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譽云端課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多媒體 優化 教學
電教媒體是一種較先進的教學工具,是教學的有力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可以使聲、形融為一體,為課堂教學創設立體化環境,使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素質,也使教學變得更加活潑、簡潔、明快,從而實現了教學的優化。
一、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小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語文課中巧用信息技術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形式創設情境,對學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喚起學習興趣和欲望,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教學《打氣球》時,氣球飛起來了,每個氣球上有一個生字。請一個學生起來讀,讀對了,氣球就會爆炸,生字掉下來,掉一個生字得10分,十個讀對就100分。它也可以作為全班的練習,游戲開始,學生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結束后,教師用大屏幕展示同學的學習情況。又例如:教學《小貓釣魚》時,畫面上一只小貓在釣魚,水中小魚在游來游去,每條魚身上有一個生字。釣上一條魚,指定一個學生讀字。讀對了,魚會安然地進入水桶。反之,魚就溜回水中。在這類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游戲,猜一猜等活動,不時產生一種新鮮感,增強了識字欲望,充分激發了他們的識字興趣,使教學效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二、巧用多媒體,再現歷史,培養情感
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奪橋一段,制作出覆蓋片,先投映抽掉橋板的瀘定橋險要的圖像,引導學生觀察、聯想,體會“蕩秋千”的感受,設想“心驚膽寒”的恐懼和“震耳欲聾”的濤聲,然后綜合想象攀在鐵鏈上的感覺。再指導學生讀“發起總攻”的那一節,最后覆蓋上“二十二位英雄”“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的圖像幻燈片,引導學生再觀察、再想象,這樣英雄的形象就凸顯了出來,學生也就完成了這一情感體驗。
三、巧用多媒體,拓展思維,激發想像
巧妙地運用多媒體,不僅創設了情景,更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擴展。如在教學《荷葉圓圓》中小水珠一段時,理解“小水珠把荷葉比作搖籃”是一個教學難點。所以,在這段的教學中,我就利用了多媒體動畫:一邊是小寶寶躺在搖籃里,搖籃輕輕搖動;一邊是小水珠躺在荷葉上,微風吹來,荷葉輕輕擺動。在學生饒有興趣的觀看中,本課的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了。接著,我又根據動畫中“小水珠眨著眼睛”問學生:小水珠眨著亮晶晶的眼睛會看到什么呢?有的說:看到自己的伙伴;有的說:看到小蜻蜓;還有的說:看到小魚,還在跟小魚說話呢!多媒體的使用既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四、巧用多媒體,激發興趣,樂意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無話可說。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在有聲大課堂里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庇辛伺d趣,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母親節”“教師節”前,讓學生寫《媽媽,我想對您說……》《老師,我想對您說……》《讓我感動的一個人》等,我讓學生聽著《爸爸媽媽》、《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觀看片中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感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情,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媽媽、教師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使“巧婦”常為“有米之炊”。
五、運用信息技術,進一步拓展知識面,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訓練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多媒體 輔助 運用原則
隨著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輔助形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普及,而且已經有蔚然成風之勢。于是,在公開課、優質課、合格課、研究課等等場合,電腦多媒體手段運用被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來認識。誠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有許多傳統教學形式無法具備的優越性,但是,正如我們對待其他事物一樣,不可以在語文課中不問青紅皂白地強行規定或刻意做作,否則,只會使原本很好的事辦砸,使先進的教學手段成為不切實際的花架子或嘩眾取寵的噱頭。
從教育學和學習心理學角度看,課堂教學中,使用電腦多媒體來輔助教學,的確可以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媒體形式整合在一起,將講授和演示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增加刺激學生興奮點、加深學生習得知識的印象,并節約一些教師書寫時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這也是現代教育技術備受人們喜愛的主要原因。
然而,“過猶不及”,如果電腦多媒體手段使用上不是適時的,甚至反客為主,就不能產生應有的教學效果,甚至弄巧成拙。筆者以為,我們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時,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基本的原則。
一、整合媒體
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會用到多種媒體,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它需要給學生以直觀的展示,以達到多方刺激學生興奮點、加深學生習得知識的目的,這就得用到電腦多媒體的展示手段。如《林轂頭風雪山神廟》一課,可以從電視劇《水滸》中剪取一段來再現課文內容,那其中的場景渲染和人物特寫既能提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林沖的動作意義。又如《荷塘月色》一文,用“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虎跑寺的綠壁”等圖片來比較“梅雨潭的水”的綠,就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方便學生理解課文。如果僅是為給學生展示一下這些詞文的講授板書,并讓每一行文字出現時添上動畫和聲音,就顯得多余了。因為教師完全可以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這比強迫學生進入教師所做課件的思路要靈活得多,而更利于引導學生開闊思路,思考問題。
二、節約時間
我們使用電腦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當我們需要回避那些簡單而又耗時的勞動時,電腦多媒體就可以給我們以極大的幫助了。如我們需要進行課堂訓練時,以將練習題制成演示文件,直接展示給學生,而不需要我們在黑板上一筆一字地寫,這就節約了學習時間,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如果我們需要對某作家進行介紹,也可以將相關文字材料制成電子文檔,直接展示給學生看;還有,如果是從互聯網上搜集材料,也可在演示文稿中加入鏈接,直接在課堂上調入鏈接內容給學生看。然而,如果在分析“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時,還要專門從電腦文件中將“綠”這個字調出來顯示,那就真成了畫蛇添足了,反而耗去了教師更多的時間卻又無任何的效益。
三、具體實用
我們在課堂上使用電腦多媒體手段是為輔助我們教學,而不是向學生炫耀我們的電腦應用水平,因此,我們在制作課堂教學課件時就沒有必要將演示課件做得花里胡哨的,否則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喧賓奪主。如在上《魚我所欲也》一課,講授“呼爾而與之”中的“爾”字的意思,教師為節約時間制作演示課件,分別列出該字的幾個義項,這很好;還要加點水印背景也行,將原字和解釋文字設成各自的顏色也可以。但是,單單為好看,將文字設成藝術字格式,再將出現形式設成“打字機”格式,或直接調漂亮的圖片作背景,再在畫面的邊角上貼上動畫文件,并給每一個字或每一行字出現時配上各式的聲音,給演示課件加上花哨的背景音樂……可以想象,這早已不是一堂語文課了,因為這一系列的手段都不是在為學生學習服務,而是為花哨打扮課件,希望通過這樣的多媒體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當然不行。當然,能突出主題意義的美觀不在此列。
四、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