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心理學范文

環境心理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2.3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第2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餐廳環境心理學設計

Abstract: the restaurant's atmosphere and popularity, and the restaurant's interior design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interior desig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is to take the customer demand environment psychology. McDonald's success, in addition to itself food popular,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s a McDonald's restaurant design b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a McDonald's restaurant and a phys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light, the illicit close sex, color and the sounds of the four aspect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restauran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interior design.

Keywords: dining-room environment psychology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前,人們開始越來越密切地關注自己周圍生存空間的環境品質,室內設計作為一個與人們生活、個性密不可分的設計領域也已獲得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設計是連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橋梁,人們寄希望于通過設計來改變世界、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于是室內環境的質量問題也隨之敏感起來,而如何把握人對環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導室內設計就成了室內設計領域的一大課題。加拿大建筑師阿瑟。埃利克森說過:“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人是環境的創造物,同時又是環境的創造者。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就對自然環境進行著選擇、適應、調節和改造。當人們處于室內環境的包圍之中時,人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等心理要素也同時處在室內環境的影響中。這里所說的室內環境就是指包圍在我們周圍的所有環境元素,其構成有:空間的大小;空間的圍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墻壁等;設備家居元素,比如家具、燈具、五金、裝飾物等;空間氣氛元素,比如燈光、色彩、溫度等。這些給人以各種綜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時這些刺激又在大腦中由感覺轉化為感情,從而產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一、光照

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個體的行為和情緒都會受到不同的影響。是否可以調節和控制光線的明暗,是影響對環境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不同場合,照明強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低照明條件下,親密水平增加,說話聲減小,而高照明條件下會顯得空間更加公共,喧鬧。由于麥當勞餐廳的服務對象比較廣,從小孩到情侶到老年人都有,因此它的光照在適中條件下最為合適。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麥當勞餐廳都是自然采光和燈光采光結合,達到較為溫馨卻不至于浪漫的光照效果。

二、領域性與私密性

領域性與私密性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領域性與私密性的保障可以是個體與其他人分隔開,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護狀態;二是領域性與私密性可以是個體把自己的空間裝飾得個人化,傳達給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麥當勞餐廳在設計中和眾多餐廳一樣,都考慮到建筑對個體或團體私密性的保護。利用環境設計直接影響人們私密性感受的一個方法是,減少或增加被別人看到的可能性,即控制信息的視覺闖入。

對于大多數人喜歡在靠近墻的位置就餐現象的解釋主要有如下兩個個方面:

1、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室內環境中個人空間常需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統盤考慮。人際接觸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在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赫爾以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

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接近相與遠方相。例如在密切距離中,親密、對對方有可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為接近相;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為遠方相。當然對于不同民族、、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室內空間中要求更為突出。

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就這一點來說,麥當勞餐廳中有些設計是沒有考慮的。例如很多麥當勞餐廳都有在餐廳中部位置的長條形桌,或在盡端都有通向商場或其它公共空間的側門,坐在這樣的地方就餐時,身邊會常常經過其他人,這就會使得私密性大大降低。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不愿意優先選擇這類座位的原因。

三、色彩

因為顏色會影響人的行為和感受。在環境布置中若不加考慮,會給人得健康、情緒、行為帶來不利影響。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過顏色來改變,并且顏色的改變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顏色和溫度的關系是建筑環境研究最多的一個方面。紅色和橙色會給人溫暖的感覺;藍色和綠色則給人涼爽的感覺。同樣大小的房間,淺綠色得顯然要比深綠色的感覺更大,更寬敞。

麥當勞餐廳的定位是活潑與現代,并不是高貴典雅或是另類,因此在顏色的賦予上雖然每處的麥當勞餐廳不同,但卻保持著相似的風格。例如都會傾向于橙色黃色或是赭色,給人溫暖的空間保護感,或是點綴些淺綠色來體現出更大的空間感。

四、聲音

噪音對餐廳的用餐質量起著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個餐廳里人流過多,噪音繁雜,相信用餐質量會大大降低。

就人對聲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為樂音和噪音。一般比較和諧悅耳的聲音,稱為樂音。不同頻率和不同強度的聲音,無規律的組合在一起,則變成噪音,等強度的所有頻率聲音組合而成的聲音叫做白噪音。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給噪音下定義,可以說,人們評價為不想要聽的聲音都是噪音。

當你走進大部分麥當勞餐廳時,都會聽到柔和的音樂,會使人的心情從剛公共空間里的浮躁不安緩變得進入用餐空間的柔緩安逸。這些音樂有的是耳熟能詳的麥當勞官方音樂,也有的是人們熟悉的柔和曲目,既能降低麥當勞餐廳里人員嘈雜的不安感,又能令人有種熟悉的味道,使得用餐心情大為提升。

通過分析環境心理學在麥當勞餐廳的設計過程中的運用,我們應該體會到在任何類型的建筑中,都應將環境的重要性和人的相應需求感融入設計,才能使得建筑的空間感更為明顯。

參考文獻:

[1] 李道增. 環境行為學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01).

[2] 俞國良 王青蘭 楊治良.  環境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07)

[3] Francis T McAndrew.  環境心理學. 五南出版社. 民84

第3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自然環境評價心理學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紀,生物學、法律學、經濟學、建筑學及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類幸福生活方法時,把關注點集中在環境問題及環境與人類和諧發展的問題上。心理學領域,研究人類行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類知覺、認知及學習的因果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過程就是對環境的不斷適應過程,就人類發展來講,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適應環境是其發展的前提。但是,人對于環境的適應不是完全被動的適應,通過認識和實踐去改造環境是人類適應環境最大的特點。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借鑒多種科學知識,反應出交叉學科的特點。與其它研究相比,環境心理學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是,關心自變量(環境)對因變量(人類心理)的長期效應。

二、環境評價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景觀評價的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

20世紀70年代,Daniel等人開始采用心理物理學方法進行景觀評價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觀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與心理反應(例如,選擇的喜好、風景的感覺等)的相互關系研究。

景觀評價的心理物理學研究方法是把風景與風景審美的關系理解為刺激——反應的關系,再把心理物理學的信號檢測方法應用到風景評價中來,通過測量公眾對風景的審美態度,得到一個反映風景質量的量表,然后將該量表與各風景成份之間建立起數學關系。所以,心理物理學的風景評價模型實際上分兩個部分:一是測量公眾的平均審美態度,即風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對構成風景的各成份的測量,而這種測量是客觀的。

(二)景觀評價的心理學方法。

Daniel認為景觀評價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觀經驗多元分析。雖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觀評價的心理學方法與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比較類似,但是在解釋景觀選擇和喜好時,不是從物理特性上解釋,而是運用心理學的各種概念來解釋。

1.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collativestimulusproperty)。Berlyne根據實驗美學的研究結果,提出美的反應是人的視覺刺激所具有的復雜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協調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對照特性與此類刺激誘發的探索行為的函數關系。也就是說Berlyne認為通過不同的刺激類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喚醒的產生。這就是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據Berlyne的對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觀、自然景觀和二者混合景觀等3類景觀為評價對象,對人的景觀喜好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第一,3類景觀中自然景觀的喜歡程度最高,人工景觀的喜好度最低;第二,無論是自然還是人工,中等復雜程度的景觀最受歡迎;第三,新奇性、不協調性及意外感與喜好程度成直線關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與喜好程度成正比關系,不協調性與喜好程度成反比關系。

2.Kaplan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

Kaplan以進化論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發,提出了風景信息的觀點,相繼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他認為,人為了生存的需要和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適,他必須了解其生活的空間和該空間以外的存在,他必須不斷地去獲取各種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去判斷和預測面臨著的和即將面臨著的危險,也正是憑借著這些信息,去尋求更適合于生存的環境。所以,在風景審美過程中,他將人的風景認知中質的信息歸納為,復雜性、神秘性、統合性和明瞭性等4個方面。同時,他又指出人對風景質的要求是既要風景具有可以被辯識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斷地被探索和包含著無窮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這兩個特性都具備,則風景質量就高。隨之Kaplan又把這兩個特性分別在風景信息是否馬上使用(即時),還是作為線索使用(推測)兩個側面進行了擴展,于是形成了四維量的風景審美理論模型。

(三)自然環境的減壓功效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Ulrich開始將研究的重點投入到自然對人的心理及生理壓力的緩解上。首先,他為了解釋人對自然環境的感情與美的反應,提出了心理進化模型。此模型詳細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過程,其別強調到了人接觸新環境時的感情狀態。其次,將人對環境的喜好作為重要的感情考慮,并將其視為壓力調節中眾多情感(如,恐懼、關心、憤怒及悲傷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見,心理進化論體系,不僅包括美的反應,也包括壓力調節、自然的形狀及內容等眾多情感的反應與生理反應。

近年來,Ulrich等人用腦電圖、心電圖等精密的科學測試手段,來客觀地測量人的情感反應,避免了語言表達測試的種種弊病,使得該理論體系更趨于完善。Ulrich認為,自然風景的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其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響著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種反應,他的研究發現,自然風景往往明顯的加速病人的恢復,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而城市風景則延緩病人的恢復,產生消極的心理反應。

(四)原生態自然體驗研究。

環境體驗課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使整個社會對人類與環境間的相互關系有一種新的正確理解和態度,使人們了解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激發人們關心環境、愛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一批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才。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而環境體驗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項長達十年(1972-1981年)的縱向研究中,對參加野外環境體驗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在這項研究的初期結果表明,所有參加者對原生態自然體驗的價值都給與了極大的肯定。經過野外環境體驗,與其他人相比,體驗者不僅關心他人,同時在自我認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計劃等方面都有極大提高。

在此項研究的中期,通過問卷調查,對野外環境體驗者在觀察原生態自然反應變化過程中,面臨知識、理解等困難時所產生的感情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表明,體驗者不僅在野外環境的體驗過程中,有意識、自覺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和斗志。此項研究的最后兩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體驗者的支配環境情感。研究結果顯示,體驗者無論參加時間長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現出無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覺。這一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直接接觸自然的活動中,能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

(五)自然環境自身的機能評估。

在物理環境中,動物和植物等有機體與土、水、大氣等無機物在相互影響的同時,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目前的研究已經不僅僅關注景觀對于土地、空間的利用等自然環境的直接效果,還包括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也成為研究關注的重點。

日本學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環境保護機能概念體系的基礎上,以附近居民為對象,對森林管理基層單位從4個方面:風景保護;和自然親密接觸場所的提供;文化財產與歷史遺跡的保護;生活環境是否安定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學者橫張在林地評價上設定了多種環境保護機能,在居民中實施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8種農林地的環境保護機能:生物生態體系保全;水保全;風景保全;保健修養;微氣象暖和;居住環境保全;大氣保全和土保全。

第4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一、現代室內設計的基本內涵

1.現代室內設計的內涵:室內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滿足其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要求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它以設計對象的用途為基礎,結合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設計環境,根據既定的標準和原理,動用各種先進技術,設計出令人滿意的室內環境。而現代室內設計是近幾十年的新科學。這門學科涉及工程學、藝術學等多種學科。社會的快速進步使得人們對室內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更加期待室內環境與大自然的接近以及室內環境的獨特個性,因此更加重視對建筑物的室內設計。現代室內設計的設計對象主要是室內環境的光線、色彩、綠化以及空間因素,將室內的各種裝飾、家具以及相關技術完美結合,從而經濟有效的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

2.現代室內設計的設計流程:現代室內設計是一項復雜繁瑣的過程。這項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客戶對于建筑室內的具體要求,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設計圖紙滿足客戶的個人需求:比如所涉及建筑的風格和用途等要求。現代室內設計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等也是室內設計應該事先確認的內容。自然,工作中所產生的經濟費用直接關系到工作雙方的利益,而對工作雙方責任和風險的評估能夠保障雙方的正常利益。最后一步就是工作雙方都要學會看設計圖紙,這是雙方了解設計工作基本情況的有效保障。

二、環境心理學與現代室內設計的關系

任何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的集合,現代室內設計也不例外。人的心理感受和動作行為能夠顯著的影響現代室內設計中的眾多因素。具體如下:

1.私密性與室內空間:每個人都想擁有專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人們總是傾向于干擾較少的空間,這就是私密性要求。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安全距離,超出安全距離的后果就是破壞雙方的和諧。不過共同的需求和目的可以縮小人們相處的空間距離。室內設計中要考慮私密性要求,從而合理的安排有限的室內空間。

2.安全感與空間大小:人們無法長期處于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尤其是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室內環境。“身居別墅內心恐懼”現象充分說明室內空間并非越大越好,適當的增加有“依托”作用的實物是室內設計必須要做的事。

3.心理感受與空間形狀:人們對于不同的空間形狀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三角形給予人們動態自由的感覺,四邊形給予人們固定嚴肅的感覺。室內設計中要根據不同的需求確定空間形狀。

三、環境心理學與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環境心理學對現代室內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包括以下內容:室內設計應該結合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室內環境的最終服務對象就是室內用戶。如果設計的室內環境不能很好地迎合客戶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那么室內設計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例如:室內空間過于狹小,不能為室內用戶提供必需的私密空間,用戶就會棄之不用,這樣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室內空間形狀設計的不合理,使得激情活躍的娛樂節目無法獲得輕松的觀眾氛圍,從而降低節目收視率。

第5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以人為本;室內設計

一、環境心理學的概述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怎樣的環境是最符合人們心愿的。環境即“周圍的境況”,是圍繞著人們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人們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環境心理學就是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為設計的終極目標。

二、環境與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相互作用

人與環境總是通過某種相互的作用來達到一種平衡,在這一動態平衡中走向進步與完善。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一)安全性

無論何時何地人都需要有一個能受到保護的空間,因此無論是在餐廳、酒吧和圖書館等地方,只要存在著一個與人共有的大空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先選擇靠墻、靠窗、或是有隔斷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這樣的安全感,需要被保護的空間氛圍。當空間過于空曠巨大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尋有所“依托”物體,所以現在的室內越來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間和子母空間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人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空間。

(二)領域性

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領域行為就是個人或團體,針對一個明確的空間所作的一種標志性的或保護性的行為或態度模式,包括預防動作及反應動作。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為個體的人對空間最起碼的要求,只有維持個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證單體的完整個性,它表達了個體的人對生活的一種心理的概念,是作為個體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現。

鞏固心理環境個性的獨立的室內空間,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比如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的運用

(一)色彩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色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于人會顯示出各式各樣的心理效果。認識到了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 我們就會運用色彩來調節空間的環境氣氛,烘托室內的氣質,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以利于身心狀態的調節。在設計表現上,不論是外觀色彩,還是室內設計采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質所引起的情感來感染人的,換句話說,它不是觀者的情感,而是對象的情感。像室內色彩那樣長時間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夠激起支配人們持續性的積極的情緒,或者進一步加強由于其他事情而產生的某種情緒。

(二)空間形狀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整個建筑有個中心,提供一種方向感。透過大廳開敞部分還可以看到周圍建筑,從而辨別方向。七層閱覽室都面向較為封閉的、光線稍暗的大廳,力圖創造一種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寧靜的氣氛。這種寧靜的氣氛,就給了人們情感上的適應,因為人們需要通過思考來了解藝術,他的成功在于他的設計引起了人們對于環境產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適應和共鳴,使得人們從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設計。

(三)光影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現代室內光環境的設計中,光不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還是界定空間、分割空間、改變室內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同時光還表現一定的裝飾內容、空間格調和文化內涵,趨向于實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機結合,成為建現代裝飾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襯托給人們提供了愉悅的視覺刺激,是營造室內氣氛與創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認為:光和影能給靜止的空間增加動感,給無機的墻面以色彩,能賦予材料的質感更動人的表情。

四、結語

加拿大建筑師阿瑟?埃利克森說:“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 。當人們處于室內環境之中時,人們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時處在室內環境的影響中。室內設計要求我們不僅要滿足使用功能,而更為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舒適的、人們愿意停留和駐足的、一個能給人以視覺上和心理上,乃至行為上享受的空間環境。良好的室內環境所提供的氛圍不僅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影響著人的心理,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保羅?貝爾著,朱建軍,吳建平等譯. 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18-25,31.

[2]計少妮.從“以人為本”談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 2013(02):41.

[3]賈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內裝飾人性化設計思考[J].城市建筑,2013(02):56-60.

[4]陳露.建筑環境心理與人居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5):82-83.

第6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 植物空間 應用

環境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環境與處于其中的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狀況的科學,主要是研究人與環境關系的最適化。在園林設計的植物空間營造過程中,無論植栽設計師如何布置,都存在諸多環境心理因素需要考慮,不僅要考慮植物的空間位置關系,還要考慮與它有關的人的關系,所以園林設計師應該通過一系列的設計來充分展示植物空間最適宜人的心理的特征,從而控制人對植物空間的感知。如何對處在植物空間中的人對“環境”刺激能進行儲存、了解、組織與重構,形成喜好、愉悅之感,需要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指導。

環境心理學理論在植物空間設計中的體現

1.1安全性

在空間環境中,人需要能夠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間領域。心理學家認為,領域不僅提供相對的安全感與便于溝通的信息,還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與對所占領域的權利象征。園林中的植物空間設計應該尊重人的這種個人空間,使觀賞者或者游人獲得穩定感和安全感。如私人庭院里常見的綠色屏障既起到了與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對于家庭成員來說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過綠色屏障實現了家庭各自區域的空間限制,從而使人獲得了相關的領域性。

1.2實用性

無論在私家庭院還公共是綠地,每一種綠地類型的植物功能都應該是多樣化的,不僅有游賞、娛樂為性,而且還可有供人使用、參與以及生產防護功能的,參與后獲得滿足感和充實感。比如,庭蔭樹下的樹壇增加了座凳就能讓人多得到庇蔭休息的場所,公共草坪開放就可讓人進入活動,一些花園和園藝設施可以促進游人動手參與園藝活動,實用性和趣味性充分結合起來。

1.3 宜人性

植物景觀在現代已經不只局限于經濟實用功能,還必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心理需求。單株植物有它的形體美、色彩美、質地美、季相變化美等等;叢植、群植的植物通過形狀、線條、色彩、質地等要素的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綠地的背景元素的搭配,既可美化環境,為景觀設計增色,又能讓人在審美感覺中調節情緒,陶冶情操。反之,抓住這些人的微妙的心理審美過程,對創造一個符合人內在需求的環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空間可以接近程度的選擇性控制。在現代化的繁華都市中,人類極其向往擁有一塊遠離喧囂的清靜之地。這種要求在家庭的庭院、花園里容易得到滿足,而在綠地中也可以通過植物設計來達到要求。設計師考慮人對私密性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設計一個完全閉合的空間,但在空間屬性上要對空間有較為完整和明確的限定。

1.5 公共性

正如人類需要私密空間一樣,有時人類也需自由開闊的公共空間。如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區中心綠地等,廣場上要設置冠蔭樹,公園草坪要盡量開放,草坪不能一覽無余,要有遮陽避雨的地方,居住區綠地中的植物品種要盡量選擇觀賞較高的觀葉、觀花、觀果植物等。這些設計思路都是傾向于使人相對聚集,促進人與人相互交往,并進而去尋求更豐富的信息[9]。

植物空間類型與環境心理

開敞空間

在開放式綠地、城市公園等園林類型中需要營造這樣的空間類型:位于其中的人們視線通透、視野遼闊,心胸也變得開闊,產生輕松自由的滿足感。這種空間的特點是四周開敞、外向、無私密性,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陽光下。常通過像草坪草、草本花卉低矮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來營造。

半開敞空間

從公園的入口進入另一個區域,設計者常會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在開敞的入口某一朝向用植物小品來阻擋人們的視線,使人們一眼難以及盡,待人們繞過障景物,進入另一個區域就會豁然開朗心情愉悅。這樣的空間就是半開敞空間,其一面或多面部分受由較高植物形成封閉面,能夠抑制人們的視線從而引導空間的方向,也可以營造“障景”的效果。

覆蓋空間

在住宅庭院或公園綠地中,人們往往需要具有遮陰效果的活動空間和休息空間,具有濃密的樹冠的庭蔭樹形成夾在樹冠和地面之間的覆蓋空間即具有此功能。空間特點是頂部覆蓋、而四周開敞。一般說來,該空間為寬闊空間,人們能穿行或站立于樹干之中。利用覆蓋空間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強烈感覺。

封閉空間

當需要建造一些小尺度的空間,私密性較強適宜于年輕人私語或者人們獨處和安靜休憩時,用植物空間就適宜采用較封閉的造景手法。這類空間除具備頂覆蓋空間的特點外.還在于其垂面也是封閉的.四周均被高大的喬木及枝葉繁茂的小喬木或灌木所圍合。由于這類空間是完全封閉的,無方向性.所以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隔離感,空間形象十分明朗。

垂直空間

在一些規則式景觀中,有時會需要形成“夾景”的效果,這種具有方向性的,直立、朝天開敞的室外空間就是垂直空間。運用高而細的植物能構成這類空間只有一面是敞開的,能給人以強烈的封閉感,令人翹首仰望將視線導向空中,方向是向心的,人的行動和視線被限定在其內部。設計要求垂直感的強弱,取決于四周開敞的程度。

天時空間

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的變化自身經歷了生長發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現出了發芽、展葉、開花、結果、落葉及由大到小的生理變化過程形成了葉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態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變化并構成了“春花含笑”、“夏綠濃蔭”、“秋葉碩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變化。每種植物或是植物的組合都有與之對應的季相特征,在一個季節或幾個季節里它總是特別突出熠熠生輝為人們帶來了最美的空間感受 [10]。

突起空間

這種空間利用樹型高大、枝葉緊密的植物形成,對空問限定感不強,空間水平占有范圍小,所限定空間在突出物周圍。空間顯得含蓄、邊界也不穩定,空間感也隨距離而變化[11]。

肌理空間

沒有明確的實物限定.主要由不同的圖案肌理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11]。

3 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的需求,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理到心理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要求。我們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植物空間的營造不僅要滿足觀賞、生態等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應著力于創造適合現代生活,能夠滿足人們心理上的需要、高質量的植物空間。

參考文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4.

【2】樊玉才.用植物景觀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J].湖南林業,2005(2):35-58.

【3】鄭瑋峰.居住區公共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J].四川林堪設計,2004(2):21-24.

【4】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城市規劃專業教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5】趙鑫,呂文博.環境行為學在植物景觀營造中的應用初探[J]. 渤海大學學報,2005(4):309-312.

【6】視覺特性對營造植物景觀空間的影響,林晶,李岳[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7(1):46-50.

【7】王淑芬,蘇雪痕.質感與植物景觀設計[J] .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1995(2):41-47 .

【8】李志強.淺談園林植物設計中的色彩應用與人的情感心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6,(3):76-78.

【9】南希A.萊斯辛斯基.植物景觀設計[M].卓麗環,譯.北京:國林業出版社,2004:6-7.

第7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建筑就像是一個被賦予了實際功能的完美的雕塑,不僅外觀動人美麗,最主要的是它在美麗的外表下同樣有著迷人的內在———建筑空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說法,將建筑設計限制于功能與形式兩方面,卻大大忽略了建筑最重要的一點———為人服務。功能其實是人對空間的要求的體現,而形式也更多的是人類追求美的產物。當建筑師忽略了人與建筑的關系時,建筑便失去了靈魂,一個失去了靈魂的建筑就像是一個舞者在用美妙的身姿隨意舞蹈,再美麗也是沒有內涵的。其實空間并非完全由功能限定的,而是與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關的。人往往只有身處特定空間才能感受其存在,并且空間也是因人的存在和活動而變得生動,如一個空曠的廣場會因為人群而活躍起來,發揮其廣場的特性。而沒有人活動的廣場,就只是一片被修飾過的空地。因此對于建筑來講,人的活動就是它的靈魂的一部分,失去了人的活動,建筑便沒有了意義。

1.建筑自身的強迫性建筑是一種帶有強迫性的藝術,它存在于人生活可觸及的任意范圍內,從首府到中小城市,最后到村鎮。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品,只會在展覽館等地方出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建筑的存在,正是因為建筑的這一特性,才使得任意一個建筑都帶有強迫性,強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這個建筑。

2.建筑對心理感知的影響建筑空間對人的刺激主要來自于視覺,人們對建筑的認知首先是通過對建筑的形態和空間等方面的感受而產生的。感知恰恰是十分主觀的,是將使用者自身的經驗與欲望相結合的心理活動。譬如在一個只有2米的空間當中,即使并不會碰到頭,人們也總會下意識地低頭,這就是一種對空間認知經驗導致的心理反應;恰如當一個酒店的大堂只有3米的層高,人們是不會感受到酒店的氣息的,相反,會有一種進了居民樓的感覺,即使它裝修得再豪華也是無用。正是因為使用者對建筑的感知過程是一個整體,才會要求建筑師將建筑放在一個整體空間背景中來考慮問題,從而創造出一個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樂于接受的建筑空間。同時,建筑空間與心理感知相關的不僅是尺度問題,作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其色彩、形態、光影等都是構成元素,它們同樣會對使用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影響。

二、影響因素

想要明確建筑與人的心理的關系,首先要明確的因素為:一是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和性別;二是經驗和文化因素;三是環境特征因素。譬如現代住宅小區環境雖有清靜安全、私密性較強等優點,卻恰恰忽視了住宅居住者與周圍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缺乏必需的人際交往空間。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牢籠里,是很難滿足使用者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再比如如今的養老院,很多都是隨便找來一個空閑的建筑使用的,而忽略了老人特殊的要求。而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交流更為重要。北京四合院里面的住戶死死堅守在老宅子里面,武漢漢陽內楊泗港的居民抗拒拆遷,其原因主要在此。

三、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層高與光線的掌握下面三幅圖片(圖1)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博物館的圖片(從左到右:首爾家具展覽館、寧波博物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首爾家具展覽館主要展出的是古典家具,其展覽品均是高檔復古的傳統家具,只面向貴賓開放,因此展館建造成了傳統的房屋,所有的建筑構件均為榫卯結構,精美細致,它的層高雖不高,卻不失高貴大氣,光線也相對柔和,暖色調為主的建筑內部讓人感覺無比舒適,雖然是博物館,卻有一種置身于自己家中的感覺。而寧波博物館無論從層高還是從材料、色彩來講,都給人一種霸氣的感覺,深灰色的主色和夸張的層高,以及厚實的材料,都賦予了建筑厚重感,正符合它講述歷史的使用功能。最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則使用了淺灰色,內部大量利用了自然采光,明亮的室內和穩重卻不失生氣的淺灰色,讓身處建筑中的人們不會感覺到壓抑,反而是有一種悠閑自在的感覺,博物館雖然不大,人們卻愿意在館內駐足、休憩。

2.形式、材料與環境的影響上方圖片(圖2)表現的是建筑與環境結合的方式。左側的寧波博物館很顯然是想要做出一種粗獷的感覺來體現歷史的厚重感,斑駁的墻面和看似肆意生長的蘆葦,與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相比,顯得野性十足。而這兩處雖然同樣是對所有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人氣卻截然不同。人們在寧波博物館觀賞完后便會離開,但是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外,有著很多老人和兒童來休息玩耍,緩緩坡起的建筑使人的心理得到大大的釋放,景觀中的古松、建筑旁的水池、映出藍天白云景物的玻璃無形中也擴大了人的視線范圍。當建筑給人的不是因高大厚重引起的壓迫感的時候,人們便愿意駐足休憩,而當使用者選擇在建筑當中逗留更長時間的時候,建筑也有了活力,被賦予了生命。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厚重的建筑形式。每個建筑設計的初衷是不同的,當一個建筑希望被使用者體會的感覺是沉重而又莊嚴的時候,必然要利用材質、高度、顏色、燈光等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迫感,才能讓人對建筑本身產生敬畏。而一個建筑定位于親民、活力的時候,即使它所賦予的功能是博物館,也要盡可能輕盈,盡可能地讓使用者身心放松,放下所有的警惕與畏懼,與建筑融為一體。

3.色彩的影響心理學家呂舍爾分析了色彩與性格的關系:紅色代表人的征服欲與男性氣質,藍色代表沉穩與女性氣質,黃色代表活潑與溫暖,綠色代表自信心與優越感,黑色代表了拒絕、放棄。雖然呂舍爾的色彩分析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并且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與認識都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一定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刺激,從而引起人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對于我們每天使用的建筑而言,色彩更是重要的一部分。當人們看到色彩不同但是功能類似的建筑的時候,所產生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下方四幅圖(圖3和圖4),分別是宏村的老宅、康百萬莊園、平遙古城以及北京四合院。同樣是民宅,同樣是古建筑,但是在色彩上運用的不同,就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宏村的黑白對比強烈的墻面,安靜祥和,就如水造就的江南一般,灰白色的墻面與黑色的瓦片讓人心情舒暢又悠閑。康百萬莊園有著強烈的黃土的感覺,在這片綿延的丘陵中,曾經顯赫一時的康百萬家族選擇了淺灰色,也選擇了沉穩,同時有無限的空間去做文章,在淺灰色的大色調下,任何顏色都不顯得突兀,都可以與淺灰融合在一起。山西的平遙古城,有著鮮明的北方特色,建筑厚重沉穩,深色的基調也使人從心底感覺到北方人民的堅實。而北京四合院,深色與大紅的結合,在國人心中一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有了紅色的點綴,便有了莊嚴與肅穆,同時也不失活潑。但是對于西方人而言,私密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交流。在不同的地域,針對不同文化的人群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是要考慮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的,這就要求在設計中考慮周全。可以說建筑使人的心理有改變、產生刺激,同時人的心理狀態也為建筑設計提供了依據。

四、結語

第8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內涵體現

現在全國各大高校每年都持續擴招,生源的不斷擴大帶來的是高校學習、住宿用地的緊張,許多高校紛紛建立新校區和大學城,這成為當下熱潮。但就目前許多高校的校園及新建的大學校區,校園景觀的建設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如部分大學校園內的廣場、草地缺乏生機活力。缺少規劃和設計感,老師學生經過也不愿過多地駐足停留,這些景觀久而久之成為擺設。不少高校的建筑仍然照搬模仿,缺乏鮮明的個性,意境深遠的作品。究其原因,這些建筑、景觀的設計并未深入了解使用人群的心理需求,忽略了校園景觀與適用人群的互動關系,出現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是現在部分大學在建造新校區的過程中設計者并未深入研究環境心理學,沒有真正將它運用到大學校園景觀的設計上。

一、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和經驗與人工、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整體科學。相對于人工環境而言,過去設計者忽略了什么樣的環境才可令人感到舒適,還有在創造人工環境時應該如何選擇側重點。雖然心理學重視過環境,但因注意力只是放在解釋人的行為上,所以對環境的理想狀態的探討被忽視了。如今人工環境日益增多,因而探討環境的優劣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這種以心理學的方法探討環境的一門科學就是環境心理學。

(一)環境知覺和環境認知

我們通過自身的視覺、聽覺、嗅覺亦或是內心來感知和體驗周圍環境,我們既可以獲得關于周圍環境的事實和認識,同時還可以記住通過經驗習得對周圍環境的情感反應,所以,把感知對象及其前后關系結合起來形成了人對環境的知覺。知覺輸入人大腦的具體形式有所不同,但人們會運用知覺對周圍環境的實際狀況“描繪”成一幅幅“圖畫”或對其進行最佳猜測。這樣知覺呈現給我們的或許是一副自然風光的遠景,或許是一個充斥著聲音和彌漫著氣味的城市街道。這些信息通常都以意象或地圖的方式在我們大腦中存儲和再現。試想,我們也許能用這種關于自然環境的心理意象來制定計劃、了解地形或解決現實存在的環境問題等。

(二)喚醒理論

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影響之一就是提高喚醒的強度。主要表現在生理反應上的自主性活動增強,如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呼吸加速和腎上腺分泌增多等,也可表現為行為反應上的肌肉運動增強,或者簡單的自我報告喚醒水平。喚醒是評估環境的維度之一。喚醒模型通常可以預測,低喚醒行為和高喚醒行為的不同結果,還可以有效地解釋諸如溫度、擁擠和噪音等環境因素導致的行為后果。不論是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刺激,它們都能提高喚醒程度。

(三)個人空間與領地性

個人空間可定義為一個圍繞在人們身體周圍的可移動的無形的區域,其他人不可以進入這個區域,它界定了人們彼此之間以多近的距離交往,它隨著人們的移動而移動,隨著人們所處情境的改變而擴大或縮小。相反,領地是相對固定的區域,具有可見的界限,規范著什么人能相互交往,另一方面,領地通常以家為中心,可以與人分離。領地更多地反映群體的行為,而個人空間更多地反應個體的行為。二者的結合可以提高人對環境的依賴及滿意度,同時也會增加環境的豐富程度。

二、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現在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應該堅持以人為本、設計為人的理念,不斷滿足使用者的要求,處理好使用者及環境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環境心理學有關理論的內涵,并將其運用于校園的景觀設計中,建立具有能滿足使用者要求的豐富環境內容又可以體現環境心理學深刻內涵的大學校園。

(一)因地制宜,突出校園特色

保羅•貝爾在其書中說到“你決定進入你們學院或大學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做出這種決定難道僅僅是出自于你的理性考慮嗎?還是受到你獨特品味的影響甚至是源自于你的突發奇想呢?調查表明,60%的寄宿大學生都把外在的視覺環境列為他們選擇學校最重要的因素”。根據環境—行為關系理論中的喚醒理論,外在環境景觀給使用者最直接的感覺便是視覺上的感受,或愉快或冷淡,校園景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寬敞、舒適、干凈的校園環境對師生的工作及學習以促進作用。在突出校園特色,展現校園特色文化的同時,突顯綠色教育、綠色校園的設計理念,建設集校園特色文化和綠色建校理念于一身的大學校園。清華大學在校園綠化與突出校園文化方面實現了完美結合。清華大學校園景色,像一幅畫卷一樣,各種各樣的綠化設計恰如不同的線條和色塊相互交織輝映,組成一個多彩的整體,既避免了建筑群的呆板堆砌組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學校的特色。校園西部近春園的“零零閣”,以及著名學者朱自清筆下荷塘周圍的“自清亭”等古典式的園林設計,強調自然和諧,它與大禮堂和主教學樓前開闊的、具有現代化風格的大草坪形成有機的結合,既展現出這所世界著名大學的充滿活力的現代氣息,又時時令人想起其校園的深遠文化背景及代表的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底蘊。

(二)合理規劃校園功能區,突出領域性內涵

校園是集中了教學、生活甚至是旅游觀光等功能于一身的環境空間,如何合理規劃和分配校園用地,以至于不浪費材料與每一塊空地,一直都是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環節。校園是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地方,在給學生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的同時,還要不斷豐富校園景觀,滿足在校師生及外來參觀者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廣西師范大學的王城校區是在桂林市靖江王府的基礎上建立的校區,靖江王府是明代的藩王府,是國家五A級景區。校區的建立兼顧了旅游觀光和教學的功能,校園的觀光區與教學區并非交錯布局,王城的中間有連成一線的古榕樹,附帶一條幾乎貫穿王城的人工花圃,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隔而不絕,左邊是端禮門、承運門等景點,右邊是主要教學區,中間綠色屏障既不顯沉悶亦不顯呆板,渾然天成。校區以歷史系的學生為主,更給校園增添了幾分文化特色的氣息。王城倚獨秀峰而建,師生在學習工作的同時,亦可感受靖江王府當年的巍峨壯麗;目睹奇妙的自然風光與中國傳統的建筑、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領略千年沉積的桂林山水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

(三)豐富校園景觀

大學校園作為一個中型的環境空間,其組成元素包括建筑、場地、道路和標識,類似于一個小城鎮,老師學生長期生活于其中,為了滿足師生不同的活動需求,大學校園應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景觀空間,要做到這一點需利用這些元素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借用材料肌理、植物種植及其色彩的配合,如可以利用地形的交錯、植物的遮掩來營造一個私密空間,地形、植物都起到了遮擋視線、隔絕噪音的作用,可供學生靜思、密談。而開闊的草坪、操場則可以成為師生運動休閑,進行戶外活動的公共空間。

三、結語

新世紀我國的景觀設計除了要突破照搬模仿的桎梏外,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堅持以人為本、設計為人的理念,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需求投入更多的關注,深入學習研究環境心理學于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大學校園作為一個小型社會,其不僅僅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場所,使用者對其景觀設計提出更多心理上的需求,大學校園的建立并不僅僅只是一個形象的樹立,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表征,給師生以歸屬感。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上的要求影響著校園景觀的設計,而校園環境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久而久之,我們的行為、心理不斷與校園環境融為一體,甚至產生共鳴,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等。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優美的環境對人的身心具有“塑造”的作用,環境可以影響人的思維知覺,長此已久形成人的思維定勢。所以,新時期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要不斷融入環境心理學的有關理論,關注并滿足師生的心理、行為需求,建設符合新時念的大學校園。

參考文獻:

[1][美]保羅•貝爾.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梁永基,王蓮清主編.校園園林綠地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3]曾有云,許正平.桂林旅游大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第9篇:環境心理學范文

因此,建筑安全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直接引起的。但不考慮客觀的情況而一概指責施工人員的“粗心大意”“疏忽”卻是片面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所以,還應當進一步研究造成安全事故的背景條件,即不安全環境,如照明光線過暗、視物不清、光線過強等。施工現場就是與建筑施工活動緊密相關的環境。有序、整潔、周密布置的施工現場的事故發生率肯定較之雜亂的現場低。施工機具、材料堆放零亂、生活及生產用電亂拉私扯,不僅給正常生活和生產帶來不便,而且會造成人的煩躁情緒,從而增加事故隱患。

1環境心理學的內涵及環境與行為的辯證關系

1.1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作為心理學科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的環境心理學,是通過把人類的行為(包括感情、經驗)與其對應的環境(包括自然、社會)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系結合起來并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學、心理學、環境學等許多相關學科為研究基礎,在傳承和吸取歷史上合理的環境設計法則和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人們的行為和心理需求體現在空間、環境設計之中[1]。

1.2環境與行為的辯證關系

在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中,人通過各種手段改變了環境;在此同時,人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環境心理學中環境與行為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人通過身體感官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受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被感知到的刺激通過轉化為神經沖動,傳遞到人的大腦;大腦將感知到的刺激與以前儲存的記憶表象進行比較和識別,即進行回憶和聯想;在識別和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對環境的判斷和認知,即形成“行為環境”;個人對可感知到的環境信息進行儲存備用,或就此作出反應行為或注意[2]。環境與人的關系模型為:外界環境感官大腦注意或行為。

2環境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作為研究人與其周邊的物質、精神環境之間聯系的環境心理學,自20世紀60年代確立以來,至今已逐漸發展完善。它主要的研究過程是人通過對環境的認知和分析,尋求外界最佳的刺激,再根據心理和行為需求去調整、完善周圍的環境[3]。因此,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運用環境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人在建筑施工空間中的活動及人對施工作業環境的反應,將有助于建設和改造出真正人性化和更安全的建筑施工活動環境。

2.1環境知覺

施工作業人員進入建筑施工環境,首先就要了解作業環境。作業人員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接收建筑施工環境中的信息或刺激,經過自身的經驗,把建筑施工工程的空間關系和背景參與進來,在頭腦中形成對建筑施工工程的大體印象,這就是“環境知覺”。人們通過環境知覺來初步感受建筑施工作業環境的空間格局和安全性。1)視覺。在人類的各種接收環境信息的感官中視覺最為重要。據研究,人們從外界接收的信息中,有85%是通過眼睛捕獲的,而且這種視覺信息與觸覺等其他感覺相比顯得更完整[4]。人眼對光源或物體顏色的識別產生色彩心理,它可以根據不同的表面視覺屬性表現為不同的色調,并引起不同的心理效果。因此,對于一些危險性較大的工程部位如臨邊、洞口等,可以設置警示性顏色的標識等,使作業人員對這些危險部位在腦中產生警覺意識。此外,眼睛的明暗層次感隨光線變暗而急劇變得遲鈍起來。當光線弱時,我們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層次,同樣在強光下,眼睛對明暗層次也會變得遲鈍。人的眼睛在555nm的黃綠色段上視覺最敏感。因此,從打動感知覺能力的強弱角度看,略帶黃綠色的物體最醒目,最能被人發現。2)聽覺。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人的聽覺比其他感覺具有易引起人的注意、反應速度快、不受照明影響的特點。聲音給人的印象因其持續時間而異,持續時間越短,聲音就越感尖利,就越容易引起人的不安全感[4]。因此,在一些沒法安裝照明的地方,可設置聲音警報器等。3)觸覺。觸覺,即人的膚覺,是感受系統只是對刺激作用連續過程中的一段發生反應。為產生膚覺,外界刺激的強度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而任何強度上超過某種限度的刺激作用會引起疼痛,破壞膚覺系統的正常活動。溫度作為外界作用于人體最主要的膚覺信息之一,影響著人的工作效率。極端溫度不但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會危害健康。顯而易見,沒有所謂最好的單一溫度。“舒適范圍”是指大多數人感覺舒服的有效溫度范圍,這和人們穿多少衣服,從事何種活動等有關。當溫度在24℃~27℃時,人們覺得最舒服。因此,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溫度環境,能減少作業人員的煩躁情緒,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2.2空間認知和認知地圖

空間認知依賴于環境知覺。人們捕捉到與施工環境中相關屬性信息和背景后,儲存在大腦中隨時供回憶和識別,由此漸漸加深了對施工作業環境的認識和了解,記住了它的作業環境中各項特征,這便是施工空間認知的過程。認知地圖并不僅僅是儲存于大腦中的一張折疊的照片,它是經過大腦精簡加工的產物,不精確、不完全和簡化是這張心理地圖的主要特色。很多研究說明人們會把日常的實質環境知識轉化為相對簡單的地理形式[5]。如一個橢圓形的鐵路體系人們會把它看成是正圓形的體系;兩條斜交道路交成的十字路口,人們會把它看成是由兩條正交道路交成的。雖然認知地圖是不準確的、不完全的和不完美的,但它很有用。它表明我們描述環境時是有選擇的,是以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有意義的方式處理和組織信息的,其結果是產生了一個有效率的簡化的認知結構。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認知地圖可以幫助作業人員適應施工環境,幫助工人在施工建筑物內的定向、定位和尋路。它能幫助工人在記憶中對施工環境布局加以組織,提高在施工環境中活動的機動性,方便工作、休息等活動[5]。比較清晰的認知地圖有助于作業人員更加充分有效地感受施工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位置,為工人提供更強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2.3注意

雖然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因素,但與人的外界環境緊密聯系[6]。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可以通過外界環境的改變,來影響作業人員注意的內容,即注意力的分配,通過不同的外在因素影響作業人員所處的外界環境,從而誘導性地強調那些需要加強注意的危險信息對作業人員的刺激,避免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內容在人腦中被注意。同時,可以通過發揮外部環境活動的影響作用,刺激作業人員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重要信息內容的注意能力,從而誘發和調動作業人員自發地對注意力進行合理的分配。其中,刺激物的強度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刺激物之間的對比差異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而刺激物之間的對比是指刺激物的強度、形狀、大小、顏色或持續時間等方面的差異;同時,刺激物的活動變化和新異性也能引起注意[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1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九九 |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 久久久日韩精品国产成人 | 久久亚洲精品tv | 免费韩国一级毛片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视频大片一区 | 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青青热久久综合网伊人 | 久久久香蕉视频 | 亚洲mm8成为人影院 亚洲m男在线中文字幕 |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 日韩在线播放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播放 |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a毛片免费观看 | 美女张开腿让人捅 | 久久思 | 久久青草免费线观最新 | 亚洲美女黄色片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一区 | 国产深夜福利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欧美视频 | 久久好看视频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香蕉视频一级片 | 97在线碰碰观看免费高清 | 九九色综合网 | 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www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