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給兒子的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雷這風這雨。。。。。。
雷啊!
怎么打得那么得用力?
我的女兒才剛剛睡著,
而且她睡得正香呢!
一旦被你震醒,
就會加重母親心里的疼。
還有我女兒最怕雷了,
上一次就是你把她嚇醒,
嚇得她哭得那么的大聲,
難道還要再讓她嘗受這么大的驚嚇嗎?
如果一定要震,
請你去山那邊。
風啊!
怎么吼得那么尖銳?
我的女兒已經入夢,
嘴邊才有了一個笑窩,
可見她的夢多甜啊!
一旦被你吵醒,
母親會變得焦灼,
因為明天早上如果她沒精神上課,
那么她就不能學習新知識了!
如果你一定要吼,
請你去山那邊。
雨啊!
怎么下得那么大?
你下得那么大,
河流倒得那么急,
我的女兒要很早起床,
她要經過河流。
請你不要讓她過于難行,
她的腳步還不夠堅實,
如果你真要繼續下,
請到山那邊。
我的女兒,
雷聲、風聲、雨聲,
你要學著欣賞、應對,
還有愛你的人,
你要學著用更多愛去體會。
我的女兒,
蔚藍的天空你盡情地飛,
泥濘的小路你要勇敢地走,
你可以不是一個搶眼的蝴蹀,
但是你一定要做一個直立的人。
我的女兒,
你要記住,
生活中處處有真愛,
艱難時別忘了昂首,
得意時別忘了低首。
我的女兒,
如果可以,
我會,把我所有的愛給你,
再偉大的繼母又能奉獻到何種地步呢?且看―
身為繼母的牛愛芬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年少的繼子,只想著他能把自己當成親媽就好。可突然有一天,繼子提出要尋找親生母親。牛愛芬傻了,這么多年自己有什么做錯的地方嗎?為什么從小被親媽拋棄的繼子時隔14年后提出尋母?滿心疑惑和委屈的牛愛芬又是否會接受這個“非分”的請求呢?
繼母有多難?
兒子在我溫暖的懷里想媽媽
2010年11月的一天,河南某醫院病房內。
15歲的繼子向沉默的牛愛芬開了口:“媽,謝謝您這些年的養育之恩,看來我這輩子無法報答,只能等下輩子了。媽,我這輩子最感謝的人是您,您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但我還有個愿望,求您幫我實現。我想臨死前看一眼我的親媽,盡管她拋棄了我,我也恨她,但她畢竟給了我生命……可是,我真的不明白,她為什么不要我呢?我都要死了,她為什么也不來看我呢?”
少年名叫段龍飛,他的父親叫段英俊,牛愛芬是段龍飛的繼母。
牛愛芬認識這對父子的時候,段龍飛才3歲。那時候,段英俊獨自一個人帶著兒子生活,他租住了一個老式獨家院,白天上班的時候就把孩子鎖在院子里。
牛愛芬就住在他們隔壁,開了個日用品商店。由于段英俊經常去店里買東西,一來二去,兩人便熟稔起來。
一天上午,段英俊給兒子準備了吃的喝的后,把他鎖在院內,就上班去了。他走后不久,段龍飛鬧肚子,疼得哭叫不止。孩子的哭聲驚動了牛愛芬,她前去察看,卻發現段英俊家的大門緊鎖。她只好找來一個梯子翻到院內,把段龍飛抱出來,送到了醫院。
段英俊得知消息后匆匆趕到醫院,當他看到正陪兒子打點滴的牛愛芬時感激不已。牛愛芬埋怨他:“孩子這么小,你怎么能把他一人鎖在家中?”
段英俊一聽眼圈紅了。
時年25歲的段英俊是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人,1991年,與同廠女工陳潔相戀。陳潔和段英俊同歲,也是登封市人。
同年底,兩人攜手走入婚姻。然而,當婚姻的激情一天天退卻的時候,兩人的爭吵一天天多了起來。1996年,他們有了兒子段龍飛。就在段龍飛剛滿1歲的時候,段英俊和陳潔協議離婚。離婚后,段英俊撫養兒子,而陳潔則從人間“蒸發”。
陳潔走后,段英俊既當爹又當媽,把70歲的母親接到身邊幫自己照顧兒子。這期間,許多人給段英俊介紹對象,他都拒絕了。他想,親媽都能狠心拋棄孩子,繼母更指望不上了!
不久,年邁的母親也無力幫段英俊照顧孩子,于是段英俊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老式獨家院,便和牛愛芬成了鄰居。
沒等段英俊說完,牛愛芬的淚珠就撲簌簌地落了下來。
原來,牛愛芬和段英俊一樣,也有過一段不幸的婚姻。牛愛芬出生于登封農村,高中畢業去南方打工時跟一個叫曹輝的老鄉戀愛結婚。然而婚后不久,曹輝就出軌了。憤怒的牛愛芬提出了離婚,然后回到登封市,開了家日用品商店。
那天,兩個同病相憐的人,越聊越投機。之后,兩個人相愛了。1999年底,二人結婚,段英俊帶著兒子住進了牛愛芬的家。
牛愛芬和段英俊一直沒有要孩子,他們有個共同的心愿:把龍飛培養成才。2003年底,牛愛芬意外懷孕,卻毅然決定打掉腹中胎兒。段英俊不同意,牛愛芬卻說:“龍飛自幼缺乏母愛,我們好不容易建立感情,如果我生個孩子,會給他心靈上增添陰影……”
牛愛芬對段龍飛這么好,他為什么還要執意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其實原因很簡單,段龍飛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2010年8月24日,段龍飛進入鎮中學讀初二。開學那天,段龍飛的右大腿胯骨突然劇痛難忍,后經醫生檢查,發現胯骨上有陰影。隨后,牛愛芬和段英俊又帶他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診斷結果竟然是骨肉瘤。
2010年9月24日,段龍飛在鄭州市骨科醫院做了腫瘤摘除術,但3個月后,病情卻出現了惡化……
而尋找親生母親是段龍飛在生命盡頭的唯一心愿。
親媽你在哪里?兒子想念你
這真是段龍飛給牛愛芬出的一道難題!
茫茫人海,到哪兒去找龍飛的親生母親呢?身患骨癌、病情不斷惡化的龍飛能等到那一天嗎?
時間不等人!牛愛芬立刻開始打探陳潔的下落。與此同時,段英俊也開始通過親戚朋友尋找前妻。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卻毫無結果,因為陳潔的父母均已退休,返回農村老家,可段英俊從沒去過陳潔的老家……
怎么辦?唯一的線索也斷了,段英俊苦惱不已。
“這事就交給我吧。”牛愛芬的態度非常堅決,畢竟這是重病兒子唯一的愿望,也是他托付自己的事情,牛愛芬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盡力。
牛愛芬一個人踏上了替龍飛尋母的征程。幾經周折,她打聽到陳潔老家在登封市君召鄉大陳莊。于是牛愛芬坐車經過兩個小時顛簸來到君召鄉,但下了車距離大陳莊還有10公里的路程,牛愛芬只得步行。路況本來就差,再加上雪大路滑,牛愛芬迎著凜冽的寒風,艱難前行。
當天晚上9點多,筋疲力盡的牛愛芬終于打聽到陳潔父母的家。當陳潔的父母聽說她是外孫的繼母,而外孫又身患絕癥時,兩位老人哭了:“可憐的孩子!”當年陳潔離婚后,他們找過段英俊想看看外孫,卻被段英俊無情拒絕:“龍飛與你們沒任何關系。”一氣之下,他們再沒和段英俊聯系,可老人對于外孫的思念卻從沒有停止過。
老人情緒平靜下來后,陳潔的母親從枕頭下翻出一個本子,找出女兒的電話號碼。牛愛芬如獲珍寶,接過電話號碼打了過去,卻發現是個空號。
怎么是個空號?牛愛芬抬頭看了看兩位老人,憑直覺,她相信他們沒有騙自己。老人說很久沒有聯系女兒了,也許她換了手機號。
剛找到的線索又斷了,牛愛芬只好帶著失望返回登封。臨走前,陳潔的母親把僅有的3000元錢遞到牛愛芬手中:“龍飛能有你這樣的繼母是他的福分,我替女兒謝謝你了!”牛愛芬沒有拒絕,因為她知道,如今對于龍飛來說,每一分錢都是救命的。
因為段龍飛的病情惡化,醫生建議他到北京做骨髓移植,以阻止癌細胞蔓延。然而,手術費起碼要20萬元。
段龍飛上一次做手術的時候,牛愛芬就低價賣了自己的小商店,又東挪西借才湊夠手術費。手術后,段龍飛每月要服3000元的抗排斥藥,段英俊就在自己工作之余給別人打雜工,每月最多掙800元;而牛愛芬則到家政公司做鐘點工,每月能掙1000元。
如今又要20萬的手術費,到哪兒去弄啊!段英俊感覺支撐不住了,摟住兒子失聲痛哭。牛愛芬一邊安慰丈夫,一邊哽咽道:“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我們要挺住!”
2011年1月,段龍飛再次病危,出現昏迷癥狀。段英俊夫婦噙著淚再次把兒子送進鄭州市骨科醫院。經檢查,段龍飛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部。
為遏制癌細胞擴散,段龍飛不得不接受化療。
幾次化療后,段龍飛出現頭暈嗜睡、全身無力的癥狀,還伴有厭食惡心,不到一個月,體重下降20公斤。一天,段龍飛拉著牛愛芬的手求道:“媽,我能不能不化療?我的頭發眉毛掉光了,親生媽媽來了,該認不出我了!”
兒子的話,讓牛愛芬流淚了。她安慰兒子:“你好好治療,你親媽會認出你的,你身上流著她的血,她聞一下就能認出你這個兒子。”段龍飛說:“您是最好的媽媽,我想見親媽,是怕我死了還不知道她的模樣,如果您不高興,我可以不見。”兒子的懂事讓牛愛芬既欣慰又心疼,為了讓兒子寬心,牛愛芬說:“你安心養病,我一定讓你們母子團聚!”
春節到了,段英俊夫婦又一次陷入困境,醫院催住院費,他們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了,只好含淚帶段龍飛返回老家登封。牛愛芬不忍兒子這樣等死,大年初二,她從娘家嫂子那兒借來1萬元,把段龍飛送進登封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后來,她甚至打算賣腎給兒子湊錢,但被告知是不允許的。
一天深夜,龍飛哭著從夢中醒來。他告訴牛愛芬,自己做了個夢,夢到親生母親微笑著朝他走來,他拼命拉母親的手,可渾身卻動彈不得,轉眼間,母親就走了,他急得哭了。
聽完兒子的講述,牛愛芬非常自責:龍飛太想親生媽媽了!可自己答應他的事卻遲遲沒有做到。
2011年3月底,段龍飛的病情再次反復,經常昏迷。那段時間,他常常念叨:“親媽還沒來嗎?”
于是,牛愛芬和段英俊加快了尋找陳潔的步伐。他們打印了1000多份尋人啟事,貼滿了登封周邊縣城,又把尋人啟事發給東莞打工的老鄉,拜托他們四處張貼,可仍沒有任何結果。
悲情繼母當街跪:
喚醒冬眠母愛與生命能量
醫院建議,段龍飛應盡快到北京做換骨手術,否則就錯過了最佳手術期。可段英俊夫婦為給兒子治病已花費20多萬元,再也籌不到一分錢,。那天,牛愛芬哭著對段英俊說:“誰能救我們的孩子,我愿給他做牛做馬。”
妻子的話仿佛點醒了段英俊,他突然有了一個大膽想法:誰能救孩子就把孩子送給誰,總比讓孩子活活等死強。牛愛芬同意了丈夫的想法。
2011年5月8日上午,夫妻倆用板車拉著病危的兒子來到登封市區嵩山廣場。牛愛芬手里高舉“征母”牌子,悲戚地跪了下去:“我兒段龍飛,15歲,患右腿骨癌,現住院治療;債臺高筑,走投無路;祈求好心的母親伸手援助,愿將孩兒贈送,奉孝一生。”
瞬間,人們將這一家三口圍得水泄不通,善良的人們得知他們的遭遇后,被感動了。2011年5月9日,一家報紙以《少年身患骨癌,繼母跪街“征母”救兒》為標題,對命運多舛的一家子做了報道。見報當天,許多人去醫院看望段龍飛,還紛紛捐錢捐物。
第二天一早,一個女人推開了病房的門,來到段英俊的面前。看到眼前這個女人,段英俊驚呆了,她就是段龍飛的親生母親陳潔。
說來也巧,陳潔那天剛好陪丈夫到登封市洽談業務,她在賓館大廳報欄順手翻閱了當天報紙,剛好看到了這條新聞!得知兒子身患絕癥,并且最后的愿望是想看親媽一眼,陳潔頓時難過得泣不成聲。這個“狠心”母親與兒子分別后再沒有來看過他一眼,此時此刻,她是良心發現,還是另有苦衷?
原來,早已嫁到外地的陳潔一直牽掛兒子。當年她和段英俊離婚后,經常偷偷回去看兒子。看到段英俊帶著兒子艱難度日,她甚至想和段英俊復婚,但又擔心性格不合,最終的結果仍是悲劇。于是,她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偷偷回到那個牽掛的地方看望兒子,卻從沒有勇氣面對兒子。
離婚時,陳潔連一張兒子的相片都沒有,很多個晚上思念兒子時總是淚濕枕巾。一天,她實在想兒子,便借來一個相機打算給兒子拍張照片。遠遠地,她看見兒子一個人坐在大門外發呆,便調好焦距,給兒子拍了張照片……照片洗出來后,陳潔把它裝在貼身口袋,想兒子時就拿出來看看,晚上就把兒子照片放在枕頭下。后來她聽說段英俊再婚,繼母對段龍飛很好,這才放心。之后,她在東莞與一個叫王宇的生意人結婚,并有了女兒。如今女兒10歲,一家人過得很幸福。
陳潔再婚后,與父母聯系得少了,后來她又換了手機號,還沒來得及告訴父母。
看到報道后,陳潔的心徹底碎了。她一刻也等不下去,真想一下子飛到兒子面前,可丈夫同意嗎?陳潔含淚向丈夫王宇道出實情。王宇沉思后,說:“畢竟是你的 骨肉,快去救他吧!”丈夫的理解和支持,讓陳潔很感動。
第二天,早早就出門的陳潔終于見到了兒子。
當牛愛芬得知眼前的女人就是陳潔后,激動地哭了:“你終于來了,龍飛盼你盼得好苦啊!”
此時此刻,龍飛終于見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他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
聽說眼前的女人就是自己又愛又恨、魂牽夢縈的親媽,段龍飛并沒有想象中的激動,而是用復雜的眼神看了她很久很久,然后把臉轉向一邊,任淚水肆意地流。
陳潔走到兒子床頭,慢慢蹲下把臉緊緊貼在段龍飛瘦弱的臉上,愧疚地說:“飛飛,你誤會媽媽了!媽媽沒有一天不在想你啊!但媽又不能見你……”陳潔哽咽得再也說不出話來。良久,段龍飛 “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平靜后,段龍飛一手拉著陳潔,一手拉著牛愛芬,含淚道:“我就知道我不是沒娘疼的娃,我有兩個媽,我是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聽了兒子的話,陳潔“撲通”一聲跪在牛愛芬面前,淚如雨下:“謝謝你這么多年照顧龍飛,你才是他的親媽!”兩個善良樸實的女人相擁而泣。
陳潔給兒子帶來了5萬元救命錢,隨后,她也加入到拯救兒子生命的隊伍中,想盡辦法為兒子湊手術費。盡管手術需要幾十萬元,但他們相信有愛就有奇跡。
一、目標定位,指向課程核心
在細讀這篇課文時,我深深感到,確定本文的語用價值,不是一件易事。其一,因為語言簡單,表達形式簡單,讀者一接觸文本就很容易把握“愛”這一主題;其二,一封信,五句話,道明一個易懂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此外既沒特別優美的句段值得體味,也沒獨特的篇章結構值得效仿。反復苦讀了若干遍,捕捉到散落文本中的這些知識點:在第三自然段中“只有”“還沒有”兩個詞語的準確運用值得玩味;第四自然段對春天美景的描寫;文中僅有的一個比喻句;一組關聯詞“無論……都……”;一個雙關語“美好的東西”;因果關系的篇章結構;回信。
這么多知識當中哪一個才具有核心價值的呢?前面四項知識偏向于中低年級的語文任務,顯然不宜列為五年級語文核心目標。因果關系的篇章結構知識可以納入高學段的教學目標,但因內容簡單,在初讀環節學生輕易就能讀懂。最后,我的目光落在文本之外的課后練習“回信”上。縱觀整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僅在四年級安排一次“寫信”練習,所以,我以為,“回信”應是編者的刻意安排,其意圖不僅僅是檢查對文中哲理的理解,而在于訓練寫信,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所以我確定“學習寫回信”為本文教學的核心目標。
二、逐級鋪設,豐滿回信素材
目標一確定,一切預設、一切課堂活動都應圍繞寫“回信”展開。但是對于寫回信,課后僅有這樣的表述:“請你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至于寫些什么,如何寫,哪些情感需要激發,那些感受需要表達,沒做任何提示。如不加以指導,學生寫出來的“回信”內容肯定單調空洞。要規避這一問題,就應解決“回信可以寫哪些內容”。為此,我以雙關語“美好的東西”切入,大肆鋪設,搭起三級階梯——
第一,抓第一個“美好的東西”,想象兒子“怎么想”的。
出示信的第一段文字。教師說:“高爾基望著鮮花是這樣想的,那么他的兒子是怎么想的呢?當他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時,他可能怎么想的?你替他想一下?”這一問,學生的目光從高爾基轉向兒子,揣測兒子的內心。教師再推進想象:“他沒想到自己曾經栽種的鮮花在爸爸的眼里是——(生:美好的東西)在島上居民的眼里也是——(生:美好的東西)今天他知道了這一切,你能想象他的心情嗎?你還能想象高爾基兒子讀著爸爸的話語,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呢?”學生的想象有“心情”和“情景”這兩個抓手,表達就會很生動。通過想象“怎么想”的,把手捧著“信”的孩子讀活了,觸摸到孩子的內心——種花的想法、“看花”的心情、讀信的感受,等等,冰冷的文字逐漸變得立體,變得感性,變得溫情。
第二,抓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想象兒子“怎么做”的。
出示信的第二自然段。教師引:“又是一個‘美好的東西’,短語完全相同,但表達的意思相同嗎?”將學生的思維帶到“雙關語”的深層面,教師及時點撥提升:“的確,這里的‘美好的東西’不再只是有形的鮮花,也許是——(生:一個眼神)也許是——(生:一句話語)也許是——(生:一次幫助)”然后加以小結,“說到底,這美好的東西,是博大的胸懷,是無形的愛呀!”教師接著鋪墊:“對照你的生活,你給過別人‘美好的東西’嗎?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潛藏心底“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感被喚醒。教師趁熱打鐵:“在你的眼里,在高爾基兒子的眼里,高爾基有沒有給過別人‘美好的東西’?”孩子目光被牽引到課后作家卡片,聯系作家卡片孩子們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博愛。至此,孩子們對愛的內涵理解就更為深刻。教師再引導誦讀,“所以高爾基深有感觸,他對兒子說——(生接讀:要是你無論……)”教師:“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殷切的期望,應該怎樣讀出一個父親拳拳的愛子之心?”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與高爾基、與他的兒子又進行一次次靈魂的對話。此時教師推出直指核心的一問:“現在你能想象,高爾基兒子讀了爸爸的這句充滿期待、飽含深情的話,從今往后他會怎么做嗎?”讓學生想象高爾基兒子的行為后再回扣文本,“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當兒子會這樣做了,那時候——(生接讀:你的生活該會多么愉快啊!”)
第三,抓“‘給’,永遠比‘拿’愉快”,想象兒子“怎么說”的。
出示:信的第三段話。讀這段話,每一個讀者的目光都會落在那句話上——“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由于語言淺顯,學生會比較輕松地理解這個深刻的道理。不過,對道理的理解不是我的單純追求:“這是一個至理名言,讓我們一起銘記它,請工整地書寫在筆記本上。”待學生記住話語,我問:“可是有位讀者想改寫它,提議改為——‘給予’,永遠比‘索取’愉快。因為用‘給’和‘拿’太平凡了,不符合一個大作家的語言風格,你怎么認為?”學生通過對詞語難易的比較,對讀者年齡的比較,發現高爾基用字的講究,發現他用心的良苦,我再推波助瀾:“細微之處見真情!一位偉大的作家,卻以10歲孩子能夠讀懂的語言來表達如此深刻的道理,這是怎樣細膩的愛啊!這不正照應了開頭的一句話——(學生接: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很愛自己的兒子)來,讓我們用自己的聲音把這無聲的愛,把這深刻的道理傳遞給他的兒子——讀!”這一番渲染,學生自然激動起來,我就緊接著問:“今天,當兒子知道了這個理,明白了這份愛,一定會有很多話語要對爸爸說,現在請你想象一下,他會怎么對爸爸說?”
通過層層挖掘,逐級鋪墊,回信的內容逐漸豐滿起來。這樣,孩子們“”時,自然就容易做到有靈有肉,有情有趣了。
三、造境蓄勢,引發表達沖動
課文讀到這里,一紙“信文”,不只是冰冷的文字,不只是單薄的道理,更是感人至深的內心活動,更是一觸即發的掛在唇邊的暖人話語。此時,教師就要思索如何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因為這是為他人,宛如隔岸觀火,隔山望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抒發的沖動呢?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手捧爸爸的來信,高爾基兒子跟你們一樣一遍一遍地讀著,一遍一遍想著,一股真情在他心中涌動,他情不自禁地提筆給爸爸寫起了回信。(出示:親愛的爸爸:您好!我可想念您了!近來,您的身體好嗎?您的信我收到了,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內心也感動了一次又一次……)這封回信寫到這里戛然停住了,應該給爸爸寫什么內容呢?”起初,學生可能會一陣茫然,沒想到“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說”可以寫入回信,教師略作提示,“如果我是高爾基兒子,我會把在島上留下鮮花時可能怎么想的、讀信的心情怎樣?一股腦兒告訴我的爸爸。那么如果現在你就是高爾基兒子的話,你最想在回信中告訴爸爸什么?請你接著往下想,往下寫。”這樣學生豁然開朗,在樂聲中文思泉涌,筆下揮灑自如。當然別忘了提醒:“請注意行款正確工整,盡量少涂改,保持頁面整潔。”
故事中的羅長姐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平凡母親的集影,但這種最樸質的母愛往往也是藝術形式最難表現的愛,因為它總是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母愛從來就不是驚天動地的,它仿佛潤物細無聲的雨,總是靜靜潛伏在大地上,潛伏在每個兒女心里。眾所周知的原因,如果舞臺表現平淡是吸引不了觀眾的,它要有沖突和矛盾,這就給這個故事內容與表現形式帶來了難題。而舞臺表演的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一個人三十多年的生命跨度,完整呈現一個故事,需要創排者創作手法上的創新。
《土家媽媽羅長姐》成功運用了多種藝術形式,實現了表現手法上的創新。它塑造了老年羅長姐與青年羅長姐、壯年祁才政與青年祁才政兩組人物形象,讓他們在時空中相互穿插,將故事還原。老年羅長姐代表的是現在的人物狀態,青年羅長姐代表的是過去的人物狀態,兩種狀態分別以情景再現和舞蹈表演等藝術手法,帶給人新的視覺感受。舞蹈本身的肢體語言是生動的,它展現給觀眾的也是豐富的情感視覺,每一個動作,每一段韻動,都是詩,都是畫,但不虛空,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是母親對兒子的愛的真實反映。劇里一些小片段非常感人,比如嚴冬、盛夏、黑夜、清晨。嚴冬里,老年羅長姐在北風呼嘯的大雪天披著棉被從吊腳樓走出來尋找兒子,她看見兒子筆直地站在大雪之中,已經變成一個雪人,羅長姐試圖將兒子背走,但無能為力,只好急忙將兒子扶在地上坐好,將身上的棉被給兒子披上,隨后將自己棉衣拉開,將兒子的雙腳緊緊地抱在懷里;盛戛的情景用一段舞蹈表現,點點星光下,炎熱的夜色里,年青的羅長姐為了讓兒子睡好覺,守在兒子身邊,哼唱童謠,為他驅趕蚊子,把一位母親的耐心、愛心與兒子的呆傻、木訥形象展現給觀眾;黑夜里,老年羅長姐提著馬燈到處尋找兒子,草堆里發出一陣陣粗粗的呼吸聲,羅長姐循聲而去,在草堆找到兒子,她拉出被稻草和玉米桿裹滿一身的兒子,慢慢為他解開裹在身上的稻草,舉起馬燈為兒子照亮山路,引領兒子回到吊腳樓;清晨中,大山的小鳥在歌唱,舞臺中間的大柵欄里,智障兒子在跑步、上操、立正、稍息。
一個個片斷,就是一個個生活細節,也是平凡生活的縮影。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天或一季的概念,而是在時光的流動穿梭中傾注了母親從年輕到年老的一輩子的生命情懷。母親對兒子的愛,是無私不求回報的愛,血肉相連的愛。另外,《土家媽媽羅長姐》還成功植入了五峰土家族的地方歌舞,讓它與劇情相互依托,使戲更加有了觀賞性與藝術性。比如劇里面的五峰土家族的儺面舞,五峰土家族的板凳龍、擺手舞,還有五峰土家族的民歌民謠,它們融入劇情,生動了故事,讓戲更加有了內容,有了看頭。
《土家媽媽羅長姐》的音樂也很有特色,它采用五峰土家山民歌,綿長而抒情,聽起來恰似兒歌,恰似媽媽輕唱的搖籃曲。它在劇里反復出現,總是讓人懷想,使人溫暖,令人充滿甜蜜。
我愛您,媽媽!
看到藍天,我就想起了您;看到了大海,我就想起了您;您給了我那么多聰明和智慧。藍天問我,大海問我,她是誰?我悄悄地們,告訴它們是您,媽媽!
當又一個國際勞動婦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特殊的故事,一個犯人和母親之間的故事。一位來自貧窮山區的母親,坐驢車,乘汽車、火車,輾轉千里前來探望服刑的兒子,母親給兒子帶來一包用白布包著的、已經炒熟的了的、全嗑掉了殼的葵花籽。兒子捧著這堆葵花籽肉,手開始抖。他知道母親千里迢迢來探望他,一定是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節省了很多頓飯才湊足了路費。白天,母親在地里勞碌;晚上,在煤油燈下嗑瓜子。這十多斤瓜子不知嗑亮了多少個夜晚。服刑的兒子低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正是奉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看著母親襤褸的衣衫,看著母親一口一口嗑出的瓜子,他"撲通"給母親跪下,他懺悔了。
愛也是一把雙刃劍,他可以為一個人鋪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也可以讓一個人走向邪惡。
過分的愛有時也會傷害了別人,就比如養金魚,盡管你很耐心地為他換水喂食,但由于你給了他過多的食物往往會使它一命嗚呼。再比如父母的溺愛,往往父母是出于愛才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吃好、穿好、上高檔學校,但這往往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讓孩子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樣終究會害了孩子,甚至會讓他走向犯罪的道路。
相反,嚴厲的愛往往可以讓一個人通往光明的大道。嚴厲的愛會使一個人放棄依賴,鍛煉獨立自主的能力,會讓一個人在大風大浪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在這里我就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一個富商培養了兩個優秀的兒子,然而這個富商遲遲未給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的公司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一天,兩個兒子帶著這個疑問去找富商,富商什么也沒有說,給兩個人每人一筆資金,對他們說:“你們真正的財富在你們的手上,而我現在給你們每人一把挖掘財富的工具,剩下的你們自己去做吧!”于是,兩個兒子拿著富商給的基金,各奔東西。
其實兒子不光愛我,也一樣愛他的爸爸以及爺爺奶奶,經常在家里大人忙得正起勁的時候,玩耍的兒子會突然靠近說“媽媽(爸爸)我愛你”或者“我想你”之類的貼心話。而每次面對兒子的親昵,我和先生都會積極地回應說:“寶寶,我也愛你。”并同時伸出大拇指表示贊許。
傳統的中國觀念中,總認為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小,不懂得愛父母也沒關系,重要的是等父母把他撫養成人之后,懂得回報就行了。殊不知,由于孩子自小都是被動地接受愛,長大之后必然就不懂得愛別人,甚至因為自小被大人的愛包圍,長大后也習慣性地將別人對他的愛當作是理所當然。
中國的父母在看韓劇時一定很羨慕這樣的情景:長輩出門或回家時,子女總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目送或迎接。在我看來,韓國的子女之所以對長輩如此恭敬孝順,主要是因為其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接受愛的熏陶,并教他如何愛別人。
那么,我又是如何培養小孩有一顆健康的愛心呢?
兒子小時候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有不愛吃飯的壞習慣。在我想盡諸多辦法均失敗的情況下,終于明白到打和罵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面對不聽教的孩子又沒轍,該怎么辦呢?這時,有家長給我支招――孩子不肯吃飯時,不妨試著威脅他說:“寶寶,你再不吃飯的話媽媽就不愛你啦。”我一聽,一口否決了這個建議。任何威脅或欺騙都不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更何況涉及的是愛和親情!試想,若大人一直把“不愛孩子”當作口頭禪來威脅,孩子的心里又哪能體會到愛的安全感?原來媽媽的愛那么脆弱嗎?原來我的小脾氣和小破壞都會嚇退媽媽的愛?那么在我闖禍的時候、說錯話的時候、迷路的時候、摔跤的時候、哇哇大哭的時候……媽媽的愛都在悄悄減退嗎?不!愛才是維系家庭和親情的堅實紐帶,讓孩子從小信任愛、感受愛、懂得愛比懲罰他一時的淘氣和莽撞更為重要。
暑假,本是帶頭完成社會實踐任務的心情的我為一位老人打掃房子。老人見到我很是開心,要我坐下來陪她聊天,老人很健談,盡管已是滿頭銀發,但講起來便覺精神許多,她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來看她,有的也只是打個電話,問候一聲便了事。老人言談中不乏對兒子的自豪感,可我也聽得出這自豪的背后隱藏著一絲悲涼。人到黃昏,總想有人陪伴,對老人來說精神上的安慰是最有效的藥物。那一天上午,我聽老人講,末了她說,雖然經常也會有人到她那兒,但總呆不上多少時間,怕是閑自己年老話多,又糊涂,不愿搭訕,今天我會來,又聽她說一上午,她真希望我下次能再來。老人說著說著,眼里不覺淚水已滿,我答應一定會的。老人默默送我離開。也許她也是這樣注視著她的兒子或孫子離開的。那眼神里飽含著多少酸楚和期待,只有看到過的才可能了解。與這位老人相比,我們村子的另一個雖然年紀不是很大,但卻不幸得多,她的丈夫很早過世;有幾個兒子,大兒子也很早死了,小兒子前年生病先她而去,在連遭親人逝世的打擊下,人頓時變得蒼老許多。現在靠清理垃圾,由村里提供工資生活。
只是幾個小小的事例,我想,在我們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尚有許多這樣那樣在物質精神上急需關懷的老人,何況西部內陸,他們的生活誰來扶助。
老人,最需要:是愛,他們大半輩子傾注在后代身上的愛,又有幾個子女會完完整整地給予老人。其實他們所盼的并不多,子女能常來走走,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一起聊天,他們便感到很滿足了。可這么小小的要求,作子女的都不能滿足嗎?有人借口說,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為此奔波,可為什么不懂,正因為有了家庭,才應該更清楚地了解父母的位置,他們是如何辛苦地將你們拉扯大,父母給子女無限無私的愛,子女回贈甚少,那么當你成為老人時,又敢期望你:子女對你盡孝心嗎?
幸福的老人大都是相同的,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讓世界充滿愛”不是一句單純的口號。老人得到幸福了,這個世界才算有了愛。“尊老愛幼”這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真的只成了一個專有名詞?時代在進步,未必樣樣跟著進步,有些反而沒落,但這絕不能遺忘,不能丟棄。忘記“尊老、愛老”,社會如何成社會?
侄兒來我家,我和丈夫用盡各辦法哄他開心。可幾天之后,侄兒卻說我對他不好。
兒子離開我們才兩個星期,身邊還又有疼他的爺爺奶奶、姥姥老爺,可他卻變得膽小了許多……
我剛結婚時,父母帶著哥哥4歲的兒子磊磊來看我。我和丈夫都非常愛孩子。下班后,哪怕再累,我也要把侄兒抱著懷里,給他講兩個故事,或教他背兩首唐詩。丈夫則總會在路過超市時給侄兒買點他喜歡的零食、點心或者玩具。侄兒做錯事后,我總是盡量心平氣和地給講道理,不沖他發火。為了不讓他有母親不在身邊的孤獨感,即使我偶爾對他說話的聲音大了點,事后也會摟抱著他向他道歉。
突然有一天母親對我說:“磊磊想回去了。”我有些詫異:“磊磊不是挺喜歡我和他姑父嗎?”母親重復了他和侄兒的對話:
“奶奶,我想回家了!”
“姑姑家不好玩嗎?”
“好玩。可我覺得姑姑對我不好!”
“是不是姑媽強迫你吃飯?”
“不,姑姑強迫我吃飯是為我好。”
“那你怎么覺得姑媽對你不好呢?”
“姑姑看電視的時候我叫她,她聽不見。我媽媽就不這樣,媽媽看電視時我一叫她,她馬上就答應我。”
我無言。
孩子的心太敏感了!
姐姐、姐夫帶著兩歲的兒子來我家玩。外甥是第一次來我家,但就一會兒功夫,小家伙就開始和我調皮了:故意把水倒在沙發上,用腳來蹬我的白褲子,還去翻箱倒柜,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姐夫有些納悶:孩子在他同事家做客時可是挺懂規矩的呀!姐姐是學幼兒教育的,她解釋道:孩子能憑自己的感覺知道他與別人相處時應保持的距離。
我再一次為孩子的敏感而折服。
兒子15個月時,成都進入了最熱的季節,再加上兒子天生好動,一天下來身上就長滿了痱子。母親得知后,讓我們趕緊把兒子送回去。想著哥哥姐姐的孩子也都放假了,正好陪兒子玩,我便買好票,讓爺爺奶奶帶著他去外公外婆那兒避暑了。
不到兩個星期,成都天氣就涼快下來了,我和丈夫想孩子,就讓爺爺奶奶把他帶了回來。十來天不見兒子,小家伙個子長高了一截,卻變得特別嬌氣,也膽小了。以前總是自己在地上跑著玩,你想抱他他都不讓,現在動輒就舉起雙臂,“抱、抱”地喊個不停。我稍一離開,只要不在他的視線范圍內,他就要哭著“媽媽”、“媽媽”,到處去找,一副很沒有安全感、楚楚可憐的樣子。以前在花園里和其他小朋友玩時,他總是拼命護著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而一旦看上了別人的玩具,不管別人比他大幾歲,他都會毫不客氣地沖上去搶,不會求助大人,更不會哭鬧,甚至有時還會邊搶邊笑。可現在,只要別人一靠近他,還沒有動手拿他的玩具,他就會無助地、哭兮兮地看著大人。對別人的東西,更只有在一旁流口水的份了。
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姨媽和兩個哥哥,哪個不愛他?
可又有什么愛能替代父愛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