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方面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醫藥;失眠癥;研究現狀
失眠癥是指不能獲得正常的睡眠,以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早醒,多夢,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等癥狀為主要的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屬于祖國醫學之“不寐”范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壓力的加重,失眠癥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睡眠障礙往往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降低、記憶力減退,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另外還較易容易引發神經衰弱等內分泌疾病,嚴重的還可能引起猝死。研究表明,失眠障礙尤其容易發生在老年人群中,嚴重的威脅著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的與中醫治療失眠癥有關的文獻資料,總結分析其研究現狀,現將綜述報道如下。
1 失眠的機制
1.1 古代醫學對失眠發病機制的認識:醫家對失眠病機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大多承認其病理變化是由于陽盛陰衰、陰陽失橫引起的。古代醫學家對失眠的發病機制概括如下,主要包括幾方面的內容:營衛不和說、陰陽失調學說、臟腑損傷學說、氣血紊亂說、神主失用說、邪氣致病說、陰陽蹺脈說。《素問?逆調論》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凡是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導致失眠者,都屬于此。《太平圣惠方》“膽虛不眠”為“五臟虛邪干于心。”強調心對于失眠癥的影響。
1.2 現代中醫概括的失眠發病機制:認為失眠主要和五臟功能失調、腦功能失調、氣血失調、痰濕內阻等方面的因素有關。心肝脾肺腎五臟中任何一個臟腑的失調都可能導致其他臟腑失衡,五臟之間相輔相成。
失眠尤其是與肝脾的失調有關,中醫中認為肝主疏泄,主藏血,心主神志,主血,肝心為相生關系,肝血得到充盈之后才能將肝魂安藏、心神得養。倘若肝血不足或肝失暢達,則可導致心神失養或心神被困從而引起失眠。脾主思,藏意,思慮過多則可導致機體氣機運行不暢,脾失去正常運化的功能,水谷運化不暢,機體無法得到水谷的營養,引起機體氣血不足,無法涵養肝心等臟腑,進而導致神智失養而引起失眠,另一方面脾失運化,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體內的痰飲濕濁等不能正常的運行,體內痰飲積滯,痰熱擾心,心失養而導致失眠。
腦功能失調,腦為精神匯聚之所,主甚至活動,《素問》中就曾曰:“氣出于腦,即事先想心如日。”腦為人體元神之府,腦功能失調容易導致失眠。督脈之神是心腦藏神的一部分,失眠與督脈之神息息相關,因此在中醫治療失眠癥時還應注意調理督脈。人體的痰飲積滯都是由水濕形成的,當氣血正常運暢時,不會引起血滯、痰滯。腦唯有得到氣血字樣,精髓純正充實時,人體才能正常的神清寐安。但是當氣血運行不暢,痰飲阻滯,淤血不散,新血無法正常生成,自然血就無法行使其濡養功能,導致心失所養,故而引起失眠。
2 失眠的治療方法
2.1 治療原則: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辨證論治和配伍使用。對于失眠癥來說,就要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治療。首先要分析患者的發病機制,然后對癥下藥,通過調整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從根本上對機體進行調理,使機體可以能夠有效的對抗疾病。在調整氣血陰陽平衡時,要遵循“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的治療原則,陰陽和氣血相輔相成,要注重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使臟腑恢復正常;調整機體的氣血運暢,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對淤血等癥進行調整,同時使用清熱化痰藥物,驅除體內的痰飲,從根本上制止發生痰熱擾心;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使用一些重鎮安神藥物,以治其標。
2.2 治療失眠的方藥:總結我國傳統的治療失眠的名方,觀察其臨床療效,確實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具體的藥方包括有: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歸脾湯、酸棗仁湯、血府逐瘀湯、黃連阿膠湯、交泰丸等。龍膽瀉肝湯中主要通過清瀉肝火降低熱擾心神而治療失眠。黃連溫膽湯清肺利痰,溫膽安神。歸脾湯通補心脾兩臟腑,治療心脾兩虛引起的失眠癥。酸棗仁湯主要通過安神來治療失眠,尤其適用于老年失眠癥。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阻滯經絡的失眠。黃連阿膠湯中使用重鎮安神藥物,治療失眠效果較好。交泰丸適用于心腎不交型失眠。這幾付方藥通過臨床實驗均取得顯著的效果,但在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隨癥加減。
3 討論
失眠發病的病因病機較復雜,但歸納起來主要還是由于機體氣血陰陽失衡所致。發病機制中多表現有熱象,夾雜有痰血阻滯等情況。傳統的治療失眠名方的療效依然取得顯著的效果,值得我們繼續借鑒和引用。但是在臨床使用中應注意,中醫治病講求對癥下藥,不同患者生活的環境不同,自然其病癥也不盡相同,在使用古方時還要注意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隨癥加減,做到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 王 微. 中醫方藥治療失眠研究現狀[J].甘肅中醫,2011,24(1):68~70.
[2] 張穎穎,劉蘭英,馬騁. 中醫對失眠的病機認識[J].光明中醫, 2008,23(12):2068~2069.
[3] 郭岳. 中醫藥治療失眠證[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1):27~28.
關鍵詞:平面單極子天線;超寬帶;頻帶抑制;寄生單元
中圖分類號:TN822+8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73X(2008)07-062-03オ
Methods of Band-rejected for UWB Planar Antennas
JIANG Xinsheng1,2,LIAO Bin1
(1.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2.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
オ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and wide applications of ultra-wide band planar antenna,it is an attractive topic how to rejec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n nearby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as Wireless LAN (WLAN) caused by ultra-wide band planar antenna.In this paper,through approach of various band-rejected UWB planar monopole antennas,principles and methodsare researched.The consequences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designing and band-rejected of ultra-wide band planar antenna.
Keywords:planar monopole antenna;ultra-wide band;band-rejected;parasitic component
超寬帶天線在軟件無線電系統、 寬帶無線接入、電子對抗、探地雷達和電磁兼容測量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研究的深入及其廣泛應用,在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分配的UWB頻段(31~106 GHz)中,對其他固定頻段的設備(如WLAN IEEE802.11a.對應頻段515~535 GHz,5725~5825 GHz以及HIPERLAN/2對應頻段515~535 GHz,547~5725 GHz)將產生干擾,嚴重地影響了這些設備的正常工作。如何在超寬帶中實現頻帶抑制而不影響通帶內的性能,成為超寬帶天線設計的研究熱點。本文從不同結構的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實現頻帶抑制的方法出發,研究實現頻帶抑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1 頻帶抑制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法
在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中,實現頻帶抑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是設法避免產生或者消除天線上被抑制頻段對應的電流。而消除抑制頻帶對應的電流,應通過改變天線的結構實現,這樣天線上的電流分布也將發生變化,其對應的有效電長度是被抑制頻帶波長的1/2或者1/4。被改變電流分布后的天線相當于增加了一個帶阻濾波器,從而實現頻帶抑制。在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中常用改變電流分布實現頻帶抑制。對于不同的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結構,實現頻帶抑制的方法不同。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1.1 [ZK(]開孔、開槽平面貼片單極子天線實現頻帶抑制的方法[ZK)]
對于輻射貼片中開方形、圓形或者橢圓形等形狀的平面天線結構,通常采用在開孔部位對應的接地面上增加寄生單元,通過寄生單元來改變電流的分布實現頻帶抑制。即通過引入寄生單元,在被抑制的頻帶范圍內,寄生單元上的電流方向與輻射貼片上的電流方向相反,從而在超寬帶頻譜上實現頻帶抑制。
圖1(a)、(b)所示天線結構為倒鐘型的輻射貼片、帶有凹槽的部分接地面以及寄生縫環[1]。倒鐘型的輻射貼片可以增加低頻段的有效電長度,通過調整部分接地面上的凹槽尺寸可以獲得很寬頻帶內較好的阻抗匹配,上凸形的接地面可以進一步地改善超寬帶的阻抗匹配特性。寄生環的引入改變了天線貼片上的電流分布,實現頻帶抑制,其中寄生環的半環長度L大約為1/4波長,通過調整半環長度L可以實現在不同頻率的抑制(圖1(c))。
開橢圓形孔的半橢圓形輻射貼片,以及矩形條狀寄生單元如圖2 所示[2]。在輻射貼片邊緣開階梯狀槽可以實現高頻段的良好阻抗匹配。地面開凹槽的上凸形平面可以實現很好的超寬帶特性。橢圓形孔正對的接地面,增加矩形條狀寄生單元來實現頻帶抑制,此單元改變天線上的電流分布,寄生單元的不同長度和寬度可實現不同頻帶的抑制,同時由圖2還可以看出被抑制的頻帶對長度的響應要比對寬度的響應更為敏感。
通過在輻射貼片開U型槽以實現頻帶抑制,如圖3所示[3]。通過邊緣階梯化以及改善饋線兩邊的匹配程度實現超寬帶性能,在輻射貼片上開U型槽,可以改變槽兩邊的電流分布,電流方向相反,從而實現頻帶抑制。被抑制的頻帶由U型槽的尺寸決定,改變U型槽的長度和寬度可以改變被抑制的頻帶。fh長度越短被抑制的頻段越高,fw寬度越寬被抑制的頻段越高。
1.2 [ZK(]不規則形狀平面貼片單極子天線實現頻帶抑制的方法[ZK)]
如圖4所示[4],位于微帶饋線與輻射片中間的傾斜的兩條微帶(左圖),其寬度與長度之比(W2/L2)對于天線在頻帶內的阻抗匹配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接地面的長度L5可以進一步改善阻抗的匹配程度。為了獲得指定頻段的抑制,在輻射兩分支貼片的頂端進行容性加載,即將兩貼片向接地面折合,與輻射貼片相連,折合面的長度為介質板的厚度。這種容性加載等效為工作在需要抑制的頻帶內的串聯諧振器,同時在接地面的上方增加兩個寄生貼片單元,調節這兩個貼片的尺寸就可以調節被抑制的頻帶,通過容性加載以及寄生貼片單元的作用,從而實現了頻帶抑制特性。
矩形單元實現頻帶抑制
對于天線輻射貼片比較小,通過邊緣階梯化不規則形狀的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可以通過在輻射貼片對應的兩邊的背面增加寄生單元來改變天線上的電流分布,實現頻帶抑制。如圖5所示,天線由帶有階梯狀的弧形邊貼片、部分接地面和寄生單元三部分組成[5]。邊緣階梯有助于改善高頻段的阻抗特性,獲得較大的帶寬。寄生單元實現指定頻率范圍內的頻帶抑制,通過改變寄生單元的長度實現不同頻率范圍內的阻帶。
寄生單元實現頻帶抑制
1.3 非PCB結構的平面單極子天線實現頻帶抑制的方法
對于非PCB結構的平面單極子天線來講,通常使用在輻射單元中開槽或增加輻射單元改變天線上電流分布或相位來實現頻帶抑制。
在天線的輻射金屬面上開U型槽[6],天線的結構如圖6所示。當U型槽的長度為希望抑制的頻帶波長的1/2時,天線上對應于抑制頻帶內的電流分布改變,從而實現頻帶抑制。通過在輻射金屬面上開多個U型槽可以實現多個頻帶的抑制。
在天線的輻射金屬環片外邊緣上開多個凹槽可以改善在超寬帶內的阻抗匹配特性,在金屬環的內部附加反C型的單元,如圖7所示[7]。由于金屬環的內邊緣的電流分布與反C型單元外邊緣的電流分布相反,從而實現了頻帶抑制。改變r1,h2,l1的值可以改變被抑制的頻帶范圍。
如圖8所示天線的結構及阻抗特性,天線由不同大小的梯形輻射面A,B構成,兩個輻射面接在同一導體面上,50 Ω饋電線連接在此導體面[8]。在被抑制的頻率范圍內,由于輻射面A,B上電流分布的不同相,從而實現頻帶抑制。調整兩個輻射單元中小的單元B的尺寸可以改變被抑制的頻帶。調整兩個輻射單元間的距離也可以改變被抑制的頻帶,增加距離,被抑制的頻帶會降低,同時其VSWR在超寬帶范圍和被抑制頻帶內都會增加。
2 結 語
通過分析在超寬帶平面單極子天線中實現頻帶抑制的天線結構,總結了在實現頻帶抑制中不同結構的天線所
采用的不同的方法。研究表明,改變天線的局部結構可以實現天線上電流分布的改變,從而實現頻帶抑制。這些方法對超寬帶天線設計和頻帶抑制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 考 文 獻
[1]Ki-Hak Kim,Young Jun Cho,Soon-Ho Hwang.A Band-rejected UWB Planar Monopole Antenna with a Ring-shaped Parasitic Patch.IEEE Microwave Conference Proceedings,APMC.Asia-Pacific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5,4:4-7.
[2]Ki-Hak Kim,Seong-Ook Park.Analysis of the Small Band-Rejected Antenna with the Parasitic Strip for UWB[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2006,54(6):1 688-1 692.
[3]Young Jun Cho,Ki Hak Kim,Dong Hyuk Choi.A Miniature UWB Planar Monopole Antenna With 5 GHz Band-Rejection Filter and the Time-Domain Characterist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2006,54(5):1 453-1 460.
[4]Tzyh Ghuang Ma,Sung Jung Wu.A New Band-notched U-shape Folded Monopole Antenna for UWB Applications[J].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6:1 643-1 646.
[5]Kim K H,Cho Y J,Hwang S H.Band-notched UWB Planar Monopole Antenna with Two Parasitic Patches[J].Electonics Letters,2007,41(14):783-785.
[6]Wang-Sang Lee,Dong-Zo Kim,Ki-Jin Kim.Wideband Planar Monopole Antennas with Dual Band-Notched Characteristic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6,54(6):2 800-2 806.
關鍵詞: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運用 無形資產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無形資產方面的運用
1.外購無形資產
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進口關稅和其他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的,無形資產的成本為其折現值。
2.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
企業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資本、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已經計入各期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在該項無形資產獲得成功并依法申請取得專利時,不得再將原已計入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予以資本化。無形資產在確認后發生的支出,應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其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用途前所發生的支出總額,但是對于以前期間已經費用化的支出不再調整。
企業在自行研究與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費用,如,研究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和福利、所用設備的折舊、外購相關技術發生的支出等。實際發生的這些費用往往難以根據某個特定的項目進行歸集。同時,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研究與開發的項目是否會成功,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從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出發,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當期確認為費用;而將依法申請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作為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入賬價值。
3.接受投資轉入的無形資產
接受投資轉入的無形資產,應以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作為入賬價值,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作為成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非公允的除外。因此,企業在確定接受投資轉入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時,應區分是否為首次發行股票而獲得,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一般情況下(即不包括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企業接受投資轉入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確定。
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轉入的無形資產,由于發行當時股票沒有明確的市價,因而應以該無形資產在對方(即投資方)的賬面價值入賬。
從上面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對無形資產的計量大多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更注重法規證據和穩健性,盡量不使用公允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二、運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應該注意的問題
1.“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貫穿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
在會計記錄和報告時,除了對已確認、計量的交易或事項進行記錄和報告以外,對或有事項的會計處理,世界各國及國際會計準則,一般在遵循“謹慎性”原則的同時也都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進行確認和披露。如對很可能發生且金額可以可靠估計的訴訟賠償,盡管在資產負債表日還沒有實際支出,但由于其很可能發生,有一定的內在必然性,就要預先列為負債和費用(或損失),分別計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說明:對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應視其關系的實質,而不僅僅是法律形式。通常情況下,不能由于企業與其他企業的日常業務往來,或其相互之間的經濟依賴,或受某一企業和部門的影響而視為關聯方,而主要應看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對另一方是否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或對其施加重大影響,有能力者為關聯方,無能力者則為非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則他們之間也存在關聯方關系;在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時,是否納入合并范圍也應看其實質而不僅僅是以比例為標準,這些都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報告中的具體運用。
2.“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與其他核算原則結合運用
在所有會計原則中,屬于起基礎性作用的是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等原則,屬于確認和計量要求的是權責發生制、配比、歷史成本、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等原則,而謹慎性、重要性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往往是對上述原則起補充和修正作用。在會計實務中運用這些原則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處理,往往是多項會計原則相輔相成作用的結果,而不應該是單一原則發揮單一作用。例如,在進行資產減值處理時,有些人認為它僅僅是謹慎性原則的體現,實際上它是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謹慎性原則對歷史成本原則的修正,以反映真實的資產價值和規避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 李海波.新編會計學原理:基礎會計[M].立信會計出版,2010
[2] 竇艷麗.淺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財務會計中的應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
[3] 楊向凌.會計核算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1.6
[4] 王順心.淺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實務中的運用[J].中國對外貿易,2011.14
關鍵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全面預算管理 問題 建議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3年非典以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工作環境等不斷改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也日益提升。在硬件建設不斷發展的同時,軟件建設似乎稍顯滯后。單從預算管理方面來說,可利用的資源成倍增加,業務種類逐年增多,業務活動更深更廣,這就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全面預算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本文將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行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的建議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行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性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屬于全額事業單位,肩負著一個地區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長期以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經費來源主要由本級財政撥款、省級國家級專項經費與非稅收入三部分構成,由于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經費緊張,加之近年來國家可能將逐步取消非稅收入途徑,有限的經費來源將進一步縮減,因此強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預算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經費十分重要。
全面預算管理的加強能夠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內部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目標的完成,能夠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內部工作的管理流程更加完善。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內加強預算管理,能夠將收入和支出進行合理的分配,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在一定的基礎上加強對各個部門的監督,從而規范各個部門的工作。預算管理制度的加強有助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社會服務的職責進行全面的考核,通過對各部門資金的流動情況和相關業務的考核,對考核結果進行績效考評,總結出業務活動的服務效率和效果,從而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相關經費。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全面預算編制不科學
預算編制是預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是預算管理的關鍵環節。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編制的預算,基本上還是以定額預算加項目預算來編制,部門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會多報項目和夸大項目預算。此外,預算編制幾乎成為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業務部門參與度不夠,造成預算與實際支出脫節。再就是財政部門為了強調預算的剛性往往嚴格限制預算的調整,預算一經批準便保持一年不變,與業務工作的變化不相適應。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財政保障力度不夠,大部分業務經費要靠當年實現的非稅收入或者上級下達的各類專項資金來保障。這些都是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預算編制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
(二)預算約束軟化
由于對編制預算缺乏科學分析和預算編制失真,無法開展有效的預算控制,使預算流于形式。其一,預算執行力度不足,缺乏約束性。部分工作人員缺乏相應的預算法律意識,將預算視為一個模板,一種形式,在實際工作中重實際輕預算,對預算支出項目、金額進行隨意更改,不按批復下達預算執行,致使預算目標無法實現。其二,預算調整不及時。實際工作中因支出項目的變動而出現資金借用、挪用、混用現象,項目進度難與預算執行進度同步,出現超支、結余和突擊花錢的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預算約束的軟化。
(三)預算績效管理機制不健全
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預算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在關注資金的使用及預算執行情況,缺少對預算執行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效果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由于缺乏對績效管理工作的重視,僅僅是強調結果的重要性,往往不能對預算執行的效果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無法給預算編制工作和預算改革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和有益的改進建議,不利于預算管理水平提高和預算管理制度改進。只以結果進行獎勵而忽視了過程,導致部分工作人員為了完成目標忽視預算執行過程的規范性;同時由于績效評價機制的不規范,會使得對人員績效獎勵產生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使得這種績效機制成為一個空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無法被調動,原本認真工作的人得不到應有的獎勵,久而久之會使得全員缺乏工作的熱情,預算的執行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三、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的建議
針對影響疾控機構運行與發展的諸多現實問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進一步完善全面預算編制方法、強化預算監督力度、建立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一)完善全面預算編制方法
目前增量預算法、零基預算、滾動預算、彈性預算等是幾種較為常見的預算編制方法,各個方法都有不同的長處和應用范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各預算編制方法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方法。其中零基預算法憑借其較高的科學性和認可度是一個值得選擇的方法,它能夠將各項任務的重要程度進行劃分,一方面使得資金得到了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資金能夠在最需要的工作上發揮更好的作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逐漸改變預算編制的方法,應充分認識目前所使用的定額加項目預算的缺陷,吸收采用相對比較科學合理的零基預算法。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科室和部門,應該采用零基預算法編制其支出預算,通過對這些職能科室和部門的業務范圍和職責的分析研究,并且對其預算年度內所需經費進行核查,最終確定其預算目標。
(二)強化預算監督,深化全面預算管理
(1)預算編制方面的監控。對于預算編制的監督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預算編制的方法是否符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實際工作情況,方法是否正確、合理;在預算編制的過程中是否覆蓋了所有的層級;編制的報表是否達到平衡,是否出現金額錯誤、不夠詳盡的情況;編制的程序是否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財務情況等。
(2)預算執行方面的監控。對于預算執行的監控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預算收支執行的進度是否與單位的正常工作進度相匹配;是否實現了預期的預算收入目標,是否有未預計的收入進賬;各項花費支出是否有預算,預算支出是否在規定范圍內,有無違規使用預算資金的現象;年終決算報表是否準確無誤,是否完整可靠等。
(3)對預算的差異分析。預算的執行會隨著實際工作任務的變化進行調整,會和原來的預算目標產生偏差,這就要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定期將兩者進行比較,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尋找減少差異的方法,爭取在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工作中汲取教訓,不斷縮小兩者的差異。
(4)構建預算管理信息系統。造成預算約束軟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合適的全面預算控制手段,因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到全面預算管理監督的實時性、有效性,可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預算信息管理系統,對現有的業務、財務軟件進行整合,構建一套能實時采集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各項數據的信息管理系統,對預算執行全過程進行監督,發現異常,自動預警,同時對相關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跟蹤與反饋,從而大大提高全面預算管理的實時性與有效性。
(三)建立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從各科室、部門的年度預算執行目標和實際情況出發,秉著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建立一套完善的預算考評制度,應包括的考核內容有:各科室、部門預算編制情況是否合理;各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是否符合預算目標的規定范圍;收入和支出預算的實行情況;各部門人員是否在預算工作方面盡了自己的責任。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研究制訂應用預算資金評價結果的方案,加強評價機制的約束力,對有關的責任科室、部門進行監督。要使考評工作產生效力,公開、公平、公正的獎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要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考評方法,對各科室、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并打分,根據得分情況進行相應的獎懲。逐步建立起“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督、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四、結束語
綜上,筆者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諸多問題,不利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各項工作的開展。據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加大全面預算管理力度,及時完善全面預算編制方法,對預算監督力度予以強化,建立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以此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芳.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1):35-36.
[2]孫小燕.對強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全面預算管理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3,(14):290.
求醫方式(helpseeking)是指某個人在感覺到自己已患病或不適時,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尋求醫療照顧的行為方式。由于受疾病的癥狀、個人的性格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精神病患者的求醫途徑及機構會有所不同。本文通過對精神病患者求治行為的概述,使我們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求醫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以便尋求解決措施,從而使患者和家屬及早選擇專業治療。這對減輕精神病患者和家屬的痛苦,避免患者、家庭和社會不必要的人力及經濟損失有現實意義。
1 精神病患者的就醫概況
國內精神病患者在出現精神障礙時選擇的求醫方式有:(1)在綜合醫院內科、神經科診治;(2)在精神專科醫院診治;(3)求助于迷信、巫術;(4)中醫、中藥診治。有研究表明[1],80年代及90年代患者的求醫方式相同,依次為(1)~(4)。國外精神病患者的求醫方式主要有:(1)求助于全科醫生;(2)求助于非正式機構,如宗教等;(3)求助于精神衛生機構,如社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病患者多數首診于非精神科,這一點國內外都有相同的認識。張靜等調查顯示[2],95.92%的抑郁癥患者首診于非精神科,伴有軀體不適者則全部就診于非精神科。楊德森等研究發現[3],精神分裂癥患者首診于非精神科機構者近2/3。楊福收等報道[4]神經癥患者全部在非精神衛生機構就過醫,僅有21.8%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直接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這類患者多數因沖動、攻擊、傷人、毀物,家屬無法控制而求治,其余患者則反復在綜合醫院就醫。Priest等報道[5]精神病患者主要求助于家庭醫生而較少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師治療。在美國東南部調查顯示[6],患有PTSD的老兵在1 a內平均有7次到精神衛生機構求醫,但平均有18次到內科診所求治,到非精神衛生機構求醫是到精神衛生機構求醫2倍多。在加拿大研究亦發現[7],華人家庭常把精神病患者關在家里,與外界隔絕,至病情嚴重惡化才向西醫求助,而最后到精神科求助。精神病患者在最終到專科醫院求診前,多經過了曲折的過程,癥狀長期得不到控制。患者缺乏正確醫療導向、不知該到何處治療和不情愿或根本不相信自己應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結果延誤了病情,耽誤了治療的良好時機,浪費了大量的錢財和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黃鵬鈞等[8]調查了70例最終就診于精神病醫院的抑郁性神經癥患者的求醫方式顯示,40%的患者有三個以上的求醫處所,在轉診前多數患者輾轉于各綜合醫院,求診10次以上者達77.1%,54.3%就診時間≥6 mo。楊德森等[3]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從家屬發現病情到首次求治,平均延誤約3 mo,68.7%的患者拖延≥1 mo,從發病到首次看精神科平均在病后約4 mo;近3/4的受試者在求助于精神科前后曾求助于各種非精神科機構,其中主要為迷信治療。而中醫作為國人廣泛應用的一種傳統療法,卻極少被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僅占首診的6.3%。越是偏遠地區的患者,選擇到非精神科治療者越多。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相比,神經癥患者多求醫于非精神科。如求治于綜
合醫院、中醫院、燒香磕頭等。另有研究表明[1],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首診前求治于綜合醫院內科,神經科顯著增多,但迷信、巫術仍是應付精神疾病的手段之一(4.46%)。由此說明患者的求醫方式仍有誤區。
2 影響求醫方式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求醫行為與許多因素有關,如受教育程度、個體所處的亞文化環境、對疾病與健康的認識、個人經歷、對癥狀的感知、評價、態度、居住地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距離以及性別年齡、個人的人格特征等。
2.1 求醫決定者的文化程度與文化背景
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如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自知力,求醫決定往往由陪護人作出。有人報道[9]約90%患者的求醫行為是由其監護人或親友決定的。決定者文化程度越高,選擇到精神衛生機構求醫的可能性就越大。楊德森等[3]研究顯示,85.2%的求醫決定者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病情的嚴重性”而延誤求醫,90.9%首診于非精神科的自報原因經分析是缺少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國外研究顯示受教育年限≥12 a的監護人多選擇到精神衛生機構求治[10]。文化水平較低的求醫決定者,相對缺少醫學知識,尤其是精神病學知識,一旦家人患病,往往不能及時利用精神衛生服務機構,而選擇他們較為熟悉的、求助便利的迷信等民間治療[11~14]。Dale等報道蘇丹、菲律賓的精神病患者半數求助于宗教治療,印度和尼日利亞的精神病患者求治于宗教的分別為25.0%和91.0%[15]。提示文化水平及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求醫方式也不同。提高整體人群的文化水平,特別是普及精神醫學知識宣傳與教育,是改善精神病患者到精神病專科求醫狀況的重要手段。
2.2 病情
精神病包括的種類多,癥狀豐富,主訴癥狀包括失眠,情緒低落,軀體不適、妄念、怪異行為、幻覺、言語和思維錯亂以及情感冷漠等。患者的起病的形式、癥狀、自我感覺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均有差別。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患者的求醫方式。抑郁癥和神經癥患者患病后逐步體驗到各種癥狀帶來的不適,絕大多數認為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往往通過一系列程序主動或被動尋求醫療服務。CM Shaw, F Creed等[16]對非洲和歐洲部分地區的研究表明,80%的患者是因軀體不適去看醫生,而不是因為心理問題。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求醫行為的研究發現,非急性起病、以“內隱”癥狀為主、被認為是“軀體疾病”者,多就診于非精神科中西醫。起病急、以“外顯”病狀為主、被認為是“精神方面的問題”,多求治于精神科。被認為是“鬼神附體”或“搞不清病因”者多求治于迷信宗教等治療。另有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多數由家屬送來住院,而神經癥患者則家屬勸說及自已主動求治于精神衛生機構為主。精神疾病起病形式、臨床表現等因素均可影響患者的求醫方式。
2.3 獲取醫療服務的條件
患者不求助于正式醫療機構而多選擇親友、家庭醫生或民間治療師,主要是后者為求治者所熟悉,求治方便,花費少。有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居住農村、到精神科就診距離遠者,多首診于迷信等機構,反之則多首診于精神科,這表明求醫方式與醫療服務的獲得性確有關系。劉鐵榜等報道[17],農村神經癥患者總就診率僅52.5%,而求治于精神科的僅7.5%。另有研究[1]顯示,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90年代求醫方式中前往綜合醫院內科、神經科及其精神專科主動求治的人數增多,差異有顯著或極顯著性(P
2.4 社會態度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和理解,不愿意被歧視,不愿意與社會脫離。而社會對精神病患者有種歧視的態度。所以患者求醫就有所顧慮。黃鵬鈞等[8]研究顯示,54.3%的患者對就診于精神病醫院有顧慮,其中45.7%的患者認為自己不是瘋子而無需到精神病醫院求治。國外也有報道社會的態度如歧視等影響了精神疾病患者尋求精神衛生機構治療的方式。在高層次人群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會因歧視而不去求治或選擇非精神衛生機構求治,即使是患有精神疾病的醫生也有這種情況。Reidar Tysen等[18]研究年輕的醫生對精神疾病的求醫方式表明,盡管需要治療的量增加了,但求醫的量卻沒有相應的增加,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精神疾病和恥辱、歧視等聯系在一起。最近報道[19],荷蘭患有精神疾病的醫生中三分之二是自己治療,沒有去尋求專業治療。Sarah Wrigley等也有關于歧視影響求醫方式的報道[20]。這與國內楊德森等意見一致[21]。這一方面說明了人們精神衛生知識的貧乏,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對精神疾病和精神病醫院存在偏見,歧視精神病患者.甚至連醫生本身都有這種片面的認識,使人們深怕因為自己是精神病患者而被人瞧不起,因而造成患者不敢到精神病醫院就診,使其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2.5 非精神科醫生對精神病的識別能力
有些非精神科醫生對精神病的認識還有些缺乏,從而影響了患者求醫。國內有調查顯示[4],只有10%的精神分裂癥和18.3%的神經癥患者被非精神科醫生建議到精神衛生機構就診。黃鵬鈞等[8]研究顯示,65.7%(46/70)的抑郁性神經癥患者轉診前被診斷為神經衰弱而予以一般鎮靜催眠藥物治療及健腦藥物應用,而且神經癥難以被識別或更容易被當作軀體疾病,耽誤了治療,使大量醫療費用浪費。CM Shaw, F Creed等[16]報道非洲加勒比族的精神病患者被非精神科醫生認識到有精神疾病的占27%,而在歐洲白人中有52%的患者被非精神科醫生識別。由于很多醫院現基本上未設立精神科,其內科、中醫科醫師往往因為專科的限制對精神疾患不能正確診斷治療,致使就診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2.6 目前的治療水平
現在的醫療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有許多疾病不能完全治愈或控制不復發。這就影響了患者的求醫方式以及治療。有研究表明非洲加勒比族人和歐洲白人拒絕就心理問題求醫的原因之一是醫生不能解決這類問題,醫生只會給藥[16]。也有人報道[22]在澳大利亞和維多利亞兒童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中有38%認為沒有任何人能夠解決他們孩子的問題。
2.7 年齡和性別
年齡和性別也會對求醫方式有影響。有研究顯示[10],在墨西哥的美國人女性求助精神衛生機構是男性的3.1倍。Oliver.MI等[23]報道英國男性較女性較少求醫治療,而且年輕人亦較少求醫。楊德森等[3]報道年齡和性別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求醫沒有影響,而性別影響其求醫機構的選擇。
2.8 治療安排
由于中國的國情,這種情況幾乎沒有。但在一些發達國家,患者看病需要預約,他們只能按照預約單求醫治療。F.P.M.L.Peeter等[24]報道長時間等待第一次治療安排是影響患者求醫率的原因之一。Orme等都有此方面的報道[10,25]。所以是否及時安排治療也是影響求醫的因素。
諸如人格問題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求醫方式,這里就不具體詳述了。
3 前景
了解不同背景下精神病患者的求醫方式,對提高求醫率、治療效果,減輕患者和家屬的痛苦,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都有重要的意義。國民經濟、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水平,是制約求醫行為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們文化、生活水平,改善醫療條件。在現階段因經費不足,難以馬上興辦更多精神病醫院的條件下,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識能力,改善對患者的態度,進而給予患者尊重、理解、關心。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精神衛生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加強綜合醫院與精神衛生機構的合作,提高治療水平,使患者就診方便、經濟、有效。國外在60年代就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求醫行為進行研究,強調在綜合醫院中實施心理衛生保健服務的重要性。有報道顯示[26],由于提高了人們的精神醫學知識認識與了解,改善了社區精神病患者治療的條件,德國人對尋求專業治療有了積極的態度。近年來這方面的理論日趨完善,Godber和Huxley提出精神衛生服務的“過濾模型”[27],雖然這種“過濾模型”未必完全適用于我國,但在綜合醫院和社區中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在非精神科醫療機構開展聯絡精神醫學服務,并使各類醫務人員掌握一定的精神衛生知識,無疑會對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求醫途徑,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身痛苦和經濟負擔,促使患者早日康復以及減少社會醫療費用有所幫助。總之,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整體人群的文化素質和精神衛生水平,加強基層精神衛生機構建設,加強綜合醫院和精神衛生機構合作,提高非專科醫生特別是內科醫生對精神疾病的識別能力,同時對精神疾病患者求醫方式給予指導,是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期正確就醫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王道金,王小泉.80及90年代精神科患者求醫方式變遷的調查[J].四川精神衛生,2002,15(1):29
[2]張靜,張建明.抑郁癥患者的求醫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5):367
[3]楊德森,李凌江.精神分裂癥病人求醫方式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2,25(4):215
[4]楊福收,胡.神經癥患者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求醫行為的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1):57
[5]Priest RG,Vize C.Lay people's attitudes to treatment of depression:results of opinion poll for Defeat Depression Campaign just before its launch[J]. BMJ,1996,313:858
[6]Patrick S,Calhoun,Hayden B.Bosworth,et al.Med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by Veterans Seeking Help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m J Psychiatry,2002,159(12):2081
[7]Lin TY,TadiffK,Donetz G,Goresky W. Ethnicity and pattern of helpseeking[J].Culture,Medicine and Psychiatry,1978,2:3
[8]黃鵬鈞.70例最終就診于精神病醫院的抑郁性神經癥病人的求醫方式調查[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5,4(1):48
[9]蔣曉軍,翟書濤.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及抑郁患者的求醫過程及影響因素調查[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9,19(4):318
[10]Karen L,Peifer,Theei Hu.William Vega.Help Seeking by Persons of Mexican Origin With Functional Impairments[J].Psychiayric Services,2000,51(10):1293
[11]Friedman HS. Health psychology lst ed[M]. New York:Prentice Hall lnc,1989:40~67
[12]Stone GC. Health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JosseyBass[M] Publishers,l982:161~216
[13]Bouong Rhi.The health care seeking behavior of the mentally ill patient and their families in Asia[J].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1990,1:19
[14]Depaulo BM. New directions in helping .2nd ed[M].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1983:45~ 66,109~ 138
[15]Dale JR.Modern or traditional? a Study of treatment preference for neutopsychiatric disorder in Botswana [J].Br J Psychiztry,1984:145
[16]CM Shaw,F Creed. Prevalence of anxiety depressive illess and help seeking behaviour in African Caribbeans and white Europeans:two phase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J].BMJ,1999,318:302
[17]劉鐵榜,楊德森.從流行病學特征及患者就醫現狀看當前農村神經癥的防治策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1
[18]Reidar Tysen.Helpeek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ng physician:is it the most ill that seeks help?[J]. Soc Psychiatr Epidemiol,2004,39:989
[19]Toyry S.Selfeported health,illness,and selfcare among Finnish physicians:a national survey[J].Arch Fam Med,2000,9:1079
[20] Sarah Wrigley.Role of stigma and attitudes toward help from a general practitioner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 rural town[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39(6):514
[21]楊德森.基礎精神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36~257
[22]Vicki Cowling .Children of adul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mental health,help seeking and service use[J].Psychiatric Bulletin,2004,28:43
[23]Oliver MI.Helpeeking behaviour in men and women with comm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rosssectional stud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186:297
[24]F.P.M.L.Peeter ,H.Bayer. ‘Nohow’ for initial screening at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re: rate, reasons, and further helpeeking[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1999,34:323
[25]Orme DR,Boswell D. The preintake droput at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J].Community Ment Health J,1991,27:375
關鍵詞:醫患關系;和諧;緊張;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7-0269-01
什么是醫患關系?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作者主要從倫理學角度考慮。倫理學者認為,“不論在何種社會背景下,醫患關系的本質都是一種‘施助者’(醫方)與‘求助者’(患者)的倫理關系,這是醫患關系最基本的屬性。”因此,醫患關系也應該用道德倫理來規范和調試。
那么,醫患關系本應是很和諧的一組社會關系,為何會出現緊張的局面?筆者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導致醫患關系緊張局面的出現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稱
醫療衛生領域各主體之間的關系集中表現為一種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利益各方通過各自的權利訴求和義務履行來保持交互關系的利益平衡。醫學的科學價值在于為患者提供有效且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傳統醫學和醫患關系中過分強調了醫生的權利而忽視了患者的權利。隨著人民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患者的權利主張日益高漲。由于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沒有得到合理的規范和約束,醫療糾紛日益增多,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醫療實踐和和諧的醫患關系,甚至釀成社會風波,影響社會安定。
2、信息的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lees)和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ery)提出來的,指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由于某些參與人擁有另外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對稱信息下的交易關系和契約安排的經濟理論。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原因,主要是人們的知識水平高低不同和分工與專業化。信息不對稱也是客觀存在的,在醫患關系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3、誠信的缺失
患者與醫者之間活動的展開主要基于誠信,特別是患者對醫者的信任。近年來出現一種現象,某些醫生為了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把成本費用本來較小的疾病通過較大的費用治療來實現,從而導致患者的誠信預期與醫方的誠信回報不對等,這就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醫方利用患者對于醫學知識的信息荒漠,濫用這種從患者方面轉移過來的誠信權利,對患者進行欺詐,加大治療費用,這就是醫者誠信缺失的表現。醫者的誠信缺失就會導致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一旦醫患之間這種信任消失,雙方的關系就不可能和諧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呢?
1、培養醫務人員的倫理素養
倫理素養是醫務人員解決倫理問題的認識、判斷、價值抉擇、情感、破解難題的能力。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倫理教育,把培養倫理素質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互相貫通,使醫務人員感受到醫學倫理素養的多元價值和作用,并在行為上得到強化。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務人員對患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把解除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公平公正的對待患者,培養自身的人格素質和倫理修養,對患者懷有同情心,用博大的胸懷去關愛患者,以努力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為最高準則。倫理素養培養的過程以他律為手段,以自律為目的。通過醫務人員共同體的道德獎罰和激勵機制,讓醫務人員面對患者,懷有敬畏和敬重之心,最終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這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醫患溝通,共建誠信平臺
和諧醫患關系的前提條件是醫患相互信任,以誠相待。醫院與患者、醫生與患者之間要樹立誠信觀念,醫方要誠、患方要信。醫務人員不僅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而且尊重患者的尊嚴和自,充分信任患者,要認真傾聽患者意見,仔細分析病情,積極調動和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以良好的心態認識疾病,治療疾病。作為患者也要尊重和信任醫務人員,與醫務人員更好地配合,為早日康復打下基礎。
3、完善醫療制度,凸顯制度的倫理性
醫療健康領域中的醫療衛生體制、藥品流通體制和醫療保障制度,它們之間相互交錯、交互作用。醫療衛生制度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直接關系到醫療保健資源的人群分配和地區分布,影響到患者的健康利益,與醫患雙方密切相關的醫療保障制度則關系到醫方、政府和參保方三方的切身醫療保障利益,是確保患者健康權利實現的保證。從醫院管理制度、體制上說,要解決醫院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與商業化經營傾向。所有的制度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的服務于患者,凸現醫療制度的倫理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數據挖掘;名老中醫;經驗傳承
名老中醫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杰出代表,是聯系傳統和實現中醫發展的靈魂,名老中醫經驗的總結和傳承不僅能豐富中醫學的理論體系,還能為中醫藥學術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是培養造就新一代名中醫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總結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用藥規律和學術思想,對中醫藥的薪火相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也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源泉。數據挖掘(data mining,DM)又稱數據庫知識發現(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指從數據庫的大量數據中揭示出隱含的、未知的并有潛在價值的信息的非平凡過程。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進行研究,可以全面解析其中的規律,分析名老中醫個體化診療信息特征,提煉出臨證經驗中蘊藏的新理論、新方法、新知識,實現名醫經驗的有效總結與傳承。自從基于信息和數據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研究思路提出以來,利用多種數據挖掘技術對病案進行分析的研究報道與日俱增,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1-3]。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從事數據挖掘研究的經驗與體會,并借鑒國內同行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數據挖掘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研究中的應用進行論述,希冀為數據挖掘方法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領域的進一步深入應用提供參考。
1 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研究中數據挖掘方法的應用
1.1 關聯規則 關聯規則(association rules)是從大量的數據中挖掘發現項集之間有意義的關聯,并尋找給定的數據集中項之間的有趣聯系的一種算法。常用的關聯規則算法包括Apriori算法、FP-樹頻集算法等 [4-6]。吳榮等采用關聯規則算法對名老中醫治療冠心病的用藥規律進行數據挖掘。結果顯示,治療冠心病處方中最常用的中藥是丹參、瓜蔞、川芎,最常用的方劑是瓜蔞薤白類方、活血通脈劑及生脈散[7]。劉曉怡等采用關聯規則方法對李佃貴教授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醫案進行數據挖掘,得出李佃貴教授診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最常用的藥物是茵陳、黃連[8]。田琳等采用關聯規則算法對名老中醫診療眩暈病辨證思維模式進行數據挖掘,得出眩暈病的證候多為風陽上擾、肝腎陰虛、痰濁上蒙、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等,病因病機多為虛、風、痰、瘀等,發病與肝、腎、脾三臟關系密切[9-10]。筆者采用關聯規則方法對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治療胃脘痛用藥規律進行數據挖掘,得出顏正華教授在治療胃脘痛過程中常用藥物為陳皮、佛手、香附、白芍、煅瓦楞子、赤芍、當歸、丹參等,使用頻率前3位的藥對是佛手、陳皮,陳皮、香附,佛手、香附[11-12]。作為在名老中醫處方規律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數據挖掘算法,關聯規則具有明顯的優點,如它可以產生清晰有用的結果,支持間接數據挖掘,可以處理變長的數據等。但是,關聯規則也有其不足,如計算量增長相當嚴重,難以決定正確的數據,容易忽略稀有的數據等。
1.2 貝葉斯網絡的應用 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ork)是一種以貝葉斯公式為基礎的概率網絡,是一個有向無環圖,由代表變量結點及連接這些結點的有向邊構成。貝葉斯網絡可以將具體問題中復雜的變量關系在一個網絡結構表示,通過網絡模型反映問題領域中變量的依賴關系[13]。吳榮等利用貝葉斯網絡技術對名老中醫治療冠心病辨證規律進行數據挖掘,提取出名老中醫診療冠心病、心絞痛的8個證候要素[14]。須義貞等采用貝葉斯網絡和方劑智能分析軟件對沈仲理教授診療子宮肌瘤醫案進行數據挖掘,得出沈仲理教授診療子宮肌瘤善用活血化瘀、清熱軟堅法,常用治療藥物包括三棱、莪術、丹參、半枝蓮、蚤休等[15]。貝葉斯網絡具有分類、聚類、因果分析等功能,面對大規模數據有其獨特的優勢,具體包括:①學習機制高效靈活,可發現潛在的有用的模式或者聯系,實現對數據實例的分類、聚類、預測;②語義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③有效避免對數據的過度擬合;④貝葉斯網絡可將先驗知識、樣本,主觀、客觀有機結合起來,更加全面反映數據對象內在的聯系和本質[16-17]。
1.3 神經網絡的應用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 是由大量處理單位(即神經元,neurons)廣泛連接而成的網絡,是人工建立的以有項圖為拓撲結構的動態系統,通過對連續或斷續的輸入作狀態響應而進行信息處理[18]。陳肇文利用人工神經網絡建立名老中醫中醫方劑系統和中醫方證醫學診療系統,可在線根據患者癥狀自動進行處方[19]。白云靜等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技術開展中醫證候非線性建模研究,在充分辨識證候表征信息的基礎上,建立證候與癥狀之間的非線性映射函數[20]。陸萍等基于面診的證素辨證建立面診-證素辨證神經網絡,對64個病例進行證型辨別,結果表明,神經網絡模型構建的中醫面診系統能根據樣本值對網絡構造和訓練,證型辨證結果準確率比較高,是可行的[21-23]。作為最常用的數據挖掘方法之一,神經網絡具有很強的非線性擬合能力,可映射任意復雜的非線性關系,而且學習規則簡單,便于計算機實現,具有很強的魯棒性、記憶能力、非線性映射能力以及強大的自學習能力。
1.4 決策樹算法的應用 決策樹(decision tree)模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預測模型,其基本運算原理屬于分類規則,也就是說每個決策或者事件都能引出2個或者多個事件,繼而產生不同的后果,這種決策分支的圖像就像一棵樹的枝干,稱其為決策樹。決策樹以樣本的根節點開始,如果樣本在同一個類,則該結點為樹葉,算法選擇最有分類能力的屬性作為決策樹的當前結點,根據信息增益進行分裂,直到給定節點的所有樣本屬于同一類或沒有剩余屬性可供劃分為止[24]。瞿海斌等采用決策樹方法對血瘀證的診斷規則進行歸納,得到血瘀證決策分類模型,結果表明決策樹提取的診斷規則與傳統的醫學統計方法相比,更為簡單、方便,為從病例中自動歸納診斷規則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25]。謝雁鳴等從臨床流行病學的角度用決策樹等方法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中醫基本證候進行研究,得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陰虛和陽虛診斷模型[26]。徐蕾等用信息熵的決策樹方法對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進行研究,構建以信息熵減少為特征的決策樹分類模型[27]。
1.5 復雜系統熵方法的應用 2004 年,有學者發表了《“熵”在中醫方證研究中的運用》一文,在總結熵理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運用熵理論進行中醫方證相關研究的設想,并探討了證、熵、方結合的原理與前景[28]。通過實踐表明[29-30],該方法不僅可以應用證候與方劑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還可以研究證候與證候之間、證候與癥狀之間、方劑中藥物與藥物之間、配伍中成分與成分之間的關系。其后,有學者提出了復雜系統熵聚類的算法,并在疾病、證候、方劑的相關性研究中得到了應用[31]。復雜系統熵聚類方法是一種非監督的模式發現算法,它能自組織地從海量的數據中提取出信息量最大的組合,同時,此方法特別適用于高度離散性類型的數據。相比于經典的統計方法,它有以下幾個優點。①不需要數據的一致性,對于各類數據都適合。特別針對具有隨機性,模糊性,非平衡性,非遍歷性,多維性特點的中醫藥數據。②它客觀地反映數據的情況,聚出來的組合內元素的相關都特別大,是最優的組合,這些組合為新藥發現中候選處方的篩選奠定了基礎。③相關是不對稱的,為定義貢獻度奠定了基礎。④算法收斂速度快,對于處理大量的數據有優勢。此方法具有兩方面的顯著優勢:一方面,不僅可以定性、還可以定量挖掘出藥物之間、病-證-癥-藥之間的相關性;另一方面,不僅可以挖掘出名醫名家經驗的核心組合,還可以挖掘出隱藏于方劑配伍之中的而沒有被臨床醫家所重視的核心組合。筆者采用該方法對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治療胃脘痛、失眠等用藥規律進行挖掘,得出顏正華教授在治療胃脘痛、失眠的潛在藥物組合和新方,為深入研究和藥物開發奠定了基礎[11-12]。
2 數據挖掘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中的應用展望
如上所述,關聯規則、貝葉斯網絡、神經網絡、決策樹等數據挖掘方法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深入挖掘、繼承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有力工具。然而,每種數據挖掘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均有其適應范圍,且對數據有一定的要求。中醫藥數據挖掘的對象是中醫藥領域中積累的海量數據,這些數據的屬性既有離散型的,又有連續型和混合型的特點,挖掘過程需要人機交互、多次反復,在中醫藥專業背景知識引導下,針對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數據挖掘方法。同時,數據挖掘是從大量的數據中,抽取出潛在的、有價值的知識的過程,融合了數據庫、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統計學、知識工程、面向對象方法、信息檢索、高性能計算以及數據可視化等最新技術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因此,數據挖掘具體方法需要有計算機、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人員才能熟練應用,不易被中醫藥臨床人員和學術繼承人等所掌握,這給數據挖掘方法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中的應用帶來困難和挑戰。名老中醫經驗的傳承最終的目的是老專家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的總結和傳播,數據挖掘方法的應用是有力的輔助手段,如何將相關挖掘方法進行集成并形成相應的軟件,是數據挖掘方法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領域應用的重要方向。
中醫藥的傳承經過了口傳心授、紙質文獻、電子文獻的過程,但是,尚不能有效滿足傳承的需要。中醫傳承包括豐富的內容,有多種傳承模式,無論何種模式,收集整理臨床醫案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基于臨床數據的循證傳承是核心模式。中醫藥信息非標準化與個性化的特點,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但同時也是中醫藥傳承信息化工作面臨的重要瓶頸。數據的零散性與非標準性,從根本上制約了中醫藥傳承信息化工作的效率與質量。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開發了中醫傳承輔助系統(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軟件[32]。該軟件在全面客觀地對中醫藥傳承模式及方法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基于個性化需求的自助式服務平臺的構建思路進行系統架構,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網絡科學等學科的方法和技術為支撐,圍繞臨床診療和中醫傳承工作中的繼承、發展、傳播和創新4個方面的核心需求,分別構建面向臨床數據的中醫診療信息采集模塊、面向中醫藥本體的知識管理和服務模塊以及面向傳承創新的隱性知識挖掘模塊等幾大功能模塊,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從而保證了系統功能需求的有效實現。該軟件是計算機科學和中醫藥學的有機結合,它以智能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支撐,遵循基于臨床數據的循證傳承理念,提出并鑲嵌了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挖掘方法,圍繞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總結和經驗傳承、中藥新藥處方篩選與處方發現等方面的信息處理進行了積極的探索[33-34]。實現了“數據的錄入-管理-查詢-分析-網絡可視化展示”等功能的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在中醫傳承工作的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中醫傳承的有力輔助工具,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致謝] 該論文撰寫得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楊洪軍研究員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王映輝,姜在,劉保延,等.基于信息和數據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研究思路[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5,7(1):98.
[2] 周春祥.名老中醫經驗總結與傳承過程中的問題與思考[J]. 江蘇中醫藥,2004,25(12):1.
[3] 唐仕歡,楊洪軍. 中醫組方用藥規律研究進展述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5):278.
[4] 曾孝文.關聯規則數據挖掘方法的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6,9:91.
[5] 吳嘉瑞,張冰.試論數據挖掘方法在藥品不良反應評價領域的應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6):485.
[6] 曾孝文.關聯規則數據挖掘與發展趨勢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5,35: 4.
[7] 吳榮,王階,周雪忠.基于關聯規則的名老中醫冠心病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7):1786.
[8] 劉曉怡,唐曉亮.基于關聯規則方法的李佃貴教授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醫案分析[J].中國外資,2012,264:258.
[9] 田琳,閆英杰,朱建貴,等.整理挖掘名老中醫診療眩暈病辨證思維模式的思路與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8):618.
[10] 晏婷婷,吳麗,王旭東.基于數據挖掘的孟河醫家治療痹證的治法及用藥規律研究[J].新中醫,2012,44(9):98.
[11] 吳嘉瑞,張冰,楊冰.基于關聯規則和復雜系統熵聚類的顏正華教授治療胃脘痛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0):1.
[12] 吳嘉瑞,張冰,楊冰,等.基于關聯規則和復雜系統熵聚類的顏正華教授治療失眠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4):1.
[13] Muirhead R J,Pu R D.A Bayesian classi ca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ata[J].Physica A,2004(336):503.
[14] 吳榮,聶曉燕,王階,等.基于貝葉斯網絡的名老中醫治療冠心病辨證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5):98.
[15] 須義貞,姚靜,趙莉.沈仲理治療子宮肌瘤診治規律的研究[J].陜西中醫,2010,31(2):201.
[16] 李艷美,張卓奎.基于貝葉斯網絡的數據挖掘方法[J].計算機仿真,2008,25(2):87.
[17] 劉曉潔. 基于PCA的貝葉斯網絡分類器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09,9:86.
[18] 岳桂華.人工神經網絡及其在中醫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大眾科技,2012,14(156):165.
[19] 陳肇文.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中醫證治模型探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7):1517.
[20] 白云靜,申洪波,孟慶剛,等.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中醫證候非線性建模研究[J].中國中藥信息雜志,2007,14(7):3.
[21] 陸萍,林坤輝,周昌樂.基于神經網絡的中醫面診證素辨證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8,25(9):2655.
[22] 施明輝,周昌樂.人工神經網絡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現狀與趨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1):2.
[23] 岳沛平.BP神經網絡識別在中醫脈象信號辨識系統中的運用[J].江蘇中醫藥,2005,26(11):4.
[24] 吳嘉瑞,張冰.試論數據挖掘決策樹方法在藥物警戒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警戒,2012,9(1):29.
[25] 瞿海斌,毛利鋒,王階.基于決策樹的血瘀證診斷規則自動歸納方法[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5,24(6):709.
[26] 謝雁鳴,朱蕓茵,葛繼榮,等.基于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醫基本證候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2):38.
[27] 賀憲民,孟虹,王憶勤,等.基于熵的決策樹理論及其在中醫證型研究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23(5):57.
[28] 楊洪軍,趙亞麗,劉艷驕,等. “熵”在中醫方證研究中的運用[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9):16.
[29] 趙亞麗. 一類復雜系統的熵方法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
[30] 孫占全. 復雜系統建模――一類智能計算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31] 陳建新. 中醫證候的復雜系統建模及其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D]. 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
[32] 盧朋,李健,唐仕歡,等. 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開發與應用[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
[33] 唐仕歡,陳建新,楊洪軍,等.基于復雜系統熵聚堆方法的中藥新藥處方發現研究思路[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11(2):225.
[34] 申丹,唐仕歡,盧朋,等.含人參中成藥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2):2029.
Comment on applications of data mining used in studies of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
WU Jia-rui1,TANG Shi-huan2,GUO Wei-xian1,ZHANG Xiao-meng1,ZHANG Bing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Data mining,as known as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is a non-trivial process of revealing the implied,previously unknown and potentially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 massive data. In recently years,the applications of data mining in the field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widespread.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he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data m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we would expound of the use of methods of data mining in the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and analyz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Bayesian networks,neural networks,and decision trees.
關鍵詞:古漢語:漢語言基礎知識:《方劑學》教學
一
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已經無法聽到,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只是指書面語言。現存的最古可識并用于文獻記錄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眾所周知,方劑課是研究方劑的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之一,在整個中醫學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熟記一定數量的方劑是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基本功之一。增強古漢語知識,對于更好地理解《方劑學》里面的知識,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增強記憶是尤為重要的。
古往今來,牢記方劑的組成配伍為醫家所重視,例如《湯頭歌訣》等,對中醫方劑的傳承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歌訣受詩歌韻律等規則的限制,語言雷同,內容呆板,沒有趣味性。學生通常需要反復背誦很多次才能記牢。而在中醫藥高等院校,課程日益增多,方劑課時逐年減少,要求學生在短短半學年中掌握熟記大量方劑組成實屬不易。
針對學生提出的“課上一聽就懂,課后一放就忘”“上方劑課輕松,過方劑考試難”等現實問題,方劑學精品課程課題組教師與學生一起,歷經三年時間,結合古漢語基礎知識尤其是記憶培養的知識,摸索出一整套融合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等內容的培養方法,并逐漸在教學中不斷加以改進、完善,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準確牢記大量方劑,消除記方劑的痛苦,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真正打造出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
二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教師要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利用課堂抽問,或者課后的抽背等形式進行檢查。告訴教學生最好在晚上進行方劑的識記,第二天早晨的時候復習,這樣的識記效果最好。其次,教學生將方劑識記內容分組歸類,減少記憶的無序性,這樣就較容易記住。
1.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越深記得越牢
例如,同為脾胃虛寒證的證型,泄瀉、嘔吐、脾胃虛寒證的代表方劑選用理中湯,而胃痛脾胃虛寒型的代表方卻選用黃芪建中湯。若死記硬背,學生必然感到內容繁多,即使當時記住很快也會忘記。
2.利用語言的音韻和節律來幫助記憶
根據方劑的組成藥物、功效、主治等內容,可以編撰成幽默詼諧、工整對仗、寓意風趣的順口溜或短語。例如小柴胡湯,方劑由半夏、生姜、柴胡、大棗、黃芩、人參、甘草組成,可編為順口溜:夏姜胡棗芩人草;或者趣編為:下江湖找情人草。
3.運用漢語言的知識
(1)讀寫看聽結合,并同時用腦思考,即對不同的方劑進行分析綜合、分類比較、抽象概括等。尤其對同一大類方劑,或不同類但組成相似,功效、主治卻不同的方劑,或組成、功效不同而用以治療同一類疾病的方劑,加以分析、比較、概括等。例如,五苓散和豬苓湯、麻黃湯與桂枝湯、桑菊飲與銀翹散等。在方劑教學中,教師也要正確運用思維的方法組織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2)采用想象的方式教學。有人比喻“聯想、想象是掛資料的鉤子,方便放置和提取”。方劑學中盡量利用事物的相互關系,通過想象形成聯想幫助記憶。
(3)學生方劑學的成績好壞、背方數量的多少,不僅與他們的基礎知識、智力水平有關,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們是否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這就是意志。在對大專醫學生的教育中,教師要努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同困難作斗爭的能力,培養他們對挫折的適應能力。
學校作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十分重要,所以一方面教師的品行、性格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方劑課的教育目的,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全方位教育的同時塑造每位中醫類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
在方劑學的教學過程與活動中,廣泛應用古漢語和漢語言的基礎知識,不僅能深挖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啟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方劑的積極性,解決現代中醫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醫方的困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從而打造出完美的方劑課精品課程。當然,這種將這些漢語言基礎知識運用于方劑課教學的方法并非十全十美,其中可能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得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完善。“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高校教師仍需繼續求索。
參考文獻:
[1]張玉娟.方劑學記憶教學法淺析[J].新余高專學報,2008,(04):117-118.
1.1拓寬醫學視野,更利于疾病認識
西醫學與中醫學分屬不同醫學理論體系,并且在治療方法與醫學思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過中、西醫學所面對的對象與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在《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恰當引入中醫護理理論,將中西醫優點相結合,可有效拓寬醫學學生知識面,養成中西醫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如膽結石、腸梗阻等病癥的治療措施講解時,可在西醫學病理講解的前提下,引用中醫里不通則痛,而通則不痛的醫學理論進行解釋。又如腫瘤治療措施講解中,可強調中醫的治療措施,同時結合西醫中的放化療及手術治療,這樣能有效減輕患者放化療中的毒副作用,積極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2中西醫優勢結合,更利于患者護理
在現代護理學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是主要內容,外科護理教學中,將中醫護理理論引入護理程序當中,讓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更好地結合滲透,可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我國中醫里的四診合參,可融入現代護理的評估環節,運用健康評估方法獲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等資料,并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全面獲取患者資料,便于護理人員能及時發現病患問題。在護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簡便有效的中醫護理方法引入到外科護理教學當中,例如,乳癰可應用大劑量的炒麥芽水進行煎服,也可運用芒硝進行局部外敷,以終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為了促進患者外科腹部術之后,恢復腸蠕動,除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外,還可用針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緩解患者的腹脹問題。
2中醫護理理論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2.1做好中醫護理理論與外科護理相結合的教學計劃
在教學當中,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具體的預先安排,教師只有充分認真準備,教學才會收到預期效果,在外科護理學的各章節教學中,應仔細剖析每章節內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難點等,將中醫護理理論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入其中,并盡量用最準確文字進行層次歸納整理,從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淺入深、從理論至實踐,逐層展開,讓有關的中、西醫理論點充分展示,并且條理清楚。
2.2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貫穿應用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評估是項連續系統的資料記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將西醫學中的交談法、觀察法與護理檢查等和中醫護理中的望聞問切四診相結合,對外科護理學中的各章節進行護理評估,讓護理資料收集更為客觀全面。同時,可用中醫學里的護理知識對外科護理進行內容補充,尤其是中醫里的辨證護理及整體護理觀念,可與現代護理觀念相融合,便于護理診斷的確定。在護理計劃當中,可把中醫護理基本原則有效融入到護理計劃中,其實中醫西醫的護理診斷排序原則大致相同,都是根據首中次優來設置先后順序,把中醫的急護其標,緩護其本,標本兼治等原則有效融入外科護理講解中,對于患者現存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進行啟發,采用中西醫中的有效護理措施,并運用中醫護理方法對護理措施進行充實。同時,依據外科疾病特征,將中醫特色和現代護理理論的優勢進行結合,如飲食調護中,可突出辨證膳食護理,盡量做到藥食相輔,病食相宜,以提升療效。
2.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穿中醫護理理論
在《外科護理學》的護理教學中,其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及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對學生的護理認識起引導作用,教師可將中醫里的整體觀念與人本思想貫穿到外科護理工作中,將傳統中醫護理理念與外科護理理論進行結合,以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的分析解決能力。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可運用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法,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護理知識,教學中,也可原文引用,激發學生對中醫理論學習的興趣,如說明飲食護理方面的重要性時,可引用中醫著作《素問•熱論》中的原句進行說明。又如講解腦卒中的護理知識時,可運用典型病例的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具體的病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對病例中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在討論當中,能使學生的總結、分析歸納及語言表達等能力達到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4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理論
外科護理學的見習與課堂教授大致是同步開展的,我校的見習醫院師資力量是較為雄厚的,也是經國家相關教育部門進行過教學評估的,其臨床實踐也更為規范,在各科室當中,均有教學秘書、專職教師來帶教,學校教師依據見習疾病特征與護理原則,對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進行合理設計,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要合理貫穿中醫護理方面的理論,如乳癰疾病,學生對病患實施評估、健康教育及查體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指導,尤其是中醫里的四診八綱理論,教師要適當給予啟發,利用不同方法進行不同病情的辨證護理,把課堂理論知識應用至臨床實踐當中,以強化學生的護理知識,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給畢業生奠定良好基礎。在學生畢業實習時,也強化中醫護理方面的知識,為外科護理教學提供中醫護理時間方面的可能,當學生在西醫醫院進行實習時,可側重外科疾病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后的護理工作,并參與重癥、急病患者的監測工作,積極參與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閉引流管等管道護理工作。當在中醫醫院進行實踐時,要突出中醫方面的護理特點,如對于晚期的腫瘤患者,可用水針治療法,這比鎮痛劑注射效果好;對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藥熏蒸的治療法,讓中醫護理法在臨床上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實踐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用中醫理論思維書寫份外科護理病歷,以鞏固學生的護理知識。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