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建設的項目建議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晉城經濟開發區是晉城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集中區,是經山西省政府正式批準的晉城市唯一省級開發區。開發區位于晉城市區東部,批準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人口約1.5萬,區內現有各類企業400余戶。
近年來,晉城開發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中心,以改善環境和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快開發建設步伐,全區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入區項目日益增多,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依托科技抓產業,大力實施科技興區戰略,努力打造創新型園區,特別是外資引進方面已居全省開發區首位。目前,區內已初步形成以光電通訊、機械鑄造、絲麻服裝、生物醫藥、高新材料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
招商引資大發展
作為晉城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引進項目是開發區的立身之本。成立以來,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中心工作抓,管委會專門成立了招商局,引進培養專業招商人才,加強招商隊伍的建設,積極創新招商機制,拓寬招商渠道。用足用活國家招商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主題招商和特色招商,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不斷加大加強開放引資力度。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把項目引進與推進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提高項目準入門檻。特別是“十五”以來,隨著投資環境的持續改善,重點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項目,利用外資結構和質量明顯提升。
2005 年,世界500強企業之一臺灣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先生經過對晉城開發區進行實地考察后,決定投資5億美元在開發區建設富士康晉城科技工業園,晉城開發區由此成為臺灣媒體爭相報道的富士康在大陸的生產基地。同時晉城開發區也成為全球重要的超精密光機電產品生產基地。除富士康以外,日本小笠原、美國日升、南非H.S、香港泰富等投資商也都已落戶晉城開發區。區內蘭花集團與南非H.S公司合資建設的瓦斯抑爆設備項目、香港泰富集團獨資建設的液晶顯示LED背光源項目以及列入國家863計劃的伍永安博士樂百利特公司LED半導體照明光源項目等都是填補我市乃至我省空白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必將對提升晉城產業素質,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晉城乃至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新型能源和其它工業建設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將極大地提升晉城開發區的科技發展水平,推動晉城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各大項目火熱推進
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出口訂單萎縮影響,對開發區以外貿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造成巨大沖擊。開發區以保增長為重點,強化經濟運行監測,加大扶持企業力度,工業經濟指標降幅逐月收窄,5月份工業增加值已超過去年單月平均水平,但是同比仍處于負增長區間。
雖然外部環境不給力,但是開發區的各個項目發展總體順利。今年1-5月份,晉城開發區外資到位3019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9241億人民幣,內資到位54.51億元,引資總額56.45億元。簽約引進項目5項,總投資107億元,擬引資93.4億元。
山西中天投資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的國際醫療健康城項目,總投資12億元,擬引資4億元,正在辦理規劃變更手續;晉城市景潮辦公用品印制有限公司的印刷包裝基地項目,總投資1億元,擬引資0.4億元;富士康科技集團A區項目,總投資72億元,擬引資72億元,生產精密模具、寬屏網絡連接器、精密刀具、工業機器人等產品;公共租賃房項目,總投資10億元,擬引資7億元,由江蘇龍信建筑集團投資建設,主要為富士康員工提供公共租賃房;晉城市吉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2萬噸超高強度高韌性新材料(ADI)項目,總投資12億元,擬引資10億元。
此外,香港華龍金融城市商業綜合體項目、方正寬帶網絡數據庫中心項目、樂百利特公司與上海金浦投資公司融資項目、江淮重工與上海電氣風電公司合作項目等正在積極推進。
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開發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硬環境。啟動了金匠街、絡樺路、武莊路、孟匠路、區間路(呂匠路—紅星街)道路工程:金匠街、絡樺路已完成可研、項目建議書、選址意見書、環評、能評、土地預審等前期手續,目前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和工程勘察;孟匠路、武莊路已完成可研、項目建議書、選址意見書、環評、能評等前期手續,目前正在辦理土地預審手續。開工建設富士康金匠臨時用電工程,建成了金匠園區“三供”主干管網,投入3000萬元保證富士康A區建設,投入9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完成了機關辦公場所和設施改造。
城鄉一體化建設有序推進
開發區轄14個社區,4062戶,13949人,8851畝耕地。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方面,開發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統一規劃、分步推進。區內14個社區有3個社區(郝匠、東呂匠、侯匠)實施了城中村改造,有5個社區初步完成了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郝匠社區鳳臺街以北基本拆遷完畢,大劇院、蘭園工地內還有三戶未拆遷,二期回遷樓共12萬平方米,其中6萬平米已進入工程驗收階段,其他工程下半年啟動。東呂匠社區二期工程六棟樓3.7萬平方米回遷樓已交工回遷安置244戶。拆遷安置工作已與各拆遷戶達成拆遷安置意向,計劃拆遷99戶,拆遷面積16593平方米。侯匠社區棚戶區改造正在辦理監理招標和施工招標。茶元、耿窯、東田石、南田石等4個社區城中村改造正進行摸底、規劃、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
二是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去年以來,開發區投資4.3億元,建設完善區域市政道路13公里。今年計劃投資約10億元,以金匠新區為重點,新開工道路4條,同步完善區域水、電、熱、氣等基礎設施,為金匠園區開發創造良好環境。目前4條道路前期手續基本完成,只待土地手續批復后即可進行招標。
三是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區內現已竣工完成農村社區樓房25棟,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今年擬新建農村社區樓房14棟,建筑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
四是建立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險體系。建立健全城鄉銜接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各項社會事務與城區、澤州實現無縫對接,2012年共有12851人參加新農合,參保資金達3855300元,覆蓋率達95%以上。
和諧建設工作成績斐然
開展素質教育、安全學校和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為合并后的金匠、南田石和茶元小學分別配備校車,支持教育優先發展313萬元。發放“三農”補貼22.2萬元,發放城鄉養老保險192萬余元,發放撫恤金1.4萬余元,聘用了14名社保協管員,完成14個社區的低保戶、60歲退役士兵申報、審核和發放補助工作。開展計生等各項工作,加大生育保險基金撥付2.6萬余元。解決農民工拖欠工資款10萬余元,完成市政府下達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萬余個,完成富士康科技工業園招工1500余人。
開發區高度重視安全穩定工作,自托管14個社區以來,組建局,調整了工作領導組,并把工作列入黨政議事日程,每月實行領導接訪制度,工作逐步走上正軌。今年以來,晉城開發區實行排查時間、內容、方法和上報四個統一,在14個社區配備了2—3名信息員,實行處級領導包村下訪,定期排查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及時發現,準確掌握,超前處置,加大對案件的督查力度。
1、規范管理,服務海洋經濟發展
我區規范管理,服務海洋經濟發展。認真編制完成《普陀區海洋功能區劃》中期評估與修編、無居民海島甄別、海底管線普查等工作,成立海域使用項目審核委員會和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專家評審委員會,規范本級海域使用項目審核和評審工作程序。及時辦理圍填海項目驗收,做好海域使用證換發土地證,加強用海項目的監督檢查,遏制非法占用海域的現象。
2、實施工程,優化漁業產業結構
根據舟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文件精神,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大力推進漁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設立十百千萬工程專項補助資金,實現在三年內實現打造5個漁業強鎮、50名漁業發展領頭人、500艘捕撈示范船和5000畝生態高效養殖示范基地的目標。嚴格執行捕撈漁船“雙控”制度,有計劃地推進漁船更新改造、漁具漁法創新、漁船節能產品安裝、捕撈作業結構調整,繼續穩定北太平洋和東南太平洋魷釣作業,通過改造標準養殖圍塘,積極推進水產品精養、高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優化提升海水養殖業充分發揮海島地理位置的優勢,深刻挖掘漁村文化底蘊,大力扶持休閑漁業,通過這些措施,在受伏季休漁政策調整和魷釣生產不佳的影響下,全區漁業生產基本保持平穩發展。
3、落實精神,推進標準漁港建設
我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標準漁港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主動與上級相關部門聯系溝通,大力推進標準漁港建設,沈家門中心漁港一期與二期、螞蟻漁港前期、臺門漁港前期、蝦峙一級漁港前期、月岙漁港前期、桃花漁港和東極漁港等7個標準漁港建設項目已全面啟動,有的已進入施工,有的在編制項目建議書。這些標準漁港的建設,極大地加強了我區的漁業基礎,為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4、三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
一是推進漁業經營體制創新。積極引導漁民走規模化發展道路,扎實推進漁業經營體制改革創新,對專業合作社依法加強業務指導,通過加快推進漁民專業合作社“五化”建設,提升漁民專業合作社運行質量,加強對漁村經濟合作社的財務指導、管理、審計工作,建立了70個經濟合作社財務檔案,與其他部門聯合對漁村村務公開、財務進行了二次檢查,促使漁業產業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從而提升漁業產業化水平,增加漁業效益和漁民收入。二是推進漁業技術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開展“漁業科技入戶”工作,組織科技下鄉,大力培訓養殖戶,開展提高梭子蟹養殖成活率和配合飼料應用技術攻關,對全區2404艘漁船安裝了防碰撞系統終端,2226艘漁船安裝了衛星信息服務系統終端,全面啟動漁港重點水域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對全區31個漁港重點水域視頻監控系統監控點進行了現場探測,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拓生產新領域,開發高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占據新市場,取得新效益。三是推進漁業服務機制創新。成立普陀區漁業行業協會漁船漁機分會和朱家尖分會,提高為漁服務能力。通過推進雙轉漁民及家屬培訓工作,漁業柴油補貼發放工作,調減漁業互保費率,組織干部職工參與百名干部進企業活動,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從而全面提升漁業互保的覆蓋面和入保率,確保柴油補貼資金準確、及時發放到應享受漁民手中。
二、普陀區海洋與漁業工作存在的問題
1、漁業養殖空間受到壓縮,養殖面積大量減少,推進淺海開發難度加大。今年我市遭遇連續高溫和特大干旱,給我市水產養殖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部分地區養殖產量明顯下降。
2、海洋開發活動帶來了一系列資源與環境問題,臨海工業和港口建設發展迅速,傾廢入海污染物逐年增加,控制陸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海上船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對海域的污染損害是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面臨的嚴峻問題。
3、海洋綜合管理意識不夠強,執法合力不足
工作運行機制不夠規范,缺少溝通協調,指導縣級開展工作還缺乏主動性。執法人員結構素質偏弱,人員少,年齡大,任務重。海上漁業安全應急救援力量仍然比較薄弱。
三、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審批管理,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水平
一是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力促政務規范高效。積極推進審批、審核制度改革,簡化辦理程序,把有關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能中涉及審批、審核的項目進行梳理,在項目用海審核、審批過程中,采取備忘錄的方式,一次性告知審核、審批程序和需要準備的材料,避免因手續不全造成延誤,增強工作人員責任感。實行專人項目負責制,工作積極主動,定期與單位聯系溝通,通報辦理進度,提醒注意事項。防止相互推諉、相互扯皮,提高辦事效率。將辦事的法律法規依據、所需資料文本、負責人、監督電話等政務內容公開上墻,上網上報,并印制填寫樣式便于服務對象索取,方便群眾辦事,不斷改進局機關的工作。二是加大執法監察力度,使海域使用管理有序進行。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監督檢查用海項,實施執法檢查,配合國家海監總隊對普陀區海岸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進行依法檢查,依法查處違法案件,扎實推進海洋綜合管理工作。三是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檢測,凈化漁業用海環境。在原來海洋環境監測站建設的基礎上,為適應新形勢下海洋環境保護的要求,完善一系列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措施,及時赤潮信息和海洋生態環境通報,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嚴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審核(核準)關,繼續強化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的“環評”、“三同時”、“竣工驗收”管理,防止工程建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對全區入海排污口實施高頻率、多要素、多站點的監測。積極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對主要海域淺海養殖區進行科學規劃,凈化漁業用海環境;嚴格執行伏季休漁管理制度,聯合環保、邊防等部門開展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切實保護海洋資源生態環境。
2、加強漁業建設,確保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一是全面推進漁業“十百千萬”工程,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我區要在2009年工作的基礎上,按照《普陀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漁業“十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方案》的部署,繼續推進5個漁業特色強鎮和50名漁業發展領頭人的培育創建工作,在打造5000畝生態高效養殖示范基地中,將建設1000畝淺海養殖示范基地和4000畝海水圍塘養殖示范基地作為重點。在淺海養殖示范基地建設中,貝類養殖示范基地要求集中連片面積200畝以上;藻類等品種養殖示范基地要求集中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網箱養殖示范基地要求有各種規格網箱養殖水體1萬立方米以上。海水圍塘養殖示范基地將朝著大棚集約化精養示范基地和露天高標準水產養殖示范基地方向發展。在09年打造的1650畝示范基地涉及東極鎮淺海貝類養殖200畝和朱家尖街道圍塘1250畝、淺海貝類200畝上,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單位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每年小型老舊漁船的更新改造率實現15%以上,擁有遠洋漁船50艘以上,遠洋漁業年產量3萬噸以上,養殖型漁業強鎮(鄉)要求養殖面積發展到2000畝以上,標準化設施程度達到70%以上,擁有2家以上市級養殖示范基地,養殖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綜合型(漁港經濟區)漁業強鎮(鄉)要求形成以漁港為依托,以漁業產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補給、水產品物流集散、水產品加工、漁區漁村城鎮化為一體,輻射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更為明顯的漁港綜合經濟區。二是全面提升漁業的產業素質,著力構建現代化漁業體系。在減船減人的同時,大力引導漁民發展資源節約型漁業,限制資源破壞性生產工具,改革傳統漁具、漁法,推進資源環保型作業,大力開展漁船節能降耗行動,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遠洋漁業方面,要著力鞏固探捕項目,五年末遠洋漁船總規模保持在300艘以上。海水養殖方面,繼續推進水產養殖優勢產業帶建設,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標準化示范養殖模式,不斷擴大無公害養殖面積,海水養殖總面積保持在15萬畝左右。休閑漁業方面,把發展休閑漁業作為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的重要手段,積極扶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五年末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達到60個,認真搞好具有鮮明漁文化內涵的特色漁村建設,切實抓好休閑漁船和海釣資源管理。水產加工方面,進一步發展精深加工,搞活流通,擴大出口貿易,使我區水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在全省和全國的領先地位。三是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不斷創新漁業體制和機制。積極鼓勵引導漁民群眾對現行漁業經營體制中的消極因素進行改革和創新,對漁民群眾在經營體制方面的創新性實踐,要總結經驗教訓,幫助完善提高。積極探索捕撈漁船實施企業法人制度建設,根據漁業生產的實際和漁民意愿,適應市場化、法制化取向,本著因地制宜,尊重群眾,分類指導的原則,對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將捕撈漁船進行法人化改制,突破漁業發展體制性、機制。支持和促進新型社區建設,研究制定新型社區建立后漁業管理和服務措施。繼續加大漁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努力實施捕撈漁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加強輿論引導和宣法教育,不斷增強漁民自覺參與和社會保障的輿論氛圍。四是抓好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積極推進生態市建設。繼續加強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能力,逐步完善我區海洋環境監測和預報體系,全面開展全市海岸帶、海島資源、海洋環境質量、漁業生態、自然災害以及污損事件的動態監測、監視和科學研究。結合生態市的建設,積極推進我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積極推進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繼續深化海洋環保法規的實施,抓好涉海工程的海洋環境評估,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繼續抓好漁業資源的保護,搞好伏季休漁管理,努力實現零違規的目標。大力開展人工魚礁建設,繼續擴大投礁規模,加強對人工魚礁的管理和跟蹤調查,提高人工魚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程,加大放流力度,增加放流品種,使漁業資源得到有效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