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險與應急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從目前農業銀行實際情況看,影響農行聲譽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理財產品實際收益與預期落差引起的客戶投訴。二是金融服務問題引起的投訴。主要是銀行網點減少、排長隊、理財產品風險提示不夠等方面引發的問題。三是金融收費問題爭議。銀行單方面調整業務收費標準或宣傳對某種服務開始收費,往往被視為銀行的“霸王條款”,由此引起的爭議近年來多有發生,如儲戶狀告銀行跨行查詢收費、小額賬戶收費侵權、在按揭貸款業務中讓客戶負擔律師費等。這些事件在傳播渠道更加豐富的全媒體時代如處理不當,極可能對商業銀行聲譽帶來很強的負面效應。
可是,目前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意識大多局限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傳統領域,對聲譽風險的重視程度略顯不足,決策、管理及具體執行層面均缺乏聲譽風險意識,缺少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處置方案,也未能給聲譽風險管理相應的資源傾斜,內部培訓和激勵機制不到位,聲譽風險管理文化氛圍薄弱。比如在農行,聲譽風險管理在有的行歸屬于辦公室,有的行則將其歸口于個人金融部,但不管在哪個部門,均由部門安排人員兼職,開展輿情監測的時間、精力均不能滿足聲譽風險管理的要求。
大到違規案件,小到服務投訴、自助設備故障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聲譽風險的“導火線”。這些風險點分布在所有崗位,僅僅依靠單個部門或事后“圍追堵截”很難控制住。而且,在發生危機時,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及業務發展壓力,銀行常常會被動地選擇“息事寧人”的方式來平息輿情。相當多的案例甚至還會在銀行內部以所謂“變通處理”或“制度讓步”方式作出暫時妥協,這無疑對銀行制度的剛性執行力構成了嚴峻挑戰,也為今后處理類似事件埋下禍根。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護理人員;燒傷
風險管理指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中盡可能的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它包括風險識別、評估、衡量、選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效果評價等5個階段,這5個階段構成了一個風險管理的周期循環過程[1]。護理風險管理指在護理過程中對已經出現的和潛在的醫療風險的識別、評估以及采取正確對策,以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和風險事件帶來危害的過程[2]。燒傷科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學科,患者病情復雜多變,使得護理人員工作量較大,工作責任重,燒傷護理人員擔當的風險也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確保護理安全,保證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者和護理人員面臨的一個挑戰。我科于2010年4月在燒傷患者的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了護理風險管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采取的措施
1.1樹立護理風險管理理念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健康和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在護理工作中對護理人員工作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護理人員擔當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作為管理者,我們既要重視對護理人員的監督管理,同時也應該加強提高他們的護理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護理風險貫穿在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即使是在極其簡單或最最普通的臨床護理工作中都帶著難以預料的風險[3],日常繁重的工作和較大的工作壓力,使得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常常掉以輕心,這就要求護理管理者要樹立良好的護理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以減少和避免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糾紛,同時也確保護理人員輕松愉悅的投入工作中。
1.2提高風險預見、識別能力和專業操作技能
護理風險管理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提高護士的風險預見和識別能力,護理管理者要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重視急救和專業知識的培訓,也可不定時的進行情景模擬演練,使每個護理人員都能夠熟練地掌握搶救程序和技能。護理管理者還可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分析和預見風險事件的發生環節,使護理人員吸取經驗、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管理者可制定詳細周密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對護理工作進行質量和風險控制。燒傷護理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燒傷患者多為突發性、偶然性,家屬一般情緒急躁,相對來說容易產生醫患糾紛,同時也隨著“舉證倒置”的實施,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較強的防范意識。護理工作中,護理記錄是醫患糾紛處理的重要法律依據,由于燒傷患者的特殊性,燒傷護理人員的護理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求護理記錄要做到準確、詳細、無缺、無漏,護理管理者要定期檢查,實行一定的懲罰制度,這就間接的提高了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也避免了日后隱患。
1.3制定和完善護理風險預案
護理風險預案是在護理燒傷患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燒傷患者多為突發性,時間緊迫,短時間內患者家屬難以接受,因此,風險預案工作不僅直接關系到對患者的治療護理上,也關系到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關系。護理管理者需要組成專業的風險管理小組,制定嚴格規范的護理工作流程和在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應急預案,對護理風險實現前瞻性和全程動態性管理。此外,在預案操作前把預案操作的目的,可能出現的風險,要如實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以免以后引起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1.4做好與病患的溝通工作
燒傷患者一般病情較為復雜,尤其是重度燒傷和大面積燒傷患者,病情嚴重,病程較長,病人和家屬的情緒不穩定,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過硬的燒傷護理知識外,還應該具有耐心、細致與病患溝通的能力。護理人員要認真觀察患者病情,了解病情的發展,預見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將出現的或潛在的風險因素如實告知家屬,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情況直接影響著醫患關系、患者的滿意度和治療效果。我科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要做好與患者以及家屬之間的溝通,經常主動的給予鼓勵、引導,減少其恐懼心理 穩定其情緒使其積極的配合治療,防范不必要的事后風險。
2效果及與意義
應用護理風險管理以來,完善了風險管理制度,樹立了良好的風險管理理念,使護理人員的工作流程更加規范,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風險預見以及風險識別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提升了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效率。通過加強護理人員與病患之間的溝通,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我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根本上降低和避免了醫患糾紛。
3體會與討論
3.1風險管理理念是基礎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首先要樹立風險管理理念。護理工作中護理風險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護理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作為護理管理者,為了減少護理人員的后顧之憂,提升護理工作質量,要樹立良好的護理風險管理理念。秉承這一理念,就要建立完善的護理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工作流程,同時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護理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進行護理風險管理能夠使患者和護理人員受到的傷害降低到最小,從而減少和避免護理糾紛事件的發生。因此,護理風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護理風險管理理念是基礎。
3.2風險預見和識別是關鍵
護理工作是個特殊的行業,尤其是燒傷護理工作者,燒傷患者病情多變,風險因素較多,風險的預見和識別就顯得尤為重要。風險預見可以將某些潛在的風險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避免對患者和醫護人員本身造成重大傷害。風險識別就是對已經存在和潛在的風險準確的認知和辨別歸類,分析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原因的過程,它是護理風險管理的第一步[4]。因此,風險預見和識別是護理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護理風險管理中要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預見和識別能力,它是護理風險管理的關鍵。
3.3風險應急預案必不可少
風險預案在任何行業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在燒傷護理風險管理中,它更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例如,對于成批的燒傷患者,醫護管理者就應該按照某應急預案進行有效地組織管理,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這種情況下,由專業的醫護人員組成的應急小組及其重要。因此,在醫護這個特殊的崗位,在護理風險管理中,風險預案是必不可少的。
3.4 醫患溝通的重要性
隨著醫患糾紛事件的增多,醫患關系日益緊張,護理風險管理中要注重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的家屬間的溝通,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能夠減少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摩擦。護理人員工作的直接對象就是患者及其家屬,所以他們比醫生擔當的醫患關系緊張的風險更大,這就對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在遇到醫患糾紛時護理人員也要沉著冷靜,積極與病患溝通,找到糾紛的真正原因,從而達到大事化了,小事化小,減少和避免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因此,醫患溝通在護理風險管理中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吳小平.保險原理與實務[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 2001, 7:418.
[2]程紅群,陳國良,蔡忠軍,等.醫療風險管理的探討[J].醫院管理雜志, 2003, 10(1): 94295.
【關鍵詞】創新視角;供應鏈風險管理;應用趨勢研究
0前言
供應鏈風險管理是指管理供應鏈中出現意外事件或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的一個系統的過程。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法,開展全過程的、全員參與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從風險事件的事先預防、事中控制到事后改進。
1常見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
許多研究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文獻針對特定典型的供應鏈風險類型,提出了一些風險管理對策。這里先簡要介紹常用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對策。
1.1與供應商協調
建立供應鏈的初衷是為了適應市場與經營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與供應鏈伙伴一起應對市場競爭,分享利益并共擔風險。防范風險的影響,同樣需要加強與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從組織機構上、信息連接渠道上、激勵措施上建立全面的協調機制,與供應商一起制訂風險規避計劃、應急計劃,在共同擴大贏利空間的同時,共同努力克服風險因素的影響,分擔各自的風險責任。
1.2增加生產能力
生產、庫存、配送、運輸、信息系統等的設計,保留一定的負荷余量,增加供應鏈系統的安全系數。遇到供應、銷售市場的不正常變化、內部系統運行的故障等風險事件時,供應鏈有一定的備用資源可以利用,保證供應鏈的可靠與穩定。
1.3增加安全庫存水平
利用庫存的緩沖、調節、平衡的作用,在供應市場波動甚至出現供應短缺時能夠保證供給,一定程度上削減到貨時間延誤之類的供應時間風險的影響,保證供應鏈連續穩定運行。增加庫存仍然是國內許多企業防止出現供應短缺的主要措施,但是高庫存會增加供應鏈的運行成本。在保證供應鏈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如何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以虛擬庫存的形式來降低實體庫存水平,是信息時代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
1.4多供應商增加供應鏈的柔性和反應能力
消除供應商原因造成的風險,首先是選擇風險可能性低的優秀供應商,其次是采用多供應商策略,甚至設置備用的、冗余的供應商,目的是一旦某一供應商不能正常供貨,可以緊急調整供應安排,從別的供應商處采購,同時可以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防止被套牢。采購方利用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適當利用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迫使供應商提高服務質量并降低產品價格,增加采購方的收益。選擇的多個供應商可能地處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防止同一地區供應商受到相同自然災害、社會動亂、匯率變化、軍事沖突等的影響而導致的風險。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種商品的供應商過多會造成供應鏈的復雜化,增加供應鏈協調管理的難度,造成供應鏈管理成本上升。所謂供應鏈的柔性,是指供應鏈的彈性,即靈活性,也就是指供應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當今市場需求多樣化、服務個性化、時尚多變化、運作全球化、配送及時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而不確定性正是風險形成的基本原因。
1.5與營銷相結合,合作契約設計
對于產品銷售市場的不確定性,一般的研究總是假設需求是服從一定分布的、不可改變的。其實市場需求可以通過促銷等手段來改變。供應鏈管理必須和市場營銷的行動緊密結合,把不可控的市場需求變成可以控制的需求,消除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Johnson介紹的玩具公司針對產品時尚性變化快的特點,滾動推出新產品或成熟產品的升級,減少新產品的投放風險和已有產品的積壓風險,是供應鏈管理與營銷相配合的典型案例。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合同契約關系。設計規范的合作契約,明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作為追究風險責任的依據,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合作的常規。有能力承擔風險的一方主動把風險承擔起來,以減輕合作伙伴的負擔、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如批發商允許下游銷售商無條件退貨即是如此。通過推進供應鏈流程再造,使供應鏈系統的流程設計更加合理,發現并消除供應鏈中不可靠的結構、不可靠的通道,使供應鏈具有比較強的魯棒性。
1.6改進技術設備
首當其沖的技術手段是完善改進供應鏈的信息系統,發揮信息系統在風險監視、事件管理、需求預測、輔助決策等方面的作用,推動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信息系統的集成以實現信息共享,引入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專門應用系統。信息系統保證供應鏈運營信息的及時采集與傳遞,使管理人員先知先覺、快速反應、正確決策,在風險的事先預防、事中緊急處置、事后補救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生產、物流設備等方面的技術水平、改進管理與經營的技術裝備,也是提高供應鏈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2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步驟
2.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對企業供應鏈面臨的各種潛在風險進行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和辨別。這是供應鏈風險管理中最重要也最難的部分。任何對風險評估、控制和管理的正確行動都是基于正確的風險識別。需要了解風險是什么、和什么因素相關。下面的例子是用一個公式來描述產品的安全風險,影響產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因素是產品本身存在的潛在缺陷和產品接觸人群的機會。計算公式是:產品的安全風險=產品本身的缺陷×產品接觸人群的機會。通過公式可知,即使產品本身存在的潛在缺陷很微小,但如果產品在市場上銷量巨大,產品本身很微小的缺陷也就被放大了。因此,其風險依然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2.2風險衡量
運用定量分析法對特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范圍及程度進行估計與度量。
2.3風險控制
根據風險管理目標,選擇恰當風險管理工具,優化組合,規避、轉移、降低風險。
2.4實施風險管理
協調配合使用各種風險管理工具,不斷反饋、檢查、調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標。常見的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進行風險轉移:通過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方式將風險轉移至其他企業,也可以通過和專業風險管理公司合作,及時充分地了解供應鏈的信息。在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相對封閉,造成鏈上企業對需求信息的曲解沿著下游向上游逐級放大。實踐中,供應鏈生產源頭和終點需求之間總會存在時間上的延遲,這種延遲導致反饋誤解。由于供應鏈上的企業大多數依據相鄰企業的需求進行決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員的信息,造成這種曲解從一點微小差異最終傳遞到源頭時出現不可思議的放大。因此,如何得到準確及時的信息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因素。
2)優化合作伙伴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慮伙伴的合作成本與敏捷性,通過加強伙伴間的溝通和理解使鏈上的伙伴堅持并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3)建立企業成員間的信任和監督機制,增加供應鏈透明度:企業成員間的信任是供應鏈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沒有監督的信任卻是形成供應鏈風險的最佳土壤。因此,通過專業風險管理公司的參與,可以建立并完善企業成員間的信任和監督機制,以降低供應鏈結構成本,減少內部交易成本,促使伙伴成員以誠實、靈活的方式相互協調彼此的合作態度和行為,并使供應鏈管理層通過不同渠道驗證信息的客觀性,得到清晰和沒有失真的信息。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項目管理;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多木桶模型
中圖分類號:TU721文獻標志碼:A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Multibarrel ModelDONG Xiaolin1,2, ZHAO Jiahong1,2, ZHAO Lijuan2, WU Yang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1, Shaanxi, China; 2.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six major risk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ncluding engineering risk, environmental risk, ecological risk, economic risk, safety risk and social risk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the six risk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were analyzed. The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constructed and analyzed with multibarrel model. Taking a project in a city subway lin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composed of six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social stability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work, and maximize the social ut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multibarrel model
0引言
建設項目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必要需求,但一些建設項目存在規劃、建設和使用的不科學、不規范,以及一些工作的失誤,導致各種風險事故時有發生。2014年廣東茂名PX項目事件[1]、2015年天津濱海新區“8?12”塘沽爆炸事故、2016年江西豐城發電廠“11?24”冷卻塔施工重大事故[2],都造成了很大損失,導致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不穩定。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了《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加大了對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要求,但項目風險評估與管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方法和做法還在探索研究中。建立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頌逑擔可使建設項目風險管理具有可行性和規范性,從而推進建設項目科學決策及其風險管控相關工作。
1風險管理目標分析
建設項目風險管理是指在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內對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的識別、分析、評估、應對和管控,以保證項目順利進行并實現項目風險管理目標的綜合協調和優化。明確項目風險管理的目標,確定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大的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標是風險管理的基礎[3]。建設項目各風險管理目標是相互聯系、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一種風險管理目標的疏忽將導致總體管理目標水平的下降。
1.1多木桶模型內涵分析
木桶模型核心思想是長短不一的數塊木板制成的木桶其容水量的大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木桶模型可以說明單個風險管理目標內部構成與該目標的相關性,也可以說明單個風險管理目標與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總體的相關性[4]。多木桶模型即一個大木桶是由多個小木桶作為“桶片”組合而成,即形成“桶中桶”的結構。單木桶并不能說明多個目標的內部構成、多個目標之間的聯系及其與目標體系之間的關系,而“桶中桶”的多木桶模型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完整地評價各風險管理目標對項目風險整體管理水平的貢獻和影響。在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中,多木桶模型被解釋為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整體管理水平取決于單個風險管理水平最差的部分,而單個風險管理的水平取決于單個風險管理內部構成中水平最差的部分。
1.2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
建設項目在全壽命周期內會面臨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每一種風險因素都有著各自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目標。本文研究提出建設項目6種主要的風險,即工程風險、環境風險、生態風險、經濟風險、安全風險和社會風險。分析確定6種風險管理目標是構建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基礎。
1.2.1工程風險管理目標
工程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量化,合理地使用多種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對項目工程活動中各階段可能存在的各種工程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如技術、質量、進度、成本等,進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工程風險因素,使工程活動中各階段的預期目標和期望效果順利實現[5]。
1.2.2環境風險管理目標
項目的活動使得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并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產生各種損害[6]。環境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建設項目全過程各階段內,依據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按照相關的法規,對項目自身及周邊區域環境質量進行保護和改善,控制和減少由項目活動產生的各種有害物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項目綠色施工、綠色運營,建設綠色工程。
1.2.3生態風險管理目標
項目的活動可能對相關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功能造成損害或影響,危及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健康。生態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建設項目的全過程各階段對涉及的生態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防范和控制,對涉及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避免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生態系統的安全,實現項目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2.4經濟風險管理目標
宏觀與微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均會對項目造成經濟影響,有時這種影響是嚴重的。經濟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建設項目全過程經濟活動中,根據對項目經濟風險的評價結果,對項目的投入資金、生產資金和經營資金等進行有效的組織、安全的使用、合理的調整、科學的管控,減少或消除影響項目正常運轉的不確定性經濟風險因素,使項目全過程的經濟目標順利實現。
1.2.5安全風險管理目標
安全風險對建設項目本身的建設和運營活動以及相關區域和事項的安全都是很大的破壞隱患。安全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安全風險的識別、量化,對建設項目全過程各階段安全生產的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環境以及非勞動對象等進行安全管控,減少或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78],構成人、物、環境相協調的安全狀態,以保證項目安全和社會穩定。
1.2.6社會風險管理目標
社會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建設項目全過程各階段內,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對建設項目存在的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的風險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管控,減少或消除因項目的選址、征地拆遷、工程建設、投入使用等活動的不當進行造成的社會秩序混亂、社會不穩定等社會問題,促進項目與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工程風險、環境風險、生態風險、經濟風險、安全風險、社會風險是項目本身產生的直接風險。直接風險的發生不但會對項目自身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項目所在區域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科學、合理地對6種風險進行綜合管控,建立完善的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對建設項目的順利建設和使用、保證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構建
在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中,6種風險管理目標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既有自身的獨立性,又有彼此間的相關性。由于每個目標的內部構成不同,因此要分層次構建建設項目多木桶模型風險管理目標體系。
2.1各風險管理目標間的關系分析
建設項目6種風險管理目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管理目標的變化會引起其他管理目標的變化。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必須保證各目標結構關系的均衡性和合理性[9]。6種風險管理目標的要求各有側重,在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中各具特點和針對性。
工程是建設項目的主要實體,工程出現風險或產生風險事故,不但對項目自身造成損失,也是導致項目其他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確定工程風險管理目標是基礎。建設項目的環保、綠色是開展各項工程項目建設和使用的基本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把工程項目建設和使用的環保、綠色作為強制性要求列入法規,環境風險管理目標是重要的剛性約束。工程項目的建設和使用以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根本目標。項目應積極開展生態風險管理,營造自身與外部的良好生態環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生態風險管理目標是根本。經濟是建設項目的必備重要條件,也是一大制約因素,項目的資金籌措、管理與使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C著項目的順利進行,保證著項目的正常建設和使用。項目經濟出現風險將使其失去支撐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經濟風險管理目標是重要條件。建設項目建設和使用的安全性要求是關乎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關鍵,是保障項目各項工作順利、有序進行的關鍵。特別是項目安全風險的產生對人身安全是最大的威脅和損失,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安全風險管理目標是關鍵。建設項目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視建設項目社會風險并認真做好相關工作,把項目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是項目社會風險管理目標保障的主要體現。
建設項目6種風險管理目標考慮了對建設項目風險的管控與規避的綜合要求,風險管理目標的集成化管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在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中,項目的工程、經濟、安全風險方面相關要求較為完善,一直是建設項目管理關注的重點,有關的法規、標準、規程比較完備,管控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環境和生態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已有20多年,其風險管理內容、方法和制度建設還在逐步完善,管控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對建設項目社會風險的管理雖有著20多年的探索實踐,但是近幾年才得到重視,其管理內容、方法和制度建設尚不完善,落實效果有不確定性。建設項目6種風險管理目標相輔相成,將6種風險管理目標有機聯合起來進行管理控制,可實現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集成化綜合最優[10],構建出一個科學、規范的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如圖1所示。
2.2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多木桶模型
根據建設項目6種風險管理目標的關系及其內部構成,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桶中桶”模型如圖2所示。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工程、環境、生態、經濟、安全、社會6種風險管理目標都有自己的內部指標,構成單目標管理小桶。6種風險管理單目標小桶與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大桶構成了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桶中桶”多木桶模型,6種風險管理單目標小桶也成為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大桶的桶片。6種風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6種風險的管理也不能只考慮單一風險管理目標,任一管理工作實施存在問題或缺失,都可能波及甚至影響到其他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使建設項目的正常建設和使用受到影響,甚至發生風險,產生損失。6種風險管理目標在風險管理“桶中桶”多木桶模型中的重要性相同,強調任一單一風險管理目標都是片面的。
建設項目6種風險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制約于建設項目。因此,在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中確定各單一風險管理目標的概念和評價內容時,除落實各單一風險的管理要求外,還要高度重視各單一風險管理目標間的重要關聯性及其相互之間產生的直接作用。在這個前提下,才可以說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這一大木桶的容水量取決于6種單一風險管理目標小木桶容水量最小的木桶,而每個小木桶的容水量取決于單個風險管理目標的內部構成指標最差的部分。
桶底、桶片和桶箍都是多木桶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各小木桶和大桶的整體穩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木桶模型運轉是否順利,需穩固的桶底、密合的桶間距以及緊固的桶箍作保障。
桶底的穩固保障作用體現在建設項目參與的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體現在是否能保證項目具有足夠的抵御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
桶間的密合保障作用體現在建設項目6種風險管理目標間無縫緊扣、相互作用、密切聯系,以及6種風險管理目標的協同管理和控制。
桶箍的緊固保障作用體現在工程項目管理和項目風險管理的相關法規、規范標準、技術規程和工作程序等要求的遵守。
加強建設項目自身管理的同時,構建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學性的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配合相應的法規、制度,實施行政、技術、經濟和監督保障等措施,實現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桶中桶”多木桶模型的良好運轉。
2.3差異性和重要性分析
2.3.1差異性分析
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具有內容的相對全面性,也具有應用的普遍性。然而建設項目種類繁多,性質特點不盡相同,同時各建設項目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條件也存在區別,這就形成了建設項目風險管理中的差異性[11]。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對建設項目風險管理要突出針對性。在具體的應用分析中要結合建設項目的特點和所處地域條件,對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進行充實和完善,使項目風險管理體系具有良好的完備性[12],從而更加符合所分析的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實際。
2.3.2重要性分析
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實行,使各管理目標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和協同性。對于建設項目風險管理而言,任何一種風險的管理水平對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綜合水平都起著重要作用。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可充分進行各風險管理目標間的信息交流,綜合決策,提高管理與防范水平。過度重視某管理目標而忽視其他管理目標會產生決策的盲目性[13]。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科學應用同樣是重要的,可以保證建設項目的實施達到各項標準,實現風險綜合管理的最優化。3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應用
3.1工程概況
某市地鐵一號線一期工程是跨越該市中心區的一條東西向軌道交通骨干線路,全部為地下線,2009年全線開工建設,2013年建成試運營。施工過程全線設車站19座(5座換乘站),地鐵站點主要分布在主干道的交叉口節點上。
3.2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應用
該地鐵工程項目分析了工程風險、環境風險、生態風險、經濟風險、安全風險、社會風險6種風險,并做了相應的風險管理工作,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基本形成。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在該地鐵工程項目中分析應用的基本情況見表1。
Tab.1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System for Subway Engineering in a City風險管理種類重視程度風險管理目標的主要依據應用情況工程風險管理重視《地鐵設計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計量規范》、《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設風險管理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較好落實環境風險管理比較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地下鐵道車站站臺噪聲限值》、《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基本落實生態風險管理比較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基本落實經濟風險管理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法》、《城市公共交通經濟技術指標計算方法――地鐵》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較好落實安全風險管理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地鐵運營安全評價標準》、《國家處置城市地鐵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較好落實社會風險管理相對重視《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篇章和評估報告編制大綱(試行)通知》等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條例、技術規范和行業標準。部分落實實較好;環境和生態2種風險管理基本落實;社會風險管理部分落實。分析可知:該地鐵工程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工作和管理目標實現的具體情況與圖1分析是對應的。分析認為:項目環境、生B、社會風險可能成為該建設項目風險管理多木桶模型中的短板。因此,對于一些可能產生的風險或薄弱環節,該項目加強了相關工作,如針對環境風險和生態風險的管理目標,設立了環保部門進行環保監理[14];針對社會風險管理目標,對項目沿線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居民進行了社會穩定風險評價的相關調查,針對施工區域路段擁堵對居民出行帶來的阻隔影響,及涉及拆遷安置等工作采取了相應措施。同時,該項目重視各風險管理目標間的關聯性和管理的系統性,認識到6種風險協同管理的重要性。該項目在重視工程風險、經濟風險和安全風險管理目標的同時,也為環境風險、生態風險和社會風險管理目標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實踐經驗。該項目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斷總結經驗,查補弱項,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4結語
(1)在分析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項目存在工程風險、環境風險、生態風險、經濟風險、安全風險和社會風險6種風險,提出了各類風險的管理目標,分析了各類風險管理目標之間的關系。
(2)構建了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桶中桶”多木桶模型,分析了基于多木桶模型的風險管理目標體系的重要性和保障措施,分析了“桶底”、“桶間距”及“桶箍”對實現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正常運轉的保障作用。
(3)多木桶模型建設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在某市地鐵工程進行了應用,所構建的風險管理目標體系是行之有效的。參考文獻:
References:[1]盧文剛,黃小珍.的政府應急管理――以廣東茂名PX項目事件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4(7):178185.
LU Wengang,HUANG Xiaozhen.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Group Events:A Case Study of Maoming PX Project in Guangdong[J].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14(7):178185.
[2]劉照普.江西豐城發電廠事故調查[J].中國經濟周刊,2016(47):3841.
LIU Zhaopu.Accident Investigation of Fengcheng Power Plant in Jiangxi[J].China Economic Weekly,2016(47):3841.
[3]張詠梅,陳芳.現代工程項目管理目標體系的構建[J].華東經濟管理,2008,22(6):8284.
ZHANG Yongmei,CHEN Fang.A Study on Modern Engineering Project Target System Establishment[J].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08,22(6):8284.
[4]巫建文,王濤,徐凌魁,等.基于多木桶模型的信息安全量化評估方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1,28(5):19141917,1928.
WU Jianwen,WANG Tao,XU Lingkui,et al.Assessment Metho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Based on Multiple Cask Model[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11,28(5):19141917,1928.
[5]何江波.工程風險的原因及其規避機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26(2):6267.
HE Jiangbo.On the Cause and the Normative Circumvention of the Engineering Risk[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10,26(2):6267.
[6]董小林.當代中國環境社會學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DONG Xiaolin.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0.
[7]王夢恕,張成平.城市地下工程建設的事故分析及控制對策[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8,25(2):16.
WANG Mengshu,ZHANG Chengping.Analysis of Accident Induced by Urban Underground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08,25(2):16.
[8]QIAN Q H,LIN P.Safety Risk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in China:Progress,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6,8(4):423442.
[9]曹小琳,韓冰.工程項目管理目標系統的建立與控制[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7):107110,114.
CAO Xiaolin,HAN Bing.Establishment and Control of the Objective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25(7):107110,114.
[10]尹貽林,張傳棟.大型建設項目集成風險管理的實現模式探討[J].建筑經濟,2006(3):3740.
YIN Yilin,ZHANG Chuandong.Implementation Mode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Large 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J].Construction Economy,2006(3):3740.
[11]馬西娜,趙敬源,魚曉惠.綠色生態城區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16,33(3):116126.
MA Xina,ZHAO Jingyuan,YU Xiaohui.Research on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city Area[J].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16,33(3):116126.
[12]汪云峰,白慶華,周曉莉.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標準體系框架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11):8489.
WANG Yunfeng,BAI Qinghua,ZHOU Xiaoli.Study on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Model of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17(11):8489.
[13]鄭瑞強,施國慶.西部水電移民動態協同風險管理模式設計[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4):16.
關鍵詞 盈余管理 審計風險 利潤操縱
盈余管理是一個對會計信息進行合法加工的過程,因為它是在遵守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對企業的盈余進行的管理。管理當局既然要進行盈余管理,必定也是有所圖才會實施盈余管理,相應可能也會采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來操縱盈余,審計人員對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動機及具體方法做一番了解與分析,從而確定該企業的會計報告含有重大錯報漏報的可能性并給予正確評估,并相應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也是很有幫助的。
1 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及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首先,委托——關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是產生盈余管理的前提條件之一。一方面如果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對信息的了解與掌握是相同的,那么管理當局即使有動機,通常也不會進行盈余管理,因為信息使用者很容易發現和識別這種行為。在現實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是普遍存在的,這正好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煙幕”。另一方面,審計也是為了適應受托責任的產生而出現的為審查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獨立第三者身份進行鑒證的需求而產生的。從這一點上來看,盈余管理和審計都是以委托關系所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為其產生的前提條件的。但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實施主體為管理當局,他們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而審計主要是受所有者的委托對財務報告質量發表意見的過程,實施的主體是審計師,而且一般是對財務報告的使用者負責,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基本準則》第四條規定:“獨立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
其次,除了由委托——關系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外,如果進行盈余管理不能為進行盈余管理的當事人帶來利益而只有風險時,對于當事人來說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事實上也就不會存在盈余管理了,而且經濟利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所以筆者認為經濟利益的刺激對于盈余管理的產生也是至關重要的。委托關系和人的趨利性所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使得人們對審計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審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管理當局的自利因素來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保證審計質量。
第三,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的不完善、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導致了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如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確認基礎,它雖然很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在確認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為因素,需要進行大量的判斷和估計,如費用的預提和攤銷,這一特點為管理當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又如穩健性原則只是對確認可能的費用、損失、收入、利得的一種原則性規定,缺少具體的剛性標準,因此它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往往建立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基礎之上,存在著較強的主觀隨意性,穩健性原則的使用為企業收益平均化和提取秘密準備金提供了便利。這樣的例子很多,這種本來就不是需要嚴格遵守而帶有主觀判斷的會計理論、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使管理當局很容易將經濟狀況進行歪曲,而且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真實的財務報告可供批露。這種不嚴格的會計理論、方法和政策在遇到未來情況不確定時,可能增大審計師與客戶發生摩擦的可能性,而嚴格規定的方法可以為審計師們提供一個方便的避難所。
綜上所述,委托——關系的存在是為管理當局謀取私利提供了可能,正是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成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動機,也使得所有者對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審計提供了必要性,從這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委托——關系是盈余管理和審計二者產生的共同基礎。
2 盈余管理的具體動因與審計風險
2.1 管理當局薪酬計劃動因
幾乎所有的美國企業都制定了與報告的盈余數字掛鉤的經理報酬計劃,結果導致了經理們自然有動機提高報告收益分配——因為越高的利潤意味著更多的分紅。但是經理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有時會使實際的經濟狀況不盡如人意,而高明的經理人不會濫用利潤操縱的手法,他們為了實現“可持續經營權”,會采用一些比較合法而隱蔽的手段,如利用會計政策的靈活性將收益在各年度間隨意遞延或提前,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正好適應了這種需求。如Healy關于為了獎金而操縱利潤的研究中,就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管理人員的薪酬計劃中,一般都包括有相應的盈利上限和薪酬上限、盈利下限和薪酬下限,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超過與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上限時,管理人員會盡量壓低利潤,將多余的利潤向后遞延為以后利潤不足年份儲存盈余;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低于與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下限時,管理人員會盡量壓低利潤,盡量將費用計入這一年,“Take a bath”(沖涼),以便下一年輕裝上陣;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界于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下限與上限之間時,管理人員會盡量提高利潤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從這一個實證研究的結論中可以看出,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管理當局都是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的,審計人員在評估審計風險時應考慮到管理當局的薪酬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引導他們進行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比如在我國的眾多企業中,經理人的薪酬計劃與企業盈余的聯系便不是十分緊密,審計人員在評估這一部分審計風險時可以適當降低風險防范度;而對于聯系緊密的企業,就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防范。
2.2 規避負債契約限制動因
債權人在借出資金時,往往會與企業簽訂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資產負債率、負債權益比率、營運資金的保持等等的限制。Sweeney在1994年選取了1980~1989年間第一次出現負債契約違約的130家企業研究樣本,對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后發現,在負債契約中,最易違反的是凈財富(net work)和營運資本(working capital)限制條款,當企業管理當局擁有會計選擇的靈活性和將承受違約成本時,他就越有可能做出調增收益的會計變更,以免受有關負債契約條款的限制。如在新的會計準則出臺時,面臨違約的企業會盡早采用那些能調增收益的會計方法,而推遲使用會減少收益的會計方法。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可以通過分析債務合同中的限制條款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審計風險。
2.3 政治成本動因
政治成本動因假設中指“其他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越有可能選擇那些將當期盈余遞延到下期的會計程序。”在國外,政治成本動因一般包括行業監管動機和反托拉斯監管動機。一些戰略型企業、特大型企業壟斷性企業在其報告的盈利較高時,會受到大眾和政府的關注,政府迫于壓力,往往會對其開征新稅、增加管制或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樣盈利高的企業往往會面臨更高的政治成本,相應也會有更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以躲開公眾和政府的關注。而且在我國,因為對大型企業的管理人員業績的評價體制使得管理者基于政治動因進行盈余管理的欲望更為強烈,而對上市企業進行行業監管的部門主要是中國證監會,我國上市企業的行業監管動機尤其明顯,但其表現形式與西方國家恰好相反。我國企業應對行業監管的動機主要是設法增加報告期的利潤以達到證券監管業的要求。我國證券市場上“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績差”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3 盈余管理的常見方法與審計風險
3.1 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
會計準則一般存在多種備選方案,不同的備選方案會造成不同的會計期末利潤。而在計算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時,需要大量的假設和估計,其結果也只能是近似的“精確”。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更好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可以選擇和變動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這就為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曾報導的美國通用企業變更其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的事件:通過將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原來的10年延長到11年,使其每年的利潤增加了20億美元,這就是一個通過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的典型例證。對待這樣的會計處理方式,審計人員要分析其變更理由是否充分,如果變更不合理,應該提請管理當局使用以前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管理當局不予合作時,應在出具的審計意見中進行表達,如果其變更合理,該變更及其影響都要在財務報告中予以說明披露。
3.2 對應計項目確認方法的選擇和對費用遞延方法的選擇
隨著現代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應計項目的確認增加了困難,也產生了更大的彈性。由于應計項目是企業利潤的調整項目,企業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過調整應計項目,尤其是應收應付款項、存貨等流動性較強的應計項目實現,。如可以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提高利潤,也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來調低利潤。這種方法應用很普遍,因為它相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而言較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反倒是一個隱藏較深的“陷阱”,容易使審計人員忽視它。
3.3 改變交易時間和創建交易
比如企業為了提高報告收益,可以推遲固定資產的購入以減少折舊費用;或是在年中大量賒銷以增加銷售收入;或是年終超負荷接受訂單,盡可能地多發貨物;向顧客提供特殊的信用條件以盡可能地提前實現銷售收入等方法。大型企業通常可以采取更高明、更隱蔽的方法,如資產的出售或注銷,企業的收購或重組,分企業的開業時間來控制開辦費的確認時間等方式來對企業進行盈余管理。
3.4 關聯方交易
關聯方之間由于控制關系,往往以不公平的價格進行交易,成為盈余管理的又一種有效途徑。有時企業通過秘密控制某個企業進行關聯交易進行盈余轉移,而該企業在法律上并不具備成為其子企業的條件,因而不必納入合并報告,此時隱蔽性就更深。通過關聯方交易,企業可以對企業進行大量的盈余管理,造成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審計人員對關聯方的關注可以大大降低審計風險。
4 對盈余管理的認識與審計風險防范
首先,審計人員應該對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如查閱企業的債務契約合同、經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種文件增加對企業的了解,評定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如果動機十分充分,則審計人員就應該評估為高風險審計,制定有效的審計程序;反之,就可以實施較為簡單的審計程序。對盈余管理的分析將對降低審計風險和恰當的審計程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對于會計理論、會計方法的不完善以及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筆者認為會計理論界的學者專家應深入對會計理論的完善。而對于會計政策的選擇,應該制定嚴格的會計準則,并且強制對會計準則的執行,減少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三,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只有審計人員能夠超然獨立于被審單位的經濟壓力之外,審計才能做到客觀公正,確保審計質量。而我國的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會計師事務所小而分散,從經濟上常常難以擺脫被審單位的依賴,有的甚至達到一家企業的審計收費占到整個事務所收入的很大部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審計人員查出盈余管理內容很大,可能也會屈從于企業的管理當局。筆者認為,我國應加大審計事務所的進入門檻,盡量培育出能在經濟上獨立,并能抵御風險的審計事務所。
參考文獻
1 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關鍵詞:煤礦;風險;管理;控制;調度
中圖分類號:TD77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由于煤礦開采大多屬于地下作業,生產環境惡劣,生產過程復雜,受到瓦斯、煤塵、水災、火災和冒頂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致使煤礦生產安全問題較其他行業更為重要、更為復雜、更難解決。當前的煤礦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技術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的實時性和動態性不足、靜態孤立地開展安全管理工作等諸多問題,都屬于煤礦生產中的風險管理問題。
淄博礦業集團公司葛亭煤礦屬于技術裝備條件較好、安全管理水平較高的國有重點煤礦,但是在煤礦生產和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應研究并實施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有效的管理技術手段,辨識和控制煤礦生產過程中潛伏的危險因素,從而消除或減輕事故的風險,防止其可能造成的災害。
1 風險及煤礦事故風險
風險是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潛在條件,包括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后果的組合。不但涉及人身及社會財產的安危,昭示著事故、災害等壞兆頭的存在,還特別表征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通常用風險率來表示風險的大小。其風險率的定義如下:
R=P?C(1)
式中R-風險率;P-事故的發生概率,可以用事故的頻率來代替;C-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可以是人身傷害,如死亡、損失工作日等,也可以是財產損失,如損失金額等。
從系統安全的角度出發,風險是系統危險影響因素的函數,即風險可表達為如下的形式:
R=f(R1,R2,R3,R4,R5)(2)
其中,R1-人的因素,R2-物質、設備因素,R3-環境因素,R4-管理因素,R5-其它因素。
這一風險函數是對風險的一種概括性的描述。由此可知,風險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過主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對人、物、環境和管理等風險因素進行管理和控制,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煤礦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可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1],靜態風險即為危險源,動態風險包括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此處統稱為事故隱患。對于靜態風險的分析主要采用經驗分析法、安全檢查表法和理論分析預測法等方法,一般均會采取屏蔽、隔離等方式予以控制,如無動態風險出現,靜態風險本身一般不會單獨導致事故;而動態風險即事故隱患的分析主要采用經驗判別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法等方法,對其進行動態監控,隨時發現并消滅隱患。煤礦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與控制工作,就是要消除和控制各類煤礦事故風險。其中,動態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是其重點內容。
2 煤礦風險管理的流程與特點
煤礦風險管理是在事故發生前,通過對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源和事故隱患辨識,判別危險源和事故隱患產生風險的大小,對危險源和事故隱患進行監測、監控和預警,采取科學有效的安全技術措施消除和控制風險,杜絕煤礦事故的發生。
2.1 煤礦風險管理的主要特點
2.1.1 全過程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貫穿煤礦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對于各生產環節的不確定因素,都必須進行風險的研究與預測、過程控制以及風險評價。
2.1.2 全部風險的管理
在識別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災風險因子時,還要充分考慮人員、機器設備、環境和管理的風險,并將所有風險作為管理對象。
2.1.3 全方位的管理
從各方面對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采用的對策措施必須考慮綜合手段,從設備、經濟、組織、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確定解決方法。
2.1.4 全面有效的組織措施
與煤礦企業風險管理相關聯的主體部門應落實專門機構、專人負責煤礦的風險管理,并賦予相應的職責、權限和資源,將風險管理作為各層次管理人員的任務之一。
2.2 風險管理流程
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動態的過程,主要包括建立風險管理目標、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風險處理等幾個基本步驟,其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風險管理流程示意圖
(1)確定風險管理目標,包括損失前目標和損失后目標。損失前避免或減少由于各種風險因素引發損失的幾率,損失后盡快恢復到損失前的狀態。
(2)風險分析是指分析企業面臨的和潛在的風險,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煤礦企業的風險分析是對煤礦企業各部門或各系統的工作活動和任務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識別,識別對系統目標有危害或威脅的潛在危險源和事故隱患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確定其等級、數量、規模及其潛在的后果,從而確定是否要采取風險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的程度。
(3)風險控制就是選擇以及優化組合風險管理技術,防止風險發生以及減少風險發生帶來的損失,以達到風險管理目標的過程,一般包括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風險管理決策兩個步驟。風險管理決策就是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通過風險管理技術的優化組合,選擇投資少,安全保障大的方案的過程。
(4)風險處理是指風險管理計劃的實施和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安全生產方針的貫徹、目標和指標的實現、重大風險的控制、員工安全生產意識與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機制的建立等情況,明確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是否適應風險管理的需要,資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產風險管理計劃是否有效并得到實施。將成功的部分保留下來予以發揚,形成后續安全生產活動的準則;將出現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進,對煤礦企業風險進行全系統、全過程審計監督,以確保規范性和有效反饋;從而形成一個全面、動態、完善、循環的風險管理流程。
3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及其應用
綜合煤礦風險管理的上述特點和葛亭煤礦的實際情況,研究提出了煤礦風險管理的整套方法體系,并應用在葛亭煤礦的日常事故預防工作中。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如圖2所示,主要從日常風險管理和安全生產調度管理兩方面來展開,同時結合配套軟件系統--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來進行。
圖2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示意圖
3.1 日常風險管理
日常風險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檢查信息管理、危險源管理、事故隱患管理和帶班人員管理等四個方面。煤礦生產過程中風險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人工采集的方式,由專職安全工作人員、安全監察人員、安全管理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利用安全檢查表來完成風險信息的發現和收集工作;同時,有條件時可以利用專用設備或監測系統,自動采集風險信息。對發現的風險信息做好記錄并及時處理,同時將每天的風險信息輸入計算機并自動上傳到煤礦局域網(服務器),在局域網上實現風險管理和預警控制。
3.2 安全生產調度管理
安全生產調度管理主要指每天的安全生產調度會議的召開、記錄和指令傳達等工作[3]。調度會議主要包括礦安全辦公會,圓班會和班前班后會等形式。安全辦公會和圓班會都是每月定期舉行一次,班前班后會則每班次都要舉行。
在安全生產調度會議上,利用煤礦風險管理和預警控制系統,將所發現的日常風險信息通過投影儀顯示在大屏幕上,由參加會議的礦領導和有關單位負責人對所存在的重大風險信息進行逐一分析、討論并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同時,將安全調度會議內容、決策指令等信息在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的網站上,便于各有關單位按要求開展安全工作,實現動態風險管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3 信息化、網絡化風險管理
如上所述,煤礦風險管理工作在其配套軟件系統(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的支持下進行,軟件系統在計算機局域網上運行。由此,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傳輸煤礦風險信息,實現日常的風險管理和安全生產調度。
礦長、生產副礦長、安監處長等主要安全管理人員,利用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在網上查詢、分析近期安全狀況后,可以通過局域網準確、快速地安全指令信息;各科室、各工區則可以通過局域網快速、準確地接受安全指令信息,使安全指令的運行渠道更加科學、快捷。同時,還可以實時地將礦上有關安全工作的通報發送給相關單位或人員,以便全礦有關人員及時掌握本礦安全工作狀況,按照統一部署做好安全工作;也可以將有關安全法規文件在局域網上,以便全礦有關人員盡快熟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依法處理安全工作的各項事務。
3.4 煤礦風險管理效果分析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在葛亭煤礦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1 提高了事故隱患的發現和處理效率,提高了安全決策水平,促進了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本方法的實施,增強了有關管理人員、有關單位處理事故隱患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使事故隱患的發現和處理效率明顯提高;應用該項目研究成果,在計算機網絡的支持下,在準確掌握事故風險程度的基礎上開展安全決策和安全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也極大地促進了安全決策水平的提高。
3.4.2 降低了事故發生概率,促進了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
實施風險管理方法,提高了安全生產水平,降低了事故發生率,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事故的發生。到2009年9月30日,全礦無死亡事故安全生產天數已達2142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安全生產成績。
所以,煤礦風險管理方法的實施,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4 結論
在煤礦企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是煤礦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煤礦安全工作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有益嘗試,對于保證煤礦安全生產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的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科學實用、配套齊全,適于在煤礦企業應用,并可望在其推廣應用中取得廣泛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曹慶貴.企業風險管理與監控預警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6.
[2]張鈺丹,魏曉平,宋學鋒.煤礦企業安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8(10):68-70.
[3]張迎九.淺談煤礦生產調度工作的重要性[J].同煤科技,2008(2):48-52.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信息甄別;風險管理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04-0014-03
中圖分類號:F830.41
文獻標識碼:A
一、供應鏈融資的運行結構
供應鏈融資是銀行通過考察中小企業在供應鏈的地位,依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之間的穩固關系和貿易的真實性而給予中小企業適當額度貸款的行為,從而有效解決銀行貸款時遇到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的一種融資模式。
(一)以核心企業為基礎的供應鏈準入體系
供應鏈融資的準入問題首先是供應鏈的建立與準入,而供應鏈的建立與準入依賴于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培育。一方面,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中物流和資金流的樞紐,衍生出集中信息平臺的作用。核心企業作為信息“集散中心”,其與銀行的高度配合,為銀行的貸前和貸后提供了關鍵性的信貸決策依據。供應鏈融資以企業間的真實交易背景為基礎,通過來自核心企業的綜合信息和供應鏈成員的交互信息,如商業信用記錄、交易規模、交易條件以及結算方式等,銀行即可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經營狀況、資信、盈利能力等作出基本判斷。由于供應鏈中小企業都是依托大企業展開生產和貿易活動,其應收賬款乃至存貨價值的實現主要取決于大企業的信用水平,因此,面向中小企業的供應鏈融資產品的風險程度將降低到和大企業貸款接近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進行嚴格管理,進入供應鏈后,雙方保持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中小企業勢必維護在自身供應鏈中的地位,這種聲譽機制減少中小企業信貸的道德風險。
(二)業務操作平臺
供應鏈融資強調從行業研究平臺、流程設計平臺、具體業務操作平臺和信息平臺四個平臺多層面展開對銀企之間非對稱信息的層層防范。供應鏈融資的行業研究從宏觀上隔離非對稱信息,對信息真實性不能獲取或者很難獲取的授信行業及授信對象進行排除;流程設計有助于剝離、規避在操作中不能有效跟蹤及控制信息流的風險。具體業務操作環節從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控制的角度,在合法性、合規性上準確堵截各種非對稱信息。而一個高效運行的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合理分配并調度整個供應鏈的采購、生產、物流、銷售、資金結算等工作,為銀行融資服務提供一系定的介入時點。
(三)動產擔保物權
傳統融資方式一般以不動產作為信用支持,因為流動資產在形態和規模上隨著企業經營活動而不斷變化,造成銀行難以對其有效控制。利用流動資產提供的信用支持為供應鏈中小企業成員解決融資需求,是供應鏈融資的基本出發點。在供應鏈融資中,一方面由于多數中小企業主體信用評級無法達到融資標準,銀行多采用資產支持的方式將授信風險與企業主體的信用隔離,而中小企業流動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占很大比重。另一方面,由于供應鏈交易過程集成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而且這種集成相對封閉,這為銀行監控提供了條件。供應鏈中每筆交易都有對應的物流與資金流,可以利用它們作為資產支持手段,如貨物質押、應收賬款受讓等。供應鏈客戶關系比較固定,物流和資金流的起點和終點相對穩定,便于銀行采取監控手段。資金流和物流控制使風險監控直接滲透到企業的經營,有利于實施風險的動態把握,實現對主體風險的隔離。
(四)銀行風險管理
1 雙重信用體系。供應鏈融資的準入問題首先是供應鏈的準入,申請融資的供應鏈成員企業已經接受核心企業對供應鏈成員準入標準的檢驗。在此基礎上,銀行會進一步要求核心企業推薦成員中的優質客戶作為受信備選人。銀行將運用信貸評級手段對備選人進行評估。同樣,貸后受信人將同時接受交易信用與融資信用的制度化跟蹤,未滿足任何一個信用體系評價標準的受信人,將面臨退出供應鏈和信貸市場的風險。
2 物流控制。以UPS資本為代表的一批金融物流混業經營企業,其商業模式的成功證明了金融業與物流業在面對供應鏈貿易背景的視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價值契合點。企業對物流服務商的要求已經從最初的物流服務需求,擴展到預付款、結算等金融服務需求。供應鏈融資的產品運用很多涉及物流控制,而物流企業恰恰控制著客戶的有效資產,物流企業往往充當了銀行人的角色,監管信貸的支持性資產,并就企業的經營活動向銀行提供預警。
3 風險預警信號。供應鏈融資面對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客戶,由于抗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較弱,中小企業從出現經營危機到最終倒閉的周期也很短,銀行對授信業務的及時預警顯得非常重要。供應鏈融資的單筆期限按照物流變現和資金流回收的預計期限核定,所以一旦客戶或其交易對手的經營行為出現異常,會立刻導致授信的逾期或墊款。如在應收賬款融資中,應收賬款回收一旦超過預計付款的期限,不良現象立刻暴露。
二、供應鏈融資和傳統銀行信貸的比較
在傳統模式下,銀行與供應鏈成員之間是一對一的關系(圖1所示)。在該模式下,鏈條上的企業均單獨向銀行貸款。核心企業因其規模大、抵押資產多等原因,成為眾多銀行爭搶的優質客戶,其貸款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而供應商與分銷商等中小配套企業由于缺乏抵押和擔保、財務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統風險高等原因,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且其即使能夠獲得貸款,貸款成本也較高。
供應鏈融資模式中,銀行面對的不再是單一的企業,而是整條供應鏈上的企業(見圖2)。供應鏈融資是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針對它的上下游企業而開展的金融服務,供應鏈融資使整根鏈條形成了一個閉環模式,銀行能夠準確掌握各個環節上企業的信息。銀行通過核心企業的優質信譽,為它的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務,以避免風險。而企業通過銀行的幫助,也能夠做到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
三、供應鏈融資下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一)供應鏈融資豐富中小企業傳遞信號的工具
首先,供應鏈融資以企業間的真實交易背景為基礎,通過來自核心企業的綜合信息和供應鏈成員的交互信息,如商業信用記錄、企業的貿易背景、經營動態、財務狀況等,銀行即可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信用風險做出基本判斷,為銀行的貸前和貸后提供了關鍵性的信貸決策依據。其次,金融業與物流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契合點,物流企業在提供物流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很便捷地掌握供應鏈上生產者、銷售者的詳細信息,由此充當銀行人角色,監管信貸的支持性資產,并就企業的經營活動向銀行提供預警。再次,供應鏈融資環境下,中小企業具有豐富的信號來顯示自己的質量,如支持性資產、供
應鏈準入體系等。最后銀行借此掌握豐富的甄別企業質量的“硬信息”,供應鏈中每筆交易都有對應的物流與資金流,銀行可以將其作為資產支持手段,如貨物質押、應收賬款受讓等。
(二)“價值鏈”及其衍生的“信譽鏈”有效防止企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道德風險
供應鏈融資是核心企業與銀行間達成的一種面向供應鏈所有成員企業的系統性融資安排。核心企業為了整個融資鏈上的信譽,將擔負起監督中小企業信息質量的責任。供應鏈融資將風險考察范圍延伸到受信主體的上下游供應鏈、信譽鏈中,建立在“供應鏈”、“信譽鏈”基礎上的融資鏈,能有效引導企業提高所釋放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從主觀上積極地減少非對稱信息。企業要想提高自己的信譽,避免因為貸款違約等問題影響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就必須在價值鏈上和供應鏈上與其他企業誠實合作,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這種聲譽機制有效減少中小企業信貸的道德風險。
供應鏈融資中擔保品的性質也有利于有效防止借款人的道德風險與提高法律執行效率。以貨押業務為例,貨押品一般具有易變現、價值穩定、易儲存等特點,加上貨物監管方對物權的有效控制,即使借款人違約,銀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損失。
(三)專業化的操作平臺防范不對稱信息
供應鏈融資業務強調從四個平臺著手,多層面展開對“價值鏈”、“供應鏈”、“信譽鏈”上銀企之間非對稱信息的層層防范。行業研究從宏觀上隔離非對稱信息,對信息真實性不能獲取或者很難獲取的授信行業及授信對象進行排除,這是對非對稱信息的第一道防范。流程設計有助于剝離、規避在操作中不能有效跟蹤及控制信息流的風險。具體業務操作環節從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控制的角度,在合法性、合規性上準確堵截各種非對稱信息。一個高效運行的信息共享平臺有助于所有的節點企業能夠迅速地掌握上下游各節點的庫存狀況、生產計劃以及市場需求預測等信息,從而及時準確地調整自身的經營計劃。
(四)風險控制技術的創新有助于減少不對稱信息出現的幾率
供應鏈融資使用多種風險控制技術以減少不對稱信息,如現金流控制、結構授信、雙重信用體系等。現金流控制、結構授信、不良預警機制等風險控制技術規避銀行收回貸款的不確定性。雙重信用體系等風險控制技術使銀行在考察企業信息時擴大了時空范圍:一是擴大了信息的釋放半徑,由傳統的受信主體與銀行之間單一的信息傳遞改變為“供應鏈”、“信譽鏈”與銀行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釋放空間擴大;二是延伸了博弈的對象與時問,由傳統的受信企業與銀行之間雙向一次性博弈轉變為受信企業與供應鏈之間的多次博弈。此外,供應鏈融資的不良預警機制要比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的實時性更強,更容易捕捉一些預警信號,提供及時發現受信人經營狀況以及行業景氣度的豐富觀察窗口。
四、完善供應鏈融資的配套措施
由于國內供應鏈融資業務還在起步階段,由于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等方面的特點,國內供應鏈融資的發展存在一系列明顯的階段性欠缺,需要相關配套措施以完善供應鏈融資。
(一)加強核心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意識
核心企業作為供應鏈的“鏈長”,其態度直接關系到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市場前景。由于目前國內企業供應鏈管理意識薄弱,供應鏈普遍表現出松散的特征,表現在供應鏈核心企業擔心供應鏈融資可能增加其責任、風險和工作量,也擔憂降低其延長付款期的自由度。因此,解除核心企業的憂慮是銀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發展供應鏈融資必須對核心企業引入有效的激勵機制。供應鏈核心企業擔當著整合整條供應鏈的關鍵角色,作為供應鏈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終極受惠者,供應鏈核心企業應當著手優化財務供應鏈。對于核心企業而言,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可能不會直接帶來收益,但核心企業借助自身較強的信用和實力幫助配套企業融資,能夠降低整體供應鏈的融資成本,實現供應鏈各環節的順暢合作,從而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達到共贏的效果。
(二)推進供應鏈融資的信息一體化
國內企業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得供應鏈融資中信息技術的含量偏低。作為一項高操作成本的業務,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與操作成本節約高度相關。供應鏈上各節點的信息流貫穿于供應鏈商務活動的始終,引導著貿易的發展。但國內企業、物流、銀行技術應用水平不一致,供應鏈融資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并未實現。推進供應鏈融資的信息一體化相當重要。信息共享平臺一方面有助于所有節點企業迅速地掌握上下游各節點的庫存狀況、生產計劃以及市場需求預測等信息,從而及時準確地調整自身的經營計劃,合理分配并調度整個供應鏈的采購、生產、物流、銷售、資金結算等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共享平臺增強了交易信息流的可視度和公示性,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資服務提供了一系定的介入時點。
五、總結
利朋供應鏈融資業務可以使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得到有效緩解,可以有效解決導致企業融資難的癥結所在,如中小企業質押擔保難,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供應鏈融資業務將資金流、物流有效的整合到整個供應鏈管理中來,可以促使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業務穩定經營,同時將運營資本與供應鏈中各真實交易相結合,可以形成銀行、企業以及供應鏈三者共同協作、共同發展的良性產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股指期貨;風險;風險管理
股指期貨是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交易標的物的金融期貨品種。隨著我國股指期貨2009年4月16日開始上市交易,我國自此擺脫了股票市場“單邊市”的情形。但是由于股指期貨交易機制的特點,股指期貨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一旦對股指期貨運用或管理不當,就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甚至擾亂國家的金融秩序。因此,如何有效防范與管理股指期貨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一、股指期貨與股指期貨風險
股指期貨是指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
股指期貨的風險可以從股指期貨本身以及投資過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股指期貨本身來看,其包括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基差風險,基差風險是股指期貨相對于其他金融衍生產品(期權、掉期等)的特殊風險。從本質上看,基差反映了貨幣的時間價值;二是標的物風險,股指期貨的標的物是市場上各種股票的價格總體水平,標的物設計的特殊性,是其特定風險無法完全鎖定的原因,只有當股票品種和權數完全與指數一致時,才能真正做到完全鎖定風險,而這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幾乎是零;三是交割制度風險,股指期貨采用現金交割的方式完成清算。相對于其他結合實物交割進行清算的金融衍生產品而言,存在更大的交割制度風險。
股指期貨在投資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一是市場風險,即由于市場的變化所造成的不確定性;二是法律風險,由于我國股指期貨起步較晚,法律體系并不完善,造成了不少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進行交易,如在本身不具備虧損時的支付能力下,大量買入或賣空頭寸,一旦虧損,造成無法交割的情況;三是資金流風險,資金流風險是股指期貨交易的過程中,由于期貨的交易采取的是“盯市”的方法,即期貨的價值每日結算一次。如果出現保證金不足并不能及時補足的情況下,交易系統會對賬戶進行強制平倉,會對投資者造成無法預計的損失。
另外,由于我國市場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國股指期貨,相比成熟的金融市場,存在一系列特有的風險。首先,交易主體結構失調所帶來的風險,從投資者來看,我國呈現出典型的散戶型特點,導致存在“羊群效應”的可能性。而且我國的機構投資者主要以證券公司和基金為主,使得存在通過聯手操縱市場,非法牟利的可能。其次,政府干預風險,由于我國股票市場具有“政府驅動性”特征,政府多次對股票市場進行“打壓”和“救市”,政府干預的不確定性會加劇股市的不確定性,從而轉嫁給股指期貨,給股指期貨帶來更多的潛在風險。
二、我國股指期貨風險的影響因素及其成因
影響股指期貨風險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文章從宏微觀兩個方面來分析影響股指期貨風險的幾方面因素。
(一)宏觀經濟與金融環境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宏觀經濟與金融環境是影響股指期貨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分析宏觀因素對股指期貨風險的影響,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資本的全球流動與生產的轉移在給我過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不穩定、金融動蕩和經濟危機的風險。一旦某一個市場發生危機,風險會向周邊地區以致向全球蔓延,給我國股指期貨市場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金融自由化則在促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從而造成股指期貨風險。
2、市場機制不健全。股指期貨市場在運作中產生的一些風險是由于股指期貨交易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在初期的股指期貨市場,相應風險會在這種不完善的機制中產生,股指期貨的避險及套利功能難以發揮,使投資者遭受損失。
3、投資主體機構化。我國期貨市場投資主體存在明顯的機構化趨勢,雖然機構投資者具備廣泛的信息資源、先進的交易技術、雄厚的資金實力及優秀的交易人才等優勢,可以有效地抵御一些風險,但是,一旦風險出現,其危害程度也是極其嚴重的,也即說明金融主體的機構化使股指期貨市場出現嚴重風險的幾率提高。
(二)微觀方面
股指期貨交易市場上存在三類交易主體:套利者、套期保值者與投機者。投機者的適度投機,股票投資者得以轉嫁投資風險,而由于套期保值的投資者所提供的價差機會,投機者在承擔高風險的同時,也可獲得高收益。一旦上述均衡狀態遭到破壞,就會影響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功能的正常發揮,嚴重的甚至會引發金融海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教育程度較低,對股指期貨的投資行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表現出極強的投機性、短期性和從眾性,這無疑給股指期貨風險帶來了很大的威脅。
文章認為股指期貨風險的具體成因主要包括杠桿效應和非理性投資、價格波動和市場機制不完善幾個方面。
1、杠桿效應與非理性投機。由于股指期貨的杠桿效應,股指期貨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投資風險。保證金機制的“杠桿效應”在放大股指期貨的收益時,也使不少個人投資者忽略了期貨交易的風險,而進行非理性的投機。“杠桿效應”更激發一些投資者產生了“以小博大”的沖動。
2、價格波動。價格波動是影響股指期貨的直接因素,股票市場中諸如政治、經濟等影響因素直接導致股票價格指數時刻在變化,具有不確定性。股指期貨的標的物市場中可能出現的價格頻繁波動會產生較大風險。價格頻繁波動所致的漲跌方向的不確定性是股指期貨風險的直接來源。
三、我國股指期貨風險的規避與管理
由于股指期貨風險既有來自宏觀經濟與金融環境方面的因素,也受微觀投資主體方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宏觀、中觀、微觀三大層面來構建股指期貨風險監管制度,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機制,及時規避風險。
(一)建立、健全宏觀監管體系
我國現行的宏觀監管體系主要包括政府監管,期貨行業協會監管以及期貨交易所監管,但由于法律體系的缺失、政府色彩濃重,我國目前對股指期貨的監管存在明顯問題,因此構建股指期貨的宏觀監管體系應該做到:一是健全法律法規,清除有關法律障礙,為股指期貨的開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實現行政主導的監管機制向市場化監管機制的轉變;三是加快期貨業協會建設,進一步發揮期貨業的紐帶作用。
(二)健全中觀層面的股指期貨風險管理體系
交易所是股指期貨中觀層次監管的主體,將賣方、買方,套期保值者、投機者高效有序地匯集在一起,處于整個交易過程的中心地位,是對交易風險進行監管的第一道防線。在理清證監會和期貨交易所的關系基礎上,明晰交易所的性質,構建完備的風險預警系統和風險管理制度。
(三)加強微觀層面的風險控制
加強股指期貨的微觀層面風險控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加強期貨經紀公司的風險管理,健全內控機制,提高員工的股指期貨知識水平和交易技能,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崗位責任制度、保證金管理制度、財務與結算制度等。其次,提高投資者素質,加強風險意識,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虧損要有高度的準備性和足夠的心理承受。
參考文獻
1、沈小煒.關于股指期貨風險的幾點思考[J].北方經濟,2005(11).
2、朱琪.股指期貨的風險及風險控制[J].商業經濟,2010(8).
3、周盟農.股指期貨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
前言
在我國電力市場激烈的競爭下,電網經營企業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因此電網經營企業要重視風險管理,在經營中分析各種因素,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各種風險。企業要充分的預測負荷和電網規劃,避免輸電堵塞等因素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加強管理,做好供電規劃,構建科學的管理制度,提升供電質量,將風險降至最低。
一、電網經營企業風險管理的概述
電網經營企業的風險管理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作,其實際上是企業戰略、經營歷程、相關基礎設施以及環境進行有機的融合,再將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基本流程、各項基礎設施以及相應環境作為風險管理中的紐帶和橋梁,將電力企業中各個部門所具有的不同類型風險以及承擔相應風險的不同業務部門都統一納入到企業的管理體系當中,并對企業內部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確保企業承擔最小的風險,進而為企業實現價值提供良好的環境,確保企業戰略價值的順利實現。
二、電網經營企業面臨的風險
(一)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是電網經營企業面對的最大風險,2013年的加州事故表明終端售電價沒有和上網電價進行聯動的情況下企業將承受巨大的經營風險。而在我國電網經營企業需要主動向發電廠購買電力,在基礎價格上加上配送費用和利潤之后傳輸給用電居民和商戶,如果上網電價變動巨大,終端用戶電價不變的情況下,電網經營企業可能會造成虧損,電網經營企業不但不能夠賺取利潤還有可能用公司資金來填補電價差額,這將造成了我國電力經營企業的嚴重虧損,其次在大用戶直購電開放以后,將造成余下用戶的信用等級降低,嚴重出現拖欠電費情況,導致企業將承擔更多的經營風險。
(二)電網改革帶來的風險
面對多變的經濟市場,電網系統也在逐步的改革,因此電力經營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電網改革風險。如果電網和電源沒有足夠強的關系進行約束的話,電源規劃和電網規劃就會產生不配套的行為,電網經營企業就將面臨著輸電線路建設的投資風險,再加上面對市場競爭、電價、國家政策、等諸多不穩定因素,企業計劃也會發生變化,導致輸電線路無法確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電網規劃工作。
(三)輸電堵塞帶來的風險
隨著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其電價波動較大,市場經營風險也隨著增大,其中市場交易以雙邊交易為主,充足的傳輸容量是電力交易順利進行的保障,而可靠的傳輸容量又要依靠電網規劃和阻塞管理工作來完成,當負荷預測過大的時候電力經營企業無法出售過量的電量,而當預測過小時,又要向輸電企業大量購電,造成了輸電堵塞。產生輸電堵塞后將影響這個電網系統,電力調度系統難以分辨輸電堵塞的原因,這樣的話電網公司不但要向消減的交易提供一定的賠償,還要承擔輸電堵塞帶來的損失和費用。
三、電網經營企業應對風險的策略
(一)建立信用制度
電費的拖欠極大程度上導致了電力經營企業承受了巨大風險,為了改變拖欠電費的現象,電力企業要建立信用等級制度,針對每個用戶的個人情況進行信用評定,進而對信用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同時電力經營企業要建立信用保證金制度,要做到專款專用,對信用度較高的用戶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服務,而對信用度較低的用戶采取懲罰措施。此外企業要加強用電計量工作,防治竊電事情發生,采用靈敏的計量儀器對用戶的用電進行監測,防止出現此類事件[1]。
(二)做好規劃和預算
面對電網改革的影響,電力經營公司要做好詳細的預算和規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及時的制定發電報價策略,關注上網電價并制定科學的競爭價位,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的考慮國家政策、燃料等因素的影響,做好長時間的電源預測計劃,將風險降低到最小[2]。
(三)放眼于市場交易管理層面上,制定相關策略
為了降低由輸電堵塞造成的風險,電力企業要從市場交易管理層面上思考,加強電網預測工作和負荷預測工作,準確判斷未來的供電需求,有效的解決輸電堵塞。在市場電力交易中,要先預定輸電權,在將交易信息上報給交易和管理部門,管理部門要對交易進行審核,準確的計算每個交易對系統潮流的影響,削弱引起堵塞的交易,從而使得市場交易更加公平公正。其次電力企業要制定明確的輸電堵塞收費制度,電網公司按計劃的原則削弱負荷,并進行技術的補償,確保電力經營公司的利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