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士的職業危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生物因素 婦產科是集多種病原體的的婦科和被高關注點的產科于一體的科室。①婦科經常遇到需要急救的梅毒、艾滋病等極易感染的傳染病患者;②產科護士在護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產婦的血液、羊水、惡露、乳汁、尿液、糞便、白帶以及新生兒的胎糞、胎脂等等。接生時,有時甚至有血液、羊水濺到接生者的臉部或眼睛。有的產婦缺乏孕期保健知識,未行產前檢查,入院后在檢驗結果還沒有出來的情況下,產房護士就已經投入到接生、新生兒護理或搶救等的工作中,使護士獲得職業感染的危險性增多。
1.2物理因素 ①婦產科護士在抽血、備皮、會陰側切縫合、拆線、清洗器械等操作時有別于其他科室,經常接觸銳利器械,極易發生針刺傷。如在縫合陰道裂傷較深的傷口時,傷口暴露不充分,需要用手指摸著傷口底部縫合,針刺傷的發生率高達 50% 以上[1];②產房的空氣消毒主要使用臭氧機和紫外線,臭氧的特殊氣味對呼吸道的刺激較大,易引起咳嗽和哮喘。紫外線能將空氣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對皮膚黏膜和肺組織都有強烈的刺激性,長期接觸可引起角膜炎 、結膜炎及皮膚紅斑 、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等[2];③電離輻射:隨著高科技醫療器械的廣泛應用,如心電監護儀、新生兒輻射臺、吸引器、胎心監護儀等,如果防護不當,可致癌變[3];④噪音:產房的噪音主要來源為各種儀器發出的聲音、嬰兒的哭聲,產婦因宮縮疼痛難以忍受而發出的聲,家屬過多的嘈雜聲等等,可造成人大腦皮層興奮或抑制,如頭暈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煩躁、睡眠障礙、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變化;還可引起心里緊張,出現心率、血壓升高等生理變化[4];⑤污濁的空氣,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認知問題,產婦拒絕開窗通風,導致病室內空氣污濁,清潔度下降,使護士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增多。
1.3化學因素 婦產科使用的物品、器械消毒的消毒劑,如戊二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它的揮發性、刺激性和腐蝕性,對細菌有殺滅作用,但對人體也有不容忽視的毒副作用。經常接觸此類化學消毒劑會引起對人體呼吸道、皮膚、眼睛、神經系統等都有不良影響。婦產科護士接觸的抗腫瘤藥物、疫苗、抗生素等也是一種職業危害。
1.4身心因素 ①人們對妊娠和分娩的認知不足,對并發癥的發生缺乏因果聯系。當出現合并癥如子癇抽搐、新生兒窒息、產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宮外孕搶救不利時,容易發生矛盾沖突,使每一位護士長期處在精神高度緊張環境當中。容易造成性格急躁、心理壓抑和焦慮;②婦產科護士工作繁瑣、人力配備不足、經常夜班、倒班、加班、飲食不規律、勞動強度大、心理壓力大、過于疲勞等導致好多婦產科護士身體都處于亞健康狀態;③工作姿勢:產房護士在接生時,需要較長時間的保持前屈、側屈的。以及為產婦聽胎心音、檢查以及搬動產婦等,需頻繁地做彎腰動作。這些都易引起腰背疼痛、頸椎病和肩周炎。工作時長時間的走動、站立,導致下肢靜脈曲張等。
2 防護措施
2.1防止發生生物性損傷 必須了解新入院患者的病史和化驗結果,對有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化驗結果陽性者必須加強防護。在工作中應做好標準預防,以降低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雙向傳播的危險。盡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完后分類包裝處理。
2.2工作中的防護 ①防止發生物理性損傷,婦產科護士應規范操作程序。縫合會陰時固定好針頭,進針或出針時防止刺傷手指。使用注射器時不回套針R。一旦被刺傷,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同時用肥皂水或流動水沖洗傷口,局部并用75%酒精或2%碘伏徹底消毒傷口并包扎傷口,必要時請外科急診處理傷口;②改善工作環境,婦產科護士在工作中應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和關門輕。各種儀器使用消音功能,不能消音的調到適當音量,減少噪音;③給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健康宣傳教育和心理護理,讓其了解陣痛的作用及大聲喊叫對胎兒的危害,指導其陣痛時做好深呼吸,可幫助產婦做腰骶部按摩以緩解疼痛。也可建議使用無痛分娩技術。
2.3注射疫苗以及注射抗腫瘤藥物的注射器分類放置 器械消毒盡量采用物理滅菌,保證化學消毒劑的濃度準確,過高的濃度有時會增加空氣污染。化學消毒劑要集中存放管理,且要保持室內清潔干凈以及通風良好,化學消毒劑應加蓋,以防止蒸發污染環境,使用時要戴好口罩、R子和手套。若消毒劑不慎濺到皮膚或眼睛,立即用流動水反復清洗。使用紫外線消毒時禁止入室內,紫外線開關應設在室外。消毒結束后要開窗通風,凈化空氣,減少對人體的危害。對懷孕及哺乳期的護士應與特殊照顧。
2.4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產房護士需掌握一些緩解壓力的方法和心理調節的技巧,提高對緊張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5加強體育鍛煉,參加娛樂活動 產房護士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適應產房的工作強度和減少因工作姿勢而導致的不適。
2.6醫院管理的防護 ①首先還是要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確保減少或者避免差錯事故、糾紛事故的發生;②醫院應加強對職業危害的管理,把職業安全教育作為在職培訓的內容,定期組織婦產科護士進行職業安全相關知識的學習,并進行考核,以此加強婦產科護士的職業安全意識,使護士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③改善工作環境,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儀器設備;④學習法律知識,規范護理行為。轉變服務理念,加強護患溝通。
3 總結
婦產科的護理工作,存在著多種職業危害因素,加強對婦產科護士的臨床護理防護知識的培訓,做好防護措施,加強科學的管理,才能確保婦產科護士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保證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胡英,練冬蘭,劉玉宇,等.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 06.
[2]王英,李蘭仙.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J].科技信息,2013,1:471-498.
作者單位:474150 河南省鄧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手術室
職業危害主要是指醫療環境及其職業性質對醫護人員所造成的傷害,由于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手術室護士存在著被感染的高度危險,且手術室工作時間不固定,手術任務繁重,護士心理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極易導致身心疲勞。現對手術室護士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做一總結,分析如下。
1 職業危害
1.1 化學因素
1.1.1 消毒劑 常用的各種消毒劑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是用于空氣、物品及地面等的常用揮發性消毒劑,效果可靠,但對人體的皮膚、呼吸道、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都有一定的不良影響。長期接觸可導致頭昏、胸悶、心悸、過敏、神經性皮炎、結膜炎、職業性哮喘、肺水腫、機體免疫力下降。
1.1.2 麻醉氣體 手術期間麻醉廢氣可通過許多環節彌散到手術室的空氣中,造成空氣污染。常用的吸入性全身安氟醚、異氟醚通過麻醉機管道漏氣和患者呼出的殘余氣體彌散到空氣中可引起肝、腎損害;手術室護士長期工作在殘余吸入性的環境中,可導致麻醉廢氣在體內逐漸蓄積而達到危害機體健康的濃度,出現的頭暈、頭疼等不適癥狀,安氟醚長期吸入也可能造成肝臟、腎臟損害。
1.2 物理因素
1.2.1 銳器傷 手術室護士在工作時直接暴露于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面前的機會較多,被縫合針、刀片、注射器、輸液器針頭刺傷是最常發生的,術中頻繁傳遞刀、針、剪、鉤,術后處理器械等極易受傷或污血濺到皮膚或眼睛里,已污染的器械或傳染患者用過的器械上面粘附有大量的致病菌,會通過破損的皮膚而被傳染;最具威脅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們通過血液傳播的機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1]。
1.2.2 輻射 手術室內多種儀器可產生各種輻射,給手術室護士造成危害,手術室采用的激光、電離輻射及某些射線易導致損傷,少量多次接觸射線可因蓄積作用致癌。尤其是越來越多的骨科手術都要在C型臂引導下完成。外科手術使用激光時,若防護不當,對皮膚、眼球有光化效應損害;手術間每天都要通過臭氧進行消毒,高濃度臭氧的強大氧化力能刺激眼、鼻、喉嚨的黏膜,可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
1.2.3 噪音 手術室噪音的主要來源包括吸引器、氣鉆、麻醉機、電鋸、激光、金屬門窗的開關及器械車輪的摩擦等聲音。手術室護士每天要在50~65 dB的噪聲中工作至少6 h,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生理變化影響較大,還會對聽覺系統有明顯損害,還可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頭痛、頭暈、失眠、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2]。
1.3 心理因素 長時間站立工作,固定的工作姿勢,腰腿部長期受力,易造成勞損和雙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靜脈曲張;無影燈強光刺激,易造成眼部疲勞,大腦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易患頸椎病;手術室護士經常加班加點,飲食、休息無規律性,人體生物鐘紊亂,易患消化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對身體、生活及工作都極為不利;手術室護士長期面對患病、意外傷害、死亡,這些憂傷情緒都會影響護士的精神狀況。
2 防護
2.1 化學消毒劑 配制化學消毒劑時必須戴上防護眼罩、手套、口罩,注意勿潑翻或濺入眼中,盡量避免吸入或直接接觸,消毒液容器應加蓋;盡量選用一次性醫療用品,應用揮發性消毒劑時,明確消毒劑的注意事項,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換氣。
2.2 麻醉氣體 減少麻醉廢氣的污染,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麻醉機并定期檢測,防止氣源管道漏氣,盡量采用低流量禁閉式靜吸復合麻醉,選用密閉度適宜的麻醉面罩,往蒸發罐加藥過程中,防止灑落,減少麻醉廢氣的污染;定時開窗通風、換氣,加強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污染。吸靜復合麻醉時要設法使用麻醉廢氣的排放設備,如換氣扇、空調等,將泄漏氣體盡可能排放至室外。
2.3 銳器損傷 操作尖銳器械或手部有傷口時需戴雙層手套;術中傳遞手術刀、注射器等銳利物時用彎盤盛著遞給手術醫生;注射器用后不要將針頭套回針帽,不要徒手裝卸手術刀片,不要徒手處理污染的針頭和銳器;及時將針、刀片、注射針頭等鋒利廢棄物放入銳器盒內,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消毒,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
2.4 輻射 孕期手術室護士應避免接觸X線;在情況允許下,盡量減少放射線輻射暴露時間和機會;術中需要行透視或照片的手術,安排在專用手術間,上臺前必須穿好鉛衣,并在手術間安全的范圍內設置鉛屏風,以減少個人接受射線的機率和射線量;注意人員安排要合理,定期調換工作環境,避免少數人在短時期內接觸較大的射線,產生蓄積效應;應用臭氧消毒時,嚴禁醫務人員進入消毒區域,盡量減少護士直接接觸高濃度的臭氧[3]。
2.5 噪音 電器設備長期使用后絕緣物老化易導電,應定期檢修、定期測試耐壓和絕緣情況,及時更換; 吸引器在必需時才使用,不用時關掉;電動吸引器、麻醉機、治療車上的活動部件經常上油,使噪音降低到最低程度。
2.6 心理調節 工作之余開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合理安排人力,減輕護理人員職業緊張,減少因工作忙亂引起的損傷,適當調節護士的工作強度,減輕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趙英.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險與防護探討.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4):760-761.
[關鍵詞]結核專科護士;職業危害;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b)-176-02
20世紀末,結核病在全球卷土重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急、重癥結核病及耐藥結核患者也隨之增加。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結核專科護士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往往由于防護意識不強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其職業安全受到危害。因此,結核科護士必須增強職業防護,認清職業危害因素,盡量杜絕或減少職業危害的發生。
1 職業的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
1.1.1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年齡組結核菌感染率為44.5%,全國約5.5億人受到了結核菌感染。據有關文獻報道,護士感染結核菌的危險性(RR)為健康人群的2,22倍。
1.1.2血液性疾病的傳播護士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其中主要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在多數發展中國家,結核與HIV感染是最常見合并的條件性感染癥。結核病常常是HⅣ感染的早期表現。另有報道證實,通過一次性針頭刺傷或其他經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感染率為6%~30%。80%以上的臨床護士都有被針刺傷的經歷,而針刺傷時只需0.004 ml帶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
1.1.3各種感染性液體的危害病房護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會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特別是患者出現大咯血、大嘔血時,往往因情況緊急來不及采取保護措施。SAILS患者的痰液就曾經使不少醫務人員感染。
1.2化學危害
結核患者的痰液、分泌物以及病房環境等消毒要求嚴格,消毒物品種類多,護士經常接觸各種消毒劑,如甲醛、含氯消毒劑、戊二醛、過氧乙酸等,這些均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和刺激性,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黏膜對人體造成傷害。
1.3物理危害
1.3.1搬運損傷護士長期在病房來回奔走,搬運患者、為患者翻身,患者床高固定,必須彎腰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等,可致腰背痛(10w back pain,LBP)、靜脈曲張等。劉建平等人調查結果表明國內護士的LBP終身患病率80%左右。
1.3.2輻射損傷紫外線照射、床頭拍照、CT投照等都需要護士參與。大多數護士不具備放射防護知識,得不到很好的自我保護。易受損傷。
1.4心理社會危害
結核科護士處于職業感染的高危接觸下,害怕在工作中被感染;護士工作負荷過重,頻繁倒班,節假日加班;人們對結核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和歧視態度,勢必影響護理人員的情緒;這些都易造成她們職業倦怠。
2 防護
2.1提高防護意識
加強結核科護士的職業防護培訓和教育。樹立職業安全理念,規范操作流程,增強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推行標準預防。WHO為此提出了“普遍性預防措施”的概念,即假設所有人都有可能帶有傳染病,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來處理,適合所有患者、所有時間和所有場合,這樣才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2.2預防職業暴露
安全使用銳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銳器傷的防護措施。中國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提出了銳器傷的處理原則:①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對創面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②被HBV陽性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應在24 h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3做好消毒隔離
由于結核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呼吸道,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接觸者受結核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大。與患者交談,要保持適當距離。每天定時對病房空氣進行對流通風、紫外線消毒,降低污染微生物在空氣中散布。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體溫表應固定專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病房管理上限制陪護及減少探視。嚴格執行進入病區戴口罩、穿隔離服、工作鞋,接觸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當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一定要帶手套,嚴格執行清潔、無菌技術和隔離制度。對出院、轉院、死亡患者作好終末消毒處理。
2.4化學因素的防護
為減少護士職業接觸化學物質所帶來的損傷,使用化學消毒劑時,除做好個人防護及良好的通風環境外,還應注意:盡量選擇對空氣污染小的化學消毒劑;掌握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濃度、時間,并嚴格按規定使用;了解化學消毒劑的性能及不良反應,進行消毒操作時應戴手套,可以有效避免皮膚與消毒液的接觸,以防皮膚灼傷。
[關鍵詞] 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自我防護;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c)-0221-02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 harm and self-protection of nurs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XIE Weihong YANG Li
Central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asons of occupation harm and the measures of self-protection with nurs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Methods The occupational dangerous factors of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from 2011.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December 2011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December 2010 about the rate of risks and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 satisf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risk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 harm, and be worth to research deeply.
[Key words]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Occupation harm; Self-protection; Nursing
醫院消毒供應室的主要任務是對各科診療器械進行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儲存和發放[1],大部分的回收器械帶有致病菌,由于該科室護士常與被污染用品直接接觸,受有害因子侵襲的可能性大,易受感染,嚴重威脅著生命安全,因此為將危害降到最小,做好該職業的危害分析并實施有效防護措施很重要。本院自2011年起,針對本院消毒供應室的職業危害因素,提出以提高護士自我防護意識為主的防護措施,實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消毒供應室共有護士16名,年齡20~50歲,平均(28.1±3.6)歲;學歷:大專及以上10名,中專6名。消毒供應室2011年12月份共回收處理器械1 120件(觀察組),2010年12月份共回收處理器械1 098件(對照組),兩組在器械數量、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2011年起,實施針對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的防護措施,主要通過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并記錄各風險事件,主要有:銳器傷、燙傷、因長時間接觸紫外線引發的炎性反應、臭氧中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及嚴重職業病等發生情況;制定職業滿意度調查表,由護士自主填寫,評價其對工作環境、氛圍等的滿意度,以1~100分計。
1.3 統計學處理
實施統計,并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 檢驗,P <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1,與對照組比較,實施針對職業危害因素的自我防護措施后,風險事件明顯減少,護士對自身職業的滿意度明顯提高(P < 0.05),說明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不僅能降低風險發生,還能改善其工作態度。
3 討論
【關鍵詞】急診科護士;職業危害;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069-01
1 急診科護士面臨的職業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銳器的刺傷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患者的緊急狀態下,由于抽取血標本、各種穿刺、注射等,隨時可能被污染的銳器刺傷,尤其是針刺傷、玻璃安剖割傷等,這些損傷可能導致普通細菌感染及二十多種血源性疾病,其中針刺傷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徑[1]。
1.1.2 輻射 急診科護士經常護送患者進行X線等輻射類檢查,從而加大了受到電離輻射的風險。據報道[2],長期接觸小劑量X線輻射可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血液系統的改變。非電離輻射主要包括紅外線,紫外線,激光等,經常暴露在這些輻射條件下可引起皮膚紅斑,眼角膜炎等。
1.1.3 運動功能的損傷 由于急診科患者病情緊急,變化快,護士在搶救工作中易發生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此外,急診科護士長期低頭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靜脈曲張,胃下垂,腰腿痛,頸椎病等職業病。
1.1.4 噪音污染 急診科的環境中充斥著大量噪音,主要有搶救儀器的操作聲,救護車的警笛聲等,急診科護士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易引起頭暈,頭痛,煩躁,耳鳴,失眠,疲勞,精力分散等,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
1.2 化學因素
1.2.1化學藥物 急診科護士在搶救患者過程中可通過呼吸道、皮膚黏膜等途徑被動地接觸各種藥物,部分藥物會對機體產生危害。如護士為有機磷中毒患者進行催吐洗胃時,由于有機磷揮發性強,護士就會經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
1.2.2化學消毒劑 急診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護士用它浸泡呼吸機管路、體溫計、血壓計袖帶、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揮發性和腐蝕性,高濃度含氯氣體會刺激護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適,含氯液體會腐蝕皮膚。乙醇等消毒劑能誘發細胞突變,具有累積效應[3]。
1.3生物因素
急診科是接觸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緊急情況下,護士需要徒手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感染幾率高于一般醫護人群。據統計資料來看,存在血源性傳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這大大增加了急診科護士被傳染的風險。
1.4心理因素
急診科護士由于工作在救護生命的最前沿,時刻處于緊急搶救狀態,導致精神高度緊張,工作風險大,并經常倒班,生物種紊亂,加上疼痛患者的聲,酗酒患者的謾罵聲及死亡患者家屬的哀哭聲等負面情緒的影響,使得急診科護士的心理呈亞健康狀態,嚴重者引發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診科護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較低,部分護士出現焦慮,壓抑,孤僻,甚至抑郁。有報道[5],80%以上的護士不愿從事急診護理工作,從事急診工作5年以上的護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72%的人有疲勞感,40%的人情緒不穩定,20%的人易怒。
1.5社會環境因素
由于急診就醫的情況緊急,身體痛苦,患者及家屬就醫心切,情緒緊張、激動,對醫院環境及就醫程序陌生,易對醫護人員產生誤解。再加上各種社會因素導致的意外傷害,如車禍傷,斗毆傷,醉酒后情緒失常等,使得急診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如急診科護士遭到患者家屬謾罵、毆打和醉酒患者的騷擾等,近幾年更為嚴重。而我國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醫療法律保護,使得社會環境對醫護人員很不利。
2 防護對策
從以上分析來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診科護士對自身所面臨的職業風險的重視程度,以改善急診科的工作環境,保證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應的防護對策如下。
2.1加強職業防護教育
加強對急診科護士的職業防護知識教育,提高急診科護士的防護意識,改變不安全行為,有研究表明[6],進行防護教育能使護士的針刺傷發生率下降41.5%。嚴格執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劑,認定患者均具有傳染性,必要時進行隔離,能大大降低被傳染的風險。
2.2嚴格遵守操作規范
積極預防針刺傷。使用后的銳器均按感染廢物處理,及時放入銳器盒內,容器3/4滿時及時處理。禁止手持銳器隨意走動,注射器和采血針使用后禁止蓋帽,及時置于專用容器內。接觸患者、污染物體時戴好口罩、防護手套。護送患者進行放射線檢查時必須穿防護服,盡量遠離放射源及減少暴露的時間。護理操作時穿防護服,戴防護鏡、口罩、手套,防止被動吸收藥物。正確使用化學消毒劑,加蓋保存。
2.3提高應對能力
急診科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對于焦慮、急躁的患者和家屬,護士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安慰;遇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屬,護士給予勸阻,必要時請求保安或110警方協助。
急診科護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業余時間和朋友多交流、溝通,適當參加運動如打球、游泳、旅游等,以緩解心理壓力,放松心情。
2.4 認真執行規章制度
嚴格執行職業防護制度和發生職業暴露上報制度,發生銳器傷等職業暴露時按程序采取補救措施。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接種疫苗。同時,呼吁社會建立完善的急救醫療法律制度,給予醫護人員有效的法律保護。
急診科護士長期受到各種各樣的職業危害的威脅,必須重視自身的職業防護,從多方面進行防范,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 孫伯英,李明艷.醫務人員血源性疾病防護教育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6):562-564.
[2] 張紅娣,熊昊,趙煥虎等.黃石市143名醫用X射線工作人員健康狀況與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3):97.
[3] 黃潤文,李玲.燒傷科護士常見的職業危害與防護[J].當代護士,2004,(6):26-27.
[4] 鄭麗英,徐紅英.急診護士職業危害與防護[J].安徽醫藥,2006,10(9):715.
[關鍵詞]護士;化療藥物;職業危害;防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R5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由于腫瘤患病率的升高及越來越多化療藥物的使用,使腫瘤科護士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容易造成職業性損傷。而職業性危害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潛伏期”,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是近幾年新的化學藥物和高新技術的臨床應用,使腫瘤科護士常暴露于多種職業危害因素之中,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嚴重威脅著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應成為我們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 腫瘤科護士職業危害的主要途徑
1.1 首先是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差,職業防護意識不強,對職業安全認識不夠。
1.2癌癥患者的致癌病因涉及外環境主要是化學、生物、物理三大類;內環境(機體本身)如遺傳、免疫等因素。而腫瘤科護士恰恰是接觸化療藥物、生物制劑及物理性操作最多。由于不規范的操作,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等途徑而受到低劑量藥物的影響,存在致癌、致畸和臟器損害等潛在危險;
1.3 化療藥物在領取、擺放、保管及操作時不慎,將玻璃瓶、安瓶打破,藥液溢出。
1.4 護士在配藥過程中,由于帶口罩不規范,不戴手套或只戴單層手套配置化療藥。雖然暴露計量較小,但因頻繁接觸會因蓄積作用產生危害;
1.5 患者尿液或其它分泌物中都含有小劑量抗癌藥,經過直接接觸、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攝入而造成對腫瘤科護士職業損傷;
1.6 化療廢棄物末按流程處理。
2 腫瘤科護士職業危害的主要癥狀
2.1 經常會感到頭暈,惡心,易發生掉頭發、出現皮疹等癥狀。
2.2 腫瘤科護士懷孕時,抗癌藥也可以通過胎盤運轉導致流產,胎兒畸形,造成自發性流產。
2.3 抗腫瘤藥物對人體最嚴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特別是環磷酰胺、鉑類、氮芥、阿霉素、絲裂霉素等均有中、重度抑制骨髓的副作用,其表現為白細胞的下降,隨著劑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紅細胞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1]。
2.4長期、頻繁接觸抗癌藥物會因其蓄積作用而產生遠期毒性反應,如致癌、致畸、致突變等[2]。
3 腫瘤科護士職業危害的自我防護
3.1 加強防護知識的學習,學習化療基礎知識,化療的副作用及預防處理,化療潛在的職業危害和防護措施,化療廢棄物規范處理流程管理等。
3.2 工作時要牢記一個觀念:嚴格執行衛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的保護自己,一絲不茍地落實各項防護措施。
3.3 提高身體素質,注意鍛煉身體,充分調動人體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3.4 抗腫瘤藥物具有致癌、致畸、誘變及刺激性,懷孕及哺乳期要避免直接接觸抗腫瘤藥物。
3.5在配置化療藥物操作前要穿防護衣,戴紗布口罩外加一次性口罩,防止由呼吸道吸入,戴帽子,帶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膠手套,減少皮膚接觸,操作完畢脫手套之后要按六部洗手法。備齊用物:治療盤內無菌紗布、棉簽、碘伏等,強化化療藥單獨配置完成。
3.6 盡量減少抗腫瘤藥物污染環境,配藥時,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配制西林瓶的化療藥物時,要避免強正壓或強負壓操作,以免產生藥物氣霧[3];安瓿在打開前應輕輕敲擊其頸部和頂部,以保證沒有藥液或粉末留于該處,打開安瓿時要用一塊無菌紗布包繞安瓿頸,溶解藥物時,應將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地加入,避免藥物粉末的散出。
3.7 接觸化療藥物的用具,污物及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廢藥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防滲漏專用(紅色)袋(雙層)中封閉處理,并注明標記。由專人做毀形焚燒處理。在處理過程中,要特別提醒操作人員注意不要被針頭、玻璃碎片等銳利物刺傷。
綜上所述:隨著醫學研究不斷深入,很多新的化療藥物在臨床廣泛應用,我們應高度重視腫瘤科護士職業危害防護問題,腫瘤科護士在為惡性腫瘤病人進行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如不注意個人防護,可導致誘變性、染色體畸變、具有致癌、致畸及臟器損害等潛在危險。因此,腫瘤科護士必須提高職業安全防護意識,規范執行操作程序,把職業損傷降到最低。職業部門領導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加強環境及職業防護意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做好職業防護監測,采取有利于腫瘤科護士身心健康的防護措施以及規范操作,加強環境及職業防護意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以達到降低腫瘤科護士職業危險性的目的,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保證護理隊伍的穩定,推動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璇.化療科護士的職業防護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29).
關鍵詞 手術室 職業性損傷 防護
所謂職業性損傷是指工作中某些職業危害因素導致工作人員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包括職業性危害導致的損傷和與工作有關的疾病[1]。
職業危害
物理因素:①意外傷害:多為利器傷。②缺氧危害:長時間工作在密閉空間會引起頭暈、疲倦等缺氧癥狀。③噪音危害:手術室為噪音污染嚴重的科室,因其集中了現代化的監護、搶救設備及各種器械,噪音多>90分貝[2]。④放射線危害。⑤粉塵污染。
化學因素:①廢氣的傷害:術中CO2、異氟醚等品的殘余氣都可污染手術間內的空氣,長期吸入可造成肝損害、細胞突變、免疫力下[3]。②消毒制劑的傷害。③抗腫瘤藥物的傷害。
生物因素: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均含有各種致病微生物,術中的配合也會由于血管出血,處理臍帶等受到血液的污染,這其中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威脅最大。
生理因素:手術室護士工作負荷量明顯加大,很多人需要超負荷的工作。
防護措施
利器傷的預防:①加強護士職業培訓,增強自我防護意識;② 認識并改變危險行為。
血源性傳播疾病的緊急處理:①銳器傷后:戴手套者應脫去手套; 從近心向遠心端擠出血液,同時用清潔流水沖洗傷口。用0.5%碘伏、2%碘酊、75%酒精對傷口進行消毒。②HBV暴露后應盡早監測抗體,并依據免疫狀態及抗體水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③HCV暴露后3~4周內進行抗體檢測,6~9個月復查以確定是否感染,如感染HCV,需查肝功能,為及早使用干擾素提供依據,以及早治療;④HIV感染后2周~3個月是窗口期,因此暴露當時、后1個月及6個月需進行連續監測以確定是否感染。
紫外線消毒防護:①增強自護意識,嚴格按操作要求執行;②開關應安裝在室外;③嚴禁消毒時進入消毒區;④進行照射及強度監測時,應戴防護鏡、帽子、口罩,避免皮膚黏膜直接暴露。
消毒劑消毒防護:①熟練掌握常規使用化學消毒劑的性能、功效及配制過程,嚴格掌握有效濃度和劑量,使其既能可達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大的危害及浪費;②檢查和配制時,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③消毒劑如不慎入眼,應立即用流動的水反復沖冼;④易揮發性消毒劑要密閉保存,消毒劑應放在陰涼通風處,以免造成污染。
化療藥物的防護:①增強自我防護意識;②配制化療藥物時,在配制區的臺上鋪設吸水紙,以吸附濺出的藥液,以免蒸發造成空氣污染;③配藥時應戴手套,割安瓿時,應將藥液彈下,打開時墊紗布,以防刺破手指,抽取藥液時不應超過注射器容積的3/4,配藥完畢,用清水擦拭臺面,脫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清潔流水徹底清洗雙手。④妥善處理用過的物品,例如針頭、棉球等,收集于專用的密閉垃圾桶內統一處理。
生理因素之運動功能性防護:①搬運病人時,注意科學用力,以免損傷身體;②適當改善站立的強制;③休息時抬高下肢。
參考文獻
1 魏君.手術室護士職業傷害因素防護.中國護理管理,2005,5:20-22.
【關鍵詞】 護理人員 職業危害 防護措施
護理人員工作的醫院內,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種診斷,治療技術的應用,形成了醫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環境;同時由于護理工作高強度性,使護理人員經常處于心理學和工效學的高度應激狀態。如何有效避免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加強護理人員的主動防護意識,已迫在眉睫。現就護理人員常見職業危害因素以及防護措施綜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調查結果表示,護理人員在職業工作中有較高的職業損傷率和職業暴露率,導致了較高的感染率和帶菌率。據WHO統計[1],護士、醫院實驗室人員和清潔工是創傷性接觸的高危人群,年創傷率為1%-2%,創傷后感染率為0.3%-3%。在2003春季發的SARS疫情中,一線的醫護人員感染率最高達20%以上。在諸多生物因素中,護士因銳器損傷尤其是因針刺傷而感染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為最重要[2]。由于針刺引起的損傷就可傳播20多種血源性傳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醫護人員患傳染病是針刺傷所致。接觸其他的體液如滑膜液、、陰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徑之一。
1.2 化學性因素
對護理人員造成職業危害的化學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藥物及消毒劑的接觸,如抗腫瘤藥、麻醉劑、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這些藥物的共同特點是容易入空氣中,或由于接觸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解決消毒與環境污染致殘余消毒劑吸入的矛盾也是醫護人員職業防護亟待改進的重要課題,有報道長期吸入混有較高濃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燒灼、胸悶、氣喘、皮膚過敏等癥狀[3]。對護理人員職業衛生安全影響最大的化學因素是抗腫瘤中藥物的接觸,現階段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大多數為細胞毒劑,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證實,在工作間空氣或工作臺表面可測到抗癌藥物,有學者用氣相色譜分光技術在職業接觸細胞毒性藥物護士尿液中檢測出甲氨喋呤、環磷酰胺、鉑類等藥物[5]。職業暴露于抗癌藥對護士可造成毒性反應,謝金輝等[6]進行的職業接觸抗癌對護士生殖結局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護士職業接觸抗癌藥可導致妊娠并發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的危險增加。金力奮[7]等對某醫院腫瘤科護士職業接觸抗腫瘤藥對護士的遺傳損傷研究顯示,腫瘤科護士外圍血淋巴細胞的染色體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1.3 物理性因素
護理人員普遍存在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痛問題,這些疾病的發生主要與護理人員彎腰動作多,勞動強度大,站立時間長,低頭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確運用力學原理等有關[8]。比如手術室護士長時間處于相對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勞、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護士在搬運病人、彎腰為病人進行治療護理時引起運動功能性損傷,如腰背痛等[9]。長期接觸X線可對人體造成很多損害,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血功能低下,晶狀體混濁、生成障礙,甚至誘發腫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國內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常模,護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緊張、焦慮失眠發生率較高,心理狀況不佳的檢出率達到12.3%。護理工作壓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環境;②緊急的工作性質;③沉重的工作負荷。
2 防護措施
2.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建立接觸特殊感染源,控制預防的原則,避免受到針頭和其他銳利物的損傷,規定護士絕對不要將針罩罩回針頭;操作后針頭或銳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進耐刺的銳器收集箱中。建立損傷后的監護與健康跟蹤制度,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消毒,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
2.2 加強藥物管理 加強化療藥物的管理,建立化療操作流程、加強護士的防護意識,提供安全的防護用品、設備和環境。接觸抗腫瘤藥物的護士應穿戴好手套、防護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時更換;操作中不慎將藥物濺到皮膚或眼睛,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在使用化學、消毒劑時,除做好與接觸抗腫瘤藥物同樣的個人防護及良好的通風環境外,要科學地使用化學消毒劑濃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閉,并有顯著標記。
2.3 加強自我防護 長時間站立的護士應學會合理用力,運用正確的姿勢,培訓護士正確搬抬病人和幫助翻身。監護室、手術室等部門如頻繁應用射線和電磁波,也應達到一定的防護要求,如鉛板隔層,或提供鉛屏風等防護用品,在攝床旁拍片時讓所有人員盡可能遠離攝片機器10m以上[11]。
2.4 重視洗手與戴手套 醫院感染病原體傳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強調洗手的重要性。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接觸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脫隔離衣后要洗手。曾有檢測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帶菌率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視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規范方法。實踐證明,這些預防措施在臨床工作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3]。
2.5 提高認識,減少精神及心理壓力 護理人員因工作對象、環境、社會地位、護患關系等造成心理緊張工作壓力比一般職業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要積極應對各種壓力,調節心態。通過繼續教育等途徑拓寬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通過溝通技巧的學習,正確處理護患關系。以高度的責任心,精湛的技術,防范差錯事故發生。前不久發生在深圳山廈醫院的“鋼盔事件”雖然只是個例,但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在這個極端個案中給我們敲響警鐘[14]。
總之,護理人員維護好自身健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基本保障。醫院及各科室管理者應對護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視,建立健全防護制度,完善與改進防護措施,努力創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參 考 文 獻
[1] 陳紀剛,陳健,王文靜,等.淺論職業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和工作場所健康的實踐一致性.環境的職業醫學,2002,19(3):172-173.
[2] 王紅紅,楊敏,何國平,等.護士工作中針刺傷現狀及預防對策.實用預防醫學,2004,9(6):666-668.
[3] 許炎秋.新加坡陳篤生醫院手術室護士的職業防護設施.現代護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謝金輝,王建瓴,節海燕,等.職業接觸抗癌藥以護士生死結局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奮,何繼亮,張美辨.抗腫瘤藥接觸對護士的遺傳損傷.環境與健康雜志,2003,20(1):21-22.
[8]林虹,馬淑清,黃敏霞.澳門護理人員職業危害認知及自我防護行為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7,42(8):752.
[9] 陸毅,張戰地,羅國萍.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的常見因素與調適.護理管理雜志,2004,3(2):22-24.
[10] 張惠蘭,陳榮秀.腫瘤護理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華.護士職業防護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4,18(6):957.
[12] 王方.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Ⅲ.中華護理雜志,2000:35(5):290.
關鍵詞:護士職業 防護 危害 健康
職業危害因素的概念是在18世紀提出的,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談到護士或許在我們的腦海就會浮現出“白衣天使”這四個字,接著腦海中就會自行描繪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身穿白大褂的漂亮的護士,細心的照看每一個病人,在護士的悉心照看下,病人恢復了健康[1]。而我們卻從未想過護士也是人,也會生病,護士其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種不安因素中,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節奏快、任務重、連續性、無規律護士在護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等不安因素的威脅。為了不影響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不影響護理人員的生活質量,護士在醫療活動中應該提高自身防護意識,預防疾病傳的傳播及減少對自身的危害,保護護理人力資源。
1 護士職業受到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噪音
病房長期使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輸液設備、呼吸機等,屬于持續噪聲污染源,電話鈴聲、負壓呼吸聲、呼叫機聲、患者聲、孩子啼哭聲等屬于間斷噪聲污染源。噪聲能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二者同時發生,互為因果。從醫學角度來看,噪音會引起人體應激反應,從而出現各種生理系統紊亂,引起胃炎、胃潰瘍、頭痛、疲倦、激動、緊張等癥狀。
1.1.2 紫外線輻射
長期生活在云南的人都知道,紫外線太強了對皮膚不好,紫外線屬于光的一種,哲學上有句話說“存在即是合理”紫外線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即使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凡事都有兩面,有時我們不是胡說這樣一句話“快發霉了,應該見見陽光殺殺毒了”,為什么陽光可以殺毒,因為紫外線是其成分之一,紫外線是醫學上必不可少的。
1.1.3 X線、非電離輻射、微波、超聲波
遺傳學上說表現型由基因型與環境共同影響,每個人都是由細胞發育而成的,在細胞不停的死亡與再生過程中,外部刺激會導致基因發生突變,基因突變造就了表現型的改變。每個個體都有潛伏的癌細胞,在受到一定的外部刺激后,細胞就會真正的癌變,變為癌細胞,癌細胞不停的增殖就會表現出癌癥這樣的病,而X線、非電離輻射等的極度輻射后就會導致細胞癌變[2]。
1.1.4 針刺傷
針刺是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害護士污染源,護士被針刺傷率較高,據專家統計,到2005年底我國被確診感染了HIV653例,2000年有57人被確診感染HIV,其中24例是護士,有皮膚刺傷的造成感染有48占84.2%。針刺傷時只需0.04ml帶有HBV血液就足以讓護士感染。據調查顯示,國內有大約78.4%―81.9%的醫務人員被銳器刺傷,其中被針刺傷5次以上的有17.9%。②
2 化學性危害
是藥三分毒,對護理人員造成職業危害的化學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藥物及消毒劑的接觸,如,抗腫瘤藥、麻醉劑、環氧乙烷、含氯消毒液等。哲學藥物的共同點時易融于空氣中,或由于接觸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
3 身體性因素
護理人員普遍存在頸椎病、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痛等問題,此類疾病大多與護士職業人員的工作需求有關,大部分護士人員彎腰動作多,勞動強度大,站立時間長、低頭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確運用力學原理。
4 心理性因素
國內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常模,護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緊張、焦慮失眠發生率較高,心理狀況不佳的檢測率達12.3%。無論什么工作都會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辦法進步,而護士職業的壓力主要有:第一,工作環境不良;第二,緊急的工作性質;第三,沉重的工作負荷。
5 醫患關系緊張
2013年10月25日有一則新聞備受關注,新華網題為《溫嶺數百醫護人員抗議醫鬧 數百家醫院支持》,新聞主要內容說的是溫嶺市醫院一名醫護人員在醫治了一名患者后一段時間被患者刺傷。原因起于患者覺得自己鼻子不舒服都溫嶺市醫院做完手術后一段時間又覺得自己鼻子不舒服后到醫院復查,檢查結果為一切正常,而患者堅持認為是當時手術遺留下的問題,于是就發生了這樣的問題。醫患關系也是護士職業危害的一個關鍵問題。
6 防范于未然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從那一方面看都健全的在發展,特別是醫療設施方面,出現了許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醫療設施,一些以前沒法治愈的并現在也有了進展。就拿天花一類的疾病來說,在我們的認識里,出天花在古代那就是宣布死刑,還有想瘟疫一類的傳播迅速的疾病,不說古代那么遠就是在近代也有些手足無措,可是放在現在,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病[3]。
7 小結
醫者即是患者眼中的“白衣天使”,是光榮神圣不可侵犯的,卻也有一些不為眾人知的危險,并不真如世人眼中的那么光彩。我們也知道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名醫者、護士需要突破重重困難,不僅要克服生理也要克服心理的障礙。培育出一名優秀的護士需要付出很多,因此,在知道護士職業的危害時,作為一名護士工作者應該注意防范于未然,充分認識到工作中健康與安全的重要性,增強自身防護意識,盡量避免有害因素對自身的危害,維持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身防護,保護護理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戴良和;臨床護士針刺傷預防知識與操作行為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2005,03.
[4] 張斌.我國職業危害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安全,2011,08.
[5] 許萬軍,曹黎莉,馬興銘.噪聲工作對女性的影響[J].蘭州醫學院醫報,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