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禽類養殖市場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市場價格一路走低
由于生豬產業持續兩年高價位運行,農村養豬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今年以來,生豬生產一路走低,養殖效益下滑。6月份,陜西省仔豬、活豬、豬肉平均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60.4%、32.1%和20.4%。肥豬價格一降再降,這次生豬價格波動之大,在我國生豬發展史上罕見。陜西省畜牧獸醫總站站長郭慶宏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咱們省上的生豬產業,受到市場的沖擊比較大,可以說生豬價格是一路走低,低到近10多年來最低的低谷,許多養殖企業,特別是一些良種、原種生產企業,面臨的壓力更大,有些廠子在壓縮種群,目前也是舉步維艱。”
當前由于飼料價格上漲,造成養豬成本太高。興平市星光良種豬繁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候章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購買小豬150元、每頭豬飼料成本450元。人員工資、貸款利息、折舊、水電費、煤費150元來算,每頭出欄生豬總計成本750元。現在最高銷售價3.35元。一頭200斤重的生豬,能銷售收入670元,虧損80元。”候章英說“最近一月出欄1500頭,一頭虧80元,一月就虧12萬。再往后期走,每月出2000頭,那就是一月虧16萬。現在就是到處籌措資金,找親戚借錢來維持。現在這么大的場子不好調頭,那只能繼續養,等著回升。要壓縮規模,少賠一點。現在資金已經到山窮水盡了。”
屠宰戶紛紛停工
如此大的市場波動,帶來的后果一是規模養殖場(戶)經受不住市場的打擊,由小康退回溫飽;二是農民養一頭豬虧損80元~100元,養豬不僅沒有成為增收途徑,卻成為增收的障礙。一些生豬屠宰戶也反映,今年的生豬屠宰也不掙錢。興平市宏源肉聯廠總經理任衛斌說:“現在殺豬是不掙錢。過去我們能落個20元左右,現在還經常賠。現在農村豬價是3.1元或者3.2元。生豬場價是3.35元,到西安批發最高4.1元。現在不肥不瘦的那種肉只能發個3.7元或3.8元。一般沒有1.1元以上的差價就賠。許多殺豬戶已經停工。”
興平市南寺生豬調運中心,以前每天調運140多頭豬,運往廣東、貴州、廣西、深圳等地,最近由于生豬市場蕭條,現已停止調運,顯得門庭冷落。
興平市有個由新加坡魯洲生物科技公司投資700萬美元興建的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主要加工生產高麥芽糖漿、淀粉等,每天消耗玉米600多噸,年消耗20多萬噸。玉米收購每斤達到七毛三分,價格已高出小麥收購價。玉米收購價格的走高,帶來飼料加工企業不得不采用其他產品替代玉米,以此降低成本。興平市滿堂紅飼料廠總經理龍敏說:“作為飼料廠現在是原材料除了豆谷,其他的原材料全部是漲價。現在飼料廠也是微利經營。現在玉米價格上漲幅度太大。年初的時候才五毛多六毛,現在要賣七毛多,基本上已經上漲兩毛錢。一個就是工業用玉米現在量大,你比如說在東北搞了汽油里面加乙醇的汽油,加20%。那要消耗很大一部分玉米。”
有分析人士說,飼料價格上漲是目前養豬普遍虧損的主要原因,但是難以自圓其說,既然是飼料價格上漲,生豬價格應該隨之水漲船高才對,為什么會大幅下挫呢?記者從采訪中破解到生豬價格暴漲暴跌之“謎”。
記者以為最可能的合理解釋應當是:2003年和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突襲,引發豬肉消費量大幅上升、需求激增,破壞了原來的供求平衡,從而致使豬價暴漲。具體而言:一是家禽養殖銳減,禽肉產銷大幅下降,客觀上為作為禽肉最主要替代品的豬肉騰出了部分市場。二是從主觀上看,出于生命健康的考慮,原來的禽肉消費者需求發生轉移,也會減少禽肉消費轉而選擇豬肉產品。三是從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來看,消費者對豬肉暴漲的承受能力,在客觀上亦極大地助長了豬價的高位運行。因此,發生禽流感之后,豬價雖然上漲,由于原來買雞肉的錢補貼到豬肉消費中,其肉食消費支出總額仍符合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且居民對豬肉的需求在實際中呈逆漲態勢,致供求矛盾加劇,因而豬價持續上揚和高位運行。
豬價暴跌有原困
豬價暴跌,市場分析人士歸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是生豬生產規模過大。二是生豬市場需求減少。但記者認為,除此之外,與產業發展不健全、利益分配不合理、市場競爭力不強也是生豬價格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陜西省生豬養殖、流通、加工、銷售等環節相互脫節,各自為政。一是生豬生產是盲目性的。千家萬戶的分散養殖是我省養豬業的主體,廣大散養戶不是以銷定產,而是以市場價格為基準,市場行情好時一哄而上,價格下降時又會一哄而散,空欄罷養,使生產反復出現波動。二是生豬流通加工是壟斷性的。生豬運銷由豬販把持,價格由他們說了算,養豬戶沒有話語權,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行情好時稱重定價,行情不好時趁機壓級壓價,按頭估價給錢。肉類加工企業由于剛剛發展起來,仍處于起步階段,為了償還建場投資、保持自身應有的利潤,也存在壓級壓價、企業說了算的現象。另外,生豬運輸中的燃料費、路橋費上漲,定點屠宰過程中的其他規費,最終轉嫁到了養殖戶頭上,使本來就薄弱的養殖環節雪上加霜。
養豬戶叫苦不堪
據調查了解,盡管生豬價格低迷,養殖戶虧損,但從生豬到上市的各個環節中,除了處于源頭的養殖環節因受制于后續環節而虧損外,飼料供應、生豬收購調運、屠宰加工、肉商銷售等環節大多盈利不虧,盡管生豬收購價從高峰的每斤4元多下降到目前的3元左右,但市場上的肉價很長一段時間并未降多少,仍為5元/斤~6元/斤。這主要是由于生豬定點屠宰制度經過多年的運行,在一些地方已經逐漸演化為“定點屠宰、集中批發,壟斷肉源、掌控價格,逼迫兩頭(養殖戶和消費者)、保持高利”的霸市局面,導致在生豬的養殖、批發和零售環節存在不合理的差價率,導致利潤的不公平分配,市場風險過度集中在養殖環節,養豬還不如賣豬劃算。
加入世貿組織后,從價格上分析,我國生豬產業按理說應是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但目前卻成為最危險的產業,最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一是生豬品質不優;二是生產方式落后,生豬質量存在隱憂。以千家萬戶散養為主,規模養殖比重小,房前屋后飼養,生產環境差,生產的生豬缺乏競爭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孫世鐸教授說:“咱們現在是養豬出口的少,你比如說,港、澳那一塊,或者往國外出口現在比較少。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養豬的質量問題,主要是地方品種,它脂肪含量比較高,皮比較厚,它胴體質量不過關;另外一方面是藥殘留,再一個就是添加劑不過關。品種要選擇的話,用世界上大家公認的三元雜交、配套系,必須要達到無公害標準。”
應有長遠目光
低迷的生豬市場行情會持續多久呢?安康市農業局局長龔道云認為,生豬價格暴漲暴跌,有它的一個基本規律,必須從深層次來剖析生豬產業的發展問題,從長計議,尋求治本之策,對癥下藥,標本兼治。龔道云說:“生豬價格從年初就開始下降,這應該說是一個市場現象,大約就是四五年一個周期,我們前兩年生豬價格持續走高,今年應該到價格的低谷時期。從每個年度來講,它基本上是上半年屬市場的淡季,下半年是市場的旺季,每年年度內大概是七月份以后價格開始回升,一般來講,農民的養豬的出欄基本上都是后半年,所以每個年度是上半年低、下半年開始高,就意味著上半年已經銷完了,庫容已經沒有了,下半年要加緊收購要填充庫容,準備明年上半年的銷售。”
據寶雞市農業局局長周長安介紹,寶雞市自建成年屠宰60萬頭生豬生產線,面向全省的高校后勤集團、城市的超市供應屠宰好的生肉,延長了生豬產業鏈之后,有效緩解了生豬價格的大幅下挫。周長安說:“最近生豬收購價格又略有回升,市場開始好轉,在前一階段下滑的過程當中,由于我們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比如說我們市場建起了生豬屠宰生產線之后,我們加強了和生豬飼養大村、大戶、大廠簽訂了一些協議,這對穩定生豬的飼養狀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