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全國二卷語文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全國各套語文試題中,文學作品閱讀依然是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熱點,得分的第一大難點。如何攻克這一“高地”,筆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學和復習備考中,有些心得,正如人都要有靈魂一般,閱讀文章毫無疑問也擁有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象征。歷數近年來的高考現代文試卷,05北京《合歡樹》,史鐵生先生希圖傳遞出他對深沉母愛的頌歌,卻只似乎平淡地讓一個“合歡樹”闖入讀者眼簾——“愛”太過抽象,而當年史鐵生與母親合種下的樹卻蘊藉而含蓄地飄散出母愛的味道;06全國卷二《綿綿土》,牛漢先生對故土的依戀動人心魄,依戀是抽象的,無法言說的,但綿綿土卻是那樣踏實、一絲不茍地橫亙在先生心中,當對故鄉的眷戀被置換成對綿綿土的眷戀時,我們再次看到“土”作為具象的象征意味。歷數近年來的題目,似乎足夠說明問題:2012北京《心靈的篝火》;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國卷一《燈火》;2009北京《司馬祠》;2009全國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國二《岳樺》……《心靈的篝火》、《海棠花》、《燈火》、《司馬祠》、《荒漠》、《岳樺》,千差萬別的題目背后總有一樣東西似乎是不變的,那就是它們幾乎全部都是生動而具體的“物象”,而他們背后又都具有著抽象的象征內涵。
二、高三備考的應對策略
對于高考的文學作品閱讀而言,如僅僅是盲目練習的話,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考生要想拿一個理想的分數,一要抓住文學作品閱讀的本質,二要洞悉命題人的命題規律和障礙設置,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兩大方面,三要平時大量閱讀以形成敏銳的語感,四要強化四種解題意識——區間和問題意識,采點給分意識,關鍵詞句意識,術語作答意識。下面我們就這四種意識做一詳細闡釋。
區間和問題意識。我們知道,文學作品閱讀的所有題目都來自文本,哪怕是探究性、引申性的題目也不會脫離文本而進行不著邊際的延伸,也就是說所考題目在選文中都有對應的答題區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答案在文中”;再有,高考文學作品閱讀一般圍繞內容、主旨、語言、結構、技法等方面設題,這就要求考生有問題意識,依問作答,有幾問就答幾問,怎樣問就怎樣答。例如10年天津卷閱讀題《寒冷的高緯度》中的第19小題“除了植物以外,文中還出現了哪些影響作者‘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這些元素分別給予了作者怎樣的影響?”先確定區間可知答題區間在3、4、5段,明確“除了植物以外”可以很輕松地找到親人、動物、神話與傳說、夢境這四個因素,再依據依問作答的原則從文中篩選、歸納、整合即可。只有具備了區間和問題意識,作答時才可切題。
采點給分意識。文學作品閱讀簡答題的一個答案常常有幾個采分點,而采分點是同賦分緊密聯系的。一般來說鑒賞、分析題2分一個點,篩選題1分一個點,新增閱讀延伸題大體按擺明觀點、闡發領悟、語言表達三項采點,這說明題目的分值,是答題得分點數的重要提示,提醒考生要有采點意識,按賦分解答。如2010北京卷《海棠花》第19題滿分10分,讓考生結合自己的成長記憶或讀過的文學作品談談對距離體驗的感受,談清自己的體驗并結合文本、結合成長記憶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來闡釋可得7分,語言表達順暢、完美可得3分。
關鍵詞句意識。解答文學作品閱讀題時,考生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以捕捉文中與題目相關的關鍵詞句,提取答案要點,這是文學作品閱讀的命題原則之一。何謂“關鍵詞句”,一般而言能揭示主題的詞句,運用各種表達技巧、有意蘊的詞句,往往是關鍵詞句。如2010年全國卷一《燈火》第15題解釋文中重點句子的含意中的第一小題,讓解釋“那情景仿佛護著累世的家產”一句,考生只需篩選出此句前一段中的“那樣的煤油燈,我們家好像只有三盞”一句,此句后一段“在那樣的燈火下,一切都蕩漾著溫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累世的家產”包括本義和比喻義兩部分,從此句前一段的話中可提煉出煤油燈在當時貧寒家庭中是寶貴的;從此句的后一段中可提煉出燈下的溫馨和苦讀也是人生的財富。文中暗含答案的句子就是解題的關鍵,關鍵詞句就是答案要點,考生要學會從文中尋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煉出答案。
術語意識。文學作品閱讀題設題的方面有一定之規,不外乎情節內容、思想情感、語言風格、篇章結構、手法技巧等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又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查,考生作答時要注意運用相應的術語,以保證作答的規范性。例如語言風格常見術語有“質樸典雅”、“清新恬淡”、“豪放婉約”等;篇章結構有“承上啟下”、“過渡照應”、“抑揚鋪墊”、“伏筆懸念”等;手法技巧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繪聲繪色”、“動靜結合”、“托物言志”、“對比烘托”等。考生經過反復練習,掌握了這些術語之后,作答時就不會說“外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