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第1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第一條為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預防為主”的方針,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鳳凰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云南省地質災害處置規定》,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突發性地質災害是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災害。

第三條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協調一致的原則。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辦事處有關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的準備工作。

第四條發生地質災害或出現險情,應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在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第二章地質災害等級和災情報告

第五條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四個等級:

一、特大型: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

第六條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街道辦事處或者國土資源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資源部門或者區人民政府。

發生小型地質災害,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所應在24小時內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報告。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所應在24小時內速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同時越級速報市國土資源局。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所應在12小時內速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同時越級速報市國土資源局,以后每24小時向有關部門報告一次工作進展情況,直到調查結束。

發生特大型地質災害,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所應在6小時內速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同時越級速報市國土資源局,以后每24小時向國土資源部報告一次工作進展情況,直到調查結束。

第七條發現地質災害威脅人數超過500人,或潛在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的嚴重地質災害隱患點,鳳凰路街道辦事處、國土所接到報告后,要在2日內將險情和采取的應急防治措施上報有關部門。

第三章應急機構和職責

第八條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平時為鳳凰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辦事處主任任指揮長,分管副主任任副指揮長,國土、交通、水利、衛生、公安、武裝、農業、民政、財政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指揮部成員。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鳳凰路國土所,具體負責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的職責:

1、在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審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并進行督促、檢查和落實;

3、協調、安排地質災害防治經費;

4、發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質災害時,組織成員趕赴現場,指揮地質災害現場的搶險救災工作;

5、配合紅塔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的工作。

第四章地質災害處置

第九條發生小型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由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省國土資源廳。紅塔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或特大型地質災害,由省國土資源廳或國土資源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第十條發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質災害,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即為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由指揮長、副指揮長及辦公室、各專業組組成。

第十一條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各工作組的職責:

一、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職責:

1、制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計劃和對策措施;

2、組織實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指揮、協調、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

3、督促、檢查各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發生地搶險救災工作的落實情況;

4、負責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采取措施對水、電、路、通信實施有效管理,維護搶險救災和社會秩序。

二、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與市級搶險救災指揮部和區級搶險救災指揮部保持聯系;

2、負責救災物資、資金的籌集、安排、調運;

3、迅速了解、收集和匯總災情,經指揮部審核,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報告地質災害及處置情況;經指揮部審核批準,向社會災情,編寫、印發搶險救災簡報。

4、組織、協調各專業組的工作,與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溝通和聯系,保障信息暢通;

5、貫徹落實上級批示和傳達紅塔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指令;

6、負責處理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三、搶險避災和災民轉移安置組職責:

由民政、公安、武裝、農業、財政等部門組成。

1、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

2、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調配、發放救災物資,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災物資的組織、供應、調撥和管理;

4、做好災民的安撫工作,處理死難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職責:

由國土、交通、農業中心等部門組成。

1、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進行調查,確定災害等級、成災范圍,盡快查明形成條件、引發因素,對災情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減緩或防止災情加劇;

2、對出現險情的隱患點,分析發生的前兆特征,判斷發生的可能性、災害等級和影響范圍,依據前兆特征判斷其危險性程度、激發條件,采取有針對性應急措施,阻止或延緩災害的發生;

3、為地質災害的救助做好氣象預報服務;

4、編寫地質災害速報報告和應急調查報告。

五、基礎設施搶險和應急恢復組職責:

由交通、水利、農業、公安等部門組成。

1、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通信設備和線路,保障搶險救災通信暢通;

2、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遭受損壞的公路、橋梁及有關設施,確保災區主要干線道路暢通,保證搶險救災人員、傷員和救災物資的運輸以及災民的疏散;

3、盡快配合搶修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恢復基礎設施功能,保障搶險救災和災民基本生活。

六、醫療衛生防疫組職責:

由衛生、環保等部門組成。

1、搶救、轉運和醫治受傷人員;

2、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災區疫情;

3、迅速調集、運送災區所需藥品和醫療設備。

七、治安保衛組職責:

由公安、武裝等部門組成。

5、配合紅塔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的工作。

第四章地質災害處置

第九條發生小型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由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省國土資源廳。紅塔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或特大型地質災害,由省國土資源廳或國土資源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第十條發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質災害,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即為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由指揮長、副指揮長及辦公室、各專業組組成。

第十一條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各工作組的職責:

一、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職責:

1、制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計劃和對策措施;

2、組織實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指揮、協調、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

3、督促、檢查各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發生地搶險救災工作的落實情況;

4、負責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采取措施對水、電、路、通信實施有效管理,維護搶險救災和社會秩序。

二、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與市級搶險救災指揮部和區級搶險救災指揮部保持聯系;

2、負責救災物資、資金的籌集、安排、調運;

3、迅速了解、收集和匯總災情,經指揮部審核,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報告地質災害及處置情況;經指揮部審核批準,向社會災情,編寫、印發搶險救災簡報。

4、組織、協調各專業組的工作,與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溝通和聯系,保障信息暢通;

5、貫徹落實上級批示和傳達紅塔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指令;

6、負責處理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三、搶險避災和災民轉移安置組職責:

由民政、公安、武裝、農業、財政等部門組成。

1、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

2、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調配、發放救災物資,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災物資的組織、供應、調撥和管理;

4、做好災民的安撫工作,處理死難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職責:

由國土、交通、農業中心等部門組成。

1、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進行調查,確定災害等級、成災范圍,盡快查明形成條件、引發因素,對災情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減緩或防止災情加??;

2、對出現險情的隱患點,分析發生的前兆特征,判斷發生的可能性、災害等級和影響范圍,依據前兆特征判斷其危險性程度、激發條件,采取有針對性應急措施,阻止或延緩災害的發生;

3、為地質災害的救助做好氣象預報服務;

4、編寫地質災害速報報告和應急調查報告。

五、基礎設施搶險和應急恢復組職責:

由交通、水利、農業、公安等部門組成。

1、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通信設備和線路,保障搶險救災通信暢通;

2、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遭受損壞的公路、橋梁及有關設施,確保災區主要干線道路暢通,保證搶險救災人員、傷員和救災物資的運輸以及災民的疏散;

3、盡快配合搶修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恢復基礎設施功能,保障搶險救災和災民基本生活。

六、醫療衛生防疫組職責:

由衛生、環保等部門組成。

1、搶救、轉運和醫治受傷人員;

2、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災區疫情;

3、迅速調集、運送災區所需藥品和醫療設備。

七、治安保衛組職責:

由公安、武裝等部門組成。

5、配合紅塔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的工作。

第四章地質災害處置

第九條發生小型地質災害,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由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并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省國土資源廳。紅塔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或特大型地質災害,由省國土資源廳或國土資源部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區、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配合。

第十條發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質災害,鳳凰路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即為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由指揮長、副指揮長及辦公室、各專業組組成。

第十一條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各工作組的職責:

一、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職責:

1、制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計劃和對策措施;

2、組織實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指揮、協調、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

3、督促、檢查各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發生地搶險救災工作的落實情況;

4、負責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采取措施對水、電、路、通信實施有效管理,維護搶險救災和社會秩序。

二、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負責與市級搶險救災指揮部和區級搶險救災指揮部保持聯系;

2、負責救災物資、資金的籌集、安排、調運;

3、迅速了解、收集和匯總災情,經指揮部審核,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局紅塔分局報告地質災害及處置情況;經指揮部審核批準,向社會災情,編寫、印發搶險救災簡報。

4、組織、協調各專業組的工作,與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溝通和聯系,保障信息暢通;

5、貫徹落實上級批示和傳達紅塔區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指令;

6、負責處理鳳凰路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三、搶險避災和災民轉移安置組職責:

由民政、公安、武裝、農業、財政等部門組成。

1、組織人員疏散避險,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

2、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調配、發放救災物資,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災物資的組織、供應、調撥和管理;

4、做好災民的安撫工作,處理死難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職責:

由國土、交通、農業中心等部門組成。

1、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規模和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進行調查,確定災害等級、成災范圍,盡快查明形成條件、引發因素,對災情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減緩或防止災情加??;

2、對出現險情的隱患點,分析發生的前兆特征,判斷發生的可能性、災害等級和影響范圍,依據前兆特征判斷其危險性程度、激發條件,采取有針對性應急措施,阻止或延緩災害的發生;

3、為地質災害的救助做好氣象預報服務;

4、編寫地質災害速報報告和應急調查報告。

五、基礎設施搶險和應急恢復組職責:

由交通、水利、農業、公安等部門組成。

1、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通信設備和線路,保障搶險救災通信暢通;

2、盡快配合搶修恢復遭受損壞的公路、橋梁及有關設施,確保災區主要干線道路暢通,保證搶險救災人員、傷員和救災物資的運輸以及災民的疏散;

3、盡快配合搶修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恢復基礎設施功能,保障搶險救災和災民基本生活。

六、醫療衛生防疫組職責:

由衛生、環保等部門組成。

1、搶救、轉運和醫治受傷人員;

2、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災區疫情;

3、迅速調集、運送災區所需藥品和醫療設備。

第2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各村、社區,鎮直各單位:

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貫徹“以人為本,以防為主”的方針,切實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經鎮政府研究,現將《__鎮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__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全鎮地質災害現狀

我鎮地處大別山區,地質構造復雜,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山高坡陡,斷層發育,在降水和地表涇流及人類工程活動(修建公路、切坡建房)作用下,易形成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次為河流岸塌。尤其是汛期多發、突發。2005年我鎮“51”“92”,2006年“726”發生了大量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造成多戶房屋倒塌,村、鄉公路多處受損,交通中斷。

根據省、市、縣調查統計,我鎮在冊主要地質災害防治點有2處,__社區楊術沖不穩定斜坡和戴家河村馬鞍山滑坡,列為2014年重點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貫徹“以人為本,以防為主”的方針,根據有關規定和《__山縣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__政辦[2014]22號)文件精神,制定《2014年__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以往的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及規律,一般地質災害發生期以汛期為主。5-9月份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點防范期,集中強降雨或長時間連續陰雨時段及其過后2-3天是重點防范時段。臺風活動等其它極端異常天氣時期,屬動態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產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時間上具有不確定性。

三、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2014年我鎮地質災害危害較往年仍不容樂觀,防災形勢依然嚴峻,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綜合我鎮地質災害現狀、發生規律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分析,在未來幾年,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可能有逐年加重的演變趨勢。

1、我鎮一些已發現的穩定性差或較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強降雨季節,有可能重新復活。

2、人類新的經濟活動可能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如村村通公路建設和農民切坡建房等都可能破壞巖土體的穩定,引發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四、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責任人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全鎮地質災害預防的責任單位為鎮人民政府和縣主管局,隱患點的監測、預警責任人為鎮分管領導、地質災害所在村書記、主任、單位負責人。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按屬地管理原則,分級、分部門負責。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組負責全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各村(社區)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鎮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負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農村公路管養、水利、城建、教育等其它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加強地質災害減災防治知識的教育,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地質災害自測自救的能力;加強對鎮、村、組監測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監測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門要聯系實際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廣泛開展“如何防范地質災害,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活動。

3、建立汛期應急機制。抓好汛前調查、災害預警、汛期巡查、災害應急處理工作。鎮國土根據氣象部門的通知及時天氣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國土、農村公路養護、城建等相關部門在汛前、汛期對重點防范區段和隱患點進行調查、巡查、監督。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門在國土資源部門的指導下,負責各自管理范圍內的地質災害調查巡查工作,及時處置發現的問題。各村、社區向每一戶受威脅的群眾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在國土所的指導下加強對監控點監測、巡查,遇有重大險情及時上報。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的區域或地段,及時劃定危險區,予以公告;在危險區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各村、社區居民組根據實地情況,及時組織受災害威脅的居民及其他人員轉移,情況緊急時,強 行組織避災疏散。災害發生時及時上報,鎮政府視情啟動應急預案,在鎮防災救災指揮部的指揮下,按預案設計的撤離路線和避讓地點,迅速組織人員和財產轉移,確保人員生命及財產安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

4、鎮政府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各村、社區在國土所的指導下,編制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根據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及應急搶險隊伍,備足應急搶險物資,適時組織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點應急預演,提高應急反應及救災能力。

5、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鎮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重點巡查和應急調查。在重點防范期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組要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查,落實預防措施;逐級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災害危險區段(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各村、社區、要落實到具體的監測人員,簽訂責任書;具體監測工作由鎮政府安排受威脅單位和個人負責,做好群測群防記錄。

6、堅持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各村、社區在汛期特別是極端天氣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準確及時,并做好值班記錄。強化汛期定期監測和重點時段監測,做到汛期每周一次,重點時段每天監測一次或多次,發現險情及時向“鎮防指”和鎮國土所報告,接到報告后,由鎮國土所立即派人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7、多渠道籌措資金,防治地質災害。鎮政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主要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自然因素形成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或新發生的地質災害危險點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責成責任單位限期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8、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新上工程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勘察,對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先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勘察并治理,再規劃工程建設。

六、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措施,以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為主要目標,在確保人員生命安全的同時努力降低財產損失。應急救援工作實行“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快速高效”的原則。

(一)組織機構

根據我鎮實際工作情況,鎮設立地質災害防災治災指揮部,與鎮防汛抗旱指揮部合署辦公。在鎮黨委、政府直接指揮下,鎮指揮部統一指揮全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下設辦公室和若干應急工作組。

1、綜合辦公室主要職責:負責收集、審查、發送、管理各類信息,掌握并綜合防臺風、山洪及地質災害動態情況,負責各工作組的協調。

2、工程技術組、檢查組:負責制訂防災救災方案、搶險方案、水毀工作方案、搶險計劃和技術指導;負責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工程巡查、人員財產安全巡查,并開展安全運行管理,負責地質災害防、避、搶、救工作檢查。

3、搶險救災組:指導或幫助組織人員與重要物資應急轉移安置、災區醫療衛生防疫;負責水利、電力、交通、通信、校舍、供水等受損設施的搶修,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4、查災核災組:負責了解收集人員及物資應急轉移和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匯總、核災、上報災情數據及災情評估。

5、后勤保障組:負責搶險救災車輛、船只等應急工具,救生、搶險物資的籌措和調配;負責救災人員生活保障和接待上級工作組及慰問團事宜,配合搶險救災組做好轉移群眾的安置、臨時安置災民的主要食物及生活必需品的籌措與供應。

(二)防治方案

1、災前預報。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異常暴雨天氣預報或監測點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領導及縣指揮部報告,落實責任制,做好預警宣傳,重點檢查,管理到崗,突出“防”字。緊急情況時,鎮指揮部臨災預報。

2、臨災應急。臨災預報后,預報臨災區即進入應急期,鎮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及各職能工作小組根據職責分工,進入臨災應急狀態,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災后應急處置

(1)當發生地質災害時,協助縣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工作人員迅速到現場了解災情,確定災后應急工作規模,鎮防災救災應急分隊進入災區進行人員搶救和工程搶救工作;及時動員受災群眾和受威脅居民及其它人員按預案設計的撤離路線和避讓地點轉移到安全地帶,并按規定及時向上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速報災情。

(2)災害發生后,各工作小組按照預案分工,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迅速進入應急工作狀態。

第3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為了認真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精神,切實做好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市地處山區,丘陵與山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93%以上,地質環境脆弱,地層巖性復雜,地質構造發育,盆地、階地內膨脹土廣布,地質災害類型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屬省重點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根據市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全市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4263.11km2,占國土面積的15.65%;中易發區面積6857km2,占國土面積的25.17%;低易發區面積10239.49km2,占國土面積的37.58%;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總面積21359.6km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8.40%,高出全省18.9個百分點。特別是受“5·12”地震及近兩年暴雨、洪澇災害的影響,地質災害隱患急劇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851處,以滑坡、崩塌、泥石流隱患為主,威脅全市22851戶、94311人及78991間房屋、39所學校和多處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潛在威脅財產損失已逾26億元,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防治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將認識和思想統一到國務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上來,認真做好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于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目標任務

根據國務院、省政府統一部署,全市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大力開展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工作,要結合《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0—2020)》整體部署,在“十二五”期間,爭取將具備搬遷條件的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全部搬出,最大程度的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第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第三、全面建成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明顯減少。

三、強化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一)加強調查評價。目前,全市已有七個縣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漢臺區、城固縣、洋縣、佛坪縣要主動與省上溝通,爭取上級支持,盡快完成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評價工作,并將調查與評價成果作為縣(區)人民政府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在科學詳查的基礎上,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抓緊編制完成市、縣《市“十二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面指導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按照《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2011—2020)》安排,優先將受威脅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施避險搬遷。對于搬遷安置點選址,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確保新址避開和消除地質災害。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避險移民搬遷對象的審查工作,切實做到應搬盡搬,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三)科學開展工程治理。對一時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地質災害治理要與基本農田保護、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設、環境保護、扶貧開發等規劃相銜接,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工程應遵循和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建筑節能等理念。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要加強爭跑項目并做好指導監督;交通運輸、水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和建設單位要對交通干線、水利樞紐、輸供電輸油(氣)等重要設施及軍事設施周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時采取防治措施,確保安全。

四、健全群測群防網絡

(一)提高群測群防水平。按照陜政發59號文件要求,在縣建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的基礎上,其余各縣(區)必須在三年之內達到“十有縣”標準??h、鎮兩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組織領導,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隊伍,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每年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基層站、所工作人員、群測群防員的防災知識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

(二)完善監測預警預報網絡。要在今明兩年內建立市、縣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絡。市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要盡快投入使用,勉縣、略陽、寧強縣的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須在今年年底前投入運行,其余各縣(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國土資源、氣象、水利等部門要實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信息共享,建立健全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對城鎮、鄉村、學校、醫院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加密部署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專業監測設備,通過聯合監測預報,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三)全面開展動態巡查。要建立健全隱患排查制度,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回檢查,每年要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后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并將排查結果及防災責任單位及時向社會公布??h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鄉鎮隱患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基層難以確定的隱患,要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核查確認。

五、加強地質災害防范能力建設

(一)嚴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要嚴格按規定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要強化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評估,在礦產開發利用之前,必須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要配套地質災害防治治理工程。有關部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時,應進行規劃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理確定項目選址布局,避開危險區域。

(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要主動與駐漢各地勘單位協調溝通,爭取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指導,建立與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監測、應急管理和技術保障隊伍,提高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水平。市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充分發揮市級專家庫的作用,加強對縣、鎮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的檢查指導,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等防治工作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給于政策傾斜,要按照行政國土面積和地質災害嚴重程度合理配備基層國土資源所人員編制。

(三)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要根據轄區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重視應急隊伍的組織和建設,保證相應數量的技術人員;按照《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陜政辦函〔2010〕142號)要求配置必要的應急車輛、通訊和監測設備,形成軟硬件齊備的高效應急工作機制;要及時組織應急調查和落實搶險隊伍,確保災害發生時能做到“出得去、查得清、報得出、靠得住”,最大限度的消除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四)強化地質災害防范。要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大力支持和推進鎮、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預警、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巡回檢查,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企事業單位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要安排專人盯守巡查,并適時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對出現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向社會公告并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要組織制定防災避險方案,明確防災責任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及臨時安置場所等;遇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及地震災害發生時,要組織力量嚴密監測災、險情的變化和發展趨勢,緊急情況下,鎮級人民政府、基層群測群防組織要迅速啟動防災避險方案,及時有序組織群眾安全轉移,并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五)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和培訓教育。各縣(區)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定期組織機關干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骨干群眾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加強對中小學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和技能演練;縣、鎮級政府負責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情況,切實增強災害防治及搶險救援指揮能力。

六、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

(一)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要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群結合、群測群防;誰引發、誰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各縣(區)、鎮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

(二)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4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汛期以來,特別7月26日晚10時至27日凌晨6時我縣遭受了強降雨所引發的自然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主汛期期間還有可能發生這種極端強降雨天氣,極易引發地質災害,各鄉(鎮)、各部門、各企業要認清近期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特別要抓好“六個務必”即務必落實全面排查隱患,務必落實除險排險措施,務必落實災害預警,務必落實應急預案準備,務必落實防災聯動工作,務必落實防災工作責任。將各項工作做細做實,嚴防死守,認真落實各項防災措施,確保不發生因災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確保不因災害發生次生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一)務必落實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隱患

各鄉(鎮)、各部門要充分認清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立即開展轄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各鄉(鎮)要對已確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照防災預案的要求進一步落實防災責任、監測責任,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到戶;新發現的災害點,要盡快編制防災預案,建立群測群防體系,落實防災責任人和各項防災、避災措施,做到責任明確、措施到位??h國土資源局要及時對全縣地質災害點進行排查,及時掌握全縣102個地質災害的情況,發現險情必須制定應急措施,確保不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同時要加強重點地質災害的督查,確保全縣地質災害排查工作扎實有效??h安監局要及時排查礦山排土場與尾礦庫的安全隱患??h水務電力農機局要及時排查水利設施和魚塘的防汛抗災情況,及時排查水利工程建設棄土場的安全隱患,防止棄土在雨季發生地質災害。縣交通局要及時排查全縣道路的地質災害隱患,及時排查公路工程建設棄土場的安全隱患,防止棄土在雨水作用下發生地質災害。縣建設規劃局要及時排查全縣已建與在建工程的地災隱患,及時排查施工單位的臨時建筑物與工棚的安全隱患??h經濟商務局要及時對全縣工礦企業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特別是工礦企業的道路及道路棄土邊坡的地質災害隱患。白馬工礦區管委會要及時對各集中區內的企業及道路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各工礦企業必須對工礦設施、道路進行排查,特別是排土場、尾礦庫、各工程與道路建設棄土場進行全面檢查,落實專人負責,確保不發生人為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

(二)務必落實臨時避讓措施與排險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各鄉(鎮)要在監測與排查的基礎上,對存在嚴重隱患的地質災害體的住戶必須立即采取臨時避讓措施,及時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有危險的地質災害進行排險,消除隱患。要多方籌集資金,有計劃地對地質災害實施工程治理。

(三)務必加強災害預警預報

各鄉(鎮)要落實分管領導,落實專人監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充分發揮預警預測的作用,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各預案點要認真開展監測工作,監測工作要細致、準確,認真做好監測記錄,監測數據要為險情的分析判斷提供準確的基礎資料。監測人員要選擇責任心強、工作負責的人員承擔監測工作,主汛期要加大監測次數,在強降雨時要及時查看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一旦有險情要立即預警,組織群眾撤離避險??h氣象局要及時將氣象信息通達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與各鄉(鎮)主要負責人,利于成員單位與各鄉(鎮)及時安排監測工作與防范工作。

(四)務必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落實應急預案

縣國土資源局要切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發生險情,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工作,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為政府下一步的應急搶險工作提供依據。避免因人員不到位、調查不及時而耽誤搶險救災時機的事件發生。各鄉(鎮)發生地質災害后主要領導和工作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搶險救災。

(五)務必落實防災聯動工作

各鄉(鎮)、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健全聯動和協同應對地質災害的工作機制,強化群眾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社上下聯動的防災體系,認真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六)務必落實防災工作責任

各鄉(鎮)、各部門必須始終抓工作落實、責任落實。要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點的排查、調查、預警、預報工作責任。要強化監測預警體系、防災體系,組織群眾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監測和預防,廣泛動員和依靠人民群眾,抓好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于地質災害防范措施不落實、反應不及時、處理不得力的要嚴格問責追究。

第5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今年汛期到目前為止,我市發生滑坡5起,災害規模均為小型,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5月22日我市崗面鄉突遇特大暴雨天氣(降雨量高達131毫米,持續2個多小時),此次暴雨引發該鄉82戶村民屋前屋后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造成154間房屋倒塌受損(其中16戶村民,52間房屋全部倒塌),道路塌方46處,緊急轉移受威脅群眾627人。暴雨發生后我局和氣象局立即聯合地質災害預警。接到預警后,市領導非常重視,書記作出批示,市長立即組織礦管、水利、林業、交通、衛生、民政等部門前往一線指揮山洪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同時,崗面鄉政府立即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鄉政府除值班人員外的全部工作人員和市駐該鄉“三送”工作隊員,緊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切坡建房戶受威脅627村民的轉移安置工作,由于及時預警和啟動了應急預案,組織得力,在房屋倒塌前,全部將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安置到了安全的地方,未造成一人傷亡,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早布置早落實。為切實做好2013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局在3月1日印發了《201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表》安排了汛期地質災害值班人員,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并建立了值班登記。3月2日組織編制了《市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并由市政府辦公室以文件印發實施,并以市政府辦公室發文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在2月份市地質災害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做好2013年度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鄉鎮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5月21日我局印發了《關于開展汛期礦山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并分三組對我市礦山的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排查。

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對地災隱患點的監測。今年來,我局對全市32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清理,進一步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表,對重點礦山和每個隱患點的監測員、責任人、地質災害類型和規模、經緯度、變化情況等進行了登記造冊。建立了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員制度,并在每個村聘請了2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共計456人),對新老隱患點實行聯戶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每個監測員和監測責任人,制訂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干部聯戶責任表200多份。及時督促各鄉鎮把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位,目前全市共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1000余份,全部都按要求在避險明白卡上詳細地說明了隱患點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撤離路線及安置地點以及應急搶險措施,進一步增強了防災的有效性。

三是落實各項制度,及時地質災害預報預警。1、嚴格落實了地質災害日報月報、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地質災害防災制度,值班電話做到了24小時暢通,建立了值班登記制定,確保了防災指令和災情信息及時上傳下達。2、建立汛期值班查崗制度。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認真落實查崗制度。3、完善信息通報制度,建立了領導呈閱件。我局聯合市氣象局制定了“汛期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在預警級別達到三級以上時,我局與氣象局會商形成一份呈閱件送有關市領導審閱,再以傳真的方式發到各個鄉鎮。4、實行災情雨情通報,及時預警。在每次降雨前我局跟氣象局聯合商定預警短信內容,在向領導匯報的同時及時將雨情災情向地災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和各鄉鎮領導、協管員、監測員,提高了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認真做好地質災害調查。根據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2年度1:5萬地質災害調查項目任務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為加強我市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領導,協調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做好我市的地質調查工作,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進行,經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要求各鄉鎮應設立相應的機構協調相關工作,要指定專人負責,并按照要求按時按質收集提供相關地質調查資料,配合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協調好當地群眾關系,為開展地質調查提供必要服務和保障。各成員單位高度重視,周密組織,精心安排,落實責任,按照要求及時提供相關資料,并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并結合地災調查工作對我市各鄉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全面排查調查。

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治理項目申報情況

一是認真抓好丁陂小學治理工程建設。2010年10月29日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0年省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任務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0]208號)文件批準市丁陂鄉丁陂小學崩塌治理工程項目,工程造價34.0188萬元,項目總資金60萬元。該工程于2011年6月開工建設,開工建設后我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認真抓好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展,及時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規范進行施工。我市云石山梅坑早子排滑坡治理項目已經被省國土資源廳立項,下達治理資金180萬元,另外,借助國土資源部“振興中央蘇區經濟”的有利時機,積極做好直接向國土資源部申報和爭取了澤覃鄉永紅村新村安置點山體滑坡治理項目,下達治理資金250萬元。目前,這兩個治理項目都已經和資質單位簽訂了勘察設計合同,正在加緊實施之中。

二是積極向上爭取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013年我局以市政府的名義向上申報了瑞林鎮瑞林圩滑坡治理項目。還準備向上申報萬田鄉茶亭小學滑坡治理三部委項目。

四、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作情況

自省地災災害避災移民搬遷任務下達以來,我局會同市扶貧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好避災搬遷工作,2012年我市已落實搬遷對象168戶,882人,簽訂合同168戶,882人,占任務數70%。還剩30%不能實施避災移民搬遷的住戶,我局已和扶貧辦梳理匯總,并及時向市礦管局和市扶貧和移民辦報告,同時提出能否調整地質災害隱患點對象,一直等待上級批準。

經市扶貧辦核實,現已有168戶882人已建房,現已支付移民搬遷建房到戶補助資金154.35萬元,點到戶資金50%。市配套資金54.36萬元,市配套資金13.59萬元已到位,移民配套資金項目正在實施。

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手段滯后、沒有相應的監測儀器,應急隊伍專業技術人員少,應急裝備欠缺。

第6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1、認真組織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和培訓。

在關鍵時間節點4月20號還組織召開全市地質災害防治會議,安排和部署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全年地質災害防治大方向是圍繞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開展,并與各鎮處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全社會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治災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地球日”、“防災減災日”、“土地日”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發放宣傳資料和宣傳畫冊。對每個地質災害監測點發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全年累計發放宣傳資料3000份,組織防治工作宣傳培訓8班次,參加人數520多人次。

今年4月29日上午我們在鎮村舉行了市鎮地質災害滑坡應急演練,市政府應急辦、民政局、鎮政府等及村村民265人參加了本次演練活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應急撤離、搶險救災等應急反應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2、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工作。

我市被選為2015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驗收縣市之一,我局全年積極開展高標準“十有縣”創建準備工作,努力創建高標準、嚴要求的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十有標準,扎實開展創建籌備工作,為明年迎接上級單位對我市的“十有縣”評審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1)2014年4月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市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5月17日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當政辦發〔2014〕31號)。各鎮處政府也按照市政府文件制定了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2014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2)根據《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2年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和監測預警工作補助經費預算的通知》的精神,要對每一個地質災害監測點發放群測群防監測經費,標準為50元/月發放,發放時間從汛期開始5月到10月,每個地災點發放金額為300元,全市60處發放群測群防補助金額1.8萬元。

(3)今年我們還組織市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隊的36名專家及成員進行了技能培訓、演練,還添置了相應的工作裝備和工具。為更好的展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工作,今年5月我們為應急救援隊的36人發放了雨衣、雨鞋及強光手電等應急救援裝備。

3、開展搬遷治理工程項目建設。

崩塌體為市級重點監測點。2012年搬遷治理工程項目上級審批通過(鄂財建發[2013]45號)。2013年4月,省財政廳以中央切塊的形式,撥付專項資金200萬元到市財政局賬戶,用于實施“市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市政府確定鎮政府為該項目的實施主體,并在專項資金中撥付首期87萬元到鎮財政所賬戶。2013年鎮政府用市財政局撥付的87萬元完成了安置點14.2畝的征地補償和場地的“三通一平”等工作。今年,鎮政府對搬遷范圍內的42戶農戶進行了前期宣傳活動,同時完成了一期規劃搬遷治理項目范圍內28戶住戶的調查摸底、實地房屋建筑面積丈量等工作,現已經與17戶簽訂了房屋搬遷安置補助協議,其中6戶已完成拆遷,房屋拆遷補助已發放到位;4戶已在規劃的搬遷避讓居民安置點興建新房。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新村規劃安置點電力設備安裝、給(排)水工程、場地道路硬化、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的施工。

4、摸排確定地質災害監測點并加強預警預報。

《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域規劃》成果顯示,全市國土面積2159平方公里,10個鎮辦事處,158個行政村,市級以上重點監測點共15處。今年上半年通過調查,我們確定了全市地質隱患點115處,通過摸排確定60個地質災害監測點。其中市級1處,市級14處,鄉鎮級45處。每個監測點所涉及的鎮(處)鎮長、主任為第一責任人,村主任為村責任人,地災點住戶為監測人。在地質災害監測點統一設置了警示柱牌和警示樁。

全年共地質災害災情預報24起,與氣象部門聯合預報16次,發預報短信24條,及時通知各單位加強地災防治,并定時定期向政府及市局報告相關情況;日常巡查達126人次。

對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實行地質災害日報制,每天向市局匯報災情,做到了有險早報告,無險報平安。連續14年未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5、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加強日常巡查。

認真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國務院關于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精神,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并報市政府實施,并組織全系統在職人員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法》知識競賽活動。

建立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防治24小時值班制度和雨期災情報告制度,從3月16日開始,到5月30日,由分管副局長黃明帶隊對全市所有地質災害點開展巡前全面排查,市鎮村三級參加人數超過114人次。

全年未發生地質災害,查明一處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玉陽辦事處太子橋社區原糧油綜合廠山體滑坡,已將其納入日常監測,密切監視,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并在調查后向市政府請示進行治理,市政府撥付9萬元地質災害勘測設計費用給業主單位市住建局負責此項治理項目的實施。

6、定時上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我局根據市政府應急辦文件要求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每季度按時上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第7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四川省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bility Sichu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lack,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perfecte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echnical support unit, recommend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relevant standards to establish monitoring institution building, staffing and structure, funding and equipment support, business premis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asures, polic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speed up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en County construction pace",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province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to a higher level,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Sichuan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TU761

四川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提高技術支撐與服務能力,對提升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決策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機構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

根據已完成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全省有174個縣(市、區)處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目前,還有 90 個縣(市、區)尚未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監測及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機構。同時,地質災害監測屬艱苦行業,加之政策、環境等因素,近年來,已建的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困難。特別是廣大基層專業技術隊伍力量更顯薄弱,嚴重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一旦臨災,嚴重影響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處置。

1.2 專業應急裝備欠缺

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我省已建的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在裝備設備上不能完全滿足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州)及縣(市、區)級基層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應急調查、應急搶險及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加之地質災害本身一般發生在山區、峽谷地帶,交通、通訊困難,大部分基層監測站還普遍缺乏應急搶險救災車輛及裝備,不能滿足應急調查與處置快速、及時的要求,影響政府救災決策。

1.3 監測預警與應急管理系統不完善

目前,省內各部門、地區、行業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網絡視頻通訊以及突發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建設等需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基本處于起步狀態,跟不上電子政務及信息化服務的步伐,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衛星應急通訊系統、無人機遙測等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的手段還未能充分應用到實踐中,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的精準度還有待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現場快速反應、信息暢通,影響管理決策。

1.4 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研究欠缺

受汶川特大地震及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的影響,傳統的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評價預測和防治措施已不能完全適應我省防災工作的需要,加強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以及應急領域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顯得十分迫切。

1.5 宣傳教育和社會參與不夠

受地方財力限制,各級政府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以及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普及、應急演練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仍顯不足,廣大基層群眾,特別是偏遠山區群眾識災、防災、避災意識不強,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亟待加強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培訓和普及,適時組織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

1.6 經費保障程度差

目前,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工作經費保障差別較大,尤其是市(州)及縣(市、區)級站,既有全額撥款、差額補助、自收自支的,甚至有近40%縣(市、區)級監測站未明確經費來源。同時,受地方財力所限,目前我省仍有大部分縣(市、區)級政府未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基層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及應急處置工作保障度低,影響了防災減災工作成效。

2 對策與措施

根據震后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建議緊緊抓住各級“十二五”規劃和發展的有利時期,積極穩妥地推進全省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步伐,同時,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及有條件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政府提高監測站建設標準,力爭在“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體系完備、機構健全、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裝備先進、反應及時、處置有力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我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1 完善機構、配齊隊伍

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健全各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落實隊伍編制,抓緊專業技術人才引進,確保技術力量和水平,優化公平競爭及良性發展環境。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防災形勢,建議:省級監測站應不少于1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應不低于80%,高級技術人員應不少于20%,市(州)級站應不少于10人,專業技術人員應不低于80%,縣(市、區)級站應不低于3人。

2.2 加大經費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經費來源、加大經費投入是確保我省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建設、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損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應列入各級人民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并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經濟發達地區提高保障標準。

2.3 加強基地與裝備建設

重點加強省級和市(州)級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初步建成省、市(州)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以及視頻通訊平臺,逐步完善市(州)、縣(市、區)地質環境監測站辦公場地以及應急車輛、應急通訊、辦公設備的配置。

省級站在現有裝備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省級遠程應急會商指揮中心系統的建設,加快全省應急會商指揮系統網絡集成和無人遙測飛機裝備及技術人員培訓,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市(州)級站配備應急搶險車、衛星電話以及數碼攝像照相機、便攜式手提電腦和打印傳真機等應急裝備,并配備與省級站聯通的遠程應急會商系統以及單兵系統和應急動力保障設備;縣(市、區)級站配備應急調查車輛、衛星電話以及相應的應急裝備,同時保障必要地辦公場地、設備及網絡配置。

2.4 加強信息化建設

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和基礎網絡建設,以電子政務、網絡數據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專業平臺建設為依托。各級監測站的信息建設應當適應政府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加強信息網絡硬件和軟件建設,努力提高各級監測站信息化服務水平。

2.5 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能培訓

建議用一到兩年時間,完成一輪監測站在崗人員的專業技術及業務培訓。充分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單位的專業優勢,利用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等形式,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場鎮、學校、廠礦、聚居點及在建工程等人口集中地群眾識災、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培訓。積極探索防災知識進課堂。

2.6 加強理論研究與技術攻關

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與社會資金投入,多渠道加大籌資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積極的財稅政策,鼓勵和支持在應急領域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

3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能力建設,切實提高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水平,是完善我省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確保各級政府提高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決策水平和效率的先決條件。通過對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現狀的分析,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實際,提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的對策及措施建議。

參考文獻

1 肖常貴.進一步加強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建議[J].浙江國土資源.2012(01)

第8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為認真貫徹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第19次會議精神,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意見的緊急通知》(明電〔2008〕31號)和全國防范地質災害電視電話會的要求,切實加強當前強降雨地區及受地震余波影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縣政府同意,現就加強近期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的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加強地災隱患排查,查明災情險情。一是目前已進入主汛期,據氣象部門預測預報,9月9日我縣強降雨達到104.6毫米,至9月底還將有幾次強降雨。各街鎮鄉應對轄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拉網式”排查,“做到排查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對已納入群測群防監測點的,要落實具體的責任人和監測人,并定期進行監測,做好監測記錄。二是迅速開展地震余波和強降雨后新的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監測工作,發現情況應立即報告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并及時疏散受直接威脅的群眾,設立警示牌、警戒線,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卡。縣國土房管局接到速報后,要立即派地質災害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作應急調查處理。三是經縣國土房管局確認的“首期”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理項目,各街鎮鄉人民政府(辦事處)要抓緊做好迎接驗收工作,若已處理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事故,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按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政策規定進行處理。

二、加強災情會商,密切關注災情。各街鎮鄉國土房管所要積極主動,按照《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與各相關責任單位聯系,搞好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工作,掌握未來余震信息和氣象降雨信息,密切關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落實監測、預報、預警工作。

第9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范文

一、提高認識,全縣迅速投入到抗戰救災工作中

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到災害現場親自指揮抗災救災工作,其余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作為鄉鎮黨委第一書記下沉到基層一線,查看災情、安撫災民,指導群眾抗災自救,要求各鄉(鎮)、村、組、隱患點、監測人員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科學避讓的原則,把地質災害防范工作作為生命工程來抓,確保人民群眾生命不受傷害。一是強化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h國土資源和氣象局密切合作,聯合強降雨天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確保預警預報準確傳達到個鄉鎮及監測點。二是強化汛期值班。進一步細化汛期地質災害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強化信息保暢、監測預警和主動防災等工作要求,確保防災應急時效性。三是抓好關鍵區域、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和在建工程的地質災害防范,將防災工作落實到操作層面。四是加大部門間協調和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得以順利實施,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二、強化責任,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措施

全方位推進,形成地災防治強大合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實行關口前移,以村為主體,村民為群測群防員,進一步發揮群測群防在實踐中所體現的積極作用,筑牢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道關口。著力構建屬地管理、條塊結合、部門聯動的地質災害防災體系,進一步落實各級人民政府為第一責任人,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經信、教育、公安、城鄉建設住房、交通運輸、農業水務、安監、旅游、氣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能,承擔行業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管責任。進一步強化部門協作,建立信息共享和會商機制,發揮各自監測網絡優勢,及時協調處理地質災害。進一步嚴格汛期值班,實行定期巡查,確保地質災害險情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應急處理。確保在建治理工程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加強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申報立項力度,進一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加強力度,做好災后地質災害排查工作

為把地質災損失降到最低。按照“防治不留死角、監管不留真空”的原則,努力做到地質災害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對確定的重點地災防范區實行領導包片負責,編制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汛期期間實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復查,建立臺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a网址|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v片免费看| 深夜福利国产福利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久久精品 |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国产第一草草影院 | 免费看成人www的网站软件 | 九九国产 |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免费 |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精品爱爱 | 视频在线色 | 另类自拍 |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91久久香蕉青青草原娱乐 |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 | 久久综合88 |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 美女黄色网页 | 国产男人的天堂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 www.自拍|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 真实国产乱人伦在线视频播放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 可以看毛片的网站 |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 综合网站| 欧美俄罗斯一级毛片激情 | 亚洲性欧美 | 亚洲综合色dddd26 |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