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

第1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一、關于商品房屋建設的計劃管理

商品房屋是指由開發公司綜合開發,建成后出售的住宅、商業用房以及其它建筑物。凡是自建或者委托施工單位建設或者參加統建,又是自己使用的住宅和其它建筑物,不屬于商品房屋范圍。

國務院國發(86)74號《關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若干規定》明確指出:“不論是全民所有制單位還是集體所有制單位,凡購置的商品房屋或其它商品建筑,都必須納入各自的投資計劃規模”。各級計劃、城建、統計部門以及專業銀行分支行,都要嚴格執行這一規定。

為了有效地指導商品房屋建設,從1987年開始,各地區的商品房屋建設均納入國家計劃。

商品房屋計劃由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兩部分組成。

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包括計劃期建設總規模、施工面積、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等指標。

商品房屋銷售計劃,包括計劃期預計竣工面積、銷售面積、購房單位、購房資金來源等指標。

商品房屋建設,要搞好綜合平衡,貫徹以銷定產的原則。生產計劃所需資金、材料必須自行落實。銷售計劃必須同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相銜接。

商品房屋計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省轄市和中國房屋建設開發公司負責編制,并上報國家計委,抄報建設部。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審核后,下達全國的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

商品房屋計劃作為指導性計劃進行管理。在計劃執行中,各地區根據資金、物資的落實情況以及需求變化情況,可以自行調整商品房屋的生產計劃和銷售計劃指標,但要報國家計委、建設部備案。同時,銷售計劃中出售的商品房屋必須納入購買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即全民所有制單位購買商品房屋要分別納入基本建設計劃和更新改造計劃,集體單位購買要納入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計劃。

二、關于加強對商品房屋開發公司的管理

各地區的商品房屋開發公司應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單位,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商品房屋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如征地、搬遷、安置勞動力等項工作由各該地區政府部門負責。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要對已成立的各類商品房屋開發公司進行一次認真的資格審查。開發公司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經濟管理人員、財務人員和與開發規模相適應的自有資金。今后,未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有審批權的機關批準,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開發公司,不準從事商品房屋的開發建設。

三、關于商品房屋建設的資金來源

商品房屋建設資金可以用開發公司自有資金,發揮住宅建設債券、向銀行申請貸款以及預收一定數額的購房款等方式解決。

為了促使開發公司加強經營管理,商品房屋建設開發周轉資金中應有不低于20%的自有資金。隨著開發公司自我積累的增加,自有資金所占比重應逐步提高。

向購房單位預收購房款,在商品房屋開工建設前,不得超過全部售價的50%

四、關于商品房屋的銷售價格

目前,各地的商品房屋銷售價格普遍偏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房屋的建設和發展。商品房屋的銷售價格按相同口徑比較,一般不應高于同類標準的統建、自建房屋的價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省轄市計委要會同同級城建部門、建設銀行和物價部門研究制定本地區的商品房屋價格管理辦法。

五、關于商品房屋的統計

為了準確反映商品房屋投資和商品房屋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從1987年起,建立和改進商品房屋投資統計和商品房屋生產進度統計制定。

第2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鄉建設;設計原則;設計措施;存在問題及解決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鄉村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它的聚落性。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對于鄉鎮的建設上還是不夠重視,而且農村利用土地的自發性很強,一般都是自主建設,從整體規劃來看缺乏統一性,基本沒有公共基礎設施,很多建筑大多都是自發性、盲目性的、隨意性,大部分的村鎮并沒有沒有合理的利用土地,浪費了一些優質土地,從而增加了相關部門在改造修建時的成本。在公路建設上,許多村莊住戶都是沿路造房,形成住戶與道路不合理的結合,私占公路用地,不僅嚴重影響了交通,而且破壞了村鎮整體的整體規劃,毫無優美的景觀環境可談。許多新建農村建設淡化了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造成了農村原來的自然風光漸漸消失,沒有了鄉村的味道。針對這一現象應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來調整鄉村的不規范的建設,打造農村本土特色是現階段需解決的重要問題〔1〕。

二、在城鄉建設中新農村景觀風貌設計的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鄉村建設應以人為本的原則,意在打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鄉村景觀風貌建設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下,全面考慮人和自然有機結合,利用人的主觀感受作為景觀規劃和設計的出發點。鄉村主要時是以農業為基礎的,讓農民真實感到他們所在環境的舒適,還要讓外人產生認同感,從而產生積極打造與保護好生態資源的堅定理念。把當地的人文特色和現代景觀進行結合,把農民的日常活動融到每個設計細節,建造出溫馨綠色宜人又舒適的新農村景觀〔2〕。

2、村鎮本土特色原則

因為鄉村的聚落特點,大多數農村建設面貌大多相同,建設大多是雜亂無章,整體建設不規范。當然了,雖然各個村莊在生活習俗、自然環境等方面都相似,但還是有存在許多小異的,這些看不起眼的細微小異形成了農村的獨特的個性。所以,在農村建設與區域整合中突出個性來,突出個性的特點可以樹立一個農村的良好形象,還能提升整體鄉村的知名度,從而促進鄉村的發展。建筑有自己的特色,一個鄉村也要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從各角度看都能顯現出本村的特色所在。如果村莊規模小,特色的景觀要素也就少,因而鄉村景觀就要求“小就精,精就細,細就特”的個性設計。要能夠體現當地特色,而不是把各景觀要素簡單地羅列,應是三維的、立體的、多方面的,利用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的觀點進行組織,從而形成一個人和自然有機結合的有自己特色村莊〔3〕。

3、景觀多樣性原則

在農村地域范圍內和聚落景觀、生產性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是農村景觀所涉及的對象,并與農村的經濟、社會、習俗、審美、文化、精神、密不可分。農村景觀的多樣性是現代城鄉建設主要體現,包含經濟景觀、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和鄉村聚落景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與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和田園生活及農村特有的田園文化。

4、生態和自然相結合原則

生態資源和鄉村的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是鄉村未來建設發展的必然結果。鄉村建設應以自然資源良好的鄉村環境為主題。其一,鄉村景觀生態建設過程中應重視用各地區的景觀特色來打造出新的景觀格局。改善原有的景觀地質,或者是營造生態綠色廊道,或是改變原有地質景觀的建造方式、形狀、大小形成散布與聚集、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均勻者不均勻、的景觀格局。這些景觀空間的建造是在原有的氣候、地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基礎上融入了科學的人文思想而形成的,是人類追求自然和諧,進一步的改善對生物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可在鄉村風貌建設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城鄉建設。

三、城鄉建設中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方法

1、完善結構

完善結構,首先要有新的房舍,在節約能源、土地和材料的基礎上建造出具有地獄和民族風情的居民住房,在建造新的居民住房是需強化管理,統一規劃。還有新的,還要配備新的設施,包括:廣播、水電、通訊、道路、等都是新農村建設不可缺少的配套設施。

2、斑塊建設

斑塊的意義性就是不同于周圍的環境、相對均勻物質的非線性的區域。對于新農村而言就是指全部的生活環境,例如:生活公園、球場、房屋、飯館等等。斑塊建設就是指將所有相同的生活放在一個規定的區域內進行合理集中的建設,這樣是農村的生活規劃景觀看起來具有條理性,使之更加規范、達到了美觀的效果,消除了雜亂無章的現象。

3、走廊建設

原始傳統的農村,每戶之間并沒有平坦的道路聯系,村民們總是要在平坦的道路上前行,這樣造成了村民之間的交往的難度,而新走廊建設就是要實現家家戶戶的相連通的道路聯系,即水泥道路家家通,一條主干延伸出許多條支路,而每條支路都能通往每家每戶。這樣家家戶戶之間的走動就要比以前簡單多了,建設新農村走廊顯得新農村更加現代化,同時,也能促進村民之間的和諧程度,營造出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新農村氣象。

4、生態工程建設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建設工程建設,是一種利用生態學原理恢復自然生態以及建設人工生態的技術方法和手段,所強調的是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生態建設方法就是完整性―循環―協調―自力更生―共生的生態調控手段設計。生態工程通過對生態系統中五種共生循環再生的合理應用,和系統工程最優化方法相結合,進而設計出多層次的生態工程。

5、發鄉村旅游資源

鄉村建設應注重本土特色資源條件,因地制宜,適當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當然還要遵循開發和保護、整體和局部、領導指示和當地居民意見相結合等原則。可依據本村具體情況,打造樹木園林、田野草坪、農業果園等農業景觀,建設農田山莊、農舍旅店、田園茶館等。在開發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人和自然的有

機統一。

四、新農村景觀規劃存在的問題:

縱觀國內外農村景觀規劃發展進程,我國還處于一個相對落后及停滯不前的狀態,主要問題在于:一為有部分基層領導對規劃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并不到位。二為景觀規劃工作專業人才缺乏。三為景觀規劃的龍頭作用在農村沒有起到充分作用。四是景觀規劃編制水平偏低。五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景觀規劃工作任務重。六為農民的思想偏差,因為缺乏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從而沒有真正了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七為日益變差的農村壞境。

五、景觀規劃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1、加強農村景觀生態規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依據各自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和與生活習俗等情況合理規劃鄉村景觀。準確定位發展方向,使得各地的規劃特色鮮明與生態環境良好及保持可持續發展性。

2、培養一大批農村景觀規劃師, 進一步提高農村景觀規劃編制水平,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城市景觀規劃和農村景觀規劃不同,不能將城市景觀規劃的經驗照搬到農村規劃建設中來, 農村規劃有著不同于城市規劃的特征,只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農村景觀規劃師,做到對農村風貌的有深刻認識,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才能使農村景觀規劃得以長久的發展。

3、科學制定農村景觀規劃建設,使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六、結束語:

新農村景觀作為城市和自然景觀之間的一種過渡,為現代城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注重人作用于自然景觀后的效果,注重鄉村景觀本身所具有的東西,盡可能的從本土自然資源中去創建,最終打造出 “天人合一”的美麗鄉村環境。

【參考文獻】

[1]焦燕.生態村鎮建設要在傳承中創新[J]:中國農村科技,2013,7(12):188-189.

第3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小城鎮;規劃;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小城鎮規劃建設的迅猛發展,城鎮化水平迅速增長,各級政府也將推進“城市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小城鎮輻射帶動了一大批農業人口,流動人口到城鎮中來,從而加快小城鎮的發展速度,優化居住環境,增強吸引力,創建特色小城鎮,已成為小城鎮規劃工作如何適應宏觀形勢的變化和需求,將成為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小城鎮景觀規劃的意義

1.1 修復、保護自然景觀。城市,小城鎮,鄉村都是景觀的版塊,而小城鎮作為城鄉之間的聯結,對小城鎮進行景觀規劃與設計,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證大地景觀的連續性,從而使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流動等良性循環,達到城市生態化的目的,進而保護全球的生態環境,維持大地景觀的自然格局。

1.2 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小城鎮環境。景觀規劃是由建筑美學和地理學,生態學等學科交叉的產物,它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經驗應用于城市規劃中,進行小城鎮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就是要使相關人員明確在城鎮建設中要以人為中心,注重發掘城鎮中的景觀特色,借助歷史遺跡延續空間,使鄉村,小城鎮,城市三者系統有機結合,并尋求彼此間的協調,創造出人與自然統一,理想的田園城鎮。

1.3 延續文化脈絡,保持地方特色。在進行小城鎮景觀規劃與設計時,應根據小城鎮的資源特點來確定小城鎮景觀類型,特別是對歷史遺留下來與自然協調較好的景觀部分,要強化原有的氣脈,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要素的優勢,營造良好的景觀生態效應,此外,還尖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的同時竭力保存當地的文化品質并強化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宗教,民族特點,保護和創造小城鎮的文化特色。

1.4 促進小城鎮可持續發展。從景觀規劃的特點看,景觀規劃是實現鄉村,小城鎮,城市乃至全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規劃。因此我們應該利用鄉村的自然景觀,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然而,在面對生態危機和精神危機及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社會空間的問題,小城鎮的地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大自然對我們慘痛的報復中,人們越來越渴望與自然的和諧,越來越重視科學技術與人文的結合。

2 小城鎮景觀規劃的原則

2.1生態原則。小城鎮景觀的生態化是一個必然趨勢,營造良好的小城鎮生態環境,應該成為小城鎮發展永恒的主題,小城鎮景觀規劃重點應把小城鎮置于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中,堅持生態的原則,使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在建造人工景觀的同時,盡量減少破壞自然景觀,小城鎮接近自然環境條件好,就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以“綠”為主,將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小城鎮景觀環境。

2.2人本原則。小城鎮景觀規劃與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慮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將人的活動性和舒適性作為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出發點,注重保護和挖氣當地的人文景觀及風土人情,將人的活動融入到設計中,營造舒適,充滿人情味的小城鎮景觀。

2.3特色原則。特色是小城鎮的靈魂,它可以樹立小城鎮的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鎮的知名度,一個小城鎮要有特色,需要保留自己明顯的個性,小城鎮規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觀要素還少,故小城鎮景觀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要體現景觀特色,不是把各景觀要素簡單的羅列,而應是三維的,運用生態,人本,文化的觀點去組織這些景觀,形成生態優化,特色鮮明,加強小城鎮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抓住構成小城鎮景觀特色的基本要素,如地域自然條件,建筑風格,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去塑造其景觀特點。

3 小城鎮規劃的功能

3.1小城鎮的中間傳導作用。解決農民、農村中現存的許多問題,傳遞大中城市向農村的輻射,實行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物質,能源與信息的交換,都離不開小城鎮。

3.2小城鎮的示范作用。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素質與農村的文明程度,都需要小城鎮作為輻射媒介,需要小城鎮向周邊的農民提供直觀的“樣板”。通過小城鎮的示范帶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3小城鎮的分工作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是合理分工的,小城鎮一般更接近于大自然和原材料產地,農產品加工優勢明顯,城鎮的建筑風格及特色與周邊自然風貌結合更為密切,不少城鎮更是以這方面獨特的優勢引人注目,有的還是國家重要的旅游服務基地。

3.4小城鎮提供了低門檻,低成本的創業與就業環境。在農村非農就業人口中,有60%以上是由農民依托小城鎮自己創造的就業門路,目前,在城市新增一個就業崗位大約需要投資40萬元,而小城鎮也就是二三萬元,優勢非常明顯。

3.5大城市空間有機疏散的載體功能。要防止在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大城市的“攤大餅式”發展傾向,必須合理設置衛星鎮來分流主城區的部分產業功能或服務功能,實現多種形式的空間有機疏散規劃方案,促進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6小城鎮的服務功能。農村產業與就業結構調整,農業社會化服務,都需要一個相對集中的基地。這個基地必須要有一定規模和輻射范圍,小城鎮特別是重點鎮非常符合這一要求,能夠滿足這種需要和提供相應服務。

3.7小城鎮的服務功能。農村產業與就業結構調整,農村社會化服務,都需要一個相對集中的鞭地,這個基地必須要有一定規模和輻射范圍,小城鎮特別是重點鎮非常符合這一要求,能夠滿足這種需要和提供相應服務。

3.8小城鎮的引導分流作用。近年來,全國每年有約1300萬人從農村轉移出來,小城鎮已經成為分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渠道。

4 小城鎮規劃的建議

4.1城鎮規劃是從全局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出發的,在城鎮規劃指導下,行使城鎮規劃管理權,必然是強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個別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舍小家顧全局,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

4.2批準的城鎮規劃必須具有權威性,不得擅自改變。經過批準的城鎮規劃具有法律效力,我國《城鄉規劃法》規定:各項建設用地和建設工程,必須符合城鎮規劃,服從規劃管理,任何人無權擅自改變。

4.3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必須保護,不能破壞。這些都是城鎮的驕傲和無價之寶,是用金錢換不來的。必須倍加珍惜,精心呵護,不允許隨意侵占,吞食,破壞,也不允許毀了古的建新的,扒了真的蓋假的。

4.4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配套,不能欠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城鎮規劃,完善城鎮功能,推動城鎮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按照城鎮規劃配套建設,道路先行,水電氣跟上,不能顧此失彼,出現馬路“拉鏈”現象。

5 結束語

我國小城鎮的規劃工作由于人員素質,體制,科技,設備等原因,發展遲緩,質量較低。我們應從目前體制,法制,自身發展上進行積極的思考,探尋小城鎮科學,合理,快速發展的道路。 加快小城鎮的建設,對吸納廣大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減輕城市社會就業壓力和人口轉移對大中城市的沖擊,同時又能在廣大農村展示城市生活,傳播現代城市文明,起到一般鄉鎮難以起到的示范帶動作用,因而促進城鄉經濟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于今.加強小城鎮建設與管理協調城鄉發展步伐[J].小城鎮建設,2009,(4).

[2] 田煥英.完善小城鎮規劃管理的思路和建議[J].中國科技博覽.2010,(21)

第4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鄉村景觀;旅游;鄱陽湖流域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積的97%屬于鄱陽湖流域。鄱陽湖流域農業發達,被稱為“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謠、節令、習俗、耕技等方面獨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鎮。距今為止江西省有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浮梁縣瑤里鎮、青原區文陂鄉陂村、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江灣鎮汪口村、思口鎮延村、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等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流域內獨具特色的鄉村景觀具有較大的旅游發展潛力。鄉村旅游已成為鄱陽湖流域經濟開發和旅游研究的熱點[1]。筆者試圖對鄱陽湖流域鄉村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實現鄉村旅游景觀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完美統一,讓農業發展方式與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發展相協調,維護鄱陽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區鄉村景觀旅游規劃的意義

(一)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

鄱陽湖流域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豐富多彩,農耕文化與良風美俗交相輝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魚俗文化、候鳥文化、陶瓷文化、藥文化、酒文化、禪宗文化、儺舞文化、廬陵文化、客家文化異彩紛呈[2]。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開發中國最美鄉村游、梅窖三僚“風水文化第一村”、 “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等鄉村旅游,對保護文化遺產,豐富旅游資源具有重要意義[2]。

(二)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

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對鄉村優美環境的向往油然而生。鄉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點及鄉村旅游的賣點都是優美的環境,因此,對鄉村景觀進行旅游規劃,通過旅游業的科學管理促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保護環境,提高旅游資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義古村群、進賢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庫、婺源理坑、永修吳城、浮梁瑤里、新余昌坊、龍虎山上清、金溪竹橋、廣昌驛前、龍南關西、貴溪樟坪、井岡山菖蒲、樂安流坑、銅鼓大等鄉村環境無一不讓行人和游客交口稱贊[3]。

(三)振興鄉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

鄉村旅游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帶動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倍增效能高等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動居民消費,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能增加鄉村居民的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調整和優化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讓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4],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困境

(一)開發與保護相矛盾

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經營者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惜犧牲資源與環境、破壞文化遺產,導致旅游開發與保護相矛盾。如,婺源鴛鴦湖由于水上旅游項目的開發帶來的快艇的影響和游客的進入,干擾了來湖棲息越冬的鴛鴦,冬季來婺源棲息的鴛鴦由開發旅游前每年大約4 000對銳減至每年2 000多對[5]。為了經濟效益,鄉村旅游景區商業氣息過重、旅游商品泛濫,嚴重破壞鄉村特質性景觀,淡化了鄉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鄉村不少居民為了經營旅社、飯店和小買賣,拆舊房建新房,導致古建筑的破壞和文化遺產的丟失。

(二)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鄉村景觀是鄉村與其所處的自然、文化、社會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系統與格局[4],不同的鄉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區鄉村景觀規劃過程中沒有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往往因為眼前利益,頭腦發熱,照抄照搬他人掙錢的項目,缺乏景觀資源特質性的認知與保護,導致景觀同質化。

(三)景觀類型單一,景點分散

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類型單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觀,如安義古村群與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是研究區鄉村旅游主要景觀;二是農家樂和采摘園景觀,如采梨、采橘、采蓮、摘草莓等與品農家菜、吃農家飯、體驗農家生活。研究區鄉村旅游景觀不僅類型單一,而且景點分散;不僅研究區2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鎮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東線、北線、西線各景區景點也很松散,通達度不高。

三、研究區鄉村旅游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一)生產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是中國水稻生產主區,在鄱陽湖沿岸鄱陽、余干、萬年等鄉村構建稻、魚、鴨共棲農田景觀;在郊區或城市周邊的鄉村構建輪作農田景觀、間混套作農田景觀;在丘陵地區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灘地果漁糧”立體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如婺源篁嶺丘底河谷灘地形成稻-魚和藕-魚特色水域區,丘上小于5°的緩坡地帶種植特種水果、瓜類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種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頂形成水保林木區,布局上突出春季賞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體驗的景觀特色[2];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去構建“糧(飼)―豬(牛)―沼―稻(果、棉、茶、油、菜)”農田景觀[6]。

(二)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鄱陽湖流域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歷史文化名村為龍頭的古村名鎮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陶瓷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客家文化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依托道教文化的的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以婺源為龍頭的中國最美鄉村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三)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

綜合性鄉村景觀旅游規劃包括自然景觀、生產景觀、文化景觀、體驗景觀的規劃。在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景觀的動態性特征、景觀的復合性特征及鄉村景觀資源的整合,并依據鄉村旅游的特點、鄱陽湖流域自然景觀、資源環境及目標市場與系統內部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的關系,按坡度、等高線從低到高進行水域和濕地漁俗文化體驗與候鳥觀光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平原農耕文化體驗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丘陵、盆地特色種養休閑農業旅游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和山地景觀旅游垂直開發規劃設計(包括山底溫泉度假享樂景觀構建、山腰認知觀賞與休閑療養景觀構建、山頂草甸體驗休閑景觀構建)[2]。

參考文獻:

[1] 大江網.江西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1個數量列全國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蘭,姚寧萍,潘華華.鄱陽湖流域農業旅游垂直開發模式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5):931-935.

[3] 張香鳳,楊光灶,金姝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旅游互動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2):312-316.

[4] 王娜,魯峰.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706-708.

第5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景觀(landscape)概念及景觀研究的進展,是人類對人-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表1是對景觀概念及有關研究學科的概要總結。

    表1 景觀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

    景觀概念作為視覺美學意義上的概念與"風景"、"景致"、景色"同義作為地學概念與地形、物同義,主要用來述地殼的地質、地和地貌屬性作為生態系統的能流和物循環的載體形成時期從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紀20世紀以景觀為

    對象的研

    究

    景觀作為審美對象,是風景詩、風景畫及園林風景學科的研究對象作為地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從空間結構和歷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觀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不但從空間結構及其歷史演替上,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關

    學科建筑、城市規劃、園藝等自然地理、歷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態科學、現象學、區域科學等

    1.2 景觀設計與景觀設計師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

    對該學科,國人常以"造園"、"園林"、"風景園林"、"景觀建筑"或"景觀"、"地景"等與之對譯。筆者主張以"景觀設計學"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對該學科的一種理解以及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的理解。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國景觀設計學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為一種職業的稱號,第一次在紐約中央公園委員會中使用。用本學科權威史學者,已故哈佛大學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話說"他們參照與建筑物相應的職業-'建筑師',發明這個名字用來表達與整體景觀相對應的一種職業,而尤其強調'設計'。設計包括對問題的分析、設計一種解決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什么問題呢?任何關于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其范圍是無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經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書中也有一段點題的話語道破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及其對應學科的定義:

    "我們可以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

    當然,該學科更為貼切的名稱可能是"土地的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理論強調規劃的基點以人為本,在更高的層次上能動地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以維護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與持續。因而,景觀規劃師是協調者和指揮家,是可持續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創造者。

    2 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發展

    2.1 歷史概況

    早期美洲土著對于現代美國景觀設計,除了在園藝方面稍有貢獻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殖民時期的景觀設計也只是對意大利、法國或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園林設計的模仿。始于英國、卻盛于美國的工業革命,為美國帶來優越的物質文明。但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了資源和環境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另一方面,大工業生產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數貴族及其侍從,集居在城市里的人們需要一個身心再生的空間。

    將景觀視為愉悅和滿足的現代觀念,是藉由風景畫和庭園設計而提高的。當西方國家逐漸現代化時,藝術家嘗試捕捉自然的氣氛和表達自然的特質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國充滿畫意的風景和具原野風貌的壯麗的景觀是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影響美國景觀價值的兩大主導因素。一大群藝術家、作家熱情地贊美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誕生了。

    2.2 1858年紐約的中央公園與傳統造園的分離標志著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創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與合伙人Vaux按當時流行的自然風格完成了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這個公園圍著圍墻,景色非常優美,和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圖1,紐約中央公園, 俞孔堅攝)。它滿足了市民尋求慰藉與歡樂的愿望,促進了不斷高漲的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潮流,因而使設計者一舉成名。與此同時,Olmsted還堅持把自己從事的專業從傳統的造園專業中分離出來,把自己從事的專業稱為"景觀設計",把自己稱為"景觀設計師",并于本世紀初在哈佛大學主持了景觀設計課程。以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為起點,景觀規劃設計從此走上獨立的道路并發展為一門新的學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學開設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在美國,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是哈佛大學首創的,在某種意義上,哈佛大學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代表了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史。從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觀規劃設計師在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校園、居住區及自然保護地等方面所做的規劃設計奠定了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基礎(圖 2,作為國家歷史文物的Olmsted設計事務所舊址, 俞孔堅攝)。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并在全國首創了4年制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學士學位。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開始主持哈佛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實踐以及專業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確立,使美國的景觀規劃設計一開始便定位在一個很大的活動范圍內,包括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城鄉風景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居住區、校園、地產開發、農場和國家公園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隨后又進一步擴展到主題公園和高速公路系統的景觀設計,這使景觀規劃設計師成為人居環境的主要規劃設計師和創造者。

    2.4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專業教育體系

    哈佛大學的設計學科群包括建筑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建筑學的專業教育始于1893年,脫胎于文理學院的藝術課。此后,于1900年開創了景觀規劃設計專業課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內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這便是哈佛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學年開始,哈佛已有了系統的景觀規劃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應用科學研究生院中設碩士學位。1923年哈佛大學開設了城市規劃課程,形成建筑-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三足鼎立的格局,并發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學成立設計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碩士生和極少數的博士生,同時培養多個層次的進修生,沒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觀規劃設計被作為一個非常廣的專業領域來對待,從花園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態規劃,包括流域規劃和管理。景觀規劃設計師應兼有工程技術和設計學的創造能力,同時必須具有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心。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城市的不斷擴展,景觀規劃設計師的任務不僅是設計和創造新的景觀,同時在于景觀保護和拯救。為此,他們往往是造就多種文化和生態背景下的人居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專家。

    景觀規劃設計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先哲的作品中,從藝術、設計理論、民用工程中,以及從場地分析中獲取營養,同時強調影響設計過程的土地規劃和生態分析,研究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等, (圖3,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生的實習, 俞孔堅攝; 圖4,哈佛大學景觀設計進行公眾參與與規劃實踐, 俞孔堅攝。圖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畢業典禮, 吉慶萍攝)。

    2.5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

    哈佛大學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分3類:設計課(Studio)、講課和研討會(Lectures and Seminars)、獨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設計課是學習和探索的核心,授課和研究強調關鍵問題的分析,重視對視覺、理論、歷史、專業實踐活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課程著重設計技能的培養,廣泛涉及與景觀規劃設計相關領域的技術與知識。

    講課和研討會主要是講授與探討景觀規劃設計的歷史、理論及方法論。獨立研究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論與方法論的基礎上,開展某一方向的專門性研究,由導師指導,基本上獨立完成研究,寫論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第6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規劃;生態;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在這一基礎之上制定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國外農村景觀規劃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積極有效的成果。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深深的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難點仍在農村,新農村景觀規劃建設成為了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題。正是如此,我國學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積極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對鄉村景觀規劃進行了系統的、有組織的探索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二、國外鄉村景觀規劃研究歷程

一般認為國外鄉村景觀規劃研究較早主要是歐洲的一些國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其規劃理論與方法體系逐漸形成并不斷完善,將世界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

西方國家的鄉村景觀在最近幾十年的工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威脅。如城市的擴張,各類設施的建設猛增,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大量遷入,加之機械化、現代化的的農耕方式和對土地的不合理開發和廢棄,改變了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與鄉村景觀的社會文化特質,加速了鄉村景觀不斷退化,更加劇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從形成景觀的社會和文化方面對鄉村景觀進行了理論上的豐富,給予鄉村景觀在生態功能、空間優勢、文化傳統與經濟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上世紀九十年,國際景觀生態學組織在《歐洲鄉村景觀的未來》會議上圍繞景觀變化、可持續農業與鄉村景觀、景觀恢復三個主題進行討論研究并形成共識。解決鄉村景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研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滿意的成果。

三、國外鄉村景觀規劃研究視角

幾十年來國外發達國家對鄉村景觀的研究從多層次、多視角來考慮,獲得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成果。如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和方法、建立鄉村景觀規劃的評價體系、以及對鄉村景觀的保護研究等等。相比新興的鄉村規劃建設,對于傳統的鄉村的保護研究,國家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居民都擁有較高的參與度和保護意識。總體而言,從對國外鄉村景觀的研究來看,具有幾大特點:側重于生態環境的研究、充分考慮景觀中人的行為研究、注重景觀的社會和文化價值的研究。

國際上在鄉村景觀規劃領域的研究具有核心指導作用的“國際土地多種利用研究組”是一個由世界多國從事該領域的著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組織,提出了一系列的如“空間概念”、“生態網絡系統”以及如何處理鄉村景觀規劃過程中的關系問題對世界鄉村景觀規劃研究影響深遠。

美國在鄉村規劃中非常重視景觀生態和區域文化的融合所帶來的價值。比較有代表的是Forman,他在總結了北美與西歐生態空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可能景觀設計理論”為新形式下的鄉村景觀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新思路。著名捷克斯洛伐克生態學家 Ruzicka 和 Miklos 和德國 Haber 等人在鄉村景觀重建和土地協調利用方面提出了景觀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體系(LANDEP)以及DLU 策略系統并在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國在二戰以后,隨著人們對傳統觀念的回歸,對鄉村人居環境和整合的鄉村意象成表現出了高度重視,對自然的追求成為社會的共識,在改革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在滿足現代功能需求的同時,極力以改造現有環境、恢復傳統鄉村建筑景觀風貌為特色。另外,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傳統回歸和原生地域風貌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老建筑改造方面有不少獨到的成功經驗。澳大利亞將鄉村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在創造更大的農業發展市場的同時也塑造了新的鄉村景觀意象。

亞洲的韓國、日本,在鄉村景觀規劃研究中,根據本國國情,融合生態理念和文化背景,突破現有景觀規劃格局,推動了其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有傳統鄉村聚落群、有序的梯田、果園和人工草地等。

四、國內新農村景觀規劃研究現狀

近年來,新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學者們對如何實現新農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挖掘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以保護新農村景觀的特色和完整性等問題表現出了高度關注并進行了有組織、系統性的研究。

我國學術界對新農村景觀規劃的研究源自于1989年召開的第一屆景觀生態學討論會。近年來我國在研究新農村景觀規劃的設計原則、方法和意義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如王云才、王悅與王仰麟等老一輩學者在多年前提出的鄉村景觀規劃的原則和方法以及相關學者對相應景觀規劃的實際案例研究;在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上,陳威先生的“AVC”理論、王云才先生的旅游規劃設計理論、趙輝先生的村域景觀資源利用等等都對新農村景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出臺,多方面完善了鄉村建設的法律依據,確立了鄉村的地位,為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五、比較分析我國新農村景觀規劃分析存在的問題

比較國內外鄉村景觀的規劃,綜合我國的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實踐,我們不難分析出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這很多問題。最主要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規劃水平較低

研究表明全國完成制定鄉村總體規劃的村莊達到了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高度,但是相比國外的鄉村景觀規劃來看規劃水平較低。在新農村的總體布局模式上形式單一,甚至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區的布局模式等使得新農村缺乏鄉村應有的生活氛圍和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規范

國外對鄉村景觀的規劃研究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多國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規范,鄉村居民的規劃和保護意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國鄉村居民觀念上的不規范導致對新農村景觀規劃發展混亂和低層次,雖然很多地方都打著綠色生態村等各色旗幟,形成了一定的意識,但是自行拆舊建新,毫無設計感可言的混凝土平頂依舊隨意而行,簡簡單單的把景觀規劃理解為綠化種植,缺乏合理的布局。

(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鄉村生態環境面對居民對資源的無節制的胡亂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破壞變得千瘡百孔。傳統農業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促進經濟增長手段的使用使得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

除此之外,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保護力度還不夠,國家政策和鄉村居民的意識對新農村景觀的理解和開發還存在這一定的局限性。

六、結語

面對農村生活水平和環境意識的需求不斷提高的現實,對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仍呈現出落后的發展,我國僅僅停留在傳統規劃學的用地平衡層面,仍需要不斷的探索發展。比較國內外新農村景觀規劃的理念和實踐,我們深深認識到國外學者們對新農村生態、對社會和文化意識等在景觀規劃中的重要性;未來新農村景觀規劃研究必須綜合多學科的交叉,科學制定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模式,堅持以生態、人本、多樣、本土特色為基本原則,建立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可持續體系。(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

參考文獻:

[1] A rriaza M, Canas JF. 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9(3): 115-125

第7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新農村社區;綠地;生態

1. 景觀生態學理論概述

1.1 景觀生態學。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建立在生物學和地理學基礎上的綜合學科,研究不同尺度人地系統的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聯系、動態發展過程及系統穩定的對策的。與傳統生態學研究相比,景觀生態學更加強調空間異質性、等級結構和尺度在研究生態學格局和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學系統的影響,尤其突出空間結構和生態過程在多個尺度上的相互作用關系。

1.2 景觀生態學理論。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

(1)斑塊的基本原理。按照起源可將斑塊(patch)分為四類:干擾斑塊、殘余斑塊、環境資源斑塊和引入斑塊。斑塊的基本原理包括:斑塊尺度原理、斑塊數目原理、斑塊形狀原理、斑塊的位置原理等。

(2)廊道的基本原理。簡單地說,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廊道可以是隔離的條狀地帶,幾乎所有的景觀都為廊道所分割,同時又被廊道所聯結,這種雙重而相反的特性證明了廊道在景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在運輸、保護資源和美學等方面的應用,幾乎能以各種方式滲透到每一個景觀中。

2. 景觀生態設計和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

2.1 景觀生態設計的整體性原則。景觀設計的真正內涵是指通過對環境設計使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它對于滿足人的需要包括心理和生理兩方面。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環境藝術,涉及環境工程、生物、社會、藝術等眾多學科。既是諸學科的應用,也是綜合性的創造;既要考慮到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效果,同時也要符合人們的行為習慣。景觀設計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營造適合人類生存的和諧自然空間。

2.2 景觀規劃設計的趨勢。

2.2.1 以人為本。人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歸宿。西蒙茨自稱是嘗試著把所看到的精彩景觀規劃設計作品提煉成為基本的規劃與理論的第一任,它用富有詩意的文筆描繪了人們置身其中的體驗。結論得出景觀規劃設計的主題服務對象時人。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我們喜愛保持自然地現象,并且是受到我們人類的本能驅使。合理規劃,理解人類的這些本能,既能區別人魚動物的本職,也能得知人類渴求美的心理。人們在以來自然地同時,還可以認識自然地規律,并且順利的改造自然。

2.2.2 文化立本。社會環境因素,人文因素是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靈魂。景觀規劃設計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等。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對于景觀規劃設計業呈現出極大地異質性。

2.3 新農村社區中的村落景觀要素。村落景觀要素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構成要素:建筑環境景觀要素;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非物質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輔相成,豐富地演繹著鄉村旅游景觀的廣闊內涵。

2.3.1 建筑環境景觀要素。

(1)鄉村范圍及周邊自然環境上,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體現出人們常說的“大尺度的生態環境”。

(2)住宅周邊環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進行了綠化,一般有古樹、小溪等,同時與樹木、菜地混為一體,也是我國山水畫的傳統主題,居住環境十分優美宜人。

(3)住宅和室內環境。傳統村落保留著傳統的建筑風格,而建筑風格也因地而異。不同民族之間,在山區和平原之間都有極其明顯的差異。這些傳統的建筑,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歷史。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風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為重要的鄉村旅游景觀。

2.3.2 農耕文化生存景觀要素。農耕文化生存景觀實際上更多還是以人類生存環境為中心的。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農耕文化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景觀各異的生存痕跡記錄著人類前行的腳步,彰顯著人類無窮的智慧。自然、歷史、人文諸方面因素推動著社會前進的車輪,景觀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貫穿了人類對生存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農耕文明不同發展階段人類在謀求生存過程中的多種多樣的農耕文化景觀。

2.4 新農村社區景觀規劃的誤區。

2.4.1 脫離個性特征。盲目跟風和照搬經驗在我國新農村社區建設前期,本可以吸取一些他鄉別國的經驗和教訓。但是一些地方出現了直接搬用套用他國經驗,或者盲目跟風部分發達地區農村建設策略的現象。

2.4.2 城鄉等同化。一些人認為,新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讓農村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住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房子。于是樣樣學城市建設,大搞拆村建居、大搞農村規劃、大搞基礎建設及硬化工程的現象到處可見。我國的農村村落由于長期處于無規劃指導的狀態,原有村容多數不大整潔。要建設新農村社區,提高農民的居住環境水準,的確需要專業規劃和指導。然而在諸多村鎮,簡單地把農村規劃理解為就是從平地上重新建立一個全新的居住區,導致農村居住區景觀與城市住宅區景觀毫無區別,丟失了農村特有的景觀空間格局。我們搞新農村社區建設,追求的是城鄉等值化,而非等同化。

2.4.3 經濟建設破換景觀環境資源。建設新農村社區就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社區,就是要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

水平。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關鍵是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引進省外、國外資金,在農村興辦企業建設。這一舉措的確有利于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農民的收入。

3. 新農村社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設計方案的主旨在于能夠對于當地進而進行全面的組織和設計,從而達到以下四個基本目標:

(1)人性化:景觀設計方案的特點在于運用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在充分把握場所精神、歷史文脈、人體尺度的基礎之上,注重景觀形態對人的心理感覺的影響,從整體規劃的高度進行設計,將方案的各個部分融合在一起。

(2)高品質:景觀設計的標準要求層次高,突出景觀的生態效益,以利于形成環境優雅、美觀和諧的個性化生活社區。

(3)簡約性:簡單、易行是貫穿設計的主線。有意識地對景觀設計的要素進行簡化處理,包括形勢與空間的簡化,在滿足社區功能要求的基礎之上形成能夠滿足和促進居民利用場地進行活動的設計,借以加強讓你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4)鄉土化:無論是硬景的石材還是軟景的植物都盡量使用當地物材。我們在景觀設計中都要盡可能地采用鄉土耐用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合理運用,使整個社區景觀設計更增添鄉土氣息。

4. 小結

村落景觀要素是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的作品,體現了鄉村的生存智慧,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記錄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村落文化一直以它特有的樸實、寧靜、和諧的意境存儲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在新農村社區建設中如何處理好建設與村落文化景觀保護是一個重要課題,有著自身特點的村落文化景觀的農村對發展新農村旅游有著重要優勢,有利于把新農村建設向深處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婧. 風景名勝區村落景觀的特色與整合[D]: 南京林業大學,2007.

[2] 梁P. 徽州村落的形態構成和景觀意象[J]. 華中建筑,2004,(1).

[3] 王麗云. 對新農村景觀建設實踐誤區的思考[J]. 生態經濟,2011,(7).

[4] 李敏. 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落文化景觀保護和延續――桂林近郊新農村景觀設計[J]. 中華民居,2011,(12).

[5] 閭海. 新村規劃中的特色塑造研究――以睢寧縣兩個村莊規劃為例[J]. 現代城市研究,2011,(4).

第8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景觀生態規劃(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模式是繼I. McHarg的“自然設計”(Design With Nature,1969, 1981)之后,又一次使城鄉規劃方法論在生態規劃方向上發生了質的飛躍。自然設計模式摒棄了追求人工的秩序(orderliness)和功能分區(zoning)的傳統規劃模式強調各項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suitability和fitness)和體現自然資源的固有價值;而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則強調景觀空間格局(pattern)對過程(process)的控制和影響,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猶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關系(Forman and Godron,1986; Risser, 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a)。

下面將從思想與發展,基本原理和規劃的總體模式各個方面介紹景觀生態模式其在城鄉與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1景觀生態思想及發展

首先,景觀(landscape)一詞在這里必須同視覺美學意義上的風景,和作為一般描述性的地形地物概念區別開來(Naveh and Lieberman,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俞, 1987)。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概念,比風景和地貌意義上的景觀概念有更深而廣的內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義,他是指多個生態系統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mosaic),空間尺度大體在幾平方公里至幾百平方公里的范圍(Forman and Godron,1986; Forman 1995b)。

“景觀生態”一詞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見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Shreiber, 1990)。當時航片開始普及,使科學家們能有效地在景觀尺度上進行生物群落與自然地理背景相互關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觀生態學才真正在把土地鑲嵌體(land mosaic)作為對象的研究中逐步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般性規律,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科學。他以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格局)的關系和變化為特色。這些過程包括物種和人的空間運動,物質(水、土、營養)和能量的流動,干擾過程(如火災、蟲害)的空間擴散等。

景觀格局是景觀元素的空間布局,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和水體,森林斑塊,農田斑塊,建成區等。而無論景觀的格局或是過程,都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所以,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格局和景觀過程及其變化的科學。

2“斑塊-廊道-基質”模式

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區景觀(Forman and Godron,1995a),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這種語言和景觀與城鄉規劃師及決策者所運用的語言尤其有共通之處,因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觀察結果很快可以在規劃中被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景觀生態規劃能迅速在規劃設計領域內獲得共鳴的原因之一,特別在一直領導世界景觀與城鄉規劃設計新潮流的哈佛大學異軍突起。美國景觀生態學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與國際權威景觀規劃師Carl Steinitz緊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統教授Stephen Ervin的強有力技術持支,從而在哈佛開創了又一代規劃新學派(Wenche et al, 1996)。目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高級研究中心(包括設計學博士計劃)中已專門設有景觀規劃與生態這一方向,使景觀生態學真正與規劃設計溶為一體。

運用這一基本語言,景觀生態學探討地球表面的景觀是怎樣由斑塊、廊道和基質所構成的,如何來定量、定性地描述這些基本景觀元素的形狀、大小、數目和空間關系,以及這些空間屬性對景觀中的運動和生態流有什么影響。如方形斑塊和園形斑塊分別對物種多樣性和物種構成有什么不同影響,大斑塊和小斑塊各有什么生態學利弊。彎曲的直線的,連續的或是間斷的廊道對物種運動和物質流動有什么不同影響。不同的基質紋理(細密或粗散)對動物的運動和干擾的空間擴散有什么影響等等。回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景觀生態學得出了一些關于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性原理,為景觀規劃和改變提供了依據。

3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

盡管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生物運動的觀察得出的,但它們具有關于運動和流動等景觀格局關系的一般性意義,也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景觀。

3.1 關于斑塊的基本原理

3.1.1 斑塊尺度原理

一般來說,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才有可能涵養水源,聯接河流水系和維持林中物種(interior species)的安全和健康,庇護大型動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并允許自然干擾(如火災)的交替發生(Pickett and Thompson, 1978.)。總起來說,大型斑塊可以比小型斑塊承載更多的物種,特別是一些特有物種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塊的核心區存在。對某一物種而言,大斑塊更有能力持續和保存基因的多樣性。

相對而言,小型斑塊則不利于林內種的生存、不利于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不能維持大型動物的延續。但小斑塊可能成為某些物種逃避天敵的庇難所,因為小斑塊的資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動物,從而使某些小型物種幸免于難。同時,小斑塊占地小,可以出現在農田或建成區景觀中,具有跳板(stepping stone)的作用。

3.1.2 斑塊數目原理

減少一個自然斑塊,就意味著抹去一個棲息地,從而減少景觀和物種的多樣性和某一物種的種群數量。增加一個自然斑塊,則意味著增加一個可替代的庇難所,增加一份保險(Opdam, P., 1991.)。一般而言,兩個大型的自然斑塊是保護某一物種所必須的最低斑塊數目,4~5個同類型斑塊則對維護物種的長期健康與安全較為理想。

3.1.3 斑塊形狀原理

一個能滿足多種生態功能需要的斑塊的理想形狀應該包含一個較大的核心區和一些有導流作用及能與外界發生相互作用的邊緣觸須和觸角。圓整形的斑塊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邊緣圈的面積,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區的面積比,使外界的干擾達到盡可能的小,有利于林內物種的生存。但圓整的斑塊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3.1.4 斑塊的位置原理

一個孤立的斑塊內物種消亡的可能性遠比一個與大陸(種源)相鄰或相連的斑塊大的多。與種源相鄰的斑塊當其中的物種滅絕之后,更有可能被來自相鄰斑塊同種個體所占領,從而使物種整體上得以延續。

選擇某一斑塊作為保護對象時,一方面要考察斑塊本身的屬性,包括物種豐富性和稀有性;同時也要考察其在整體景觀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戰略點的概念(strategic point)就是針對斑塊在景觀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出來的(Yu, 1995a~c, 1996a )。他認為,景觀中有某些關鍵性的位置,對它們的占領和改變,可以對控制生態過程產生異常重要的作用。

3.2 廊道的基本原理

3.2.1 連續性原理

人類活動使自然景觀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觀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強孤立斑塊之間的及斑塊與種源之間的聯系,是現代景觀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聯系相對孤立的景觀元素之間的線性結構稱為廊道。生態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普遍承認廊道有利于物種的空間運動和本來是孤立的斑塊內物種的生存和延續(Forman and Godron, 1986; Harris and scheck, 1991; Saunders and Hobbs, 1991; Smith and Hellmund, 1993)。從這個意義上講,廊道必須是連續的。

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景觀結構,它也可以引導天敵進入本來是安全的庇護所,給某些殘遺物種帶來滅頂之災。廊道本身的構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高速公路和高壓線路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是重要的運輸通道,但對生物來說則是危險的障礙。在美國,公路是野生動物最大的殺手。

3.2.2 廊道的數目原理

假設廊道是有益于物種空間運動和維持的,則兩條廊道比一條要好,多一條廊道就減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風險。

3.2.3 廊道構成原理

聯系保護區斑塊的廊道本身應由鄉土植物成份所組成,并與作為保護對象的殘遺斑塊相近。

3.2.4 廊道寬度原理

越寬越好是廊道建設的基本原理之一(Binford and Burchenau 1993)。廊道如果達不到一定的寬度,不但起不到維護保護對象的作用,反而為外來物種的入侵創造條件(Frankel,and Soule′, 1981.)。對廊道的寬度,目前尚沒有一個量的標準,對一般動物的運動而言,1~2公里寬是比較合適的,但對大型動物則需十到幾十公里寬。 轉貼于  3.3 關于景觀鑲嵌體的基本原理

3.3.1 景觀阻力原理

景觀阻力是指景觀對生態流速率的影響。景觀元素在空間的分布,特別是某些障礙性或導流性結構的存在和分布、景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將決定景觀對物種的運動,物質、能量的流動和干擾的擴散的阻力。阻力隨著跨越各種景觀邊界的頻數的增加而加大。不同性質的景觀元素產生不同的景觀阻力,如對動物空間運動來說,森林或草地比建成區的阻力要小。一般而言,景觀鑲嵌體的異質性越大,阻力也越大。

3.3.2 質地的粗細原理

一個理想的景觀質地應該是粗紋理(coarse grain)中間雜一些細紋理(fine grain)的景觀局部。即景觀既有大的斑塊,又有些小的斑塊,兩者在功能上有互補的效應。質地的粗細是用景觀中所有斑塊的平均直徑來衡量的。在一個粗質地景觀中,雖然有涵養水源和保護林內物種所必須的大型自然植被鑲嵌,或集約化的大型工業、農業生產區和建成斑塊,但粗質地景觀的多樣性還嫌不夠,不利于某些需要兩個以上生境的物種的生存。

相反,細質地景觀不可能有林內物種所必須的核心區,在在尺度上可以與鄰近景觀局部構成對比而增強多樣性,但在整體景觀尺度上則缺乏多樣性,而使景觀趨于單調。

3.4 景觀生態規劃總體格局原理

在上述有關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的一般原理基礎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兩個景觀整體模式,以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總體原則(Forman,1995a-b)。

3.4.1 不可替代格局

景觀規劃中作為第一優先考慮保護或建成的格局是:幾個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塊作為水源涵養所必須的自然地;有足夠寬的廊道用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空間運動的需要;而在開發區或建成區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塊和廊道,用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一優先格局在生態功能上不可替代性的理由在前幾條一般原理里已闡明。它應作為任何景觀規劃的一個基礎格局。根據這一基礎格局,又發展了最優景觀格局。

3.4.2 最優景觀格局

“集聚間有離析”(aggregate-with-outliers)被認為是生態學意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Forman,1995a)這一模式(原理)強調規劃師應將土地利用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地帶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這一模式有7個方面的景觀生態學意義。

①保留了生態學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保護稀有生物;

②景觀質地滿足大間小的原則;

③風險分擔;

④遺傳多樣性得以維持;

⑤形成邊界過渡帶,減少邊界阻力;

⑥小型斑塊的優勢得以發揮;

⑦有自然植被廊道利于物種的空間運動,在小尺度上形成的道路交通網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

所以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有許多生態優越性,同時能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McHarg, 1969; Forman and Godron 1986; Franklin and Forman, 1987)。包括邊界地帶的“飛地”可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息度假和隱居機會;在細質地的景觀局部是就業、居住和商業活動的集中區;高效的交通廊道聯接建成區和作為生產或資源基地的大型斑塊。這一理想景觀格局又能提供豐富的視覺空間。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任何類型的景觀,從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觀,到城市和農田景觀。

4結語

景觀生態學為景觀及城鄉規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景觀生態規劃,它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態適應性的經典規劃和生態規劃方法論之上的又一次思維轉變。它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及對大地結構和功能認識的深入的必然。

第9篇:城鄉景觀規劃與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理念;生態園林;園林景觀;城市規劃;建設

Abstract: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ject, need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structure, stereo system standard seriously thinking of plan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o a se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gle, elaborated analysis concep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cept and fun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城市園林規劃是一門復雜的科學技術,需要在科學創新、統籌安排、結構合理、立體系統的標準上進行規劃,需要綜合考慮園林景觀的各種影響因素,需要不斷的參考和學習國內外的先進設計理念及技術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的結合當地的文化底蘊及風土人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近年來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災害已經逐漸引起人們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所以城市園林規劃與建設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考慮生態環境問題。要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的發展,就要將自然生態環境與人的生產活動、城市的發展規劃等有機的結合起來,要樹立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生態園林理念,兼顧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

1 概述

近年來,生態環保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現在人們所普遍提及的生態園林型城市,就是以保護、建設和完善城市大環境為基本出發點,以追求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環境為根本歸宿,以人與城市、自然與社會、現在與未來的相互依存與共生為重點,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園林規劃建設強調的是景觀的美觀性與功能性的完美結合,以科學的城市園林景觀規劃達到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改善,從而促進城市綜合生態環境的改善。城市生態園林規劃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創造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共生的樂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2 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要點

2.1 生態園林型城市景觀規劃原則

(1)尊重自然,生態優先;以人為本,體驗為先。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重點是要解決好保護和利用、改造和恢復的關系,保護生態系統,而不單單是依靠城市綠地建設。此外,在城市建設及當地經濟發展政策上,不能制定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不合理的過度開發,要利用并保護自然環境,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

(2)系統整合,城鄉一體;景觀分區,風情各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方法,可以利用景觀生態學“斑塊- 廊道- 基質”的方法,將城市綠地系統化,充分發揮綠地效應,實現整體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與此同時,緊密聯系城市綠地系統和國土綠化,把城市當成一個大花園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規劃出多個個性化的景觀分區,形成城鄉一體的優良生態環境。

2.2 生態型城市園林景觀規劃的基本特點

為了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要在城市園林綠地上做好功課,這是豐富城市景觀的主要素材。園林是一個城市的大門,它給城市人們帶來第一印象,尤其是機場、車站、主要街道這些地段,其園林景觀規劃建設的質量將會給人們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對于這些地段,往往需要豐富園林綠地裝飾,對不同地點、街道給與不同的綠化形式,形成風格各異而又相互和諧共處的園林風景,給城市帶來勃勃生機和美的感受。具體的措施有:建立寬厚的綠化網絡;努力豐富城市的園林景觀;保證城市良好的生態園林環境;適當開發有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建立獨特的城市風貌;繁育和保存優良的物種資源。

3 生態園林型城市規劃與建設

3.1 做好城市園林景觀設計

園林設計,從概念上來說,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技術和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水、理石)、種植樹木和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環境過程。在具體的工程中,首先,園林設計最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適用”,要考慮因地制宜,不論從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看,還是當地適宜的花草物種、當地的土壤、水文地質、氣候等的影響,要綜合考慮,從而選擇最佳的景觀設計方案。其次,在保證“適用”因素的前提下,就需要考慮“經濟合理”的因素了,因地制宜的規劃理念已經為工程的成本節省了不少,為工程的經濟性做出了貢獻,比如當地的花草物種等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成活率高,不必話費大量的交通運輸費用。在工程的各個細節,都需要認真對待,做好經濟管理控制工作,從每一個環節加強經濟合理性的管理。再者,就是“美觀”因素,要滿足園林布局、造景的藝術要求,裝飾、美化環境,創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圍。在園林規劃設計中,這三個因素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隔的整體,缺一不可,需要整體的綜合考慮。

3.2 用生態學的觀點進行城市園林建設

自然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嚴重失衡,近年來的自然災害和頻發的不正常自然現象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國際上諸多學者開始將生態環境學引入城市科學,力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過多年的改進、發展,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已經逐漸成熟并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國內在園林綠化方面也在考慮生態環境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作為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依據,實現城市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3.3 建設生態型園林城市的具體思考

再良好的規劃設計也要有賴于良好的執行與實施,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在現代城市生態型園林景觀的建設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加強城市公園的規劃與建設,要加強對城市的環境污染的綜合整治,加強城市的綠地建設,通過植物的作用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公園是城市綠地的集中地,必須加強建設與改善;(2)控制用地性質,城市綠地是城市總體規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堅持綠地系統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同步實施,加快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3)合理進行植物配置,要根據不同地段、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筑風格、不同的氣候特點選用不同的物種,科學合理的配置,既能綠化美化城市又能改善環境;(4)盡量保護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在進行城市結合部等地區經濟開發的同時,加強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保護,這些物種對當地生態環境及社會變遷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結語

總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與設計的要點有很多,需要考慮的角度要不少,但關鍵就是要以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生態系統的穩定為基礎,要利用園林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密度、交通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生態平衡。因此,必須采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技術來進行城市園林的規劃和建設,這也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方法來建立寧靜、舒適、優美的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長龍.城市園林綠化設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周艦.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

[3]張冰,王小平.淺談園林藝術民族風格的形成[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6:(3).

[4]閆明.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J].科學之友,2010:(4).

[5]官群.基于生態理念下的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建設[J].廣東建材,2009:(8).

[6]肖篤寧,解伏菊,魏建兵.區域生態建設與景觀生態學的使命[J].應用生態學報,2004,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a级片在线|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日本 |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上 | 日本 国产 欧美 | 99九九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看 | 亚洲经典三级 | 国产精品网址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看的一级片 |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看片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蕉大vr在线吗视频 |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频 | 久久久久亚洲日日精品 | 久久a 热6|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美腿丝袜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制服欧美自拍另类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 91精品国产免费 | 91人人视频国产香蕉 | 97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欧美 |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 欧毛片 | 精品国产高清毛片 | 久久视频这里只精品3国产 久久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欧美一级特黄高清免费 |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久视 | 夜色爽爽|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九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