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中醫基本治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基本治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基本治則

第1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而傳統白酒企業,一方面在與這些資本的經營實體形成利益性聯盟后,延伸了自己的產能,另一方面也在尋求深入地挖掘和利用自身的核心優勢,為自己的發展構筑堅固的防御性壁壘。

但不管怎么樣,筆者以為,無論是白酒業的新生勢力,還是舊有的傳統勢力,都不能離開以品牌為中心的市場運作,都不能離開資本和營銷創新的兩個基本點 ,都不能離開與聯盟伙伴的誠信、共生和共贏的三項基本原則。這三個原則是決定白酒發展的最為關鍵的核心因素。此因素是一直以來共同支撐白酒新舊勢力不可或卻的重要資源。

一、 一個中心:以品牌運作為中心

產品是支撐品牌運作的載體,品牌是市場運作的中心。一個產品如果最終形不成一個品牌的運作,那么這個產品是注定要失敗的。品牌是產品向消費大眾傳遞其自身價值的一個濃縮的表現,無論是舊有的傳統白酒,還是新生的白酒勢力群體,都是圍繞著品牌的運作以及如何去演繹品牌的內涵等一系列所涉及到的工作核心來開展他們的營銷活動。我們也能發現,凡是沒有注重品牌運作的白酒產品在市場上存活 時間都是非常短暫的,沒有把品牌運作視為自己的戰略要點,也是導致產品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我們常感嘆的白酒產品“一年喝倒一個牌子”主要癥結之一。

所以,品牌的運作成為了新老白酒勢力發展的尤為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茅五劍”也好,還是“金六福”、“水井坊”、“國窖1573”,其發展的過程都無不證明了品牌的力量成就了他們的輝煌。

二、 兩個基本點:以資本和營銷創新為兩個基本點

品牌的運作,除了產品外,還需要不同的資源去支撐,其中,資本 和營銷創新是其發展的最為主要的兩個 載體。近些年來,業外資本在白酒行業所演繹的許多故事,催生了一個不容行業忽視的新生白酒勢力。他們的許多不同于傳統白酒的運作模式,顛覆了很多傳統的營銷規則。金六福依附于這兩個重要的市場運作資源,創造了金六福品牌發展的傳奇,就是一個證明。

這些年來,資本的力量釋放出了無限的潛能,而正是這些能量,白酒業的發展過程才充滿了更多不可以預知的競爭局面。雖然有很多業外資本沒有取得理想的業績,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足以為后來者的白酒經營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個更為有利的競爭平臺。

傳統的白酒勢力在最近幾年內也在積極的尋求突變,也在考慮運用資本和營銷創新這兩個因素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新老白酒勢力從運作的很多方面,都是在相互交叉的狀態下進行的,新勢力的出現不僅是帶來了這兩個資源的優勢,同時也為傳統白酒的發展探詢了一條可持續性的出路。

三、 三項基本原則:以共信為原則、以共生為原則、以共贏為原則

五糧液集團針對白酒業的混亂無序的狀況,開始擔負起凈化市場的領導角色,引領著眾多的白酒品牌和經銷商共同去遵循誠信經營的規范性秩序。但誠信機制的建立,卻是一件很復雜的工程,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利益的因素不太好形成互動的局面。所以單方的誠信經營由于得不到另一方相應的響應,而流于形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兩方達到良性的互動格局,還是需要把誠信的涵義更加深化一下,把誠信的機制從最初就圍繞著互動與共識來進行運行。這就是,對誠信的一種更為全面的延伸,也是行業良性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以共信為原則,集中體現了越來越理性的市場運營和消費環境的基本要求。新老白酒勢力的共信機制不僅要在內部建立,而且也要在雙方之間同步的建立起來。

我一直比較贊同瀘州老窖集團在近些年所倡導的“共生”理念。在行業內很多管理決策層面上的領導者都對這個理念提出了肯定。共生理念的運用絕不只是一個形式和口號,它是決策者突破思維局限和上升到更高的戰略管理層面上的一個標志。瀘洲老窖的形象產品---國窖1573就是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在高端產品的陣營里成長起來的。這也是瀘洲老窖的前總裁袁秀平為什么會在集團的經營戰略里把共生的原則作為綱要以推進集團的發展的緣由所在。共生,是引導競爭者不是把對手消滅,而是要共同創造一個把行業更進一步做大的基礎。同樣,新老白酒勢力的對決并不是有目的相互割據對方的轄區,而是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第2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關鍵詞]  課程改革  教師角色  基本職責 

    誘導學生   自主學習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紀中小學課程由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歷史將由此開創。而實現這一歷史轉變的主要角色,是千千萬萬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和學生。因此,承擔這一歷史使命的主體角色必須和新課程一起更新一起發展。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于教師。隨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學生角色基本職責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基本職責,也必須與時俱進地隨之轉變;并作出言簡意賅的基本解讀,以便千百萬中小學教師的領會和操作,推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一 傳統教學角色基本職責的歷史演變和歷史局限

    千百年來,韓愈《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直被尊奉為教師角色與基本職責的經典解讀,根深締固地影響著我國的學校教育和教師行為。這種解讀,有其歷史的積極意義,也有其時代的歷史局限。上世紀末,依據填補歷史空白的首部《教師法》,雖有“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1] 的新說法,但教師行為并未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隨著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推進,隨著“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確立和貫徹,對于教學角色及其職責、行為、作用的討論空前廣泛,空前深入。人們從國家、學校,組織、管理,科研、創新,文化傳承、社會發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賦予中小學教師種種職責;從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學教師承擔種種角色。從傳統的春蠶、蠟燭、園丁、人梯、助產士、人類靈魂工程師……到現在的向導、參謀、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管理者、參與者、促進者、激勵者、對話者、合作者、咨詢員、催化劑,等等——這些探討和演繹,對于全面了解和全面發揮中小學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說,角色是社會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角色體現著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權利義務和基本職責。從小農經濟時代到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的教學,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許慎《說文解字》);師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傳統的教師在扮演著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發達的社會,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說教者,是有學問的尊者和活的教科書。教師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沒有教師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天地君親師的威嚴和霸道,傳統的學生角色只能是馴服的羊羔。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的描繪;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乏味讀書生活的回憶;查魏巍《我的老師》全文對三位老師的不同介紹;聽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襲擊”和同學背地里喊老師“陳老太”、“老古董”敘述;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傳統教學,師生關系,其歷史的演變和局限,或許可由此而見一斑。這些是藝術的真實,也是生活的真實。

    在目前中小學傳統教學中,學習(讀書),或者更確切說——接受學習(被動讀書),作為傳統學生角色的基本職責應該說也是很明確的,甚至是唯一的;與之相應的,這時教師角色的基本職責,最傳統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教書——按書教學生讀書(按課本給學生講課)。幾十年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一直是統一內容和標準、材和教參、統一考試和檢查。人民教師一切行動聽指揮,已無昔日塾師那樣的“課堂主宰者”的風光和自由。無奈的教師只能被動地且必須嚴格地執行教學大綱考試大綱課程計劃,忠實地做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考試內容的教書匠。無奈的學生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書本知識、考試內容,成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信息的容器、應試機械人。教學雙方同在無奈地扮演著被動的角色,被動地履行著無奈的職責。教師只是既定課程的講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傳道授業解惑”與“教書育人”只剩“傳道”與“教書”,教師只能僅僅是作為書本知識傳授者在苦苦支撐著自己的角色。

    二  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第3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亞健康是一種功能不足,介于非病非健康狀態,也是許多疾病的前期癥兆。中醫稱為“未病”,為陰陽失調所致,中醫治“未病”是指既要未病先防,同時要已病防變,調節陰陽平衡是預防和治療嚴健康的基本原則。

1現代醫學

對亞健康的基本認識現代醫學認為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之稱謂[1],是一種生理機能低下的狀態,亞健康狀態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癥兆。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癥,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并無不同[2]。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未及時調理糾正,可進入“潛臨床”狀態[3],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出現軀體亞健康,心理障礙,社會適應性、道德方面活力下降、適應力減腿 。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三種減退[4]: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亞健康表現錯綜復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反應程度的一種狀態,體格檢查并無器官上的問題,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

2中醫對亞健康的基本認識

我們通常說“疾病”,祖國學認為“疾”與“病”是兩個不同含義。“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病”。這種患病的狀態,現代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醫學中稱“未病”[5]。

中醫學認為,人體陰陽平和,陽氣固守,兩者相互調節,維持其相對平衡,即“陰平陽秘”,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如果來自內外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失去應有的調節能力,即“陰陽失調”,就是在未有顯著疾病征兆之時,出現虛損或某些功能不足,但不一定是有病,現代人們所謂的亞健康狀態,中醫稱為“未病”。對“未病”的解釋則不應簡單地認為是沒有疾病,而應視為人體在未呈現明顯自覺癥狀及體征前的各種狀態。它既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狀態,也可是某些疾病的潛伏、隱匿階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穩定期以及尚未發生和認識的無癥狀疾病等,這些亦可稱為未病狀態。

3陰陽失調是亞健康的主要病機

中醫認為陰陽失調是亞健康的主要病機,辨別陰陽偏盛偏衰是治療亞健康重要基礎[6]。人體以陰陽為代表的臟腑、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協調是最佳狀態,一言以蔽之:“陰平陽秘”,即完全健康。一旦陰陽之間這種平衡狀態出現盛衰之偏,可以概括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痰濕、血瘀等諸證,人體就會出現各種趨向病理的亞健康狀態。中醫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平衡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陰平陽秘”,這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是體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在機體體的自身平穩調節作用下達到內環境與外環境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果能維持平衡則機體各功能系統正常,如果“陰陽失調”,不平衡機體就會不正常,也可能出現“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只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疾”或“病”的發生、發展,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偏衰,“陽虛側寒,陰虛側熱”、“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皆為“陰陽失調”所致。

4中醫治“未病”在防治亞健康中的作用

中醫學倡導“消患于未兆”。“未兆”,中醫以“治未病”為先的原則。“上工治未病”的觀念,是中醫“治未病”重要學術思想,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臂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千金要方》也提出,“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中醫“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一方面是強調“未病先防”,另一方面是重視“已病防變”。亞健康也即中醫的“未病”狀態,從健康到亞健康的預防,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陰陽的平衡和順;從亞健康到疾病的預防治療,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未病的思想,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即健康”的理念,為亞健康狀太的調治指明了方向。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提出臨證做到“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防治亞健康從整體的調節平衡出發,使陰陽平衡,臟腑氣血失調恢復正常。具體體現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調節陰陽平衡是中醫學治療的基本原則,常以益氣溫陽、滋陰降火、健脾祛痰、清熱利濕、理氣活血等治法,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調節到正常體質,達到“陰平陽秘”,及時防止疾病的發生,從而防止疾病的發展。

轉貼于

5調節陰陽平衡,防治亞健康調節陰陽平衡

為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基本原則[7],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平衡協調的有機體,《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里的“平”與“秘”均指平衡,是以陰陽平衡為綱,是“精神乃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素問·調經論》也對平人進行定義:“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正常機體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出現一定限度內的偏失,未成顯著疾病的狀態即可為亞健康。根據陰陽盛衰,利用藥物“溫、熱、寒、涼”之氣,“升、降、沉、浮”之性,可單味,也可復方,逆其病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以期平衡。如情志抑郁,胸脅脹痛或痞悶不舒,善嘆息,月經不調者,為氣郁,可疏肝解郁調理;如癥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精神萎靡之氣虛證。可益氣補虛。對于在大常生活中,并不是補藥或保健品人人皆可服用,要根據其性味之偏加以選擇。因其性有寒熱之異,補有陰陽之分,偏瀉者亦不乏有之,謹遵“陰平陽秘”,來養護正氣。因此在使用時,要全面了解它的功效特點,根據體質的陰陽盛衰,最好在中醫醫師的指導下選用。飲食要營養全面合理,既要重視五味對人體的促進作用,又要防止五味太過而損傷五臟。《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當是對合理飲食的極好指導。調和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中醫幾千年的養生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出多種方法:運動、氣功、導引吐納、情志療法等。陰陽平衡要求大家在方法選擇上注意勞逸結合,平衡適度。早在《內經》中就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寒暑過度則傷形,七情過度則傷神”。例如喜可讓人情志愉悅,血脈通利,但過喜則“氣緩”傷心。適量運動可促進氣血運動,疏通經絡,改善體質,增強機能,但過勞則傷津耗氣。總之要“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適合個體為法,以“陰陽平和”為度。亞健康證候表現錯綜復雜決定了其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無論何種方法,只要秉承“辨證論治”的原則,以“調節陰陽平衡”為宗旨,就是合理的方法。傳統中醫理論對此類疾病的病因病機有明確認識,并具有豐富的防治經驗,經過深刻研究,必將為亞健康的防治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錢會南.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的特色優勢.遼寧中醫雜志,2006,33(6):660.

2王瓏德.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對我國人民健康的影響及其防治原則.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2):1031-1034.

3夏忠誠,李敬會,趙霞.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狀態芻議.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113(1):4.

4周英,尤黎明.產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及應對措施.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15.

5趙歆,陳家旭.亞健康狀態常用評估方法.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4):709.

6姚秀琴.傷寒論治未病重在脾胃.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1(2):101.

第4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關鍵詞] 辨證論治;臨床應用;思維方法

[中圖分類號] R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b)-085-02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的診斷原則和治療方法,它包括辨證和論治兩方面內容。辨證是以四診所收集的病史與現癥為依據,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綜合分析,最后做出正確診斷;論治是在判定疾病病因、病性的基礎上,進行立法、選方、用藥。而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將脈、因、證、治與理、法、方、藥八個方面有機融合的過程,它不僅遵循法從立本、依法統方、據方遣藥的基本原則,又依據具體情況謹守病機,把握標本,相機權變,隨癥加減,靈活運用。可見,辨證論治既是中醫的理論法則,又是中醫臨床治療學的特色,也是中醫臨床診療思維的一般模式。

1 四診合參,辨識病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醫學的靈魂,是總的指導思想。辨證論治的過程是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它十分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因病制宜,既原則又靈活。然而中醫辨證方法有多種,如病因辨證、經絡辨證、氣血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等,診斷中不論運用哪一種辨證方法,都不能降低其應有的地位,必須把握以下原則[1]:一是四診合參:望、聞、問、切四診,是詳細采集證候資料的手段,必須緊密結合,才能對疾病有周密的觀察與全面的了解,只有四診合參,才能見病知源,得出正確的診斷,準確治病。二是辨識病證:辨識病證即識病,包括辨清疾病的類別。臨床上,有顯著特征的疾病一般比較容易辨識,而有些疾病要通過對病因病機的分析才能識別。要準確識病,首先要抓住主證:每一種疾病都有不同表現及其復雜癥狀,但其中必有反映病變的本質,決定病變病理的全過程,影響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中心環節或癥狀,這就是主證[1]。抓住主證方能正確辨證,恰當論治。如六經辨證,它以六經作為高度的概括,每“經”都有各自的主證,故據“經”則知邪的來去之路,據“經”則知病的范圍大小,這就使我們在辨證時一目了然。例如,若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則知為太陽經證,從而決定解表為治則,選擇桂枝湯或麻黃湯適當的方劑[2]。其次要觀察變化,即從疾病發展演變中辨證。疾病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變化又常是復雜多端而迅速的,因此辨證必須善于從變化中去識別。如太陽傷寒證,今天病在太陽,明天就可能發展到陽明,或傳變至少陰,所以不但疾病初期要辨證,而發展演變中也要注意觀察,不斷辨證,以便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治療措施。另外,要分清異同:辨證中應對各種證候進行分析,注意“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即是在相似的證候中,找出各癥之間的區別。如頭痛發熱一癥,太陽與陽明兩經均見,這是“同”,但又有太陽、陽明之分,這是“異”,并以此指導治療;“異中求同”,即是注意從不同的復雜癥狀之中,發現共同之處。如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二癥不同,這是“異”,但不論中風或傷寒均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同”,故均屬太陽病,皆予辛溫解表。不論“同中求異”還是“異中求同”的辨別方法,均須掌握疾病的內在矛盾,才能正確處理疾病。

2 辨證求因,治病明本

辨證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核心,通過辨證要達到一定目的,就必須在辨證中注意[3],一是辨證求因:求因即審證求因。經過辨證,了解病情,求得病因。疾病是復雜多樣的,又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要正確認識疾病,就必須根據一系列的具體證候,綜合分析,是外感六,還是七情內傷,或飲食勞倦,或跌打損傷,找出疾病的原因和證候癥結所在,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確切依據。二是辨證定位:定位是指判定病變的部位。根據具體證候,綜合分析,辨明疾病的部位,或在表在里,或在經在絡,或在臟在腑,或在上在下等,判明病位,知其病所,按其病所,遣方用藥。三是辨證定性:辨性是辨別疾病的性質,寒熱虛實是一切病變中最基本的性質。判明病位之后,則應根據其諸證表現,結合八綱,分析疾病性質,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屬虛屬實,或寒熱錯雜,或虛實相兼,從而決定疾病的屬性。四是辨證明本:明本即“治病必求其本”,是指在分析發病的病理機轉中,根據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來探求哪一個臟腑或哪一種病理變化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從而為治病求本提供先決條件。明本是針對病機而“求因”的具體化,使病機的主次以及因果關系得以明確,是確定治則的直接依據。

3理法方藥,辨證施治

辨證是為了施治,施治是根據所辨出的“證”,確定治療原則,處方遣藥[4]一是立法:立法是確定治療法則。經過辨證,明確了病因,判定了病位,分清了病性,確定了診斷,繼之則應依據辨證結果,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如頭痛一癥,有外感與內傷之別,有屬表和屬里之分,又有寒熱及虛實之異,判明之后,方可處方用藥。二是選方:選方是根據治療法則選用適當的方劑。方劑是針對證候而設,有固定的組成配伍,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如麻黃湯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用治外感風寒,無汗而喘之表實證。方中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為君藥;桂枝透營達衛,加強君藥發汗解表,為臣藥;杏仁瀉肺利氣,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散瀉平喘之功,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并能潤肺化痰,為使藥。因此,要選擇好恰當的方劑,必須熟悉方劑的組成、方義、藥物配伍及適用范圍。三是遣藥:遣藥是在選定方劑的基礎上,隨證加減藥物,因為病癥復雜多變,很難有一定的成方與具體病情完全吻合。如桂枝湯,該方由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見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活浮弱、舌苔薄白等癥。若在此證候基礎上,兼有宿疾喘息,則可加入厚樸以下氣除滿,杏仁降逆平喘(即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若在桂枝湯證基礎上,因風邪阻滯太陽經脈,以致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而見項背強幾幾者,可加葛根解肌舒筋(桂枝加葛根湯);又如桂枝湯證因誤下而兼見胸滿,此時桂枝湯證仍在者,因方中芍藥之酸收,不利于胸滿,則當減去芍藥,以專于解肌散邪(桂枝去芍藥湯)[5]。由此可見,根據病證的具體情況加減藥物,是對方劑的靈活應用,使之更切合病情需要的關鍵。

總之,四診、識病、辨性、定位、求因、明本屬于辨證的范圍,是辨證論治中“理”的部分;而立法、選方、遣藥則是論治的具體措施,這樣就構成了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的統一體[6-7]。

[參考文獻]

[1]王憶勤.中醫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85.

[2]許濟群,王綿之.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6-61.

[3]牛廣斌,牛敬憲,王麗芳.中醫疑難雜病辯證論治臨床思維的探討[J].疑難病雜志,2007,6(1):52-54.

[4]萬文謨.辨證論治思維探析[OL].臨床智庫醫學網站,[2007-09-26]. 省略.

[5]李宇銘.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09-04]. 省略/Clinical/

[6]張伯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20.

第5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隨著腦科學的蓬勃發展,人類對腦系疾病的認識日漸提高。而傳統中醫以“心主神明”作為臟腑辨證體系的核心思想,對頭痛、眩暈、顫證、中風、癲狂、郁證等諸多腦病多從五臟論治,而一直未能明確腦在神志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給腦病的辨證治療帶來諸多理論困惑和沖突,制約了中醫腦病理論和臨床的健康發展。而“腦主神明”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于腦,承認腦在精神活動、感覺、知覺、運動、情緒、意志等的中樞地位,拋棄傳統藏象學說對腦病認識的缺陷,從辨證論治方面探索中醫腦病證治規律,進一步提高中醫藥防治腦病優勢,已成為中醫理論創新和實踐的突破口[1]。

1 腦主神明的文獻沿革

數千年來,“腦主神明”論一直以非系統的、散在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著。《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腦為髓匯聚之處,是精神意識思維的物質基礎,由人體最精微的物質組成。《素問·脈要精微論》明確指出“頭者,精明之府”,腦髓是人精神智慧產生之處;而且“諸髓者,皆屬于腦”(《素問·五臟生成》),一般稱顱骨內之髓為腦髓,風府穴位以下脊骨內之髓為脊髓,脊髓經項后髓孔上通于腦,合稱腦脊髓,另外還有骨空內的骨髓。后世醫家多宗此說,如《金匱玉函經·證治總則》曰:“頭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確腦就是人體最高主宰。

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厥頭痛》亦載“頭為心神所居”,認為神統于心而宅于腦。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灸法門》曰:“頭者,人神所注,氣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絡上歸頭。”首次闡述腦是通過經絡發揮腦主神明功能的。及至明清時期西醫東漸,越來越多的醫家已認識到腦具有感覺和支配語言、記憶、運動的功能,《普濟方》云:“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聚。”強調腦總統眾神,是精神、意識、思維的核心;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指出“腦為元神之府”;《醫學入門》首次提到“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區別,“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將“心”分為有形之心和無形之心,后者即為腦髓。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腦髓說》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并根據“氣虛”、“血瘀”等,創立系列治療腦病的方劑,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癲狂夢醒湯等,豐富了腦病的治則和方藥,為中醫腦病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50年來,中醫腦病理論和臨床得到較大發展,

初步形成了中醫腦病學科。

2 中醫兒童腦病的理論框架

中醫兒童腦病理論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究六、七情、痰飲、瘀血、飲食、疫毒、外傷及先天稟賦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于小兒腦髓,導致腦主神明功能失常或髓失其養,并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探討和建立中醫腦病文獻學、病因病機、辨證規范、治則、方藥、預防保健等內容。其研究范圍相當于神經病學、精神病學、身心醫學,以及一些溫(熱)病引起的精神癥狀,兒科領域主要有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腦癱、各種感染性腦炎、腦積水、癲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tic disorder,TD)、學習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

2.1 維持正常“腦主神明”功能的條件

腦主神明功能依賴于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和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①先天之精充盈是根基。《靈樞·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男女交合,兩精相搏,在胚胎初成之時形成腦髓,神藏于其中。《素問·逆調論》云:“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腎精賴命門之火溫養而化生腦髓。②后天水谷精微充養是保障。《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頭為氣血精華會聚之處,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腦必須獲得脾胃化生的氣、血、津液的濡養、溫煦、推動,方能維持各種生理活動。③經絡通暢是前提。《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絡,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大腸經、胃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等八條經脈與頭直接聯系,其余四條以表里關系與腦絡屬。奇經八脈之督脈與腦關系最為密切,《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五臟六腑之精微通過經絡上注于腦,腦之神明由經絡而主宰和調控臟腑功能。

2.2 關于腦的生理功能

腦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發源地和調控樞紐,居天陽之位,至高至貴之臟,主宰人的神智活動,具體有以下生理功能。①腦主感知,五官均通于腦,每種感覺都是腦功能的具體表現;而且從外界所感知的信息都要反映于腦,產生知覺并作出相應反應。②腦主記憶活動,髓海充足則記憶牢固,不足則健忘失憶。③腦主思維,汪昂在《本草備要·辛荑》中描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爾雅義疏》在解“思”時說“人之思慮生產于心而屬于腦。”可見,思維活動是由腦所主。④腦主運動,《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⑤腦主調節適應,調節人的精神狀態及臟腑功能活動,以維持自身的生理平衡,并調節人體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及時對外環境變化作出適度反應[2]。

2.3 “腦-臟-腑”是中醫腦病基本框架

傳統中醫理論受五行學說影響,將腦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機械地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志成為腦由五臟而發于外的表現。而中醫兒童腦病理論將腦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對五臟六腑發揮主導、統領作用,并通過經絡組成復雜有序的調控網絡,構成“腦-臟-腑”3個層次的臟象體系。腦與臟腑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互為影響。若腦髓充足、腦神功能正常,則臟腑功能協調,反之則功能紊亂;若臟腑失常、氣血不足亦可使腦髓不足、元神虛疲;或臟腑之氣上逆沖腦而擾動神明。

3 基于中醫腦病理論指導抽動障礙診治

TD是一組以頭、肢體和軀干等部位肌肉突發、快速、重復的不自主抽動,和(或)伴爆發性喉音和行為紊亂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少年。臨床表現為擠眉、眨眼、撅嘴、吸鼻子、聳肩或喉中“哼哼”聲等,常因緊張、焦慮而加重,甚出現全身多部位抽動,病位涉及眼睛、鼻、口唇、咽喉、頸項、肩部、手臂、腹部等。有資料顯示,5%~20%學齡兒童曾有短暫性抽動史,1%~2%兒童患慢性抽動障礙,約0.1%~0.5%兒童患抽動-穢語綜合征[3]。經積極治療后,約40%~50%患兒在青春期后痊愈,約30%癥狀有所減輕,約20%將終生罹癥[4],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癥、社交障礙、學習困難及自傷等異常行為。

中醫認為,TD系先天稟賦不足、外感六、內傷七情、痰飲、瘀血、飲食、疫毒、外傷等諸多因素,傷及腦髓,擾其神明,進而影響肺、肝、脾等臟腑功能,破壞臟腑間動態平衡,表現為動風、顫動、神機失用、思維呆滯、口中穢語,或興奮躁動不寧。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系先天稟賦不足、氣血虧虛、痰蒙神竅、陽氣亢盛、經隧不暢,使腦髓失養,元神受擾而致,臨證須結合五臟六腑虛實而辨治。

轉貼于

3.1 先天稟賦不足,腦髓失養——補腎填髓

《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臨床多將腦病分為虛、實兩大類,后世多宗此說,如《備急千金要方》載“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醫林改錯》云:“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年高無記性者,腦髓漸空。”《素靈微蘊》明確指出“腎為髓之下源”,《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論》云:“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于腦。”腎藏精,精生髓,腎中精氣在陽氣的溫煦推動下,沿督脈上輸于腦,化生為腦髓。所以,腎精足則髓化有源,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活動等正常;腎精虛則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腦,則精神萎頓、思維緩慢、健忘。《醫述》謂:“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則髓益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髓是腎精賴命門之火溫養化生的產物,并在陽氣的溫煦推動作用下沿督脈上輸而充于腦,故《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長發育,內寓元陰元陽,腎精充盛,陽氣充沛,則髓海得養,腦髓充足,神機運轉如常;反之,若腎精虧損,髓失化源,腦髓空虛,陽氣虛弱,溫運乏力,化髓不足,神機失運,必致腦主神智失常而成智能遲緩之變。故《醫學心悟》也謂:“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因此,對于TD患兒,如有宮內缺氧史、產中搶救史、反復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記憶力差、眼神呆滯、行動遲緩者,宜填精益髓、補腦培元。

3.2 氣血虧虛——益氣養血

《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謂:“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靈樞·平人絕谷》曰:“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明確指出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五臟氣血充盈是腦主神明的保障。《類經·疾病類》亦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以成七竅之用。”TD患兒多有眨眼、瞬目、眼睛干澀的癥狀,眼系作為眼睛與腦相連的通路,為氣血出入腦的門戶之一,《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五臟六腑之氣血通過眼系進入顱內,營養大腦;同時腦之病理變化亦可通過眼系表達于外。TD患兒頻繁眨眼、眼癢干澀是臟腑虧虛,氣血不能上充目珠,更不能通過眼系輸送精微以滋養腦髓了。《醫林改錯》指出:“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因此,對于兼有身材羸瘦、毛發枯槁、目珠無神、納差、便溏等抽動患兒,治宜益氣養血、健脾開胃。

3.3 痰瘀蒙閉清竅——開竅祛痰通絡

腦之清竅易為病邪所蒙,正如《醫碥》所指“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之邪氣相侵,內而六府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肺主降、肝主升,剛柔相濟則陰陽協調,是調暢全身氣機的中心環節。風為百病之長,常挾溫、寒、濕諸邪,經口鼻入肺衛,若失治誤治則內陷成伏風。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上通喉嚨;肝在體合筋,開竅于目,其聲為呼,其脈循喉嚨,上入鼻咽,連目系環唇內,故TD初起可見眨眼、吸鼻、咧嘴等上部抽動為主,然后漸及頸項、軀干抽動。咽喉為清濁之氣、水谷出入之竅道,位于少陽半表半里,為伏邪潛藏之處,故喉中乖戾聲聲。風善行而數變,故癥狀反復、病位游移;病情漸深則內外風火相煽,劫耗陰津為痰,致使風痰互結,流竄經絡可致抽動纏綿難愈。治療上首先宣肺肅降、祛風化痰,使邪有出路;二則疏肝通絡熄內風,使邪無所藏,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零食等,痰濕內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陽;或外傷跌仆傷及腦絡,血瘀氣滯,腦絡瘀阻,腦竅為病邪所蒙,為恢復腦清靈之性,宜通竅、祛痰、通絡治法。

3.4 陽亢化風——潛陽熄風

腦病常見于素體陽盛、肝陽上亢;或因情志刺激、憂郁惱怒,氣郁化火,暗耗肝陰,陰不制陽而致風陽升動,上擾清空;或素體陰虛,水不涵木,風動于上的病癥。《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生病》認為,“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火性炎上,唯風上巔,提示了腦病病因大多與風、火相關,因此,潛陽熄風是TD的基本治則之一。

綜上所述,“腦神”功能正常建立在五臟生理功能基礎之上,治療腦病應注意結合五臟,五臟的病變影響及腦,腦的病變也可通過五臟進行調治;同時,臟腑功能依賴腦的協調指揮,故治療TD應以補髓培元、益氣養血、開竅化痰通絡、潛陽熄風為基本大法,再分辨相兼臟腑,治以健脾、養心、調肝、理肺、益腎等方法,調和五臟,以助腦髓陰陽氣血平衡,則腦神自寧,病安從來。同時要強調養生調攝,腦為清靈之臟、喜盈惡虧,喜靜惡擾,藏而不瀉,調養神志,使形與神俱,不使外邪侵入,情志和調,五臟安定,氣血調勻,則少得病而防腦病的發生。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

4 結語

建構中醫“腦主神明”理論是為了更好地解釋復雜生命現象,提高臨床療效,把“腦主神明”作為中醫藏象學說最核心問題去研究,同化滲透到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形成“腦-臟-腑”為框架的中醫臟腑辨證體系。盡管該理論與經典中醫理論體系存在諸多矛盾,但這是現代中醫發展的必然,其本質是中醫藏象學說的一次理論重建。筆者以兒童TD這一疑難腦病為突破口,嘗試從腦主神明理論角度探討其診治,推動對TD中醫病因病機的理解,提高臨床療效,從而為構筑中醫兒童腦病理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新陸.“腦主神明”對中醫理論發展的重要性[J].天津中醫藥, 2007,24(6):441-444.

[2] 史正剛.中醫識腦[J].甘肅中醫,2003,16(9):1-3.

第6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關鍵詞】 異病同治;補中益氣;臨床體會;驗案;治病必求于本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杲的《脾胃論》,是李杲脾胃學術思想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完整體現。此方,因其配伍精悍、奇巧,療效確切,倍受歷代醫家推崇。在臨床上被廣泛地運用于內、婦、兒、外等諸科中。補中益氣,顧名思義,就是補脾胃之虛,益中氣之乏。方中用參、術、芪、草,甘溫補中;用柴胡、升麻、當歸等辛開胃氣,升發脾陽,順應了脾主升清的生理特性。在臨床各科中,常可見到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甚或下陷之疾病證候,雖然它們的主病、主癥各不相同,但只要有共同的病因病機,即可“異病同治”地使用補中益氣法。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巧妙地運用補中益氣法,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1 崩漏案。劉某,女,48歲。陰道不時下血三月余,淋漓不盡,量時多時少,血色淡紅,曾于他院多次診治,病情反復。近2日,因家事操勞過度,陰道下血明顯增多,今晨起時,突感頭暈厲害,言語無力,感極度疲勞,目閉難睜,前來就診。癥見:患者氣息微弱,面色蒼白,肢軟而膚冷,脈象微弱,測血壓:70/50mmHg。中醫辨證:脾氣虧虛,統攝無力,以致沖任不固,下血成崩。治宜益氣補中,固崩止血。方選補中益氣湯加味;紅參10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升麻10克,當歸10克,阿膠15克,地榆炭10克,柴胡6克,甘草10克。一周后復診:崩漏減少,氣力恢復。守前方續服一周,病得痊愈。

脾主統血,氣能攝血。脾胃虛弱,則中氣不足,氣不足則統攝無權,以致血不歸經而成便血、尿血、崩漏等。

2 淋證案。李某,女,56歲。患小便頻數2年余,自覺小便淋瀝澀痛色黃。西醫診斷為尿路感染,經用消炎藥后癥狀有所好轉,但仍時常發作,尿頻尿急,量少色清。近一月來,癥狀又見加重,西藥治療,效果不顯,遂求用中醫治療。自述小便頻急,色清短少,時覺小腹墮脹。癥見:患者面色無華,神倦乏力,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辨證為:中氣下陷,腎氣虧虛,膀胱失約。治宜益氣補中,固腎澀尿,用藥如下:黨參15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柴胡6克,升麻10克,當歸10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0克,甘草10克。三天后復診,癥狀明顯好轉,效不更方,再服上方7劑,癥狀基本痊愈,為鞏固療效,囑繼服補中益氣丸。

脾胃位于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紐。臟腑之氣雖各主不同,但均需依賴中焦脾胃之氣調節,中氣旺盛,則氣機升降如常。若中氣虛弱,甚或下陷則會影響到臟腑的固澀功能,而出現滑脫下陷之癥狀。如脫肛、陰挺、泄瀉、淋證、遺尿等證候。

3 癃閉案。黃某,女,23歲。產后大出血,經西醫輸血輸液治療,出血得以控制。但產后近10小時仍無自行排尿,膀胱已充盈,用熱敷、按摩、注射新斯的明等多種方法,仍不能尿出,只好行導尿術,患者痛苦不堪,求中醫會診。癥見:患者神疲乏力,面色白,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脈細弱。辨證為:氣隨血脫,治節失常,不能通調水道,致膀胱氣化不利。治宜益氣補中,化氣利水,用藥如下:紅參10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升麻10克,當歸10克,阿膠20克,地榆炭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一劑兩服后,患者即能自行排尿,再服三劑,精神好轉,排尿正常。

第7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名醫經驗;數據挖掘;用藥規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4

中圖分類號:R2-05;R259.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2-0094-04

曾斌芳為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研究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研究室主任,為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劉繼祖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和藥物研究經驗,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診治有獨到見解。本研究運用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技術平臺[1],將曾斌芳教授治療CHB的信息數據化、結構化,建立醫案數據庫,采用復雜網絡分析系統和點式互信息法,對其辨證、用藥等隱性知識進行挖掘,揭示曾斌芳教授臨床思維模式、診療規律,形成CHB的辨證方案和核心處方。

1 資料和方法

1.1 數據來源

病例數據來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曾斌芳教授診治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肝病科門診和住院的CHB患者,共132例、277診次。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CHB的診斷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3];②采用中草藥治療,患者年齡、性別、發病時間、合并用藥不限。③同意參加該項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性肝炎者;②經確診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狀核變性、淤膽型肝炎等;③在入選階段,患有肝衰竭和肝細胞癌,或者任何一種惡性腫瘤的患者;④酗酒和吸毒史;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數據采集

①一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職業、婚姻狀況等;②病史:主訴、現病史、刻下癥;③診斷:中醫疾病診斷、中醫證候診斷及西醫診斷,并記錄修正診斷和補充診斷;④辨證要點和體會;⑤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⑥中藥處方:方名、藥名、劑量、給藥方式及特殊用法等。

1.4 數據規范與錄入

按照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規范證候、癥狀名稱,按照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藥學》[4]規范藥物名稱。將規范后的數據錄入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系統,建立相應數據庫,分析數據挖掘計劃和內容,并進行數據集成、預處理、規則處理等。

1.5 數據分析

1.5.1 復雜網絡分析方法 通過計算復雜網絡的節點度及度分布、平均距離、集聚系數等基本特征度量以及其他的特征度量如介數、度相關、節點相似度等,并與已知的隨機網絡、小世界網絡、無尺度網絡的特征進行比較,分析中藥處方藥物配伍網絡的核心藥物、藥物配伍和用藥加減規律[5]。

1.5.2 點式互信息法 建立相關因素如癥狀、藥物、人口統計學指標和基線理化指標等與療效指標的對應關系數據,即計算相關因素與療效指標的二元頻度關系,然后計算簡化點式互信息。基于互信息數值排序確定某療效指標的相關影響因素。將“證-癥-治-藥”作為事件,分析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發現臨床要素間內在的規律[6]。

2 結果

收集CHB病例132例、共277診次,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平均年齡(43.3±9.3)歲。涉及277首處方,121味藥物。

2.1 高頻癥狀

3 討論

“證-癥”相關度即指證候的辨治要點。本研究結果表明,曾斌芳教授治療CHB辨證要點為倦怠乏力、腹脹、脅痛、雙下肢水腫等。CHB肝郁脾虛證辨證要點為倦怠乏力、口干、右脅肋隱痛、納呆、腹脹等。曾斌芳教授在辨證中重視“肝病傳脾”的核心環節。肝者,罷極之本,肝木旺則乘脾土,脾主四肢,脾虛則清陽不達四末,故倦怠乏力;脾失升清,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肝脈布脅肋,肝郁氣滯、不通則痛,故右脅肋隱痛;肝氣郁滯,木不疏土,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氣滯水濕蘊阻中焦,故腹脹;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納呆。

曾斌芳教授治療CHB常用方法為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濕熱、滋養肝腎、理氣活血、活血運脾等。治療CHB肝郁脾虛證常用藥物為柴胡、黨參、黃芩、當歸、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黃、香附等,其藥物組成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為基礎方;歸經以脾經、肺經、肝經為主。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曾斌芳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以甘味藥(黨參、炙甘草、生姜、大、炙黃芪等)補中實脾、緩肝之急,防“肝病傳脾”之變;“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為治則,以辛味藥(柴胡、陳皮、香附、郁金等)行氣和血;《臨證指南醫案》概括肝的特性:“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類證治裁》:“肝為剛臟,職司疏泄,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以當歸、赤芍、丹參、生地黃養血柔肝;以苦味之藥(黃芩、茵陳、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利濕;以咸味之藥(龜甲、鱉甲等)滋陰補腎、滋水涵木。風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難經》載:“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郁氣滯,疏泄失常,肝木旺則乘脾土,脾失健運,氣滯濕阻蘊,阻肝絡,或脾虛濕濁內生,蘊而化熱,濕熱蘊阻,發為肝著;CHB以肝郁脾虛、濕熱內蘊為主證,治以和血疏肝健脾、清熱利濕;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代償期(肝纖維化)是在肝郁脾虛的基礎上,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失健運,水濕蘊阻,氣滯濕阻蘊阻肝絡,致血運不暢、血絡不和而發為積聚,其中血絡不和是關鍵的病理因素,治以調和肝脾、和血通絡;而肝硬化失代償期在肝腎陰虛、脾虛的基礎上,多伴有氣滯濕阻、瘀滯蘊結,治以滋養肝腎、活血運脾。由于納入病例數量有限可能導致抽樣偏倚,而在肝著、積聚、鼓脹的每一階段,“肝郁脾虛、血絡不和”均為病機核心,因此,在CHB治療過程中始終以“和血柔肝、疏肝健脾”為法則。

本研究數據分析后進行專家訪談,得到曾斌芳教授的認可,“人機結合”分析結果基本一致。曾斌芳教授指出由于研究入組病例分層不均且已假定為治療有效病例,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分層及治療前后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保延.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J].中醫雜志,2013,54(6):451-455.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24.

[3] 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

[4] 陳蔚文.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

第8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關鍵詞】 胃癌前病變; 中醫藥治療

胃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包括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目前較為認可的人胃癌的發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大腸型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腸型)”。大多數學者認為,胃癌前病變主要是指異型增生和腸化生。目前,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西醫藥尚缺乏有效的干預手段,而中醫中藥則體現了較大優勢。本文參考古籍文獻及現代中醫藥對本病的研究情況進行綜述如下。

1 胃癌前病變的中醫病因病機

1.1 理論基礎 祖國醫學中并無胃癌前病變之名,依據胃癌前病變的臨床表現多可歸屬于“痞滿”范疇,亦有將其歸于“胃痛”、“呃逆”、“嘔吐”、“胃痞”等處。但由于胃癌前病變多有上腹脹痛、納少、噯氣、消瘦、疲勞乏力、胃脘部痛或不伴疼痛癥狀,因此大多數學者主張將其歸于“痞滿”。“痞滿”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脹悶不舒,以觸之無形,壓之不痛為主要特點的病癥。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書中提出痞滿是胃病的常見臨床癥狀,并記載了“否滿”、“否痛”、“堅否”等病名,而《素問》曰:“卑監之紀,是謂減化。化氣不令,生政獨彰,長氣整,雨乃機收氣平,風寒并興,草木榮美,秀而不實,成樹而也。其氣散,……其病留滿否塞”。否者如《直指方》所曰:“乾上坤下,其卦曰否,陽隔陰不升。”所以痞,痞塞不通、升降失常之意。《傷寒論》則提出了“但滿而不痛,此為痞”的概念,同時依據不同情況創立了治療痞滿的瀉心湯系列方。《諸病源候論》曰:“夫八痞者,榮衛不和,陰陽隔絕,……。其名有八,故云八痞。”其中“八痞候”之說豐富了痞滿的病因學內容。

此后歷代醫家對痞滿理論及其病因病機進行了進一步的充實闡述。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提出了痞滿虛實之說,明確把痞證分為實痞、虛痞,曰:“痞者,痞塞不開之謂也;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辨疑,則在虛實二字,……非大加溫補不可。”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病初氣結在經,病久則血傷入絡。”

1.2 病因病機 很多學者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具有虛實夾雜的特點,如《內經》中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病病變以臟腑以脾胃為中心,故本病的發生所指的正虛主要是指脾胃虛弱,諸多因素傷及脾胃,久則脾胃虛弱,生化無權,氣血兩虛,胃絡失養,漸成本病。陳蕊[1]認為胃癌前病變之根本病因在于中焦脾胃虛弱,運化腐熟功能失司,脾之運化無權,導致水谷精微化生失司,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功能低下,則加重氣血津液的化源不足,故而易致胃癌前病變病久不愈。栗德林教授指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司,治以調理中焦氣機,使脾胃升降合宜為基本大法[2]。中焦脾胃,主司中焦之氣機,脾升胃降,為中焦氣機調暢之樞紐,故如其升降失職必生本病;而治療多依其辨證為實證或虛證分而治之,依據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治療原則。在疾病的實際臨床應用中,應遵循中醫四診合參,辨證施治的原則,并認為治療本病,主以調養為治療本病之根本,栗德林教授還歸納了治療的調攝預防二十八字要旨:“飲食有節宜清淡,勿食生冷忌肥甘,調節情志精神爽,起居有節避風寒。”此外,飲食不節、恣酒、吸煙、饑飽失常及情志刺激也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本病的主要發病誘因。所以說,本病的發病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各種病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中焦氣虛,而致運化無力,血不自行,賴氣以動,使胃內血絡壅滯而成瘀,瘀血內停,郁而化熱,傷氣耗陰,由實轉虛,終致虛實夾雜[3]。張玲霞等[4]認為其病因病機包括:(1)稟賦不足、脾胃虛弱;(2)飲食傷胃、胃失通降;(3)勞倦傷脾、脾失健運;(4)情志傷肝、肝郁氣滯;(5)內傷外感、濕熱中阻;(6)水濕內停、痰濁滯胃;(7)虛火內盛、胃陰不足;(8)日久濕滯、寒熱錯雜。曾傳莉等[5]認為本病的病機不外乎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氣滯濕阻,濕邪阻滯中焦,濕邪郁久化熱,熱毒蘊結,而氣滯日久則瘀血內停,陰液虧虛;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潤是胃癌前病變的最基本的病機,導致胃失潤降的因素不外氣、血、濕、熱、虛5種。

2 胃癌前病變的中醫治療原則

馮玉活認為治療本病應以通為順,如《脾胃論》曰:“善治者,唯有調和脾胃”;脾胃功能在于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應以通為順,使氣機條達,胃自安和;胃癌前病變患者多有胃脹不舒,引由脾胃升降失司所致[6]。故在治療時要順從脾胃升降之特性,以疏肝健脾為大法,以四逆散合六君子湯為基本方化裁加減,四逆散為調和肝脾之首選方,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濕,酌以理氣之品,如香附、陳皮、佛手、木香等以通降胃氣,并根據癥狀差異,配合他藥同用,唯通是務。李益民認為治療胃癌前病變應重視胃腑生理功能的恢復;整體調治,非獨治胃;著眼看癌,未病先防;辨證求因,巧用溫藥等治療原則[7]。強調在治療上應注重調理胃的通降功能,善以黃芩、半夏等品以辛開苦降,和胃降逆,茯苓、炒白術、枳實等品以健脾消痞;且認為脾的運化功能是治療本病的重要病機,故在治療中應運用健運脾土之藥,如炒山藥、炒白術、茯苓、薏苡仁等品,主張在胃動力與保護胃黏膜等方面來治療本病,并且應注意與其他臟腑的關系。也有學者認為,瘀血阻絡是胃癌前病變的中心病理環節,活血化瘀應當貫穿治療的始終[8]。在病生范疇里,各種原因形成胃黏膜內皮細胞管腔狹窄,部分血栓形成所致的胃癌前病變屬于中醫血瘀證范疇,而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穿山甲、三棱、莪術等具有治療作用[9-10]。劉啟泉等[11-12]認為PLGC多由長期、反復的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導致氣機郁滯、濕熱內阻、熱毒蘊結、瘀血停滯、陰液虧虛,而熱毒和血瘀是本病的發病和病機演變所在。陳希源等[13]認為胃癌前病變的發病與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飲食,情志等相關甚密。平素飲食不節導致脾胃運化失司,不能運化腐熟水谷,致氣滯濕阻,郁而化熱,日久化火,乃發本病。根本病因在于脾胃虛弱,但日久蘊生濕熱則是本病之標,為本病發病的關鍵環節。故治療應使肝氣條達,脾之健運,胃之腐熟,對應治法則為注重疏肝健脾和胃,清熱解毒之大法,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3 胃癌前病變的中醫辨證論治

毛水泉將萎縮性胃炎辨證分為五型:脾胃虛弱型,治宜健脾益氣和胃,香砂六君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疼痛甚者加元胡[13]。胃陰不足型,治宜養陰益胃,清熱生津,葉氏益胃湯合玉女煎加減。大便干加大黃后下;胃中灼熱感加梔子,蒲公英。中焦濕熱型,治宜清熱化濕,和中醒脾,陳平湯加減。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行氣消脹,柴胡疏肝散加減。痛甚者加川楝子,大便干者加大黃后下。氣滯血瘀型,治宜行氣和絡,養血和血,丹參飲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寒熱錯雜型,治宜寒熱并用,辛開苦降,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加減。張偉[14]將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證治療做了更為詳細的分析,將本病分為氣機郁滯型,包含胃氣壅滯證,肝胃氣滯證;濕濁中阻型,包含濕阻中焦證,濕熱中阻證;熱毒蘊結型,包含胃熱熾盛證,肝胃郁熱證;瘀血停滯型,包含瘀血阻滯證,絡傷血溢證;陰液虧虛型,包含胃陰虧虛證,肺胃腎虧虛證。魏道祥[15]對127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大體分為胃陰不足型、中虛氣滯型及肝胃不和三型。其中分別用以益胃養陰、補中理氣及疏肝和胃為治療大法,其中以中虛氣滯型患者最多,肝胃不和型其次,胃陰不足型較兩者少,分別為525例、438例及313例,分別用黃芪建中湯、柴胡疏肝飲及沙參麥冬湯化裁加減進行治療。其中總有效率高達96.79%。張繼澤將此病分為四個證型,中虛氣滯證,治以甘溫調中法,方用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香砂六君子湯,或用自擬驗方“溫陽健胃湯”;肝胃不和證,治以疏肝和胃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減,或用自擬驗方“疏肝和胃湯”;胃陰不足證,治以甘涼養胃法,或佐微酸,方選沙參麥冬湯或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氣滯血瘀證,治以理氣活血通絡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失笑散加減[16]。

4 討論

中醫藥治療胃癌前病變在臨床治療中有非常顯著的療效。遵循祖國醫學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理念,采用辨證論治與辨病施治相結合的方法,針對胃癌前病變的病因病機及其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遣方用藥,從而在針對患者治療時體現出了個體化治療的理念,對每個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胃癌前病變優勢。目前,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西醫藥治療尚缺乏有效的干預手段,而中醫藥有望在進行個體化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藥物組方,選擇可靠、有效的切入點,對腸化生、異型增生等胃癌前病變進行阻斷和干預治療,阻止癌變發生,最終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病率,達到從根本上防治胃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蕊.健脾益氣養陰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2):86-88.

[2]莊揚名,栗德林.栗德林教授論治痞滿經驗總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0):190-192.

[3]葉海瀟,王垂杰.王垂杰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癌前病變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2146-2147.

[4]張玲霞,張瀝,徐俊榮,等.熱鹽水致大鼠萎縮性胃炎胃粘膜組織細胞凋亡及其調控基因蛋白表達影響的實驗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03,32(3):210-213.

[5]曾傳莉,沈薇.胃癌細胞凋亡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2):159-161.

[6]安魏.馮玉活辨治胃癌前病變的經驗[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34(2):31-32.

[7]陳敏.李益民治療胃癌前病變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10,42(10):17.

[8]曹志群,呂林懋,房芯.胃癌前病變中醫治法的現代研究概述[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4):374-376.

[9]高國林,楊原,楊思鳳,等.MNNG誘發大鼠胃癌與間質血管的反應[J].華人消化雜志,1998,6(2):109-111.

[10]王淑美,徐曉玉,陳偉海,等.26種活血化瘀中藥對雞胚絨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響[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6,31(3):401-407.

[11]劉啟泉,杜艷茹,王志坤,等.解毒活血法治療胃癌前病變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6):543.

[12]劉啟泉,杜艷茹,蘇曉蘭,等.冬雪消解毒活血湯治療胃癌前病變63例[J].陜西中醫,2010,31(1):10-11.

[13]陳希源,厲秀云,李振民.中醫辨證論治胃癌前病變3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9):1522-1523.

[14]張偉.人類caspase家庭蛋白酶與凋亡[J].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1999,22(6):290-293.

[15]魏道祥.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276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3,22(11):673-674.

第9篇:中醫基本治則范文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1-0001-03

梁兵主任醫師從醫40余年,治學嚴謹,博覽醫籍,博采眾長,通醫理、明方術、重整體、詳辨證、精用藥,療效好,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良多,現將導師學術思想初步整理概述如下。

1、熟讀經典固根本,潛心臨床出真知

導師認為:醫者仁術,性命相關。要很好地承擔起這項神圣使命,必須精究經典,博覽醫籍,精通醫理,夯實基礎,固其根本。中醫學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化遺產,其以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思想為指導,通過人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形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陰陽學說概括了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各有其屬性,既對立又依存,彼此消長,相互轉化,處于恒動和相對平衡之中;五行學說則是用以說明物質間的相互關系,以此探討人與自然,臟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系,指導醫療實踐,并最早產生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之后,漢代張仲景總結撰寫出《傷寒論》、《金匱要略》,明清葉天士的《溫熱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和薛生白的《濕熱病篇》等名著,系統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四診”為方法,以“八綱辨證”為總綱,以“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為基本內容的辨證論治理論和天人合一、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中醫整體觀等兩大特色理論體系。中醫學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學派、流派競技登場,爭奇斗艷,古典醫籍浩如煙海,燦爛生輝,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主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作為一個踐行中醫學的醫務工作者,應引以為豪。中醫理論博大精深,要學好它實非易事,必須刻苦學習。首先要打好基本功,具備讀譯古文的能力,熟讀精究經典,最重要的是四大經典及其他名著,精通醫理,融匯貫通,博覽醫籍,博采眾長,擴充知識,夯實基礎,堅固根本。其次是滔心臨床,有道“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是告誡臨床的重要性,就是要精心實踐,善于應用,善于總結,要把理性的東西變為自身經驗,成為真知卓見,有所發揮,有所創新,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真正掌握。

2、脾主運化司后天,調治諸疾需顧脾

腎為先天,脾司后天,脾胃需。腎陽溫煦才能發揮健運功能,然腎精之充盈需靠脾運化水谷精氣以滋養。兩者相互滋生,相互促進,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抵御疾病、促進康復之功能。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氣健運則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借助宗氣以布散營養周身,內而臟腑,外至腠理,無處不到。脾喜燥惡濕,以升為順,胃喜潤惡燥,以降為和,二者燥濕相濟,升降相因,相互協調以維持食物的消化吸收,供機體利用和能量儲備,為諸氣之所依,生命活動之所系,故稱脾為后天之本。《內經》云:“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名醫李東垣明確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這些均強調了脾胃的重要性。病有脾胃自患,也有他病及脾,因此,導師認為診治疾病時不要忘記脾,要時時注意顧護脾胃,舒展氣機,暢達內外,調和陰陽。治療用藥不要顧此失彼,傷及脾胃,如攻下太過、寒涼太過、燥熱太過、滋潤壅滯、峻逐破瘀等,均可傷及脾胃。脾胃自病時顯然重在治療脾胃,因證施治。他病及脾時,在治療他病的同時兼顧調理脾胃,如益氣健脾、或和胃化濁等,使脾胃健運,氣機暢達,對于祛除邪氣、促進康復意義重大。

3、生命活動氣體現,留人治病急固氣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一言其是構成物質之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生命活動依賴的物質基礎;而更重要的則是指臟腑組織及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動,是以氣的活動形式體現的,具備各種功能,包括神志、意識、思維,如五臟之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更直觀一點,如呼吸之氣,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氣動則生,氣停則亡。它是腎氣、心氣、肺氣協調活動,且與其他臟氣緊密配合,形成完整的動態生命體系。生命活動的強弱與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盈虧和臟器功能盛衰直接相關,其抗病機能也與氣緊密相關。《內經》云:“精氣奪則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氣虛是患病的內在因素,外因(邪氣)通過內因起作用。人體氣虛,神倦乏力,呈現一種衰弱病態,此時極易遭受外邪入侵,導致嚴重疾病。正虛邪入形成正邪博弈之勢,治療當扶正與祛邪兼施,要權衡輕重緩急、主次先后,此言之易而行之難,不潛心臨床、認真探究則難于把握。一般正勝邪去則病愈,正衰邪盛則病重。在病情危重之時,正氣欲脫,危在旦夕,這時急當補氣固脫,或補氣固本為主,祛邪治病相伴,稱為留人治病,如大出血,失血亡陽,緊急施以固氣攝血,補氣回陽,或許能轉危為安。只知祛邪,不知留人,氣絕后談何治病?導師對中風昏迷,肢體癱瘓或抽搐,汗出,大小便自遺等內閉外脫危重患者,有的是經西醫搶救數日,效不顯,家屬要求自動出院的;有的是未經住院搶救的,既無氧氣吸入,又無支持療法,處于危脫之中,患者家屬總是心中不了,轉求中醫施救。對此,醫者講明病情之后,取得家屬理解,解除施治的后顧之憂,即可輕裝上陣。導師的救治思路是固氣留人治病,重用人參、黃芪補氣,在此基礎上針對病因病機用藥,或平肝熄風,活血化瘀,或通腑瀉熱,化痰開竅,因證施治,總使補氣不助邪,驅邪不脫氣,達到留人治病。以此施治,多人轉危為安,傳為佳話。實踐觀察顯示:補氣治療尤如吸氧加支持療法,能延長患者存活時間,一旦停止補氣,則會較快死亡。導師曾治一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因西醫針藥無法接受,病情反而加重,垂危之下中醫施救,處方以生脈散加黃芪、川貝母、炙蔞殼、炙桑白皮、炙地龍、丹參、黃芩,服藥后轉危為安。由上可見,中醫藥對危急重癥的施救,是行之有效的,關鍵在于把握時機,善于實踐,善于總結。

4、瘀血阻滯痛不寧,活血祛瘀勿遲疑

血屬陰,來源于水谷精微物質,如《靈樞?決氣篇》所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其在心的主導下,運行于脈道中,為全身各部運去營養物質以滋養和維持生機。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是靠氣來推動的,靠心氣直接推動,其實應該說是靠五臟之氣聯動推進;心主血脈,肺主氣朝百脈,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腎間動氣元陽蒸騰,形成有機網絡聯動推進。若臟氣虛,推動乏力,可出現血行緩慢。若臟氣氣機壅滯,氣滯則血亦滯,稍久則會形成血液瘀阻,不通則痛,故瘀血證會出現疼痛、腫塊、出血、肌膚甲錯、舌紫暗或瘀斑等主要證侯特征。其中疼痛最常見,使人坐臥不寧,痛處固定,多呈刺痛,拒按,或作寒熱,經久不愈,有云“怪病多瘀”、“久病必瘀”。綜合病因、病機、證侯及舌脈瘀血表現即可診斷為瘀血證,擬活血祛瘀

法治療是行之有效的,宜當速決,不可遲疑。這里需要對不同癥情出現的瘀血證擬定符合實情的祛瘀法,如氣虛血滯的,宜補氣活血并施:氣滯血瘀的,宜行氣活血祛瘀,此屬實證,與氣機郁滯相關,以行氣、疏氣為主,佐以活血祛瘀,氣行血行。對于瘀血痹阻,久病成瘀,必當重劑活血化瘀,桃紅、紅花、三棱、莪術、大黃、水蛭、土鱉蟲、全蝎等均可選用。瘀血偏寒當溫通活血,偏熱宜清熱活血。既有瘀血又存在出血,當活血止血并施,且多以活血為主;如胃潰瘍出血、產后出血、跌打損傷、腫瘤出血等,瘀血不去則血不歸經,活血祛瘀乃澄源塞流治本之法。

5、中醫宏觀顯獨特,西醫微觀領潮流

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兩大特征,也是優勢之所在。中醫學認為,自然界千奇百怪,但所有事物都遵循一定規律演變,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平衡,和諧共存,和諧發展。人類生活在自然界,靠自然界提供生存的必要條件,如水、空氣、陽光、食物等,自然界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也不斷適應自然界之變化。人類依賴自然界,且能主動改造自然環境,但仍然要受大自然的制約。自然界有五行,人體生有五臟,臟腑間相互滋生,相互促進,而又相互制約,協調平衡,形成聯動整體。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構成完整體系,這是常態。若不和諧,人則會出現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因此,診治疾病必須審視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對人體疾病的影響,以及人體自身臟腑與疾病的關系,進而采取綜合立法治療及康復、養生、治未病等,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學核心理論的另一特征是辨證論治。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效果又是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辨證準確,論治方法恰當,就是說病因、病機、證型及治法貫穿一致,才能達到預期最佳效果。癥是病的外在表現,病是對疾病發生、發展、預后轉歸及其規律性的綜合概括,而證則是疾病某一發展階段中的病因、病機、病位、疾病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等方面的概括,是通過四診檢查方法所得資料綜合分析判斷實現的,是對疾病本質的認定。中醫既辨證又辨病,辨病是基礎,辨證更深化,一病有多證,一證現多病,故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理。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及中藥四氣五味,寒熱溫涼四性的應用,這些都極大地豐富和展示了辨證論治的內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成人影院 | 欧洲欧美成人免费大片 | 国产亚洲免费观看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a级毛片 | 看真人一一级毛片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 男人精品一线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黄页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 | 神马午夜不卡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 能直接看的一级欧美毛片 | 亚洲欧美天堂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99久久在线 | 免费一级网站 | 中文字幕有码视频 | 香港一级特黄高清免费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捅的视频 |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 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 新体操真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 日韩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 国产高清精品自在线看 | 99久久免费观看 | 欧美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一级床上爽高清播放 |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 | 国产成人啪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毛片片免费孕妇 |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不卡一区 |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不卡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欧美另类videosgrstv变态 欧美另类高清xx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