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創傷急救培訓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傷急救培訓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創傷急救培訓方案

第1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500例創傷性骨折患者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前來我院就診,具有明確的臨床診斷、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并自愿參加。入組病例分為2組,每組250例,常規組中男性181例,女性69例;年齡19~56歲,平均(31±5)歲。試驗組中男性175例,女性75例;年齡18~59歲,平均(33±5)歲。2組病例以上基本資料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實施傳統護理,試驗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建立護理小組:任命骨科護士長擔任組長,7名護士為組員共同組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要積極學習、討論最近幾年中創傷性骨折相關知識,包括臨床表現、處理措施及并發癥等。立足于臨床實況,持續改進創傷性骨折急救護理程序,進而促使患者救治效果得到根本性保障。護士長也要采用定期與不定期考察的形式,掌握小組成員理論及知識掌握情況,以設定后續培訓內容、目標等。

1.2.2休克的預防性護理:小組成員在參與病患急救期間,應先觀察其生命體征,落實評估工作實施護理支持措施。護理期間,實時關注患者各項體征變化情況,若發現反常狀況,應及時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盡量維持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了解患者的血型與出血情況,和院內血庫建設密切的反饋機制,以備血工作開展的時效性,必要時采用雙通道為患者輸血。觀察并記錄患者尿液相關信息,包括顏色、尿量等。

1.2.3預防窒息護理:嚴格檢查患者呼吸狀況,錄入呼吸節律、氧飽和度等指標。若患者出現呼吸受阻表征,則需要快速檢查氣道阻塞狀況,及時清理掉氣道堵塞物,促進氣道復通過程;若觀察到阻塞情況較嚴重,應建議快速使用氣管插管方法補充氧氣,實現對窒息的有效預防。

1.2.4預防感染護理:在進行清潔傷口周圍皮膚等操作時應保證動作輕柔,觀察創口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情況,并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生素以預防傷口感染,若使用了止血帶則應適當松弛,以防干擾患肢血液循環。同時,也要禁止頻繁搬移患者,將二次傷害發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1.2.5預防低溫護理:針對創傷病情嚴重者,護士應做好巡視工作,嚴格監護其體溫變化。院方在接收到搶救任務時,應囑參與院前急救的醫護人員抵達現場時記錄患者狀態,運送期間,為患者提供棉被或保溫毯等保暖用具。在患者入院后,將搶救室溫度調節至28℃,臥在保溫毯上,將其溫度調節至38~40℃,開通≥2條靜脈通道,便于取血與擴容,30min內輸注1000mL0.9%氯化鈉注射液,針對輸入的液體使用加熱器加熱,將液溫維持在37℃左右。

1.2.6預防心理護理:因為創傷性骨折疼痛感強烈,很可能使患者滋生多種不良情緒狀態,影響治療積極性與疾病預后。故而,護士應主動和患者交流,明確他們的心理狀態,共同分析不良情緒狀態形成的原因,并適時疏導,可以通過講述本病治療相對成功的病例,協助患者確立康復信心。針對患者提出的疑慮,盡量做到耐心、及時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治療與護理方案及注意事項,進一步改善患者狀態,提升依從性。

1.2.7預防并發癥護理:在急診救治后,護士應告知患者家屬長期臥床引起并發癥,特別是壓瘡、泌尿感染等并發癥的原因,及相應預防方法,常見的有每隔2h轉換1次,每天定時按摩受壓部位,自覺進行擴胸運動深呼吸,多飲水及多食用新鮮果蔬。

1.3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急診搶救指標,包括有效急救時間、住院時間與搶救成功率,記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獨立、正態、方差齊組間用平均數表示,單因素方差分析;率(%)表示計數資料,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救治成功率:

試驗組成功救治患者240例,救治成功率為96%(240/250);常規組成功救治患者225例,占90%(225/250)。2組創傷性骨折患者救治成功率經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有效急救及住院時間比較:

在有效急救及住院時間指標的對比上,試驗組均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組均有部分病例出現并發癥,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低于常規組的1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第2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模擬演練急救護理培訓一、模擬演練

模擬演練是指利用多媒體、智能模型模擬人等產品營造的逼真的現場環境和更貼近急救護理的特殊環境,在教師的指導下,被培訓者在模擬中扮演不同角色進行綜合技能訓練的一種培訓方法。

二、醫療院校護生培訓現狀

目前,發揮護生的評判性思維,強調以護生為教學主導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當代教學主題。教學模擬演練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關注,并逐漸向各個領域滲透,在國內各大院校應用于多種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各大院校將模擬演練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針對醫療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以模擬演練為基礎的急救實踐課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突破性的進展,逼真的模擬演練有利于護生急救意識的培養與急救護理綜合技能的掌握。

2009年,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對護理內科學進行了護理教學改革,根據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對93名護理本科生內科護理學課程采用案例導入式情景模擬教學,具體分為案例導入為基礎的情景模擬展示——集中講授——小組討論總結3步驟,學生進入模擬教學后,對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情境的認知形成沖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對問題討論和深思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論知識系統全面的深化。2011年,湖南中醫藥大學將模擬演練為主的多元化教學法應用于碩士研究生的系統化院前急救培訓中,培訓結束后進行理論閉卷考試和隨機抽簽技能考核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突出效果的是2011年,浙江省醫學會醫學教育科研專項項目研究中,提出基于高端智能模型ECS的急救綜合情景模擬教學,使用ECS設計讓模擬演練更加逼真,比如模擬心臟或者循環系統、模擬肺或者呼吸系統,通過計算機驅動系統設置真實患者疾病的過程,并且結合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吸引器、搶救車等設備,構建了一個由重癥監護病房、控制室、多媒體室、監控系統組成的多功能實驗室,營造出強烈真實感的場景。在研究98名護理學院學生當中,92%以上護生認為ECS應用于急救模擬教學提高了自身各種急救能力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醫療單位護士培訓現狀

在醫療單位臨床實踐培訓當中,應用模擬演練進行教育培訓與考核測評。不同的科室分別制定不同的急救模擬演練培訓方案,護理人員培訓具體項目也細化到位,例如執行醫師下達的口頭醫囑、建立靜脈通道、吸氧、監測生命體征,指揮擔架工準備適宜的搬運工具,液壓擔架、脊柱板或坐式擔架等。在考核測評階段中,進行的模擬急救場景,測評護理人員以組為單位,從患者入院,制定急救預案、入院前急救時間、急救反應時間、急救護理措施實施情況等方面。

2011年,四川省德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對進行170例創傷患者采用回顧性對照研究的方法進行模擬演練培訓。研究結果顯示急救模擬演練能夠提高創傷院前急救的時效性,縮短護士急救反應時間,增加有效救護措施的實施,也有利于增強護士院前急救急救和團隊精神。2011年,廣西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為提高護士應急救護能力和整體協調能力,進行神經外科、胃腸外科、骨科、循環內科等相關科室護士急救模擬演練,設置創傷、中毒、青霉素過敏休克的情景,患者以及家屬的角色均由護士扮演,能夠使護士體驗不同角色的心里感受,急救演練直觀的培訓方法提高護士急救意識、技能以及組織、協調配合能力,同時急救演練也是檢驗應急預案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的測評方法。

四、模擬演練培訓局限性

綜上所述國內模擬演練在急救護理技能培訓中,具有重復性、控制性、糾正性、感官高仿真性,在教學上有一定的優越性和創新性,培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也存在局限性,急救模擬演練的環境設備配備較為簡陋,缺少同意標準,演練缺乏多學科的交叉、復雜情況的處理和變化性的引導。

參考文獻:

[1]梁雁芳,冼日鳳,梁春梅.運用急救情景模擬演練提高護士應急救護能力[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7):822-823.

[2]單巖,史小艷,李艷,等.案例導入式情景教學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護理研究,2011,2(25):557-558.

[3]陽濤,曹建雄,黃孟君,等.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院校學生院前急救培訓中的應用[J].教育論壇,2011,4(8):122-123.

[4]徐金梅,費素定,王小麗. 基于高端智能模型的急救綜合情景教學設計與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11,18(1B):18-21.

第3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近幾年關于重大車禍所致嚴重車禍傷的臨床資料,對近年來的重大車禍所致嚴重車禍傷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重大事故車禍傷的特點進行了闡述,并總結了重大車禍事故傷的救治原則及院前救治的具體內容。得出結論,重視院前急救是保證重大交通事故傷害救治成功的關鍵,院前急救能夠改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

關鍵詞 重大車禍 院前急救 研究進展

Progress of major traffic accident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Huang Huiq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of People's Hospital of Baise City in Guangxi,533000

Abstract The text analyzed a serious car accident on a major road accident injuries clinical data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describ the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of major accident due to a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 in recent year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ajor accident car accident injuries,and summarized the major car accident injury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At last there is a conclusion.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is crucial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a major accident damage,and to improve treatment results,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Key words Major accident;Pre-hospital care;Progress

重大交通事故可以導致人身嚴重的車禍傷害,因為導致傷害的因素較多、導致傷害的過程比較復雜、受傷的人數較多、傷員自身情況參差不齊等多種原因,所以重大車禍傷具有傷員病情復雜、傷員之間病情差異大、多發傷常見、病情多急且危重、出血多、來勢兇、病情進展快、傷殘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1~3]。研究認為,如果受傷的患者能夠在受傷后30分鐘內得到有效的醫療急救,則傷員的傷殘率和死亡率都會明顯下降[4,5]。因此,院前急救在重大交通事故傷害救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急救“黃金時間”中的“鉑金時間”,是保證成功有效救治的關鍵。筆者回顧性分析近幾年關于重大車禍所致嚴重車禍傷的臨床資料以探討院前急救的研究進展。

重大車禍事故傷的流行病學調查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報告,因交通事故造成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約有120萬,其中20%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死亡,受傷或致殘人數約5 000萬人,其中發展中國家占85%以上。目前,我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世界第1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郭慧敏對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車禍傷在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中排序在第5位[6],認為與城市建設快使車輛增加、流動人口增加導致工傷事故或交通事故增加等有關。王海榮、蘇同舟等[7,8]的研究發現,主要臨床急救病包括車禍、外傷、心腦血管、呼吸系統病以及消化道急癥等,其中車禍排行第一。劉建輝的研究發現,重大車禍傷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壯年為主,可能與這類人群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占交通流動人員的大多數有關,也可能與酒后駕駛、長時間疲勞駕駛、注意力不集中和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等因素有關[9]。

重大車禍事故傷的特點

病理機制復雜:大型車禍事故中導致傷害的因素較多、導致傷害的過程和機制比較復雜。在交通事故中可能因為猛烈撞擊、嚴重擠壓、拋向高空又快速跌落、爆炸和燃燒等多種因素單一作用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傷員的病情復雜、傷員之間病情差異大、多發傷常見、病情多急且危重。

病情復雜危重:除了重大車禍事故中導致傷害的因素以外,傷員自身情況參差不齊也進一步導致了傷員的病情復雜、傷員之間病情差異大。

受傷部位數量不同:可以出現顱腦損傷、頸部損傷、胸部外傷、腹部外傷、體表損傷、四肢及脊柱傷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傷。有研究結果報道,四肢及骨盆損傷占首位,其次為頭頸部損傷,平均每例患者有1.51個部位損傷。受傷的嚴重程度輕重不一:根據創傷嚴重度評分方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將傷害程度分為3級:①輕傷:ISS

診斷困難:因為重大車禍傷具有傷員病情復雜、傷員之間病情差異大、多發傷常見、閉合傷與開放傷同時存在、多部位與多系統損傷同時存在、病情急且危重、來勢兇進展快而時間緊迫等特點,決定了院前對多發傷進行及時、準確、完整的診斷難度較大,漏診和誤診率高。

治療困難:對重大車禍傷治療困難的原因:①傷員病情復雜、多發傷常見、多部位與多系統損傷同時存在的特點導致了救治過程中容易顧此失彼,不能兼顧;②多部位與多系統損傷同時存在的特點導致了救治過程中有較多的治療矛盾,互相關系難以協調;③診斷困難,漏診和誤診率高導致缺乏準確的治療方案,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④車禍現場缺乏充足和完備的治療藥物和設施,影響了患者得到全面、準確、有效、及時的治療。

重大車禍事故傷的救治原則

重大車禍事故傷的救治原則就是盡可能利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和設備器材,對傷員給予快速、全面、及時、恰當、有效的醫療救助,以“救人為中心”,盡量挽救生命、避免加重或減輕原有損傷、促進疾病痊愈,最大限度地減輕傷者的傷殘程度,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

重大車禍事故傷的院前急救內容

院前急救體系:急救人員從接到報警電話、指導自救、現場救治、途中監護到院內交接等每個環節及時高效,對挽救傷員的生命安全尤為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隨之快速發展,各地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分別依托于城鄉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獨立的或依托于醫院的急救中心組建了不同的院前急救網絡[12]。除了盡可能運用醫療資源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體系,還需要積極運用先進的電子科技設備、良好的通訊設備,這是現代急救醫療中重要的一環[13]。保證急救電話的暢通,充分利用各種通訊器材進行聯絡、指揮、調度,良好的通訊設施可以有效地保證暢通的聯絡,盡快地、準確地進行信息傳遞,促進醫療資源的更充分有效的運用。良好的、規范的院前急救體系,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種院前急救的資源,及時有效地挽救大量傷員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減輕傷者的傷殘程度,在重大車禍傷的院前急救中發揮重要作用。

現場醫護急救: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與急救技術水平有關,因此,在有限的救治時間和緊張的救治環境中要求急救醫生和急救護士能迅速準確判斷、識別患者傷情并及時做出相應處理。

首先,對重大車禍傷員進行現場檢傷分類[14],分成4類并以醒目的顏色進行標記:①紅色標志:第一優先進行治療的傷員,這類傷員病情非常危重,應該即刻獲得醫療處理;②黃色標志:第二優先進行治療的傷員,這類傷員病情較重但是相對穩定,可以稍微延遲時間稍后處理和后送;③綠色標:第三優先進行治療的傷員,這類傷員是輕傷員,可以等待重傷員處理結束后再接受治療;④黑色標志:第四優先進行治療的傷員,這類傷員是病情過于危重,存活希望較少者,可給予姑息性治療。檢傷分類原則:分類人員應先分檢后搶救傷員;挽救生命重于保存肢體;分檢完成前盡量不要移動傷員,除非存在繼續損傷風險和(或)遇到天黑或下雨等惡劣天氣等。

其次,進行評估病情:①采用標準的五步快速檢診程序評估傷員病情:a.耳聽:聽呼吸音,了解傷員的通氣情況;b.眼看:看口唇有無蒼白或紫紺、頸靜脈有無搏動、胸部呼吸運動是否存在和對稱;c.手摸:觸摸頸動脈是否有搏動;d.詢問:詢問傷情,對傷員的意識進行評估;e.測量:測量血壓、心率、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以判斷傷情嚴重程度。②目前,臨床上已形成多種傷情評估方案[15],其中主要內容:a.創傷計分(TS):對循環系統功能、呼吸系統功能和神經系統功能進行評分,是一種對生理性損害的嚴重程度進行的評分;b.創傷指數(TI):根據循環狀態、呼吸狀態、中樞神經狀態、受傷類型和受傷部位等5個項目進行計分,是一種多因素綜合評分法;c.現場指數(PHI):根據呼吸、脈搏、收縮壓及意識等生理指標參數進行評分;d.CRAMS評分:根據循環、呼吸、腹部體征、運動特點和語言功能等指標進行評分,各種方案各有特點、各有利弊。目前公認的較好方案是CRAMS評分。認為CRAMS評分可操作性強、簡單準確,對提高車禍傷患者的成功救治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現場救治。早期現場正確處理交通傷是救治成功的關鍵和基礎[16~18],其核心是維護循環和呼吸功能、止血、保護傷口、減少污染、避免加重損傷、挽救生命、減少殘疾。對失血性休克者要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積極輸液擴容、恢復和維持有效的循環血量;對呼吸功能異常者要盡量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及血塊等,必要時放置口咽通氣管,或行環甲膜切開,或氣管插管;對出現缺氧紫紺者給予鼻導管或面罩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90%;對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等。需掌握的基本急救措施有包扎、止血、固定等。經傷情評估后,即時進行現場救治。現場救治應做到穩、準、輕、快、沉著冷靜,讓傷員有安全感。①包扎:用無菌容器將脫出的腹腔臟器扣在腹壁上,然后敷料覆蓋、包扎固定;用凡士林油紗厚敷料覆蓋開放性血氣胸的創口并包扎;行胸部穿刺減壓術以糾正閉合性氣胸所導致的呼吸困難癥狀;嚴禁拔出體內的異物,墊高異物周邊并覆蓋敷料等。②止血:用凡士林紗條填塞對創口深部出血進行止血;壓迫鼻翼或用棉球或凡士林紗條填塞對單純性鼻出血進行止血;用止血帶或加壓包扎對四肢體表出血進行止血;以止血鉗對擠壓傷肢體出血進行止血,禁用止血帶止血。③固定:用頸托對頸椎骨可疑骨折者進行固定,用脊柱板對胸腰椎可疑骨折者進行固定,用健側身體或夾板對四肢骨折者進行固定。院前急救要樹立整體意識,首先要對傷情進行重點、全面的了解,防止遺漏,注意保護患者的安全。研究表明,在傷員早期的創傷救治“黃金時間”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救治,嚴重多發傷的搶救成功率會提高。因此,進行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處理,是保全多發傷患者生命、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第四,安全轉運。對患者進行了現場初步急救處理后,迅速將患者轉送至醫院,讓其能盡早接受專科治療。使傷員得到進一步救治是轉運的目的,快速、穩妥進行轉運是關鍵,應避免中途再次損傷[19~21]。安全轉運需要做好以下幾點:①轉運前準備:對傷員進行現場緊急救治后,應該對傷情進行再次評估,只有確定傷員的病情暫時處于穩定狀態,才能決定轉運。按病情先重后輕順序依次轉運患者,就近轉運至醫院以減少長途轉運帶給傷員的風險,應做好中途的搶救準備,一旦傷員的病情在中途出現變化,應保證能夠得到及時的搶救。同時向將要轉運的醫院告知傷員人數、傷情,需多長時間到達等,以便醫院相關科室提前做好搶救的相應準備。急救車司機駕駛時應盡量保持均衡的車速,盡量保持車輛的平穩以減少顛簸,避免加重損傷而導致嚴重的轉運意外。②監測傷情:轉運過程傷情穩定是轉運成功的關鍵。轉運途中要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最大限度地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注意創面出血情況,注意受壓肢體末梢血液循環,注意對頸椎可疑損傷的患者保持頭部與軀干長軸一致,注意輸液管路通暢,避免輸液管、氧氣管受壓、堵塞等。③搬運轉運:科學用力對傷員上下車進行搬運轉運:對頸椎可疑損傷者必須保持頭部和軀干同一水平,防止頸椎過伸、過屈和旋轉,使用頸托對傷員頸部加以保護;對脊柱可疑損傷者用鏟式擔架搬運,整個搬運過程中嚴防損傷脊柱;對休克患者采取頭部和下肢各抬高的“中凹位”;意識不清者側臥位擺放或頭偏向一側,防止分泌物、嘔吐物堵塞氣道;對腹部傷者取仰臥位;對胸部傷者取半臥位等。

小 結

重大車禍傷可以導致嚴重的創傷,傷員在受傷后30分鐘內死亡率很高,因此,在重大交通事故傷害救治中重視院前急救是保證成功有效救治的關鍵。建立完善的急救網絡并充分利用,加強急救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培訓,現場急救迅速準確地評估傷情,優先處理致命性損傷,及時有效地穩定傷情,快速的安全轉運可將有效的院前急救順利地延伸到院內救治,為患者爭取到寶貴時間進行后續的治療,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極大地改善了嚴重創傷的救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勁謀.道路交通傷的早期救治[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3):287-288.

2 王占魁,胡發明,徐澤孔,等.嚴重多發傷臨床特點與救治體[J].海南醫學,2010,21(15):50-52.

3 楊振華.重大車禍傷院前急救的研究進展[J].蛇志,2012,24(2):182-184.

4 苗志申.大型交通事故傷員的急救[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3):278-279.

5 徐少文,趙小綱,張茂,等.嚴重創傷救治若干新進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5):456-458.

6 郭慧敏,杜軍,尹代紅.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2974例院前急救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1):114-116.

7 王海榮.院前急救的臨床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4):207-208.

8 蘇同舟,肖鳳仙.院前急救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河北醫藥,2012,14(34):2199-2204.

9 劉建輝,曹靈紅,徐平,等.四川省自貢市院前急救時間分布規律研究[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2):55-58.

10 梁貴平.96例交通事故傷的外科急救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4):422.

11 李建剛.車禍多發傷患者院前急救臨床體會[J].浙江創傷外科,20l2,17(6):801-802.

12 張連陽.中國大陸交通事故傷救治體系現狀[J].交通醫學,2011,25(3):217-219.

13 孟曉彥,陳傳喜,周毅武.2011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前急救相關資料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5):77-79.

14 楊學安,智輝,周敬梅,等.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醫療救援要把握好四個關鍵環節[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80-81.

15 周卜鄰,彭發吉,蔣辰芳,等.CRAMS評分法在成批車禍外傷院外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5):461-462.

16 李麗,陳偉.嚴重多發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進展[J].醫學信息,2013,26(11):279-280.

17 郜斌.群體通傷的院外急救程序[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9):803-804.

18 徐少文,張茂,干建新,等.關注嚴重創傷救治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4-7.

19 施建國,姚遠,周繼紅,等.規范創傷救治模式促進嚴重創傷救治質量的作用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2):1110-113.

第4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急救護理;模擬培訓;護理人員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1158―03

在當今,由于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斷增加,已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醫護人員醫療急救技能的熟悉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搶救的成敗,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醫療救治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具有較強的實際急救技能和應急反應能力。如何增強醫護人員專業急救意識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隊伍,是醫療界當前需要思考和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1 目前護理人員掌握急救護理技術的現狀和需求

目前國家有規定在醫院管理標準中對醫護人員定期進行急救技能培訓考核,但對大多數護理人員來講,實際搶救患者的機會或應用較少,一旦真的出現患者緊急情況,不能實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響患者搶救的及時性和成功率。孫長怡對全國多家醫院的各級醫護人員進行急救知識測試,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識測試合格率,僅有8%的急救操作測試及格率。王杰斌等對83名護理學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護理人員急救護理技術相關知識缺乏,教學內容和手段不足,提出進行急救護理技術的培訓是現代醫療護理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結合實際,開設急救護理技術,設立模擬監護病房。趙建華對一、二級醫院急診搶救護士對急救知識、技能掌握水平.成績較低,(64.62±4.88)%。在學習需求方面,80%護士最想參加培訓方式是模擬訓練,57.2%護士認為自己最迫切需要補充的知識是院前及各種l臨床危象的處理。張衛青對臨床醫生護士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現狀和學習需求調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區隨機發放問卷方式,對本院139名臨床醫生護士進行調查。結果:臨床醫生、護士成績普遍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訓現狀方面,只有58.99%的醫生護士接受過急救技能的培訓。在學習需求方面,93.5%的臨床醫生護士認為有必要學習急救復蘇技能。認為臨床醫生護士的急救復蘇技能總體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視,應采取有效對策提高臨床醫生護士的急救復蘇技能以滿足臨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證醫療安全。張亞卓對急診護士臨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訓現狀調查采用綜合考試的方式了解護士臨床技能、急救知識、現狀、掌握和學習需求。結果:護士對單一技術、技能掌握熟練,而綜合搶救能力和素質相對薄弱。認為有必要縱深開展急診科護士的專業培訓,由單一的急救知識、技術、技能向術有專攻、訓練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對急診科護士專業水平及培訓現狀調查分析,采用問卷調查法對上海市9所醫院282名急診科護士進行調查,結果:急診護士的專業知識平均得分為(71.95±10.75)分。結論:有必要開展急診科護士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和形式應結合我國實際、針對薄弱環節開展。

2 目前急救護理培訓方法、途徑及效果

2.1 目前培訓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護理培訓方式為專家講課+簡單操作。②局部功能訓練模型用于單項臨床操作技能的訓練,如氣管插管術、深靜脈穿刺術,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機會。

2.2 培訓方式

①院內輪轉急診科培訓,但急診科接管帶教能力有限,且培訓時間短,鍛煉機會少。②下級醫院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進修。⑧參加各類培訓進修班等。④院內定期培訓考核。

2.3 效果

雖然按醫院管理有關要求采用以往培訓方法進行了全體醫護人員的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僅僅學習了急救基本知識和簡單操作方法,且對于非急重癥治療科室醫護人員來講,沒有實際搶救患者的機會,結果是:“聽時明白,用時忘”,或者根本就沒有體會到如何判斷患者的危重情況、何時開始心肺復蘇、使用急救設備及配合搶救等。怎樣進行接近真實情況的訓練,使醫院各科室各級醫護人員都能在突發意外情況出現時沉著應對,真正及時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決的問題。設立單項操作不足之處是忽視了每項操作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3 國內外應用高端模擬人(Ecs)對臨床醫護人員的培訓研究現狀

高端模擬人(ECS)是從1969年開始應用于教學,直至2002年隨著科技的發展才允許在心肺復蘇的教學領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 D,Berkenstadt H,Stein M,Lin G,Ziv A.將高端模擬人用于醫護人員的院前創傷護理的培訓,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高端模擬系統可提高醫護人員在院前創傷治療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擬人可極大提高醫療人員的團隊協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經建有數百家醫學模擬訓練中心,在不同的醫學領域使用這類模擬系統進行醫學生的教學和臨床醫護人員的培訓,并建立了地區和世界性模擬醫學教學專業協會。尤其是在發達國家,這種高端模擬技術已經被廣泛使用,不僅被引入醫學教學,甚至被當作臨床醫生護士準入考核的重要內容或用于疑難病例治療方案設計等諸多方面。

第5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前瞻性連續性登記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創傷患者176例,其中院前按香港簡易檢傷分類法分為:紅色(PHI 6分以上)32例,黃色(PHI 4~5分)130例,綠色(PHI 0~3分)1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法 自2012年3月開始,正式對到院的創傷患者進行前瞻性連續性病例登記。將收入院的創傷患者分為兩組,撥打“120”急救電話的救護組,自行來院的自救組。登記內容包括:①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患者及家屬的健康知識、聯系方式等);②就診情況(如致傷原因、急救半徑、急救反應時間、院前急救措施等);③院前檢傷分類及院前指數(PHI)得分;④在急診停留時間;⑤到達急診診斷及治療情況;⑥住院情況,包括入院科室、創傷疾病名稱、住院費用等。評價指標包括:①自救反應時間、在急診停留時間;②短期預后評價(恢復良好、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植物生存、死亡和平均住院費用)。

1.2.2 救治方案 (1)院前出診準備:接到“120”中心指令,簡要了解患者病情,攜帶必要的儀器設備,5 min內出診。

(2)現場救護措施及轉運:檢傷分類按香港的簡易檢傷分類法將患者分為紅色、黃色、綠色、黑色(總時間不超過30 s);初級創傷救治包括氣道管理(吸氧、提下頦或托下頜、清除口腔異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氣道、吸痰、面罩給氧、氣管內插管、環甲膜穿刺或切開、使用頸托),呼吸管理(張力性氣胸和血胸的引流減壓、關閉開放性胸外傷、人工輔助通氣),循環管理(止血、建立靜脈通道、輸液),神經損傷程度評估(A、V、P、U),全身檢查(評估總時間為2~5 min);途中轉運包括救護車內實施搶救及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書寫院前創傷病歷,同時進一步向家屬及陪護人員了解病情,電話與醫院聯絡做好接診、會診準備。

(3)院內救治:開通院內綠色通道,根據病情進行檢查及治療,包括輸液、輸血及手術治療。

1.3 評價指標

1.3.1 時間參數 (1)患者及家屬急救反應時間:①指從患者受傷到 “120”到達,醫護人員接觸患者開始救治的時間;②指從患者受傷到被家屬或路人送到醫院,醫護人員接觸患者開始救治的時間。(2)急診停留時間:指從患者到達急診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時間。

1.3.2 預后評價指標(格拉斯哥預后評分)[2] (1)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2)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3)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 (如隨著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睜開);(5)死亡:死亡。

1.3.3 平均住院費用 指患者從入院開始到出院時的所有費用。

1.3.4 創傷院前評估方法 (1)模糊定性法 (香港簡易檢傷分類法):①第一優先(紅色);②第二優先(黃色);③第三優先(綠色);④第四優先(黑色)。(2)定量評分法(院前指數法):PHI評分0~3分為輕傷,評分4~5分為中度傷,評分6分以上為重傷[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0 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以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在基線資料方面,創傷事件患者176例,救護組88例,自救組88例,男性122例,女性54例,其中救護組男性患者占65.91%,自救組男性患者占72.73%;救護組年齡(36.72±17.90)歲,自救組年齡(40.51±18.00)歲;在致傷原因方面,救護組中車禍、高空墜落傷、毆斗傷、刀刺(砍)傷、其他外傷,分別為58、7、7、6、10例;自救組中車禍、高空墜落傷、毆斗傷、刀刺(砍)傷、其他外傷,分別為68、5、6、4、5例。由此可見,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致傷原因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急救時間參數及短期預后比較

患者從受傷到住院的急救時間包括兩大部分:患者及家屬急救反應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兩組紅色、黃色患者患者及家屬急救反應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均為救護組較自救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初級創傷救治是國際創傷救治委員會于2004年開始推行的一整套創傷管理常規措施,是當今世界各個醫療機構普遍推行的救治措施[4-5],而傳統的創傷急救僅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四項基本技術[6],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醫療救治的需要。

目前創傷是當今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約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腫瘤[7]。包頭市自2004年開設“120”急救醫療以來,每年救治患者數約1萬人次左右,而且逐年上升。包頭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霍小東等[8]統計的包頭市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譜中創傷占所有疾病的30.47%,居第一位。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在包頭市是第一家開設“120”急救中心的醫院(1998年成立了包頭市第一急救中心),每年急救的創傷患者也占全部出車患者的31%~33%。

近年來,國際上院前急救大規模的、前瞻性的臨床研究越來越多,說明院前急救不僅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而且也是目前臨床急需改進的技術措施。但是多年以來,我國的院前急救學術研究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局面,而院前急救前瞻性、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方面的研究鮮見報道[9]。

本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院前急救策略運用,可以顯著縮短紅色、黃色患者及家屬急救反應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而且急危重癥患者短期預后均為救護組較自救組好,但是兩組紅色患者平均住院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撥打“120”救護車者創傷較重有關:即,雖然救護組在院前應用了初級創傷救治,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但因創傷較重,住院時間較長致使費用相應增加,故與自救組平均住院費用差別不大。同時,救護組黃色患者、綠色患者平均住院費用較自救組低,可能是救護組在院前應用了初級創傷救治,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因而縮短了住院時間,費用相應減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院前應用初級創傷救治比院內應用初級創傷救治明顯縮短了患者急救反應時間、急診停留時間;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費用,改善了患者短期預后。院前應用初級創傷救治比院內應用初級創傷救治在救治中度傷及重傷患者時優勢明顯。因而,我們不僅僅要把初級創傷救治應用在院內急救,更要用在院前急救中,以提高創傷救治水平及創傷救治活動中的成功率,降低重大災害和意外事故中的病死率、傷殘率[10-11]。

當然,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最好的研究設計應該是在相同地域、相同條件下不同醫院120出診院前應用初級創傷救治患者與院前未應用初級創傷救治患者救治效果比較,但是由于本地區醫療機構分散、各自為政,且救治患者流動性大,隨訪困難,資料收集不全面,為研究造成了很大局限;其次影響住院天數的因素較多,這與創傷患者多為車禍、毆斗傷、工傷有關,故研究應該擴大病例數、細化觀測指標,以便其進一步的深入。

參考文獻

[1]李瑛, 鄭琦涵,岳茂興. 無線通訊網絡系統在急診急救醫療體系中的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11,18(1): 53.

[2] 雷兵,周兵,陳書達,等, 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動脈瘤夾閉術前評估的安全性研究[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1,20(6): 641-645.

[3] 趙偉.災害救援現場的檢傷分類方法―評述院外定性與定量法[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7,2(5): 291-294.

[4] Wilkinson D,McDougall R. Primary trauma caye[J].Anaesthesia,2007,62 Suppl:S61-64.

[5] Ward MJ, Boyd JS, Harger NJ, et al. An automated dispens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medication tim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World J Emerg Med, 2012, 3(2): 102-107.

[6] 鄭靜晨.現代災害醫療救援五項技術[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2):117-119.

[7] 林儀,陳曉輝,江慧琳,等. 廣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發院前急救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2, 21(6): 661-664.

[8] 霍小東,劉永旺,郭文峰,等.包頭市41387例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學分析與對策[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2, 7 (7): 611-615.

[9] 馮庚,楊萍芬,付大慶,等. 院前急救預案 現場急救攻防策略[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 24-57.

第6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急救護理;多發傷;搶救時間

多發傷即由同一致傷因素導致兩個部位或以上的嚴重創傷,發病急、變化快、病情重,若救治延誤將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威脅,甚至直接致死[1]。多發傷患者搶救過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送至醫院,才能保證治療的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2]:符合多發傷診斷標準,ISS評分≥25(ISSISS≥16為重傷,ISS≥25為嚴重傷),呼吸過速,心動過速,因嚴重創傷失血過多,腹腔存在嚴重水腫。

排除標準[3]:依從性較差或不配合治療者,創傷前存在惡性腫瘤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

將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n=31)及對照組(n=31)。觀察組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為18~72歲,平均年齡為(48.5±4.7)歲,受傷原因包括刀傷5例,鈍器傷8例,壓傷6例,墜落傷2例,交通事故傷1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為18~70歲,平均年齡為(46.3±4.2)歲,受傷原因包括刀傷7例,鈍器傷6例,壓傷6例,墜落傷3例,交通事故傷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受傷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搶救過程中采取常規急救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傷情進行準確評估。通過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及時輸血、輸液。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關注,并做好相關記錄。進行備血、備皮、皮試等術前準備工作,為手術實施提供支持。若患者神志正常,則給予心理干預,通過安慰性言語讓患者保持鎮靜,配合治療。觀察組急救過程中采取急救護理程序,具體如下:①構建急救護理小組,并明確相關職責,強調醫護配合:實行定崗、定位、定責制度,最大程度地發揮與醫生合作的協調性。其中護士長對急救護理工作進行組織、指導,協助輔助科室迅速到位,并指導術前準備工作,與手術室護士做好交接工作;監護護士對患者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變化、心電圖等進行密切觀察,并陪同患者做好相關檢查,對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做好相關護理記錄;靜脈管理護士負責患者輸液環節;氣管管理護士負責患者呼吸道管理。②急診科護理:患者送至醫院后,立即通知急救小組進行救治。對患者病情進行再次評估,協助醫生對致命傷進行優先處理。將患者呼吸道阻塞物清除,必要時行氣管插管,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保證呼吸順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若患者存在大量失血,則需要構建一條專門的補血通路,保證臟器血供及氧供。上述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發現異常及時通知主治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以保證患者生命安全。③術前護理:護理人員積極配合主治醫生完成診斷性操作,并做好術前準備工作,為患者提供一個良性的手術環境。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住院時間進行統計、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相關數據采取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采取t檢驗;率的比較,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搶救時間:觀察組為(31.54±3.32)min,對照組為(45.12±4.07)min;搶救成功率:觀察組為93.55%(29/31),對照組為80.65%(25/31);住院時間:觀察組為(20.32±6.56)d,對照組為(26.44±7.01)d。觀察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均要短于對照組(P

3 討論

多發傷包括頭顱傷、頸部傷、胸部傷、腹部傷、軟組織傷及骨折等,具有以下特點:①傷情變化快:多發傷會對患者生理機能產生嚴重影響,由于機體處于應激性狀態,受多個部位創傷共同作用會加速病情惡化,導致生理功能紊亂,甚至致死[4-5]。②病情復雜:由于多發傷患者受傷部位較多,開放傷、閉合傷等同時存在,傷情較為復雜。患者本身也無法完全表述清楚自身傷情,容易出現漏診。③易受到感染:多發傷患者抵抗力較為低下,且傷口多為開放性傷口,容易受到感染。④易休克:由于多發傷創傷范圍較大,出血量大,患者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易受到影響,出現休克。急救過程中,縮短急救時間將為患者創造更大的生存空間,可提升急救成功率。

本研究結果提示,急救護理流程在多發傷患者治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急救護理流程有效縮短了急救時間,為多發傷患者創造了一條生命通道。通過構建急救小組,明確分工職責,讓急救工作可有序實施,避免了急救過程中忙亂出錯,提升了整體急救效率[6]。同時,急救小組人員與醫生時刻保持聯系,為手術等搶救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降低了醫療風險,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大保障。急救護理流程實施過程中,要求護士保持鎮靜、穩重,以高度責任心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并具備熟練的急救技術,擁有敏捷的思維、敏銳的觀察力。醫院方面需要加強醫護人員日常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定期進行急救設施、藥物檢查,保證急救物品處于完備狀態;對急診報告制度及搶救制度等進行不斷完善,確保急救工作高效進行。

綜合來看,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縮短急救時間,提升急救成功率,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小斐,張紅娟,李冬梅,等.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9(15):36-37.

[2]徐蕾,俞瑾.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20(08):237-238.

[3]蔡玲丹,胡艷.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現代養生,2015,29(20):151.

[4]張艷,任華偉.急救護理流程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救護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療養醫學,2015,45(03):329-331.

第7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急救護理是臨床護理重要組成部分, 其內容包括各類急性病、急性創傷、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危重患者搶救與護理等, 具有工作范圍跨度大、涉及學科廣、實踐性強、任務重等特點[1], 給急救護理人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急救護理質量與醫務人員專業護理技能密切相關, 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強急救護理管理, 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 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達到改善預后、提升急救護理質量的目的。本院針對40例急救患者作分析, 探討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急救患者均為本院2013年1月~ 2014年12月所收治, 男23例, 女17例, 年齡23~77歲, 平均年齡(48.93±9.36)歲;其中呼吸困難者12例, 多臟器損傷者14例, 失血性休克者14例;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18~26分, 平均評分(22.31±1.09)分。通過雙色球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救護理模式, 入院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常規開放靜脈通道,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 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 結合本院實際情況, 組建一體化急救實施小組, 選擇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組長, 并加強小組成員培訓工作, 設計急救接診護理記錄表, 包括日期、患者姓名、電話、地址、呼救時間、護理人員到崗時間及轉運途中相關情況等, 具體急救護理內容包括[2, 3]:①值班護士接到急救電話, 快速準確填寫護理記錄表, 并通知接診護士到崗, 醫護人員達到現場后進行簡單處理, 包括建立靜脈通道給藥, 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 確保患者呼吸順暢。若患者出現缺氧情況, 及時進行吸氧處理, 簡單清理和包扎傷口, 快速送往醫院救治。②在轉運途中, 科學合理地評估患者身體狀況, 制定合理的搶救方案, 詳細記錄血壓、脈搏、體溫、心率等體制, 預見性判斷各類應急情況的出現。另外通知醫院準備好手術室、病床、藥物及相關儀器設備等, 做好一切急救準備。醫院針對急救患者需開設綠色通道, 爭取救治時間, 盡可能減少患者等待時間, 確保從接診開始到手術室搶救整個過程的一體化和無縫隙。③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需延續到搶救結束后, 多數患者經歷了生死的轉折, 易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 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 講解疾病知識, 耐心解答疑問, 緩解其不良情緒, 使其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

1. 3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急救效果評估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患者脫離生命危險, 身體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 身體各項指標趨于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 或病情加重, 或死亡, 急救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調查問卷對患者和家屬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評估, 總分100分, >90分為非常滿意, 70~90分為基本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急救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急救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相比于對照組明顯提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救護理是臨床常用的綜合性護理學科, 急性創傷患者、慢性病急性發作、急性病患者、急性中毒患者等均為其護理對象。急救護理往往時間緊迫, 患者病情危重, 護理人員承擔著較大的任務量, 這就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考驗。以往常規急救護理模式存在諸多不足, 如各科室、程序銜接不緊密, 浪費搶救時間, 各個環節不完善等, 易引起護患糾紛, 降低醫院整體護理質量。

隨著臨床醫學模式的轉變, 臨床護理強調以人為本, 時刻為患者著想, 盡可能縮短救治時間, 為其提供一體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護理服務, 進而提高護理質量。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其包括信息網絡告知、院前現場急救、院內搶救、專科治療及護理等內容, 全面強化護理人員所掌握的急救知識和實踐, 提高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 縮短發病至搶救時間, 進而降低死亡率。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實施, 需要多部門配合, 值班護士接到急救電話后, 需快速填寫患者基本信息, 通知接診護士到崗, 做好現場急救工作, 并聯系醫院各科室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 同時加強搶救后心理護理, 進而實現最佳的護理效果。

第8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應急救援;醫療急救水平;醫療配合

[DOI]10.13939/ki.zgsc.2015.20.270

1 醫療配合在消防應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俗語云:“人命關天”。在我國的文化傳統里,人的性命總是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的性命若是得不到保證,其余的也就成了無稽之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公安消防隊、專職消防隊按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使應急救援、拯救生命成為消防隊伍的法定職責。而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中也這樣說道,保障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各項醫療衛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衛生部門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2 中外消防醫療急救的現狀對比

世界各國對消防應急救援中的醫療配合都極為重視,據統計,國外每一次搶險救援工作都涵蓋醫療救助的內容,以德國柏林為例,其醫療救護占總出動的74%;新加坡醫療救護車55輛,占其消防車輛總數的66%;日本搶險救援占總出動的95%以上;相比于國外醫療配合的發達,我們國內的醫療配合并沒有那么出色,受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制約,各地區消防搶險救援醫療急救工作發展極不平衡,有的省開展此項工作較早,而有的省才剛剛起步,相對國外開展這項工作較早的國家來說,我國要落后一些。以山東消防總隊青島支隊為例,青島支隊成立自己的消防醫院,在每次火警出動和消防應急救援中,消防醫院都會接到相應的指示,在出現重大人員傷亡或有可能出現重大人員傷亡的事故中,會第一時間啟動消防醫療應急預案,出動相關力量進行現場的救援。然而在國內,像青島支隊如此做法的消防部隊真是屈指可數,消防救援中醫療配合意識還沒有形成,與國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而在技術方面,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不惜重金,進行技術改造,幫助PC 系統獲得了拯救生命的迅速反應能力,這些系統與GPS連接,能找到距患者家最近的救護車并標出到達那里的最快路徑。正是這些系統使美國在“9?11”事件中的醫療配合反應時間比未用這些系統前減少了60~90秒,這在用分、秒來計算生死的搶險救援工作中,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進步了。我國消防部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已基本建立了一個健全的網絡平臺,可以對災害現場實施遠程無線圖像傳輸、監控及遠程指揮調度。有些省還建立了VAST衛星消防移動通信系統,有的省網絡流程只需1分鐘。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消防部隊的快速反應和整體作戰能力。但是參與消防部隊的直接醫療救助的還比較少,而現有的120急救系統似乎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人員、設備不足、出救反應慢,最致命的是還沒有與119完全聯動。這就導致了第一個到達現場的消防隊員因不懂得如何救護傷員、如何在搬運中保護病人,從而使很多傷者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甚至因為處理不當加重病情。

資料顯示:在3小時內獲救的患者生存的可能有90%,而超過期6小時的則只有50%的希望。例如在火災和災害事故現場,受困者或參戰人員在沒有佩戴空氣呼吸器的情況下,由于吸入大量有毒有害煙霧后即刻至30分鐘左右出現癥狀和體征。開始出現嗆咳、咽喉部堵塞感、憋悶感及吸氣性呼吸困難。隨后漸進性加重,出現呼吸急促、張口、點頭、咧嘴、吼鳴樣呼吸,聲音嘶啞、失音。吸氣時出現胸骨上窩、鎖骨上下窩、胸骨劍突下、上腹部、肋間隙凹陷征象,兩肺肺泡呼吸音降低,顏面及口唇青紫等呼吸系統癥狀和體征。患者因缺氧而至大汗、四肢濕冷、脈速、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等循環系統表現。均伴有緊張、恐慌、煩躁不安、窒息感。部分患者出現神志恍惚、小便失禁甚至昏迷等精神神經系統失常表現,心跳停止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救活率可達到50%,而超過這一時間,被救活的希望就很渺茫,這就是世界醫療界公認的“黃金搶救4分鐘”。因此,提高消防應急救援中的醫療配合水平刻不容緩,它是公安消防部隊與國際消防搶先救援醫療急救體制接軌,為社會安定團結和人民安居樂業創建良好消防安全環境的具體體現。

3 建立完備的消防應急救援中的醫療配合方案

3.1 機構設置要明確

要建立責任明確,分工合理,運作高效,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以確保任務完成。可以考慮在總隊設立消防醫療急救中心,隸屬于總隊消防指揮中心,下設消防急救培訓中心和支隊消防醫療急救中心,各支隊消防醫療急救中心下設中隊醫療救助點并與社會醫療救助點聯動,社會醫療救助點包括:市立醫院、醫療救助中心,120急救中心,醫院急救中心等。在火警和應急救援的出動中要實現消防部隊與醫療配合力量的聯動,受領任務后,通常需迅速做出反應,以最快的速度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好執行任務的準備,并在第一時間迅速趕赴災害發生地點。在火災和災害事故現場,各級救治機構要服從現場指揮部的統一組織協調、指揮,確保急救工作與現場救援同步,達到指揮有序,忙而不亂,保障及時、高效、迅速的目的。

3.2 功能設置要完備

消防搶險救援醫療急救工作建設是一個系統、長期、連續性很強的工程,因為不同的人為或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對人員所造成的傷害、危害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既有可能是四肢、骨盆,脊柱等骨折復合傷,又可能會是燒傷、燙傷、煙霧吸入性呼吸道損傷等化學性損傷等。消防醫療急救中心負責整個急救的指揮、調度,日常管理,一是要在平時就注重收集資料及暢通信息渠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注重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歷次重大搶險救援醫療急救行動的相關文獻資料,查找、歸納其特點規律,為醫療急救提供參考及借鑒;另外通過多種方式與本級司令、后勤、上級衛生部門及地方政府密切溝通,及時了解任務情況及保障要求,有針對性的準備確保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計劃,定期檢查、考核培訓的實施情況及效果。省消防醫療急救中心及各支隊消防醫療急救中心應制定預案,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并經常性的組織消防應急與醫療急救演練,使官兵及醫療急救人員掌握常見傷急救方法、心肺復蘇基本方法、創傷現場救護的程序方式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傷者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使之達到駕輕就熟的地步。

第9篇:創傷急救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 地震傷;護理;問題;對策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的大地震,引發了中國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波及周邊十幾個城市,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人類記錄到的造成人員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高達83萬人;1976年發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萬人,至今還給我們留下慘痛的記憶。在現代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常規護理工作,還要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加強急救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使其在災害面前發揮更好的救護作用。

1地震傷的產生原因及常見傷型

1.1機械性致傷發生地震時,人體受到建筑物、室內設備、家具等直接砸、壓、埋的機械力學損傷,一般占地震傷95%~98%,在山區等地也可受崩落的山石、土塊、樹木等砸擊致傷。人體的各部位均可受到直接打擊致傷。致傷輕重、部位與首先受砸的著力點和當時有著密切聯系[1]。

1.2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地震現場早期的傷員以外傷為主,其中以擠壓綜合征最為兇險[2]。

1.3休克與地震感染嚴重的創傷、大出血、饑餓、脫水、衰竭、精神創傷,以及擠壓綜合征均可引起休克,占全部傷員的4%,或重傷員的12%~14%。地震現場環境嚴重污染,搶救傷員設施差,傷員傷口極易被各種致病細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菌對創口的威脅最大,死亡率很高。在早期的搶救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做好清創和預防注射工作。一經發生感染,應立即采取隔離治療。

1.4完全性饑餓被埋困于廢墟中的人員,糧食來源完全斷絕,僅依靠自身儲蓄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時間的消耗,體內存儲物質的枯竭,成為完全性饑餓狀態,以致機體代謝紊亂,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虛脫而瀕于死亡。

2地震傷中的護理工作

2.1搶救護理方面

2.1.1救援護理的突擊性強災害所致的病人傷情復雜、嚴重,病情變化迅速,易并發休克、感染、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擠壓傷綜合征。成批傷員救治護理,救援護士要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進行各種護理救治工作。大批傷病員時,護士除了常規配合醫生進行分類檢傷工作外,醫務人員緊缺時,有經驗的護士有時也單獨擔任了檢傷分類的重要職責[1]。

2.1.2特殊傷員對護理技能的挑戰性大[3] 震后大多的幸存傷員是在倒塌的建筑物下被救援人員發現,這就需要醫療隊員在營救之前進入壓埋現場,初步評估幸存者的身體狀況,和營救隊員一起擬定營救計劃,決定下一步營救方案[4]。在緊急救援護理中護士需要高度的觀察判斷傷情的能力,果斷嫻熟的技術,應用各種監測儀器,熟練的應用引流、導尿、鼻飼、輸液、減壓等各種操作技術等。營救過程中需要醫療隊員采取各種醫療支持手段:包括護士及時的對幸存者進行心理安慰,通過輸液管道給幸存者補充鹽水,防止脊柱損傷等來保護幸存者;由于幸存者長時間饑餓、缺水加上外傷失血,輸液時表淺靜脈很難找,若情況緊急只有選擇肘中靜脈等大血管穿刺,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在平日的護理工作中極少遇見的,要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需要護理人員具有高超的基本功。

2.1.3救援護理工作量大、繁瑣地震災害發生后,往往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傷病員,醫療衛生需求迅速增加,而且成批運送,藥品和敷料消耗性大,特別是各種液體、消毒藥品、抗生素、紗布和繃帶需求量大,因此護理人員如何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很重要[5]。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傷者,需要護理人員照顧,救援護理工作既要搶救生命,又要盡最大的能力減少致殘率,救護過程中,除了熟練配合醫生完成現場搶救工作,更應協助災民重新安排生活,做好防疫工作,盡快制止災后傳染病的流行[1]。2.2地震傷后巡診工作

2.2.1病情觀察大批傷員得以救護安置后,就需要護理人員主動攜帶醫療設備和藥品深入傷病員中巡診,特別注意觀察骨折傷的病人,據歷次地震分析統計,在機械傷中,骨折占第一位,約占傷員總數的55%~64%,四肢骨折中閉合性骨折約占90%,肋骨骨折大多數也為閉合傷,但斷骨骨端常刺破胸膜、血管,引起氣胸、血胸,癥狀危急,死亡率高,約占震傷死亡的25%[6]。通過巡診及時發現病情,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減少傷員的傷死率。由于地震造成災區人與生活環境間生態平衡的破壞,構成了傳染病易于流行的條件[7],護士每巡診一處,都要對災民進行及時的健康教育,宣講防病知識,發放消毒用品,對其生活的環境進行消毒,防止傳染病的流行。

2.2.2注重心理護理強烈的地震摧毀了人們平時司空見慣的空間世界,使人們生存空間突然壓縮和徹底改變,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間歸屬感,感到一種生存威脅,表現出一種極度惶恐和不安,求生的欲望壓倒一切。災難后大量的難民出現恐懼、焦慮、失眠、精神失常、精神恍惚等各種心理創傷癥狀[8],震后幾乎每家都有死去的親人,這對幸存者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幾乎80%的難民自述身體疼痛不適、精神恍惚、失眠等癥狀,護理人員在遵醫囑治療的同時積極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恢復身心健康。

3地震傷的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3.1災難護理學和專業急救護士的缺乏在我國急救護士的培養是一個弱項,只有急診醫生和急診科護士的概念,而國際上急救護理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急救護士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類專科護士。在美國,急救人員的培訓包括急救醫師、急救技術人員和急診科護士的培訓,這類人員按其技術水平從低到高分為三類:隨車急救護士(EMT-Ⅰ),中級急救護士(EMT-A)和急救醫助(EMT-P),采用培養隨車急救護士和醫助提供現場救護,急診科護士往往成為第一個提供急救醫療服務的人[6]。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各種災害的發生逐漸呈大規模、長期化的趨勢。在災后的救援活動中,由于護理人員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護士總是同其他專業人員共同戰斗在救災活動的第一線。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各國在災害護理方面也開始有了新的動向,特別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災害護理學的發展勢頭很好,災區人民可以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專業救護。日本有專門的國家級災害救援隊,這個組織從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擴大到1 540人,這些搜索救援人員分別來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備隊和火災管理機構,其中醫護人員注冊數為614人,有醫生201人,護理人員261人,藥劑師21人,醫務協調人員31人,100個后勤人員。護理人員占了最大的比重,災害護理技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2公共衛生護士的缺乏公共衛生護士是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專業的公共衛生護士很少。“大災之后防大疫”,防治災害傳染病一直是醫療救援隊的重要任務之一[9]。作為專業的公共衛生護士,她們掌握傳染病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流行過程、防治方法、護理診斷、護理評估、護理措施、護理管理特點等知識,可以有效防止疾病傳播。加強群眾的防病意識,對于易感人群實施有效的干預,對于已經染病的患者,能夠在做好自我防護、防止疾病蔓延的前提下實施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隔離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防控傳染病的三個重要環節[10]。公衛護士是公共衛生工作者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地震災害時,由于災害現場倒塌的建筑物和埋壓的尸體不能及時清理,污水橫流,污物隨處堆積,特別是炎熱季節蚊蟲、蛆滋生,雨水沖刷污染河流和水源,災民的生活環境衛生條件十分惡劣,隨時可能爆發當地原有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對幸存的災民和外來救援隊員構成新的威脅[11],以震區為主要工作地點的公衛護士,能夠起到宣傳防病知識,做好社區傳染病統計,對高危人群實施提前干預等工作,在公衛護理方面,我國的護理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3心理護理的缺失地震發生時,震區人們首先是在心理上經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沖擊,進而陷入一種罕見的情感危機中。因為親人遇難,而在心理―精神上陷入了極度悲哀,在生活、婚姻等看法上發生變化。地震導致終生殘疾的人們,在價值觀、人生觀上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等等。因此,地震造成人的心理―精神傷害,在醫療救援中不能忽視。心理疏導是護士的法定職責,護士應該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當中,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利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實施心理疏導和呵護。吳學杰等研究表明[12]:參加救援的人員應加強心理學方面的培訓,以深化救援內涵,更新救援理念。然而我國近幾年才重視對護士的心理學教育,能夠掌握科學的心理護理知識的護士所占比重偏小,難以實施到位的心理護理,不能不說是中國護理的一大缺陷。

3.4男護士短缺男護士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往往較女護士有自己的優勢。如力氣優勢,在抗震救災中男護士的力氣顯然要大于女護士,搬運病人也比較方便;再如體力的持久性,地震發生后,許多病人需要馬上手術,手術量很大,醫護人員需要連續作戰,男護士則能更長久地站立。再如膽量,面對慘烈的災情,有些年輕的女護士一下子很難從恐懼中脫離出來,會影響救援工作,而男子漢的膽量顯然要大許多。另外男性在邏輯思維、快速反應、協調能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很適合于開展急救工作。在中國的護士隊伍中,男性比重遠遠達不到1%,而在國外,情況則大不相同,如1999年澳大利亞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就達到8.7%;2000年美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為5.4%;2002年英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為10.21%。

4地震傷護理工作的建議

4.1護理人員應加強地震傷救護的相關知識的學習與培訓災害傷員往往病情復雜,同時經常面臨當地醫療條件簡陋、藥品短缺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對各種急危重癥病人的護理要知識全面、經驗豐富,充分利用當地的醫療資源,以順利完成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醫療護理[13]。每一次地震都有訓練有素的高水平護理隊伍去執行任務,每次地震都應嘗試性地帶領沒有經驗的人參加救援工作,下一次他就會成為有經驗的抗震救災能手[14]。

4.2對地震災后的傷員及早進行心理護理非常必要 許多研究表明災害對受災群體的軀體及心理健康有著明顯和持久的影響[15-16],重大災害后易并發精神障礙,其發生率為10%~20%,相關精神障礙包括:恐懼癥、相關強迫癥、相關疑病癥、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急障礙和適應障礙。特別是震后大多的傷員是從掩埋的廢墟中被救出的,許多親友的遇難以及慘烈的災害場面都對傷員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極易引起強烈的心理應急反應。及早的進行心理護理,可以舒緩傷員的恐懼、悲痛、焦慮等不良情緒,減輕應急損害,減少轉運途中并發癥的發生,尤其對于患有某些隱匿性疾病(如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的傷員,進行心理護理,調整傷員的心理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可減少災后心理疾病的發生,災后的心理救助應該成為醫療救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預防心理災害的發生,也應該成為救災工作的一部分[17]。

4.3加強對地震災后傷員的持續社區護理 個別持續的家庭訪視可以使災區老年人有歸屬感,社會支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中與人交流少的老人會導致獨居老年人的自我封閉,為防止老人的自閉,志愿者有必要增加訪視次數,增加交流機會。對不喜歡志愿者服務的老年人,需提供援助防止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加強保健、醫療、社會福利間的相互作用[18]。

在地震發生后,由于傷員未能及時進行處理,所引發的感染而導致截肢甚至死亡的發生率非常之高,加強對地震傷護理的研究對每個護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護理人員,我們還需繼續有所創新發現,為人類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鄭靜晨,侯世科,樊毫軍.災害救援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91-298.

[2]Ersoy A,Yavuz M,Usta M,et al.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fac-tiors affecting in mortality in injured patients requiring dialy-sis due to acute renal failure during the Marmara earthquake:

survivors vs non-survivors[J].Clin Nephrol,2003,59(5):334-340.

[3]樊毫軍,馬洪杰,謝景紅,等.巴基斯坦地震災害搜救現場的救護體會[J].護理學報,2006,13(2):52.

[4]AshkennaziI,IsakovichB,KlugerY,et al.Prehospital managementof earthquake casualties buried under rubble[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5,20:122-133.

[5]黃芳,鄭鳳君,陳殷鈺,等.強臺風襲擊后大批傷員的救護管理[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6):523.

[6]朱建英,葉文琴.現代創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66.

[7]李宗浩.現代救援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43.

[8]Tural U,Onder E,et al.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1999earthquake in Turkey[J].J Trauma stress,2005,17:451-459.

[9]Sweeney B,Jasper E,Gates E.Large-scale urban disaster drillinvolving an explosion:lessons learned by an academic medicalcenter[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4,2(3):87-90.

[10]Esbitt D.The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roles and responsi- bilities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or receiving the stock- pile assets[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3,1(3):68-70.

[11]李向暉,程紀群,劉愛兵,等.印尼海嘯災區救援中的 衛生防疫工作[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4):275-276.

[12]吳學杰,鄭靜晨,彭碧波,等.阿爾及利亞地震災后 中國危重傷員遠程空中轉運[J].民航醫學,2004,14

(4):5-8.

[13]張宗璉,蔣小燕.地震災害的緊急救援[J].中國全科醫 學,2004,12(7):24.

[14]王鄒平.地震救援[J].國外醫學?醫院管理分冊, 2000,17(2):29.

[15]Bromet E,Dew MA.Review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 re- search on disaster[J].EpidemiolRev,1995,17:113-119.

[16]Lechat MF.The epidemiology of health effects of disaster[J]. Epidemiol Rev,1990,12:192-198.

[17]汪向東,趙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災后創傷性應激 障礙的發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9,13(1):28-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俄罗斯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国产微拍精品福利视频 | 中文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7图片 | 国产成人18 | 日韩欧一级毛片在线播无遮挡 | 黄色毛片免费看 | 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视频18 |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 欧美人成片免费看视频不卡 | 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 | videosfree性欧美另类 |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 成人99国产精品 | 国产区久久 | 在线视频观看一区 | 天干夜天天夜天干天ww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 国产久草在线 | 久久视频精品线视频在线网站 | 欧美一级毛片高清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 99精品福利视频 |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美女流白浆网站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在线影院 | 欧美成人观看视频在线 | 18视频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ai在线看片 | 久久有这有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成年人网址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 一色屋色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动漫一级毛片 |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