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工工藝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工藝流程題的特點和作用
其特點與作用有三:一是試題源于生產實際,以解決化學實際問題作思路進行設問,使問題情境真實,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學習觀;二是試題內容豐富,涉及化學基礎知識的方方面面,能考查學生化學雙基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用雙基知識解決化工生產中有關問題的遷移推理能力;三是試題新穎,一般較長,閱讀量大,能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資料的收集處理能力.
二、解題方法
化學工藝生產主要解決的矛盾,歸納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問題:一是解決將原料轉化為產品的生產原理;二是除去所有雜質并分離提純產品;三是提高產量與產率;四是減少污染,考慮“綠色化學”生產;五是原料的來源既要考慮豐富問題,又要考慮成本問題:六是生產設備簡單,生產工藝簡便可行等工藝生產問題.化學工藝流程題,一般也就圍繞以上六個方面設問求解.要準確、順利解答化學工藝流程題,除了必須要掌握物質的性質和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識以及除雜分離提純物質的基本技能外,最關鍵的問題要掌握和具備分析工藝生產流程的方法和能力.為此特提出下列四種解題基本方法,供參考.
1.首尾分析怯
對一些線型流程工藝(從原料到產品為一條龍生產工序)試題,首先對比分析生產流程示意圖中的第一種物質原材料與最后一種物質產品,從對比分析中找出原料與產品之間的關系,弄清生產流程過程中原料轉化為產品的基本原理和除雜分離提純產品的化工工藝,然后再結合題設的問題,逐一推敲解答.
【例1】 (2008年,廣州高考一模23題)聚合氯化鋁是一種新型、高效絮凝劑和凈水劑,其單體是液態的堿式氯化鋁[Al2(OH)nCl6-n].本實驗采用鋁鹽溶液水解絮凝法制堿式氯化鋁.其制備原料為分布廣、價格廉的高嶺土,化學組成為:Al2O3(25%~34%)、SiO2(40%~50%)、Fe2O3(0.5%~3.0%)以及少量雜質和水分.已知氧化鋁有多種結構,化學性質也有差異,且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高嶺土中的氧化鋁難溶于酸.制備堿式氯化鋁的實驗流程如下:
根據流程圖回答下列問題:
(1)“煅燒”的目的是 .
(2)配制質量分數15%的鹽酸需要200mL30%的濃鹽酸(密度約為1.15g/cm3)和 g蒸餾水,配制用到的儀器有燒杯、玻璃棒、 .
(3)“溶解”過程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4)加少量鋁粉的主要作用是 .
(5)“調節溶液pH在4.2~4.5”的過程中,除添加必要的試劑,還需借助的實驗用品是: ;“蒸發濃縮”需保持溫度在90~100℃,控制溫度的實驗方法是.
解析:對比原料與產品可知,該生產的主要工序:一是除去原料高嶺土中的雜質,二是將Al2O3利用水解絮凝法轉化為產品.再進一步分析,除鐵用鋁置換后過濾,高嶺土中的Al2O3不溶于酸,必須經煅燒改變結構.該題經這樣分析,題設的所有問題的答案就在分析之中.
參考答案:(1)改變高嶺土的結構,使其能溶于酸 (2)230 量筒
(3)Al2O3+6H+=2Al3++3H2O Fe2O3+6H+=2Fe3++3H2O
(4)除去溶液中的鐵離子; (5)pH計(或精密pH試紙);水浴加熱
簡評:首尾分析法是一種解工藝流程題的常見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直觀,很容易抓住解題的關鍵,用起來方便有效.使用這一方法解題,關鍵在于認真對比分析原材料與產品組成,從中產生的將原料轉化為產品和除去原材料中所包含的雜質的基本原理和所采用的工藝生產措施.當把生產的主線弄清楚了,圍繞生產主線所設計的系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2.截段分析法
對于用同樣的原材料生產多種(兩種或兩種以上)產品(包括副產品)的工藝流程題,用截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例2】 (2007年,廣東高考第21題)以氯化鈉和硫酸鈉為原料制備氯化銨及副產品硫酸鈉,工藝流程如下:
氯化銨和硫酸鈉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欲制備10.7gNH4Cl,理論上需NaCl g.
(2)實驗室進行蒸發濃縮用到的主要儀器有 、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等.
(3)“冷卻結晶”過程中,析出NH4Cl晶體的合適溫度為 .
(4)不用其他試劑,檢查NH4Cl產品是否純凈的方法及操作是 .
(5)若NH4Cl產品中含有硫酸鈉雜質,進一步提純產品的方法是 .
解析:該生產流程的特點是:用同樣原材料既生產主要產品氯化銨,同時又生產副產品硫酸鈉.因此,為了弄清整個生產流程工藝,只能分段分析,即先分析流程線路中如何將原料轉化為硫酸鈉的,然后再分析又如何從生產硫酸鈉的母液中生產氯化銨,即將題供的流程路線截成兩段分析,這樣,便可以降低解題的難度.
結合流程示意圖和溶解度曲線圖分析,生產硫酸鈉只能用熱結晶法,生產氯化銨用冷結晶法,因為溫度降到35℃以下,結晶得到的產品為Na2SO4•10H2O.
參考答案:(1)11.7g (2)蒸發皿 (3)35℃(或33~40℃之間任意值) (4)加熱法.取少量氯化銨產品于試管底部,加熱,若試管底部無殘留物,表明氯化銨產品純凈 (5)重結晶.
簡評:用截斷分析法解工藝流程題是一種主流解題方法.因為當前的化工生產,為了降低成本,減少污染,增加效益,大都設計成綜合利用原材料,生產多種產品的工藝生產線.為此這種工藝流程題很多.用截斷分析法解工藝流程題關鍵在于選對屬型和如何截段,截幾段更合理.一般截段以生產的產品為準點.但也不一定,特殊情況也很多,必須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3.交叉分析法
有些化工生產選用多組原材料,事先合成一種或幾種中間產品,再用這一中間產品與部分其他原材料生產所需的主流產品.以這種工藝生產方式設計的工藝流程題,為了便于分析掌握生產流程的原理,方便解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提供的工藝流程示意圖畫分成幾條生產流水線,上下交叉分析.
【例3】 某一化工廠的生產流程如下圖:
(1)L、M的名稱分別是_____ 、 .
(2)GH過程中為什么通入過量空氣: .
(3)用電子式表示J: .
(4)寫出飽和食鹽水、E、F生成J和K(此條件下K為沉淀)的化學方程式:_____ ,要實現該反應,你認為應該如何操作: .
解析:根據流程示意圖分析可知,用空氣、焦炭和水為原材料,最終生產產品L和J、M.首先必須生產中間產品E,這樣,主要生產流水線至少有兩條(液態空氣-E-M;焦炭-E-L).為了弄清該化工生產的生產工藝,須將這兩條生產流水線交叉綜合分析,最終解答題設的有關問題.
參考答案:(1)硝酸銨;碳酸鈉 (2)提高NO的轉化率
(3)
(4)NH3+H2O+NaCl+CO2=NaHCO3+NH4Cl 向飽和的食鹽水中先通入足量的NH3,再通入足量的CO2
簡評:從本題分析得知,構成交叉分析的題型,從提供的工藝流程上看,至少有三個因素(多組原材料、中間產品、多種產品)和兩條或多條生產流水線的化工生產工藝.利用交叉分析法解工藝流程題的關鍵,在于找準中間產品(因為有時會出現多種中間產品)和流水生產的分線,在分析過程中,抓住中間物質的關聯作用,逐一破解.
4.“瞻前顧后”分析法
有些化工生產,為了充分利用原料,變廢為寶,設計的生產流水線除了主要考慮將原料轉化為產品外,同時還要考慮將生產過程的副產品轉化為原料的循環生產工藝.解答這種類型題時宜用“瞻前顧后”分析法.“瞻前顧后”分析法,指分析工藝生產流程時,主要考慮原料轉化為產品的問題(瞻前),同時也要考慮原料的充分利用和再生產問題(顧后).
【例4】 利用天然氣合成氨的工藝流程示意圖如下:
依據上述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天然氣脫硫時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
(2)nmolCH4經一次轉化后產生CO0.9nmol,產生H2 mol(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
(3)K2CO3(aq)和CO2反應在加壓下進行,加壓的理論依據是 .
A.相似相容原理
B.勒夏特列原理
C.酸堿中和原理
(4)分析流程示意圖回答:該合成氨工藝主要原料是 ,輔助原料有 .
(5)請寫出由CH4為基本原料經四次轉化為合成氨的N2、H2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6)整個流程有三處循環,一是Fe(OH)3循環,二是K2CO3(aq)循環,請在上述流程圖上標出第三處循環(循環方向和循環物質).
解析:該生產工藝屬于多處循環生產工藝,因此分析工藝流程示意圖時,分析的主線是弄清基本原材料CH4轉化為合成氨的基本原料N2和H2的工藝生產原理.但還要回頭分析循環生產的理由和循環生產的工藝生產段.通過這樣既考慮產品的合成,又考慮原料的充分利用,該題所涉及的問題也就可以解答了.
參考答案:(1)3H2S+2Fe(OH)3=Fe2S3+6H2O
(2)2.7n (3)B (4)CH4、H2O、空氣;K2CO3、Fe(OH)3
(5)CH4+H2O=CO+3H2;
2CH4+3O2=2CO+4H2O;
CO+H2O=CO2+H2;
CO2+H2O+K2CO3=2KHCO3
關鍵詞:城市污水;脫氮除磷;反硝化除磷;反硝化聚磷菌
中圖分類號:[R123.3] 文獻標識碼:A
污水廠脫氮除磷的傳統工藝如:A2/O、氧化溝、SBR等,普遍存在基建投資大、運行費用高、能量浪費、排放溫室氣體等一系列問題[1]。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存在著另一類反硝化除磷菌,這種細菌很好地解決了傳統生物脫氮除磷中反硝化細菌與聚磷菌競爭碳源的問題。反硝化除磷技術是由反硝化聚磷菌(DPB)在厭氧/缺氧(A/A)交替環境中,通過它們獨特的新陳代謝功能同時完成過量吸磷和反硝化脫氮雙重目的 [2]。
1 反硝化除磷技術原理
反硝化除磷(denetrifi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DPB)技術原理和傳統A/O法除磷機理極為相似。厭氧階段,DPB釋磷過程和傳統除磷工藝中聚磷菌(PAOs)基本是一致的;而在缺氧階段,不同于(PAOs)以O2作為電子受體,DPB是以NO3-作為氧化胞內PHB的電子受體。它利用降解厭氧階段儲存于體內的PHB產生的能量ATP,大部分供給自身細胞的合成(糖原的合成)和維持生命活動,一部分則用于過量攝取水中的無機磷酸鹽,并以Poly—P的形式儲存在細胞體內;同時NO3-被還原為N2。如此在厭氧缺氧交替運行條件下,通過DPB的新陳代謝作用即可同步實現反硝化和除磷的效果[3]。
2 反硝化除磷技術工藝
目前,滿足DPB所需的工藝有單、雙兩級。在單級工藝中,DPB細菌、硝化細菌及非聚磷異養菌同時存在于懸浮增長的混合液中,經歷厭氧/缺氧/好氧三種環境[4]。 最具代表性的是BCFS工藝。在雙級工藝中,硝化細菌獨立于非聚磷異養菌而單獨存在于某一反應器中。
2.1 單級工藝(BCFS工藝)
BCFS工藝實際上是UCT 工藝的一種變型。雖然UCT的設計原理僅僅是基于對PAOs所需環境條件的工程強化,但實踐中發現該工藝中存在著不少的DPB細菌。
2.2 雙級工藝
在雙極工藝中,硝化細菌獨立于DPB而單獨存在于好氧SBR反應器或者固定膜生物反應器中,實現了硝化和除磷功能菌的分離,從而避免了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爭奪為低分子揮發性有機酸(Volatile Fatty Acid, VFA)而產生矛盾,同時避免了硝化細菌需要較長污泥齡(SRT)和聚磷菌需要較短SRT之間產生矛盾。根據其原理發展起來的工藝有Dephanox工藝、A2NSBR工藝等。
2.2.1 Dephanox工藝
回流污泥完成在厭氧池中的放磷和PHA的儲備后在中間沉淀池中進行泥水分離。分離后的上清液直接進入隨后的固定膜反應池中進行硝化;被沉淀的污泥跨越固定膜反應池進入一缺氧的懸浮生長反應池內同時完成硝化和攝磷,然后再進入曝氣池再生污泥(氧化細胞內殘余的PHA),使其在下一環中發揮最大的放磷和PHA儲備能力。此工藝具有能耗低,污泥產量低且COD消耗量低的特點。
2.2.2 A2NSBR工藝
A2NSBR工藝由A2/O-SBR反應器和N-SBR反應器組成。A2/O-SBR反應器可去除COD和反硝化除磷脫氮;N-SBR反應器主要起硝化作用。這兩個反應器的活性污泥是完全分開的,只將各自沉淀后的上清液相互交換。
3 反硝化除磷工藝的特點
反硝化除磷的主要特點是碳源利用高效、泥齡控制先進,在處理低碳氮比的廢水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3.1 一碳兩用
傳統除磷工藝的缺氧段主要進行反硝化反應,只有提供足夠的電子供體才能保證反硝化過程的順利進行,在好氧段,需要曝氣來進行好氧攝磷。在反硝化除磷工藝的缺氧段,同樣進行反硝化反應,但是反硝化所需的電子供體(碳源)由DPB細胞內的PHB提供,而不需要額外碳源。在反硝化除磷工藝中,廢水中的碳源在厭氧段由DPB以PHB的形式儲存起來,在缺氧段發揮除磷和脫氮作用,達到了“一碳兩用”的目的。
3.2 雙泥系統
實踐證明,采用雙泥系統更易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操作控制也更靈活。硝化細菌和聚磷菌在生長動力學上的巨大差異,給常規單泥系統的生物除磷工藝的污泥齡控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在雙泥系統中,硝化系統和除磷系統彼此獨立,具有以下優點:①DPB只經歷交替的厭氧缺氧環境和短暫的好氧環境,有助于該菌的進一步富集,并能根據攝磷需要來控制泥齡;②氧氣主要用于硝化作用,氧氣消耗降至最低;③硝化反應器進行相對單一的硝化作用,反應器體積進一步縮小;④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藝流程,減少回流量,并為缺氧段攝磷提供了足夠的硝酸鹽。
3.3 兼顧脫氮和除磷
如果將反硝化除磷工藝的脫氮和除磷能力分別與傳統生物除磷和反硝化工藝相比,沒有優勢可言,其優勢主要在于對除磷脫氮的整合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反硝化除磷工藝可以利用有限的碳源,較好地兼顧除磷和脫氮效率。 對于低C/N比廢水,反硝化除磷工藝的優勢則十分明顯。
4 反硝化脫氮除磷工藝存在的問題
4.1 C/N比和C/P比
C/N比對反硝化除磷系統的運行效果影響很大,控C/N比實際上就是控制了系統中反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DPB)這兩類菌的優勢生長。要想獲得理想的反硝化除磷效果,應盡可能使外碳源硝酸鹽不在同一時間內共存,否則需調整二者的比例才能獲得氮、磷的完全去除。但在實際的工程中不可能達到完全的理想條件,在我國南方城市的污水多屬于低碳高氮的特點,所以進水C/N比仍是反硝化除磷的限制因素。
4.2MLSS和SRT
SRT也影響著MLSS的大小。DPB是在厭氧/缺氧的條件下生長的,與厭氧/好氧環境中生長的PAO相比生長速率較慢,所以系統只有維持較長的SRT,才能保證較大的污泥濃度;相反,如果SRT較短則MLSS濃度較低,則無法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5結語
反硝化脫氮除磷作為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物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不僅節約能源和碳源,而且可以實現污泥減量,以其獨特的高效脫氮除磷優越性日益得到人們的青睞。目前,反硝化除磷技術已從基礎性研究發展到了工程應用階段。實踐表明它對城市污水,特別是C/N比值較小的污水有很好的處理效果。隨著各項研究的深入,反硝化除磷工藝的可控性及穩定性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其工程化應用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 陳威, 李曉梅, 李博. 脫氮除磷工藝發展探討[J]. 黑龍江環境通報, 2009, 33(2): 62-68.
[2] 裘湛. 污水反硝化除磷技術研究進展[J]. 污染防治技術, 2009, 6(22): 79-82.
關鍵詞:供電所 安全文化 建設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保證電力安全,必須減少電力事故,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社會效益。供電所作為電力公司的派出機構,在農電體制改革完成后,劃歸供電企業管理,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負責農村電網的運行維護與用電管理,是供電企業實施設備運行維護和用電管理的最基層單位。隨著農村經濟和農村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穩定農村電網的安全運行勢在必行。因此,抓好供電所的安全管理工作,樹立安全文化意識,對電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1 電力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于1986年針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提出。其定義是指存在于單位和人員中的特征和態度的總和。它確定安全第一的觀念,使防護與安全問題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
電力安全文化就是既考慮職工需求,保障其人身安全,又充分滿足客戶高可靠性的用電需求。
2 供電所特色的電力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受體制制約,我國的供電企業很難進行用電管理,缺乏必要的安全監督和技術指導,安全意識不足,導致安全事故頻發。因此,樹立安全意識是供電所進行安全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礎,通過一些安全教育活動,引入職工安全考核機制,將安全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3 具有供電所特色的電力安全文化
3.1 發揮導向作用的電力安全文化
安全意識是規范和形成安全行為的前提,對供電所而言,企業要在職工入崗之初就進行相應的安全培訓,樹立安全意識,才能規范他們的安全行為,保證用電安全。對電力企業來講,職工是否具有強烈的安全意識則顯得更為重要。供電所安全文化是隱性管理,是原則性導向,又有明確性標準規則,其提倡滿足職工和客戶雙向需求,通過潛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以人為本”,時刻注意安全生產,養成安全習慣,營造安全氛圍。
基層供電所可通過定期開展“安全活動”,作為預防安全事故發生的有效措施。開展安全活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交流,將安全提高到思想層面,并最終轉變為提高安全意識的推動力。開展安全活動,要注意兩點:一是開展安全活動前,相關負責人要認真組織、合理安排,注意內容的豐富性,定期開展,并形成制度。通過制度,進一步鞏固和增強供電所職工的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責任感;二是安全活動要立足現實,針對性強。通過一些具體事例,引導員工正確處理安全事故,吸取經驗,有效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以此來開啟每個人安全意識中的預見性和反思性。
作為供電所的帶頭人,供電所所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植安全生產理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穩定生產,安全是電力企業根本,它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我們現在提倡的一秒自警“作業危險,安全是福”就是這個道理,安全工作無小事,關系到家庭幸福和企業利益。因此,保證安全是電力企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思想意識深植于每個職工心中,安全生產工作警鐘必須長鳴。
為了進一步增強職工安全意識,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供電所可以定期開展結合實際的安全教育活動,落實各種安全知識、規程、文件的學習及安全知識競賽,加強各類宣傳、教育、培訓工作,結合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全面增強供電所全員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安全技能。
3.2 發揮凝聚作用的電力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供電所內部團結一致,狠抓安全的合力,即安全凝聚力。供電所以電力格式企業文化為重點,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展各類安全活動,“上一節安全技術講堂、作一次輔導報告、搞一次學習體會交流、辦一次征文比賽、組織一次安全知識考試、辦一場知識競賽等安全活動,進一步提升了職工的電力安全文化素養,激發員工的信心和凝聚力。
3.3 發揮激勵、約束作用的電力安全文化
供電所安全文化能夠激發全所員工的工作激情,對其思想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安全是關系到每一個員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安全文化的激勵、約束作用就是讓員工增強自覺性,明確重要性,提高主動性,使其從主人翁的高視角審視自己的工作安全行為,愛所如家,自覺遵守規章制度,主動消除安全隱患。
4 總結
供電所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供電所要以安全生產經營工作為中心,把“安全第一”作為供電所首要工作目標,提倡“以人為本、關注安全、關愛生命”,在認真總結多年來供電所安全工作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提升供電所職工及農電工隊伍的安全生產理念,養成遵章守紀的安全行為,能自覺地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安全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參考文獻:
[1]魏光耀.總結經驗,分析存在問題,不斷提高電力安全水平[J].電力安全技術,2004(07).
[2]王興鵬,單小東.基于案例分析的電力安全生產管理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6).
[3]王華山.淺析電力安全事故案例培訓的作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1(04).
[4]蘇鑒彭.關于電力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5).
關鍵詞:氯化亞砜;氯磺酸法;聯產法;二氧化硫氣相法;三氧化硫氣相法
1.概述
氯化亞砜又稱氯氧化硫或亞硫酰氯,其分子式為SOCl2,分子量為118.97,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或淡黃色的液體,有刺激性氣味,其相對密度為1.676,熔點為-104.5℃,沸點為78.8℃,遇水容易分解為氯化氫和二氧化硫。氯化亞砜能溶于苯、氯仿和四氯化碳,其能與醇或者酚反應生成氯化物。氯化亞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精細化工產品和中間體,用途廣泛,主要應用于醫藥、農藥、顏料、染料、食品添加劑、電鍍、感光材料和電池等行業。目前,國內的氯化亞砜主要應用于醫藥、農藥、染料等行業。在醫藥行業,氯化亞砜的消費比例較大,主要用于布洛芬、腦復新、環丙沙星等藥物的生產。在農藥行業,主要用于甲氰菊酯、水胺硫磷、溴氨菊酯、硫丹、殺鼠劑等的生產。在染料行業,主要作為氯化劑使用,用于活性翠蘭K-GP、K-GL、KM-GB、硫化艷綠,以及其它染料、染料助劑等的生產。在食品行業,氯化亞砜作為三氯蔗糖的主要原料使用。三氯蔗糖是以蔗糖為原料,經過氯代制得,是一種非營養型的甜味劑,極易溶于水,呈白色粉末狀,甜度是蔗糖的600到800倍左右。
與傳統的甜味劑相比,其優點為:甜度高,味道正,物性與蔗糖相似,沒有不愉快的苦后味及其他的怪味;安全性高,無副作用,已使用20余年,未發現不良反應;有非常好的溶解性和穩定性,高溫環境下甜味不會改變,其結晶物在20℃的干燥環境下可儲存4年之久,其水溶液在常溫環境下可儲存至少1年以上;其在人體內幾乎不會被吸收,不會引起肥胖等問題,攝入后也不會影響血糖,在口腔內也不會被微生物代謝、酶解,所以不會引起齲齒,能保護牙齒健康,是肥胖人群、老年人以及心血管病患者非常理想的甜味替代品。在電池行業,氯化亞砜主要應用于高性能電池的生產制造,其與四氯化鋁鋰等配置而成的電解液所制造的電池,存儲溫度高,放電時間長,其與十氯十硼二鋰配置制造的電池,使用性能也非常好。氯化亞砜還可以用于表面活性劑、纖維素、陽離子淀粉的合成;作為溶劑和脫水劑,大量應用于間苯二酰氯和對苯二酰氯的合成,進而用于熱塑性工程塑料等的生產。
2.工藝生產技術路線選擇
根據工藝生產技術路線的不同,主要分為氯磺酸法、聯產法、二氧化硫氣相法、三氧化硫氣相法。(1)氯磺酸法:我國已于較早時間研發了氯磺酸法,過去此方法作為主要生產方法使用。該方法以硫磺粉、氯氣、氯磺酸為主要原料,主要反應步驟為:①將硫磺粉與液氯輸送至合成反應器反應生成二氯化二硫,反應溫度為50℃至80℃;②在催化劑氯化亞鐵或三氯化鐵的作用下,氯氣與二氯化二硫反應生成二氯化硫;③在催化劑三氯化銻的作用下,二氯化硫和氯磺酸反應生成氯化亞砜,生成后的物料經精餾后得到最終產品。優缺點:該方法成本較高,技術較落后,副產物較多,三廢中污染物含量較高,最終產品質量較差(純度≥80%),總收率僅為41%左右,雖然目前國內適用此方法的廠家比例較大,但是該工藝技術方法正逐漸被市場淘汰。(2)聯產法:此方法又稱為五氯化磷法,該方法以三氯化磷、二氧化硫、氯氣為原料,主要反應步驟為:①將三氯化磷與氯氣輸送至合成反應器,反應生成五氯化磷,反應溫度為45℃至60℃,反應時間約為5至6小時;②繼續加入二氧化硫,反應生成氯化亞砜和三氯氧磷,生成后的物料經精餾后,從塔頂得到最終產品,產品純度在95%以上,塔底得到的副產物為三氯氧磷,純度在98.5%以上。
優缺點:該生產技術方法由我國自主研發,并已用于實際生產,此方法工藝較簡單,技術成熟可靠,生成過程容易控制,運行穩定性高,投資較少,收率較高(約85%),并且此方法生產的產品質量好(純度≥95%),污染小,副產物三氯氧磷的價值也較高。因此,使用此生產技術方法對改變國內生產狀況,替代進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適用于中小企業。但因產品中的磷含量較高,使得產品質量欠佳,反應過程中生成的氯化氫對環境影響大、腐蝕嚴重。以上因素制約了該生成技術方法的發展。(3)二氧化硫氣相法:二氧化硫氣相法主要以硫磺、二氧化硫、氯氣為原料,反應溫度≥200℃,在催化劑活性炭的作用下,生成氯化亞砜,反應后的物料再經精餾后得到最終產品。
優缺點:該方法原料成本低,產品純度高(≥95%),收率較高(約65%)。但是,此方法投資較大,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規模才適用。此技術方法實現了氣相連續合成,其中不完全反應的二氧化硫經分離后可以循環使用。該方法技術先進,產品穩定性高,生產的產品無色透明,生產過程基本無“三廢”產生。此工藝方法以拜耳(德國)、朗莎(瑞士)為代表,現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引進了該技術,此技術逐步成為我國氯化亞砜的主要生產工藝方法。(4)三氧化硫氣相法:三氧化硫氣相法主要以三氧化硫、硫磺粉、氯氣為原料,催化劑為SbCl,主要反應步驟為:①由硫磺與氯氣反應生成二氯化二硫;②由二氯化二硫與氯氣反應生成二氯化硫;③二氯化硫與三氧化硫反應生成氯化亞砜,反應溫度約為40℃至60℃,反應后的物料經精餾得最終產品;④反應過程中,控制三氧化硫、氯氣稍微過量,這樣可以使得殘余的二氯化硫減少。
優缺點:該方法工藝生產技術較先進,產品質量好,純度高(≥99.6%),無“三廢”排放,副產的二氧化硫可循環使用,但是生產成本較二氧化硫法高,投資較大,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規模才適用。原料三氧化硫當溫度超過30℃時有爆炸危險,故三氧化硫的輸送、存儲要求也較高。此生產方法以拜耳(德國)為代表,目前國內暫無此工藝,想要達到大規模生產還不成熟,并且國外對此技術還實行封鎖。
3.綜述
【關鍵詞】龔賢;性格;繪畫;藝術特點
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藝術特點與藝術家的性格是息息相關的,而一個人的性格除了與生俱來的特性外,更多的是在后天生活的磨煉與自身的發展中逐漸形成,性格特征與藝術特點的確立都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從藝術家精神世界及其變化的角度來審視其作品方能對其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和剖析。
一、龔賢性格的形成因素
“性孤僻,與人落落難合。”這是他好友周亮工對龔賢的評價,而后黃賓虹、郭沫若等同評“性孤僻”,然而其性并非字面上的孤僻,而是心靈的孤僻。我們可從龔賢存世的400多首詩里追尋到所涉及的友人就有100多位,其中有遺民、貳臣、僧侶、隱士、書畫家、當朝官員等,更是超越年齡,老少皆有,可見其交友之廣,志同道合之人不乏。那么龔賢的“孤”“僻”從何而來,這便要從他的身世談起。“壯游雖我志,此去實悲辛。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從這兩句出自《將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的詩中,可見家中八人遇難,自己只身一人,是痛苦的孤寂。龔賢在1655年時續娶成家,“蕩子中年復有家,柴門流水向山涯,娶來小婦疑仙女,為我移栽天上花。”由此可見他愛妻子向往新生活,把過往的痛苦留在心里,一個人獨自承受,可知他的性格實際上是內向、平和、積極的。龔賢年幼喪母,壯年喪妻,我們又從“一去巴江二十年,總無消息到南天”這句詩中得知其祖父、父親的境遇,他經歷了改朝換代,看盡人間疾苦,也嘗盡酸甜苦辣,鍛煉了超凡的意志和心態。從這里我們便能理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交友甚廣但又孤寂,甚至是因為孤寂才有更多朋友,但是難以撫平心靈深處的孤寂。而與人“落落難合”則是他的士氣所致,也呈現出了他性格孤傲的一面,龔賢有著讀書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所以遇到氣味不能相投的人,便凸顯出“不合”,這種“不合”更多體現的是“真”。
二、從龔賢對繪畫思考來看性格
龔賢一生沒有對藝術停止過思考,今世存留很多手記、筆稿,如《香草堂集》《畫訣》《柴丈人畫稿》等,從這些筆墨文字中可見其性格端倪。
(一)從研習與讀書來看
龔賢介紹了自己的一段學習經驗:年輕的時候有幸見到米氏云山對其愛慕不已,為之震撼,卻學不到,而后過去40年,終有所領悟,他認為“讀書養氣,未必非畫苑家之急事也。”說明龔賢這40年來一直堅持學習,有了量的積累才有了質的飛越。體現了他性格中“穩”的特點,表現出他冷靜、不急不躁、堅持不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二)從龔賢自評來看
龔賢,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等,別名雖多,但是最入人心的非“半千”莫屬。好友周亮工說:“半千落筆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同此理者還有曾燦、程正揆,這不論龔賢是否真的如此狂,但他真的就此“半千”情懷作為他繪畫作品中的境界來追求,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中一顆耀眼之星。“我用我法,我法盡,而我即為后起之古人。”另一方面汲取傳統以及重視師承。從他對藝術的見解中可見他對傳統與創新的辯證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有了這些上層建筑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龔賢。
三、龔賢繪畫的藝術特點
(一)荒寂的山水意境
“畫固多類也,山水為上。山水無聲之詩也,可以托意深遠。”從龔賢的這句話中,我們得知他喜愛山水畫,用山水畫的形式才能準確地表達他自己的心境,唯有山水才能將他滿腹詩文完好呈現,抒感,體現才學,心之所向,在山水畫中找到了釋放與歸宿,所以他忠于山水畫。龔賢是昆山人,幼年移居金陵,他居住在如此秀美、水清的江南,當不負這嬌美的景色,他以長江以南一帶為主要表現對象,也許承載了幾分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喜愛。龔賢山水畫又異于別人,畫上罕有人物,他說:“他人畫者,皆人到之處,人所不到之處,不能畫也。”從中看出他不畫人,是因為他所畫的地點不適宜有人出現,畫中情景多為荒、寂,若畫有房屋,人便在屋里也不必畫出來,顯得安靜。值得思考的是,或許他的構圖、畫法中就不適宜有人物出現,山不動云水動,已經形成了動靜結合的對比關系,人物的出現也許會起到反客為主的作用。龔賢隱居、漂泊多年,苦難讓他堅強,有了自我保護的外殼,他是寂寞的。一方面家人早離世,他孤獨的漂泊生活;另一方面他生逢亂世,作為遺民,他滿腹才華無用武之地,再加上他在藝術上的理解比一般人層次要高,能與之交流的人并不多,且交通不便,與友人聯絡困難。從以上兩點來看他性格孤僻寂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與人落落難合”便是他與人相處的一種自我保護現象,他喜歡清靜雅致的生活,愛畫山水,才選擇不畫人。“耐盡繁華惟寂寞”這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寂寞是他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二)厚黑的積墨方法
龔賢認為“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從中得知墨氣回蕩、層層積染的畫面是他心境的真實刻畫。他作品中黑、重、厚的墨色實則把他謙厚的個性表現無疑,“墨”如才學般隨著他的鉆研與學習越積越多。龔賢的性情是安靜的、穩妥的,在“黑龔”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透徹且厚重的墨色,想得到這樣的墨色必須使用層層渲染的積墨法,不急不躁,穩中帶靜。龔賢師從董其昌,受其師《南北宗論》的影響,他強調水墨是文人畫的正宗,尤為推崇含蓄潤澤的筆墨趣味。可想而知龔賢在董其昌這位大家的引導下,依舊認為水墨為文人畫的正宗,非水墨畫無以寄情騁懷,再者龔賢一生坎坷,或許單純又富有變換的墨色才是他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單純可以令他的身心平靜,“墨分五色”又可以滿足其對色度的追求,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龔賢的繪畫能力。明末清初繪畫形式呈現多樣化,意筆畫中色彩的使用率逐漸提高,而龔賢的傳世作品中少有設色,在《秋山飛瀑圖》中描述“酷好余畫者,數以青綠見索,遂有糟粕,可厭如斯。雖亦遠慕古人,實則不如用墨之盡善”,可見龔賢更喜用水墨來作畫,以此表達自己的情感。高冷,堅持,不隨波逐流,注重自身的藝術感覺,這就是他的真性情。
(三)潔凈的筆法與圖式
龔賢用筆講究以書入畫,一筆一劃皆有起有收,他說:“中鋒鋒乃藏,藏鋒筆乃圓。筆圓氣乃厚,此點葉之要訣也。”用筆樸拙老辣、圓潤蒼勁,簡練流暢且極具變化是他的追求,呈現了他沉著穩重的個性。在“黑龔”的山水畫中有面亦有線,且做到了面中有線、線中有面,并且他能在重復運用繪畫語言的情況下,畫出變化豐富的畫作,在統一中尋求變化,可見突出他性格敏感、心思細膩的一面,而他的構圖中畫面不拘小節,能畫大山大水,就算是畫小景也能畫出小中見大的氣象,用“盡精微,致廣大”來形容十分貼切,這是龔賢廣闊的胸襟和理性的思維所致。
結語
龔賢,文人氣十足,情感豐富,包含多層性格。他一生作品多樣、類型豐富,從詩詞到繪畫,無不體現出其才華橫溢。他性格孤寂又親和、理性中又包含感性、直率中有著謙厚、痛苦中凸顯堅韌,他的繪畫藝術用筆圓潤蒼勁、積墨厚重、墨色清亮、簡中見繁、寧靜致遠,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無盡思考。
參考文獻:
[1]顏曉軍,田洪.龔賢研究文集——紀念龔賢誕辰39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2]張卉.龔賢藝術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3]孟繁瑋.中國繪畫大師精品系列:龔賢[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2.
關鍵詞:園林綠化工程;造價特點;造價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 K9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分析園林綠化工程的造價特點
要想控制園林綠化工程造價,還需對園林綠化工程造價特點加以了解,從而對園林綠化工程的造價控制工作特殊性有所掌握,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對造價進行有效控制。
(一)工程地域對工程造價有著很大的影響。性質相同的工程由于所處位置不同也可能導致造價差在十倍甚至數十倍上。因為綠化工程前期的動遷和征地會耗費大筆開支,在征地、動遷費用不同的情況下,使得綠化工程的造價在市區要遠高于郊區,而社區又要遠低于公共綠地。
(二)工程造價會受設計師意圖和業主意向的直接影響。由于綠化工程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同時衡量的標準也不相同,這就使得造價控制存在一定彈性。再加上,設計取費通常都是按照工程造價的一定比例來提取的,致使設計單位將造價提升。
(三)在綠化工程里,整個造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便是苗木費。最近幾年,苗木市場價的變動非常大,特別是對大樹苗的引入,致使現如今的苗木市場價格變化極大,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把握。
(四)由于綠化工程的內容存在復雜性和多樣性特點,使得工程規模不斷擴大,綠化工程與市政、建筑、土木等專業合作的情況也不斷增多,但個工程的計價規范都是不同的。現如今,在進行項目結算之時,絕大部分都是使用的定額計價形式,但也可能出現定額高套、錯套等情況,這些都會嚴重影響造價。
(五)一定要投入資金用于對綠化工程進行養護。通常情況下,綠化養護的費用要按照日常管理養護、成活率期養護、栽植期養護這三個時間段來計算,在種植費用中只包含栽植期的養護費,但現如今,某些業主和施工方在進行合同簽訂之時,并未對日常管理期的養護費以及成活期的養護費加以考慮,致使后期養護費沒有著落。
二、園林綠化工程造價控制對策
(一)設計與決策階段的造價控制
在前期決策階段,綠化苗木要求和建設標準蔣會對造價高低產生直接的影響。綠化工程需要對美學需求予以關注,假如選擇不同的設計理念,那么所形成的結果也就會有所不同。某些設計師往往不對技術經濟要求等加以考慮,而一味對方案的唯美性加以考慮,在使用建筑材料時盡可能使用昂貴的,在選擇植物之時盡可能使用珍貴的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項目成本的增多,最終使得投資金額與建設成效不成正比。此外,某些設計師則對項目具體要求加以忽視,使得設計出的規格和品種與要求不符,致使設計方案在施工中不但變化,最中國造成實際結算價格比預算價格大許多。所以,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以后,造價控制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設計變更。假如在設計期能有效控制造價,那么綠化工程造價便能得到控制。所以,相關單位一定要積極推廣限額設計,并開展設計招標,以便在對設計方案和單位進行選擇之時能遵循美觀、使用以及經濟的原則。
(二)招投標階段的造價控制
綠化工程在招投標過程中有一項非常大的特點,那便是投標報價的價差非常大,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便在于苗木價格變化難以把握。苗木出現頻繁的價格波動,不同進貨渠道的相同品種也存在巨大的價差,再加上新品種不斷的引入,按照園林工程相關的預算定額規則來對市場節拍加以準確把握是根本不可能的額。再加上,一些業主在招投標制方面存在理解偏差,致使招標中只知壓價而不知道進行合理定價,使得某些工程相同項目在標段不同的情況下中標價相差數倍。通過串標或某些投標人故意將中標價格提升,又或者故意低價中標,然后再在后期通過各種理由和手段要求進行價格補償,從而使工程計算的價格出現嚴重超標的情況。
(三)施工階段的造價控制
對市場變化予以掌握,做到市場價格信息了如指掌,如此才能將造價控制主動權掌握在手。認真審核施工組織設計,運用經濟比較形式來進行評審,使造價控制得以加強。因為不同的施工方式會對工程造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需對施工組織設計里出現的不合理施工增加費進行重點審查,同時避免索賠事件、簽證、變更等各種誘因的存在。上述提到的這種對投資進行事前控制,能達到有效控制造價的目的。
施工階段非常重要的造價控制方式之一便是對工程變更進行控制。因為綠化工程自身的某些特性,某種種植形式或植物品中國的改變不但會導致設計方案和最終效果出現極大的偏差,同時還有可能導致結算價和概算價出現巨大落差。作為造價控制人員一定要對工程變更程序予以嚴格規范,站在美觀、經濟和使用功能的角度來幫助業主決定是否進行工程變更。
(四)竣工階段階段的造價控制
1、在進行竣工決算之時,作為審核人員一定要按照合同辦事,嚴格控制工程預算外費用,對沒有按照圖紙要求進行的工作量,又或者為按照規定進行的簽證要進行費用的核減,將審核關嚴格把控好。
2、按照施工承包合同的相關要求來審核工程量,對施工中出現的現場簽證、設計變更等加以審核,不能出現不規則計算或多算的情況。在進行計量審核之時,一定要做到合理、公正、客觀,與此同時還要與現場實際狀況相結合來計算分析。
3、對工程量進行準確科學的計算。用準計算單位和公式,套準材料類型,造準計算手冊。使用國家規定的費用標準、價格、定額,將定額換算好,從而將造價控制好。
三、結語
伴隨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我國城市建設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作為城市環境建設和城市建設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我國園林綠化工程所占據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它也是城市環境得到完善極為重要的一項保證。然而,園林綠化工程的造價控制具有其獨到性,需在施工全過程對造價進行控制。在決策階段以及設計階段、施工階段、招投標階段、竣工結算階段都需對其進行動態的管理和調控。加大對造價管理的相關控制力度,能有效的控制功臣干燥架,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朱紅梅. 園林綠化工程造價特點及造價控制措施[J]. 山西建筑,2011,(09):235-236.
早期中英貿易關系史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事華茶出口貿易問題。本文擬就對存在258年的英公司所從事華茶出口貿易發展的階段與特點作一探索,以助于進一步深入早期中英關系史的研究。
一、試探――定點廣州――形成壟斷時期(1600―1783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0年創設之初,雖然主要是以亞洲的南洋群島一帶轉運香料,“靠胡椒哺育起來”。(1)但隨著葡萄牙、荷蘭等歐洲國家把中國的茶葉轉運回歐,引起巨大震動之時,英公司也把注意力轉向這一貿易。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4月6日從廣州第一次運出茶葉12磅。(2)到1650年,茶葉這個名目,開始頻繁出現在運回英國的東方貨物中。(3)16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澳門設立辦事處,董事會購名茶2磅2兩,獻贈英皇。(4)1667年,英公司把購茶定單寄給爪哇萬丹代辦處,囑其設法購買最優良茶葉100磅。(5)1669年由萬丹裝運進口茶2箱,計重43磅8兩,(6)1670年夏有4罐茶葉運入,重79磅6兩。(7)在這期間,英公司雖然每年都有茶葉運回英倫,但基本上不是直接來華貿易,而是與中國到南洋的商人交易,從中獲得僑銷茶的結果。此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十七世紀八十年代末。1689年英公司把購買中國茶葉由原先委托在中國辦事處代辦改為委托廈門商館代買茶葉。“始開中國內地與英國茶葉直接貿易之新紀年”。(8)是年,出口華茶約150擔,均為茶箱裝置。(9)此后,倫敦廈門之間,有船舶直接往來。1697年,有船名“那騷號”者,裝出茶葉600桶。三個月后,又有“屈蘭波號”出口,也輸出500桶。(10)1698年,輸出300桶,1699年輸出上好茶葉160擔,價格為每擔25兩。此時,英公司主要是從廈門出口。然終十七世紀之間,英國運銷的華茶,為數極為有限,最多不過160擔。但其意義卻極為重大,為今后英公司經營重點的轉向奠定了基礎。
進入十八世紀以后,英公司開始以廣州為據點,從事華茶貿易。這時,英公司由于和國內新興的紡織工業集團利益發生激烈沖突,“被剝奪了從印度紡織品進口中賺錢的機會,于是就將它的整個生意轉到中國茶葉的進口上來,”開始“靠茶葉來喂養自己”。(11)
1684年,公司從爪哇被趕出后,就在廣州沙面設立商館,但當時由于廈門采購更為方便,才一直未在此進行茶葉貿易。現在,隨形勢的變化,廣州商館開始起著積極的作用。1704年,英公司派“康特號”(Kent)到廣州,當時除生絲外采購的茶葉達117噸,合計105000磅。(12)首次成為廣州出口貿易的主要商品。從此,茶葉的重要地位才真正從出口商品中實現出來,引起外商的相當注意,帶來明顯的效果,即輸出數量逐年增加。到1717年,公司貿易船到廣州的有二艘,均滿載茶葉出口。從此年始,茶葉在貿易上之勢力,已有取生絲地位而代之趨勢。(13)但廣州并非茶葉的主要產地,其貨源主要來自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由于路途遙遠,英公司到廣州進行茶葉貿易,尚須特別定貨,然仍會遷延時日,影響茶葉的出口數量。1719年,由廣州輸出的茶葉達2281箱,110桶及202包。1721年廣州出口的達2209箱及200桶。1723年―1724年中英船來華采購茶葉,達10400擔。其后,茶葉才成為英公司最重要的壟斷對象。
然而,即使在英公司把茶葉作為壟斷的目標后,其壟斷權的取得也并非一帆風順的。其間不時地遭到國內散商,特別是國際上瑞典、荷蘭等國公司的殘酷競爭,導致公司獲得華茶數量不穩,增長不多。且對于販運回國的茶葉,也因英國政府對茶葉抽稅甚重,使國內茶葉價格高漲,如一磅武夷茶在尼德蘭的價格是一盾,而在英國卻要出三倍的價錢。(14)這導致正常輸入英國的茶葉數量時升時降,而經由歐洲大陸各國公司走私入英國的茶葉數量增加,此種情況嚴重影響了英公司對華茶出口貿易的利益。因此,在這段時間中,英公司為避免無利可圖,來華交易的茶葉數量雖有增加,但并不很多。(參見下表)
根據上表,1784年以前,英公司從事華茶貿易的數量波動很大,其中除1771年超過10萬擔外,別的年份都沒有超出這個數字。另年與年之間也參差不齊,差距甚大。但這當中,公司經過多方努力,終使政府在1784年頒布“減稅法令”。(15)從而,公司一改過去頹唐不進的局面,所從事的華茶貿易一躍進入壟斷――繁榮時期。
以上闡述顯示英公司從事華茶貿易有如下一些特點:
(1)公司販運華茶的數量逐步增長。自1637年開辟華茶貿易之始以來,到1784年,數量增加幾達上百倍,當然,這之間,它們并非連續增長,而是曲折上升。其中經營僑銷茶時期,數量增長不多,且非來自中國本土;廈門試探時期,由于受中國戰局動亂的影響,數量變動很大;且因清政府很快平息東南沿海一帶反清活動,,英公司曾支持鄭成功而受牽連,被迫退出廈門,而定點廣州;1701―1761年,廣州輸往英國的茶葉增長了五、六十倍;(16)1761―1784年輸英茶葉又約增加四倍。后隨“減稅法令”的通過,輸英茶葉迅速增加,進入壟斷華茶時期。
(2)取生絲而居華出口貿易商品的首位。中國素以生絲、瓷器、茶葉出口而名聞于世。但在早期,生絲出口遠超茶葉。茶葉只是到了十六世紀末葡萄牙、荷蘭販運僑銷茶以后,才為世人所知。隨后到1717年,茶葉才被公認取代生絲成為中國出口中的主要商品。(17)而實際上,對于英國來說,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蠶絲一直比茶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18)只是到1784年英國國會通過大量削減茶葉進口稅的“交換法”前一段時間,盡管蠶絲貿易在絕對量上仍繼續增加,但茶葉超過蠶絲成為公司對華貿易的主要商品,最后幾乎占有了它在中國的全部業務。(19)1775―1784年期間,蠶絲約占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出額的31%,而1785年以后,蠶絲比例逐年下降,到1795年降到10%。(20)此時,茶葉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生絲,穩居首位,這種局面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在印度、日本等國茶葉的競爭下才發生變化。
(3)公司輸茶回英由多口到廣州一口。英公司自在廣州建立商館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直接在廣州購買茶葉出口外,還在福建、浙江和江蘇三個沿海口岸販買華茶回英倫。但這種多口貿易的情況,因1757年發生洪任輝事件,遂使清政府迅速關閉上述三口,而只保留廣州一地對外開放。這樣,英公司被迫收縮戰線,把所經營的茶葉貿易移到廣州一口進行。此種狀況直至后才發生變化。
二、英公司壟斷華茶出口時期(1784―1833年)
英公司取得對華茶的壟斷權后,華茶輸出增長的迅速極快,運出的茶葉從1783年的27322擔增加到1794年的86383擔。(21)隨后三、四十年中,數量穩劇增加。(參見下表)
上表明顯顯示1784年以后,公司對華茶的占有已達主導地位。數量上,除1791和1798兩年沒有超過10萬擔,其它年份都在10萬量以上,最高年份達307088擔。當然,如果我們從公司對華茶出口貿易各貨物所占比例中,能夠更加清楚地體會到這種重要性。(參見下表)
茶葉從中國輸出的貨物中所占比重,在獲得壟斷之前,除1760―1764年一度達到91.9%外,其它年次還出現很大波折。但此種情況因“交換法”的通過而發生重大變化,比重迅速回升,呈現穩定狀況。同時,公司在輸英及輸歐的比例中也占有顯著的地位,如1783―1833年東印度公司茶葉運出量占中英茶葉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0―60%強,占中國銷往歐洲茶葉總數的80.9%。(22)由此可見,茶葉貿易已經在英公司對華貿易中占據了首要的地位。至此,完全可以說,公司的發展壯大全靠“茶葉來喂養”。
上述表明這段時期英公司從事的茶葉貿易有如下特點:
(1)英公司壟斷廣州的茶葉貿易。
英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促使國會順利通過“減稅法令”,以確立自己在東方,尤其在中國貿易的特權。這樣,公司從廣州運出大量茶葉回英倫,降低了英國國內的茶葉價格,不僅將歐洲別的國家排除出英國國內市場,而且還將他們擠出廣州的茶葉市場。這時,盡管美國也來中國大量采購茶葉,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并不時轉運歐洲,直接威脅到英公司的華茶貿易。(23)在1784―1833年間,成為僅次于英國之后的第二大華茶輸出國,但就其在中國購茶的比例而言,一般只占10―20%之間。(24)這無損于英公司在中國茶葉市場的壟斷地位。
(2)英公司確立典型的配額制預訂購茶法。
由于英公司運入中國的物品幾乎每年都是虧本而回,“英國公司在1793年聲稱,1780年到1790年間,在對華紡織品及五金的貿易上,它遭受了200000鎊的損失”。(25)在1820年,公司的董事會對上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宣稱“他們在過去二十三年中,從倫敦運往廣州的貨物上面的損失,達1688103磅,或平均每年損失73400鎊。”(26)面對這種情況,公司為了獲得大量華茶,不得不忍痛把國內白銀輸入中國,造成英國貿易處于逆差地位。如英國國會通過替代稅法后的1784―1786年間,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值(主要是茶葉)比對華出口的商品多328%。(27)
英國為了改變逆差帶來的不利狀況,而又不損害茶葉貿易的條件下,就偷偷地把鴉片運入中國傾銷,用所得款從中國購買茶葉回英倫。然而鴉片的銷售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濟、政治生活,很快就遭到禁煙命運。這樣,英公司不得不“決定不向中國直接輸入鴉片,以免危及它的茶葉壟斷經營”。(28)但這使公司面臨資金來源匱乏,因此,為解決此困惑,遂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把訂購茶葉與組織出售公司輸入廣州的紡織品等聯系起來,以此向中國行商預訂茶葉。如按此原則訂立的1798年貿易季度預訂合約的比較表:(29)
配額制的實行,英公司逐漸改變了原先商品貿易結構,導致輸往廣州的毛織品逐年增加,至1826年增至2437500丙。(30)這種方法對英公司相當有利,部分解決了資金緊張與紡織品等商品在廣州積壓的問題,亦為公司加強對華茶的壟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公司從18世紀末開始,已能憑借其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茶葉貿易的主動權,而且也能對行商施加壓力,迫使其在交易中對公司作出讓步。行商如有反抗或不滿,即遭到制裁,如1793年行商潘啟官因反對公司改變傳統預付款方式(即由不整數制改為整數制預訂付款方法)而遭到訂立茶葉合同數的減少。(31)
三、窮途末路時期(1834―1858年)
在國內散商、產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和國外的激烈競爭等因素的推動下,英國東印度公司終于到1833年改革議會成立時,遭受自1834年開始廢止對華貿易獨占權的厄運。按照廢止提案“現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保持的,有關與中國貿易和茶葉貿易的壟斷權,1834年4月22日以后應予停止。對華(一般)貿易與茶葉貿易應向所有的英國臣民開放。以前為了維護該公司保持到現在的壟斷權而在好望角至麥哲倫海峽之間加于英國臣民的限制,應該廢止。”(32)隨之,大量英國商人到廣州運輸茶葉,運往英國的茶葉大幅度增長,遠遠超出以前兩個時期。如“從中國輸入的茶葉數量在1793年還不超過16067331磅,然而在1845年便達到了50714657磅,1846年是57584561磅,現在(作者注:1853年)已超過6000萬磅”。(33)
爆發后,隨五口通商以來,華茶貿易又有了新的發展。此時,外國商人除繼續在廣州購茶外還紛紛闖入上海、福州、漢口、九江等地搶購茶葉。這更使華茶出口激增,如1843―1852年,僅廣州、上海二地出口茶葉總計達69510.935萬磅,平均每年為7723.4372萬磅。1853到1860年,如果加上福州,則華茶出口達89585.56萬磅,平均出口量比1843―1852年間的9年凈增3473.5087萬磅。(34)
但是,上述華茶出口的增加,都由于“東印度公司不僅在那一年(作者注:指1834年)失去了經營中國茶葉的特權,而且必須完全停止一切商務”。(35)使公司從商務機關改組為純粹的行政機關,而與之失之交臂。從此,失去商務責任的英公司逐漸走入窮途末路,日衰一日,終于1858年,不堪重負而解散。
綜上所述,可知喪失壟斷權的英公司有如下清晰印象:
(1)由壟斷邁向自由貿易。
強大的國內產業資產階級為推銷日益增多的商品,迫切需要打開東方市場。通過1815年的斗爭,初步敲開勢力強勁的東印度公司的第一道門坎――廢除了公司對印度的壟斷。這使資產階級從中品嘗到了印度市場的巨大利潤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取消公司對中國貿易壟斷的欲望。遂利用1833年東印度公司換約的時機,以議會斗爭的方式,將公司的壟斷權送進了歷史的墳墓。至此,在中英貿易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此后華茶貿易進入自由貿易時期,數量急增,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
(2)公司“望茶興嘆”而無余力經營。
1833年的法案最終迫使公司面對利潤豐厚的華茶,也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商務,而成為有名無實的“政務”調解機關,這標志著英公司以“茶喂養”時代的結束。從此英公司商務日見窘迫,捉襟見肘,最終陷入解散的境地。おぷ⑹停
(1)(11)M•Greenborg: Britis Trade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頁2-3,1951版。
(2)(4)(5)(6)(7):陳椽《茶葉通史》。
(3)M•E•Willbur:The East Indin。
(8)(17)(25)(29)(31)馬士(Morse)《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卷1頁218、頁509、頁606、頁509。
(9)(10)(12)(13)《華茶貿易史》載《國際貿易導報》第一卷:第二號。
(14(馬丁•內伊霍夫公司《Porcelain and the Dutch China Trade》,1982年。
(15)詳見拙作《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華茶出口貿易壟斷權的因素分析》、《農業考古》1998年第4期。
(16)鄧瑞本《廣州港史》頁192。
(18)普里查德(Earl H•Pritchard)《早期英中關系的艱難歲月》(1750―1800年)頁166。
(19)Lillian M•Li《China’s silk Trade:Traditional Zndustry in the Modern World(1842―1937年)》頁77。
(20)(22)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頁14。
(21)馬士(Morse)上引書卷3數字折算。
(24)汪熙、鄒明德《前的中美貿易》,《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82年第4-5期。
(23) 馬士(Morse)上引書卷4頁115。
(26)《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
(27)Prichard《Cnuial Years》頁43。
(28)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頁185。
(30)J•A威廉森《英國擴張簡史》,1958年,頁38。
(32)《外國學者論與林則徐》上冊頁15。
[關鍵詞]化工工藝設計;安全問題;控制
中圖分類號:TQ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8-0280-01
在當前化工工藝設計中,工藝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化工行業的重視,因此在設計中安全環節的控制顯得越來越重要。化工工藝設計與生產過程中在實踐運用上有許多必要條件,不僅要嚴格規范且正確執行相關的政府法律法規,而且還應該研究化工工藝設計的安全問題及控制方法,對化工工藝設計進行嚴格把關,促進化工工業的不斷發展。
1 化工工藝設計理論概述
設備布置、工藝流程和管道布置是化工工藝設計的3個重要方面。化工工藝設計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工藝計算繪制工藝流程圖,提供給設備專業繪制設備圖紙的相關參數,并提出工藝控制方面的參數供自控專業儀表選型,然后工藝專業根據工藝流程圖完成初步的設備布置圖,最后由管道專業結合設備布置圖進行管道配管并完成最終的管道布置圖紙。
化工工藝設計包括不同的種類,主要有概念設計、中試設計、基礎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等。
這些不同種類的設計在化工工藝的實踐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化工工藝設計本身具有很多特點,這些特點對化工設計的安全有很大的影響,也是引發化工工藝設計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安全問題主要有:設計的基礎資料不完整,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不如常規裝置;化工工藝設備種類繁多,規格特殊,對設備的設計和選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化工工藝設計工作量大,管道設計要作特殊考慮;設計周期短,為盡快占領市場,化工工藝設計往往邊開發邊設計,邊建設邊更改設計;規模大小不一,為節約投資,某些設計不可能完全按照規定去做。這些特點無疑會造成化工工藝設計的安全隱患。
2 化工工藝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其控制
化工工藝設計中的安全問題主要指的是生產中存在的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隱患和損失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化工工藝設計中要不斷增強危險識別意識,積極控制事故隱患,盡量防止不安全技術,避免危險物品及設備的使用,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提出預防、降低甚至消除危險性,提高工藝安全高效運轉的措施及建議。
2.1 對工藝物料方面安全問題的控制
化工工藝生產中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間產品、副產品、產品以及貯存中的物質分別以不同的狀態存在,即氣、液、固態,這些物質都有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在一定狀態下會產生危險或危害。因此,對這些物質的危險特性進行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增強對這些物質穩定性、化學反應、毒性等的識別意識,進而做出評價和分析,防止或降低危害的發生。
2.2 化工工藝路線方面的安全問題與控制
化工設計中的一種反應往往會涉及幾條工藝路線,在設計中要考慮采用哪條路線能使生產更安全或把危害降到最低。這個過程中對物料、生產條件、設備等的使用都要做出最完善的考慮。要盡量使用無害的或低危險性的物料;降低生產條件的苛刻程度來緩解反應的劇烈程度;新設備、新技術的采用要減少三廢(廢氣、廢液、廢固)排放,并積極實施三廢的回收循環使用,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3 化工反應裝置方面的安全問題與控制
化工反應是產品生產的核心,通過化工反應在獲得所需產物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安全性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嚴重事故的發生,因此反應裝置的設計和選擇都需要經過科學的分析和計算。化學反應的種類多樣,在反應安全控制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在化工反應中也存在著反應失控的潛在危機,如何控制反應物的反應速度或熱效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工藝設計中采用減少進料量、控制某種物料的加熱速度、加大冷卻能力如外循環冷卻器的方法或采用多級反應等措施來控制反應。在反應器的運行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容器超壓而變形甚至遭到破壞的現象,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容器上安裝壓力釋放裝置必不可少。
2.4 管道方面的安全問題與控制
通常管道輸送的物料多屬易燃、易爆甚至腐蝕性或毒性物品,如果管道中某些部分出現泄漏,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就會漏出,這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對化工生產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在管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管道的材料選擇、布置和應力分析等可能造成管道泄漏的因素。例如管徑、材質等的合理選擇,尤其是注意管道連接處和拐彎處彎頭的材料和管徑選擇,同時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管道都必須可靠地與地面連接。
3 促進化工工藝設計良性發展的建議
3.1 化工工藝設計要注重降低能源消耗量
能源成本是化工生產總成本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能源消耗量是化工工藝設計和研究的重要方面。首先要選用先進的生a技術及最優化的工藝流程,從源頭上控制能源的消耗,其次在工藝設計上要求流程簡練、設備選型合理、布置緊湊、能量利用合理,同時還應盡可能采取物物換熱設計,實現能量的分級使用和回收,以節約能源的消耗,根據工藝參數選擇最佳的流程和最適宜的管徑,降低流體輸送阻力損失,降低能耗。
3.2 積極改善生產環境
當前化工污染問題不可忽視,解決污染問題就要減少污染源并對廢物進行回收利用。從工藝過程上要減少污染就必須重視現有裝置的更新和污染物的終端處理兩個問題。
針對這兩種情況就要不斷提高化學反應和能源分離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能源轉化率在生產過程中的損失,這不僅能增加產業效益而且能減少處理廢物時的費用;積極應用HEN分析方法不斷改進和更新裝置,節約用水,并對廢水進行再次回收利用,最大限度的節約水資源。
3.3 工藝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協調發展
當前工藝設計應用亟待拓展,這就需要將研究開發與設計建設聯系起來綜合發展,并積極開發新的工藝設計方式。新的工藝設計方式應該是開發一個帶有能量平衡流程、熱力學軟件包及研究容器設備的一個簡單經濟模型,摒棄傳統方式過于程序化且生產效率較低的發展方式。新的發展方式應更重視推測和估算,目的是將試驗計劃盡快涉及到工藝的關鍵技術和相關經濟問題,并通過專門的試驗成果不斷更新工藝發展的模型。總之化工工藝設計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并與時代的最新發展技術相接軌從而發揮其巨大功效。
4 結語
本文對化工工藝的概念、特點及分類進行闡述,并分析化工工藝設計中工藝物料、工藝路線、反應裝置、管道方面的安全問題及其控制,并提出通過降低能源消耗量、積極改善生產環境、工藝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協調發展等途徑提高化工工藝生產的高效運轉,促進化工工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我國化工工藝設計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整體來說,我國化工工藝設計能力較低,與國外先進的技術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考慮到化工工藝作用在化學工藝的密集型特點,一旦發生失敗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也是我國化工行業不愿意投資進行化工工藝設計的原因,通過購買國外專利或現成工藝更符合資本運足的特點;而這種現象具有很強力的表現,如我國的基本建設投資大多以工廠和原材料為主,占據了社會主要化工投資份額,包括裝置、技術和關鍵原料部分,受到國外技術牽制較大,從長遠看,這不利于我國的化工產業發展。綜合來說,我國化工工藝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1安全產能選擇問題
化工工藝設計依據的是化學反應原理,但理論和現實有很大的差別,從無到有摸索一套化工工藝的流程,需要對化工原料、工藝路線、生產裝置、管道閥門等進行系統研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反復的實驗對比,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工藝物料的處理需要對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進行不斷測定,容易發生燃燒、爆炸、中毒等危險事故。而在確定哪一條工藝路線最合適的過程中,究竟以產能為主,還是以安全為主,同時減少對環境影響,這是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需要謹慎抉擇。
1.2設備安裝設計問題
化工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化工裝置設備,在安裝過程中要依據現有經驗,配合化工生產流程,避免返工或重建。但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缺乏經驗,且化工企業生產中大多采用聯合生產的方式,設備安裝設計失誤會造成裝置維修、生產操作等一系列負面影響,甚至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生產。
2化工工藝設計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
2.1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工藝水平
在實際的設計生產中,很多人把能源成本當作生產總成本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將基建投資高和能量消耗大這兩個問題解決,能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減低能效和與之相關的投資課題一般來說頗為有效,比如在許多大型的分離裝置上運用超臨界流體。通過對當前資料和實際應用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些系統能源費用比很多常用的技術要低,比如恒沸蒸餾以及蒸餾的獲取。降低能耗是工藝設計與研究需要重視的一部分。
2.2降低基本投資、加大研發投入
從市場角度出發,化工產業屬于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人員密集型產業,如果沒有化學研究上的重大成果讓主要的產品生產工藝得到提升和完善,那么企業的高額成本消耗,必然導致最終的經營困局。通過購買工藝專利或設備的方式,只能在市場較好的情況下贏得利潤,而隨著我國不斷開放國內市場,化工企業所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必須掌握核心的技術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要改進以及提高化學工藝設計,就需要通過解決研發的瓶頸問題、改造現有裝置、擴大產能的方式的來解決,這就需要整個化工產業降低基礎建設的投資,而把資金轉移到工藝研發層面。
2.3改良工藝系統、減少環境破壞
就現實角度來說,化工產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大,廢水、廢渣、廢棄、廢料等是不可避免的生產副產品,必須經過科學的回收利用,才能減小對環境的污染。要從根本上消除這種情況,必須從化工工藝入手,在設計上減少有害副產物的出現,并結合聯合生產的方式,做到綜合利用,實現零排放。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