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生態文化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文化的概念

第1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濕地公園;濕地文化;生態旅游;長遠利益;可持續發展

Abstract:Ecotourismissignificantforwetlandpark.Thepaperdiscussestheconceptsofwetlandparkandecotourism,andexpatiates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wetlandparkandsummarizesfivefeaturesofecotourisminwetlandpark,whichareprotection,participation,profession,educationandresponsibility.Besides,thepaperputsforwardsevengeneralprinciplesofecotourismdevelopmentinwetlandpark.

Keywords:wetlandpark;wetlandculture;ecotourism;longtermbenefit;sustainabledevelopment

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非傳統旅游模式,生態旅游把生態保護置于旅游開發的首要位置,強調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因此,在濕地公園中開展生態旅游是濕地保護和利用實現雙贏的最佳途徑之一。

一、濕地公園與生態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濕地與濕地公園

“濕地系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1]這是一個已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接收的濕地定義。目前對于濕地公園的定義還沒有定論。在我國,有眾多學者及相關行業部門對濕地公園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筆者綜觀各類濕地公園定義,認為濕地公園概念的界定應滿足如下三個標準:

(1)濕地景觀在公園中發揮主體性生態作用。濕地公園最根本的屬性在于它的濕地特征,不論這種濕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濕地公園首先是自然的公園,其中的濕地應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其濕地特征典型、自然風景優美、美學價值較高、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效益良好。

(2)以濕地保護為前提。濕地資源的保存與保護是濕地公園設立的首要宗旨,其內容主要為通過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以達到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觀賞游憩、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等功能。旅游觀光是濕地公園作為公園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濕地公園的旅游更強調其生態旅游的特色。濕地公園也是作為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科普教育內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過對濕地的了解,加深了保護自然的意識。另外,濕地公園也是科研人員研究濕地自然過程、探索濕地奧秘的重要場所。

(二)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定義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內涵界定依然模糊,眾說紛紜。有的學者統計,國際上與生態旅游相關的概念有140多種,國內學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種,但至今還沒有令大多數人信服的統一的定義。[2]盧小麗通過對中外當代近10~15年內40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煉出生態旅游概念架構所遵循的8個標準規則。筆者認為這8個標準規則對生態旅游概念的描述較為全面,它們是:以自然為基礎、對保護的貢獻、當地社區受益、環境教育、道德規范與責任、可持續性、旅游享受體驗和文化。[3]二、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是以濕地為資源基礎,對濕地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觀察、欣賞和學習的旅游活動,是具有強烈濕地生態保護意識的一種旅游類型,這種旅游活動不改變原有的濕地生態系統,而且還可以促進濕地公園當地社區的經濟發展,使當地社區民眾受益。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宗旨是:在保護濕地的自然、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提供給生態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并帶動濕地公園所在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體現的是人類與濕地自然環境的伙伴關系,兩者應協調發展。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既要尋求適宜的經濟效益,更要在保護濕地資源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其生態、社會和美學價值。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礎上的,其目標是既要使當代生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滿足,又要對濕地資源環境進行保護,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機會和權利。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特別關注的是旅游活動的生態合理性。旅游經濟收入并不是衡量其發展的唯一指標,而是從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項指標綜合評價,從而能夠較好地把生態旅游業的當前效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沿著可持續性的軌道上發展。

三、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特點

(1)保護性。以保護為前提是濕地公園建立的基本標準之一,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保護性包括自然與文化兩個方面。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對象是以濕地為主體的自然環境,這里指的自然環境有時并非一定指純自然環境。實際上,完全未被侵擾的濕地純自然環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數的濕地自然環境多多少少總會留有人工的痕跡,從而形成獨特的濕地文化。生態旅游強調對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的保護,要求生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應保護自然、保護資源、保護文化。

(2)參與性。參與性可以表現兩個方面:一方面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從工業化的城市環境中解脫出來,親自參與到濕地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中,在實際中享受和體驗濕地自然美與文化美;另一方面,濕地公園生態旅游也是一種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旅游活動。[4]

(3)專業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濕地公園生態旅游,具有較高的專業性。這種專業性首先表現在技術層面上,比如要求濕地公園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生態保護技術策略,以保護濕地旅游資源和環境;同時,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者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和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游客,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

(4)教育性。環境教育既是濕地公園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態旅游概念的標準規則之一。生態旅游者通過對大自然的了解,能獲得對自然界生態和諧、萬物相依相生的深刻體驗,并進而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讓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接受環境教育,提高濕地環境保護意識,將豐富的濕地自然科學知識、環境保護知識與生動的觀賞娛樂活動相結合,增強旅游者的環保道德責任感。

(5)負責任性。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旅游者認識并考慮自身行為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如國際生態旅游學會在對生態旅游定義時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游和觀光行為。國內有學者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環境中,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的感受并負有責任感的一種旅游活動。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是一種對濕地自然環境負責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區域濕地資源的保護。[5]

四、開展濕地公園生態旅游的一般性原則

(1)規模控制。濕地公園的游客數量不宜太大,旅行團隊也應是小規模、較分散的。當游客數量過大而超過公園生態系統的忍耐程度,其所帶來的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復時,就會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因此,要解決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必須正確評估濕地公園的環境容量,并以此來嚴格控制游客數量。確定旅游容量是闡述旅游者數量與環境之間適度的量的關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確保濕地公園的資源和環境不受破壞或降低破壞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開放。濕地公園應做到局部開放與管制。根據濕地公園不同地段生態保護狀況的要求,結合人為活動的需求一般可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地帶三個區,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圓形態居多。人類的活動強度和頻率依地帶、緩沖區、核心區而遞減。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開發活動都在生態較不敏感的地帶開展;緩沖區作為地帶和核心區的過渡,其人為活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區一般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禁止游人進入。

(3)注重濕地生態環境的科學監測。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相當重要,應在濕地公園各個水域結點處建立水質監測點并派專業人員定時監測公園水文生態環境的動態變化,定期報告水質情況,以隨時根據新發生的情況調整濕地的保護措施,達到生態保護的目的。

(4)保護當地的文化與環境。早期的定義將生態旅游的對象界定為相對未被侵擾的自然區域,隨著在實踐中認識的深入,生態旅游的定義當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濕地公園一般蘊涵了較高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活動既是一種濕地自然旅游,同時又是一種濕地文化旅游。當地的民俗風情及文化對旅游者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濕地公園生態旅游要注重對這些人文資源進行維護,并在其基礎上開發出相應的文化活動。

(5)旅游行為及管理準則的制定。要特別加強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并應制定相應的旅游管理規則,明確對游客的活動行為進行規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動是禁止的,哪些活動是準許的,讓公園中的每一個人,包括游客、旅游從業人員都能了解公園生態環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雙贏”策略。濕地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應同當地社區發展結合起來,堅持與社區共建(管)的原則。如果得不到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支持并脫離當地社區的發展而孤立地發展生態旅游,其持續發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必須同社區利益需求聯系起來,其旅游產品的開發項目必須和社區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區群眾參與濕地公園規劃、建設和管理、旅游活動的組織、旅游服務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態旅游活動事務。生態旅游要顧及社區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從旅游中受益。通過生態旅游來增加社區就業機會,改善社區基礎設施,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從而使其成為開展生態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終實現生態旅游與社區發展的雙贏。[6]

(7)利益的長期性。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應為旅游資源、公園所在社區提供長期利益,短視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過于強調商業性,其結果也和傳統旅游沒有什么兩樣了。[7]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手段,生態旅游不僅僅局限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還能促進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自然旅游導向可持續發展,這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基本理念。

五、結語

相對于傳統旅游,生態旅游的產生是巨大的進步,是當前人類重視環境、保護自然的觀念在旅游行業上的反映。生態旅游的對象是以自然為基礎的,濕地公園作為自然的濕地景觀,符合生態旅游“以自然為基礎”的對象標準。濕地生態保護是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首要目標,這個目標與生態旅游強調“對保護的貢獻”這一標準是一致的。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符合和“科學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充分發揮濕地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人們提供游憩的場所,享受優美的自然景觀”的濕地公園建設宗旨。[7]因此,開展生態旅游是濕地公園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確的旅游開發方式。在濕地公園中,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從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把握兩者的平衡的關系,才能真正建設好濕地公園,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區與旅游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祿康.濕地與濕地公約[J].世界林業研究,2001(1):1-7.

[2]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67-71.

[3]盧小麗,武春友,HOLLYDONOHO.生態旅游概念識別及其比較研究:對中外40個生態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學刊,2006(2):56-61.

[4]汪輝.需求:設計的原動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園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95-99.

[5]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方躬勇.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初步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3.

[7]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第2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班級文化;文化生態

中學班主任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組織班級管理。受固有思維影響,長期以來,班主任自覺地把班級工作定位為“管理”,這種觀念雖然會在短時期之內給班級建設帶來良好的效果,卻存在很大隱患。學校生活中,學生身上有多重禁錮,分數、規章制度、升學壓力都給他們形成壓力,團體意識強加在個人發展的自我意識之上。這使得學生學校生活相對枯燥,個人精神趨于沉寂。這種狀況與自然界的“生態失衡”非常相似,而生態失衡突出特點就是生態系統中某一方面的內容被過分夸大。在學校文化生態環境中,管束被過分擴大,這不利于學校教育的展開,更不利于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濡染的進行。因此,班主任工作中,應該高度重視班級文化生態的建設。

一、班級文化生態的含義

生態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著重強調生物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班級文化生態中,強調的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諸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之間的聯系。班級文化,是中學學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文化現象。包括班級風氣、班級環境、班級制度建設、各類班級活動、班級內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在班級文化建設中,顯性的內容是班級環境和學生的精神面貌,隱性的則是班級的制度建設和班級風氣的形成。

體現在班級文化生態上看,班級作為一個集體,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文化概念,即所謂的班風建設,這個文化概念,可以提煉為一個詞、一個目標或者一種風氣,有了核心文化概念,一個群體才開始向一個集體變化,而集體中所有人對這個文化概念有認同感,班級成員之間,才會形成一種積極兩性的內部文化依賴性,這種依賴性會內化為一個集體的內在精神氣質。因為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集體必然是一個學習、成長型的集體,優秀、穩定的核心價值觀必然帶來學生對外在環境的高度敏感,形成顯性文化生態和隱性文化生態的高度融合、互相促進。

二、班級文化生態“生態失衡”的原因

首先,必然是班級核心文化概念的缺失。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被當作企業的靈魂,同理,班級文化生態中,如果不把班級核心文化建設當作核心來考慮,必然導致班級成員之間對班級認同度不高,在集體生活中無法良好處理班級與個人的關系,直接導致班級文化生態的破壞。

其次,班級核心文化的失衡,直接作用于班級文化的隱性成分,這個部分恰好在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當班級環境中,無法形成良好、有自律的價值導向,學生的思維和喜好直接跟隨外界社會風氣的變動而浮動時,浮躁的社會風氣會迅速破壞班級文化環境。學生之間的各種不良情緒,如攀比、追求物質、實用、功利,會成為班級文化氛圍的主流,這種狀況,將使班主任對班級建設無從下手。

第三,班主任的管理停留在老的經驗中,過度重視成績,忽略對個人成長的關注,忽略教育啟發人的功用。如果說,社會風氣帶來的功利氣息,可以通過一定的小環境文化氣氛的建設得到消弭,但集體內高度重視分數的班級文化氛圍,一定是對個人潛能發展的忽視和對學生靜態評價的缺失,這種直接面向成績與排名的班級環境,講直接帶來班級文化生態環境的失衡。

三、策略性建設班級文化生態平衡

文明的形成必然是內在精神的外化。但文化生態的形成,尤其是在以三年為一界次的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等待內在精神養成并外化是不實際的,因此,班級文化生態的建設,必須從外在的生態環境開始整治。

(一)班級的外在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環境的約束力量。班級外在生態環境,包括班級的環境衛生清潔和教室的內飾布置。環境對人的外在約束力,不斷被驗證,一個整潔、干凈、緊湊、和諧的外在環境,會讓學生不自覺地養成熱愛生活、珍惜班級環境、具有班級榮譽感的內在氣質,對品德養成和個性的發展有積極影響。

(二)班級內在文化生態的養成,是對集體中個人關系的重新整合。外在環境的整理,最終要服務于個人的情緒養成,以及班級環境中人與人的關系處理。

首當其沖的就是師生之間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理念,以教化和馴化為主,教師居于權威地位,很容易形成個人權威感,并以這種姿態指導和教育學生。這種理念深入人心,被教師和家長廣泛接受。以文化生態平衡的理念思考,這種姿態必然是突出了文化生態的某一方面,不符合平衡發展的要求。新的環境要求教師增加和學生的內心交流,教師應該變成學生信賴和依靠的人。

第3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研究開發;問題;建議

1993年9月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與保護會議(北京)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態旅游”的定義;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雙版納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研究開發的關注;1996年6月召開武漢國際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同年10月推出的《中國21世紀議程優先項目計劃》。1997年12月,與生態旅游密切相關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開“亞太議員環發大會”第六屆年會主題為“旅游與環境保護”;國家旅游局將1999年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首次承辦了主題為“人與自然”的“中國昆明‘99世界園藝博覽會”將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國學術界發表有份量的生態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國土資源部建立11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掛牌,意味著我國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向理性發展。我國生態旅游業迅猛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時由于不規范的過度開發和落后的管理體制所造成生態旅游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旅游廢物的處理并不比處理傳統工業三廢容易,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超負荷運行必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游景區的毀滅的警告不是危言聳聽的。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研究開發歷史短,發展快,存在問題多。

一、我國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內涵界定方面存在誤區:

1.生態旅游內涵界定生搬硬套國外學者研究成果多,創新少。許多研究者頻頻引用某某外國專家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以示正統或經典,缺乏創新,實際上外國學者對生態旅游的界定到“目前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2.我國學者對生態旅游概念界定爭議很多,溝通少。有代表性的有盧云亭(1996)從旅游開發和經營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金鑒明(2002),楊富泉(1995),郭錦超(1997)持類似的觀點;張廣瑞(1998)從旅游需求的角度,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種“有目的的旅游活動”,李緒萌(1995),張延毅(1997),劉健生(1997),王興國(1998),王爾康(1998),陳立軍(1998),劉家明(1999)的觀點與這相近似。李東和等(1999)認為從供給者(開發者,經營者)的角度看,生態旅游是一種將生態學思想貫穿于整個旅游系統并指導其有序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需求者(旅游者)來看,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形式或旅游產品。筆者認為雖然存在上述爭議,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對生態旅游概念內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生態旅游是可持續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嚴重的生態旅游概念泛化傾向。生態旅游概念泛化是將生態旅游內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體泛延,其具體所指模糊化的現象。例如有人認為生態旅游既是生態工程又是旅游活動,將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旅游均稱為生態旅游,認為中國生態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馮天駟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組織(wto,1997)在“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中指出生態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場中僅占3%~7%,中國生態旅游真得那么旺嗎?生態旅游概念泛化的結果是引起認知混亂,最終導致消費者對生態旅游失去興趣引發生態旅游市場的崩潰。

(二)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足

我國生態旅游研究歷史短,理論基礎研究系統性不夠,目前尚未到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為特征的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只在旅游容量(環境承載力)等個別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如崔鳳軍[7]等(1999)在泰山名勝風景區案例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套由生態承載量、資源空間承載量、心理承載量、經濟承載量四部份組成的適用于山岳風景區不同功能類型區的量測模型。

我國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比較零散,公認的基礎是有關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其次是文明社會中人類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態哲學意義的“生態美理論”和建立在人與自然協調論和生態人文論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顯然,我們在以生態旅游市場主體(生態旅游業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如消費行為理論)研究不足;針對生態旅游市場客體(有形的,無形的生態旅游資源)的基礎研究,如資源規劃與管理、旅游地學等方面不夠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幾乎空白;生態旅游企業營銷環境研究,尤其是社會人文生態旅游環境的研究更少。

二、對策

(一)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積極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在實踐中實現創新

“生態旅游”是一個正處于發展的概念,它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有待于人們深入研究,但是理論源于實踐,目前,我們的研究者應該采取擱置生態旅游內涵的爭議,到實踐中去領會生態旅游的真諦的態度,從案例研究和實證研究及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總結歸納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游內涵。

(二)中國傳統文化應融入生態旅游理論中促進理論本土化

生態旅游理論源于歐美發達國家,盡管其概念界還無法統一,但是其概念內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與環境的協調,這與我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歷代諸子百家都力圖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協調,和諧與統一。西漢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無為為之之謂天”(《莊子·天道》)等諸子觀點,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思想體系,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類與大自然要和諧共處,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絕不能盲目地破壞自然規律,使自然生態失衡,一旦失衡必將自食其果。麗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與東巴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的傳統不無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理論有許多相似的理念,我們應該將它融入到生態旅游理論研究中,這將有利于挖掘和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態旅游理論的本土化,將對研究中國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發揮重要作用。

(三) 拓寬生態旅游理論基礎,提高生態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對生態旅游理論研究比較零散的現實,拓寬理論基礎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學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方法為旅游資源調查,規劃開發及保護工作服務,從而促進旅游業發展的一門邊緣學科。生態旅游資源中的地質旅游資源、地貌旅游資源、水文旅游資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學問題。可見,旅游地學與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開發密切相關。目前已建立的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無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態旅游熱點。生態旅游和地質旅游的對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險游,沙漠景觀探險旅游,焦作市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及廣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險游和全國性的漂流旅游熱等等。

(四)加強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整合研究

我們發現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規律的。一般情況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對封閉的地方(以滇西、湘西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也常常保存有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狀態,具有豐富的社會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加強兩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例如,東巴文化與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認識“香格里拉的魅力”,體會東巴文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協調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 引導生態旅游企業貫徹“社會市場營銷”理念

傳統旅游管理類人才培養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識結構方面存在自然科學知識面不夠寬的缺陷,生態旅游知識更是不足,從而造成我國生態旅游產品設計、開發和資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現狀。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開展消費者教育,并將之滲透到企業營銷的各個環節,讓消費者在享受生態旅游樂趣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生態旅游的內涵提高生態環保意識。讓政府管理層和旅游業從主人員在實施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更加深刻體會生態旅游環境效益外部化和內部化的內涵,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企業乃至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促使他們轉變觀念,主動地考慮社會長期利益即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正確處理好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及社會長遠利益三者的關系,真正實現以社會市場營銷理念為生態旅游企業經營理念,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然保護區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6(1).

[3] 張廣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 財貿經濟,1998,(8).

[4] 曉,彭建.生態旅游內涵辨析[j]. 桂林旅游專科學校學報,2001,12(1).

[5]李東和,張結魁.論生態旅游的興起及其概念實質[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2).

[6]崔鳳軍,楊永慎. 泰山旅游環境承載力時空分異特征及其利用強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 白光潤. 生態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4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生態校園 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7-0059-03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及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據教育部統計,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校舍建筑面積為1.5億平方米,到2006年,該數字達5.7億平方米,8年的時間增長了4.2倍。在高校校園建設熱潮中,生態的理念受到格外關注,大部分高校都把生態化作為校園建設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在規劃設計和建設實踐中也做了一些有益嘗試,關于生態校園的理論研究日漸豐富。

一、生態校園的概念及理解

“生態”屬生物學概念,本義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今天,“生態”的概念已突破了單純的生物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范疇,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歐美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將生態概念引入學校建設中,至今取得不少經驗,如2000年美國俄勒岡大學提出,“本校將努力成為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帶頭人。俄勒岡大學的所有開發、再開發和改建均應該貫徹可持續設計原則,包括現在和未來的土地利用、景觀、建筑和交通規劃”。1998年,清華大學提出“綠色校園應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一個精心規劃的生態園林景觀遍布的園區”,并啟動實施“綠色大學”示范創建工程,這是國內首次把生態的理念應用于大學建設之中。

生態校園現在有多種定義。有學者認為:生態校園應是應用循環經濟和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建立起來的生態景觀美好、生態技術優良、生態文化健康、生態管理完善、生態舒適度高的新型校園。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校園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運行的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各物種布局、結構合理且環境質量優良,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對環境友好的集學習、工作、生活、休閑功能于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雖然各種定義不完全相同,但都包含了要在校園規劃和建設中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的理念,使得校園生態指標更完善,更能滿足社會以及在校師生的實際需要。

生態校園的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上去理解。狹義的理解主要是指自然物理生態方面,即用生態和可持續理念對校園進行規劃、建設和運營,使得校園土地利用、景觀、建筑、能源、交通及公用基礎設施符合生態學要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廣義的理解應從文化生態角度出發,即以上述理解作為基礎,在校園內進行廣泛的生態建設、生態利用和生態教育,進而在校園的建設管理過程中及人才的培養教育過程中,使得學校管理者、參與者得到生態的實踐體驗和理論教育,最終達到過程(校園運轉)生態化和產品(培養的人才)生態化的目的。二者之間,狹義概念是具體的,是廣義概念的基礎;廣義概念是抽象的,是狹義概念的發展。在生態校園的建設實踐中應該首先注重狹義概念,在規劃建設方面做到生態具體化,避免因廣義概念引起理解泛化而造成的生態概念空洞化。在生態校園的運營管理及學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則更要兼顧廣義概念,避免生態建設與運營的脫節、校園與人的生態的脫節,形成生態――教育――人渾然一體的關系。

二、生態校園建設的指導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是生態校園建設應該遵循的第一原則。所謂以人為本,其基本含義就是: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與強調;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以人為本是一個關系概念,包括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其中,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即保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

解決生態問題最終的目標是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所以在整個生態校園規劃中,應從人的活動與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過程的關系出發,把人的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慮。再進一步說,在校園進行的任何活動都首先必須考慮在校園生活的人,考慮校園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校園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2.環境友好原則

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理念。循環經濟的3R原則是實現環境友好的重要方式: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生產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它體現了生態型經濟的合理的閉合循環,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減少消耗,使生產成為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一部分。

大學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因而,創建環境友好型校園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友好在大學的體現包括:采取有利于環境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校園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校園布局,人人關愛環境的校園風尚和文化氛圍。通過在校園內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建設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

3.建設與管理、教育并重原則

生態校園建設是一個動態持續性的過程,校園基本建設完成了并不意味著生態校園的建設也完成了。生態校園建設的目的是為了生態地可持續地利用校園各種資源,是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所以,校園生態管理的健全和生態教育的普及才是生態校園建設的最終歸宿與落腳點。作為生態校園的一部分,建設與管理、教育是分不開的,建設和管理、教育相結合才是促進生態校園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反之,只有建設而沒有具體的后期管理,沒有對人的教育,生態校園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

校園的主宰是人,人對人類生態系統,既是建設者又是破壞者,而建設與破壞取決于人類文化觀念是否與環境協同發展。因此通過完善的生態管理和全面的生態教育,及時調整人類的生態文化,才能達到建設不破壞的目的,實現校園生態和可持續。

第5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東方學研究 文明 原生態亞洲 研究視野 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b)-0213-02

Abstract:"Asian and Oriental Studies," a book mainly on what is civilized, diverse world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forming the reason. But also to answer "What is Asian,"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sia Thu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Asia to explore the path.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for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studies when there i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he existence of world civilization is diverse.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rty or fifty years,Karl Marx and Max Weber, Spengler, Toynbee and other masters have left a large number of ideas about civilization classical analysis, 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ravel offers grand vision and careful rational approach.

Key Words:Oriental Studies;Civilization;Original ecological Asia;Research horizons;Research methods

世界文明的存在是多元的。自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斯賓格勒、湯因比等思想大師都留下了眾多關于文明的經典分析,為我們分析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行程提供了宏大的視野和縝密的理路。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和后現代思潮的勃興,更多的學者意識到從區域文明視角透視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區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在漫長的封建農業時代,以中華文明為中心的東亞區域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半個世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歷史特色,構成了人類文明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樣態。東亞各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巨大的潛能,不僅有各國、各地區內部的文化,又有互相間文化的互動和交流。東亞地區各國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著諸多共同的特征,構成了世界古文明體系的重要一極,同時也是環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由于這種特殊地位,深入廣泛地開展東亞文明的研究也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亞洲與東方學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一書便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著作。

《亞洲與東方學研究》系上海財經大學盛邦和教授著作。本書討論什么是文明,世界上不同的文明的多元以及形成的緣由。而且也回答“何謂亞洲”,即亞洲的特質是什么?由此探尋亞洲文明發展的規律與路徑。

本書以對東亞文明發展的研究為主線,巧妙引入并系統地論述了“原生態亞洲”這一概念,具有特別的意義,或可以說是對經典理論家的論說的進一步創新發展。“生態自然與原生態亞洲”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人的生命存在離不開生物的生態自然,人的社會存在離不開社會的生態自然。生命存在于社會存在都會改變。這個學說預言太平洋航道的開通必將引發東亞社會生態自然的巨大變化,由此,中國社會也將發生重大改觀。本書所論側重于社會生態與歷史的關系,并敘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態與歷史關系的學說,形成獨特的論述重點。第二篇“中國‘生產方式’與原生態亞洲的比較”中作者敘述了中國土地制度,意在于進一步闡明中國古代土地與人口及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辯證關系,并得出中國若要超越傳統的危機,達至長治久安、國強民富的勝境唯一的方法便是轉換生態銜接,從舊有的“人口—土地”銜接轉換為“人口—市場”銜接。第三篇所論述的是“亞洲文明進化中的原生態停滯”。作者試圖解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亞洲村社與村社主義是亞洲現代阻滯主義的社會基礎與精神表征?本書“準亞洲俄國的村社社會主義”部分按學術界定說將俄羅斯定義為“準亞洲”,“不得不把公社看作是對過去的一種夢幻”是什么意思?中國也有那種現代阻滯主義嗎?作者對于“井田精神的歷史留痕”的論述部分回答了這些問題。在本書的第四篇“從原生態亞洲走向太平洋亞洲”中,作者簡略分析了中國、日本、俄國及西歐的不同的生態前提,得出中國未來的文化期許和道路選擇為: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面向太平洋,工商立國、市場立國、貿易立國。通過對《文明論》以及福澤諭吉的《脫亞論》的解讀,批判了《脫亞論》中的消極方面,同時運用“內核與外緣”的理論來對中國與日本的現代化發展程度作比較,深刻分析了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引入“市場制度”和“福利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為建立和諧的“市場社會”和“市民社會”而努力。

研究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重點是弄清馬克思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學說,作者正是基于這一點,著重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哲學理論、社會學理論,而由以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為重要依據,整合并分析了東西方多位著名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成果,論證遵循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再到特殊的邏輯演繹法。除此之外本書與同類著作比較還有幾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亮點:一是作者在論述中以自然科學理論為指導,將自然科學的研究理論巧妙地上升到哲學高度,從而使其成為一種史學理論方法,并且用來作為自己觀點的理論指導。有效地避免了研究方法上的跨度和分歧。二是作者在整篇文章的論述中,運用了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論和西方現代產權理論來分析“原生態亞洲”的特質,不僅對其產生和特征進行了有效論述,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其對未來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實現了史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完美結合。三是作者在論述中首次提出了“原生態亞洲”的概念,將亞洲的特性做了高度精密的概括和濃縮,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概念上的引用的便利。四作者是對日本學者和海外中國學者關于中日文化研究的剖析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顯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較深厚的學術功力,既擴展了讀者的視野,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第6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生態旅游

從生態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經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還是模糊。國際生態旅游學會提出生態旅游是游客有意識的到目的地旅游,實現了解當地文化、自然等知識,這種旅游活動除了盡可能維持當地生態系統、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對當地自然游憩環境負有責任之外,還肩負著使當地經濟繁榮、使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同時尊重并維護當地居民群體的傳統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這個定義在傳統定義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內容,而當地居民是旅游規劃中不可或缺的考慮對象,本文也采取此定義。

1.2 生態旅游規劃

生態旅游規劃作為旅游規劃的分支之一,以生態旅游資源為依托,運用旅游規劃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從整體出發對生態旅游活動空間進行合理布局,是生態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律依據,是生態旅游區社會、經濟、環境效應和諧的指揮官。

2 國內研究進展

相比較國外,我國的生態旅游規規劃起步較晚,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于1994年成立了“中國生態旅游協會”(CETA),緊接著1995年與1996年分別在云南西雙版納和湖北武漢召開了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后又有1999年被國家旅游局定為“生態環境旅游年”,這時生態旅游正式成為了被廣泛倡導的一種旅游形式。

2.1 生態旅游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具有協調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決定了生態旅游規劃必須以生態原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為指導思想,而規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旅游資源的保護,影響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規劃是否合理,決定了旅游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劉玉安(2006)以典型生態旅游區石河子為研究對象,認為實現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特色、營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務環境、旅游宣傳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保護游客利益。

2.2 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理論與方法研究

旅游規劃中要遵循市場導向、資源依托、法律監督、宏微觀相結合等原則,生態旅游規劃除了要遵守這些一般原則外,還要充分考慮生態旅游本身的特點,遵循保護先行與適度開發原則、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原則、各方利益共享原則、環境教育原則。國內學者對生態旅游規劃原則的研究大體差不多。康宏成(2010)對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進行了總結,認為要遵循適度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性原則、自然與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則、各方參與原則、服務設施生態化原則、環境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旅游規劃除了一般旅游規劃基本理論外還有眾多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的理論來指導,其中可持續發展理論、景觀生態學理論、生態倫理學理論、生態美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最為重要的。申利(2004)闡明景觀生態學是生態旅游規劃的主要理論之一,分析了在景觀生態學指導下旅游規劃的過程,肯定了規劃結合自然環境的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學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科學技術方法被運用到生態旅游規劃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統)因具有強大的圖形數據采集、空間數據可視化和空間分析功能,為生態旅游規劃中提高工作效率與其科學性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受到廣泛的應用。劉芳(2009)認為GIS的應用必將給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評價、旅游市場分析、開發空間規劃以及當地環境保護監測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薛達元(2014)采用GIS對黔西南地區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資源特征,規劃該州生態旅游發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態旅游規劃實證研究

生態旅游規劃的實證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對自然保護區、鄉村旅游地區、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區的規劃研究方面。劉佳靜(2008)以福建萊溪巖風景名勝區為例,將生態旅游規劃與開發的相關理論和方法貫徹到風景游賞規劃的實踐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面臨的管理體制不順、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布局不平衡、缺少規劃等問題,并就宏觀層面國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對單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建設規劃的編制進行了探討。張念萍(2014)概述了鄉村生態旅游的幾個基本類型,并分析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內容和發展戰略。劉曉明等(2013)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對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內容、原則作了歸納和總結,同時討論了新農村生態旅游規劃的要點。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學者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旅游規劃進行了研究,李吉來(2013)認為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生態環境的建設很重要,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做到既尊重當地生態環境,又提高城市與鄉村生活品質。魏文波從文化與生態結合的視角出發,以生態學旅游理念為基礎,以民俗文化旅游為研究對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概念。吳妍(2008)認為民族旅游規劃要充分體現民族性和現代性,要以保護為前提,在此前提下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同時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

第7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生態旅游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在倍受關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態旅游?

一、生態旅游興起的時代背景

人類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增強了人類認識和開發地球的能力,但也嚴重扭曲了人類與地球之間的正常關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極大的豐富,資源、環境、生態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使人類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人類開始思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模式。人類社會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執著追求,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人類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資源減少、海洋資源的破壞、能源的急劇消耗、自然災害頻繁、化學物質的濫用、人口與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對這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與矛盾,人類不得不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繼承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之間做出選擇。環境和自然保護的綠色浪潮開始在世界各國興起,人類逐步調整其與地球之間的關系。最終人們在深刻認識了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作用之后,最終選擇了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便應運而生。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也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旅游業曾一度被認為是“無煙工業”,因而在世界各國都得到高度重視。但是,傳統旅游業對旅游對象“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使得旅游活動的范圍和程度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載力,從而嚴重破壞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旅游資源極大浪費,阻礙了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游這一新型的旅游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生態旅游概念的提出與探索

“生態旅游”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但大多數觀點認為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才作為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游一詞雖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但是對其概念仍存在較大爭議,有的仍沿續綠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將其定義為一種旅游產品。而新的觀點則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達到可持續旅游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游學會給生態旅游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J)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提供愛護環境的設施和環境教育,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自然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護,為地域經濟做出貢獻。”此定義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其基本特征,同時強調應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消費客體,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國內出現的“生態旅游”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大致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回歸大自然的“自然之旅”,由于城市人長期“困擾”在嘈雜擁擠的城市環境中,他們愿意通過親近自然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還有一部分認為“生態態旅游就是自然條件下的大眾旅游”。第二類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針的可持續旅游”,這種觀點強調人們在欣賞自然風景時并能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意識的保護,是一種能利用自然環境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進行保護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第三類認為“生態旅游既能滿足游客游覽觀賞自然風景,又能通過旅游探索自然奧秘,了解和認識自然,進行環境教育的特殊旅游形式”,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在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下享受、認識、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帶有生態教育,生態科普色彩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動。第四類認為生態旅游首先表現為一種經濟活動。如果發展生態旅游不能為當地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不能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不能使當地人從旅游中活動直接受益,則會出現旅游發展與當地居民發展經濟的矛盾,從而就會導致既不能時游客得到旅游的滿足,也不能時當地群眾受益,更談不上保護生態環境了。結果生態環境也破壞了,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持續,旅游地經濟發展也受到干擾。

三、生態旅游概念再探析

上述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眾多闡述,雖然都沒有能全面地反映生態旅游的全部內涵,但他們都從不同方面涉及到了生態旅游的本質含義,那就是:1、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這一類概念主要是針對現代化的工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長年生活工作在鋼筋混凝土構筑都市與工廠中的城市居民,他們生活節奏緊張,競爭激烈,希望能返璞歸真,到靜謐、優美、潔凈、開闊的野外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態,增長閱歷,放松身心。這類定義明確了生態旅游是人類旅游活動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現代旅游者的主要動機。2、生態旅游必須強調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這是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一點是生態旅游與傳統自然山水觀光旅游的本質區別。生態旅游是一種帶有責任的旅游,其旅游活動要受一定的限制。3、生態旅游必須強調的旅游環境的教育作用,通過生態旅游達到保護環境,教育旅游者的目的。它是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生態旅游,并賦予生態旅游以重要責任和義務。4、生態旅游必須強調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活動。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效益,又能促進邊緣性生態工程的旅游活動,可見,生態旅游只有在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進而阻止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意義”

第8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生態文學話語是以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生態批評運動為嚆矢。進入21世紀,它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幾乎與“諸如結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心理分析批評和后殖民理論等相頡頏。”[1](Gersdorf&Mayer2006:9)而后現代主義為了生態批評的需要強調多方修正的多元性,對立二元和等級的不穩定性。這就為各種二元范疇,特別是自然和文化范疇創造了生產語境。本論文擬就兩部后現代小說文本中的環境隱喻進行分析解讀以揭示出后現代語境是怎樣通過語言產生出來,語言又是怎樣和語境相聯系的。

生態文學話語生成環境雖然生態批評直接關注自然和環境,但是努力將自然現象和文學批評結合起來會引起概念問題,因為生態本身就是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抽象概念。依賴于一切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質疑本體論論證,生態批評努力研究約翰•本內特所稱謂的“多有機生物概念”。也就是說,創造“一個整體實體的意象和概念,然后把這一意象當做真正的實體:如‘環境’、‘人類生態’、蓋亞(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或者地球、宇宙、上帝”。[2](Bennet1996:356-357)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首先,生態批評需要包容的、跨學科的方法。問題在于是否有可能發現包括多種環境問題的理論方法。實際上,任何對文學理論中的生態問題的質疑都需要理論支撐。改變目前批評理論中的看法和方法需要擴大理論系統;其次,如果批評重點專一于特別的文學作品,如自然詩歌、小說,那么,在分析的過程中批評的透鏡必須加寬。最后,如果在生態批評中包括其他的文學作品,那么,在解決生態問題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所有文學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都要分析,生態理論需要某種比較復雜的生態文學話語,因為這些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系統的內容。困難在于選取一種將自然和文學現象聯系起來的恰當的批評視角。因而,今天的生態批評是一個不斷創新和改造自己的過程;需要不斷從其他學科和自然科學借鑒的過程。從文學政治化的視角來看,環境思維所引發的意識以及全球生態危機所提出的美學困境迫使文學批評家去認識文學和批評在理解人類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是以將文學視為斯汶•伯克茲所謂的“一種道德說教的方式”為前提的。伯克茲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在理解生態文學分析的過時的批評方式的危險性的時候是有意義的。

他質疑:“文學可以作為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實際關系加以研究嗎?文學應該公眾化去幫助提高自然環境的原因嗎?”[3](Birkerts1996:4)雖然生態批評的確應該探索文學和生態相互作用的方法,但也不應該以犧牲文學文本而僅僅是對物質世界的臨摹為代價。文學不應該用作研究生態問題的借口。生態批評讀者也不能回到把文學文本看成僅僅是反映現實的透明介質的境地。因此,生態批評真正關注的焦點不應該是過時的表現主義的模式,而應該是自然怎樣在文學文本中文本化的,以至于創造有助于產生文學語言和自然語言之間的互文的而又相互作用的途徑的生態文學話語。正如克里斯托弗•曼斯所強調的:“把自然看成是活的、發聲的在社會實踐中很有意義的。”[4](Manes1996:15)曼斯也認為自然知識總是受到歷史的和社會的因素的影響。這種觀點和威廉•魯克特所謂的“文學生態”是探究自然邊緣化、沉默化和窘迫化的方法如出一轍。它表明生態文學是關于人類對自然環境負有責任心的人類思想的投射。然而,生態文學話語致力于研究文學文本時怎樣說明自然的沉默,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生態批評正好起到中間媒介的作用,因為它探索我們在話語上稱之為可以操縱的文學中的非人類世界,討論自然是怎樣邊緣化的或者沉默的,又是怎樣被融入人類語言的。況且,生態批評提供了“分析自然的文化建構,同時也包含語言、欲望、知識和權勢的分析”。[5](Legler1997:227)自然話語建構,要么以浪漫化的、理想化的形式,要么作為敵對荒野。特別是小說和詩歌中的自然話語往往是對自然災難性的虐待的觀念的證實。為此,生態批評不只是觀察和闡釋而是作為一項積極保護生態的行為。自然話語要讓人類在消弭人類和非人類區別的矛盾心態中替自然說話。正如凡爾•普魯姆伍德所討論的:“我們作為人能夠替非人類的自然說話的假設似乎影響著包容的、獨有的‘自然’意義,還認為我們能夠完全消除自然和文化區別,不僅僅克服其二元建構。”[6](Plummwood1997:349)盡管有這樣的問題矛盾,生態批評家們認識到需要重建自然,不是作為排除話語的他者,而是作為需要對人類地位的非二元知覺和闡釋的主體。與自然的對話就預言而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建構一種新的超越,如果不是消除,自然和文化二元對立的理解和認知模式是可能的。生態批評努力解構自然語言對話中的特權人類主體性也許會創造可持續的文學生態視野。雖然自然和文化的區別有很大爭議,但是生態批評卻是一種“人類已經創造性地幫助我們理解和支配世界”的范疇。[7](Gruen1997:364)因此,生態批評提倡對已經確立的信仰、觀念和我們對自然的理解的再思考,以創立“一種所有生命必然聯合的意識”。[8](Eisler1990:26)為了做到這一點,生態批評需要從現存的批評理論中吸取精華去編碼文學生態,去定義以生態為中心的文學話語。這就是所謂的奠定生態批評的概念基礎的生態文學話語。《洼地》的主體間性建構隨著生態批評的興起,一些后現代小說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融入了自然環境成分,呈現出敘述中語言的生態文學作用。

正如蘇珊•斯特拉赫爾所認為的;“擺脫錯誤的和限制的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之間的二元性,這些后現代主義作家努力進行一種獨創性的融合。”[9](Strehle1992:6)這些生態環境成分構成后現代語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洼地》是一部關于歷史呈現的元小說。敘述者歷史老師湯姆•克里克(TomCrick)和他的學生爭論。他的學生愿意去了解被原子災難所威脅的現實世界而不愿意研究法國革命。小說一開始敘述歷史和講故事之間的問題的元小說思考與沼澤地區的沼澤地聯系在一起。小說的主要生態環境隱喻是“淤泥”。“沼澤地由淤泥形成……。淤泥形成和損害陸地;淤泥一邊形成陸地一邊又破壞陸地;淤泥同時增加侵蝕;淤泥既不進展也不腐爛。”[10](Swift1983:7)小說利用這一隱喻對歷史的虛構表現進行評論,同時通過訴求自然歷史使得歷史知識概念疑竇重重。然而,更有意義的是沼澤地發出有關自然的新的世界觀的象征性表現的信號。用達納•菲利普的話說,在《洼地》“確定有關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的更為嚴格的界限。”[11](Philip1996:219)象征性地標記“緩慢而又艱巨的過程,無止境的而又模糊的土地再墾的過程,也即人類淤泥化的過程”。[12](Swift1983:8)這一過程和“宏大歷史變化”相對立。沼澤地決定敘事本身的本體論現實,強調這樣的生態文學話語是怎樣與元小說所引發的挑戰巧合并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就本體論結構而言,自然的和虛構的兩個不同領域共存。正如克里克告訴他的學生,“在模糊的蕨類土地背景中,歷史和小說相融合,事實由于無稽之談而變得模糊不清……”(ibid.:180)沼澤地的歷史敘述還和小說的歷史表現交織在一起。克里克對荷蘭工程師考奈爾溜斯•佛母登(CorneliusVermuyden)在20世紀60年代努力打通通往海洋隧道的敘述提供了自然作用的生態文學闡釋:“自然,比我的祖先更有效,開始破壞他的工作。因為淤泥一邊集聚一邊又停止;一邊形成一邊又消失。”(ibid.:9-10)這樣,作為生態隱喻的淤泥可以通過文本自我參考進行研究,并且賦予小說中自我決定的地位。#p#分頁標題#e#

《洼地》的敘述結構基于生態文學隱喻范例的重復,如土地再墾、水、沼澤地、歐洲鰻魚以及歷史性、文本性、間斷性和循環性的元小說范例。這樣,元小說的、地理的和生物的因素聯合起來生成生態文學元小說話語。正如克里克所說,“自然歷史、人類自然。這些古怪的、奇妙的商品,這些解法解決的是神秘的神秘。因為試想一想……這一自然物質總是使得人造物質變得更好。”(ibid.178)只有這一生態研究能夠再提出文本連貫性的形式。這一形式與歷史進程中破碎的、間斷的人類經驗的混亂相對立。《洼地》中的自然和環境隱喻作為元文本意義而起著作用。這一意義與生命的量子相回應。如果歷史是間斷的,自然延續性向歷史挑戰,形成小說中顯著的后現代矛盾。人類關系的這種文學表現將生態思維投射到小說的中心文學文本上。在這種情況中作為他者的自然受到挑戰;作為主體的自然得以接受。這是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互動過程中,自然和人類融合形成相互聯系的主體,或者更精確的說,主體間性。突出這樣的主體間性必然導致生態文學話語。《洼地》充分體現出這種主體間性。這本小說通過自然和環境隱喻,將自然和人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地理、生物等生態問題主體化以突出周圍現實的變遷。

《石頭的禮物》的自然話語建構自然的話語建構,要么以浪漫化的、理想化的形式,要么作為敵對荒野,特別是以詩歌和小說形式。其目的就是賦予自然以說話主體的隱喻地位。吉姆•格雷斯的《石頭的禮物》中的故事發生在石器時代的一個海濱村子里,其善變過程深深根植與于自然風景中。敘述者的父親小時候中了一位弓箭手致命的一箭而失去了一只胳膊。此后,父親長大以后成為該村子的一名講故事的人。也就是“自編故事以解釋人們所受到的傷害”。[12](Grace1997:1)敘述者稱贊道:“她的父親講故事用詞華美。”(ibid.:9)并警告說,“當心父親的語言,他已經用講故事的方式把我們吸引到山上、草地、金雀花地和石榴地……。”(ibid.:9-10)敘述者在講述她父親的經歷的過程中自覺地利用自然隱喻:燧石的制作和使用。父親失去一只胳膊以后,他在村子里就失去了干石頭活的能力。于是,他就長期在外游玩。回來后,他就把自己的冒險經歷編成故事。他的故事就“像夢、像蜻蜓,來了又去,去了又來”(ibid.:56)換句話說,他的語言本身是以生態為中心的,基本上是小說式的語言。他有講故事的天賦。他能夠“一夜之間把自己變成村子里的擅長講故事的人”。(ibid.:57)這些表明小說的語言媒介挑戰著自然和文學,特別是后現代小說,具有不可通約的思想。小說話語處在決定生態文學模式的后現代小說的生態信息語言中。父親從自然編造故事創造了“不可建構”的自然本身的版本。換句話說,父親已經成為自然風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中含有他的語言:獨特的、非人類的話語。這樣,小說《石頭的禮物》是由自然構成,獲得了大量的小說意義。通過這些意義,小說將后現代視角和生態視角巧妙地結合起來。情節里沒有將人類和自然地關系再概念化,因為自然不被看成是講故事者文化的他者。實際上,石器時代本身象征著一個自然和文化之外的世界。村民們沒有自然和文化分離的感覺。他們就像“石頭。你準確地擊打他們,他們就像貝殼一樣打開”。(ibid.:48)制作燧石,這就是他們全部所知。這也給了他們勇氣。

這是保持繁衍生息的儀式。這充實了他們的時間。這又儲滿了他們的食品柜。這同時又使他們增添自豪。工作使他們舒適……。他們堅如磐石,勇敢、有心計。他們草率地打造燧石。海鷗產下中心不穩的蛋。風從海面上吹來。這就是世界,永不停止思考。(ibid.:35)小說特別強調村民們和自然相處的思想。村民們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二元形式。他們融入自然風景之中。他們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被當做顛覆當今自然的結構思想的概念框架的策略。因此,小說能夠把自然表現為挑戰自然和文化二元對立的生態文學話語中故事的積極主體。因為該故事情節取自石器時代,內外現實之間的界限消除了。因此,人類感情和自然意象融合起來創造了“由生活組成”的故事。(ibid.:105)況且,生態文學敘述不適用那些陳詞濫調的術語,如原始的、野蠻的、異教的等,展示其與后現代策略的關系,即違反小說創作的策略。換句話說,自覺的敘事者對講故事的過程進行輕松的評論,并以此來奚落讀者:故事的力量逐漸停止了。我聽到他的聲音。我知道他的技巧。我想起父親經常使用的短語。他說:“我們從不知道。

第9篇:生態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園林景觀;景觀設計;生態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program.

Keywords: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面臨著諸如人炸、城市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能源枯竭、貧富不均、生態失調等嚴峻問題,自然的生態過程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逐漸在消失,人類自身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應運而生的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給時代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標志著人類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

1 生態設計的概念

所謂生態設計,是指任何與生態環境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景觀生態設計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層面是指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的景觀設計, 它注重的是景觀空間格局和空間過程的相互關系。景觀空間格局由斑塊、基質、廊道、邊界等元素構成。廣義層面是指運用生態學(包括生物生態學、系統生態學、人類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識,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景觀生態設計,實質上是對景觀的生態設計。隨著行業的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不斷地被補充進新的內容。

2 生態設計的特征

2.1 節約資源

現代社會中使用的大多數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燒產生,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即使一直被認為是“清潔能源”的水電也由于水利設施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而變得“不清潔”了。園林景觀中運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如大樹移栽、開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優美環境卻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生態設計認為,應該采取措施不用或者減少使用資源和能源。4R 原則便是在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守的重要原則。預案設計也是值得推廣的設計方式,通過景觀預案可以使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費。

2.2 加長壽命

現階段的許多景觀作品花費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態設計有4 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干擾。景觀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長景觀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態設計必須結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個地域都有其環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樣性, 許多景觀作品全然不顧當地的文脈,一味追求“新、奇、異”;不顧當地的氣候盲目引進外來的植物;不顧當地文脈盲目引入外來的文化。在滿足了短暫的新奇感之后卻無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尊重當地的氣候地理,可以使景觀設計在少費人工的同時使公眾獲得認同感。

2.4 尊重土地

園林景觀是關于土地的科學和藝術。園林景觀設計學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事物, 以為人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古人之所以能夠和自然和睦相處是因為他們總是去順自然,總是滿懷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土地的熱愛。現代人則由于違反了土地景觀內在的規律而使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生態設計就是尊重土地,根據土地的屬性決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許多景觀學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結構和變化。

2.5 遵循生態學原理

各類生態學,包括植物生態學、水文生態學、環境生態學、污染生態學、森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等都在景觀設計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態學中的整體論、系統論和協調機制更是指導景觀設計的根本理論。隨著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理論逐漸完善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規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景觀設計中,景觀設計師應注重將生態科學技術和景觀美學原則相結合,創造出完美的景觀作品。

3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3.1 景觀生態設計的概念

美國景觀生態學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納(Fred- erickSterner)提出,景觀是人眼所見各部分的總和,是形成場所的時間和文化的疊加與融合,是自然與文化不斷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種元素的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體、森林、荒漠、水體及居住區等。北京大學的俞孔堅認為,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而將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應用于景觀設計當中,就產生了景觀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設計,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某一尺度的景觀進行規劃和設計,它是把景觀作為一個生命系統來考慮。

3.2 景觀生態系統中的生態關系

3.2.1 景觀與外部系統的關系

例如一條城市濱江景觀帶,可能會遭受臺風、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還會遭受空氣污染、交通、人流等人類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風景園林設計師在進行景觀生態設計時,需要處理好目標景觀與其外部的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以期盡可能實現景觀生態系統與其外部系統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動態平衡。麥克哈格認為,任一場地都必需被視為包含了該場地的較大一級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并且必需根據該生態系統整體面臨的問題來處理該場地。

3.2.2 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是一種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水流、物種流(包括動物和植物)、營養流、人流與景觀空間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景觀生態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邊界作為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不同尺度的景觀,如森林景觀、農業景觀、城市建成區景觀、郊區景觀、校園景觀等。景觀中的任意一點,如一片樹林,一個亭子,一座小橋,一排行道樹,一個池塘等,都將落在這個基本模式之內,或落在斑塊內,或落在廊道內,或落在基質內。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的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繼而改變和調整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的語言。

3.2.3 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從大的尺度來看,一片森林作為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一片水域作為一個水域生態系統, 一片濕地作為一個濕地生態系統;從小的尺度上看,景觀內的一個池塘、一小片樹林、一條溪流同樣可以被視為生態系統。它們的內部均具有自身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的關系。在對某一尺度上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在這個層面上所要考慮和實現的目標, 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使各個生態系統內部的結構與物質和能量流盡可能達到動態平衡, 同時與相鄰生態系統保持有機的聯系。

3.2.4 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

這個層面的生態關系包含植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動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競爭與共生關系;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以及生物個體與群體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人也是景觀生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慮人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3.2.5 人類與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

任何尺度意義上的景觀,特別是城市景觀系統,與其關系最緊密的是人類自身。人類的活動和影響自始至終全方位的貫穿于整個景觀系統。無論是在時間和物質空間上,還是在精神空間上,均對不同尺度的景觀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實質上,上面所述的4 個層面上的生態關系中,均包含著這一生態關系。

4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程序

(1)探求設計場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機遇;人類面臨眾多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等問題和機遇。景觀規劃與設計要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

(2)確立規劃設計目標;目標是對未來景觀的清晰的描述,目標一經確立, 意味著相關人員或機構已對第一步中確認的問題和機遇給予了確認。目標的確定是解決問題的組成部分。目標的確定依賴于文化和政治系統(如政府機關、規劃部門、建設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等),但應盡可能使與目標有關的人參與到確定目標的過程中來。

(3)通過分析確定區域尺度;包含各種尺度等級,如區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場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級的組織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級尺度的整體即為更高等級的組成部分。

(4)對更為具體的規劃與設計的區域上發生的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為了獲得對自然過程、人類計劃和活動的認識,包括對區域內的物理、生物及社會元素的相關資料的收集。

(5)目標場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這一步需要針對目標場地建立景觀概念,并圍繞這些景觀概念提出多種預景方案,對其做進一步的景觀分析。在通常情況下,設計師運用自身擁有的各種知識、技巧和經驗,對調查和分析階段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綜合性的邏輯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形成規劃區的景觀概念。

(6)景觀規劃;景觀規劃是將最優秀的景觀概念和待選方案綜合在一起,這一步是規劃過程中的關鍵。景觀規劃強調對自然與社會的綜合考慮。一個景觀規劃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與本景觀規劃的人員和機構參與到規劃的決策過程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單位、某一房地產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項目的規劃方案或規劃設計方案, 該規劃方案事先未同關系緊密的有關人員協商和探討, 結果常常會遭到激烈的反對。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關人員參與到規劃過程中來,征求他們的意見,并將好的意見融入到規劃方案之中。這樣做可能會使前期規劃耗時更長, 但卻能使規劃方案成功率比較高,為景觀設計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7)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在已定的景觀概念方案下,運用景觀與外部系統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元素內部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景觀生命體與其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原理,進行景觀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级特黄在线播放 | 两性午夜视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 | 久久女厕一次看个够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中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网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 9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播 |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 交性视频免费看 | 成人a毛片高清视频 | 欧美国一级毛片片aa | 国产精品资源 | 加勒比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级aaa全黄毛片 | 免费高清在线爱做视频 |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影院 | 成人午夜天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苍井优 | 国产香蕉成人综合精品视频 | 手机看片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黑人性xxx猛交 欧美很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视频 |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观看 | 青草九九| 手机在线播放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不卡视频 | 老司机毛片 |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真人一级毛片免费完整视 | 亚洲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机热综合久久国产 | 长腿嫩模打开双腿呻吟 | 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 一级特黄a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