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環境評價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評價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環境評價的概念

第1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國內鐵路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現狀

在國內,對于生態環境的評價,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1998年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HJ/T-1997)是我國環境保護行業的第一個生態影響評價標準,它的頒布和實施從根本上扭轉了環境影響評價中生態評價的隨意性和缺少規范的現狀,填補了行業標準中的一項空白。2011年正式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環境》(HJ19-2011),將生態導則由推薦性標準改為國家強制性標準,標志著我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國內鐵路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階段鐵路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簡單或者不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只對線路長度、取棄土量和水土流失量進行簡單定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仍以定性為主,可對占地類型、取棄土量、水土流失量、隧道涌水量等進行定量評價,生態環境評價內容已較全面,只是對生態環境敏感區缺乏關注;進入21世紀以后,廣泛應用基于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之上的疊圖法,強化方案比選過程,對占地類型、植被類型、水土流失量進行定量分析,對植被恢復措施及動物通道的設置等生態保護措施進行合理化建議,對生態環境敏感區尤其關注。

鐵路工程生態環境評價系統具有復雜性、理論探索性以及技術局限性等特點,因此雖然目前鐵路工程生態環境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比較多,但缺乏統一的評價方法和指標評價體系,都是根據實際需要,并在一定原則指導下進行。國內構建鐵路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一般采用調查研究法、目標分解法、多元統計法、指標屬性分組法、壓力-狀態-響應框架模型。目前國內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主要為區域內涉及的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和過程以及相關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氣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質等)和影響區域內已經存在的制約本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鐵路工程內容首先確定評價指標,然后選用綜合指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法中的一種或幾種,開展生態環境評價。趙勇等[4]人在對登封到洛陽高速公路進行生態影響評價的過程中選取了土壤、水土流失狀況、工程占地量、對農作物影響、對林地的影響、對動物的影響、對景觀生態影響以及對生物影響等8個生態指標,并運用綜合指數法進行評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結

第2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ynamic,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or the entrepreneur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interact to form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concep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measur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environment such as in the cluster context, so as to clear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build good environment.

關鍵詞: 創業網絡;網絡結構;網絡關系;網絡根植性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network structure;network relationships;network embeddedness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3-0005-03

————————————

基金項目: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常課題“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創業網絡環境評估及優化策略”(編號:D12GL12)。

作者簡介:徐優麗(1980-),女,浙江永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創業管理。

0 引言

近年來,創業活動的蓬勃發展已成為活躍地區經濟的重要動力,世界經濟增長的范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創業活動正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在我國,據高建等應用GEM模型的研究顯示,我國的創業活動狀態比較活躍。研究發現創業活動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在于創業環境的適應性。2010年GEM報告顯示,我國創業活動中企業失敗率高達70%。企業失敗率高一方面是由于創業能力不足、創業技能缺乏;另一方面,創業環境的制約關系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因此培育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是保障創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創業環境評價是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創業環境現狀進行客觀的定性和定量調查分析、評價,包括創業環境影響因素的分析、評價標準的確定、評價方法及模型的選擇。關于創業環境評價的構成要素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體系,如:GEM中國報告中對創業環境構成要素有一個較明確的界定,其概念模型認為創業環境包含九個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支持、教育與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和專業基礎設施、進入壁壘、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等等。但是在集群背景下的創業環境評價不僅要考慮這些要素對新創企業的影響,還有考慮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相互關系對新創企業的影響。集群的本質特征是網絡性,產業集群形成的過程就是集群中各個行為主體之間資源交換與整合。主體間彼此作用,從而構成集群復雜關系結構網絡的過程(楊莉莉,2008)。[1]Birley(1985)將網絡概念引入創業環境,提出創業網絡指企業創業時與外界環境的聯系。[2]

Granovetter(1985)提出采用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的二維結構來研究創業網絡對創業的影響,由此形成了最經典的創業嵌入分析框架,自Granovette以來,創業不再被看成是一個只與創業者有關的孤立現象,創業被看成是嵌入某個社會經濟網絡的演化和發展過程,創業網絡環境為創業者設定了活動的框架,并對整個創業活動施加影響。[3][4]Donckels和Lambrecht(1996)研究顯示創業網絡對創業企業的成長有影響,特別是通過與其他企業家和機構之間的網絡聯系,他們發現了在創業網絡和創業活動之間的因果關系。Marie在(2006;2008)分別指出創業網絡作為影響因素,對創業者機會的認知和開發的影響;創業網絡作為資源獲取手段,能以比市場手段更低的成本獲取關鍵的資源,從而對新企業創建、成長以及績效產生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把網絡的概念引入到創業環境研究中來,將新創企業的外部環境這個復雜系統看作一種網絡,將創業網絡環境定義為在創業者創立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對其產生影響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本文重點考慮創業網絡中的各種因素對創業的影響,探討集群背景下創業網絡環境的構建問題。

Harrison提出的基于結構學說的創業網絡作為一種結構而存在,基于結構學說的創業網絡可反映出創業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機會和能力。對創業網絡進行分析的許多文獻都在力圖揭示創業網絡結構來描述創業網絡對新創企業的影響。Nooteboom (2005)研究發現創業網絡對創業的影響之一是通過關系嵌入來實現的。另外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在20世紀中期首創 “根植性”這一概念,他特別強調經濟行動的社會和文化根植性,以及經濟制度的社會建構。格蘭諾維特發展了“根植性”的理論,他認為經濟行為是根植于社會網絡及社會制度之中的,這種網絡、制度與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關,在此基礎上王發明(2010)研究了創業網絡的根植性,并指出高度根植性的創業網絡對技術性新創企業產生重要影響。[5]本文借鑒 Granovetter(1985)在發展“嵌入性”概念后所提出的網絡結構關系嵌入與結構嵌入二維劃分法和格蘭諾維的根植性的概念,將集群背景下的創業網絡環境構劃分為網絡結構、網絡關系和網絡根植性三個維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創業網絡環境進行構建。

1 集群背景下創業網絡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

1.1 評價體系設計原則

創業網絡環境是多層次的動態系統,涉及的因素眾多,結構復雜,只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設計指標體系,才能準確反映創業網絡環境的狀況。所以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可行性、系統性、定量指標為主輔以定性指標的原則。

1.2 集群背景下創業網絡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表1)

1.2.1 創業網絡結構

創業網絡結構可反映出創業企業獲取資源的機會和能力,對創業網絡進行分析的許多文獻都在力圖揭示創業網絡結構對新創企業的影響。創業網絡結構一個最直接的測量維度就是網絡規模,即新創企業所在網絡的企業數量,(Aldrich &Reese.1993,Steier & Greenwood 2000)通過縱向的案例研究提出,創業者的第一任務是與足夠多的所需資源相關的企業建立聯系;[6]另外有學者希望通過測量網絡密度(McEvily&Zaheer,1999; Burt&Raider,2000),網絡密度反映了網絡中聯結的疏密情況。即網絡中實際存在的關系與可能存在的關系的最大數量比例,Renzulli & Aldrich(2005)的研究證明,網絡密度越高,企業資源提供者來自網絡內的比例就越高;[7]同時(Hara&Kanai,1994;Zhao&Aram,1995;Baum et al.,2000Silverman & Baum,2000)研究指出異質性也是網絡結構的一種重要構成部分,Renzulli,Aldrich,&Moody(2000)使用縱向樣本數據通過多元對數回歸模型證明,創業網絡中的異質性水平越高,新創企業成功率越高,因為異質性水平高的網絡使企業擁有更多樣化的信息來源;[8]最后Romanelli的研究,網絡開放度一種持續的價值來源,也是影響創業企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他的研究網絡開放度由以下構成:[9]接受新成員的意愿和集群外組織聯系程度函數。因此本文用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異質性和開放度這四個維度來測量創業網絡結構。

1.2.2 創業網絡關系

Granovetter(1985)認為網絡關系強調互惠預期為基礎的關系,在網絡關系維度方面,側重于考察網絡二元關系特征,本文選取關系強度和關系質量兩個變量來考察網絡關系;Granovetter指出影響關系強度的是互動頻率、親密程度、關系持續時間以及相互服務的內容。而Nooteboom提出了網絡關系的7個維度,分別是:范圍、對互惠理解的程度、頻率、持久度、機會控制、獎勵控制、信任和互惠開放度。Szulanski(2000)將關系質量定義為組織間行為互動和情感交融、親近、友好的程度,它主要用來衡量網絡成員間合作和聯系頻率、信任和共同認知的程度,其中信任有助于成員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減少對機會主義行為的擔憂。[10]這些專家的維度劃分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根據實地的研究本文將網絡關系分為關系強度和關系質量,期中關系強度主要由互動頻率、親密程度、關系持續時間來衡量,而關系質量則由信任和機會主義行為和提供信息的機密性和準確性來衡量。

1.2.3 創業網絡根植性

網絡根植性是指集群對特定區域環境關系(如制度安排、社會歷史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資本)的依賴性。經濟行為是根植于社會網絡及社會制度之中的,這種社會網絡與制度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關。Morris和Schindehutte(2002)研究發現以文化為基礎的價值觀對新創企業有很大的影響。[11]文化通常被定義為一個團體或社區的共有的價值觀、信念。文化包括社會習俗和價值觀。同時制度政策,政府的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創業活動,Levie和Muzyka(1996)研究了不同類型的地方政府制度政策對新企業創建和成長的影響。發現其中融資渠道和進入壁壘對新創企業影響較大。另外Cullen和Gordon(2002)也研究了稅收和創業之間的關系,研究認為個人所得稅稅率高于公司所得稅時,更多的人選擇創業。所以本文將制度政策指標分為:融資渠道,進入壁壘和企業稅率水平。[12][13]另外有研究發現新創企業的社會資本是對創業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社會資本,是指由個人的社會關系所組成的一個很穩固的網絡,它是信任、合作和集體行動的基礎。[14]原因在于創業本質上是一種網絡化活動,是創業企業通過動用、維持和構建社會資本來發現創業機會并獲取開發機會所必需資源的行為過程。在此意義上社會資本是指企業與機構(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等)之間的客觀聯系,它是以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組織中的各個連接以及這些連接所共同形成的整體網絡連接形態,基于此本文將社會資本用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的數量來度量。綜述所述本文將網絡根植性分為三個維度:文化,制度政策和社會資本。

2 結論

本文在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網絡的概念引入到創業環境評價中來,構建了一套產業集群背景下的創業網絡環境評價體系,這套指標體系主要包含了:網絡結構,網絡關系和網絡根植性。在這三個維度下,本文又設置了如創業網絡內的企業數量等19個具體指標,這為全面評價集群背景下創業環境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如果結合實際的數據和方法,可以對創業環境進行綜合評價,這為構建良好的創業環境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楊莉莉,王宏起.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及對策[J].科技與管理,2008,(2):7-10.

[2]Bailey, C. A., A Guide to Field Research [M]. Pine Forge Press: London New Delhi. 1996.

[3]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481- 510.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Marsden, P.V.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82: 113-132.

[5]王發明,創意產業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論演進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學家,2010(5):63-66.

[6]Steier, L. &. Greenwood, 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angel financial networks [J].OrganizationStudies, 2000, 21(1): 163-192.

[7]Renzulli,L. A. & Aldrich, H. Who can you turn to? Tieactivation within core business discussion networks [J]. Social Forces, 2005, 84(1):323- 341.

[8]NohriaN.Introduetion:150networkperspeetiveause-fulway of studying organizarions?[A].NohriaN,Ee-elesRG..The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eture, Form, And Action[C].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ehool Press,1992, 1-22.

[9]Romanelli,E.,Khessina,O.M. Regional industrial identity:clusterconfigur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344-358.

[10]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11]Morris M H., Schindehutte M., Values as a Factor in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A Comparison of Seven Sub-Cultures[J]. Babson Colleg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2.

[12] 崔啟國,基于網絡視角的社會環境對新創企業績效的研究[D].2007,6.

第3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摘 要]本文從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4個方面選擇37個評價指標,以GIS技術為手段,對浙江省市域綜合投資環境進行多尺度集成分析與可視化表達,并做了分區與簡要評價。本文旨在揭示浙江省各市產業投資環境的狀況和問題,為投資決策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關鍵詞]產業投資環境; GIS; 綜合評價;

一、引言

投資環境是指某一地區或國家為接受或吸引外來投資所提供的各種條件的集合,是一個動態的多層次、多因素的綜合系統。區域投資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投資活動的正常開展,關系到投資的發生、投資的效益、投資的風險等重要內容,它還會間接影響當地的就業、經濟發展的后勁和競爭力。產業投資環境是投資環境的核心內容和實質所在,任何形式的投資最終都將采取產業的形式。投資環境問題尤其是產業投資環境的評價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們較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投資環境的評價方法有很多。其中,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和屬性分析能力,具有定量、快速、易更新及系統分析的特點,非常適于投資環境這一復雜現象的研究。它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及量化,最終實現投資環境研究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和自動化。

二、相關文獻研究

國外對投資環境的研究集中在應用評價方面,根據研究主體及側重點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60年代至 80年代初。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投資者角度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進行評價,研究方法較簡單、主觀性較強。主要有“冷熱國比較法”和“等級尺度法”。第二階段為 20世紀80年代,這一階段東道國地區也開始加強投資環境的研究,發展中國家掀起了大規模投資環境評價研究的熱潮,各種評估咨詢機構紛紛成立,研究方法逐漸定量化、科學化。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領域:投資與投資環境的關系,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投資效益與區域投資模型。此外,在投資環境研究方法上逐漸科學化。

國內對于投資環境的研究起步較晚,大多數成果面世在1993年以后。代表性的有王慧炯編著的《中國的投資環境》,對投資環境概念及中國投資環境進行了初步探索;張敦富在《中國投資環境》一書中系統論述了投資環境的概念及中國區域投資環境的狀況;管馳明,姚士謀等從區位功能的角度評價分析了南京投資環境,并提出產業投資和空間發展方向。關于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沒有統一的模式,學者們進行了許多有建設性的研究。張敦富、郭信昌、徐大圖等就分別從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因素、社會文化、政策法規、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嘗試建立指標體系。劉洪明從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基礎設施、自然條件等四方面,設置了39個指標,構建了中國地區投資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投資環境定量研究的深入,現代數理分析方法逐漸被引入到投資環境評價之中。特別是GIS的引入給區域投資環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較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有蘇亞芳對寧波投資環境信息系統的研制和沿海港口城市投資環境信息系統的探討;熊利亞、蘇理宏對重慶市區投資環境信息系統進行的應用性研究;文余源、鄧宏兵等對湖北省縣域農業投資環境進行了評估和分區研究。

現行投資環境評價研究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投資環境評價標準不統一。目前,我國各區域、城市的投資環境評價標準很不統一,評價指標體系差別很大,得到的評價結果也有較大差異,從而使區域投資評價結果不能資源共享。缺乏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網絡體系,使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區位時,難以對不同區域投資環境進行比較,做出科學的決策。其次,投資環境評價缺乏動態性、預測性。投資環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從時間角度講,投資環境研究應包括對歷史信息、現狀信息和未來信息的研究。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是建立在對未來投資環境信息的評價分析基礎之上的,而現有的研究多注重投資環境的現狀,實行靜態的評價,缺乏動態性和預測性,從而影響了投資環境評價的應用價值。

三、產業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與構建

1.指標選取的原則

指標的選取影響最后評價的結果,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產業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選取原則:無差異性(由于我國重大的政策法令統一來自于中央政府,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來說,政治穩定性等因素在它們之間幾乎沒有差異,因此可以剔除這些因素相關的指標)、替換性、全面性、顯著性(指標的選取應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樣本間的差異,對于那些在各評價區域基本類似的指標應舍去,這樣可減少指標的冗余)、客觀性、可操作性及動態連續性。

2.指標體系構建

遵循上文指標原則,本文從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環境、社會環境4個方面建立區域產業投資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包括4個大類指標,13個亞類指標,37個小類指標。

自然條件:從區位條件,自然資源2個方面來反映,主要包括3項指標: V1地理位置、V2人均耕地面積、V3人均水資源擁有量。

基礎設施:主要從生活設施、交通運輸、郵電通信3個方面來反映,主要包括9項指標:V4人均供水量、V5人均供電量、V6人均住宅建筑面積、V7每萬人擁有公共汽車數、V8年客運總量、V9年貨運總量、V10公路密度、V11人均郵電業務量、V12每百人擁有電話數。

經濟環境:主要從經濟水平、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經濟外向度、市場發育程度6個方面來綜合反映,主要包括16項指標:V13GDP年增長率、V14人均GDP、V15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V16工業總產值、V17GDP、V18第二產業產值比重、V19第三產業產值比重、V20流動資產周轉率、V21全員勞動生產率、V22成本費用利潤率、V23每百元資金利稅率、V24實際利用外資額、V25外貿收入占GDP比重、V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V27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額、V28人均年消費性支出。

社會環境:主要從社會狀況、科技文化水平2個方面來反映,具體包括9項指標:V29就業率、V30職工平均工資、V3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V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V33非農業人口比例、V34萬名職工專業技術人員數、V35人均科教事業費、V36每萬人大專以上畢業生數、V37專利申請數。

四、基于GIS的分析與評價

1.數據庫建立與數據預處理

規范化的數據庫和數據預處理是分析與建模的基礎。GIS對空間數據的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綜合、數據轉換等,最終形成具有拓撲關系的空間數據庫。GIS中的空間數據分為柵格數據和矢量數據,大多數GIS系統采用了分層技術來存儲和管理這兩類數據。

本文根據2011年《浙江省統計年鑒》數據,首先建立以浙江省各地市為界限的面圖層,再根據上文構建的指標群,將獲得的數據導入面圖層中。由于獲得的是矢量數據,需將各指標數據分別轉換為柵格型,以便做空間疊加分析。

2.空間分析

GIS數據分析分為兩類:矢量數據空間分析,包括空間數據查詢和屬性數據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柵格數據空間分析,包括記錄分析、疊加分析、統計分析等。空間數據分析是GIS 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其特點是幫助確定地理要素之間新的關系,為用戶提供各類專門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正是GIS 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應用柵格數據的空間分析,以ArcGIS為分析工具,具體利用其中的Spatial Analyst分析模塊。先對各項指標數據進行重分類,確定單項評定指標。接著,再疊合多重柵格數據,綜合所有指標,顯示綜合評定圖。

各類評價及綜合評價結果如下圖所示。

3.評價

從自然條件評價看,嘉興、舟山兩市最佳,杭州次之;從基礎設施評價看,杭州、寧波兩市為優越區,湖州、紹興、金華、臺州、溫州為次優越區;從經濟環境評價看,杭州、寧波兩市的經濟環境最佳,嘉興、紹興次之;從社會環境評價看,杭州、寧波、舟山三市的社會環境最佳,嘉興、紹興次之;就總體投資環境而言,杭州、寧波兩市為投資環境優越區,嘉興、紹興、舟山為次優越區,湖州、金華、臺州、溫州為一般區,衢州、麗水為欠優越區。分區域來看,浙東北地區的投資發展水平要高于浙西南地區。

在投資環境優越區中,杭州作為浙江省省會,其對外交通狀況、基礎設施和科教實力的優勢是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杭州的發展方向應是融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城市,在面臨生產成本不斷高企的情況下,努力培育現有的工業基地,充分發揮高科技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同時,加快杭州都市圈的建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寧波作為副省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相比一般城市具有投資優勢。作為制造業大市,在面臨勞動力緊缺、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寧波今后應引導資金去向,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控和優化產業結構,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同時應發揮港口優勢,抓住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這一良好契機,做好政策扶持工作,主動營造新的投機環境。

在次優越區中,嘉興和紹興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投入,營造良好環境,同時發揮中間地帶優勢,與周邊中心城市互補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承接投資。舟山作為“寧波―舟山港”的核心之一,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港口配套工程建設,發揮港口這一最大優勢,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抓住浙江省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這一良好基于,吸引新一輪投資,并以此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

在一般區中,溫州作為溫州都市圈的核心區域,長江三角洲南翼和海西經濟區北翼的中心城市,其所處地位與本文分析得出的結果有點不符。金華作為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應重點加強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建設,調結構、增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市域內的高??蒲辛α刻岣呖萍嘉幕健kS著義烏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金華應利用好先行先試權,率先實現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湖州和臺州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應盡快融入周邊的都市圈經濟。

投資環境欠優的衢州和麗水都位于浙西南地區,其共同點在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交通相對閉塞,基礎設施和科教實力都比較薄弱,但它們的環境質量和水、土、勞動力等資源稟賦較好,改善投資環境的潛力也極為可觀。今后,應加大農業的基礎性投入,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 區域化、 基地化方向發展,以鞏固其優勢地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教水平, 增強經濟中心的實力,以縮小區域差別,從而帶動這西南地區投資環境總體水平的提高;另外,浙江省應盡快扭轉優惠政策的區域傾斜,改善浙西南的投資環境,增強其積累資金的能力和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五、總結

浙江省各城市投資環境在空間和要素分布上均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如何充分發揮各城市自身的優勢,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騰出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空間,從而實現企業集聚的城市化、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傳輸系統的網絡化,是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投資環境的核心所在。投資環境評價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本研究從區域開發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了對投資環境影響較大的4 類因素,初步揭示了浙江省各城市的投資環境及其地域組合的差異,但由于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指標選取、量化和標準化等方面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同時本研究截取一個時間斷面對其進行評價,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片面性,如何全面動態地評價投資環境為決策部門提供更豐富更可靠的決策信息需要進一步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文成.基于GIS的泉州市綜合投資環境縣際差異比較[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4):61―67

[2]文余源,鄧宏兵等.基于GIS的湖北省縣域農業投資環境評估與分區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66―369

[3]李俊杰.投資環境研究述評[J].人文地理,2004(5):34―38

[4]王慧炯.中國的投資環境[M].北京: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1987:3―21

[5] 張敦富.中國投資環境[M].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1993:10―12

[6]許剛,佘之祥. 長江三角洲地區投資環境及其分級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 2003(2):18―27

[7]管馳明,姚士謀.從區位功能和投資環境看南京的發展走向[J].人文地理,2001,(2):17―21

[8]蘇亞芳. 城市投資環境的評價模型及應用[J].地理研究,2004(3):14―24

[9]陳健飛. 福建城市投資環境的綜合評價[J].經濟地理,2005(4): 32―34

第4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金融生態;信用環境;法律環境;評價體系

文章編號:1003―4625(2006)09―0029―04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商業銀行要以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結果為依據,決定信貸投向,進行信貸授權,這關系列金融機構經營的安全與效率,所以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應以金融學、統計學、數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的有關理論為基礎,符合科學原理,以取得客觀、準確、公正的評價結果。選取的評價指標一定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指標的概念必須明確,并且有一定的科學內涵,評價的方法和程序也應該科學和規范。

(二)綜合性原則。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狀況進行評價時,要注意對各個生態因素的綜合評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是涉從政府、司法、金融、企業乃至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在評價過程小,要從整體出發,進行系統、綜合評價,避免只看部分不看整體。

(三)可持續性原則。構建金融生態環境不僅要重視現狀和當前利益,更應關注將來狀態和長遠利益。所以對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應遵循和堅持可持續性原則,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是否有利于推動金融業健康持續發展。

(四)區域性原則。目前,各商業銀行的信貸準入條件、客戶信用等級評定標準均由總行統一制定,而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千差萬別,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是有失公允的。其結果必將是經濟發達的更發達,經濟落后的愈落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越發突出。金融生態系統具有區域性,既可以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系統,也可以是一個省、市、縣范圍內的金融生態系統,每個生態于系統都具有與母系統相似的結構和功能,但同一層次的生態系統,發展水平有很大差別。當前我國最差地區和最好地區不良資產比率相差10倍。因此,在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過程中,評價指標設置及指標權重應根據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狀況而有所調整,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平衡性。同時,基層行貸款權的全面上收造成執行者沒有貸款決定權,決定者不熟悉情況,人為增加了貸款審批時間和批準的不確定性。商業銀行要審時度勢,完善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時間,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積極加強地區的信貸支持。特別是在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橫向評價時,要考慮不同地區經濟金融的情況,做出盡可能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促進金融生態正向發展的評價結果。

二、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內容的層次結構體系

(一)法律環境評價。法律環境評價就是以法律環境的構成要素為評價指標,考察和評價一個地區的法律環境建設和發展的具體狀況和質量。根據對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內涵與質量要求,法律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法律建設情況、法律執行效率、法律執行的公正性。

(二)信用環境評價。信用環境評價就是以信用環境的構成要素為評價指標,考察和評價一個地區的信用基礎和信用體系建設狀況。根據對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內涵與質量要求,信用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政府信用、企業信用、中介機構信用和社會公眾信用。

(三)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評價。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評價就是以表現經濟金融的發展水平和速度的經濟金融指標為評價指標,考察和評價一個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狀況。根據對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內涵與質量要求,經濟金融發展狀況的構成要素包括:經濟金融總量增長情況、經濟金融人均增長情況、經濟金融相關情況和經濟金融增長在轄區內的排比位次。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內容和指標共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為目標層A,評價目標就是對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

第二層為總目標的因素集,就是總目標的子目標,為了全面反映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把總目標分為三個方面即法律環境評價、信用環境評價和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評價。

第三層子目標的因素集。根據金融生態環境構成內容的復雜程度不同,我們在子目標層與指標層之間設計了不同數目的中間指標層。對應于法律環境評價的組成因素:法制建設情況,法律執行效率,法律執行的公正性;對應于信用環境評價的組成因素: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情況,政府信用,企業信用,中介機構信用,社會信用;對應于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評價的組成因素:經濟金融總量增長情況,經濟金融人均增長情況,經濟金融相關情況,經濟金融增長在區域的排比位次。

第四層是第三層指標的因素集,可以直接進行統計、為評價第三層指標服務的小指標。對應于法制建設情況的小指標:法律法規建設情況,地方法規制度制訂情況。對應于法律執行效率的小指標:金融案件執行率,金融案件執行費用。對應于法律執行公正性的小指標:執法人員素質,金融案件執行質量,執法的獨立性。對應于信用體系建設情況的小指標: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征信業規范與管理情況。對應于政府信用的小指標:政府在全面推進誠信建設方面的努力(軟環境),政府在處置不良資產時對債權人的保護程度,政府在處理企業關閉破產過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對金融政策(特別是需要償還和彌補資金)執行程度,不良資產比率。對應于企業信用的小指標:企業向銀行提供的財務報表的信用度,企業對償還銀行債務的態度,企業償債能力。對應于中介機構信用的小指標:中介機構的人員素質,中介機構的工作質量,中介機構在財務狀況評價中的信用程度。對應于社會信用的小指標,社會公眾信用形象(以個體信用為主體)。對應于經濟金融總量增長情況的小指標: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各項存、貸款增長率,票據融資增長率。對應于經濟金融人均增長情況的小指標:人均GDP增長率,人均財政收入增長率,人均存款增長率,人均貸款增長率。對應于經濟金融相關情況的小指標:各項存款占GDP比率,各項貸款占GDP LC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占比率,新增存貸款比率,貸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對應于經濟金融增長區域排比狀況的小指標:GDP增長區域位次,財政收入增長區域位次,各項存款增長區域位次,各項貸款增長區域位次,票據融資額增長位次。

三、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方法和程序

(一)模糊綜合評價的理論基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應用模糊關系合成原理,以多個因素為指標對評價客體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是以模糊數學理論為基礎的,模糊數學的“模糊性”,是指客觀事物中不分明性和不確定性。模糊數學并不是放棄了數學的準確性和嚴格性,而是使客觀存在

的一些模糊性的事物和現象能夠用數學方法來研究和處理。

(二)模糊綜合評價的特點。

1.可分層次的評價指標。對一個較為復雜的評價客體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可以制訂多層次的評價指標,并據此對其進行多層次評價,也就是將低層評價結果作為高層評價的輸入。

2.模糊與確定相結合的評價結果。與其他所有的綜合評價方法不同,模糊綜合評價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向量作為評價結果。這個突出的特點使得模糊綜合評價更擅長于對定性評價客體進行評價。它能將人類習慣的語言符號變量與適合機器的量化特征聯系起來,是處理定性指標量化的理想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強調用可能性分布來解釋模糊性概念。

3.具有模糊性的權重系數。權重系數向量不能在評價過程中的數據處理中生成,需要用專門的方法得到;模糊綜合評價所確定的指標權重系數實質上是某評價指標(因素)從屬于評價客體的隸屬關系,因而其權重系數是一個模糊量。

四、信用環境的模糊綜合評價

(一)確定評價指標集。確定信用環境評價指標集是建立模糊綜合評判模型的第一步,也是進行信用環境評價的關鍵和前提條件。

1.確定信用環境評價指標集的原則。①科學性,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要盡量全面、完善。既要符合統計科學的要求,又要反映金融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與要求。②實用性。確定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評價工作實踐服務的,因而指標體系應具有現實性和實用性,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金融生態環境各方面現狀及問題,并可以進行測量(包括定量測量和定性判斷)。不能從理論到理論,貌似高深卻不實用。③可操作性,指標選擇要考慮降低評價成本,盡可能利用現有的統計資料。指標要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實際調查評價中,指標數據應易于通過統計資料整理、抽樣調查、典型調查,或直接從有關部門獲得:評價體系的設計也不宜過于復雜。④系統性,指標集應當涉及金融生態環境的各個構成要素并將它們聯系起來。該原則要求從總體上考慮指標之間的聯系。⑤層次性,金融生態環境是多層次構成的,描述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應在不同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在不同層次上應有不同的評價指標,以便決策者在不同層次上對其發展進行調控;可比性,指標體系的建立應符合可比的原則要求,不僅能橫向比,還要能縱向比,這就要求指標的核算方法保持一致可能的最小性,應避免含義相同或相近的指標重復出現,在可能最多的變量行列中,取其可能的最小數目。

2.確定信用環境評價的指標集:根據科學構建金融生態環境的內涵和要求以及確定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集的原則,信用環境評價的指標可分為三十層次。

第一層為目標層,評價目標就是對一個地區信用環境進行綜合評價。第二層為第一層目標的因素集,就是對信用環境進行評價的具體指標,其組成因素為: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情況,政府信用,企業信用,中介機構信用,社會信用。第二層是第二層指標的細化,是可以進行直接統計的,為評價第二層指標服務的小指標。只有將信用環境細化成這些能夠直接統計的小指標,才能保證在評價過程中能根據一套相對具體而統一的標準進行打分,盡量減少主觀性,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程度。第三層指標應包括以下內容: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征信業規范與管理情況,政府在全面推進誠信建設方面的努力(軟環境),政府在處置不良資產時對債權人的保護程度,政府在處理企業關閉破產過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對金融政策(特別是需要償還和彌補資金)執行程度,不良資產比率,企業向銀行提供的財務報表的信用度,企業對償還銀行債務的態度,企業償債能力,中介機構的人員素質,中介機構的工作質量,中介機構在財務狀況評價中的信用程度,社會公眾信用形象(以個體信用為主體)。

在確定評價等級時有以下幾項原則:凡有標準值的指標,盡量采用規定的標準值,如國家對年度不良貸款率的具體規定;參考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好的其他地區的現狀值,作趨勢外推,確定標準值;依據現有的金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理論,力求以量化數值作為標準值,如金融案件執行率、案件執行費用。參考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現狀值,結合實際需要和現狀特點確定標準。根據統計部門的有關數值。

通常情況下,評價集是用隸屬度的形式來表征綜合評價結果的。這種表示方法雖能全面地反映評價情況,但是不太直觀,也不便于進行比較。為此,我們給各評語等級賦予一個定量的值,即確定一個評價集的等級加權向量W=W1,W2,W3,w4,W5用此加權向量與l-面得到的評價結果(已經過歸 ?化處理)進行合成運算最終得到一個綜合評價值。指標評價等級量化的意義就在于能夠得出一個用數值表示的加權平均型的綜合評價結果,這個結果非常直觀,可以為我們的比較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三)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向量。在進行金融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價時,權重對最終的評價結果會產生很大影響,不同的權重有時公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因此,權重的合適與否直接關系模型的成敗,我們一定要根據經濟金融發展規律科學確定,權重系數是指表征因子相對重要性大小的表征量度值,確定權重的方法很多,如德爾菲法(專家估計法)、加權統計法、層次分析(AHP)法等,按照其確定方式可以分為兩類:主觀構權方法和客觀構權方法:前者是通過專家調查統計確定權重系數,足以專家的主觀意見為基礎的;后者是應用數學方法模型,從評價指標的統計數據中確定權重系數。一般來說,客觀構權方法較兒科學和準確,但其理論深奧,方法復雜,并且其合理性檢驗十分困難,會影響到評價工作的實用性;主觀構權方法以專家的主觀意見為基礎,雖不可避免帶有專家的主觀色彩,但“主觀”并不等于“隨意”,專家的工作經驗和嚴謹作風使其對評價指標權重系數的估計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使評價結果更具有說服性,所以更為合理和實用。因此,對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我們認為采用德爾非法(專家估計法)比較合適。在此我們確定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向量為A=a1,a2,a3,a4,a5

用德爾菲法確定權重的基本步驟如下:

(1)將要確定權重系數的指標列表排列(見表1)

打分規則為:若指標i比j重要,則在指標i一行中對應指標j的單元格中寫1若i不比j重要,則在i一行中對應i的單元格中寫0;若i與j同樣重要,則在i一行中對應i的單元格中和j一行中對應i的單元格中都寫1;同一指標的重要性不能與自身比,因此在i一行中對應i的單元格中寫0。

(四)建立模糊關系矩陣,進行單因素評判。根據一個地區信用環境評價要素與其評價等級(評語級)之間的隸屬關系,及

從U到v的模糊隸屬關系,可以用模糊評判矩陣加以統計和描述。用矩陣R表示。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地方政府對本地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和改善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判。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是金融生態環境各構成因素對自身的評價;第二是政府對全地區各環境要素的綜合評價;第三是本地金融機構對整個外部環境的評價。自我評價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有重要作用??梢詮娀⑵髽I、法律等相關部門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自律精神。

(二)橫向評價和縱向評價

橫向評價是將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各項指標在不同地區之間進行對比和評價。地方政府通過比較可以向其他地區學習和吸取更多、更好的先進經驗,商業銀行的評級機構通過比較可以科學決策信貸流向。縱向評價是對同一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指標在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進行對比和評價。有利于一個地區從歷史和縱向的角度考察自身金融生態環境改善和建設的進程和規律,找出促進發展的有利因素發揚光大,找出阻礙發展的因素加以改變,揚長補短,為科學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程創造良好的條件;商業銀行也可以此為依據,對進步較大的地區適當支持以建立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不管是橫向評價還是縱向評價,都是―種對比評價,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快速科學推進。

(三)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

靜態評價即現狀評價。主要是衡量和評價金融生態環境目前建設狀況和實施狀況,剖析和反映金融生態環境的現實狀況和效果。動態評價即過程評價。主要是金融生態環境的構建和推進過程進行持續的調查和評價,以考察它發展趨勢和潛力。將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相結合,有利于地方加強對金融生態環境各方面建設的調整和控制,有利于考察一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情況。

(四)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綜合評價

第5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城市

中圖分類號:X-65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環境問題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吳良鏞先生受道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理論的啟發,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2001年,吳良鏞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環境科學導論》,確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學術框架。此后,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對于城市人居環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為研究尺度,選取西安市三環范圍內作為研究區域,通過對人居環境系統構成的分析選取指標,建立評價體系,對研究區域的人居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為西安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人居環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環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環境是在人類居住和環境科學兩大概念范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人類活動改造自然的勞動成果。

人居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人居環境是指人類聚居活動的空間,居民賴以生存的空間場所,它是在自然環境基礎上構建的人工環境;廣義的人居環境是指圍繞人類這個主體生存和發展條件的各種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因素的總和,是與人類發展相關的各種要素的綜合。

1.2 城市人居環境的構成

城市人居環境一般由3部分組成:(1)居住條件,它通過住宅本身的價值來體現,包含住宅面積、住宅質量和住宅設備等;(2)生態環境質量,它通過城市的大氣、水、噪聲以及綠化水平等指標來反映城市生態環境的水平;(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它可通過各文教設施、商業服務業設施、各類活動場所、道路廣場、交通狀況等指標反映。

二.研究區域概況

西安,古稱長安,是人類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經濟帶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現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萬人,戶籍人口764.25萬人。本文研究的區域是三環道路內的建成區范圍。其三環范圍內空間的功能分區明顯,不同功能區聚集不同產業;聚集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差異性較大。

三.評價指標的建立與數據采集

人居環境的優化過程,實質上是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的耦合過程。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實際上也就是對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的綜合評價具體而言。本文選取了居住條件、生態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水平3個大類評價指標,15個單項指標,構成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體系收集了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年《西安統計年鑒(2002―2007)》)(見表1)。

表1西安市區人居環境指標數據資料

四.研究方法與分析結果

4.1評價方法與步驟

在對西安市人居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時,以定量計算為主,通過對已知的指標數據的綜合計算得出結論。首先,應確定評價模型。為使模型盡可能準確和簡化,可采用在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以加權求和的方法求得綜合評價結果。評價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評價綜合指數;

Nj―第j個指標的指數;

Xj―第j個指標的實測值;

Yj―第j個指標的評價值;

Wj―第j個指標的權重(0≤Wj≤1且ΣWj=1);

m―評價指標的個數。

其次,應確定各因子的評價值和權重。在此基礎上,計算城市人居環境評價的綜合指數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綜合水平,若Q≥1則表明優于或等同于評價標準;若Q

4.2評價結果

依據以上評價步驟,通過計算得出西安城區的人居環境指標,具體結果見表2。

表2西安市城區人居環境指標評價結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標為基準(即以2002年的指標為“1”),處理后的指標數據不具備量綱。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再計算出2002―2007年間歷年城市人居環境各大類指標得分與綜合指標得分的增長率和同時期GDP的增長率(主要來源于《西安統計年鑒(2002―2007》),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區人居環境指標得分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比較(2002―2007)

4.3結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區的人居環境得分平均增長率是4.69%,而相應的GDP平均增長率是13.18%,明顯高于人居環境得分增長率,這說明這期間西安市區的人居環境質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長仍稍稍滯后經濟的發展速度。整體來看西安市區人居環境改善的情況與經濟的發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態環境質量增長率都為負,相應的經濟發展增長率較高,是由于城市的發展模式比較滯后,城市經濟的增長是以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破壞為代價,所以導致這種結果。

五.建議與討論

1)優化城市發展模式,處理好城市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滿足城市經濟增長指標的同時應該加快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2)以人為本,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城市人居環境優化要落實在居住區這一尺度上。強化城市居住區的主導功能,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創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發展的、適應社會在發展需求的人居場所。

3)優化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加強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提高人均綠地面積與城市綠化覆蓋率。

結束語:

城市人居環境發展是一個動態、復雜的巨大系統,本文僅考慮到影響西安城區人居環境的部分指標,即只是對人居硬環境進行評價,并沒有對人居軟環境經行評價,所以文中得出的結論具有局限性,只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建議性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 謝讓志.中國城市住區環境質量綜合評估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城市, 1997(3): 38-40.

第6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企業經營環境多級模糊評價AHP指標體系

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和外部環境存在相互交換、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任何企業都不能孤立存在。許多理論及實證研究指出,企業的成長、衰退以及其他大幅度變動的主要原因來自外在環境的因素。一個企業在制定或修改戰略之前,必須對其所處環境加以充分了解,尤其在進入新市場之前更應如此。各類型企業都必須時刻注意周圍環境的動態與趨勢,建立環境監測(Monitoring)與分析(Analysis)系統,以避免潛在的威脅并掌握有利機會,借以調整經營戰略從而圓滿完成企業目標。因此,建立一套科學、規范和可行的企業經營環境評價系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經營環境的內涵及評價方法選擇

1、企業經營環境的內涵

企業經營環境是指所有對企業經營和企業生存發生影響的各種客觀因素及其力量的總和。企業的經營受到很多人、事、物的影響,包括企業本身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的因素,均稱為企業環境。一般而言,企業環境可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企業內部環境和企業外部環境。

(1)內部環境。即存在于企業及組織內部的各項影響運作主因素。內部環境更準確地說法是企業的內部條件,它包括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比如企業人力、物力和技術,企業文化、高層管理者的價值觀念、公司制度、典章規范、勞資關系及同事關系等。

(2)外部環境。它是指企業周圍環境和條件,又可分為以下六種:第一,政治法律環境:包括政治的穩定程度、社會開放及民主程度、對企業活動秩序的規范以及支持力度;第二,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教育、風俗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環境因素;第三,經濟環境:包括國民收入、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當地基礎設施狀況、勞動力成本、經濟結構和稅制政策等;第四,市場環境:與企業經營直接有關的人、事、物等,皆屬于市場環境的范疇,主要包括市場需求因素、供給因素、競爭因素;第五,技術環境:是指影響企業經營宏觀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包括技術發展水平、技術研發條件、技術轉移和擴散狀況;第六,自然環境:指氣候、土地、水質、礦藏等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須的各種自然資源狀況,以及企業所處地理位置和生態條件,它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必備的自然物質基礎。

2、評價方法的選擇

企業經營環境評價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模糊性,評價尺度如好、較好、中、較差、差是典型的模糊概念,沒有明確的外延。由于企業經營環境評價屬于多層次評價且每個層次各個因素的權重是主觀給定的,如果只采用模糊評價的方法,就很難準確地反映各因素對企業經營環境的影響程度,因而易使評價結果很難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二是相對性,即每個企業經營環境的各方面因素對其整體環境的相對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對各因素進行正確客觀地分配權數。權數的大小對于利用權數計算的結果影響很大,因而,賦予恰當的權數對于正確綜合評價是極為重要的。權數的確定方法有很多,如經驗法、調查法、專家意見征詢法等,但都難以消除主觀性。AHP法(層次分析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無論何人、以何種方式賦值,最后各子因素的排序(即權數)是既定的。將模糊評價方法和AHP方法結合起來應用于企業經營環境的評價,能夠克服兩個方法各自的缺陷,保證企業經營環境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二、企業經營環境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針對上述結構體系的系統分析,構建以下企業經營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

三、三級模糊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

采用AHP與FUZZY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法對企業經營環境進行評價,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求取指標集。一級指標集:B=(B1,B2)及相應的權重WB=(WB1,WB2)。二級指標集:C=(C1,C2?,Cn)及相應的權重WC=(WC1,WC2?,WCn)。三級指標集:Ci=(Ci1,Ci2?Cim)及相應的權重WCi=(Wi1,Wi2,?,Wim)。

第二步,設V=(v1,v2,?,v5)是一個評語集,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級評語,如表2所示,語氣算子設為“差”、“較差”、“一般”、“較好”、“好”五個等級。

第三步,對每個Ci的m個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綜合評價:

(s=1,2,?,m;j=1,2,?,5)

其中,rsj表示因素指標ris對第j級評語Vj的隸屬度,滿足0≤rsj≤1,=1。

第四步,利用模糊矩陣合成運算,得Ci的綜合評價模型,對于模糊矩陣的合成運算可采用矩陣乘法:Ci=WCi·Ri=(ci1,ci2,?,ci5)。

第五步,對C的n個因素按初始模型做綜合評價。從C到V的模糊關系用模糊矩陣RC來表示:Bi=WC·RC=(b1,b2,?,b5)。

第六步,利用模糊矩陣合成運算,得A的綜合評價模型:A=WB·RB,其中RB=(B1,B2)。(A,V,R)構成一個模糊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這其中的模糊變換R把A上的模糊子集B和C變到V上的一個模糊子集A,則A就是對評價對象所作的一個模糊綜合評價。

第七步,設F=(f1,f2,?,?f5)T,F是一個分數集,它是一個列向量,表示評語集V中個元素的標準分數。利用向量的乘積,計算出企業經營環境的評分值Z,Z是一個代表數值,Z=A·F。

四、實證分析

以社會文化環境為例,選取湖北某機械制造企業的相關專家、領導、員工20人對該企業經營環境的各項評價項目進行打分,如社會文化環境C4中有4個子項,每個子項100分,按相關專家、領導、員工總數分列在五個等級上,每個被調查人在各個子項上給出評分,問卷統計結果對社會文化環境C4中的各因素的評價識別度矩陣為:

式中rsj=s子項的j等級分數和/打分人數。

上述結果說明該企業的經營環境處于一般水平。該企業內部環境方面尚可,并且處在較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之中,這將有利于該企業的快速發展;該企業所在的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一般,但技術環境較差,這大大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

五、結語

企業經營環境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企業經營環境是不斷變化著的。而對于企業經營環境的研究還顯得有些不夠,處于試行階段,評價的信息收集、指標體系的確定、評價標準的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使評價本身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應用此方法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不斷對企業經營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同時要注意評價因素指標的確定,使評價結果更加切合實際;對于評價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客觀準確。只要在評價活動中注意各環節的影響因素,做到客觀、公正、科學,就能真正達到正確評價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平文:經營分析與企業診斷[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第7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1、概念。幼兒園教育評價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幼兒發展狀況評價、課程評價、教學評價、保教人員工作質量評價、學前教育環境評價、學前教育機構管理評價等。

2、教育過程中幼兒教育評價的現狀。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老師忽視幼兒園教育評價,持有評價可有可無的態度。教育評價多在集中教育活動過程中進行,其他教育活動環節孩子的表現往往被忽視。

3、幼兒教育評價的改進措施。樹立科學的兒童教育觀與教育評價觀,向幼兒展示多元化的智力領域,注重發展幼兒的優勢智力領域。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1.1城市風環境相關概念

城市環境中的自然風是指在城市環境中基于城市環境風壓差及熱壓差所產生的非機械式通風,在空間地域的分布狀態就稱為風環境或風場。城市風環境所研究的區域,在垂直方向上主要處于城市大氣分層的對流層,其中又可劃分出高空風場(城市覆蓋層以上的風場)、城市冠層風場(從地表到建筑物屋頂面范圍的風場)和城市近地層風場(城市覆蓋層以內、與地面緊鄰的大氣層)三個不同的層次。城市風環境研究的平面層次和尺度不同,其所研究的核心內容和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區段也有較大的差異,一般地域和城市尺度的大尺度城市風環境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空風場和城市冠層風場,來研究城市下墊面性質與形態對城市局地風環境的影響,以此來形成宏觀的城市規劃引導與設計工具,諸如城市氣候圖、城市氣候規劃建議圖、城市通風道以及城市污染擴散等的相關研究,同時也有如馮嫻慧、魏清泉等人通過實測對廣州城市尺度的近地風場研究;城市局部和街區尺度的中尺度城市風環境以及建筑尺度的小尺度城市風環境則主要偏重于城市近地層風場,近地風環境狀況與城市建成區范圍、城市布局、城市空間形態、建筑高度與密度、開敞空間面積以及分布狀況等因素均相關,人呼吸以及可感知的高度也都在近地層內,因此多數的城市風環境研究都集中于這一層次內。

1.2城市風環境的研究方向

目前城市風環境的研究除建筑單體風環境的研究以外,在城市規劃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面關系,即風環境與城市空間形態、與城市熱島效應、與城市空氣污染以及與城市公共空間。

1.2.1風環境與城市空間形態

在城市空間形態層面,風環境研究首先是從風環境良好的建筑布局研究入手,逐步擴大到住區氣場與風環境的問題,重視住宅布局的順氣,從風循環流動的角度來解釋人的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從住區布局模式和空間關系出發來研究風環境良好的住區室內外空間模式;隨著城市高層建筑建設的興起,高層建筑以及高大建筑群顯著的改變了城市近地面層風環境結構,建筑高度和體量造成下風向建筑處于其風影區、建筑底部空間風環境復雜化、形成狹管效應導致局部風速過大過強等不利影響,因此進一步關注研究城市高層建筑群風環境狀況,提出高層建筑布局模式以及風環境改善的設計策略;擴大到城市街區層峽——城市建成環境中最為重要的城市活動場所和行為空間之一,其風環境表現出屋頂上主導氣流趨使下的次級環流的特征,并且次級環流受到街道的走向和幾何形的強烈影響,研究探討不同風向、不同高寬比、不同疏密程度下街道的風環境狀況。

1.2.2風環境與城市熱島效應

在城市熱島效應層面,很多地區城市夏季炎熱的氣候條件,加之人工氣候調節方式耗費能源所產生的熱量加劇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增加了環境、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使不少城市難以達到宜居環境的標準。對此針對研究的城市風環境則通過合理建設城市風道將郊區新鮮涼爽的空氣引入城區并激發城市內部的局地環流,促進城市通風、緩解城市熱污染。

1.2.3風環境與城市空氣污染

在城市空氣污染層面,城市霧霾越來越成為我國大多數城市環境中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城市霧霾的形成不僅僅是城市生活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污染源單方面所導致的,同時城市靜風、無風以及渦流等風環境問題也導致污染物不能夠迅速地擴散,形成高濃度的污染,嚴重影響局部地區的空間質量,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通過建筑形態、開敞空間的控制,形成城市內部的通風透氣,改善城市風環境,逐步消減城市空氣污染。該層面的風環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街谷的空氣污染物擴散的機制以及影響污染物擴散及分布的街谷形態、街道植被、交通形態等影響因子。

1.2.環境與城市公共空間

在城市公共空間層面,城市公共空間的局部風環境會影響人們的風舒適性與熱舒適性,適宜的風速、風壓使人感到舒適,同時能夠降低夏季炎熱引起的不適,而不適宜的風速、風壓則會造成不適、甚至危險,從而降低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降低其使用率。另一方面,利用公共開敞空間的連通來構建城市的通風廊道,形成不同區域的有利的局地環流。將綠地空間過濾空氣、緩減高溫的作用與風稀釋污染、疏散熱量的作用結合起來,可以使兩者改善城市微氣候的生態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合理引導城市綠地的空間分布,結合風環境使有限的綠地面積能發揮最大的生態效應。

2城市風環境研究的技術演進的主要階段

城市風環境的分析技術源于對城市氣候的研究。最早于1807年,英國化學家LukeHoward對倫敦城市熱島效應進行了觀測研究,之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陸續開始了城市氣候的研究。至今,在建筑與城市規劃領域,越來越重視對城市微氣候的評價,已經發展到研究城市微氣候的各個因素,通過實測或者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和數學建模分析,與研究與實際設計工作緊密聯系。從城市風環境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其技術演進大致可以分為實地測試、物理模擬以及計算機數值模擬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在時間維度上并沒有形成明顯的技術斷代,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地開始城市風環境研究的年代存在差異,同時各方法在不同尺度上以及不同研究內容中應用的便捷性與實用性也不同,三種研究方法在現今的研究當中均都有所體現。

2.1實地測試法

城市風環境的實地測試始于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1930年代,歐洲的研究者們通過觀測發現了城市夜間存在由市郊向市中心輻合的風場,該風場即為熱島環流。此后一直到1950年代,歐美國家都廣泛采用移動觀測技術來描述城市風、溫的狀況,得出了城市熱島的空間分布圖。隨著對單獨的城市風環境特性研究的展開,1970年代開始逐漸將實地測試法應用到單體建筑及建筑群風環境特征的研究當中。其中較早的是,1975年WirenBG對連接兩個單體建筑的過道中心線上的平均風速的實測研究,該研究還停留在簡單形體和簡單排列的基礎階段。接著,1985年StathopoulosT等人對不同高度和不同風向下的建筑物過道的風速進行了實測研究,通過分析發現了其風場的湍流分布特征。1986年,ShuzoM等人為了評估東京市區某高層建筑周圍的風環境狀況,在其建筑周圍布置觀測點,并長期監測其風環境狀況,對高層建筑的周邊風場特征進行了基本研究。1995年,To和Lam通過設置在建筑物行人高度處的光纖探針來得到了水平風速和風向角的統計記錄,對不同風向下,成排高層建筑物周邊行人高度處的風環境進行了評估。2008年日本學者TetsuK、MasaoM,YoshihideT等則進一步研究了住宅小區建筑密度、布局與其風速的相關關系,以日本的22個不同密度、容積率的住宅區為研究案例,對16個風向下行人高度處的風速進行采集,利用風速比和風頻分布圖,比較了低層、多層、高層住區的風環境的差異。由于城市風環境因受氣象條件和實際地理環境影響而很難控制,容易受到監測技術手段的限制,而且長期觀測數據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很難應用到更大規模的城市風環境研究當中,因而現今城市風環境研究中往往把實地測試法測得的風速資料作為實際研究中風環境參數的參考,對其他模擬分析進行校正和比對。

2.2物理模擬法

城市風環境的物理模擬法主要是指邊界層風洞實驗方法,結合常規氣象資料來模擬研究城市風環境。其測量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為“點”的測量,即對實驗對象的模擬流場特性進行逐點測量、分析;二為“面”的測量,即對模擬流場的分布特征提供整體性和連續性信息。前者主要通過壓力探針和全向風速計測量,后者則通過油紋紅外線熱感應圖像以及刷蝕技術來描繪相對風速大小的區域和輪廓。從1960年代起,風洞實驗逐漸被引入到城市風環境的研究當中,使得對建筑周邊氣流運動的準確模擬成為可能,為風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陸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建筑布局對風環境影響當中,1971年,日本學者IshizakiH等利用風洞實驗對不同布局模式下的相鄰建筑周邊的風場進行了模擬研究。高層建筑周邊風環境研究里,1999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李會知利用風洞實驗研究了16個來流風向下某高層建筑建成前后周圍的風環境,并結合當地的氣象風速資料,分析了建筑周圍26個位置的行人高度風環境在坐、站、行三種情況下的舒適性狀況;2010年同濟大學的關吉平通過分析風洞試驗數據,對上海浦東一擬建大樓周邊的行人高度風環境進行了評估研究。在城市風環境研究當中,WhiteBR于1992年通過風洞實驗對舊金山人行高度處風環境進行了模擬研究,證明了風洞實驗在城市尺度上風環境研究的可能性。同時在1986年英國倫敦的CanaryWharf城市開發項目,1990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城市開發項目,以及2004年北京大學王寶民采用風洞刷蝕技術對北京商務中心區行人風環境的研究當中風洞實驗都有較好的應用。

2.3計算機數值模擬法

風洞實驗的物理風環境模擬之后,建筑空間動力學進而被廣泛的應用于室外風環境的研究當中,伴隨著計算機數值計算技術的進步,利用計算機和流體動力學方程來對建筑物周邊的風場進行數值求解,模擬出建筑物周邊真實的風場,并通過可視化技術形成易于讀取的風場分布圖,該計算機數值模擬法簡稱為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即計算流體動力學。其強大的模擬、數據處理和可視化能力,相比于物理模擬更為靈活高效、節約成本的特點被更廣泛的應用于城市風環境研究領域。從1990年代起至今,基于計算機數值模擬的城市風環境研究形成了較為連續的研究階段。1999年,ShuzoMurakami等學者運用CFD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對從人可感尺度到城市尺度的風環境進行了預測研究,指出城市內部風場的復雜性。其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在城市風環境研究中空間尺度的拓展,之后大量的學者在城市風環境研究以及實際工程項目、規劃設計當中都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總體來看,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在單體建筑或群體建筑周邊風環境、群體建筑布局風環境、住區風環境、城市開敞空間風環境、城市中心區及商業街區風環境中都有較好的應用,并結合人的風、熱舒適度以及近地風安全等問題進行了評價研究。在此過程當中,諸如同濟大學的楊偉、顧明(2003)、埃因霍溫大學的Blocken(2004)、奧克蘭大學的Richards(2007),以及東京理工大學的Yoshie(2007)在城市風環境研究的同時,對于基于CFD的模擬軟件(Fluent、CFX、STAR-CD、Airpak等)的不同的計算模型進行了探討與分析比較,并結合風洞實驗結果相驗證,探討計算機模擬的精度等問題,對于計算機數值模擬技術在風環境研究中的有效利用具有較大的價值。相對來說,CFD數值模擬的計算結果更直觀、更詳細,可以在三維的研究區域內查看任一節點的風的分布情況,相比實地測試法和物理模擬法有著較大的優勢,對現今及未來的城市風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也將是未來城市風環境技術研究的重點。

3城市風環境評價體系的整合

在實際的城市空間當中,城市某一地塊內各點的風向、風速可能不盡相同,不同時間風速、風向的變化也較為復雜,因此單純的風速、風向指標難以表征其風環境特征。城市環境中風環境問題的研究應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標準,用來衡量風環境的優劣程度同時也將成為城市中風環境評價所依據的參考。合理有效的城市風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城市風環境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風環境問題的基礎。

3.1國內外城市風環境評價體系

對于風環境的評價,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城市要求在建筑建造施工前進行風環境的評價,并對建筑周邊不同區域的風速進行了限制和規定,美國舊金山還在規劃法規中對公共休閑區的風速進行了風速限制,應≤5m/s。國內外對風環境評價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從大量的城市風環境研究當中,大致可以歸納出三種常用的風環境評估方法,即相對舒適度評估法、風速概率統計評估法、風速比評估法。

3.1.1相對舒適度評估法

建筑會對周邊的風場產生阻礙等影響,形成紊流或者渦旋,會改變行人高度處的風舒適性。相對舒適度評估法即以人的舒適性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對行人高度處人的舒適度感覺設置權重系數進行打分評價,綜合了人的風不舒適程度以及風不舒適發生的次數進行分級。該方法基于人的主觀性評價,具有很大不確定性。

3.1.2風速概率統計評估法

該評價方法主要是通過研究人行高度處風速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關系來對風環境進行評價。1978年,SimiuE與ScanlanR.H依據大量研究數據,結合不同風速和氣流分布影響范圍,構建了人的不舒適度與不舒適風(V>5m/s時)的關系。1981年,ShuzoMurakami和KiyotakaDeguchi在NewcriteriaforwindeffectsonPedestrians一文中引入了臨界風速的概念,并提出了人在不同姿勢下滿足舒適性的最大風速及風頻的具體要求。此后,加拿大學者Soligo等、丹麥學者KossHH引入統計以及概率的理念,提出了超越風速概率數值評價標準,其評價方法是利用某個時間跨度內風速超過某一標準的比率來形成的,是風速概率統計評估法的進一步延伸。風速概率統計評估法相對于舒適度評估法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作為基本的人行高度風環境的評價依據有其合理性,具有較廣的適用性。但其指標是依照氣象臺常年觀測信息統計來研究設置的,同時也涉及到人的主觀性問題,并不能一概而論的將其應用到城市的所有區域的城市風環境評價當中來。相對來說,超越風速概率統計評估法基于統計學與概率學,也更為準確與完善,可信度較高,在風環境評價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3.1.3風速比評估法

風速比評估法則以實際風場中某點的行人高度處的平均風速與相同高度處未受干擾來流的平均風速的比值的大小來反應由于建筑物的存在而引起的風速變化程度,以是否出現了風速放大的情況來判定風環境惡劣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是利用研究所得的風速比分布圖與當地風玫瑰的風向風頻進行參照來預測行人高度處風環境狀況。相關研究中,1980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RichardM和Aynsley曾研究過當風速比R>1.4時對人的安全的影響。風速比評價標準較為客觀,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研究中不受干擾的來流風速因受當地氣象條件影響難以確定,同時參照風玫瑰來進行預測,也難以較為全面的反映出研究地塊完整的風環境情況,存在一定缺陷。

3.2風環境評價體系特征

現階段對于城市風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仍然處于初級的階段,基本是從某一至兩方面對風環境進行評價,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從風本體而言,表征風特性的要素主要由風速、風壓、建筑前后風壓差及渦旋范圍和個數等,這些要素不與城市本體的空間形態以及城市的居住者人建立相關性,就難以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評價標準。因此,未來的城市風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可以從評價性指標體系和參量化指標體系兩個層面入手,前者依托人的舒適、健康、安全來構建多層級的評價結構,后者則應結合城市空間形態來構建良好風環境的城市空間量化指標體系,能夠真正意義上將城市風環境評價落實到城市空間上來。

4結語

第9篇:環境評價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to conduct predictive analysis for the impact of planning or completed projects on environment,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in advance, track and monitor the possible pollutants and decrease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y describing the origin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ecu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ogram.

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規劃評價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rogram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5-0057-02

0 引言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EIA)是環境影響評價是針對規劃或者建設后項目有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性預測分析,預先提出解決對策,對可能出現的污染物進行跟蹤監測,消減污染的影響。 在全球范圍內不僅發生了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而且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們開始關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斷尋找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法是勢在必行的。

上世紀中葉,由于核在工業及戰爭中的使用,研究人員開始對核污染進行預測。1960年之后,英國提出了環境影響評價的雛形,即在評價前首先要調查清楚三個關鍵環節,即關鍵因素,關鍵途徑和關鍵居民區,進而通過調查污染產生的來源,污染如何傳播以及污染如何破壞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之后不久,也就是1964年,“環境影響評價”這一概念在加拿大召開國際環境質量評價會議,“被學者們提出。稍晚于卡爾遜《寂靜的春天》。在1969年,美國通過了《國家環境政策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環評相關的法律。繼美國之后,先后有瑞典、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德國等國家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此同時,國際上開始設立一些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機構,并召開一系列環境影響相關的會議,進一步促進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用與發展。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有100多個國家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 國外環境影響評價現狀

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科技發展水平、地域條件、工業布局等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各國根據自己的情況開展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如英美等發達國家,依靠先進的科技實力、雄厚的資金,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行了細化和規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環評制度。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已然意識到環評的重要性,正在積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條文。作者通過查閱資料,總結了國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特點:

①評價對象范圍擴大,由點到線到面,由以前單一單個項目評價,到整個工業園區乃至整個大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注重整體的評價。

②評價的范圍考慮因素更加全面,不僅僅考慮經濟因素,還考慮到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從而衍生出來如環境風險評價、視覺影響評價、健康影響評價等。

③評價的程序更加系統規范,更加程序化,先篩選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從而確定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再對環境影響因子進行預測評價和監督,最終監測環境因子,為工程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④評價的方法更加豐富,不再是簡簡單單單一的模型,而是借助GIS,RS,GPS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使得評價更能反映客觀情況。

⑤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相結合,成為規劃的一部分,環境規劃部門與環境評價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密切,環境評價、規劃、管理成為一個系列化的整體。

2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

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政府開始重視環境影響評價,但最初的環評僅限于新建大中型項目,之后的二十年里,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但是這種單一的只針對新建項目的評價尤其客觀的缺點,因此在實際實施中遇到了些麻煩,例如只能對項目做一種被動的反映性評估;難以考慮項目誘發或間接的環境效應;難以全面考慮替方案和減緩措施等等。因此我們對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開始提高。我國從小平同志南巡之后,開始關注戰略環評問題,戰略環評站在了一個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的提出了環評不僅僅是項目內部,而且在一個大區域的項目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故此,我國對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新的科學的定義是指“規劃編制階段,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

3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

2003年9月1日環評法正式頒布實施,使得環評以法律條文固定下來,為了更好地開展環評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規、標準、準則等,而且實現了注冊環評工程師制度,提高了環評工程技術人員的水平。2006年國家環保部在、大連和武漢市等地區進行規劃環評,取得了顯著成績。此后,又陸續批準江蘇省、湖北市、寧波市、蕪湖市為規劃環評試點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東省、吉林省、上海市等許多省市也相繼配套出臺了多項地方性規章制度,有力推動了規劃環評的實施。從國家到地方,規劃環評工作已經逐漸開展。

3.1 在理論研究方面 隨著環保行業越來越受到政府人民的重視。一大批專家學者開始積極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機理、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并沒有現成的技術可以拿來借鑒,所以目前尚無通用成熟的技術、方法、評價指標及體系等。目前環評工作面臨著評價方法詳細度不夠;不確定性強;缺乏在決策中體現環境評價結果的方法。這些缺陷導致了規劃環境影響的準確性差,預測結果不理想、減緩措施制定的不夠詳細,使得環境評價結論缺乏應有的說服力。

3.2 實踐方面 由于我國引入戰略環境評價較晚,從而以屬于戰略環境評價范疇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踐相對落后。日前已完成的區域規劃環評有長春經濟開發區規劃、沈陽市渾南新區規劃、廈門東海岸開發區、廈門城市總體規劃環評等,還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環評報告書等,鐵路系統目前尚未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這必將大大推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的開展進程。

參考文獻:

[1]蔡艷榮.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2]王威,葛再立.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與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7):130-130.

[3]Kimothi Juy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 few selected watersheds of the Chamoli district usingremotely sensed 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7.

[4]趙廷寧,武健偉,王賢,史明昌.我國環境評價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乳激情 |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 久草视频在线资源站 | 欧美一级毛片100部 欧美一级毛片aaaaa | 手机在线播放av |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97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 亚洲免费视频网址 | 欧美色欧 | 久久精品二三区 | 久色网址 |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 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 亚洲精品片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 全部免费的毛片视频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九九热视频 | 男人的天堂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99 |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美国一级片免费看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 美国毛片一级视频在线aa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九九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 国产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99 |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