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與因特網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信息科技;典范移轉;傳播理論;網絡傳播
網絡媒體成為報紙、雜志、廣播、影視之后的第五大媒體。網絡傳播突破時間、空間的藩籬,其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僅信息科技不斷地創新,傳播方式亦隨工具的變化而逐步改變。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調查報告指出,在人類媒體產業發展的歷史中,其產業使用人口超過5000萬。從發展所需時間來看,電話是74年、收音機是38年、PC是16年、電視是13年,而因特網只用了4年,是人類媒體產業史上發展速度最為驚人的。從這快速增加的人口數與時間信息中,可以看出因特網對人類傳播方式已造成極大影響。目前,對傳播科技所引起變化的研究,大都以社會學為研究對象,如傳播科技與(后)現代性、傳播科技與社會(信息社會)、傳播科技與政治參與、傳播科技政策與社會、傳播科技與市場、傳播科技與文化、傳播科技與自我、傳播科技與性別等。有的學者從哲學角度探討因特網與傳播理論,還有的學者綜合傳播方面的討論,將網絡傳播研究策略以分析層次、信息產制和消費而列為研究分類的重要指標。而從信息科技發展角度來探討傳播相關議題,目前研究文獻較少,因此,本文探討網絡傳播下新傳播方式對傳統傳播的影響。
1典范的概念及其變遷
典范,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層面,廣義指科學社群(ScienceCommunity)里的成員共同享有的信念、價值、世界觀、宇宙觀等全貌;狹義則是指科學工作者從事研究時,所采信的主要范例,如公式、公理公設等,都可以作為解謎的工具。在科學典范的革命過程,庫恩提出所謂常態科學(NormalScience)和非常態科學(ExtraordinaryScience)概念,來闡釋科學典范的轉變過程。其認為任何一個科學社群在典范的導引之下,能建構出一個常態科學。而任何一個常態科學也無法解答每一個科學社群所關心的問題或謎題,此時就面臨異?,F象,當常態科學所無法解謎的異?,F象愈多,意味著出現典范混沌的現象,即庫恩所說非常態科學出現的時機。假如典范無法解的謎愈來愈多,則混沌現象將會惡化甚至產生危機,終至發生典范革命,這時新的典范將取代舊有的典范,否則此科學社群無法繼續進步。根據庫恩的說法,必須徹底拋棄舊有典范,否則無法解釋舊典范所無法解答的謎??茖W典范是如何轉折或演變的呢?庫恩提出科學的革命觀,認為科學的進步并非如過去一般人所想象的漸進或累積,相反的,他認為科學革命才是科學發展不斷向前推進的動力,而革命的歷程,就是一個典范全然、取代舊典范的過程。瑞哲(Ritzer,1975)具體指出典范在科學研究中的指導作用,認為一個典范就是某一個科學領域對它所要研究的主題的核心所在,用來界定這個學科該研究什么?該問什么問題?該怎么問?該如何解釋找到的答案?所以說典范是各學界中最具根本的、廣泛的共識,它界定了各學界的理論、方法、研究工具和范例,甚至學術結構和學術信仰。
2大眾傳播理論與信息科技典范移轉
認知的興趣是決定典范誰屬的重要基準。Burrel&Morgan(1979)則逐一整理諸多社會學理論和各個不同派別,提出社會本質和社會科學本質的架構,結構社會學派的四個類型是激進的人文主義、激進的結構主義(RadicalStructuralism)、解釋性研究及功能主義等四個理論典范。Rosengren(1983)認為有關傳播學界典范的爭議問題,可從知識性的爭議、政治上的爭議、國際性的爭議等三方面區分。而有關傳播典范的爭議,1985年全球傳播年會(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即以終結爭論,以典范的對話為主題,邀知名傳播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評論。大眾傳播理論典范的發展,邇來即有不同分類方法,有按各種理論出現早晚區分;有依拉斯威爾(Lasswell)所創見的傳播模式中單元區分;有依美國學派或歐陸學派區分,但不論何種區分均無法掌握大眾傳播理論發展的軌跡;其建議以掌握主導傳播研究的理論起源、傳承、發展、及轉折的整個脈絡。故以典范作為思考架構,參酌大眾傳播理論的源起及重要轉折,作為主要分界。Severin&Tankard則以主流的傳播效果研究作為大眾傳播理論發展的分水嶺,將傳播效果分為媒介效果萬能論、媒介效果有限論、中度效果模式、大效果模式。而對于大眾傳播理論典范移轉和新科技發展間的關系,McLuhan曾提出四階段論,將人類傳播歷史分為口頭傳播、手寫傳播、印刷傳播與電子傳播。McLaughin&Antonoff(1986)則將信息傳播事業按照服務性和產品內容探討傳播科技的轉變對整個傳播生態的影響。述學者論點,傳播理論的典范移轉與信息科技典范發展息息相關,而新的信息科技正改變著傳統傳播方式。
3網絡傳播的產生及影響
3.1網絡傳播中新傳播方式的產生
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驅使研究者建構一個超越特定媒體或科技的傳播理論。社會學家曾針對為何新媒介較歷史上任何早期社會的傳播過程都有效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整理出新傳播方式的四個因素:一是表達性;二是記錄永久性;三是迅速性;四是分布性。新的大眾媒介由于其在社會中廣泛被接受與使用,使得這些媒介不僅影響社會互動也影響個人心理觀念的形成。傳播科技發展的結果之一是,人們不再認為電視是一個統一或磐石般的體系,傳送著同質的訊息給受眾。這種科技發展的結果對以往假定媒體具有單一效果或統一信息的傳播理論有所沖擊。McQuail(2000)認為信息與傳播技術最根本的發展方向可能是數字化;透過數字化的過程,所有的文本能夠縮減成二進制編碼,并且可以采用同樣生產、分配與儲存的過程。這對媒介機構所造成的潛在影響最廣泛,并為人們所注意的就是所有既存媒介在組織、分配、接收與管理形式上的整合。網路傳播所探討的主體,既著重非多媒體、非超鏈接的網絡傳播形式,如電子郵件、電子布告欄、新聞組、泥巴(Multi-UserDungeon,MUD)、電子會議、ICQ等,亦含多媒體傳播與純人機的傳播,如搜尋數據、電子報、(非)同步遠距教學、游戲等。若以Lasswell模式來比較傳統傳播理論與網絡傳播內涵的差異,可知網絡社會中的網絡傳播,是以網絡為中介和橋梁,網絡成為未來傳播的重心,而且不再有傳統所謂傳播者和接受者(或傳播者與閱聽人)的區別,所有溝通者都是網絡用戶。
3.2網絡傳播的特色與沖擊
因特網提供的即時反應的雙向功能,是網絡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優勢之一。電子化媒介的功能在于,一是儲存信息,二是加快信息傳遞速度。其對社會與人類的塑造為視、聽系統的整合,全球村的形成,空間取向和時間取向的整合,重新部落化與個體創造性問題。
4網絡傳播對傳媒媒介的沖擊
因特網的特色在于無線傳播信道、小區營造、電子商務,以及模糊信息提供者與消費者的高度互動特質。Poster(1998)則指出因特網與廣播、電影、電視及印刷媒體的差異,其認為網際網絡結合了廣播、電影和電視,并且透過推播的技術來傳達,使多對多的交談成為可能,使文化事項同步接受、交流與再分配成為可能,使傳播行為脫離國家的疆界,脫離現代性的領域化間關系,提供實時性的全球接觸,將現代/晚現代的主體置入網絡性的器械中。Postmes等(1998)將計算機描述成一種特別的非專一性(UniquelyUndedicated)的傳播技術。Livingstone等(2011)亦提出:因特網所帶來的新氣象,可能結合了互動性以及那些對大眾媒介來說屬于創新性的特征:無限范圍的內容、接觸的閱聽人幅度及全球性的傳播本質。網絡媒體具有不同于傳統大眾媒體的七大特性:互動性、個人性、立即性、全球性、多媒體、超鏈接與數據搜尋。謝清佳等(2000)從科技方面看,網絡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兩項前所未有的特性:可連接性、可達性??蛇B接性代著表它能夠連接到任何想使用網絡資源的人,在網絡上分享信息或從事活動??蛇_性代表著它不受任何地域上的限制,可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而不需花費昂貴的代價。從社會角度來看,因特網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社會形態,其中以日常生活模式與商業行為模式最為顯著。蘇席儀(2000)從網絡上商品信息中歸納了其科技特性:信息量、時間性、空間性、多媒體、互動性、個人化與隱私性。許嘉惠(2001)指出網絡包含了4種重要特性:開放性的全球聯機、高速通訊能力、多媒體的傳輸能力及豐富的網絡資源。
5結語
Bell(1973)比較工業后社會(Post-industrialsocity)和工業前社會(Pre-industrialSocity)和工業社會的特質,就指出后工業社會的重心不再是原料或能量,而是信息;更重要的是,后工業社會的競爭不再是原料或能源,而是知識與創新。因此把因特網可能構建的虛擬現象抽離出來,對傳播研究及傳播理論的發展具有時代意義。新媒體正促進人類進入智能型社會。從本文分析可知,網絡傳播與傳統傳播的最大差異在于虛擬、互動、創意、快速的產生。隨著科技進步,無線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屆時立即性的訊息獲得、反應,個人化的服務將應運而生。人們無法預測網絡傳播是否完全取代傳統傳播方式,但可預測其必對傳統傳播產生重大影響。雖然網絡傳播類型眾多,但因科技發展限制,利用因特網作為傳播工具,在現階段亦隱含傳播瓶頸,其可利用網絡特性而發揮到極至,亦會沖擊傳統傳播產業。因特網特性使網絡傳播有別于傳統傳播,網絡傳播可發揮網絡特性,對傳統傳播方式產生影響,導致其發生結構性改變。一是社會結構層面,從文獻得知,人們因網絡傳播興起而排擠其他傳播工具的使用時間。隨著應用程度的普及,原有實體的建構逐漸消失,人際溝通方式改變,新的族群形成,法律修訂永遠跟不上科技的改變,新的社會問題衍生。二是內容結構層面,網絡內容多元化、回復快速容易,具高度實時性,提供個性化服務。從消費、商務、工作到學習,無時無刻的信息獲得,衍生不同于實體的商品。而消費通路的變化,導致不同經營模式的產生。三是傳播經營層面,因特網突破時空限制,具有連鎖性放大作用,新業者不再受頻道限制。四是技術層面,具多媒體、失真與干擾小、超鏈結、數據搜尋、處理能量大等優勢。五是閱聽人層面,閱聽人不必于固定時間守著媒介,反而因數據庫的設計,可享受非定時、可重復的信息接收。六是現有科技環境下利用因特網傳播隱含傳播瓶頸:首先,網絡技術成熟問題:在固網、帶寬問題解決之前,需要考慮到網絡寬帶及傳輸的順暢問題,在制作網絡廣播節目時,將聲音加以壓縮,會造成音質失真,形成經營瓶頸。其次,傳輸中斷問題:網絡廣播的有線或無線接收,均依附于因特網,受到頻寬的限制,網絡上人數增加,網絡擁堵問題立即出現。第三,收聽習慣問題:一般的上網族已經習慣上網進行純圖文的閱讀,網友是否能改變上網習慣,接受網絡廣播,還需時間上的等待。第四,網絡盈利問題:網站何其多,雖然進入門坎低,然在眾多網站中,如何讓網友認知網絡世界中所存在的網站,進而由人潮引進錢潮,是任一網站要努力之處。第五,知識產權問題:網絡上立法尚未完備,對于音樂、圖文、影片等在網絡上進行廣播,將出現知識產權問題。
參考文獻:
新的營銷方式正悄悄走來。
人類正在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趨于成熟,電子商務的發展使網上營銷的新概念進入到市場營銷學領域。與許多新興學科一樣,“網上營銷”同樣也沒有一個公認的、完善的定義。廣義地說,凡是以因特網為主要手段進行的、為達到一定營銷目標的營銷活動,都可稱之為網上營銷,也就是說,網上營銷貫穿于業開展網上經營的整個過程,包括信息、信息收集,到開展網上交易為主的電子商務階段,網上營銷一直都是一項重要內容。因特網浪潮席卷全球,各種媒體的瘋狂炒作使得電子商務的概念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相形之下,聽說過網上營銷的人數可能要少得多,即使IT行業內的許多人士對這兩個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其實,網上營銷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無論傳統企業還是IT企業都需要網上營銷,但網上營銷本身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交易過程。為加強對比,下面從電子商務的定義來做進一步的比較。實際上,電子商務本身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電子商務的內容和定義也有所區別。
1.電子商務的定義
國際商會對電子商務的定義強調的是交易的形式,而IBM強調的則是交易的基礎,包括網絡系統本身以及與交易有關的各個方面。無論各種定義的側重點如何,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交易方式的電子化,這同時意味著有交易活動的發生,所以,也有人簡單地理解為電子商務就是電子交易。可見,網上營銷與電子商務的主要分界線就在于是否有交易行為的發生,為最終產生網上交易所進行的推廣活動屬于網上營銷的范疇。因此,當一個企業的網上營銷活動發展到可以實現電子化交易的程度,就認為是進入了電子商務階段。
據統計,1.8億聯網的美國人1998年網上消費總額已經達到了70億美元,而在2002年將增加到410億美元,更有人估計2002年全球網上交易總額將達到數千億美元。今后成千上萬的公司會把他們的業務搬到網上去經營,這種現象會成為一種世界潮流是毫無疑問的。
網上營銷是借助于因特網完成一系列營銷環節,達到營銷目標的過程。我們知道,網絡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點,在因特網上信息資源共享,進入障礙為零。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網絡具有一對一的互動特性,這是對傳統媒體面對大量“受眾”特征的突破。從營銷的角度講,網絡上生產者和消費者一對一的互動溝通,了解顧客的要求、愿望及改進意見,將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大規模營銷改進為小群體甚至個體營銷,為消費者提供了極大的滿足,迎合了現代營銷觀念的宗旨。
2.網上營銷與電子商務的特點
(1)網上營銷的特點
一些學者或網上營銷從業人員對網上營銷的研究和理解往往側重某些不同的方面:有些偏重網絡本身的技術實現手段;有些注重網站的推廣技巧;也有些人將網上營銷等同于網上直銷;還有一些把新興的電子商務企業的網上銷售模式也歸入網上營銷的范疇。為了理解網上營銷的全貌,有必要為網上營銷下一個比較合理的定義。我們從“營銷”的角度出發,將網上營銷定義為:網上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建立在因特網基礎之上、借助于因特網特性來實現一定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手段。據此定義,可以得出下列認識:
第一,網上營銷不是網上銷售。網上銷售是網上營銷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結果,網上營銷是為實現網上銷售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但網上營銷本身并不等于網上銷售。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①因為網上營銷的效果可能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企業品牌價值的提升、加強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作為一種對外信息的工具、網上營銷活動并不一定能實現網上直接銷售的目的,但是,很可能有利于增加總的銷售;②網上銷售的推廣手段也不僅僅靠網上營銷,往往還要采取許多傳統的方式,如傳統媒體廣告、新聞、印發宣傳冊等。
第二,網上營銷不僅限于網上。這樣說也許有些費解,這是因為因特網本身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我國,上網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還很小,即使對于已經上網的人來說,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有意尋找相關信息,在因特網上通過一些常規的檢索辦法,不一定能順利找到所需信息,何況,對于許多初級用戶來說,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查詢信息,因此,一個完整的網上營銷方案,除了在網上做推廣之外,還很有必要利用傳統營銷方法進行網下推廣。這可以理解為關于網上營銷本身的營銷,正如關于廣告的廣告。
第三,網上營銷建立在傳統營銷理論基礎之上。因為網上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網上營銷活動不可能脫離一般營銷環境而獨立存在,網上營銷理論是傳統營銷理論在因特網環境中的應用和發展。
(2)電子商務的特點
百兆路由器是不支持200兆寬帶的,因為200M光纖是屬于千兆網絡,如果讓百兆路由器運用千兆網絡,網絡速度會下降,所以最好是用千兆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又稱路徑器)是一種計算機網絡設備,它能將數據通過打包一個個網絡傳送至目的地(選擇數據的傳輸路徑),這個過程稱為路由。路由器就是連接兩個以上各別網絡的設備,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即網絡層。
路由器(Router),是連接因特網中各局域網、廣域網的設備,它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后順序發送信號。路由器是互聯網絡的樞紐,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成為實現各種骨干網內部連接、骨干網間互聯和骨干網與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路由和交換機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交換機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發生在第三層,即網絡層。這一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機在移動信息的過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兩者實現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來源:文章屋網 )
路由器和寬帶的關系即路由器使用寬帶撥號才能使用的。而寬帶需要提供開通上網的賬號和密碼才能正常使用。
路由器(Router,又稱路徑器)是一種計算機網絡設備,它能將數據通過打包一個個網絡傳送至目的地(選擇數據的傳輸路徑),這個過程稱為路由。路由器就是連接兩個以上各別網絡的設備,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即網絡層。
路由器(Router),是連接因特網中各局域網、廣域網的設備,它會根據信道的情況自動選擇和設定路由,以最佳路徑,按前后順序發送信號。路由器是互聯網絡的樞紐,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已成為實現各種骨干網內部連接、骨干網間互聯和骨干網與互聯網互聯互通業務的主力軍。路由和交換機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交換機發生在OSI參考模型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而路由發生在第三層,即網絡層。這一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機在移動信息的過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兩者實現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摘要】本文圍繞網絡營銷的競爭優勢從十個方面重點闡述了網絡營銷怎樣挑戰傳統營銷。同時強調網絡營銷要想挑戰傳統營銷成功所依賴支撐環境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網絡營銷是為適應網絡技術發展與信息網絡時代社會變革的需要利用網絡和先進的數字化傳媒技術所進行的各項商業貿易活動。網絡營銷的產生是對傳統營銷的挑戰是在流通領域內掀起的一場革命。隨著企業網絡化的不斷發展和金融業實現全面、高速的數字化、網絡化和電子化網絡營銷這一新生事物必將逐步取代傳統營銷方式成為世紀的主要商業模式。
一、網絡營銷的概念
網絡營銷就是借助因特網、計算機技術通信和數字交互式媒體的功能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促銷方式。它具有利用因特網、計算機通信等技術手段跨越時空的局限使企業直接面對全球性、無間歇的市場和減少中間環節及交互式、個性化促銷的特點。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方式在營銷理念、個性化產品提供、營銷渠道、消費者需求、傳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區別。
二、網絡營銷挑戰傳統營銷
網絡營銷的產生和發展使營銷本身及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因特網的發展網絡營銷以其強大的競爭優勢挑戰著傳統營銷前景十分廣闊。網絡營銷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由于因特網打破了時空的樊籬在網絡上的“商店”不僅可以實現全天候“營業”而且“商店”不必局限在一隅而是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全球性的服務。這使得全球擴張不再是跨國公司和一些大公司的專利一些小公司也有機會進入全球市場。大量的中小企業在無需眾多的行銷人員的條件下就可以接觸世界范圍內的廣大客戶為企業打開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營銷空間。
2.網絡營銷在減少營銷成本上很具有優勢。它是通過剔除原有的連接生產商與消費者的中間商這一環節而取得的。傳統營銷模式中中間商一直起著連接生產與消費間橋梁的作用。在有些營銷渠道中甚至存在著多層中間商從而導致產品價格遠遠高于生產商預期的零售價并因此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由此而有損于產品的競爭力。而在因特網上客戶用本地區域通話的費用即可享受全球通訊的服務通訊成本非常低這就是網絡營銷的一大優勢。與傳統市場交易相比在網上交易中的產品是明碼標價的而且產品可供選擇范圍廣交易也基本上是透明的。網上營銷實現了“無店面化”銷售這在降低營銷成本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微庫存生產
由于網絡營銷使生產商和顧客可以直接在網上交易這就使得生產商不僅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數據以及目前的消費動向等預測來決定生產量而且是根據實際的需求量進行生產。通過減少庫存企業可以實現在材料處理、庫房和一般性管理費用方面實質性的節省這對企業減少經營風險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4.個性化服務
在傳統營銷方式下若想獲得那些分散的、陌生的廣大消費者的信息是非常困難的因特網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可謂信手拈來。網絡運營商只是需要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電子信箱”“、自由論壇區”等服務項目上網者在申請信箱或參加討論時根據要求輸入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將會被網絡公司存入數據庫有的還要進一步處理。網絡營銷商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注意力資源用以滿足不同顧客的特殊需要。網絡營銷策略正是根據這些信息擬定的充分考慮每個潛在消費者的個性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使每一個消費者都得到充分的滿意。
5.服務的延伸
在實體產品外再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利益便組成延伸產品它強調整體商品帶給顧客的感受。在價格彈性空間逐漸縮小的形勢下價格戰將越來越失去效力。企業開始把競爭的重點轉向提供延伸產品的服務上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要求。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網絡營銷由于因特網具有通信成本低、全天候服務等特點再加上關聯性數據庫的支持在提供延伸產品的服務上具有很強的優勢。
6.從到的飛躍
在傳統營銷策略中以產品、價格、地點和宣傳為內容的“組合是營銷的基本策略。這種理論的出發點是企業的利潤而沒有將顧客的需求放到與企業利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而網絡營銷是以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程度來調整其營銷策略的這就是以消費者、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成本、方便消費者購買、便于與消費者溝通為核心內容的“”的營銷策略。從產品策略到滿足需求策略從按成本定價到滿足需求定價從被動接受服務到實時溝通最終實現的是消費者消費需求的滿足和企業利潤的最大化這都體現了以顧客價值為核心的原則。
7.交互性溝通
因特網集傳統媒體優勢于一身還可實現雙向交流并能將信息封裝保存進行再處理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網絡營銷上的應用就是交互營銷從而實現消費者由被動接受營銷轉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消費者可以把自己對商品的看法以及使用的感受通過發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遞給生產商也可以在電子論壇上發表自己的評論。生產商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進產品與服務讓消費者更滿意。網絡交互式營銷讓顧客變被動為主動能夠隨時隨地的對產品、服務提出自己獨特的品位要求使企業從大規模無差異營銷轉向個性化營銷。8.海量信息服務
沒有海量信息的支持網絡營銷將失去方向信息優勢是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立足之本。在傳統的市場交易中信息之所以價值較高是因為信息本身具有稀少性信息的獲得成本很高。而網絡營銷中獲得信息的成本就非常低這主要是因為因特網本身就是一個信息傳輸通道并具有無數的數據庫信息的生成和復制都非常容易傳遞成本也低。網絡營銷就是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出所需的部分為己所用。
9.促銷手段豐富
在進行網絡營銷時促銷手段的豐富是基于網絡自身的諸多優勢。這些優勢使得網上促銷既經濟而又形式多樣。如具有成本低、全球性和全天候特點的網絡廣告網上抽獎通過宣傳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以增強消費者信心利用網上聊天室或開辦話題論壇等方式召開情感交流會的網絡公關活動網上虛擬社區等等。
10.廣告影響廣泛
網上廣告的優越性體現在持續時間長、全球傳播和形式多樣等方面。它不僅可以通過惟妙惟肖的動畫制作圖文并茂地反映企業整體形象而且甚至可以根據消費者個人的喜好、品位、購買習慣等變量來選擇適當的“一對一”的廣告方式。
三、網絡營銷挑戰傳統營銷的前提
網絡營銷發展速度雖然驚人但是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又極不平衡。在我國網絡營銷雖然潛力很大但是若想普及應用成功與國外同步發展還需要依賴以下支撐環境的發展
1.網絡信息基礎設施
網絡營銷要想得到應用和普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要真正實現網上交易要有非??焖俚木W絡速度和帶寬就必須在硬件、軟件上提供對高速網絡的支持。而我國由于經濟實力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先進。另一方面由于上網用戶少、利用率低等因素影響同時銀行、稅務等部門的聯網還沒有完全實現這都阻礙了網絡營銷的進一步發展所以還要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因此在宏觀上就整個社會來說要建設一個能夠支撐網絡營銷的市場環境微觀上具體到每個企業要實現自身的信息化這樣才有能力接入網絡營銷的環境中去。
2.實施企業信息化
網絡營銷是商業領域里的一場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企業就必須實施信息化這是網絡營銷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企業信息化的建設主要包括計算機硬件和網絡支持平臺建設等的基礎層面機構設置與職責和流程建設等的組織層面辦公自動化與設計、生產過程自動化與信息化建設等的應用層面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企業信息化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適應市場競爭的外部環境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運作實現企業信息流橫向、縱向的順利流動。
3.實現金融電子化
1、互聯隨著其他骨干網的出現而出現。因特網發展初期,只有一個骨干,所以沒有互聯問題。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建立了NSFNET,56KBPS的網絡使得用戶可以遠距離接入5個超級計算中心。87年,合作伙伴Merit Network、IBM、MCI開始管理NSFNET,它于88年成為一個1級網絡,連接13個點。當大量的商業骨干出現,并最終取代了NSFNET時,互聯問題出現了。那時商業網絡剛出現,NSFNET上一般的商務活動是被禁止的,因此阻礙了這些商務網絡與以NSFNET為骨干的其他人的業務交換。這個障礙于91年解決,當一些商務網絡,包括PSINet, UUNET, and CerfNET,建立了商務因特交換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CIX). CIX由一個位于加州的路由器組成,用于交換他們的最終用戶間的業務量。93年,NSF決定將骨干的管理完全競爭化,商業化。為了使部分重疊的競爭的骨干更容易增長,NSF設計了一個類似CIX的地理分散的NAP(網絡連接點)系統。每個NAP有一個共享的交換機或LAN用于交換業務。最初有4個NAP。骨干可以選擇在任一個NAP或所有NAP互聯,95年商務骨干網和NAP最終取代了NSFNET。
2、最初在NAP點實行公開對等互聯(BUPLIC PEERING)。
ISP在NAP點實現互聯,實行SENDER KEEP ALL(發起者得全部),互聯的ISP之間互不結算。在流量對稱或處理額外的業務量的增量成本接近0(容量富裕)的情況下,這種方式運作的很成功。在互聯網發展初期,情況基本如此,當時的參與者不多,每個企業都積極投入網絡建設以占領市場,他們欣然接受和路由其他運營商發起的業務,很少考慮業務流的平衡。這種方式極大的促進了因特網的發展。
3、隨著ISP的增加,公共互聯點開始出現擁塞,市場尋求新的解決方案-非公開對等(PRIVATE PEERING)。
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的ISP進入市場,他們經常不需要也不感興趣去投資大量的設施。后來者可以在小的地理區域提供業務,從容的享受“免費搭乘”到其他ISP設施的政策,因為這些ISP可以在公開互聯點接受其他運營商的業務,網絡設施的完全開放和毫無保留支持了小ISP的存在,最終導致了擁塞。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司空見慣并越來越嚴重),ISP不得不考慮業務質量問題,確定誰和什么導致了擁塞。小ISP對此負有責任,面對增長的需求和新的因特網的應用(這些都要求更大的帶寬),他們缺乏支撐高可靠性業務必需的用戶基礎和傳輸容量,導致了公共互聯點(通常所指的NAP點,公共對等點,大城市交換)的業務擁塞。為了避免擁塞和“免費搭乘”, 骨干ISP開始有條件的選擇PRIVATE PEERING伙伴(那些與之類似的容量大、資本好、用戶多的運營商),在公共NAP點以外,與之建立專用的互聯點,逐步將他們之間的業務量從公共NAP點轉移過來。這種“非公開對等”支持并保證了因特網業務質量和網絡可靠性的提高。
4、沒有資格與大的骨干對等(不論是PUBLIC還是PRIVATE)互聯的小ISP,選擇轉接模式(TRANSIT)接入全球網絡。
非公開對等的出現在骨干提供商之間引入了等級概念,市場上的ISP逐漸聚集成一些自選定的實現對等互聯的網絡群,不符合要求的網絡是不能對等接入的。為了使新企業可以順利進入市場,使小企業能夠發展壯大,市場同時給那些被屏棄在對等之外的ISP提供了其他的選擇--轉接方式。這種互聯模式是單向的不對稱的,小ISP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接入INTERNET,換句話說,現在他們要為以前可以免費搭乘的部分付費。
總之,互聯模式隨著因特網的發展在逐漸的演變,主要的因特互聯模式已經開始從原來的自愿、無差別的方式切換到一個等級制的有差別的模式。同時,互聯模式的改變也將對因特網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 INTERNET國際互聯付費模式
目前的國際互聯付費模式有兩種:對等(PEER)和轉接(TRANSIT)。
1、對等(PEER):指的是互聯的兩個骨干網在自己的網上免費承載對方的用戶發起的業務,互不結算,同時雙方各負責己方的國際半電路,在國際點實現連接。目前,中國與亞太國家間多采用對等的方式,如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對等(PEER)模式的兩個主要特點是:
第一, 對等的雙方之間交換業務量是免結算的。即互相承諾在自己的網上免費承載對方發起的業務。這種模式下骨干除了支付它自己的網絡設備外,遇到的唯一的成本是為了在對等點實現連接所需的傳輸成本(這段傳輸在國際INTERNET互聯中指的是各自的國際半電路)。
第二, 對等的雙方只交換從一個骨干發起在另一個對等骨干終結的業務。這種模式不允許一個骨干作為中間媒介,接受一個對等伙伴的業務量,再轉送到另一個對等伙伴。也就是說業務是非穿透的,限制在對等的兩個骨干網之內。就下面的互聯付費模式示意圖來說,骨干B和骨干C是對等互聯,在這種情況下,C不能接受B發起的以A為目的地的業務。
對等又分為兩種:公開對等(PUBLIC PEERING)和非公開對等(PRIVATE PEERING)。他們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
2、另一種可選方式是轉接(TRANSIT)模式。即一個骨干向另一個骨干付費,收費方負責將付費方發起的業務傳送到其他骨干。轉接(Transit) 的特點與 對等(peer)正相反。
一、 在轉接(TRANSIT)模式下,一個骨干為了互聯向另一個骨干付費,因此成為了其他骨干的批發用戶,雙方不是對等的關系。
二、 在轉接模式下,付費的骨干發起的業務除了能夠到達收費的骨干外,還可以通過收費方將業務路由到收費方的對等伙伴。即業務是穿透的,可以透過轉接方進入其他骨干網。
用下圖來說明:A是C的TRANSIT 用戶,因此A的用戶可以接入C的用戶和所有C的PEERING伙伴的用戶,比如B。如果A和C是PEERING關系,那C將不接受從A 到B的業務。
絕大部分INTERNET骨干采用的是混合的互聯模式,既有對等模式(只能接入對等伙伴的用戶,通常適用于兩個規模大致相同的骨干的互聯),也有轉接模式(可以接入TRANSIT提供者的用戶和與之PEER的其他骨干的用戶,通常是規模較小的骨干或ISP向大的骨干購買轉接)。因為每一個雙邊的對等模式只允許骨干交換彼此用戶間的業務,而全球INTERNET骨干網數量非常多,所以如果單純依靠對等模式來接入整個因特網,需要大量的對等協議。當然也存在非常少的僅依靠對等(PEER),而不向其他骨干購買TRANSIT 的INTERNET骨干網,被稱為頂級骨干(top-tier backbones.)。
目前不論是國內INTERNET互聯或是國際INTERNET互聯,都沒有類似傳統電話那樣的特定的行業管制。對于骨干如何選擇互聯模式(對等或轉接)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也很難規定什么條件下兩個骨干應該對等。有一種說法是:讓商業談判來決定一切,每個決定都是基于利益和成本的權衡。
三、現有互聯付費模式對中國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因特國際互聯模式既有對等也有轉接。
中國與許多亞太國家之間普遍采用的是對等模式,雙方各提供國際半電路,互相之間免費進行業務交換,互不結算。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對于我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因特網的發展乃至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在中國到北美方向,大都是轉接模式,中國承擔100%的國際電路的成本,同時支付巨額的接入費。而實際上中美之間的INTERNET業務流量大致平衡,近幾個月來,部分國內骨干還出現了流出(中到美)大于流入(美到中)業務量的情況??梢婋S著我國INTERNET的發展,雙方在網絡規模上的差距已經逐步拉近,相互間的業務交換已經趨于平衡。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對原有的互聯模式進行調整。在目前的業務流量情況下,轉接模式對中國是不公平的:
——中國承擔從中國到美國的國際全電路的費用,而電路上承載著美國方發起的業務。按流量平衡估算,雙方各利用國際電路容量的50%,而美方不為此付費。相當于中國的ISP補貼了美國的ISP。
——我們向美方支付網絡接入費(也稱端口費),因為美方的網絡上承載了中國發起的業務,也可以說中國從美國獲取了信息。但是反方向,我們的國內因特網同樣承載著美國發起的業務,信息流是對稱的,但是我們的ISP沒有得到補償。
由于這種付費模式,北美的ISP實際上在免費搭乘國際傳輸電路和我們的國內網絡。這種不公平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的。
首先,它會對INTERNET的發展產生阻礙,因為美方免費搭乘的成本由中國的ISP承擔,導致中國INTERNET運營成本增高,而且這部分增加的成本是無法通過提高效率、擴大規模等企業內部措施來降低的。這部分成本負擔將影響企業的再投資和網絡建設,減緩我國INTERNET網絡設施的建設速度。
第二、INTERNET運營商的成本最終是通過用戶資費來補償的,轉嫁到用戶的這部分成本將限制用戶的使用量,影響因特網的普及和發展。
一、WebQuest的創建
1995年,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湯姆?馬奇創建了一種課程計劃,由于該課程計劃和萬維網密切相關,所以他們將其命名為“WebQuest”。在這類課程計劃中,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項任務,通常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個需要完成的項目,課程計劃中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網資源,并要求他們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來得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在以后的3年中,許多教師開始編寫自己的WebQuest,并開始在工作室和課堂中展開WebQuest的教學實踐。借助電子郵件,溝通了WebQuest使用者和編寫者之間的聯系,他們能夠交流使用心得,并就探究結果進行探討。因此,WebQuest網站在因特網上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并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
二、WebQuest的定義
WebQuest是一個以調查研究為導向的學習活動,在這個活動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夠讓學習者進行交互的信息都是來自因特網的資源,有些甚至還提供了錄像參考資料。在整個WebQuest中,共包含2個水平層次:一種是WebQuest短期,另一種是較長期WebQuest。
(一)短期WebQuests
短期WebQuest是專門為1--3課時的課程單元設計的,其教學目標是知識的獲得和整合,所以,在每個短期WebQuest結束的時候,要求學習者能夠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們。
(二)較長期WebQuest
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典型的較長期WebQuest一般將持續1周到1個月,其教學目標是知識的拓展和提煉,所以,在完成了一個較長期WebQuest以后,學習者對知識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夠將知識進行某種方式的轉換,并要求他們通過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線或離線交互的多媒體作業來證明自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三、WebQuest的構建結構
為了使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在網上充分地利用時間,避免漫無目的的任意沖浪,每個WebQuest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它賦予學習者以明確的方向,給學習者一個有趣且可行的任務,并提供必須的、能夠指導他們完成任務的資源,而且還告訴他們未來的評價方式,以及概括和進一步拓展課程的方式。無論是短期WebQuest,還是較長期WebQuest一般都由簡介、任務、過程、資源、評估和結論共6個模板組成,其中每一個構建模塊都自成一體,設計者可以通過改變各模塊來實現不同的學習目標。
(一)簡介
WebQuest簡介部分包括2方面目的:
第一,讓學習者明確將要學習的是什么;
第二,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這兩方面目標,應該使主題
----與學習者過去的經驗相關;
----與學習者未來的目標相關;
----具有吸引力,看起來有趣;
----因為其全球性影響而極具重要性;
----因為急切需要解決而緊迫;
----因為學習者將進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產出而好玩。
(二)任務
WebQuest的任務模塊對學習者通過練習將完成的所有事情作了描述。其形式可能是一個HyperStudio或者PowerPoint演示,也可能是一個能夠對一特定的主題進行解釋的口頭陳述。
與其他網絡課程的區別就在于它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能夠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務。這種任務通常是成人工作或生活中所發生事件的微縮版本。完成WebQuest的任務,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要求學生通過更高級的思維技能來解決問題或作出決策,這些高級思維技能包括創造性、分析、綜合、判斷和問題解決,等等。 (三)過程
在WebQuest的過程模塊中,教師將完成任務的過程分解成循序漸進的若干步驟,并就每個步驟向學習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議,其中包括將總任務分成若干子任務的策略,對每個學習者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視角進行描繪,等等。教師還能夠在這個模塊中為學習和交互過程提供指導,如怎樣開展一個頭腦風暴會議。
(四)資源
WebQuest的資源模塊是一個由教師選定的將有助于學習者完成任務的網頁清單,其中大部分資源是包括在WebQuest文件中作為超鏈接指向萬維網上的信息。學生使用的所有鏈接都由設計者預先設定是WebQuest區別與其他網絡活動的又一特征,所以,也可以這樣說,相對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側重于信息的使用。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提供給學生的資源并不僅僅局限于網上的發現,它還可以包括一個與遠距離專家的音頻會議、一個與不遠的教師的視頻會議,一個錄像帶,一份評價報告的精裝本、教科書、錄音帶,以及與他人面對面的訪談。由于這些資源是預先選定的,而且還包含有明確的指針,所以,學習者在網絡空間將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滿無邊際地漂流。通常,明智的做法是將資源清單分成幾個部分。一部分資源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學習,另一些則可以由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或持某一特殊觀點的學習者閱讀。通過這種給予學習者不同數據資源的方式,不僅增強了群體之間的合作和依靠,同時也培養了學習者相互學習的意識。
(五)評估
為了證明用網絡來拓展學習是可行的,所以在WebQuest模塊中新增加了評價這項內容。對于基于因特網的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較高水平的學習形式,WebQuest采用評價測評表來考察學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評價人員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或同學。另外,根據學習者學習任務的不同,評價測評表的形式也表現為書面作業、多媒體創建、網頁和其他類型。
(六)結論
WebQuest的結論部分為總 結學習內容和經驗、鼓勵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以及對學習成果進行拓展和推廣提供了一個機會,它的另一個作用是為教師提供可以在整個課堂討論中使用的問題。雖然,結論部分算不上是一個很關鍵的部分,但是它為整個文件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給讀者一個結束的感覺。
四、WebQuest的非關鍵屬性
(一)團體活動 WebQuests很可能是團體活動,雖然在遠距離教育或者圖書館中人們可以想象進行個體獨立的探究。
(二)動機元素在WebQuests的基本結構中可能包含動機元素來增強其效果,這些動機元素是讓學習者扮演角色(如,科學家、偵探、記者),模仿角色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交互,并且模擬一個特定的工作情節(如,美國國務卿要求你就本周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發生的事情向他作一個簡要的匯報)。
關鍵詞 計算機 網絡技術 實踐 應用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信息化時代中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及應用,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工作學習都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正是人們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需求的不斷上升,逐漸刺激它朝著更加規范、系統的方向發展。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隨后介紹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幾項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它在各個領域的時間與應用,最后對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筆者相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以及推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軟件行業的發展,并從整體上提升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便捷性,使未來的計算機網絡更加強大。
1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述
1.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實現不同計算機系統之間資源共享的連接模式。通常來說,計算機網絡必須由兩臺或以上計算機設備的連接來實現。目前規模最龐大的計算機系統網絡為因特網,因特網是在若干臺計算機設備通過路由器相互連接后形成的一種網絡模式。此外,我們若站在媒體角度來探討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可以將其理解成為由若干臺計算機設備系統相互連接后形成的新型傳播媒體。
1.2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程
我國計算機網絡首次出現在二十世紀末期,縱觀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將其歸納成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一個是以計算機控制中心為主體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所有終端都是以分散狀態分布在控制中心周圍,控制中心依靠計算機連接來實現信息傳輸的目的;第二個是以多臺計算機共同運行模式為主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企業多臺計算機設備之間的網絡連接成為了可能,同時也構建了一個網絡系統相互連接的模型;第三個是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以及溝通的階段,計算機網絡普遍具有開放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因此在計算機網絡發展的過程中,計算機網絡的使用者也在持續地研發各種新型網絡應用系統,并圍繞系統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來創新計算機網絡產品,全面促進了系統網絡在資源共享能力方面的提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人對于網絡系統標準化、開放性等特性的渴望;第四個階段為高效網絡應用技術發展階段,在步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計算機網絡的逐漸朝著高效便捷的方向靠近,這一階段的到來主要是受到局域網絡發展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光纖高速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全面形成了一個以高效連接為目的的應用型網絡系統。
2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
2.1規范性原則
我們在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應用時,必須遵循規范性這一基本原則。計算機網絡的研發與應用必須在規范的網絡環境中才可能實現,只有確保了網絡運行環境的規范性與合理化,才能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際效果充分發揮出來,并突出相關技術人員的技術優勢。因此在計算機網絡應用時必須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嚴謹各種違規操作現象發生,同時必須始終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需求相適應,在此基礎上全面改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效率,從而實現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的高效性。由此可見,規范性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應用實踐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最基本原則。
2.2便捷性原則
無論是計算機硬件系統還是軟件設備,都會存在特有的復雜性特點,因此我們在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計算機設備折舊這一問題。因此在選擇計算機軟件系統時必須對配置進行合理地部署,并參考市場中主要消費人群的實際需求以及消費水平來擬定相應的消費方案,這一系列特征都充分地反應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便捷性原則。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與實踐過程中堅持便捷性原則,能夠使計算機設備維修、保養以及更新等工序變得更加簡單,確保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效果更好地發揮出來。此外,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以及發展的過程當中,常常會碰到各種復雜的技術性問題,這個時候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必須在堅持便捷性原則的基礎上來解決這些問題。
3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踐與應用
3.1虛擬網絡技術的使用與應用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應用與發展,因特網技術的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而推動了因特網中計算機虛擬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目前,虛擬網絡技術在各個領域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使得私人網絡以及公共網絡的適應范圍得到了擴展,但在此過程中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越來越多的公共網絡用戶開始擔心公共網絡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導致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針對公共網絡用戶的這一顧慮,技術人員針對因特網用戶設置了專門的網絡數據使用通道,與其它計算機網絡系統之間實現了良好的隔離,從而更有效地確保了因特網用戶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使因特網用戶的個人上網信息不被泄露。例如,因特網用戶在使用公共網絡時,可以將自己設定為計算機網絡管理人員的身份,從而對網絡系統的訪問權以及使用權進行限制與管理,此外,因特網用戶還可以通過訪問者身份驗證的方式,針對不同訪問人員提供不同的訪問權限。此外,在公共網絡使用過程中,用戶還可以使用信息加密技術來預防數據信息傳輸過程中發生被截獲以及被破解的現象。相比于傳統的公共網絡技術來說,現有的因特網公共網絡技術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在應用方面都具有更為突出的科學性,因此被人們廣泛采納。另外,因特網網絡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也能夠形成一個合理性較高的網絡系統,而這一網絡系統一般來說都是企業用戶以及特殊群體用戶在使用因特網時認定的系統,因此能夠有效體現出這一類型網絡系統的安全性以及數據信息的可靠性,預防虛擬網絡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被外界因素所干擾。這一網絡技術在一般情況下所面向的對象都為企業性質的用戶或者一些較為特殊的網絡用戶群體,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及情況所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網絡使用策略。而作為普通的網絡用戶來說,他們基本不會感受到傳統網絡系統與新型網絡系統之間的區別,這種網絡系統對于企業用戶以及特殊群體用戶的影響性相對較大,必須保障網絡系統應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從而實現網絡內部數據信息的獨立性,預防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因為對于企業或特殊用戶群體來說,網絡系統的安全性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經營風險,因此在網絡技術實現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安全防范問題,全面做好加密措施,使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加密技術的優勢充分地體現出來,以此來確保網絡系統內部數據與信息的安全性。
3.2虛擬專用撥號網技術
虛擬網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實現了在各行各業等不同領域中的應用及推廣,盡管這一技術在過往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隨著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它所帶來的便捷性,虛擬網技術對于省級中心服務器系統的連接性能也起到了極大的改善作用,使得數據應用的專線效果也在整體上得到了提升,并采取撥號連接的方式來提升市中心服務裝置的數據處理效率。比如在我國一些福利彩票中心,目前仍然是采用傳統計算機網絡技術來對各時段的網絡數據信息進行傳輸,隨后再通過市中心的網絡服務器裝置來確保各系統服務區之間的連接。在整個網絡連接的過程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在于數據的實際傳輸速率與預期不符,各地區的福利彩票中心的購買人數以及購買量十分龐大,因此需要處理的數據也非常龐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數據運輸與處理的復雜度,從而給網絡系統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并引起其中一些P鍵環節頻頻出現問題,使福利彩票的開獎受到影響。在使用虛擬專用撥號技術后,福利彩票中心的數據傳送速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數據的傳輸以及隔離程序,使整個行業的工作效率實現全面提升。虛擬網絡技術的出現以及應用促進了整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使虛擬網絡技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這一系列變化對于人類來說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從傳統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中解脫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信息化職能模式,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對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充分運用后,計算機網絡技術資源實現了更加實時、高效的共享狀態,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無地域、時間障礙的溝通,使信息傳遞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虛擬專用網絡撥號技術相比于其它同類網絡技術來說具有很多優勢,其中成本低廉是最突出的優勢之一,在公共網絡中應用虛擬專用網絡撥號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數據傳輸成本 ,此外對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也能夠很大程度預防公共網絡數據傳送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發生,避免數據信息的非法獲得,使整個信息網絡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得到提升。
4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未來展望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呈現出整體的加速,人們的生活模式也在其影響下產生了極大的轉變。再加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與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更是沖破了傳統的模式的限制,并消除了一切由時間或是空間所引起的限制,朝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與高效化的方向邁進。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制造技術的不斷創新,企業在生產時對于網絡技術的應用程度也越來越高,大部分生產技術已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撐作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時性、共享性、高效性等特征,正好能夠滿足現代化生活中人們高節奏的生活及工作需求,因此有效應用并實踐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作為一項應急措施來充分地解決人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過程中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并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贏得更高的競爭力。
5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與實踐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線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使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模式。目前,虛擬網絡技術以及虛擬專用撥號技術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應用與發展過程中的典型體現方式,這兩種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已實現了普遍的推廣,強化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實際應用效果。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過今后的應用與研究來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許葵元.淺析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在實踐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6(2):126.
[2] 張艷軍.探討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在實踐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6):289+291.
[3] 李劍.整合營銷理念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通訊業市場營銷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2):314-315.
1 主題門戶的定義
許多早期的門戶起源于搜索引擎和有助于用戶獲取因特網內容的軟件程序。今天,搜索引擎仍是門戶的組成部分,而且已成為全部門戶策略的一部分。搜索引擎可以幫助用戶通過檢索獲得信息。為了減少搜索時間和幫助那些沒有經驗的用戶,一些搜索引擎加入了類目,通過預先設置的主題進行網址和文件的過濾,例如體育、氣象、旅游、財經、新聞、文化等。在結合了虛擬交流、實時聊天的功能,以及設置個性化搜索引擎界面、獲得專門和商業化內容的性能后,這個新概念被稱作門戶。目前,門戶可分為水平門戶和垂直門戶。水平門戶提供的信息服務雖然覆蓋面很廣,但大多是羅列傳統媒體信息,附帶介紹大眾關心的消息。用戶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在水平門戶上希望獲得少而精的“所見即所得”信息,但用戶一一點擊瀏覽后,卻沒有發現符合其需求的信息。水平門戶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Yahoo——來源極其廣泛,但內容卻很淺。隨著網民的多極化群體出現,人們尋求的信息更多地趨向專業化和個性化。網絡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批能夠滿足特定領域人群、特定需求的專業化用戶,垂直門戶就是基于此目的而產生的。大學或圖書館更可能建設垂直門戶,集中于特定的用戶群,提供更專門的服務,這就是主題門戶,或稱學科信息門戶。
不同的機構、學者對主題門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澳大利亞主題門戶論壇對主題門戶定義是:“基于網絡獲取高質量及評價過的資源的一套機制,用來支持特定主題的研究?!敝黝}門戶是通過某個人口獲得的服務,通過開放的標準協議(例如,LDAP, Z39.50,Harvest Broker)來實現無縫鏈接。終端用戶看到的是基于網絡的簡單的界面,而實際上其組織的結構化程度比看到的更高[1]。
IMesh是英國的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項目,始于1999年,目標是支持主題門戶提供者和相關方的交流與合作,為促進主題門戶的發展提供一個交換想法和技術的開放論壇。IMesh Toolkit項目給出了下面的定義:“主題門戶是圍繞特定主題對在線資源提供搜索和游覽入口的網站。主題門戶的資源描述通常是手工創建的,而不是通過自動的程序產生。因為資源的款目由手工產生,通常優于那些從傳統的網絡搜索引擎獲得的款目。”[2]
DESIRE是于1998年到2000年在歐洲執行的一個項目,包括4個國家10個參與者,解決主題門戶開發和利用的不同方面問題。它的主要的并且目前仍很實用的一個產品是建設門戶服務的詳細手冊。DESIRE項目提出主題門戶的定義是:“因特網上的選擇性主題門戶的特點是質量控制。資源選擇和描述的核心工作依賴于熟練的人工輸入(由圖書館員、學者和專家),不是自動化的。”[3]
Traugott Koch認為:主題門戶是支持系統性資源發現的因特網服務。它們提供對那些主要可以通過因特網獲得的資源(文件、集合、網址或服務)的鏈接[4]。主題門戶的服務是基于資源描述的。通過主題結構來瀏覽資源是一個重要的特點。
IMesh Toolkit項目的定義雖然強調了人工的資源描述,卻沒有明確資源是否經過篩選,其質量是否受到控制。DESIRE給出的定義忽略了對象資源,沒有明確主題門戶所提供的是何種資源。Traugott Koch給出的定義有幾點值得推敲:未說明主題門戶的質量控制特征,這就容易與一般的網絡服務,如因特網資源目錄混淆;沒有明確主題門戶的人工資源描述過程。澳大利亞學科信息門戶論壇定義雖然簡潔,卻隱含了人工資源描述的過程,相對來說比較完整準確。
Traugott Koch還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門戶的定義,將它分為一般的主題門戶和質量控制主題門戶:描述較少、主題結構膚淺的鏈接列表,叫做主題門戶(比較上述);質量控制水平較高,描述和結構豐富的主題服務,叫做質量控制主題門戶[5]。
質量控制門戶是使用一整套質量控制機制來支持系統資源發現的因特網服務。使用相當多的人工來確保所選資源滿足質量標準,并利用標準元數據對這些資源進行詳細描述,進行定期的檢查和更新來確保較好的資源集合管理。主要的目標是通過使用可控詞對資源進行索引,以及對高級搜索和瀏覽提供深度的分類結構,來提供一個高質量的主題入口。Kirriemuir的調查研究中使用了兩個規則來選擇質量控制主題門戶:門戶的內容至少有一部分是英文的,門戶服務應提供相當數量的資源——至少是幾百個。
Wheatley認為,主題門戶在近期發展中,讓人失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廣泛使用可控詞匯提供資源的入口[6]。因此,Traugott Koch提出的質量控制主題門戶應該是目前門戶發展的方向。
了解主題門戶的定義,有助于人們辨析幾個相似的概念:
“基于主題(學科)的信息門戶”(SBIG),是由歐盟資助的DESIRE項目提出,基本上與主題門戶同義。
“資源發現系統”,其代表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許多其他的發現工具,例如網絡索引、搜索服務、地方的數據庫或圖書館的OPACs。
“主題服務”,當一項服務將許多其他的不屬于門戶的特點和服務加到主題門戶上時,可以使用“主題服務”來代替主題門戶[7]。
“因特網資源目錄”(IRC),是通過結構化的網絡服務獲取的因特網資源描述的數據庫。它只是門戶提供的一項服務[8]。
那些純粹是當地的資源目錄或索引不能叫做門戶,包括或多或少因特網資源的圖書館目錄,盡管質量控制水平較高,但叫“主題門戶”也不恰當,因為它們主要列出的是當地的或物理的資源,而不是因特網上的分布式資源。
2 主題門戶的特點
(1)信息資源選擇。主題門戶信息資源是由專家根據明確的甚至是嚴格的選擇標準精心挑選的。一般根據信息資源的質量、權威性、可獲得性、時效性和主題相關性來選擇,其他的標準也可能包括語言或地域范圍。例如:MedHist(medhist.ac.uk/)明確規定:信息資源在列入門戶之前必須先行評價,如果網站的目標對象不符合MedHist的目標對象要求,就不能收錄;如果對信息資源的準確性和適宜性有任何質疑也不能收錄;同時信息資源不能是過時的并可以定期維護,除非是惟一的并且特別重要的信息資源;能夠獲得、具有可用性。
(2)信息資源集合的維護。信息資源的集合需要定期維護,包括刪除那些不適當的信息資源、被取代的信息資源或含有錯誤款目的信息資源??赡芤残枰獙︽溄佣ㄆ跈z查。這些工作可以自動完成,也可以手工完成。例如,檢查鏈接可使用ROADS link checker,Xenu,LinkBot,或者自己研發的工具。
(3)信息資源描述。選擇的信息資源由人工進行描述,采用一定的標準元數據編目。元數據使得信息資源的發現和定位變得容易,也可以促進結構化檢索。描述包括信息資源的內容、作者、出版者或出版日期等信息。例如,英國的資源發現網絡RDN使用了IAFA/ROADS文檔和SERVICE模版、都柏林核心集,瑞典的工程電子圖書館EELS使用了IAFA模版標準(來自ROADS系統),可轉換為都柏林核心集。
(4)主題分類。人工使用主題分類對所有的信息資源進行索引,可以促進主題瀏覽,例如RDN和EELS都是用了國際主體分類體系。
不同的主題門戶還有各自的一些特點,例如:
(1)SOSIS(社會科學信息門戶)提供了包含社會科學術語的主題詞表,并允許用戶對位于某一特定地理位置的資源進行搜索,例如世界范圍、歐洲或英國等[9]。EEVL(愛丁堡工程虛擬圖書館)允許用戶對某些資源類型進行搜索,例如電子期刊或會議資料等[10]。
(2)基于主題的服務。一些主題門戶提供了相關的服務。例如:Biz/ed(學生、教師和講師的商業經濟信息門戶)包括了大量的商業和經濟信息[11];OMNI,醫學與衛生主題門戶,允許用戶購買與健康相關的CD-ROMS[12]。
(3)個性化信息定制。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學科信息門戶群的宗旨之一是逐步支持開放式集成定制。
3 主題門戶的性質
在某種意義上,主題門戶相當于因特網上的學術或者專門圖書館,它具有如下性質。
(1)主題門戶是促進因特網信息資源發現的服務。主題門戶的信息資源不是對網上信息資源的簡單羅列。它以用戶為中心,由學科專家和信息專家評價并描述,有利于因特網信息資源的發現,具有信息增殖的特性。
(2)主題門戶是網絡信息資源的導航,是網上的三次信息,指向網上的一次信息(文件、超文本等)和二次信息(搜索引擎、指示數據庫等)。建立主題門戶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導航,它具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針對目標群體,對入選信息資源進行描述甚至評述,幫助用戶快速、準確地發現高質量的信息。用戶只要來到相應的主題門戶,就可以在它的指導下找到需要的信息。
(3)主題門戶增加了網絡對用戶的“親和力”,增強網絡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主題門戶以新穎的、有特色的服務切入市場,可以吸引更多的、潛在的用戶群體。主題門戶專注于信息的專深性,更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4)主題門戶是對信息構建理論的深化。信息構建的核心理念是關注用戶,以人為本。信息構建是信息用戶、信息內容與信息組織三者的交集。主題門戶網站的建設充分考慮了信息有效傳導的要求,立體地呈現出特定主題的各類信息資源(電子期刊、數據庫、知識庫、討論組等),符合特定用戶的需求,提高了資源獲取的效率。
雖然門戶是由搜索引擎發展而來,但主題門戶與搜索引擎在性質上并不相同(表1)。主題門戶對信息的揭示更專業更深入;而搜索引擎相對廣泛、膚淺。而且某些“隱藏網”內的信息(“隱藏網”指的是搜索引擎找不到的并且很少包括在主題目錄中的網頁),只有主題門戶能夠揭示。
對主題門戶來說,人工地選擇和創建記錄是必需的,與搜索引擎相比,主題門戶收錄的資源規模較小。人工語義加工的緩慢耗時和用戶需要更多門戶資源內容的矛盾是目前門戶的一個主要問題。研究人員正在尋求快速創建大規模門戶的方法。
表1 主題門戶與搜索引擎的區別 搜索引擎
主題門戶
資源集由自動程序創建
資源集由人工創建
資源集無目標用戶
資源集以目標用戶為中心
目標是無遺漏地對資源進行索引
目標是建立高質量的資源目錄
提供自動生成的元數據
提供人工生成的元數據
終端用戶得到的結果質量較差
終端用戶得到的結果質量較高
索引的對象是網頁,對資源的描述不連貫 索引的對象是資源,對資源的描述連貫
收錄的資源規模較大
收錄的資源規模較大
4 主題門戶入口
主題門戶可以通過發現因特網信息資源的普通方法來確定,例如搜索引擎(Google);也可以通過電子討論列表和討論組提供的信息進入;或者通過個人的建議進入[13]。目前,許多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不再只是列出其領域范圍的所有有用的因特網資源,而僅僅列出主題門戶。
下面介紹幾個主題門戶的列表:
(1)Heriot Watt大學的PINAKES(主題導航簿)門戶列表(hw.ac.uk/libWWW/irn/pinakes/pinakes.html)。PINAKES提供了吸引眼球的主題門戶列表,但對各個主題門戶的評價信息很少。
(2)Clearinghouse(clearinghose.net),這是一個“通往門戶的門戶”。資源指南按照下列標準對各個門戶進行描述并對其質量進行“評分”:資源描述;資源評價;指南設計;組織方案和指南的元信息。
(3)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ac.cn),目前已經建成了6個主題門戶(物理、數學、化學、生命科學、資源和環境科學、圖書情報),是國內權威、可靠的主題門戶體系。
5 結束語
主題門戶是圖書館和信息專業人員對資源發現問題的一個特別貢獻。但從目前情況看,主題門戶的利用范圍較小,還未被網絡用戶真正重視起來。通過主題門戶促進網絡資源的利用,既是事關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未來信息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 澳大利亞主題門戶論壇.nla.gov.au/ initiatives/sg/servicetypes.html
2 Imesh門戶. imesh.org
3 DESIRE 項目網站./desire.org
4,5,7 Traugott Koch.Quality-controlled subject gateways: definitions, typologies, empirical overview, Manuscript of the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Subject gateways special issue of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Vol. 24:1, Feb 2000. Copyright: MCB Univ. Press
6 Wheatley, A. (2000). Subject trees on the Internet: A new role for bibli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In A. R. Thomas, & J. R. Shearer (Eds.), Internet searching and indexing: The subject approach (pp.115-141). New York:Haworth Pres
8 英國的資源發現網. rdn.ac.uk/publications/terminology/
9 SOSIG.社會科學信息門戶. sosing.ac.uk/
10 EEVL.愛丁堡工程虛擬圖書館. EEVL allows you to search for resources of a particular type e. g. mailing list.eevl.ac.uk/search, html
11 Biz/ed./bized.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