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別墅區景觀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度假村;規劃布局;景觀營造;客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1-0019-05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簡介:李傳成(1974-),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建筑師、講師。
1 場地分析及主題探索
本項目位于廣東省和平縣,用地為長扇形,北邊、東邊臨和平河及賓水河岸,西邊臨和平大道,南邊為一城市道路。考慮到度假村的特點及其獨特的環境,本設計以生態自然、休閑娛樂、溫泉休養、寧靜浪漫和客家文化為主題。力圖實現“營造―深處自然,生態而寧靜的休養生息之場所;營造―浪漫、令人無限遐想的人們喜歡逗留的場所;營造―以其特征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所;營造―高度關注并滿足賓客本身特殊需要的場所。”之設計理念。
2 規劃布局
2.1空間序列劃分
本方案把整個地塊分為四大區域。一是酒店、餐飲、娛樂區,包括旅館、餐廳以及娛樂中心。用地南邊和西邊臨城市干道依次展開為酒店、餐飲、娛樂、寫字辦公,依托城市干道解決復雜的各功能車流、人流的關系;同時是表達令人振奮活力的入口空間和恢宏建筑體量的臨街界面:二是步行休閑商業街,包括濱臨和平河的商鋪、客家文化廣場、客家生態門樓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業休閑場所;三是獨立式度假別墅區,布置在用地中部,臨生態水域而形成的人工綠島上;四是生態水域四部分,是將和平河水引入,形成的自然水景穿插于三大規劃結構之間,表達共用自然的生態理念。方案在空間序列的組織上借鑒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圍合手法,酒店、餐飲、娛樂區和步行休閑商業街一起,圍合出一個巨大的“庭院”空間。這“庭院”內有湖有島,有曲徑小橋與外部相連,可謂別有洞天。“庭院”還可以通過沿河商鋪的平臺形成借景,欣賞和平河的美景,而“庭院”本身也為酒店、步行休閑商業街提供景觀,成為它們的后花園。
2.2道路交通
出入口布置:用地南邊由東到西依次布置步行休閑商業街主入口、商業停車入口、商業計程車臨時停靠點、別墅入口、酒店出入口;用地西邊由南至北布置餐飲、娛樂主入口、餐飲、娛樂地庫入口、步行休閑商業街主入口。
流線組織:旅館車流在用地南邊進、出形成環路,車輛進入門廳停靠、下客,而后前行進入地面停車或地下停車庫。別墅主入口設在用地南邊中間,亦為VIP入口,設置景觀入口迎接人流,賓客下車后經景觀廊道,過曲橋進入別墅區。
餐飲、娛樂主入口設在西邊,面對和平大道,考慮車流靠近主入口方便下客。地面設大面積停車場,與旅館兼用。
辦公及后勤入口,用地西邊設辦公和后勤入口和地下車庫入口,同時設員工自行車入口,并考慮寫字樓、后勤辦公地面停車。
步行街人車分流,在東南端步行街的盡端設地下車庫入口和地面停車場。用地東南邊設計程車停靠點,從而實現商業街人車分流。商業街人流從西北、東南及客家文化廣場架空層進入,形成入口廣場、架空層、節點廣場、濱水步行帶等,層次豐富、空間變換的步行引導空間。
靜態交通:方案設置立體化靜態交通系統。用地西邊設大面積地面停車滿足餐飲、娛樂、旅館停車,東邊設置商場地面停車,北部設后勤停車,同時設大面積地下停車。地下還設置了自行車停車。
3 景觀及特色空間的營造
在景觀設計中依據自然、生態和人性化原則,強調基地人文、地理環境,突出生態主題。通過不同層次空間領域的處理,在設計中引人自然、體現自然,并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精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人們營造一自然生態而寧靜的休養生息之場所。通過坡屋頂以及方圓形體組合等客家傳統建筑元素和語言的引入,力求反映客家文化特色,探索景觀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3.1自然環境
方案將自然環境作為設計的起點和歸宿,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和回應。在設計中吸取中國古典園林“本于自然”的特色,突出和平河獨特的自然環境,力求使建筑融入自然,營造和諧而寧靜的度假環境。注意建筑體量的控制,利用形體的穿插變化和裝飾構件的靈活分隔未減小體量感。建筑多呈舒展的流線型,沿河展開,具有良好的親水視野。在鄰水處設置木頭椅、綠化休息區、垂釣區等營造詩情畫意,湖光水色,盡收眼底。溫泉是大自然對這塊土地的恩賜,也是本項目的核心。設計中引水進入場地,環繞別墅,使每棟別墅都有自己的溫泉。酒店的客房也有半室外溫泉。對游客來說,臨湖享受自己的室外溫泉,自然就在身邊,身心與湖光水色連為一體。由自然風景圍繞的土地,具有南國風情的棕櫚樹,通過曲線的體塊鑲嵌在樹木河流之間的建筑群,帶有溫泉的客房,樹木掩映中的別墅,優雅的河岸,這些元素將賓河、原始的自然環境充分融入規劃設計中。度假村與自然交織成隨機和諧狀態,為久居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了自然、平和、寧靜而浪漫的休養生息環境。
3.2外部空間
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中,將中國古典園林的可游性以及借景手法與現代商業建筑的趣味性、可達性和連續性等處理方法相結合,并積極體現鮮明的地域文化及氣候特征。整個度假村仿佛一個優雅的江南園林,酒店、餐飲、娛樂區和步行休閑商業街一起,通過曲線的形體相圍合。圍合以外為動區,主要是酒店、商業街等的出入口。圍合以內為靜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庭院”空間。“庭院”中引和平河水成人工湖,湖心的小島上,別墅鄰水分布,圍出中心廣場,作為別墅區的公共活動平臺。靜處可修身養性,賞水觀景;動處可游覽購物,曲徑探幽,領略客家風情。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構成渾然一體的外部空間框架。
建筑通過曲線的體塊,穿插圍合的組合方式等,將基地劃分成各具特色的外部空間序列。各區域之間是保留的樹木、河道、廣場道路、連廊等景觀小品,形成隔而不斷、有機聯系的外部空間環境。旅館以一個C字型的體量面向南面的城市道路,界定出U型的主入口,結合樹陣和雨棚,構成引導空間。商業步行街通過一線狀、弧形、半開敞的步行街和對稱、封閉圍合的直線街,構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廣場。游客可從西北、東南或客家文化廣場的架空層進入,在這里游逛、購物、體驗客家風情。在人造湖邊、沿和平河邊長達700m的濱水帶,設置為生態、景觀步行街。商業店鋪設開敞外廊、平臺朝向和平河,視線開闊,平臺上覆蓋張拉膜,同時設架空層,與河岸的綠化樹木及小品相結合,形成連續的空間序列,共同營造觀景、交往、購物的空間主題。 `
3.3建筑的灰空間(共用模式)
酒店綜合體的三個建筑實體相互穿插圍
合,構成豐富的空間。在東邊,旅館棟和餐飲建筑一起圍合出一處面向人工湖的幽靜空間。玻璃的頂棚使它有別于露天的廣場,形成半室外的灰空間。這里視線開闊,景觀優美,可欣賞近處的人工湖景和遠處的和平河景。在此設置半室外茶座,結合棕櫚樹陣,營造既內又外的休閑、聚會的交流場所,達到空間的多功能共用。在沿河展開的商業店鋪中,設置多處朝向和平河的平臺,上覆蓋張拉膜,同時設架空層,形成灰空間,為游客提供休息交流場所,使商鋪中游客的行為保持連續性,同時引入河岸景觀,活躍商業環境。
3.4浪漫的內部空間
室內設計充分結合建筑設計空間的特點,追求寬松休閑的氣氛和浪漫的韻味。盡量體現地域文化的特色,運用傳統的裝飾材料,融合鋼、玻璃等現代材料。用優雅的弧形線條及客家文化元素,結合色彩的搭配,營造浪漫的內部空間環境。
4 單體及細部設計
建筑單體的設計強調反映地域文化的獨特浪漫的建筑元素運用以及與現代空間組織觀念的融合,傳統的材料和現代技術的對話。
4.1酒店綜合體:采用分散設計手法,三段“C”字型型體穿插組合,形成聯系緊密又互不干擾的各個功能區。形體舒展,內部房間采光、通風、視線好,在兩邊城市干道均形成對稱、迎合之勢。
旅館坐北朝南,一層設公共大堂、會所、餐飲,大堂為一流動空間,結合二層上空,非常富于變化。二、三樓為溫泉客房,四、五層為行政客房和總統套房。標準間為一間半形式,集居住、療養、會客于一體的高檔豪華客房。標準層突出垂直交通空間的景觀性,設有旋轉觀光梯和景觀電梯。
餐飲大廳為中間聯體,面對西邊城市干道。西邊眺望城市街景、東邊眺望和平河水景。大宴會廳前設前庭,視線開闊,為一理想的交往空間。設于一層和二層的中餐廳、豪華包間注重與外部空間聯系及視線景觀。
娛樂區設桑拿房和KTV包房,主入口設于北端,入口經架空層進入,較私密,而接待大廳跨兩層,氣派豪華。樓層的桑拿房和KTV包房都遵循主入口、接待區、大廳、私密單元的空間序列。寫字樓、集團辦公設于玻璃圓臺體和主樓連體內,五層以下為寫字樓、五層以上為集團辦公,都為大空間靈活分隔,設觀光電梯和開敞外廊相連。
4.2商業步行街:突出景觀性和客家文化特色,由一線狀、弧形、半開敞步行街和對稱、封閉圍合的直線街組成。坡屋頂、方圓形態等客家文化元素的運用――門樓,主體為兩層,局部架空或設置二層平臺,空間開敞,與自然融為一體。商鋪通過二層敞臺、伸出水面的挑臺以及張拉膜,形成垂直和平河軸線,加強形體與空間向水中的延伸感。建筑群采用反映客家文化的黑白灰,黑瓦、白墻、黑色基座,色彩深沉而優雅,極富有個性。
4.3高檔別墅:將別墅區布置于人工湖的中心島上,與其他部分保持聯系又相對安靜。各別墅單體沿島周邊布置,外邊共用水域,內部共享綠化,景觀、功能完美結合。每棟別墅都有自己的溫泉,溫泉往往位于室外,是一個開敞的,風景優美的環境,使人們在泡溫泉的同時能感覺到與外面的景色緊密相連。別墅采用坡屋頂形式,設架空層支撐于水面,輕盈舒展,突出水的環境特色。
5 結語
強調生態主題,反映地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筑設計的結合,是當前旅游度假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和平度假村的規劃設計的分析,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索,希望能為旅游度假建筑設計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現代園林 住宅小區 綠量 生態
中圖分類號:F287.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plan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green planting. This paper described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and green.Key words: modern garden; residential district; green biomass; ecological
長期以來,在許多景觀或環境藝術設計師眼里,綠色植被的種植在整個設計方案的制定中處于次要地位,常常是在總體方案確定后再擴初圖或施工圖階段才進行綠化設計。這樣的設計流程往往會造成初始設計方案沒有充分考慮整體空間的景觀形態,忽視了植物景觀在整體的作用,以至于后期的種植設計與前期方案不能很好的銜接起來,造成軟景植物與硬質小品在空間尺度、體量、形態上不協調。這也是我國建筑設計行業與國外的差距所在。近年來,隨著景觀設計行業的進步以及國外景觀設計理念引進,植栽對景觀整體的作用得到設計人員的重視。一些有經驗的設計師嘗試將植物作為整體景觀空間的一種元素,越來越多的把綠色植被設計帶到方案的設計中來,讓它們參與空間的組合和規劃。
一、 綠色植被植栽的作用
現代園林設計,追求成為景觀總體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追求其形成的空間形態,體現植物群體的整體景觀效果。就植物的作用及種植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空間的組織——骨架構成
在景觀規劃中,平面上有各種硬質鋪地、道路、廣場、水面等,立面上有景墻、臺階、亭、廊架、樹池、跌水以及各類喬灌木構成里空間的各種元素。通常情況下設計師會利用各種硬鋪地和建筑小品來創造空間,但在居住小區內,空間充斥著大量住宅建筑群體,從立面上看人工建筑的質感顯得十分生硬,讓人倍感壓力。隨著環保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注重居住環境的舒適度與清新度。新落成的高檔居住小區環境景觀除了要求具備良好的實用性外,還注重其舒適性和生態性,從而引伸出一種概念“綠量”,即綠化植被占空間的體量比。一個良好的小區景觀,要有一個完美的景觀布局,綠化層次豐富、色彩多樣、“綠量”適宜的生活空間,會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家的溫暖。居住區園林植物空間的創作應根據地形的特點,同時植物景觀也應滿足25m的室外空間視距模數的心理要求,有目的的利用綠色植物對創作空間進行合理的劃分,創造出連續變化景觀的特殊環境氣氛。根據植被在空間中的作用可分為以下兩點:
一是:作為空間的主要構筑體,如樹陣廣場,幾何式或規律式的排列來表現植物群體幾何空間的美感。這種種植方式常用于空間面積較大,硬地面積較大,建筑密集的地區,此類植物造景手法一方面利用植被“軟”的質感來調和硬質空間,另一方面可將幾何狀的形態與硬質鋪地及周邊建筑協調起來。這種設計手法對樹種的形態要求較高,要求樹形應挺拔、規整、高大,各樹木規格體量應一致,來滿足視覺上的美感。常用的有棕櫚科的銀海棗、霸王棕、華棕,闊葉喬木如,櫸樹、銀杏、桂花。
二是:作為硬質景觀小品的次要構筑體。在小區中庭設計中,往往會出現景墻,跌水或在泳池邊出現水中樹池此類景觀,在這種情況下,植物居于次要地位,對整個空間起到軟化和補充的作用。如在景墻跌水池,景墻背面種植一排華棕作為景墻背景,在跌水池兩側種植雞蛋花,可形成立面上的高低變化, 例如:廈門“巴黎香墅”別墅區,會所中庭泳池區景觀設計,景觀泳池為類長方形,周邊結合了按摩床、按摩池、水邊樹池、景墻及噴水石獸陣列,以及泳池周圍的休息木平臺,觀景亭廊,下沉臺階等設施。設計者在狹小的空間內,充分利用各種軟、硬質景觀元素,采用幾何布局“加減法”、體塊組合等手法,將平面的水池、木平臺、鋪地與豎向的樹池、矮墻、臺階景墻及休息亭等硬質小品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空間。
2 作為空間主要組成部分——肌體組成
居住小區由于功能和布局的要求,景觀平面可相應分為主次入口區、中庭主景區、組團休閑區及戶前綠地等。這些區域中人流活動較多的地方,如入口處或公共中庭區,設計師常根據地形的要求和功能要求設計一些景觀點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類節點景觀的組成往往是硬質景觀或硬質小品結合植被,借以表現人工造景的主題文化和藝術的美感。而在大片空間和次要的區域,尤其是與住宅建筑較近綠地中,還是通過大量的植被來創造藝術上的美感。這不僅在造景手法上有主次之分、起落的變化,而且大量的植被可以軟化住宅建筑冰冷的人工味;豐富的植被景觀,可以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 、綠化與景觀設計手法
1、住宅區所在環境總是有它的特點, 首先, 在環境優美的地段, 要盡量將房屋布置在面向綠地的方向, 并且選擇錯落的布局, 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房屋之間的遮擋, 要采用綠地溝通的手法, 用綠地、道路和風景很自然地導向景區。小區內可以用植物作主景, 并可創造出各種主題的植物景觀。設計師也可以用植物作景觀布置的背景,為了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對比和襯托作用,我們應根據前景的尺度形式、質感和色彩等決定背景植物的高度。例如: 威尼斯花園位于長春市風景秀麗的南湖岸邊, 其地形坡度較大, 規劃設計依地就勢, 利用地形和水體, 考慮住宅的視野景觀效果, 采用低層、多層、高層適當分區, 綠地系統則以中心綠地和社區活動中心為中心, 各個組團中心綠地, 面向湖上美景,充分利用了地形環境優勢。
2、選址位于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時, 要充分利用自然, 讓人們更多的貼近自然。沿水系布置綠地, 形成帶狀和塊狀相連貫的花園綠地。在綠化設計中, 規則式種植仍然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設計形式, 只是要避免過多地整形式修剪。人工化規整的居住區空間非常適宜做規則式種植設計。
3、植物配植應綜合考慮植物外觀形態和生長習性, 既要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 又要保證能創造出較好的視覺美感, 與設計主題和格調相一致。一般來說, 莊嚴寧靜的環境配植宜簡潔規整; 自由活潑環境配植應富于變化; 有個性的環境配植應以烘托為主; 平淡的環境宜用色彩、形狀等對比較強烈的植物配植。根據不同綠地光照條件應分別選擇喜陰、半耐蔭、喜陽等植物種類。喜陽植物宜種植在陽光充足的地方, 如果是群體種植, 應將喜陽的植物安排在上層, 耐蔭的植物宜種植在林內、樹蔭下、墻的北面,這樣才能滿足它們生長的需求。
4、盡量保存現有植被, 只要實際可行, 建筑物設計要適當調整到自然植被之間, 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景觀的連續性和風景質量, 小區場地的種植工作和維護成本會大大降低。相比之下, 建筑物、草坪和鋪裝反而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5、在低層地面上種植地表植物, 可以保持水分, 界定道路和利用區, 以及在需要的地帶布置草坪,就如鋪于地面之上的地毯一般。對于所有大面積的種植, 應選出一種基調樹種, 3到5 種輔助樹種, 以及若干補充樹種, 以備特殊條件和特殊效果之用。
6、小區內的道路綠化, 必須保證行道有足夠的的空間, 行道樹的設置可以改善交通環境, 起到領域界定作用, 綠化帶的設置, 加強了軸向感和識別感, 更加美化了道路空間, 人行其中, 如同回歸自然是一種享受。
三、現狀
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們對居住區綠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賞水平也越來越高。居住區綠化已經成為現代園林綠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在很多居住區要么奢侈成風, 不顧造價花大量資金建造昂貴豪華的園林景觀, 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 要么壓低成本, 隨意種一些植物就當做居住區的綠化設施。能兼顧綠化景觀效果和投資性價比的居住區較少。現代園林強調資源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 質樸而不簡單的小區景觀應該是現代大部分居住區綠化的發展趨勢。
四、結束語
在具體項目中植栽設計應結合不同空間,不同建筑風格,選擇合適的樹種和布局手法,利用植物形態,色彩來營造親切、舒適的空間景觀。
參考文獻
陳勁東《住宅小區景觀規劃中的綠化植栽設計》2009年
關鍵字:建筑設計總平面設計綠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該示范村位于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境內,錢塘江南岸,浦陽江西岸,杭金衢高速公路大通道東側,占地50萬平方米。西側靠山,為即將開發的“桃花水母”旅游度假區,地塊性質上為旅游開發地中的村落搬遷安置用地。基地內有水塘,農田及村落,有優良的自然景觀。
二、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我們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原則中的人具體是指將來入住于其中的村民和開發這個項目的開發商。兩者的利益是統一的,所以示范村設計方案定位于“簡約而不簡單”,簡約符合開發商的要求,不簡單直接與將來入住的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概況起來,我們要在營造新一代江南水鄉民居式村落的同時,要注重“傳統與現狀”的融合,注意造價的合理節省。
2、整體性原則
雖然本示范村將分兩期或者三期完成全部建設過程,但在設計上,我們強調一期和二期的結合統一考慮,無論在配套設施的布置、交通路網的設計、功能結構的劃分,都通盤考慮,一次規劃設計完成。
3、合理性原則
沿街商業、活動場所、交通、水、電等配套公共設施,都是滿足居住者的住、食、行、游等活動的需要。所以合理利用土地,確定合理的建設規模和層次是非常重要的
三、總平面設計
1、規劃定位
浦陽農村示范規劃村不是簡單的村落搬遷安置,提高了住宅密度的同時還延續原有的差的村莊生活衛生環境;也不是高檔的聯體別墅區。村落的搬遷安置和浦陽近幾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都要求我們的示范村摒棄一般村落落后的環境,各方面符合現代化的農村、城鎮的生活方式,在浙江省乃至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2、規劃結構
(1)多村合并,保留各村的地緣性和血緣性特征
考慮到該示范村需要安置的村落有小湖孫村、橫塘倪村、許家村、於家村四個村落,村子內部凝聚力較強,所以我們在村落地塊布局時滿足原有地緣、血緣關系的維系和保留。我們在規劃結構,布置主干道的時候,緊密契合呈倒三角狀的地形規劃路網,合理根據路網的交通脈絡順勢布置村落,恰當的分區劃定了地塊的功能、級別,并在路網中心區域設置配套公共服務中心
。
(2)住宅單元標準化、組合多樣化避免布局單板
我們充分尊重農村傳統思想對“白虎手”的忌諱,保證相鄰住戶間齊平;但是我們在水系或道路相隔的組團間錯位或適度改變朝向,不但取得了整齊基礎上的變化,同時產生的組間空隙為景觀設計與公共空間的設置埋好伏筆。
3、道路交通組織和停車設計
(1)道路交通組織
“滿足每戶擁有小車的機動車系統與傳統街巷步行交往空間相結合”是道路設計的主導思想。機動車系統目標在于方便、快捷、合理、經濟。步行街系統的設計目標在于尺度宜人,不追求大而無當的豪華中心景觀,而是結合單體、院墻等構筑物形成強烈的民居式的院落空間、街巷空間,以適合人們的感情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本示范村在整個示范村級主干道的基礎上,輔以環形圍繞或者穿越各村(或者說組團)的環形或者線性組團道路。這些組團道路組織起下一級的組團支路及街巷步行道,共同構成示范村的道路網系統。
示范村道路各村5級別:
示范村主干道:道路根據位置不同,線寬10m~24 m不等,詳見道路總平面圖。
② 村級主干道:主要指環繞村莊或者穿到村莊的道路,路面寬度根據具體路段5m~7m不等。
團支路:一般為東西向,服務南北兩側沿路住宅,以便提高道路的利用率,路寬4m,同時滿足消防通道要求。
村中心步行空間:多為結合水系,廣場節點設置的步行空間,路面寬度自由而不規則。
宅前宅后步行道:南北兩排雙聯間所形成的兩家院子外的步行小路,路面寬2m。
2)停車設計
機動車停車采用地面停車;雙聯住宅我們通過建筑單體設計了南、北入車庫兩類戶型;以一條宅前道路組織南北兩排住宅,住宅的另側得以布置庭院與公共步行小弄。這使得整個社區的宅前道路減少了原來的一半,提高了綠地率改善生態環境,保留了江南村莊弄堂空間的同時,也把城市社區人車分流的理念引入了桃北新村。同時車庫外露天配備備用停車位一個。多層住宅的停車在宅前路旁解決。另外,示范村由部分機動車道路側,部分公共建筑附近有停車位的設置。
4、公建配套設施
配套設施提高標準,切實 以 老百姓 為本
①桃北新村是四個行政村組成的一個“中心村”,四個組團構成了一個“居住小區”。按浦陽鎮農村示范村的的規劃要求,示范村的配套服務設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公建區和各村村中心。中心公建區設置滿足全示范村日常生活需要的超市一個,滿足整個示范村人口規模的九班幼兒園一個。各村中心設置有村委會、祠堂、小賣部、茶室、公廁及其它一些室外活動場地。
②文體設施
結合村委會、祠堂安排文化活動室、體育活動室。
結合綠地布置室外運動場地
③ 物業管理
按建筑面積配置物業管理用房,主要設置于村委會中。
④環衛設施
垃圾收集采用袋裝入桶收集,分若干處設置垃圾收集點,按每點不大于60m的原則設置,詳見總平面圖。
⑤ 開閉所設置在的地塊西側高速公路間的三角綠化地帶;水泵房設置在地塊東北部洪水入河口附近。電話交接間,有線電視設備間等市政公用設施技術用房安排于各村村委會。
5、綠化與環境設計
本示范村的綠化設計分三個層次,中心綠地、組團綠地、庭院綠地,三者都與地塊的水系相交叉融合,構成了示范村的綠化景觀。
① 中心綠地:示范村地塊三條主道路所形成的中心區域的南側的三角地塊為示范村最大的中心綠地,其側還有河道通過。另外,主道路兩側多有小三角地塊綠地,也形成環繞村莊的中心綠化帶。
② 組團綠化:組團中主道路兩側道路到住宅院子間的空地以綠化形式布置,形成了組團的綠化。
③ 庭園綠化:雙聯住宅的庭園除道路、鋪地外,用草坪、小灌木等加以綠化。
本示范村環境設計方面最大的特點是與傳統民居式住宅風格相統一的水鄉、古鎮式步行空間。
④ 水景:結合原地塊的水系加以修整,設計了三個連通的環形水網,貫穿每個村莊,為示范村水鄉式的風貌提供了地形條件。水系在四個村的祠堂前的廣場前都設計了較為寬大的水面,形成四個水景點,其它河道也有寬有窄,有敞有隱。
⑤ 步行街巷廣場:民居式的環境設計,傳統風味的步行街道、巷子、廣場的設置,尤其是村祠堂前廣場的經典場景的設計再現了傳統古鎮水鄉的簡約、樸實的風貌。
四、建筑設計
樸實、簡約的江南水鄉風貌是整個示范村最為突出的景觀特色。雙聯住宅民居式的建筑風格也是體現這一特色的重要元素。戶型、庭院面積有大有小、有松有緊,也是豐富空間層次的體現。
1、住宅設計
住宅套型設計以現代城鎮居住心理和農村習慣相結合,以創造舒適、實用的戶型為目標。
①多層住宅:布置于地塊北部的多層住宅多與底層沿街商鋪結合,總共有7個戶型。每個戶型都有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套內交通順暢,動靜分區明確。
②雙聯住宅:雙聯住宅是示范村最為普遍的住宅形式,這是與村農原有居住方式相適合的。示范村的雙聯總共有7個戶型,分大、中、小三類套型。其中中套、小套總和占雙聯住宅的95%左右。雙聯住宅每戶都有自己的前院、后院、露臺等,面積相對較大,戶型設計追求實用舒適為原則。
2、超市
服務整個示范村的超市布置于中心廣場的北側,由兩幢主樓、廊道相連組成。建筑內部空間布置符合現代超市的需要,建筑外部形態,立面處理都采用古建筑的元素,與民居式的住宅單體相呼應。
3、幼兒園
在地塊中心公建區中心廣場的南側布置一個六班的幼兒園,與超市分立于中心廣場兩側相互呼應。幼兒園建筑形式上較超市活潑,符合其功能的需要。幼兒園南面設較為開闊的戶外活動場地,滿足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
4、祠堂
祠堂在建筑形式上是在古建祠堂的基礎上加以提煉,以配合整個村落的水鄉、民居風貌,祠堂的內部空間布置基本保留傳統,功能上注意滿足村民集體活動、集會使用。
5、村委會
本示范村四個村都設置村委會一個,總共兩層,底層為活動室等其他用房,二樓為村委辦公室、物業管理辦公室、會議室等。
6、建筑造型極風格設計
住宅單體,其它公建等的建筑造型都以體現水鄉民居風貌為目標,結合豐富的水系,宜人的步行空間,與環境設計相統一。材料上多采用灰瓦、白墻、建筑部分墻面貼青灰色面磚結合硬木等材料,追求協調,素雅,充分展現民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