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泊船瓜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教師以本(教材)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標定位、教學設計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下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逐句地解釋,再串講整首詩的意思,最后理解詩人的情感,到此便達成了目標。而學生自讀感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造成了古詩最具光華、最耐人尋味的意蘊卻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鴻爪。
那么,如何走出誤區,找準突破口,讓小學古詩詞教學靈動起來?
一、美讀,增強情韻
“凡物各自有根本,風云萬變不離宗。”(顧況《行路難》)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已為大家所共識,而古詩文的教學中,“讀”應當成為“正宗嫡派”之法。這一點,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優秀的經驗,自無須贅言。再者,《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故古詩文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1.美讀中演
要使古詩詞語言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可在學詩時采用美讀表演的方式。如教學古詩賈島的《題李凝幽居》,在學生想象、畫出畫面之后,教師請一個同學作僧人,演一演當時的情境,在表演中,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用得好,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感情的潮汐,此時,一字、一頓、一揮手、一頓足,都是傳遞感情的符號,達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2.美讀補白
“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豐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象力和誠摯的情感,帶有天然的藝術化傾向”,“兒童新鮮、柔軟的心靈,到處是感知生活的觸角”。正所謂“兒童天生就是詩人”。而許多古詩在字里行間都有留白,引導學生補白無疑是用語文學語文的一個突破口,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地引導學生仿詩、改詩、寫詩、引詩。如教學張籍的《秋思》,教師引導“詩人會在家書上寫些什么呢?”結果,有的寫出了對家人的深深牽掛,有的問家長里短,更妙的是,有的旁征博引原有的詩句“家鄉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名句,輕松幽默。在這樣的創作中,既豐富了學生積淀,又享受了學詩的愉悅,發現了自己的靈氣,驚嘆于詩的神奇,加深了學詩的感情。
二、欣賞,授人以漁
我們可以這樣說,古詩教學其實是引導學生完成古詩的一個鑒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詩意、詩境、韻律、意象的營造等方面做了一種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學習古詩的一些方法。
1.想象畫面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詞往往在色調、動靜、數量的搭配上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圖畫,通過反復的吟詠,甚至是一唱一和、一唱多和,再組織畫詩,既能再現詩中的意境,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對優美語言的領悟和詩意的進一步理解,此何樂而不為?如教學白居易的《暮江吟》時,我配上古箏曲,先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誘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維空間,把學生帶進秋天月夜的世界,接著讓學生互相暢談各自所見所感,最后趁熱打鐵,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畫下來,還原作品當時的情景,結果是每個人所畫的畫面、情景各有側重,多么有情趣的學習啊!久而久之,學生通過這樣的一個個“例子”,以后只要遇上山水詩,就能夠“依葫蘆畫瓢”,用這樣的學法自主學習,如此,既突出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又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詞的境界、詩人的世界,真是一舉多得。
2.品味用詞
詩的語言精美。許多優秀詩篇看起來好像是詩人信手寫成,不費力氣,其實詩人在語言的加工上都是下了大工夫的。如六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用得精妙,“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的“扶、失”兩字用得精妙,如此,要求學生在今后的古詩學習中,敢于推敲精言妙語,從而學會鑒賞,內化語言,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則能提高語文素養。
三、開發,滋養性情
古詩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盡情地暢游其間,文化底蘊才能厚重起來。因而,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古詩天地,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詩歌家園。
1.鏈接閱讀
在古詩中,同一題材的古詩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鏈接。如學完蘇軾的《題西林壁》后,可以鏈接: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這樣鏈接到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廬山五老峰》等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再如,學習完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再鏈接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等。如此,久而久之,量變引起質變,到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學習,學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學詩的愿望也就更強烈。
2.巧用妙用
熟讀、理解、積累的詩句,別讓它們總關在學生的腦海里,要引它們出來走一走,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中感覺古詩用時更覺趣。踏青時,吟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遇到難題時,吟一句“山重水復疑無路”;難題解決時,來一句“柳暗花明又一村”;沉默時,吟一句“此時無聲勝有聲”。如此,讓詩自然地走進生活,讓學生感覺生活處處皆是詩,在自然地運用中享受到了“詩趣無窮”。
3.學科融合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學好古詩文最有效的途徑。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認識,我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的課題研究活動。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對古詩誦讀教學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下面就結合古詩文的教學案例,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初讀,讀準字音,感悟詩韻
由于幾千年的時空距離,造成了古詩文與現代學生之間的隔膜。要想讓學生真正地走近古詩文,學好古詩文,首先就要把詩句讀準、讀通,初步感悟詩的韻味。
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在自讀時做到不錯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響亮;同時要抓準韻腳,讀好詩韻。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讀成平音“jiān”,就會影響朗讀的和諧效果。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則讀得輕一些,這樣才能產生和諧應對的韻味效果。同時,朗讀時有的字音要適當拉長一些,以表現出古詩回環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
二、誦讀,感悟詩情,讀出情味
感悟詩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復誦讀,在讀中強調字詞的輕重舒緩、語調的抑揚頓挫,一遍一遍地讀出古詩文的情意和韻味。
1.重音
一首詩的重音處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說明讀者是否能準確地表情達意。一般來說,高音響亮,多用于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幽沉,則用來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讀《游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一句時,重音應落在“密密縫”和“遲遲歸”上。這樣的重音處理,能讓人仿佛聽到母親的聲聲叮嚀,看到母親慈愛的面容,體味到詩句所表達出的濃濃母愛。
2.語調
誦讀時要根據詩文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緩、上升,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門山》的“天門中斷楚江開”一句,“天門”讀得平緩,“中斷”開始上升,“楚江開”達到頂點,“開”更重。通過指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學生就能體會到楚江不顧一切沖破阻礙的氣勢。
3.節奏
古詩文誦讀節奏一般按音節或按語意劃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節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依意義可劃分為“花落/知多少”。總的來說,詩歌中按音節劃分節奏的居多。
另外,誦讀的節奏要根據全篇基調而定。基調憂郁的,可用慢節奏;基調歡快的,可用快節奏。例如,《春日》中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誦讀時,節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語調上揚,這樣詩的感情也就讀出來了。
三、吟誦,走入詩魂,讀出意味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意思是說一首詩的情感、韻味以及深刻的含義,要通過吟誦才能得以準確地表達出來。這里的“讀”指的就是吟誦。只有在反復地吟誦中,才能讀好語調、讀出感情、品出韻味,浮現出詩的意蘊。因此,教師要苦練誦讀基本功,必要時也可以編古詩詞為歌而唱,如此課堂教學就能熠熠生輝。
1.引讀
如教學《贈汪倫》時,可以這樣引讀:
師:今天,李白就要離開那風光如畫的桃花潭了,就要離開那風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時,他——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師:李白在船上等了又等,還是不見汪倫的身影——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師:人生自古傷別離!就要出發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卻遲遲不見汪倫來送別——
生:李白乘舟將欲行。
這樣的層層引讀,師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振的感覺,為深入領悟古詩意境做好鋪墊。
2.賞讀
在精彩的圖像和優美的音樂中誦讀詩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詩意。賞讀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意、詩意配上相應的圖片或影像,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悟詩的意蘊,品讀體味詩的意境。
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將課題以書法形式寫出來,引起學生興趣;教學時播放影像,再現送別場景,激發學生情感;朗誦時,配以《送別》古箏曲,引起學生共鳴。正是這種了無痕跡的“賞”,將學生帶進了送別詩的意境之中。
3.展讀
展讀就是將同一作者的詩或同一題材的詩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比較中品味、總結,真正體味詩歌的巨大魅力。
例如,在教學《春日》后,可引導學生拓展誦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在“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品味春的活力;誦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品味早春的氣息;在賀知章的《詠柳》中感受春天柳樹嫩綠飄搖的風采。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欣賞到詩人的妙筆,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能給人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同時,還能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對比中強化了記憶,豐富了積累,更好地激發學生讀背古詩文的興趣。
那么,我們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如何才能實現較理想的境界呢?
一、課前準備要做到“深淺有度”
深,就是深入,就是教師對古詩詞經典要有深切的認識,對古詩詞文本要有深入的解讀、深刻的把握,對課堂教學要有深厚的底蘊。
怎樣“深入”?作為古詩詞學習的引領者,教師必須在教前實現三個把握:
一是明確把握古詩詞經典具有的“深度”。每一首流傳千古至今的古典詩詞意味之深長、內涵之豐富、語言之凝練均有相當的深度與厚度。對此教師當然得吃透。然而,教師更應當認識到,古詩詞只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必須如新課標所指出的那樣:“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應該僅此而已。任何超越這些功能的要求都可能造成古詩詞課堂教學的不當偏離。
二是正確把握古詩詞文本解讀的“深度”。 先入乎其內,才能出乎其外。每一節成功的古詩詞教學的課堂,都必須有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為前提。不過,教師深入的解讀文本,并不等于學生也要這樣。教師“鉆得深,還要能理得清,走得出”,這才是根本:文本解讀最終的目標是要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三是準確把握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深度”。對古詩詞本身魅力有“深度”的認識,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地位有“深刻”的把握,更需要教師辯證而統一地處理好文本解讀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既要能“深入”還要能“淺出”。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地解讀古詩詞文本的基礎上,準確地定好教學目標,提煉出最需要、最恰當的“精華”為課堂所用;找準切入點,合理巧妙地設計課堂教學,讓孩子在詩意的課堂,體味詩的藝術精髓。
如何“淺出”?淺出不是淺薄,不是膚淺,也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淺近”,是“淺顯”,是貼近學生的實際,能為學生所悅納。所以,作為學生的引領者,教師還必須正確認識兩個方面的“淺度”。
一是古詩詞教學對象的“淺度”。一個小學生,只是個孩子,她們在客觀上是“淺”的。一方面,孩子本身的語言、語文積累是“淺”的。另一方面,孩子的生活閱歷、認知情感很“淺”。對孩子來說,古詩詞最好能成為“可樂”,最好是“啃得(動的)雞”。古詩詞教學的“深度”是必要的,但對孩子來說,“淺出”更應該是古詩詞教學成功更高的追求。
二是古詩詞教學課標定位的“淺度”。新課標在對古詩詞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十分注意對“淺度”的把握,充分考慮到古詩詞的深淺度與孩子的具體實際相貼近。這從新課標“淺近”、“初步”、“感受”、“體驗”、“領悟”、“體味”等關鍵詞我們可以領會到。在教材的編排上,從內容到體裁、題材到主題安排均充分注重貼近兒童的實際,由淺入深,就是到高年級階段也不忘由深入再回歸淺出,最終還是要正視孩子的知識、情感及認知能力的淺度上。所以,教師要真正領會、掌握小語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的以上定位,在教學中注意對古詩詞的深度膜拜、深度解讀的同時,不忘和孩子的年齡、年段特征結合起來,適當地把握深入淺出的“度”。
二、課堂教學要做到“收放自如”
在教師真正做到心中的“深淺有度”之后,方能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做到收放自如、得心應手。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太深——深入挖掘卻高深莫測”、“太淺——淺嘗輒止又索然無味”的深淺失衡的普遍問題。
如何收?又如何放呢?
收,就是教學中始終要扣緊古詩詞教學的根柢所在,目標所指,價值所向。在教學中始終有一個方向,一條主線,一個著眼點。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發”,是以點帶面的“點”。放,就是教學中敢于藝術的構思、精妙的拓展,巧妙地引導、有效地訓練。是珍珠項鏈里的一顆顆閃耀的珍珠,是課堂河流中激起的思維浪花。
古詩詞十分講究“煉”字,用詞精妙,教學時應該善于抓住“詩眼”或關鍵詞。這些字詞往往能畫龍點睛,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體味全詩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著獨特的作用。教學時這些字詞往往就是課堂的“線”,思維的“點”。反復的品讀、詩意的體味、精妙的創生、藝術的延伸就是課堂的“有的放矢”,課堂的“有效發散”。
比如,王崧舟老師執教《楓橋夜泊》一課,起、承、轉、合的教學流程,始終緊扣詩眼“愁眠”一詞,所有的情、所有的景都圍繞著“愁眠”展開,都記得和“愁眠”對照。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這些意象的鋪展與消失,都被一根無形的線——“愁眠”潛在的牽引著。這就是收。而,圍繞著寒山寺、鐘聲,王崧舟老師在課的前奏與尾聲先后呈現出的“十年、百年、千年”的與寒山寺、鐘聲相關的詩歌,引發起學生對詩歌背景的聯想與想象,創設了濃濃的文化語境,這就是放,就是鋪展,就是創設、潛移默化。聽著寒山寺的鐘聲,王老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此時的張繼會想什么呢?使學生自然的入情入境。這也是放。而整堂課王老師充分重視讀這條主線。45分鐘的課堂各種形式的品讀竟達20多次,在讀中品味,讀中思考,讀中領會經典的語言,經典的文化!這不正是收放自如的最好表現?
又如孫雙金老師執教《泊船瓜洲》,就有獨到的收放自如。他準確的挖掘出詩眼應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字,“還”字才是貫穿全詩的一條紅線。扣住“還”字,就是扣住詩人的情感、全詩的意境。于是,孫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一、靠家近,應該還;二、離家久,更該還;三、思家切,不能還。你看,課堂上,孫老師始終抓住“還”這條情感的線,巧妙點撥,放手讓學生朗讀感悟,讓學生對寫作背景、詩句意境、思想感情有了全面的領悟,這樣的一收一放,一詠一品,真是舉重若輕,收放自如,讓所有的聽課者無不為之折服!
古詩詞教學中的收與放要做到自如和諧,那么二者之間就必須高度的統一協調。收,必須是胸有成竹的氣守丹田;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定神閑,指向明確。放,必定是有理有據、有意有法的虛心涵泳中的升華;必定是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中的聰明花開。收與放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對古詩詞的“深淺有度”的解讀轉化為學生的“賞心悅情”解讀的過程,即,有序有效、有理有據、由淺入深攙扶著孩子一起上路,讓師生的心靈與古詩詞文本一起跳動的過程。
一、創設詩歌情境,感受詩歌意境美
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認知、心理特點,教師要運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巧妙的課堂設計、豐富的語音,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1.用形象直觀的圖畫創設情境:小學生最喜歡看圖畫,從簡單明了的圖畫中直觀地了解古詩文的內容。如教學《鋤禾》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烈日下老農鋤地的畫面,講講中午太陽當頭照時的情景,并結合現實生活中農民勞動的場景,讓體會烈日下勞動的感受,想象農民辛勤勞動的形象,并出示圖片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農民的辛苦,從而懂得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頂烈日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又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時,多次引領學生欣賞一個漁翁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孤零零地在冰雪覆蓋的江面上釣魚的畫面,體會詩情,感悟詩意。在空寂、寒冷、孤獨的境界中,學生情不自禁地欣賞畫卷,體味詩人寂寥中的生機、平常中的蘊涵,體會詩人高潔孤傲的品格,觸摸到詩人純凈高遠的內心。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小學生特別喜歡豐富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游園不值》中萬紫千紅的春景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院風荷”的美景,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比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動畫展現瀑布飛流直下、詩人仰望瀑布的情景幫助學生感悟瀑布的壯美和作者戀戀不舍的內心世界。這樣靜動結合,互相轉化,欣賞畫面,實實在在,學生置身其中。
3.以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教師在古詩教學時以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從而不知不覺地進入所學內容。如教學《七步詩》時,教師可以現實生活中兄弟友誼的故事引入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這些故事動人曲折,引人入勝,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感悟。又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離別的場面,朋友分別、同學轉學、親人遠行……這樣以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之情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李白《贈汪倫》的教學中。
4.吟詩誦讀創設情境:“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自主朗讀,只有一遍一遍地自讀自品,才能一步一步地走進詩歌,走進古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才能產生豐富想象,回味古詩文的意境、情節、場面。如教學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著重抓詩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重點詞等,這些詞表達了一種濃濃的思鄉情,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理解字詞以后,再組織學生逐字逐句理解、品讀,進一步體會詩人思念家鄉思念?H人的心情。此時,通過教師示范誦讀,配樂朗讀,學生誦讀與詩人產生共鳴,詩與情、情與境、心與心交融,這樣古詩的最高境界就達到了,使學生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開展誦讀中華經典古詩文活動是為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嚼字品詞,體味詩歌詩意美
古詩文的最基本單元是字、詞組成,學生學懂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詩句含義,分析古詩文所表達的意境。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古詩文時,應通過這樣細細品讀,咀文嚼字,結合詩人所處時代逐字逐句理解詩句,品味詩意。如杜甫的《絕句》一詩中,只要抓住“鳴、上、含、泊”四個關鍵字思考:①黃鸝鳥在什么地方鳴叫?②白鷺鳥飛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從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猶如嵌在窗子上。④什么地方停泊著什么?學生理解了這幾個問題,就理解了這首詩的詩意、詩境。
三、吟句讀詩,品味詩情美
“書讀百篇,其義自見”。古詩文都是意境很美、韻味很濃的文體,在教學小學古詩文時,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朗讀,再現古詩文意境美;自主默讀,品味古詩文韻味美;朗讀成誦,品位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在讀讀、吟吟、唱唱、演演、畫畫中輕松地領悟古詩的獨特魅力。僅憑教師的講解就讓學生體味古詩文所具有的節奏之美、語言之美、韻律之美、意境之美是不可能的,在教學中要突出“讀”字,讓學生在悟中讀。讀中體味,就要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比如教師示范讀、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創設情境朗讀、學生互相誦讀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文。只有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誦讀,學生才會被古詩的節奏美、韻律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整體的感知,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詩語言的魅力。如在《春曉》這首詩中,“曉、鳥、少”的韻母都是“ao”,這首詩的韻腳就是“ao”。讀古詩時,教學生學會找“韻腳”,使學生知道古詩中每句詩的最后一個字韻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韻腳。這樣找到了韻腳,古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很容易記住古詩并背誦下來。曾經聽一位老師教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讓學生談學后體會,學生的回答五彩繽紛,各有千秋,有的學生說詩人認為瀑布很美,有的說詩人喜歡廬山瀑布,有的說詩人熱愛大自然。但老師偏偏不肯定學生的回答,繞一個大圈,給出的答案是“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老師的答案沒錯,但學生這樣理解也不錯。學生的思維正積極發散,他們誦讀了詩文、理解體會了詩意后,展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盡情地談出了自己的所讀、所悟、所感,只要合乎情理,就應大大加以肯定和鼓勵、表揚。比如學習《詠柳》一詩時,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生很快就熟讀成誦,鼓勵學生自己理解詩句,體會意境美,學生知道詩中描繪柳樹、柳枝、春風的美是用了幾個比喻句來體現。并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讀,讀給班上的好朋友聽。他們讀出了柳樹美,柳枝美、春風美、樹美、枝美,但這都是風的功勞,最美的是春風……只要老師肯放,肯讓學生自主探究,他們的感受就同樣豐富、真切。如教學李白的《望天門山》時,先引導學生劃出語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接著歸納出七言詩一般可以劃分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個語節。五言詩可劃分為“二二一”語節,最后告訴學生朗讀時各語節之間必須有一定的停頓。其次,體會平仄,讀出抑揚美,讓學生明白古人普通話中第一、二聲的字是平聲字,第三、四聲的字是仄聲字,平聲字要讀得“平而長”,仄聲字要讀得短些,這樣學生對平仄先有初步的了解,對小學生來說只要抓住每句重點字,適當間隔、停頓、拖長,基本讀出格律詩的節奏之美就可以,不必深入研究每個字的平仄情況。
四、組織拓展活動,再現詩意美
將各種活動引入古詩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古詩文所表達的意思、意境,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展開大膽想象,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一是畫一畫詩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詩的特?c,詩與畫交融,詩與畫渾然一體,通過學古詩文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浮現在學生腦海中。如教學“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兩句詩時,兒童在怎樣的畫面上放紙鳶呢?大家開動腦筋,展開豐富想象,拿起彩筆畫起來。結果有的學生畫面上只有風箏,有的只有兒童,有的只畫了小草或廣場。學生理由各有不同,但能根據詩意或現實畫出一些東西已經難能可貴。雖然怎么畫都無所謂,但可喜的是它已經引發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如學習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時,通過學生腦中畫面兩鬢斑白的母親在昏暗的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情境,想象母親的心理活動,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含義。并且和自己媽媽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更激發學生的愛心。又如教學《憶江南》這首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時,通過明艷的色彩畫畫展示江邊花兒的艷麗無比,如蘭的江水背景圖片,形象直觀地表達、體驗和感悟古詩動態的美。
二是演一演古詩。許多古詩文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我、生動的、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學《尋隱者不遇》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根據事先準備好的服裝、道具分別扮演作者和童子,從人物的語音、動作、神態、故事情節把這首詩內容表演出來。不同小組表演的會稍微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體現了這首古詩在學生頭腦中的不同意境,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不同理解,不同設計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