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楊氏之子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重回適之路》,是鄧康延擔任制片人的紀錄片《先生》中的一部。
恢復高考首年,鄧康延考入西安礦院。畢業分配后任地質工程師,之后南下深圳進入媒體。從《深圳青年》編輯部主任到《鳳凰周刊》主編,鄧康延又成立了以 “ 發現不應被湮滅的人和事 ” 為宗旨的越眾影視公司,專情拍攝紀錄片。
從《尋找少校》開始,到《深圳民間記憶》、《發現少校》、《遷徙》、《先生》等,到正在進行拍攝中的《重返野人山》、《黃埔軍校》、《教育啟示錄》……鄧康延說:“看著轉變挺大,其實都有內在的緣由。”
一本民國課本引出《先生》
2008 年,鄧康延擔任制片人,在云南騰沖拍攝《發現少校》(今年4月在第 45 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紀錄片競賽單元“雷米”金獎),無意中發現了1922 年騰越小學學生姜兆信的民國課本,課本中的方塊漢字,勾勒出一個與當下截然不同的語境。鄧康延被其深深打動,以此為材撰寫專欄、出版書籍,引發了社會上的 “ 老課本熱 ” ,也由此催生了他醞釀十年的紀錄片《先生》的拍攝:“民國先生,遠去的精神。、、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十人十集,舒展性情、經歷、作為,感性血肉,理性骨骼,莫不傳奇而人性。”
知名紀錄片導演馬莉接下了、張伯苓的拍攝任務;高小龍主動請纓拍攝;知名紀錄片導演王韌主導陳寅恪—其余六集則由團隊里原鳳凰衛視的紀錄片導演錢喻、劉碩勤執導。風格雖有不同,精神趨向一致。最終,除了每集三十分鐘、一共十集的版本外,高小龍和馬莉意猶未盡,各自又拿出了八九十分鐘的長版。《先生》未播,已引發諸多關注。鄧康延為此忐忑“這過于高調了”。
《先生》的海報設計簡潔、意味深長,大大的“先生”二字之下,是一位身著長衫的先生剪影。除了羅列十位先生的大名外,一句話被賦予除去黑白灰之外的唯一色彩:“他們的背影,一個民族的正面。”
回望歷史的最終目的何在?《先生》的介紹中寫明:“為而今一塌糊涂的中國教育立鏡一面,呼喊十聲。”鄧康延說:“當今中國的大學教育讓人心痛,各大學急惶惶攤大餅改名號,十年店都開不下去,何況百年店?我想讓《先生》有一點功能性的東西,就是教育榜樣,讓它實用。這雙鞋不僅式樣好,還要能穿,可以走路可以登山,讓人走得更遠。 ”
舊文本全部重來
《先生》拍竣后,鄧康延啟動了《教育啟示錄》的拍攝。
《教育啟示錄》計劃以“五四“為始,無斷層地談至今日。其中,“家國童年”講“五四新教育的氣象”,“西風烈”說“留學教育”,“鄉村建設”談“農村教育的維度”,“苦難輝煌”贊“民國大學的教育奇跡”,“大師之風”呈現“民國學人的師德師風、師生關系”。此后,教育在“政治與學術的維度”中“失落與喧囂”,再后,“教育革命”、“大學突圍”直至“孔子歸來”。
《教育啟示錄》的文本構想圖,已由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21 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和他的團隊完成了十之八九。但鄧康延和他的團隊決定重來,這是反復研討后的決定。“是我之前誤導他(楊東平)了。開始我想讓《教育啟示錄》把過去當作一面鏡子,因為民國兵荒馬亂,教育卻有條不紊,人才源源不斷。后來,跟年輕的團隊碰撞了好多次以后,我們覺得與其談那么遠的時空,真不如記錄眼下的許多發生,這樣更切中時弊,刺痛我們的肌膚。”
和電影、電視劇不同,紀錄片的走向往往會被現實牽引到出乎意料的境地。讓鄧康延感觸頗深的是原本計劃中的一小塊章節:“我們的團隊利用端午假期做采訪、收集資料。北京的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原本計劃中是輔助其他內容的一個小環節,但我沒有想到有那么多的例子,那么多令人憂傷的故事。”于是,這一小塊章節可能會變成一集。
鄧康延說:“一度我不知道這個局該怎樣重新布?今天有朋友說,在一個開放的空間里,哪怕一個小問題能拍深了,就有了縱深。我本想用大致相當的十個大問題梳理教育的脈絡,但我不是教育部長,宏大問題讓他們去解決吧,我們來談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每天晚 11 點之前睡不了覺,節假日要去學奧數、鋼琴,只為能考一個好的中學,然后才能考到名牌大學。只有考到名牌大學,才能夠找到如意郎君或如花媳婦,才能找到一個好的單位,最后得到好房子好車子。 ”
“把這些問題全部攤到桌面”
記者拿到了《教育啟示錄》其中幾集的全新腳本,它們的名字看上去有幾分詩意,但描繪的內容或許并非如此。其中,“呵護童年”講的是“幼兒園小學化”、“ 小學初中化 ” 。腳本開頭寫道:“應試教育和‘成功學’,粗暴地綁架了中國孩子的童年;肩負‘成功’重任的孩子們像遭遇寒霜的花蕾,還未綻放,便已枯萎。”
在“天梯”的部分,有這樣的文字:“是什么隔開了城市和鄉村?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是一堵看不見的制度的高墻。它是那么堅固,千萬人甚至幾億人的悲傷和憤怒都無法將它撼動。”這一部分羅列的數據觸目驚心:1980 年代,北大學子三成多出自寒門;2000 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與上世紀 80 年代相比,普通工人階級子女考入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別減少了 7.9% 與 5.6% 。
一、在“情境創設”中激趣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理的情境,將情感紐帶拋向學生,并把作者、老師、學生的情感世界連通起來,創造一種既和諧又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學生的興趣自然提高。
1.有機插入故事
文言文內容大多可以與生活軼事、處世哲學、歷史典故聯系起來,因此可從文言文的本身特點著手。教學“伯牙絕弦”時,我讓學生搜集與“伯牙絕弦”有關的故事、典故。“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何為知音?”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準備好的故事,然后引進“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述說故事梗概:春秋戰國時,晉更上大夫俞伯牙至楚國修聘。于水路返回,途遇風雨停于荒山斷崖之下。因觸景生情,萌發琴興……琴罷遂摔琴謝知音。學生聽了故事,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為課文理解提供了背景,讓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更深入了解,整個課堂被賦予更多的人文內涵。
2.嘗試角色體驗
在創設情境時,角色是最為活躍的一個因素,充分利用角色互換體驗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入學習的情境,角色體驗促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學生體驗不同從而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我有效運用了角色互換的接話游戲。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讀讀這兩個句子,想想他們當時的心境?……師:聽了楊氏之子的回答,再想想他們當時又會怎樣表達自己的心境?分角色體驗:(讓學生自由說,教師點撥、補充)孔君平感嘆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不簡單”“汝乃聰惠之極也!”“吾本戲兒,反為兒所戲。”楊氏之子笑著答曰:“慚愧,慚愧。”“多謝夫子夸獎。”“見笑!”“請夫子多多包涵。”
寥寥幾行字所蘊含的內容卻非常多,教師帶領學生沉浸于具體情境中,讓學生設身處地依據當時的環境、氣場,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之境界,實現讀者與文本中人物情感交流的和諧共鳴。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文言文教學有時會比較枯燥,恰當運用形象直觀、聲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能彌補不足。音樂圖像它能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到課文情境之中。我在帶領孩子們學習《伯牙絕弦》時,以古典樂曲創設情境,當學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之時,哀婉的音樂一響起,學生的情感被調動渲染起來,靜靜地沉浸在哀婉的樂曲里,師問“知道為什么音樂變得如此憂傷了嗎?你從文中的哪個句子感受到的?”學生體會,課件再次播放琴聲,悠揚低沉的音樂緩緩響起,或抑或揚,或急或緩,忽然琴弦中斷。師問“你從伯牙的琴聲里聽出了什么?”……古色古香的音樂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素雅哀怨的氛圍,古典樂曲的妙用,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在余音繚繞中,老師和學生共同領略伯牙的悲喜之情,見證了伯牙對友誼的忠誠。
二、在“吟詠誦讀”中積淀
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對文本語言的涵泳、體味上,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熟讀、記誦。”熟讀和背誦能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古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達習慣也逐漸熟悉起來。呂叔湘先生一直強調文言文教學“要從根本處做起”。這個“根本”就是“讀誦”。
1.范讀引導
文言文由于句讀及生僻字等,學生較難讀準讀通,因此教學時教師的范讀就顯得很有必要。教師范讀要抓住重點、難點:如,“楊氏之子”學生誦讀中出現問題最多的是最后一句:“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特別強調不能誦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因為停頓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截然不同。“伯牙絕弦”中,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文中“兮”“若”的連接、停頓的地方不能錯位。對于上述難以讀準的句子,教師可以進行領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掌握文言斷句、句讀的規律,學生就會在跟讀過程中,對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漸加深,感受到文言誦讀的魅力,進而產生自己誦讀的愿望。
2.情趣誦讀
此外,教學文言文時,還可以根據文本的自身特點展開有情趣地讀。“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很適合“爭辯讀”,于是教學時我安排同桌同學一起“辯日”。同桌甲:“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同桌乙爭辯道:“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同桌甲不甘示弱:“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同桌爭辯之后,接著指名學生“辯日”。此時安排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目的是給其他同學做好示范,最后師生“辯日”。教師通過語速變化(加速)、增加詞語(非然、非然也)等不斷點撥、激發、感染,隨著辯論的激烈,學生的情緒高漲,辯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一遍一遍地讀的過程,不知不覺中,學生理解了內容,熟讀成誦。
三、在“推測猜譯”中辨析
在閱讀教學中人們遵循科學規律摸索出一種有效的方法,即由已知猜測未知,通過合乎邏輯的推測揣摩,最終理解所讀材料的意義的一種閱讀方法叫“猜讀法”。引用至文言文中稱之為“猜譯法”。教學時即讓學生聯系所學的知識,借助一定的提示注釋辨析猜譯探究學法,這種方法召喚學生的閱讀期待,能夠激起學生思辨的情趣。
1.聯系語境分散猜譯
一些字詞在文言文中比較活躍,同一個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據上下語境細讀品味,分別猜譯方能知其意。“學弈”中“之”字出現六次之多,如果把每個“之”的答案都摘抄到黑板上,花不了多少時間就了事,但是這樣做學生很快就會忘記,而且毫無挑戰可言。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大聲朗讀,后默讀并猜一猜每個“之”的意思有何不同,特別提醒“之”字是在不同的語境中,要充分聯系上下文,知道大致的意思。學生通過比較辨析,猜測“之”的用法。這種猜譯學生是主動去完成的,記憶特別深刻。久而久之,猜多了,學生就敢猜,習慣猜,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呢?
2.結合注釋整體猜譯
結合注釋,整體猜譯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如,教學“學弈”,首先讓學生讀,通過大聲朗讀,讀通弄懂其內的節奏,然后要求學生靜思默讀,一邊讀一邊思考:“請你借助課后的注釋,猜猜看,這篇文章大致說了什么意思。”盡管學生說得并不全面,也沒有把關鍵的字詞翻譯出來,但是此時獲得的成果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學生獲得了成功后的欣喜。學生覺得自己的猜想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猜譯”不僅涉及文言新知與舊知的關聯匯通,還涉及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區別與聯系、個體經驗與新概念之間的差異,課堂氣氛活躍,激起思辨。并且當同學們積累到一定量的文言文基礎知識以后,即使遇到沒有注釋的文言文,他也敢于嘗試著去猜,而非束手無策。
四、在“隨機拓展”中提升
小學期間,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內容只有4篇,僅靠教材中的幾篇文章的教學保持學生長久的興趣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需適時、隨機地出現文言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早起步,積少成多。
如,選取原文的文言文對比閱讀。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來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名人格言,但又以現代文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的。這些文章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會。此時若選取原文的文言文進行對比閱讀,則既提早讓學生接觸了文言文,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第八冊“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讀懂了現代文的故事內容之后,我在大屏幕出示“扁鵲治病”的文言文: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短小精悍、生動有趣的文言文,一是讓學生直觀感知傳統文學的形式,二是使學生領悟文言文的語言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將來深入學習做好準備。因此,如果教師指導學習的方法不當,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未來的學習活動。教學中,我采取“悅讀激趣—點撥探學—拓展延伸—實踐嘗試”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為學生打開了學習文言文的綠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悅讀激趣
文言文以其陌生的語言形式與學生拉開了距離,制造了接受上的難度,特別是學生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動力明顯不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無疑,“悅讀激趣”是打開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綠色通道。教學中,我首先帶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閱讀文本,熟悉晦澀難懂的文言句式。于是,“之乎者也”這些本來晦澀的鉛字符號,變成了一個個跳動的音符,猶如優美的旋律,在學生的唇上跳動。慢慢地,在學生的眼里,文言文不再那樣生澀難懂了,它們語句簡潔、朗朗上口、韻律優美、充滿情趣。接著,我精心構思,巧妙布局,讓學生在“一讀初感知,二讀曉其意,三讀重感悟,四讀品情趣”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設問對讀、配樂練讀、美文賞讀、表演樂讀等“悅讀”形式,開展靈活生動的文言文吟詠唱誦,讓學生在愉悅中讀出情趣,品出味道,悟出感受,受到熏陶,從而品味出文言文的語言美、構思美、情景美,增強學習欲望,激發學習動力。
二、點撥探學
目前,文言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改革的一個暗角,不少教師依舊采取“教讀—釋詞—串講—翻譯”的傳統方式指導學生學習,讓本來充滿無窮魅力的文言文在學生眼里變成了一個個僵化的語言符號,讓學生成了被動記筆記和背誦的工具。其實,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與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樣,教師的講授固然重要,然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的興趣、感知、探索、反思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教學中,我秉承“點撥探學”之法,淡化講解過程,摒棄繁瑣分析,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他們反復吟詠,悉心理解字、詞、句的要義,用心感悟語句之美,體會文言的意蘊情趣。在學生自主研習的過程中,我抓住學生的模糊點、滯澀處適時點撥,“授之以漁”,促進其進一步質疑問難,循序漸進地把學生的思考、發現、智慧引向更深處,引導學生自己打開文言知識之門,初步習得文言學習之法,主動學習文言文。
三、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學習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方面。因此,小學文言文教學既要立足于課堂,更要以教材為依托,向課外生活不斷延伸,這既是“大語文學習”的重要觀點,也是語文學習實現質的飛躍的重要環節。
實踐中,我在指導學生課內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開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課堂。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我經常選一些與課文學習有關聯的、深淺程度相當的文言文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廣取博覽,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信心和熱情。如學完《學奕》《楊氏之子》后,引導學生自我閱讀《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自相矛盾》等寓言類文言文;學完《兩小兒辯日》后,引導學生自我閱讀《論語》。由于有了前期的知識儲備,學生在讀這些文言文時并不感覺陌生和繁難,相反,有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不僅愿意接觸,而且還饒有興趣地主動尋找其他閱讀素材。其間,我還定期開展文言文誦讀比賽活動,讓學生講述學習文言文的體會,分享學習的成果,使學生學有目標,讀有成效,促進自主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
四、實踐嘗試
有了以上學習,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佶屈聱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此時在學生的心里產生了質的變化,他們會愛讀、愛背、愛談論。但是,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這點成功,還要重視學以致用這一原則,鼓勵學生把精美生動的文言語句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凈化語言環境,感受精練簡潔的語言魅力,提升語言使用素養。起始階段可從恰當運用一些字、詞、句開始,漸漸地熟悉并應用更多的詞句,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句、段、篇的創作。如我的學生寫出了這樣一些語句:
轉貼于
趙君雖欠文采,但心地善良,為人熱情,大家甚愛之。(《我的同學》)
時間飛逝,比賽結果揭曉——我班高居榜首!大家難抑激動之情,歡呼聲、笑語聲,充滿校園。(《難忘的廣播操比賽》)
晨,群鴨隨母游街,憨態可掬惹人憐。前行途中,偶遇一井無蓋,子鴨大意失足,哀聲呼救,其母心急如焚。當此之時,須心靜,慌無用。母調心態,觀四方求助。少時,警將其子救起。路人觀其行,贊嘆。(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看圖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