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宜昌天問學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要說我喜歡的課余愛好啊,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玩活力板。
我為什么喜歡玩活力版呢?因為它可以鍛煉我的平衡能力。
宜昌天問學校六(2)班
張杰新
“吃飯啦,吃飯啦!”只聽媽媽在叫喊著。我像一只餓壞了的小老鼠,一下從房間里沖了出去。
來到飯桌前,便聞到一種奇怪的臭味,我捂住鼻子,邊往后退邊問媽媽:“什么東西那么臭呀?”媽媽告訴我“是你爸爸最愛吃的臭豆腐,今天去超市里買東西時看到它在打折,我順便就買了一盒回來。”
爸爸正在桌上吃著臭豆腐,我也被媽媽硬拉上了桌。我捂著鼻子看著爸爸,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看著臭豆腐,金燦燦的,還很好看的,爸爸好像已經看出我的心思似的,就故意吃得很香,我說:“我才不想吃臭豆腐呢!”爸爸卻來了一句:“你再不吃,我可就要把它吃光了!”我知道這是爸爸的挑釁,但因爸爸吃臭豆腐的聲音太誘惑人了,所以我再也忍不住,夾起一塊臭豆腐,捏住鼻子吃了一小塊,“就是臭了點兒,”心里想,“臭豆腐其實也不怎么難吃嘛。”
于是我就把一塊全部都吃了下去,我又夾起一塊吃了下去。啊!太好吃了,臭豆腐果然是一種名不虛傳的小吃啊。雖然它聞著臭,但是吃著香,我已經忘記了臭豆腐的臭味。
宜昌天問學校603
李承龍
貓和老鼠可是一對大冤家。從前有一個人,到甲寵物店買了一只貓,又在乙寵物店買了一只小白鼠。貓和小白鼠剛在一起就成了冤頭,天天在那人家里大鬧,搞的那人很頭疼。
后來,那人又買了一只狗,狗在那人面前表現的很乖,但在背后總是欺負貓和小白鼠。而且偷吃東西又“說”是貓和小白鼠干的,弄的貓和小白鼠不敢出門,天天只能在窩里躲著。一天,小白鼠忍無可忍啦,看狗在睡覺,就偷偷去了貓的窩。貓剛見小白鼠就準備動爪,小白鼠就連連叫停,說“嘿!老貓,你怎么還對我動爪呀!狗這么欺‘人’太甚,你也不對他動動!“貓聽了,立馬放下了爪,嘆了口氣說“唉,我那敢對狗動,動了又是主人一頓罵!”說完,便搖了搖頭。小白鼠精神飽滿的說:“我這兒有一計,一定能反敗為勝!”“真的?”貓半信半疑的問。小白鼠便把計劃告訴了貓,還暫時成為了朋友。
第二天,貓和小白鼠趁主人睡覺,偷偷的開始行動了。
問題的深入,需要從新的視角來反思我們的研究。“微研究”直指細節,指向問題發現、策略尋找、故事積累。微課程則用這種新工具將研究成果呈現出來,或深度追問,發現問題背后的問題;或推薦策略,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或積累故事,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研究過程。
“問題”微課程:尋找真問題
研究從問題開始,但找到真問題并不容易。看到學生作業沒有交,我們就簡單地以為他的學習態度有問題,不認真,于是苦口婆心地講作業的價值、對未來的重要性……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會做”,進一步追問“不會做的原因”――也許是題沒有審清,也許是沒有尋找到關鍵詞……
課堂教學細節――于尋常中發現不尋常
微課程《一張照片》講了一個常見的課堂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舉手。一般我們會這樣判斷:舉手的就是會了,沒有舉手的就是不會。但如果反問:“真是這樣嗎?”就會發現情況遠沒有這么簡單。
“舉手”除了意味著可能會了,還有下面的可能:“以為會了,但事實上不會”“本來不會,為了面子”“不確定會不會,只是看到人家舉,我也舉了”。
同樣,沒有舉手的除了“真不會”,還有“不確定是不是正確”“擔心說錯,擔心同學笑話或老師批評”“不想回答”等多種可能。
教育就這么復雜,這樣的剖析會帶給教師新的思考。
當從一種新的角度來觀察時,我們就會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學生行為細節――關注心靈的感受
微課程《捂本的孩子》介紹了一個真實的發現。一次聽課,我坐在一個學生身邊,想看一看他的作業質量,但是這個男孩子捂住了自己的本子。我估計他的作業質量一般,不愿意讓我看。
接下來,學生開始小組合作了,同樣的情境再次出現:這個孩子同樣捂著自己的本子,一直沒有讓同伴看。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過去也許并沒有在意,但是當你深究時,許多可能的原因會讓我們感到意外:“他是不是老受同學奚落?”“是不是老受教師指責?”“是不是給小組丟過不少分?”“他的回答引起過全班大笑?”……原因的深入剖析,讓教師對課堂上的學生行為有了新的思考。
類似的微課程還有很多。比如《逃跑》:得到同學的幫助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有同學卻受不了這種“幫助”,突然逃跑,后來又主動停下,還同情幫助他的人……你說奇怪不奇怪?比如《“好學生”的苦惱》:一個方方面面都非常優秀的學生,卻有萬般苦惱……誰來理解他?誰來幫助他?
班級管理細節――研究真正的成長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平臺和空間,講規則、講管理、講文化……但是追問細節會發現許多意外。
《球場上的哭聲》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次學校組織體育比賽,比賽前教師進行了激情動員,學生摩拳擦掌,信心十足地來到賽場。現實是殘酷的,最終他們失敗了。其實比賽失利很正常,但是學生們的表現卻很極端:抱怨自己,抱怨同伴,抱怨對手,抱怨裁判……最后全班哭聲一片。
可能習慣了,許多人對此見怪不怪,如果深度剖析,就會對我們的教育目標有新的思考:
比賽的目標是什么?除了獎杯還有什么?體育的欣賞性、娛樂性,基于比賽形成的健體方式、勝負觀,如何與“對手”友好相處……這些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比賽結果只是一個副產品。
不論什么改革,都需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于尋常中發現不尋常。有問題也不一定有研究,只有追問到真問題,研究才算真正開始。
“策略”微課程:直指問題解決
改革的深淺、范疇不同,關注的問題自然也不同。
年輕教師可能關注“學生不交作業怎么辦”,骨干教師可能關注“學生如何通過有效的求助、幫助、拒絕,組成真正的合作共同體”,思考更深入的教師可能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將知識體系建構起來”。
不論哪一類問題、哪個層面的問題,教師最終都期望得到最現實的策略,而“策略”微課程正是由此出發的。
合作學習中有許多具體問題:角色如何分配?如何促進交流?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和諧相處?如何評價診斷?如何設計教學?如何有效合作?
下面便是《合作學習》系列微課程推薦的招數:
小組角色:除了小組長、記錄員等角色外,還可培養鼓勵員、時間員、追問員、幫助員、解釋員、挑戰員、評估員等多種角色。
角色培養5招:角色卡片、角色互換、角色漂流、角色例會、角色專家。
深度交流5招:四變二、采訪、打擂臺、循環貼、漂流本。
合作欣賞5招:欣賞圈、欣賞本、欣賞欄、秘密伙伴、表揚條。
激勵評價5招:鼓勵員、自我反思卡、上線清零、新鮮獎勵、專利注冊。
合作工具5招:小組牌、小組板、四色筆、小組園地、三孔夾。
合作設計5招:答案引入、想象、尋找聯系、分類、概念發明。
微課程《書香班級》基于對目前書香班級的深度研究,開發出以下策略。
一是書香大擂臺:基于書的內容,設計若干問題,以擂臺賽的方式,加深理解。二是書香接力賽:同讀一本書,小組成員循環講,第一個人講到某一環節,突然停止,由下一組接著講,看能不能講下去。三是書香海報展:為書設計海報,要求有書名,有吸引人的簡介,誰推薦的書閱讀的人多,誰就是推薦大王。四是書香小劇院:依據故事情節,改編為劇本,并組織小演員演出。五是書香陷阱:講讀書故事,故事中間設一些小陷阱,讓下面的同學識別。
此外,還有變革班級管理方面的微課程。
比如基于學生情緒管理的《學生情緒調整10招》推薦了10種方式:開心詞語、開心的事、想風景、如果我是他、呼吸數數字、繞口令、找朋友、開心音樂、自愿隔離、跑樓道;基于班級管理的《開學5招》介紹了5種方法:班級開學典禮、開學相(檔案留痕)、開學禮物(共設藍圖)、自我名片(個性展現)、提醒欄(監督共進)。
“策略”微課程覆蓋面廣,深受教師歡迎。
上面的微課程,一集中有一組策略,也有的微課程一集只推薦一個策略。以《“Y”圖》為例:它介紹了一種思維工具,要求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時,分別從“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個角度來思考,由此學生的思考會更精細、深入。
還比如《秘密伙伴》,它要求孩子間互相欣賞,而欣賞從關注優點開始:制作全班姓名簽,通過抽簽,每人抽到一個“秘密伙伴”,同時自己也會成為他人的“秘密伙伴”。之后大家悄悄地尋找“秘密伙伴”優點,孩子不僅感受了活動的趣味,更享受了“欣賞”的快樂!
(內蒙古烏海光明路小學王凡蓮作品)
《10項“專利”》將每個孩子的長項開發為“專利”,讓其成為“專利專家”,成立“專家團隊”,去影響更多的人。
(湖北宜昌天問學校張先偉作品)
《愛是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對愛的理解,比如“愛是輔導同學做作業”“愛是看見同學好的行為要鼓勵”……基于這些兒童語言,教師提煉出班級“愛的標準”,并引導孩子經常對著這些標準思考“我今天愛了嗎”。用通俗的語言、簡單的活動,實現愛滿天下。
(湖北宜昌天問學校孫江麗作品)
生命教育很重要,但生命教育很抽象。《保護蛋寶寶》讓孩子們每人領一個雞蛋,當一次“蛋爸爸”或“蛋媽媽”,讓孩子從活動中體會生命的艱難與珍貴……
(福建廈門蓮花小學洪欣欣作品)
“小故事”微課程:還原真實情境
“問題”微課程直接追問真問題,“策略”微課程指向問題解決,而“小故事”微課程則將上面的“問題”與“策略”進行整合,還原真實的教育情境。
這一類微課程的結構大多是這樣的:問題――對策――新問題――新對策……層層深入,如同章回小說一樣,引領大家一步步接近問題的本質。
課堂問題的深度追問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一節美術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幅“三個和尚挑水喝”的作品。課堂很順利,學生也很投入,但在小組交流作品時出了問題:學生不注意傾聽講臺上同學的介紹。老師們簡單地認為“學生傾聽習慣不好”,于是就確定了“如何讓學生傾聽”的小課題,也總結出一些辦法,比如表揚傾聽學生、鼓勵他人補充、學生表達要清晰等,但總感覺這些辦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問題出在哪里?于是大家回頭研究當時的課堂照片,看“學生不聽在干什么”,結果發現真正的問題是學生沒有畫完。
顯然,不注意傾聽只是一個“表問題”,而真正的問題是“怎么讓學生按時畫完”。再往下追問,發現學生沒有畫完的原因很多:磨蹭、不會安排時間、分工不清晰……于是,基于這個問題確定了“培養時間管理能力”的新課題,形成了“運用計時器”“設立時間提醒員”“列時間計劃表”“3分鐘提醒”等若干策略。
這類微課程還原了教育的真實情境,帶給大家更深刻的感受。
《一次關于朗讀的研究》則講了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王老師很認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也努力嘗試將課堂還給學生,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總是問題重重,所以合作學習走走停停,進展不大。
后來王老師調整了策略,先從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合作學習開始,等形成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后,再拓展到其他領域。為此她計劃從互相檢查朗讀課文開始。
本以為這非常簡單,但發現問題也不少。比如學生發現不了問題,而且總有矛盾,怎么辦?她用了“換書讀”的策略:互相檢查的兩個學生交換課本,互相標出錯誤。新方法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也引出了新問題:由于標注的標準不統一,矛盾依然存在。于是王老師統一了標注的標準,如讀錯音用“×”、丟字用“”……
兩周下來,效果好多了。不過還有一個難題:學生能力不同,學習速度不同,所以時間不好安排,于是又有了“算時間,平均分”的策略:先根據班級平均朗讀速度,算出總時間,然后雙方各朗讀3~5分鐘,朗讀檢查按時間算而不按內容算。
(內蒙古烏海光明路小學王凡蓮作品)
“小故事”微課程,因為有情節而生動,因為有波折而真實。
班級文化的深度追問
班級管理是班主任最關注的。班主任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如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人人都是好班長》講述了一個班級管理的小故事。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班主任設置了班長、科代表、電腦管理員等16個職位,讓學生競選。本以為很簡單的事,沒想到問題馬上來了:班長有9人競選,衛生委員等卻沒有人競選。原來學生缺少崗位意識,總感覺班長“官”大,衛生委員“官”小。怎么辦?老師開始與學生一起討論集體與崗位的關系,同時增加“第二三選項”,新班委終于產生了。
不過新班委剛上任,問題就來了:競選時只是感覺職位很牛,而對其需要的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等根本沒有思考,于是出現了武力管理、臟話訓斥等現象,反而給班級管理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接下來,與孩子一起討論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研究規則制定……一個學期下來,班委在成長,老師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青島福州路小學原婷作品)
《公約的背后》講述了一個關于班級公約的故事。開學后,楊老師感覺學生的體質不行,需要鍛煉,于是一改過去只給學生提要求的辦法,與學生開始討論“如何加強體育鍛煉”。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楊老師集中了一下,形成了“體育鍛煉堅持不下去怎么辦”的4條約定:“應該鼓勵自己,為增強體質堅持,為中考而奮斗,向好同學學習。”
有了4條約定,應該沒有問題了吧?但楊老師想錯了,剛剛好了兩天,又不行了,原來是約定出了問題,4條公約不具備操作性,過于空泛。
于是,楊老師又和孩子們討論,形成了5條約定:“約同伴一起跑,同學介紹經驗,制作‘目標卡’,制作體重統計表,看體育節目。”
這些目標易于操作,但上述約定只提出了方法,怎么堅持?于是大家又想到了一些辦法……
最終,形成了這樣的約定:為健康,為身體,為高效學習,我們一起來鍛煉:1.約同伴一起跑;2.制作“目標卡”,天天來填寫;3.每周填一次體重統計表;4.每周至少看一次體育節目。
這個約定首先有大目標“為健康,為身體,為高效學習”,有策略與執行,這樣的約定有了操作性,自然也易于執行。
在課改浪潮席卷全國之際,湖北黃岡黃梅縣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應運而生,全面推行課堂改革,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效。黃梅縣基礎教育課堂改革,從問題出發,以小組學習為基點,推行“四學”本真課堂的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逐步使教育回歸本真,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關鍵詞】
基礎教育;小組學習;“四學”本真;高效課堂模式
近年來,黃梅縣大規模推行課改,覆蓋全縣中小學,積極構建“四學本真”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逐步使教育回歸本真,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研究與探討黃梅縣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模式對于黃岡其他縣市推進課改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和推廣意義。
一、基礎教育課堂改革勢在必行
全國推行新課改至今已有13年,課改已真正形成了共識,即便是在應試教育的重災區,校長們也都在談課改,再假以時日,課改必將推動一個全新教育時代的來臨。
當前,全國許多學校改革已經基本完成,課堂教學已從過去傳統的“灌溉”式變為圍繞學生主體的小組合作式;教師的角色已由過去的“二傳手”變為學習的“發動者”;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在此背景之下,黃梅縣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改革由此應運而生,在全縣大范圍推行課改,走在黃岡乃至湖北的前沿,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二、黃梅縣全面推行高效課堂改革的基礎
為了保障課改的順利進行,黃梅縣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課改取得的成績奠定了基礎。
(一)加強學習,轉變干部、教師的觀念
推進課改、建構高校課堂,首當其沖的就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唯有如此才能從心底接受新課改、新的課堂模式,才能真正置身其中,成為課改的助力器,而不至于阻礙課改前進的步伐。黃梅縣教育局舉辦了三期中小學校長及后備干部高級研修班,第一、二期在上海舉辦,第三期在湖北監利舉辦,邀請一批課改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學習和接受了國內最前沿的課改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落實教師培訓機制
2009-2012年,黃梅縣每年定期舉辦暑期中小學校長培訓會和基層教師培訓。通過校長培訓會和基層教師培訓不斷更新思想,提高專業技能,拓寬視野和知識面,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整體素質。
(三)大力推動課堂模式改革
開辦真教育實驗課題研訓班,邀請各地專家作課改專題報告,選派一大批骨干教師外出掛職學習。“真教育”課題實驗教師分別到武漢二橋中學、武昌實驗小學,宜昌天問小學、金東方初中,十堰鄖西店子中心小學,恩施實驗小學和荊門等地掛職學習,學習結束后,舉辦“真教育”實驗教師掛職學習成果匯報會,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為推動課堂模式改革夯實了基礎。
三、建構“四學”本真的高效課堂模式
(一)“四學”本真高效課堂模式的思考
黃梅縣教育局從縣域層面構建課堂模式時考慮到四層因素:一是以生為本、以學中心,課堂是學生的、是學習的課堂,以生為本,以學定教;二是在真教育體系下建構課堂,必須是真教育的全新的課堂,教學要崇尚生態、回歸本真,不要作秀、要真實,要能切實融入真教育體系;三是依托黃梅課堂特點,黃梅的教學質量優異、教學特點明顯,教師的循誘善導作用突出,要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上結合,不可一味、盲目的追求高效,必須先在優質上做好文章;四是中觀層面指導,給學校構建特色模式留存空間,從縣域角度提出中觀層面的課堂理念指導學校課改,讓學校根據自己教師、學生狀況,結合本校實際,有步驟、有計劃構建本校特色的課堂模式。
(二)建構“四學”本真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式
在課改浪潮的催促下,黃梅縣在近50所中小學進一步推進和深化課堂改革,立足于“學中心”,建構以“自學、互學、展學、查學”為結構的“四學”本真課堂模式。
“四學”本真課堂模式基本含義是以學為中心,以生為本,以求真知為目的。學習方式是踐行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核心理念是相信學生、解放教師、發展師生,學生是多元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師生共長的學堂。教學理念上落實“三觀”即人本教育觀、學本教學觀、生本學生觀。在教學目標上達到“三變”:在學生認知上,從學會變會學;在情感態度上,從厭學變樂學;在課堂質效上,從平淡低效變優質高效。在價值追求上實現“三成”幸福教育夢:學生體驗成長幸福,教師收獲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這一課堂模式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四學”本真高效課堂模式的操作程式
“四學”本真課堂由四個模塊八個環節構成,四個模塊可以作為一節課堂的完整流程,也可以根據學段、學科、課型的不同進行有效整合,時間可以靈活,環節可以融合。其結構如下圖:
自學包括導入和獨學,導入要做到目標定向、激勵喚醒,語言精、時間短;獨學是學生個體、獨立學習,以導學案為標桿,以問題為主線,自行解難釋疑。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做到靜、專、思,動眼、動手、動腦。教師要有效介入,及時參與點撥,關注學生獨學時的狀態,對每個小組的自學情況要即時評分。
互學包括對學和群學,對學在同質對子間展開,相互檢查、共同分享、爭達共識,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檢查,對子間要對導學案的完成和對錯進行檢查批閱;二是分享獨學成果;三是達到已會問題和不會問題的共識。群學在小組群體間開展,小組長主持講解使所有成員達成共識并集中提出問題。互學這一環節要求學生有備而來,充分發揮學科小老師的講解作用,可以集中演繹,也可個別講解。
展學包括問題梳理和全班展示。經過充分自學和互學后,學生對本次學習的內容已掌握絕大部分,剩下的共性問題將通過展學來解決。展示是“四學”本真課堂的關鍵環節,通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來展示組內形成的成果,需預設展示方案,把握展示重、難點,全班展示須解決問題,與其他小組盡可能發生思維碰撞,生成知識,從而提升能力,教師要依據情況進行相對系統干預、講解,避免無中心的展示秀。
查學包括學案整理和反饋檢測,整理學案時主要整理重難點、易錯點、疑惑點和生成點,鞏固課堂內容;反饋檢測既是達標測試,也是發現問題,不拘形式,重視效果。
編寫檢測題要做到精選題目、分層訓練、限時要求。精選題目就是體現本節課的重點,重視基礎的夯實;分層訓練就是訓練題一般按由易到難(5∶3∶2)的結構來設計,以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限時要求就是確保訓練題在5―6分鐘完成,真正做到堂堂清。測試形式有對子測評、組長檢查、教師抽查、全體測試、開放性研究小課題等。
(四)“四學”本真的高效課堂的理論基礎
“四學”本真課堂由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兩大理論體系支撐。
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主張意義學習和自發的經驗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倡導學生自我評價。黃梅縣的“四學”本真課堂就是致力于學案導學、學生自學、同組互學、學生展學和教師助學的和諧統一。課堂是學生的,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展開的,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四學”本真課堂就是通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設置疑問尋求真知,在互學過程中分析疑問探求真知,在展學過程中質疑分辨真知,在查學過程中釋疑明白真知。
(五)高效課堂運行的載體
1.編制、使用導學案
導學案就是路線圖、方向盤、導航儀。(2)科學編制、使用導學案是實現“四學”本真高效課堂的載體。導學案的編寫基于學情、學法與學材,各個環節逐層深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總結,便于學生通過自學初步了解教材,從而設疑探究、討論交流、合作探討,課后能夠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
黃梅縣50所試點課改的中小學各自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學習情況編寫了導學案,基本都是由校長身先示范、牽頭組織編寫導學案。黃梅縣育才實驗學校編制的《“三自”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指南》,黃梅縣第四小學《高效課堂建設資料匯編》中對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都有主要的章節進行了準確、科學的定位,有著具體、系統的編寫原則,規范科學的使用流程,并有各自的特點。
2.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隨著課改的逐步推進和深入,教師們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已經跨越理念走向行動,從盲目嘗試到有序運作,從形式到講求實效,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必然。
黃梅縣的中小學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3)的基本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學習小組劃分,每班人數統一設定不超過50人,按以上學習小組的劃分原則每班建立6-8個學習小組,每組6人。“組間同質”體現小組學習的均衡發展,也為公平公正競爭奠定了基礎;“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創造了基本條件;“同質結對”是指在組內是形同層次學生結對,便于開展對學;“異質幫扶”體現分層學習、梯度推進學生個體間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使學生得到了全面整體的提升。
四、推行“四學”本真高效課堂的實踐檢驗
黃梅縣50所中小學在本次課堂改革中,以“四學”本真課堂模式為藍本,結合各校實際情況和特點深入推進高校課堂建設已取得不菲的成績,育才實驗學校、思源實驗學校、王楓中學、第三小學、第四小學、國際育才學校等一大批都已成為課改先進學校、示范學校,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說服力的當為育才實驗學校。
育才實驗學校是一所民辦私立學校,學校生源98%以上來自全縣農村的留守兒童,生源基礎差、問題多。在推行課改之前,學校維持正常運轉都很困難,課改之后,學校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和發展。在“四學”本真高效課堂模式下,構建“三自”(自學、自展、自評)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使學生綜合素質及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1.中考成績突飛猛進
2010年學校正式深化課改,學校中考成績年年遙居全縣之首,三次被縣教育局評為“初中教學質量優秀獎”。
近三年來中考,多人被黃岡中學錄取,尤其是2013年高中上線率達83.8%,居全縣前列。
2.素質拓展成效顯著
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在黃梅縣第十七屆中小學美育節文藝匯演中,育才的情景舞蹈《看戲》獲小學組二等獎,該節目在黃岡市教育督導研究會示范學校校長聯誼會第五屆年會文藝匯演上作為開臺節目獻演。
3.教師專業素質大幅提升
2011年7月和2013年7月,胡文生先后兩次被省教育廳教師管理處聘為“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培訓授課教師,分別為全省農村中學思品教師和教學副校長授課。2012年11月,蔡偉教師參加全國歷史說課比賽獲得二等獎,官少萍老師參加黃岡市語文優質課比賽榮獲一等獎。
4.學校知名度大幅提升
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社會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學校近年獲得一系列的榮譽獎章,市縣教學、課改研討會多數選擇在育才學校召開。湖北電視臺、黃岡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對黃梅縣育才實驗學校進行專題報道,全國各地前來觀摩考察的領導和教師絡繹不絕。
五、對“四學”本真高效課堂的思考
在推行“四學本真”課堂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增強對課堂駕馭能力;真正落實真教育,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切忌使優生更優差生更差。
黃梅縣推行的“四學本真”課堂教學模式符合當地教育發展的形式和特點,能極大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行,這種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適合農村鄉鎮學校推行課改,可給黃岡其他縣市以參考和借鑒。逐步使教育回歸本真,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李炳亭.對國內課改現狀的走訪分析[OL].http://.cn/libuqima,201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