could be seen in powder of Maoxiucai's flower.ConclusionThe trait and microscope characteristics can help identify Maoxiucai in practices.

Key words:Maoxiucai; Pharmacognosy

毛秀才是侗藥中從古到今常用不衰的跌打損傷特效良藥,名為馬卡列丙(漢語俗稱毛秀才),是菊科旋覆花屬植物顯脈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又名黑根、草威靈、威靈菊,能祛風寒,通經絡,消積止痛。主治風濕疼痛,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噎膈,風濕腳氣[1];侗藥主要用于跌打損傷、骨折,可縮短病程,無毒副作用;還可用于傷風感冒、霍亂轉筋、肚痛、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驚風、傷目出血等,療效甚佳[2]。顯然侗藥與中藥的功能主治相差甚遠,毛秀才在侗藥中具有神奇的療效,故我們對其進行生藥學研究。現報道如下。

1 儀器與材料

1.1 儀器與試劑

CX-41 OLYMPUS顯微鏡(日本)、游標卡尺(上海量具刃具廠),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為分析純化學試劑。

1.2 材料

毛秀才藥材及原植物均采集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趕子溪村,經梅樹模副教授鑒定為菊科植物顯脈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

2 方法與結果

2.1 原植物形態

毛秀才為多年生宿根草本,高20~110 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根;根肉質,暗褐色,粗2~5 mm。根莖部有白色毛茸。莖直立,單生或少數簇生;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色長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長分枝。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 cm,寬2~3.5 cm,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先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具有開展的長密毛,側脈4對,幾乎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 cm,花序梗細長;總苞半球形,長6~8 mm,總苞片4~5層,總苞片下端2/3綠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狀花較總苞長2倍,舌片白色,長8~9 mm,線狀橢圓形;中央管狀花花冠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后稍帶黃色,長4~6 m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2深裂。瘦果圓柱形;有細溝,被絹毛。花期7~10月,果期9~12月[1]。

2.2 藥材性狀

2.2.1 根

根狀莖短,不規則形,上有多個莖痕,大多著生許多灰白色毛茸;下有10數條須根,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長10~20 cm,直徑1~3 mm,常扭曲,具皺紋。易折斷,斷面有淡黃色的心(木質部),常從形成層處與皮部分離。味苦、辛、辣[1]。

轉貼于

2.2.2 莖

莖圓柱形,直徑可達0.5 cm,枯綠色或褐色,密被銹色柔毛,具有少量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可見明顯的髓部,類白色,疏松,有的成空洞狀。味辛辣。

2.2.3 葉

單葉互生,無柄或幾無柄,廣披針形至倒長卵形,干燥葉葉緣向葉背卷縮,長5~9cm,寬2.5~3 cm,邊緣淺鋸齒,兩面均被黃色毛,葉上表面綠色、有少量腺毛,下表面綠白色、偶見腺毛。味苦辛。

2.2.4 花和果實

干燥花序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0.5~1 cm,多松散。總苞片下端2/3綠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狀花白色,雌性,頂端3齒裂;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頂端5齒裂;花冠外具有冠毛,灰白色,長0.4~0.6 c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2深裂。瘦果棕褐色,圓柱形,很小,長約為0.5 mm;有細溝,被絹毛。

2.3 顯微特征

2.3.1 根根的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細胞木栓化,常脫落;木栓層由7~20余層扁平細胞組成,木栓組織外緣有的破裂;皮層寬廣約占總面積的3/5,皮層薄壁細胞大,內皮層明顯;皮層、近內皮層處散在石細胞群,石細胞長56~105 μm,寬35~81 μm,皮層油室由4~9個細胞組成,油室直徑18~122 μm,細胞中含有淡黃色或棕色的油滴;次生維管束外韌型,不發達,韌皮部與木質部較窄;髓部小,射線明顯(見圖1)。

2.3.2 莖莖表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多邊形,排列緊密,細胞內有黃色內含物;非腺毛多由3~16個細胞組成,長465~4 745 μm,寬32~70 μm,壁厚3~5 μm,有的細胞中部狹小;具有少數腺毛,長116~350 μm,腺頭淡黃色,由1~2個細胞構成,腺柄有10~20個細胞。

莖橫切面:呈類圓形,表皮細胞1列,略呈長方柱形,外被角質層,偶可見非腺毛,具腺毛,腺頭1~2個細胞,腺柄有10~16個細胞;皮層較寬,由10~15列薄壁細胞組成;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窄,導管3~7列,徑向排列;射線寬窄不一;髓部較寬,細胞較大,約占莖的2/5(見圖2)。

2.3.3 葉葉上表皮:表皮細胞為類長方形、不規則形的扁平細胞,非腺毛由7~13個細胞組成,長1 070~2 253 μm,直徑25~35 μm,壁厚3~4 μm,少數細胞中部狹小;具有少量腺毛,長105~210 μm,腺頭淡黃色,1~2個細胞,腺柄8~13個細胞;氣孔不定式,保衛細胞腎型(見圖3)。

葉下表皮:表皮為類長方形、不規則的扁平細胞,較上表皮細胞薄;非腺毛多由3-11個細胞組成,長238~2214 μm,直徑24.5~37 μm,寬3~4 μm,有的細胞中部狹長,有的呈竹節狀節間膨大。腺毛少見,腺頭1~2個細胞,淡黃色,腺柄9~17個細胞,長63~203 μm;氣孔為不定式(見圖4)。

葉橫切面:表皮由1列細胞構成,上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較大,下表皮細胞排列不甚整齊,可見氣孔、多細胞非腺毛、腺毛;柵欄組織1列細胞,排列緊密;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7~9列,排列較疏松;中脈維管束雙韌型,位于中脈中下部(見圖5)。

2.4 花粉末特征

粉末淡黃白色。具有非腺毛碎片,子房壁含有大量的單細胞非腺毛,少數為多細胞非腺毛,兩個并生或單生;長352~1070 μm,寬14~16 μm,壁厚4~7 μm;花粉粒黃色類球形,直徑25~35 μm,外壁較厚,有錐狀尖刺,壁厚2~4 μm,具3個萌發孔,向內凹陷;冠毛灰白色;草酸鈣柱晶主要存在于花冠與子房壁,長14~51 μm,寬3~9 μm(圖6)。

3 討論

毛秀才主要的生藥學特征有:莖、葉、總苞片密被黃色毛茸,根莖部有白色毛茸,單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邊緣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顯微特征為葉、莖的表皮具有多細胞非腺毛和腺毛;葉的橫切面可見維管束雙韌型;根的橫切面在皮層可見石細胞群間斷連續成環和分散的油室,內皮層明顯;花的粉末中可見非腺毛細胞碎片、花粉粒和草酸鈣柱晶。

同是顯脈旋覆花,作為侗藥毛秀才的功能與作為中草藥威靈的功能相差比較大,主要體現在作為侗藥能用于跌打損傷,可縮短骨折愈合的病程,而作為中藥主要用于治風濕,其藥效有待藥理學實驗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篇:藥學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為鑒別和開發利用清酒缸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清酒缸進行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結果清酒缸的顯微特征為:根韌皮部有纖維束成群散在;莖韌皮部可見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葉的主脈有外韌型維管束,呈凹槽形。結論上述特征可作為清酒缸鑒定的依據。

【關鍵詞】 清酒缸;藥材性狀;顯微特征

清酒缸為豆科山螞蝗屬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Thunb.) DC.的全草,又名草鞋板、味噌草、拿身草、羊帶歸、青酒缸,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全株均可作藥用,具有清熱利濕,消積散淤,主治勞傷咳嗽,吐血,水腫,小兒疳積,癰瘡潰瘍,跌打損傷等癥,為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1,2]。鑒于有關清酒缸的生藥鑒定尚未見報道,故作者從藥材性狀、顯微特征等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和制定其藥材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儀器

1.1材料采自廣西南寧市郊區老虎嶺,經廣西中醫學院藥用植物教研室朱意麟老師鑒定為豆科山螞蝗屬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Thunb.) DC.的全草。

1.2儀器與試劑Microm HM355S型全自動石蠟切片機(德國Microm公司)、Motic成像顯微系統(廈門麥克奧迪公司),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

制片方法:石蠟切片:新鮮清酒缸全草,經FAA固定液固定,常規石蠟切片,番紅-固綠染色制成永久片[3]。粉末制片:本品粉末經水合氯醛透化,甘油裝片而成。

3結果

3.1藥材性狀本品根呈不規則圓柱形,常彎曲,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微粗糙,斷面黃棕色。莖圓柱形,直徑0.1~0.4 cm,表面黃綠色至黑綠色,微粗糙,斷面淺黃色。葉對生,多皺縮脫落、破碎,灰綠色至黃棕色,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長1.4~6.2 cm,寬0.8~2.8 cm,先端漸狹呈急尖,基部圓形,全緣,疏被短柔毛。氣微,味苦。

3.2顯微特征

3.2.1根橫切面類圓形。①木栓層為6~8列的扁平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類長方形。②皮層較窄,細胞排列疏松,類圓形或長方形,偶見方晶;少數纖維細胞成群散在。③韌皮部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可見韌皮纖維成群散在。④形成層不明顯。⑤木質部寬廣,約占根橫切面半徑的;導管較大,單個或2~3個相聚;木纖維較多,斷續成環分布與木薄壁細胞相間排列。⑥射線寬廣,多由1~2列類長方形的細胞組成。見圖1~2。

3.2.2莖橫切面類圓形。①表皮細胞1列,類長方形,排列緊密。②皮層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胞間隙稍寬,排列疏松,有方晶散在。③韌皮部較窄,外方有纖維斷續排列成環。④形成層不明顯。⑤木質部寬廣,導管壁較薄,單個或2~3個相聚;木纖維排列緊密,成群散在。⑥射線細胞類圓形,多由1~2列細胞組成。⑦髓部較寬,細胞類圓形,可見方晶。見圖3~4。1.木栓層2.皮層3.韌皮部4.纖維5.導管6.射線圖1清酒缸根橫切面詳圖(400×)1.木栓層2.皮層3.纖維4.韌皮部5.方晶6.木質部圖2清酒缸根橫切面簡圖(40×)1.表皮2.皮層3.纖維4韌皮部5.木纖維6.導管7.射線8.方晶9.髓部圖3清酒缸莖橫切面詳圖(400×)

3.2.3葉橫切面①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上表皮細胞較大,類圓形或長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類圓形,細胞外壁不見增厚;偶見氣孔和非腺毛。②柵欄組織1列,圓柱形,排列緊密,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數列,排列疏松。③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外方纖維束呈凹槽形。見圖5~6。1.表皮2.皮層3.韌皮部4.木質部5.方晶6.髓部圖4清酒缸莖橫切面簡圖(40×)1.上表皮細胞2.柵欄組織3.海綿組織4.纖維5.韌皮部6.木質部7.下表皮細胞圖5清酒缸葉橫切面詳圖(400×)1.上表皮細胞2.柵欄組織3.海綿組織4.纖維5.木質部6.韌皮部7.下表皮細胞圖6清酒缸葉橫切面簡圖(100×)

3.2.4葉表面制片葉上表面細胞不規則,波浪狀突起,排列緊密,無氣孔分布。葉下表面細胞呈不規則形,氣孔密集,軸式多為平軸式,偶見不定式。見圖7~8。

3.2.5粉末特征干燥粉末米黃色。①淀粉粒極多,單粒淀粉粒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8.4~15 μm,臍點裂縫狀或人字狀,層紋不明顯;復粒淀粉粒由2~4粒組成,臍點和層紋都不明顯。②方晶較多,單個散在,呈棱形、方形或多面形。③晶鞘纖維較多,單個散在。④纖維少見,長1.1~1.5 mm,端尖長。⑤孔紋導管較多,可見螺紋、梯紋導管。⑥非腺毛較多,長2.6~3.4 mm,表面有疣狀突起,壁厚。見圖9。1.上表皮細胞2.非腺毛圖7清酒缸上表皮(400×)1.氣孔2.非腺毛3.下表皮 圖8清酒缸下表皮(400×)1.晶鞘纖維2.淀粉粒3.方晶4.纖維5.腺毛6.非腺毛7.導管圖9清酒缸粉末圖(400×)

4討論

通過上述研究表明,清酒缸的主要生藥學特征有:①根韌皮部可見韌皮纖維成群散在,木纖維多,斷續成環分布。②莖皮層有方晶,韌皮部有纖維斷續排列成環,木纖維成群散在,髓部較寬,可見方晶。③葉主脈維管束外韌形,外方纖維束排列呈凹槽形,柵欄組織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疏松。④粉末可見眾多晶鞘纖維,方晶、淀粉粒眾多。上述特征既可對進行清酒缸生藥鑒別,又可為制定其質量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4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44.

第8篇:藥學研究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婦科腫瘤化療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分兩組,各80例。藥學服務組卵巢癌34例,宮頸癌20例,子宮內膜癌16例,其他10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47.11±2.34)歲。對照組卵巢癌34例,宮頸癌19例,子宮內膜癌16例,其他11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47.57±2.01)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用藥指導,藥學服務組則給予藥學服務。(1)化療方案和藥物評估。化療前對化療方案和藥物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病情、耐受情況等確定用藥的合理性,并合理調整用藥方案和劑量。(2)藥物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審查。明確化療藥物之間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調整用藥時間間隔和順序,以減輕藥物毒性。如化療中DDP和PTX靜脈或腹腔用藥時均應先使用DDP。(3)化療給藥指導。在化療藥物配置中,對特殊配藥要求者需現配現用,使用非聚乙烯材料輸液器和輸液瓶,并在化療前后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保護血管[2-3]。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藥學指導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滿意度為滿意和比較滿意百分比之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藥學指導滿意度相比較

藥學服務組藥學指導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

藥學服務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化療治療是多數婦科腫瘤患者主要治療方案,也是無法實施手術治療的腫瘤患者或腫瘤術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有效治療方案,但化療藥物應用可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輕者可在化療停止后自動恢復,重者可降低患者耐受性和依從性,影響療效,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婦科腫瘤化療不良反應的預防非常重要。藥學服務方案的實施可從化療方案評估和調整、化療藥物聯用審查、化療藥物配制指導促進婦科腫瘤化療患者合理用藥,最大限度規避不良反應的發生[4-5]。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用藥指導,藥學服務組則給予藥學服務。結果顯示,藥學服務組藥學指導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藥學服務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婦科腫瘤化療不良反應的藥學服務方案效果確切,可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作者:李繼紅 單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腫瘤醫院藥學部

參考文獻

[1]董洪亮.婦科腫瘤化療不良反應的藥學服務方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174-175.

[2]王任曉.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聯合地榆升白片在婦科腫瘤化療中的作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2(2):165-166,169.

[3]唐蓮,丁選勝,王俐,等.婦科腫瘤化療不良反應的藥學服務方法[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30(19):1694-1696.

第9篇:藥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清瘟敗毒;膠囊;藥學;綜述

【中圖分類號】R2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086-01

清瘟敗毒膠囊處方來源于清代著名中醫學家余霖所著《疫疹一得》古典名方《清瘟敗毒飲》,根據國家藥品管理法規要求,按中藥注冊6類要求開展研究工作,研究結果綜述如下:

1 主要研究結果

1.1 劑型及規格選擇

1.1.1 劑型選擇:清瘟敗毒膠囊是由14味藥材有效成分提取物添加適量輔料制成的膠囊。根據藥味組成、用藥經驗、化學成分性質和生理學特性,結合長期穩定性試驗結果,在充分考慮臨床病癥需要、劑量要求和安全性基礎上,考慮膠囊具有防止吸潮,避免光照和氧化等特點,而選擇了膠囊劑劑型。

1.1.2 規格選擇:按原方用法用量和原方藥材《中國藥典》的用法用量,確定本品規格:0.4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

1.2 處方篩選:本處方來源古典名方《清瘟敗毒飲》,經研究和文獻檢索,確定本品處方:生石膏600g、地黃300g、水牛角600g、黃連150g、梔子150g、牡丹皮100g、黃芩100g、 黃芩100g、玄參150g、知母100g 連翹150g、桔梗60g、甘草60g、淡竹葉60g,上述藥材提取物干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添加輔料適量,制成膠囊1000粒。

1.3 制備工藝研究:制備工藝保持與清瘟敗毒飲基本一致,但細化了工藝參數,優選工藝過程,并提高其質量可控性。

1.3.1 提取工藝研究:在原工藝基礎上細化工藝參數,確定本品藥材煎煮法是水煎二次。以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重點考察加水量及時間,以黃芩苷的轉移率為指標,并同時考察總得膏率,確定了提取工藝及其參數:上述十四味,用8倍量水煎煮兩次,每次2小時。其中水牛角先煎3小時,生石膏先煎30分鐘,再與其余十二味共煎2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

1.3.2 濃縮、干燥工藝研究:水提液采用減壓濃縮法,將水提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1.4(80℃熱測)的稠膏,通過二因素三水平試驗,確定了濃縮溫度和時間:溫度60~70℃、濃縮時間3小時。

1.3.3 制劑成型工藝研究:本品水提得膏率為20%左右,每劑藥浸膏量為4g,每次服用浸膏量約為1~2g。若將浸膏制粒,可增加堆密度,提高填充量。若膠囊能裝0.3~0.5g /粒,則每次服用膠囊3~4粒,患者易接受。因此采用0號膠囊,平均裝量0.4g,每次服用量為3~4粒。

1.3.4 粉碎度和制粒粒度的確定:分別考察過60目、80目和100目篩時膠囊溶出度,結果顯示采用80目篩粉碎時膠囊溶出度最好。研究結果確定采用40目篩制粒時流動性最好。

1.3.5 水分和相對濕度的控制:控制顆粒水分在3%-5%之間。本品浸膏有一定的吸潮性,但不嚴重。從以上吸濕曲線來看,臨界相對濕度為50%。因此,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以下進行膠囊填充及貯存。

本品在制法上同原標準無質的改變。按所述處方工藝制備三批樣品經質量及穩定性考察,質量可控。根據確定的小試工藝,以10000粒批量中試三批,結果:成品率95%,產品質量合格,成分實際轉移率達73%。研究結果表明,本品處方工藝設計合理、經濟、可靠、穩定。

1.4 質量研究及質量標準制訂:清瘟敗毒膠囊所用原藥材、輔料的質量標準均源于《中國藥典》2010年版。

1.4.1 提取稠膏、顆粒中間體質量控制指標:提取稠膏:性狀、相對密度、微生物限度、含量、儲存及儲存期限。顆粒中間體:性狀、水分、微生物限度、含量、儲存及儲存期限。

1.4.2 有效成分鑒別、含量測定研究:清瘟敗毒膠囊質量標準中“鑒別項”以鹽酸小檗堿、黃芩苷為功效標志成份,以黃連、黃芩為對照藥材,鹽酸小檗堿為對照品,以不加黃連、黃芩為陰性對照。此鑒別驗證方法具有專屬性。

含量測定:以黃芩苷為指標,通過對波長、色譜柱、流動相選擇、色譜條件及系統適應性、定量限、線性關系、精密度、重復性、溶液穩定性、回收率和干擾試驗等指標驗證,各項指標均符合規定。

依據上述試驗結果,制訂了《清瘟敗毒膠囊質量標準草案》,并按標準草案對自制的三批樣品進行全檢,各項指標均符合規定。表明此標準草案可有效控制產品質量,具有合理性和可控性。

1.5 穩定性研究:本品用鋁箔和PVC硬片以泡罩形式包裝。三批樣品在模擬市售包裝下經加速試驗6個月、長期試驗12個月考察,性狀、溶出度、黃芩苷含量、微生物限度等均無明顯改變。表明本品在上市包裝條件下比較穩定,有效期暫定為24個月。影響因素試驗結果表明,本品對光、熱和濕穩定。

2 結果分析與評價

綜上所述,本品劑型合理,方便服用,溶出度、穩定性好。處方工藝設計合理、經濟可行。質量控制指標均合理,能有效控制藥品質量。穩定性研究結果表明,本品光、熱、濕穩定。

3 結論

清瘟敗毒膠囊藥學研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

[2] 余霖.《瘟疹一得》清代.

[3] 中藥、天然藥物前處理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3月

[4] 中藥、天然藥物提取純化研究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3月

[5] 中藥、天然藥物制劑研究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3月

[6] 中藥、天然藥物中試研究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3月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片免费视频 | 99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 | 欧美jizzhd欧美精品 | 青青草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合集久久久久青苹果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欧美性毛片大片 | 99久久国产 |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综合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一区 | 视色4setv.com | 亚洲精品一区91 |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日本免费网站视频www区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色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成人免费一级在线播放 | 加勒比一区在线 | 91日本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另类性视频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 国产精品1区 2区 3区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 美女张开腿给男人桶 | 成人午夜 | 美女在线网站免费的 |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 欧美在线香蕉在线现视频 | 91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1久久精品 | 午夜寂寞福利 | 操欧美女| 欧美 亚洲 另类 自拍 在线 |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色福利 |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