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準醫療現狀及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療器械 發展現狀 發展環境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c)-0107-02
醫療器械產業涉及醫藥、機械、電子、化工、材料等多個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醫療健康產業專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穩固、產業鏈條完善,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其制造技術涉及生物醫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等多個技術交叉領域,具有行業壁壘高、集中度不斷提高等特點,是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材料、傳感器、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及行業的崛起正在為醫療器械產業注入新鮮活力。我國醫療器械工業現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科研開發、生產和管理體系,已成為我國高科技領域頗具發展前景的生力軍。
1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現狀
1.1 全球醫療器械行業需求格局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時間早,國內居民生活水平高,對醫療器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要求較高,市場需求以產品的升級換代為主,市場規模龐大、需求增長穩定。中國、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醫療保健系統改善空間較大,龐大的人口基數對醫療器械有不斷增長的剛性需求,存在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
1.2 全球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
近年來,全球醫療器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往來平均增速達7%左右,是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左右。據統計,美國、歐盟、日本共占據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超八成的份額。其中,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生產國和消費國,消費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強生公司以2 584億美元的總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醫療器械銷售規模穩步增長,2015年達到3 903億美元,復合增長率(CAGR)為1.90%。預計該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增長至4 775億美元,2015―2020年期間將呈現4.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1.3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步晚,但增長強勁,市場銷售規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別為179億元、2 120億元、2 556億元,2014年的增長率為20.06%。我國醫療器械2015年市場總規模約為3 080億元,為2007年535億元的近6倍。2015年全國醫療器械類銷售總額為568.58億元,新華醫療以75.54億元的收入位列國內醫療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CAGR)為17.01%。國內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預計2017年將達到4 942.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為15.4%。
1.4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我國的醫療器械行業中,跨國企業在高端市場中占據著絕對優勢,尤其是醫學影像設備和體外診斷等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市場占有率超過75%。國內的三級醫院一般都采用進口醫療器械,即使是二級醫院,也有2/3的醫療器械是進口產品,我國醫療器械企業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出口的是部分高端醫療器械產品。進口的主要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大型醫療設備,當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重點是X線設備中的高頻高壓技術、全數字化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電子內窺鏡生產技術等。進口醫療器械壟斷高端市場,國內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
2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療器械工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發展較為滯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國家對醫療器械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把醫療器械納入戰略發展,“十三五”醫療器械已經到了蓄勢待發,大發展的趨勢,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面臨新的發展環境。
2.1 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來,國家有關監管部門采取了積極措施,為醫療器械行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15―2020年期間,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為重大裝備研發、前沿和共性技術創新、應用解決方案研究、應用示范和評價研究。未來我國數字診療裝備行業將實現突破、收獲及繼續高速發展。
(2)醫療器械市場前景廣闊。
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穩步增長,我國由于社會老齡化人口比例提高、新醫改政策的深入貫徹、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強等因素,國內存在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廣闊的成長空間,必將推動醫療器械市場迅速擴張、高速發展。
2.1.2 不利因素
(1)國外企業具有從上游材料研發到下游產業化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其中,產品設計與研發、分銷與品牌建設是醫療器械產業主要利潤的關鍵環節。
(2)新進入的企業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醫療器械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3)研發創新能力薄弱,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技術的創新和進步是全球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國內絕大部分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
2.2 政策強力支持,助推市場需求增加及產業優化壯大
(1)國務院通過“十三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精準醫療等領域將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以創新型國家建設引領和支撐升級發展,高性能醫療器械被確定為醫藥工業與醫療衛生方面重點突破的領域之一,這必會加快我國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助推產業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2)在國家政策導向及醫療裝備新需求下,國內醫療器械消費市場需求增加。衛生部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對于自主研發藥品、醫用耗材、醫療器械和大型醫用設備等,衛生部將專門推出100億元的民族健康產業重大專項,可見醫療器械市場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3)醫療器械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成行業未來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醫療器械科技公司作為醫療器械新產品研發的主力,成為大公司重點收購對象,致使醫療器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壯大。
3 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趨勢
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由小到大,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連續多年產值保持兩位數增長,產品出口的數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當前,現代醫學對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需求。
(1)醫院高端醫療器械的配備以及便捷的家用醫療器械都將迎來高度的需求增長。
醫療器械創新體現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支撐的特點。加強醫療器械工業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生產技術的現代化。高新技術醫療設備是多學科、跨領域的現代高技術的結晶,其產品技術含量高,利潤高,因而是該行業相互競爭的制高點。近年來,我國加強對創新產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視醫療器械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對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臨床急需的產品提供支持。預計未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與世界醫療器械市場的關聯度將愈加緊密,對我國的醫療器械制造工藝、新材料應用、研發水平等勢必產生巨大影響,促使我國醫療器械產品從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轉化。
(2)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將重點發展數字化診療設備、健康監測裝備等五個領域。
醫療器械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戰略指導點,國家對醫療器械和醫療裝備有很高的支持。數字化診療設備將作為“十三五”重點專項的首發。高端醫療影像產業化方面,主流的、高質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設備仍是“十三五”重點關注的部分。診療一體化特別是高端影像相結合、可再生組織修復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趨勢。智能醫療有助于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醫療器械高端設備及前沿技術如云診斷等多由發達國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檢測微型化需要我們整個行業來發力。醫學影像設備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聯網技術為遠程醫療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幫助,借助手術機器人實施遠程操作或通過現代通信方式指導前方術者操作。同時以人機工程學為背景進行醫療機械改進,改善醫療器械中的弊端,保證相關機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機工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之,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戰略要以全球性醫學目的的調整和醫學模式轉化為導向,以產品質量為根本,加快產品的二次開發和技術改造,建成一個高新技術和常規診療技術有機結合,既適合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標,又能與全球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術制造產業。企業必將從未來的醫學發展方向、國際市場環境、國內市場政策及自身發展戰略三者聯動過程中搶占先機。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必將真正成為一個產品門類比較齊全、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 醫療器械行業經濟運行態勢[J].財經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行情動態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
[3] 盤點:2016年全球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及企業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報網.
一、我國老年人供養體系現狀及發展趨勢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同時老年化進程加快、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了1.8億,對我國老齡化現狀以及以后的發展進行充分研究和了解,這對我們及時制定相應措施和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所謂的老年人供養體系也就是老年人生活經濟來源的組成狀況。在我國1994年和2004年兩次對老年人經濟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根據1994年的調查可以看出,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依次為子女或其他親屬供給(57.1%)、勞動收入(25.0%)、離退休金(15.6%)、社會保險或救濟(1.2%)、其他(1.1%);2004年則分別為45.0%、19.3%、31.5%、2.0%、2.1%。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老年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不再過多的依賴于家庭成員;而城市的老年人已經將以往主要依賴于子女供養的狀況進行了徹底扭轉;但是從整體上來講,家庭養老仍將在很長時期內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的養老方式。因而當下中國年輕人面臨的問題除了子女教育問題,父母贍養的問題,居住空間問題......同時還要面對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高強度的工作。而當前城市的現狀則是———許多老人現在都處于獨居狀態,因為與年輕人生活節奏,觀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很難融入到一起;而在農村地區,由于資源匱乏,個人發展空間受限,所以通過高考走出農村的學子一般都不愿意再回到家鄉,而是選擇向城市進軍,并隨著農村科技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不斷的增加,而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的同時,勞動力匱乏,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造就了諸多的農村空巢老人,相依為命或孤苦伶仃的生活。上海財經大學相關課題組于2014年對河南、甘肅、安徽、廣東等21個省份537個村的養老狀況的調研結果顯示,盡管有七成農村老人希望能與子女同住或住在子女附近,仍有86.5%的老人對與子女間的關系現狀表示滿意。“流著眼淚說滿意”,成為很多農村老人的真實寫照。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因為這個基數太過于龐大了。基于當前的情況來看,因為獨生子女的增加,導致了年輕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壓力在不斷加大。早在2000年,由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進行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項目中,也對老年人的養老經濟保障來源選擇進行了意愿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老年人把子女保障作為第一選擇的人數最多,然后依次是自己儲蓄保障、社會保障、商業保障。所以,老年人更期望能夠獲得多支柱的經濟保障體系,而且他們對自身和子女的保障非常重視。這項指標可以說是進行的一項意愿性的調查指標,但是調查群體是老年群體,他們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會基于現實的養老保障基礎,因此,也可以作為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現狀及發展趨勢的一個參考指標。
二、社會保障覆蓋面低,國家財政負擔重,是加快老年商業保險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已超過1億。全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00萬,其中1200萬生活在農村。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10年末,我國城鄉失能老人總數達到3300萬,其中完全失能老人達到1080萬,約80%的失能老人住在農村。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11年3月的《全國城鄉失能老人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完全失能老人將達到1240萬,農村有照料需求的占61.8%,農村照料需求增長速度遠高于城市。早在2004年的全國人口抽樣調查就已表明,33.5%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及社會保險,其中城市老年人中這一比例達到62.8%,農村僅7.9%。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有436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退休人員3761萬人。從我國經濟社會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還需要走長期、漸漸的發展道路。商業保險所具有的靈活、方便、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受就業與否、城鄉與否限制的特點使得這部分人將成為老年商業保險的潛在需求群體。從老年人供養體系結構角度來看,雖然當前依靠退休金養老的群體占比不到三分之,但是由于該群體的基數較大并且增速極快,已經為我國財政帶來極大壓力。在1978年時,我國養老金占GDP比例只有0.5%,但到2002年,這個比例已經提升到3.57%,并且在2025-2030年間,比例將達到10%,已經嚴重逼近或將超過“警戒線”。所以,快速發展老年商業保險,能將養老負擔分擔到個人、社會、保險公司上,同時也能大幅減輕由此帶來的財政負擔。
三、老年人個人經濟收入的提高及家庭供養模式的長期存在,是加快老年商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基礎
1.我國老年人收入的逐步增多是促進老年商業保險快速發展的經濟基礎。根據調查研究可以得出,在2000年我國老年人的自身經濟基礎相比1994年來說已經有了巨大幅度的提升,較低年齡的老年人主要經濟收入來自于勞動;據2000年對我國城鄉老年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雖然把商業保險作為養老保障的老年人占比最低,但是將第一養老保障選擇為個人儲蓄的占比達到了25.9%,而把個人儲蓄作為養老第二保障的甚至已經達到了61.5%的比例。老年人所儲蓄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來自于其工作勞動期間,依照儲蓄目的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五種類型,這五種類型中主要的兩種類型是應急儲蓄和養老儲蓄,并且這兩種消費儲蓄的主要群體則是老年人。在當前擁有諸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個人儲蓄保險有著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也就是個人根據自己意愿選擇機構進行保險辦理的方式,這些機構包括了保險公司、銀行等,雖然說儲蓄具有安全和穩定的特點,但是從近些年的情況來看,國家為了刺激國內消費,對存款利率進行了屢次的下調,并結合通貨膨脹所產生的影響來看,事實上銀行存款的收益基本上是負數。商業保險的種類繁多、發展迅猛,收益比儲蓄高出許多,在出現較大疾病或是事故的時候有極強的保障。所以在個人儲蓄的很大一部分能夠轉化為老年人的商業保險來源。
Abstract: BIM applications in the process from the design stage to the construction stage, there will be "information attenuation" phenomenon.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with BIM can be used to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through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pplications,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3D laser scanning products to reduce costs, shorten the data processing cycle, to improve scanning accuracy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integrate with other technologies. Finally proposed to clear the market demand, hot as the leading, comprehensive advisory services and necessary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on.
關鍵詞:3D激光掃描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應用;發展趨勢
Key words: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integrated application;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TN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4-0202-03
0 引言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又稱3D激光掃描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豐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一項高新技術,把傳統的單點式采集數據轉變為了自動連續獲取數據,由逐點式、逐線式、立體線式掃描逐步發展成為三維激光掃描。[1]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又稱為“高清晰測量(HDS)”,也被稱為“實景復制技術”。該項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工業制造、木雕展品、文物保護、教學、醫學、軍事以及娛樂等各大領域。隨著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不斷加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領域的應用也不斷加深。
本文總結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模型的結合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的現狀,分析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提出二者集成的發展趨勢,促進BIM技術在施工階段的應用。
1 應用現狀
1.1 BIM的應用現狀簡述
[2]BIM技術在我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概念導入階段、理論研究與初步探索階段、快速發展及深度應用階段。在概念導入階段,主要是對IFC標準的研究;在理論研究與初步應用階段,主要是對BIM標準、技術及軟件的研究;在快速發展了深度應用階段,主要是大規模工程實踐、標準制定及圍繞“BIM+”的深度應用。“BIM+”主要是BIM與云計算、物聯網、GIS、虛擬現實技術、3D打印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九大應用的集成。我國BIM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階段。
1.2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應用現狀簡述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已然相當成熟,尤其在文物保護、古建筑物的修繕、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由于BIM技術的發展,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施工階段才得以初步應用。
在三維激光掃描的產品研發上,針對于施工階段,主流的三維激光掃描儀包括美國的Trimble公司的天寶TX5和GX200,加拿大的Optech公司的Real―work系列激光掃描儀,瑞士Leica公司的Scanstation等激光掃描系列。除此之外,還包括武漢大學自主研制的“LD激光自動掃描測量系統”以及北京天遠科技有限公司的OKIO系列。
1.3 三維激光掃描與BIM模型的集成現狀
1.3.1 集成應用的意義
[3]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整個三維數據獲取和重構技術體系中的最新技術,其實現了直接從實體進行快速逆向獲取三維數據及模型的重新構建。
在建設工程施工階段,將BIM模型用于現場管理需要集成有效的技術手段作為輔助。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可以高效、完整地記錄施工現場的復雜情況,與設計BIM模型進行對比,為工程質量檢查、工程驗收帶來巨大幫助。所以,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連接BIM模型和工程現場的有效紐帶。
綜上,[2]三維激光掃描與BIM模型的集成是指對BIM模型和所對應的三維掃描模型,進行模型的對比、轉化和協調,從而達到輔助工程質量檢查、快速建模、減少返工等目的。
1.3.2 集成應用的熱點
現階段,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模型的集成在項目管理中的主要應用包括:工程質量檢測與驗收、建筑物改造、變形監測以及工業化精裝修等。
①工程質量檢測與驗收。
傳統的工程質量檢測主要是采用量角器、直尺和錘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構件的尺寸和記錄相應的文字信息。但這種方法無法滿足完整記錄建筑物信息的要求,也就無法對項目整體質量進行有效檢測,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在施工現場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儀對現場進行掃描,所得到的點云數據經處理后,可以導入到BIM基礎軟件中生成可以反映施工現場的實際模型與設計BIM模型進行對比,及時發現問題以輔助決策。
以龍湖地產某項目為例,利用Trimble公司的天寶TX5三維激光掃描儀對結構及外墻進行三維點云實測(所測即所得),獲取三維模型以修正BIM模型更新深化設計,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控制。在此過程中,與BIM模型相結合,形成精確的三維激光掃描儀電子化存檔,以BIM技術應用的思維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以解決深化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此項目中,由于項目的體量大、復雜程度高,工作人員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全部掃描任務和內業數據處理任務,而只是進行了部分樓層的掃描工作。
②建筑物改建。
以迪士尼中國實驗中心樓(上海)項目為例,該項目在原有建筑保留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工程,但由于該項目為全專業、全過程的BIM設計,項目設計團隊遠在國外,其建筑物的圖紙數據已無法獲取。
該項目采用天寶TX5三維激光掃描儀獲取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內部點云數據,該點云數據可以提供dxf、dwg、asc、xyz的輸出方式。將掃描后的點云數據導入到Trimble realworks中進行處理,把每站的點云數據合并到一起,合并成完整的點云模型。由于點云數據本身數據量較大,很難直接在其他建模軟件中使用,故基于點云數據使用Trimble SketchUp2014中進行建模,同時為客戶提供點云數據和模型數據。在內部點云數據的獲取過程中,由于隱蔽工程中的設備、管線等難以掃描,這也對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變形監測。
傳統的建筑物變形監測方式的可靠程度主要取決于在建筑特征部位埋設的變形監測點的合理性,并且傳統方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反映建筑物的最大變形。[4]而基于三維激光掃描儀的監測方式能夠對建筑物進行全方位的測量,可以有效地獲得高精度、高密度的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完整地覆蓋整個被監測對象。[2]比如在施工現場的幕墻體系、鋼結構體系中,可以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有效檢測其變化范圍和量級,起到高精度的變形監測效果。
以大連某體育館為例,由于在施工過程中鋼結構發生變化,原設計外裝飾板無法安裝,利用天寶Trimble三維激光掃描儀采集現場鋼結構三維點云數據,進行再設計完成外裝飾板的安裝。此外,三維掃描技術與BIM模型的集成還常被用于鋼結構預拼裝、土方等體積的測量等方面。
BIM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建筑施工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步伐,使得建筑行業的全生命周期更加集成化,更好地提高工程質量和效率,降低工程成本,減少返工、浪費,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為BIM技術向施工階段的延伸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隨著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不斷發展,三維激光掃描產品的不斷更新和多元以及與BIM技術的集成應用的范圍和深度不斷加強。現階段,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模型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處于快速發展和初步應用階段。
2 二者集成應用存在的問題
在項目管理中,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為BIM模型應用與現場管理提供了技術輔助。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實現更精準的BIM,推動BIM技術從設計階段向施工階段延伸,實現了BIM模型在施工階段的應用價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導入到BIM模型的數據不完整
在實際的施工現場,掃描環境復雜程度各不相同。針對一些隱蔽工程如設備管線的掃描常常很難進行,對于質量檢測存在盲區。導致導入到BIM模型的掃描數據的不完整,使得在進度控制和質量檢查過程中存在盲區。
2.2 導入到BIM模型的數據存在誤差
影響精度的因素包括影響掃描數據的因素和影響點云數據的因素。影響掃描數據的的因素很多,包括儀器本身的誤差、與目標物體的誤差、與外界環境有關的誤差等;[5]影響點云數據處理精度的因素包括原始點云的粗差與點云拼接精度的誤差。除此之外,[6]與其他測量技術如全站儀、GPS的結合產生的誤差。這些誤差的存在導致導入的BIM模型的信息的不準確,從而影響工程質量檢測的效果。
2.3 導入到BIM模型的數據不及時
基于BIM技術的4D進度控制的有效性必須依賴于及時有效的實際進度信息的采集和反饋,但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采集的數據內業處理周期較長,跟不上項目的實際需求,從而影響計劃進度中關鍵路線的糾偏及調整方案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二者集成應用的價值。
2.4 缺乏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
[7]三維激光掃描的數據處理主要依靠廠商自帶的軟件進行,導致各商家的數據處理軟件分析的結果標準不統一。并且導入到BIM基礎軟件中的格式也缺乏統一的標準,最終導致不同軟件間的互用性不足。同樣,導入到BIM模型中的數據也沒有統一的格式標準。
2.5 硬件設施難以支撐導入到BIM模型中的點云數據
由于掃描的點云數據存在大量的冗長數據和噪聲數據,[6]噪聲是指點云數據中錯誤的點和含粗差的點,這些數據是無效的。需要先對掃描的點云數據進行處理,才能導入到BIM基礎軟件中進行實際模型的構建。并且過于龐大的數據增加了對硬件設施的要求。
3 發展趨勢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在建筑工程施工行業的應用也有其獨特的優勢。現階段,如何將三維掃描技術進一步擴大或深入應用到該行業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在此,僅依據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模型的集成在施工階段應用存在的問題,簡述如何能夠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3.1 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
國家及地方BIM標準的相繼出臺,但對于實際需求來說仍不完善,存在不足。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統一行業數據處理標準、格式標準,有利于信息間的協同共享,提高各個相關利益方的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就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將外業采集數據導入到內業處理的過程中,天寶TX5的數據保存在SD卡上,可以方便而又安全地傳輸到電腦上。數據用SCENE軟件處理和配準,可以無縫地導入到天寶RealWorks軟件上。而對于將處理后的數據導入到BIM模型的過程中,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通過生成DWG、DXF、PTS等格式,以滿足REVIT、ArchiCAD等BIM軟件。
3.2 三維激光掃描儀的采集數據更加精準
影響精度的因素包括影響掃描數據的因素和影響點云數據的因素。影響掃描數據的的因素很多,包括儀器本身的誤差、與目標物體的誤差、與外界環境有關的誤差;影響點云數據處理精度的因素包括原始點云的粗差、點云拼接精度的誤差。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傳統測量手段相結合,克服測距和測量之間的矛盾,[7]通過側重研究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核心下的新型測量方式和數據算法,實現外爺處理的長距離、高精度采集,以提高三維激光掃描儀的精確度,減少掃描過程中影響精度的因素,從而保證導入到BIM模型的數據的準確性。如Trimble公司開發的天寶TX5高速掃描儀能夠以976,000點每秒和最高120米的測程進行測量,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
3.3 基于BIM技術的三維激光掃描與云計算的集成
利用云計算強大的存儲能力,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數據從后處理及導入到BIM模型的過程都可以在云平臺進行。首先,將采集的點云數據和影像數據進行預處理,將其導入到Real―work中進行匹配顏色、刪除噪聲、點云過濾,在剔除無效數據之后再次將其導入到云端,以降低硬件設施的要求。同時可以提高掃描數據的共享能力,降低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和BIM技術集成應用的門檻。
3.4 減少內業處理周期,滿足實際項目的需要
通過后處理軟件的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以及處理方式或方法的改進,以縮短內業數據處理的周期,使數據導入到BIM模型更加及時,滿足實際項目需求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從而保證進度控制中關鍵路線的偏差調整以及調整方案的制定。
4 總結與展望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模型在項目管理中的集成應用處在初步應用階段。本文通過應用現狀,分析二者集成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標準,導入到BIM模型數據存在不完整、不及時、不精準,對硬件設施要求高。最后提出發展趨勢: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標準、基于BIM技術的三維掃描激光掃描與云計算的集成、數據采集向更加精確化發展、減少內業數據處理周期,以滿足實際項目的需要,提高BIM信息在施工階段的應用率。隨著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BIM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二者在項目管理中的集成應用會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注:由北京市教委社科類一般項目“BIM與RFID技術在建筑物流管理中的集成應用研究”資助。
參考文獻:
[1]歐陽俊華.近距離三維激光掃描技術[J].紅外,2006(3).
[2]趙昕,馬智亮,張建平,等.中國建筑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15)BIM深度應用與發展[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5.
[3]花向紅,馬立廣.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技術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4]唐琨,魏成,夏真.基于三維激光掃描的建筑物變形監測方法研究[J].測繪地理信息,2013(4).
[5]張洪棟,劉翔,時振偉.影響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數據質量的因素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2).
盧旺盛教授的這一觀點,引起了記者的高度關注。沙龍活動結束后,本刊記者就這一核心觀點和其他神經外科的熱點話題,深入采訪了盧旺盛主任。
復合手術治療
顱內動脈瘤優勢顯著
據記者了解,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事件中,顱內動脈瘤出血是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的腦血管意外。由于其病變位于顱內,手術治療中發生的任何問題都將對病人產生巨大影響。
一直從事神經外科臨床一線工作、開展過大量顱內動脈瘤手術的盧旺盛主任談及此話題時首先介紹說:“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遠比人們想象的高,據統計約為0.7%至7.9%。這種疾病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大多發生在40至60歲之間。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殘率極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達35%,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55%,幸存者亦多有殘疾。同時,由于顱內動脈瘤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只有極少數病人因動脈瘤影響到鄰近神經或腦部結構而產生特殊的表現。因此,生活中極易被患者忽視,從而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鑒于上述情況,”盧旺盛教授繼續說,“對于有手術適應證的顱內動脈瘤應積極干預這一點,已在業內獲得廣泛認可。”他進一步介紹說:“在手術治療方面,顱內動脈瘤主要有開顱夾閉和介入治療兩種方式,二者各有優缺點。顱內動脈瘤的手術屬于難度較大的手術之一,手術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并不是絕對安全。”盧旺盛教授還強調,“關于這一點,醫生一定要讓家屬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在術前取得家屬的理解。”
盧旺盛教授繼續闡述說:“顱內動脈瘤的手術并發癥主要包括:術中破裂出血,造成腦出血,腦血管痙攣或腦血管分支閉塞,造成腦缺血,這就比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另外就是有部分病例可能會有復發。那么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呢?結合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這兩種手術的優勢是最佳選擇之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合手術’。”
盧旺盛教授接著介紹說,“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的優勢包括:外科手術為介入手術提供通路、保駕護航;介入手術為外科手術控制血供、無血手術創造可能性;同時提供術中實時影像學評估,指導手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先進的理念與先進的外科技術將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也給腦血管病專家提供更好的輔助手段,它將在一段時間內引領顱內復雜動脈瘤比如血泡樣動脈瘤、巨大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多分葉動脈瘤治療的創新思維模式。這種優勢在神經外科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復雜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開創了新的思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而手術風險則明顯降低;除復雜顱內動脈瘤外,治療高分級腦動靜脈畸形、慢性閉塞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體瘤、顱內富血運腫瘤等疾病優勢也很明顯。”
多位專家力推
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
談到剛剛結束的“京津冀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活動時,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的盧旺盛教授首先說,這個學術沙龍簡稱“3J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3J”即代表京津冀。當前,京津冀三地正在實施經濟一體化戰略,而醫療也存在同樣的發展趨勢。三地在醫療方面的合作有很高的互補性,必將迎來醫療行業的迅猛發展。本次沙龍活動開幕當天,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老中青專家齊聚一堂,共同就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據盧旺盛教授介紹,在沙龍活動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的吳中學教授在闡述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的學科背景時介紹說,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發表在2014年10月的Lancet,結果表明,血管內介入治療有效且具有穩定性,這在治療1年后即可顯現,在隨訪第10年仍然維持。在最長18年的隨訪中,原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和死亡的風險很小,臨床實踐正在逐漸改變破裂動脈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至少在英國,目前已有85%的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的李桂林教授則強調,在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復合手術室就是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安裝在常規外科手術室――潔凈手術室內,以滿足醫務人員聯合為患者同時進行常規外科手術和介入手術――即復合手術室Hybrid Operating Room,也稱為雜交手術――的要求。復合手術室實現了介入醫學、外科醫學和影像診斷學技術的完美結合。它將傳統的外科手術室和介入治療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多學科同步聯合的最佳治療方式。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同步進行,可以避免患者在手術室與導管室之間轉運的風險,降低患者損傷程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醫院的醫療效率、醫療質量和患者的生存率。復合手術室開展的手術類型涉及心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經外科等臨床領域,目前在心血管外科和血管外科開展相對較早較好,而在神經外科開展相對較慢,這主要與前者的手術量較大、相關設備投入較多,而后者從業人員的觀點相對滯后有關,這與這幾個學科的發展基本是同步的。
來自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的常斌鴿教授指出,復合手術的優勢在神經外科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復雜性腦血管病的治療開創了新的思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手術質量,而手術風險則明顯地降低,尤其是對一些復雜顱內動脈瘤、高分級腦動靜脈畸形、慢性閉塞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體瘤、顱內富血運腫瘤等疾病,優勢較為明顯。復合手術在神經外科必將大有可為。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呂彥鋒教授認為,復合手術的優勢包括:外科手術為介入手術提供通路、保駕護航;介入手術為外科手術控制血供、無血手術創造可能性;同時提供術中實時影像學評估,指導手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先進的理念與先進的外科技術將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也給腦血管病專家提供更好的輔助手段,它將在一段時間內引領顱內復雜動脈瘤比如血泡樣動脈瘤、巨大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多分葉動脈瘤治療的創新思維模式。
北京大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保鋼在發言中也表示,基層醫院、基層醫生其實面臨顱內動脈瘤這類患者很多,但如何保證這類患者得到最優的治療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對于復合手術在處理顱內動脈瘤的優勢是可見的,但作為基層醫院,建立一個這樣的復合手術室存在成本太高的問題,而復合手術平臺可能是一種當前形勢下最可行的解決方案。
另據記者了解,盧旺盛教授就職的天壇普華醫院的復合手術平臺是亞太地區第一家頂級手術平臺。在本次沙龍活動中,盧旺盛教授在發言時,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復合手術在顱內動脈瘤領域的治療優勢之后,著重介紹了該醫院利用復合手術平臺的臨床經驗。他坦陳:“我院的復合手術平臺的確不同于一般醫院的復合手術室。它不僅對所有相關專家完全開放,還為需要進行復合手術的病人提供了最佳的設備保障和最佳的服務品質。我們醫院的復合手術平臺由天壇普華醫院與GE公司共同打造。截至2015年年底,我們已經在此平臺上完成了各類介入手術131例、共計20多種手術;其中部分手術由外院專家來院主持完成。從當前運行的狀況來看,這個平臺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它能夠保證患者獲得良好的醫療質量,同時結合普華團隊各方面的努力,也能使患者達到較高的滿意度。這個手術平臺中的IGS 730,無疑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行業中的佼佼者,而且我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因“預設軌跡,精確移動,優質影像與精確移動完美結合”的特點,而被稱為“移動機器人血管機”。它引領介入從二維導航時代進入三維導航時代,其優良特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括:簡單――各科室多源影像直接引導手術;精確――多源三維融合影像術中實時精確指導手術;便捷――床旁或控制室操控一鍵完成。另外它還具有超大孔徑C臂、最佳成像質量的高清CT、彩色血流評估、多模態影像融合中心等特點。這些特點均為高端復合手術平臺的功能實現提供強力支持,保證手術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地完成。
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將迅疾發展
前不久,機器人AlphaGo在與韓國圍棋棋手李世石之間展開的圍棋人機大戰中取得勝利這一事件,在社會各領域引發了高度關注;而與此同時,機器人在各醫學科室手術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使用機器人輔助的手術在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此外,盧旺盛教授不僅多次參與國家“863”計劃“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實驗系統研究”等多項研究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同時,他參與開展“便攜式機器人應用于血管介入手術的關鍵技術研究”又榮獲了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盧旺盛教授還曾在多個病例的治療中使用機器人付諸手術。因此,記者希望他能夠結合自身的科研和臨床實踐,談一下手術中使用機器人的心得體會以及機器人輔助相比純人工操作的優勢和劣勢。
對此話題,盧旺盛教授首先表示:“近年來機器人技術在醫療外科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計算機技術與遠程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遠程醫學的發展,它的優勢在于突破了常規手術的空間限制,增強了醫療專家的能力輻射,從而更好地服務患者。”
盧旺盛教授繼續介紹說:“目前,血管介入手術已經成為醫學的第三大支柱,并成為微創外科的代表,但也存在明顯缺陷,如暴露在射線環境、人手操作不穩定和醫生疲勞等各方面的不足。為減少這些缺陷,將機器人技術引入血管介入手術是必需的,而且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也使其成為可能。我們正是在此基礎上申請到國家‘863’計劃的支持,經歷長達10年的研究工作,最后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從整個系統上看,基本上達到減少醫生接受輻射的初步目的,同時通過操縱手可完全掌控導管運動,減少了人手震顫的影響,同時在圖像導航加強基礎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縮短手術時間,為提高手術質量創下有利條件,但本系統還有一些不足,有待下一步繼續研究并完善。”
盧旺盛教授認為:“機器人AlphaGo在圍棋人機大戰中取得勝利這一事實,雖然不能說機器人在人機大戰中已經取得全面的勝利,但這表明人工智能、機器人時代離我們已經不遠,因為AlphaGo背后顯示的是深度神經網絡的成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外科中會取得更為迅速的發展。”
記者還了解到,天壇普華醫院從天壇醫院國際部發展而來,神經內外科是醫院的發展重點,介入科也應運而生。因此在采訪中,作為天壇普華醫院介入科主任,盧旺盛教授提及該科室的發展現狀、未來規劃,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規劃時謙遜地表示:“就整體而言,我們介入科的發展現狀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這正是我們發展的動力。借助天壇醫院的神經學科優勢,我們將發展的重點放在了神經介入領域,同時兼顧向其他專業拓展,主要包括:立體定向微創治療、機器人外科、腫瘤介入等方面,以后的科室重點方向將定位于微創外科。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希望廣泛聯合其他專家的力量,包括京津冀三地醫學專家,借助三到五年的時間,打造一支精英骨干隊伍,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順應時代的需求,打造一個開放的復合手術平臺,更好地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采訪到最后,話題又回到了剛剛閉幕的“3J顱內動脈瘤青年醫師沙龍”活動上。作為這個沙龍的執行主席,盧旺盛主任最后展望說:“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實施經濟一體化的戰略過程中,醫療行業無疑也存在同樣的發展趨勢。緣于此,京津冀三地在醫療方面的合作將會有很高、很多的互補性,它將在國家的宏觀政策上迎來醫療合作發展的春天。所以,我們將持續高舉京津冀一體化旗幟,聯合三地的醫療力量,以顱內動脈瘤的治療為核心話題,共同就腦血管病的治療持續地舉辦青年醫師沙龍,以期形成自己獨特的影響力!”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對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骨折患者310例,對照組150例,采用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160例,在常規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舒適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情緒和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的患者情緒穩定,積極的配合治療,愈后理想。對照組的患者焦慮恐懼的時間持續較長,相同的病例住院平均天數,對照組較觀察組多2~3 d。結論現代護理學已進入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護理對象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時代。舒適護理能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降低或縮短不愉,達到最愉快的狀態,并縮短住院時間。【關鍵詞】舒適護理;骨折;效果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33社會生活水平及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醫療服務不再單純的指向對醫療水平的關注,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被日益重視,它不是簡單的配合治療,而是從患者合乎情理的需求及切身感受出發,以滿足患者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為目標,體現了人的整體性及整體護理的理念。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2011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住院7 d以上的骨折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8例,女52例,住院時間7~135 d,平均35 d。年齡最大87歲,最小21個月,平均41歲。上肢骨折28例,下肢骨折86例,椎骨骨折25例,骨盆骨折21例。對照組為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21日同科住院7 d以上患者150例,男101例,女49例,住院天數7~126 d,平均32 d,年齡最大88歲,最小2歲,平均36歲,其中上肢骨折30例,下肢骨折95例,椎體骨折18例,骨盆骨折7例,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折部位的疼痛、腫脹、焦慮等心理障礙。
12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舒適護理。從整體護理這個概念出發視護理對象為生物,心理,社會多因素構成的開放性有機整體。舒適護理的具體內容如下。
121生理舒適
1211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整潔、安靜的住院環境,室溫18 ℃~22 ℃,濕度50%~60%,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病室布置溫馨。床單元清潔、干燥。做好基礎護理,定時的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的皮膚,避免摩擦力、剪切力作用于受壓處的皮膚。必要時可行理療,加用氣墊床,氣壓治療等。防止壓瘡的發生。本組患者無一例發生壓瘡。
1212從患者的喜好口味出發,合理營養,平衡膳食。讓患者保證足夠的睡眠,創造有利于睡眠的環境,光線要暗,聽舒緩的音樂,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走動,護理操作盡可能集中,醫護人員做到四輕:走路輕,關門輕,操作輕,說話輕。
1213置患肢于功能位,適當抬高,保持石膏繃帶的清潔干燥,牽引針眼處每日用75%酒精消毒2次,預防局部感染。
1214疼痛是影響骨折患者舒適的主要原因,百分之百的患者對術后的無痛有要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聽音樂,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必要時使用藥物止痛等方式。行必要的操作時,要技術嫻熟,動作輕柔,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與患者不斷的溝通交流。給予心理支持[2]。
1215向患者宣傳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解除顧慮。如無禁忌早期恢復全范圍肌肉關節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靜脈血液回流及淋巴液的回流,定時檢查夾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過緊,及時調整。骨折早期主要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校正骨折,中期,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的活動,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后期,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以患者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度,有輕度腫脹的,經休息消腫后鼓勵其堅持鍛煉,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鍛煉,避免發生新的損傷[2,3]。
122心理舒適患者從一個健康的人突然轉變成一個身體有缺陷的患者,情緒的波動是很大的,另外骨折患者往往會對預后很有壓力,擔心將來的生活學習工作會受到影響。因此焦慮、消沉、悲觀的情緒可能會持續存在。護理人員做好心理護理至關重要。首先護理人員在第一次與患者接觸時要有好的“第一印象”,必須沉著冷靜,嫻熟精準的操作,以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有安全感,穩定患者的情緒,為良好的護患溝通建立基礎。介紹病情和注意事項及傷病好轉的可能性,多與患者溝通,了解需要和切身感受。鼓勵與同病室病友溝通。心理護理貫穿護理的全過程。病房安裝電視,盡可能使患者的焦慮程度降到最低,持續時間最短[4]。
123社會文化支持針對患者性別、年齡、性格、職業、家庭、生活方式、經濟、文化修養、信仰及愈后的不同。護士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指導,每月在病區開展健康教育小課堂,講解疾病知識,典型的病例介紹。鼓勵恢復期患者講述自己的內心感受及自己一些好的調節情緒方法,心得體會,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充分調動家庭支持系統。2結果通過舒適護理的實際運用,觀察組患者情緒穩定,積極的配合治療,愿意與醫護人員溝通,適應生活,無一例褥瘡發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持續時間較短,向上的心態對治療和護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愈后理想。對照組的患者焦慮恐懼的時間持續較長,生活所需較多,依賴家人。相同的病例住院平均天數,對照組較觀察組多2~3 d。3討論骨折患者住院時間較長,以青壯年男性居多,由于軀體上的突發狀況一時難以承受,及對愈后情況的不確定,對家庭生活學習的巨大影響。使骨折患者的負面心理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舒適護理的落實,使骨折患者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和被尊重感。這種心理狀態,能促進軀體內環境與外環境之間的平衡與穩定,是患者早日康復的有力保證。筆者認為,舒適護理的開展及深入研究對拓展護理學科、充實整體護理內涵有積極的作用[5]。簡言之,護理是一門藝術。護理美是一種超越任何藝術專業美的特殊職業美,具體體現在她能激發患者或健康人的美感,形成和保留美好的印象,激活身心抗病能力,維護健康或促進康復。參 考 文 獻
[1] 田擁軍,苗京亞.對骨科創傷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62-363.
[2] 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7.
[3] 蔣海美,曾玉華.我國護理教育的改革現狀及發展趨勢[J].現代護理,2005,11(24):2090-2092.
[4] Mccaffrey R,Rozzano L.The effect of mucic on pain and acute confusion in older adults undergoing hip and knee surgery[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6,20(5):222-223.
Abstract: Molecular biology is the frontier of life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of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mastering th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is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e old course of medical inspection technology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future wor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rection of employment, the arrange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and how to better grasp the basic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the students of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高職;醫學檢驗技術;課程開設
Key words:molecular biolog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course offerings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239-02
0 引言
醫學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要求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時具備豐富的臨床檢驗經驗。DNA與蛋白質作為分子生物學檢驗的特定對象,該方法能快速、準確地對疾病進行確診,作為一種診斷依據有助于精準醫療,便于對不同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當前社會很多醫院、生物研究所及第三方檢測機構都在開展和應用該技術,其已經成為了醫學檢驗的新興領域。世界上很多大學都將分子生物學設置為必修或選修課供研究生和本科生選擇。鑒于科學的發展和高職院校對人才的需求,紅河衛生職業學院已經把分子生物學技術列為專業新方向。
1 高職檢驗專業學生的特點
由于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是最后一批錄取的學生,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差,在高中生物知識非常有限的基礎上,學生對化學類課程的學習也比較淺薄。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僅有兩年,第三年為臨床實習。一年級主要學習的專業必修課,二年級融入所有檢驗專業課,教學任務較繁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很淺。我院已經把理實比例控制在1:1甚至于1:2,保證理論夠用為原則,加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因此醫學檢驗技術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都相應達標。
2 人才培養模式
檢驗技術人才培養規格:為培養“實用型”、“技能型”檢驗技術人才,實踐能力強、社會適應面寬,作為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指導思想,將培養目標設定在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本位,面向市場、面向職業、面向就業的方向,培養具有臨床醫學檢驗及衛生檢驗的基本能力。
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主干課理論與實踐教學交融結合,以聯系實際學理論,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理論,在應用中形成技術應用能力;并以貫穿上述理念的培養方案、教師隊伍、教材、課程改革為保障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
3 就業面向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相對穩定,就紅河衛生職業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調查來看:2015年12月通過調研報告顯示,70%的畢業生走入縣級及鄉鎮衛生院檢驗科;20%的畢業生走入縣疾控及中心血站;8%的畢業生流向第三方檢驗及檢驗儀器公司;2%的業生從事其他行業。2016年12月調研報告顯示,50%的畢業生走入縣級、鄉鎮醫院的檢驗科;40%的畢業生流向第三方檢驗及檢驗儀器公司;10%的畢業生流向縣級疾控及中心血站。兩年的就業面向對比,檢驗學生走入第三方檢驗、企業及試劑公司的比例突飛猛進。在與學生面談時,學生告訴我們:他們走入檢驗試劑、儀器公司或者生物制藥及基因診斷企業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大家都是互相推薦,走入企業對于高職檢驗學生的發展是比較有利的,而且進入企業以后,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很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樣可以做一些科學研究。
4 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安排
教學內容方面,分析生物學教材包括三大重點模塊,即分子生物學基本理論、分子生物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第一模塊樹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理論框架,其內容主要包括腫瘤相關基因、蛋白質轉錄修飾、RNA復制、中心法則等;第二模塊的內容主要包括DNA重組技術、聚合酶鏈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核酸的分離與純化等臨床檢驗中常用的基本技術,該模塊將教學重點放在了介紹各技術的基本原理及臨床應用。此外,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會適當介紹一些新的檢測方法和技術;第三模塊主要內容是講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的在多方面的應用,比如個體識別、腫瘤及移植配型、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該模塊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學,真正理解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的價值。
5 高職檢驗可開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針對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學制特點及人才培養模式,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學習基因診斷的基本技術,因此,理論的學習依舊是夠用為原則,為了順應社會的需求,高職檢驗把分子生物學課程納入重點,主要開展的基本技術應該圍繞PCR進行。例如:核酸標本的處理、核酸(DNA、RNA)提取、PCR擴增操作技術、PCR擴增產物的檢測分析、電泳(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CR技術在臨床病原體檢測中的應用。
6 分子生物學課程在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后效果預測
利用暑假調研,報告顯示大量高職學生流向企業、第三方檢驗及基因診斷技術部門工作時,起點低,適應難,因為他們在校期間沒有接觸過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近三年,我院檢驗實習生反應,進入檢驗科,有半月以上的時間納入PCR室,他們零起點,帶教老師對他們一無所知感到焦];走訪各縣市級醫院,我們的學生已經在PCR實驗室工作的也很多,他們期望學弟學妹能夠在學校接觸分子生物學知識,當今社會是分子的天堂,是醫學的前沿。因此,高職檢驗開設分子生物學課程后滿足了廣大用人單位的需求,把崗位需求與教學無縫對接就是我們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7 結束語
通過本次專項調研,對紅河州地區醫療衛生單位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現狀及需求有了全面了解。由于一系列醫改政策的出臺,以及對崗位人才要求的提升,二甲以上醫院及基層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表示將很少招收高職專科生進入檢驗科工作。因此,高職畢業生今后主要的就業去向是第三方檢驗所、生物制藥公司、檢驗儀器試劑公司、基因診斷技術研究部和流通等用人單位,學院在制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發展趨勢都必須順應社會需求,努力使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相接軌。
參考文獻:
[1]馬敬峰,魯保富,陸開宏.基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92-93.
關鍵詞:水工環;圖件類別;編制方法
Cartography of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Maps
DONG Hua,ZHANG Fa-wang,CHENG Yan-pEi,GAO Yun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CAG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It′s a good means to tra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address cross-border regional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issues and find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ystems by intercontinental and cross-border mapping with small scales.The stud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for one nation or major economic areas (zones) is also the truth.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traightforward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information with 4-D to the readers, the classification,main contents of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 maps have been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ulti-level,multi-objective,multi-fact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p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jor geological survey forms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geology;map classifications;cartography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簡稱:水工環)系列圖件,是該領域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服務領域十分廣泛,是一個龐大的多目標、多層次、多因素疊置的多維研究體系。高俊院士把地圖定義為:地圖是用符號表示的地面的概化了的圖形,它必須經過數學變換來建立在平面上。地圖作為人們認識和研究客觀存在的結果,可以反映各種自然、社會現象的空間分布,也當作人們認識和研究客觀存在的工具,去獲得新知識[1]。地圖不僅是地學、生物和環境科學等區域性學科調查研究的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而且是各學科、各部門總結規律、分析評價、預測預報、區劃規劃和決策管理的重要手段[2]。地圖表達的時空跨度大,既有全球性、區域性和局部性層次區別,也有古地史與現代時域上的差異;從服務對象上又可分為科普性、管理與規劃性和應用性;圖件有大、中、小比例尺的區分,其表現形式上,既有紙介質的平面圖、剖面圖、統計圖,又有電子數字圖、可視化圖等種類繁多。由于水工環圖件種類繁雜,服務層次有別、對象不同,編圖內容和表現形式也不同。地圖學專家廖克指出:地圖學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學科,容易忽視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地圖學的理論與方法往往來源于地圖編制實踐,但必須從大量的地圖編制實踐中,將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經過系統總結和概括提煉,形成一定的原則和規則,又用其指導地圖編制實踐[3]。因此,有必要探討水工環圖件的類別劃分、編圖主題與內容,圖層要素的邏輯關系,文字報告與附圖、插圖以及圖件與說明書的匹配關系。闡述大區域、大尺度與大系統小比例尺水工環系列圖的編制的意義,提升重大地質調查成果的集成表現形式,對于國家的宏觀決策、不同行業的需求和促進學科發展是十分必要。
1 水工環圖件的類別劃分
按地圖內容可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類,前者又分為地形圖和普通地理圖。后者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人文地圖),必要時還可分出介于上述二者之間的環境地圖。環境地圖包括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疾病與醫療地理等部門專題地圖。水工環圖件在地圖大類中屬于專題地圖。由于水工環工作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中非常重要,隨著水工環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各學科間交叉滲透,對水工環圖件用途和內容提出多方面要求,成果圖件名目在增多,水平要求更高,服務的領域也在擴展,長期以來,缺乏系統分類,編者感到迷茫與困惑,用圖者來至于不同方面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因而,圖件類別的劃分對編圖選題與應用效果都會有幫助。
1.1 分類原則
水工環圖件的科學性,是以圖形表征水工環學科內涵與外延,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創新與發展;其實用性主要是針對用戶的需求而言,按服務對象,讀者層次給予區別,提出下列分類原則。
①科學性與實用性目標明確的原則。
②基礎性與專題性有別的原則。
③用途與內容一致系統分明的原則。
④圖面層次有序邏輯性強的原則。
1.2 水工環圖件的類別劃分
面對大量的水工環圖件,按照上述分類原則、編圖內容和服務性質與層次,做出如下5種分類。
①基礎性圖件。是以傳統地學為基礎,編制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基本內容為主的圖件,闡述各自主題條件類型,分布規律及主要特征,包括:巖相古地理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巖土體類型圖、可溶巖類型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巖溶環境地質圖[4-7]…等。
②專題性圖件。是強調突出與深入地反映某種或多種要素和現象,以專門性水工環研究為出發點,體現水工環調查評價結果為主,選題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更注重于資源與功能的針對性,在應用方面更側重于工程開發、建設與區劃的專項論證,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主要有:地下水資源圖、地下水富水程度圖、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圖、地下水供水適宜性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及埋深分區圖、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圖、地下水潛力圖、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土壤包氣帶埋深分區圖、地下含水系統調蓄能力圖、地下水水質評價圖、水文地球化學圖、地下水化學類型圖、地熱資源圖、熱礦水分布圖,工程地質分區圖,巖土體結構圖、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及保護圖、建筑地基地質環境適宜性圖、建材資源圖、特殊類土分布圖、礦山環境地質圖,地質旅游景觀資源圖[4-8]…等。 ③特殊性(問題)圖件。是指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環境地質負面效應的圖件,具有警示作用,具體反映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問題等的分布、成因、發育發生規律及其評價,預警與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地下水誘發危害圖、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圖、土地荒漠化圖、土壤鹽漬化圖、地下咸水分布圖、原生特殊化學元素(氟、碘、鐵錳、砷、酚、氰、鉻、亞硝酸鹽、氡等)分布圖,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易發性分區圖、地質災害分布圖[7]…等。
④資源與環境安全保障性圖件。評估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資源數量多少,對經濟發展的保障程度,為國土規劃與整治、生態建設、功能區劃、區位經濟發展功能定位提供決策依據。包括:地下水保障程度圖、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圖、地下水防污性能圖、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圖、地質災害危險性圖、地質災害評估圖、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圖、土地利用地質環境風險預測圖、地質旅游景觀資源開發與保護圖、地質環境功能區劃圖…等。
⑤政府宏觀決策性圖。是為國家和各級政府及行業部門服務的圖件,大致包括:國土規劃與地質環境和諧建議圖、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議圖、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恢復建議圖、經濟區(帶)與地質環境功能和諧建議圖、社會經濟發展與地質環境管理建議圖、環境地質遠景工作建議圖、水工環(階段)工作部署圖[11]…等。2 編圖主題與內容及圖層要素的關系
根據上述水工環圖件的類別,傳統的基礎性圖件編圖主題明確,表示內容及方法規范;而專題性、特殊性圖件選題存在多元化問題,應該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目標,表達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資源與環境安全保障性圖和政府宏觀決策性圖,是在專題性圖件基礎上,經過對問題的歸納分析綜合概括,提升到為更高層次服務為目的,要具有前瞻性。針對專題性、特殊性圖件及其編圖主題與內容及圖層要素的關系,作出以下分析與探討,以便提高用圖效果。2.1 選題方法
水工環系列圖的選題應本著問題為導向,目的優先,服務對象層次有別,即:找準問題、科學評價、用戶對口、警示未來、保障持續為選題原則。編制水工環系列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容了不同內容、不同功能、不同設計階段、不同部門所需要的水工環資料、評價結論和決策建議圖件,其數量多少和選擇的圖件種類完全取決于實際需要,原則上以能回答和解決規劃和設計方面提出的問題為準。其編圖選題內容也不盡一致,有圍繞全球水循環與地下水形成與演化為目的,研究水-巖相互作用、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地下水環境演化…等;有圍繞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與保護為目的,研究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污性能、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誘發危害…等;還有圍繞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建設,開展巖土工程地質適宜性評價,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等。
2.2 編圖主題與內容
水工環系列圖是由系統的專業數據資料,通過水工環專業內容與測繪信息、數據庫系統的轉換與連接,基于各類空間數據的地圖編輯,來豐富其內涵與外延,拓展系統功能和圖面表現形式,反映出資料數據化,平臺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從中提取命題所涵蓋的各層次的內容,實現主題突出,內容鮮明的圖件,才會有所創新。例如:地下水環境系列圖,大致可以歸納為:地下水的環境優劣、質量的好壞與利用適宜程度評價,地下水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引發的負面效應,地下水環境時空演變等綜合研究結論。不同編圖主題目標可以編制出不同內容、尺度和形式的地下水環境圖件,往往出現主題與內容不符,容易混淆不清,僅就一下幾種圖作出簡要提示,如:地下水化學環境圖,是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學作用條件下,所形成的水化學類型及其水中化學組分總量空間分布特征和規律;地下水水質圖,是以《飲用水水質準則》或《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評價出地下水質量級別,衡量水的質量優劣;地下水污染圖,是水質現狀與背景值比較,評價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程度,與地下水水質圖概念是有嚴格區別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脆弱性)圖,所強調的應該是淺表層巖性的阻隔污染物質進入含水層的能力,還有地下水的自凈能力為主要內容;地下水供水質量適宜性圖,則是參照我國不同供水目的所對應對的質量標準,從適宜性與安全性及利用方式作出評價。
2.3 圖面形式與圖層要素的關系
水工環專題圖件必須在明確主題及專題內容的前提下,以專題內容提取成圖信息,了解用圖者的需求,研究不同層次讀者對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與視覺效果,經過歸納整理轉化成圖形語言,設計圖例系統,確定圖層要素主次關系,圖層屬性與圖面表達形式在邏輯關系上要一致,并且有系統完整的數據庫作為數據支撐,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用圖者的需求,圖面內容既簡捷、易讀、易懂、感染力強,又有屬性明晰和數字內涵豐富的數據庫支撐系統,更便于信息的提取,重組生成新的圖件,實現動態管理的效果。
3 小比例尺水工環系列圖編制展望
3.1 洲際與跨界水工環系列圖編制
李廷棟院士在歸納國際地質編圖特點和發展趨勢時指出:一是由專業性圖件向實用性圖件發展;二是由單一地質類圖件向多學科系列圖件發展;三是由地區性、國家級圖件向洲際及全球性圖件發展[8]。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世界對全球變化所指的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當前生態環境的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土地荒漠化、生態環境惡化與災害事件頻發的記錄,水資源嚴重短缺。亞洲存在許多重大地質環境問題,急需開展洲際地質環境問題研究,編制地質環境系列圖件,如:周邊國家水資源開發造成咸海嚴重萎縮,中東為水而戰;水污染事件頻發,引起各國普遍關注,水、土污染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等不和諧現象,已經構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需要從地質環境功能做出科學判斷;研究氣候變化對亞洲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影響;周邊國家人類工程活動礦業開發的環境地質問題;跨界水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需要作出戰略性對策研究。因此,探索水工環學科新的學科增長點和結合點,拓寬研究領域,編制多維的現代水工環系列圖,都存在跨界綜合編圖的問題。即:從地域上有全球、洲際、國際跨境流域、國家、地區、大流域、城市群到經濟功能區…等的跨界;從構造地貌,地質結構而言,又存在不同地層單元,乃至地下含水層的跨界;時間系列上又有地質時期、古代、現代的跨界等。同時,還有學科之間跨界的橫斷科學。
跨邊界含水層作為全球地下水資源中的重要部分,自20世紀末提出以后,國際水文地質界開始重視和研究[10]。國際跨邊界含水層資源管理計劃(ISARM)在執行計劃的5年中,將跨界含水層的研究歸納為5個最值得關注的領域,包括自然科學—水文地質學、法律、社會經濟、制度和環境5個方面[3]。韓再生教授在跨界含水層研究中指出:自然科學—水文地質學方面的研究內容包括:跨界含水層的特征,水文地質參數的空間分布和與地下水水力學相關的問題[10]。因此,相應的跨界含水層編圖問題就值得研究,這類圖件主題明確,涉及領域與服務對象廣范,需要兼顧社會屬性,應編制跨界含水層分布圖、跨界地下水資源圖,跨界水環境安全保障圖,跨界水資源開發利用建議圖等系列圖等[12]。
3.2 展望水工環系列圖的編制
展望水工環系列圖的編制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趨勢。
①水工環系列圖件不同于文字報告,是提升重大地質調查成果集成的重要表現形式,簡捷明了,概括地反映水工環時空特征規律,是評價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基本問題狀況的重要依據,是制定國土總體規劃的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開展洲際與跨界水工環系列圖編制,具有很好的現時和深遠意義。
②水工環系列圖件服務領域擴展,表現形式多樣,隨著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編圖信息多元化,為數字編圖開辟出新河,對于科學利用地質資源、減輕和防治地質災害、保護環境、警示人們合理利用與保護資源,反演過去,科學預測未來,編圖研究領域與應用服務前景非常廣闊。
③信息傳輸媒介不僅僅局限于平面二維紙介質圖,基于計算機GIS系統,存儲的數據量大,信息查詢檢索、復雜的量算和空間分析、多為可視化、地圖制圖等更加精準便捷。多維電子圖形圖像技術更顯示出更強的優勢,動漫可視化發展趨勢明顯,吸引公眾科普意識的視覺。
參考文獻
[1] 高俊.地圖、地圖制圖學,理論特征與科學結構[J].地圖,1986,(1,2).(GAO Jun.Map and Cartography,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tific Framework[J].Map.1986,(1,2).(in Chinese))
[2] 廖克.中國現代地圖學發展的成功經驗[J].測繪科學,2007,32(5):6-8.(LIAO Ke.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Modern Cartology[J].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07,32(5):6-8.(in Chinese))
[3] PURI S.Internationally shared (transboundary) aquifer resources managment-A Framework Document[M]//IHP-VI non serial documents in hydrology.Pari,France:
UNESCO,2001:2-36.
[4] 陳夢熊.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CHEN Meng-xiong.Developments and Achievements in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M].BEijing:SEIsmic Press,2003.(in Chinese))
[5] 張宗祜.亞洲水文地質圖(1:800萬)[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ZHANG Zong-hu.Hydrogeological Map of Asia (1:8,000,000)[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97.(in Chinese))
[6] 張宗祜,李烈榮.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ZHANG Zong-hu,LI Lie-rong.Atla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M].Beijing:China Cartogarphy Press,2004.(in Chinese))
[7] 段永侯.中國環境地質圖系(1:600萬).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DUAN Yong-hou.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Map Series of China (1:6,000,000)[M].Beijing:China Cartogarphy Press,1992.(in Chinese))
[8] 張兆吉,費宇紅.華北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9.( ZHANG Zhao-ji,FEI Yu-hong.Atla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North China Plain[M].Beijing:China Cartogarphy Press,2009.(in Chinese))
[9] 李廷棟.國際地質編圖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地質,2007,34(2):206-211.(LI Ting-dong.Geological Mappi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Foreign Countries[J].China Geologogy,2007,34 (2):206-211.(in Chinese))
[10] 韓再生,王皓.跨邊界含水層研究[J].地學前緣,2006,13(1):32-39.(HAN Zai-sheng,WANG Hao.Overview of Transboundary Aquifers[J].Geoscience Frontiers.2006,13(1):32-39.(in Chinese))
(一)總體目標
到2018年,在全市初步形成循環經濟型的產業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棗莊市基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生態市。
(二)階段目標
與生態市建設和提前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戰略步驟相銜接,棗莊生態市建設主要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
1、近期階段——啟動和推進階段(2004~2007年)
到200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50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9%;總人口控制在373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45%;初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實現平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95%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基本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基本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5%;森林覆蓋率達到28%,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6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0%;建設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試點、2個生態示范區、5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成10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25%的行政村建成生態文明村。
2、中期階段——發展和提高階段(2008~2013年)
到201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28.5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2%;總人口控制在386.9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50%;水資源緊缺狀況得到有效緩解,全市基本實現枯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基本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10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證;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森林覆蓋率達到30%;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8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5%;擴大循環型經濟園區試點范圍,基本建成3~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區;2個區基本達到生態縣標準;建成20個省級以上環境優美鄉鎮。
3、遠期階段——全面發展階段(2014~2018)
到201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41.3億元,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總人口控制在398.6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55%;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保證主要河流的生態用水,戰略儲備地下水;全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所有城鎮空氣環境質量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退化土地恢復治理率達到90%;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8%;5個區、市達到生態縣標準,80%的鄉鎮建成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二、建設指標體系
為客觀反映棗莊市生態環境的特點和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突出循環經濟理念對生態市建設的指導作用,重點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水資源短缺、森林覆蓋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較重等關鍵問題,依據國家環保總局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結合我省生態省建設的實際,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3個方面,確定具有代表性的41個指標,其中有32個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9個是針對棗莊特點而設立的指標,構成了棗莊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詳見附表1。
第二章自然、經濟、社會環境概況
第一節自然環境概況
一、地形地貌
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地跨東經116°48′30″至117°49′24″,北緯34°27′48″至35°19′12″之間,屬于黃淮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東與臨沂市的費縣、蒼山縣接壤,南與江蘇省銅山縣、邳縣為鄰,西瀕南四湖,北與臨沂市的平邑縣和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地勢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伏狀。全市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36.3%,平原面積2450平方公里,占53.8%,澇洼面積450平方公里,占9.9%。
二、氣候
棗莊市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兼受海洋氣候影響,具有年均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豐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常年主導風向為東風,夏季多東風,冬季多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3.5米/秒。年平均氣溫在13.6℃~14.2℃。年光照時數2300~2500小時,無霜期達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年均值為799.8毫米。
三、水文及水資源
(一)水文
全市河流按匯水去向分別流入南四湖、韓莊運河和蒼山縣境內的西泇河。滕州市的全部和山亭區、薛城區的大部流入南四湖,流域面積25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8%,主要河流有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北沙河、界河等;嶧城區、臺兒莊區的全部,市中區的大部,薛城區、山亭區的小部流入韓莊運河,流域面積為182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0.2%,主要河流有嶧城大沙河、陶溝河等;市中區和山亭區的小部流入西泇河,流域面積為13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現有巖馬、馬河等5座大中型水庫和130座小型水庫。棗莊市水系情況見附圖2。
(二)水資源條件
棗莊市屬于淮河流域運河水系。境內韓莊運河為大型河道,其余均為小型河道。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2億立方米,人均392.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1.2倍。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開采量為4.34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2.8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039億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0.149億立方米,農村人畜用水0.33億立方米。平原、沿湖、沿河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質良好,為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丘陵山區水資源相對缺乏,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因素。
四、土壤
本市土壤分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12個亞類,29個土屬,80個土種。土壤總面積為5211874畝,占全市總面積的76.37%,。
五、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棗莊市有農作物類植物13科32種;瓜菜類植物10余科50余種;林木果樹類植物42科104種;水生經濟植物20余科50余種;觀賞植物50余科260余種;其它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經濟植物80余科300余種。
(二)動物資源
棗莊市有馴養家畜家禽類動物19種;水生經濟動物78種;野生經濟動物149種;農作物害蟲天敵139種。
六、礦產資源
全市境內已發現的地下礦藏有46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稀土、陶土、黏土、蛭石、大理石、花崗石、磷礦等。煤炭探明資源地質儲量16億噸,石膏探明資源儲量4.2億噸,石灰石探明資源儲量8.3億噸,石灰石預測資源量35億噸,大理石探明資源儲量9.6億平方米,白云石地質儲量1.5億噸。礦產資源分布情況見附圖4。
七、旅游資源
棗莊市有形的旅游資源點(含已開發的景區、景點)70處,其中:以人文資源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點38處,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旅游資源點32處;另有12種旅游節慶活動和地方主題旅游活動。
除有形的資源外,棗莊市還有許多無形的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名人、文學藝術和民間傳說等。
第二節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棗莊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綜合實力明顯增加。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1%,增速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5.75億元、162.2億元和105.95億元,分別增長4.0%、16.4%和12.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到14.6:51.7:33.7。
二、社會發展現狀
(一)人口現狀
2002年,棗莊市年未總人口3622467人,年增加人口19310人,人口增長率為0.53%。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1879268人,女性人口1743199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9%和48.1%;其中:農業人口2476611人,非農業人口1145856人,分別占總人口的68.45和31.6%。全市總戶數為1047850戶,平均每戶3.46人。年末全市人口密度為796人/平方公里。
(二)教育
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86718萬元,比上年增加7001萬元,增長率為8.78%。2002年全市教育經費支出85292萬元,比上年增加7860萬元,增長率10.15%。2002年,全市共接收師范類畢業生1638人,其中本科233人,專科764人,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46072人,其中普通高校584人,普通中專1117人,成人中專1059人,技工學校917人,職業中專1031人,中小學38691人。在中小學中,專任教師33543人,其中普通高中2979人,初中11457人,小學19107人,特殊教育134人,幼兒園1584人。
(三)科學技術
2002年,圍繞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共安排實施各級各類計劃項目145項,總投資990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計劃成效顯著。扶持項目21個,專項資金250萬元,拉動總投資6225萬元。全市取得科技成果109項,其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93項,申報專利135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56億元,同比增長27.3%,比年初的3.39%增長2.1個百分點。
(四)衛生
2002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53處,病床10114張,衛生人員1684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4107人。全市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3種2275例,均為乙類,總發病率為62.42/10萬人,較上年同期下降26.41%。孕產婦死亡率為15.88/10萬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17.09‰。
第三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現狀
一、環境保護現狀
(一)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廢水排放情況
1、地下水水質現狀
據2002年環境質量年報資料,全年對六處地下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水質監測,21項監測項目全部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2類標準,水質較好,地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2、地表水水質現狀
(1)主要河流水質現狀
據棗莊市環境監測站2002年監測資料,主要納污河流有北沙河、城郭河、新薛河、薛城小沙河、小泥河、嶧城大沙河、小季河等,水質主要指標COD、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除嶧城大沙河外其它河流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2)主要水庫水質:2002年監測的周村水庫、巖馬水庫的主要指標COD濃度分別為36.9mg/L、29.9mg/L,均超《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3、廢水及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1)廢水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共排放廢水13590.14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8111.14萬噸,占總排放量的59.68%;生活污水排放量5479.0萬噸,占總量的40.32%。
(2)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
2002年棗莊市廢水中COD排放總量39768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19832.8噸,占總量的49.87%;生活廢水COD排放量19935.2噸,占總量的50.13%。
(二)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及廢氣排放情況
1、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2002年棗莊市城區監測結果: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4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2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為0.098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2、廢氣排放情況
2002年棗莊市工業企業廢氣排放量1288.51×104萬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60504.3噸,粉塵排放總量為11.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為12184.66噸。
(三)固體廢物
2002年工業固廢產生量424.56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11%。生活垃圾30.3萬噸,生活垃圾處理量28.5萬噸,處理率為94.06%。
(四)面源污染現狀
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地表水土流失主要污染物COD模數為3.3噸/km2·年,水土流失COD的流失量4614噸。2002年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COD排入河量4685.8噸、氨氮770噸;農藥、化肥、地膜的污染也較重。
(五)聲環境
1、區域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晝間為51.6分貝、夜間為46.5分貝,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2類區標準。
2、道路交通噪聲
2002年5月份對市駐地30條主要路段的道路交通噪聲進行監測,監測道路總長度21.98千米,平均路寬20.7米。經監測,平均車流量1169輛/時,市駐地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7.6分貝,無超標路段。
3、功能區環境噪聲
2002年棗莊市城區功能區晝夜平均等效聲級61.6分貝。2002年棗莊市城區聲環境質量狀況較好,總體夜間好于晝間,夏季好于冬季。
二、生態環境現狀
(一)礦山生態環境破壞現狀
棗莊市礦產資源開采歷史較早,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截止2002年,全市采礦塌陷面積為47.73平方公里,露天采礦場面積3.84平方公里。
(二)林業生態建設及森林資源現狀
棗莊市林業用地990.8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21.78%;非林業用地3559.16平方公里,占78.22%。
(三)水土保持現狀
全市山丘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36.3%。據調查,2002年棗莊市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39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
(四)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建設現狀
目前,嶧城區已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滕州市為全省生態農業示范縣。
在全市生態農業建設中,初步建成了低山丘陵糧、林、果、牧、漁生態農業示范區;沿湖沿運稻、漁、藕生產示范區等。建成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豬——玉米——淀粉”種養加生態農業模式;“草——羊(豬)——糧果牧”生態農業模式;“藕——魚——雞鴨——松花蛋”生態農業模式;“三水農業”生態種養模式等。
(五)保護區、風景區現狀
目前,棗莊市保護區、風景區主要為抱犢崮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頂蓮花山風景區、熊耳山大裂谷國家級地質公園、龜山地質公園。其它的自然景觀有蓮青山、文峰山、青檀峽谷、薛城石海等。
園林主要有嶧城萬畝石榴園、山亭萬畝梨園、陰平棗園、洪門葡萄村、壇山森林公園、木石省級森林公園等。
第三章生態市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分析
一、國民經濟增長預測
按照《棗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本世紀頭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后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則預計到2007年,棗莊市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550億元,實現翻一番目標;到2013年預計達到1028.5億元,到2018年,棗莊市GDP將達到1656.4億元。
二、人口預測
按照《綱要》要求,棗莊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預測到2007年,棗莊市全市人口將達到373萬人,到2013年,全市人口預計達到386.9萬人,至2018年,全市總人口預計達到398.6萬人。
三、能源需求預測
根據《山東棗莊市實施合成氣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預測出不同水平年棗莊市能源消耗量,詳見表3-1。
表3-1棗莊市能源消耗指標預測
項目2007年2013年2018年
GDP(億元)5501028.51656.4
終端能源消費量(tce)736.24963.441193.84
萬元GDP終端能源消費量(tce/萬元)1.340.940.72
四、水資源需求預測
根據《21世紀初期山東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總體規劃報告》,在戰略儲備地下水的前提下,按照50%保證率,到2005年棗莊市將缺水2.857億m3;到2010年缺水3.444億m3;在75%保證率條件下,2005年棗莊市缺水5.318億m3,2010年缺水5.909億m3。
第二節生態市建設的有利條件
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年9月26日,省十屆人大第四次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議》;*年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煙臺召開了全省建設生態省動員大會,省政府于*年12月26日印發了《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綱要》的出臺為棗莊市的生態市建設指明了道路。
棗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市的建設工作,成立了由市計委、市環保局組織牽頭的《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小組,決心通過實施《棗莊生態市建設規劃》,全面啟動棗莊市的生態保護和恢復重建工作。
二、區位優勢明顯
棗莊位于蘇魯豫皖交界和淮海經濟區中心,是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過渡地帶,又是沿海地區與西部內陸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206國道、京杭大運河和設計中的京滬高速鐵路穿境而過。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棗莊具有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經濟、科技領域廣泛交流與合作的優勢,同時,由于自身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是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次轉移的首選目的地。
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改革開放20年來,棗莊市國民經濟取得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人民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了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全面實施“工業強市、外向帶動、發展民營經濟、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和科教興市”六大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重點地區、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為生態市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
四、礦產資源豐富,產業關聯度高
棗莊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藏20余種,主要有煤、鐵、銅、鋁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廠、花崗巖、石灰石、磷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資源開發及相關產業的高度發達,使棗莊市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共生、伴生資源開發產業不斷興起,為產業間的橫向耦合,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創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五、基礎設施建設迅速
棗莊市交通、通訊事業發展迅速,能源供應充足,金融、購物、文體娛樂設施體系健全。全市客運線路發展到303條,通車里程達49660公里,客運班車除通達省內所有地市和市內所有鄉鎮外,還可通達京、津、冀、豫、滬、皖、蘇、浙等8個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境內鐵路全長288.5公里,京滬鐵路縱穿棗莊西部,棗薛支線與京滬鐵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運河境內航道68.5公里,境內共有港口53個,年吞吐能力達500萬噸。郵電通訊已采用現代化的光纜、微波和數字程控交換設施,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4.1萬門。電力擁有坑口發電廠10座裝機總容量186萬千瓦,年發電量150多億度。城市供水、供氣、供熱配套設施齊全。現代化的購物中心、星級賓館涉外服務功能日臻完善。
第三節生態市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生態承載力不足,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一)生物資源匱乏
經生態足跡分析表明,棗莊市的生態赤字高達1.24ha2/人,生態赤字主要表現為耕地與林地面積的欠缺,主要原因為:
1、耕地面積不足
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棗莊市的農用耕地持續減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6公頃。由于棗莊市范圍內人類耕作歷史久遠,尚未開發的適宜耕作土地幾乎已不存在。因此,棗莊市的耕地面積不足問題應主要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外部輸入來解決。
2、林木質量差
棗莊市的現狀森林覆蓋率為26.5%,除少數地區的植被生長狀態較好之外,多數地區的林地以中幼林為主,林分質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少。
(二)水資源承載力較弱
棗莊市是北方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92.8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7%左右,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已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排污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其他水環境問題。
(三)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嚴重
(1)微度侵蝕面積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2.4%;
(2)輕度侵蝕面積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6.9%;
(3)中度侵蝕面積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3%;
(4)強度侵蝕面積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7%;
(5)極強度侵蝕面積256.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6%;
(6)劇烈侵蝕面積93.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1%。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能力不強
煤炭、水泥以及石膏等行業在棗莊市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和支柱產業的地位。由于支柱產業結構單一,加上煤炭、水泥、石膏等行業本身條件所限,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環境污染嚴重,防治任務艱巨
作為資源開發型城市,棗莊市面臨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遠比其它城市為大。工業生產特別是造紙、化工、煤炭、水泥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石、廢水、廢氣對土壤、空氣和水體造成了較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主要河流水質均超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大中型水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較重,距離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保證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
四、城礦關系不順
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棗莊市政府和城市中煤炭、水泥等行業企業,特別是煤炭業之間的關系有待理順。棗莊市既是城市、又是煤炭業工業基地,既承擔一般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服務功能,又承擔發展工業的產業支柱功能。地方財政力量薄弱,市政建設欠賬過多,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對煤炭城市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五、人口密度大、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目前棗莊市的人口密度已達796人/平方公里,過高的人口密度不僅導致了人均資源占有量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對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構成了巨大壓力。同時,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每萬人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和科技人員數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民基礎文化水平不高,人才匱缺,也是制約棗莊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因素之一。
第四章生態功能分區
生態功能區劃是實施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其要點是以正確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特征,生態問題性質及產生的根源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它是研究和編制區域生態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參考各種專業地圖、文獻資料和統計資料對區域各種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以各個區劃要素或各個部門綜合的區劃(氣候區劃、地貌區劃、植被區劃、土壤區劃、農業區劃、林業區劃、綜合自然區劃、生態地域區劃、生態敏感性區劃、生態服務功能區劃等)圖為基礎,通過空間疊置,以相重合的界限或平均位置作為新區劃的界限。綜合分析確定并選取反映生態環境功能地域分異主導因素的標志或指標,作為劃分區域界限的依據。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編制景觀類型圖,在此基礎上,按照景觀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組合,在不同尺度上劃分景觀區域。不同的景觀區域其生態要素的組合、生態過程及人類干擾是有差別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環境特征。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分為:低山丘陵生態農業與生態恢復區、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區、平原生態農牧業區、濱湖沿運生態農業與濕地保護區。
棗莊市生態功能區劃圖見附圖1。
第五章生態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第一節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的構建
通過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科學規劃,可以達到各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強、國內市場占有率高的循環型、網絡型、服務型和進化型的高效持續生態經濟體系,把棗莊市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城市,促進城鄉生態環境向凈化、綠化、美化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演變。
一、生態型農、林、牧、漁業
按照總體協調、循環發展、再生利用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為基礎,以提高生態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為支持,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林、牧、漁業。
(一)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
1、目標、任務
目標:經過15年的努力,到2018年,在全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大農業經濟體系,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綜合競爭能力、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達到全省較發達地市水平;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省較先進水平,生態復合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可再生能源不斷增值;農民文明程度、綜合素質達到較高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任務: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建立具有棗莊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教育,加快產業化、信息化、生態化進程,努力建設具有農業現代化標準和環境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
(二)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與區域劃分
1、生態農業建設總體規劃布局
遵循非均衡發展規律,以鄉、村為基本單元,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生態農業建設區域,以此為重點,搞好突破,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不斷帶動經濟總量擴大和發展水平提高。
2、生態農業建設經濟區域劃分
根據棗莊市資源、環境和經濟地域差異及自然狀況,將全市劃分為五種類型的生態農業經濟區。
(1)平原林網立體種植生態農業區
(2)山區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3)低山丘陵生態農業區
(4)濱湖沿運地區水體、林、糧、漁等立體開發生態農業區
(5)庭院、園林生態農業區
在五種生態農業經濟區域中,可根據當地地理和資源條件優勢,重點推廣以下八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即“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村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三)生態農業建設重點
改組改造傳統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優化提高龍頭支柱產業,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進行精準農業工程、農業產業化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生態農業旅游工程六大工程建設。
(四)生態大農業與二、三產業循環鏈接體系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