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春季疾病預防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黑龍江省雙城市畜牧獸醫局150100)
1患病特點
對于很多養豬戶來說,冬春季節豬群患氣喘病的概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是冬春季節氣溫的影響,由于冬春季節早晚溫差比較大,為了不讓豬凍著,很多用戶都會用全封閉式的圈養方法,這樣雖然保證了豬的保暖,但是在通風效果上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從而誘發豬氣喘病,影響其生長發育,同時給養豬戶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時就要求養豬戶明確豬患氣喘病的發病特征,將患病豬與沒有患病的豬進行隔離飼養,對患病的豬進行治療,對沒有患病的豬進行預防。
豬氣喘病在豬群中是一類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呼吸道感染進行傳播的,而且這類疾病在豬群中的發病率相對來說是比較均勻的,但哺乳仔豬和剛斷奶仔豬患病幾率會更高,而且母豬患病之后,在哺乳階段是很容易經過呼吸道傳染給仔豬,哺乳仔豬一旦患氣喘病,嚴重的會并發其他的疾病,從而造成死亡的現象也是特別常見的,此外,還很容易通過呼吸道傳染給其他正常的豬群,造成大部分豬群患氣喘病,所以對于這類豬群,養豬戶更應該注意豬的健康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自身經濟效益。其實一年四季豬群都有可能發生氣喘病,但是冬春季的氣候是多變的,而且在這2個季節環境通常非常潮濕、寒冷,從而直接導致圈舍通風不良,氣喘病的發生概率會直接升高。
2臨床表現
豬氣喘病主要可以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2種類型。這2種類型在發病時的臨床表現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在治療方面,根據患病類型的不同,其具體的治療方案也會不一樣。豬氣喘病臨床表現特點是呼吸困難,而呼吸困難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氣喘,并且伴有干咳,而且一般情況下,在發病初期,病豬主要的癥狀就只有氣喘,體溫等方面都會表現正常,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患豬出現繼發感染的時候才會伴有體溫升高,出現發燒的現象。
急性型豬氣喘病主要出現在疫區,是急性傳染病,發病具有突然性,而且在同一個圈舍內一旦有豬患病,那么其他的豬群患病概率是非常高?;钾i精神十分萎靡,會高頻率的出現咳嗽,而且會出現少食或者絕食的現象,一旦發病時遇到細菌感染,患病豬的死亡率會大幅提高,如果患豬沒有死亡,通過治療后會轉為慢性型。慢性型豬氣喘病在豬的體內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的潛伏期為2星期左右。發病初期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咳嗽,如果出現呼吸困難的表現就說明病情已經加重了,會有流鼻涕的現象,在體溫和食欲上沒有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發病初期接受治療,很容易治愈。
3預防措施
冬春季節雖然是豬氣喘病的高發病期,但是只要養豬戶進行合理的預防,可以有效的減少發病率。而對于本病的防治措施,需要根據豬群的情況不同分別進行不同的治療。對于沒有患病的豬群,主要需要采取的是預防措施,雖然冬春季是豬氣喘病的高發病期,但是只要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豬的患病率。豬的品種有很多,不同地區的豬在飼養時需要注意的細節也不一樣,而且當地的豬在異地飼養患病幾率也會增加,所以養豬戶最好堅持自繁自養。在飼養過程中為預防豬氣喘病的發生,可在飼料中加入泰妙菌素,添加劑量為每噸飼料用100克泰妙菌素。此外,給豬注射疫苗是預防豬氣喘病的有效措施。平時對圈舍要及時清理,保證豬群生長環境的衛生,冬春季在保暖的情況下也保證圈舍內適當的通風,可以減少豬氣喘病的發生率。
關鍵詞:春季;養殖業;牛;疾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4
在養殖牛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防范牛群常見疾病,細心觀察牛群進食情況,深入了解相關養殖知識,遵循科學飼養方法,盡量避免牛群大面積感染的情況,根據飼養區域實際情況,做好相關疾病預防措施,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養殖理念,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目的。
1 春季瘤胃積食
1.1 發病癥狀及原因分析
當?;忌狭鑫阜e食后,其主要癥狀有食欲不振、反應較遲緩、鼻鏡無水分和彈性,在嚴重的情況下,牛會不斷噯氣并用腳不斷踢打腹部。引發牛瘤胃積食疾病的原因有以下4個:養殖人員飼養不當,不按時喂食,使得牛處于過度饑餓的狀態,當再一次喂食時,牛會大量攝取,造成采食過多的問題;飼料質量,如果給牛喂養過于粗硬的低質量飼料,將會紊亂牛體內瘤胃機能,從而出現飼料積壓在牛體內,增加發病次數;在牛吃飽后,馬上讓其進行高強度勞作,如耕地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瘤胃積食出現的機率;牛本身較肥胖或者處于妊娠后期,受到全身張力等因素的影響,減弱了瘤胃運動[1]。
1.2 防治措施分析
針對瘤胃積食發病原因,可以采取以下2方面的防治措施:從預防牛瘤胃積食疾病的角度分析,應加強牛日常飼養管理,按時、按量進行喂養,盡量避免牛過度進食或饑餓的問題,科學控制牛圈溫度,降低春季寒潮對牛的影響,同時,不應突然換牛的食用飼料,注重飼料的質量,根據牛的生長狀況,選擇合適的飼料;從治療牛瘤胃積食疾病的角度分析,當確定?;忌显摲N疾病時,可以采取洗胃的方式,利用1.0%的碳酸氫鈉和0.1%高錳酸鉀,將牛胃部多于雜質清除;借助按摩、服用瀉藥等方法,幫助牛噯氣;制作緩瀉制酵劑,20g魚石脂、500g硫酸鎂,將其用4~5L的溫水沖服。
2 春季牛流感
2.1 流感癥狀及發病原因
牛流感常發于早春時節,屬于急性、傳染疾病,如果不注重牛圈溫度,使牛受到寒潮侵襲,將會極大程度上增加?;剂鞲械臋C率,且其傳播速度快,能快速流行于牛群,主要表現為咳嗽、高熱,并伴有發抖等現象。造成牛流感的原因有:春季變化多端的天氣且氣溫較低;牛圈保溫措施不到位;飼養管理的缺乏等。
2.2 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預防牛流感的層面分析,做好牛圈保溫工作,避免牛群受到寒潮影響;保障牛圈的衛生干凈,及時通風;基于治療牛流感的層面分析,發現患有流感的牛時,應馬上將其隔離,并采取中藥或西藥的治療方式。中藥組方:牛蒡子、甘草、金銀花、柴胡、生姜、羌活、陳皮、防風、連翹各50g,并采取水煎的方式,1次/d,服用3d。西藥治療:注射30%的安乃近,2次/d,連續3d。在?;疾乐氐那闆r下,可以按時給牛注射1000mL左右的葡萄糖、15mL左右的安那加。
3 春季牛肺疫
3.1 發病癥狀及原因分析
當牛出現牛肺疫疾病時,其呼吸會變得較困難,流膿性鼻涕或出現黏液,并伴有食欲不振等癥狀,且?;疾『笃涑霈F癥狀等方面有所不同,分為水腫型、肺炎型和急性敗血型3類,該類疾病的牛群死亡率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收益,其主要由牛體中絲狀霉形體導致,通過呼吸等方式傳播。
3.2 防治措施分析
在春季期間,應做好牛肺疫預防措施,使用滅活油苗,定期對牛進行疫苗接種,保障牛體內形成抗體,同時,注意選擇好牛種,在采購時,應避免牛肺疫高發地區。此外,當牛已經出現牛肺疫癥狀時,必須及時采取藥物治療。利用中藥治療方式,其組方為:金銀花90g;白芨、黃芪、黨參各30g;冬瓜子、連翹、合歡皮各60g;桔梗、北沙參、麥冬各45g;采取水煎的方法,1次/d,連續7d;借助西藥治療方式,注射3g左右的鏈霉素,1次/d,連續7d。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春季屬于牛群疾病常發時期,必須引起廣大農戶的重視,并及時做好各項預防措施,掌握春季常見疾病類型,深入了解每種疾病的發病癥狀、原因和防治方法,加強對牛群的巡視力度,多觀察牛群的進食情況,當牛出現異常時,馬上采取科學治療,避免其他牛也被感染,盡量避免嚴重經濟損失。預防春季牛常見疾病,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需要農戶不斷豐富自身養殖經驗,學習先進防治方式,并結合養殖區域實際情況,準確判斷牛的生長狀況,提升牛的養殖質量。
及時發現和消除學校(托幼機構)食品安全、飲用水安全、傳染病防控等方面的隱患,督促學校(托幼機構)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飲用水安全管理制度、學生體檢制度和學生晨午檢和因病缺課登記追蹤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以及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不斷改善教學、生活環境,防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檢查對象
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托幼機構)食堂食品安全,學校(托幼機構)生活飲用水衛生狀況,學校教學生活設施衛生狀況,傳染病防控日常管理情況和學校醫務室、保健室情況。
三、監督檢查內容
㈠學校傳染病防控:是否建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組織和應急預案,傳染病預防衛生知識的健康教育情況,入托入學兒童預防接種證查驗情況,傳染病報告、晨午檢、因病缺課登記和病因追蹤記錄及預防措施落實情況,學生健康體檢情況,校醫培訓情況等。是否建立健全學校流感防控工作制度,是否教育并督促學生避免接觸禽類(家禽、野禽)、牲畜等易于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動物,一旦接觸過禽鳥或禽鳥糞便,要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清洗雙手;學校是否出現師生有流感樣癥狀(如發熱、流涕、咽痛、咳嗽、頭痛、嘔吐、腹瀉等),是否督促其及時就醫等。
㈡學校食堂食品安全:重點對學校是否建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學校食品安全責任制及其管理機構、學校食堂《餐飲服務許可證》及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情況、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及培訓情況、學校食堂內外環境及衛生設施配備情況、食堂加工場所內是否圈養、宰殺禽類動物;圈養、宰殺禽類動物的場所是否距離加工場所25米以上、落實食品留樣與食品原輔料索證索票情況、餐飲具清洗消毒情況、食品采購、貯存、加工、供餐等環節操作情況、食品添加劑管理和使用情況,推進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情況等內容進行檢查。
㈢生活飲用水衛生:自備水防護及消毒情況和水質檢測報告,二次供水消毒及設施清洗情況和水質檢測報告,持有效衛生許可證和從業人員是否持有有效健康體檢培訓合格證明等。
㈣教學生活設施衛生:學校教室建筑、環境噪音、室內微小氣候、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課桌椅等衛生監督、檢測情況,學生宿舍、廁所衛生情況等。
㈤學校醫療機構、保健室:是否按照要求配備校醫院或衛生室、保健室及衛生技術人員;校醫務室、衛生室是否取得有效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按期校驗;衛生技術人員是否取得相應執業資質;是否存在超科目行醫、出租承包科室等違法行為;是否對流感疫情進行監測、排查和報告等。
四、工作安排
(一)制定實施工作計劃
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鄉鎮中心校,各鄉鎮(中心)衛生院要密切配合,結合本地實際,適時制定本轄區春季學校衛生監督檢查工作計劃,并將工作內容及時通知學校。
(二)監督檢查
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各中學、縣直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中職學校、民辦學校開展監督檢查(水湖鎮、雙鳳開發區所屬小學、托幼機構由聯合督查組負責檢查,中心校、當地衛生部門予以配合);各鄉鎮中心校和鄉鎮(中心)衛生院負責對轄區內的小學及托幼機構開展監督檢查(水湖鎮中心校和張祠衛生院負責縣城以外的水湖鎮各小學及托幼機構的監督檢查)。各中學、縣直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中職學校、民辦學校先期開展自查、自改,并將自查結果和自改情況留存備查。
從2014年3月28日-4月5日各中心校協同鄉鎮(中心)衛生院開展監督檢查,并認真填寫學校傳染病防控現場檢查表(附表1)、學校生活飲用水衛生現場檢查表、學校衛生被監督單位信息卡(附表2)、教學生活設施衛生現場檢查表(附表3)、學校食堂現場檢查表(附表4)。對發現的問題,要書面責令學校(托幼機構)限期改正;發現存在違法行為屢教不改的,要依法予以查處,并將查處情況向縣教育體育局、縣衛生局報告。所有檢查資料備份,由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和學校分別存檔。
(三)組織督查
2014年4月7日-11日,縣教育體育局和縣衛生局將成立聯合督查組,對各中學、縣直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中職學校、民辦學校開展一次全面的督查,督查方法是:查閱學校衛生監管檔案資料、核查工作開展情況及衛生監管檔案建立情況。同時抽查部分小學及托幼機構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本年度年終考評。
五、工作要求
(一)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高度重視學校衛生監督檢查工作,根據本方案要求,結合我縣轄區內學校衛生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認真組織培訓,精心組織實施。
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應當重點開展學校食堂、學校生活飲用水、校醫務室等監督檢查工作;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當重點開展學校傳染病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教學衛生及生活設施的技術指導及日常監測工作。
學校要切實強化法定代表人是學校衛生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對照相關規定積極開展自查自糾工作,排查風險隱患,落實管理制度,嚴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整改到位,消除衛生安全隱患。
(二)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加強溝通協作,及時溝通信息,組織聯合檢查,形成監管合力,鞏固監管成效。對落實整改意見存在困難的學校,提請縣教育體育局、縣衛生局協調相關部門研究解決方案和措施,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針對一些無餐飲服務衛生許可的餐飲店、無辦學許可證的學校,應當及時書面向相關部門通報,必要時向縣政府報告,并積極配合相關部門依法予以取締。對嚴重違法、屢次違法的行為要依法予以查處,公開曝光,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三)縣教育體育局體育科、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及家長的社會監督力量,建立投訴舉報制,嚴格執行《學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責任追究暫行規定》等各項責任追究制度。
(廣西靈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靈川541299)
【摘要】
目的:探討靈川縣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點以及具體的預防措施。方法:對2012年-2014年靈川縣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分析,并研究具體的預防措施。結果:2012年,靈川縣共出現手足口病患者2570例。其中包括重癥患者10例。死亡患者3例。2013年,靈川縣共出現手足口病患者2465例。其中包括重癥患者6例。未表現出死亡的患者。2014年,靈川縣共出現手足口病患者2160例。其中包括重癥患者50例。死亡患者1例。在疾病發病率方面,2014年明顯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結論:針對每年靈川縣手足口病出現的概率分別進行統計發現,表現出年齡差異、性別差異以及季節差異的特點。針對年齡小于5歲兒童,較易患有手術口病,對此針對此類患兒,需要作為疾病預防的重點研究對象,有效避免患有手足口疾病。
關鍵詞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點;預防
【中圖分類號】R246.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561(2015)07-0127-02
手足口病作為一種流行性傳染病,表現出較高的傳染性。手足口病潛伏期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為7-10天。表現出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等系列癥狀的特點。患者往往合并表現出咳嗽、食欲不振以及流涕等系列癥狀。部分患者未表現出發熱癥狀,只表現出皰疹癥狀以及皮疹癥狀等。通常可以獲得良好預后效果[1]。為了研究有效方法對此種疾病加以預防,本文主要針對靈川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分析,現將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疫情資料來源于靈川縣2012-2014年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
1.2 方法:
針對每年研究對象的疾病癥狀等進行認真觀察,針對時間對疾病的影響進行分析,針對患兒的年齡、性別以及患病時間等進行準確記錄。有效選擇現代分析方法,通過計算機輔助處理數據有效對選擇的信息實施匯總[2]。針對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點實施認真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7.0完成臨床數據分析統計,選擇X2檢驗以%形式表示計數資料,以P<0.05為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12年,男性發病1474例、女性發病1096例,男:女=1.33:1;發病年齡以0-3歲嬰幼兒為主,共發病2253例,占發病總數的87.66%;職業以散居兒童為主(1948例,占75.80%),其次為幼托兒童(533例、占20.74%)。2013年,
男性發病1435例、女性發病1030例,男女發病性別比1.39:1;發病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16歲,以0-3歲嬰幼兒為主,共發病2158例,占發病總數的87.55%;職業以散居兒童為主(1863例,占75.58%),其次為幼托兒童(531例、占21.54%)。
2014年男性發病1229例、女性發病931例,男女發病性別比1.32:1;發病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30歲,以0-5歲嬰幼兒為主,共發病2091例,占發病總數的96.81%;職業以散居兒童為主(1696例,占78.52%),其次為幼托兒童(410例、占18.98%)。在疾病發病率方面,2014年明顯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
3討論
3.1 發病季節以及易感人群:
春季屬于諸多疾病多發的季節,在此階段表現出濁氣上升的現象,在空氣中漂浮諸多的懸浮顆粒,并且春季多風,為手足口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針對小于5歲的兒童較易患有手足口疾病,主要因為其自身年齡較小,自身抵抗力表現同其他年齡段相比較低,并且在自我保護能力方面嚴重缺乏,進而較易表現出手足口病入侵的現象,最終導致患者患有疾病[3]。
3.2 傳染源分析:
患者主要因為腸道病毒導致患有手足口病,對于腸道病毒主要于人體內積聚,針對患病患者以及健康攜帶者全部屬于傳染源。此外針對病毒表現為隱性感染的患者也屬于傳染源[4]。
3.3 傳播途徑介紹:
手足口病主要經過呼吸道傳播,患者在說話時,一經出現飛沫現象,則在空氣中會表現出病毒擴散的現象,進而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通過糞口途徑也會造成疾病的傳染,主要因為在患者糞便中含有病毒,通過此種方式仍會導致在空氣中表現出病毒擴散的現象。此外接觸傳播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傳播途徑。一經同患兒皰疹中液體以及患兒接觸過的物品進行接觸,均有可能出現病毒感染的現象[5]。
3.4 疾病臨床特征:
針對手足口病,通常疾病的潛伏期為3天-7天,此種疾病特點主要表現為疾病病程短以及疾病發展迅速等系列的特點。針對此種疾病如果可以及時治療,患者不會表現出疾病后遺癥的現象。但是如果患者的疾病未獲得有效控制,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此種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皰疹癥狀以及紅色丘疹癥狀等。在發病的初期,患者表現出紅色丘疹的現象,伴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患者表現出的丘疹癥狀會出現變大的情況,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了皰疹的現象。在此過程中,患者不會感覺到瘙癢癥狀以及疼痛癥狀,并且不會輕易破裂,但是一旦于患者口唇位置出現了皰疹的情況,會對患者的飲食造成影響,進而導致患者表現出厭食的現象,并且在此位置較易表現出皰疹破碎的現象。
部分手足口病患者會表現出發燒癥狀,通常溫度集中在38攝氏度-39攝氏度,部分患者表現出咽喉疼痛癥狀以及咳嗽癥狀等。如果兒童患者在發病過程中,會因為煩躁以及嘔吐癥狀導致出現不良心理的現象。部分患者會患有心肌炎等系列的心臟疾病。
3.5 疾病預防以及控制
3.5.1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日常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居住環境始終舒適清潔,將房間進行認真清理,確保空氣始終清新。此外在個人衛生方面,需要密切關注。需要養成飯前洗手的良好習慣。
在飲食方面密切注意,確保營養始終均衡。
3.5.2 密切注意社交場合:
于疾病多發的春季,針對社交場合需要認真關注。在車站以及商場等需要認真注意,因為人員較為密集,較易表現出疾病傳染的現象。
3.5.3 認真做好疾病的監測以及疾病調查:
針對人員流動較大的場所,需要做好疾病情況的監測工作,每間隔固定時間對相關人員的體溫進行測量,對相關人員展開調查,特別針對兒童,對其身體狀況進行認真詢問,一經表現出異常的情況,需要立即研究有效方法進行疾病救治。
3.5.4 認真進行科普講座:
要求相關管理部門針對人群講解手足口病的有關知識,主要包括疾病的發病機制、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以及具體的防治措施等。
3.5.5 研究控制方法:
針對相關公眾場合要求相關部門需要創建具體的管理方案,并且認真進行衛生宣傳,針對特殊場合需要做好監督檢查措施,針對公共物品認真檢查是否合格完成消毒。
總而言之,針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有效措施進行干預,針對疫情監測系統能夠做到合理利用,為市民進行全面詳細的健康教育工作,將相關制度有效落實,最終有效發揮手足口病的預防效果,將疾病重癥患者例數有效減少,將疾病死亡率有效降低,有效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 郭汝寧,張正敏,楊芬等.廣東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0(5):530-531.
[2] 馬志全,陳金春,楊延峰等.2006-2013年瑞安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4):459-460.
[3] 鄭貴云.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流行病學特點[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3,5(4):111-112.
【關鍵詞】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長沙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67-02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經過糞-口途徑傳播。人類感染甲肝病毒后,HAV可在肝細胞內復制增殖,造成肝細胞損害而引起一系列癥狀[1]。湖南省自2008年將甲肝疫苗接種納入免疫規劃工作管理后,長沙市甲肝發病規律和分布特征發生了明顯改變。為總結近年來長沙市甲肝監測工作,同時也為制定甲肝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對長沙市2004――2012年甲肝疫情動態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即由醫療機構和疾病控制機構通過網絡直接報告的長沙市現住居民2004年1月――2012年12月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染病個案卡,病例分類包括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
1.2 方法 將系統中導出的個案報告卡剔除“已刪除卡”、“病原攜帶者”記錄,清洗日期、時間等邏輯錯誤的記錄,同時導出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中的人口信息(人口按地區、年齡分布數據),個案卡的時間、地區、人群等信息利用Excel2003的報表功能生成流行特征的三間分布,并結合相應的人口數據信息生成發病率等統計數據,應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長沙市2004――2012年甲型肝炎流行病學特征。
2 結 果
2.1 發病概況 長沙市2004――2012年共報告甲肝病例1385例(按發病日期統計),年均發病率為2.43/10萬。從病例數方面來看,2004――2007年逐年增加,從2008年起至2010年則逐年減少,在2011年出現小幅病例增多情況后,2012年的發病數較前4年均大幅減少。從發病率的角度來看,2004――2007年發病率從2.07/10萬逐年上升至3.93/10萬,2008年發病率陡然下降為2.58/10萬,以后兩年則逐年下降,除2011年較2010年發病率略有上升外,2008――2012年發病率總體呈下降態勢。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區分布 2004――2012年長沙市所轄9個區、縣(市)均有病例報告,其中以寧鄉縣報告病例數最多(304例,占總累計病例數的21.95%),年均報告發病率為2.75/10萬,其次為瀏陽市(296例,占21.37%),年均報告發病率為2.51/10萬。報告病例數最少者為天心區(44例,占3.18%),年均報告發病率為1.18/10萬。年均發病率最高者為望城區(3.63/10萬),年均發病率最低者為天心區(1.18/10萬),見表1。
2.2.2 時間分布 2004――2012年間,每年各月份均有病例報告,病例數總體呈單峰分布,即春季3-5月為發病高峰期,共報告病例427例,占總病例數的30.83%,此后發病逐漸下降,部分月份出現小幅度發病波動。低發病年份(2004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季節性不明顯,高發病年份(2005――2008年)月份間發病數波動較大。各年份發病時間分布,見圖1。
2.2.3 人群分布
2.2.3.1 年齡分布 長沙市2004――2012年甲肝除1歲組與4歲組無病例報告外,其它各年齡組均有病例報告(0-9歲每1歲為一個年齡組,10歲及以上每5歲為一個年齡組)。其中,20-59歲人群病例報告最多(1026例),占病例總數的74.08%,0-9歲人群病例報告最少(19例),占病例總數的1.37%。各年齡組發病年度變化趨勢不明顯。
2.2.3.2 性別分布 2004――2012年男女性別總體比為2.08,2004――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2年男女性別比分別為2.26、1.96、1.72,均為男性高于女性。
2.2.3.3 職業分布 甲肝病例職業分布于農民、民工、工人、離退休人員、家務及待業者、學生、商務人群、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其中農民的病例數最多(779例),占病例總數的56.25%,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病例所占比例最低(14例),占病例總數的1.01%。各職業人群發病年趨勢基本保持平穩,其中農民發病所占比例在50.89%-64.89%間波動。
3 討 論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長沙市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給病例家庭帶來較重的直接經濟負擔。它的發生和流行,與人群的免疫水平、飲食飲水衛生安全、個人衛生意識和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2-4],其中人群免疫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甲肝的流行強度。
長沙市2004――2007年甲肝發病率逐年升高,自2008年甲肝疫苗納入國家擴大免疫規劃管理之后,發病數和發病率大幅下降,此后隨著免疫人群的逐步累積,免疫屏障逐漸形成,發病率和發病人數持續下降,經過2010年的平臺期后,2011年略有上升。2011年發病率略升可能與大量外來人口來長沙定居有關。通過數據可知,全市人口由2011年的616萬上升至2011年的704萬,約增88萬,2010年及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平穩,而人口流動性增加,易感人群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可能增多,大量易感人群的擁入增加了人群的易感性,故2011年發病率及病例數較2010年略有上升。
從甲肝病例空間分布來看,寧鄉縣、瀏陽市、長沙縣病例數最多,望城區發病率最高,可能與經濟發展水平及人群飲食衛生習慣有關。以上四個地區均屬農村地區或城鄉結合地帶,人群經濟收入水平較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環境衛生狀況較差,為感染提供現實的可能性,是甲肝防治的重點區域。從病例的時間分布來看,長沙市甲肝發病已無年份周期性,但季節性波動仍存在,春季(3-5月)為發病高峰期,因此推斷其季節性可能與環境溫度、人群未普遍接種甲肝疫苗易感人群累積、人群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有關[5]。從發病的人群特征來看,20-59歲人群發病最多,男性占大多數,職業以農民為主,提示青壯年男性農民是甲肝防治的重點保護對象,應加強對該人群甲肝防治相關知識的宣傳、積極改善作業生活環境、提高重點人群疫苗接種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應規范落實甲肝規劃工作,提高兒童及重點人群免疫力,加強甲肝疫情監測,及時了解甲肝疫情動態和不同人群免疫水平。除此以外,甲肝的感染易受飲食飲水污染影響,在做好以上工作基礎上,還應加強部門間的協作,狠抓生活飲用水、食品衛生監管,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民眾傳染病防治意識,嚴把“病從口入關”。[6]。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2] 黃建華,蒙世庭.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5):799-800.
[3] 王志彬,李言彬,李秋榮.濮陽市1996――2006年疫苗應用對甲型肝炎流行特征的影響及其免疫效果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9):819-822.
[4] 李鳳琴,梁雪楓,李慧,等.甘肅省1990――2009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10,12(5):336-338.
1.1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自然觀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員,人體是一個和諧、有機和充滿生機的整體,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神經、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動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照應、相互影響的,并與自然季節的變化、生活起居、飲食等有密切關聯。因此自然界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機體產生相應的反應?;谶@樣的認識,古人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出發,發現并總結了人體與自然相適應的基本規律,提出了具體適應自然變化的疾病預防法則;總結了四時變化對人的情志、氣血、臟腑、經絡影響的關系;晝夜、晨昏變化,日月星辰變化,地理環境及溫度、濕度、氣壓、氣流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關系等。同時指出人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是一味聽從自然變化而束手無策,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適應環境。疾病預防的總原則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并總結出了許多經過實踐和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俗語,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郎中開藥方”;“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春捂秋凍,一年無病”;“秋風涼,添衣裳。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等?!饵S帝內經•邪客》指出“人與天地相參與,與日月相應也”[1]就是這個道理。人在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時還積極地改造自然環境,如在氣溫極熱或極冷時,人體的自然調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就發明了空調,以改變室內環境,保證人體不因極端環境變化而對機體造成傷害。正如《道德經》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2]?,F代醫學證明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圓缺等都會影響人體的情志和臟器功能,極熱或極冷的時候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也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預防疾病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并遵循自然規律來養護身體。例如春天萬物生發,人的情緒應隨自然一樣心曠神怡,生機勃勃;這時稍晚睡覺,早點起來;提升精神狀態,與自然和諧;在飲食上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如適當吃一些大棗、山藥、刀豆、南瓜、扁豆、西紅柿、核桃、栗子、魚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蘿卜等對助升陽氣有積極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規律,不遵循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規律,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則會使疾病加速發展??梢姽湃嗽缇桶l現并觀察到自然規律對人的影響,從而產生了遵循自然規律預防疾病的思想。
1.2疾病預防變化的辨證觀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斷發展變化”,這是一個根本規律,在疾病的預防上其顯著的預防醫學特征可歸納為“根本是‘象’,核心是‘變’”。所謂“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樣,因為“疾病預防”的基礎是遵循、效法和學習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則的核心是“和”?!昂汀笔侵溉?、自然、社會、身體本身的大平衡與大和諧,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達到“和”的狀態,才達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為自然界是最和諧的?!跋蟆钡母臼侨∽匀恢?,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變”。“變”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和規律,例如一年四季的變化會使疾病預防方法“變”,不同年齡的“變”會使疾病預防手段“變”,四季的“變”會使補益的方式“變”,不同的疾病會使預防和治療方法“變”,一天之內不同的時辰對疾病預防的要求也在“變”。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工作環境、生存狀態、休閑娛樂方式與古人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多數中國人是營養過剩而非營養不足,上班族壓力大,緊張度高,因此疾病預防的方法要“變”,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例如《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如果今天的人們遵循“與雞俱興”的作息時間,那么就會與社會脫節,顯然必須要“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其實“變”就是發展,因此“疾病預防”的觀念、方法和生活行為方式也應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與時俱進。
1.3注重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中國傳統的疾病預防醫學思想特別注重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饵S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了預防為先、病中防變和愈后防復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時,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時進行治療,控制病情,使之不發展到嚴重或危險的境地。還強調不但要治病,還要防??;不但要防病,必須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有應對之術。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臟腑是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的整體,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因此在預防和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之傳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講在治肝的同時,當先調補脾。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氣充實,不受侵襲。如見肝之病,不知道實脾,惟治其肝,這是缺乏整體觀的治療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臟器發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來,達不到好的治療效果??梢姟耙娢⒌眠^,用之不殆”[3]的疾病預防思想在今天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2傳統醫學中的預防醫學思想與促進全民健身
2.1傳統中的預防醫學思想與現代預防醫學思想高度統一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淵源于中國古人,但與現代醫學科學發展有驚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預防疾病的方法、活動都是圍繞“健康長壽”進行的。其次,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基本思想是強身防病,防微杜漸治未病,在整體觀念及辨證思想的指導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還特別重視社會心理因素,把人類、社會和環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正確地認識人類的生命活動,積極地預防疾病,達到強身防病、益壽延年的目的。可以說傳統醫學中的預防醫學思想是古為今用的典范。進入21世紀人類疾病譜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們對“未病先防”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不僅注重社會心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還著眼于提高人們的心身健康。《黃帝內經》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素問•著至教論勸》),現代醫學模式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的主張不謀而合。傳統預防醫學思想重視社會、心理對人的影響,并采取積極主動的方法,使人類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處于更加協調的狀態,因此對現代社會有重要的意義。其中的“形神共養,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協調陰陽,節欲保精,暢通經絡,協調臟腑,飲食調養,謹慎起居,益氣調息,和于術數,動靜適宜”預防保健的基本原則已被現代醫學科學證明。
2.2促進全民健身2012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接近2億,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5年將增長到2.8億人,約占總人口的20%。老年人是否能夠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也不例外。因此重視研究疾病和保健對老年幸福生活的影響有極大的意義。預防保健對中年人也十分重要,中年人肩負著生活和工作兩副擔子,可能潛在著疾病發生的危險。傳統醫學認為盛極則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素問•上古天真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明中年人應注重預防保健工作。特別是隨著中年人社會負擔的加重,如何采用適宜的預防保健方法,提高其體質,延緩衰老已是十分緊迫的問題。中年人是社會發展的脊梁,他們的健康與中國的未來息息相關。青年人應懂得預防保健,因為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未來要靠青年人完成。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币虼藢η嗄耆烁鼞摷訌婎A防保健教育,讓他們從現在做起,避免致病的危險因素,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梢哉f預防保健知識的普及不僅關系到人類的健康,而且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人的生老病死盡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如何適應環境、抵抗疾病、求得健康與長壽是古往今來的美好愿望,也是預防保健的目的所在。故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的普及對促進全民健身有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 R 512.1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242-01
【關鍵詞】 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暴發流行;綜合預防;學生
某高?,F有在校學生2萬多名。2010年3月11日至4月上旬,該校先后出現了11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F將流行情況和防控結果報道如下。
1 疫情概況
本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發生于2010年3月11日,一直持續到2010年4月上旬?;颊吖灿?1人,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均為在校大學生。其中電氣學院2007級學生中發生8例,其他學院3例;電氣學院8例學生中的7例患者均住在同一棟宿舍的同一個樓層,有密切接觸史。2010年3月11日出現首發病例,患者因發熱、右側腮腺腫痛來該高校門診就診,診斷為流行性腮腺炎后立即住院隔離治療。2010年4月2日發生4例,均為電氣學院2007級學生,屬局部發性流行。11例患者均有腮腺腫大,其中單側腮腺腫大6例,雙側腮腺腫大5例。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腮腺疼痛、乏力等癥狀,持續高熱1例,合并炎1例。血象化驗除1例白細胞總數增高外,其他血象化驗均正常。3
例無發熱,僅有腮腺腫大。所有患者經過治療預后良好。
2 防控措施
對患病學生的宿舍及同一樓層其他宿舍、走廊進行消毒;對宿舍和走廊開窗通風,對發熱、腮腺腫大的學生及時給予住院隔離治療;對未患病但有密切接觸的學生采取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等措施;在學生中加強預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宣傳教育力度,利用校園網等媒體進行預防知識的宣傳。經過以上防控措施,流行性腮腺炎暴發流行的趨勢得以控制,患病人數逐漸減少,至4月7日以后沒有新的病例出現。
3 討論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全年均可發病,冬春季節多發,患者主要以學齡前兒童為主,無免疫力的成人亦可發?。?]。
通過調查發現,這起流行性腮腺炎暴發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學生宿舍的通風狀況不良和學生的集體群居生活,為流行性腮腺炎的暴發流行創造了條件。對患病學生的宿舍進行檢查發現,這棟宿舍是學校的舊學生宿舍,走廊在中間,宿舍分布在走廊的南北兩側,且走廊較狹小,宿舍和走廊的通風條件較差,時值春季,雨水較多,學生宿舍很少開窗通風。(2)學生對流行性腮腺炎預防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對流行性腮腺炎的傳染性和傳播途徑不夠了解,在患病學生住院隔離治療期間還有很多學生前來探視,且未采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雖然是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是通過積極地干預是能夠有效預防的。首先,應加強衛生宣教,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在每年的傳染病流行季節,學校醫院應根據傳染病流行的特征,利用網絡、廣播、報刊等媒體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次,當學生中出現傳染病的首發病例時,就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除了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隔離治療外,對密切接觸的易感人群要及時做好防疫工作,以防疫情的暴發流行。此外,應加強疫情報告,在疫情暴發時爭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支持和指導。
4 參考文獻
一、指導思想
病媒生物防制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遵循“政府組織、地方負責、部門協調、科學指導、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針,堅持群眾運動與專業隊伍、經常性與突擊性、環境整治與藥物消殺相結合的原則,深入開展群眾性除害防病活動,大力營造文明、衛生、舒適、宜居的城鄉環境。
二、工作目標
廣泛發動群眾,采取治理“四害”孳生地為主的綜合防制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除“四害”活動,健全病媒生物防制長效管理機制,將“四害”密度控制在較低水平,不斷鞏固“滅鼠、滅蟑、滅蠅先進城市”工作成果。
三、時間部署
1~3月份研究制定2013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計劃,組織冬、春季滅鼠專項活動。
4月份,結合“愛國衛生月”和省“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廣泛宣傳發動,開展以清理“四害”孳生地為主的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組織春季滅鼠補投藥活動。下旬做好滅蚊蠅活動準備工作。
5~10月份組織3輪滅蟑、滅蚊蠅突擊活動。
12月份組織冬季滅鼠專項活動,總結全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根據屬地管理和層級負責的原則,全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區愛衛會統一領導,區衛生局負責協調和技術指導工作。各鎮(區、園)、各部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領導組織和除“四害”聯絡員隊伍,落實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責任制。以城區及各鎮(區、園)人民政府(管委會)所在地為重點,認真落實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任務。
2.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各地、各部門要認真抓好病媒生物防制的宣傳發動工作。充分利用宣傳媒體,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除“四害”的意義、方法,內容與要求,使除害知識家喻戶曉,形成聲勢,以增強廣大干群的主動參與意識,推動我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
【關鍵詞】 呼吸道傳染病 預防 控制
經呼吸道傳播疾病的流行特征為:季節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故傳播廣泛、發病率高;未進行預防接種的人群,發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環境條件與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傳播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呼吸道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原則
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時,要統一指揮,有步驟、有序地進行應急處理,其預防控制的主要原則是:
1.統一指揮,分級負責 發現重大傳染病疫情時,各有關部門要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部統一領導和指揮下,按照規定的職責開展工作。
2.迅速確定傳染源,控制傳染病進一步蔓延 迅速確定病因和傳染源,消除或隔離并治療患者、病原體攜帶者,消除傳染源的傳播狀態。估計潛伏期,提出人群隔離的標準,對人群進行隔離、留驗、醫學觀察或監測。
3.展開流行病學調查,確定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迅速展開流行病學調查,根據疫情具體情況,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如疫點、疫區;對疫源地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切斷傳播途徑。
4.保護易感人群 使用生物制品和預防性用藥,保護易感人群,加強健康教育,改善環境及個人衛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二)預防與控制基本程序
當疫情發生后,通過疫情報告程序把疫情報告到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報告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及有關技術資源赴現場進行調查處理。
(三)呼吸道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報疫情與處理 接到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報告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值班人員或責任部門人員為責任匯報人,要詳細記錄報告內容,并主動詢問記錄有關事項及接報后初步處理。
主要應記錄內容如下;
(1)報告者單位、姓名、性別、職務或職稱、聯系地址、聯系電話、傳真、電子郵箱、報告日期和時間。
(2)事件基本概況:包括發生疫情的類型、性質、時間、地點,疫情發生發展經過,發病人數、死亡人數,發病和死亡者的年齡、性別和職業分布,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檢查檢驗結果,初步診斷意見,當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詢問是否已將疫情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如沒有,應要求報告者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4)提出將患者送入就近大醫院診治的建議及采取的緊急控制措施的意見,詢問所需的技術支持。
(5)初步處理情況:將接報疫情報告有關責任部門及向有關領導匯報,并報告同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
(6)記錄人姓名、接報時間。
2.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前準備 包括現場調查組織措施、調查物品準備和現場調查人員衛生防護物品準備等。
(1)現場調查組織措施、疫情分級調查處理及組織協調。
(2)調查物品準備:現場調查物品充分準備是順利進行現場調查的保證,包括個案調查、暴發調查、采樣登記等各種調查表格,采樣器材,消殺藥品和器械,車輛等。
(3)現場調查人員衛生防護物品準備與使用衛生防護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種相關的傳染病疫苗,執行職務時穿著防護服裝,建立實施操作時的隔離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體格檢查等。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飛沫核和塵埃傳播,在現場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與患者接觸密切,因此現場調查人員做好個人防護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衛生和保護,預防感染。
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包括初步調查、個案流行病學調查、暴發流行病學調查、病例一對照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等。
(1)初步調查:核實臨床診斷,判斷暴發:核實診斷是向接診醫生詳細詢問疾病的診療經過,并認真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和臨床診斷等。
(2)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初步判斷疫情暴發后,結合職業、環境、生活、接觸人群、動植物情況對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觸者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
(3)暴發流行病學調查:在已判斷暴發的前提下,進一步進行暴發的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暴發疫情開始發生的日期,暴發按日發病的人數,哪些地區或單位部門有病例及發病人數,查清并登記暴發過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4)病例-對照調查:病例-對照調查是進一步篩選危險因素的方法。在進行病例-對照調查時可以參照個案調查問卷或修改后使用,按照調查設計方案收集資料并進行統計分析,篩選出危險因素。
(5)密切接觸者追蹤調查:呼吸道暴發疫情密切接觸者主要包括同室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人員,密閉艙、室2米以內的人員等。在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內應對密切接觸者進行留驗或醫學觀察,告知暴發疫情臨床表現,在觀察期間,一旦出現類似臨床癥狀,就及時報告追蹤調查并到醫院就診。
(6)現場采樣、運送:現場調查過程中,呼吸道暴發疫情采集樣本主要是患者早期的鼻咽拭子、咽拭子、漱口液、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死亡病例采集其肺組織等。
(7)資料分析:調查資料信息按有關部門統一要求的錄入方式及時、全部錄入數據庫,實行計算機管理,同時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并按要求上報。原始調查問卷應歸類存檔,以便日后查閱。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進一步發展其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等。
(1)控制傳染源:對暴發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對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離,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據不同的呼吸道傳染病進行相應的治療,密切觀察其臨床過程和治療效果。
2)在呼吸道傳染病暴發疫情期,隱性感染者和潛伏期病原攜帶者存在于密切接觸者中可能性比較大,因為無癥狀,其傳播疾病的危險性也高。
3)對于染病的動物,除采取樣本進行實驗研究外,應立即殺滅,并用焚燒等方法殺滅疫源地可能傳播疾病的蟲媒或動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擴散。
(2)切斷傳播途徑:疫源地分為疫點和疫區,一般單個或范同較小的疫源地稱為疫點,若干個疫源地連成片或較大范圍的疫源地稱為疫區。
(3)保護易感人群:對密切接觸者進行留驗或家庭醫學追蹤觀察,發現病例及時隔離治療。對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觸者進行監測,根據暴發傳染病的特性和相應疫苗的性質,決定是否進行應急預防接種工作,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傳染病防病知識和措施的宣傳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對疾病流行的認識,預防疾病繼續發生和傳播。
5.總結評價,撰寫報告,提出建議 描述疫情暴發的基本情況,分析暴發原因、傳染病暴發流行的三環節和流行病學特征。確定臨床診斷與實驗室分析結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設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是否吻合,評估采取的應急預防控制措施的效果??偨Y暴發疫情預防控制全過程應急處理的經驗教訓,提出進一步的防治、監測措施,形成書面報告上報和反饋,最后對有關資料分類歸檔。
參 考 文 獻
[1]徐更強,盧文波,鐘峰.關于加強呼吸道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體會中華臨床醫學衛生雜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學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