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和中藥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鋼琴;斷奏;連奏;音樂史;曲式;和聲;樂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3-0255-02
鋼琴是一種對技巧要求極高的樂器,要想學好它,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它,才能獲得純熟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因此,很多鋼琴學習者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如何提高技巧方面,而忽視相關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演奏中只有音符沒有音樂。筆者認為這樣的學習是片面的,是缺乏科學性的,只有注重技巧練習的同時也努力學習理論知識,才能全面提高音樂素質。
一、注重技巧的學習
鋼琴的技巧繁多,變化豐富,可以說是用之不盡學習不完的。筆者在此談談斷奏、連奏這兩種最基本的奏法對于學習鋼琴的重要意義和應注意事項。
斷奏,要求彈奏者提起前臂,自然下落,通過手臂自然下落的力量奏出自然飽滿、扎實的聲音。這是學習鋼琴的入門奏法,是使學習者以正確手形正確觸鍵的重要奏法,掌握這種方法對于初學者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通過斷奏學習,可以幫助初學者體會放松的觸鍵感覺,這一點不僅是學習鋼琴彈奏的第一步,也是貫穿鋼琴學習整個過程的重要內容。要知道,無論我們彈奏多么高難度的作品,不論我們學習多久,放松都是最根本的基礎,沒有了放松的彈奏,任何技巧都難以發揮。緊張的彈奏,必然會影響彈奏的音色,影響彈奏者的身體,使充滿快樂的彈奏變成了一件“苦力活”,鋼琴的學習也將難有成效。其次,斷奏,可以幫助彈奏者找到扎實、飽滿的音色。鋼琴的學習是非常強調基本功的,它是獲得優美音色的重要保障。而斷奏可以幫助初學者彈出優美的音色,因此是必須加以重視并重點練習的一種奏法。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鋼琴初學者對于斷奏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總是急不可奈地學習連奏,而在彈奏連奏時,卻又不能很好地控制音色,彈奏出的聲音或是生硬,或是有氣無力。再次,斷奏對于練習手形有重要作用。很多初學者在學習鋼琴的手形時,常常感到擺放較容易,但在彈奏中卻極易變形,而斷奏的奏法是以放松為前提,能夠找到下鍵時的支撐感,有了支撐感,斷奏特有的自然下落感就可以使彈奏者在彈奏過程中找到著力點,進而使指尖有用力的感覺,從而避免折指現象發生,要知道掌關節塌陷和折指是影響手形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斷奏的學習對于初學者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是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的。
連奏,就是通過手指的交替,重心的轉移做到聲音的連貫,這是鋼琴奏法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對于學習鋼琴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說斷奏是入門的基礎,那么連奏則是進一步學習鋼琴的技術保障。首先,連奏是彈奏歌唱性旋律的重要奏法,而歌唱性又是提高彈奏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說連奏的學習是貫穿整個鋼琴學習過程的,必須準確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很多學生在彈奏連奏時,只是徒有其表,一味地在動作方面進行模仿,并沒有注意手指的交替,也沒有認真聽辨,結果彈奏變成半連奏,從而影響了彈奏的表現力。其次,連奏這一奏法中包含著許多技巧性因素,這也是鋼琴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因素。大家熟悉的高抬指奏法,實際上是連奏的一種升級化練習。對于初學者而言,即便是有斷奏作為基礎,在學習連奏時仍有觸鍵無力、控制不好手形的問題,而高抬指的練習,可以幫助彈奏者強化手指的獨立性、控制力和力度,這些都是深入學習鋼琴所必備的基本功。連奏奏法中的手指、手腕的重心轉移,也是講究技巧的。正確的連奏,能夠使每個音符由點組成線,組成面,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音樂畫面,這即是技巧,也是音樂需要表現的,對于鋼琴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運用連奏奏法的作品非常多,出錯的幾率也是非常高的,因此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用耳朵來檢查自己彈奏的音響效果,這是做到連奏的關鍵。很多學生在彈奏時,耳朵都是處于“休假”的狀態,彈什么,彈得怎么樣自己根本聽不到,這樣的學習效果肯定不好。第二,體會手指、手腕的重心轉移。這需要彈奏者在彈奏過程中要用心去感受自己身體的動作,通過輕微的轉動來放松手指手腕,這個動作一定是細小的,是需要體會的,不是靠肢體的單純模仿能夠掌握的。第三,連奏中的聲音要平穩、順暢。在彈奏歌唱性樂句或是大篇幅的跑動段落時,轉指動作與手指觸鍵的力度是做到平穩的重要保障。很多學生在彈奏這些地方時,常常控制不好手指的動作,轉指后的音響或強或弱,打破原來樂句的順滑,這一點是必須提高重視的。
二、加強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
音樂理論知識主要包含史論和理論兩大部分,學習音樂史、曲式、和聲、樂理對學習鋼琴有著重要意義。
音樂史,是學習鋼琴非常重要且最易被忽視的一門理論知識。“學史可以明今”,這是學習史論帶給人們最重要的啟發,這一論斷同樣適合鋼琴的學習。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時代特點,例如巴羅克時期的鍵盤音樂多為流利酣暢的多聲部旋律,有著鮮明的強弱對比和裝飾性,學生在學習巴羅克時期的作品時,如果了解了這一時期音樂的整體特征,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作品中會出現較多的裝飾音,作品中的樂句總是優美連貫生生不息的。古典時期的鋼琴音樂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影響,較之前一歷史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調音樂已經越來越多,新的奏鳴曲式給了音樂更廣闊的表現空間,鋼琴作品中的音樂記號越來越多,正譜彈奏逐漸代替過去的即興彈奏,并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掌握上述特點,對于彈奏古典時期的鋼琴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感到,由于學生對古典時期鋼琴作品特點的不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常忽視譜面上關于速度、力度、奏法以及裝飾音的處理,還有些學生節奏不準確,將古典時期嚴謹的奏鳴曲彈奏成富有浪漫氣息的幻想曲,令人啼笑皆非。這些現象表明,鋼琴教學中對音樂史論學習還是不夠重視的,很多學生認為音樂史的學習就是背誦書本,就是為了應對考試,對于鋼琴彈奏并沒有實際指導意義。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脫節,只能使彈奏難上新臺階。因此筆者認為,在鋼琴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講解音樂史,并作為系統學科來抓,使學生學到扎實的音樂史知識,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鋼琴音樂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和創作特點,會影響我們的彈奏,是必須掌握的。除此之外還應根據具體的作品,對作曲家的生平、創作背景、創作手法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例如在彈奏肖邦《c小調革命練習曲》時,如果彈奏者不了解肖邦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不了解他迫于生活的無奈而遠走他鄉的經歷,又怎能理解這首作品中那無盡的悲憤和濃濃的鄉愁?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就曾聽到一位學生在彈奏這首練習曲時,彈奏得如同《哈農練指法》一般,生硬機械,完全沒有慷慨激昂可言。這樣的現象,不能不說是鋼琴教育的一種悲哀。由此可見,音樂史的學習對于鋼琴演奏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正確分析、彈奏作品的重要依據,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高度重視。
曲式,簡單地說就是“音樂作品的合于一定邏輯的結構。曲式由每首作品的內容決定并努力與內容取得統一”[1]。可以說掌握作品的曲式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宏觀把握的重要一步,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表現內容和曲式結構。準確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可以幫助彈奏者構建作品的整體處理思路,使各個樂段的銜接有理有據、真摯自然。特別是在彈奏大型作品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作品的曲式分析不到位,導致對作品的各段落缺乏邏輯感,造成作品的連貫性差,音樂內容斷層。例如肖邦《F大調敘事曲》,就是一首結構較為復雜的大型作品,它采用了“奏鳴曲式主題對比的原則和回旋曲式的原則相結合的曲式結構”[2],這一曲式結構,反映出肖邦既保持著對傳統音樂的尊重,又富有大膽創新的探索精神。也正是在這一曲式結構中,才能體現這首作品鮮明的標題性、戲劇性和描繪性。但是很多學生在彈奏這首作品時,對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內容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常常彈得沒有對比感,卻只有變化之實;沒有樂曲的發展,只有單純的重復,作品的完整性在彈奏者的內心都沒有建立,聽者又怎能理解這首作品給我們講述的內容呢?由此可見,對曲式結構的掌握,實際上就是對作曲家創作思路的分析、音樂內容的發掘,是處理作品的重要依據。
如果說曲式是對作品的宏觀把握,那么和聲則體現了對作品的微觀分析。和聲是音樂要素之一,廣義而言就是“分部音樂中間出現的音的結合”[3]。和聲給予了音樂無盡的色彩變化,它體現了作曲家的創作手法,也反映時代氣息,同樣是處理作品的重要依據。如果彈奏者通過和聲的變化來處理作品的內容、情緒,要遠遠勝于力度記號帶給我們的提示。例如學生在彈奏肖邦《E大調練習曲》時,常常對中間段落的不諧和和弦頭痛不已,大量的變化音使得彈奏者的耳朵常感到失去了辨別和聲的能力,但卻很少有人愿意停下來分析和聲的變化,分析情緒的變化,最終使彈奏變的干澀枯燥。相反,如果能夠分析作品的和聲變化,就會了解作品中大量減七和弦是表達焦躁不安、無助無奈情緒的最佳途徑,就可以體會到作品中所表達的濃濃鄉愁。由此可見,和聲不僅僅是單純的音樂理論,它是進行音樂處理的重要依據。
樂理知識包括音、節奏節拍、音樂記號、表情術語、音程、和弦、調式調性等,無論哪一部分知識點,都是鋼琴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可是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學生讀譜不準確、節奏混亂、奏法不準、樂句不分、音樂記號不認識、彈奏中錯誤百出等問題,很多學生把這些錯誤歸咎于練習不到位。我認為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樂理知識不扎實造成的。彈奏作品不能僅僅彈奏音符,彈奏者必須看到奏法、樂句、表情記號,感悟音樂的律動,吃透作品,以上方面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較為準確的彈奏作品。
綜上所述,鋼琴的學習,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技巧學習,應當是技巧與音樂理論知識的綜合學習與應用。只有做到技巧練習與理論知識學習并重,才能提高鋼琴的學習水平。
――――――――――
參考文獻:
〔1〕錢仁康.肖邦敘事曲解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1、養殖方法:地栽芍藥花,在每年的秋季將芍藥栽種到土壤中,澆灌一次透水后,就不用再管了。等到次年天氣回暖后,芍藥經過了春雨的澆灌,自然就能發芽、生長、開花。等到秋天芍藥地上的莖葉全部枯黃后,將植株地上部分剪除即可。
2、注意事項:地栽芍藥時,一定要選在9月初-10月下旬進行栽種,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不然栽種過早,芍藥很可能當年萌芽出土,栽種過晚,芍藥不能萌發新根就容易凍死。
3、盆栽芍藥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1)養殖方法:盆栽的芍藥在養護上和地栽的芍藥不同,地栽的芍藥種下后無需管理,盆栽的芍藥則需人為控制澆水。平時可沿盆邊插上一根竹簽,沒事看看,如果竹簽發干就澆一次透水。平時讓芍藥多曬太陽,在每次栽種時于盆底混入底肥。
(2)注意事項:平時要讓芍藥多曬太陽,缺光的話,芍藥就會開花晚甚至不開花。在每年的冬季,要給芍藥一定的低溫,不然芍藥沒有經過低溫春化,第二年就很難開花。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學政治課;以人為本
中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未來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對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培養直接關系到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達成。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不和諧的社會現象和思想觀念,這些不健全的價值觀甚至侵入校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思想等理論為基礎,包含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豐富的價值內涵。如何讓中學生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中學政治課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簡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理論重大創新成果,密切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具體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這不僅是對整個社會的要求,更是對肩負人才培養任務的學校教育的要求。中學政治課堂作為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場所,擔負著知識教授、思想培養和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學政治課作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政治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是新時期中學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中學政治課的必要性
在中學政治課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具體指的是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程中(包括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及教育活動等形式),對中學生開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的教育。
1.指導中學政治課開展的必然要求
據調查,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存在諸如“硬性灌輸多,學生參悟少”“道理講述多,情感遷移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政治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難以激發學習熱情和潛力。由于升學目標等客觀因素,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以考試知識點的講授為主,很少關注學生知識與行為的結合
,考出好成績的學生知行不統一的現象也日漸常態化,政治課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引導中學政治課的開展,運用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中學生內化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教育理念,實現中學政治課的育人使命。
2.豐富中學政治課內容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整個社會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提升,民主、法治等積極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同時,西方社會各種思潮,包括極端個人主義、炫富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也正影響著我國人們的意識層面,尤其對于人生價值觀還沒有穩定,探索世界欲望強烈的中學生影響很大,使得他們認知上產生偏差,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多樣、多變”的特征。這也使得中學生更容易陷入疑惑和迷惘,更需要進行價值觀的引領和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思想、理想、精神、榮辱觀等方面明確了當前中學生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魍澈透母錕放的時代要求,
是德育的精神武器,豐富了中學政治課的內容。
3.理想落實到現實的必然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兩極分化逐漸拉大,社會深層次矛盾逐步凸顯,
社會上很多不公現象、負面事件頻頻曝光,這給中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激發中學生反思并形成自己觀點,使他們對從小就接受的講奉獻、追求理想、崇尚道德等價值觀產生了懷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的四個方面科學內涵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具有全面性、層次性、具體性,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價值體系,
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社會多元訴求,
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更能為中學生所認同和接受。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學政治課的幾點注意事項
1.堅持以人為本
中學政治課作為中學生德育的重要陣地,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教育人、鞭策人,同時還要尊重人、幫助人。在中學政治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的理念。切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教條的理論知識點講授,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展實際和個性化特征及需求。
2.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擴大知識面,善于將理論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外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深化學生對政治課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
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新聞事件相結合,與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相結合;將“中國夢”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革命傳統、國情、個人夢想等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中國夢”的內涵,領會到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緊密聯系。
3.打造育人環境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氛圍。
中學政治課教師要努力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園文化建設及宣傳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
培育符合時代需要、具有豐富內涵和個性的學校精神和文化,讓學生在良好育人環境中感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中學政治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學校相關部門應當結合本校及當地的具體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在中學政治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中學政治課的育人效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 參 考 文 獻 ]
[1]鄧奇.關于深化中學政治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J].德育與心理,2013(8).
[2]陳美蘭,沈柯銀.中學思想政治課價值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4).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校 彈性學制 經濟實用型人才
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用型人才已經成為社會需要的緊缺性人才。在我國,經濟實用型人主要是由中職學校來培養的。由于這種人才具有實時性的特點,因此在我國實行彈性學習制度迅速推動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顯得日益重要,勢在必行。
一、中職學校實行彈性學制的必要性
1.實行彈性學制,是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需要中職學校足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需要的初級、中級、技術工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就最近幾年中職學校的情況來看,不容樂觀,從總體上來說陷入了“招生難”的境地。中央提出“技能人才作為‘人才興國’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這說明技能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存傳統的學制下.中職學校幾十年一貫制,顯得單調、呆板、無生氣。要培養出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經濟實用型人才就必須有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辦學思路.包括改革傳統學制、實行彈性學制,辦出朝氣蓬勃的新的中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我國中職學校發展的需要。
2.實行彈性學制.勢在必行..在當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能人才”作為“人才興國”的重要戰略舉措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說明,中職教育必須加快發展,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據悉.我國有些省市已制定并頒布實施了這一政策規定。明確規定:放寬學生入學年齡.放寬招生范圍,針對某些專業可實行彈性學制等。這些舉措都大大有利于職業教育(中職教育)的發展,適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軟實力 競爭力 醫院文化 品牌建設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5-272-02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也是文化、價值觀點、文化制度、發展模式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總合。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并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①
“軟實力”的概念,逐漸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和認同,也還在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區域、一個單位,其綜合實力均由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組成。所謂硬實力,是指客觀具備帶有支配性的實力,包括基本資源,經濟力量、科技能力等等,軟實力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一個單位的凝聚力,文化價值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實現利益目標的引導能力等②。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對于一個地區或一個單位而言,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作為服務于大眾健康的醫療衛生單位,尤其具備相對規模實力和一定影響力,已經或正在形成品牌效應的醫療衛生單位,諸如先進的醫療設施、一流的人才隊伍,優美的醫療環境以及精湛的醫療技術等“硬實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必備的,但同時還必須具有相應的“軟實力”,如品牌內涵、醫院文化等等。只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單位的綜合實力才能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先機,立于不敗之地。
一、構成醫療衛生單位的“軟實力”的重要因素
大型醫療衛生單位的硬實力基本上“看得見,摸得著”,然而,軟實力則是積累形成,逐漸被世人認識和改變的,這其中既有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的可信度,也與醫院發展的歷史積淀、文化特色、員工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有密切的關系,顯示出的是品牌的效應。
醫療單位的文化軟實力,對內往往表現為員工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及其內在凝聚力,對外表現為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具有特色的醫院文化活力等,其包含的范圍相當廣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成熟的醫院文化。醫院文化是品牌醫院在產生、發展、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傳承和個性特質的總稱,是一所醫院區別于其他醫療衛生單位的顯著特征③。鮮明而成熟的醫院文化是單位軟實力的核心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醫院文化有一個積累、提煉、升華的過程。任何一個品牌醫院都有自己的成長史,在其不斷的發展壯大,不斷創新進步的過程中,奮斗的經驗、管理的理念、發展的目標等等都合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行為先導,對單位的長遠發展起到期重要的支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相近或趨同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對員起到凝聚、引導作用。因此,醫院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任何已形成品牌優勢的醫療衛生單位都有較為成熟而又個性鮮明的醫院文化,醫院文化發展的愈成熟,其單位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愈快,對單位綜合實力的增強乃至長遠發展的影響越發深遠。
2.品牌的產生、確認和推廣是一個不斷增強的過程。一個醫療衛生單位只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具備了品牌價值、品牌價值得到不斷推廣,才能形成相應的軟實力,發揮實力效應。品牌效應的形成需要一個良性發展的周期。首先靠過硬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奠定品牌基礎,其次靠不斷的創新發展充實品牌的價值,再憑借社會的逐漸認知和自身的宣傳策劃推廣品牌,使品牌效益得到發揮。從某種意義上講,品牌效益越好,單位的軟實力越強大,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也越高。
3.單位的綜合實力、營運狀況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軟實力”。物質是基礎,沒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就形成不了相應的“軟實力”,因此在提升軟實力的過程中,還必須始終堅持“硬實力”建設,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單位的營運狀況反映的同時是硬、軟實力的水平、良性的營運狀況不僅有利于為單位贏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刺激并提升“軟實力”,當然,軟實力強大與否從根本上還取決于單位的發展潛力和后勁,一個方興未艾,事業蒸蒸日上、具備遠大目標、科學規劃和光明前景的單位,其軟實力無疑是不可動搖和不斷增值的。
二、怎樣提升現代醫院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大型醫療衛生單位,在不斷加強硬實力建設的同時,突出醫院文化建設,注重品牌效應,發掘發展潛力這幾個重點,以增強單位的核心競爭力。
1.著力培育一流的醫院文化④。醫院文化是醫院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院發展核心,在醫院發展中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醫院文化需要發掘。醫院文化的形成、發展、直至成熟必然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規律性的過程也是醫院文化積淀升華的過程。經驗的管理者要善于從醫院發展的艱辛歷程中總結提煉寶貴的經驗啟示,善于在長期管理實踐中探索有益的方式方法,并加以提煉升華,形成成熟醫院文化理念,尤其是在經歷困難挫折而贏得新的發展機遇之后,或者通過持續發展到達新的境界之時,往往也是醫院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的大好時機,在此基礎成熟起來的醫院文化不僅可以凝聚員工精神,體現集體價值觀點,而且能夠得到社會認知和行業傳播。
經過積淀、以掘得以升華的醫院文化,應該成為醫院人文的精髓,不僅是員工精神坐標,而且是醫院發展戰略、價值觀點、行為準則和經營理念的先導。
醫院文化需要培育。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倡導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培育員工艱苦奮斗、逆難而上、奮發有為,不斷進取的精神,引導員工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爭創一流,圓滿完成各自工作目標任務,更好地為患者為社會服務。同時,醫院文化建設從更高的層次上來講,也是“人”的建設,通過個人的文化精神素質的培養和塑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使個人發展與醫院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不斷提高醫院的社會經濟效益,使醫院在激烈的醫療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醫院文化重在建設。醫院文化一經形成,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成熟。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落后的觀點陳舊的管理模式不斷受到沖擊,形勢發展迫使品牌醫院更加重視文化的功能,切實增加醫院管理中文化的含量,努力提高醫院經營管理的文化品信,以實現醫院管理的新目標。
2.打造一流的醫療品牌⑤⑥。品牌是醫院的無形資產,重要的軟動力,是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持。優秀的品牌體現在醫院的文化、管理、質量、服務、效率等要素,是醫院核心競爭力和醫院精神在醫院實踐中的凝結與體現。
培育品牌持久。優秀的品牌是在精心培育中發展壯大的。醫療品牌的重要內涵是獨特的建立在全體員核心價值觀基礎之上的,醫療服務模式,它將醫院誠信的品質、高超的技術、優質的服務、獨特的的內涵和豐富的歷史積淀融入品牌之中,使品牌既代表醫院的綜合實力,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培育醫院品牌重要是培育醫療技術品牌和服務特色品牌,醫療技術方面,一定要發展核心技術,跟蹤學科發展前沿,開展新業務新技術,做到技術領先,形成特色和優勢。另一方面,要在服務上下功夫,要緊密結合衛生行業特點和醫院實際,以滿足患者就診就醫需求,追求良好社會效益為宗旨,精心構建具有時代特征、行業特點和醫院特色的服務品牌,從精神層面到服務流程,從技術層面到文明服務,從醫護質量到醫療收費,直至延伸服務等等,充分體現人性關愛和社會進步。
提升品牌價值。品牌要有高度,如同茫茫大海中的航標燈塔,醫療品牌是動態的,只有不斷提升價值,才能在患者心中具有生命力。首先,醫院應建立品牌評價與考核體系,制定相應的制度、規范、流程、細化措施等,定期檢查考核,使品牌逐步內化為全體員工的行為方式。其次,醫院所屬各科室(學科)應總結提煉各自的醫療及服務品牌,并制定相應的培育措施,最終達到“人人有理念,科科有品牌”,使品牌效應不斷向縱深發展。此外,要遵循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認真總結醫院及科室品牌建設成功的經驗與做法,推動品牌的創建、管理,促進醫院文化建設和醫療服務品牌的飛躍。
傳播品牌效應。一種品牌通過全體員工的認知、認同,轉變為患者及社會的認知、認同的過程,就是品牌傳播的過程。品牌的傳播首先是對內的效應傳播放大,要通過各種時機溶化培訓,運用醫療服務品牌的成功案例教導員工、引導患者,有一種成功的做法是在醫院內征集服務故事,開展服務故事大賽,使服務理念故事化,服務故事理念化,使品牌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播。品牌重在對外傳播,“感動服務”方式值得借鑒。員工不僅是醫療服務的承擔者、提供者,更是情感的溝通者和傳遞者,要引導廣大醫務人員滿懷真情為患者服務,在努力讓患者滿意的同時,還要讓患者體驗感動,從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逐步實踐由品牌向名牌的跨躍,為全面提高醫院的軟實力、核心競爭力提供取之不足、用之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3.規劃發展前景,激活發展潛能⑦。一是立足現實,謀劃長遠。醫療行業的發展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政策,得益于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個體醫院的發展也與經營者的策略、醫院硬軟實力的建設關系密切,但所有這些都不能成為固步自封的理由。作為管理者,要始終把單位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遠大的發展目標,并激勵員工腳踏實地朝著既定目標努力。二是要不斷培育單位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要善于分析和把握發展中的機遇,善于借助單位硬軟實力的優勢,努力提高品牌單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增加醫療單位的綜合實力,不但提升核心競爭力。三是善于打造發展中的新“亮點”。大型醫療衛生單位多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擔負著維護百姓健康,保護一方安寧的社會責任。要緊密結合行業特點,策劃和實施關注健康,服務社會的公益性活動,增加社會關注度,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不斷提升單位美譽度,達到增強軟實力的目的。
注釋:
①金元浦.文化,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政工研究動態,2007(22)
②劉潔,楊連生,楊建華.和諧社會視角下文化軟實力及其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399-403.
③謝孝志.公立醫院的使命及其文化內涵[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2):63-64.
④許棟,汪宏波,龍洪波.建設先進醫院文化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J]醫學與社會,2008,21(6):10-12.
⑤張健.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8):96.
⑥楊晶.彭宇竹.醫院管理中品牌服務戰略的的實踐體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2):68-69.
⑦鄧偉勝.醫院文化與醫院可持續發展[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3):59.
參考文獻:
1.李藍.加強文化建設 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7(5)
2.曹警愉,程曉保,錢奎國.論醫院文化建設.醫院管理雜志,2009(7)
【摘要】
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優勢在于注重機體平衡和整體調節,針對目前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A)的現狀,提出RA防治的新思路:①鎮痛抗炎,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②增加抗風濕藥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③調節免疫功能,維持機體“陰陽平衡”;④逆轉抗風濕藥物的耐藥,提高治療效果;⑤利用細胞信號轉導技術,尋找新的藥物治療靶點及可能干預環節。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藥 抗風濕藥 耐藥 細胞信號 思路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變化是自身免疫異常引起的致炎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等的釋放,以及由此而致的血管炎和滑膜炎。隨病情進展可出現滑膜、軟骨和骨質的破壞。RA屬祖國醫學“痹證”“尫痹”“骨痹”等范疇,《內經》最早提出了風寒濕邪與機體“內外相合”致痹的觀點,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陰氣少,陽氣多,故為病熱;陽氣少,陰氣多,故為病寒”等,指出痹證的發生除了風寒濕外邪的侵襲外,還由于機體內部臟腑經絡陰陽失調逆亂,“兩氣相感”而發病,強調先有臟腑內傷、陰陽失調及營衛不和,后風寒濕邪乘虛內侵而致病。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和免疫學的不斷發展,運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闡釋RA發病機制,對于認識和治療RA,探討中醫藥治療RA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1 鎮痛抗炎,防止骨質破壞,改善關節功能
中醫學認為RA發病多因稟賦不足,臟腑功能低下,風、寒、濕、熱之邪內侵所致。《內經》在論述痹證的發病機制時指出:“血氣皆少,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靈樞·五變》:“血氣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堅,善病痹”。著名醫學家張仲景首次以“歷節病”命名RA,指出歷節病是一種特殊的頑固性痹證,其血虛歷節的病機、證候是“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說明氣血不足、體質虛弱是RA發病的基礎。在活動期由于風、寒、濕、熱之邪痹阻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免疫反應性炎癥突出,表現為“邪氣實”,關節疼痛明顯,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現代醫學認為RA發病機制是由現在尚未知的環境中某種抗原,對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遺傳背景的人,刺激產生免疫反應而發病[1]。在其發病過程中主要發生T細胞免疫反應、滑膜細胞免疫反應、細胞因子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作用、B細胞產生自身抗體等。RA病變關節局部免疫細胞、炎性細胞、細胞因子、炎癥介質等大量聚集,尤其細胞因子是形成滑膜炎,造成關節破壞、骨與軟骨吸收的主要介質。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中藥黃柏、知母、薏米、蒼術、忍冬藤、木防己、苦參等清熱利濕藥有利于消除導致RA的外來抗原對機體免疫反應的影響,中斷免疫反應的始動環節,抑制炎癥的滲出、壞死,減少纖維粘連,清除RA的感染誘因,恢復亢進的體液免疫以及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阻止病情進展。活血化瘀中藥如丹參、牛膝、片姜黃、赤芍、當歸、莪術等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障礙,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降低血粘度,減輕炎癥過程紅腫熱痛,增加氧運,減少滲出,有望達到防治骨纖維化,修復骨質的破壞,減少關節致殘。
2 增加抗風濕藥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RA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滑膜炎,關節外病變主要為類風濕結節和血管炎。20世紀90年代后,國內外風濕病專家認識到RA是一種對器官損傷重、破壞性強的疾病,主張慢作用藥與免疫抑制劑選擇性聯合應用。這些藥物主要有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來氟米特、羥氯喹、金制劑、青霉胺等。早期聯合應用病情改善藥物(DMARDs)能夠防止RA骨質破壞,減少關節致殘。常規的聯合方案有MTX+SASP、MTX+羥氯喹、MTX+來氟米特、MTX+硫唑嘌呤等。對于發熱關節腫痛主要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尼美舒利、奈丁美酮、美羅昔康、雙氯芬酸鈉等;伴有血管炎者加用激素治療,此外還有生物制劑、免疫凈化、干細胞移植等療法。由于RA的治療時間較長,非甾體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激素的使用,會使患者出現難以防范的不良反應和矛盾性問題。使用慢作用抗風濕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引起胃腸不適、頭暈、頭痛、脫發、口腔潰瘍、肝功能不良、骨髓抑制等,使患者難以完成總量藥物的治療;激素的使用,可使患者出現激素依賴現象,激素撤減過程中,出現病情復發、纏綿難愈。所有這些毒副作用反應都極大限制了RA的臨床治療,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不良的影響。中藥聯合抗風濕藥物治療RA,不僅可明顯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和主要炎性活動指標,而且在控制疾病發展演變方面也顯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單用西藥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聯合用藥后,既保留了DMARDs在控制風濕活動的優勢,又突出了中醫扶正祛邪、調整機體氣血陰陽平衡的治療效果,二者具有協同作用。另外,準確合理地應用中藥,還能顯著提高病人的耐受力和免疫力,對鞏固臨床治療效果,維持病情的穩定和緩解具有重要作用,從而減輕誘發因素的影響,減少復發率。中藥的加用,有助于RA患者功能改善,有助于激素的減撤,防止反跳現象的發生,減少治療過程中消化道潰瘍、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中西醫結合療法能有效地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肝腎損傷,提高療效,明顯減少單純西藥治療時免疫抑制劑、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激素用量,說明有些中藥具有調節免疫和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抗炎鎮痛和慢作用抗風濕藥的特點,在RA的治療中起到減毒增敏的效果。
3 調節免疫功能,維持機體“陰陽平衡”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和統一的有機整體,當受到內因的影響或外因的侵襲時,人體內環境的穩定性及機體內外相對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大量的研究證實,RA是與多種因素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均參與了這一病變。通常認為與T細胞免疫反應和B細胞產生自身抗體均有關。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發展,發現細胞因子、白細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等在RA的發病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國內外均有報告證實細胞因子(CKs)在RA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它涉及RA局部和全身免疫反應中的每個環節,并且CKs相互誘生、相互調節、相互間的疊加、協同或抵抗作用,構成交集的細胞因子網絡,是造成RA發病的主要生物學機制。RA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和關節滑膜液的巨噬細胞能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15(IL-15)、干擾素-γ(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使外周血和關節滑膜液中IL-1、IL-15、IFN-γ、TNF-α增高,它們在關節炎癥、骨質破壞等病變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是抗炎癥的Th2型細胞因子,可下調抗原遞呈細胞功能,抑制Th1增生,抑制IL-1、TNF-α和其他炎癥細胞因子的功能和生成,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的生成,從而抑制RA關節炎炎癥,控制或阻止軟骨及骨的破壞。
近年來,臨床與試驗研究表明許多中藥、中藥活性成分(如多糖、苷類)及中藥復方都具有很好的免疫調節作用,在一定劑量范圍內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或使紊亂的機體免疫狀態恢復正常。中藥的多重生物活性以及藥物配伍,在治療免疫功能紊亂疾病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且經濟、有效、副作用少。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運用中藥后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白細胞介素(IL-1、IL-2、IL-6)、補體C3、循環免疫復合物CIC等免疫指標恢復正常。很多中藥都有調節免疫功能,維持機體免疫狀態,使病情趨于穩定,如人參、黃芪、枸杞、茯苓、靈芝、女貞子、甘草等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加RA患者抗病的作用。
4 逆轉抗風濕藥物的耐藥,提高治療效果
在RA的治療中,糖皮質激素、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及免疫抑制劑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并且常為多種藥物長期、聯合應用。在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在治療開始或治療中對藥物逐漸不敏感,除RA本身的特點、患者依從性因素等外,藥物耐藥是一個重要原因。作為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耐藥在腫瘤和抗感染的治療中已得到足夠重視,但在RA的治療中卻剛剛被認識。導致抗風濕藥物失效的根本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它可能是或部分是由細胞的耐藥所介導的。其耐藥機制包括藥物到靶細胞的傳遞受損、藥物攝取障礙、藥物排除增加、細胞內藥物活性改變、作用靶的抑制或以上情況的結合,大量藥物的排出是耐藥的重要機制。目前研究比較清楚的是MTX的耐藥機制,即由于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表達減少或轉運能量的改變,導致MTX攝入細胞減少和細胞內藥物濃度的降低,從而影響藥物療效。另外在細胞內MTX被轉化為多聚谷氨酸鹽的形式也是耐藥的一個原因。而SASP發生耐藥的可能機制是藥物的排出增加。RA需要用藥的時間很長,保持病情緩解抗風濕藥的療效是個挑戰。
中醫藥在逆轉腫瘤細胞耐藥的研究中取得了較好的成就,被證實具有耐藥逆轉活性的中藥有數十種,如漢防己甲素、補骨酯素、苦參堿、人參皂苷、槲皮素、丹皮酚、川芎嗪、姜黃素、蝎毒、冬凌草甲素、紫杉醇、貝母甲素等。這些藥物通過降低P-糖蛋白表達,增加細胞內的藥物濃度,或下調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達,促使耐藥細胞凋亡,從而達到耐藥逆轉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抗風濕藥物對RA的耐藥機制與抗腫瘤藥相似,因此推測中醫藥能夠通過逆轉抗風濕藥物的耐藥,恢復其療效。
5 利用細胞信號轉導技術,尋找治療靶點
細胞信號轉導是生命科學迅速發展的前沿領域,自1991年~2000年間10個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項中,有6個獎項授予了細胞信號轉導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成為解決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基本思路。
細胞信號轉導概念的提出,從分子水平上指出了細胞內除了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分子途徑和網絡外,還存在對其調節和控制作用的自成體系的信號傳遞分子途徑。細胞信號轉導在應答環境刺激和調節基因表達、生理反應的同時,不僅維持著細胞正常代謝,而且最終決定了細胞增殖、生長、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現象。病態條件下,生物信息系統功能表現異常,糾正信息系統的障礙環節可作為藥物治療的靶標。
研究RA滑膜細胞信號轉導與藥物作用靶點之間的關系,為深入探討其病理機制、尋找新的藥物作用靶點和擴大篩選新型治療RA藥物提供新思路。目前認為RA的發生涉及抗原遞呈細胞(APC)對自身抗原的異常遞呈,導致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激活[2,3];患者體內致炎性細胞因子IL-1、IL-2、IL-6、IFN-γ、TNF-a等作用增強,抗炎細胞因子IL-4、IL-10、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等含量下降,引起各種病理改變[4,5]。這些細胞因子都需要通過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發揮作用,從而產生了治療RA的新的靶點,出現了許多針對各靶點的生物類免疫抗炎藥物。由于多種細胞因子可以通過同一種途徑進行信號轉導,它們的抑制可能比現有治療方案更為有效。與生物療法或基因療法相比,藥物學抑制劑具有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優點,但缺乏特異性,易導致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優勢在于注重機體平衡和整體調節,如何針對疾病本身的發病機制,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尤其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理論、思路和研究手段,發現新的藥物靶點及干預環節,可能是RA治療的新突破口。理論上講,有效中藥“活性物質群”,在有效劑量范圍內,可能對一種或多種信號分子包括合成、釋放、代謝等環節起增強或抑制作用;可能對信號接受系統的一種或復數受體起作用,激活不同細胞信號轉導途徑,產生多種生物效應;而同一受體上可能存在多個藥物活性位點,與藥物結合可因為受體變構而產生受體數量、親和力及藥效間相互作用的多方面調節。還可能對受體后1個或多個效應酶起激活、增強或抑制作用。
因此,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技術及細胞遺傳學技術等手段,結合傳統中醫理論,以RA的中醫發病機制作為基礎,以細胞信號通路為靶點研究對RA真正有效中藥復方制劑,有望控制RA炎癥,防止骨質破壞,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9.
[2]Comelia MW,James WF,Jorg JG.Immunosensecence,autoimmunity,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Exp Geront,2003,38(8):833.
[3]Susan ES,Gary SF.Rheumatoid arthritis:regulation of synovial inflam mation[J].Int J Bioehem Cell Biol,2004,36(3):372.
工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認同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實質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將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交替進行,校企合作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在工學結合期間,學生以普通員工的身份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學習,角色和學習情境的轉換讓學生直接接觸鮮活的現實,企業的運行模式和企業人特有的思維與行動方式不斷沖擊和重塑學生對企業和職業的認知,真實的職業情境和職業訓練不斷激勵學生掌握職業技能、獲取職業經驗、領悟職業智慧。另外,工學結合也是高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企業是社會的縮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多元價值并存,而優秀企業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圍繞企業宗旨和目標從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作風等層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引導員工遵守共同的價值觀念、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為實現企業目標凈化環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為參與工學結合的學生提供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與外化的渠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
一、企業追求社會價值,有助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從社會輿論要求還是企業的具體實踐來看,企業的價值追求發生了很多變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利潤,不再僅是對稅收、GDP的數字上的貢獻,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重視社會影響已成為企業新的價值觀。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在成長的道路中,與社會外在環境和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相適應,主動建立與社會主導價值體系一致的企業價值觀,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榮辱觀、社會理想的踐行落實到企業的具體實踐中。例如,皇明集團,一個年輕的民營企業,“為了子孫后代的藍天白云”,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太陽能,專注于太陽能,在太陽能應用、綠色能源科普、中國能源環境立法等方面大膽創新,引領太陽能行業進入全新發展的時代。皇明人都是“精神貴族”,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價值追求,懷著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改寫中國能源歷史、產業報國的過程本身就是對人類幸福的關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皇明強調人的價值,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不斷為社會創造并輸出價值:尋求企業與社會、同業、自然和諧相處,將“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謀取福利、為社會貢獻財富、為行業樹立標桿、為國家增添光彩”作為企業和諧發展觀念;與競爭對手一起“種西瓜”,將科學、發展、可持續的競爭觀念融入企業的價值觀中,維護太陽能事業的整體發展,做行業的守護神;皇明尊重人、發展人、培養人,視員工為女媧補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撐起企業發展的天;皇明扶危濟困、熱心公益,為貧困學校、弱勢群體、西沙駐軍、海島部隊捐款捐物;企業家黃鳴開通博客,以自身的經歷、經驗和思考與社會溝通,為改變國人的觀念而努力,尤其是對激進的年輕人,黃鳴愿意“頂著口水前進”,以微言大義影響年輕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皇明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社會價值的追求無疑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
企業追求社會價值,改變了社會對企業的看法,為企業贏得了尊重,也為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企業觀和價值觀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模擬樣本。在職業成長的初始階段,部分高職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實際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的行為與企業主導價值觀必然發生沖突,企業對社會價值的追求將迫使他們重新思考對金錢、地位、名譽、快樂的理解與追求,重新認識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的目標與路徑,將興趣特長的發揮和自我成長自我實現融入社會利益的實現中,擺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擺正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增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二、企業優良工作作風,有助于培養高職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關鍵詞】 質子泵抑制劑;莫沙必利;反流性食管炎;藥物經濟學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89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 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 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 主要是指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燒心、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 并導致食管黏膜損害, 嚴重者可致食管狹窄甚至引起食管黏膜細胞非典型增生及癌變。其發病機制多由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減退、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害等因素引起, 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病程長、易反復、難根治的特點, 臨床治療難度較大, 近年來質子泵抑制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明顯的療效。本研究采用奧美拉唑鎂、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運用藥物經濟學方法對四種不同方案的成本與效果進行分析, 以期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經濟的用藥以及循證醫學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122例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納入治療研究, 其中男67例, 女55例, 年齡18~65歲。隨機分為A、B、C、D四組, 每組依次為29、30、31、32例。治療前向患者交代清楚, 配合觀察定期復查并留患者電話號碼, 方便及時咨詢。四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①胃鏡診斷為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 入選標準參照洛杉磯世界胃腸病會議標準分級 C級和 D級以上;②治療前1個月內均未使用過非甾體類藥物、皮質激素類藥物及質子泵抑制劑, 無上述藥物過敏史;③無消化性潰瘍、食管腫瘤以及賁門失弛緩癥者;④無胃腸道手術史者;⑤無嚴重的心、腦、肺、肝、腎及惡性腫瘤等疾病;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除外;⑦本實驗2周內未服用過其他抑酸藥物及胃腸動力藥物者;⑧年齡18~65歲。
1. 3 治療方法 A組給予埃索美拉唑, 40 mg, 口服, q.d., 莫沙必利5 mg, 口服, t.i.d.;B組給予奧美拉唑鎂20 mg, 口服, q.d., 莫沙必利5 mg, 口服, t.i.d.;C組給予泮托拉唑40 mg, 口服, b.i.d., 莫沙必利5 mg, 口服, t.i.d.;D組給予雷貝拉唑20 mg, 口服, q.d., 莫沙必利5 mg, 口服, t.i.d.。四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 治療過程中仔細觀察泛酸、燒心等癥狀及不良反應情況, 并作詳細記錄。所有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清淡飲食, 忌食辛辣涼及過甜過酸的食物, 治療前后均做胃鏡檢查。
1. 4 療效判定標準[1] 癥狀療效判斷標準以反酸燒心胸骨后灼痛為癥狀指標。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改善≥2個等級, 但未完全消失;好轉:癥狀改善1個等級, 但未完全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內鏡下療效診斷標準:痊愈:食管黏膜炎癥消失;顯效:食管黏膜炎癥減輕Ⅱ級及以上;有效:食管黏膜炎癥減輕Ⅰ級及以上;無效:治療前后內鏡檢查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成本計算指標 成本是指某一治療方案所消耗的有關資源總價值, 用貨幣單位表示, 分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隱性成本。本研究成本主要有直接醫療成本包括藥品和檢查費用;間接醫療成本包括交通及藥物不良反應治療費用等, 其他隱形成本忽略不計。檢查成本為患者在治療前后所做實驗室檢查費用, 包括乙型肝炎抗體測定、丙型肝炎抗體測定、艾滋病檢查、電子胃鏡檢查。交通成本四組均假定為10元;不良反應成本按照藥物治療成本的3%來計算。由于研究時限超過1年, 采取5%的折現率[2]。
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尋找在達到某一治療效果時成本較低的治療方案。成本效果比(C/E)采用單位效果所花費的成本來表示, 當對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時, 有的方案可能花費的成本較高且產生的效果也很好, 這時就需要考慮增加1個效果單位所花費的成本, 即增長的成本效果比(C/E)。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四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比較 A組痊愈6例, 顯效17例, 好轉5例, 無效1例;B組痊愈4例, 顯效16例, 好轉5例, 無效5例;C組痊愈3例, 顯效18例, 有效6例, 無效4例;D組痊愈5例, 顯效15例, 有效7例, 無效5例。四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6.55%, 83.33%, 87.10%, 84.38%,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四組內鏡下潰瘍愈合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4周后, A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他組, A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四組不良反應比較 A組出現頭痛1例、腹痛1例、惡心 1例、便秘1例;B組出現腹瀉1例、頭痛2例、惡心1例、腹痛及胃腸脹氣1例;C組出現頭暈1例、失眠1例、惡心1例、腹瀉1例、便秘1例;D組出現頭痛1例、腹瀉1例、谷草轉氨酶(AST)升高1例、惡心1例, 皮疹1例。四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79%, 16.67%, 16.13%, 15.63%, 四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四組成本比較 A組藥品成本為492.80元;B組藥品成本為433.44元;C組藥品成本為450.52元;D組藥品成本為389.48。檢查成本均為426元。A組不良反應成本為14.78元, B組不良反應成本為13.00元, C組不良反應成本為13.52元, D組不良反應成本為11.68元。交通成本均為10元。折現后四組總成本分別為A組896.40元, B組838.32元, C組855.04元, D組795.30元。
2. 5 成本效果分析 四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 選定內鏡下潰瘍愈合總有效率作比照。見表2。
2. 6 四組敏感度分析比較 采用雙向敏感度分析, 假定藥品價格下降15%, 醫療服務價格上升或者下降10%進行敏感度分析。見表3。
3 討論
由表1、表2得出, A組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內鏡下潰瘍愈合總有效率都是最高, 成本效果中A組也是最低。與A組比較每獲得一個臨床效果, B組需多花費2.51元, C組多花費4.48元, D組多花費5.59元。雙向敏感度分析的結果也證實參數的變化對結果影響不大。A組埃索拉唑、莫沙必利聯合治療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有較高的臨床癥狀改善率和治愈率, 首先可能與埃索美拉唑的左旋異構體優化了藥代動力學, 增加了藥物到達壁細胞水平的濃度, 并減少了個體差異, 使埃索美拉唑具有抑酸作用起效快, 能持續提高胃內pH值, 抑酸作用更強、更有效, 全天維持較高的抑酸水平有關[3]。其次莫沙必利是新一代胃腸動力藥, 能增強全胃腸道的動力與協調性, 增加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 防治胃酸、胃蛋白酶及膽汁反流, 增強食管蠕動和食管下端的清除率, 縮短食管酸暴漏時間, 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癥狀消失和黏膜修復均有明確的療效。
綜上所述, 治療中重度的反流性食管炎應選擇質子泵抑制劑與莫沙必利聯合治療, 標準劑量的埃索美拉唑聯合莫沙必利聯合治療起效快、療效好、不良反應少, 患者耐受性、依從性好, 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肖肖, 楊純英, 周夏豐, 等.埃索美拉唑或奧美拉唑聯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比較.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14):1793-1794.
[2] 李明暉, 李洪超, 馬愛霞.我國藥物經濟學評價研究的現狀、問題及建議.中國藥房, 2008, 19(11):956-957.
1 病理機制
1.1中醫病理機制 中醫稱失眠為"不寐",認為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邪氣阻滯和神志不寧是發生失眠的基本病機。
1.2西醫病理機制 美國學者研究發現下丘腦分泌素對于發作性睡病的睡眠-覺醒周期有重要調節作用[2-3]。影響因素有:①椎動脈病變;②交感神經功能紊亂;③軀體疼痛。
2 治療
引起失眠的因素可分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環境因素等,我們認為以心理因素多見。由于失眠的原因多樣,機制復雜,目前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但其具有藥物依賴性、停藥反彈及不良反應等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且催眠藥物多停留在對癥控制上,很少達到治愈失眠的目的。近年來,中醫藥配合TIP睡眠調控技術[4]治療失眠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現綜述如下。
2.1中藥治療 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心神主宰和協調人體的生理活動。心神正常則人體的各部分相互合作,彼此協調。心神不明則全身各部分功能紊亂,導致失眠。
辯證論治:①痰火繞心之失眠治宜清熱祛痰,鎮心安神,瀉熱通便。予黃連溫膽湯加減;②心腎不交之失眠治宜清心火,滋腎水,交陰陽。予交泰丸合并酸棗仁湯加減之;③心虛膽怯之失眠治宜益氣定驚,安神定志;④心陰虛之失眠應施以滋陰安神之法,予天王補心丹加減;⑤心脾兩虛之失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神失養。給予歸脾湯加減治之。對于失眠的治療一定要謹記"心主神明"一說。
2.2針灸治療 研究證實針刺頸夾脊穴能改善頸部的微循環狀態,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調節作用,能改善組織的缺血和缺氧狀態[5]。史華敏[6]采用針刺足太陽膀胱經頭頸部循行部位的穴位治療失眠,從經絡角度分析,足太陽膀胱經所在恰是督脈與夾脊穴經氣外延重疊覆蓋之處,針刺這些部位腧穴對椎動脈內經及血流量的影響可能與調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有關,能調整人體功能、降低脊神經的應激力,止痛、鎮痛,促進血循環,調整肌張力和緩解血管痙攣。
2.3推拿治療 臨床上不少學者采用搖正法[7]、短杠桿微調法[8]、龍氏正骨法[9]治療頸型失眠,這些手法能糾正頸椎偏移或小關節紊亂,使脊椎、肌肉、韌帶等恢復到相對正常的解剖位置,解除其對椎動脈、頸交感神經節的壓迫和刺激,使局部軟組織的緊張好或痙攣得以松解,從而改善睡眠。但應注意辯證。黃振剛和徐龍華采用辨病后對癥狀進行針對施治用于頸源性失眠的治療,如坐位牽引時患者佩戴頜頸套進行牽引,牽引角度應視病情及體征而定。
2.4針刀治療 通過針刀對慢性軟組織損傷所致的筋結、筋索的松解,以促進脊柱內外平衡的恢復。同時,針刀刺激項部阿是穴,達到調理經氣的作用[10]。
2.5 TIP睡眠調控技術治療 刁倩、洪蘭等TIP睡眠調控技術治療失眠癥臨床觀察,將傳統氣功導引、放松訓練與現代心理學治療技術相結合,注重"調心、調身、調息"的全面調整作用,為失眠癥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TIP睡眠調控技術在營造低阻抗狀態后進行認知治療,既能減輕軀體和精神的焦慮,又可降低意識層面的阻抗,使認知更直接作用于患者的潛意識較一般認知療法迅速、容易。TIP睡眠調控技術是在低阻抗狀態下,直接將信息導入發揮治療師的主動性,強化其自助能力,觀念更易認同與內化,患者樂于接受。值得一提的是,在低阻抗狀態下,給予患者合力的認知和良性的暗示,更容易提高患者的睡眠信心。風美茵汪衛東語言誘導結合古琴音樂用于原發性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古琴樂曲中具有中國傳統音樂"中和之道"的和諧自然、曲調圓潤、節奏舒緩、響度輕柔可使人快速進入鎮靜狀態,再結合語言誘導可起到改善患者負面心理癥狀的作用[11]。人除了呼吸外,心跳、血液循環等均有其固有頻率而易產生共振,大腦在接受傳入音樂時,腦電波會產生共振效應。古琴音樂可使失眠癥患者身心進入和諧、安靜、放松狀態,有效促進身心和諧、改善失眠,且琴音樂在低頻變異性的低頻段所誘發的合一性,進一步促進身心和諧。
3 結語
中醫藥治療效果確切,TIP睡眠調控技術療效可靠,患者易接受、起效迅速、安全性高,采用更好的設計方法和評估手段來揭示中醫藥配合TIP睡眠調控技術的作用機制和核心有效成分,以促進中醫藥配合TIP睡眠調控技術在臨床應用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沈漁都.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27-664.
[2]McCormick DA.Bal T sleep and arousal:thalamocotical-mechanisms[J].Annu Rev Neurosci,1997,20:185-215.
[3]Williams HL,lester BK,Coulter JD.Mono amines and the EEGstages-of sleep[J].ActNerv Super(Praha),1969,11(3):188-192.
[4]汪衛東.氣功入靜息狀態下的睡眠調控技術[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9,31(4):349-350.
[5]粟漩,巫祖強.針刺夾脊穴為主治療頸性失眠166例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5):426-427.
[6]史華敏.獨取足太陽膀胱經治療頸性失眠[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31(1):54-55.
[7]徐三文,金福興.談頸性失眠的中醫外治[J].中醫外治雜志,2001,10(5):24-25.
[8]沈肖軍.推拿手法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32例[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91.
[9]唐藝洪.龍氏手法復位治療寰樞關節錯位導致頸性失眠60例[J].河北中醫,2010,32(9):137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