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環境惡化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惡化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惡性腫瘤;PICC;靜脈血栓;原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 R47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b)-0036-03

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是指經貴要靜脈或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穿刺,經腋靜脈達到上腔靜脈的一種靜脈置管,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被首次應用于臨床[1]。但如果缺乏恰當的維護,會出現并發癥,其中靜脈血栓屬較嚴重的情況,甚至導致死亡的發生。因此有針對性地根據各種血栓發生因素制訂預防措施,防止靜脈血栓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調查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置管術后靜脈血栓的形成情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為早預防、早發現提供護理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東莞市某二甲醫院住院置入PICC的惡性腫瘤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能正確表達自身意愿并知情同意;確診為惡性腫瘤并行靜脈化療的患者;同意在本院完成化療療程的患者。排除標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者;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共觀察惡性腫瘤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18~78歲,平均43.8歲;其中,肝癌25例、卵巢癌4例、鼻咽癌8例、大腸癌12例、胃癌18例、乳腺癌14例、肺癌19例;患者均行PICC置管化療,化療時間根據病種的不同分為2~6個療程;導管選擇美國BD公司的4Fr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 60例,選擇末端開放式的耐高壓單腔PICC 40例。同期抽取非惡性腫瘤PICC置管患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32~80歲,平均52.5歲;其中,呼吸衰竭50例,失血性休克30例,心力衰竭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組成課題研究小組,經過小組討論后呈交相關腫瘤專家評估制訂PICC術后患者跟蹤報告表。主要包括三個部分:①患者社會人口統計學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狀況、醫療支付方式、居住環境等;②疾病相關資料,如疾病診斷、檢查結果、血栓史、病程、治療方式、化療方案及次數、實驗室檢查結果等;③PICC置管情況,如導管的選擇、穿刺部位的選擇、置管過程的觀察、置管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置管側皮膚、靜脈及其他癥狀的觀察等。

1.2.2 PICC置管過程

由東莞市某二甲醫院住院具有PICC執業資格證的靜脈專科護士執行。置管前首先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對出凝血時間縮短、血小板增高、白細胞低下、糖尿病史、血栓病史、上腔靜脈部分壓迫、長期臥床等靜脈血栓高危患者應高度重視。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血栓形成風險較低靜脈,穿刺成功后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復查,顯示導管末端位于上腔靜脈,表明置管成功。

1.2.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觀察時間為置管后開始計算到PICC管拔除。評價標準:患者主觀感覺置管側肢體、腋窩、肩臂部酸脹疼痛,上肢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臂周徑較原周徑大[2]。研究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上肢靜脈血栓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和93%[3]。因此,發現上述情況,還需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是否發生了靜脈血栓。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處理,兩組患者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 0.05。

2 結果

惡性腫瘤置管后發生靜脈血栓共5例(5%),對照組3例(3%),兩組比較,惡性腫瘤患者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χ2=7.986,P < 0.01)。

3 討論

3.1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靜脈血栓的發生率較高

與其他長期靜脈留置導管相比,PICC的留置時間更長,對血管的刺激性更少,能減少多次穿刺帶來的痛苦,患者攜帶方便,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實效等多個優點[4]。因此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腫瘤化療、外周靜脈通道難找、反復輸血或血制品、長期靜脈輸液、家庭病床的患者及兒童。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化療患者PICC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比非化療患者血栓發生率高。

3.2 原因分析

3.2.1 導管因素 PICC導管雖然采用高級硅膠材料制成,實驗證實與人體組織相容性較好,但畢竟不屬于人體本身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加上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多行分次化療,出院后不予拔除,長期留置后,血管管壁周圍容易形成纖維蛋白隧道,是形成靜脈血栓的重要原因。

3.2.2 治療因素 據研究證實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個方面:血液的高凝狀態,靜脈內膜損傷和靜脈血流遲緩[5],而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的血液多處于高凝狀態。King等[6]認為抗腫瘤藥物是影響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化療藥物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惡性腫瘤患者并發靜脈血栓。此外,腫瘤患者除了化療以外,多數都有放療同治。放療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多次強烈的電離輻射會促使內皮細胞致死性和亞致死性損傷,引起微血管(血管竇和毛細血管)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

3.2.3 護理因素 ①技術操作不到位:護士給患者行PICC置管術,有時評估不到位,造成穿刺失敗,另外,穿刺針頭通常較粗,容易引起局部出血或滲血,一般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但很難把握松緊度,過松達不到止血目的,過緊則會引起血管過度受壓,血流變得緩慢,增加了靜脈血栓發生的可能性。②護理觀察不到位:輸液或者非輸液狀態均有可能出現靜脈回血,不管何種原因,護理人員沒有注意到,或者化療藥物輸液結束后未能及時用生理鹽水沖管,又或者封管方法不正確均會增加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③健康宣教不到位:行PICC置管后,由于護理人員沒有詳細交代注意事項或使用指導,患者擔心導管脫落而不敢活動,加上化療后患者多顯乏力,不愿活動等,致使置管側肢體的自主活動受限,血流緩慢,成為血栓形成的誘因。

3.3 預防對策

3.3.1 導管與穿刺位置的選擇 在滿足治療需要的前提下,盡量選擇管腔最少、管徑最小、長度最短、質量最好的導管。PICC置管選擇的靜脈有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按照人體解剖學,貴要靜脈在肘窩處呈斜行,位置較深,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漸變粗,且靜脈瓣少,是PICC穿刺的首選[7]。操作者一般先評估患者的貴要靜脈,如果皮膚、關節位正常,先進行穿刺,次要選擇肘正中靜脈,最后才選擇頭靜脈。

3.3.2 專科護士技術培訓與資格認證 隨著腫瘤患病率的逐年升高,PICC置管用于化療的需求隨之增高。現在很多省市地區已經開展了靜脈專科護士的培訓并組成了醫院PICC專科護士小組。但每個醫院PICC專科護士的人數不多,有些醫院甚至還沒普及PICC置管術,這樣就增加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也造成了醫療用物的浪費,增加了醫療成本。這就要求操作者穿刺時盡量一次到位,動作熟練,避免因反復穿刺或送管造成血管內膜損傷,誘發血栓形成。因此,順應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應該在護理領域加大PICC專科護士的發展,讓更多取得資格證的護士參與PICC置管術。

3.3.3 注重宣教 穿刺后囑患者置管側肢體避免重體力活動,避免上舉、外展或旋轉導致肢體活動強度過大,機械性地刺激血管內壁;在輸液或睡覺時,不能壓迫肢體,影響血液流動;同時也要指導患者適當活動,如輕輕抬高、外旋、活動手腕、松握拳頭等;囑患者穿寬松的衣服,尤其衣袖不能太緊,其他日常活動則不受限制。

3.3.4 加強觀察 血栓形成的早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偶爾只感深部組織悶脹感。輸液后沖管時護理人員會感到輕微的阻力,若行回抽可見微細的小血塊,此時仔細觀察發現輸液滴速較前有所減慢,此為血栓形成的先兆表現[8]。靜脈血栓應以預防為主,因此,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血栓形成的先兆。此外,還應定期、定部位測量置管側臂圍,每班巡視有無腫脹、皮溫增高、膚色改變及疼痛等癥狀,提高警惕,引起重視。

3.3.5 心理護理 PICC屬于長期留置導管,患者出院后一直攜帶,開始的不適應或者顯露在外,尤其夏天衣物較少容易被別人看到等,覺得自己與常人不同,造成患者緊張、焦慮、逃避等心理。要多關心患者,告知患者化療療程結束后會予以拔除,指導女性患者夏天穿衣袖寬松的長袖衣服遮蓋等,緩解患者的心理障礙。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化療患者行PICC置管術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發生原因既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醫療護理的因素。因此,從置管到拔管,都應有針對性地根據各種血栓發生因素制定預防措施,防止靜脈血栓的發生,以減少穿刺次數,降低醫療用物的消耗,同時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參考文獻]

[1] Griffiths VR,Philpot P.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s):Do They Have a Role in the Care of Critical Ill Patient[J].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2,18(1):37-47.

[2] 鮑愛琴,聞曲,成芳,等. 全程護理干預預防惡性腫瘤患者 PICC所致血栓形成[J]. 護理學雜志,2011,26(11):12-13.

[3] 潘曉冬,冉德森. 彩超對上肢靜脈血栓的診斷價值探討[J]. 首都醫藥,2007,(10):30.

[4] Walshe LJ,Malak SF,Eagan J,et al. Complication Rateamong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 Catheters[J]. J Clin Oncol,2002,20(15):3276-3281.

[5] 吳在德. 外科學[M]. 5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9.

[6] King MM,Rasnake MS,Rodriguez RG,et 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Thromb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Risk Factors in Adult Patients[J]. South Med J,2006,99(10):1073 -1077.

[7] 王艷麗,張振香,徐照珉. 腫瘤患者PICC導管血栓形成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49-50.

第2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由于環保部門和統計部門在內容和方式上存在著重大分歧,原定今年的2005年“綠色GDP”數據擱淺,有可能“無限期推遲”。

聯合開展此項研究的兩家機構在“綠色GDP”一事上口徑明顯不同,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說,“真正的綠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國際上現在還沒有這個意義上的GDP核算標準,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采取這樣的核算方式”。

環保總局的專家則說,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內涵上,“綠色GDP”和國際上被廣泛承認的“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沒有本質差異。

“綠色GDP”遭抵制本在意料之中,只是在中央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的大氣候下,仍有淡化“綠色GDP”概念,堅持“真正的綠色GDP核算制度目前并不存在”的言論出現,更顯示出“綠色GDP”面臨的阻力有多大。

同樣是GDP,同樣是中央在不同發展階段大力提倡的政策導向,為什么不計環境成本的傳統GDP,中央一要求增長,各地執行起來積極主動,惟恐后人:而中央提出可持續發展、統籌發展,要求考慮環境成本,計算“綠色GDP”,總會有些部委和地方政府推諉觀望?

原因很簡單,不計環境成本的傳統GDP,增長起來,地方政府拿到稅收、企業得到利潤、某些官員也看中了在利潤增長中分一杯羹的機會,形成的是“多贏局面”。輸掉的只有直接暴露在惡化環境中的升斗小民和尚未出生的子孫后代,這兩位輸者目前顯然都沒有什么發言權。

追求傳統GDP高增長是一個與人性暗合的政策,所以執行起來順暢,落實下去干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性”支配下,別說合法合理的GDP,就是“帶血的GDP”、“黑色GDP”也有人樂之不疲。

“綠色GDP”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因為“綠色GDP”多少需要一點“神性”,因為這種發展觀,對決策者來說照顧的是別人的利益:對當代人來說照顧的是后人的利益。

要求人為了一個遠大目標舍棄個人的眼前利益,向來只能訴諸兩種手段,一是用高尚的道德要求人,再一個就是用制度限制人,讓他不能不為了未來克服一時私欲。

“綠色GDP”的道德優勢無可質疑,時值21世紀,保護環境、搞循環經濟,無論在國內國外都被社會公眾樹為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沒有人敢于公開挑戰這些觀念。但這些觀念說到底還處在道德層面,沒有強制力來保證執行。沒有國際法明確規定,就有國家拒簽《京都議定書》,打算賴掉減排責任。國家尚且如此,個人在環保問題上更可以說一套做一套。

這樣說來,似乎真的是“綠色GDP目前并不存在”。可為什么歐洲國家、日本,這些環境問題曾經最突出的工業化先行者,青山綠水越來越多了呢?原因在于這些國家把監督環保的權利交給了普通居民,遭遇環境惡化之禍的居民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向企業或者國家提起巨額賠償,甚至還可以因為房前屋后有根冒黑煙的大煙囪,把不重視環保的政府選下臺。

第3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環境污染;社會成本;環境法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28-03

1 引 言

環境問題,一直是政府官員、學者和廣大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在世界環境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各國都對本國的環境保護與再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目的是使在發展本國的經濟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或者使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自身的新陳代謝相協調,以利于當代與后代的繼續生存與發展。為此,各國的根據具體的情況制定了環境法。這是從社會現實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理念來說明環境法制定的根據。

但是,法之理在法外,一種法律所包含的理念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的,我們需要從人與人的角度、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人與自然的角度、經濟角度以及從法律自身角度來理解。因此,對環境法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在前面所說的兩個層面。在眾多中理念中,最為基本的就是這種法律制定之依據所體現出來理念。對于環境法而言,我認為這種依據即為由目前環境的現狀所引出的各種關系產生矛盾的問題。

2 我國環境現狀反映出的問題

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加劇,是我國目前環境的真實寫照。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忽略了經濟的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的關系,使得我國的經濟在環境危機的狀態下運行。

目前我國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2.1環境污染呈上升趨勢

我國的環境污染呈上升趨勢。我國的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固體廢物污染的情況日趨嚴重。據統計,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不到1%,62.3%的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日平均濃度超過了三級標準。

水污染狀況相當嚴重,我國7大水系重點評估河段中符合國家一、二類的只占32.2%,屬于四、五類的有38.9%,78%的城市河段水資源不能飲用,一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從而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許多城市出現了供水難的問題。

固體廢棄物污染逐漸加重,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工業固體廢物占地面積1996年即達到了5.17萬hm2。環境污染的加劇,必然造成一系列的不可避免的結果。由環境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逐年增加,環境污染給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2 生態環境破壞加劇

我國生態環境自身的脆弱,加上人為的破壞,造成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自然災害呈逐漸上升趨勢。

在最近的半個世紀里,我國的沙塵暴已經出現過70余次;酸雨威脅已經由80年代的西南地區擴大到國土面積的40%,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荒漠化面積達26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27%,草地退化、沙化、堿化面積逐年增加等等。據估計,由于生態惡化所造成的損失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百億元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的千億元。其中內蒙古、、新疆的生態損失是新增收入的7~8倍。

從上面眾多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環境的惡化已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同時也給社會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如此的環境現狀,究其原因,除了我國環境自身脆弱之外,對環境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是無節制的濫用導致了環境的惡化,由此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與價值發生變化。針對這些變化,社會必然會進行投資以緩解由于變化所導致的各種矛盾,如此追加的投資必然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環境的惡化必然會導致社會成本的增加。

2.3 環境惡化導致成本增加

不妨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知道,社會再生產的成本可以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把社會再生產的成本記為 T ,固定成本記為 M ,變動成本記為 N ,那么這個關系就可以用下面的關系式表示:

T1=M+N1

可以做一個假設,在其他因素不變,沒有環境惡化給社會帶來追加投資的壓力下,社會再生產的成本就可以用 M+N 來表示。現在,由于環境的惡化導致與之相關的成本的增加,諸如因環境惡化導致社會保障性投資增加,導致處理環境事故應急措施的需求增加,導致企業因環境惡化致使生產資料供應量減少而使成本增加等等(這些成本的總和可以用 L 來表示)。這些成本可以歸入變動成本之內。那么現在的變動成本在原有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表示為:

N2=N1+L

于是,可以得出現在的社會再生產成本:

T2=M+N2=M+N1+L

顯然,社會成本是增加了的。增加額取決于因環境惡化所導致社會所需要追加成本的多少。

2.4環境現象反映人與自然關系

理論自身也包含了對社會現狀的理解。那么環境法理論本身所蘊含的深層次的理念,就是如何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基于這種關系而產生的其他社會關系。環境的惡化說到底是由于人的無節制的掠奪環境資源造成的,因此,在環境惡化的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最為本質的東西,即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就是由于環境的惡化導致調節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環境法的真諦,也是實施環境法的意義之所在。

3 環境法體現出社會成本理念

環境法的基礎是環境、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而良好的環境卻是人類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

3.1 環境缺陷導致發展成本增加

就我國而言,自然環境的先天缺陷導致我國在經濟發展上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據統計,我國的牧業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3倍,農業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5倍,林業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8倍,礦業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3倍,基礎設施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8倍,工業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水利工程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1倍,自然保護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倍,土壤侵蝕速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0倍,自然災害頻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8倍,生態恢復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6倍,區域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倍,我國的綜合發展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

由上面的統計可以看出,由于環境先天的不足,我國經濟的發展要付出比其他國家更多的成本,再加上人為破壞導致環境的惡化,那么需要追加多少的成本可想而知。

3.2 社會再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

從環境經濟學角度來理解,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它不是在自我封閉的體系中進行的,而是同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自然界提供給勞動以資源,而勞動則把資源變為人們需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社會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又不斷地把各種廢棄物排入環境的過程。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說明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只有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順利地進行。相反的,如果違反了這種規律,不僅不能使社會再生產順利地進行,反而會因此導致一系列諸如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成本增加等問題。

4 環境法調解人與自然關系

為了減少社會所需追加的成本,必然需要環境法的調解。在環境法所規制的內容之中,也必然包含了這種社會成本理念。

4.1環境法對政府和企業的規定

《環境法》第3章“保護和改善環境”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正是基于目前我國環境的現狀及對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現狀而規定的。

第4章“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對污染源頭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這是《環境法》第24條規定的一個總責性質的規范。而第5章即是從法律責任角度對對廣大生產經營者和對環境能夠造成危害的人們的一種規制。

依據《環境法》第五章之規定,對違反法律危害環境的行為的處罰有如下幾點:罰款、賠償損失、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

4.2 罰款

首先,《環境法》規定的罰款,是針對那些對環境破壞并非十分嚴重的行為。對于罰款,筆者認為是通過罰款以懲罰危害環境的人及其行為;通過罰款所得的資金用于改善被破壞的環境;通過罰款這個途徑使“誰破壞誰治理”得到貫徹;通過罰款以減少國家治理已破壞環境所投入的成本等等。綜合這些理解,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用罰款所得的資金治理環境能夠減少社會治理環境所投入的成本。雖然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已破壞的環境并不是主要方式,但是至少能夠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可以說,這種處罰措施從一個角度減輕了社會的負擔。

4.3 賠償

其次,《環境法》規定的賠償損失,主要是污染環境的行為者有義務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很明顯,污染環境行為會對相關的單位或個人造成損害。由于排污者對森林的污染,導致森林周邊的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和對林業的生產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沒有賠償制度,那么這些居民和企業的損失是無法補償的,除非社會投入更多的成本,在治理森林污染的同時給予這些人和企業以保障。可想而知,這樣勢必會增加社會的負擔。相反有了賠償制度,不僅可以減輕治理環境所需要的費用,而且也可以對這些居民和企業的損失予以賠償,整體而言這個制度確實起到了減輕社會負擔的作用。

4.4 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最后,《環境法》規定的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是對那些污染環境較重屢教不改甚至造成重大環境事故以使公私財產受到重大損失或者人員傷亡等嚴重后果的人員。給這些人行政或刑事處罰并不是初衷,根本上講是通過這樣的處罰對其他對環境實施破壞或還未造成破壞的人產生一種警示作用,使得同樣的事情減少或者避免發生,從而減少環境事故,減少因環境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害。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同樣起到減少社會負擔的作用。

不管是如何具體規制的,其本身所蘊含的觀念沒有變化,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降低解決因為環境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所需要的成本。

5 結語

第4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近年來,大地震不斷出現在地球上,汶川8.0級大地震,玉樹7.0級地震……北方沙塵暴、全球暖化……

如果要問到是什么原因而導致這樣,那就要怪我們——人類。我們不斷地排放廢氣、污水,砍伐樹木;使地球環境不斷惡化,也使綠茵茵的草地變成寸草不生的水泥地……人類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地球環境卻一天比一天差,這是我們自己惹得禍。是我們自己讓地球不斷出現大災難;是我們讓地球把我們的家園毀掉;是我們讓地球的環境惡化。

或許,你會說是地球媽媽她自己毀掉自己的容貌。但是,如果不這么做,人類又怎么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第5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國有企業;環境惡化;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引言

截至目前,確保企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不只是每個企業必須擔負起的責任,同時也是生態建設、文明發展的要求。國家為了推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穩步發展,確保自然與人和諧發展,對此采用宏觀、協調的發展策略,減小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也要求各個企業不斷調整產業構造,放棄傳統粗放型經濟形式,這樣才能達成企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企業發展犧牲環境,往往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環境保護,造成環境惡化日趨明顯,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為了遏制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容貌,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下,國有企業以“經濟利益與綠色環境協調發展”為主旨,摒棄過去“先污染、后治理”錯誤思想,從企業發展源頭抓起,采取控制污染源、增加企業效益、加大環保投入、降低能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企業效益得到了提高,環境問題得到了改善,實現企業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1環境惡化的原因

環境惡化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具體如:國家經濟政策忽視了環境保護要求;地方政府或企業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最后造成苦果。

1.1政府過于看重國民生產總值的單一模式

事實上,環境保護經常滯后于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其首要任務是脫貧,所以很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發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意識到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的重要意義,開始深入環境保護工作。從世界產業革命發展歷程來看,將經濟建設放在第一的結果是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環境迅速惡化,甚至威脅了人類的生存與健康。若能正視污染損失、國民生產總值,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害。從國內外環境污染與經濟建設過程來看,政府在經濟建設與環境協調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

1.2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地位與利益問題

部分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甚至違背《環境保護法》相關要求。國內溫飽基本問題解決后,各地都制止了毀草開荒、毀林開荒等破壞環境的行為,也出現了退耕還林的勢頭,但在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各種廢氣、廢物的排放量驟升,很多國有企業將利潤作為目標,沒有遵守《環境保護法》相關要求。部分地方政府與企業決策人員缺乏經營資源的意識與危機,惡化的環境未得到改善,新的污染問題又出現。

2環境保護與企業間的困局

企業能否長期立足于市場,其關鍵是堅持生態保護戰略。但事實上,很多企業在產業升級與調整中,生態環境與企業發展總會存在無法規避的平衡問題,使企業陷入兩難境地。鑒于此,企業必須想方設法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這也是當代社會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兩者關系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2-3]a)部分企業高瞻遠矚,在調整企業升級過程與結構時,緊隨時代步伐,改變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始終堅持可循環的發展模式,力求最小環境污染,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有益于企業長期發展;b)部分企業雖以“先污染,后治理”為發展方針,在發展過程中注重保護環境,但方針路線無法長期適用,破壞了生態環境與企業之間的長遠發展,造成環境污染且遏制不及時,給企業財力、物力與人力帶來了極大的浪費,都對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c)部分企業以“邊污染,邊治理”為宗旨,視利潤為根本目標,缺乏生態保護意識與環境理念。利益高于一切,是當前生態環境建設與企業發展無法協調的難題。綜上,生態環境與企業經濟利潤之間的矛盾是制約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它要求企業在自身發展與建設中必須權衡兩者關系,從根源上牢固樹立環保觀念,為長期發展作規劃。

3國內企業和環境發展潛在的問題

3.1企業循環經濟滯后

當前,國內大部分企業在發展中缺少環境保護意識,視經濟為第一位,企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排放或放置于環境中。部分企業開始從城市向農村與郊區轉移,因農村在環境檢測上不夠專業,致使田地、河流、空氣遭到嚴重污染。發展循環經濟要求企業配置較完善的污染物治理設施,企業不愿投入更多資金。這些都是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障礙。

3.2工業三廢沒有及時得到控制

從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來看,工業三廢是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嚴重制約了生態環境發展。企業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以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主旨,提高廢物處理及利用率,推動環境保護與企業和諧發展。但很多企業忽略環境保護工作、環保技術與設備成本高等都是制約企業高速發展的因素。企業為節省成本存在僥幸心理,致使污染廢物沒有及時處理,造成環境污染。

3.3企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機制還未得到完善

目前,國內生態環境面臨著資源緊張、污染加劇、生態退化等問題。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種有效機制被提出,但生態文明需要依賴產業結構與企業發展模式調整,需降低產能利潤控制污染,這樣會制約企業的發展構架與經濟目標,企業無法實現利益平衡,同時也阻礙了生態建設與文明發展。對此,在現實工作中,企業需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產業結構,增加節能環保投入,實現環境與經濟利益協調發展[4]。

4推動企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策略

4.1增強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循環經濟建設

循環經濟的提出,其對象是傳統經濟建設中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部分與資源浪費,同時也是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充分體現。其工作目標要求做好生態環境設計與規劃,形成不同產業鏈之間的廢物利用、資源共享,讓相關資源得到充分使用,讓企業達到清潔生產、綠色工業的要求。為了達成生態環境、社會、企業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必須將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作為根本目標,然后再對生態資源進行最合理、科學的使用。

4.2增加環保資金投入優化環保技術設施

科技始終是第一生產力,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也是如此。針對工業三廢問題,企業必須增加投入,嚴把技術關,同時加大獎懲力度,借助監督、檢查,從根本上保障企業建設與發展。同時對企業進行定期檢查,對不合理企業進行查處并整頓。另外,企業要合理優化資源,確保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充分利用合理環保工藝與技術要求,實現環境保護目標,減少資源消耗,并做好廢物再利用工作。

4.3做好企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制度建設

從企業發展源頭上確立相關制度,做好監管工作,樹立危機意識,及時清除潛在隱患,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保護優先的思想方針,形成一套可行的制度標準。對于環保意識淡薄、造成環境惡劣影響的企業,企業相關部門應作出懲處,這樣才能讓保護生態環境從企業內部抓起,牢牢夯實環境工作的落實工作[5-6]。

5結語

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雙重壓力下,為了生存環境更美好,國有企業必須堅持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的原則,時刻做好預防工作,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在環境與企業協調發展的背景下,推進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竹麟,許煌基.企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探究[J].商場現代化,2016(5):98-99.

[2]江若琰.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23-24.

[3]胡安安.循環產業集群的演化機理與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78-79.

[4]李斌.企業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訪TNC中國首席代表張爽[J].新財經,2011(10):96-98.

[5]陳宇,楊翠柏.論《能源法》環境保護價值及實現進路———以完善企業環境責任規范為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3):52-59.

第6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港口工程建設 海權 周圍環境 港口淤積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的港口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們也應該同時看到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因此,研究港口工程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有重要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主要類型

1、港口淤積

我國的港口建設之中,港口淤積問題最為嚴重,情況也比較復雜,南北情況也各不一樣。在總的情況來分析,北方港口淤積的程度要輕于南方的港口淤積,同時隨著世界自然環境總體的惡化,港口淤積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因此港口淤積問題成了我國港口工程建設中的主要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這個問題,特別突出地反映在南方港口這一塊,淤積泥沙主要來源于港灣間土岸崩塌和紅土臺地片損蝕作用及線狀沖刷的大量泥沙,順著溝谷急流入海。在諸多外力的作用下,南方港口淤積問題,顯得特別突出和復雜,已經成了港口工程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最重要的代表。

2、港工地基變形

港口工程的基礎都是座落于海底或插入海底沉積物中,以海底為依托,以海底為地基,然而海底沉積土層多為淤泥及淤泥質沉積物,其具有高靈敏性,高孔隙性,高觸變性,高蠕變性,高液化性,高壓縮性,變異性,低滲透性和低的強度的特征,這些未固結的海洋沉積物工程特性很差,加上在海洋水動力作用下,使港口工程的地基就更不穩定,承擔著比陸地相似建筑物大得多的負荷,因此,地基選擇時應特別慎重。

3、港口周圍生態環境惡化

港口工程建設中的填海、圍河和堵海工程,由于缺乏全面規劃和綜合論證以及管理體制上的一些問題,往往導致港口周圍生態環境惡化。港口工程建設使大量建筑物填塞河道,必然使河道變窄,容量減少,導致水位抬升。港口建設過程中,在航道疏浚、港池挖泥過程中,底內生物和底上生物因航道底部的底泥開挖、搬運,將全部損失,部分游泳能力差的底棲游泳生物如底棲魚類、蝦類也將因躲避不及而被損傷或掩埋;此外,挖泥施工產生的高濃度的懸浮物和重金屬溶出物質也可能會對水生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造成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開發建設港口應采取必要的環保措施,盡可能的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不遭破壞。

港口周圍生環境的惡化,是合力的結果,也是多方面的因素下共同造成結果。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越來越被重視,這符合新時代社會經濟建設的要求,因此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同樣也成了我國港口建設的主題。環境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好,那就等于吃了子孫飯,做涸澤而漁的事,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一定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思想,只有堅持這個思想,才能保證我國港口建設不誤入歧途。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中,港口周圍生態環境惡化這個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加快,已經變得越來越突出和深刻,也被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起來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港口建設中工程地質環境的管理與防治

我國海岸線雖然很長,但是優質的海岸港口區卻不是很多,所以我國的港口資源顯得很寶貴,需要認真的保護起來,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每一塊港口海岸資源。在這個總的思路的要求下,港口建設就需要避免以上出現的問題,并合理解決和處理好該類問題,為此做出以下幾點的建議:

1、搞好調查,統一規劃。港口資源豐富多樣,有的適宜建深水港,有的適宜建中小型港口,各岸段的開發潛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根據其特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搞好資源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做好統一規劃,使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使之發揮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2、防治污染,保護環境

港口資源是海陸間極為活躍的地帶,受海岸動力和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生態環境脆弱敏感,開發利用必須根據生態環境特點,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為此,在港口資源開發利用中,必須貫徹《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使得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兩者協調發展,同時對河口、海岸、海灣的污染進行監測,采取有效措施,杜絕污染源。

3、采取措施,防止港口周圍水土流失

城市工程建設中,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形的影響是相當寬廣的,人類活動中極少有不造成地形變化的,修筑堤岸、堤壩、傾卸物料、筑坡,挖掘等原因產生地形改變,導致城市地區水土流失嚴重,這是造成港口淤積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城市建設階段,大量暴露地面和由于車輛的運動,人工開挖引起很大擾動,造成土地侵蝕也很嚴重。我國廣大的港口資源,自然條件各有差異,只要積極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港口周圍水土流失,就能使港口中泥沙沉淀量減少,從而避免港口淤積的發生、發展。

我國港口建設取得偉大的成就,這是我國重視海權傳統的結果,也是在我國黨和政府正確領導下取得偉大成就,雖然其中出現了相應的問題,只要堅持客觀的科學的發展觀,就一定能合理有效的處理好出現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為我國港口建設事業取得更偉大的成就做出有效的理論和現實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洪承禮.港口規劃與布置[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7月

[2]鞠美庭,方景清,邵超峰.港口環境保護與綠色港口建設[J].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4月

第7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一、歷史背景及現狀

燕格柏鄉位于圍場縣城西部,因清代境內設“永安湃色欽”圍場而演變得名(永安湃滿語是沙地的意思)。全鄉總面積298平方公里(含國有林場)。全鄉有耕地10640畝,有林地84399畝,林間草場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全鄉轄8個行政村,總人口6172人,民風淳樸,依山傍水,以田間種植、飼養牲畜、山野采摘、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1.林業經濟發展不同程度破壞了生態環境。燕格柏鄉森林覆蓋率達70%,森林內有多種野生動物,如野豬、狍子、鹿、狐貍、狼、獾、山雞等,境內山野菜資源主要有蕨菜、苦樂芽、金蓮花、山杏、榛子、蘑菇、金針等。近年來,在發展林業經濟時,亂砍濫伐現象嚴重,部分山體樹木采伐過度,出現沙化地,尤其機械采伐工具的使用,人為破壞森林植被現象更加突出,這種掠奪性采伐使燕格柏鄉森林覆蓋率逐年下降。

2.林間草地過度使用導致環境進一步惡化。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景不復存在,草場上隨處可見羊群、牛群、馬群成群結隊。據調查,草地的過度使用,大部分草地水土流失、土地硬化、沙化,畜牧業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另外,該鄉域內礦泉較多,泉水冬暖夏涼,水質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但隨著草地、濕地的破壞,小流域治理不到位,泉水周邊環境的惡化和生活用水以及生產化工用品的使用,使得小流域內水質受到影響,礦泉水企業發展受到制約。

二、原因分析

近幾年,燕格柏經濟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項事業的發展,但該鄉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植被沙化,森林資源出現短缺等現象不得不引起鄉鎮政府、地區民眾反思,主要原因有:

1.森林采伐缺乏規范,缺少監督機制和采伐后的再生恢復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林業、鄉鎮政府等單位對樹木采伐規范和責任落實不到位,部分采伐者為爭一樹利益,運用機械工具亂開山道,不惜破壞其它林木。二是樹木采伐缺少監督機制,這種掠奪性采伐與無監督導致森林資源鏈條被破壞,動植物尤其動物受到滅絕性沖擊。三是采伐后相關責任部門沒有建立有效地再生恢復機制,被采伐的山體逐漸沙化,部分區域出現地質災害。

2.林間草地管理失范,畜牧業發展失衡,缺少準入準出機制。由于當地政府對林間草地管理失范,當地民眾為獲得田間種植土地,開辟草地成田,導致草地內小流域治理難度增加,河道兩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道變窄,夏季常出現洪澇災害。畜牧業發展與草地形成對立,現有草地已不能適應畜牧業發展,該鄉林間草地區域逐漸變小,部分沙化,礦泉水資源受到污染,生態環境被破壞。

3.自然資源過度采集,特色產業面臨困境,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為擴大野生產品開發,形成規模,增強經濟效益,該鄉特色野生植物如苦樂芽、蕨菜等被掘根式采摘,遷移到大棚區培植。由于野生植物對生態環境的依賴較高和栽培技術等因素影響,導致森林內野生植物物種減少,大棚區植物也逐年減少,產業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近幾年,燕格柏鄉的生態環境受到>中擊,物種、植被、礦泉、森林、草地等特色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困境。

三、建議和對策

1.提高科學發展的思想認識,加大對外宣傳,嚴厲打擊非法采伐、偷獵、草地施耕行為,控制林間礦泉水污染源。鄉鎮政府要切實轉變思想,加快經濟發展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立足鄉鎮獨特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認真研究入鄉企業要有益于鄉鎮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加大所轄村的村民宣傳引導,制定森林、草地、礦泉水保護規范,建立全民監督、全民參與機制,維護全鄉生態環境向好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8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一、城鎮化理念

城鎮化,是指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同時,參照城市先進的經濟技術社會標準,在我國廣大農村建設中小城鎮。它具體包括農業人口逐漸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向第二、三產業,多數居民要轉到統一規劃布局的小城鎮之中。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義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是任何國家和地區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沒有城鎮化就沒有現代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內生動力的基本依托,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舉措。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問題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座談、查閱資料等方法開展調研,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面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設布局凌亂,對城市未來的發展缺少預知性。城鎮規劃是建設“龍頭”,是城鎮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一些地區在建設小城鎮時,出現了先建設、后規劃或邊建設、邊規劃,始終是先有建設后規劃的不科學現象。規劃缺乏全局觀念,導致城鎮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資源浪費,為以后小城鎮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環境意識淡薄,社會制度缺失。首先是環保跟不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其次是政府的宣傳教育沒有重點關注農村,政府只注意到大量重點企業的顯性環境問題,忽視了農村的宣傳教育。再者,由于中國政府的強烈的行政色彩,總使得市民有一種,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事情,缺乏一個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二元結構下的城鄉分治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農村的環境保護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長期受到忽視,政策和法規體系對農村的保護不力,農村的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環保經費等也供給不足,由此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四)工業引起的環境污染。由于工業生產活動在城鎮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業企業所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會在一個位點上集中。加上城鎮面積的限制,城鎮內各種門類的農村工業集中排污極易造成各種污染物之間的交匯作用,結果或擴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派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

(五)消費型環境污染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結構的轉化,城市面臨的人口壓力將更突出,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升級,各類資源和產品總量將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短缺、生活污水、垃圾等廢棄物產生量的大幅度增加,機動車污染加劇,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加快退化等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給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四、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環境惡化的成因

(一)缺乏科學合理的城鎮規劃。目前大部分城鎮都堅持“城鎮要建設,規劃要先行”的方針。但也有些城鎮的建設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科學合理的城鎮規劃指導,盲目追求“高、大、新、全”,從而導致城鎮建設攤子鋪得過大,城鎮布局有些零亂、土地配置有些失當、功能分區不太明顯。

(二)政府考核機制制約環保。區委區府對鎮街主任、鎮長的考核內容主要是重經濟政績而輕環保政績,使領導沒有環境和資源保護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有關部門不重視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三)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據調研組調查,城鎮垃圾處理方式采用簡單填埋方式處理,其危害主要集中在“毒氣”、“毒水”兩方面:填埋垃圾產生的有害氣體,未經凈化即直接排放;防滲系統有缺陷,造成污水下滲污染地下水。

(四)城鎮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協調。一些城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效益往往見效快,而且效果比較明顯;而生態環境效益則往往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累積性。一般說來,經濟效益容易被人們所重視,發展才是硬道理,但在發展經濟時必須提環保,并且要有具體的行動和環保數字。

(五)城鎮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監督不力。在環境保護人員投入方面,目前城鎮環境管理人員的編制還偏少,特別是在環境監督第一線的基層環保力量更顯薄弱,遠遠不能滿足城鎮環境管理的需要。

五、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的對策

(一)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布局。提高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的地位,把它作為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計劃的基礎,并做到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積極引導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避免區域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實現區域共享和有效利用。

(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當今許多城鎮問題都是由于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必須從普及和提高意識著手。與自然對抗,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枯竭,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三)走出二元結構下“城鄉分治"的環境治理格局,統籌治理城鄉環境。我國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形成的“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偏向是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國家制度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環境問題治理同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一樣也處于弱勢地位。

(四)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在發揮政府對環境基礎設施投入的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和運營效率。在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降低人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排放量。

第9篇:環境惡化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喀斯特 生態脆弱 自然環境 人為因素

貴州省是在開發中的省份,具有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形,以及較宜人的氣候,植被的覆蓋率較高,生物物種較齊全。近幾年貴州經濟的發展得到快速發展,而經濟發展就必然會破壞環境。而“兩欠地區”的貴州,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喀斯特地區的生態脆弱性導致的生態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度修復。工業污染、水污染、濫砍濫伐、隨意樵采、過度放牧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人類經濟活動,已經造成了喀斯特地區生態的破壞,在經濟發展之后,必然要面臨大自然對人類的責罰。土地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等一系列的問題,人類將得不償失。由此,西南的喀斯特生態現狀就顯得異常的嚴峻,生態重建勢在必行!造成喀斯特地區生態脆弱的兩個因素,共同造成了喀斯特地區生態系統的退化,如圖所示:

一、自然因素

第一,水土流失嚴重。由于喀斯特生態環境的自然地理地貌表現為以土壤承載力弱為特征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脆弱成了西部貧困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西南地區常年受太平洋季風和印度洋季風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季風的影響,年均降水量較大,降水頻繁,自古就有“天無三日晴”之說,這些因素帶來的后果是植被覆蓋率不高,從而導致喀斯特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響深遠,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壞土地資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帶走土層中大量營養物質,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產率低,最終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這也是造成喀斯特地區人民生活貧困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環境因素既不利于人類居住,又不利于貧困人口賴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業生產,既是貧困地區貧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部分貧困人口在初步脫貧以后,又大面積返貧的根源。

第二,自然災害頻繁。濕潤的西南季風氣候使年降水充沛,地處副熱帶,氣候宜人,是滋養病蟲害的溫床。喀斯特地區地處生態敏感地帶,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大多為貧困地區。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對環境因子變動的敏感性強,因此環境或景觀的變化會導致土地生產力的明顯下降乃至喪失地質條件復雜,在經歷了2008年的南方特大凝凍災害和2009年西南干旱災害以及多年來的滑坡泥石流的頻繁發生之后,喀斯特地區的生態問題特別是貴州境內的生態退化日漸突出,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資源短缺、森林質量下降等呈上升趨勢,其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恢復難度都使它們在環境問題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第三,石漠化。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是巖溶石山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長期自然演化和人類不合理活動疊加而導致的一種生態退化結果,又代表了巖溶地區長期自然演化的進程和不人類合理的活動的一個生態系統退化過程。喀斯特地貌是以具有碳酸鹽巖特殊成分形成的巖漿巖、熔巖為顯著特征的地形地貌,表現為巖石的率較高,可耕可用的土壤較少。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的儲藏能力較差,因此造就了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自然現象較為嚴重。石漠化的表現在與環境容量較小,土地的承載力低,抗干擾能力低,受干擾后的自然恢復較慢,且恢復的難度大。

總之,由于自然因素的諸如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土地荒漠化等其他自然因素導致了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系統脆弱,土地退化嚴重。生態問題不僅導致地區生存與發展的自然條件退化,且出現大范圍的生態失衡,加劇了地區貧困、災害風險和生態危機,使經濟難以持續增長并引發社會不穩定。盡管西部大開發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優先領域,但仍然存在著因措施不當或者缺乏正確引導而引起進一步生態退化的壓力和風險。這些自然條件也很顯然不利于貧困人口賴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業生產,但由于人口的急劇擴張和經濟活動的擴展,在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和嚴重。環境惡化導致喀斯特地區因為資源生產力的降低和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加而承擔了較高成本,加之本來科學技術就不發達,在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很多貧困的市縣,各種條件制約進一步減緩了經濟發展的步伐,惡劣的自然環境是制約喀斯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人為因素

首先,濫砍濫伐。居住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人口眾多,并且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經濟、文化和政治尚未完全開化,貧困人口數量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喀斯特地區的植物品種繁多,社會價值很高,人們為了能夠盡快擺脫貧困,大量砍伐上百年上千年的珍貴植物,以牟取暴利,而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植被覆蓋率銳減,進而引發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環境惡化現象,使喀斯特地區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迅速退化和經濟落后雙重難題,生態重建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就顯得更加的復雜和尖銳。

其次,隨意開墾。喀斯特地區的科學技術沒有東部和中部那樣發達,依舊保留著較為傳統的經濟活動。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成片的開墾荒山野嶺,使山地丘陵原有的植被層遭到破壞,降水帶走大量土地的肥力,生產力也隨之下降,農作物的產量一年不如一年,農民們又不得不開墾新的荒地,這就陷入一種惡性的生態循環當中。與此同時隨意開墾也使水土流失現象加重,沒有了植被保護的山體土質就更加疏松,滑坡和泥石流的自然災害更加頻繁。政府和相關部門沒有及時進行有效制止和正確引導,隨意開墾現象相當嚴重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

第三,人類的不正當的經濟活動。人類在進行城市化的進程中經常是不顧生態環境的問題,尤其像喀斯特地區這種“欠開發、欠發達”的經濟環境下的人們,往往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先搞經濟,在回頭搞生態問題。中東部地區的發達城市把污染較重的重工業轉移到較為落后的西部進行生產,工業、農業用水較大,污染較重,且排污系統措施不到位,導致了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城市化的進程中生態問題正在不斷的惡化。地方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加上人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消息閉塞,市場靈活性較低,環境意識薄弱,產生了大量的短期行為,如坡地種植、破壞森林、過度放牧、過度捕獵野生動物、不合理的礦產資源,人類在不合理的活動在本就脆弱的自然背景下造成了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災害頻發,生態建設問題和走可持續發展更顯得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www又黄又爽啪啪网站 | 97国产在线视频 | 日韩永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精品性久久 | 国产香蕉98碰碰久久人人 | 91亚洲精品久久91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国产真实女同事 | 天堂男人2021av |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大片 | 麻豆一区|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 韩国日本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免费人成在观看 | 亚洲天堂小视频 |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色综合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色综合九九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日本在线免费视频 |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 国产免费爱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性毛片免费版 | 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级全黄大片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日韩三级在线 | 性福利视频 | 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 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床上爽高清播放 | 亚洲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不卡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