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殘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因生理原因使部分生活功能受限影響,受家庭社會環境過度關注,以及來自社會的歧視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多方面的心理問題。調查小組對高職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殘疾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樣本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在校學生為主。發送調查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同時對特殊院校的相關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老師、政治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老師、畢業生用人單位通過QQ、郵件、電話、實地走訪的方式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評分處于中等分數達到65人;有15人測評分值較高,有焦慮緊張癥狀或傾向;30%的殘疾大學生存在不平衡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自卑敏感與健全學生相比,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殘疾人會遭遇各種困難,多次經歷過挫折的內心逐漸變得脆弱敏感,過分關注自身不足,不能正確和樂觀地看待自己生理缺陷。74.67%的學生認為自己受到過歧視,60%的殘疾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不夠關心。孤獨自閉孤獨感是殘疾人普遍存在的內心體驗,殘疾學生在生活、學習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活動場所少,交流對象有限,殘疾學生在假期大都選擇閉門不出在家上網,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孤獨心理,甚至孤僻、自閉行為。調查發現,84.2%的殘疾學生不喜歡見陌生人,缺少交往意愿。悲觀失落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殘疾學生對自身不幸的了解和感受越來越深刻,會與家庭的其他成員或社會上的健全人作對比,抱怨命運的不濟,嚴重的產生意志消沉。尤其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殘疾,悲觀情緒和受挫感最為強烈。在考試、情感受挫時也容易產生退學等逃避心理,62.5%的殘疾學生覺得自己不是自己,自我否定,只有31.5%的殘疾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焦慮易沖動特別是即將面臨畢業的殘疾學生,容易對個體生存和未來發展產生焦慮。部分殘疾學生焦慮心理以爆發式情感表現,表現為煩躁、憤怒,有的則將內心痛苦掩飾在心。34.67%的殘疾學生有頭痛、脖子和肩膀酸痛的體驗,長期壓抑、抑郁,容易對生活喪失信心,并產生沖動的行為。14.67%的殘疾學生曾經“想輕生”,有過自殺傾向,聾人學生所占比例較大;5.3%的殘疾學生曾有過自殺行為,以肢殘學生和后天致盲殘疾學生居多。偏執自我,人際交往障礙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殘疾學生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呵護和關照越來越多,表現為思想簡單,情商低,容易在人際交往遭遇挫折,部分殘疾學生因此產生社交恐懼心理。
2殘疾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生理缺陷影響由于生理缺陷,殘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各種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許多殘疾學生因為自己身患殘疾,與正常人不同,為避免他人的嘲笑和異樣的眼光,會減少甚至拒絕與周圍人接觸,久而久之,形成自閉、自卑的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因生理問題遭遇偏見、歧視和挫折,容易累積諸多牢騷和不滿,造成悲觀消極心理。家庭教育影響家長的教育方法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殘疾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直接的影響。相對于正常孩子,父母與殘疾孩子的心靈交流普遍缺乏,部分家長對殘疾孩子未來缺少期待,或對入讀高等學校的殘疾孩子期望過高,而很少過問他們的心理。即使孩子出現心理異常,一些家長因養育孩子殘疾一直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焦慮而把不良的心理情緒和暗示傳遞給殘疾孩子,使殘疾學生產生消極低落情緒或心理偏差。學校教育影響由于特殊教育起步較晚,社會對殘疾心理研究不多,高等特殊教育發展滯后,目前多數特殊院校重點著眼于學生的文化知識、技能素質等培養,忽視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師資薄弱,部分教師缺乏心理學與教育學的專業素養,或不了解殘疾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特殊性、差異性。在教育學生時如果方法不當,反而會損傷殘疾學生的自尊心,加重殘疾學生的孤獨、自卑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對殘疾人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歧視依然存在,對殘疾人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雖然社會上愿意為殘疾人提供支持的現象逐漸增多,但由于缺乏對殘疾人心理的了解,多數給予殘疾人的只有同情和憐憫,不能真正關注殘疾人的自尊與特點。
3殘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實踐
殘疾人事業是全人類共同關注和面臨的世界性課題。殘疾人教育特別是殘疾兒童的教育更是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個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國的《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等,都對殘疾人教育有明確的規定。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殘疾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社會應該為他們提供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讓他們掌握社會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使自身價值得到實現。一方面殘疾人有能力接受職業教育。從許多優秀殘疾人事跡當中可以看到,殘疾也可以轉化為一種動力,從而激發殘疾人的學習熱情和頑強意志,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時,事實證明,盲、聾、肢體殘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著強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體的缺陷明顯得到智力上的補償。而且,受教育層次越高,這種補償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可以回報社會,減輕社會負擔。實際上對于大多數有學習愿望的殘疾人來說,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去接受職業教育,只是因為殘疾人教育長期停滯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沒有更大發展。只要施以合適的教學模式進行教育和訓練,殘疾人走向社會后,可承擔與健全人同樣的社會義務,同時減輕社會的負擔。
但是,當前職業學校的殘疾學生的現狀不容樂觀因而對其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殘疾人視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以學生的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為目標,從學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出發,以學生生活的環境為基礎,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來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信念,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生理殘疾造成了殘疾學生能力的局部喪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發展,殘疾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心理問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們更好地調整心態,振奮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戰;生理上的殘疾還可能影響殘疾學生認知等方面的正常發展,智力發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響,容易出現辨別能力低下,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影響的干擾等現象。殘疾青少年特別是聾人團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經成為當前一大社會熱點問題。因此,職業學校開展政治思想教育,著眼于殘疾學生直面現實,應對未來,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殘疾人職業培訓中的應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殘疾人只有逐步樹立和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有正確的人生方向。職業學校要積極探索分層次的德育教育,根據不同年齡段殘疾學生的認知能力,合理確定由低到高的階段性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標切實可行、內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低年級殘疾學生應以規范基本行為的養成教育為主,努力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高年級殘疾學生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努力培養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愛勞動的真情實感。特殊學校要積極探索德育教育規律,要將其同深化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改變學校就德育抓德育的傳統教育方法,把德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不斷深化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使殘疾學生獲得優良的道德品格、扎實的基礎知識、必備的實踐能力,最終達到“自尊、自信、自強、自力”的目的,從而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內容
長期以來,殘疾人教育的內容往往偏重基礎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殘疾人進入社會后,往往難以融人社會。因此,職業學校應積極改革殘疾人教育內容。加強生活知識、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教育,根據殘疾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習基礎文化與學習職業技能結合起來,為未能升學的殘疾學生提供實用技能培訓,使他們具備謀生的技能,能在社會的正常條件下勞動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對殘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種種不幸,造成殘疾人生理、心理上的變異。同時,由于外界的冷遇和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使他們陷入隔絕、封閉的心理狀態。因此,職業學校應對殘疾學生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緒等的困擾,使他們保持平和、開朗的心境,培養他們自強、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質。3.強化行知統一
行知統一是改進學生政治思想建設的重要原則。這是由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接受程度所決定的,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經驗。也是“以人為本”。學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須經歷從認識到情感、從感悟到養成的過程,感悟是認識到養成的唯一橋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徑,就是學生喜聞樂見、能夠體驗的教育活動。首先必須是適合學生的特點的活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組織殘疾人學生去勞改管理所,聽取管教干部以案說法的報告和服刑人員的現身說法,參觀了管教場所,使他們懂得預防犯罪要從小事抓起的道理,無數次說教也難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動,都為學生以后的成長提供了鮮活的體驗和良好的經驗。因此,學校及其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研究學生,思考設計出最佳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富有針對性、形象性與指導性的活動中,不斷地補充、優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體驗,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樹立激勵榜樣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們要給殘疾人廣泛宣講一些古今中外殘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蘇格拉底,耳聾的貝多芬,他們都風流千古,享譽全球。我們都沐浴著他們生命所放射出來的光輝。在國內,比如苗族殘疾青年楊建輝身殘志堅,在1999年獲華南理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在教室或寢室里可張貼一些有關殘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畫,讓它們時時刻刻激勵他們、鼓勵他們,也可舉行殘疾大學生座談會,請一些本校的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成功的殘疾畢業生,通過現身說法來激勵他們,同時可組織殘疾大學生互相交流,讓他們認識到殘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沒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沒有理由自暴自棄。要通過交流。促使殘疾大學生互相鼓勵、互相幫助。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殘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殘疾人教育隊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師資培養的學歷層次。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培養一批骨干教師。對特教師資開展多層次的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特教師資的培訓納入師資繼續教育工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特教專業培訓,聘請有關專家前來講學。加大對殘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養教育,采取黨校學習、業務培訓、掛職鍛煉、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設一支熱愛殘疾人事業、恪守“人道、廉潔”職業道德,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隊伍。此外,要關心特教師資的工作和生活,穩定特教師資隊伍。做到在教師工資待遇、職稱評定、民辦教師轉正、評優等方面,對特教教師予以傾斜。
總之,為了保障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殘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應該是特殊職業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殘疾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創新,殘疾學生德育工作必然會有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朱寧波.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國特殊教育.
[2]宋紅亮.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師資培訓體制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9).
[3]馬慎毅,繆滿英.聾人高等教育對上海殘疾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殘疾人的遠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類殘疾人從學校到工作過渡的問題與對策[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3).
[6]許家成.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準備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國特殊教育,1998,(2).
[7]李術.試論殘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國特殊教育,2003,(4).
【關鍵詞】 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個案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taking a school for the deaf in Shanghai as a caseLI Fanglu1, YANG Fuyi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Lijiang Normal Specialist College, Lijiang 674100, Yunnan, China; 2.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and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Sexual Attitude of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79 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ANOVA analysis. Results: The overall average score of the subjects was 3.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average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 AN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grade did not differ much in sexual attitudes. The factor whether the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 had accepted sexual education in family or not did not differ much in their sexual attitudes. The factor whether the parents had been divorced or not did not differ much in their sexual attitudes. The sexual attitude of hearing impaired high-school student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depression, anxiety, social avoidance and social distress. It’s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avoidanc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deaf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 is positive. Gender, grade, the degree of hearing loss, whether is the one-child, whether having accepted sex education at home, whether parents divorced or not and etc. has no obvious influence on subjects’ sexual attitudes.
【Key words】Hearing impaired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 Case
【中圖分類號】G479【文獻標志碼】A
聾生的青春期教育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對聽障青少年的性態度進行研究,可以幫助學校和家庭了解和認識聽障青少年的性態度狀況,對于更好地開展聽障青少年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近年以來,學校青春期教育逐漸得到重視,特殊教育界也開始關注特殊學生的青春期心理與教育問題,我國對聽障青少年性態度的研究在這個大背景下開展起來。1993年以來我國有關聽障青少年性態度的研究主要是在青春期教育的大主題下進行的,內容主要涉及聾生對性知識的態度、對性生理發育的態度、對戀愛和異往的態度等,專門對聽障青少年性態度的研究可以說鳳毛麟角[2-4]。我國現階段缺乏對聽障青少年性態度內容實質的理論探討,對聽障青少年性態度的特點、影響因素和相關因素也缺乏事實支撐和深入分析,上述問題需要更多實證證據。國外研究顯示性態度存在外顯性態度和內隱性態度[5-7]。本研究通過自編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問卷》來研究聽障高中生外顯性態度的總體情況和發展特點,并探討聽障高中生性態度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采用自編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問卷》,包含認知維度、情感維度和行為意向維度三個維度,共有11個項目,其中8個項目為反向計分題,3個項目為正向計分題。經檢驗,該問卷的信、效度均符合心理計量學標準。除此之外,研究還采用了《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
1.2 研究對象
參加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上海一所聾校,年級分布為高一到高三,參與問卷的有效被試共計97名,其中高一34名,高二32名,高三31名;年齡16~23歲,平均年齡為18.47歲。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特點
2.1.1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總體特征
對《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問卷》結果進行總體描述性統計分析,每個項目的得分在1到5之間,得分越高,表明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越健康、積極。因此對所有被試的性態度問卷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計算被試在性態度認知、情感和行為維度上的平均得分,并與標準平均分作單一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總體平均分為3.12分,認知維度的平均分為2.91分,情感維度的平均分為3.18分,行為意向的平均分為3.16分。三個維度中,只有認知維度的平均分低于標準均分,情感維度顯著高于標準均分,行為意向維度極其顯著高于標準均分。三個維度中,情感維度的得分最高,其次為行為意向維度,最低為認知維度。采用單一樣本t檢驗,將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維度及總體平均分與其標準平均分別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發現行為意向維度和總量表與標準平均分的差異極顯著,情感維度與標準平均分3分的差異顯著。
2.1.2不同性別、年級和聽力損失程度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比較
對不同性別、年級和聽力損失水平的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
2.1.3不同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比較
對不同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的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5。
2.1.4不同性別、是否在家接受過性教育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比較
對不同性別、是否在家接受過性教育的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7。
由表8可以看出,是否在家接受性教育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的主效應不顯著,性別和是否在家接受過性教育的交互效應也不顯著。
2.1.5不同性別、父母是否離異的聽障高中生外顯性態度的比較
對不同性別、父母是否離異的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9。
由表10可以看出,父母是否離異的聽障高中生外顯性態度主效應不顯著,性別和父母是否離異的交互效應也不顯著。
2.2聽障高中生性態度與其他因素的相關
對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正式問卷的得分和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做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1。
從表11不難看出,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和社交回避與性態度的得分存在極其顯著的負相關。社交回避是一種逃避傾向的行為表現,社交回避的分數越低,表示個體表現正常,沒有這方面問題。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和社交回避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說明性態度越積極、越健康的聽障高中生,越不容易出現社交回避,越容易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和焦慮、抑郁、社交回避、社交苦惱之間均存在一定負相關。
3結論
3.1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總體傾向積極
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總體傾向積極,不存在性別、年級和聽力損失程度的差異。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在家接受過性教育、父母是否離異的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不存在明顯差異。
3.2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與社交回避呈極顯著負相關
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與社交回避呈極顯著負相關,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與焦慮、抑郁、社交苦惱呈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
4討論
4.1聽障高中生外顯性態度的特點
使用《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問卷》對聽障高中生進行施測的結果發現,聽障高中生的外顯性態度總體偏向積極,這說明學校進行的青春期心理輔導、性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教育作為影響個體心理、社會發展的外在因素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對聽障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教育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躁動的時期,青春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級和聽力損失程度的聽障高中生在性態度的總問卷和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上的得分非常接近,差異不明顯。男女生的性態度差異不顯著,這與之前的研究有所不一致。2010年,段梅玲使用性態度量表SOS對大學生進行施測,發現外顯性態度分數存在性別的顯著差異,男生的性態度較女生更開放,性別和年級交互作用顯著。2005年,駱一[8]使用自編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問卷對11到21歲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性別的主效應顯著,男性對性認識水平要高于女性,男性的性價值觀比女性健康,男性的性適應要好于女性,男性的性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女生。本研究結果說明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與普通人群具有一定差異,可能是因為聽障青少年自身的聽覺障礙,他們的信息來源相對閉塞,性知識來源途徑和積累量基本相似造成的。有關調查顯示,聽障青少年的性知識和健全青少年相比更為貧乏,他們的認知理解水平較低,使他們對許多性知識理解困難,但同時他們又羞于向家長、父母提出疑問和請教[9]。聽障學生對性教育懷有一種羞澀心理,聽障學生青春期獲得性知識的主要途徑為電視、同學或朋友、課外讀物等,他們大多希望同學平時相互講授和自己單獨看書[10-12]。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家庭、聾校的春期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本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為獨生子女的性態度差異為邊際顯著,分析各個維度和總問卷的得分,非獨生子女均高于獨生子女,其中,行為意向維度的得分兩個群體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非獨生子女的性態度比獨生子女的性態度更傾向積極。研究表明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有更強的獨立性;他們的溝通渠道和得到的社會反饋更多;非獨生子女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優于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較多,一旦離開家庭,獨立面對學校、同伴就會產生較多的困難[13]。因此青春期的教育應更加重視對獨生子女引導和幫助。
本研究還發現,是否在家接受過性教育和父母是否離異的聽障高中生性態度沒有顯著差異。前者說明聽障青少年在家庭中所受的性教育不充分,聽障青少年比健全青少年和父母的溝通有諸多障礙,有的聾生父母不會手語,與孩子的交流本來就存在問題,那么也就給性教育帶來困難。
4.2聽障高中生性態度與焦慮、抑郁、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惱的關系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表明,聽障高中生的性態度和社交回避極其顯著,說明性態度越消極和不健康的聽障高中生,會出現更多的社會回避。性態度水平較低的聽障學生,他們社會交往水平可能也會更低,表現出較多的社交障礙,表現出回避和他人交往、異往退縮等不恰當的行為。聽障青少年本來有和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意愿,渴望與異流,了解異性和建立交往關系,并希望和群體融合,但由于青春期的聾生自我意識急速發展,他們還存在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問題,這使得他們在面臨困難或需要無法滿足時,便會采取消極、退縮的方式,顯示出消極退縮的行為傾向[14,15]。本研究結果發現性態度越消極,聽障青少年出現就會出現更多的社交回避,說明要改善聽障青少年社會交往的問題,就應該重視良好性態度的培養。因此學校和家庭要重視聽障青少年健康性態度的建立,以促進其人際交往的和諧,滿足其希望與他人和集體融合的需要,減少退縮。本研究還發現聽障高中生性態度和抑郁和焦慮、社交苦惱均存在負相關較弱,說明性態度本身對聽障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郁、社交苦惱的影響較低。但必須看到,性態度和所有心理健康指標之間都呈負相關,說明聽障學生的性態度的水平越高,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就會越少。
參考文獻
[1]杜志強,支少瑞. 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基于近十年《中國特殊教育》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教育學術月刊,2015(2):18-23.
[2]昝飛,劉青. 聾生性知識來源及青春期教育現狀調查. 中國特殊教育,2005(3):9-13.
[3]毛榮建,欒濤. 聽障學生青春期性心理現狀調查.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12-15.
[4]朱業,昝飛. 聾啞青少年學生戀愛觀的研究. 中國特殊教育,2001(3):30-34.
[5]Pasquale Anselmi, Alberto Voci, Michelangelo Vianello, et al.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xual attitudes across genders and sexu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Bisexuality, 2015,15(1):40-56.
[6]Anselmi Pasquale, Vianello Michelangelo, Voci Alberto, et al. Implicit sexual attitude of heterosexual, gay and bisexual individuals: disentangl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pecific associations to the overall measure. PloS One, 2013, 8 (11):e78990.
[7]Geer JH, Robertson GG. Implicit attitudes in sexuality: gender difference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6, 34(6):671-677.
[8]駱一.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問卷的初步編制.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9]代秀琴,岑琦,朱佩紅,等. 聾生青春期焦慮的原因調查與對策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2004:6.
[10]昝飛,劉青. 聾生性知識來源及青春期教育現狀調查.中國特殊教育,2005(3):9-13.
[11]劉青,昝飛. 聾生青春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現狀調查. 中國特殊教育,2005(2):86-89.
[12]何文明. 聾生性教育調查與思考――以湖南省株州聾校為例. 中國特殊教育,2005,06:32-34.
[13]張曉文.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個性發展及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6):36-38.
《寧波市精神衛生條例》――浙江省首部關注精神障礙患者是否快樂的法規,已經于2005年12月23日由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批準,并將于2006年4月1日正式實施。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寧波市精神衛生條例》是全國首部保障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者的地方性法規。盡管之前上海已經有一部《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但由于其關注的是單純的重癥精神病患者,故兩者之間立法的本意不同,關注的對象不同,使得寧波的這部條例實施后,注定將成為首部關注所有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者以及心理咨詢工作者、精神科醫生合法權益的地方性法規。
讓人同情的病人群體
要了解這部條例的出臺,不得不談到寧波市精神和心理衛生的現狀,也許這些例子和數據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看到。
寧波市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在談到這些案例時,情緒有些激動和悲天憫人:“我只說我們寧波,其實全國的情況一樣嚴重,看了寧波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個大概了。”
這是一個康寧醫院精神科所有的醫務人員都知道的故事:
湯加民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雙手合十,祈禱老伴今天平安無事。老湯60多歲了,退休已經十幾年。按理,老湯不該在40多歲這么年富力強的時候離開單位,他也是沒辦法,一切都是為了他的老伴。
老湯是東北人,十幾歲就在一個親戚的介紹下來到寧波做工,因為人踏實,肯出力,又虛心學技術,干了幾年老湯就轉正了。隨后,老湯認識了一個姓汪的姑娘,結了婚。老湯那時很風光了一陣子,家鄉人都知道他在南方站住了腳,還娶了個漂亮的老婆。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老湯的妻子就患上了精神病。這個病來得蹊蹺,好好的一個人,有一天清晨起床說瘋就瘋了。老湯曾對妻子的雙親發誓,說今生今世無論遇上什么事,他都要對妻子好。這種考驗一來就是30年!
在敘說這個故事時,胡院長有些黯淡,讓記者感到了老湯的艱難和無奈。
老湯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男孩是老伴患病前出生的,女孩出生時老伴已經不太好了,所以現在老湯最害怕的就是女兒千萬別像她媽。老伴得病這些年,老湯帶著她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精神病醫院,也找過不少偏方,可老伴的病不但沒治好,反而越來越嚴重。老湯為了老伴,只好向單位申請提前退休。退休了,收入就減少,每次老湯陪老伴來醫院,都嘮叨著說現在和他一塊兒參加工作的同事能拿好幾千,自己沒這個福氣!
收入少了開支反而多了。不過經濟上的事和老伴屢屢在外惹禍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2004年年底,老湯去銀行領工資,心想銀行不遠一會兒也就回來了,于是把屋門從外鎖上,小跑著去銀行。哪知就這么一會兒工夫,老伴卻惹下大禍。老湯家的陽臺通著樓道,其間隔著一道窗戶,老伴不知用什么辦法將樓道的玻璃窗打開,然后跨了過去。老湯家住在14樓,站在樓上往下望都讓人心悸,然而老伴卻鬼使神差地跨了過去。
而現在,老伴的事情越來越多了,這讓60出頭的老湯感到心力憔悴,常常出現生不如死的念頭。前幾天,老伴在一天里就發生了兩件事,一是用磚頭砸碎了鄰居汽車的一塊玻璃,說那車擋了她的道;二是把鄰家的一名客人從14樓追罵到1樓。
胡院長說老湯的老伴患的是間歇性躁狂癥,時不時地就會發作,發病前也沒有任何征兆,也沒任何規律可循。老湯也知道像老伴這種病人最好的辦法是把她送回康寧醫院,長期接受治療,但他家哪兒有這個經濟實力?老湯也曾和社區聯系過幾次,但社區也無力幫他看護老伴。
實際上,在寧波,像老湯這樣的家庭并不鮮見,遇有老湯這種困難和無奈的人也很多。不過,胡院長說,要是和“武瘋子”比起來,老湯老伴這樣的病人就算是“文氣”的了。
2004年3月,江北某小區的精神病患者凌某突然發病,他手持兩把菜刀,以不給錢就自剁手指相威脅,向其老父要錢。老父與眾鄰居極力勸阻絲毫不見效果,無奈求助于當地派出所,最后民警將其送進了康寧醫院。
胡院長告訴記者一串數據:據不完全統計,寧波市現有重性精神障礙者約7.4萬人,僅2004年精神障礙者肇事、肇禍533人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為311.4萬元和1206.1萬元,輕性精神障礙者和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詢的人員更多。
說起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詢的人群,胡院長更加感到立法的迫在眉睫。
胡院長接待過一名女性咨詢對象,姓張,45歲,高級白領,年薪10萬元。曾經服藥自殺,被朋友發現后,送寧波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成功。她曾和胡院長進行過一次心靈對話,相信這次對話會讓我們有很多感慨。
張女士自述,她覺得自己是一個絕對自私的人,不是一個好人,希望別人和自己的孩子千萬別向她學習。她說,因為她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不想活了,老想著怎么死,全然不顧親人們的感受。她自己認為這樣做很不應該,傷了很多人的心,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張女士覺得很多年來,惡劣的心情像幽靈一樣,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平均每個季度就有一次。她自己也知道心情不好的禍害,并非常害怕會自殘。
張女士說她以前沒有去看過心理醫生,因為她怕被別人說是神經病。現在,張女士自己不知道一旦遭遇別的坎坷,是不是又會想到死。
“這就是現狀。在我們康寧醫院,每年的門診量有7萬人次,其中心理咨詢門診,每年竟然有3萬多人次,住院病人達到2500余人次,當然,這還不包括屬于公安系統的安康醫院以及屬于民政部門的復退軍人療養院和寧波市精神病院統計的數字?!?/p>
立法帶來福音
事實上,早在5年前,寧波市精神衛生辦公室副主任、市人大代表陳綏貞等就在人代會上提出精神衛生立法的議案。之后,陳綏貞在歷屆人代會上都一如既往地提出相關議案。直到2004年為止。
在此期間,陳綏貞和從事精神科工作24年,開展了近20年心理咨詢工作的寧波市康寧醫院院長等專家的幾份調查資料,震動了市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一些相關部門的領導。
其中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02年至2004年,寧波市共有1248人自殺,平均每年自殺者達416人,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4.71%。目前,寧波有重性精神障礙者約7.4萬人,既有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也有十幾歲的小孩,更多的是一些中青年人。其中腦力勞動者、白領、女性、學生相對較多,不少是抑郁癥患者,并有自殺傾向。
而另一份調查報告則讓聽取報告的人顯得極為不安,因為按照這份對寧波市某區有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所作的調查發現,竟然100%的教師認為本職業現在沒有或很少有快樂,89%的教師對本職業感到厭倦。
寧波市衛生局法規處陳處長說:“很顯然,如果老師不快樂,如果老師感覺厭惡教學工作,那帶給學生的又將是什么?”
“寧波市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的兩個門診部2004年的門診量為3.2萬人次,而在1986年只有約1000人次,18年間增加了32倍?!闭f到這些,陳處長的臉色顯得有點憂慮。
正是這些強有力的證據打動了相關部門。
“精神衛生問題之所以最后能夠成為立法項目,就是因為它存在著最大的需要性和最強的急迫性。”寧波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承福說。
2005年年底,《寧波市精神衛生條例》被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社會各界予以高度關注。
記者了解到,在有關保護精神障礙者的合法權益方面,條例從服務體系、醫療看護、醫療服務、康復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的相關條款中予以了詳細的規定。如在服務體系的章節中,條例規定,市和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設立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人員,具體承辦精神衛生工作的管理業務。同時,該章節還規定,街道辦事處和有條件的鎮(鄉)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社會福利性或公益性的工(農)療站、日托康復站等,為精神障礙者提供就近康復的場所。
如此,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談到的湯加民老伴的事情也許就可以避免。
在條例中,有關心理健康的規定,也給今后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福音。
謝承福說:“在條例中,專門以第三章整整一個章節的篇幅,專門就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就提高市民精神健康水平,預防精神、心理障礙,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開展精神衛生健康教育工作等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比如,該章節規定,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宣傳預防精神障礙的意義,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開展精神衛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眾團體應當參與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工作,幫助市民提高預防精神障礙的能力;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精神衛生的公益性宣傳。禁止損害精神障礙者形象和歧視精神障礙者的報道?!?/p>
對于孩子、老人、殘疾人、婦女甚至是服刑人員的精神健康問題,條例也給予了詳細的規定。條例規定,學校應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創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殘聯、相關組織和個人應當針對殘疾人、婦女、兒童、老年人的特點,參與和開展精神健康促進活動;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為服刑人員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組織應當開展突發事件心理危機干預,從組織、人員和措施上提供保證,降低突發事件發生后精神障礙患病率。
謝承福認為:“該條例一旦實施,必將大大提高市民提高預防精神和心理障礙的能力,大大改善精神衛生領域里的環境,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大大的給需要幫助的精神和心理障礙者提供有效、及時的幫助?!?謝承福先生一連用了三個“大大”的字眼,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任重而道遠
按理,所有關心寧波市民精神健康的人至少可以暫時松口氣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記者了解,“需要獲得幫助的人”可能因為該條例的實施而受益;但是“提供幫助的人”至少在好幾個方面都表示心中“沒有底”。
去年8月,寧波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廣邀相關領域的專家征求條例草案的修改意見。記者有幸全程參與了這次座談會。
康寧醫院胡院長向記者透露,1995年,醫院的一位醫生在工作時,被病人刺殺身亡,至今仍給其他醫務人員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據2004年的統計,康寧醫院的工作人員受到病人攻擊和傷害達到87人次。而醫院的業務收入卻大大低于綜合性醫院,造成職工福利待遇相對低下。因此,醫務人員完全是憑著對病人的同情、理解和敬業愛崗的精神,忍受委曲,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這從康寧醫院2003年至2004年的收支情況中可以看出,2003年和2004年,康寧醫院的業務收入是2456萬元和3147萬元,但是,業務支出卻是2704萬元和3875萬元,虧損達到300多萬元和700多萬元。而按照財政撥給康寧醫院的人員經費和實際支出的人員經費來看,之間的差額令人吃驚。2002、2003、2004年,財政撥款分別是191、218、251萬元,而實際支出的人員經費為1138、1366和2047萬元,之間的差距根本不成比例。
按照寧波市精神病院院長張月麗的說法,這完全是因為一些“三無”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的壓力造成的,而這種壓力,目前看來還無法完全緩解。
張月麗講了個事實,她認為目前的精神病院已經成了“盲流”收容中心。
她說,對于流浪的精神病患者,市民發現后肯定報110,而110則肯定會將病人送到精神病院,但是,收容和治療這些病人的錢誰來支付?病情穩定后的遣返工作怎么做?誰來做?如果接受的流浪病人患了其他疾病、或者發生意外怎么辦?誰承擔得了這個責任?
看來,精神衛生領域的工作確實任重而道遠。不過,前景應該還是光明的。
寧波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承福認為,這部條例實施后盡管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畢竟對加強和促進寧波市的精神衛生工作、保護精神障礙者和心理障礙者的合法權益、提高市民的精神健康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謝承福同時對記者說,這部條例的實施,并非如一些人說的那樣――“充其量從‘精神層面’對精神障礙者進行關注,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他說,條例對精神障礙者病愈后,入學、應試、就業等方面的權利,以及精神障礙者的醫療費用由誰承擔等以前很難解決的問題,都作出了實實在在的、具有很強操作性的規定。
他說,條例明確規定,精神障礙者病愈后,依法享有入學、應試、就業等方面權利,有關單位不得以其曾患精神障礙為由,取消其入學、應試、就業等方面資格;精神障礙者病愈后,有權參加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精神障礙者病愈后,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或者聘用合同期內,其所在單位應當為其安排適當的工種和崗位,在待遇和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視。
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精神障礙者的醫療費用,按國家、省和寧波市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執行;農村精神障礙者的醫療費用,則列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范圍。
對于無生活來源、勞動能力又無法定贍養人、撫養人的精神障礙者,條例規定由民政部門指定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收治,醫療費用按照國家、省和寧波市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于醫療費用按規定減免后支出仍有困難的精神障礙者,則可以按照國家、省和寧波市的有關規定申請醫療救助。
看來,寧波市關注精神障礙者是否快樂,并非是一句空話。
相關鏈接
精神衛生和心理衛生源自英文Mental Health。作為科學術語,心理與精神是同一個概念。心理衛生與精神衛生是一個意思。
美、日、韓學校 核心價值觀教育 內容特色 比較研究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煥發什么樣的精氣神,才能引領思潮、凝聚共識、攻堅克難?在追逐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弘揚什么樣的價值觀,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強大?學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和有效載體,如何使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富有更強的時代性、更好的現實性與更大的實效性,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當下的迫切任務與重要研究課題。當今國外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經過多年的理論建設、多元發展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統性可靠、操作性較強的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討當代美國、日本、韓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做法與基本經驗,對于不斷鞏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深入改進新時期我國學校核心價值觀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一、美、日、韓三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比較研究
1.以培育富有愛國主義的責任公民為主要目標
美國教育多元化的特征決定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沒有統一要求,但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基本特點就是要求培養合格的、強調健全人格以及培育愛國主義精神與遵紀守法的責任公民。美國平時注重宣揚愛國主義的民族凝聚力和價值觀教育,在教育中,“‘他如何獲得價值觀’這一問題比‘他獲得了什么價值觀’更為重要”[1],“旨在通過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熱愛美國,形成對美國政治制度的忠誠,遵紀守法,成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進取的‘責任公民’”。[2]美國前總統里根在1987年的國情咨文中曾特別強調學校應培養美國人的“國民精神”,主要指愛國、修養、諾言、恢復倫理道德、紀律等,以適應美國發展對人才的需要。[3]美國政府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小學、中學、大學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平時注重愛國主義精神和守法精神的養成教育,極力宣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培養學生具有合乎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動,明確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使全體國民具有‘美國精神’”。[4]
1890年,日本明治政府頒布了《教育敕語》,強調以忠孝、信義、義勇、守法等“忠君愛國”精神的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確定了21世紀的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寬廣的胸懷、健壯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5]其核心要義就是要培養一種堅韌、勤奮、勇敢、守紀律,忠于國家、人民和集體,重視發展個性化、創造性和多樣性,培養具有一定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寬廣的胸懷與健康的體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其目標主要體現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鄉土教育”三個方面。其中“虔敬天皇教育”來鼓舞國民愛國主義教育、凝聚國民民心;“忠的教育”就是要求團體成員同呼吸、共命運,做到“忠德”,貢獻“忠誠”;“鄉土教育”即以本地區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為主要內容,利用各種機會培養青年學生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20世紀上半葉,韓國雖然“飽受日本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但始終沒有丟失其民族性”。[6]韓國政府歷來重視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價值觀教化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上。韓國現行《教育法》規定:教育要培養熱愛國家與熱愛民族的精神,為維護、發展國家的獨立自主和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教育要為創造和發展世界文化而努力。韓國政府頒布的《國民教育》指出:“愛國家愛民族是我們的求生之道。作為一個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國民,應匯集民族智慧,創造嶄新歷史”。政府強調把“國民精神教育”貫穿于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韓國原教育部長Rhee Kyu-ho深刻指出,精神教育就是指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政治教育,其核心在于讓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愛深入人心[7]。尤其從小學到大學,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民精神教育”內涵逐級提高,相互承接、逐級提升的梯級教育教學架構,對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斷加強。因此,韓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精忠報國”的韓國人,為韓國的迅速崛起與迅猛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核心價值觀精神基礎。
2.以注重營造核心價值觀教育環境的文化滲透為基本途徑
美國學校倡導追求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和社會價值,注重文化環境對青少年的潛移默化作用,將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地滲透于文化環境之中,以潛在的形式影響青少年的思維方式,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受到教育、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增長才干。如學校非常注重創建整潔、文明、幽雅的校園文化環境,使青少年學生受到文化環境熏陶影響;美國處處飄揚的美國國旗,以重要歷史人物命名的街道,難以數計的博物館、紀念館,充分展示著美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標榜著“美國精神”,是美國學校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8]此外,美國學校還通過國慶、校慶、入學與畢業儀式、社團等系列活動,從而使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戰后,日本學校普遍采用各學科課程教學,對青少年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發揮綜合教育作用。日本教育權力機關通過多種文件要求學校發揮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以提高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水準。日本政府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指出,國語科需要培養語言的實感,必須尊重國語的態度,培養團結、有禮貌、謙遜、愛勞動、智慧、同情弱小、見義勇為等品德。歷史課從歷史的角度看待日本的發展及前景,并將日本置于國際大環境中考察它的歷史作用。數理學科通過歸納推理數學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合理的生活態度。地理課要求學生對國土的認識,增加對保護環境、利用資源的認識。音美體課培養學生愉悅的生活態度和欣賞美的高雅情操。此外,通過播放日本動畫片,傳播日本民族文化、闡述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道德倫理的判斷等,使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娛樂片中進行。
韓國學校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宣傳歷史上愛國主義英雄事跡,以此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信心。韓國政府建立一些愛國主義英雄塑像,把英雄的事跡撰寫成文學作品或者搬上銀幕對青少年進行鞭策與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實行潛移默化的儒家倫理教育,如通過正月春節、十五元宵節、觀燈節、五月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一些傳統節日營造文化氛圍,使青少年每時每地接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感受到習俗中儒教倫理所散發的價值觀教育作用。在韓國社會生活里,“身土不二”的核心價值是強調人的自身發展以及國土的不可分離性,來號召人們支持民族產業的發展。另外,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故居遺址、紀念碑、建陵園廟宇等進行歷史文化教育。
3.以注重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活動為基本途徑
美國學校重視校內外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其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既可以是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活動,又可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主要做法有:美國大學本科總學時比中國少33%~40%,講授只占總課時的25%~34%,平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入學儀與畢業儀式、國慶、校慶等方面的活動,來增強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組織一些學生參加有關活動,如為吸毒者、無家可歸者的幫助活動,為老年人、殘疾人的服務、競選宣傳、慈善募捐、教堂服務等活動,來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9]通過參觀科技館以及社交、文體、宗教、志愿等課外活動,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愛校之心。
日本學校開展“特別活動”主要目的是培養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其“豐富的人生、個性和創造力、自我表現能力”。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政府為了讓青少年學生了解社會,提高核心價值觀實踐能力,要求大學生參加“有組織的校外教育活動”[10]。比如日本文部省大力提倡并推行“體驗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然教室”、“森林之家”等集體活動,加深對大自然的理解和熱愛。學生自治會組織學生考察家鄉歷史文化、傾聽歷史故事;收集鄉土資料,了解本地經濟產業;了解企業、農村中生活;到社區參加社會服務活動或承擔家務勞動;參與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政治活動,為他們充實內心世界,養成核心價值觀品行創設實際條件。
韓國學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風格迥異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方式來支持學校核心價值觀建設,消除學生在擁擠課堂中產生的不良心理;通過舉辦各種報告會、演講會、展覽會、論文成果評比會、社會問題調研、民意測驗以及“讀書節”活動,舉辦關于反對性別與種族歧視、暴力、吸毒專題研討會,開展文藝節、音樂節及傳統藝術活動,不斷增加青少年學生參加鍛煉的機會,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以期取得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佳效果。
4.以注重凸現心理健全的人格教育為主要內容
心理學課是許多美國學校的必修課程,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美國哈佛大學等選修心理課程,進一步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方法、指導健康成長、消除心理疾患、提高學生自助能力。美國學校設有心理咨詢機構,平時在課堂教學、團體訓練以及日常生活中開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動,為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學習與生活、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教育指導。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相對有固定的編制、專項經費、工作制度與工作規劃以及心理咨詢專家隊伍,為學生提供心理與發展咨詢、適應與障礙咨詢、輔助與治療等多形式的服務。
日本學生家長、學校老師從小就教育孩子怎樣學習、如何到名牌大學進一步認真學習與深造,從而導致整個日本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偏重智育,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由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了嚴重的“教育荒廢”和“心理亞健康”。有些學生畢業后,他們頻繁地改變工作或者不上班,讓父母養活到20~30歲,日本學者稱他們為“寄生蟲”或“消沉的一代”。[11]因此,日本政府于2003年,在學校設置心理咨詢和青少年健全活動俱樂部等機構,還在每年的11月份舉辦“全國青少年健全培育月”等系列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
韓國學校心理咨詢室作為教師與學生就某一問題共同探討與實踐,最終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健康成長、排除各類心理障礙,其作用可謂舉足輕重。韓國學校心理咨詢室具備必要的設施及基本的資料,讓學生敞開心扉傾述煩惱與憂愁。學校心理咨詢室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可以設立學生生活指導設計企劃室、學生個體指導研究室、提供及保存情報資料室、教師繼續教育基地等場所;根據不同情況也可以冠以其它名稱,如知心屋、指導室等。心理咨詢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課后,學校對咨詢機構的經費與教師的聘用都有明確的規定。
二、對推進我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美國、日本與韓國等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在特定的歷史傳統、民族背景中產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有許多值得我國借鑒與吸收的東西,但不能簡單地套用來踐行指導。當今社會在迅猛發展與高速前進,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已積累了優秀傳統,但由于受許多因素困擾,阻礙著我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建設,一些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亟需我們解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研究美國、日本與韓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特點,通過比較、鑒別、融合,堅持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出發,進一步推行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夢的改革進程,同時考慮中外教育觀念的不同性,既要大膽借鑒其方法又要謹慎觀察其態勢,不能盲目地引進而應根植于我國的優良文化傳統,走以本土化為主體、國際化與現代化相融合的后現代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之路。
1.大力弘揚時代性的精神價值觀教育
2011年,在10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v觀當今美國、日本與韓國等國家,核心價值觀教育致力于培養本國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當前,我國學校開展了富有實效性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但一些教育問題仍不盡人意:如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枯燥,缺乏時代感;教育效果形式化,缺乏針對性與有效性。因此,我國應把培養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目標與根本靈魂。如通過紅色影視、紅色網絡、紅色歌謠等形式開展精神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圍繞重大的歷史事件活動,增強青少年民族精神的現實感和認同感。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世界各國更加注重培養具有全球眼光與富有民族精神的新一代,我們應把學校的精神價值觀教育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開創富有中國特色、具有時代性的精神價值觀教育之路。
2.不斷營造滲透性的環境價值觀教育
西方國家注重校園環境作用,充分利用校園教育環境等資源使學生受到價值觀念影響、獲得價值觀情感體驗。為此,我國學校應優化物質環境建設,如重視校園文化景觀、食堂、校舍、圖書館、實驗室、操場與其他公共場所的布局,努力發掘校園環境的“隱蔽性”、“滲透性”等熏陶和啟迪作用。把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精神遍布在大自然的環境氛圍中,把抽象的理論寓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增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認知、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必然會產生無形的影響與輔助的作用。同時,我們還應重視精神文化環境建設,如提倡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建設與社會教育網的建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抓學校教師的師德與師風建設、開展校園活動來增長學生的價值觀認知。此外,我們在報紙書籍、影視與網絡媒體、網絡游戲等傳播符號中嵌入核心價值理念,通過文化產品的形聲性、娛樂性以及審美性等特點,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文化產品中的價值理念。因此,我們要優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營造精神文化氛圍,“實行無形教育,推行無聲管理,進行無聲語言”。
3.不斷強化實踐性的內化價值觀教育
美國、日本與韓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實踐可以使學生獲得新的核心價值觀認知。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的功效在于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生存”的基本素質與綜合能力,樹立“尊重他人、為他人服務、與他人合作”的協作精神,樹立“愛祖國、愛社會、服務他人”的核心價值觀信念,不斷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在教育中長才干、在奉獻中作貢獻”。近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青少年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得到鍛煉。但我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實踐性中明顯存在著不足之處,對我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國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實踐活動,加強實踐性研究與貫徹落實;要開展一些校園文化、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社會調查等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觀教育的使命感,強化學生實踐性的價值觀教育內化。
4.不斷加強專業性的心理價值觀教育
近年來,學校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學生自殺等一些事件,不得不引起人們對當下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反思。盡管我國一些學校相繼開展了心理價值觀教育系列活動,但因為一些學校對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心理學科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專業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學生對心理價值觀教育存在認識誤區等系列問題,在某些學校還流于表面形式,借鑒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理論觀念以及方法手段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心理價值觀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社會大環境的心理氛圍相應制約著學校心理價值觀教育。因此,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全社會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價值觀素質教育。如需要當地政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充分協調與有力支持,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的有機聯系與密切配合;學校要加強心理課程的建設,高度重視心理隊伍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心理價值觀教育的專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Raths,L,Harmin,M,Simon,S.,Values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Columbus,Ohio:Merill,1978.
[2] [4]賈仕林.中美高校德育實施目標、內容的比較及啟示.思想政治教育,2010(4).
[3] 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 [日]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論―真?善?美的三位一體化教育.何鑒,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教育部社政司組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Gay Garland Reed,Sheena Choi:Korea:Confucianlegacy,Global Future.Values Education for Dynamic Societies:Individualism or 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2001.
[8] [9]賈仕林.美國高校德育現狀及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啟示.思想政治教育,2008(1).
[10] 王玄武編.比較德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