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雪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小朋友們在草地上做早操。草地上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小朋友們整整齊齊排好隊,左擺擺右擺擺,伸伸手彎彎腰,認真地做早操,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關于做操的故事,請您閱讀。
做操故事1為提升同學們的廣播操水平,展示同學們的精神風貌,我校于近日舉行了一到六年級學生廣播操比賽。各班學生生龍活虎,響亮的口號在校園上空蕩漾。做好廣播操,可以訓練人正確的身體姿勢,還可以使人肌體發達,體格強健、體態優美。所以,做好廣播操,對身體很有好處。我們優美、整齊、規范的姿勢成為校園里的一大風景。
終于輪到我們上場了。我的心不像觀看別的班比賽時那樣平靜了,心口“砰砰”直跳,緊張極了,況且我又是領操員。就在我緊張萬分的時候,評委老師說了一句:“下面進場的是五(7)班,大家掌聲歡迎。”一片掌聲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轉過身來,響亮的喊出:“稍息,立正……”我整好隊,帶著同學們有序踏步上場。我吹著哨子,心中大喜:這方法沒人想到吧!帶哨子,只有我們班有!來到指定地點,我再次轉過身,響亮而又堅定地喊出我們班的口號的第一句:“陽光體育!”于是,同學們接上來:“陽光體育,健康時尚。鍛煉身體,健康成長,五(7)五(7),勇爭第一!”看的出,同學們都很賣力,要為我們五(7)班爭得榮譽!立定后,我再次整好隊,回到自己位置上,右手上舉示意“已完成”。等待著另外兩個班上場,我站在最前面,但我感覺的到,我們班同學都紋絲不動,我們都想為班級爭光,我們是團結一心的。
希望風帆的音樂已經響起,我們跟著節奏,用心表演,盡力把動作做到位。經過激烈角逐,我們班在此次比賽中,取得了年級組第一的好成績。我班還代表五年級參加了各年級第一名表演賽,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廣播操比賽雖然結束了,但它卻留給我們深深地思索:只有團結合作,努力拼搏,才能取得優異成績。
做操故事2媽媽,我來教你學做操吧!”星期六的一天,我對媽媽說。媽媽笑著對我說:“好啊,不過你這小鬼頭來教我學做可不放心。”“怎么,不放心啊!我一定會教好你的。”就這樣。我當上了媽媽的老師。
“媽媽,你先來學最簡單的一節伸展運動吧!”當然可以!
不過你得先示范一遍。”媽媽話還沒說完,我就搶著把這一遍操給作完了,可媽媽卻笑得前仰后合。“怎么了?”“就你這么不標準,還想教別人。”我生氣極了,對媽媽說:“你不要幸災樂禍,你來試一試。”媽媽也開始做了起來。看著媽媽做操的樣子,握不住的指指點點:手抬高一點,腿要伸直。”
媽媽也嘆了口氣:“真是看著容易做著難啊。”我便連忙打開我專門為教媽媽而找的廣播體操視頻,打開分解動作,一點一點的教媽媽做操。
就這樣過了三天。媽媽每天都學得很認真。突然有一天,我背著手,裝出一副嚴肅樣子。對媽媽說:“這位學員請注意,這位學員請注意。今天是我們考試的日子。”之后,我喊著口令,讓媽媽來做廣播體操。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媽媽的做操水平已將超過了我,真是太棒了!
我教會了媽媽廣播體操,我可真高興。
做操故事3操場上,我們穿著整齊的校服,一遍一遍地做著廣播操。本來十月份的天氣應該是很涼快的,但是老天爺偏偏和我們作對,每天都讓明晃晃的太陽照在我們頭頂上,讓我們每個同學小臉蛋都被曬得紅彤彤的,一個個都汗流浹背。好在我們現在已經練得動作協調、步伐整齊,吃這么多苦還是讓我們感到很欣慰的。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些令人難忘的練操的日子吧!
最熟悉的廣播操
廣播操是我們最熟悉的每天都要做的操。但是,我們沒想到還是有一些很細小的動作,我們每天做操時根本沒有做到位。所以現在,上體育課的主要任務就是糾正廣播操動作。手臂要伸直,彎腰要到位,踢腿要用勁……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平時自由散漫,點到為止,現在要把原來的習慣動作做標準,可得花點時日呢!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這樣,養成習慣之后再要改變就會很難,所以,我們凡事都要養成好習慣。
教不會的模仿操
運動模仿操其實很簡單,只是要讓我們班五十多個同學的動作做到步調一致,整齊劃一,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就說踢毽子吧,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只是有的同學踢得高,有的踢得低,看上去很不整齊。經過大家很多次的練習配合,終于做到基本一致了,模仿操也拿到了一等獎的好成績!這讓我明白,一個集體就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否則所有的榮譽都會和我們擦肩而過。
超難跳的集體舞
舞蹈本來就是女生的強項,讓男生來跳那就有點高難度了。你看,我們女生跳集體舞那是搖曳生姿,舞步翩翩;再看看男生,張牙舞爪,笨拙得像一個個小狗熊。練習了那么多天,總算動作基本到位了,節奏也能跟上了,再也不像千手觀音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沒有做不好的事。
這次彩排花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和心血,也讓我們看到了努力之后的成功。我相信,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去做,就能戰勝所有的困難。這次彩排讓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真心地付出總會有令人滿意的回報。
做操故事4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燒飯,第一次打臺球.....而我最難忘的,是今天的做早操領隊。今天是星期三,體育委員不在,班長偏偏又值日,沒辦法,按照規定,只好我這個副班長來整隊啦。領隊我是不怕的,但是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做早操,我就渾身起雞皮疙瘩。我很快就把隊伍帶到操場上。接下來就是整隊了,怎么整呢?對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呀,我學著班長陳屹豪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整起隊來。女生們排得整整齊齊,男生們的隊伍像一條歪歪扭扭的大蟲,我好不容易才整整齊。開始做早操了,先是預備節,伸手,踮腳,呼,順利做完一節。做著做著,我把彎腰這個動作作成踢腿了,我一下子亂了陣腳,也許是忙中出錯吧,我連做到第幾節都忘了。完了完了,這下糗大了,大家一定都看見了吧。我快速回過頭去,看見同學們一臉茫然的看著我,我放下心來,幸好他們都沒看見。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掃了一下其他同學,知道該做哪一節了,就迅速做起來。今天時間好像過得特別慢,仿佛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原本歡快的跳躍運動,今天好像變得拖拖拉拉了。好容易熬到最后一節,我真想早點回到教室去,多做一分鐘,我就多一份緊張。總算做完啦,我輕松地拿起班牌,三步并作兩步走出了這令我充滿緊張的操場。回到教室,琚葆幸災樂禍地問:“龔陽然,領隊的的感覺是不是很爽呀?你是不是還想再領呀?”我聽了這話笑了笑,無奈地搖搖頭:“我不想再領了!”
做操故事5我是一個寄宿生。每當在課后班做完作業,我都要去學校的藝術體操隊里訓練。我從小就喜歡跳舞,所以媽媽在一年級就給我報了學校的藝術體操隊。
一開始我什么也不會,老師教我們練習基本功:下腰、壓腿、踢腿……練得很辛苦,每天都沒頭大汗,全身酸痛,我實在忍受不了了,哭著要退出時,老師鼓勵我要堅持。讓我最難忘的是這件事:二年級有一天我們在訓練的時候,老師通知我們將代表學校參加有荔灣區教育局組織的藝術體操大賽。我們每一個人都高興的跳了起來。
在比賽前每天課后班一下課,我們就很準時的來到體育館,按照老師教我們的舞蹈動作認真地排練。雖然每個人都滿頭大汗、全身濕透,身體會很痛,但是沒有一個人叫一聲苦。
終于等到了比賽的那一天,每個人身上都穿著漂亮的表演服,老師還幫我們化了個彩妝。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開心的笑容。比賽開始了,我們整齊地走上了舞臺。全身投入精彩的表演。
體操是我最喜歡的奧運比賽項目。今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在電視上看了女子團體體操決賽,中國隊和美國隊是奪冠大熱門,而且兩個隊又剛好在一組,所以這場比賽非常精彩。
在前兩個項目的比賽中,兩個隊的表現都很出色,競爭很激烈,比分不相上下。第三項是平衡木,也是所有項目中最難的一項比賽,因為平衡木只有10厘米寬,要在上面完成各項動作,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隊的隊長程菲先上場,她一上來就完成了幾個高難的動作,非常可惜的是,她不久就從平衡木上掉了下來,媽媽說這是非常重大的失誤,要被扣很多分的,我真為她感到惋惜。但是程菲并沒有馬上放棄,只見她又信心十足地跳上平衡木,后面的動作也越做越好,最后得到了15。15分。
接下來上場的是美國隊,她們的隊長叫薩克拉莫尼,她一上場就從平衡木上掉了下來,在后面的比賽中我覺得她有點心慌,上了平衡木以后總是怕再掉下來,所以她那套動作沒做好,只得了15。10分。
8月14日是男子體操個人全能決賽的日子。楊威鞍馬兩次都做得好,得到了高分。他做了一個高難度的動作,非常厲害!全場人都在喊:“楊威加油,楊威加油!”楊威五個項目都做得非常出色,最后拿到了個人全能金牌,為國家爭了光。
為什么楊威能夠得到全能金牌呢?因為楊威平時苦練,動作標準,穩定性高。他比賽的時候有信心,敢于拼搏。
這場比賽,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要下功夫,敢于拼搏,都要有信心,才能反敗為勝,取得最后勝利。
今天回家我就讓媽媽在網上找到小學生希望風帆廣播體操的視頻。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因為每一節的動作都不一樣,有些像舞蹈動作,有些是跳躍動作。我們現在剛開始學,但我想自己在家多練練,今天媽媽也加入進來和我一起做操,媽媽說現在的動作和她小時候學得不一樣,現在的動作很好看。
我想對媽媽說的是,你應該每天和我一起做操,這樣你就可以減減你身上的胖肥肉了。
今天上午,我們學校舉行一個廣播體操驗收活動,是有區里的領導來觀看我們做操的,我們剛上二年級,我們就學會做“雛鷹起飛”的操。為了今天上午,我們已經苦練了快兩個星期了,可不知為何?我心里還是挺緊張的,很快就到10點鐘了,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順利到了操場。廣播開始播放音樂了,我就想我一定要做好,把手一定要舉的直直的,先做“雛鷹起飛”。可不知為何?老師又說再做“初升的太陽”。一聽我就怕了,我有很多都不會啊!特別是后面的我們都不會做,幸好我站在后面,我們只能跟著領操員做了。做完了操有很多同學在說話了,老師就過來叫我們閉上嘴巴,我們回到教室,我們都不敢說話了。我們想聽聽老師會說些什么,老師走進教室問我們說:“你們覺得今天的操做的怎樣?”我們都說:“不好。”老師又說:“那你們還想得到獎品嗎?”我們也只好說:“不要了。”我們知道老師原來準備一箱餅干獎勵大家的,我們卻讓老師失望了,后來老師還是給我們每人發了一顆糖,老師還說那是鼓勵我們的糖。
今天我們沒有做好操,我們大家心里都很不高興。今后我們一定要努力做好的。
做操故事6
體操比賽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體操比賽。我們大家興致勃勃地抬著凳子到操場參加比賽。
比賽開始了,其他班的同學排著整齊的隊伍上場了。我非常期待我們班上場,可我們排在第六,只好耐心等待。期待已久后,終于該我們上場了,我懷著緊張而又高興的心情走向比賽場地。走時,我的心“砰砰”直跳。董亞瑩把隊整好后,就開始做操了。做操時,老師叮囑我們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做操時要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不要東張西望”于是我認真做操,盡力把每一個動作都做到位,不知不覺中操作完了,我們又排好隊走到座位上。一會兒,評委報分了,“四、二中隊最后得分,9、5分。”我們大家不約而同的歡呼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思考
古詩詞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積淀,能夠起到提升小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在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明確不同內容的教學目標,并且要仔細研究分析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到的問題,提升古詩詞課堂效率。學習古詩詞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領略其中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想象力以及創造力。
一、小學階段開展古詩詞教學課堂的意義
其一,開展小學古詩詞教學課堂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鑒賞能力。古詩詞是意境美、韻律美以及哲理美的三種結合體,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可以領悟其中的美。由于小學生還處在成長的初級階段,并不具備辨析鑒賞能力,只能從事物的外觀上辨認出丑或美,缺少體會其中內在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古詩詞本身就具備的內在美條件,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中闡釋其中含蓄美以及古代文人騷客在詩中寄托的情感、壯志凌愁,使學生提升內在美的鑒賞能力。
其二,古詩詞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因此,若想提升小學生創造力,就要為小學生創造有利的想象空間。古詩詞雖然篇幅較小,內容簡練,但在這其中包含著詩人情感和思想的凝練。由此可知,古詩詞擁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以及藝術創造力,小學生若想充分領會古詩詞其中的涵義,就要深刻體會詩中的意境,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極少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因此小學生可以借助古詩詞盡情的發揮想象力,在主觀頭腦中形成詩的畫面。大多數的古詩詞意境都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小學生可以憑借對古詩詞的理解,形成主觀印象,與此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幫助小學生豐富語言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升其寫作能力。
其三,古詩詞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思想品德。古詩詞中較好的體現我國古代文人對當時社會以及生活的思想認識,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積淀。在小學中加強對古詩詞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弘揚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傳承我國經典;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學生產生愛國情懷,提升道德品質。
二、在實際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比較容易忽略整體教學。部分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上都先從古詩詞讀音校正出發,之后對句子逐句翻譯。這種方式顧然是教學手段的一種,但其并沒有發揮最佳教學效果,只強調對字詞的解釋,并沒有了解學生實際的掌握情況。因此,語文教師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此,更應該強化古詩詞其中意蘊。
在平常的古詩詞考試題目中往往只注重對古詩詞背誦情況,很少考察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由此可見,多數的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都是單板的,只通過背誦并且依靠主觀形式去理解。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缺少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語文教師若想提升古詩詞教學課堂中的質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應該深入研究分析古詩詞的合理教學方式以及其重要性,以此為根本立足點開展古詩詞教學課堂。
三、改善小學古詩詞教學課堂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對古詩詞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部分之一,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入情感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人所處的空間意境,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語言表達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例如:在小學語文《絕句》中,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正式進行之前創設教學情景,帶給學生春天來臨的感覺,使學生在情景中展示閱讀風采。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
我國古詩的創作多數都來源于田園山水、因此從詩中就能夠透露出一幅完整唯美的山水畫面。同時在山水畫面的表現之外,還寄托著詩人的主觀情感。由此可見,在小學生領會詩中意蘊之后,在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幅帶有情感的山水畫。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不同學生對這幅山水畫的構思以及情感表達的測重點不同。
(三)豐富古詩詞教學內容
古詩詞與現代詩歌在創作時間與空間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難以對古詩詞其中的涵義以及文化背景理解與掌握,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材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課下查閱相關的詩人背景、興趣愛好等資料,幫助小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詩詞內容,有效加深記憶與理解。例如:在《石灰吟》中,其作者是于謙,教師可以闡述其是明朝民族英雄等內容,由于其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可以將《墨梅》放在一起對比。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綜合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階段教學活動的重要引導者,有必要承擔起古詩詞教學責任,并對古詩詞教學課堂作出反思,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將古詩詞培養人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做好我國古詩詞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聞俊媛.誦讀經典美文傳承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認識與思考[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02).
[2]薛俊林.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的相關思考[J].課外語文(下),2015,(12).
a:大家晚上好嗎?(很痛苦,很無助地打招呼,待觀眾響應后)
可我過得不咋的啊!
b:哎!人活著真累,站著就想睡,去食堂還排隊,吃飯沒香味,學習啊,特疲憊!
為啥啊?四六級唄!不和你們聊了,我要去綜合樓前的小樹林里背英語單詞了。
bye bye!(回頭面朝觀眾)我還不想當電燈泡呢!得了,就在這兒背吧!
a:(坐在地板上嘰里呱啦背單詞)
b:日子過得好難,看到英語就煩,說是不想再考了那是扯淡,離我(扳手指數到7
)第七次補考還剩三十二天了。
a:干(ha 念第二聲)呀?沒看到我在這兒背單詞?吵什么吵?
b:哦,不好意思。我也想在這兒背一會兒單詞。
a:啥?你也在這兒背?這兒?(指地上)就這兒?
b:不錯,就這兒。雖然地上臟了一點,將就一下算了。(收回a得手指)
a:你還將就一下?對不起,我將非常鄭重而又沉重地對你宣稱:這個位子我已經占
了。
b:這兒也能占?怎么占啊?
a:看來你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從地上拿起一張“心相印”牌衛生紙)
看見了吧?一張衛生紙,“心相印”牌的(聞一下)賊香!
b:這——這——這也行啊!
a:占座四大件,大學都傳遍。沒有書包用坐墊,沒有坐墊用名片,實在不行,衛生紙
鋪遍。地球人都知道。(對b)就差你了。
b:好好,算你行!我是火星上來的行了吧?
a:不像(打量b)像土星上來的。
b:兄弟,咱倆還是背單詞吧。
a:干(ha 念第二聲)這么著急啊?補考四五次了吧?
b:(握a的手)知音知音啊!我補考六次了。
a:放開(甩a的手)誰是 你的知音啊!我才補考四次呢!
b:哎,因為這四級,我都和女朋友黃了。
a:啊!連鎖反應這么大啊了(努力擠眼淚,用吐沫摸在眼角扮眼淚同情0說出來哥
們和你一起分擔吧!
b:我不想說。
a:說啊!
b:俺不嘛!(作忸怩狀)
a:說出來大家可以和你一起分擔嗎?免得憋在心里悶得慌,大伙兒說是不是啊?(
提高聲音)
b:哎!(低頭陷入無盡的往事回憶之中)那是在一個月朗風清的晚上
a:(張開雙手)romatic!
b:我拉著她的手,放在我手心(拉著a的手)我知道她根本沒有對我生氣(模仿
《沖動的懲罰》聲調)
a:天還沒黑呢!(模仿b的女朋友)
b:沒有人看到我們倆的。
a:討厭!(捶b肩膀)
b:小麗啊!你到底喜歡我哪一點啊?
a:不告訴你!
b:我長得不帥!
a:我不在乎!
b:我沒有錢啊!
a:我只要有你就行了。
b:我還有很多壞習慣得,喜歡抽煙,喝酒。
a:哪個男人不抽個煙喝點酒什么的啊。
b:我還會耍流氓!
a:你真討厭!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b:我四級還未過呢!
a:小兔崽四級沒過還有時間泡妞呀!也不撒泡尿照照!
b:就這樣
a:黃了,熟了,可以吃了。說真的,我也不比你好多少啊!
b:敢情你也有苦衷
a:哎,那一次我在225號公共巴士
b:去三好街,老擠了。
a:對了,人都快被擠成相片了。就在這擁擠不堪的巴士上,我是東搖西晃前赴后繼
一不小心——
b:撞死了。
a:你咋就不能說一句好話啊!撞死了誰做你的搭檔啊!踩到后面人的腳了。我回頭
一看,原來是一個身材魁梧,黃頭發,藍眼睛,白皮膚——
b:你說老外得了唄!
a:我一看是老外,咱可不能失態,于是我露出一個少男特有的迷人微笑:i’m sorry!
b:oh,i’m sorry too !
a:我這心一想:啊,人家老外 sorry two,oh,i’m sorry three.
b:what are you sorry for?
a:哎呀!這老外是寸步不讓啊,他都sorry four 了,不行,咱好歹也是學了七八年的
啞巴英語了,我連忙說oh,oh,oh,i’m sorry five!
b:sorry five?ha !ha! ha !
a:這老外還敢取笑我,氣剎吾也!i’ll 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
b:(模仿老外口音)什么?你要給我一點顏色看看!
a:我一聽,太他媽的傷自尊心了,于是一橫心就打算把這破英語搞好,做一個新時代
的有為青年(擺一個姿勢)
b:對!咱倆好好學英語,有困難要學,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學。
a:到那時候《紐約時報》倒著看
b:百老匯大街都走遍
a:好來塢大片全部看
b:中文英文隨便
a:為社會作大貢獻
b:找女朋友的愿望得先實現!
a:只要英語學得好,不怕女朋友跟人跑。以后工作賺美鈔,四級優秀少不了。
b:啥也別說了,就在這兒背單詞吧!
a:還是回去吧,后面還有節目在排隊呢!
關鍵詞:歷史學;考古學;相輔相成
中圖分類號:G6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4-0175-01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故國。因此,史學是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的卓立于世界學術之林的一門學問。展望新時期的新史學,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隨著當代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思維模式的更新,這些都將為歷史研究的推進提供空前便捷的手段和空前廣闊的學術空間。
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問題在學術界歷來是大家爭論的焦點,爭論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地位誰重誰輕;二者應不應該保持各自獨立性,互不統屬”等諸多問題上。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歷史研究的進程,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此問題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有這么一個慣性,即在談論某兩者關系問題的時候總喜歡在經過一番煞有其是的論證后,最后一定要得出兩者之間必定有一方是主要因素,是統領者;而另一方則是次要因素,是從屬者的結論。好像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有利于事物進一步的發展。其實不然,筆者認為,這樣往往會導致認識的“一元化”,反而使人們看不到事物真實的本質所在。更多的事實表明: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是由某一個“必然”所決定的,相反則多是由眾多的“偶然”綜合在一起構成所謂的“必然”結果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更多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單一的。近一個世紀前,德國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曾講過這樣一段值得深思的話:知識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人們由于自己的無知,由于自己認識能力的局限,所以將知識這一完整的鏈條人為地割裂了。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物理學、化學、數學、文學、史學、哲學等等。他預言,隨著科學的進步,隨著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被人為割裂的知識的鏈條一定會重新連接在一起。這在歷史研究方面更是如此。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更是多方面的,要想弄清楚一個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并非易事,更不能簡單的用某一個“必然”來解釋。因此,要想還歷史一個客觀的真實面目,是不能單單依靠某一個學科就可了事的。顯然,歷史研究所需的各個學科,同是屬于一定的歷史范疇,同是歷史的產物,它要存在下去,要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就一定要適應社會歷史的發展。
著名歷史學家張光直先生認為:“考古學與歷史學不能打成兩截。那種考古歸考古,歷史歸歷史,搞考古的不懂歷史,搞歷史的不懂考古的現象,是一種不應有的奇怪現象,說明了認識觀的落后”。他將這個問題提到“認識觀”的高度是很深刻的。考古學所研究的是歷史的物化表現,而歷史學研究的是對歷史的文字記錄,應該說二者的根本區別不在于研究對象的本體,而只是研究對象的不同表現形態。兩個學科間因為研究對象表現形態的差異造成的方法與技術層面的差別,只能決定學科各自教學方式與訓練方式的區別,不應該成為學科間相互結合的障礙。如果僅僅因為這種差異,形成學科間的封閉,就恰如張光直先生所言,是非常落后的認識觀。在提倡多學科交叉進行學術研究的今天,歷史科學的這兩個分支學科間的不正常狀態實在有必要加速改善。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歷史學也好考古學也罷,二者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不可分割的。歷史的真實正是通過它們二者的相互印證而得到證實的。早在二十年代,王國維先生就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自己的《古史新證》中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研究中國古史,為最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轉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兩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地所同也。……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國本《尚書》之偽,《紀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過,乃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未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未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
我們中華民族不僅有數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有著延綿不斷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千百年來,我們對于中國古代的了解,正是通過那些傳世的文獻典籍而獲得的。可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有關歷史文獻,由于年代久遠,或是語之不祥或是神怪傳說混雜太多,甚至有些根本就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面對此種困境,如果沒有考古學的補充,歷史學家們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孔子就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夏禮,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當然,有詳實的文獻資料,也并非就意味著萬事大吉。歷史注重的是求實。因此,有了詳實的文獻進一步就是要“去偽證實”。這一過程除了用多本權威史料對照印證是否記載一致外,利用地下挖掘出的實物來證明更是具有說服力。不少古文獻和古代典籍中記載的史實,經地下發現的新材料的印證,或被確證其原貌,或被拂除其塵封,或被解讀其真諦。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大量已有成果,足以證明地下發現之材料確可印證地上傳世之文獻,如甲骨卜辭、銅器銘文、其中就有不少能印證古文獻的材料。例如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殷本紀》記載了商朝諸王的世系和名號。王國維老先生通過研究甲骨文證實了商朝先公先王的世系正如《史記》中《殷本紀》的記載從而得出了“《史記》所據之《世本》全是實錄”的結論。再例如近年來,戰國秦漢時期簡帛的大量出土,也為學術史研究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地下材料,進一步推動著歷史學的研究與發展。但是如果因此便著重考古而看輕歷史學,也是愚不可取的。因為考古挖掘出的東西雖說是客觀的存在但那些(下轉177頁)(上接175頁)畢竟只是一些無意識的無生命的遺物或遺跡,如果只是從物質上來看,就把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大部分喪失了。格林?丹尼爾曾經講過:“考古學首先是一種工藝技術,那么從事調查、發掘、保護、收藏的實踐者都是有技藝的工藝師。其次,考古學又是一門科學研究,在這門科學中已運用了各種科學分支中的手段方法。但是,工藝技巧和科學技術如果沒有歷史闡釋和寫作藝術的專業也無法完成考古學的研究。” 顯然,考古發掘的成果必須經過相關歷史文獻的印證,也只有經過這樣科學的研究,才能賦予死的東西以鮮活的生命,讓這些長眠于地下的沉悶的物體開口說話,才能顯示出其真正的歷史價值。不然,青銅器再是經過考古研究也只能說明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皿,除此之外,再無什么可考的了。
總之,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考慮,考古學與歷史學必須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二者之間并不一定存在一方歸屬于另一方的關系。歷史學主要是通過文獻資料來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而考古學從本質上說是通過研究歷史上人類所創造的文化遺存來揭示當時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這樣,無論是從研究對象上還是從最終的研究目的上來看,歷史學與考古學都是一致的,二者并無矛盾沖突。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不同之處的話,也只是在研究歷史的憑借手段方面有所差異。但是,如果要想從理論上界定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其二者研究的手段和方式是不足為憑的。研究手段和方式的高低是不能作為評價二者地位高低的決定因素的。歷史學需要通過考古學得到印證與檢驗,而歷史考古學則要以歷史文獻記載為確定課題與研究途徑的重要參考,在上升到研究層面時也需要歷史學的詮釋。中國歷史研究的發展和創新需要歷史學與考古學的共同努力,我們更應該客觀的看待二者的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應該為了追求所謂的獨立地位而刻意的把這一問題絕對化。
參考文獻
[1]朱孝遠.歷史的意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頁。
[2]張光直.未定稿[M].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1988年第4期。
[3]楊伯峻.論語譯注[M]. 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6頁。
[4]格林?丹尼爾 ,黃其煦譯.考古學一百五十年[M].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關鍵詞:雙語教學模式;“蒙—漢—外”雙語教學;問題與發展思路
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受到各種復雜因素的制約。既受少數民族居住與分布特點的制約,又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影響,更擺脫不了現行教育體制中雙語教育系統完備性的限制。在選擇雙語教學模式時,要基于本民族的雙語教育實踐,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實踐中的雙語教學模式。
一、內蒙古雙語教學模式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在內蒙古的雙語教育實踐中,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的完備的雙語教學體系。因此,內蒙古在選擇雙語教學模式時,往往選擇以蒙古語授課為主加授漢語的一類模式。內蒙古從90年代中期變開始了“蒙—漢—外”雙語教學的實驗,至今已有數年,在推行“蒙—漢—外”雙語教學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如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蒙語授課的學生升入區外重點大學等,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地方經濟支持“蒙—漢—外”雙語教學的后勁不足
我國少數民族多處于邊遠落后地區,經濟發展與沿海地區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經濟對民族教育的投入不足。同時,民族雙語教學與普通學校教育相比,所需教育資源更多,所以民族地區雙語教學一直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語言的學習,包括聽、說、讀、寫4個方面,在內蒙古,由于大部分地區缺乏漢語交流和外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因此要提高蒙古族學生的漢語和外語水平,就需要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在推行“蒙—漢—外”雙語教學地區,教學中所需的硬件和軟件設備未能相應配套,致使“蒙—漢—外”雙語教學成了“耗時長、見效慢”的“軟肋”,成為民族教育關注的焦點問題。
2.雙語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
內蒙古地區民族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主要表現為整個隊伍數量夠甚至超編與結構性缺失的矛盾,也就是說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補充不進來,而一部分由于雙語教學改革而不能勝任雙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急需轉崗或再培訓。
雙語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學歷和職稱結構偏低、年齡結構偏高等方面。除此之外,蒙語授課中小學仍有部分教師是非師范生,相當一部分教師“合格學歷"都不是原始學歷,而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后續取得的,這些教師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來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工作。
3.關于開設“蒙—漢—外”雙語教學起始年級的爭議
蒙族學校學習本民族語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無任何爭議。但是,從小學還是初中何時開始學習漢語和外語,至今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是,如果開設漢語和外語太早,將對學生學習母語造成沖擊;如果開設太晚,民族學生學習語言負擔過重,學生終究會因學習效果不好而放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三語”開始情況如下:小學1—3年級開設漢語文;開設英語課的時間,一部分學校從小學3年級開始,一部分從初一開始。
4.社會實踐方面帶來的影響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蒙—漢—外”雙語教學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僅有呼市和東部區的赤峰、通遼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于是,受地域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有些家長開始質疑漢語和外語教育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隨然有很多民族語授課的專家和學者們沒有學過漢語和外語,但也為民族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發展“蒙—漢—外”雙語教學的思路
1.合理分配漢語和外語的開啟時間
根據國外學者們的分類,雙語現象可以分為接觸型雙語和非接觸型雙語,接觸型雙語現象是在兩個民族共同的生活條件下產生的,第二語言環境較好,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形成,蒙漢雙語就是屬于接觸型雙語現象;經過專門學習而掌握一種外國語是非接觸型雙語,由于缺乏外語語言環境,掌握非接觸型雙語,相對而言難度大,蒙外雙語就是屬于非接觸型雙語現象。因此,在確定漢語、外語學習的起始時間排序問題時,一般來說,三語學習起始時間按蒙語外語漢語這種順序安排為宜。
2.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
(1)加強隊伍管理。研究制定幼兒園、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落實城鄉中小學統一編制標準政策。全面實施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做好教職工崗位設置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繼續實施和開展“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牧區教育工作活動。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管理,嚴格執行校長隊伍選任、考核、退休等制度,促進校長專業化建設。
(2)切實提高培訓質量。繼續實施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認真落實好年度培訓任務。繼續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普通高中新課程師資培訓。中等職業教育切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民族中小學切實加強“雙語”教師培養培訓,進一步增強教學能力。高等學校以培養選拔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為培養重點,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創新團隊。
(3)穩妥推進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鞏固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前期改革成果,指導各地切實做好績效考核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工作。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推進非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
3.加強設備、環境建設
鑒于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雙語、三語課程多,任務重,一些地區的學習條件差,按照民族教育“優先、重點”的原則,根據現代語言學習教學策略,優先給蒙語授課學生配備漢語和英語教輔設備。
Abstract:Distance learning is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separated from teachers, learns with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lack of timelines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the distance learning project i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in five aspects containing needs assessment, theoretical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impact assess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Case analysis is also used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關鍵詞:遠程學習 評估 項目管理
Keywords:distance learning assessment project management
作者簡介:林 萱(1984.11-),女,瑤族,廣西富川縣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算機輔助教育
一、項目管理與評估
項目管理是通過項目經理和項目組織的努力,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對其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旨在實現項目目的的特定管理方法體系。包括項目啟動、項目計劃、項目實施、項目評估、項目改進等。項目評估是項目管理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始終貫穿于項目管理的整個過程,是運用社會研究程序,在一定政治和組織環境條件下,系統地調查致力于改善社會環境,目的是幫助即將決定的項目是否應該繼續、改善、擴展或縮減;或評估新項目的用途和創意;提高項目關系和指導的績效,滿足項目各方的要求等。
遠程學習評估是遠程教育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遠程學習評估似乎成為了教師的難以“下手”的難題,因此,充分發揮評估對遠程教學的促進作用尤為重要。每個遠程學習過程都可以看成是完成一個項目的過程,這樣就可以將整個遠程學習看成是一個項目來管理。因此,項目評估的時候應該多方面因素,考慮評估目的,項目結構和調節,可用于評估的資源。本文研究的遠程學習項目評估包括:需求評估、理論評估、過程評估、影響評估、績效評估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屬于評估的整體,每個部分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
二、典型的項目評估問題
項目評估過程看似復雜,實則可以簡單化,以評估問題為切入點,將項目評估問題化。
需求分析是指用于回答項目需要的社會條件以及項目需求程度的問題。一般可以包括(1)項目的本質與范圍是什么?(2)需求的人群特征是什么?(3)需要什么樣的服務?(4)服務的規模多大,什么時候需要評估?(5)為了將服務提供給人群,傳送渠道是什么?
理論評估是指用于回答項目概念化和設計問題,設計什么樣的問題。一般可以包括(1)為什么樣的人提供服務?(2)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服務而言,最好的送達渠道是什么?(3)項目怎么樣才能確定、重新招募和保證客戶數量?(4)怎么樣的資源才是必須又合適的?
過程評估是指用以回答項目的操作、實施以及服務送達等問題,即過程、形成性評價。一般可以包括(1)達到了行政性和服務性的目標嗎?(2)既定人群得到了既定的服務嗎?(3)還需要什么人員?(4)是否針對足夠的客戶完成了服務內容?(5)客戶對服務滿意嗎?
影響評估是指用以回答項目結果以及項目意圖改變的社會條件的結果問題。一般可以包括(1)結果所需要達到的目標是否已經達到?(2)服務隊參與者有何影響?(3)服務企圖改善的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績效評估是指用以回答項目成本問題,比較項目收益的價值,也要比較項目給社會條件帶來改善的績效。一般可以包括(1)資源是否充分利用?(2)收益、成本合理嗎?(3)是否有其他方式改進能獲得最大的結果。
三、遠程學習評估案例――以“農民工子女遠程學習項目”評估問題
以上問題只是項目問題化的一部分,具體的實施要根據具體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因此,以“農民工子女遠程學習項目”評估問題為例,進一步說明遠程學習評估的原則。
某校“農民工子女遠程學習項目”選取城鄉結合地區的一所小學作為固定的場所,利用該校的網絡資源,為該區的農民工子女們在一定的時間內提供免費的遠程學習教育。這個項目的目標在于為這些孩子提供安全的具有監督意義的學習環境,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并定期更新優質的資源,在一定時間內評估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首先,需求評估。每個項目的開展都要考慮到開展項目的必要性,在關注問題的同時,必須得到解答的是每天進入學習的人數必須能有一定的比例,否則項目開展沒有任何意義。因此,評估的標準應是,是否每天至少有50-100個學生固定到學校參與遠程教育學習,這樣才能項目實施的持續性。并且參與的學生是以自愿為原則,在監護人的允許下進行。
其二,理論評估。項目活動的設計對于學習者而言,至關重要,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來設計,更要預計這樣的活動設計是否已經是最好的設計了,另外要考慮到自身項目工作人員的質量如何,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評價的標準應包括應有相應的指標說明項目活動的實施有什么樣的結果,同時也應該得到相關教師的認可。
其三,過程評估。項目執行情況可以看學生參與的比例如何,項目組所能設計的環境是否能為學生的作業以及相關的綜合能力培養任務提供正常的支持?這樣的情況就要求每個參與項目的學生都要按照項目的制度規定,按時參加學習計劃,有一定的評估表給予參照。因此,評估的標準應包括兒童應該按照時間表來活動,家長申請才能請假。孩子們必須有每天下午平均45分鐘在有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作業,并且閱讀等。
其四,影響評估。項目在執行過程中會發現與原定的目標有變化,這樣就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觀察,看學習成績,消息效果是否有變化,有無進步的空間,如果發現學生群體中有減退的趨勢,則要及時調整學習目標,對整體學習任務認真把關,修改一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習任務。因此,評估的標準包括學習是有進步的。
其五,績效評估。每個項目的投入都要考慮到投資的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學生參與項目是否免費,能提供的最大幫助是什么,這些都是工作人員需要考慮的范圍,同時要保證以好的教育資源投入到各項目中,可以考慮工作人員的成本,從而時學生成本降低。因此,評估的標準可以包括使用了多少志愿者在其中的參與,從而降低成本。
總之,并不是所有的學習課程都可以轉換為遠程學習,因此,在遠程學習項目確定以前,或是遠程學習項目確定之后,都要對學習資源、學習者等進行評估,從而提出遠程學習的相關策略,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可預計的因素影響遠程學習的效果。因此,根據不同學習需要,針對評估項目典型的評估問題,遠程學習評估可以變得簡單而可視化。但是,每個子項目的實施都必須以原項目的目的和計劃為宗旨,一旦發現實施過程中學生群體的學習態度和情感發生變化,都必須及時評價,及時調整學習任務及學習方式等,以期達到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春穎譯.項目管理[M].商務印書館.2009,(07)
[2] 陳麗.遠程教育學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3] 肖俊洪.遠程學習的評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01)
關鍵詞:煩惱人生;解構婚姻愛情;自覺成長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9-0006-01
一、還原了生活本質,開創了新寫實時代
與其說池莉解構了生活,毋寧說是還原了生活的本質。生活就是這樣,沒有那么多流光溢彩與深情款款,而是由一些細碎到一屋子的家常解構而成。《煩惱人生》中出現的第一個生活意象就是平常到不能再平凡的燈繩。緊接著作者深入挖掘印家厚日常生活,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也沒有波濤洶涌的大風浪。《不談愛情》也是如此,莊建非的生活經歷了妻子的出走,也是具體到餅干盒里的一把點心粉末,米桶里的花椒,還有那個時代的特殊記憶糧票。
由此池莉開創了文學的新寫實時代,一改以前文壇上“高大全”的書寫模式,開始了生活化的具象書寫。生活被具體化,放大化,用劉震云的話講“一地雞毛”了。
二、寫出了現代人在生活中的圍困感和絕望感
池莉在她的文集自序中坦露,她悟道一個索要許多年的答案:文學是一個關于絕望的故事。“可憐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深深裹挾,擲于人人同樣的生活,而不管個人是否情愿。那些無數的千百年的被裹挾感和不情愿,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絕望――再不用多說什么。揣摩絕望以及絕處逢生的可能性,這才是我寫作根源的根源!”她的作品中表面細小瑣碎的生活意象下潛流的是處于這種生活中人們的精神上的困境,一種因理想消磨,現實失意而被生活的巨大網罟圍困,無能為力的深然絕望感。
《煩惱人生》中小白引用北島的詩“《生活》――網”來言情,印家厚則從自身的經歷得出“《生活》――夢”的箴言。兩者都有一種被圍困的絕望感,而印家厚的“夢”顯然更明確了生活的夢幻飄逸。《不談愛情》里莊建非當妻子跑回娘家時,在柴米油鹽中手忙腳亂,破門無路的困厄感油然而生。家庭危機的升級將直接影響到他到出國學習的機會。于是乎,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如泰山壓頂般。這一個個不同背景下的不同人物的圍困感與絕望感,其實都可以歸因于《不談愛情》中那一句中肯的點評“他逃不出今天時代的局限”。
三、在時代的翻云覆雨中人的異化與成長
池莉注重展現在時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變遷中人的異化。不僅展現人順應時代的號召對自身的認知與選擇的改變,也展現了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生命體驗的兩代人之間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矛盾與沖突,當然,池莉的終極指向是這兩種不同的價值選擇最終匯入到人的成長的過程中。而這成長更多地是從一開始被動的,被脅迫的不得不成長到后來的主動自覺的成長。《一去永無回》里溫泉的成長盡管與傳統觀念、社會道德二律背反,但它卻還原了現實生活的某些真實,坦露了女性由澀到熟的獨立意識和人格覺醒,由膽小怕事到無畏坦然的心靈歷程。實現了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四、探索“煩惱人生”的愛情與婚姻
池莉沒有從正面直接定義愛情與婚姻,但她透過“煩惱人生”中的磕磕絆絆傳達了婚姻有別于愛情。愛情是可以非理性的,可以浪漫,可以多情,可以耽溺。而婚姻是理性的,是有意識的建構,不僅關涉到夫妻兩個人,還牽連兩個家庭、兩個單位,甚至整個社會。
《煩惱人生》里盡管印家厚一直念念不忘他的知青女友聶玲,現實中也被年輕貌美的女徒弟雅麗迷惑過,甚至差點不由自主地親吻雷雷幼兒園阿姨肖曉芬,但他知道“那排破舊老朽的平房窗戶前,有一個燙了雞窩般發式的女人,披了件衣服,沒穿襪子,趿拉著鞋,憔悴的臉上霧一樣灰暗。她在目送他們父子,這就是他的老婆。你遺憾老婆為什么不鮮亮一點呢?然而這世界上就只有她一個人在送你和等你回來”。在理性的思考下,印家厚埋葬了對聶玲的纏綿悱惻,狠心拒絕了雅麗的大膽示愛,剎住了對肖曉芬的親吻欲望,堅定了和老婆一路風雨飄搖,不離不棄走下去。《不談愛情》中莊建非更是親身體會了悟結婚是“創造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社會細胞”,“過日子你就要負起丈夫的職責,注意妻子的喜怒哀樂,要關懷她,遷就她,接受周圍所有人的審視”。
正如池莉在文集后記中所言,“在一個年份與一個年份之間的時間空格里填寫不同的社會現象和流行詞匯,而寫作者失去內心真正的激情和歡愉,這斷然不是我回家之路。”她對生活內涵的細致掌控,對生命體驗的窺視探照,揭示了社會人生的不可違逆的規律,同時也昭示了未來的美好和無限可能。在這一部部“煩惱人生”中,我們有一種說不清的似曾相識,不僅看到了小說人物的艱難掙扎,仿佛也清晰地看到了我們自己在人生的浪潮里浮沉、打滾,艱難地前行。這或許就是池莉得出的“文學是一個關于絕望的故事”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古詩;由“景”生“理”;教學體會
古典詩歌中的很多寫景名句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至今傳誦不衰。一方面作者表達出了特定情形下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同時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欣賞者主觀能動性使一些寫景名句生發出了深刻的哲理,使之具有時代氣息,恒變恒新,句短意長,耐人尋味。關于這一點教師一定要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在課堂教學中啟發講解到位,使這些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不僅給予學生美的享受,而且給予思想的啟迪。
一、詩詞教學中常見的寫景名句例釋
選入中學課本的寫景詩,是古典詩詞中璀璨的代表之作。曹操北征吾桓時寫下的《觀滄海》一詩氣勢恢宏、意境深遠,是寫景的名篇。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何等的雄偉、壯闊。唐代詩人許渾在傍晚登樓遠眺秦苑漢宮,滿目荒涼,心中生起今盛昔衰的感慨,寫下《咸陽城東樓》一詩。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一聯,云日風雨、景物風候之象格外清新。杜甫在漫游東岳秦山時,為其雄奇的氣勢所傾倒,寫出千古傳誦的名篇《望岳》。詩中最末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懸想登臨極頂俯視眾山的情景,令后人望塵莫及。盛唐詩人王之渙的寫景名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說是家傳戶誦,膾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僅僅二十個字,將登樓后美不勝收的景色寫得有聲有色,氣勢磅礴,盡收眼底。李白在由白帝城出川直下江陵時,乘船沿江而下,猶如乘奔御風,因而寫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抒寫江行景色的情景交融的名句。這些寫景名句,或因虛實相間、或因借景抒情,都有驚風雨、泣鬼神的魅力。學生對作者在這些詩詞中所描繪的“眼中景”,所抒發的“心中情”,是比較容易品味出美的,關鍵是將蘊涵在其中的哲理挖掘出來,這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二、教師對寫景名句生發出哲理的挖掘
這些寫景的名句除給人以感情的陶冶、美的享受以外,更重要的是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使人回味無窮,懸想不絕。正如清末學者譚獻在《復堂詞錄序》所指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然”。學生在欣賞這些寫景的詩句時,并在限于對原詩的體會和理解,還包含著欣賞過程中的再創造。而再創造的意境往往要超出作者所創造的境界。雖然上述這些詩句主要是寫景抒情,并不直接表現抽象的人生哲理,可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再創造,常常賦予上述古詩以新的哲理。這種創造不僅為古詩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學生得到更高層次的享受,更深層次的教育。
曹操的寫景佳作《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詩句,把大海塑造成一個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紅日似從海面躍出,明月猶如潛入海底,群星映輝其上,星移斗轉其里,寥寥數語,寫盡了浩浩瀚的滄海吞吐日月、釋納星辰的壯麗景色。作者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吞吐萬象、志在統一的博襟。教師要啟發學生認識到,有時人們可以從日月星辰和大海的關系聯想到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沒有集體的存在,就沒有個人的一切。有時可以從星漢之光和大海之聯想到自己的成績不能離開黨和國家的培養。一句話,人們從中看到了個人的渺小,世界的偉大,在大千世界里看到了小我,這樣學生的眼界就寬了。
一、創設應用情境,彰顯估算價值
要使學生對估算感興趣,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作用與價值。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應用情境,讓學生體悟到估算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1. 尋找實例,體驗估算的必要性。
教師要善于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就如,在教學“萬以內數連加”時,筆者創設了以下生活情境:“老師上周一家四口去餐館吃飯,點了一些飯菜,價錢分別是52元、56元、29元、13元、15元、9元。同學們能幫老師估一估大約多少錢嗎?(學生反饋略)老師當時也大致地估了估,大約不到200元。可是服務員收費時卻報出了230元。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經查,是服務員將56記了兩次,正好多收了56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識才避免了服務員的錯收費。”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多創設諸如此類體現估算價值的例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去體會估算的必要性。
2. 選好題目,感悟估算的優越性。
二、估算筆算相融――培養學生數感
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估算,經常進行估算,又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因此,《課程標準》把估算教學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作為培養學生良好數感的一項重要措施。學生數感的建立,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體驗并建立起來的。而小學階段,計算內容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應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計算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
1. 計算前估算。
估算可以與筆算相互支持、互為驗證,學生在計算前,可利用估算來判斷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在“數與代數”領域,結合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每節課都可以進行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2613÷13的計算,學生在計算時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這樣既避免了計算的錯誤,又培養了學生在計算前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又如,估算468÷5,450與500都是5的倍數,由于450與468更接近,因此其估算的結果與正確結果更為接近。這種讓學生把握數的大致范圍,根據數據的合理性靈活調整估算策略的做法,需要學生具備把握數的大小關系的敏感性,發展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計算后估算。
在計算之后利用估算方法來判斷計算結果的合理性,以此來檢驗筆算結果的正確性。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在完成筆算的算理與算法的教學后,為檢驗學生對算理、算法的掌握情況,在練習環節進行創新處理。
計算17×28,當學生獨立自主計算完成后,教師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學進行板演(圖1、2、3)。
該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了這樣的引導:“同學們!這三種做法,你覺得哪一種不正確,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來說明?”學生得出:(1)10×20等于200,17比10大,28比20大,所以17×28的積一定比200大,不可能等于170。(2)把17和28都往大估,最多也就是20×30等于600,不可能是一千多。這樣,讓學生運用估算分析精確計算的結果,使學生能夠在筆算的同時自覺地聯系估算,反思評價自己的筆算,實現了兩者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學生對估算意義及作用的理解,促進估算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進而提高了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3. 聯系問題估算。
三、挖掘教材資源――滲透估算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并理解估算教學的編排體系,要努力創設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學的課程資源,結合日常的課堂教學,引領并鼓勵學生表述自己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使其親歷總結估算方法與策略的過程,為學生在后續學習與生活中靈活選擇估算策略,使估算值更趨于合理性夯實基礎。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場景,靈動滲透以下估算方法。
1. 靈活運用“湊整法”。
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數、被減數、減數、因數、被除數、除數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或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再計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加、減法估算”時,教師可呈現如下數學信息。一個書包標價:38元,一個筆盒標價:19元。小明帶了60元,想買一個書包和一個筆盒,夠不夠?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并將方法記錄下來,想一想,這種方法是怎樣思考的?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感悟:書包不到40元,看成40,筆盒不到20元,看成20元。40加20是60,不會超過60元,一定夠。
為使學生使用“湊整法”更趨于合理,教師可在上述環節后補充練習43+78。要求:寫一寫估算過程,想一想可以怎樣估算?估算的結果比準確結果大了還是小了?學生先獨立思考,后交流感悟:把78估成80,比準確結果多了2,把43估成40,比準確結果少了3,同時估兩個數,一個估大2,一個估小3,有一部分被抵消了,就更接近實際值。該補充練習有效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避免學生形成估算就是估成接近整十、整百數的思維定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把一個數估大,另一個數估小的平衡策略。
2. 合理啟用“去尾法”和“進一法”。
為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合理使用“去尾”“進一”等估算策略,可創設如下生活情境。
笑笑一家去超市購物,購物單如下:
問題:笑笑估算購物金額一定超過40元,對嗎?媽媽帶了100元,夠嗎?
以上兩個問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作這樣理解與思考:先把數值往小估,即用“去尾法”把16、13、23分別看作10、10、20,其他尾數先不看,合起來是4個十,加上尾數一定超過40,笑笑的判斷是正確的。再把數值往大估,即用“進一法”把16、13、8、23、6、3分別看作20、20、10、30、10、10,合起來剛好等于100,則說明媽媽帶的錢是夠的。教師在引領學生解決問題時,使學生認識到“購物的錢在40元和100元之間”這個結論,進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這類問題時(估算所需船只數或車輛數),在估計時可以用“進一法”往大估,而類似所需材料一定,估算加工物品數量時則應該用“去尾法”往小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