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污水運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碳排放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7%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上升率控制在6%以內。
2.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左右。
3.節能降耗。單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達的節能降耗約束性指標。
4.主要污染物減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項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0.1%以上,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5.新興產業發展水平。新興產業銷售占規模工業銷售比重達到46%以上。
6.服務業發展水平。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6%。
7.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23.5%。
8.綠化水平。林木覆蓋率達到25%以上,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6.5%。
9.空氣質量。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達到66%,PM2.5濃度下降率達到3%以上。
10.水環境質量。地表水斷面水質好于Ⅲ類的比例達到70%以上。
11.綠色建筑。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二、主要工作
1.實施優化空間布局行動
一是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編制《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優化城鎮布局結構;編制《中心城區多規合一規劃》,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推進國家高新區建設,建成“科技創新一條街”;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高新區獲得省級生態工業園命名,經濟技術開發區、丹徒經濟開發區通過省級生態工業園技術考核;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按照“三基地、三中心”的定位,推進中瑞生態產業園建設;嚴格按照《市低碳高校園區建設規劃導則》、《市低碳高校園區建設實施細則》要求,加快推進低碳高校園區建設;推進官塘APEC 低碳示范城鎮建設,達成中歐友好城市結對并推進項目合作。二是推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推進20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區建設,應稅銷售收入增長15%,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推進 30家市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應稅營業收入增長15%,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推進30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產值增長12%,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句容創建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狠抓“三集”園區配套和主導產業發展,抓成15個總投資30億元以上先進制造業項目和20個總投資20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項目,產業集中度達60%以上。
2. 實施發展低碳產業行動
一是大力發展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等六大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同比增長15%以上。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20億元,啟動西津渡5A級景區創建,建成30個省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點;現代物流業完成增加值238億元,增長12%;文化產業新增投資100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50億元,實現增加值180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3%。三是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深入開展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示范試點,力爭工業企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設計、生產、管理的比例達到90%,應用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達到60%;組織實施燃煤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改造工程30個以上,實現節能量10萬噸標準煤以上;完成市區、丹陽市、句容市、揚中市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覆蓋城市建成區面積80%以上。四是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淘汰38家企業落后產能,啟動新一輪化工企業專項整治,關閉化工企業26家以上;開展鉛蓄電池、電鍍企業整治工作,對市內6家蓄電池企業集中整治,推進電鍍集中區建設。
3.實施構建低碳生產模式行動
一是加大清潔生產力度。重點圍繞大氣污染防治,推進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企業重點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完成20家以上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以及20家以上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市80%以上大中型規模養殖場達到生態健康養殖標準,規模畜禽場糞便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二是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完成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園區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建設任務;完成丹陽、句容、丹徒經濟開發區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建設任務;開展第四批市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園區)創建工作。三是加快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建設。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重點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確保年節能10萬噸標煤以上;實施全市電機能效提升計劃,淘汰2003年前生產的Y系列在用低效電機;開工建設征潤州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完成東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結合道路建設,完成污水管道建設10公里;推進市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力爭年內開工建設;加強能效信貸對節能減排項目的支持。四是嚴格項目準入門檻。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產業準入管理和環境準入管理暫行辦法;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竣工項目節能監察工作,嚴格控制化工、建材、鋼鐵、冶金、電力等高碳行業產能增長;大力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制度。五是嚴格能耗預警和懲罰機制。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預警機制,對單位產品(工序)能耗超限額和仍在使用國家明令淘汰設備的企業,實施懲罰性電價或淘汰類差別電價。
4.實施碳匯建設行動
一是加強環境綜合整治。開展諫壁片區、西南片區等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綠色廊道建設;實施市區“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引水活水系統投入運行,城市水系基本溝通;完成國家級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二期主體工程。二是加強碳匯林建設。新增植樹造林面積1.5萬畝以上;對全市50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兩側20米范圍進行綠化整治。三是加強城鎮綠化整治力度。對全市235座山體推進礦山企業關閉和宕口復綠,對主城區尚未改造的14座山體分批實施改造修復。四是保護生態功能區。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重要山體等生態功能區保護;積極開展濕地恢復與保護工作,完成1000畝赤山湖濕地恢復項目建設,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3%;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完成全市3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達標建設。
5.實施低碳建筑行動
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實施建筑節能65%的設計標準。二是實施建筑節能改造和監測。加快建筑節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8萬平方米和公共建筑35萬平方米節能改造;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完成可再生能源應用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開展建筑節能能效測評工作,完成能效測評項目20項。三是推進綠色建筑示范。中心城區新建建筑成品房比例達到60%以上;重點推進新區、潤州官塘片區、南徐新城、大學城以及省級以上綠色建筑示范區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完成綠色建筑110萬平方米;推動建筑工業化和住宅全裝修,完成模塊建筑5萬平方米。四是推進綠色施工。全市綠色施工技術應用覆蓋達50%以上,全市大中型工程10%以上達到綠色施工工程標準,省級示范區50%以上的工程達到綠色施工工程標準。
6.實施低碳能源行動
一是加快推廣天然氣、水能等清潔能源利用。加大燃氣、污水處理等管網向鄉村延伸的力度,鋪設天然氣管道70000米;完成污水處理管網鋪設14000米;加快句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二是推廣運用新能源。實施“金屋頂”計劃,推進全市工業廠房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全市工業廠房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50MWp;推進丹徒氫能源產業園建設,完成2.2萬平米標準廠房建設,建成丹徒氫能源產業園新展示平臺;加快餐廚廢棄物及生活污泥協同處理項目建設,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并開工建設。加快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擴建項目建設,完成竣工投運;重點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推進秸稈能源化、基料化、工業化、飼料化、肥料化等“五化”利用工程,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三是推進綠色照明。道路照明改造試點推廣使用LED路燈500套以上。在機關、企業、學校、醫院、商場、賓館、社區、家庭等,大力推廣運用LED節能燈等節能產品。
7.實施低碳交通行動
一是開展低碳交通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全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試點城市建設,建設國家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綜合展館。二是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爭創“省級公交優先示范城市”;繼續實行公交扶持政策,15公里內乘坐0.5元;農村公路升級改造280公里、農橋改造30座,鎮村公交開通率達100%。三是加快交通工具低碳化。投放清潔能源公交車100輛、清潔能源長途客車40輛;加強停車場(點)管理工作,新增500-1000個道路臨停泊位;完成公共智能停車信息化管理系統三期項目;推進全市重型車輛、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加快老舊機動車淘汰報廢工作,淘汰4585輛老舊機動車。四是推進低碳示范道路建設。加快新區至丹陽高速公路低碳高速公路示范項目、312國道城區改線段低碳國省干線公路示范項目和官塘低碳新城低碳城市道路示范項目建設。五是實施低碳水運工程。實施蘇南運河段“四改三”工程,基本完成全長42.571公里的航道建設;加快低碳港建設,港口生產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下降1%以上。
8.實施低碳能力建設行動
一是加快平臺建設。加快企業碳直報平臺建設,力爭上半年具備企業碳直報功能;對年耗能5000噸標煤或碳排放13000噸當量以上的企業實行碳直報和碳盤查,編制全市及轄市、區碳排放清單;建設環保監測中心、數據中心和應急中心為一體的環境數據中心平臺,完善污染源監管業務平臺系統,建立環境信息的交換中心和三維環境信息應用平臺;推進重點碳排放企業能源計量器具檢測,加快能源低碳計量檢測技術服務平臺、能源低碳計量技術研究平臺、能源低碳計量技術人才培訓與交流平臺、能源低碳認證咨詢服務平臺建設。二是培育引進碳管理第三方機構。全年培育和引進3家以上具備碳盤查能力的第三方機構。三是加強探索研究。深化碳峰值研究,繼續加強碳峰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探索,建立健全碳峰值倒逼機制;探索建立碳排放統計方法制度,印發、實施碳排放綜合統計報表制度。四是實行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制度。開展機關能源消耗定額工作試點,實行節獎超罰。定期開展機關辦公建筑能源審計和節能診斷,完成10幢公共建筑能源審計。提高政府機關使用循環產品、可再生產品及節能、節水、無污染產品的比重,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60%以上。五是落實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建立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財政支持各項政策。制定市域生態紅線保護規劃及保護管理方案,對不同主體功能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實行梯度價格。六是加強低碳培訓。對全市年耗能5000噸標煤或年碳排放13000萬噸以上的企業負責人及相關技術人員開展低碳培訓;開展低碳經濟課程科目繼續教育網絡培訓,培養1000名低碳人才;將低碳發展理念納入黨政干部培訓課程,黨政干部參加培訓的比例達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