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腹股溝直疝護理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腹股溝疝;精細化護理;并發癥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稱"疝氣"。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以腹股溝斜疝較為多見,約占腹股溝疝的95%,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1-2]。疝修補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方法,在臨床應用較為成熟,預后較好,但若治療不及時不規范,或護理不得當,也可能導致病情延遲,甚至引起并發癥和不良反應[3]。本文通過對31例疝修補術患者實施全面精細化護理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進行腹股溝疝擇期修補手術治療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9例;年齡19歲~81歲,平均年齡59.6歲;第1診斷為腹股溝疝,均為單側,其中斜疝58例,直疝4例。均行擇期疝修補手術治療。合并慢性支氣管炎3例,冠心病1例,高血壓7例,前列腺肥大3例,糖尿病2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兩組間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規疝修補手術治療,均1次手術完成,手術時間35~55min。術后對照組實施腹股溝疝修補術后常規護理,包括術后平臥,雙腿彎曲膝下墊枕,指導患者術后下床恢復輕微活動,術后8h可恢復飲水,進半流質飲食,術后1d可進普食,觀察手術切口是否滲血、敷料是否清潔,給予相應處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更為全面和精細化的護理模式,包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觀察術后各種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先兆,觀察大、小便情況,以沙袋壓迫手術切口12~24h,詳細介紹術后各類注意事項,進行疼痛控制、術后加強飲食和營養護理,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進行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宣教,進行詳細的出院指導等。
1.3觀察項目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花費、術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
1.4統計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花費、術后并發癥、不良反應均少于對照組,見表1。其中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為切口滲血1例,陰囊水腫3例,皮下積血1例;不良反應為術后疼痛2例,傷口異物感6例。觀察組術后未出現并發癥,不良反應為術后傷口異物感2例。
3 討論
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方式相對簡單,術后一般恢復較快,患者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理質量。本文實施的全面精細化護理模式,是針對患者群體進行的包括檢查、用藥、、術后活動、飲食指導,知識宣教、出院計劃等項目的綜合護理日程方案,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不僅僅是盲目機械地執行醫囑,而是有計劃、有預見性地進行護理工作,護士和患者共同探討并完全了解護理工作的計劃和目標,促使患者主動參與護理過程,增強其協作意識和能力,因此能達到較為滿意的護理效果。
3.1護士儀容和操作 護士作為臨床一線工作中與患者聯系最為密切的人群,其儀容形象不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整個科室和醫院。患者來到醫院,面對手術和醫護人員,首先內心就存在著畏懼心理,護士通過得體的儀表,和藹的語言,溫柔的操作,積極主動的工作,以微笑的服務,友善、富有親和力的外在形象取得患者充分的信任,使其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將會大大有助于促進患者配合護理工作的主動性,增強其對于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護理的協同性,并提升其對于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滿意度。
3.2心理護理 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病情和手術的必要性,介紹麻醉、手術和術后護理等方面的知識。介紹醫生的技術和同類型已做手術的患者,提升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和對術后恢復的信心。注意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狀態,術后患者可能出現傷口疼痛、排尿或排便困難、惡心、嘔吐,害怕咳嗽咳痰等,護士應盡力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耐心傾聽并表示理解,盡力滿足患者的要求,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幫助他們順利康復。
3.3護理 無張力疝修補術一般需術后平臥6h,傳統疝修補手術后3~6d方可下床活動。臥床時,患者采取雙腿屈曲平臥位,膝下墊枕使腹部松弛,可減少傷口的張力。1~2d后,可將病床床頭抬高15°~30°。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鼓勵術后盡早活動,既可減輕術后長時間臥床的不適感,又可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和腸粘連的發生率。但早期只可進行輕微活動如短距離行走、下床排便等,較激烈的活動應至少在手術后3個月才開始進行。
3.4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咳痰,培養患者定時解大便的習慣,告之患者吸煙、便秘等不良習慣可導致使腹內壓增高,不利于術后康復,可誘發或復發腹股溝疝。對于便秘者,可給予通便藥物或肥皂水灌腸,告知患者勿用力排便,以防切口開裂和腹股溝疝復發。囑患者術后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感冒咳嗽而影響切口愈合。
3.5病情觀察 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手術切口有無滲血,用沙袋壓迫切口0.5~1d,有助于切口愈合[4]。對于男性患者,因陰囊比較松弛且位置較低,若有滲血容易積聚于此,為促進淋巴回流,且避免陰囊內積血,術后可應用"T"字型托帶將陰囊托起,或者以小枕抬高陰囊[5],必要時可給予5%硫酸鎂濕熱敷。及時查看并更換浸濕的敷料,防止切口發生感染。絞窄性疝手術后,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變化,給予靜脈輸液及應用抗生素,必要時輸血。
3.6飲食營養護理 一般患者術后8h可恢復飲水,逐漸可進流質、半流質飲食,如米湯、稀藕粉、菜汁、果汁等。術后1d可進軟食或普食,如軟的米飯、面條、雞蛋糕、切碎煮熟的菜及魚肉等,注意多補充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易消化清淡飲食。
3.7并發癥護理 一般的疝修補術屬于無菌小切口手術,術后發生感染的幾率不高,但絞窄性疝行腸切除、吻合術者,切口容易發生感染。術后應關注患者的體溫、脈搏,切口有無紅、腫、疼痛等感染征象,一旦出現異常應盡早進行相應處理。術后觀察患者有無血尿、尿外滲,以防膀胱損傷。
3.8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多吃維生素和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粗糧、大豆、新鮮水果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暢。出院后注意休息,可適當做一些保健操、打太極拳、跳交誼舞、散步等運動,出院后3個月以上方可進行重體力勞動。少吸煙,注意防寒保暖,減少呼吸道感染咳嗽的機會。有排尿及排便困難者,需及時進行相應的治療,謹防腹內壓增高導致疝復發。
總之,在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患者中實施全面精細化護理模式,可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費用負擔,減少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John T Jenkins, Patrick J O. Dwyer. Inguinal hernias[J]. BMJ,2008, 336 (7638): 269-272.
[2]陳孝平. 腹外疝/外科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40-450.
[3]段海瑛,黃松.護理路徑在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11,36(9):777.
[關鍵詞] 腹股溝嵌頓疝;腸壞死;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8(a)-0061-02
在臨床醫學上,腹股溝嵌頓疝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腹部外科急腹癥,通常是由于腹腔臟器進入并停滯在疝囊內的情況,因為其無法自行復位,妨礙了血液循環,嚴重時可以引起較窄性腸梗阻或者腸壞死。因為疝囊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腹股溝斜疝、閉孔疝以及腹股溝直疝等,另外,還有一種股疝,十分容易引起腸壞死,嚴重威脅這患者的生命健康。為探討分析腹股溝嵌頓疝致腸壞死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以該院2008年6月—2011年11月期間收治的840例由復股溝嵌頓疝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共接收腹股溝嵌頓疝患者40例, 其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齡在11個月~79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1.6歲。在40例患者中,嵌頓疝的類型可以分為4種,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分別為10例和5例,閉孔疝4例,剩余的 11例全部為股疝。
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發現, 大多患者腹股溝區有腫物,一般情況下此腫物在患者站立屏氣時出現,當患者平臥之后就會消失,若是用手擠壓仍舊出現。對于男性患者,有陰囊腫大、變硬的現象;女性患者則是在大腿根部出現包塊。同時,在腫物出現時,患者有疼痛、腹痛癥狀,嚴重的患者出現全腹壓痛以及肌緊張等癥狀。兒童則伴有嘔吐癥狀,腹痛后有腹脹現象。
1.2 治療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所有患者都進行了合并癥狀的治療,首先為了預防感染,對患者使用了廣譜抗菌藥物,繼而進行持續硬膜外麻醉,接著實施手法復位,最終觀察患者的腹部情況。另外在進行修補時,使用網塞型成套補片。對腹股溝嵌頓疝實行切口,繼而解剖腹股溝管,然后是疝囊游離并翻入腹腔,利用網塞填充內口并進行縫合固定[1]。最后進行止血,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患者在手術后進行3~5 d的抗生素輔佐,等排氣后可進行胃管拔出。
2 結果
對于40例患者全部進行手術治療,無術后死亡情況,最終全部治愈出院。采用補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患者有8例,采用疝囊高位結扎術的患者有4例,有10例患者采用傳統的術進行管壁的加強修復,剩余12例患者因為有腹膜炎體征,在進行開腹手術后,發現患者有腸管絞窄壞死的情況,對患者進行腸切除吻合,縫合內環口。還有6例患者在進行腸壞死切除吻合之后,進而進行了一期疝修補術。手術時間在0.5~2 h之間,平均時間為68 min。患者手術后第2天即可進行正常活動,其中,有5例患者出現了陰囊積液癥狀,在進行穿刺抽液之后治愈且恢復良好。40例患者在術后的6個月~1年之內,進行隨訪,均無復發和排斥的情況發生。
經試驗發現,在40例患者中,疝嵌頓的類型也影響著患者的腸壞死情況,具體的數據顯示,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上,腹股溝嵌頓疝屬于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一般情況下沒有并發癥,輕微患者沒有嚴重的不適癥狀,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但是對于嚴重的患者,一旦出現嵌頓和絞窄,就會嚴重危及患者生命。通常情況下,關于嵌頓疝的治療方法大致有兩種:保守復位治療以及手術治療[2]。其中,保守復位治療要對患者的病癥特征和生命體征進行綜合判斷,然后進行鎮痛、鎮靜以及解痙這3步,最終進行手法復位。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鎮痛和鎮靜治療的時候,其會影響患者病情的判斷。同時,對于比較嚴重的患者,諸如出現絞窄性疝,在臨床上具有明顯的表現癥狀,例如,膿毒癥,感染性休克等。這類病癥在進行復位之后如果手法失敗,就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在該次的40例患者中,就由有1例患者因為實施鎮痛治療導致病情誤判,貽誤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導致腸壞死,最終實施了腸壞死切除手術。另外,有學者研究證明,臨床上關于腹股溝嵌頓疝的手術治療有著最佳的治療時機,而且不同的嵌頓時間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腸壞死情況[3]。有資料顯示,嵌頓時間在6 h之內的患者,腸壞死比例大約在4%左右,但是當嵌頓時間在12~24 h之內的患者,腸壞死比例就會高達約50%,當嵌頓時間超出24 h之后,腸壞死比例也隨之提升約65%。從這些數據中該院可以發現,嵌頓時間的多少和腸壞死比例成正比,其中最佳的手術治療時機就在6 h之內。當然了對于患者來說,疼痛程度也在不斷的提升。
現階段,關于臨床上對于腹股溝嵌頓疝的治療方法,大多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但是此類手術主要針對為發生腸壞死的患者。然而,由于腸壞死之后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時候切口容易感染,尤其是因非己物質引起的感染更加難以控制,補片本身也屬于非己物質,這樣就會造成修補失敗[4]。所以,對于腸壞死患者較多情況下都是實行高位結扎手術和修補手術。在該次試驗的40例患者中,就有2例患者因為在無張力修補術后出現切口感染,醫生在對其進行常規傷口換藥、消炎等一直沒有痊愈,最終又進行了2次手術,取出補片、切口上藥等,最終患者痊愈出院。另外,嵌頓疝發生較窄,可以同時進行部分小腸切除術和疝修補術,在手術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切口不被感染,及時對切口的各層組織進行沖洗,利用自制的細引流管進行外加負壓吸引[5]。
另外,對于老年人來說,因為生理功能老化,一些氣管功能降低,患者大多有其它的慢性器質性病變,通常情況下以心、肺疾病為主。對于這類患者一方面手術耐受性差,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急診手術,這樣就造成麻醉困難,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和難度,且在術后有較多的并發癥。針對這一情況,該院認為需要采取3種對措:第一,仔細檢查,科室會診;第二,進行補液,平穩患者生命體征;第三,及時手術,切忌延誤手術時機。在該次的實驗中,就有1例69歲的患者平穩度過了手術期。
[參考文獻]
[1] Vr ijlangWW, Van den To lMP, Lu ijienddijk RW, et al. Random ized c lin ica l trial o f nonm esh versus m esh repa ir o f pr im ary ingu ina l hernia [J]. B r J Surg, 2002, 89(3):293-297.
[2] 王君,劉彩云. 腹股溝嵌頓疝腸壞死發生時間的探討[J]. 寧夏醫學雜志, 2011(2) :99-101.
[3] 席如光,栗宏,張韶光,等. 應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嵌頓疝并小腸壞死手術體會(附21例報道)[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6): 110-113.
[4] 覃美鳳.重度營養不良患兒腹股溝嵌頓疝并部分壞死回腸切除術后的護理[J].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1(10): 89-91.
【關鍵詞】 腹外疝;無張力修補術;不良反應;探究分析
腹外疝屬于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尤以腹股溝疝的發病率最高。易感人群為老年人,而且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和身體機能較差的原因是,使得臨床治療相對困難[1]。目前臨床治療腹外疝的主要方法是采取無張力修補術,它具有微創性、高效性和簡便性等優點。但是在實際臨床治療中,由于來自患者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因此存在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現象[2]。本組探究通過選取自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進行無張力修補術的腹外疝患者120例,從中選取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5例進行本次探究,通過分析其臨床治療資料,以總結術后不良反應的誘因和防治要點,回顧相關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例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齡52-81歲,其中2例腹股溝斜疝,1例腹壁切口疝,1例直疝,1例股疝;調查患者臨床合并癥資料,合并慢性支氣管炎3例,合并高血壓病4例,合并肺氣腫2例,合并肝硬化輕度腹水1例,合并兩種及以上患者4例。
1.2 方法 治療方法:患者前后兩次手術治療的方法均為無張力修補術,使用巴德公司制造的錐形網賽與補片,同時使用傳統手術方法顯露疝囊、定位切口并確保精索的游離。患者手術中采取持續性硬膜外麻醉,之后切開患者腹外斜肌腱膜,促使疝囊高位游離,根據患者疝囊大小合理結扎,當疝囊過小時,將其游離至內環,當疝囊過大時,在距離內環4-5cm的地方將其橫斷并結扎,促使其逐漸變小,進而將其還納[3]。之后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并將疝環置于錐形網塞內,并將患者邊腹橫筋膜與網塞的葉瓣進行縫合,固定6-8針即可,并將補片缺口、周圍組織和網片進行有效縫合,最終將精索放回原位,間斷性縫合阜外心腱膜,并關閉切口,對患者進行心電監測,一般術后6h即可進行扶床活動。探究方法:對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進行隨訪調查,統計其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收集整理相關數據后進行本次探究[4]。
1.3 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采取SPSS10.3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
2 結果
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中,5例出現術后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2%,其中復發2例,感染2例,形成瘺管1例,后對該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現并發癥的原因,進而采取針對性的再次手術治療,均無不良反應發生,臨床有效率顯著提高,與首次治療效果比較,P
3 討論
腹外疝屬于臨床常見病癥的一種,患者一般具有慢性咳嗽、便秘脫肛、經常性嘔吐等臨床癥狀,而且多發于老年患者,如果臨床診斷效果不佳,就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進而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極大[5]。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該病的發病機理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患者腹壁強度降低,這是腹外疝發生的基礎,它既可以是患者先天性腹壁不全,也可以是后天手術治療切口愈合不佳,使得原本堅實的筋膜組織退化成疏松有孔的結締組織或脂肪;其二則是患者腹內壓增加,它是腹外疝發生的誘因,一般慢性咳嗽、排尿困難、腹內腫瘤等原因都會造成腹內壓增加,以此患者一旦具有上述兩種情形,就極容易產生腹外疝。
目前臨床治療公認的最佳方法要數無張力修補術,它通過對疝進行結扎處理,并使用錐形網保護患者腹腔,因此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它可以說是一種微創性與簡便性有效結合的治療模式。不過由于接受患者身體的差異性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作用,使得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這就會影響患者預后效果[6]。本組探究通過選取在我院接受無張力修補術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較好的掌握了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并且采取防治性措施進行再次治療,患者均取得顯著效果。筆者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對本組探究的結果進行如下分析。
筆者首先結合探究結果,對本組5例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其中2例患者屬于術后復發,且1例患者為右側腹股溝嵌頓性斜疝,1例為股疝,均在發病后2h進行無張力修補術,未發生大出血和腸管壞死,術后切口愈合良好,8d后自行出院,但是在接受隨訪調查1年后,出現復況,而且對其進行臨床檢查發現,內置的網片已經卷曲移位,無法有效對腹腔進行保護,再次進行的手術則是重新置入新網片,并且超過恥骨結節1-2cm,與恥骨結節的腱膜組織進行固定縫合;其中2例患者屬于術后感染,均為雙側腹股溝直疝,患者入院后并擇期進行無張力修補術治療,切口愈合良好,6d后自行出院,但在隨訪調查8個月后出現感染現象,表現為切口紅腫疼痛,可見皮膚破潰口滲液,再次就診后,首先進行切口敷藥和口服藥物進行治療,相應癥狀無有效緩解后,懷疑出現瘺管,因此再次采取手術治療,術中發現患者恥骨出現炎性反應,主要是由于恥骨結節骨膜與網片長期摩擦所致,因此將補片取出,并對恥骨進行局部清洗,之后縫合切口;其中1例為形成瘺管,該患者之前由于進行結直腸息肉惡變手術治療,切口縫合效果不佳而出現腹壁切口疝,在我院進行無張力修補術后,前期效果較好,但8d后發現切口出現紅腫與滲液,同時伴有腹腔嚴重并呈現加重趨勢,考慮出現腸瘺,予以手術探查后,確診為形成瘺管,由于補片釘脫落,損傷小腸,因此建議進行分期手術治療,一期治療線割除部分壞死小腸,取出補片,等待傷口有效愈合后,開展二期治療,進行無張力修補術,重新置入補片與錐形網,并且于補片處置留引流管。本組5例不良反應患者經過再次手術治療,切口愈合效果良好,并通過隨訪調查,均再無不良反應發生,臨床有效率為100.0%。
而筆者在分析上述不良反應患者臨床資料的時候發現,造成上述問題的因素較為復雜,就復發問題而言,一方面受到醫護人員臨床手術操作技能的影響,也就是補片、網片放置的位置不佳,沒有考慮患者身體差異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患者自身合并癥的作用,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便秘等,這些合并癥會引起腹內壓升高,進而增加復發的幾率;而造成感染與瘺管的因素,主要與患者身體機能有關,比如老年患者抵抗力較差,比如出院后對傷口護理沒有按照出院指導嚴格進行,當然,手術過程中的一些因素也會造成感染與瘺管,比如沒有及時止血、使用抗生素、沒有考慮患者是否為過敏體質等。所以筆者認為,要想切實提高無張力修補術的臨床應用效率,就需要在提高手術技能的同時,多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同時做好術后護理和出院指導,這樣才能夠顯著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羅華偉.腹外疝70例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31):22-23.
[2] 溫欽,徐華,毛興敏,等.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后復發的原因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11):4201-4202.
[3] 張堅,張仲如,黃仕雄.腹外疝無張力修補術后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07(5):306.
[4] 李良忠.臨床觀察治療腹外疝的臨床方法及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1,(3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