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內經選讀》;案例教學;立德樹人;思政教育
為深入貫徹落實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诽岢鲆袑嵓訌娦聲r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培養。而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壯大思政教師隊伍,將思政元素很好地滲透進高校日常教學。醫學作為致力于人類健康的行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尤為重要。《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有專門論述醫學倫理道德的著作,對醫師的個人修養、社會責任、業務素養等都有明確的記載[1]?!秲冉涍x讀》(以下簡稱《內經》)課程教師如能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覺悟,而且能提升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同時可引導學生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為祖國為社會貢獻力量的理想信念。
1需要引入思政教育解決的常見問題
綜合學校教師思政培訓導向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發現,目前我校本科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引入思政教育來解決的學生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擇業問題。部分畢業生就業時眼高手低,一心只想進入大城市有較大醫院工作,甚至個別畢業生寧愿在家待業或者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歷練,導致大城市醫院就業供過于求,基層卻極度缺乏醫療服務人員;定向班級的學生雖然在就讀前簽署了服務基層的合同,但是部分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畢業后不愿回到原基層單位服務,并由此衍生焦慮情緒和不平衡心理,既疑心自己作為定向班學生沒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學資源,又擔心基層生活水平、醫療技術會與大城市有較大差距。第二,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部分學生忘記了醫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服務社會,平時學習不努力,為考試而學,出現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現象。第三,心理問題。學生中存在一些不能很好控制情緒或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影響身心健康及人際交往,個別學生甚至以自虐或自殺行為來博取關注。第四,文化自信問題。中醫藥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生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將中醫理論學好學精的內動力。
《黃帝內經》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其中關于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等自我修養方面的內容,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1],其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能夠成為教學內容中的一大亮點。2.1養生篇章中可以導入的思政教育?!秲冉洝分械闹B生篇章《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涉及到上古圣賢養生法則的記載:“虛邪則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一段文字是講上古懂養生之道的人力行踐行養生之道,外避賊邪,內養精神,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標。其中的“恬淡虛無”意為思想安閑清凈,心無雜念,進一步可以拓展為控制欲望和嗜好,腳踏實地的生活。結合思政教育,我們在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作為大學生不能沒有理想信念,應該在年輕時為理想去努力,但同時也不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要讓自身能力和理想相符合?!熬駜仁兀“矎膩怼边@條原文強調致病因素分為外因和內因,而內因占主導。所以養生應內心平和,精氣神氣守持于內,才能不受疾病侵害。在講解時,以學生常見人際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及結果為例,引導學生恰當處理人際關系,學會積極地調整情緒和心態,讓學生認識到健康積極的心態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讓生活愉悅,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擁抱健康。《素問?上古天真論》載:“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边@條原文是講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既不知保持精氣的盈滿,也不善于調攝精神,所以導致早衰?!胺ㄓ陉庩枴笔侵疙槕匀唤绲年庩栕兓幝蓙碚{整人體的陰陽,是《內經》倡導的一種基本養生法則。在深入分析時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背自然規律的,會導致哪些疾病。比如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爆發;不愛護公共衛生造成細菌、病毒蔓延,疾病流行;激素濫用引起性早熟。告誡學生違背自然規律必將導致惡果,順應自然規律方能與自然和諧共贏,人類才能健康長壽,并以此引導學生愛護環境,關愛生命,關愛自然。同時講解時可導入及時關注心理健康與調整不良思想的重要性,告誡學生出現偏激心理或者發現自身心理偏差時應盡早調整,尋求疏導,把不健康的心理扼殺在萌芽階段,避免報復、仇富、嫉妒等不平衡心理?!吧瞎胖耍渲勒撸ㄓ陉庩?,和于術數……故能形與神俱……今時之人不然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講解時應指導學生養生防病,把疾病扼殺在萌芽階段,防止疾病傳變惡化,同時可結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拋棄安逸心理,規劃好大學生涯,為將來就業、擇業、實現人生價值做好準備,以此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升內在的學習動力。2.2陰陽理論部分可引入思政教育?!秲冉洝贰瓣庩枴崩碚摬糠种锌梢砸胨颊逃膬热菀膊簧伲纭端貑?陰陽應象大論》講到“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其本意是指要像處理人際關系一樣去調養五臟,五臟系統通過生克制化關系相互影響,五臟關系“平衡協調”才有利于整個身體的運轉,就像人際關系這張看不見的網絡一樣,人際關系最注重的就是“和諧”。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有利于個人、家庭、集體、甚至社會的正常運轉及發展。結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不但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處理好和身邊的親人、朋友、同學、老師的關系,將來才能更好地處理好與領導、同事以及患者的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事業,也有利于個人成長?!端貑?生氣通天論》載:“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其氣乃絕?!边@條原文強調陰陽關系中陽氣占主導,而陰陽協調才是最好的養生和治病法則,陰氣平和、陽氣致密,人體健康無病,若陰陽失調,則疾病叢生。結合思政教育,指出“能力與道德”對人的整體發展也與“陰陽關系”對健康的影響一樣,缺一不可,平衡才是最好的,能力道德相當方可穩定發展,從而實現自身價值,貢獻社會。故一個人要想大有作為,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并且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沼心芰Χ赖碌拖碌娜瞬坏茈y對社會做出貢獻,反而可能成為社會毒瘤;道德高尚而水平一般就很難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會有空有抱負卻無法實現之感。所以道德與能力于一個人的整體發展來說,平衡是最重要的,而且道德占主導作用,這也是為何古今名醫中無不是醫德高尚之人的原因所在。2.3病證篇章可導入的思政教育。在講解《內經》理論相關病證篇章時可結合思政教育強化醫德醫風,引導學生作為醫者面對患者應有仁愛之心,不嫌貧愛富,盡力幫助患者解除痛苦,要有奉獻精神,樂于到患者需要的地方去服務、去實現人生價值?!端貑?舉痛論》中“九氣致病”的內容涉及情志所傷,損傷臟氣,故可引入情緒掌控方面的反面例子。如“喜則氣緩”,原意為大喜過度可引起心氣渙散或者氣陷,可以引入“范進中舉”之例。大喜導致失心瘋發作,由此告誡學生情志過極,傷及臟腑,故生活中應學會調整自身情緒,坦然面對身邊的事和物。“怒則氣上,甚則嘔血及飧泄”,是指大怒可使得肝氣上逆,氣逆血升,出現嘔血,或者肝氣橫逆犯脾,運化失常出現完谷不化的泄瀉??膳e“諸葛亮三氣周瑜,吐血而亡”為例,引導學生不要因他人言行刺激而生氣大怒,損傷身體,同時也要學會更好地溝通和處理問題,盡量不要去激怒別人,胸懷寬廣、懂得溝通的人更易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體魄,也更容易成功?!翱謩t氣下”是指過度恐懼可損傷人體的腎氣,因腎氣下陷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陽痿遺精等,而生活中的緊張情緒就屬于“小恐”,適度的緊張情緒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若長期處于緊張情緒中就會耗損腎氣,故常見一些因壓力過大未及時調整而引發失眠、脫發、遺精的患者。由此引導學生當發現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時,應進行適當調節。中醫學認為“思”勝“恐”,很多事情是因為無知才會被緊張、恐懼情緒折磨,如果通過思考分析,清楚找到解除辦法,可從根本上緩解緊張情緒。“悲則氣消”是指悲傷太過可以引起氣陰兩虛,可以舉紅樓夢中黛玉為例,引導學生采用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通過原文分析加舉例讓學生們明白“喜怒憂思悲恐驚”任何一種情緒過度都對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應學會調控情緒,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出現不良情緒及時排解,尋求積極的處理方式。
3小結與展望
綜上,我們可以在《內經》教學中引入正確擇業觀、端正學習態度、注重身心健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服務社會、醫德醫風、樹立文化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這將提升《內經》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益于醫學生的成長成才。筆者在授課班級的教學中加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后發現,在講授相同知識點時比之前未加入思政教育元素時更能引發同學們思考和討論,課堂更加活躍,同學們課后結合自身及生活中的現象來找老師探討提問的頻率也明顯提高。這樣使得原本枯燥的純理論學習更貼近生活,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導學生更多的反思自我,思考規劃人生。醫學教育任重道遠,醫學生的思政教育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每一位教師共同努力,將相關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引導我們的學生將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語文;思政教育功能;道德品質
目前,許多高校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單純地交由“兩課”教學來完成。但由于“兩課”理論性較強,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充分發揮。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在被問及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對你的成長的影響時,53%的學生認為影響不明顯,42%的學生認為沒什么作用,而僅有5%的學生認為受益匪淺。由此看來,單純地靠“兩課”教學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遠遠不夠的。2004年至今教育部多次下發文件強調語文教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傳達了利于深入開展德育課堂的相關政策指令。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面對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如何引導他們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去思考人生、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達到大學教育的最高目標――學會做人。大學語文在這方面的教學內容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大學語文的教學可以:
一、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中,許多名人、名篇、名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孔子語錄》中的“推善如及人”“從善如流”;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了追求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用記錄他們思想、追求、行為的名篇來引導、激勵大學生,讓他們能樹立并堅定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堅定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根植在了每個人的心中,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更應強化于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不論是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血方鋼,還是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心系天下;不論是梁啟超的“勝于歐洲,雄于地球”的決心信念,還是舒婷的“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勇于為國奉獻的高尚情操,都展示著興國安邦的抱負和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的憂患意識。這類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很強的感召力,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正確引導,必然會鼓舞和激勵大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三、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應該有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公民道德教育。而在這一方面,大學語文無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在大學生中,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也在不斷地蔓延,這些負面效應使得許多大學生出現了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思想。在學校里,各種不誠信行為也屢見不鮮,如考試作弊、不誠信簽約、肆意違約等行為。面對這種種道德問題,大學語文的德育教育資源可以發揮熏陶和指引作用。從學《論語》中的“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呂氏春秋》中的“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 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钡日\信精神的引導;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仁愛精神的傳遞,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嚴于律己觀念,都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不同時期優秀作品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偉人的人格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質。
四、助推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中,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反映著不同的社會風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揭示著各種人生哲理。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中潛藏的優秀的傳統理念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如,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所宣揚的“浩然正氣、剛正不阿”的人格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立身處世之道等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習慣,正確對待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富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再如,通過對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經歷的講解和對其篇篇犀利文章的解讀,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態度。正是這些流傳下來經典的為人處世之道,對學生良好人格品質的養成和自身修養的完善產生著巨大的正能量。學生通過對形象、直觀的文學作品的領悟,逐漸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通過與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實踐相結合,更加深了對人生哲學的領悟。
大學語文在內容上以其豐富的內資源優勢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授課過程中以其固有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使得其在思政教育方面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得到熏陶,逐步并自然地將課程內容中強調的道德規范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就起到了教育真正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醫學教育;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
高職醫學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基層醫療機構衛生人才的重要途徑,以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保健機構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從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醫療服務、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隨著醫學模式以及疾病譜的不斷變化,加之各種公共衛生事件頻發,以及越來越多慢性病對人民健康的嚴重威脅,我國的衛生服務更加注重預防的重要性,對基層醫務人員在疾病防控、人員管理、技術指導、康復復診、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醫學教育必須認真審視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衛生與防疫醫學等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適應新形勢下的基層醫療機構對衛生人才需求的挑戰,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確預防醫學在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中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
預防醫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相互滲透,與臨床醫學相比較,預防醫學具有更加直接和現實的意義。作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臨床醫學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的助理全科醫生[2]。因此通過課程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臨床專業知識,還要知曉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論和技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由于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的變化,各種慢性疾病對我們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我國的衛生服務工作越來越注重預防的重要性,強調臨床與預防的結合,因此,基層衛生機構對“六位一體”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數臨床工作者對預防意識表現淡薄,給高職醫學教育提出思考課題。而且,在傳統上,對臨床專業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是強調臨床專業技能,反而忽視對預防技能的培養。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的后備軍,高職臨床專業的學生必須接受足夠的預防醫學教育,掌握必要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樹立大健康、大衛生和預防為主的觀念,真正做到防治結合。在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加強思想政治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將思政教育、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宏觀的預防理念,提高預防醫學知識在今后職業生涯中的重要價值。因此,要幫助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明確學好預防醫學的重要戰略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對基層醫學人才的挑戰。
二、加大臨床與預防醫學課程整合,培養新型基層醫學人才
為了培養預防與診療、保健與康復等綜合服務能力為一體的新型“防治結合型”基層醫學人才,在“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思想指導下[4],結合預防醫學課程在臨床專業的特點,加大臨床與預防醫學課程整合。針對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對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心腦血管疾病、營養與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臟病以及心理與精神障礙性疾病等,開設基于案例的臨床與預防醫學交叉整合課程。根據我國基層衛生機構對人員崗位能力的要求,適量增減、整合教學內容,更好地體現宏觀和微觀的結合。適當增加利用社會醫學的手段進行初級衛生保健,實施個人和群體的防病、保健等內容;增加有關基層衛生服務、健康宣教、健康促進的內容;增加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種新發傳染病的防治。課程內容涵蓋各種慢性病的流行病學概況、病因及危險因素、社會危害與經濟負擔、早期診斷、多學科防治的融合,通過對診療技術、預防保健技術、保健康復技術和心理干預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整合,達到綜合干預措施的目的。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課程整合更好地在課程教學中體現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醫生不僅要醫病,還要醫人,更要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的觀念[5]。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服務于基層醫療機構,針對基層工作主要特點,教學應以基層衛生服務、新發傳染病控制、各種慢性疾病預防以及食品安全等為主,形成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更加符合“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的宗旨。
三、強化實踐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臨床醫學專業中有關預防醫學的內容體現在多個方面,很多內容較抽象,對高職學生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可以針對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選取典型案例,激發學生興趣。講授事件相關基本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病人(SP),鼓勵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典型事件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教學[6]。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如衛生統計學,可以利用在線上直接教學,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課后利用多種渠道及時布置練習以鞏固課堂知識,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針對基層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結合臨床知識對疾病進行健康教育和預防,對糖尿病患者給予飲食指導、高血壓患者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及健康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學院自身的實習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半理論半實踐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進入社區,結合所學理論知識開展社區實踐活動,開展健康教育、營養指導、慢病管理等社區活動。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自行設計方案,教師進行適當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進入社區工作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帶領學生積極開展涉及家庭成員健康的臨床服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預防醫學在臨床職業規劃中的重要性[7],依托臨床知識對社區開展預防醫學教育,更加深入地對臨床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的理念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預防醫學對家庭乃至社會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利用課堂所學知識,依托學院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開展學生的科研創新力培養,鼓勵學生結合臨床知識、綜合預防知識及所學多學科的知識方法,自己參與選題,嘗試社會性比較強的健康管理和促進內容,再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依靠省級或校級的科研項目資助,開展設計性、綜合性調查研究和實驗,并協助指導學生撰寫相關綜述或調研性論文。鼓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參與專業教師的課題和項目,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轉化,讓學生體會和理解疾病預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