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交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職生 口才 贊美 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1
How to Enhance Vocational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
"Social Eloquent Skills - Praise " Teaching
WEN Jia
(Guangxi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loquence reflects both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one, but also one who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skills. Especially vocational students will soon go to work, eloquent expression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job search. Emphasis on vocational students develop social eloquence ability to learn how to praise others, accept their praise, a better foothold in society, to achie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eloquence; praise; self confidence
1 現象分析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教育政策的調整,中等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事實卻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好。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歧視,使得中職生從心理上覺得低人一等,再加上學生家長對子女“冷漠”,使相當多的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精神萎靡不振,無心學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稱贊,使得他們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自卑情緒,在和別人的交流過程中,很少會從心里贊美別人,當聽到其他人得到贊美時,言辭間表現出不屑。對于這樣的一種現狀,作為一個中職校口才課的老師,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會如何贊美他人,接受他人的贊美,讓其從自卑走向自信,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的生產實踐中。
在對口才課的課程準備中,教師先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中職生是中考失敗或初中綴學后重新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他們對未來充滿無奈,且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總是在學校里“混”日子。那么,如何幫他們構建起自信心是所有中職教師要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2 中職生缺乏信心的原因
2.1 缺少挫折的承受力
中職學校的招生對象是以初中畢業生為主,也有少部門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那么,讓中職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考試的失利。舉例說明,X學校的機電專業班的班長,在過去的成長中一直是非常順利的,在學校與社會實踐上也有過很不錯的成績。但是,高考失敗讓他帶著非常沉重的心理壓力進入到學校內,面對新的學校,他所采取的方法就是以消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以“不在乎”的情緒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在一次作業中,他用了大量的文字向教師講述他以前的學習、生活,文字中充滿了深深的不安,也可看出他的彷徨。教師問及他原因時,他考慮良久,最后說出了“諷刺”二字。這讓他的老師感覺到,中考或是高考,確定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失敗的結果是學生在人生中所遇到了第一個重大挫折,在這時間里,他們面臨著從樂觀到挫折,從自律到放縱的心理落差。
2.2 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充分
當前,許多人都忽視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還有人看不起職業教育,都認為職業教育是三流的學校、二流的教育,是無法上大學或是高中的無奈之下的選擇。此外,職業教育并不是統招式的,因此在社會上形成這樣的一種認識:職業教育并非正規式的教育,其學校也不是正規的。所以,正是因為人們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造成來校的學生也受到了影響,無法安下心來學習。
2.3 自我定位不明確
在課堂教學口才課的活動中反映出了這些中職生在專業上的認知與熱愛程度還是有一定的不足,主要可分成以下三種情況:第一,完全無定位。部分學生未認識到定位的重要性,也不去考慮今后的發展,以“混”日子的態度完成學業,也談不上與社會有交集,認為不用去處理口才、交際,畢業有工作就做,沒工作就先看著再說。第二,對自己學習定位不明確。有的學生對職業教育在文化和專業學習上是有區別對待的,過于偏重某一個方面的學習,只認定操作高于一切,其他的口才與交際等都是不重要的,這樣就完全忽略了綜合能力的提升。第三,對就業定位不明確。有的學生對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動向等都不了解,未能將職業生源發展的內部、外部環境有機統一,對本身的條件和發展的規劃沒有深入分析。
3.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對中職學生的教學實踐中,如何讓口才的鍛煉發揮更好的效果,如何將贊美的力量融入口語的表達能力呢?倘若僅僅將教學看作一項任務,簡單、機械地講述誰都明白的獎勵話語,然后將教學的內容不假思索地講給學生聽,那么根本無法發揮教學的作用,更別說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了。要想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運用贊美,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對贊美的語言產生興趣,從而帶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他自己可以在別人的贊美中認識到全面的自我,加強對自己優點的理解。激發他們的興趣,就等于激發他們的自覺性,這便成功了一半。在語言的教學中,僅僅講授課本上的內容,是無法將學生引入一個比較好的場景的,所以需要借助其他的技巧,例如表演、游戲和角色扮演等,從而為學生的理解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他們的理解能力。例如:情境設計:同宿舍的同學穿了件新買的外套在照鏡子。你正好看到,會怎么贊美她/他?讓課堂同學進行角色扮演,然后每組同學進行評價,從而找出更多贊美他們方式。并讓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贊美的同學談談得到別人贊美的感受,使他們懂得得到別人的贊美是一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在教學的引導下,枯燥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發揮很好的效果,只有結合教學內容,創造適合的場景,讓學生能夠在虛擬的環境體會到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講出自己想說的贊美的語言,令課程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2 捕捉閃光點,增強自信心
課堂的教學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所以教學中也就會有很多的預料不到的情況,也有些行為可能會與教學的目標不相符合。作為教學組織者必須加強調控,促進“互動”的不斷展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在于教育者如何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所以,在教學課堂上,讓學生們去發現和捕捉同學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贊賞和表揚,讓本人和同學都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此時,學生的自信心便悄然立起,并在大家的贊美過程中,自信心得到進一步提升。課前,給每個學生發一張小紙條,在四個組中分別找出個別學生上課不認真,自信心不足,平時不愛與人交流等特點,在另外的小紙條中分別寫上他們的名字,讓四個組的組長上來抽簽,并大聲讀出他們的名字,讓每組的同學在自己的小紙條中分別寫出所抽到同學的優點,并寫上稱贊他的話,并面對面地對他加以贊賞。剛開始,這些同學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抬頭,逐漸地,他勇敢地抬起頭接受了來自同學們的稱贊,這時在他的眼里,看到了感動,同時也看到了自信。“贊美”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的作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消除隔閡,建立立體多維空間,多向交流全員參與,開展諸如“優點轟炸“小組討論”、“一說一評”等活動,調動每位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學到社交口才知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
有位教育家說,“職業教育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慈善事業,我們從事的是曾經失敗者的拯救工程”。 如果我們培養的中職生既有扎實的專業操作技能,又有豐富的語言素養、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他們一定能更好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社交口才訓練―贊美就是培養中職生從自卑走向自信基石之一,也是他們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的法寶之一。
3.3 延伸課外,增加學生鍛煉的機會
在課堂上,學生得到的贊美機會畢竟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活動可能學生的參與程度未必高,如果僅僅靠課堂上,學生鍛煉的機會還是比較受限的,除了把握課堂上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給學生多創造一些戶外練習的場景,比如課前5分鐘或者課堂剩余的時間等。在課堂前5分鐘,可以讓學生自己設置一些場景對特定的語句進行練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進行對話的練習,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還可以針對之前學過的內容進行實踐。為了鼓勵學生贊美他人和欣賞自己,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戶外活動,有些同學如果對他人可能羞于表達贊美之情,但是如果針對大自然靜態的事物,就會改變一些。在戶外,教師也可以發揮組織者的作用,為學生們布置贊美美景的話題,例如每人準備一段話來表達對景物的描繪,然后講好后找幾個同學進行贊美等。將口才的技巧能夠自然地流露出來,運用語言表達給他人,才能不斷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斷強化學生的口才技巧。
3.4 樹立榜樣,增加自信
學校可以從社會上邀請本校的優秀畢業生,并已在社會上做出一番成績的校友來校進行講座。在講座會上,可以告知學生自己的奮斗史,對自己進行贊揚,也贊揚學生,告知他們,只有自己不要看輕自己,自己愿意去努力、去奮斗,那么在將來的工作崗位,沒有人會看不起你。并在進入職場后,學會與人相處,用自己的事例去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加他們的自信心。相信這一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定會給學生帶來啟發,讓他們知道,無論多么小的一顆螺絲釘,總有它的閃光點。
教師除了采用相應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還要盡量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不斷增強學生對他人的理解,由衷地贊美他人,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提升自我的認知,加強自信心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朱元君.自信――中職生飛翔的翅膀[J].職業,2013(17):78-79.
[2] 黃瓊.中職學校學生缺乏自信的成因及矯正對策[J].中文信息,2013(3):53-54.
人人都渴望被贊美,愛聽贊美是人們提升自尊、尋求理解、支持和鼓勵的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在社交活動中,適當的給予別人真誠的贊美和夸獎,會使別人會感到心情愉悅,不僅能增進互相的友誼,而且還能創造一種和諧的交際環境和氛圍。 贊美是一種藝術,正確掌握和運用這門藝術,你會從中受益。 以下是幾種比較實用的贊美技巧在應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語言方面的技巧
如何在社交活動中恰當的贊美別人和提升自己,首先需要在語言上下功夫。
(一)贊美他人的語言技巧
1.直接夸獎法。“您的氣質真是高雅啊!”“您今天真是太優雅了!”“您真是行家啊,從您身上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你處理員工矛盾的方法真是合情合理啊。” “您是我最尊敬的人。”諸如此類的直白贊美,會讓人心情愉悅、信心大增。
2.間接贊美法。它是借用第本文由收集整理三方傳達自己對他人的譽美之詞,有時候比直接贊美更讓人感動,也顯得更真誠、更可信。因為這是一種通過他人或他事來間接贊美他人的方法。生活中經常聽到“我聽某某說你能力可強了”“老師說他很欣賞你的文筆”等就屬于這種贊美方式。
此外,通過贊美與某人聯系密切的人、事或物,來表達對一個人的贊美之意也是很普遍的。這種方式應該可以把它歸納為直接與間接的完美融合。比如,如果想贊美某有能力可以說他的公司打理的井井有條、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等。
3.類比贊美法。就是通過用已知事物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來贊美別人的方法。
4.欣賞贊美法。渴望被欣賞是人的本性,而贊美是欣賞的表現,所以贊美無疑是滋養他人自信的一劑良藥。例如,看到小孩子幫助大人掃地的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呵斥她掃得不夠快,而是用贊許的口氣說她掃得真干凈,則會增強孩子做好家務的信心。
5.否定式贊美法。是指用反語或否定的語言來贊美某人或某事的形式。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實則褒揚的贊美作用,往往會起到一種很理想的效果。
(二)贊美自己的語言技巧
1.要符合實際,不浮夸。如果自吹自擂、夸大其詞,反而會事與愿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時,在贊美自己的時候,應承認并點出有待改進
與學習之處。這樣實事求是,不會有損自己形象,并給人以謙虛的印象。
2.贊美的目的應明確。如今的招聘人才、招標工程、評定職稱、采買商品,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你所說的優點、長處并非符合對方口味,你的自我贊美就是無的放矢,也可以說是不成功的。
3.贊美自己最好加以佐證使其具有說服力。如他人的評價、獲得過的獎勵、證書等,避免直接過多的自我擴大贊美而使聽者感到厭惡。
二、贊美時的注意事項
(一)贊美應真誠
真誠是表達贊美的前提,缺乏真情實感、公式化的寒暄客套是不會打動人心的。贊美應該是肺腑之言,真誠的贊美才能被接受被理解。真誠的贊美才不會給人虛假和牽強的感覺,對方也能夠感受到你對他表達的是真誠的關懷。
(二)應看對象定贊美方式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說的就是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文化修養、脾氣秉性各不相同,所以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贊美。否則你的贊美就很可能適得其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拍馬屁拍到了馬蹄上。”
(三)贊美的內容應具體實在
贊美別人的時候不要泛泛而談,而要具體明確。比如說你想說某人的名字挺有詩意的,則對方的心里最想聽的就是他的名字好在哪兒,如果你沒說出個子丑寅來對方就會感到很失望。
(四)贊美要把握好時機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理解“世界聞名、創舉、雕刻、遺產、雄偉”等詞語的意思
2.熟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趙州橋的特點以及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以及設計上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歷史上的一個創舉。
一、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自學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課文中生字詞的意思
(二)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有哪些橋?它們都是什么橋?(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說出南京長江大橋、黃河橋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橋――趙州橋(教師板書課題),它雖然沒有南京長江大橋那樣高大,但卻是世界聞名,這是為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
2.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生字詞
(1)初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回,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指正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①課件展示本課生字詞
②指名讀生字詞
著重對“世界聞名、安濟橋、創舉、雕刻、遺產、雄偉”等詞語進行正音。
3.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指名逐段朗讀課文,指名評價
(2)默讀課文
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
本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了趙州橋的特點,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呢?下節課我們接著
學習。
二、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習課文明白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特點,以及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一個創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橋的種類有許多,比如:吊橋、鐵索橋、立交橋,還有拱橋(同時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趙州橋屬于哪種橋呢?學生回答:石拱橋。從古至今,我國有那么多的石拱橋,世界上也有許多石拱橋,可為什么唯獨只有趙州橋世界聞名呢?
2.總結全文,抒感
(1)學完課文以后,你有什么體會(板書創舉)
(2)聯系課文說說你對趙州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樣理解的?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是歷史上的一個創舉?
3.總結全文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2-0045-02
課的設計思路:
在水平一(二年級)教學內容中,通常我們都注意了走、跑、跳、投等基礎類身體練習的教學。在學習中注重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有時候忽視了學生身體能力的培養。比如:柔韌、平衡、反應等,而水平一學段卻正是發展平衡能力的敏感期。
本課從開始到結束始終圍繞“平衡”的主題,設計了體操凳上的隊列練習――比比哪組反應快――閉眼單腳平衡――體操凳上的徒手操――單腳站立的平衡動作練習――跪平衡動作練習――合作平衡游戲――合作器械平衡等。力求通過這些學練內容,切實讓學生提高平衡的能力。學練形式的選擇更多的是采用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組堅持的時間長,比一比誰更能控制好自己的平衡,比一比誰的姿態更優美,通過比賽的形式,延續學生的學練激情,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內容的學習中。
【點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家對課堂教學的眼界也隨之提高,大家在看刊出的教學設計的時候,總想在其中找出一些新的做法、新的手段,或者說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這實質上一種普遍要求,本期選擇的教學設計也是基于這樣的出發點。
趙鑫老師采用不同高度的障礙物,不僅很好解決了“魚躍”的關鍵技術,同時也讓處于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可以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讓一朵花都可以怒放出屬于他們自己生命的色彩。
袁志歡老師則是從“剪刀、石頭、布”出發,并通過“剪刀”的大小進行變化,誘導學生體驗蹲踞式起跑的動作方法,同時將小木塊有效的運用到蹲踞式起跑教學中,并通過問題引領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宮莉老師從低姿俯撐-直角俯撐-高姿俯撐-有扶持手倒立,并利用折疊的體操墊形成的不同高度,對動作技能的重難點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構建了一個層次清晰的學習階梯,讓學生由易到難地體驗了身體倒置的動作。
邵進南老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民主、和諧、寬松、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體驗尋求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黃典毅老師把一年級與三年級的孩子合班上課,把學生之間的差異作為課堂的資源,引導大孩子幫助小孩子;金海濱老師則是關注了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自主開發出了“快樂木上行”來發展學生的平衡能力。
集灌路分離式立交橋位于廈漳高速公路廈門段,原橋名為官林頭互通I-1橋,為左右幅分離的鋼筋混凝土矮墩連續剛構箱梁,橋跨組合為(20.5+2×21.5+20.5)m,全長88.30m。單幅上部結構采用單箱三室混凝土箱梁,梁高1m,頂寬12.5m,底寬6.5m,腹板厚0.40m,頂底板厚0.25m。下部結構采用薄壁墩、單排3根Φ1.2m鉆孔灌注樁基礎,墩梁固結。橋址區基巖埋深大于40m,基礎按摩擦樁設計。該橋于1997-07月竣工通車,檢測發現該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與設計值相比偏薄,梁體出現結構受力的橫向裂縫,加固后粘貼的玻纖布老化,局部出現脫落,技術評定為三類橋。改擴建需要將原有橋梁拼寬至8車道。主要技術標準如下:(1)設計荷載,老橋為汽—超20,掛—120;拼寬新梁為公路Ⅰ級;(2)設計車速為120km/h;(3)橋面寬度:老橋總寬26.0m,雙向4車道,擴建后的橋梁總寬為42.0m,雙向8車道,在老橋兩側各拼寬8.0m。(4)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
2擴建方案
根據老橋現狀調查、橋梁檢測報告及靜、動力荷載試驗結果,經過綜合分析,認為老橋經加固后可以繼續正常運營。橋梁擴建方案為:保留老橋并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新建結構類型相同或相近的新橋,通過翼緣板濕接縫連接新老橋梁,最后形成雙向8車道的橋梁結構。
2.1結構體系分析
鑒于老橋采用墩梁固結矮墩連續剛構體系,在同跨徑橋梁中比較少見,為考察箱梁病害是否結構體系的問題,是否需要利用體系轉換來改善當前結構受力狀態,拼寬新橋采用何種結構形式比較有利,對如下2種不同結構體系進行分析比較:體系1:維持原有結構體系不變,進行加固、拼寬;體系2:解除2個邊墩的墩梁固結,維持中墩固結,進行加固、拼寬。采用midasCivil程序,以老橋為例,建立結構體系對比計算模型,主要考察箱梁邊跨跨中截面、中跨跨中截面、邊墩墩頂截面、中墩墩頂截面的面內彎矩以及邊墩墩底推力的差異。體系1與體系2計算結果的比值為1.012~1.112,結構體系的影響對橋梁上部箱梁結構受力影響并不顯著。因此,老橋加固以及新橋設計仍然采用原有的矮墩連續剛構體系,以避免老橋因體系變化導致次生病害產生,并保證活載作用下新老橋橫向變形比較一致。
2.2新橋結構
新橋采用與老橋相同的跨徑及上下部結構,以保證外觀一致且變形協調。橋跨組合為20.5m+2×21.5m+20.5m,全長88.30m。上部結構采用單箱雙室混凝土箱梁,梁高1m,頂寬8.0m,底寬5.5m,腹板厚0.40m,頂底板厚0.25m。薄壁墻式墩,墩身寬度3.0m,厚度0.6m,單排2根Φ1.2m鉆孔灌注樁基礎,墩梁固結;肋式臺、雙排4根Φ1.2m鉆孔灌注樁基礎。
2.3老橋加固
為確保橋梁能夠安全、正常的運營,在拼寬之前,必須對老橋進行加固,以提高既有結構的承載能力、耐久性。按照“老橋老規范、新橋新規范”的原則進行維修加固,即對原橋的結構驗算仍然采用85年頒布的相關規范(簡稱舊規范),但加固工程中涉及的材料、工藝等部分,執行最新頒布的規范(簡稱新規范)。除一般病害(如非結構性裂縫,混凝土表層破損、脫落,支座老化、破壞等)采用常規處治措施外,對主要病害箱梁腹板、底板裂縫,需進一步研究合理的維修加固措施。
2.3.1老橋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為箱梁腹板、底板裂縫、玻纖布老化,第4跨梁底玻纖布局部脫落,梁體出現超限寬的橫向受力裂縫,梁底共13條橫向裂縫,縫寬0.18~0.28mm,共計縫長22.1m。核查以往養護、橋檢資料,該橋在粘貼玻纖布加固之前的主要病害為:梁側腹板存在較多裂縫,均為豎向裂縫,右幅第1~3跨梁側腹板裂縫部分延伸至梁底,左幅第1跨梁側裂縫部分延伸至梁底,最大縫寬0.20mm;左幅第2跨1/4L~3/4L、第3跨1/4L~3/4L存在梁底橫向裂縫,最大縫寬0.10mm。
2.3.2病害成因分析
經過綜合分析,產生上述病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施工措施不當,施工中混凝土震搗不密實、鋼筋位置偏差、保護層過薄、養護欠妥當等,造成混凝土質量不均勻,在受到較大荷載時,沿腹板產生的表面裂縫易與受拉區裂縫相連接[。(2)腹板側面裂縫部分從梁底向上開裂,梁底面出現橫向裂縫,均與主筋垂直,屬于梁受拉區出現的彎曲裂縫,說明結構抗力不足。(3)剛構橋屬于超靜定結構,混凝土收縮、徐變、溫度變化等都會對結構產生附加應力,導致混凝土開裂。
2.3.3加固方案
綜合考慮加固效果、施工便利性及加固施工過程中的通車要求等因素,在清理混凝土表面,對裂縫灌漿、封閉后,采用高強不銹鋼鉸線網-滲透性聚合物砂漿技術進行加固,施加預應力高強鋼鉸線網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抗剪與抗彎加固的不銹鋼鉸線分別采用Φ3.2mm和Φ4.8mm規格,種類均為6×7+IWS,同時通過在外表面涂刷3cm厚度的配套高強滲透性砂漿增加結構的耐久性。加固前須拆除梁體表面粘貼的所有玻纖布。箱梁外側面沿腹板全高加固,主要受力鋼鉸線須垂直于橋梁軸線方向,并兜向底板45cm。箱梁底板上的鋼鉸線網需須順橋向布置,每跨內的鋼鉸線網在縱向不宜拼接,必須搭接時,在鋼鉸線受力方向的搭接長度應不小于80cm。施工工藝流程為:定位放線混凝土基層處理裁切鋼鉸線網片鋼鉸線網片的固定與張緊鋼鉸線網片節點的固定涂刷界面劑聚合物砂漿壓抹濕潤養護。其中鋼鉸線網的固定和張緊是其能夠立即和原結構共同受力的關鍵。根據設計確定的錨具位置,通過植入螺栓和粘貼鋼板在構件端部固定錨具。鋼鉸線下料后,用專門的擠壓錨具擠壓套筒使其與鋼絲繩成為一體,在一側鋼絲繩的一端直接穿入錨具,另一端由專門的張拉器預張緊后進行錨固,參考以往工程經驗,預張拉應力取0.25~0.3倍的抗拉強度設計值。用配套專用固定銷釘對鋼鉸線網片的各節點進行逐段鉆孔錨固,使其固定在箱梁上。該項加固技術在國內許多建筑工程、橋梁工程上得到應用,實踐表明加固效果良好,其主要特點如下:(1)由于高強滲透性砂漿基本為無機材料、不銹鋼絞線網耐腐蝕性能好,較好地解決了混凝土結構加固后的耐久性、抗火、耐高溫性能等問題,加固性能可靠;(2)鋼鉸線網為高強不銹鋼鉸線編織成網,運輸及施工方便;(3)高強鋼鉸線強度高,其標準強度約為普通鋼材的5倍,加固后結構自重增加很小,對原結構的自重影響也很小;(4)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抗彎及抗剪加固均可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并且可以顯著地提高構件剛度;(5)混凝土構件加固后的疲勞性能以及鋼網、砂漿的錨固、粘結性能良好;(6)易于大面積施工,在結構加固的過程中不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對被加固的母體表面沒有平整要求,節點處理方便,更適合橋梁和樓板等混凝土結構的加固。
2.4新老橋拼接
經過多階段比選確定箱梁拼寬設計的基本原則為“上連下不連”,其要點如下:(1)新老橋上部結構通過拼接形成整體共同受力,下部結構分離獨立受力。(2)老橋箱梁翼緣板下緣鋼筋無法承受翼緣板剛接后產生的正彎矩,設計采用現澆鉸縫進行拼接。老橋翼緣板切除0.5m,新老箱梁之間預留0.5m的UEA鋼纖維混凝土翼緣板后澆段,新老橋之間通過植筋和鋸縫形成鉸縫,拼接鉸縫構造見圖5,頂板鋸縫填瀝青瑪蹄脂,底板填塞木條。(3)為減小拼寬部分收縮、徐變對老橋的影響,拼寬部分建成后3~6個月,再實施拼接。(4)為減小拼接后新橋基礎沉降對老橋的影響,應嚴格控制該基礎沉降,對新橋進行樁底壓漿。同時,為了降低新橋的后期沉降量,盡量使沉降量發生在拼接前,新橋上部結構施工完畢后,對梁體進行加載預壓,加載量不小于橋面2期恒載的重量,預壓時間控制在2~3個月。
3結構受力分析
3.1分析模型及計算荷載
采用MIDASCivil對老橋加固前后、老橋和拼寬新橋在拼寬前后、拼寬縱橋向相互影響及結構抗震性能進行分析計算,有限元模型見圖6。采用ANSYS進行新老橋翼緣板拼寬前后局部分析。考慮的荷載有施工臨時荷載、恒載、汽車荷載、整體溫差、梯度溫度、基礎變位、收縮、徐變、地震動等。老橋計算考慮了一定的定量退化處理。
3.2主要分析結果
(1)橋梁拼寬前,老橋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滿足規范要求,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裂縫超限,需要進行加固。現行公路橋梁加固設計規范未對上述加固方法進行規定,考慮到該方法與粘貼鋼板加固法同屬于復合截面加固法,鋼鉸線網與鋼板的受力方式均設計成僅承受軸向應力作用[4-5],其加固原理、材料性能、計算假定等均類似。參照文獻中2種加固方法的3種計算規定,對老橋加固進行驗算,裂縫通過應變值推算,不考慮主梁側面圍套內鋼鉸線網片對承載力的提高作用,計算結果滿足規范要求。此外,還可采用組合有限元法建立精細模型進行分析計算。(2)橋梁拼寬后,新老橋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的結構承載力、裂縫寬度、跨中撓度滿足規范要求。拼寬后老橋的彎矩、剪力值有所增大,新橋的彎矩、剪力峰值下降。(3)新老橋翼緣板拼寬前后局部分析結果表明:拼寬后,新橋的基礎變位導致新、老橋翼緣板出現橫向附加彎矩,彎矩峰值在墩頂處,向跨中及橋臺處逐漸減小。老橋翼緣板(每延米長度)的墩頂橫向彎矩在翼緣根部大于新橋翼緣板根部的橫向彎矩。基礎沉降工況對拼接的影響最大,老橋抗剪略有不足,考慮到老橋翼緣板加固困難,設計除適當增加新橋樁基長度外還對樁基底部進行壓漿處理,以減少基礎沉降的影響。同時,為了降低新橋的后期沉降量,盡量使沉降量發生在拼接前,新橋上部結構施工完畢后,對梁體進行加載預壓。(4)采用反應譜法進行抗震性能分析,橋梁采用連續剛構體系,橋墩為薄壁墩、單排樁基礎,剛度適中,各墩臺剛度協調,結構體系抗震性能較好,地震工況不控制設計。
4結語
1、對角線構圖:對角線構圖是一種導向性很強的構圖方式,它將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
2、九宮格構圖:橫豎三等分,形成9個方塊,其中4個交叉點就是視覺中心點,裁剪構圖的時候,把主題展現的事物放在交叉點上。
3、黃金比例構圖:和上面的九宮格構圖法類似,其實九宮格構圖法就是簡化的黃金比例構圖法。四個交叉點就是黃金比例點,就是圖片的焦點和視覺中心。
(來源:文章屋網 )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新詩史上的名篇。詩歌最大特點是抒情,因此,本人試從誦讀教學入手,通過吟讀――研讀――賞讀三個環節,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詩人的眷戀、愁苦、灑脫之情。通過反復誦讀,發掘詩歌形式方面的特點,力爭通過對這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和詩歌,掌握學習新詩的方法。
【教學目標】
反復誦讀,體悟詩歌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形式“三美”,學會鑒賞現代詩。
【教學過程】
一、知人入詩:浪漫詩人的浪漫情懷
1920年,徐志摩遠涉重洋,來到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在這里,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最自由的時光。他可以隨意地選科聽課,也可以漫步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盡情地享受康河的優美風光。詩人曾滿懷深情的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故地重游的徐志摩很快就要離開康橋了,在那個美麗的黃昏,詩人獨自一人在康橋漫步,欣賞著眼前的秀麗景色,記憶如潮水一樣洶涌而至,感情不可抑制噴涌而出,于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再別康橋》。
二、吟讀:讀出心意
1.吟讀
學習方法:朗讀是詩歌重要的學習方法,恰當的朗讀方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詩文,吟讀是一種有效體味詩文的好方法。所謂吟讀,就是讀的時候節奏較慢,運用延宕拖音和聲音的輕重讀出詩文的情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在體味中吟讀,在吟讀中體味。(可播放舒曼的《夢幻曲》)
朗讀提示:要注意六言句與七言句的不同,要有音節輕重的變化,要有停頓與延長的變化,整體上要讀得輕柔舒緩,特別是最后三節詩人的情感達到,要讀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柔,有種漸去漸遠的感覺。
形式: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師生齊讀等形式結合。
2.暢談感受。
明確:這首詩的整體基調是溫柔、婉約、傷感的,飽含著詩人離別康橋時的的無限眷戀與不舍。
三、研讀:品詩論詩
形式:四人小組討論并交流。
康橋生活作為詩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積淀了詩人濃的化不開的深情。說說在此詩中你讀出了詩人的哪些情感。(提示:可以選取你最喜歡的章節朗讀,找出你認為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意象或句子分析詩人熔鑄其中的情感。)
明確:
(1)第一節,可以圍繞兩個問題展開:①離別時為何要“輕輕的”。②為何不向人作別而向云彩作別。
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
詩人離別康橋,也是告別過去的在康橋的一切,告別過去的自己。詩人之所以選擇“云彩”這個意象,是為了不驚動校園中的一切,是為了保存在自己記憶中的舊日的一切,是為了和自己的內心、回憶對話。因此,和云彩告別不過是一種詩化的想象。這種記憶是隱藏在心頭的秘密,不宜大聲喧嘩,只有把腳步放輕、聲音放低才能進入回憶的氛圍,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
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眷戀之情。
(2)第二~四節,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效果。② 為何“甘心做一條水草”?③ “油油地在水底招搖”有什么含義?
這幾節寫康河的美景,表達作者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詩人使用了兩個暗喻:將“河畔的金柳”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自然之景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將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對“夢”可以有多種理解,如家國夢、愛情夢、事業夢等等。沉醉于此情此景,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以至于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招搖”可理解為“逍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青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情態。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在這一節中,詩人對康河的眷戀、依戀之情逐步達到頂峰。
(3)第五~六節:詩人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離開?
康橋的美景起詩人想在康河里“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正是這沉默,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詩人的情感不僅是依戀,更是種苦悶。由此,詩人的情感達到了。
(4)第七節:開頭的“輕輕的”與結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對換?
“輕輕的”是詩人客觀的動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圍環境的靜,也是詩人內心的寧靜,詩人不忍心打攪康橋的一切,所以選擇輕輕的來,悄悄的去。復沓的結構有一種回環往復的美感,更增添了詩人淡淡的哀愁。“不帶走一片云彩”,多么灑脫的姿態。但這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和依戀。過往的美好情感珍貴地保留在記憶里,悄悄的獨享也是美好的,不能帶走哪怕僅僅一片云彩,更顯示了對康橋的一往情深。
3.教師總結詩人感情變化脈絡。
依依不舍――歡喜――依戀――眷戀――迷戀――苦悶――戀戀不舍
依戀之情達到頂點
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感情總體上是眷戀不舍又帶著淡淡的哀傷。
五、賞讀: 感受“三美”
徐志摩非常崇拜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尤重音樂美。配樂誦讀并思考:本詩是如何體現了詩歌“三美”的藝術主張?
明確:
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體現了一種繪畫美;每節押韻,運用疊字,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體現了音樂美;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四行一節,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單行和雙行錯開排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體現了建筑美。
(詩歌“三美”學生能夠理解,本環節主要讓學生自己總結,教師適時點撥補充即可。)
六、課堂小結
文是情感的產物,情動于心,發于筆端才是真文。《再別康橋》寫離情別緒,但全詩并不哀婉沮喪,而是充盈著無處不在的美。夕陽的余暉里,詩人作別的不僅是那西天的云彩,更是他一生的豪情與夢想,當詩人只能悄悄離去時,留下了那一抹淡淡的哀愁,讓世人久久不能忘懷。讓我們帶著這種濃的化不開的深情,再一次誦讀詩歌。(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課后反思】
第一、學習現代詩,應建立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所以,我設置了吟讀――研讀――賞讀三個環節,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詩歌,體悟情感,感受形式美,在誦讀中把握詩歌情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逐步加深,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三美”。
同慢性病患者相比,這一群體的交流更困難一些。他們對疾病威脅的感受不深,他們正處于工作和生活壓力大的階段,與社區醫生交流的時間少,醫生應主動的、經常的為其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防病手冊,讓他們認識到疾病存在的易感性和危害性,使其感受到疾病對自己的潛在威脅,意識到自己是健康的主人。
2采取居民易于接受的語言溝通
2.1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要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交流氛圍,拉近醫患關系,消除病人的痛苦,增強病人依從性,在與社區居民和病人平素接觸時,充分發揮和病人、居民熟悉的優勢,主動熱情與其打招呼,對不熟悉的初次見面的要主動的作自我介紹,不能直入主題,要有一個熟悉的過度過程,緩解他們的緊張心理,然后切入主題,通過巧妙的溝通了解病人想獲得的信息和知識。
2.2掌握好傾聽的技巧。傾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彼此欣賞和關懷的重要基礎,在傾聽時要認真專心,目光誠懇,獲得信任,要認同病人和傾述者的感受,使傾述者感到你對他(她)的關心和理解,不打斷對方講話,不輕易的下結論,不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捕捉真實的信息,聽清對方的問題,要有策略地把自己的觀點恰當地表達清楚,使其接受。
2.3善于利用好語言的交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適當的重復那些重要而又不易理解的概念,及時反饋沒有理解的部分,講清自己要闡述的觀點與理論,避免職業性的語言,善于使用美好的和保護性的語言,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如安慰性、鼓勵性、勸說性、暗示性、指定性,有利于教育對象的接受,避免傷害性、消極或模糊的語言,同時要注意語速和語調,不能表現得漫不經心和極不耐煩,要采取互動式的交流方法,并講究語言的藝術性,可以多采用歸納性的語言,這樣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利于教育對象的記憶。
3改變原有的交流模式
3.1由灌輸型轉向啟發式。為吸引群眾,增強健康教育的滲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應該從改變缺乏群眾參與、氣氛沉悶的灌輸式教育入手,以答疑為主要形式,邊講邊討論。采取不斷深入的互動法、知識競賽的激勵法、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感召法、節目宣傳的轟動法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2]。同時,多采用歸納性的語言,比如講健康飲食時可以像洪昭光教授那樣歸納為“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講什么是優質蛋白質時,可以說“四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沒有腿”,即畜類的蛋白質不如家禽類的蛋白質優質,而家禽類的蛋白質又不如魚類的蛋白質優質;強調群眾自身在健康促進中的作用時,可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等等。
3.2由重常識宣傳轉向重優質服務。過去的健康教育,大多注重常識宣傳,只要求群眾做什么,而不是為群眾做什么,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可以通過具體的咨詢服務,如稱體重、量身高、贈送限鹽勺和科普小冊子、贈送戒煙藥物和便民卡及設置聽課者部分檢查項目優惠制等,逐漸使居民感到健康教育既實惠又有用,進而能主動參與。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 創設情境 巧妙設計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知識的巧妙的設計,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般說來,一個引入新課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個任務中的一個:引起注意、激發動機、建立聯系和組織指引。
例如:在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①把課前剪好的ABC紙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觀察它們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結論?③在拼圖中,你受到哪些啟發?(指如何添加輔助線來證明)這樣創設情境,使學生認識到∠A+∠B+∠C=180°,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新課,使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有一個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拼角找出定理的證明方法,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的實踐中,培養了觀察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設計問題引起注意導入的關鍵在于創設精彩的問題情境,它既能吸引學生,又能與新知識密切聯系。
二、巧妙設計,促進探究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探究時,教師要有效控制,開始可慢些,保證每位學生都明確探究的問題,而后再進入真正的探究。當學生集體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直觀的教具、圖像或精辟的語言等作有針對性的啟發;當學生探究誤入歧途的時候,教師可以點一下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學生引向正確的思路;當學生探究的思路尚可但繁瑣的時候,教師應及時肯定,指出更優的方法,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有時學生的探究成果非常豐富,尤其是對一題多解的探究,學生的奇思妙想不斷涌現,這時往往最難控制教學的時間。但是,“保底不封頂”的原則應該遵守,教學的基本任務要完成,學生的創造成果要盡量多地在課內交流,課上沒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過課后或“學習園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畢,教師要組織學生反思回顧探究的過程,總結失誤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例如:在教學“瓷磚的鋪設”時,筆者播放一段影像,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充滿各種不同的圖形,引入瓷磚的鋪設的課題。什么樣的正多邊形地板磚鋪設地面不留空隙?正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等的地板磚是否可以任意鋪設?能否組合鋪設?能組合成多少種鋪設方法?筆者提供若干種紙質地板磚模型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索研究。然后讓學生交流各種鋪設瓷磚的方法,學生動手實踐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四邊形都能那樣鋪滿地面,最后,學生得出結論,一般方式:圍繞某一頂點鋪滿地面;某些特殊情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的地板磚任意鋪設;多邊形組合鋪設,每個多邊形的內角的和必須滿足360°,從而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
又如:在教學“可能性”時,當提出“拋出的球會下落”是確定事件還是不確定事件?學生的回答有三種:(1)確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為地球有吸引力;(2)不確定事件,如氫氣球會上升;(3)不確定事件,當速度大于每秒9.8km時,也可以不下落。由此,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學習興趣愈來愈濃。
三、回頭檢望,消化知識
在教學中,學生只聽不做、不講、不練、不背、不經常地復習,就算聽懂了也會忘記,難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新知識的探究、操練和復習中都應盡可能多地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鞏固和強化學生所學的知識。
消化知識的常見方法是解題,教師設計安排的題目有梯度,不過解題應不僅僅限于完成書面習題,有時可以用游戲或競賽的方式。變化的學習方法比單調的練習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方程”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兩學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發現足球是由白色六邊形和黑色五邊形的皮相間縫合而成,A學生數到共12塊黑五邊形,B學生卻總也數不清白色六邊形到底有多少塊,誰有辦法能幫他算出來?在探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用語言敘述這個規律嗎?你能用代數式表示這個規律嗎?你能用方程解答這個問題嗎?通過設置問題串,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討論、用數學符號表示、給出計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從而發現身邊熟知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也消化了所學知識。
四、設置問題,結束課程
在教學中,教師在結束課程時,將學習適當引申,開闊學生的眼界,也可以利用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設置問題,帶出下節的課題,埋下伏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習題課結尾時,筆者提出如下問題:今天我們所學的一元二次方程,或有兩個不等的實數根或有兩個相等的實數根或沒有實數根,它們都是與b2-4ac的值有關,同學們不解方程能否判定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況呢?請總結其規律。結尾一席話,激起學生施展才華的欲望,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促使學生課下去探索、研究、總結,同時為下節課――根的判別式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仔細地鉆研教材,把握知識分布點、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巧妙優化教學設計,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方法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