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電商用戶運營策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商用戶運營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商用戶運營策略

第1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FDD產業具優勢

從技術角度看,FDD其特性相對而言更為優越,例如20MHZ帶寬下速率更高,覆蓋范圍更大,支持更高的移動速度,且可以不需要基站間嚴格同步。FDD采用頻分雙工模式,相當于“雙車道”,理論支持最大下載150Mb/s;FDD頻譜多承載于700MHz或1800MHz這樣的低頻譜上,更適合采用廣覆蓋,從而降低網絡建設成本;在高速移動環境下,FDD可以實現500公里/小時的通話業務,TDD只能滿足300公里/小時的條件。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LTE FDD無論在商用時間,用戶規模,網絡設備,還是芯片終端方面,都更具優勢,運營商們才會傾向于選擇產業鏈更成熟的FDD制式。

其次,終端發展情況也體現著產業鏈的繁榮程度。最新統計發現,全球275家終端廠商共推出了2646款LTE終端,其中LTE FDD約占總數的70%。同時,智能手機的普及也推動了4G用戶數呈爆炸性增長,其中LTE FDD用戶數增長一直很迅猛,截至2015年2月,全球4G用戶總數已經接近5億,共有360個LTE商用網絡,其中約90%為FDD制式,分布在全球124個國家,可以方便地實現LTE FDD“一部手機漫游全球”的諾言。

可見,LTE FDD具有技術成熟、網絡穩定性好和豐富終端資源優勢。

FDD全球成功案例

近年,4G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移動技術。每年都有100多個運營商啟動LTE商用網部署,使得用戶有機會暢享LTE網絡帶來的高速與便捷。

這里特別要分享全球最具代表性的LTE FDD運營商Verizon的發展策略,以資國內運營商借鑒。

全球LTE網絡的規模部署,是從美國市場拉開序幕的。其中,美國最大的LTE運營商Verizon走在了最前沿,在引入LTE FDD商業運營之前,Verizon已有的CDMA EvDo網絡已不堪重負,網絡流量居高不下,為擺脫CDMA產業限制,Verizon堅定地選擇LTE FDD作為發展方向,并于2010年12月正式推出了LTE商用服務,首期網絡部署在38個城市。Verizon采取了比較激進的建設策略,經過3年多的商用部署,截止到2014年12月,Verizon的LTE網絡已經覆蓋全美520多個城市,網絡覆蓋了全美97%的人口區域,這是Verizon有史以來建設最快的網絡。

Verizon制定了網絡的三年覆蓋方案,計劃在2010年底覆蓋全美30多個城市的1億人口,到2012年覆美2億人口,2013年底,覆蓋2.85億人口,到現在已經對美國3.12億人口中97%以上的人口達到LTE覆蓋。覆蓋面積是LTE部署規模第二運營商的兩倍。不僅實現表層覆蓋,對于弱覆蓋和特殊場景的深度覆蓋也在不斷進行和加強。在頻譜使用方面,Verizon采用700MHz實現廣覆蓋,進行疊加建網,在語音業務方面,在2014年9月開始商用VoLTE,帶給用戶高質量、更自然的高清音視頻通話效果。

目前,Verizon LTE用戶數已經超過7000萬,ARPU值在近幾年里得到了迅猛提升,Verizon合約用戶

APRU平均月消費額超過150美元,實現了極高的無線利潤率。LTE 流量業務成為Verizon超高利潤率的主要提升動力,這顯示Verizon流量經營效果明顯。

前瞻性的移動寬帶網絡應對策略“快部署、廣覆蓋”的激進部署方式、清晰簡單的3G/4G網絡融合路線、豐富的LTE智能手機引入機制、緊密合作的合作伙伴關系等,成為Verizon在新一輪移動寬帶發展浪潮中重奪領先優勢的主要推動力。其中,率先實現4G 網絡全國覆蓋是成功的關鍵,讓Verizon一舉成為2014年度全球最賺錢的移動通信運營商。

建網之前,阿爾卡特朗訊等幾家系統廠商就被Verizon就選定為為合作伙伴,參與了多年的試驗網測試和網絡部署,為Verizon部署了7萬多臺LTE基站,并提供了運維優化工具、長期優化服務,以及應用創新業務,來提升用戶的體驗,為運營商樹立信心。Verizon還在波士頓和舊金山成立了LTE創新中心和應用創新中心,得到了阿爾卡特朗訊的支持。通過這一創新中心,Verizon可促使LTE生態鏈上各產品和解決方案迅速走向市場,贏得先機。

除了Verizon之外,北美運營商AT&T,Sprint也采用了LTE FDD制式進行建網,通過幾年的網絡部署,也完成了全美大部分區域的4G覆蓋,特別是Sprint采用LTE FDD/TDD混合組網模式,阿爾卡特朗訊都被選定為主要設備供應商,幫助這些北美運營商建設LTE全套基礎設施,推動LTE早日商用部署。

另外,日本NTT,韓國KDDI,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法國Orange等主流運營商都選擇了LTE FDD作為后續演進方向,可見FDD 無線網絡演進的最明智、最可靠選擇。海外領先運營商LTE FDD建設策略和運營經驗對于國內運營商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是在大城市LTE部署及重大話務量事件保障中,上??萍脊颈憩F出色,成功完成上海亞信會,南京青奧會通信保障, 充分證明了上海LTE設備在高話務沖擊下卓越的產品性能,以及優異的工程優化能力。

FDD國內加速部署

隨著全球LTE FDD大規模部署,后續商用的運營商將分享產業鏈成熟帶來的益處,可以高性價比地采購網絡設備,手機終端,業務應用等。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傾向采用更受歡迎,成本較低的LTE FDD網絡進行網絡部署。兩家國內運營商,很早就開始著手規劃4G網絡,根據牌照發放的情況,規劃采用FDD/TDD混合組網的模式,大范圍、廣覆蓋的4G網絡使用FDD制式,而密集市區使用TDD制式吸收話務量。

2014年6月27日,工信部批準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在16個城市開展LTE混合組網試驗,拿到LTE FDD試驗網牌照,也就意味著運營商可以向市場開放4G商用業務,之后中國電信和聯通馬上對外推出手機4G套餐業務,并逐漸擴容部署至40個城市。

同年12月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國內56個城市展開了融合組網試點建設,并系統驗證了LTE技術成熟度和發展模式,為LTE FDD網絡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保障了后續網絡的快速部署。2015年2月27日LTE FDD牌照正式發放,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必將全力推動4G大規模商用進程,迅速展開網絡建設,后續會在全國近300個城市開通了LTE網絡。

在國內LTE網絡建設中,上海貝爾一直積極參與其中,包括系統測試、網絡建設,工程優化,業務演示,重大通信保障等方面,上海貝爾憑借豐富的全球LTE部署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一直表現的很優異。

第2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1 三大運營商3G布局情況

1.1 3G網絡建設

(1)中國移動TD-SCDMA網絡建設情況

中國移動TD二期工程已如期完工,TD-SCDMA覆蓋38個城市,已經完成4.7萬個TD基站的建設。其中,包括一、二期工程核心網絡融合改造已全面完成。同時,解決了影響網絡質量的關鍵技術問題,網絡質量明顯提升,電話接通率、掉話率、3G/2G切換成功率等關鍵性指標得到明顯改善。目前,TD-SCDMA三期工程已經全面啟動。三期工程完成后,TD-SCDMA網絡覆蓋范圍將新增200個城市,共覆蓋238個城市。在“超常規”網絡建設策略下,TD-SCDMA網絡建設進展很快,但仍相對落后,對此,中國移動近日表示2011年前3G網絡將覆蓋所有地級市。

(2)中國電信CDMA 2000 1x EV-DO網絡建設情況

截至7月底,中國電信2009年一期無線網工程基站建設任務已完成,中國電信CDMA2000 1x EV-DO網絡已實現全國所有縣級城市(342個地級市)的覆蓋。目前,中國電信正積極進行EV-DO Rev.B功能測試,并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啟動EV-DO Rev.B外場測試,計劃在2010年開始部署EV-DO從版本A到版本B的升級。同時,上半年中國電信主要開展了參數優化、邊界優化、隱性問題優化、網絡結構優化等一系列基礎優化工作,全國網絡質量有了大幅提升。隨著大規模網絡建設工作的逐步結束,中國電信將從提升用戶體驗的角度對網絡進行系統優化和專項優化。

(3)中國聯通WCDMA網絡建設情況

今年以來,中國聯通進行了兩期WCDMA網絡建設,第一期覆蓋56個重點城市,第二期覆蓋228個城市,加上中國聯通近期將追加投資建設50個城市的WCDMA網絡。加上新增的50個城市,WCDMA網絡覆蓋城市將擴大為334個。目前,中國聯通56個一期建網城市中,大部分已經完成了第一輪全網優化,網絡覆蓋率達到95%以上,后續二期工程的228個城市正在優化中,參數設置、2G/3G互操作等方面,將成為下一階段WCDMA網絡優化的重點。

(4)小結

中國移動在移動網絡的固有優勢受到中國電信的建網速度和中國聯通成熟技術的挑戰,在未來1~2年內,由于三張3G網絡在覆蓋、速率等指標上可被3G用戶直接感知,三家運營商3G網絡質量在用戶心目中的差距逐步拉開,將對中國移動的3G市場份額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可在網絡側贏得用戶的青睞。

1.2 3G品牌策略

(1)中國移動“G3”品牌策略

“G3”是中國移動在2009年年初為TD-SCDMA而推出的新標識,也是三家運營商中唯一一家專為3G打造品牌的運營商。“G3”標識造型取義中國太極,由水墨丹青“G”和朱紅印章“3”組合而成,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引領3G生活”的現代科技生活結合,廣受好評。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移動的優勢不僅在于擁有4億多的手機用戶,更在于其保有大量的中高端個人用戶,從中國移動推出的“G3”品牌訴求來看,中國移動在3G競爭初期更希望能夠保留住這部分高價值用戶,進一步強化競爭對手短期內很難模仿的“差異化”服務口碑。

(2)中國電信“天翼”品牌策略

“天翼”是中國電信在2008年底為個人移動業務推出的新品牌?!疤煲怼睆娬{“互聯網時代的移動通信”的核心定位,是中國電信繼家庭業務品牌“我的e家”和集團業務品牌“商務領航”后的第三大品牌,從而完善了中國電信全業務運營的內涵。“天翼”一經推出,便展開了迅猛的廣告和市場攻勢,從電視熒幕、報刊雜志,到手機賣場、公交地鐵、小區電梯……覆蓋范圍之廣、滲透渠道之深,在品牌宣傳上可謂下足了功夫。此舉旨在模糊原中聯通CDMA 133與如今中國電信CDMA 189的界限,從而甩掉歷史包袱,為電信重塑嶄新的3G品牌,并納入其全業務營銷戰略。

(3)中國聯通“沃”品牌策略

“沃”是中國聯通在2009年電信日前夕為旗下所有業務而推出的單一主品牌,這也是我國通信運營商首次使用單一主品牌策略。作為我國最早擁有全業務運營資質的運營商,在2G時代,由于受累于雙制式品牌推廣的困局,在3G時代,重塑全新的單一全業務品牌適得其時。“沃”品牌一經推出,與“G3”的中庸內斂、“天翼”的時尚新銳相比,以其別樹一幟的另類風格在業界引發了不小震動。除了發動大規模廣告攻勢,中國聯通在大城市的各營業廳還自建了以“沃”為標識的3G業務體驗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4)小結

三家運營商在3G品牌上的不同定位,將對各自3G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中國移動的G3品牌,在3G商用之初將重點放在G3上網本的推廣上,由于觀望情緒濃厚,市場反應平平,但由于推出時間最早,品牌概念已在個人用戶市場先入為主,深入人心。中國電信的天翼品牌,以綁定套餐+融合為宣傳主打,通過圈定集團和家庭用戶,并向其滲透移動業務,逐步占領個人移動用戶市場。而中國聯通的“沃”品牌,一方面雖然飽受爭議,另一方面也已在最短時間為廣大用戶熟知,特別是年輕、前衛、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用戶群。

1.3 3G資費設計

(1)中國移動3G資費設計

在資費方面,中國移動“G3”業務沿用2G的資費模式,設置得非常簡單:語音套餐(超出部分按分鐘另計費)+數據套餐(超出部分按KB另計費)。G3資費設計的好處是,沿用消費者過去已經習慣的量化標準,適合對數據業務了解不多的普通用戶;但另一方面,仍以過去的流量方式來計算資費,用戶在使用3G特色功能(特別是大流量業務)時,容易望流量而卻步,不利于中國移動3G特色業務的大規模推廣。

(2)中國電信3G資費設計

中國電信“天翼”3G資費方式獨辟蹊徑,無線上網(手機和上網卡)按照時長而不是流量計費。天翼按時長計費的套餐方式無疑成為消費者(特別是無線上網卡用戶)選擇的主流,能在3G和WLAN間無縫切換也免除了用戶的后顧之憂。但另一方面,天翼業務讓用戶產生無線寬帶可以取代有線寬帶的想法,這事實上一方面加重了中國電信的移動網絡負擔,另一方面也將對中國電信的傳統固網寬帶業務造成較大的沖擊。

(3)中國聯通3G資費設計

中國聯通的“沃”3G套餐資費中引入了一個全新的M/T概念,其中M是多媒體內容計價單位,T為文本內容單位。中國聯通采用按內容計費的方式在業界褒貶不一。一方面,按內容定價,資費設計更加細致,用戶每次的下載可以更加形象的方式體現和量化;另一方面,更加復雜的計費方式對用戶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適合對數據業務有較多了解的高級用戶。

(4)小結

三大運營商的3G計費方式各有利弊,從短期市場反應來看,中國電信按時長計費的方式是最符合用戶意愿的。隨著3G的進一步發展,運營商或將根據市場反饋和自身網絡情況,對自身3G計費方式做出修改與調整,以更加多元化的計費方式滿足更多用戶的差異化需求。

1.4 3G業務發展

(1)中國移動3G業務發展

TD試商用以來,中國移動在發展3G業務上逐步推進。在展示自主創新成果方面,從2008奧運會開始,TD-SCDMA多項特色數據業務開始在我國舉辦的各重要賽事和會議上嶄露頭角;在移動互聯網業務方面,繼移動飛信成功占領國內移動IM市場之后,移動139社區也在2009年電信日后正式上線,這也是電信運營商首次進軍SNS領域;在手機電視業務方面,中國移動已經與廣電總局達成了合作協議,將在今后上市的TD手機中普遍加載CMMB功能,“TD+CMMB”用戶可望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國174個城市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節目;在移動支付業務方面,中國移動在近日已正式啟動手機支付業務試商用,將在湖南、上海、重慶、廣東四省市試點手機小額支付業務;在行業應用方面,TD-SCDMA無線城市在廈門的成功應用,展示了TD-SCDMA對高速數據業務的支撐能力。

(2)中國電信3G業務發展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電信加快發展3G業務。首批重點發展的3G業務包括無線寬帶、手機影視、愛音樂全曲下載、全球眼無線視頻監控、綜合辦公等。在移動IM業務方面,中國電信近期正式上線“天翼LIVE ”,除了可與網內用戶免費發短信,還將開放對移動和聯通用戶的免費短信;在移動位置服務應用方面,中國電信將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電子地圖、移動定位、導航服務、號碼百事通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研發并推出基于位置服務的差異化移動信息服務產品;在行業應用方面,中國電信與各省合作推進信息化建設,移動“全球眼”等無線寬帶應用在基于3G的手機平臺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方案中很好的發揮視頻監控能力。

(3)中國聯通3G業務發展

中國聯通3G試商用最晚,在3G業務發展方面也相對緩慢。自5月開始試商用后,中國聯通主要提供包括手機上網、手機音樂、手機電視、可視電話、手機報和無線上網卡6項3G特色業務,在全國領先的廣東聯通還將打造廣東3G門戶、手機雜志、移動OA、視頻IVR、3G一鍵通等五大本地業務。在行業應用方面,廣東聯通將為2010廣州亞運會打造基于WCDMA的無線城市,提供高速率、免費的寬帶無線接入,可上網訪問政府網站等。

(4)小結

三家運營商在3G商用初期,更多的是對原有2G業務的延伸和對3G新業務的局部試點,真正可盈利的、可大規模應用的3G特色業務并未出現。運營商在3G新業務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運營商通過積極與廣電、媒體、金融、航天等行業展開合作,推出跨行業的融合業務;另一方面,將互聯網上的熱點業務移植到移動互聯網上,例如移動IM、移動SNS等業務。

1.5 3G終端策略

(1)中國移動3G終端策略

從去年4月TD-SCDMA開展友好用戶社會化測試以來,終端始終是困擾中國移動發展TD-SCDMA業務的問題之一。對此,中國移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增強自身對終端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調動終端企業的積極性,深度定制TD終端,并在補貼和合作政策上對國產終端企業傾斜:在年初舉行的“3G手機合作溝通會”上,中國移動計劃2009年投資超過100億元對定制手機銷售給予補貼;中國移動主導開發手機操作系統OMS,并與聯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OMS的TD手機Ophone,并已于8月31日正式,,而與OPhone密切相關的手機應用商店MM(Mobile Market)也已于近期上線;近日,中移動宣布將攜手以HTC、聯發科為代表的臺灣地區手機和芯片制造商,合作開發智能手機,期冀以此填補大陸TD手機終端不足的缺憾(此前,中國移動已與臺灣地區的微星、宏和明基等廠商合作,共同生產TD版上網本)。

(2)中國電信3G終端策略

中國電信自接受CDMA業務后,與中國移動一樣面臨著終端匱乏的問題。為解決這一“硬傷”,中國電信在加快CDMA終端發展方面亦是不遺余力:一方面,中國電信積極與國外知名智能手機廠商PALM、BlackBerry等合作,希望盡快將其引入中國CDMA市場,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調動國內終端廠商的積極性,通過舉行天翼手機訂貨會等途徑,加大千元3G手機的供貨量,滿足大眾市場需求。

此外,在中國移動推出MM的同時,中國電信也正在打造其手機應用商店,預計不久后將正式推出;在雙模終端方面,中國電信近日與11家國內CDMA終端廠商正式成立“CDMA/GSM雙模終端產業聯盟”,旨在進一步提升聯盟各成員對雙模終端的研發和生產積極性,并吸引高端GSM用戶加入CDMA市場。

(3)中國聯通3G終端策略

中國聯通獲得WCDMA制式運營權,受惠于作為全球最主流WCDMA制式產業鏈的成熟度,有豐富的WCDMA終端可供WCDMA用戶選擇。據悉,首批通過中國聯通選型入圍的WCDMA手機就多達40多款,再加上WCDMA上網卡和上網本,WCDMA終端已近50款。

中國聯通在3G試商用后,加大布局3G終端推廣渠道,除常見的店面銷售外,中國聯通還通過IT家電連鎖市場、社會零售店面及網上商城等渠道推廣WCDMA,WCDMA手機銷售渠道目前已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僅聯通華盛已發貨的WCDMA手機已覆蓋全國近70個城市、近1500家聯通營業廳。此外,中國聯通還獨立組建電子銷售渠道中心,通過“多位一體”的銷售渠道布局提升產品目標受眾的到達率。

(4)小結

終端是直接面對用戶的最后一個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終端并不是用戶選擇運營商的唯一考量。目前,相對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3G終端處于劣勢,通過積極的手機終端補貼和大規模集采等策略,兩家運營商都試圖重新激活終端產業鏈,盡快彌補這一短板。而終端產業鏈的壯大,往往又依賴于用戶發展的規?;潭?。這似乎是個難解的困局,考驗著運營商對全局的運籌帷幄和市場應對能力。

2 三大運營商3G核心競爭力分析

2.1 中國移動:超常規發展3G,主動探索創新之路

中國移動接手TD-SCDMA以來,先是以超常規進度進行TD網絡建設,接著以超常規舉措催熟TD終端產業鏈,如今又以超常規的利好政策孵化G3業務。如此艱辛的TD發展之路,源于TD產業鏈的相對脆弱。中國移動唯有摒棄2G時期的常規發展思路,重新摸索出一條適合TD的超常規發展思路,才能與另外兩個成熟的3G制式相競爭。

在網絡建設方面,面對GSM和TD兩張網絡的協調問題,中國移動創新地采用TD/GSM融合組網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大規模的2G/3G融合組網在國際上是史無前例的。此外,中移動還自己研發技術方案以解決TD面臨的難點,然后組織設備廠家將這些方案轉化成產品,比如“以雙極化天線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天線”、“RRU一體化智能天線”等已經在TD二期工程建設中應用。

在網絡優化方面,面對TD優化工具方面匱乏的難題,中國移動主動組織廠商和設計院的專業人員一起研究和開發網優工具,這在2G時代并無先例。

在終端發展方面,一是建立了TD終端專項激勵基金,與手機終端廠商和芯片制造商聯合研發設計深度定制TD終端,開創了終端聯合研發的新合作模式,激活了整個終端產業鏈的信心和熱情。二是通過與聯想合作深度定制基于其主導開發的OMS的Ophone手機,并手機軟件商店MM,開創了運營商“手機平臺+軟件商店”的新模式。三是大力推廣G3上網本,找準PC與移動通信、移動互聯網的最佳結合點,同時激發用戶對3G應用的興趣,為后續拉動3G手機用戶需求預熱。

在業務發展方面,中國移動在近日啟動的G3業務創新大賽上,承諾提供100%的分成模式、規范透明的平臺服務機制、一站到齊的申報方式和全網協同的營銷策略四大舉措,此舉無疑向產業合作伙伴展示了其“超常規”發展G3業務的姿態與決心。

中國移動依靠自身在2G時代積累的資金、管理、品牌、渠道、服務等優勢,盡管在3G時代面對相對弱勢的TD產業鏈帶來的極大挑戰,但這也是充分發揮自主創新性的極好時機。

2.2 中國電信:WLAN護航,攻占3G

中國電信作為國內最大的固網運營商,對于3G移動牌照的渴望最為迫切,因此在獲得3G牌照后對3G發展不遺余力。在網絡建設方面,得益于CDMA2000 1X與EV-DO網絡的平滑演進,用了最短的時間就建成覆蓋全國所有城市的3G網絡。在3G營銷方面,中國電信投入了最大的人力和資金成本,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6月份即新增CDMA用戶237萬戶。

中國電信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實現用戶數量的大增,除了CDMA網絡覆蓋廣、3G數據業務按時長計費的優勢外,最核心的優勢在于其“C+W”策略。中國電信在WLAN部署方面優勢明顯,截至3月,已在全國21個省市進行了WLAN網絡部署,據悉很多三線城市的建設也已即將完成。另據中國電信近日宣布,在高校中大力部署WLAN網絡,多數省市高校校園WLAN覆蓋率100%。除了加快部署WLAN,中國電信在6月還啟動了31個省公司核心網改造項目,該項目旨在于核心網層面實現對“C+W”的統一認證和統一計費的支持,對“C+W”用戶數據、承載業務的統一管理控制,這在國內固定移動融合的全業務運營中具有示范意義。而構建由WLAN與3G網絡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的移動寬帶互聯網業正是中國電信在3G初期制勝的法寶。

2.3 中國聯通:借力終端,發力3G

相比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獲得WCDMA牌照的中國聯通得到最好的外部條件,尤其在直接面對用戶的終端環節優勢明顯。

與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實行大量集采終端及給予終端補貼政策不同,中國聯通WCDMA手機銷售將完全實行市場化。根據統計,全球發達國家80%以上的手機新品均為WCDMA手機,擁有龐大潛在用戶的中國市場無疑是各大手機廠商必爭之地,中國聯通全面實行3G手機市場化營銷,為WCDMA手機市場敞開了大門。而中國聯通試商用前夕公布的3G資費偏高,大大超出消費者的預期,據悉中國聯通欲大幅調低3G資費,若能一步到位調低到目標用戶的心理價位,相信聯通的3G用戶數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此外,在iPhone入華談判的整個過程中,一波多折、撲朔迷離,至今已塵埃落定,成為國內3G市場的一個亮點。中國聯通通過引入iPhone為其3G造勢,此舉的確引起了較大的轟動效應,但引入之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預期的成功,還有待觀察。

第3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關鍵詞】5G網絡架構 5G與LTE緊耦合 運營商5G部署策略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7.02.007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010(2017)02-0032-06

引用格式:曹亙,李佳俊,李軼群,等. 5G網絡架構的標準研究進展[J]. 移動通信, 2017,41(2): 32-37.

1 引言

3GPP于2016年初啟動5G標準立項研究,5G標準劃分為兩個階段:2016年至2018年9月完成R15標準制定,滿足5G初期的韓國等地區迫切的商業部署需求;2020年3月,3GPP將完成R16標準制定,滿足全部IMT2020提出的5G網絡發展目標和應用用例需求。5G標準制定需要滿足4G系統的前向兼容性要求,特別是在5G網絡部署初期,4G核心網必須要支持5G基站接入。

全球運營商對5G試商用/商用網絡部署有強烈訴求,韓國計劃于2018年平昌冬奧會,日本計劃于2020年東京奧運會分別開通5G試商用/商用網絡。國內由工信部牽頭,三大運營商和主設備廠商推動成立了IMT2020推進組,共同推動國內5G關鍵技術研究和驗證、產業合作等工作,加快國內5G商用進程。

2 5G典型部署場景及業務要求

2.1 5G部署場景及指標需求

2015年12月3GPP RAN70次全會,通過了下一代無線接入技術的場景及需求的研究立項[1]。ITU-R IMT 2020 and beyond定義三種5G應用場景,分別是移動寬帶增強(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大連接的機器類型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上述三種業務不僅是現有移動蜂窩網絡業務的延續發展,也考慮了未來5G新業務需求。經過大量討論和論證,5G系統重點關注如下典型部署場景:室內熱點、密集城區、郊區、城區、高鐵、超遠覆蓋、大連接、高速公路、空地通信等。5G基站由于部署場景的差別,站間距考慮從20 m至5 km的覆蓋范圍,支持用戶移動速率范圍從3 km/h至500 km/h。

5G部署l段需要考慮低頻段(低于4 GHz)和高頻段(20 GHz)混合組網場景。為滿足不同傳輸帶寬、時延、移動性等各典型場景的業務需求,5G候選頻譜資源需要繼續挖掘低頻段頻譜資源的潛力,同時,向高頻段尋找更多可用頻譜資源,以支持高達200 MHz甚至1 GHz的頻帶需求。5G高頻段有利于多天線技術應用,高頻段在多天線傳輸(高達256根天線)方面比低頻段有更大的傳播特性優勢。

2.2 5G業務指標需求

與4G相比,5G業務指標要求有很大的提高。5G系統設計為了滿足三大未來業務方向需求,數據峰值速率、頻譜效率、頻帶寬度、移動性、業務能力等關鍵性能指標都有大幅提高。同時,為了滿足mMTC、URLLC等新業務需求,制定了單位面積連接數、終端能耗、控制面/用戶面時延等新指標要求。

為了滿足5G網絡各種典型場景的需求,3GPP定義了相對完善的關鍵系統性能指標。主要性能指標如表1所示:

3 5G網絡架構及功能要求

3.1 5G網絡架構設計總體要求

5G網絡架構總體需求明確規定了支持多系統制式、統一鑒權架構、終端多系統同時接入能力、無線與核心網獨立演進、控制面和用戶面功能分離、IP/非IP/以太網傳輸、NFV/SDN等新技術,以提供更好的移動業務體驗、降低終端功耗、業務靈活配置等更高的業務服務能力[3]。5G網絡高層的參考設計架構包括下一代終端(NG UE)、下一代無線接入網(NG RAN)、下一代核心網(NR Core)以及相應的參考節點,具體如圖1所示:

其中,各參考節點定義如下:

(1)NG1:NG UE與NG Core之間控制面參考節點;

(2)NG2:NG RAN與NG Core之間控制面參考節點;

(3)NG3:NG RAN與NG Core之間用戶面參考節點;

(4)NG6:NG Core與數據網絡(Data network)之間的參考節點,數據網絡可是公有或者專有數據網絡或者運營商自營的數據網絡。

5G核心網與接入網參考架構如圖2所示[4],5G核心網支持LTE演進基站(eLTE eNB)和5G基站(gNB)接入,5G核心網和無線接入網之間的接口需要支持控制面和用戶面功能。eLTE eNB與gNB之間支持Xn接口,該接口也支持控制面和用戶面相關功能。

3.2 5G無線接入網組網場景

5G作為下一代通信技術標準,需要考慮與現有無線通信系統(如LTE系統等)的共存與融合。3GPP根據5G與LTE網絡部署關系,提出了四種5G無線網絡的典型部署場景[5]:

(1)場景一:獨立部署場景

下一代基站(定義為gNB),LTE及其演進的基站(定義為LTE/eLTE eNB)都可以連接至核心網。gNB與LTE/eLTE eNB采用獨立部署方式,其中gNB可以是宏基站或者室內熱點部署方式。gNB和LTE/eLTE eNB通過RAN-CN接口連接至核心網。gNB與gNB之間需要定義基站間接口。該部署場景,gNB基站具備完整的協議棧功能,具備獨立的組網能力。

(2)場景二:與LTE共站部署場景

此部署場景,5G基站(定義為NR)與LTE基站是共站址部署或者采用共基站設備的部署方式。在該部署場景下,5G和LTE系統可通過系統間負載均衡或者多系統連接等實現方式,實現更高效的頻譜利用率。

(3)場景三:集中式部署場景

集中式部署場景,中心單元(CU,Central Unit)具備協議棧高層功能,如圖3所示。而協議棧底層功能在分布單元(DU,Distributed Unit),即gNB基站具備協議棧的部分底層功能。由于CU和DU之間傳輸鏈路的差異性,集中式部署方案需要考慮高層協議棧分離和底層協議棧分離兩種實現方案[6]。例如:當CU和DU之間傳輸性能較好時(如時延較?。?,可應用CoMP增強等實現方案,從而優化調度算法,提高系統容量。當CU和DU之間傳輸鏈路時延較大時,集中式部署方式需要考慮高層協議棧分離方案(如PDCP或RLC層等),從而降低對傳輸鏈路的時延要求。

(4)場景四:共建共享部署場景

在共建共享部署場景,主要支持RAN側運營商共享部署場景。該場景中,兩個運營商可分別建設核心網,共享RAN側基站。共享基站可以使用共享頻譜或者使用每個運營商分配的頻譜資源。

四種組網場景對基站設備功能、接口等產品設計有不同要求。獨立部署場景,gNB是獨立的基站設備,通過相應接口連接至核心網和相鄰基站。在與LTE共站部署場景,gNB可以與現有LTE基站設備共享硬件、傳輸等資源進行快速部署。而集中式部署場景與現有LTE網元功能差別較大,特別是無線接入網協議棧功能進行切分,高層功能向中心節點集中以及底層功能下移至基站側,對現有網絡架構和基站設備均有一定影響。而共建共享部署場景,5G基站必須具備接入不同運營商核心網的能力。

3.3 5G無線接入網功能及協議棧架構

5G無線接入網功能主要參考LTE系統設計,并考慮未來5G核心網關鍵技術。與LTE系統類似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戶數據轉發、無線信道加密與解密、完整性保護等功能。5G新增功能主要包括支持網絡切片能力、與E-UTRAN系統緊耦合的互操作、與非3GPP系統互操作、系統間移動性管理等功能。而多連接、終端非激活態等功能還在技術方案討論中[8]。

5G系統在無線接入網控制面和用戶面協議棧設計方面借鑒4G協議棧設計結構,控制面沿用IP層和SCTP協議,保證控制面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在用戶面協議棧設計方面,已確定支持PDU分段隧道功能,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復用GTP-U/UDP/IP協議,也可考慮GRE/IP[9]和隱藏協議封裝(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POE)[10]兩種實現方案。5G系統基站間接口(Xn)功能及協議棧設計參考LTE系統X2接口的設計思想。為了支持5G與LTE緊耦合的部署方式,5G系統需要標準化基站間的開放接口。

5G無線接入網協議棧優先討論5G與LTE緊耦合技術方案的協議棧設計[11]。5G與LTE緊耦合技術方案主要沿用3GPP R12 LTE無線雙連接(DC,Dual Connectivity)設計思想[12-13]。核心網為EPC或者NR Core,基站包含LTE基站和NR基站。3GPP主要制定用戶面協議棧,集中討論承載分離相關三個技術方案實現,包括主小區組(MCG,Master Cell Group)承載分離、輔小區組(SCG,Secondary Cell Group)獨立承載、輔小區組承載分離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三的主要區別在于承載分離是由主小區(方案一)或輔小區(方案三)完成,而方案二主要是核心W側實現主小區和輔小區承載分離。

3.4 5G與E-UTRAN組網演進方案

由于5G標準制定需要考慮兼容E-UTRAN系統,運營商要根據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技術演進和升級需求,選擇靈活的5G和4G組網方案。3GPP確定如下8種可能的組網方案[11]。其中4種方案為LTE或者5G基站獨立組網方案,另外4種為LTE與5G基站緊耦合組網方案。

(1)LTE或5G基站獨立組網方案

方案一(Option 1)為現有LTE系統部署方式,LTE基站連接至EPC核心網。這是從4G向5G演進的一種初期部署場景。方案二(Option 2)是5G系統獨立部署方式,5G基站(定義為NR)連接到5G核心網(定義為NR Core)。方案五(Option 5)為LTE基站連接到5G核心網的組網方案,而方案六(Option 6)為5G基站連接到EPC核心網的組網方案。

(2)LTE或5G基站緊耦合組網方案

LTE與5G基站緊耦合組網方案參考3GPP R12無線雙連接(DC,Dual Connectivity)設計方案[12-13]。圖4(Option 3/3a)和圖5(Option 7/7a)是以LTE基站為錨點的緊耦合部署方案,核心網分別連接LTE核心網EPC或者5G核心網。由于LTE基站作為與核心網控制面連接的錨點,全部控制面信令通過LTE基站下發,而用戶面數據可以通過LTE基站進行承載分離(圖5方案)轉發給5G基站,或者核心網將LTE和5G基站的承載分離。若圖4和圖5中錨點改為5G基站,則分別對應方案Option 4/4a和Option 8/8a。

上述8種LTE和5G(同NR)組網場景涵蓋了未來全球運營商部署5G商用網絡在不同階段的組網需求。根據核心網和無線接入網不同的演進策略,制定不同的組網方案。

4 運營商對5G網絡部署方案探討

全球運營商根據網絡現狀,提出了多種5G網絡部署演進路線。按照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演進歸納總結運營商5G網絡部署策略如下所示。

4.1 無線接入網優先部署,核心網后續升級

(1)A段一組網策略:升級至Option 3/3a

運營商面臨盡快開通5G試商用/商用網絡的競爭壓力,利用現有LTE EPC核心網設備采用無線雙連接的組網架構,快速開通5G試商用/商用網絡。典型組網演進策略如圖4所示(Option 3/3a)。采用Option 3/3a方案需要考慮LTE基站升級成本,Option 3需要考慮LTE基站升級支持5G用戶面大數據量的轉發,Option 3a需要核心網支持兩個系統之間用戶承載的有效管理。

(2)階段二組網策略:升級至Option 7/7a

在5G部署第二階段,隨著5G無線網絡開通范圍增加,可將4G核心網逐步升級至5G核心網。此時,組網架構將演變為圖5(Option 7/7a)。4G基站和5G基站都可以連接至5G核心網。采用該升級方案,運營商的4G核心網和5G核心網將共存。此時,5G基站需具備連接到4G核心網和5G核心網的能力。

(3)階段三組網策略:升級至Option 2和Option 5

隨著5G網絡擴大部署至全網,在此階段,基于無線雙連接方式的網絡架構將逐步轉變為5G基站獨立建站的部署方式。Option 2和Option 5部署方式將成為主要的組網形式。隨著5G網絡擴大部署和升級擴容,4G網絡也將面臨減頻減配,部署規模逐步縮小的局面。

4.2 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同步部署

5G試商用/商用網絡部署也會存在比較激進的部署方式,即同時部署5G核心網和無線基站,具備端到端5G商用能力。該部署策略,核心網將率先從4G升級支持5G。在核心網能力提高的同時,逐步建設5G基站,在組網方面還可以采用如下組網策略。

(1)階段一組網策略:先期部署Option 5和Option 7/7a

在此階段,核心網全面升級支持5G核心網,5G基站作為輔基站連接至5G核心網。而4G基站需要完成相應升級支持連接5G核心網。在此階段將面臨核心網和無線側的軟硬件升級壓力。

(2)階段二組網策略:全網升級部署支持Option 2

隨著5G網絡擴大部署規模,4G網絡逐步退網,5G網絡將作為主要的承載網絡。

4.3 基于LTE EPC架構的5G部署策略

為了實現5G系統快速部署,部分運營商也提出基于LTE EPC架構的5G快速部署策略,5G基站僅作為新增無線空口資源傳輸渠道,而協議棧設計等完全使用LTE協議棧。

(1)階段一組網策略:部署Option 3/3a

在5G網絡建設初期,5G基站作為LTE網絡的輔基站部署,主要用于提高網絡容量。

(2)階段二組網策略:部署Option 6

隨著5G網絡建設規模的擴大,5G基站可以獨立連接至LTE核心網,具備獨立組網能力。

基于LTE EPC核心網組網方案,在5G初期快速組網階段,具備升級相對簡單,網絡部署快的優點。但是,隨著5G業務的開展,LTE EPC在5G新業務方面支持能力不足的劣勢將逐步顯現。

5 結束語

2020年將是5G正式商用的元年,5G將成為全球矚目的通信技術的一次變革。全球運營商、設備商等通信產業界各方都在努力推進5G關鍵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本文介紹5G系統典型部署場景、關鍵系統指標、網絡架構及協議棧等5G系統設計研究進展。最后分析了國內外運營商在5G網絡部署和LTE系統演進在無線接入網和核心網的技術演進策略。

3GPP將在R15完成第一階段的5G系列標準,預計2018年將具備初期試商用/商用網絡部署能力,后續需要密切跟進5G關鍵技術研究,并根據5G設備成熟能力,適時開展關鍵技術驗證及內外場試驗,加快推進國內5G試商用/商用網絡部署。

參考文獻:

[1] 3GPP RP-152257.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R]. 2015.

[2] 3GPP TS 38.913 V14.0.0. Study on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 for Next Generation Access Technologies[S]. 2016.

[3] 3GPP TR 23.799 V1.0.2. Study on Architecture for Next Generation System[R]. 2016.

[4] 3GPP R3-163110. New RAN Architecture[Z]. Ericsson, 2016.

[5] 3GPP TR 36.801.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Interfaces V0.6.0[R]. 2016.

[6] 3GPP R3-163214. CU-DU spit option selection and interface specification[Z]. NTT DoCoMo, 2016.

[7] 3GPP RP-161266. 5G architecture options-full set[R]. 2016.

[8] 3GPP R3-163161. LS on RAN2 dependent issues for RAN3 study on New Radio[R]. RAN3, 2016.

[9] 3GPP R3-163114. Key characteristics of NG-U protocol stack options[Z].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2016.

[10] 3GPP R3-163113. NG-U Protocol Oblivious Encapsulation Design[Z]. Huawei, 2016.

[11] 3GPP TR 36.804. 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spects V0.4.0[R]. 2016.

第4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3G幾經波折,現在在全球已經進入了規模發展的階段。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全球共頒發了144張3G許可證(實際有效的為137張),商用的3G網絡共187個,其中WCDMA 65個、cdma2000 1X EV-DO 19個、cdma2000 1X 103個。3G用戶達到了1.714億以上,其中cdma2000 1X用戶1.36億、EV-DO用戶1460萬、WCDMA用戶2080萬。面市的終端cdma2000有730多款,WCDMA有139款。預計在2008年,全球EV-DO用戶數將增加至3500萬;全球WCDMA用戶數將達到5500萬,手機需求量估計達4000萬部,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仍來自歐洲和日本。雖然截至2008年底,亞太地區只有日本、香港、韓國及澳洲開通了3G業務。但有人預測,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菲律賓、泰國、印度在內的十個經濟體,到2009年其3G用戶可望達到1.426億。

在2008年之前全球3G估計不可能有明顯收入,然而Phillips Group曾預計,全球3G業務年收入到2008年有可能增至大約630億美元。全球在未來4年中移動網將逐步從2G向3G過渡。估計不用到2008年,全球3G用戶就有可能達到5億用戶的規模。 兩大陣營的發展對比

由上可見,3G目前實際上存在著WCDMA和cdma2000兩大陣營,系歷史原因所致。WCDMA是歐洲GSM系統的延續,cdma2000是美國CDMA系統的延續。截至到2008年底,GSM用戶數占全球移動用戶總數的75%,CDMA用戶數占14%左右(見圖1)。從移動用戶數而言,顯然GSM占主導地位,并將保持相當長的時間。但從3G用戶數來看,目前cdma2000 1X 用戶占主導地位,WCDMA和EVDO用戶數量基本相當(見圖2)。然而,從發展態勢來看,WCDMA已經呈現后來居上的趨勢。原因有三:(1)在已發的137張許可證中,選擇WCDMA的運營商有128家,而選擇cdma2000的只有3家;(2)歐洲發展WCDMA的困難期已經度過,加速了WCDMA的商用進程。由圖3可見,2008年WCDMA的商用網絡一下增加了46個,大大超過cdma2000。到2008年3月底,WCDMA用戶數從2008年9月的1000萬劇增為2080萬,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增加了1080萬;(3)GSM的用戶基數大,不久隨著中國的加盟,WCDMA必將如虎添翼,獲得更快的發展。

圖1 2008年底全球移動用戶分布

WCDMA和cdma2000這兩大陣營目前已經共存,將來必然,各有各的基地,各有各的市場。雖然由于cdma2000的技術演進更加平滑,在近期內會處于優勢地位。但是鑒于上述原因,再加上WCDMA的標準體系比cdma2000完善,未來技術路線比較明確,產業的管控能力較強,故從長遠看,WCDMA將后來居上反占優勢。圖4示出了Strategy Analytics公司按技術分類預測的移動用戶數分布。

圖2 2008年3月3G用戶按技術分布

圖3 3G網絡商用化歷程

兩大技術走向

高速下行鏈路分組接入(HSDPA)和IP多媒體子系統(IMS)是當前出現在3G發展進程上的兩大技術走向。它們在今年2月在法國嘎納舉行的3GSM大會上都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熱點。

高速下行鏈路分組接入(HSDPA)是為了適應未來分組數據業務快速增長的需要而提出的,是WCDMA標準往前演進的一個步驟(見圖4),被寫入WCDMA R5中。其主要目標是在不改變WCDMA網絡結構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速率,把WCDMA對"盡力而為"分組數據業務的下行鏈路峰值傳送速率提高到大約14 Mb/s,遠遠超過IMT-2000要求的2 Mb/s。與此同時,在時延方面還將得到改善,傳送成本也下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采用了有高階調制與快速鏈路自適應、快速混合ARQ、快速調度、快速小區選擇、多進多出(MIMO)天線多種技術。

圖4 WCDMA的技術路線

目前,移動運營商十分重視HSDPA,許多移動運營商都在與設備供應商聯合進行HSDPA試驗。已經建有WCDMA網絡的運營商需要用HSDPA來增強競爭力,在WCDMA網絡上行動緩慢的運營商則有可能直接跳入HSDPA

另外,WiMAX的出現對移動運營商發起了挑戰,進一步加速了HSDPA的進程。最早開始HSDPA試驗的NTT DoCoMo已經計劃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商用HSDPA服務。大多數制造WCDMA設備的公司對HSDPA的開發都非常積極,它們主要包括Motorola、Ericsson、Nokia、Lucent、Siemens、Nortel、Alcatel以及我國的華為與中興。連CDMA陣營的領頭羊─高通公司也在積極推動HSDPA標準在全球的部署。這些設備供應商都希望通過HSDPA來增加它們的3G設備銷售收入。

HSDPA在美國被評為2008年十大通信熱門技術之一。預計HSDPA將成為被許多美國企業采用的一種數據接入方式,因為HSDPA提供的應用能使企業用戶很快增強現場銷售能力和方便獲取隨時變化的重要客戶數據。此外,利用HSDPA還可以更快地更新信息,可以使諸如庫存管理等流程變得更加有效。所有這一切都有助于企業用戶產生新的收入流。所以,HSDPA已經成為當前美國無線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在所有的無線基礎設施技術之中,移動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目前最看好HSDPA,甚至位于IMS以及無線與有線融合諸熱點之上。

在5年前,3G的核心網究竟基于ATM,還是基于IP?是一個沒有決斷的問題。如今,IMS的提出明確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那就是3G的核心網將基于IP。因為IP是溝通各種網絡的共同語言,也是把固定網與移動網融合在一起的粘合劑。

按3GPP/3GPP2的定義,IMS是一個IP多媒體與電話核心網。它定義了三層結構,即應用層、傳送層和控制層,層與層之間具有開放的接口。IMS體系結構在這三層中除了保持用戶輪廓以外,還包含了會晤控制、連接控制和應用服務框架等功能。IMS體系結構的關鍵是使用會晤初始協議(SIP)?;赟IP,IMS不受制于接入方式,支持固定網和802.11、802.15、802.16、CDMA或GSM等無線網上的任何類型會晤,允許業務提供商向用戶提供一系列話音與數據融合的多媒體業務,包括VoIP、一鍵通(push-to-talk)、即時消息、視頻與多媒體消息等。IMS符合NGN把呼叫控制與傳送分離的要求,是軟交換的延伸,在軟交換的基礎上對控制功能作進一步分離。目的是形成一個更加高度靈活的通信平臺,不僅可以實現人到內容(客戶機/服務器)多媒體通信,而且還可以實現人到人(端到端)的IP多媒體通信,。IMS兼有兩個基本點。一是技術融合的會聚點─IP;另一是業務融合的會聚點─多媒體。

因此,雖然IMS是下一代無線網的基礎,但是現在日益被固定網所接納。諸如ITU、ETSI、ATIS和MSF(多業務交換論壇)等組織都在制定圍繞IMS的技術框架。IMS的標準化工作一直在往前推進,設備商、運營商相繼宣布基于IMS的策略和紛紛聯合開展各種試驗。有些傳統運營商正在推出一些初期的融合業務。IMS的第二階段工作將主要集中在與PSTN、非IMS網絡以及3GPP2為CDMA網定義的核心網之間的互通能力上。

IMS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它把用戶放在駕駛員的位置。在IMS中,用戶是中心,而不是網絡或設備,網絡將服從于用戶。當某一用戶作出與另一用戶通話、聊天或視頻會議的會晤試圖時,全部由網絡來判斷該用戶在哪里以及他(她)在完成會晤中的優先選擇。IMS使我們離真正的個人通信更近了,用戶不論在固定環境中,還是在移動環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務,獲得相同的應用。

3G在中國

無疑,中國蘊育著世界最大的3G潛在市場。外界預測,中國的3G產業將帶來幾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一旦中國發放3G許可證,2、3年內用戶規模就可能達到6000萬左右。這樣的市場怎么能不吸引全世界的眼球。無怪乎,中國3G許可證的發放成了2008年電信行業最大的一個懸念。其實,許可證發不發是沒有懸念的,懸是懸在何時發!但再懸也懸不太久了。從全球來看,3G一上馬,就不會走回頭路?,F在運營商已經不再考慮上不上3G,而是把精力集中在開發高質量網絡、內容、應用以及研究目標市場、定價策略、市場推廣與營銷等方面,它們期待著3G的回報。

實際上,在3G產業鏈方面,我國的條件已基本具備。首先是運營商和制造商都已箭在弦上。例如,華為的3G設備已經在香港、馬來西亞、阿聯酋、荷蘭、葡萄牙、美國以及非洲毛里求斯的商用網絡中得到應用,躋身于第一集團。又如,凝聚我國科技人員心血的3G標準之一,TD-SCDMA的產業化進程現已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網絡、終端及測試儀器等產品都全面完備,產業鏈越來越成熟,并擁有一個龐大的國際化團隊,預計今年6月份TD-SCDMA設備將投入商用,著手邁向國家舞臺。我國的運營商也早在摩拳擦掌,為上3G作準備了。其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蘊,相信我國內容提供商近年來會在內容和應用上拿出更多創新和發展。最后,中國的國民容易對新生事務燃燒起激情。預計沿海發達地區首先會形成3G用戶群,特別是已經進入數字時代角色的白領人士和青少年群體。

當然,在發展3G的道路上,每個國家需要針對自己的國情,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可以借鑒的國外經驗有:

* 把現有固網較成功的服務移至無線平臺上;

* 通過共享基礎設施的方式結成合作伙伴,共同分擔財政風險;

* 細分用戶市場,通過移動虛擬網運營商(MVNO)方式來針對不同用戶群提供特色服務;

* 利用2G的內容去驅動3G業務的發展;

* 把注意力集中在業務生成和用戶需求上,采用低價策略培育業務市場;

* 加強對產業鏈的控制,創造多贏的商業模式,使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

* 通過差異化服務推出新品牌;

* 舉辦用戶培訓,幫助用戶理解移動通信所發生的基本變化。

3G最大的難點是,提供哪些業務與應用才是用戶歡迎的,采用什么商業模式才能實現多贏。用戶決不會為傳統意義上的業務為3G付出更多,新的使他們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煥然一新的服務和應用才是用戶真正想要的服務。粗粗分析一下,筆者認為,話音始終是人們最習慣的一項服務,在3G中必然會加以保留,但會增加新的高級話音功能(如VoIP、話音激活的網絡接入、web啟動的話音呼叫等);適合個人生活方式和當地民情的個性化信息娛樂服務將會首先被廣泛接受(其中年輕人是使用信息娛樂服務的高端用戶);彩信將成為目前短信息業務的后繼;企業上網、移動商務是未來發展方向。

第5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關鍵詞】嵌入式SIM 簽約管理 部署模式 監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為一種應用于物聯網場景下,為適用特定溫度、濕度、氣壓等環境下內嵌于終端設備內的SIM卡形態,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觀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結構、傳輸協議、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標準化,其產業應用也逐步實現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術區別于個人終端領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卡片與終端設備的連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過SMD貼片封裝工藝直接焊接在終端設備電路板上,在抗震動、抗磨損和防盜用方面有著顯著的改善,在設備體積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間。

(2)業務支撐體系與運營模式:因機卡一體化的特性,導致eSIM卡的業務支撐系統和管理模式必須依賴于遠程管理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不同于現行插拔式SIM卡的單線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產和裝配、分銷和發行、業務激活與定制、運營商選擇和變更等環節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eSIM卡技術的終極目標為安全可靠地遠程配置和管理用戶簽約數據,靈活地切換運營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據目前的技術實現方式和標準化進程,現階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術實現方案和業務運營模式。物聯網領域eSIM卡應用目前基本處于號碼預置、業務固定、運營商獨立運營管理的階段,離真正的eSIM卡商用還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觀地分析該技術的發展推動力、遠程管理系統中最為核心的簽約管理系統的部署實施方案,以及各種模式下對應的監管方向和階段化發展策略。

2 技術發展動力

eSIM卡技術的發展得益于產業鏈中各方的積極推動,卡商、終端廠商、終端芯片廠商、通信運營商等都在技術的發展中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在技術標準制訂中充分利用和突顯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特色,因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一直存在較大分歧,如運營商切換控制、用戶號碼的發放和遠程配置管理系統的搭建。然而在各國際標準化組織長期地討論和協商下,這些問題基本達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對基礎技術框架和具體實施細節制定了基本的指導規范??v觀eSIM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歷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個方面的推動:

(1)傳統的智能卡廠商:如業內占據領先優勢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歐貝特)等卡商。這些卡商寄望于通過新技術的開發與規模化應用來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拓展行業應用、引領技術的發展方向。

(2)歐美主流運營商:如沃達豐、德國電信、法國電信、AT&T、意大利電信等。盡管eSIM卡技術將對現行電信運營模式帶來嚴峻挑戰,同時靈活地運營商切換可能帶來用戶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風險,但是這些大運營商都希望通過早期對技術標準制定的介入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擴大自己的話語權和行業影響力,同時結合覆蓋廣泛的移動網絡積極拓展跨行業的業務應用。

(3)領先的終端廠商:如蘋果、摩托羅拉和黑莓等。這些終端廠商希望借助eSIM卡與手機等終端設備不可分割的特性來搶占SIM卡的發行與控制權,并借助用戶網絡優先選擇權向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向來引導和控制用戶,以便在與強勢的運營商合作時占據先天優勢。

(4)終端芯片廠商:如高通和英特爾等。這些主流終端芯片廠商則希望通過嵌入式技術將eSIM卡功能模塊與已有的通信/應用處理器芯片整合在單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參考平臺(Reference Design)上引導和推廣OEM/ODM或最終促使客戶使用自己的技術方案,通過捆綁銷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動終端市場。

以上這些主要的技術推動方也都是國際、國內專利的積極申請方,占據相關專利族申請量的絕大部分。而國內廠商的申請比例則相對少很多,同時在相關國際標準組織中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也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術上的關注跟隨和政策上的觀望狀態,在專利預警和防范體系建設上有待進一步加強。

3 簽約管理部署

eSIM卡的業務支撐體系主要依賴于遠程配置管理系統,其業務運營模式則依托于遠程配置管理系統的核心DD用戶簽約管理系統(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針對eSIM用戶簽約管理,ETSI和GSMA等標準化組織都已從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觀系統需求和體系結構,尤其是GSMA已經制定了明確的技術實施規范。

簽約管理系統主要由SM-DP和SM-SR兩個邏輯實體構成,其中SM-DP主要負責eSIM卡遠程配置數據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負責eSIM卡遠程配置數據的安全路由和傳輸。簽約管理系統可實現eSIM卡的遠程激活與終止,業務定制與變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刪除、下載與安裝,eSIM的注冊和安全路徑的變更等管理功能,同時通過卡片發行方和運營商之間唯一的密鑰/證書保證下載傳輸的安全性。

關于eSIM卡的簽約管理系統架構和部署,結合目前產業現狀和角色劃分,業界提出了4種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區別體現在由誰負責搭建與管理該系統或承擔簽約管理者的角色。具體實施框架圖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

圖1 模式1(SM由運營商控制管理)

圖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圖3 模式3(SM由終端廠商控制管理)

圖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種模式中,由移動運營商承擔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與管理,負責eSIM卡的發行和管理,并對其他運營商與服務商等提供相應的業務接口。此方案與現行運營商用戶管理系統最為接近,對傳統產業體系沖擊最小,建設難度和成本也較低。

第2種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擔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與管理,負責eSIM卡的運營和管理,同時向運營商和終端廠商提供相應的業務接口。這種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戶身份和保密認證等信息,并具備代替運營商承擔服務開通等運營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運營商對用戶的掌控能力,對現有業務模式存在一定影響。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與運營商合作緊密,在部分運營管理平臺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礎和經驗,某些卡商開發了專用的eSIM卡簽約管理系統并與部分運營商開展業務合作,如金雅拓簽約管理平臺(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種模式中,由終端廠商承擔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與管理,并向卡商和運營商提供相應的業務接口。該方案可以實現eSIM卡和終端設備的快速集成與推廣,也更能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然而鑒于終端設備的多樣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終端設備廠商數量遠遠超過運營商和卡商,將顯著提高系統的復雜性和安全風險,同時絕大部分終端商不具備通信運營資質和經驗,該方案對傳統產業體系的沖擊也最大,同時極大地弱化了通信運營商直接面向客戶提供服務并掌控客戶的能力。然而個別具有強大號召力和技術基礎的廠商仍在不遺余力的朝此方向推進,如蘋果公司。

第4種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擔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與管理,通常該商都是由相關移動運營商所控制與授權。此方案類似于方案1,但采用獨立的簽約管理機構公平運營,同時一定程度上受控于運營商,而運營商之間可以共享簽約管理系統的資源以節省建設和運營成本,然而其運營風險和系統復雜度也是較高的。

4 運營監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種新的通用集成電路卡形態,其對現行SIM卡使用周期的變革,以及相匹配的遠程配置管理系統上的創新,將導致其終端管理、號碼分配管理、用戶簽約管理、專屬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與升級,其對應的運營模式與監管策略也需要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和業務應用狀況作相應的變革。

對eSIM卡技術的有效監管,需要理清整個產業鏈上的重點環節和參與角色,加強對用戶號碼資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對網絡運行狀態的監控。整個業界對eSIM技術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別體現在對用戶簽約管理系統的部署,以及在各種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發行和控制權的爭奪上。

按照簽約管理系統的4種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預測了表1中對應的運營模式和監管對策。

參照當前eSIM技術標準化現狀和相關技術發展的成熟度,同時結合國外應用經驗和國內的通信產業現狀,eSIM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應分為以下4個階段逐步開展和推廣:

第1階段:順應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用戶需求,允許通信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獨立開展eSIM技術性試驗和小規模應用,對遠程配置管理平臺和簽約管理系統做初步的驗證和可行性評估。

第2階段:在遠程配置管理平臺和簽約管理系統建設完善后,在確保遠程控制指令和證書/密鑰傳輸安全條件下探索和驗證遠程配置管理平臺和簽約管理系統的正常使用,逐步構建安全可信的運行環境和穩定可靠的運行系統。

第3階段:在遠程配置管理平臺和簽約管理系統平穩運行后,通過開放對其他運營商、卡商和終端廠商的接口實現在物聯網領域的規?;瘧?,同時驗證用戶定制化配置和運營商切換等高階應用需求。

第4階段:待eSIM技術在物聯網領域成熟穩定地大規模使用后,借鑒之前的運營經驗拓展eSIM卡技術在個人通信領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術試驗,并逐步商用。

5 結束語

eSIM卡技術的出現對產業影響不僅是SIM卡與終端連接方式的改變,在此技術形態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遠程配置管理平臺和用戶簽約管理系統的配合,同時帶來SIM卡發行模式、號碼資源分配機制、業務支撐管理體系和運營監管策略的變革。

作為eSIM卡管理系統的核心,用戶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和部署將加速eSIM卡技術在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和拓展,同時有助于構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穩定、公平透明的遠程配置管理系統,構筑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體系和生態系統。

縱觀推動eSIM卡技術快速發展的各方力量,產業生態系統中的各方均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了相應的技術實施方案和系統部署模式,而這幾種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各方對號碼等核心資源和用戶控制權的爭奪,各種模式互有利弊,從行業監管的角度看也各有優劣。綜合考慮用戶簽約管理系統部署復雜度、建設和維護成本、數據安全保障機制、開發透明度、以及對現階段國內產業鏈現狀和現行產業監管體系的影響,部署模式1,即由移動運營商負責簽約管理系統的搭建與管理,應是目前考慮的首選。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對現網的影響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戶管理系統和運營經驗,同時有利于eSIM業務的快速開展與推廣,促進產業生態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鵬,張智江,劉韻潔. 物聯網嵌入式SIM卡技術初探[J]. 信息通信技術, 2012(5): 52-55.

第6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日前,中國電信在“中國電信智能生態合作暨終端產業峰會”上宣布,將在2017年實現800M LTE網絡全覆蓋以及VoLTE試商用。少數自媒體撰文稱中國電信發出關閉CDMA網絡的信號。這其實是一種誤讀,中國電信建設800M LTE和CDMA退網沒有直接必然的關系。

首先,建設800M LTE網絡是優化資源、更好地提供4G服務。三大運營商都承擔著普遍電信服務的義務,中國電信通過800M提供2G語音與3G數據業務的全網覆蓋。建設800M LTE全覆蓋網絡,是對800M頻率資源的再次優化利用,作為國內第一張低頻段上建設的LTE網絡,有著信號覆蓋相較高頻TDD\FDD的天然優勢,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4G服務。

據悉,中國電信800M CDMA現網中,2G基礎頻點為283頻點,由高往低逐步使用242、201等頻點,而3G的基礎頻點為37頻點,由低往高逐步使用78、119等頻點。

而800M頻率重耕優化利用,就是將中間頻點拿出來,建設LTE網絡。不同區域拿出來做LTE的頻點有所不同,但多數是壓縮了原3G的頻點,更多體現的是4G對3G的替換,為用戶提供更高速率的服鍘

其次,800M LTE網絡建成后,仍將通過800M CDMA網絡提供語音通話服務。在建設800M LTE網絡之后,中國電信將在800M頻段為用戶同時提供2G語音、3G/4G數據業務?,F在中國電信手機,包括支持800M LTE的終端,都使用800M CDMA進行語音通話,CDMA退網,語音通話服務如何提供?

最后,未來VoLTE替代2G語音是個長期的過程。開展VoLTE試商用,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清語音的服務體驗。VoLTE替代2G語音需要以全面普及為先決條件,這需要一個長期演進的過程,目前VoLTE的全面普及并無具體的時間表,更談不上對CDMA語音的替代。

第7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C網 4G LTE-TDD/LTE-FDD雙模

過去的一年,移動互聯網高歌猛進,LTE如火如荼,OTT挑戰不斷,電信運營商轉型各有千秋。在這些紛繁的發展中,中國電信的4G之路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這是因為,中國電信曾是最大的固網運營商,又經營著全球最大的移動C網,在提出了“一去二化新三者”的深化轉型思路后,仍堅持既不升級C網又不急于邁入4G行列。因此,探尋中國電信在移動互聯網沖擊下的C網演進之路,成為了解中國4G戰略的“窗口”。

1 移動互聯網對移動市場的貢獻與沖擊

今年3月,工信部的《2013年2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凈增量表現突出,凈增量達1 607.0萬戶,總數達到8.03億戶。1—2月,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17 657萬G,同比增長53.2%,其中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增長70.5%。與此同時,3G移動電話用量增長,而2G移動電話卻出現負增長。統計數據也顯示,2012年我國3G用戶已達2.3億,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為549.7億元,同比增長96.4%。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82億臺,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達到21%,大中型城市已經基本實現移動互聯網普及,2G用戶轉變為3G移動互聯網用戶將成為2013市場的基本趨勢。

對于擁有7億移動用戶的中國移動而言,這一趨勢尤為明顯。財報顯示,2012年中國移動語音業務收入3 680.25億元,較2011年僅微增1.1%,MOU(Minutes Of Usage,平均每戶每月通話時間)則繼續下降至512分鐘,同時短彩信業務收入自2011年首次出現下滑。而中國移動無線上網業務(包括移動數據與WLAN)流量卻同比增長187.6%,收入增長53.6%,其中移動數據流量同比增長80%,收入增長52.3%,占營運收入比重達到11.9%,成為中國移動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2012年,中國聯通移動用戶規模增長19.9%,達到2.39億戶,3G用戶規模達7 645.6萬戶,在其移動用戶總量中占到31.99%,移動業務服務收入增長22.0%,在通信服務收入中占比達到60%。其中,3G移動互聯網服務收入達598億元,同比增長82.6%,對移動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7.4%,在整體通信服務收入中占比近三成。全年移動數據流量同比增長92%,3G移動互聯網業務已經成為中國聯通收入增長的第一驅動力。當然,與中國移動一樣,2012年GSM網絡服務收入同比下降6.1%,主要原因是語音、短信等傳統通信業務的下滑。

中國電信近幾年也在穩住固網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移動3G業務,促進收入結構改善。中國電信2012年移動用戶凈增3 415萬戶,總量達1.61億戶,3G用戶占比達到43%;移動服務收入增長36%,達到928億元,在經營收入中占比達到35.9%,使得整體用戶結構更為均衡。2012年,中國電信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增長200%,成為移動互聯網數據流量增加最快的運營商。

創新擴散理論認為,3G用戶數占移動用戶總數的15%~20%就能達到引爆點,而2012年全國3G用戶占移動用戶總數比例已達20.9%。由此可見,中國的3G市場已經進入規模爆發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對數據需求的增加,必然會催生基礎網絡的升級,從2013年起將要進入4G快速發展的周期。

2 運營商向4G演進的步伐各有差異

2013年3月,GSA提供的數據證實目前全球有125個國家的412家運營商正在投資LTE技術。有357家運營商已經在113個國家做出了部署LTE的承諾,其中156家運營商已經在67個國家推出了商用LTE服務。在過去的一年里,有98家運營商正式推出了商用LTE服務,其中已有14家運營商推出LTE-TDD商用服務。從用戶數量來看,全球LTE-FDD達4 500萬用戶,而TD-LTE僅有100多萬用戶。但是,作為中國主導的4G技術標準,TD-LTE已獲得了國際認可,而且在終端、設備等方面正逐漸成熟起來。

美國的Verizon近年來一直積極發展LTE,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移動網內50%的數據流量都來自LTE網絡,對網絡負擔的分流效果非常顯著。日本NTT公司的LTE網絡于2010年12月末正式啟用,耗時一年用戶規模達到100萬戶,又經過了8個月突破500萬戶,此后不到半年凈增用戶達到500萬用戶,在用戶總數中的占比已經達到14.2%,截至去年年底更是突破了1 000萬大關。而韓國SK電訊最新的業績數據更令業界振奮,截至去年年底,LTE用戶數達753萬,占移動用戶的比例達28%。

另外值得欣慰的是,LTE-TDD/FDD雙模融合技術逐步獲得業界的認可,繼瑞典Hi3G以及中國移動香港公司所建的LTE-TDD/FDD雙模融合網絡之后,今年3月中東第一大綜合運營商沙特電信表示,正在沙特全國建設全球首個四模GSM/UMTS/TD-LTE/LTE-FDD融合網絡,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TD-LTE和LTE-FDD融合網絡。LTE-TDD/FDD融合方案在國際舞臺上得到認可,意味著TDD/FDD雙模融合網絡已顯露鋒芒,對TD-LTE產業的全球推廣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我國三大運營商向4G演進的策略各不相同,因此提升網絡能力的態度和舉措差異甚大。其中,中國移動最為給力,2013年有關4G的資本開支將從2012年的50億元大幅增加至417億元。年初中國移動還制定了全年TD-LTE發展“雙百”計劃,在超過100個城市建設TD-LTE網絡,采購超過100萬部TD-LTE終端,建成全球最大4G網絡。與此同時,中國移動奔走于國際國內,全力擴展TD-LTE陣營,強烈呼吁國內盡快發放4G牌照并給予我國主導的TD-LTE以優先權。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TD-LTE已做好商用準備;中國移動總裁李躍也在多個場合強調,今年將是TD-LTE商用元年。

相比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此前對4G并不熱衷,因為其擁有的WCDMA網絡優勢相當明顯。在2012年中國聯通新增3G基站9.2萬個,總數達到33.1萬個,3G基站全部升級到HSPA+,下行峰值速率可達21Mbps。理論上在引入MIMO和64QAM之后,HSPA+移動網絡的下行速率可以提升至84Mbps甚至更高,繼續保持網絡速率領先優勢。另外,中國聯通的FDD-LTE相對移動的TD-LTE在技術成熟度、成本及時間上都占據優勢,即便進入4G時代,仍可保持領先優勢。

但是,斗轉星移,隨著TD-LTE陣營的呼聲日益高漲以及政府主管部門不斷釋放信號,中國聯通開始轉變演進策略。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發出了“盡快發放4G牌照”的建議,并明確表態,中國聯通將堅定不移地沿著FDD-LTE方向演進,將現有3G平滑過渡到4G,而且表示“沒必要同時經營FDD與TDD兩種制式的4G網絡”。同時,中國聯通明確了4G投資每年維持50億~100億元的建設規模,并公布了兩個預選方案,即投資100億元建設3.1萬個4G基站或者投資50億元建設1.6萬個4G基站。

與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己明確4G演進目標與路徑不同,中國電信在很長時間內處于觀望狀態。直至今年2月,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才表示,一旦4G牌照發出,公司會義無反顧地增加資本開支,在主要城市建設4G網絡,而非在全部地區同步開始,也不會將現有3G網絡的覆蓋全部升級。在此方針指導下,中國電信2013年投資顯得頗為謹慎,預計2013年資本開支為750億元,其中200億元為移動業務資本開支,其中4G的投資不詳,但有評論認為很少。

由上可見,三大運營商是在互相的對照與博弈中,即將從3G邁入4G時代。

3 C網在糾結中向4G演進

雖然,三大運營商都明確了向4G演進的方向,但是選擇何種技術路線卻大相徑庭。中國移動堅定地推動TD-LTE的建設和發展,無須贅言。中國聯通的態度也很明朗,“沒有理由要同時經營FDD與TDD兩種制式的4G網絡”,中國聯通會通過技術平滑演進,將現有3G基站升級至4G。從2010年開始,中國聯通就要求新增的WCDMA基站必須支持平緩演進至FDD-LTE,而且只需增加一塊主板、更新射頻天線和軟件,2個技術人員一晚上就能完成一個HSPA+基站向FDD-LTE基站的升級。

最糾結的是中國電信。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近日公開表示,中國電信希望獲得FDD-LTE牌照,這表明在4G技術選擇上,中國電信傾向采用成本較低的FDD-LTE網絡。他還表示,如果政府部門不發給FDD-LTE牌照,會考慮向中國移動租用網絡,甚至與其他具備TD技術的運營商共建TDD網絡。

事實上,令中國電信傾向采用FDD-LTE網絡的原因,除了成本之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國際上至今沒有CDMA網絡運營商向TD-LTE演進的先例,這意味著,如果最終中國電信采用TD-LTE技術,將面臨著多種未知的風險。

(1)風險之一,在LTE與CDMA的互操作性(IOT)技術推動上將面臨較大的困難?;ゲ僮餍缘膶崿F和測試十分復雜、極為耗時,目前全球只有CDMA和FDD-LTE的IOT試驗和測試,而對于CDMA和TD-LTE組合,至今沒有得到關注和推動。

(2)風險之二,CDMA和TD-LTE組合成為特殊專有的技術與標準。目前3G和LTE的雙模組合主要有三種,分別為WCDMA(包括HSPA)+LTE-FDD、TD-SCDMA+TD-LTE以及CDMA+LTE-FDD。假如中國電信選擇TD-LTE,則將出現第4種組合,即CDMA+TD-LTE。顯然,這種雙模組合將成為十分孤立而且極端弱小的特殊制式組合,在技術和標準上陷入“孤島”的局面,必然會導致技術和產品開發上的被動以及后續演進發展上的極大風險。

(3)風險之三,弱勢產業鏈的影響。在4G發展上,當前LTE-FDD居于無庸置疑的主導地位,而TD-LTE是LTE中的弱勢產業鏈。而在3G領域,CDMA與GSM相比差距懸殊,也是一個弱勢的產業鏈,如果中國電信選擇TD-LTE,則其CDMA+TD-LTE的雙模組合就會是兩個弱勢產業鏈的疊加,形成更加弱小的產業鏈。

(4)風險之四,市場空間狹小。CDMA+TD-LTE雙模組合的長遠用戶規模將可能只有主流雙模組合WCDMA+LTE-FDD的幾十分之一,成為一個弱小而且孤立的特殊陣營。由于這種雙模組合的孤立性以及市場空間很小,并且CDMA的主流運營商均已確定采用LTE-FDD,因此CDMA+TD-LTE雙模組合在全球市場很難拓展,將無法形成正常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

由上可見,中國電信的態度明確而且矛盾,因為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向資本市場和股東負責,希望獲得成本相對較低且技術演進路線較為成熟的LTE-FDD標準;而作為一家國有控股的央企,又應從國家的整體戰略和部署出發決定4G的演進路線。特別是,回顧我國3G發展史,國家為支持科技創新戰略在電信領域的落實以及平衡移動通信市場的份額,當初由中國移動獨家承擔了從TD-SCDMA到TD-LTE的開發與試驗重任,讓中國移動攜尚需不斷完善的TD-SCDMA與已經過國外商用實踐的WCDMA及CDMA2000同場競技,即使付出極大的成本和努力也難以彌補弱勢的差距。另外,為推動TD-LTE的成熟,中國移動僅在TD-LTE的兩次規模試驗中網絡設備的投資就達55億元。與此同時,另兩家運營商卻以國外成熟的移動網絡技術為依托,以低成本拓展了3G市場的空間,極大增強了移動市場的競爭實力。TD-SCDMA及TD-LTE發展的崎嶇經歷,留下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如何讓更多的企業一起來推動標準技術的完善與發展。因此,進入4G時代,為國家整體利益而參與TD-LTE陣營的壯大也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責任。

但是,如何化解中國電信C網向TDD演進的風險,需認真考慮。應該看到,LTE-TDD/LTE-FDD雙模融合模式是可以吸納的方案。此方案既可承繼LTE-FDD的成熟技術、市場和產業鏈的優勢,又可采納TD-LTE的高頻譜利用效率,以及適應移動互聯網非對稱大數據業務的特點,運營商可以依據資源、用戶、場景靈活建設與運行。因此,中國電信C網向4G演進的較佳路線是,同時獲取TDD和FDD牌照,建設LTE-TDD/LTE-FDD雙模融合網絡。

在洶涌澎湃的移動互聯網沖擊下,運營商的網絡升級迫在眉睫。中國電信應從彷徨糾結中清醒,以大局觀權衡利弊,走TDD/FDD-LTE雙模融合之路成為較佳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曉雅,曉鏡,等. 中外運營商2012年財報比較與評析[N]. 人民郵電報, 2013-03-26.

[2] 劉方遠. 逼上4G:三大運營商各懷算盤[N].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3-03-23.

[3] 林佳,陳超源. 4G漸近 三大運營商制式之爭成懸念[N]. 新快報, 2013-03-28.

[4] 劉玉其. 中電信明確4G演進方式 有的放矢推多網協同戰絡[N]. 通信信息報, 2013-03-27.

第8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關鍵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存在問題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國際軟交換技術的發展狀況

下一代網絡(NGN)是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將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集于一體。建設下一代網絡是電信競爭的需要。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電信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業務運營和網絡運營的分離,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礎承載平臺,由業務提供商提供各種應用,他們與設備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動了電信業的繁榮和進步。

軟交換技術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眾家之長,形成分層、全開放的體系架構,作為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軟交換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

目前,歐洲電信運營商對于軟交換(下一代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大體上采用比較務實和謹慎的態度,運營商都是根據自身網絡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的發展來采取對策。德國電信聚焦海外市場,積極開拓國際IP網的話音業務,并在新技術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試驗和評估。2001年開始在國際網絡進行軟交換的試驗,放置了一臺軟交換機和4個媒體網關開展IP網絡提供語音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和VPN業務的試驗,其軟交換的標準采用SIP-T協議。英國電信則逐步地在長途網和本地網實現分組話音,本地網有5個節點開展了軟交換實驗,部分已經商用,并且試驗規模在逐步擴展。在提供話音質量的保證方面,英國電信已在其承載網絡內全面采用ATM技術。比利時電信認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較適當,但目前需注意跟蹤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比利時電信的技術部門在NGN方面重點研究未來分組話音網絡的體系架構和需求、開展NGN技術培訓、建立NGN實驗室,為開展現場試驗進行技術準備。一些北美電信運營商也正在積極開展有利于軟交換提供話音業務的試驗,有些運營商已經開始提供商用業務。

2002年3月,中國電信下一代網絡(NGN)試驗項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城市啟動。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愛立信、西門子、中興通訊、上海貝爾5廠家簽訂了下一代網絡試驗工程設備合同。合同涉及金額近1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簽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電網絡的SUCCESSIoN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NGN網絡全國試驗網項目涉及的技術面、提供的業務量、網絡覆蓋的廣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設備制造商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電網絡,其NGN產品為SUCCESSIoN(繼往開來)解決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為止,在全球超過24個國家的40多個網絡中得到試驗或商用。其商用客戶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國電信、香港寬頻(HKBN)、新世界電信(NEWWorLDTEL)及鐵通等。

SUCCESSIoN的應用類型包括了長途及匯接(C4)業務、本地接入(C5)及多媒體業務、無線匯接及3G核心網業務以及有線電視多網合一業務。目前幾種解決方案已經在實際網絡中運用。其中,VErIzoN的軟交換本地匯接網絡包含2個軟交換節點及70多個媒體網關,每個節點每天處理超過1100萬次呼叫。SPrINT作為全美第一個實現TDM端局以軟交換替換的運營商,其第一期工程(350萬線)全部采用北電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寬頻應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個月時間內,已擁有16萬用戶,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網IAD接入的NGN網絡,目前運營穩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場調研報告中,北電網絡列全球軟交換市場份額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體網關市場份額第一。

2NGN提供的業務

軟交換技術的引入除了對現有PSTN話音業務實現全面的繼承以外,還在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PSTN與因特網業務結合衍生的業務、用戶個性化業務以及業務創新方面有著PSTN和因特網等單一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PSTN由于終端智能和帶寬的限制,無法實現多種靈活的業務邏輯和多媒體業務。由于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PSTN內每個交換機上呈分散式節點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戶數據由各自歸屬的交換機管理,導致某些業務(如廣域CENTrEx)難以開展。PSTN的終端種類非常單一且沒有智能,業務的智能完全由交換機實現,因此一直以來難以實現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終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種電話補充業務難以推廣的問題。引入NGN則在業務實現的簡單性和靈活性上有了本質改變。NGN的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軟交換和應用服務器等少量網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網實現業務部署和業務升級,NGN對廣域CENTrEx的實現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對等性控制協議(SIP),使得終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SIP智能終端。終端智能的提高及媒體承載能力的加強(如支持話音、視頻等)使得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并且已經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這一特性,用戶可以對不同來話進行篩選性的監控,可以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來話實施不同的應答策略,應答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接聽、轉發、掛斷等傳統方式,而是包括了話音應答、問候音播放、語音信箱轉接、電子郵件轉接、網頁推送等多種不同的應答方式。這種靈活性在傳統PSTN上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NGN能夠實現許多PSTN所無法實現的業務特性,一號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STN通過IN方式也可以實現一號通業務,然而NGN基于SIP協議可以輕松實現IN方式的一號通所無法實現的能力。如NGN的一號通業務可以實現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設定對來話的振鈴終端和振鈴順序,而這些策略可以依據來話者的不同和時間段的不同而變化。比如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實施兩種完全不同的振鈴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時的振鈴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這就給了用戶最大的自由和靈活性,保證可以有一種方式能聯系到他,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種業務特性是PSTN所無法實現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WEB800、點擊傳真等。

NGN不但在業務實現的簡易性和靈活性上有獨到之處,并且能實現許多PSTN無法實現的業務,而且具有業務的惟一性。NGN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繼承PSTN傳統話音業務(包括基本話音業務、電話補充業務、CENTrEx業務、ISDNPRI補充業務、IN類業務等);

B)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

C)PSTN與因特網相結合的業務(即PINT業務,如點擊撥號、點擊傳真、WEB800、ICW等);

D)用戶可定制的個性化業務。

3從事軟交換研究的國際組織

NGN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廠商都在討論的熱點技術,也是國外許多標準化組織和論壇(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組、信令傳輸工作組(SIGTrAN)、媒體網關控制工作組(MEGACo),ETSI的TIPHoN,國際軟交換協會(ISC),3GPP,3GPP2,MPLS論壇,ATM論壇,DVB,DSL論壇,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點。我國網絡與交換標準研究組和IP研究組于2000年開始制定NGN網絡的相關標準。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個成員,是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交流需求和動態的場合。國際上大多數知名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如阿爾卡特、朗訊、北方電訊、CISCo、西門子、富士通、諾基亞、愛立信等,另外有一些電信運營商如美國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為該協會成員。

軟交換論壇包含5個工作組,負責網絡架構、協議制定等技術工作。

業務應用工作組負責業務功能制定、協調以及API標準的應用。

網絡結構工作組負責軟交換網絡功能架構的制定。

設備控制工作組負責軟交換間以及軟交換與其他網絡設備間控制協議的制定和補充、增強,如MGCP、MGC和設備的兼容性等。

網絡管理工作組負責網絡管理的結構和協議制定。

SIP工作組負責SIP協議在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和增強。

此外,ITU-T和IETF在相關協議的標準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如H.248協議、BICC協議、SIP協議和SIGTrAN系列協議等。

4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不少廠家推出了軟交換的解決方案,各運營商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的試驗,但新技術的應用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善。從目前廠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A)國際上尚無大型網絡的組網和運營經驗。傳統電信網經過長期的運營積累,在網絡組織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基于軟交換的NGN網絡組織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經驗,是采用基于軟交換的全平面結構,還是采用分區域選路結構等,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B)協議尚未做到兼容性,標準還在發展之中。不同廠家的軟交換在技術標準的選用及協議的兼容性方面還難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協議、SIP-T協議和H.248協議也在發展之中,協議的選項需要運營商根據業務的需要來進一步確定。

C)API沒有成熟的產品?;陂_放的業務平臺,采用標準的API接口為網絡運營商提供新業務開創了未來美好的前景,但是相應的產品仍在探索和研發之中。

D)業務開發問題。標準、開放的API接口能夠快速、靈活地提供豐富的業務,這是軟交換體系的一個優勢所在,但目前廠家能夠提供的業務多集中為基本語音業務及補充業務、IN類業務、PINT業務、多媒體終端之間的同步瀏覽、統一消息、多媒體會議等,究竟什么業務才是運營商手中的殺手業務,才能真正帶來收益,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問題,目前并未出現使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業務。

E)網絡安全和網絡Qos問題。目前業界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方法來解決網絡安全性的問題,只能通過要求TG、軟交換等網絡設備應具備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用戶賬號、密碼等用戶數據的安全則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決。在網絡Qos方面,IETF組織已經提出了多種服務模型和機制來滿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綜合業務模型(INTSErV)、區分業務模型(DIFFSErV)、MPLS技術、流量工程等,具體這些方案如何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第9篇:電商用戶運營策略范文

1 借鑒國外優秀經驗

筆者近期對國外LTE正式商用的主流電信運營商資費體系進行跟蹤研究,發現有如下特點:

(1)獨立的LTE資費體系,但不區分網絡制式定價

多數運營商在LTE時代設計獨立于3G的資費體系,以NTT DoCoMo、Softbank、新加坡電信、SKT等亞洲運營商為典型代表,呈現出“LTE與3G資費相銜接”及“LTE與3G資費完全獨立”的兩種資費設計模式。此外,多數主流運營商(除韓國)LTE套餐設計不區分網絡制式,套餐內數據流量是3G/4G共用,且用戶在不同網絡制式下使用流量無差別。筆者認為此舉更多是考慮保護現有投資,在LTE初期階段吸引對大流量業務感興趣的高端新用戶,而不分流現網用戶。

(2)針對數據卡類終端推出單獨的“分檔包月”模式

多數標桿運營商針對USB、Tablet、MiFi、Pad等不同的數據終端設計資費套餐,呈現出“多資費套餐”、“統一資費套餐”兩種形式。例如AT&T、Verizon、T-mobile、PCCW、KT,對不同數據卡終端類型設計不同資費套餐;而NTT DoCoMo、新加坡電信等,則是設計統一的資費套餐,適用于所有不同類型的數據卡終端。此舉是為迎合不同用戶的流量消費習慣。

(3)4G套餐門檻較3G基本無變化

大多標桿運營商4G套餐門檻較3G基本無變化,單價水平略有下降,少部分LTE資費較3G套餐門檻略有提高。例如,韓國SKT、KT兩家運營商4G的標準資費單價僅為3G的40%。新加坡電信4G無線上網卡的資費只有一檔,門檻為$69.6,較3G最低檔套餐門檻為$23.9高出1.9倍。此舉是為打消用戶“高流量高資費”的認識誤區。

(4)超套餐后有一定的封頂設置要求

從多數標桿運營商4G套餐封頂設計來看,呈現兩種不同的套餐設計要求。一種是以美國、韓國運營商為代表,超出套餐后無任何封頂限制,超出后按照標準資費收取。另一種是套餐超出后有封頂限制,主要有關閉上網功能、限速、選擇可選包、費用封頂、流量費用雙封頂等五種封頂設置方式。此設計是考慮LTE建設初期網絡的承載能力,避免因網絡覆蓋缺陷影響用戶感知。

2 考慮國內消費需求

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較上年底增加約6 44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手機網民應用最多的業務包括搜索、新聞、視頻、聊天等,這已成為網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量消費已成為剛性需求。但從前文提及的調查結果來看,多數用戶仍表示“我不需要那么多流量”,這說明用戶有流量消費的欲望,但陷于“高流量高資費”的認識誤區,不敢暢快使用視頻、娛樂等大顆粒業務。因此,如何根據消費者需求特點,合理、科學設計套餐,有效培養消費者的流量使用習慣,成為運營商4G試點必須考慮的問題。

3 設計本地特色套餐

結合消費者分析以及標桿運營商的做法,筆者認為,4G資費的設計應遵循“三同兩不同”的原則:

(1)同一定價,即所有檔次4G套餐設計遵循資費單價低于3G。

(2)同一政策,即4G資費策略須符合市場生命周期的規律。建議運營商在4G上市初期,設置無封頂的流量套餐,以確保用戶感知;進入商用階段后限制流量或者限制速度。

(3)同一改變,即語音資費進一步下降,語音在資費結構中從主導因素逐漸變成附屬因素,4G后期可趨于免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自拍网在线 | 久久久9999久久精品小说 | 久草在线视频看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日本xxxb孕交 |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视频网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 538prom精品视频在放免费 | 99久久香蕉国产综合影院 | 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99视频精品免视3 | 4438全国最大成人网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视频 | www.亚洲综合|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黄色 | www.一级片.com | 精品一精品国产一级毛片 | 午夜精品同性女女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手机看片福利在线 | 波野多结衣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1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捅爽 | 欧美又粗又硬又大久久久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欧美 | 成a人v| 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毛片 | 久草视频2|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威 | 国产美女作爱 | 成人a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小yo奈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 欧美成人激情 | 美国毛片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