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生態網絡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網絡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網絡概念

第1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 網絡輿論 生態系統 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中國計量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講師,杭州310018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民意傳達的一塊沃土。與傳統媒體信息的強勢性單向流動不同,網絡賦予了受眾相對平等的話語權。作為賽博空間的傳播范式,網絡以其獨有的傳播生態衍生出帶有似真性特征的網絡人際關系,滿足著人們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成為現代輿論形成的重要陣地。

網絡輿論的興起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Dholakia、Bagozzi和Pearo(2004)是較早關注網絡輿論的學者,他們認為,web 2.0賦予用戶進行內容的創作(如博客,播客)、編輯和篩選可能所引發相關“社會變革”;希爾(Hiller,2003)也指出網絡增加了公民參與政治和公眾議題的新熱情和可能性。這種公眾對時政和社會話題的參與和關注,典型地體現在西方新聞學者所謂的“公民新聞學”、“草根新聞學”的實踐上,以及網民通過內容上的貢獻對公眾日常話題和媒介議程設置的參與。國內學者對網絡輿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從大眾傳播的角度,著重分析在公共突發事件中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與建設能力;從媒體的角度,分析網絡等新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宣泄功能,在輿論引導中所扮演的媒介功能與角色;從網民心理的角度分析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及特點。

總而言之,網絡輿論主要研究網絡與輿論之間的關系,包括互聯網對輿論的影響以及網絡輿論的發展演變過程。事實上,對網絡輿論的研究并不能僅局限于網絡本身,因為網絡只是從技術層面使得每一個輿論主體能更為自由地進行自我訴求,也使得主體能夠快速聚集,形成共鳴。網絡輿論的本質是公眾訴求與意見在互聯網中的全方位映射與多角度重組。網絡輿論中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網絡輿論系統的各個要素,如輿論信息的資源、信息生產加工者、信息傳播者和消解者,與其生存的環境因素構成了一個整體,各要素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最早運用生態學來研究傳播現象的學者是尼爾·波茲曼,他在1970年提出“媒介生態學就是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它試圖使媒介環境中隱蔽的具體規范清晰起來”,“它試圖發現媒介究竟迫使我們扮演著什么角色,媒介如何構建著我們的所見、所言、所行”。隨后,國內學者開始將生態學引入傳播學與媒介研究,如林文剛(2000)認為,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應集中在各種傳播媒介的符號和信息本質及傳送特性,從人類傳播的結構和過程來了解文化的形成、延伸和變遷。支庭榮(2004)則認為傳播生態的內涵廣于媒介生態,他將傳播生態做了三個層次的劃分,傳播原生態、傳播內生態與傳播外生態。還有學者提出網絡生態的概念,張慶峰(2000)指出,“所有的影響網絡發展的其它社會系統構成了網絡發展的生態環境,當我們用聯系發展的眼光分析網絡與網絡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時,便形成了網絡生態……”。

以上研究都是借用生態學的方法,參照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態種群、生態集群等概念,以生態學的角度來探尋媒介和大眾傳播領域中的生態學規律和原理,為大眾傳播學的研究拓展了視野和思路,但都集中在傳播學和新聞學等領域,關于輿論生態方面的研究較少,目前尚無學者提出一個完整的輿論生態模型,至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鑒于此,本文認為由于網絡已經成為民意宣泄的重要平臺,網絡輿論的分散性在反映民情、民意,促進社會民主進步方面固然體現出其自身的優越性,但網絡意見表達的分散性與低成本,也使得輿論的形成及傳播非常迅速、復雜并且難以控制。因此,本文將從生態學的視角探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構成及其運行機制,從而為后續研究提供可行的框架。

二、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與構成要素

由于生態學的一些基本規律存在普遍的適應性,因此本文借用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來探討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和構成要素,同時強調和突出系統中的互動性。

(一)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含義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信息資源為核心,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信息主體因素與環境因素構成的一個整體。信息資源與信息主體因素構成輿論微觀生態;環境因素構成輿論宏觀生態,是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生態因子與輿論信息的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這個整體具有相對穩定的大小和結構,信息生產者利用信息資源生產信息,傳播者、消費者、分解者和規制者借助信息的傳遞、消耗和管制而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同時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最終形成具有自我組織、調節和修復功能的復合體。

在網絡輿論生態內,如果信息的產生、流動和消解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輿論主體因子都能進行信息、能量和資源的交換、交流與共享,那么這個生態系統就是健康安全的;否則,就需要對系統構成的各個子要素進行調節,促使其微觀系統、宏觀生態保持協調和連通。

第2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圖書館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 G250.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1-94-3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Xie Ruijuan

(Library,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nalyzes the demands, service concept and effect of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s that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with high demand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ervice concept - “customer first”, “Internet-centered”, “centering at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network”, and “targeting at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the effectiveness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hardware ec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library

D書館生態化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構筑人與自然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高度和諧[1]。生態圖書館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對現有圖書館學基本理論進行改造,進而建立生態圖書館實體形態的過程。生態圖書館是運用生態學思維去建設圖書館的外部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并積極有序地處理好圖書館與學校各單位、各部門及讀者、館內人員相互間的關系,向著一種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人文健康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圖書館系統是指圖書館系統內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不同因子為謀求同環境的協調一致,并遵循生態學的原則和生態系統的運動規律,按照一定的生態結構方式組成、具有相應的信息交流功能的統一體[2]。

生態圖書館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人為本” “注重節約”和“側重生態文化建設”[1-2]。夏有根、黃曉英和陳(2008)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和人文價值兩大特征[3]。生態圖書館建設要著重處理好人、事、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注重三個層次的建設(物質層、精神層和管理層)[1]。另外,吳力武(2010)從建筑生態層探討了生態圖書館的建設[4]。在互聯網+圖書館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成為當前研究的新課題。

1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構

2015 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 [5]。其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國家戰略概念,即“互聯網+”行動計劃。這個概念表明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功能和人們實踐方式互聯網化的重要趨勢。“互聯網+圖書館”思維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圖書館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圖書館的創新力和服務力,形成行業發展的新形態。 其主要表現為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與電商物流和快遞行業的融合,與自媒體的融合等。

“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圖書館行業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圖書館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6]。“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的內涵確定了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發展需求,它與信息現代化、圖書館資源優化整合、網絡化資源推廣和物聯網等具有密切的關系。國內眾多學者提出了“互聯網+圖書館”建設的服務模式、隊伍建設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研究。郭靜(2016)認為“互聯網+圖書館”的內涵是:①新一輪信息化;②輕裝信息化;③全民參與的信息化;④核心理念是互聯網思維等。她進一步構建了“互聯網+圖書館”發展和服務模式[6]。韓翠峰(2015)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對策研究,認為在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將呈現向創業創新支撐空間、融合型圖書館、數據管理中心方向轉型,加強具有“互聯網思維”能力的人才建設、注重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加快標準政策制度的建設將是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三大發展途徑[7]。

“互聯網+圖書館”的生態化發展還處于萌芽狀態,“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提出亟待嘗試,其發展模式、服務類型、管理與創新等均亟待研究。“互聯網+”內涵豐富,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與網絡資源廣泛,如何有效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師生,把有益的網絡資源推廣給廣大師生等,必然涉及高校圖書館的生態化發展建設。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不僅包含物理環境生態化、網絡資源生態化、管理團隊生態化,還包含高校圖書館對精神環境生態化建設發展等。

“互聯網+”是我國最先提出的概念,圖書館的生態化建設在國內外頗多。但是國外更多的是可持續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等的研究,例如Hsu,Cummings和Wang(2014)研究了商務專業學生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滿意度[8];Mayende和Obura(2013)研究了烏干達大學圖書館的遠程教育服務[9];Slavin(2015)研究了在線MBA課程在圖書館在線數據服務模式等[10]。“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課題,在國外尚未有研究。

2 研究問題及方法: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如何;二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服務理念是什么;三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如何。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定量問卷設計,在河南省高校許昌學院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回收有效問卷共305份,其中紙質調查問卷102份,電子網絡問卷203份。數據統計后,采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了解許昌學院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現狀和在校大學生需求,并分析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

通過定性研究,采用走訪調查和電話采訪的方式,收集了河南省10所高校的圖書館領導和一線工作人員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現狀、思路、服務理念和存在的問題等的看法。通過對采訪內容的定性分析,理清思路、洞悉本質。

3 研究結論

3.1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亟待發展、需求度高

通過問卷調查中單行變量分析得出,“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44.7%,“非常贊同”占52.4%,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7.1%。“互聯網+建設”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15.3%,“非常贊同”占83.2%,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8.5%。“生態化建設”需求度變量中,“贊同”占30.6%,“非常贊同”占60.2%,兩項累計百分比占90.8%。由此可見,許昌學院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需求度非常高。

在許昌學院圖書館“互聯網+圖書館建設現狀滿意度”變量中,“贊同”占30.5%,“非常贊同”占15.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46.3%,表明互聯網+圖書館建設亟待加強,53.7%學生對圖書館的互聯網硬件建設、網速、電子資源、服務方式等不滿意。在“生態化圖書館建設現狀滿意度”變量中,“贊同”占23.3%,“非常同”占31.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55.1%,表明生態化圖書館建設還需繼續進行,44.9%學生對圖書館的互聯網硬件建設、人文環境和圖書館服務方式等不滿意。

總之,互聯網+圖書館建設初具成效,生態化建設還需繼續加強,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軟件服務理念和硬件設施建設,完善“互聯網+”和“圖書館生態化”的結合。

3.2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服務理念

通過運用定性分析軟件QSR NVivo 10.0對采訪文字進行編碼和檢索,研究發現受采訪的高校圖書館一線工作人員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提出的主要服務特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涵:“以人為本”“以互聯網為中心”“以互聯網資源網絡推廣應用為中心”和“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等。

以人為本,側重圖書館互聯網生態環境的營造。圖書館互聯網+生態環境的營造,以滿足大學生圖書資源需求為目的,加強互聯網+生態環境服務理念的探索與創新。受采訪人員普遍認為,當前高校圖書館網絡化建設亟待發展,應由有線網絡走向無線網絡,提高網絡速度,優化聯入方式,并加強監管。許昌學院圖書館由最初的動態無線網絡賬號申請,升級為通過學生證號碼和身份證登錄方式,簡化了登錄注冊服務,并加強了監管,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以互聯網為中心,營造基于互聯網+的圖書資源建設和推廣理念。互聯網+環境下,實現圖書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建設綠色化、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圖書館。許昌學院圖書館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安裝了網絡化電子報刊閱覽機和圖書自主借還系統、電子資源網絡化遠程服務系統等,CNKI、超星圖書和網絡課程等使用率大大提高。

以圖書資源網絡化推廣應用為中心,加強圖書館資源的網絡推廣和應用,實現圖書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廣度和深度。受采訪圖書館領導表示,高校圖書館每年投入巨資購買電子資源,但教學性本科高校的電子資源使用率并不高,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資金浪費。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生態化建設,許昌學院圖書館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加強圖書館電子網絡資源和數據庫的推廣和培訓,完善了高校圖書館無線網絡的覆蓋和聯入,進行文獻檢索新生入學培訓和定期培訓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圖書館互聯網資源利用率有了巨大的提高。

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強互聯網+與人、事和管理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互聯網+發展迅速,在互聯網+環境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圖書館資源的網絡化,發展圖書館圖書、學生和員工的高效化管理與和諧發展,成為當前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目標。

3.3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效果

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目標之一。通過單變量“建設效果”定量分析,“贊同”占45.7%,“非常贊同”占18%,兩項累計百分比占63.7%,表明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建設初具建設效果。但還有36.3%表示“不理解”“不贊成”和“非常不贊成”,表明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還需加強和完善,查漏補缺,完善人、事、物的和諧生態化結合。其中,對單變量“硬件生態化”分析,“贊同”占30.7%,“非常贊同”占11%,兩項累計百分比占41.7%,表明廣大師生對硬件生態化建設還不太滿意;對單變量“服務生態化”分析,“贊同”占50.7%,“非常贊同”占12.4%,兩項累計百分比占63.1%,表明廣大師生對圖書館服務基本滿意;對單變量“管理生態化”分析,“贊同”占65.7%,“非常贊同”占21.6%,兩項累計百分比占87.3%,表明廣大師生對管理理念比較滿意。

4 Y論與建議

當前,“以人為本”“以互聯網為中心”“以互聯網資源網絡推廣應用為中心”和“以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服務理念已廣為接受。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呼聲高,需求大,但當前建設效果亟待提高。廣大師生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服務生態化”和“管理生態化”比較滿意,但對“硬件生態化”的滿意度較低。互聯網+硬件建設是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的基礎。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大硬件建設的投入,主要是以資金投入為基礎的網絡建設投入、互聯網設備投入和圖書館生態化環境建設投入等。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生態化建設任重而道遠,不可一蹴而就,還需繼續探討和改革。

參考文獻:

[1] 劉學平.生態理念下的生態圖書館發展探賾[J].圖書情報工作,2010(1):12-15,66.

[2] 齊艷麗,馬強強.生態圖書館的內涵與建設路徑――以長春教育學院圖書館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7):111-112.

[3] 夏有根,劉劍虹.圖書館生態位概念及基本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24-28.

[4] 吳力武.圖書館建筑生態環境布局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17):82-85,103.

[5] 陳順.“互聯網+圖書館”的思考[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4):12-14,53.

[6] 郭靜.“互聯網+圖書館”發展模式與路徑的探討[J].蘭臺世界,2016(15):55-57.

[7] 韓翠峰.“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J].圖書與情報,2015(5):29-32.

[8] Hsu, M. K., Cummings, R. G. and Wang, S. W.Business Students'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2014(2):137-144.

第3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 生態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

一、引言

作為語言系統中的新興成員,而且是當下最能體現時代特征以及當代人生活狀態和精神訴求的語言形式,網絡流行語成為了當今語言學領域研究的熱門話題。從語言學視角研究網絡流行語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探究語言內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從而掌握語言內部的發展規律、語言變遷規律和語言發展動態,進一步豐富語言本體的研究;第二,追蹤時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語言文化動態,為網絡語言學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也有利于語言學相關理論的補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國,語言學界主要從語義、句法、功能、認知、心理、社會、文化等角度,就網絡流行語展開較為系統的研究。然而,關于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歸納整理了最近幾年語言學界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問題,以期對完善網絡流行語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二、從語言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

在文獻方面,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資料為文獻來源,以“篇名”為檢索項,以“網絡流行語”為檢索詞,選擇全部文獻,不限年限,共檢索到1334條。從時間和數量特征來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發表的論文數不超過10篇,在2008~2010年期間,相關研究論文的數量呈顯著上升趨勢,幾乎每年都成倍增長,之后速度放緩但仍處上升趨勢,2015年達到頂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這些科研文獻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從語言學視角進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網上收錄的從語言學視角研究網絡流行語的資料有1228條,由此可見,語言學是網絡話語分析領域的主力軍。趙樂平(2015)指出:“語言學的探索已經深入到網絡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修辭、語義、語用、語境、語體等多個層面。”面對1994~2010年間中文CSSCI來源期刊中關于網絡語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陳敏哲、白解紅(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來漢語網絡語言研究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逐步將研究的范圍從網絡語言本體(包括網絡語言的性質、詞匯、句法、修辭特征等)、網絡語言的規范問題以及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問題,逐步拓展到網絡語言與語文教學、網絡語言與當代社會文化、網絡語言與網民的心理特征、網絡詞語及其意義生成的認知機制等領域,學者們對網絡語言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近幾年,尤其是最近兩年,從語言學視角分析網絡流行語的文獻來看,以生態和認知語言學視角居多,這也體現了語言學界對網絡流行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從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以及語言本體等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獻。

三、從生態語言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

生態語言學視角,是將網絡流行語看作語言生態系統的新成員,或探究其在語言環境中是如何促生和變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過來影響語言生態系統的環境的:鄒春燕(2015)在《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網絡流行語研究》中,利用生態性的全息論和生態位理論對網絡流行語在形式和意義上的動態變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構建了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詞匯研究模式,既觀察了語言在環境中的變化規律,又重視了語言和環境的關系;或運用生態語言學中的語言的多樣性與動態性探究網絡流行語:石杰(2016)在《從生態語言學視角看網絡流行語》一文中從網絡流行語的來源、特征、帶來的多樣文化及其發展情況等方面出發,論證網絡流行語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的特點,進一步證實了其符合語言發展的生態原則,應對其進行規范和引導,積極促進其成為漢語體系的一部分;或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網絡流行語的趨勢以及應持有的態度:畢會英(2013)在《從生態語言學視角談網絡流行語》中指出,網絡流行語作為語言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觀原因,語言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發音和結構上的變異,而網絡流行語幽默、詼諧的生動表達往往通過此變異實現其效果,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語言規律,反而增強了網絡流行語的幽默效果,因此人們應該樂觀、寬容地對待網絡流行語。從保護弱勢語言的角度出發,人們應該公正地對待新興語言,容許新興語言在語言生態環境中存在,進而保持語言生態的多樣性。

也有從生態語言學視角直面探究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污染和治理問題的學者,如楊勇、張泉(2015)在《生態語言學視野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網絡流行語對現代漢語已經構成大面積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強網絡跟蹤、評估和監管,才能提升網絡語言的規范度,捍衛母語的純潔性,保障現代漢語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四、從認知語言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

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出發,有學者運用認知語言學的認知C制、概念隱喻、轉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關理論,探究當今網絡流行語的意義建構,如王婷(2016)在《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語”為研究語料,按照漢語構詞法對其進行分類,并探究各類流行語意義建構的機制。王婷的研究結果為:舊形新義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詞本義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不加約束,而現在的意思則是敢作敢為、天真率性,這種從貶義到褒義的詞義色彩的變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縮合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轉喻,如“網紅”是“網絡紅人”的縮略語,兩者存在于同一認知域中,在具體的語境中,源域(前者)為目標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網紅”形式簡潔,作為認知參照點,為“網絡紅人”這個整體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體,進而引導識解者獲得整體意義。

有的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象似性原則出發進行研究。王寅在《論語言符號象似性》一文中將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定義為: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認知探析》中,從影像、圖示和隱喻三種象似性視角出發研究網絡語言的象似性,認為象似性現象也有一定的認知理據,并從省力原則、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幾個方面探討了網絡流行語形成的認知理據。

五、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

有的學者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研究網絡流行語,認為語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同時期的語言不僅反映了其自身的語言特點,還從側面體現了社會的發展狀況,并將網絡流行語看作是特定網絡群體使用的一種方言。如徐先梅、馬東(2013)指出:“網絡流行語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方言。方言可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據地域范圍的分布界定的,它在這一地域內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會方言是具有某種社會特征的人(如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階級、階層、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場合所使用的語言。網絡流行語是網民這一特定的社會群體在網絡這個交際平臺上使用的一種特殊的言語表達方式。”

關于網絡流行語的規范性問題,網絡流行語的研究資料中幾乎都有涉及。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流行語給語言帶來了活力,如徐先梅、馬冬(2013)在《網絡流行語語言變異現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網絡流行語作為語言變異的一個體現,在時代的發展中是一種新鮮血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語言的發展,受到廣大網民的喜愛。”語言學家陳原指出:“語言因為有了變異,才能夠把不適用(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夠使自己豐富起來,換句話說,語言的變異使語言本身經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開的第十屆青年語言學者沙龍上,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體時代曾有一種觀念很盛行,就是‘語言純潔論’。”李宇明認為,“純潔論”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時代的看法,語言是不可能純潔的,語言一旦純潔,那么這個語言就死亡了,語言一定是在每個人心上想的、鍵盤上跳動的,絕對純潔的語言并不存在。有的學者認為,網絡流行語這種語言形式是對現代漢語規范性的挑戰,一些不問出處和真正內涵只為追求娛樂的流行語所折射出的大眾文化趨勢和社會心理,正在沖擊著網絡流行語文化的積極意義。網絡流行語簡單地“復制”和“粘貼”,正在讓漢語變得干癟、乏味,這種思考不無道理。

在語言學界,網絡流行語是語言系統的新成員、新的語言形式,充滿朝氣和活力,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本文以知網上檢索到的文獻為資料源,歸納整理了有關從語言學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可以看到,相關研究成果越來越多,且研究領域也在不斷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問題在于對網絡流行語的定義不統一、對網絡流行語的規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單一等。希望本文可以為國內學者今后開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為2016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傳播語言學視域下網絡流行語研究”[項目編號:2016XJJS2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畢會英.從生態語言學視角談網絡流行語[J].學術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

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6,(9).

[3]石杰.從生態語言學視角看網絡流行語[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6,(2).

[4]趙樂平.從語言學視角看國內外網絡語言研究概況[J].新媒體研

究,2015,(1).

[5]楊勇,張泉.生態語言學視野下網絡流行語的語言污染及治理探

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3).

第4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原子型企業;網絡型企業;商業生態系統;競合關系

過去,企業被假定為原子型企業,即本身是一個價值創造的完整實體,可以獨立地創造和實現價值,各個企業之間是一種孤立的、零散的競爭關系。現在,企業被假定為網絡型企業,即將企業作為嵌入社會中的一員看待,最終的價值創造和實現要依賴于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

由原子型企業到網絡型企業的轉變,導致企業競爭行為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而引起企業由工業經濟時代追求壟斷、實行競爭轉變為網絡經濟下的新競合認識,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與行為方式更趨復雜。

一、從原子型企業到網絡型企業

原子型企業,即本身是一個價值創造的完整實體,可以獨立地創造和實現價值,各個企業之間是一種孤立的、零散的競爭關系。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造就了網絡型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采取網絡型組織這種有效的組織形式來獲取競爭優勢。網狀組織作為一種組織結構,具有組織扁平化、管理網絡化以及組織無邊界化的特點。

傳統的等級制嚴重地阻礙了組織對于外部信息技術發展的反應和決策,而網狀組織是一種超橫向一體化的組織,是扁平式組織的進一步深化,使組織更加柔性靈活。“無邊界化”并不是說企業就不需要邊界了,而是不需要僵硬的邊界,需要的是使企業具有可滲透性和靈活性的邊界,以柔性組織結構模式替代剛性模式,以可持續變化的結構代替原先那種相對固定的組織結構。它突破了組織結構的有形界限,有利于企業內部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借用外力和整合外部資源。

網絡型組織符合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其優點主要表現為:可以有效地處理多角化經營與專業化生產的矛盾;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快速反應速度,企業的彈性和可再造性高;可以有效地減少企業運作的成本,特別是沒有總部的固定成本。符合未來社會朝個性化、自由化方向的趨勢。

二、基于生態視角的網絡組織研究

1993年美國學者穆爾(Moore)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競爭的新生態學”論文中,從生物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首次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概念,并建議用“商業生態系統”這個更適合提法來替代“行業”的概念,主張跳出“把自己看作是單個的主體”,用系統觀點反思競爭的含義。并且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以組織和個人(商業世界中的有機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是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廠家以及其他有關人員──他們相互配合以生產商品和服務──組成的群體。同時包括提供資金的人以及有關的行業協會、掌管標準的組織、工會、政府和半政府組織以及其他有關方面等。這些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識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組織的、甚至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偶然形成的。但結果卻是:其成員作出的貢獻能夠相互完善、相互補充(Moore,1993)。

現在,企業被稱為為網絡型企業,即將企業作為嵌入社會中的一員看待,最終的價值創造和實現要依賴于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也就是說,企業生活在“商業生態系統”之中。作為企業,必須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創造價值,獲取利潤。在這個新的視角下,不能再就一個企業孤立地看待一個企業,而要通過企業所融入的商業生態系統來看企業。即從“就樹木看樹木”轉向“就森林看樹木”。

由此可見,在由原子型企業轉向網絡型企業的過程中,競爭環境的變化導致了競爭規則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綜合來講,企業要想在新的環境下上取得主動,那么就需要突破以往的較單純的環境概念。

三、企業間競爭行為的轉變:從對抗性競爭到合作競爭

對于原子型企業的競爭,大部分是建立在對抗性競爭的基礎之上。

20世紀80 年代以前,在傳統的企業經營觀念中,大多數企業把競爭對手看作是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威脅,把“商場”看作“戰場”,它們的目標是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以提高自己在市場上的相對競爭地位,盡可能多地占有相對稀缺的資源。

在傳統經濟下,企業最基本的行為方式是競爭和壟斷。這種產業組織形式也是一個從以自由競爭為主到以壟斷為主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與當時以機器大工業為特征的技術、經濟條件相聯系的。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價格競爭,實質上是資源和市場的爭奪,誰擁有更多市場、更多資源,誰就可以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由于資源是稀缺的,企業之間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而展開激烈的競爭,這是一種零和博弈式的競爭,一方的贏利大多是以另一方的虧損為前提的。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經濟的運行規則,企業間競合關系不得不重新進行審視。

企業之間競爭的第一要素已不再是市場份額和資源的占有,而是人才和技術的競爭。為了獲取或者彌補企業對人才和技術的缺乏,同競爭者進行合作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百事可樂的總裁是這樣評價和可口可樂之間的競爭的,“當大家對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之戰興趣盎然時,雙方都是贏家”,這是對“未必要打倒敵人”的最好詮釋。

與競爭者合作,關鍵是企業應當以積極的心態。首先,同競爭者合作能夠給企業提供向競爭者學習的機會,通過合作,可以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將有可能達到“雙贏”的目的。其次,同競爭者合作還為企業提供了了解競爭者的可能,從而有可能激發起企業新一輪的競爭性的創新。再次,同競爭者的合作也提供了一條充分接近競爭者的途徑。這樣可以通過對競爭者的管理模式的分析,能夠提高在今后面對面的競爭中獲勝的機會。

四、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方式

21 世紀給整個世界帶來了進一步的動態不確定性,經濟全球化與科技進步使得商業環境變得越來越開放與復雜,企業間競爭方式也隨之更加趨于成熟,并逐漸向復雜化方向發展。在眾多促進競爭優勢的理論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角度,那就是商業生態系統。

(一)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特點

所謂“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就是指,競爭主體通過建立網絡、系統,吸引多種角色成員加入,各司其職,形成互依、共生的關系來競爭的方法或模式。

企業要發展,無論是擴大生產能力還是開發新市場,都得同其它企業攜手創造消費者可以實際使用的新價值,必須培養以發展為導向的協作性經濟群體。當前的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點,全面地認識和把握與環境的關系,有意識地同所處環境相結合并加強兩者之間的緊密程度,自覺地以生態學觀點為指導去處理同環境的關系,從而制定出正確的競爭策略和管理方式。如通用汽車公司在同供貨商進行利益分配時,改變了傳統的“做餅時合作,分餅時競爭”觀點,而與之長期“合作共生”。

現代企業組織在快速多變的復雜環境中生存,單個企業已經不能夠左右和控制其未來長期的發展。近年來,企業則更多地強調加強與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以及對社會責任的關注,甚至在很多情況下直接與競爭者形成戰略聯盟,共同研制大型復雜產品、共同開發新市場、互相利用對方核心資源等,商業邊界正逐步變的模糊不清。

(二)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帶來的管理挑戰

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的主體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會影響到整個系統,同樣,系統也會反過來作用于各個主體,影響到它們的生存與發展。作為社會生物的人類,其社會活動也具有自然生態屬性,經濟領域也不例外。

英特爾、微軟(Microsoft)、思科、沃爾瑪(Wal-Mart)等公司很難被模仿或被超越,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公司采用了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以自身為核心成功構建起了強大的商業生態系統,這些結構松散的網絡由供應商、分銷商、外包公司、相關產品的生產商或服務商、技術提供商以及許許多多的其他組織構成。這些網絡影響著企業產品的制造和支付,同時后者也反過來影響前者。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揚西蒂(Iansiti)所說“商業生態系統競爭方式正逐步成為企業競爭制勝的利器”。

也就是說,企業生活在“商業生態系統”之中,而商業生態系統本身具有競爭力。現代企業競爭,不僅是單體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更是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作為企業,必須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創造價值,獲取利潤。在這個新的視角下,不能再就一個企業孤立地看待一個企業,而要通過企業所融入的商業生態系統來看企業。

商業生態系統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限,明智的公司在制定戰略時不僅僅從自身出發,而應當顧及合作伙伴以及整個商業網絡的健康發展。并且面對企業戰略的管理越來越呈現出動態化、系統化和復雜化的特征,現代商業生態環境中的企業,如何了解其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是否處在健康的發展狀態、企業所處的商業生態位以及與其他功能的企業之間的狀態,也給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五、結束語

本文在生態的視角,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除了其內部成員之間互補合作競爭的關系外,還提出了現代的企業競爭出現了不同的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趨勢。

對于管理者來說,越來越呈現出動態化、系統化和復雜化的特征的企業環境對于其管理是一種挑戰,一個企業嵌入什么樣的生態系統,如何由個體的競爭優勢轉化為群體的競爭優勢,以及如何判斷其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制定戰略是如何估計合作伙伴以及整個商業網絡的發展等方面都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環境的變化總會給管理帶來挑戰,企業應該主動去適應環境的要求,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靈活多變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強企業間的競合,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李海艦.從經營企業到經營社會[J].中國工業經濟,2008(5).

2、賈旭東.虛擬企業的戰略結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9).

3、李愛玉.商業生態系統進化中的利益相關者機制[D].東南大學,2007.

4、楊海輪.論從對抗性競爭到合作競爭[J].財經科學,2002(6).

5、楊省貴.基于企業成長的競爭者之間的合作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5(8).

第5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理論。早在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斯坦利(Stanley)率先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使生態學研究走向整體化、系統化。隨著該理論的產生、發展和成熟,其他領域的學科紛紛借鑒其理論和原則,為各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語言教育領域也逐漸與生態學相結合,形成了語言教育研究的新領域。1976年,美國LawrenceCremin首次提出“教學生態學”的概念。根據教育生態學理論,大學英語不僅是一個有機整體,它還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首先,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要素構成的一個整體,整體內部各成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成分之間、各成分與整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構成一個功能更為強大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一個典型的系統,具備系統的基本屬性。其次,大學英語具有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征。其中有教師和學生(生物成分)和課堂教學環境(非生物環境),這些組分之間有能量的流動。再次,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在長時間沒有外部力量介入時,各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會逐漸趨于穩定和相對固定,進入相對的平衡態。換句話說,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能夠實現自然平衡。正如陳堅林(2010)教授所說:“我們說外語教學是個系統,除了用系統論的方法,還應以生態學視角來看待和處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實際上還是一種生態系統。”

二、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失衡現象

如前所述,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各生態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磨合,已經處于相對兼容、穩定的狀態。然而,當信息技術進入并深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之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材、評價模式等因子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出現失衡現象。教師方面:教師在信息環境下的教學觀念急需完善,比如有的教師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夠充分,而一些教師則濫用多媒體技術,過度追求趣味性,這都降低了教學效果。學生方面:網絡教學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系統的功能和操作,而很多學生學習任務緊張,課時壓力大,就會減少在網絡學習上的時間,動力不足。此外,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依舊受考試驅動,關注“考試怎么通過”“有沒有四六級考試內容”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接下來從生態學視角探討如何克服大學英語教學系統失衡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如何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系統恢復動態生態平衡。

三、信息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生態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會對學生和教學的生態因子產生影響,教師的生態化與否對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信息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改革順利進行,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能將信息網絡與外語課程整合的重要素質,而這些素質的培養離不開正規且權威的教師培訓。首先,培訓應強調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實際教學相結合,突出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而不是技術本身(陳琦,1997)。其次,培訓的內容應與當前先進的外語教學理論密切相關,這將有助于教師觀念的轉變和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再次,培訓可以把職前和職后培訓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使廣大年輕教師在職業初期就有機會接受信息技術和英語課程整合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使在職教師不斷接受短期或長期的專門培訓,增強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二)開發立體化教材體系

近些年來教育信息化成為趨勢,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紙質教材獲取知識、學習英語,還可以通過電腦終端、移動網絡等渠道接受語言的輸入,開展自主式和多樣化學習,這就要求廣大外語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立體化教材體系。網絡學習平臺是延伸,不完全基于課本,而是基于教學大綱,內容更加多樣化,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其操作設計要便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同時便于教師監督,為師生互動提供平臺。此外,網絡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其易于更新的優勢,鼓勵師生補充和充實教學資源庫。教材、課件和平臺這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動態、立體、開放且生態化的教材體系。

(三)實施生態化多元評價體系

外語教學信息化改革已經進行了好幾年,但是當前的評價體系仍有諸多不足。首先,評價主體單一。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且缺少反饋。其次,評價的內容和手段單一。很長時間以來,評價對象以學生為主,缺少對教材、教學環境等的評價,評價手段主要是紙質測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沒有被充分利用。因此,要構建且實施生態化教學評價體系,首先是評價主體多元化,除傳統的教師評價學生外,學生自評、互評是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信息網絡技術可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對學生進行測評。相比于傳統的測試,機測效率更高,不僅能增加測評頻率、存儲評價信息,教師還可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及時進行反饋,更好地發揮教育評價對教學的反撥和激勵作用,且成為教學反思的依據。其次,教學評價不僅只對學生進行評價,我們還可以評價教學環境的優劣,分析所用教材的適應性等來實現評價的豐富功能。總之,生態化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要堅持評價主體、內容、手段的多樣化。

四、結語

第6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戰略網絡 演化 機制 動力

一、引言

戰略網絡的概念最早由J.C.Jarillo提出,他定義戰略網絡是由具有獨特性但又相互關聯的盈利組織之間的長期性、有目的的組織安排,以維持網絡內部組織相對于網絡外部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①。自此,眾多的學者開始投入到戰略網絡的研究中來,戰略網絡的研究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一新興的組織樣式正在為提高企業的整體績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巨大作用。

戰略網絡形成以后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節點企業的成長而不斷演化的。戰略網絡演化研究對于指導企業更好地整合戰略網絡資源,推動戰略網絡動態演進,最終取得網絡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學術界也已經從不同的角度對戰略網絡的演化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戰略網絡演化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和研究中不同分析范式的應用,使得對于戰略網絡演化的理解和應用出現了諸多誤解。因此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戰略網絡演化研究脈絡進行梳理,并進行必要評析。

二、戰略網絡演化動力研究

戰略網絡演化動力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明確演化動力有哪些,闡述這些演化動力是如何推動戰略網絡演化的。有些學者通過對戰略網絡演化的研究,論述了戰略網絡演化的動力機制。Gulati強調戰略網絡的演化由新的連接推動,并指出一個公司構建新網絡關系的能力由其在網絡結構中的位置提供的機會決定②。與Gulati強調發展中的網絡產生的動力作為網絡演化的起因不同,Ahuja從個體行為層面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戰略網絡不僅產生于網絡組織的共享動機,還來自于相互之間的吸引力,網絡的演變起因于網絡組織之間利益的重新分配③。Moor在其專著中提到“在生態和商業中的共同進化是被競爭和合作相互推動的”④。Lin等的研究表明公司內部資源能力、關系搜索方法和外部資源增長及其相互作用構成了戰略網絡演化的重要動因⑤。還有另外一些學者指出了戰略網絡演化某一種具體動因。Walker認為社會資本是網絡演化的重要起因,決定了一個公司建立新關系的頻率⑥。Richter在專著《戰略網絡―日本企業間合作的藝術》將文化看作戰略網絡形成和進化的起因之一⑦。

在國內,李煥榮構建了戰略網絡進化的共生能能量模型,認為戰略網絡生存和進化取決于網絡節點共生過程中產生的新能量⑧。研究著眼于戰略網絡內部,未涉及共生系統與共生環境的相互作用。張敬文利用自組織理論得出非線性機制是戰略網絡演化的內在動因,隨機漲落是戰略網絡演化的觸發器⑨。與該研究類似,李金玉中認為隨機漲落、自我復制、自我適應、自我進化等特性,成為戰略網絡演化的動力和動力機制⑩。阮平南認為戰略網絡演化的動力來自于系統內部各個企業的競爭和協同作用,合作模式或競爭模式是戰略網絡的序參量,推動戰略網絡的不斷演化11。國內研究主要是針對動力機制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參照某一特定理論來對戰略網絡演化動因進行分析,如參照共生理論、自組織理論、協同學等。沒有形成綜合的系統的分析,而且很少從個體行為上進行研究,另外也很少針對某個特定動因進行深入探討。

三、戰略網絡演化影響因素研究

戰略網絡演化要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戰略網絡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其內部各節點關系錯綜復雜,而外部環境對戰略網絡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明確演化影響因素,每種因素對演化的作用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戰略網絡演化影響因素研究應該解決的問題。戰略網絡演化的影響因素包括動力因素,但為了更突出后者,所以在上文中已先行討論。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尋找戰略網絡演化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演化發揮的作用。Reuer等通過對生物技術產業聯盟的研究,發現網絡的范圍、分工,以及母公司都對戰略網絡的演化存在著影響12。Mei-mei Lau等發現單向的或雙向的特定資產的投資,對于戰略網絡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13。Doz通過對三個聯盟網絡的案例研究,發現學習周期對于戰略網絡演化存在重要影響14。李煥榮等認為關系管理模式的實施,有利于網絡資源、知識網絡的形成,進一步促進戰略網絡的進化15。謝洪明認為戰略行為影響著戰略網絡的結構和演化16。可以發現以上研究主要是從網絡內部尋找影響因素,而李新春指出以前的戰略網絡研究都隱含著理想的市場經濟環境的假設,對特定制度環境下企業的網絡化成長是缺乏研究的。文章還指出我國企業戰略網絡的形成和發展是政府、利益集團和市場行為相結合的結果17。

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因素對戰略網絡演化存在的影響,很少有對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這可能歸因于戰略網絡演化的復雜性,在這方面,阮平南向前邁出了一步,他認為內部漲落對戰略網絡的形成及其演進起著決定性作用,外部漲落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內部漲落包括新的公司或機構的進人、原有公司的創新、網絡內部企業和企業之間人才的流動三種。外部漲落則側重戰略網絡外部環境,如社會政策的變動、經濟規律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和觀念的變更等18。

四、戰略網絡演化機制研究

戰略網絡的演化機制是戰略網絡演化研究的核心部分,眾多學者給出了他們的觀點。Gulati認為戰略網絡是聯盟的累積,是動態發展的,隨著新的聯盟的形成,網絡不斷更新③。另外,Gulati和Gargiulo認為網絡決定了企業形成網絡聯系的決策,企業的嵌入和網絡結構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驅動了差異化網絡的形成,以及網絡成員間結構差異化的發展19。Moor用生態系統的觀念來研究戰略網絡的演化,他認為企業是其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之一,各個成員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依賴、共同進化形成復雜的網絡關系④。Hock強調戰略網絡的演化由新成員的加入,網絡的演化是依賴于網絡內的共享程度和利益的分配機制20。大部分學者只是對戰略網絡演化機制進行了概念性的描述,很少形成完善的演化機制模型,另外研究也缺乏嚴謹的實證,筆者認為對于演化機制的研究,需要有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研究要包括網絡演化機制的初始條件,變化過程和最終結果等。

國內學者對戰略網絡的演化機制也進行了很多研究。研究主要從節點的角度來進行。祝業精認為每一個網絡結點代表了一種信息渠道,當一個新的結點形成或一個舊的結點解除時,就改變了企業的機會結構,從而導致戰略網絡的內生演化21。李煥榮認為自組織功能使得網絡節點有機地組織起來,按一定目的和方向,協調地發揮各自作用使戰略網絡不斷地向更高級形態進化,形成不可逆的進化過程22。張敬文認為節點間的關系是動態變化的,隨著環境改變,合作的發展會導致競爭,競爭的發展會導致合作,節點企業間這種關系循環變化,最終促使戰略網絡不斷演化23。還有一些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對演化機制進行了探討。阮平南構建了戰略網絡演化的自組織動力學模型,分析得出兩企業之間貢獻率之積小于1時,戰略網絡會在適度競爭和協同的作用下使得結構更為有序,最終形成耗散結構24。王宇露認為戰略網絡結構演化的機制可分為偶得演化機制和目標引導演化機制兩種,戰略網絡結構的演化也可同時涉及到這兩個機制25。

五、戰略網絡演化進程和路徑研究

戰略網絡形成以后會繼續擴展,納入科研機構、政府機關、其他支持組織、消費者、競爭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從初期只包括橫向或縱向關系的企業,向一個呈多維特征的網絡結構演進。對于戰略網絡演化進程和路徑的研究需要回答的問題有:戰略網絡演化的階段劃分及其依據,每個階段的特征,以及這些階段之間的聯系。

Hite和Hesterly探討了戰略網絡的早期發展,提出了戰略網絡局部生命周期理論(形成和早期發展)26。然而,這個框架的有效性還有待檢驗,并且缺乏早期發展以后的網絡模式。Moor和Koka等對于戰略網絡的整個演化過程進行了階段性劃分。Moor將戰略網絡(商業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分為開拓、擴展、領導、自我更新或死亡四個階段,企業在這個演化過程中不斷進化、異變、蛻變④。Koka等則提出了一個網絡水平上的概念化的變化框架,包括網絡拓展、網絡攪動、網絡強化和網絡萎縮27。該研究充分考慮了外部環境的作用。但是以上這些研究沒有系統探討這些模型的適用條件。另外,Doz等發現了戰略網絡形成的兩條途徑并命名為應急過程和設計過程,分析發現不同的演化路徑反映了環境相互依賴和相似利益之間的高度相關性28。

國內學者張書軍等發現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市場力量主導的戰略網絡是由內及外拓展的,政府力量主導的戰略網絡是由外及內完善的29。李金玉將戰略網絡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創生階段、擴張階段、自我維持或消亡階段⑩。李煥榮指出了戰略網絡的進化過程具有以下突出特征:自我產生、自我維持、自我關聯、自我管理30。

關于戰略網絡的演化進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始條件或結果,很少關注根本的動態過程,更少有研究來探討戰略網絡演化各階段發展的連續性⑤。

六、研究評述和展望

對于戰略網絡演化的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研究已涉及戰略網絡演化動力、影響因素、機制、路徑各個方面,采用復雜科學、共生理論、社會網絡理論等多種理論對戰略網絡演化進行了研究,建立了大量模型,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初步奠定了戰略網絡演化研究的基礎,為后來人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借鑒和參考。

目前的研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現階段對于戰略網絡演化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動力、機制等某一部分的論述,依然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分析框架。很多研究只是采用了某單一理論來分析演化,而且也沒有應用該理論對演化進行全面的探討。大多數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性的論述或案例分析上,很少有研究能進行可靠的實證研究。已形成的動態演化模型也并不成熟和嚴謹,很多沒有明確的適用條件。對于演化這種動態復雜的過程的研究,單單數學計算、普通模型可能不會取得理想結果,計算機技術可能會有更大的輔助作用。但就目前看來,很少有研究利用到了計算機技術。另外,如何將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這方面也缺乏相關探討。

在借鑒和批判性吸收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今后戰略網絡演化研究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深入:一是在理論上,注重用系統的觀點,綜合運用社會網絡理論、復雜性科學、組織理論等各種理論,形成戰略網絡演化系統全面的研究框架。二是在研究內容上,可以在現階段概念研究和案例說明的基礎上,進行嚴謹的實證研究,為研究理論提供可靠的支撐。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利用計算機建立動態演化模型和系統仿真模擬戰略網絡,來揭示戰略網絡演化發展的規律。

參考文獻:

①J.C.Jarillo.O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②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③Gautam Ahuja.The Duality of Collaboration:Induc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erfirm Linkag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④J. F. Moor.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戰略[M].北京出版社,1999

⑤Zhiang (John) Lin,James A. Kitts,Haibin Yang,J. Richard Harrison.Elucidating strategic netwok dynamics through computational modeling[J].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8(14)

⑥Walker G., B. Kogut and W. Shan.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y network[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

⑦F. J. Richter.The Strategic Networks:The Art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Japan[M].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2000

⑧李煥榮.基于共生觀的戰略網絡關系進化動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5)

⑨張敬文.戰略網絡自組織演化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07(15)

⑩李金玉,阮平南.核心企業在戰略網絡演化中的影響[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0(10)

11 阮平南,劉高燕,劉曉燕.基于協同學的戰略網絡穩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12 Reuer JJ, Zollo M, Singh H Post-formation dynamics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13 Mei-mei Lau.Adoption of strategic networks: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cloth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2008(23)

14 Doz Y.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Initial conditions or learning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15 李煥榮,馬存先.現代企業戰略網絡關系管理過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0)

16 謝洪明,劉躍所.戰略網絡、戰略生態與企業戰略行為[J].科學管理研究,2005(1)

17 李新春.企業戰略網絡的生存發展與市場轉型[J].經濟研究,1998(4)

18 阮平南,張敬文.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戰略網絡演化機理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7(12)

19 Gulati R.and Gargiulo M.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3)

20 M.Hock, C.M.Ringle.Local Strategic Network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Value Continu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udies,2010(4)

21 祝業精.簡論戰略網絡中的協調機制[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6)

22 李煥榮. 戰略網絡的結構、類型、構成要素和功能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6)

23 張敬文,阮平南.企業戰略網絡的生態特征及生態演化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0(9)

24 阮平南,張敬文.戰略網絡的自組織機制及穩定性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2)

25 王宇露.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社會資本與網絡學習研究――基于東道國子網的實證分析[D].復旦大學,2008

26 Hite JM,Hesterly WS.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27 Koka BR, Madhavan R,Prescott JE.The evolu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atterns of network change.[J].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2006(31)

28 Yvesl Doz,Paulm Olk and Peter Smith Ring.Formation Processes of R&D Consortia:Which Path to Take? Where Does It Lea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29 張書軍,李新春.集群資源、戰略網絡與企業競爭力[J].產業經濟評論,2005(4)

30 李煥榮.基于超循環觀的戰略網絡進化過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第7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外語教師 專業發展 研究

一、導語

1999年《外語界》的“外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一文中提到師資力量不適應形勢是我國外語教育兩個問題之一,自此,就掀起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熱潮。

二、國內外研究發展歷程

在國外的研究中外語教師、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師及雙語教師都被認為是第二語言教師(Gloria Velez-Rendon,2002)。外語教師發展的觀念歷經培訓-教育-專業發展的轉變過程,其研究也經歷了從不被重視到成為當代課程研究重心之一的發展路線。

1977~1987年間全美只有78篇關于第二語言教師的文章,內容包括全面陳述教師行為、教學助理、大學的教學專業準備、在職進修機會、督導以及教法課程等,其中只有8篇是基于數據的論文(Bernhardt & Hammadou,1987)。著名TESOL組織的學術刊物TESOL Quarterly于1980至1997年之間只有9%的文章是以語言教師準備為主題的(Freeman & Johnson,1998)。美國出版的另一本以外語教學為研究方向的知名刊物Modern Language Journal在1990至2000年之間發表的關于教師研究的文章只占七分之二(Schulz,2000)。

1996年Freeman & Richard出版了第一本關于第二語言教師教育的專著。TESOL Quarterly于1998年以全期登載的形式專門討論英語教師教育問題。研究內容涵蓋了職前教師教育和在職教師教育,盡管研究的范圍和復雜程度不同,但其研究的核心內容就是教師的發展問題。Schulz(2000)總結出當前對于教師發展所關注的主題有:

(1)教師過去經驗的作用;

(2)教師教育項目及職前實習的作用;

(3)教師的信念和教學決策;

(4)反思的作用;

(5)合作的作用。

Gloria Velez-Rendon(2002)對第二語言教師教育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描述,強烈呼吁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研究,并提議在教師準備中使用反思法。Auli等(2010)提出:

(1)教師教育是高等教育;

(2)碩士學位是高層次概念模式的保障;

(3)教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教育學思想的、反思的、探究性教師。Noriko Ishihara(2010)認為應持續不斷地將教育語用學更加系統地融入教師教育項目中,教師應更加專業地準備好更新知識并決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Graham Crookes(2010)對語言教師哲學領域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強調要明確語言教師的目的。Heather & Eduardo(2010)認為從外語教師培訓向外語教師發展的轉換證明了外語專業的學生長期發展的需要并號召關注外語專業畢業生的過程和產出之間的共生關系。他們的號召暗示出外語教師發展與生態學的契合。

2001年、2004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四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師資培訓和教師發展研究被列為大會中心議題之一(賈愛武,2005)。目前研究者有的關注外語教師發展現狀及問題,有的關注外語教師發展研究的反思。

國外很多學者對傳統的第二語言教師教育研究發出了概念重建的呼吁(Freeman&Johson,1998;Freeman &Richardson,1996;Richard & Nunan,1990; Schulz,2000)。國外對語言教師的研究不僅強調教學技能的培訓和理論素養的教育,更強調教師自我反思意識及促進的途徑。語言教師教育的原則及內容的理論基礎還未建立,但研究語言教學過程發現的有效語言教學理論依然可以成為其原則及內容的一個來源。

國內對第二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關注多但理解的還不夠,多為介紹和引用國外的原理和概念,只有個別學者結合國外相關概念作了界定。對教師素質結構研究最多。研究思路以模仿套用國外思路為主,缺乏原創性、本土性研究。近年來,外研社推出了外語教師發展研究的系列專著。

三、最新發展趨勢

近年來,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科研不能簡單照搬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要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必須要改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相互脫節的局面,敘事研究能夠表達教師個人思想、觀念、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以及對其收到的效果進行反思,是一種新視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敘事研究最初于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教育領域內興起,90年代末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敘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強調教師作為教育發展和教育研究的主體參與者,強調教育經驗的直接聯系,將教育研究轉向教師的現實生活,鼓勵教師去敘述自己的故事,在述說中自然反映教師的教育經驗、教育行為和教育思想等等(王秋芳,2008)。

網絡環境的健全和發展促進了教育敘事網絡平臺的創建,如“博客動力”中的“教育敘事”專區吸引了大量參與者。2004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正式把教育敘事研究和教育Blog納入教師信息化專業培訓課程,將網絡教育敘事與教師專業發展聯系起來。以學校或地區為單位的教育敘事網絡平臺大量建立,這充分說明網絡教育敘事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朱治國,2006)。

20世紀初,生態學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生態學原理向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教育學和生態學共通的方法論語境,為教育學與生態學的結合提供了可能(王芳等,2012)。因此,將外語教師發展和教育生態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對我國外語教師發展進行研究符合當下的研究趨勢。外語教師發展能夠在生態學的啟示下進行概念重建,對外語教師發展的研究必須拓展到其生存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以期實現外語教師發展的本土化研究。

王曉靖(2009)將大學英語教師發展與生存環境相結合,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理論模型。林輝(2011)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探討了中學英語教師的發展。張軍民(2012)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綜述了外語教師知識結構方面的相關研究,提出在新形勢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培養的重點在于優化現有知識結構,并且探討了相關的優化策略。周穎(2012)則對網絡生態系統中英語教師的生態位進行了探究。

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外語教師的發展可看作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教育的發展,這個生態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對網絡生態系統中外語教師的發展也是目前外語教師發展的一個趨勢。

毋庸置疑,對網絡環境生態環境中進行的敘事研究必將是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必經之路。

四、結語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是將決定教育的質量。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對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必將緊跟時代步伐與當前環境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賈愛武.外語教師教育與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5.

[2]林輝.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中學英語教師發展[D].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王芳,劉昊.教育研究中的生態學:從隱喻到方法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2.

[4]王秋芳.教育敘事研究—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D].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王曉靖.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理論模型探究[D].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張軍民.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高校教師知識結構優化[J].新鄉學院學報,2012.

[7]周穎.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英語教師生態位探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

[8]朱治國.網絡教育敘事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于張家港地區H學校教師成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Auli Toom,Heikki Kynaslahti,leena Krokfors,Riitta Jyrhama,Reijo Byman,katariina Stenberg,Katriina Maaranen & Pertti Kansanen,Experiences of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

[10]Bernhardt,E.& Hammadou,J.A decade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7.

[11]Freeman,D.&Johnson,K.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98.

[12]Freeman,D.&Richards,J.,Teach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Gloria Velez-Rend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

[14]Heather Willis Allen & Eduardo Negueruela-Azarola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Professors of Foreign Languages: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

[15]Odum,Eugene P.Basic ELcology[M].New YorkL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83.

[16]Graham Crookes,Language Teachers’Philosophies of Teaching:Bases for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Lines of Investigation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10.

第8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劉步塵(家電行業觀察家):海爾這個企業有點一言難盡,2004年它是國內第一家邁過千億門檻的家電企業,此前它都保持了32%的增速,但此后就開始慢下來了,主要原因是產品技術突破不大。雖然海爾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白電企業,但它不具有技術領先性,在國際市場走的是低端路線,始終很難擠入國際品牌之列,來自國際市場的營收空間和利潤空間很小。在國內,海爾冰箱和洗衣機市場占有率很高,近幾年遇到天花板,但它的空調和彩電市場份額不大,再加上在海外市場沒太大的突破,海爾一直在思考怎樣發展得更快。

席酉民(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張瑞敏很早就說過,在網絡時代所有企業必須尋求更靈活的有機體,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讓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更優化、更方便。同時,張瑞敏認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基本上是copy和follow其他國家企業的腳步發展。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所有企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中國企業把握住這個機會,有可能成為一個節點。海爾試圖借助網絡化的機會,進行一些探索、創新,從而引領未來企業發展。

《新營銷》:小微企業對海爾意味著什么?

洪仕斌(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當公司的職務和薪酬不能滿足員工的發展,只有解放他們創業,成立小微公司,這樣的人創業有一個好處,懂得企業和產品,放大企業的價值,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譚朝兵(敦遠管理顧問公司高級合伙人):海爾去年成立了130個左右的小微企業,今年還要進一步推進。它們雖然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但還是在海爾的組織架構里,對于這些在線員工,海爾內部有控制機制。不過它們核心的捆綁還是利益,如果海爾不能滿足它們的利益,可能會面臨它們出走的情況。

席酉民:海爾的目標是為客戶服務,小微企業想掙錢也是為客戶服務,大家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關鍵在于分配機制是否能結合起來,小微企業能否得到支持,讓它們的利益得到很好的實現。對于海爾來說,最重要是讓它們相信海爾服務平臺是最有利于自主經營體運營,最容易讓小微企業切入,這樣就能捆綁住它們。最重要的是企業能否形成生態圈,生態圈環境越好,寄生的企業就越多。

《新營銷》:海爾提出生態圈概念,從制造型企業轉為服務型企業,應該如何看待海爾的生態圈?

洪仕斌:構建生態圈就是構建價值鏈,很多企業都應該做。互聯網思維可能是海爾的轉折點,給它帶來新的增長。“產品平臺+客戶價值”是生態圈的關鍵,互聯網思維最關鍵是有什么樣有黏性的產品,所以構建生態圈最關鍵的一點是有怎樣黏性的產品來打造平臺。舉一個互聯網企業的例子,騰訊靠QQ黏住了幾億客戶,開發QQ游戲、微信、微博、理財通等后續產品。騰訊產品的發展關鍵是建立了生態圈,而且還可以幫助用戶建立自己的生態圈,這是最大的價值。海爾要轉變為服務型企業很難,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具有黏性的服務產品。

劉步塵:從過去幾年研究海爾發現,海爾推出概念的速度很快,但并沒有真正對它產生貢獻。尤其是海爾最近提出的戰略轉型——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讓人捏了把汗。全球還沒有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成功轉型的案例,海爾是典型的制造型企業,步子邁得太大,有可能丟掉了制造企業的固有優勢,而在服務型企業方面卻未必能形成真正的影響力。海爾想學蘋果做服務科技型企業,但有兩個基本的前提:首先,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牢牢占領行業鏈最頂端的位置,把產品方案交給別人代工。其次,擁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公眾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高。從這兩個標準看,雖然海爾號稱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但白電產品的核心技術不是它自己開發的,而且品牌影響力僅限于中國。

譚朝兵:海爾做平臺型企業,需要引進外部一流資源,從傳統企業轉變到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可能導致外部資源很難無障礙進入。海爾和外部資源嫁接的模式是要實現利益最大化,海爾能否為這些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平臺建設和生態圈建設是否有競爭力?對于外部資源來講,要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它們不會僅僅忠誠于海爾,還會尋找其他企業,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上,兩者可能不一致。海爾幾年前引進一流資源打造了水晶洗衣機,由于核心技術不是海爾研發的,國內很多大的競爭對手馬上跟進生產。

席酉民:制造型企業主要關注產品制造,但服務型企業首先關注的是用戶,從產品導向到客戶導向,圍繞客戶組織所有背后的服務,可以通過網絡組織全世界生產。海爾轉型關注客戶需求后,它的制造業只是滿足客戶的一個措施。海爾通過供應鏈網絡、圍繞客戶需求,把制造整合起來,為客戶服務,是未來企業取勝的核心。但這種做法風險很大,尤其是制造業出身的企業。目前從海爾的發展和規模看,前面的路很艱難,下一步看它傳統行業跟互聯網如何結合,如果結合得好,可以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如果結合不好,內部管理不到位,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問題。

《新營銷》:自2005年起,海爾不斷提出新的管理概念,它內部的適應性如何?

洪仕斌:研究一家企業要看它所處的背景。從結果導向看,從2006年開始,國內家電行業銷售翻倍增長,但是海爾的發展速度放慢了。這個時候恰恰是海爾管理概念提的最多,一個人提出很多概念也是他最無奈的時候。海爾一直提出概念,在求變,前提是有壓力,它在不斷調整,尋求突破的方法。

第9篇:生態網絡概念范文

關鍵詞:生態學;網絡課程;教學環境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向教學的網絡平臺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網絡課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老師和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通過利用網絡資源提供更加豐富的課程資料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1]。

網絡課程的質量是影響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網絡課程越來越多地用于教學,其質量也逐漸受到高校網絡課程執教者的廣泛關注。培養優良的教學環境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學網絡課程建設的意義

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強,內容涉及廣泛的自然科學,也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及地理科學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高校對生態學這門科學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大[2]。

生態學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要強化學生的生態倫理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傳統的課程教學以說教式授課為主,偏離實用性原則,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網絡課程是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學新體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學生的參與度和臨場感,是新世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3]。

網絡課程教學因其具有信息儲存量大、教學資源共享等優勢,可以有效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助于緩解高校面臨的教育資源及師資匱乏等方面的壓力[4]。

生態學網絡課程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將其融入到生態學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學環境使得師生之間獲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機會,極大提高了師生之間的協作性和交互性,從而加深學生對生態學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二、生態學網絡課程的內容

1.生態學網絡課程的內容選擇

筆者所建設的生態學網絡課程是以淮陰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中生態學的基本內容為框架編寫的,同時,兼顧環境科學、生物科學及地理科學等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

(1)教材選擇。教材建設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國內生態學教材強調以教師為本,且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節奏,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對滯后。和國內教材相比,國外教材具有獨特的邏輯結構和創新的思維方式,側重于對問題、方法和結論的歸納、理解、比較。在引入國外原版教材時,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選擇,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梳理改進,使之適合國內學生學習。

據此,淮陰師范學院選擇了由Aulay M等主編的《生態學》作為本門課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楊持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態學》作為輔助教材,以補充旅游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重點內容,這樣將實現生態學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不至于導致教學內容顯得空洞乏味,從而避免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脫節[5]。

(2)課件制作。目前,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材配套資源也很多,教師可以在參考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制作適合本校實際教學環境的課件。課件表達方式應以英文為主,但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點、難點問題,要采用中英文對照方式,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邏輯對國外原版教材的章節次序重新進行調整來安排課件內容[6]。

為了降低語言難度,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外國教材,包括圖片說明、動畫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教學內容情景化,并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更新和補充一些有關最新研究成果的內容,保證每一節課的課件都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同時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適當播放相關英語視頻,以促使學生加深印象,增強學習興趣;使教師提高授課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拓展學生視野[7]。

(3)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最受用人單位青睞的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適當開展實驗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當中,啟發學生提高科研興趣,并加強野外實習工作,從而讓學生增加感性認識,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學策略也應傾向于向教學過程轉變,教學方法上應更注重采用生動活潑的創造性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每次課前的五分鐘,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演講,指出演講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在授課過程中加入大量國內外案例分析,使得相關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知識。還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和課堂內容相關的已,然后以PPT的形式來展示,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效果。生態學網絡課程開發的目的是用來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要求界面設計簡約,模塊清晰,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很快熟悉操作過程,并能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優質而高效的學習咨詢平臺開展學習,同時為教師提供一種更優良的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達到教學目的。

2.生態學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在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網絡環境充當更為重要的角色,它為學生提供進行探索的平臺。網絡教學資源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豐富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是發揮網絡課程輔助教學功能的基礎[8]。生態學教學資源采用模塊化組織方法,包括課程介紹、教師信息、教學資料、網上交互和外部鏈接等模塊。

課程介紹模塊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它使學生在上網選課之前對生態學的教學目標、課程性質、教學內容與安排等進行初步了解。在教師信息模塊中,介紹任課教師的基本概況,包括主要開設課程、具體研究領域、研究項目和成果、教學經歷及獲獎情況等,便于學生了解教師,并就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教師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在教學資料模塊中,上傳課程教案、課程課件、教學錄像、教學筆記、課程作業、在線測試等,便于學生課后開展自主學習,鞏固學習成果,獲取更豐富的專業知識。網上交互模塊中包括課程問卷、教研探討、答疑解惑、課程通知等。

課程問卷有利于獲取學生對本門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議,教研探討有助于提升學生教研和科研興趣,答疑解惑專區上學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問題,請其他同學或者教師在線進行解答,解決師生之間交流少的問題,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學習難點和共性問題。課程通知用于在臨時改變課程教學方式的時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準備工作。

由于生態學涉及生物、環境、地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學科交叉性特別強,所以,為了加強對生態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并及時了解生態學的最新信息和發展動態,在建設網絡教學資源時設置了外部鏈接模塊。

外部鏈接模塊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國內主要生態學專業期刊網站鏈接,如《環境學報》 《環境科學》 《中國環境科學》 《生態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生態學雜志》《生態環境學報》等。同時,在外部鏈接模塊中還為學生提供了國際著名生態學專業期刊網站鏈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地獲取與生態學相關的國際信息,為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小結

總而言之,為了建設優質精品的生態學網絡課程,應特別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培養[9]:①采用教學和科研結合的方式授課。在授課過程中,針對課程內容,老師從提高學生科學研究素養的角度來進行授課。分析各個章節的具體內容,篩選和安排合理的實驗設計,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完成整個實驗,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實驗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強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在課程講授與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及設計的過程中,使實驗實習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由從事科研的教師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動態實習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辦學特點開展教學設計,努力開發出豐富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并不斷加以完善和更新,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學服務和教學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創建出一門好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王 強,宋 霞.無機化學網絡課程建設與雙語教學環境的培養[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劉云超.生態學教學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吳志虹.網絡課程建設在提高系統解剖學教學質量中的實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8(6).

[4]李海霞,楊 薇,宋吉善.從教育經濟角度反思網絡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02(1).

[5]張 璐,蘇志堯.森林生態學雙語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林業教育,2007(4).

[6]談鳳笑,馮遠嬌,曾任森,等.環境科學類專業《普通生態學》雙語教學實踐與問題探討――以華南農業大學生態學課程教學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0).

[7]龐 瑋,王開勇,楊 樂,等.對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溫玉清,尚 偉,劉長久.《理論電化學》網絡課程建設存在問題及改革措施[J].高教論壇,201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19+韩国主播青草vip视频 |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 99精品在免费线视频 | 欧美黄a | 久草福利资源网站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偷拍自拍 | 久草手机在线播放 | 99视频精品在线 | 欧美另类videosbestsex视频 | 老司机亚洲精品 | 久久久久久在线 | 狠狠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 另类视频综合 | 国产成人午夜性视频影院 |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w | www.三级|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 一级女性全黄久久生活片 | 久青草网站 | 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片 | 另类二区三四 | 2022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成人毛片视频 | 131的美女午夜爱爱爽爽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成人全黄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99re6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小说 |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免费观看成为人视频 | 日韩免费一级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 欧美成人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99a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