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植物資源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對策
1 瀘水縣豐富的生物資源
瀘水縣位于云南省西部,處于東經98°34′~99°09′,北緯25°33′~26°32′之間。北接福貢,南接保山,東與云龍、蘭坪2縣相連,西與緬甸毗鄰。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氣候土壤資源,導致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2 瀘水縣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保護意識相對落后
瀘水縣是一個多民族山區縣,大部份山區農民抱守傳統觀念,有些村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什么后果。所以,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已成為不容勿視的問題。
2.2 對生物資源的粗放、不合理開發
瀘水縣解放初期至今,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歷了粗放型、掠奪型和破壞型3 個階段,不同階段的開發利用,對瀘水縣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3 對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沒有形成規模
過去對瀘水境內生物資源開發一直采取只采不種、越采越窮的掠奪型生產方式,造成資源的不斷喪失和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瀘水境內的生物資源走進了“大資源、小產業、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資源的經濟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農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2.4 依法保護意識不足、森林資源管護責任脫節
理順關系,提高職能部門的法律地位,堅持依法治林是當前必須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
2.5 對生物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之人們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歷史上的亂砍濫伐、毀林墾荒、刀耕火種,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對自然環境進行掠奪性的經營,導致瀘水縣水土流失形勢嚴峻。
3 瀘水縣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對策
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給瀘水縣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縣委、政府結合本縣實際,提出把解放思想、調整結構、開發農業、發展經濟,作為瀘水縣今后發展經濟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傳、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護意識。必須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和監督,把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上來。在全縣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使生態環境建設成為群眾性的社會工程。
3.1.2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職能。為林業行政執法壯膽,擺脫人情關、領導關對執法的干預。要認真貫徹落實《森林法》及其它林業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基層執法機構和隊伍的建設,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的執法力度和執法監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前提下,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相結合,實施人工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減輕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解決農村燃料不足、緩解飼料和肥料缺乏問題,促進畜牧業和種植業的發展。發展以林果為主導的商品經濟,提供農村工副業原料, 促進經濟發展。
3.2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的統籌規劃;變粗放式開發利用為深層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資源監測和監察體系;利用生物技術進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開發、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建立高山藥用植物園。改變過去只采不種,越采越窮的掠奪型生產方式。能有效解決既保護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又能利用藥用植物資源優勢脫貧致富,發展國家藥材生產的矛盾。要依靠瀘水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建立一定數量,規模不一的高山藥用植物園,根據市產供需情況,進行引種栽培。
3.3.2 以市場為前景發展經濟林木。要從“大資源、小產業、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走“公司+農戶+基地+產業”的發展道路,實現規模化、基地化、集約化經營。以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連接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建立強大的支柱產業,使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種民用的木本油料樹種,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來,膏桐被認定為有較高開發價值“能源植物”。瀘水縣境內的膏桐經濟價值到目前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因此,在抓住機遇大力推廣、種植膏桐的同時,相關部門應盡快落實好加工企業并和農戶實行定單種植,這樣即能保證原料的數量和質量,又能讓農戶吃下定心丸,將會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硬約束。
4 結語
正確處理好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是瀘水縣發展經濟的要求,有利于瀘水縣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形成良性循環和協調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企業新建、擴建等發展需要征占用林地,如巴東縣電力公司神農小區變電站建設項目、鼎盛駕校建設項目、山水龍城商品房建設項目、宏元公司混凝土攪拌站建設項目等,這類項目交通方便、占地面積一般不大,外業調查相對簡單。巴東的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為了滿通和城鎮化建設需要,建筑用砂石料供不應求,各種采石場建設項目需占用林地。擬開發的鐵礦石項目也需要占用較大的林地。這類項目占用林地面積大,但成片占用,地類簡單,工作量不大。
2占用征收林地工作步驟
2.1用地單位提出申請
用地單位根據項目建設的立項文件,依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初步設計,編制項目建設規劃布局圖。根據土地現狀,分地類進行統計。如果涉及占用征收林地,就必須向林業主管部門提出占用征收林地申請。
2.2林業主管部門提出預審
林業主管部門在接到項目業主占用征收林地申請后,對業主提供的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安排技術人員到現場初步核定擬占用征收的林地位置及現狀,并根據林地保護數據庫和公益林數據庫,對林地地類、面積、權屬、林種、是否為公益林等進行確定。擬定請示文件報上級林業主管部門預審。
2.3委托具有調查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的編寫
用地單位簽訂委托合同用地單位在取得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預審文件后,根據要求與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林業調查設計單位簽訂委托合同,編制項目占用征收林地資源調查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并按規定繳納林業調查設計費。調查單位外業調查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部門在與用地單位簽訂委托合同后,要根據合同約定的時間完成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項目占用征收林地現地調查是以《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的要求為基礎,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更詳細的調查。做好外業調查是高質量地完成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評估和可行性報告的前提。外業調查前準備:常用的物資包括文件包、外業調查卡片、文件夾、項目建設布局圖、1∶1萬的地形圖、手持GPS及GPS參數調整表、圍尺、50m皮尺或激光測距儀、相機、攝像機及筆記本電腦或平板。外業調查一般是由負責內業表格整理和匯總統計的人員做調查卡片的記錄。制圖人員負責在項目建設布局圖復印件上進行標注,利用GPS對小班坐標拐點的采集,圖記標注要做好小班四至拐點順序編號和坐標記錄,以方便制圖人員利用軟件求算小班面積。負責文字的人員要掌握林地小班地理位置、地類、權屬、樹種、起源、林地自然因子和小班各種因子的認定,做到圖表一一對應。同時對有林地和疏林地上的林木進行每木檢尺,分樹種進行記載,計算需采伐活立木蓄積和出材量。調查人員還得對項目擬占用征收林地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古樹名木、珍稀動植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現狀進行詳細的專業調查。外業調查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林地小班地類、起源、林種等因子。內業整理,編制《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外業調查結束后,轉為內業整理階段,內業整理的步驟包括:①對外業材料的整理,統計計算有林地和疏林地林木蓄積;②利用Arcgis軟件制作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小班圖,計算小班面積;③匯總擬占用征收林地面積及蓄積;④結合《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測算森林植被恢復費;⑤制作建設項目位置示意圖、總體布局圖和使用林地現狀圖;⑥根據外業調查材料和內業統計計算結果,結合項目可行性報告,進行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影響評價,編制《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可行性報告》;⑦材料審核;⑧復印裝訂成冊。事實上,表格計算、制圖和文字編寫應該同步進行,制圖后確定小班號,先計算小班面積,方便表格計算和文字編寫。報告編寫人員要具備表格計算和匯總、審查表格和制圖的能力。要善于組織材料,語言要精練,邏輯性強,才能保證報告質量。
2.4林業主管部門組織現場查驗
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林業技術人員,到擬占用征收林地的現場進行查驗,填寫現場查驗表,完成現場查驗報告。用地單位組織相關資料編制申報材料用地單位在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林地管理工作人員指導下,組織占用征收林地申報材料,主要包括①使用林地請示;②使用林地申請及申請表;③建設項目批準文件;④法人資格證明。包括組織機構代碼證、營業執照和法人身份證復印件;⑤申報材料真實性聲明;⑥林權證明;⑦補償協議。包括綜合地價文件和征地協議書;⑧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憑據復印件;⑨使用林地調查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⑩現場查驗表及查驗報告。此外還要提供相關鄉鎮、村行政代碼及其他附件,編寫好頁碼。根據審批權限,逐級上報審批。通過網上平臺申報申報材料組織完成后,利用掃描儀,把申報材料按裝訂順序掃描成.pdf格式,經過地市州初審后,上傳到湖北省林業行政審批服務平臺,交由省廳組織的占用征收林地審查。報送紙質材料,核發占用征收林地審核同意書項目通過省廳組織的網上占用征收林地審查后,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把申報材料裝訂成冊,上報到省廳審批辦審核。核發占用征收林地審核同意書。
3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3.1存在問題
從占用征收林地現狀來看,涉林工程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未批先占。有些工程項目邊申報手續邊開工建設,還有個體私營戶隨意占用林地從事采石采礦等經營活動。如溪丘灣鄉中心福利院新建工程。二是少批多占。一些涉林項目在審批時,預估占地面積偏小,造成前期申報審批的林地面積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導致工程后期超范圍占用林地。如沿渡河鎮蔡家河電站工程,臨時棄渣場設計偏小。三是超期占用。對于臨時占用的林地,到期后仍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恢復植被,造成超期占用林地。四是異地占用林地。從事礦產開采的企業,在開采過程中發現原來審批的林地范圍內只有部分礦體或無礦帶分布,就異地開采,造成異地占用林地。
3.2建議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強管理、正確定位
通過認真組織學習"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全國奔小康,保山怎么辦,單位、個人怎么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學習,全站上下進一步解放了思想,轉變了作風,共謀單位發展,更新觀念,重新認識農業環境保護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農業環保監測工作從意義上來說,必須站在發展可持續農業的高度,更新就農業談農田、就環保談污染,就農田污染談污染源等陳舊的觀念,從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的高度來談農業環保工作,以環保抓監測,從監測中攻農業生態技術,以生態技術來帶動生態經濟的發展,就是把觀念轉變到農業環保監測工作的最終目標上來。按照我省農業環保工作"三個服務"宗旨和目標,一是為領導提供科學決策服務,二是為大眾提供"放心食品"服務,三是為農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農民增收服務。提出我站工作"以監測為中心,靠法制抓環保,攻科研促生態發展"的方針。
加強管理,根據市農業局管理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單位制度,年初制定了“農環站規章制度”,從工作、學習、財務等各方面制定了職工一年的行為規范,突出了以制度來管理單位的宗旨。結合今年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單位各種規章制度,相應制定了《農環站人事制度改革崗位職責》、《農環站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分配辦法》,于2004年5月初全面完成了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單位與個人經人事部門合同鑒證,簽定了聘用合同書,同時單位還制定了"保山市農環站2004年工作項目任務書",確定了每個職工的具體崗位和職責,使每個職工都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和目標。
二、單位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根據市農業局工作考核目標,認真組織落實實施,年初單位制定?quot;保山市農環站2004年工作項目任務書",明確了項目主持人、承擔人、協作人,全站職工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單位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一年來主要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
1、開展了監測室檢測和建設工作。我站監測室,在去年市農業局支持下,已經初步具備了蔬菜農藥殘毒快速檢測,農產品部分污染物的檢測及水質檢測能力。通過對全市部分商場、生產基地在重大節日(春節、五一、十一)期間對蔬菜、水果采樣檢測,蔬菜農藥殘毒檢測合格率92%,水果農藥殘毒檢測合格率96.5%。另外為了提高化驗人員技術水平,為今后化驗室工作打下基礎,我站決定分批選送技術人員到省上進行培訓,今年有二人經過培訓學習獲得了農業部農業環境質量監測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驗員上崗證,下一步將繼續派人參加培訓。近年來由于市局對我站化驗室、檢測平臺建設比較重視和支持,連續兩年都安排經費進行檢測平臺建設,所以我站化驗室已初具一定的檢測能力,加之近幾年工作也開展得比較好,今年被上級確定為"農業部農業環境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保山工作站",納入全省監測體系管理,屬全省首批。同時安排了一定的經費進行化驗室建設,完成了有機、無機樣品前處理室等8個化驗室基礎設備建設,并購置了環境監測車輛,為單位監測工作提供便利。
2、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發展。①通過廣泛宣傳,積極主動幫助農業企業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申報認證。今年全市又有3家企業(施甸生物公司的茶葉、施甸木老元的魚腥草、保山永坤飼料公司的豬肉)獲得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到目前全市通過認證的企業已達12家,基地面積14.3萬畝;通過對騰沖13家企業和隆陽區1家企業21萬畝的生產基地(涉及20個鄉鎮)的實地考查和環境監測評價,幫助14家企業撰寫了生產技術規程,加工規程、環境監測報告等共40余份報告。幫助14家企業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其中有2家認證綠色食品),14家企業生產基地的191個土樣全部由我站現場取樣,室內制樣,目前已經完成了環境評價,樣品檢測。另外在已取得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12家企業中,又選擇4家企業(施甸萬興茶廠、放甸生物工程公司、施甸坤宏食品公司、保山開心食品公司)申報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幫助企業完成了所有上報材料,已報國家認證中心。②進一步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究,去年我站編寫了《保山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為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在全省屬首家,得到各級的肯定,省環保站已經確定以我站所編《規程》為基礎,加以補充完善,報相關部門作省級地方標準出版。隨著技術的發展,對《規程》進行不斷的補充和完善,為加快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3、其它業務工作:①與省農科院合作開展"云南省農田(地)環境評價、動態監測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項目,今年通過大、小春兩季實施,試驗階段的工作基本結束,兩季試驗完成較好,得到了省環保站和省農科院的好評,認為道街登高點是全省三個實施點完成得最好的一個點,通過試驗,初步掌握了我市農田(地)污染綜合治理相關技術,為今后我市開展農田(地)綜合治理打下基礎。②參與環保局完成了“保山市畜禽養殖污染現狀調查”工作,通過調查,查清了我市養殖業的分布情況和糞尿等畜禽廢物的利用率,排放狀況,為下一步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地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動生態示范區、生態縣、生態鄉和生態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③成立了"保山市野生植物保護領導小組","保山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兩個領導小組的辦公室都是設在我站,工作已經開始起步,完成了保山市野生玉米和野生稻調查,撰寫了《保山市疣粒野生稻分布點》已上報省上,爭取列入野生植物保護目錄,完成了《保山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執法自查報告》,基本摸清了我市轉基因生物基本情況。野生玉米通過對昌寧更嘎鄉西貴村白泥塘實地調查,并采樣移栽到示范園溫室里已經成活,相關植物學性狀有待進一步研究。④抓好基本農田保護區農業環境質量監控檢測,完成了74個點的年初計劃。⑤抓好農業生態建設技術研究,做好"神內"基金的運行管理。通過對保山現有生態模式進行研究,初步摸清我市生態建設的現有基本模式,為我市生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搞好生態環境調查,通過調查完成了《保山市紫莖澤蘭的生態影響》調查報告。"神內"基金通過運行周轉,大部分資金在市直及隆陽區農業系統內作為農業生態建設周轉使用,資金運行穩妥安全。⑥搞好培訓工作,參與了市局組織的示范村培訓,培訓40余人次,另外,我站還在騰沖舉辦了"蔬菜農藥殘毒檢測"培訓,為期3天,為騰沖培訓了一批檢驗人員,得到了各級的好評。⑦1000口沼氣池建設項目已經開始啟動,我站已經派人到省上參加"沼氣建設新標準"培訓,協助搞好該項目建設。
三、存在問題
1、體系建設滯后。體系建設包括技術體系建設和檢測體系建設。全市目前只有市級和昌寧縣有獨立的農業環保站,其它四縣(區)還沒有獨立機構。技術體系建設滯后,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檢測體系建設經去年和今年投資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監測能力,但離國家標準的二、三級站建設標準相差甚遠,還需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建設。
2、農業環保執法宣傳不足,執法力度不夠。經過各種法律、法規培訓,現在持有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的人員很多,但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都很低。近幾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田污染事件越來越多,我站接待群眾來信來訪也在逐年增加,許多事件都只能通過我們現場調查,出具調查報告,協商解決,根本無法按照法律、法規處理,執法力度不夠。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執法人員素質不高。其次是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環境污染特別是農田污染的危害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造成執法比較困難。只有加強執法領導,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廣泛宣傳,才能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
3、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環保工作越來越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但資金投入仍然不足,近兩年來隨著業務工作不斷擴大,特別是申報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越來越多,在農產品認證中,基地監測,產品檢測等都需科技人員親臨指導,還有申報材料審核等都需經費開支,單位監測車輛雖已解決,但無車輛指標,無預算經費。另外,雖然成立了"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而且工作已經開展,但沒有具體工作經費,特別是技術培訓費用。
四、2005年工作計劃和打算
1、加強監測室工作,開展好監測室檢測工作,多方籌資,不斷添置檢測儀器,完善監測室建設,以監測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
2、宣傳農業環保法律、法規,防治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環境,接待群眾來信來訪,調查處理農業環境污染事故。
3、繼續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申報認證、生產技術研究、技術培訓等工作,計劃成立"保山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4、做好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研究,探索適合我市發展的各種生態農業模式,管理好"神內"基金運行。
5、繼續設立基本農田質量監控點,擴大監控范圍,建立點位檔案。
6、搞好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管理工作。
關鍵詞: 天華山; 大熊貓; 種群數量; 分布
中圖分類號: S759.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8-0048-03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動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其作為會徽以來,大熊貓即成為全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的象征。由于長期的森林開發、狩獵、農業開墾等諸因素的影響,其種群分布和數量狀況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陜西秦嶺是我國大熊貓秦嶺亞種的集中分布區,盡管國內外學者曾在秦嶺大熊貓保護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涉及區域有限,目前還尚未對天華山保護區大熊貓種群分布與數量變化趨勢進行任何研究。為了掌握天華山大熊貓種群消長變化及分布規律,天華山保護區在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下,開展了野外巡護監測與研究。
1 研究地區概況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8°02′~108°14′、北緯33°30′~33°44′之間。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林麝及其棲息地。
1.1氣候特點
由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響,區內氣候呈現出溫度較低、冬冷夏涼、溫涼濕潤的特點,(平均氣溫為11.5℃,≥10℃的活動積溫3374.0℃,年降水量922.8毫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年無霜期約218天),屬于濕潤氣候類型。保護區內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732米,相對高差1944米。
1.2野生動物資源
據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統計,保護區內有野生脊椎動物227種,占陜西省脊椎動物總數739種(許濤清、曹永漢,1996)的30.7%。其中,魚類1目2科6屬6種,兩棲類2目5科6屬8種,爬行類2目6科17屬21種,鳥類11目32科83屬138種,哺乳動物7目24科45屬54種。在這些脊椎動物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8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6種,II級重點保護物種22種。
1.3野生植物資源
據天華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統計,保護區有野生種子植物137科,618屬,1528種(含種下類群),其中:裸子植物5科,12屬,17種,占保護區總種數的1.1%;被子植物132科,606屬,1511種,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12科,484屬,1266種,占保護區總種數的82.9%;單子葉植物20科,122屬,245種,占保護區總種數的16.0%。從區系組成成分看,被子植物科、屬、種最多,為絕對優勢種群。
1.4保護價值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為主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自然景觀價值和漢江水資源涵養地等多功能自然保護區。是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優先行動地區。天華山自然保護區不僅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而且是秦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不僅擁有秦嶺四大寶中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三大寶,而且是秦嶺大熊貓六大種群天華山種群的核心分布區,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景觀價值和科研價值極高。
1.5保護現狀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自2002年建立以來,先后成立了組織管理機構,落實了保護管理人員,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管理制度,開展了本底資源調查,完成了綜合科學考察,編制了總體規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期項目基本完成,保護區的各項設施齊全,保護能力不斷增強。積極開展野外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巡護監測工作,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捕濫獵行為,保護區內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數量逐漸增加、種群不斷擴大,大熊貓棲息地“島嶼化”現狀得到了有效改善,天華山種群有效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棲息地質量明顯優化,區內林政案件發生率顯著下降,保護區的保護效能已經顯現。
2 研究方法
2.1外業調查
2.1.1樣線設置:以保護區為總體,結合全國大熊貓普查樣線設置,采用機械布點,共布設調查樣線32條。
2.1.2樣方設置:在樣線上設置若干調查樣方,樣方長60米,寬40米,面積0.0024平方公里。
2.1.3調查時間:2011年4月和10月各進行一次。
2.1.4調查范圍:樣線兩側各20米。
2.1.5調查方法:每3人為一個調查小組,在樣線的起點、終點及每隔100米處各設置一個長60米,寬40米的調查樣方,在樣方內調查大熊貓及其它野生動物的實體、食痕、糞便、尿跡、足跡、體毛、臥跡、叫聲、爪痕、尸體、植被狀況及棲息地環境因子,如竹林分布、竹種、密度、高度、年齡、生長狀況等信息,同時記錄每次調查用時及干擾因子等。
填寫大熊貓及棲息地野外巡護監測記錄表1-5,將兩次調查結果平均得到32組數據。詳見表1。
控制面積為樣線長度×樣線兩側各20米寬形成的帶狀面積,即控制面積=樣線長度×0.04(km2);每天調查時間平均為9小時。
2.2數據處理
2.2.1數學模型的建立。由于天華山保護區的立地條件、地理位置以及外業調查方法基本符合潘文石(1988年)提出的在針闊葉混交林—巴山木竹林—大熊貓生態系統中大熊貓種群密度的數學模型的要求,因此,數據處理以該模型為參考。
2.2.2變量設置
密度(P)為單位面積內大熊貓的平均數量,單位:只/單位面積;T為單位面積內所設立的一個樣方的面積,單位:平方公里;V為一個觀測時間單位中,在一個樣方里觀測到大熊貓的平均數量,單位:只/樣方面積/觀測時間單位;K為在一個時間單位中,一只大熊貓可能獨立進入一個樣方的次數;S為保護區大熊貓利用的竹林面積。
3 研究成果
3.1大熊貓種群數量
3.1.1 樣方面積T值的確定
在樣線調查中,竹林小徑周圍平均以兩側寬各20米,前后長各30米作為T值,即T=0.06×0.04=0.0024(km2)
3.1.2 V值的獲得
根據對V值的定義,可得:
V=[N/∑nt]/t.tu
式中:N為直觀大熊貓實體總數;∑nt為每次調查的樣方之和;t為每次調查所用的時間;tu為一個觀測時間單位。從表1中得知:N=8,∑nt=1078,t=9,則tu為8÷(9×32)=0.0278(h)
由此可求出:V=[N/∑nt]/t.tu=[8÷1078]÷9× 0.0278=2.2923×10-5(只/樣方/觀測時間單位)。
3.1.3 K值的獲得
根據潘文石(1998)對秦嶺大熊貓的研究結果可知,秦嶺南坡大熊貓的平均活動范圍為6.908×10-4(km2/h)。
由此可知K=6.908×10-4×0.0278÷0.0024=0.008。
至此,已經求得T=0.0024(km2);K=0.008,V=2.2923×10-5只/樣方/觀測時間單位,代入模型得到
P=V/[1-(1-T)K]= 2.2923×10-5÷[1-(1-0.0024)×0.008]=1.1944。
根據2004-2005年天華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結果顯示:保護區內大熊貓利用的竹林面積約20.76km2,據此估算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約為:
P×S=1.1944×20.76=25(只)
3.2大熊貓種群數量變化及評價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的歷史分布區,早在1959年,西北大學及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實習隊在寧陜縣柴家關發現大熊貓皮及一些不完整的頭骨之后,陜西省人民政府曾先后于1959年、1963年、1964年、1973年、1974年、1976年、1980年、1988年、1996年組織有關生物學專家對秦嶺進行了調查。我國也分別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組織開展了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基本掌握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及分布區域。其中:天華山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秦嶺大熊貓天華山種群的數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表2所示:
縱觀48年的統計數據,總體評價是:天華山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種群數量處于穩定期并呈現增長的趨勢。其中:1963年,由于調查方法不同,樣線、樣方少,調查結果偏少;1987-1998年間,正值森工企業木材生產高峰,對大熊貓棲息地破壞嚴重,加之,筑路的炮聲、伐木集材聲、汽車噪音及大面積的竹林開花等因素的干擾,迫使大熊貓離開家園,向周邊遷移,因此,1995年調查時,其種群數量突變,減少到自發現大熊貓以來的最低值,僅有8只。自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尤其是建立保護區后,大熊貓棲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其種群數量迅速增加,充分顯示了保護管理的效能。
3.3大熊貓在保護區的分布狀況
據表1顯示,這次監測共獲得大熊貓實體8只、糞便88節、食痕26處、尿跡23處、臥跡5處、爪痕7處、足跡109處、體毛32處、叫聲31次。通過整理、統計和分析,發現秦嶺大熊貓天華山種群的活動規律及分布狀況是:冬、春季一般在低海拔的區域活動,主食竹為龍頭竹和巴山木竹;而夏、秋季一般在高海拔的區域活動,主食竹為秦嶺箭竹。冬、春季一般分布在柴家關保護站的馬尾岔、泰山壩、蘿不峪等溝道的上部及馬面牌保護站的木河坪、臭椿溝、七里溝、石板溝等地;夏、秋季一般分布在麻房子保護站的張葛老洞溝、十里河、蘭花湖,木河坪保護站東木河的水井溝、新壕溝、綿羊溝及西木河的揚江子溝、二道溝、黃家灣、閆家灣等地。具體分布詳見表3
4 結論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1959年開始記載并調查大熊貓的活動情況,但當地社區村民認為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花熊”的存在,只不過當時沒有人研究它、保護它。經過48年的調查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4.1天華山大熊貓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從表2中不難看出:歷時48年,除1963年和1996年變化異常外,其余五次調查結果很接近,種群數量在17~29之間,表明該種群目前處于穩定期,但從縱向看,由原來的10只發展到現在的25只,反映了種群的增長趨勢。
4.2森林資源開發(采伐作業)對大熊貓棲息影響較大
據表2統計資料分析,1963-1987年的25年中森林資源尚未開發,大熊貓數量年均增長0.76只,1987-1996年,是天華山區域森林資源采伐最嚴重的時期,大熊貓種群數量年均減少2.1只。下降的速度是前25年增長速度的2.8倍。足以反映森林資源開發對大熊貓棲息地破壞之嚴重,對大熊貓種群發展威脅之巨大。
4.3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關鍵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天華山大熊貓棲息地又重新開始恢復,野生動物數量逐步增加,1996-2003年大熊貓數量年均增長1.13只。
4.4建立保護區是野生動物保護的有效途徑
2002年陜西省政府批準建立天華山省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后,一方面,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另一方面,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對盜伐、偷獵、采藥等行為嚴肅懲處。同時,加強社區共管,提高保護意識,減少了人為干擾。2003-2011年,大熊貓種群數量年均增長1只,是前39年年均增長速度的5.7倍。除大熊貓外,其它伴生動物金絲猴、羚牛、林麝等種群數量也成倍增加。
5 討論
5.1大熊貓數量動態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
大熊貓數量除受自身生物學特性限制外,還與棲息地質量、竹林開花、森林資源開發、環境容量、人為干擾等因素息息相關,天華山保護區大熊貓種群數量總體變化趨勢是穩定中有增長,尤其近幾年增長速度較快,其變化規律在秦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5.2大熊貓分布動態趨勢及原因分析
這次研究發現,天華山大熊貓種群其分布呈向東部遷移的趨勢,同時向低海拔區域轉移。其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保護區西北部于1995年前后,發生了大面積竹林開花,現正處于恢復期,但秦嶺主脊因立地條件和氣候的限制恢復較慢;二是西部臨近佛坪,種群密度較大,有效棲息地不足,而東部與菜子坪大熊貓走廊帶接壤,具有充分的棲息空間;三是保護區南部地區,原來居住的社區村民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已逐步向保護區外部遷移,而且,在保護區低海拔還分布有大面積的大熊貓喜食竹類——巴山木竹。
5.3大熊貓棲息地動態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
1981年以前,天華山處于自然狀態,喬木參天,竹林密布,是大熊貓良好的棲息地。1982年—1998年,天華山經歷了森林資源開發,過度采伐與不科學的更新(主要指在保護區的東北部人工栽植日本落葉松5000余公頃)對棲息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效棲息地面積隨之減少。另一方面,當地村民過量采割竹林,對大熊貓棲息地也構成了威脅。還有在保護區發生了大面積的竹林開花,部分竹子死亡,致使棲息地質量下降,數量減少。2002年,建立了天華山自然保護區,一方面對日本落葉松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另一方面禁止割竹;但是,目前保護區周邊仍有割竹行為發生,對棲息地保護十分不利。
6 問題與對策
天華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為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的自然恢復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為大熊貓種群數量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就天華山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種群數量的發展而言,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亟帶解決:
一是有效棲息地面積小;二是竹林開花嚴重;三是大熊貓密度較低;四是偷獵現象依然存在。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結合落葉松林改造,人工栽植竹子,擴大棲息地面積;二是對開花竹林地進行補植,促進竹林恢復;三是繼續加強保護管理,嚴厲打擊盜伐、偷獵行為;四是積極開展社區共管,建立聯合共管體系,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參考文獻:
[1] 潘文石,等.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 潘文石,等.繼續生存的機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 李占剛,黨坤良,李登武等.陜西天華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與研究.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園藝美景
與以往不同,青島世園會園區選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百果山森林公園,是首次在中國臨海城市舉辦、具有山地型特色的世界性園藝展會。
自規劃設計之初,注重依托原有地形地貌打造景觀亮點,充分考慮山地、水庫等地形地貌特點,利用場地中的地形、水體、植被等,以自然景觀為依據進行設計,保留了畢家水庫揚水站、沈鴻烈橋、櫻桃溝、梨樹坡等自然與人文遺跡。園區道路選線則盡量利用原有通道,保護現狀景觀,減少土石方工程量,使道路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在植物配置方面,聯合青島農業大學,對世園會園區及周邊區域的動植物資源現狀進行普查,編制了《青島世園會園區樹種(花卉)選擇和植物配置研究技術報告》、《青島世園會園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為園區規劃設計提供了基礎資料。
調查表明,區域內原有植物168種,野生動物近200種。園區規劃建設體現生態保護原則,同時為體現生物多樣性特征,通過引進適應青島氣候的植物種類,補充、豐富和完善園區植物群落系統,共配置設計植物種類700余種。同時,實施懸掛鳥屋等“引鳥計劃”、“挽留候鳥”活動,增加鳥類種群,并與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合作,引進駐留青島的野鴨等野生鳥類。
百果山食用觀果植物都得到保留和展示,其中,包括原有的食用及觀果類96種,如葡萄、甜柿、石榴、李子、蘋果、桃、梨、棗、核桃、板栗、桑葚等;野生果類21種,如黑莓、蛇莓、藍莓、茅莓等。
園區保留了水杉、杜仲等原有行道樹和自然生長的楊樹、柳樹、梧桐、楓楊、刺槐等大樹,新栽行道樹則選用適宜青島氣候的全冠大樹,如銀杏、櫸樹、樸樹、國槐、白蠟、鵝掌楸等。
景觀營造始終高度重視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使自然環境成為景觀營造的天然素材。利用自然元素營造園藝美景,中華園的沖溝景觀營造無疑是其典型。
在中華園內,沖溝自成一景,乃天然形成,貫穿整個園區,總長達360米,局部總落差達13米。由于沖溝地形復雜多變,施工初期沖溝被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中華園沖溝地處百果山,最終綜合了防洪、經濟、景觀等各方面因素進行景觀改造。
在施工中,最大限度地對原地形進行保留,對沖溝進行置石和景觀綠化;苗木選用喬灌木和花卉地被,豐富景觀效果。
考慮到園區地處嶗山范疇,沖溝打造的石材選取也考慮到與嶗山石相互呼應、融合,繼承青島嶗山石剛硬不屈的性格,這樣才能使沖溝融入整個中華園的設計當中。而現有嶗山石過于圓潤、棱角不太鮮明,不利于堆砌,同時為了契合現狀,最終選定了浙江長興的黃石作為材料。
黃石為細砂巖,色灰、白、淺黃不一,材質較硬,屬于沉積巖中的細砂巖,棱角分明,輪廓呈折線,呈現出蒼勁古拙、質樸雄渾的外貌特征,因風化沖刷所造成崩落沿裂縫分解,形成許多不規則多面體,石面輪廓分明,鋒芒畢露,顯示出一種陽剛之美,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景石堆砌結合現狀,因地制宜按疊石進行藝術處理,錯落有致,大小搭配。在景石堆砌至一定程度時,通過種植植物,達到軟化硬質駁岸的效果,或者采用大景石進行退讓布置、抬高綠地的方式處理。在景石布置時,預留一定數量的種植槽,用于植物種植。植物搭配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喬木、灌木、地被花卉有機結合,掩飾山石的缺陷,豐富景石的層次,使景石更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
類似的園藝造景理念也同樣體現在其他園區。
在飛花區,利用原有山勢,塑造出一片“龍脊梯田”,并融合百果山原有村落風格;在科學園,沖溝采用了仿自然式的龜紋石處理方法,著力打造“山林野趣”之感;在童夢園、茶香園,沖溝采用了自然景石護坡做法,使道路邊坡回歸自然狀態;在山地園,利用山勢的陡峭和豐富的植被,打造“康體公園+森林氧吧”,并融入原有植被、自然景石、純天然泉眼等元素。
當然,如此精心打造,除了突出景觀功能之外,還有更實用的生態功能。
很多園區在原有沖溝的基礎上砌筑生態駁岸,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除了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還有補枯、調節水位、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以及使河流生物、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等多種作用。
飛花區的花式龍脊梯田碎石擋墻,更重要的作用是保護百果山的這片水土以免流失,避免泥石流等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
園藝景觀展現自然山水魅力
在主題區七大園、體驗區五大園的建設過程中,各園區充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園藝美景。這些景觀“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很多景觀雖然看似自然形成,實為精心設計,巧妙布置,無不完美體現出自然山水的無窮魅力。
草綱園創意源于我國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旨在探索中華智慧,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利用植物對抗城市各種污染疾病的最新成果,令游客在游園中體會自然的恩賜,立意在于通過植物的手段為人類提供健康、低碳的生活環境。
園區是一處自然山谷,地勢復雜,最低點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沖溝。沖溝兩側保留了大量原生樹木,沖溝景觀改造根據設計要求,在保留原有苗木的基礎上,對沖溝兩側綠地進行適量補植。植物配置又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加入造型樹木。沖溝景石選用北太湖石,與原有毛石擋墻相結合,達到對原始地貌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
植物搭配主要采用喬木、灌木、地被及水生植物的有機結合,掩飾山石的缺陷,豐富景石的層次,使景石更能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溪邊和水邊依據實際情況,栽植相應的水生濕生植物,如千屈菜、黃菖蒲、花葉蘆竹、隨意草等;沿河兩岸坡地,點綴常綠或半常綠植物,如大葉黃楊球、麥冬、八仙花等;灌木栽植相對集中,形成點叢的局部效果,適當點綴,如接骨木、紫葉風箱果、金葉風箱果、榆葉梅等。
在童夢區,天然沖溝經過改造后,形成了清泉石上流的美景,青山幽幽,潺潺水流,美不勝收。溝底經過清淤疏浚之后,鋪以自然山石,舒緩水勢的同時,也營造出了泉水順流而下、百轉千回的自然意蘊。點滴之水,匯聚成溪,順石而跌落成瀑,無論是少水的旱季,還是水豐的雨季,都有可看之處、可聆之音、可賞之景。水來自百果山的高處、來自雨水、來自地表徑流的匯聚,在童夢園的石景上流過,又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就地取材營造人間仙境,飛花區同樣將自然山水魄力演繹得淋漓盡致。
從山腳來到半山腰,麥冬青青郁郁,路邊野花泛起點點斑斕。來到位于世園會北部最高點的飛花區,也許才能一覽花卉品類之盛。
飛花區位于園區南北中軸最北端,為現狀山地。在設計上,充分利用現狀山地自然形態,通過配置不同色彩花帶,展現“天女散花”的大地景觀。為打造出飛花疊彩的景觀效果,地形整理之初,為還原這片山林原有的自然、野趣,對原來比較貧瘠的山地地形進行了再次塑造,依山就勢將其打造成梯田的地形地貌。
建造梯田時,以嶗山碎石為擋墻砌筑材料的工藝,更是將依托自然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花與石的和諧搭配渾然天成。石墻采用當地原生的毛石、碎石砌筑而成,也許本身并不出奇,但匯聚在一起,卻營造出了“花式龍脊梯田”的景觀效果。
在花卉的種植方面,采用了宿根花卉和時令花卉相搭配的組合,品種包括:硫華菊、月見草、蛇目菊等6種黃色系野花組合,黑心菊、異果菊、百日草等8種橙色系野花組合,醉蝶花、滿天星、虞美人等9種粉紅色系野花組合,紫花地丁、柳葉馬鞭草、大花飛燕草等8種藍紫色系野花組合,以及大濱菊、石竹、射干等9種雜色系野花組合。
這種花卉品類繁盛的配置方式,足以保證飛花疊彩的景觀效果與持續時間,真正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致。展會期間,蔚為壯觀的山花漫山猶如花海跌浪,讓身臨其境的游客驚喜不斷,流連忘返。
是石堪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論認為,造景選石無貴賤之分,應就地取材,隨類賦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為可取。在飛花區,大塊的山石被作為景石孤置在飛花景區的高處,隨著山體的加高,石體愈大,形成由散而聚的視覺效果。
原有的大樹、老樹也都保留,如山桃、槐樹、泡桐等。當然,還有充滿野趣的農家小院,山花爛漫,小院幽深,引人想走進去一探究竟。
夏雨蒙蒙,百果山輕霧迷離,然而這山,這樹,這屋舍,這梯田,無不在飛花落雨里盡情沐浴。
飛花區簡約而不簡單,出挑而不出格,留住了花的香、景的美、園的韻味,是被藏在大山里的世外桃源。
園藝展示薈萃經典植物品種
鮮花大道長達2000米,既栽植櫻花、海棠、丁香、紫薇、紫荊等開花喬灌木,又栽植美女纓、薰衣草、紫羅蘭等品種多、數量多的草本花卉,形成一條姹紫嫣紅、引人入勝的迎賓地毯,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
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內涵。在不同片區,植物配置組合都各有千秋。總體上,園區做到喬、灌、花、草、藤有機結合,體現層次性、季節性。
草綱園,既集中展示我國北方常見的中草藥,又展示能夠對抗城市各種污染疾病的植物;飛花區,按照宿根花卉和時令花卉相結合進行配置,每片梯田撒播一種色系野花組合,花期從3月至10月,保證了開園期間多種時令花卉爭奇斗艷;青年大師園,以不同空間利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果蔬植物營造不同的精致色彩花園,包括月季、杜鵑、牡丹等名花品種,以及按藍色、粉色、橙黃色、白色等色彩區分的花卉品種;科學園,春夏秋三季分別種植成片的油菜、向日葵、蕎麥等作物,呈現大色塊的花田效果……
同時,各展園也展示了不同地區不同特色的植物,體現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在國際園,有德國的高山杜鵑、墨西哥的大麗花、朝鮮的金日成花、花等;在中華園,有新疆的胡楊、四川的珙桐、河北的八棱海棠、寧夏的枸杞和沙棗等;在齊魯園,有德州的百年棗樹、臨沂的百年銀杏、棗莊的石榴、菏澤的牡丹等;在企業展園,則有東林的紅豆杉、青啤的啤酒花、海潤的古果桑、綠韻的紫薇古樁等。
當然,草綱園的睡蓮尤其值得一看。為展示溫帶水生植物,在保留原有中華睡蓮世界的基礎上,草綱園內建設睡蓮博物館、睡蓮學術文化交流中心等,集中展現多姿多彩的睡蓮、荷花,這是目前我國睡蓮、荷花品種最多的蓮荷景區。同時,園區在淺水區、濱水區引進栽植菱角、菖蒲、鳶尾、千屈菜、美人蕉等水生植物。
目前,草綱園的水景園進行了睡蓮、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栽植布展工作,共栽植睡蓮400余品種、荷花600余品種、其他水生植物100余種,總計10萬余株。
據介紹,草綱園將是世界上栽植睡蓮、荷花品種最全、花色最豐富的水景園。在這里,千瓣蓮、孫文蓮、友誼牡丹蓮等著名的荷花品種應有盡有,此外,大王蓮、芡實(雞頭米)等名貴水生植物,以及中國首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個睡蓮品種,也將會一并展示。
欣賞更多的植物園藝美景,植物館無疑不容錯過。
此次植物館的設計,在植物采購、植物設計及空間營造方面緊緊圍繞新、奇、特三點,同時兼顧科普性及美觀性,令人可學、可贊、可思。
在植物館,青島世園會首次設立了海洋植物展區,建設陸地大型海藻活體養殖和觀賞系統,在封閉循環系統中養殖活體巨藻等海底森林大型藻類,同時兼具海洋動物和珊瑚等活體材料展示,展現海底森林的壯麗景觀。
枝葉扶疏的竹藝館為青島首創的一個展示竹類植物的專類館,已引種具有代表性的竹子品種約50種,其中包括全世界最高大的竹子巨龍竹、竹竿方形的方竹、竹節有如佛肚的佛肚竹等等。館內利用老石板、青磚、磨盤等老物件,精心設計打造竹藝館景觀,并在園中設置了一些小景點,表現江南竹林人家生活場景的小品空間……
溫帶館有沙生植物區,在游覽道路兩邊主要展示仙人掌科、大戟科、蘆薈科、龍舌蘭科、景天科等科屬的多肉植物。在這里,可以欣賞到高大的武倫柱、小巧可人的鸞鳳玉、樹狀的大戟閣、色彩奪目的牡丹玉錦、葉片退化的光棍樹、肚大葉小的象腿樹、葉狀仙人掌曇花、開白色倒鐘狀花的曼陀羅、匍匐狀的大戟科植物狗奴子、葉片如仙女翩翩起舞的景天科植物仙女之舞、葉片上有條條白絲的龍舌蘭科植物白絲亂雪,等等。
暖溫帶館主要體現豐富多彩的熱帶植物風貌。入口迎賓區由旅人蕉、天堂鳥及多彩花境等植物組成的層次豐富、色彩多樣的植物群落,這里的“山洞”爬滿熱帶藤蔓。穿洞而過,只見各種熱帶開花植物爭奇斗艷,如花紅似火的火焰木、樹干帶刺的美麗異木棉、開金燦燦黃花的黃花風鈴木等。菩提樹、無憂花、大青樹、地涌金蓮、黃緬桂等體現佛教五樹六花的植物,營造出不一樣的植物文化氛圍。熱帶叢林區當然也不容錯過,由高大的獨木成林榕樹區和深幽的峽谷瀑布區組成,其中峽谷瀑布區深凹于地下,兩岸草木蔥蘢,高大的熱帶喬木將峽谷遮蓋,密不透光。
綠色低碳打造生態文明樣板
漫步園區,除了欣賞珍稀奇異植物、感悟自然山水魄力之外,也別忘了一些與眾不同的景觀亮點,比如立體綠化、新節能技術等。
在綠業園,園區由于道路開挖建設形成坡體,坡面大部分為破碎花崗巖結構,部分坡體為土礫石結構,上部坡度為50度-90度。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按照與周邊環境協調、植被繁茂、配置合理、觀感自然的原則,采用高次團粒噴播、新型立體墻等方式對邊坡進行修復,植物配置主要選擇刺槐、紫穗槐、胡枝子、小葉扶芳藤等鄉土樹種,抗逆性強、扎根較快,形成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
據介紹,針對園區多處石質高陡邊坡,都采取了植被種植、植被混凝土、噴混植生、生態袋等多種新型邊坡生態恢復技術,全園共復綠面積近4萬平方米,成功的生態修復保證了園區生態景觀的整體和諧。
屋頂綠化同樣也是一大亮點。從遠處眺望,夢幻科技館與臨近的綠色山體完全渾然一體。這是由于科技館屋頂實施了屋頂綠化的緣故。同樣,主題館、天水綜合服務中心、地池綜合服務中心、濱水餐廳等建筑物均進行了屋頂綠化設計,屋頂綠化率將達到48%,使建筑物掩映在綠色之中,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在部分展園,還應用了建筑墻面綠植系統,減少實木、石材的使用,多采用塑木等柔性材料,在磚墻、混凝土墻、木質墻、石膏墻、玻璃幕墻等各類墻面直接鋪貼,營造自然覆蓋的景觀效果。
漫步園區,那些看似尋常的路面其實也蘊含著神奇。很多路面的面層采用透水人行道板與透水混凝土,墊層材料使用園區內可利用的建筑垃圾,采取土壤固結劑穩定建筑廢棄物作為道路墊層與土基;道路施工采用環保型路基路面材料,如溫拌瀝青、改性瀝青、彩色瀝青、再生瀝青等,并廣泛進行硬質瀝青、透水瀝青的研究應用。在園區,人行道采用透水地坪、透水磚等透水性材料,比例達到75%。
廢棄物再生利用、使用新工藝等減少材料損耗,正是建設綠色低碳園區的重要手段之一。園區部分鋪裝采用建筑垃圾產生的廢磚骨料經加工而成的再生磚;鮮花大道采用的無土草皮應用技術,實現了秸稈、稻殼等農作物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推廣使用無公害的污泥肥料、滸苔海藻肥;采用玻璃纖維混凝土假山造景技術,減少天然石材開采;室內裝修使用了被稱為“涂料工業綠色革命”的貝殼粉生物涂料,不含任何刺激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