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電商數據化運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統一的業務提供
為解決電信運營商業務轉型面臨的問題,使其能夠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的優勢,思科推出了統一業務實現方案。該解決方案將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的功能與思科IP NGN架構相結合,幫助電信運營商更好地整體優化資源,降低運營開支,為客戶提供高度安全和高品質的業務體驗。
思科公司CTO辦公室殷康告訴記者,思科推出統一業務實現解決方案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幫助電信運營商為云業務構建基礎平臺,從而使其可能在任何地點、在任何用戶端設備實現公眾業務和企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將目前現有的數據中心系列產品和統一計算系統的優勢與下一代IP網絡的功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地的電信運營商能夠充分受益。憑借統一業務實現和下一代IP網絡,電信運營商能夠整合數據中心、通信交換局和視頻業務局為統一的業務實現中心。在統一的基礎設施平臺上利用創新的技術和方案,不僅可以提供傳統通信和數據業務,還可以提供視頻和未來的云業務,從而大大優化了運營資源,同時確保運營質量并大幅降低運營開支,為客戶提供更為出色、廣泛和安全的高品質體驗。
多平臺和諧兼容
據了解,思科統一業務實現解決方案融合了適合目前數據中心應用的大量網絡產品,如思科統一計算系統、 思科 Nexus系列核心交換機、新的針對數據中心優化配置的思科核心路由器CRS-1以及針對下一代網絡設計的大量IP NGN產品。
CRS-1是專為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設計的運營商級路由系統。思科已經為其旗艦CRS-1平臺推出了兩個全新思科萬兆模塊和一個思科40Gb轉發處理器。它們經過專門設計,能通過IP NGN核心網絡將虛擬化擴展到數據中心之外,并且很好地滿足了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對于對接互聯應用的需求。思科CRS-1平臺及其新模塊使電信運營商能夠在按業務或按客戶(per-service or per-customer)基礎上進行流量和網絡運行虛擬化操作,同時降低能耗和減少CO2排放。該系統設計使電信運營商能快速調整,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加速業務實現,更好地利用資源并提高投資回報。
如果說CRS-1平臺是專為滿足運營商的網絡需求而設計的,那么方案中包含的Nexus 7000交換機則是在一個統一交換矩陣中整合了以太網、IP和存儲功能的數據中心級旗艦交換平臺。殷康表示,CRS-1和Nexus 7000這兩個平臺彼此間能夠和諧共用和兼容,非常便于統一管理,對運營商來說,這樣可以提高其運營效率,并支持端到端的業務實現。
對虛擬化的特別支持
除了高端的路由交換設備,思科公司還將其不久前剛剛在全球的統一計算系統(Unified Computing System)也整合進方案中。統一計算系統能夠在一個高能效系統中結合計算、網絡、存儲訪問和虛擬化資源,從而降低IT基礎設施的成本和運維的復雜性,有助于用戶更好地利用投資并提高業務靈活性,從而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思科統一計算系統為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內部提供了一個預集成、預制(pre-integrated,pre-engineered)的計算平臺。由于專為支持虛擬化而設計,并且整個系統具備支持降低能耗的基礎設施,因此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該計算系統支持的工作負載更大,而耗電量卻更低。
【關鍵詞】 電信數據業務 用戶體驗 多維度提升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的競爭壁壘逐漸消失,電信運營商數據業務面臨著全行業同質化產品的競爭。通過系統化的方法,有目的性的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將成為電信運營商數據業務發展的關鍵。
一、提升用戶體驗的意義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席卷全球,普及的智能終端和成熟的移動網絡改變了運營商原有的生態環境,互聯網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的產品正蠶食電信運營商的數據業務市場,這些產品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就是良好的用戶體驗,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將是電信數據業務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提升用戶體驗的內容
電信數據業務種類繁多,總體來說主要包括可用性和易用性兩個方面,其中可用性涉及到產品質量、產品內容、產品功能,易用性涉及產品受理、產品資費、產品整合、使用渠道。
三、提升用戶體驗的難點
目前,電信運營商也認識到了用戶體驗對于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性,嘗試通過領導掛帥、指標通報、階段性競賽的方式,開展用戶體驗提升的工作,但用戶體驗提升不穩定、不顯著,階段性工作結束后,許多用戶體驗環節又回到了原點。主要難點在于傳統運營商的思維,產品的用戶體驗工作主要集中在可用性,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于產品主要訴求從可用性向易用性轉移,未能洞察用戶產品訴求的變化造成提升效果不佳。
四、提升用戶體驗的方法
電信數據業務產品眾多,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七種方法,有目的性的開展提升數據業務用戶體驗的工作。(1)從產品質量角度,提升用戶體驗。長期經營傳統電信數據業務讓電信運營商對產品質量格外重視,從這方面提升用戶體驗可以說是得心應手,提升產品質量主要從成功率、準確性、及時性、安全性方面開展。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類的產品,用戶對于產品成功率、準確性、及時性、安全性的需求也不同,比如內容型產品,用戶注重的是成功率、準確性;定位型服務,用戶注重的是準確性、及時性;支付型產品,用戶注重的是安全性、成功率。需要根據產品的類別有針對性的開展產品質量提升的工作。(2)豐富產品內容,提升用戶體驗。豐富產品內容,可以產生長尾效應,是提升內容型產品用戶體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運營商通過擴大音樂、閱讀、游戲類產品的內容,有效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時用戶數、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長。2011年中國移動的音樂、閱讀、游戲和視頻等內容產品收入達到了465億元。(3)優化產品功能,提升用戶體驗。這種方法是電信數據業務的產品經理最常用的用戶體驗提升方式,產品經理也得心應手,通過新增產品功能,可以快速擴大用戶群體,提升活躍度。(4)從業務受理角度,提升用戶體驗。每項數據業務都有自身的業務代碼、業務指令,這就讓用戶訂購、退訂數據業務存在著門檻,當用戶有受理需求時,效率最低的語音方式常常成為主要受理途徑,這對用戶服務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運營商現在已開始大面積推廣電子渠道受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中國移動電子渠道業務受理量占比已達到76%。(5)從資費角度,提升用戶體驗。資費是用戶使用數據業務中最為關注的方面,是用戶體驗提升的重要內容。運營商可以從收費模式、收費環節、資費透明和資費提醒四個維度來提升用戶體驗。2010年開始流量呈爆發式增長,逐步取代短信,成為運營商最大的數據業務收入,用戶開重視流量資費,運營商應在加強流量推廣的同時,加強流量的資費提醒。(6)優化使用界面,提升用戶體驗。用戶細分市場不同,使用場景不同,使用終端不同,對于業務的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對于每種使用方式,都需要以操作便捷性為工作重點,優化產品的使用界面。(7)通過產品的整合,提升用戶體驗。 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各電信運營商都沉淀了大量的數據業務,在產品豐富化的同時,運營商可以將產品整合為一項大產品,而原有的產品都做為子產品向用戶提供,從向用戶提供單一產品的方式轉變為提供平臺型綜合產品的方式,并通過單點登陸方式,簡化用戶登陸流程。
關鍵詞:數據中心、電力輸配系統、不間斷電源、制冷機房、空調末端系統、節能
一、概述
隨著社會電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的業務和管理朝著電子化和網絡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通信運營商的IDC業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電子信息及制造技術的飛速提升,數據中心機房的設備密集度大大提高,耗電巨大,發熱量更加集中,機房局部過熱現象增多,機房內單位面積空調冷負荷急劇增加,由此引來的主設備運行故障和能耗逐年上升,甚至成為了制約通信業務發展的一大瓶頸。同時,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及發展潛力數據中心作為通信行業高能耗的代表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各大運營商及相關研究機構都陸續開展了一系列數據中心節能試點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主要從電源(包括電力輸配系統、交直流不間斷電源等)和空調(包括制冷機房、空調末端系統等)兩大方面對數據中心能耗現狀及問題進行梳理,結合某運營商數據中心建設及改造案例,對數據中心機房提出系統的節能方案建議。
二、數據中心能耗現狀
國內某運營商的調研數據顯示:數據中心能耗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年比2008年增長了約20%左右,到2010年底,數據中心占該運營商全國網絡運營總能耗的比例達到了13%(見圖1),特別是在一些IDC業務發展較好的大城市,該比例遠遠超出了全國平均水平,比如:上海市2010年數據中心能耗占比超過了25%,北京市則達到了50%以上。
圖2-1 某運營商2010年網絡運營能耗結構
從機樓的角度來看,數據中心能耗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數據通信設備、空調(制冷機房、空調末端系統)及電源(電力輸配系統、交直流不間斷電源),其能耗占比情況見圖2。
圖2-2 數據中心能耗構成
(數據來源: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上述數據顯示,數據通信設備的能耗占比最大。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主設備的節能環節是運營商無法真正掌握的。因此,運營商在盡量采購節能減排主產品的同時,需不斷加大力度,開展對數據中心空調及電源系統的節能建設及技術改造,以期實現節能降耗。
三、數據中心電源系統節能研究
一般來說,數據中心電源系統包括:外電引入、變壓器、發電機、電動機、交流不間斷電源系統、直流不間斷電源系統、照明系統及輸配電線路等。由于數據中心功率密度的提高,所消耗的電功率增加,在電力各環節能量損耗亦隨之增大,因此,電源系統各環節均需采取節能措施。
一)、外電引入、變壓器、發電機及電動機系統節能研究
數據中心外電、變壓器、發電機及電動機等環節的現狀、問題及節能建議見下表:
外電引入 變壓器及發電機 電動機
現狀及問題 目前數據中心所在機樓的外電引入多采用兩回路互為備用的10kV專線。相比更高電壓等級的外電引入,外電容量受到限制,線路損耗難以降低。 目前,不少機樓的變壓器實際使用負荷率較低,實際用電量與設計規劃用電量存在較大差距。 數據中心的電動機類負載主要是風機和水泵,且多為Y系列,其效能較新型YX2系列電動機低;電動機未采用變頻調速等節能措施。
技術發展趨勢及建議 發展趨勢:1.20kV電壓已列入國家標準電壓。2.已經具備全方位的成熟產品,包括20/0.38kV變壓器及相應電壓等級的電纜。3.相比10kV供電系統,20kV系統在相同導線截面條件下,增加了近一倍供電能力;相同供電容量的前提下,降低電網損耗達75%,并節省外線建設投資約40%。當前,國內外電氣行業在確定供電電壓等級均以節能為導向的趨勢,因此,如條件許可,建議采用20kV或更高等級的外電供電。 1.用電負荷合理分類及精細計算,應科學的考慮設備運行的需用系數和同時系數,合理配置變壓器及應急發電機組容量,降低設備的初期投資及運行損耗。2.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配置變壓器,變壓器采用2N配置時,每臺變壓器負荷率不大于50%;變壓器采用N配置時,每臺變壓器負荷率不大于70%;變壓器應采用D,yn11接線方式。3.選用低損耗、節能環保、具有抗諧波能力及較高過載能力的變壓器產品;選用具有較高過載能力及較強帶非線性負載的能力的產品,選用具有一定抗諧波能力的發電機組。4.供電距離長及功率較大,有并機運行需求時,宜采用10kV高壓柴油發電機。5.通過加強諧波治理,提高變壓器及發電機的有效容量。 發展趨勢:1.660V電壓已列入國家標準電壓。2.10/0.66kV變壓器、660V電動機、660V電纜、母線及開關等相關產品的標準化生產。3.變頻控制技術發展成熟及廣泛應用。建議:1.采用高效率新一代的節能電機YX2系列;采取電動機變頻調速等節能措施。2.提高電動機供電電壓等級: (1)較大容量的電動機(如:耗電較大的水泵、空調冷水機組以及空調末端風柜),建議采用660V電壓供電。 (2)大容量的電動機,單臺大于550kW的電動機(含電制冷機組),應當采用10kV(6kV)電源供電;單臺大于350kW的電動機(含電制冷機組),宜采用10kV(6kV)電源供電。
某運營商案例 某運營商某省的IDC數據中心工程采用兩路20KV專線電源,正常供電時,兩段母線分段運行,兩路電源同時供電,運行效果良好。 某運營商某數據中心對部分較大容量的電動機(約30多臺空調主機、水泵等)采用660V供電,總功率達2500kW。
優點如下:大量節省配電開關及配電導線的投資;線路損耗僅為380V電壓供電的33%,節能效果明顯。該數據中心對數臺大容量電動機(單臺達1000kW以上的冷水機組)采用10kV高壓供電。優點如下:減少了低壓冷水機組所需的10/0.4kV變壓器以及大容量的低壓配電開關及控制設備;節省占地面積及一次性投資;減少年運行損耗,節能效果明顯。
表3-1數據中心外電引入、變壓器、發電機及電動機系統節能研究
二)、照明系統及輸配電線路節能研究
數據中心照明及輸配電線路環節的現狀、問題及節能建議見下表:
照明 輸配電線路
現狀及問題 多數數據中心長期開啟全部燈具,部分機房照度偏高;多采用T8熒光燈,效率不高;燈具開關缺乏智能控制。 目前多數在用的數據中心機樓的高低壓配電房及發電機房、電力電池室等遠離數據主設備及空調等負荷中心區域,輸配電線路長,線路損耗較大。
建議 1.推廣使用高效光源:優選細管熒光燈和緊湊型熒光燈,積極推廣高壓鈉燈和金屬鹵化物燈。2.設置合理的照度,照度要求較高的場所采用混合照明。3.采取智能、合理的照明控制方案。 1.為減少投資并降低線路運行損耗:高低壓配電室、變壓器室、電力電池室等應采用貼近用電負荷的布局,以縮短輸配電線路的距離;發電機房、低壓配電房與電力電池室應盡量靠近,減少配電級數并縮短配電線路;樓層高的機房應分層安裝變壓器,面積大的機房應在中心位置設置變壓器,以減少輸配電線路長度。2.選用低損耗的新型輸配電母線及電纜。
表3-2 數據中心照明及輸配電線路節能研究
三)、交、直流不間斷電源系統節能研究
1. 傳統交流不間斷電源(塔式UPS)系統應用現狀
當前,數據中心主設備一般要求交流電源輸入,多采用傳統的交流UPS系統供電模式,即:UPS系統將交流市電整流逆變后,為數據主設備提供220/380V的交流不間斷電源。其應用現狀總結如下:
(1)傳統UPS系統多采用N+1配置,等級較高的數據中心機房采用2(N+1)配置。
(2).部分在網的早期UPS主機采用6脈沖整流,近年來基本都采用12脈沖整流。
(3)為了限制UPS系統產生的諧波,部分UPS系統配置了有源濾波器。
(4)蓄電池后備時間大多按單機滿載30分鐘配置,有的數據中心配置達到了單機滿載1小時。
2. 傳統交流不間斷電源系統存在的問題
隨著數據中心高能耗問題的凸顯以及對設備運行可靠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交流UPS供電模式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采用了冗余并機技術,無論是N+1還是2(N+1)系統,在正常運行時,UPS主機的負載率均較低,再考慮到系統配置容量較實際偏大,使得系統的負載率更低,未在最佳效率點附近運行,系統損耗較大。
傳統UPS系統的負載率與效率的大致關系見下圖:
圖3-1 負載率與效率關系圖
經調查,很多大型數據中心機房的UPS系統單機負載率一般在10%至30%之間,大多數只有20%左右,在發展過程中的數據中心機房UPS單機負載率甚至更低,單機負載率10%不到的也占很大部分。
(2)目前仍有采用6脈沖整流的UPS在網運行,且沒有采取相應的諧波處理措施,導致系統額外附加功率損耗大。部分UPS系統雖然配置了諧波過濾器用于諧波治理,但治理后實際運行情況沒有進行相應跟蹤,治理效果無法保證。
(3)交流UPS系統的后備蓄電池需經過UPS逆變后才能供給負載,一旦UPS本身出故障,仍會造成負載停電。
3.數據中心不間斷電源系統發展趨勢
(1)模塊化交流不間斷電源系統
為解決傳統UPS系統由于負載率低導致的系統低效率及難以實現按需擴容等問題,“模塊化”的概念被引入了交流UPS設計生產領域,出現了模塊化交流UPS系統。一般來說,模塊化UPS系統由機架、UPS功率模塊、靜態開關模塊、顯示通信模塊以及電池組構成,系統組成模式與直流供電系統相似,可以方便實現N+X冗余,可根據實際負載量來配置合理的電源容量,其系統效率及供電可靠性相比傳統UPS系統都得到了提升。
(2)高壓直流不間斷電源系統
直流供電方式早已得到了長期的、大規模的使用及驗證,該方式將交流市電整流后與蓄電池并聯,直接為通信設備提供直流電源,大大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和工作效率,諧波小,可以很方便的實現按需擴容。傳統的直流供電系統的電壓等級一般為-48V,大功耗的數據中心設備若采用-48V的供電電壓,會使得配電線路的損耗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提高直流供電的電壓等級,于是出現了“高壓直流供電方式”。與傳統交流UPS系統比較,高壓直流供電系統的效率更高,系統損耗明顯降低。一般來說,直流電源模塊的效率一般都在93%以上,即使模塊使用率在40%,效率也可以達到92%,而UPS系統的實際滿載效率一般僅為85%以上,不超過90%。同時,高壓直流供電系統還大大提高了不間斷供電系統的可靠性。
4.建議
(1)優先考慮在新建以及改造使用年限長、耗電量大、故障率高的傳統交流UPS系統的數據中心采用高壓直流供電系統或模塊化UPS系統。
(2)加強諧波治理。
5.某運營商案例
2010年某運營商先后在5個省建設了約23套高壓直流系統,用以取代傳統的UPS供電系統,建設規模及平均節電率情況見下表:
省份 系統數量(套) 相比傳統UPS系統的平均節電率(%)
A 7 20%
B 2 15%
C 6 22%
D 4 12%(普通機房)
3 37%(數據中心)
E 1 29%
小結 23 22%
表3-3 某運營商高壓直流系統建設情況
四、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節能研究
1.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節能建議
數據中心空調系統能耗主要包括制冷機房能耗和空調末端系統能耗,通過對某運營商多個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的調研及分析,節能建議如下表:
制冷系統 末端系統
建議 1.小型機樓或單個機房宜采用單元式風冷型恒溫恒濕專用空調;新建大型數據中心機樓建議采用集中式冷凍水型恒溫恒濕專用空調系統,其冷凍水供回水溫差宜盡量加大。2.冬季可利用水冷機組的室外冷卻塔作為冷源也可積極利用自然冷源。3.機房布局應合理,預留空調設備安裝空間,設備機柜的布置應考慮空調制冷能力,少量高熱密度服務器可以考慮加裝柜門冷卻等分體式精確送風空調降溫,高密度機架可采用液冷方式,避免出現局部過熱;高低密度設備宜分區布局、分區制冷。4.可考慮配套獨立的節能加濕裝置,減少專用空調加濕能耗。5.宜采用變頻或模塊化冷水機組,保證空調高效運行;可通過變頻技術提高冷凍泵冷卻泵效率。6.冷水機組電功率超過500kW時,宜采用10kV高壓制冷機組;冷凍泵冷卻泵電功率超過200kW時,宜采用10kV或660V電動機。 1.設備機房和電池電力室等輔助房間間隔開,主機房采用恒溫恒濕末端,輔助區域采用普通空調。2.機柜按照“背對背,面對面”排列,空調氣流方向與列走線架平行,保證通暢;優化冷熱氣流路徑,減少混合。3.可考慮采用封閉冷通道,實現精確送風,同時提高機房內空調設定溫度,降低空調能耗。4.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使用有送、排風通道的機柜進行精確下送風,自然回風或冷通道設地板風口送風,管道回風的送風方式。5.架空地板高度應根據單機架功率大小進行合理規劃;架空地板下只準通風,嚴禁布放線纜;架空地板下樓面和接觸空調冷風的機房墻面建議采用不燃材料制造的隔熱保溫層,防止結露,減少冷量損失;新建架空地板下送風機房前期裝機容量較小時,可考慮地板下做臨時隔斷,控制送風空間,減少冷量浪費。6.有條件的老機房還可考慮進行下送風上回風或精確定點送風改造。7.應選擇高效風機及風柜,宜采用變頻裝置,降低能耗。
表4-1數據中心空調節能建議
2.某運營商空調系統節能案例
2010年該運營商組織了7個省,重點針對部分氣流組織不好、有局部過熱現象的數據中心進行了精確送風改造,節能情況如下表:
省份 平均節電率 投資回收期(月)
a 11% 31
b 15% 18
c 16% 30
d 20% 17
e 15% 24
f 11% 31
g 17% 39
平均值 15% 27
表4-2某運營商數據中心精確送風改造情況
除此之外,該運營商還先后在多個省份開展了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綜合節能改造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如:
(1)大型數據中心采用集中式冷凍水型恒溫恒濕專用空調,架空地板精確下送風,管道結合自然回風,氣流組織合理,提高空調系統整體能效比,節能效果顯著。
(2)合理設定機房溫濕度,分區精確供冷,提高效率,達到節能目的。
(3)部分專用空調取消加濕功能或配置獨立的加濕裝置,減少空調加濕能耗。
(4)采用自適應控制系統,根據機房負荷變化,自動調整空調運行數量,實現節能。
(5)改造老數據中心機房上送風風口以達到節能效果。
五、結束語
數據中心的節能降耗涉及到多個方面,本文通過對國內某運營商數據中心的實例分析,從電力和空調兩方面提出了節能降耗建議,目標是為了更高效的利用能源,建設節能環保的綠色數據中心。
參考文獻
GB/T 156-2007《標準電壓》,2007-04-30
GB 50052-2009《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2010-07-01施行
YD/T1051-2010《通信局(站)電源系統總技術要求》,2010-12-29
YDB037-2009《通信用240V直流供電系統技術要求》,2009-12-12
YD/T2165-2010《通信用模塊化不間斷電源》,2010-12-29
《中國電信節能技術與應用藍皮書》V1.1,2008-12
《中國電信數據中心機房電源、空調環境設計規范(暫行)》,2005-12-01施行
在3G商用之前,用戶基于2G/2.5G網絡使用的主要是語音和中低速的數據業務,業務類型以文字和圖片等內容為主。隨著3G的發展和普及,人們開始體驗移動多媒體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激發了人們對于移動數據業務的需求。3G時代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業務體驗,滿足了用戶娛樂化、信息化、個性化的業務需求。
隨著3G網絡的部署,移動網與互聯網也逐漸呈現融合的趨勢,大量源自互聯網的業務被移植到移動互聯網上,且獲得了良好的應用,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已經超過固定互聯網流量。另外,移動終端能力增強也極大地豐富了TD數據業務的種類,吸引更多的用戶,使得移動數據業務流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從全球來看,數據業務近年增長迅猛,國外主流運營商數據業務量都遠高于語音,運營商網絡壓力加大,如英國顧客數據卡數據流量在過去2009年增長了4125%,而手機的數據流量也增加了108%,直接導致每月下載的流量超過38.6萬G。對于中國移動來說,移動數據業務流量持續快速增長,2009數據流量增幅比2008年同期高211%,遠高于話音業務增長,對中國移動TD和2G網絡均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下面從端到端的角度分析一下數據業務對網絡資源的占用。首先是無線資源方面,數據業務的快速發展對無線資源占用日益嚴重,并且已經開始搶占話音資源,影響話音的通話質量。以中國移動某月數據統計為例,數據業務占用無線信道資源占比已達到40%左右。另外,移動數據業務對資源的占用不均,主要表現在部分業務對資源占用較高,如永久在線類業務(如QQ)等。
移動數據流量對核心網資源的占用主要體現在對PS域的占用,GGSN中統計的忙時激活PDP數突發增長,導致GGSN設備中主處理單元標稱容量嚴重下降,表明對核心網的資源需求大大增加。除了占用無線網和核心網資源外,對其他網絡資源也存在占用,如數據信道配置的增加,增大了基站傳輸帶寬需求,也增加了傳輸網絡的資源投資。
現在電信運營商對數據量的增長又“愛”又“怕”。“愛”的是增加了運營商的機會,數據量越大越有利;但因為數據量增長迅速,迫使網絡不斷擴容和耗費開支,這種開支和收入增長不成比例,使運營商覺得“怕”。如何應對數據量增長迅速帶來的網絡沖擊,是運營商需要加以研究和有效解決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運營商采用的做法有三種:一是采用分流, AT&T對其智能手機用戶提供免費Wi-Fi接入服務,利用Wi-Fi進行了業務分流。二是業務控制,可以在網絡的不同層面實施,如在PS域引入PCC架構提供管控和計費策略,實現從無線側到業務側端到端的QoS控制。三是加快向LTE的演進,LTE網絡可以提供百兆帶寬, LTE在網絡能力和成本上都較3G有著明顯的優勢。LTE可全面兼容3G數據業務,與此同時也提供了更多類型的業務。
數據幫你做決策
過去的運營驅動數據將變為數據驅動運營,大數據不僅指海量的數據,還包含數據的細分,企業內部幾乎所有的環節都將以數據的形式加以展現,比如各業務環節的時間節點衍生出的效率優化。在亞馬遜,每天會有大量的基于運營的報表和數據處理,運營策略、市場推廣策略的改變主要是看數據,它自行定義的自動補貨模型就是基于時間序列和極值的原理而形成的,有效地解決完全依靠人工的訂貨、補貨模式,提升了庫存管理的效率。
分析用戶的智慧
電商最根本的就是做用戶體驗,當電商手里有了大量的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數據,消費者研究甚至可以具體到某一個用戶,包含區域購買力、商品區域化、客戶分層、購物周期、購物偏向性、投訴原因等諸多數據,指標的結合將為企業實行差異化戰略和精準式營銷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數據分析,還可以有效的識別與競爭對手差異因素,開創新的藍海,為消費者提供更適宜的購物體驗。
打造立體的“數據網”
電子商務內部的信息流轉都可以轉化為數據,多維度、多視角的使用數據,通過某一核心維度將數據的范圍逐漸擴大,將某一行為產生的原因與合理性通過十幾個甚至更多的數據標準加以展現,使之更加準確和突出重點,比如銷售數據就可以以銷售額為核心。將產品銷售的區域性、周期性、售后的退換貨、客訴率、訂單的周期性、客戶的忠誠度等多種指標綜合分析。
讓數據“看得見,摸得著”
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分析更多的是以簡單的圖表或者PPT的形式加以展現,不夠直觀,2010年以后數據信息圖興起,為數據分析和結果輸出提供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和理解性,利用簡單的圖形組合將單一的圖表轉化為了更豐富的內涵結果,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感官神經,使枯燥的數據變得生動形象,數據信息圖只是數據可視化深入發展的一種表現,大數據時代會衍生出很多類似的方法。
大平臺需要“一碗水端平”
就時間性而言,基本分析主要是基于歷史數據和現實數據,模型可以提供長期的預測數據并評估現實數據的合理性,二者相互補充,不同方法之間相互補充和對比能對業務發展提供更準確的參考依據。隨著電商業務模式的穩定和成熟,模型的使用會逐漸增加,尤其是在消費者研究、銷售預測、庫存管理方面;簡單或復雜的方法都是必須的,二者的作用不同,在構建大數據平臺時,電商需要更好地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之發揮相應的效用。
“雙十一”的幕后英雄
自決心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兩年來,貴州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大數據的硬件建設基礎,吸引了眾多數據中心落戶。不少國家部委將貴州作為數據資源儲備中心和災備中心,貴州憑借大數據成為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省份之一。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阿里巴巴創造了912.17億元的嶄新交易記錄。為此,阿里巴巴集團特地給中國聯通寫了感謝信,特別感謝聯通的網絡分公司、云數據公司和集團客戶部等多部門,是他們的通力合作才能支撐全球數以億計用戶在“雙十一”盡情狂歡。
在這背后,就有貴州省大數據的身影。2013年,中國聯通決定在貴州“打造世界一流的云計算基地”――中國聯通貴安大數據中心。在中國三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是擁有出口線纜最多的通信商。共有27個國際海纜系統,國際海纜總出口帶寬2T。國際陸纜總帶寬資源超2.5T,基本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貴州借助聯通的國際線纜寬帶資源,可輕易實現數據資源向外輸出。
據了解,中國聯通是國內唯一一家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同時上市的電信運營企業,并在北美、歐洲、日本和新加坡設有境外運營公司,通過多種業務模式與全球數百家電信運營商和跨國企業開展了包括IDC在內的數據業務合作。
不只是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均在貴州布局了數據中心。貴州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的省份。“中國移動擁有強大的無線網絡,中國移動客戶資源最豐富;中國電信擁有國內最強的寬帶布局;中國聯通是國內最早、并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IDC服務提供商。這些企業在貴州建立大數據中心,為選擇將數據儲存在貴州的企業提供了多種選擇。
現在,貴州的大數據中心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目前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1.1期、中國移動(貴州)大數據中心、中國聯通貴安云數據中心一期均已建成運營。中電樂觸、高新翼云、翔明科技等第三方數據中心也已建成并投入運營,數據中心服務器達到2.2萬臺。此外,北京供銷社數據中心、惠普數據中心等一批項目已經啟動,預計今年將達5萬臺服務器規模。
在推介會上,貴州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大數據產業已在貴州遍地開花,成為了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重要支撐。為此,貴州啟動了信息建設三年基礎會戰,包括“光網貴州”、“滿格貴州”、“數據貴州”、“寬帶鄉村”等一系列工程建設,三大運營商近兩年在貴州建設的基礎設施總量超過過去10年,為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持。
栽得梧桐引鳳凰
隨著高端平臺陸續搭建投入商業運營,如何吸引更多用戶入駐,讓應用豐富起來、讓數據匯集產生價值,成為“數據產品”、“數據商品”,成為擺在貴州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此,貴州省各級政府將數據資源招商納入了政府服務范疇中。2014年以來,貴州通過3次較大規模的大數據產業招商活動,簽約投資總額超過1700億元,引進企業2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家。2015年,貴州啟動“云上貴州?數據資源招商”系列推介活動,并已初見成效。
距此不到兩個月之前,9月29日,貴州在北京舉行“云上貴州?數據資源招商推介活動,向國家部委、群團組織、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和央企集團公司等招大規模數據資源。而在活動后,多家單位和企業表達了數據儲存的意愿。據悉,明年3月,貴州還將在北京舉行“云上貴州?大數據招商引智再出發”活動,再度招商引資、吸引人才。
一系列的努力,換來的是眾多云和數據中心落地貴州。
2014年年底,全國首個基于云技術的電子通商口岸――貴州電子口岸正式開通。貴州電子口岸以聯通“沃云”技術為依托,從硬件資源部署到調測上線僅用了31天,充分體現了“沃云”快速部署、靈活配置、彈性可變、安全高效、運行穩定的特點。“沃云”是由中國聯通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平臺,可全國統一管理,具有多地多中心災備能力,在2014年通過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可信云認證。
今年7月21日,“中華文化云”項目正式簽約落戶貴州,并將由中國聯通(貴安)云數據基地承載。“中華文化云”最主要的功能是匯集國家文化資源數據,實現文化對內、對外的傳播。據悉, “中華文化云之所以會選擇貴州,一是看中貴州在發展大數據上天然優勢和政策導向,另外一個是因為在貴州建有數據中心的中國聯通,具備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可以實現資源的對外輸出。中華文化云將利用中國聯通云計算基地和全國性的電信網絡資源,建成全國領先的大規模媒體、文化大數據匯聚、制作、運營和服務的云計算文化產業基地。
同是7月,首個國家級旅游數據中心落戶中國聯通貴安大數據中心。10月10日,貴州聯通大數據中心以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為依托,整合貴州省旅游局基礎數據,正式對外了“貴州旅游大數據指數”。
不僅如此,去年以來,200余個大數據信息產業項目簽約落戶貴州,富士康、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大型企業均搶灘貴州發展。
層層推進強化產業“內功”
貴州的推薦活動為何如此快就能見到成效?
貴州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使數據招商取得實效,招商組委會協調了各成員部門開展“集團招商”。各成員根據自身特點對口尋找數據資源,積極爭取引進國家級數據中心落戶貴州、建立容災備份中心,或購買貴州運營企業數據中心提供的IDC服務。同時,三大運營商也積極爭取集團總部支持,面向國家部委、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區域省份爭取引進數據資源落戶貴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舉辦的第一次數據資源招商,瞄準的是國家部委、大型國企等的數據資源,由貴州移動大數據中心牽頭;而這一次在深圳舉辦的數據資源招商,瞄準的是規模略小的高新技術企業,就由國際化程度高、技術先進的貴州聯通大數據中心牽頭。也就是說,招商精準化,招商效果才能最大化。
參加此次推介活動的貴州聯通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聯通在云計算方面的綜合優勢,并借助政府的積極協調引導,如今入駐各大數據中心的數據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并且這些數據還在每天遞增。在通過數據分析處理后,這些累積的數據將為市場提供諸如決策輔助、行業預測、優化管理、精準營銷等方面的服務,創造的市場價值巨大。”
摘 要:該課題的總體目標為在特大城市層面建設一體化的智能位置服務開放式平臺,實現基于B2B的位置服務模式,為位置服務開發商提供安全的運營平臺,從而實現各類移動終端的位置信息共享共通。并在此運營平臺的基礎上開發商業化的位置服務模式和領域,拓展導航位置服務的應用領域。依托城市定位數據解算中心,在解決持續高并發的終端定位管理技術和終端定位信息與服務開發商準實時匹配技術的基礎上,突破電信級智能位置信息服務平臺構建的關鍵技術,從而實現面向特大城市的B2B商業化服務。該課題構建云架構的電信級智能位置信息服務平臺(吞吐率每秒600 000次以上,基于平臺的服務開發商數量不少于100個),創新研究一種室內外位置信息的智能模型,實現無縫化的位置信息集成管理,并提供高效的訪問接口。該課題總體進展如下所示:(1)完成了業務需求分析、總體設計、智能位置服務平臺設計、室內外位置信息智能化集成管理設計。(2)北京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公共平臺初步形成,目前其吞吐量可以達到10萬左右。(3)重點研究了課題中“終端位置信息與服務開發商準實時匹配技術、終端位置信息智能化管理技術、B2B服務開發商應用訪問體系和接口技術”3個關鍵技術,建立了用戶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可以提供數據服務與基本GIS空間服務。(4)完成了平臺各模塊之間的接口規范與模塊的詳細設計,研究了導航與位置服務系統體系結構,完成了位置云平臺設計,形成了導航與位置服務系統總體技術方案,包括導航與位置服務系統總體構架與工程實施方案:《位置云數據層總體設計方案》《位置云數據層總體實施方案》《導航與位置服務平臺設計規范》《導航與位置服務平臺服務接口標準》。(5)開發了導航基礎地圖數據與位置服務專題數據的動態迭加協議,研制了位置信息搜索與服務平臺,制定了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導航與位置服務平臺位置云數據庫規范》。(6)研究了位置云服務平臺的集中資源管理,形成了管理模塊的設計方案《用戶管理平臺程序設計》。(7)該課題研究了室內地圖的制圖規范與技術流程,完成了室內地圖數據采集、室內地圖數據編碼規范、室內地圖配圖、室內外無縫導航地圖數據庫建設、室內位置信息源控制點部署的空間分布規律研究等工作。
關鍵詞:位置服務 準實時匹配 室內外無縫集成 云架構 智能位置服務 服務開發商
Abstract: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issu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mega-cities level integrated open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location-based services, location-based B2B service model to provide secure operating platform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s developers. This issue will build an intelligent cloud architecture loc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600,000 times per second throughput, the number of platform-based services developers is no less than 100), studying on a smart interior and exterior locatio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model, achieved without seam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anagement, and provide efficient access interface. The progress of this issue is as follows: (1)We were already completed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alysis, design, intelligent location-based services platform design, intelligent integra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lo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sign. (2)Beijing Beidou navigation and location-based services platform have been done a lot of works, currently its throughput can reach 10 million or so. (3)We were done a lot of work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developer can provide basic GIS spatial data services and services; (4)We have already completed the platform interface between each module and the module specification detailed design, study on the navigation and location services system architecture, completed the position cloud platform design. (5)We have finished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map data and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dynamic superposition thematic data protocol developed location information search and service platform, to develop the relevant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navigation and location-based services platform position cloud database specifications". (6)We have studi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cloud services platform centraliz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ming a management module design "User management platform program design". (7)We have studied on the indoor map cartography norms and technical processes, completed the indoor map data acquisition, indoor map data encoding specification, indoor maps with color, indoor and outdoor seamless navigation map database construction, indoor loc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control point deploymen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rk.
Key Words: LBS; Quasi-real-time match;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Cloud architecture; Intelligent location management; Service developers
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64140&flag=1
【關鍵詞】互聯網+ 物聯網 云計算 大數據分析 移動流量 數字化服務
[Abstract]n order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he digitalized service for operators, advantages of service change and digitalized service development for operators were brief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advantages of operators in networks, platform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detailed measure transi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service to the digitalized service was elaborated. Operators should build the digitalized-service platform oriented to users based on established IoT platforms, IDC rooms and big data analysis platforms, actively explore the service mode of the Internet+ digitalized service, forwardly change the service and innovate the product with the aim to finish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circumstance of competition.
[Key words]Internet+ IoT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alysis mobile traffic digitalized service
1 運營商業務面臨的困境及業務轉型的
路徑
隨著電信運營商市場不斷趨于飽和,用戶增長速度放緩,虛擬運營商不斷蠶食運營商的核心業務,導致運營商的主流業務收入下滑,利潤增長乏力,同時移動互聯網企業業務的沖擊更為嚴重。受其影響,2011年某運營商短信收入已經下跌0.9%,2012年擴大至4.8%,2013年達到6.5%,2014年更是逼近10%。運營商的傳統業務:短信、彩信、語音業務收入下滑將是大勢所趨,短信、彩信業務將退出歷史舞臺,語言業務收入所占業務收入的份額將下降,流量經營將成為新的發展主角。
4G時代,運營商的主營業務收入將主要來源于流量經營,流量增長將是網絡社會的剛性需求。從2014年底,運營商已建立自己完備的4G網絡,然而面對日見增長減緩的電信行業,以及來自OTT的競爭替代,電信運營商為避免淪為單純的網絡管道、必須對自己的主營業務進行變革,為此提出了非常明晰的三條曲線的發展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1)第一條增長曲線:傳統業務語言和短信、彩信。傳統業務今后將急劇下降,進入加速衰退期。隨著信息通信技術越來越寬帶化、高速化、網絡IP化,未來的網絡將加速向IP網絡發展,未來所有通信業務都將變成流量業務。因此運營商必須盡快調整業務收入結構,降低話音收入下滑帶來的發展風險。
(2)第二l增長曲線:流量業務,此業務正處在迅速攀升期,是運營商業務發展黃金期。隨著基礎設施逐漸成熟和數字化服務需求增強,未來幾年將迎來流量經營的黃金期,流量增幅及其收入貢獻都將步入巔峰期,短期內可彌補傳統業務下滑的空檔。
(3)第三條增長曲線:數字化服務(內容運營),這是運營商戰略布局的重點業務、未來業務。數字化服務是運營商綜合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IoT)、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拓展新型行業信息服務。搭建硬件資源池、充分利用IDC機房,以基礎通信資源作為連接客戶的觸點,拓展電子商務、視頻監控、AR購物、社交網絡、行業信息化應用等業務領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實時溝通、娛樂文化需求。構建自己的物聯網平臺,立足移動的4G網絡、客戶規模優勢、TD-LTE自主核心技術優勢,把握物聯網和4G技術結合發展契機,利用物聯網數據,建立自己的大數據分析平臺,面向政府、教育、交通、醫療、物流等重點行業提供“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服務,構筑新的業務增長引擎。
傳統語言業務收入所占分額將加速下滑,流量經營將成為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服務時代,“數字化”服務將給移動通信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這就為移動通信運營商開展服務轉型創造了歷史機遇,避免淪為管道運營商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接下來將具體分析運營商轉型數字化服務的基礎以及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2 運營商業務轉型發展數字化服務的基礎
2.1 4G網絡的完善建立
工信部2013年12月4日向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頒發“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經營許可,這標志4G時代拉開大幕。 各大運營商都加快4G網絡的建設,經過三年的網絡建設,中國移動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絡,擁有4G基站130萬個,4G客戶超4億戶。在物體靜止狀態,TD-LTE的下行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00 Mbps,在快速移動的狀態下可以達到50 Mbps左右。借助穩定可靠的移動4G網絡,人們擺脫了線纜的束縛,實現了隨時隨地隨身的上網要求。TD-LTE網絡投入使用后,智能終端將插上翅膀,人們通過4G手機、帶Wi-Fi的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設備,就能享受視頻購物、在線視頻、在線閱讀、在線搜索、實時社交、移動電子商務等移動業務。
另一方面,運營商今后涉及的業務領域可能是多元化的,但基于平臺化、規模化的業務運營能力是其核心。運營商的強項是搭建平臺,借助第三方合作企業IT能力,開發豐富的行業應用服務,進軍數字化服務領域。如運營商所建的MM平臺,建立自己移動商城門戶,通過合作引入,讓有能力的開發企業開發能吸引用戶的應用,才是將流量轉化為收入的真正“利器”。
4 結束語
總之,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時代,需求層出不窮,機遇無處不在,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時展逼迫運營必須進行業務轉型,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運營商要順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IDC等領域的建設經驗,建設符合自己發展數字化服務的生態體系。
在即將到來的數字化服務時代,運營商必須加強自己的智能管道建設,以“智能管道為牽引,推動業務的轉型升級”,推動網絡向智能化發展,最終成為綜合數字化信息服務運營商。
參考文獻:
[1] 謝廷晟,牛化成,劉美英. HTML5權威指南[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5.
[2] 位元文化. JSP動態網頁入門實務[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3] 林星. HTML5移動應用開發[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3.
[4]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 2015-2017年集客市場規劃[Z]. 2014.
[5]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 打造掌廳主入口 促進互聯網化營銷轉型的探索與實踐[Z]. 2015.
[6]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 江蘇公司集團市場入口布局匯報[Z]. 2015.
[7] 肖清華. 國內融合通信的發展建議分析[J]. 移動通信, 2015,39(15): 3-4.
[8] 敏鋒. TD-LTE系統干擾排查及案例剖析[J]. 信息通信, 2015(15): 153-156.
[9] 朱健,王雄,李光文. TD-LTE室內分布系統四網協同組網方案研究[J]. 通信與信息技術, 2014(6): 65-67
[10]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 江蘇移動ICT發展規劃項目報告[Z]. 2015.
云計算無論是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其對互聯網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云計算(主要是公有云)對互聯網架構及安全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其資源部署模式和技術實現方面。特別是云計算的運行環境—云數據中心的分布和部署方式對互聯網架構影響顯著。
據相關機構預測,全球未來幾年數據中心業務將保持高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其中云計算增速最快。2008年,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互聯網數據中心增長率下滑,但增速仍達39.1%。目前基本恢復到近50%的增長速度。我國的數據中心市場三大基礎運營商占有大壁江山,市場占有在60%以上。
云數據中心因為規模更大,集中度更高,出口帶寬更高,可靠性要求更苛刻,因此對互聯網架構的影響相比普通的數據中心更大,其影響可從城域網、骨干網和網間互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對城域網架構安全的影響
云數據中心和傳統數據中心一樣,就近接入城域網(省網情況也類似)是一種主要的部署方式。特別是非運營商數據中心采用這種情形可能更普遍。由于云數據中心往往面向全網提供服務,如何分流和優化這些云數據中心的流量將是城域網面臨的嚴峻挑戰。
一方面,云計算業務運營商會根據自己業務的流量流向特點,通過分布計算(類似于CDN的原理)優化自己的系統和網絡策略,減輕數據中心對接入城域網的壓力。另一方面,互聯網運營商或者ISP需要重新規劃自己的網絡,實現流量的分流和優化。
目前我國主導運營商的互聯網都基本實現了扁平化結構,城域網絡直接上聯骨干節點。根據城域網內云數據中心的規模和分布,增加一些骨干節點的多向連接(或者儲備這樣的預案)是一種積極的方案。此外,城域網的IDC接入路由設備和出口路由設備的部署和能力分擔都應該探索分區和集群模式。對于ISP(ISP自身可能也是云數據中心)而言,多線連接不同的運營商,或者爭取將云數據中心接入運營商骨干節點都是一種積極的方案。
由于城域網擔負著用戶訪問的巨大壓力,面對大業務量的面向全網服務的云計算業務,逐步建立面向業務的合理架構顯得非常重要。
2.對骨干網架構安全的影響
為提升數據中心的業務能力和影響力,基礎運營商自有的云數據中心會盡可能靠近骨干網絡節點。由于運營商的數據中心也會開展出租業務,因此一部分第三方云計算業務也會通過租用機房的方式接入骨干網。
運營商的骨干網以往一般是不直接開展業務的,但是云計算可能會大規模改變這種局面。如何保障云計算業務對骨干網的沖擊將是骨干網架構師面臨的重要任務。
傳統的互聯網業務強調“就近服務”,因此信源分布、用戶分布以及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呈正相關的關系,就我國來說,北京、上海、廣東等寬帶用戶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省市同時也擁有全國大多數的信源資源。與這種情況相對應的是網絡流量也從全國各地向這些網絡資源發達的地區集中,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個重點的互聯網流量集中地。
在云計算環境下,大規模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是趨勢。此時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所帶來的成本將成為云提供商重點考慮的問題。例如google公司在多個地點擁有約12座專屬數據中心,共運行著約100萬臺服務器,即使不考慮數據中心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的電力消耗,僅是這些服務器的電力需求就達到500兆瓦,相當于半個舊金山市區的電力消耗。因此google公司盡量選擇在電力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安全、很少有自然災害的地方建設數據中心,例如將云計算數據中心建在OREGON水電站附近,或建立在諸如比利時等溫度較低的地方,以利用空氣自然冷卻。
我國西部和東北因為自然條件好(溫度優勢)和人力成本低廉,會成為大型云計算運營商重點部署區域,云數據中心部署模式以用戶和信源為中心向以能源為中心轉變,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東北地區發展會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變化對以用戶和信源為中心的骨干網絡架構和設備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骨干網的架構必須重視這種變化,提前做出反應,保障對云計算業務和傳統業務的有效承載。
3.對網間互聯架構安全的影響
云數據中心似乎對網間的互聯互通影響不大,其實不然。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互聯網的幾大主要骨干網之間在京、滬、穗三地進行互聯,其他地方并沒有互聯點或交換中心。所有省與省、城域與城域之間跨網業務互訪必須經三地繞轉。由于京、滬、穗三地都屬于寬帶用戶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省市,基本能夠滿足我國東部互聯網流量相對集中業務需求。云數據中心的出現,特別是云數據中心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發展態勢的轉變,使得傳統的互聯格局出現瓶頸,難以保證云計算時代互聯網網間業務的需求,這就需要網間互聯架構作出調整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