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學方法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金融學;實驗課程體系;改革
高校實驗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實驗課程體系將有助于深化化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的重要性
(一)是對金融學專業理論課程的有益補充
現階段,我國財經類高等院校都設置了金融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可見它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進入金融領域工作會接受崗前培訓,但是培訓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學生要真正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還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大學四年對理論知識的積累與足夠多有效的實驗、實訓課程的結合是必不可少的。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金融企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夠接納學生實習的機會不多,因此實驗課程更多采用實驗室教學的方式。
(二)是適應金融領域高度競爭的需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業務創新日益增多。對現有金融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而言,已經不僅僅需要扎實的金融學專業理論知識,學科交叉已經在所難免。因此加快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與設計,將會使現有的實驗體系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學生交叉運用金融、市場營銷等學科的知識。
(三)是高校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復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備金融學基本知識和能力之外,還具備其它學科較高相關技能的人才。例如,隨著網絡金融的發展,IT技術技術經完全融入銀行、保險、證券業務之中,復合型金融人才將在未來幾年內顯得十分緊缺。因此高校金融學及相關領域基礎課程的實驗必不可少。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金融業將不斷吸收國外金融企業的先進經驗,從國外引入高端人才,這會加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競爭程度,沒有相應技能的學生將很難脫穎而出。
二、當前實驗課程體系的局限性
(一)實驗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當前許多高校對于實驗課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職院校實驗課程體系那樣完備。教師在教學思想上對實驗課程不如理論課程重視,對于教學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認識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學往往使實驗課不能吸引學生。另外就是學生不夠重視實驗課程,從學生調查問卷顯示:在經過專業方向選擇后,學生往往只對感興趣的實驗課程認真完成職。例如選擇銀行方向的學生消極對待證券實驗課程,選擇證券方向的學生又會消極對待銀行課程等。
(二)實驗課程安排與實際有脫節
從課題組發放問卷的統計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學生認為實驗課程體系設計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是即將畢業的學生在參加金融機構崗前培訓時,感到學校實驗課程設置不足,有的課程未開設實驗課,有的課程實驗課時太少,對于提高學生技能的作用不明顯。二是當前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實驗課程主要采取實驗室教學的模式,校外實訓、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實驗課程的設置容易受到市場上金融教學軟件開發的限制。三是許多高校實驗軟件都是從軟件開發公司購置的,軟件開發公司與金融企業的實際業務脫節,影響了軟件的實踐可操作性。
(三)未能結合社會需求設計實驗課程
現在高校實驗課程體系主要圍繞理論課程體系來設置。按照教育部的整體規劃思路,首先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再設置非核心課程。實驗課程的課時安排及設計不是根據金融企業的需求來進行設計,而更多的是根據課程的安排來設計。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銀行信貸管理課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關實驗課程也被邊緣化了。而對于商業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來說,信貸仍舊是最主要的、對商業銀行利潤貢獻占絕對優勢的業務。
(四)實驗教學方式單一
我國高校對實驗教學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進實驗室做實驗;或者單獨設置某些實驗課程,加大課時量,變成單獨的實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實驗課程指導教材,因此需要教師先熟悉軟件操作再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很難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也難調動起來。此外因為文科類實驗課程固有的缺陷,學生的實驗結果很難用一個好的方式來評價,教學方式的創新也就無法實現。
三、構建新的實驗課程體系的建議
(一)實驗課程設置要體現社會需求
高等院校應轉變思路,加強與金融企業的合作,圍繞金融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目標,設計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實驗課程體系。為了解決知識更新速度快的難題,高院可以根據需求變化靈活組合實驗課程,綜合考慮學生的就業實際,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自由選擇。實驗授課教師要積極尋找企業需求信息,力爭在實驗教學方式上突破現有模式,把學生吸引到實驗中去。而學生則可以在完成基礎性實驗課層次后,選擇增加綜合性實驗層次的課程。
(二)加強實驗軟件系統建設
高校需要改變過去實驗軟件針對性不強的選購方式,要多進行比較,反復對各個實驗軟件進行運行測試,選擇與教學結合緊密的、能夠真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驗軟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術力量的優勢,督促教師關注金融形勢的發展,關注金融創新力量的發展,自主開發研制部分實驗軟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結合現有軟件設計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實驗軟件更加適應學生理論課程的學習。在軟件設計中可以積極調動學生,選拔優秀學生參與到軟件設計中去,提高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超級秘書網
(三)改進實驗教學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優勢,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金融企業參觀或是組織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實習,讓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有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是加強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步驟。具體的設計可以是這樣的:實驗室實驗+企業實訓+假期實習的方式。高校要積極與金融企業聯系,設計出校外實訓課程的內容,并布置學生做好實訓報告。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金融企業的暑期工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跟隨指導教師寫出實習心得,并要求提交實習報告。
(四)加強實驗教師素質的培養
實驗教師隊伍的素質將決定實驗課程體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單獨選送實驗教師到企業再學習,以便積累實踐經驗,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也可以由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到企業進行學習,在實踐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養,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另外還要求實驗教師必須擁有金融專業的技能證書,從而提高教師的業務技能,以適應不斷更新的實驗課程變化。
參考文獻
[關鍵字]金融學 經濟學 方法論
從前,有一個抒情詩人,他寫了很多首描寫大海的詩,非常美麗動聽,扣人心弦。一天,一個朋友問這位詩人:你見過大海嗎?如果你看到大海,你的詩會更加迷人。這位詩人原來還真沒有見過大海,所有描述大海的詩都是憑著自己的想象寫的。他非常同意其朋友的意見,也認為自己在海邊會寫出更加優美的詩篇。于是,他們兩位就驅車來到海邊,看到了真正的藍色海洋,這位朋友希望詩人有新的靈感,并創作出能夠傳世的描寫大海的詩篇。可等了很長時間,詩人始終遙望著大海,一言不發。他的朋友終于忍耐不住地問到:天才的詩人,你沒有見過大海時,都能寫出那么余音繞梁的好詩,現在看到大海了,一定會有上乘之作。詩人又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終于說出了一句話:大海,真大!
其實金融就是一個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它的神秘莫測,它的寬廣胸懷,它的波瀾壯闊,它的喜怒無常都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在真正的大海面前,詩人的詞語是貧乏的――大海無詩。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么會出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的學科。那什么又是價值呢?只有相對于人的正效用而言,才會有價值這回事。任何東西或證券不存在什么“固有價值”,只存在相對價值。而價值交換又是基于什么呢?是信用。信用是金融的核心,所以金融交易與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質的區別,金融交易是價值的跨期支付,沒有信用,沒有保證金融契約之行的制度基礎,就沒有金融交易的發展。而與信用相對應的就是風險,風險大的金融資產必然要有大的收益回報才會有人購買。市場總是正確的,有一種說法是市場是不可預測的,理論是沒有用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人的生命有時間價值一貨幣的時間價值一預期貨幣流的貼現值一股票的價格一股票的供給和需求一信息。
所謂方法論基礎,就是指思維方法的理論基礎。經濟學家林毅夫特別強調方法論的研究:“作為一個經濟學的研究者,在讀經典文獻時,如果只關心觀點而不從方法論上去揣摩,則只能說看熱鬧。”綜觀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從經濟理論創立至今,無時不在伴隨著各種邏輯方法的運用,并且和邏輯學界一樣進行著各種類似的爭論,這些爭論不斷地推動著經濟學的發展。邏輯具體的思維方法有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類比等等。
我認為金融學和經濟學的方法應該是一致的,首先都要明確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價值是相對于人的正效用而言的,而不是像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所描述的價值有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異人類勞動。那么有價值的一定是稀缺的,而稀缺的不一定有價值。金融的本質是信用,有信用必然會存在風險,那么就要依靠投資者的理性來加以規避。金融是一種思維,更是一種資源的配置,其核心是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預先安排。金融不僅存在與金融、保險、證券這些常規的金融活動中,它也存在于結婚、生子、養兒防老甚至三綱五常之中,即使在原始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下,金融的邏輯也以其特定的方式存在于當時人們的制度安排中。
運用金融學和經濟學的方法,在家庭理財中,可以這樣思維。分為如下幾步:
1.設定這約束條件下的目標函數,即為預算約束和風險偏好約束條件下實現預期可支配資產效用最大化,Max∈[u(x)],s.t.預期可支配資產,預期支出,風險偏好。
2.投資步驟:
(1)分析宏觀經濟形勢。
(2)選擇一個好的行業。
(3)在行業中選擇一個好的企業,如果預測這個企業可以持續經營10年,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好的企業(巴菲特的價值投資)。
關鍵詞:宏觀金融;微觀金融;金融學科;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學的發展趨勢
20世紀80 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深化進程得到了快速發展,導致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領域的劇烈變革。通過考察發現,在西方國家金融學科體系的發展中,出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金融學科體系向微觀化轉變
20世紀初期,金融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貨幣、銀行、信用三個方面,從宏觀經濟學視角研究貨幣、信用、銀行、金融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后來隨著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又加入了貨幣政策、金融調控的內容。總體來講,當時的金融學側重于宏觀層面的研究,也就是現在國際學術界所定義的“宏觀金融”。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以直接融資模式為主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市場對關于公司理財、資產價值評估、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變得非常強烈,這就直接促進了“微觀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微觀金融”是從微觀的角度,以資本市場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金融與金融體系、時間和資源分配、價值評估模型、風險管理與投資組合、資產定價、公司理財等內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等三個大的方向。發展至今,金融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部分,即“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但是,西方國家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宏觀金融”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經濟學內容的一部分,沒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觀金融”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或專業來開設。因而,國外的高校大都把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掛在經濟系或經濟學院。這事實上等于是把金融學中關于宏觀的部分剝離出去,而賦予“微觀金融”以金融學的定義。
2.數量化在金融學中占據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當代微觀金融理論的核心理論基礎是公司金融理論和資本市場理論, 而資本成本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又分別是公司金融和資本市場理論的核心。資本成本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何投資(項目價值決策) ;如何融通資金(資本結構決策) ;為投資人提供多少回報(股利政策決策)等 。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在馬科維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礎上主要分析在不確定性條件下, 資產收益的決定, 資產收益與風險的測量以及任何一種資產的預期收益與風險之間的函數關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觀問題。因而成為金融經濟學中的一個主要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測定投資組合績效、證券估價、決定資本預算以及公共事業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紹的這些金融理論都需要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大量的數學、統計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術。因此,要學好“微觀金融”的理論知識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微積分、線性代數、數理統計等基礎。西方國家的高校為適應這一變化,紛紛在金融專業的本科教學內容中增加或強化了這些方面的培養。
3.金融學已逐漸變為一門交叉性學科
目前,金融學與數學、統計學、工程學、心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緊密聯系,產生了一些金融學新的分支學科,如金融工程學、法和金融學、行為金融學等。目前,金融工程學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正在西方各國迅猛發展。法和金融學是自20 世紀70 年代興起的“法和經濟學”在金融領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學有兩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學為中心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二是利用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法學問題,如金融立法和監管的經濟學分析。法和金融學對于金融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當今金融創新不斷涌現的時代,如何為金融創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現有的法律環境下如何進行有效的金融創新等問題正是法金融學研究的領域。行為金融學是把心理學納入投資行為分析,自產生以來,成功地解釋了金融市場中許多不能被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并逐漸被用來作實踐指導。因此, 行為金融學成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興學派。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社會經濟、金融的進一步發展,金融學與其他學科交叉的現象必將得到深化和廣化。
二、我國高校當前的金融學科建設狀況
1. 對于金融學的內涵界定不能適應時代要求
目前,國內學界對“金融學 ”的理解大多還停留在“宏觀金融”的層面,即主要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兩大代表性科目為主線。因此,金融學被定義為“以融通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專業大多設在經濟學科門類下。而國外對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釋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基本的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行、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其方法論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由此可見,中西方學者對金融學的界定有著明顯的差異。正是由于對金融學理解的這種取向,導致了我國目前的金融學科發展滯后,其研究和教學工作與金融實踐的需求出現了嚴重的脫節。
2.教學內容陳舊,不能有效地達到培養目標
由于在金融學內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國高校在金融專業教學內容上存在諸多的問題。這集中體現在:首先,有關“宏觀金融”方面的課程過多。一方面,造成課程內容交叉重疊,且傳統陳舊,落后于日新月異的金融實踐;另一方面,使得與金融學有高度相關性的課程,如管理學、數理統計、財務管理、法律課程等的課時不足,有的干脆就不開設。其次,在教材建設上,我國當前的金融學教材質量普遍偏低,相當多的教材缺乏“教學大綱”依據,缺乏前瞻性,對現實金融活動創新現象,不能從理論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闡釋,教材內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得到重視,學時分配過少,且大多的實踐環節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對金融的感性認識與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3.教學方法、手段落后
絕大多數國內高校仍然使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常常是一門課程從頭到尾都由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對于這種現象,有人形象地稱之“教師念講義,學生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如模擬教學、案例教學、討論教學、多媒體手段、網絡手段等一類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相當高程度上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因素而未被納入到教學體系中來。這是造成我國高校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學師資隊伍亟待充實完善
現在我國高校中的金融專業教學師資隊伍都是傳統金融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普遍存在著知識結構與能力不適應當代金融學科發展的趨勢。很多高校的金融專業教師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學專業出身的教師不多。很難想象在這樣的師資條件下能培養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金融人才來。
三、 國內高校金融本科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應重視金融學內涵的界定。在金融學向微觀化發展的趨勢下,國內的金融學科建設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尤其是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和開放,資本市場的規范化發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資對中國的特殊重要意義已使“微觀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勢在必行。首先,應對金融學的內涵做出明確的、與我國金融實踐發展相適應的界定。這是對我們的科研和教學進行準確定位的基礎。
2.關于金融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把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與金融相關的各個崗位上的‘高級專門人才’”,這在金融市場以間接融資模式為主、金融機構單一、金融工具簡單的時期,是基本適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發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間培養出某金融領域的專才,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因此,對培養目標應該作出相應調整。鑒于金融學科發展的特點,對本科階段的教育應該淡化專業,強化基礎,強調學科的金融理論基礎。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在社會化生產和活動中的團隊協作精神,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需求。
3.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統籌安排課程,對出現交叉重復的課程進行果斷的刪并處理。可以相應增加計量經濟學、數理統計、金融法律知識等相關課程。
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專業必修課。可開設貨幣金融學、金融市場學、投資學、財務管理和各類金融機構的介紹等課程,這一層次可以根據各高校的具體目標小范圍地作些調整。二是專業選修課。可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特長,相應地開出大量的金融學專業選修課。這樣的專業課程設置為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專長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對提高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
對于實踐環節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是從書本知識到實際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應在培養計劃中加大其學時和學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對于像貨幣金融學、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學等宏觀類課程,可以引進啟發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而對于像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經營與管理、投資理論等微觀類課程,應突出其應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可通過案例教學、聘請業務人員授課、模擬實驗等手段,增強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充實和提高金融學的師資隊伍。現在在各高校擔任金融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傳統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將難以勝任現代金融的教學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進、培訓或鼓勵進修等多種措施并舉,來提高現有教師的金融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走出校園與社會接觸,多參與社會實踐,以此來緩解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困境;鼓勵教師研究現實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強對“微觀金融”領域的研究,緊跟現代金融發展的前沿領域,并積極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中來,以此帶動教學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任課教師客觀上很難了解和掌握各類繁雜的金融業務最新發展狀況。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適當聘請富有經驗的實際部門的業內專業人士授課,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 張亦春.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廣謙,等.金融學科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新.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廣謙. 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美國金融研究生的商學院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2.強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計算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
3.多維互動式:研究生金融雙語教學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6.校政企研聯合培養金融碩士模式創新與策略研究——以南京審計學院為例
7.關于發展我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9.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研究
11.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12.“分類協同型”金融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14.金融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調查與探析——以蘇州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為例
1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錄取1982年度碩士研究生
16.美國金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分析
17.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18.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19.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20.知識結構·素質要求·創新能力——以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為例
21.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23.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24.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的思考
25.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6.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27.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28.金融專業研究生基礎理論課教學改革淺議
29.后金融危機時代研究生就業分析與探討
30. 財經類研究生“三個自信”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以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為例
31.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32.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學研究生論文特點的分析
33.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4.在碩士研究生教學中開設金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35.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6.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37.金融危機下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38.校企協同模式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
39.金融數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
40.西部地區研究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41.談金融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寫作
42.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43.金融危機前后中國通脹慣性特征及貨幣政策研究
44.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學中大數據思維的應用研究
46.試論金融學研究中大數據思維的運用
47.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4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50.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51.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5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54.金融危機下研究生創業的幾點思考
55.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56.論金融危機背景下研究生就業機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8.對匈牙利銀行改革的考察——劉鴻儒同志在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報告(摘要)
59.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
60.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擇業狀況調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調查為例
61.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62.金融與財務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3.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64.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6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試題
66.金融危機籠罩下美國高校研究生資助的理念、策略與價值借鑒
67.金融全球化新時期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之思考
68.首屆財經院校研究生經濟理論討論會(金融組)綜述
69.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現狀及需求預測
70.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及供求狀況研究
71.金融院校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72.淺析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
73.財經院校金融數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機下碩士畢業生求職狀況調查
75.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艱難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77.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78.金融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
79.關于金融學科界定的探討
80.統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究——《金融統計學》教材編寫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雙師”制探索
82.金融學術碩士與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比較探究
83.東南亞金融風波與港元聯匯制
84.全球金融危機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及對策
85.戰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淺談應重視金融電教教材建設
87.加拿大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科技發展的新舉措
88.衍生金融市場的正面經濟效應
89.金融危機時醫學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探討
90.黑龍江省金融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
91.以科學發展觀構建金融學專業碩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92.構建適應金融人才差異化需求的課程體系
93.轉被動為主動——金融IT人才培養機制當與時俱進
94.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對接新興服務業發展研究
95.新疆與全國金融學課程內容及體系差異分析
96.數理金融研究前沿與公司理財問題探討
97.知難而上 創新突破 積極調整產業戰略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98.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途徑之淺見
99.呂家進——結合郵儲實際積極做好農村金融創新
100.英語專業碩士金融翻譯課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專業學位“雙導師”制
102.一個執著金融夢想的人——記80級校友高飛
103.我親歷的中國金融教育歷程
104.在國際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試闖關終結金融職場“七年之癢”
106.總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甘培根談——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
107.美經濟學家認為控制資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機的良方
108.基于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金融碩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110.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111.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機影響下高校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問題與對策
113.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已婚女研究生壓力源探析
Haugen(1999)將金融理論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舊時代金融”(OldFinance)、“現代金融”(ModernFinance)和“新時代金融”(NewFinance)。“舊時代金融”代表的是上世紀60年代前,以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為主的金融研究;而“現代金融學”或者也稱為“標準金融”(StandardFinance),則主要以上世紀中期開始興起的金融經濟學為主要的理論基礎,它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EMH)的基礎上,以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為基石,著重研究理性假設條件下的價格發生機制和金融市場效率問題;“新時代金融”則以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受到關注的行為金融學為代表,其研究主題為投資者的有限理性以及無效率市場。首先,就現代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內容而言,現代金融學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通過資本市場對資源進行跨時期的最優配置,在這一點上,兩者①是統一的,這意味著它們的研究必然以實現市場均衡和獲得合理的金融產品價格體系為其理論目標和主要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資產定價。那么,兩者研究的差異在哪里呢?錢穎一(2002)在《理解現代經濟學》一文中認為,“現代經濟學代表了一種研究經濟行為和現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為理論分析框架,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參照系(或基準點)以及分析工具。”同樣如此,在金融研究中,兩者研究問題的差異性首先表現在“視角”的不同。現代金①這里指的是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后文表述方法相同。
融學承襲了傳統經濟學“理性人”的基本分析假定,建立了現代金融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研究范式與模型局限在“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視了對微觀個體實際決策行為的分析。Kahneman,Slovic和Tversky(2000)這樣描述了人們的決策過程:“在有風險和無風險兩種情況下,我們對影響決策的認知因素和心理因素進行討論。價值的‘心理物理學效應導致人們在盈利時厭惡風險,而在虧損時追求風險。心理物理學效應導致人們過分偏好確定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不像理性選擇那樣具有恒定的標準,決策問題因為不同的描述和框定①而產生不同的偏好。因此,當面對不確定情況的時候,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認知偏差。”
其次,現代金融學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參照系”或“基準點”———有效市場理論(EMH)和基于理性人假定的預期效用理論。這個參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②。但是,80年代以來,EMH在理論上(套利的有效性遭到質疑)和實證檢驗(大量異象的出現)同時受到挑戰,“非有效市場”已成為了行為金融學研究的主題之一,另外,傳統的資產組合和資產定價理論均是基于預期效用理論而建立,它給出了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的簡單精確描述。但是,現實中總是存在的系統背離獨立性假定以及概率線形效用的現象③對“預期效用理論”產生了質疑,并由此產生了兩個研究方向,其一是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放松個人決策和偏好的有關公理性假定,試圖從技術上對原有預期效用理論進行修正或替代,如擴展效用模型、非傳遞性效用模型和非可加性效用模型;其二是部分學者獨辟蹊徑,尋求對現象的合理解釋以替代預期效用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Kahneman和Tversky所創立的期望理論(ProspectTheory)。這樣,以“市場非有效性和期望理論”研究為參照系的行為金融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再次,現代金融學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形模型和數學模型,這種工具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錯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除了傳承這一分析工具以外,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還突破了“經濟學被認為是一種非實驗科學”的界限,嘗試運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學,修改和驗證各種基本的經濟學假設,這使得經濟學研究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實驗和數據搜集,從而更加可信。
二、不同研究范式的比較研究
與現代金融學研究相比,行為金融學研究視角和參照系的變化也引起了研究范式的變化,行為金融學試圖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去代替現代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它突破了現代金融理論只注重理性投資決策模型對證券市場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進行簡單測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資者實際決策心理為出發點,研究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行為規律及其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以期更透徹、真實地刻畫了金融市場。
現代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傳統主流經濟學基礎上的①,這些經典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其模型與范式是以“理性”作為最基本的分析框架,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最基本的前提假設。投資者理性是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假設,只是不同的模型對理性的定義有所不同②。相比之下,行為金融學以源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行為理論為基本分析工具,視野更加開闊,對金融行為理性與否的定性既涉及偏好的形成過程,也涉及決策和判斷形成過程。首先,它對偏好的典型特征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的描述。這些特征包括:(1)人們常常更關注一個行動后果與某一參照點的相對差異,而對這一后果本身的絕對水平并不敏感;(2)損失比收益更令人關注;(3)人們的敏感性呈遞減的趨勢,在貨幣收入不確定的條件下,效用函數對財富變動量的斜率將隨財富變動量的增大而趨于平坦;(4)在不確定條件下,風險態度有四種不同形式,即收益風險規避型、高概率損失風險追尋型、收益風險追尋型和低概率損失風險規避型;(5)純粹的利己并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動機,人們同時還具有社會動機和公平意識;(6)人們并不一定都擁有穩定的、定義良好的偏好,偏好是在進行選擇和判斷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而這一過程特定的背景和程序會對偏好產生影響。
其次,在決策和判斷過程中,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依據經驗規則所作的直觀推斷雖然能簡化復雜的決策過程,但其行為模式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偏差,并且這種心理因素又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尤其是金融市場面對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候。所以,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引發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再通過人類特有的認知方式的傳導過程使得投資者產生了包括過度自信、過度反映、后悔厭惡、自我控制等認知偏差,這種行為模式會產生嚴重的系統性錯誤,從而導致判斷偏離理性。
VanRaaij(1981)提出的“經濟心理學”的一般模型很好地解釋了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在研究范式上的差異:經濟環境反映出一般經濟狀況的改變,但由于個人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經濟情況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感受,加上個人主觀的價值判斷,進而通過行為表現而與經濟環境產生復雜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不同個體對市場或經濟狀況會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認知”,進而轉化為行為和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最后再反饋到市場和經濟中去,如周賓凰、池詳萱(2002)所說:“市場或經濟狀況是群體投射(Projection)的結果,市場或者經濟的演進,是一連串認知與投射的過程。顯然,‘人’在此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以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行為金融學探究了決策過程中個體的實際行為和心理依據,并基于此對經濟現象進行了解釋。
三、不同體系框架下的比較研究
如前所述,現代金融學研究的體系框架是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的基礎上,以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為基石,著重研究理性假設條件下的價格發生機制和金融市場效率問題。
首先,現代金融學研究從理性人假設的視角出發,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過程中被假定是風險厭惡、追求效用最大化、對信息的獲取是無成本的、理解是同質的,在此基礎上根據貝葉斯法則在信息的變化中不斷進行修正①;同時,個體的決策與選擇偏好遵從預期效用理論,最終通過個體間的隨機行為作用于市場。
其次,現代金融學的研究以有效市場為參照系,有效市場與理性經濟人假設之間緊密的邏輯聯系刻畫了整個市場的作用機制。由于投資者具有“完美的”理性意愿和投資分析能力,在與非理性投資者博弈的過程中,前者將逐步主導市場,使得證券市場最終至少能達到“弱式有效”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選擇”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理性投資者主導市場正是通過市場選擇來實現的。市場選擇機制使得非理性投資者被淘汰出市場并逐漸消失,直到套利機會也隨之消失,通過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試錯”,市場將逐漸接近“無套利均衡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價格逐步接近基本價值。從長久來說,投資者只有根據證券的內在價值進行交易才能達到效用最大化,這就是有效市場和理性經濟人假定下市場選擇所隱含的結論。按照這一邏輯思路,現代金融理論把金融投資過程看作一個動態均衡過程,根據經濟學的均衡原理,推導出了證券市場的均衡模型,其研究脈絡可參見圖1。
在行為金融學研究的體系框架中,同樣遵循了從研究個體決策行為到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②作用于市場,再到整個市場形成均衡的過程,如圖2所示。與現代金融的體系框架相比,行為金融學試圖用新的以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有限理性或非理性)去代替現代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盡管如此,行為金融學也承認現代金融理論的范式在一定的范圍內仍然是正確的。從研究方法看,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理論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在某種假設的基礎上建立模型,并對金融市場的現象做出相應的解釋。所不同的是,第一,行為金融學關于投資者有限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假設是以心理學對人們實際決策行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與現代金融學相比較,它強調了人們在認知過程中會形成偏差,而且并非按照貝葉斯法則修正自己的認識;另外,個體進行決策實際上是對“期望”的選擇,而所謂期望即是各種風險結果,期望選擇所遵循的是特殊的心理過程與規律,而不是預期效用理論所假設的各種公理。Kahneman和Tversky把這種模式歸因于人類的兩種缺點:一是情緒經常破壞對理性決策必不可少的自我控制能力;二是人們經常無法完全理解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困難。第二,建立在有限套利基礎上的“非有效市場”成為了行為金融研究主題。行為金融學所建立的噪音交易模型把投資者劃分為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非理性投機者)兩類,分析認為,理性套利者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噪音交易者,從而加大了風險資產的價格波動并削弱市場效率,套利者的這種行為傾向是導致套利有限性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對個體有限理性研究的基礎上,行為金融學從個體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中進一步研究了金融市場系統的整體性質和行為,從而得出市場價格波動的規律和內在機制,這就是行為金融學關于群體行為的研究。就研究主題而言,行為金融學以期望理論為基礎,加上其他心理學和行為學對投資者行為模型的研究,針對現代金融學有效市場假說的三個假設①分別提出了質疑:非理或有限理;投資者非理并非隨機發生;套利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使之不能發揮預期作用。因此,李心丹(2003)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歸納為三個層次:(1)有限理性個體;(2)群體行為;(3)非有效市場。三者的邏輯關系如圖3,與現代金融學研究主題形成了鮮明對比。基于這個比較框架,行為金融學在批判和質疑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諸如期望理論等較為成熟的基礎理論。
四、關于兩者相互融合的趨勢化探討
從80年代行為金融學的崛起開始,關于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爭論一直延續不斷。那么,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如何認識兩者的相對地位和作用以及未來發展前景呢?筆者認為,一方面,現代金融理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之所以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以最少的工具建立了一個解決金融問題的完整理論體系,并能夠對大量的金融現象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但是,大量的異常現象的產生和一些心理學實證研究均表明現代金融學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另一方面,行為金融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迄今為止,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但是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金融理論在個體行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與傳統理論不同的是行為金融學并不試圖定義什么是合理的行為,什么是不合理的行為,Olsen(1998)認為,“行為金融學并不是試圖去定義理性的行為或者把決策打上偏差或者錯誤的標記,而是尋求理解并預測進行市場心理決策過程的系統含義。”由此延伸,行為金融研究的重點之一在于理解和預測個體心理決策程序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和經濟學原理來改善決策行為。
Statman(1999)的觀點認為:“兩者本質上沒有很大的差異,他們的主要目的都試圖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利用盡可能少的工具構建統一的理論,解決金融市場中的所有問題。唯一的差別就是行為金融學利用了與投資者信念、偏好以及決策相關的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從現有文獻來看,主流觀點認為,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的共通之處為二者未來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它們之間的基本分歧決定了目前各自的主攻方向依然不同。在條件未成熟之前,專注于某個領域、某個視角、某種方法是合理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各自以對方的研究為借鑒和映照,對本領域的研究作適當的調整和修正卻是必要的。
延續這條思路,筆者認為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融合是具備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就可能性而言,二者之間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契合點:首先,行為金融學和現代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現代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都是以研究投資者行為為切入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的研究是相通的。盡管現代金融學以規范研究的方法將投資者作了理性的假設,而行為金融學是以實證研究的思路將投資者置入正常的模型中,但從概念內涵上看,理性與正常并非完全相悖,如同從方法論意義上講,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并不完全相斥一樣。
其次,行為金融學和現代金融學的基本分歧是可以調和的。如前所述,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分歧在于前提假設中的理性與否。行為金融學認為,通常情況下概率和效用評估等主觀判斷、決策行為依賴于有限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而這些依據直觀推斷和經驗規則得到的信息會產生系統性偏誤。但當錯誤的結果重復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就會從中學習,當環境改善,所涉及的問題被漸次解釋清楚時,許多不確定情形下人類判斷的認知偏差就會逐步消失,再加之適當的引導,即使人們的初始行為是非理性的,其最終的行為方式也會逐漸變得理性起來。所以,從時間延續、場景重復、信息逐漸完備的意義上看,行為主體是趨于理性的。最后,行為金融學和現代金融學的一些基本模型和結論是一脈相承的。如行為金融學的行為組合理論(BPT)一般被看作是現代金融學中現代資產組合理論(APT)的擴展,而現代金融理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行為金融理論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也都是由經濟學供求均衡基本思想衍生的。事實上,金融行為的復雜性正在于其過程與結果中理性成分與非理性成分是混雜交織的。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標準金融學;有限理性;認知偏差;非有效市場
[中圖分類號] F830.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8-0008-05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一直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場非有效性的一系列問題(李心丹,2005)[1]。伴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出現以及心理學等相關科學的發展,以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為前提的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金融市場的大量異象,于是出現帶著心理行為特征的行為金融學。
一、 行為金融學的淵源和發展
(一)由標準金融學到行為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1.標準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金融學開始起源。1952年,Markowitz最為著名的論文《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Mean-Variance Portfolio Theory),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這標志著標準金融學的誕生。Markowitz因為這個理論而被譽為“投資組合理論之父”,并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64年, William Sharpe在他的老師Markowitz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單因素模型,購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1976年,Stephen Ross發展了無套利原理,將資產定價和金融市場上沒有免費午餐這樣的簡單命題緊密聯系起來,建立了富有影響力的套利定價理論(APT)。1970年,Fama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MH)之后,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期權定價模型(OPT),標準金融學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邏輯更加嚴密的學科體系。
2. 行為金融學的起源和發展
由于金融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市場是否有效”,即資本和資產的配置效率。20世紀80年代,一些金融學家對金融市場的大量實證研究,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現了許多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象,學者們將心理學應用于對投資者的行為分析,并因此涌現了大量實證文獻,而逐漸成為越來越有活力的行為金融學派。這一領域國外稱之為Behavioral Finance,國內文獻稱“行為金融學”或“行為經濟學”。1999年克拉克獎的得主Matthew 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的得主Daniel Kahnerman和Vernon 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這些最為著名的獎項授予行為金融這個領域的專家,正是進一步說明了主流經濟學對行為金融學這個領域的充分肯定。
這段時期的兩篇代表論文是Kahnarman and Tversky(1979,1974)[2][3]發表的論文“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和“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在行為金融學的專著方面,Shleifer(2000)[4]的“Inefficient Markets: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是第一本行為金融的學術專著。另外,還有Montier(2002)[5]的“Behavioral Finance: Insights into Irrational Minds and Markets”,Shefrin(2002)[6]的“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i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都是較為全面的行為金融專著。
(二) 行為金融學的概念和定位
美國芝加哥大學Thayer教授提出,行為金融學應該是研究人類認知、了解信息并付諸決策行動的學科。通過大量的實驗模型,它發現投資者行為并不總是理性、可預測和公正的,實際上,投資者經常會犯錯。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人的非理因素,包括投資者信念、異質性研究及投資者判斷偏差等。
饒育蕾(2003)[7]認為,行為金融學是基于心理學的實驗結果,來進行分析投資者的各種心理特征,并在此類分析結果的基礎上研究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及其對資產定價影響的一門學科。投資者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人,非理導致了市場的非有效性,進而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基本價值。
李心丹(2005) [1]認為,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是研究人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認知、感情、態度等心理特征及其引起的市場非有效性的一系列問題。
De Bondt, W. and R., Thaler(1985)《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進而引發起行為金融研究的復興[8]。此后,行為金融的研究不斷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原因有這樣四點:①經濟學開始回歸經濟行為主體,金融學順應轉向微觀金融研究;②大量異象產生和心理學證明了標準金融學的缺陷;③對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行為金融理論在試圖找出市場異象背后深藏著的更深層次的經濟學解釋;④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三)行為金融理論與標準金融理論比較
標準金融學認為金融投資過程是一個動態均衡過程,根據一般均衡原理,依據在理性人假設和有效市場假說之下,推導出證券市場的均衡模型。有效市場假說是標準金融理論的核心之一,它反映了標準金融的研究思路和脈絡。Shleifer(2000) 認為,有效市場的建立基于三個假設條件上: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使投資者是非理性的,由于投資組合和交易的隨機性,也能抵消它的影響;部部分投資者的非理,市場可以通過“套利”使價格恢復其理性[4]。
李心丹(2005) [1]將行為金融的研究歸納成三層次:①有限理性個體研究;②群體行為研究;③非有效市場研究。這樣,行為金融學的三個研究層次正好和標準金融研究的三個層次形成了對應關系:有限理性和理性人假設的對比關系;隨機交易行為與群體行為的對比關系;完全市場假設和非完全市場假設的對比關系。這些對比關系見圖1所示。
表1將標準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假設和研究主題進行了比較,我們看到行為金融學以人的行為為中心的生命范式代替了標準金融學的機械式的力學范式,同時行為金融學承認標準金融學的范式在一定范圍內正確。從研究方法上看,二者的相同之處都是在假設基礎上建立模型,并用模型對金融市場的各種現象做出分析和解釋;不同之處是行為金融學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行研究。
行為金融學是在標準金融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是研究目標各自不同。標準金融學描述的是經濟個體的最優決策行為,而行為金融學則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決策行為。
二、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框架和內容
在過去20多年里行為金融領域的相關研究中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領域:一是資產定價,即行為資產定價,主要考察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心理和行為對資產價格的影響。Hersh Shefrin (2007)[9] 對行為資產定價方法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綜述。二是投資者行為,主要考察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和策略,并基于心理學和社會學對這種行為的原因進行解釋。三是行為公司財務,主要考察投資者或者經理人的非理性對公司財務行為的影響。
對于行為金融理論,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研究體系框架。不同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觀點,綜合各個學者的觀點,筆者將行為金融的研究框架歸納為四個方面:有限理性的認知和行為偏差;前景理論;非有效市場的異象研究;行為資產定價和行為組合理論(見圖2)。
(一)有限理性的認知和行為偏差
認知偏差是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將人的判斷與認知過程理解為信息加工過程,根據信息處理的特征,從原理上分析認知過程存在的偏差。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在認知過程中,會運用一種叫做啟發式的認知捷徑,也叫經驗法則,它包括代表性啟發法、可得性啟發法、錨定與調整等,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啟發式偏差;另一方面,人們所面對問題的背景或表現形式也會對人們的判斷帶來影響,從而導致框定偏差。這些偏差是導致人有限理性的心理學原因。
人們在金融投資過程中,還有各種心理特征和情緒特征導致投資過程中的行為和決策偏差,如過度自信、反應過度、反應不足、后悔厭惡、損失厭惡、時間偏好、證實偏差、心理賬戶、羊群行為等。這些情緒特征也是形成投資決策偏差的心理學原因,這些因素解釋了金融市場中為什么會存在過度交易、對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反轉效應與動量效應、稟賦效應、隔離效應、反饋機制等非理性的行為效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證券市場異象之謎的原因。
(二)前景理論
標準金融學的“理性人假設”的預期效用理論存在公理化假設,而心理實驗卻表明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存在選擇偏好,導致預期效用理論在現實中存在反射效應、偏好反轉、孤立效應等特征,這使預期效用理論的結論出現問題。經濟學家試圖通過放松個體決策與偏好的公理化假定,對預期模型進行了修正或改進,但很多修正模型仍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
Kahneman和Tversky(1979)[2]提出的前景理論,也叫期望理論,對個體偏好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釋。前景理論包括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等原理,這些可以用兩個圖來刻畫(見圖3)。
(三)非有效市場的異象研究
Fama(1970)根據市場價格所反映的信息集將有效市場分為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強式有效三種市場類型[10]。然而,由于這個理論是在特定的假設條件下建立起的邏輯推導產物,理論結果還有很多問題,如股票收益的日歷效應、規模效應、“黑色星期一”等,所以有效市場假說是有缺陷的,表現在假設缺陷、檢驗缺陷、套利的有限性等方面的局限。這其實說明了證券市場中長期存在并被廣為關注的異常現象,如股票溢價之謎、股票價格的長期偏離、股利之謎、弗里德曼―薩維奇困惑、規模效應、日歷效應、賬面市值比效應等。Barberis和Thaler(2003)認為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和代表性認知可以解釋波動率之謎[11]。經濟學家們試圖在不動搖市場有效性的前提下對這些異象做出解釋,如偶然性或選擇的方法和模型問題等,并認為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就可以消除異常。但理性的解釋都不能從根本上令人滿意。
(四)行為資產定價和行為資產組合理論
資產的定價總是與該資產的風險相聯系的。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者可分為信息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兩類。信息交易者是理性投資者,噪音交易者則會犯一些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相互之間有影響,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資產的價格。
Barberis,Huang和Santos(2001)[12](BHS)將前景理論引入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價模型中。盡管Shefrin和Statman(1994)[13]建立了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他們將CAPM中的β值擴大,但由于噪音交易者非理性因素難以準確衡量,所以BAPM模型并沒有辦法被廣泛接受。由于行為金融學沒有推導出核心的基于行為的資產定價模型,研究只能通過實證說明市場的非有效性,而并不能進行理論描述和表達出非理性金融資產的定價機理。
學者認為,投資者心理偏差是造成異質性信念的原因之一(Scheinkman and Xiong,2003)[14]。因此,研究學者期望在將來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核心模型時,可能會將基于前景理論、有限套利理論和投資者非理性心理及異質性信念有機結合。另外,行為資產組合理論運用心理賬戶原理,將投資者對資產的態度分為不同的心理賬戶,并構建單一賬戶證券組合選擇模型和多重賬戶證券組合選擇模型。
三、行為金融學在中國的研究和展望
(一)行為金融學在中國的研究
1.中國學者在行為金融的國內研究現狀
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市場,中國市場近20年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的發展,為大量學者和市場參與者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整體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將國外的研究方法與國內數據相結合,進而驗證國外研究結論在中國的適用性,而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開創性的研究并不多見。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才剛剛開始研究投資者心理導致的金融市場異象,沈藝峰、吳世農(1999)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過度反應,結果表明是市場不存在過度反應[15]。趙學軍、王永宏(2001)對中國股市的“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充分表明中國股票市場有反轉現象,但無慣性現象[16]。彭星輝、汪曉虹(1995)采用調查分析的方法對上海市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特點和個性心理進行了調查,調查和分析結果發現,高反應性個體傾向于較為保守和低風險的投資策略,采取較多的輔助投資活動,而低反應性個體則傾向于選擇風險性較高的投資策略[17]。王壘、鄭小平、施俊琦和劉力(2003)對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和心理特征進行研究,分析表明,中國股市是一個政策市,投資者對投資對象了解的越多,獨立性越強,投資獲得盈利的可能性才越大[18]。林樹、俞喬、湯震宇、周建(2006)通過心理學研究試驗,發現較高教育程度個體投資者的“賭徒謬誤”效應對股價時間序列的變化均會強于“熱手效應”[19]。
李心丹、王冀寧和傅浩(2002)通過國內某證券公司7,894位投資者的個人交易數據進行了過度交易現象研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的個體投資者確實存在上述認知偏差[20]。李心丹(2005)連續幾年對行為金融的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研究體系框架,將行為金融學分成三個層次:①投資者的個體行為研究;②投資者的群體行為研究;③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場研究[1]。這一研究體系的初步提出,對后續研究有著重要影響。
饒育蕾在多本《行為金融學》[7][21]著作中除了提出行為金融的研究體系框架外,還對中國機構投資者認知偏差和預測市場能力進行了實證研究,檢驗我國機構投資者是否理性,即檢驗我國的機構投資者是否具有啟發式、框定依賴等認知偏差,實證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存在錨定和框定依賴等認知偏差。饒育蕾實證檢驗了中國機構投資者情緒指數是否與證券市場未來投資收益率之間具有相關關系,結果表明中國機構投資者不能有效預測市場。
郭文英(2007)[22]通過分析投資者對信息的評價方法,發現概率測度忽略了信息的沖突,包含概率測度的非可加測度則提供了不同投資者對信息評價方式的數學表示,而由于人類模糊思維的影響,模糊測度下的預期更能體現實際的現象,所以基于模糊測度的Choquet期望可以表現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態度,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資產組合選取模型更好的反映了投資者的實際決策行為。模糊測度是一種非可加測度,而基于概率測度的模糊測度反映了投資者的主觀信念,代表了和投資者信念一樣的對事件的可能性評價。因此,用模糊測度表示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能模型化投資者的心理現象,表現投資者對信息的判斷,解釋已被證實的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等經濟行為。在Choquet預期下,結合行為金融學中關于效用函數的觀點,郭文英(2007)首次用能夠充分體現投資者的悲觀和樂觀態度的Choquet積分構造異質性信念下的資產組合選取模型。
2.國外學者對中國現象的行為金融研究
Hersh Shefrin(2007)[9]在《資產定價的行為方法》的中譯本版序中說,對于了解中國市場的運作而言,行為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投資者中間存在明顯的行為現象。就此而言,中國的投資者看來和西方投資者一樣具有相似的特點。比如,最近的研究表明,中國投資者和西方投資者一樣都會表現出強烈的處置效應。各國的投資者都不大愿意出售當前價格低于買入價格的股票,而且對表征推斷的依賴看來也讓中國的投資者受制于外推偏誤,這和西方的個人投資者是一樣的。但在某些方面,中國的投資者表現出和西方投資者不一樣的特征。比如,看起來亞洲投資者要比西方投資者有著更強烈的自信。而且性別差異在中國投資者行為當中不像西方投資者那樣突出。在西方,男人看來會比女人交易更多,但是在中國,男人和女人在交易模式上更為相似,一旦控制了注入年齡、交易權利以及證券組合分散化程度這些其他的因素之后,在投資者群體中,女性占據的重要比例比西方更加接近于50%。
投資者基于自身的信念進行交易,不同的信念能夠導致獲利或損失。投資者為了“生存”需要不斷的根據過去的績效更新自己的信念從而改變資產持有策略。這樣,金融市場就可以看成一個投資者信念演化的生態系統。Taylor and Jonker(1978)提出的模仿者動態(Replicator Dynamics)的微分形式,給出投資者行為的模仿者動態概念,該定義是建立在單一群體對稱階段博弈、以及選擇動態為收益正性的動態模型[23]。
(二)行為金融在中國的研究展望
中國學者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近幾年迅速增多,學術期刊上開始較多的出現,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起步,而且研究仍然缺乏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框架。總體看來,對認知偏差、投資者情緒及基于投資者心理的最優組合投資決策和資產定價問題的研究還很缺乏。這一領域的研究只有試圖建立新的基于行為因素的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資產組合理論,才能改變行為金融學實證較多、核心理論模型較少、描述性的較多、指導性較差的現狀,推動對市場有效性的檢驗。
長期以來,證券市場的效率問題備受學術界、實務界的關注。它涉及到證券市場是否有效、資產價格是否無偏差地反映所有信息以及投資者是否理性等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是中國證券市場能否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行為金融的研究對解決一些異象問題,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現實緊迫性,有著良好的研究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李心丹.行為金融理論:研究體系及展望[J]. 金融研究,2005(1):175-190.
[2] Kahneman,Daniel and Amos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1979(47):263 -291.
[3] Kahneman,Daniel and Amos Tversky .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 Science ,1974(185):1124-1131.
[4] Shleifer,A. Inefficient Market: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Montier,J. Behavioral Finance: Insights into Irrational Monds and Markets[M]. John Wiley,2002.
[6] Shefrin,H.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8] De Bondt,W.and R.,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793-808.
[9]Shefrin,Hersh.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Asset Pricing[M]. Beijing: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Fama Eugene.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Journal of Finance,1970(25):383-417.
[11] Barberis,N. and R. Thaler. A Survey ofBehavioralFinance[J]. Handbook of Financial Economics,Elsevier Science,2003:1053-1121.
[12] Barberis,N.,M. Huang and T. Santos.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1-53.
[13] Shefrin,Hersh and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4(29):323-349.
[14] Scheinkman,J. and W.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1183-1219.
[15] 沈藝峰,吳世農.我國證券市場過度反應了嗎?[J].經濟研究,1999(2):21-26.
[16] 趙學軍,王永宏.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實證研究[J]. 金融研究,2001(7):92-97.
[17] 彭星輝,汪曉虹.上海股民的投資行為與個性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1995(18):94-98.
[18] 王 壘,鄭小平,施俊琦,劉 力.中國證券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與個性特征[J].心理科學,2003(26):24-27.
[19] 林 樹,俞 喬,湯震宇,周 建.中國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試驗研究[D]. 復旦大學工作論文,2006.
[20] 李心丹,王冀寧,傅 浩. 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2002(11):54-63.
[21] 饒育蕾,張輪.行為金融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2] 郭文英. 投資行為人的異質性研究[M]. 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7.
[23] P. D. Taylor and L. B. Jonker.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 and Game Dynamics[J].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1978 (40): 145 -156.
Review of Behavioral Finance:Origin,Orient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Long Jing,Li Yanx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為什么銀行業的創新就不如證券業?原因之一應該是銀行業一直由國有銀行壟斷,受巨額呆帳、呆滯帳之累,已經到了身染沉疴、積重難返的地步。與之相比,證券業簡直是一張白紙,可以寫最美的文字,畫最美的圖畫。當然證券業從一開始就走了彎路:上市公司都必須是國有(特權化);股票得分A股和B股(市場分割),或者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等級化);只要有風險,就棄用或者不啟用某項金融工具--比如我們的國庫券回購市場曾經一度關閉,股指期貨遲遲未推出(單方面強調防范風險)。但是,證券業較年輕,病癥相對而言要比銀行業輕了許多,只要藥方對頭,不僅可以痊愈,而且可以輕裝上陣。
銀行業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國有銀行內部的調整。從論角度看,領導者所遵循的解決問題思路是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tructure-behavior-performance paradigm):即局限于先從銀行結構看各銀行的現有功能及其行為,然后看其行為所實現的績效。對于銀行改革來說,遵循這種范式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主要著眼于原有結構內部的修修補補、拆拆裝裝,或者把雜牌軍收編到正規軍系列當中,比如把城市信用社改頭換面為城市銀行,把信用社看作為準國有銀行。這樣,銀行改革舉措不少,老問題卻還沒有改掉。此外,這種改革思路導致有大一部分需要發揮的功能還沒有銀行或者其他信用機構去發揮。舉一個例子:在我國農村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在從農村收縮業務,農村合作基金會去年已經清理撤并,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發放三農貸款的最主要機構,但已經基本失去合作金融的性質。根據社科院農村所課題組對全國五個省中五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最新調研結果,這些現有正式金融機構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五個村中,唯獨溫州的一個村的金融服務需求滿足得好,其原因是當地的地下錢莊和非正式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得好,盡管它們?quot;非法"的(何安耐/胡必亮主編,2000年)。最近江蘇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采取了撤銷基層農村信用社的法人資格,實行縣聯社一級法人制度。卻勿論撤銷基層法人資格是否合法合規可見,農村信用社試點結果將是信用社離農民越來越遠那是肯定的。結構視角下的銀行和信用體制改革忽視了回答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銀行和信貸業作為一個系統(system)到底應該承擔什么功能(function)這類基本的問題。一種更好的銀行和信用體系改革思路應該是從該系統的功能出發,探究需要什么樣的信用制度、信用機構、規則等等來承擔這些功能。
證券業的改革除了其現有結構內部的改革之外,有更大一塊涉及在現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也就是大量的金融創新。開放式投資基金即將出臺,《基金法》即將出臺,私募基金出臺問題也提到了日程上。這種原有證券業務邊界之外的增量改進,從方法論上看,實際上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結構-范式(functional-structural approach)的結果;如果從演化角度看,有些像是無意識地遵循功能-發生學-范式(functional-genetic approach)的結果。功能-結構-范式是德國著名學家盧曼(Niklas Luhmann)提出來的,功能-發生學-范式的形成也與他的貢獻有關聯(Willke, 1993年, 第6-7頁)。筆者去年年底曾向德國中國問題專家何夢筆教授探討過這類方法論問題。最近美國著名金融學家博迪在北京作報告,也建議我國金融學家多注意從金融的功能出發去看金融問題(博迪,2000年),這一方面為我國學界開闊了思路,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對社會方法論的一直來重視不夠,不能把一些已經規范、成型的東西及早吸收,以至于博迪教授能夠語境四座。看來我國經濟學家應該多從其他學科吸收方法論養分,包括從社會學。
功能-結構-范式的要義在于:在一個系統(system)形成過程中,得關注系統與環境(environment)的功能關系,比如證券業系統與整個金融業系統的功能關系、或者與整個中國經濟乃至與全球經濟的功能關系;從系統的功能出發,我們為實現這些功能而發展一些規則和制度,對系統結構化,這一方面包括對現有系統內部構造進行優化,另一方面在系統中加入一些現有系統中尚未存在的必要因素,這類因素可能是隨后構成一個子系統 。實際上,我國考慮開放式投資基金、私募基金和股指期貨出臺,均屬于此意義上的增量改進;如果我們從功能出發來看我國證券業制度、機構和規則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從演化角度看證券業功能的實現過程,那么功能-發生學-范式與上述功能-結構-范式一樣適用。兩者均強調系統形成過程(Systembildung),只不過后者更強調生物學特征,如演化/進化(evolution)和發生學(genetics)的維度。
私募基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它能滿足這樣一種需求:有一部分投資者擁有萬貫家財,看中某一高風險創業投資項目,因而在基金管理人的安排下,共同為該項目籌資,至于它的銷售與贖回(涉及投資者的退出機制)都由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包括監管者在內的證券業人士恰恰是因為看到了私募基金的某種功能,從而考慮到?quot;零星構建"(在哈耶克的意義上)這樣一種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終將促成證券業系統中這一"子系統"的形成。
功能視角與一般學中的需求導向(demand-orientation)觀點是一致的:市場上的供給者必須面向需求,類似地,制度供給者必須面向制度需求者的需求。這里,需求的滿足就是實現功能。上述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與下?quot;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是截然不同的,有著質的差別:有些決策者今天認為我要這么來,明天想那么來,干脆想怎么著就怎么著得了,這不也是功能視角的結果嗎?沒那么簡單。前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面向的是制度需求者/消費者的需求,在其中,消費者主權發揮了作用;后一種"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所面向的是制度供給者本身的"需求",因為不成其為真正的需求面向型制度安排,而體現一種專斷獨行的自行裁量權,在其中,制度生產者在行使本該由消費者行使的"主權"。
據《證券報》最新報道,隨著中國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監管思路發生了從控制風險思路轉向揭示風險思路的轉變。這一轉變非同小可!這正是投資者/需求者所需要的。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有些人屬于風險中性型,有些人屬于風險偏好型。一般來說,風險與回報存在對稱關系:低風險,低回報,比如國庫券市場情況;高風險,高回報,比如股市的情況,私募基金的情況,股指期貨的情況。讓不同風險偏好的人都能滿足其需求,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投資工具,包括私募基金、股指期貨等等。
如果銀行主管部門能夠從各種制度安排的功能、需求出發看問題的話,我們的銀行改革可能就會走得快一些,目標取向也會明確一些(那就是服務需求取向)。如果銀行主管部門多學一點證券業主管部門,思路也能從控制風險思路到揭示風險思路,那么能夠更多面向民營(這就是一種功能!)的民營銀行就會加入我國的銀行業,溫州的地下錢莊和成會就會正式化和合法化,它們可以通過風險定價來提供金融服務,獲得相應回報。監管部門就可以通過加強風險監測和監管取?quot;不"戰略。而恰恰是由于我國銀行主管部門片面重視現有結構/系統的穩定,即片面重視抑制金融風險和保持金融與穩定,從而抑制和禁絕這方面的制度創新--于是制度供給者的"需求"(即對穩定和聽話的"需求")替代了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即民營銀行這一制度安排的需求),銀行系統本身也因此陷入一種國有銀行壟斷、壞帳率高、效率低的低水平"均衡"當中,而尤其說這是一種"均衡",毋寧說是一種"非均衡"狀態,因為國有商業銀行高額不良貸款問題仍在累積,"火山"仍在冒煙。看來是銀行主管部門運用功能論的時候了。
:
1. Willke, Helmut: Systemtheorie: eine Einfuehrung in die Grundprobleme der orie sozialer Systeme, 4. ueberarb. Auflagage, Gustav Fischer Verlag, Stuttgart/Jena 1993
(安徽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該文基于ARIMA模型在分析預測不平穩時間序列的獨特優勢,根據1978-201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對2014-201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預測,預測結果一方面表明模型ARIMA能夠很好地擬合我國GDP走勢,ARIMA模型是一種精度較高且切實有效的方法模型,另一方面表明我國經濟走勢較好,這不僅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貼合實際的經濟金融政策,而且有助于投資者選擇更優的個人投資計劃.
關鍵詞 :ARIMA模型;國內生產總值;短期預測
中圖分類號:F0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66-02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國內生產總值常被用來估測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其走勢始終是政府、企業和公眾關注的重點.國內學者就曾對GDP的預測進行過研究.華鵬,趙學民(2010)曾通過建立ARIMA模型對廣東省生產總值進行了短期預測[1],王龍兵、陳希鎮和王利(2012)采用ARIMA模型來擬合1991年到2010年的GDP數據并預測之[2].
人們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大多都是以經濟金融理論為基礎的,即根據經濟金融理論找出對某變量有影響的其他變量,建立合適的模型,然后收集數據對模型進行估計.但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建模思想是行不通的,因為根據經濟理論對因變量有影響的某些因素我們可能無法觀測或度量;或者雖然可以觀測或度量,但得到的數據頻率可能會大大低于因變量的數據頻率.而ARIMA模型的建模思想是不采用其他變量,而是因變量僅對它的滯后值以及隨機誤差項的現值和滯后值回歸,因為因變量之后值、隨機誤差項的滯后值中已經包含了有關某些我們無法觀察的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信息,對滯后項回歸相當于間接利用了這些信息.利用這種建模思想所得到的模型就是ARIMA模型,下面我們將利用ARIMA模型預測我國未來三年的GDP.
1 ARIMA模型簡介以及建模方法[3]
1.1 ARIMA模型的概念
所謂ARIMA模型,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先將非平穩時間序列轉化為平穩時間序列,然后因變量僅對它的滯后值以及隨機誤差項的現值和滯后值進行回歸所建立的模型.在實際中,對于許多不平穩的金融時間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差分一次或多次的方法將其轉變為平穩序列.如果序列{}經過d次差分得到平穩序列{},并且用ARMA(p,q)過程對建立模型,即為一個ARMA(p,q)過程,則我們稱為(p,d,q)階自回歸單整移動平均過程,簡稱ARIMA(p,d,q).引入滯后算子L,ARIMA(p,d,q)過程可表示為:
1.2 B-J方法論
在建立ARIMA模型的方法論上時,博克斯和詹金斯率先提出了Box-Jenkins方法論,簡稱B-J方法論.
該方法論的步驟如下:
步驟1:模型識別.在對模型識別之前,先對原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若序列是平穩序列,可直接對模型進行識別.若序列不平穩,應首先根據原序列的走勢選擇相應的變換方法使序列平穩,常用的變換方法有差分變換和對數差分變換,最重要的是確定差分階d.在ARIMA模型的識別過程中,主要用到自相關函數和偏自相關函數以及它們各自的相關圖來確定ARIMA模型的自回歸階數p與移動平均階數q.
步驟2:模型估計,當確定合適的d,p,q后,下一步便是利用最小二乘法、極大似然法等方法來估計模型中所含自回歸和移動平均項系數.
步驟3:模型的診斷檢驗,即檢驗所選擇的模型是否能夠很好地擬合數據,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檢查應用模型之后的殘差序列是否為白噪音過程.若是,則可以認為所選擇的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數據;否則需要回到第一步,重新開始.
步驟4:模型預測.ARIMA建模方法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成功預測.在許多情形下,用ARIMA模型所進行的預測會比傳統的結構計量模型得出更可靠的結果,特別是對于短期預測效果更好.
2 應用ARIMA模型對我國GDP進行短期預測
Eviews是專門用于時間序列分析的軟件,通過該軟件,我們可以很好地發現所研究的時間序列的規律并進行預測.
下面通過建立基于ARIMA的GDP預測模型預測2014年的我國GDP值.
2.1 原始數據分析及預處理
1978年到2013年的GDP數據可以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查到.從圖1可以看出1978-2013年我國的GDP曲線圖是呈指數形式增長的.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作一些處理.取原始時間序列的對數形式,并記為lnGDP,再將其一階差分,將得到的序列記為dlnGDP.應用單位根檢驗方法檢驗GDP、lnGDP、dlnGDP的平穩性可以看出GDP、lnGDP不平穩而dlnGD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平穩時間序列,因此d=1.
2.2 模型階數的確定及診斷檢驗
從dlnGDP序列的自相關函數圖和偏自相關函數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出,dlnGDP序列的自相關函數是1階截尾的,偏自相關系函數也是1階截尾的,所以我們取模型的階數P=1和q=1,對lnGDP序列建立ARIMA(1,1,1)模型,即對dlnGDP序列建立ARMA(1,1)模型,輸出結果如圖2.
由圖3可知,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下,該模型的參數都是顯著的;AR的特征根和MA的特征根的倒數都在單位圓之內;在eviews的菜單里檢驗該模型的殘差序列可知該殘差序列為白噪聲過程,如圖4所示.因此我們認定模型ARIMA(1,1,1)可以用來擬合序列lnGDP.其方程可以表示為
dlnGDPt=lnGDPt-lnGDPt-1
dlnGDPt=0.144393+0.315867dlnGDPt-1++0.741476
由lnGDP的實際值和預測值以及殘差圖可以看出該模型的擬合優度是很高的,如圖5.
2.3 GDP的預測
基于ARIMA模型的我國GDP預測值2014年為637013億元,2015年為728745億元,2016年為839329億元.
國家統計局于2015年1月20日的公布全年經濟數據中國內生產總值為636463億元,預測值與實際值絕對誤差為550億元,相對誤差為0.0864%.由此看出,ARIMA(1,1,1)模型對年度GDP序列具有很好的預測作用.
3 結論
ARIMA過程比ARMA過程在預測不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上更具有優勢,比AR和MA過程在回歸中所包含的部分更全面,由以上預測和分析結果可知,ARIMA模型確實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已有的年份數據之后再加上新的數據,還可以繼續預測下一期GDP,并且預測結果將更加準確.ARIMA模型的預測作用是十分廣泛的.不止GDP,ARIMA還可以用來預測各項投資、儲蓄額,這樣不僅可以了解我國的經濟總量,還可以及時了解我國的經濟結構,以便全面把握我國經濟運行狀況.
參考文獻:
〔1〕華鵬,趙學民.ARIMA模型在廣東省GDP預測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0(12):166—167.
關鍵詞:區域金融創新;金融理論;金融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匯率、利率變動頻繁,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再加上科學技術特別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金融業務已經不能滿足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融資的要求,從而推動著金融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金融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將金融領域的這一系列變化稱之為“金融創新”。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起源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進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國外理論研究現狀
為了從理論上闡述區域金融創新,西方經濟學家陸續提出不少不同的見解,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形成了色彩繽紛的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流派。
在20世紀60年代-90年代,歐美國家有大量的學者研究了區域金融問題,根據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關于區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展開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有: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貨幣主義模型和凱恩斯主義模型)、公開市場操作的區域影響、區域貨幣乘數、區域金融市場(區域利率差異、區域信貸市場),此外,一體化金融市場內部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區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爾柏(W.L.Silber)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西爾柏研究金融創新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最積極這個表象開始的,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采取的“自衛”行為。西爾柏從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和工具創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創新理論對于從供給角度研究金融創新時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
凱恩(E.J.Kane)提出了“規避”的金融創新理論。所謂“規避”,就是指對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實行回避。“規避創新”,則是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管理行為。它意味著,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產生了金融創新行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漢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創新理論的基本命題為“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這個命題報考兩層含義:(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實際意義。(2)金融創新實質上是對科技進步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應。
威廉·L·斯爾帕(William.L.Silber),美國著名的經濟和金融學家,他在1983年5月發表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一文,在文中他詳細闡述了金融創新的原因,并用直線程序模型加以說明。斯爾帕認為:創新活動是經濟推動力的產物,在金融部門中,不定期的觀察結果表明大多數金融成果都源于經濟刺激。金融創新是微觀經濟的框架,它是約束誘導、技術的進步和立法的結果。
二、國內理論研究現狀
對中國區域金融創新的研究,中國的金融學者們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
張軍洲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區域金融的概念內涵:區域金融理論是以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發展空間結構變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他對區域金融概念的內涵要素進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間差異要素。二是金融結構與發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與輻射功能差異要素。四是環境差異要素。這些要素的差異形成了區域金融概念的豐富內涵。
唐旭博士在《貨幣資金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1999)中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類型出發,討論了區域經濟發展引起的資金流動的原因、途徑、趨勢、效果,以及資金流動引起的經濟效果的實證分析;指出隨著經濟計劃體制的轉型,資金流動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導致了區域資金流動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國內資金分布和流動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差別政策,顯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順喜在《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中對體制轉軌中的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我國東西部區域金融的差距,運用交換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一些措施。他們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他們認為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金融結構構成了區域金融研究的主題,也是區域經濟學發展的核心。他們強調了中央、地方與企業三方的利益沖突,蘊涵了博弈論的思想。他們的研究較為全面。
劉仁武博士在《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2002)中通過區域金融結構和進入發展理論框架,運用實證的方法討論了區域金融的均衡、區域金融調控、區域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劉仁武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概念進行了創新,提出了金融結構健全和金融發展可持續的理論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研究》(2002)中對區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疇進行了理論界定,認為區域金融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提出區域金融成長的概念;指出時空性、層次性、吸引與輻射性和環境差異性共同表現為區域金融的屬性;從質和量兩方面對區域金融成長的規定性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研究的展望
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體化的金融中心創造出連續24小時連續運轉的金融市場。作為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血液循環作用的金融市場,其蓬勃發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金融創新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區域金融理論還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楊星.金融創新.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4]徐進前.金融創新.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5]張軍洲.中國區域金融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順喜.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學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