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陋室銘練習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要取得良好成效,教師必須在“趣”字和“智”字上下工夫。
一、趣味導入新課
有效的課堂導入能迅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課堂導入方法多種多樣,千變萬化,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來設計、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興趣。列舉如下:
1.音樂導入
以音樂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和情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樂論》),這表明了音符給人的感染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強烈。這就是音樂藝術的魅力。例如在學習九年級語文《愚公移山》,可用江濤的歌曲《愚公移山》導入,在激昂的歌聲中學生漸入情境,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為學習課文蓄勢。
2.名句導入
在導入課文時,結合課文特點,恰當引用古詩文名句,使學生通過名句的意蘊和寫法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或想像,從而感受到課文的精妙之處。如學習《愛蓮說》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句名言的意思和出處?(教師隨機點評學生的回答,帶領學生進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學習這千古名句出自的那篇文章——《陋室銘》。這一導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3.從文章的中心導入
例如教學韓愈的《馬說》時,可以請學生來填一個成語:“ 到成功”。學生積極性很高,踴躍回答。
4.從題目導入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可以直接問學生:從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學生馬上積極舉手,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5.從體裁導入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與朱元思書》一文寫作年代久遠,如果沒有合適的導語,學生很可能敬而遠之。上課伊始,可以問學生:現代書信的寫法大家都知道,古代書信跟現代書信有什么區別呢?學生的好奇心馬上被調動起來。
6.從文章的主要人物導入
例如教學《出師表》時,直接提問:你認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能說出有關他的哪些典故?開門見山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文中。
7.故事導入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選文故事性很強。這類文言文的教學采用故事引入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可講這樣一個故事:“某地盛產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常苦惱。然而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少。原來呀,他從外地購買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鲇魚放在船上。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呀?”聽完之后,學生躍躍欲試,各抒己見。
8.成語導入
把成語引入文言文教學,能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加強對有關成語的掌握,從而達到豐富詞匯的目的。如教學《狼》時,先讓學生說說含有“狼”字的成語,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等,再敘說所知道的“狼”的一些特性,自然引入課文。初中文言文有不少篇目可以采用這一引入法。
好的導入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使學生饒有趣味地投入到文言文學習中。
二、趣味誦讀文本
即創意朗讀。筆者認為,只要教師巧妙地設置豐富多彩、創意紛呈的誦讀,學生就會達到讀通、讀懂、讀深課文的境界,就會提升文言文教學的厚度和廣度。可采用不同的誦讀形式,如領讀、輪讀、齊讀、個別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等。
例如教學《狼》一文時,朗讀課文可設置初讀——再讀——再次讀三個大環節,要求學生從自由大聲讀到指導讀,從讀準字音、讀準句、讀懂課文的大意,到讀出文言文的味道,讀出故事情節的起伏,讀出課文的情境。這一系列的讀,學生就讀出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多層次的讀為理解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言文教學因此有了梯度和力度。品讀課文時再分三輪品讀,分別從屠戶的角度、狼的角度、語言的角度這三個角度品評段的內容,每讀一段,品評一段,從而理出故事的情節:屠戶遇狼(故事的開端)——屠戶懼狼(故事的發展)——屠戶御狼(故事進一步發展)——屠戶斃狼(故事的、結局);理清段的內容:兩狼綴行甚遠——兩狼窮追不舍——兩狼咄咄逼人——兩狼斃命。課堂教學因品讀層次的增加而有深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則更上一層樓,教學因此有高度。第三個角度從語言角度評點段的內容,讓學生在認為可圈可點之處寫上評語,同桌之間交流——全班同學交流。這不拘一格的語言欣賞,使文言文課堂教學變得豐厚,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有了深度和廣度。
趣味誦讀文本,為文言文教學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三、智慧解讀文本
即個性品讀。教師要智慧地引領學生沉入文本,深入文本,品詞句,品情感,品形象,品手法,品出深度,品出廣度,凸顯教師教學智慧,力求張揚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課文分析是課堂重頭戲,教師的善問巧問、善設情景能激起學生的樂趣。此環節關鍵是:教師的主問題設置。精彩的提問可使教學有聲有色。
如學習《曹劌論戰》一文,在“你如何評價魯莊公這一形象?”這一問題,學生見仁見智,有的說魯莊公“鄙”,有的說魯莊公“并不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從文中找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鄙是因為“他把獲勝的希望寄托在官僚貴族和神靈的幫助上”,在作戰中急躁冒進,毫無謀略;他不鄙是因為“他身為國君能夠向曹劌這樣的小人物請教,虛心聽取他的意見,有善于納言的良好性格,作為國君能盡職盡責”……通過這樣的“碰撞”,學生的閱讀感受得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張揚自我個性的同時,也收獲了學習文言文的自信。這樣,學生也就容易對文言文產生興趣。
智慧解讀文本,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文言文閱讀就能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進行。
四、智練精練習題
文言練習在于少而精。即通過精巧的練習,達到鞏固新知,把握詞句含義、把握人物情感等。
許多教師把學習文言文的鞏固多歸功于課后作業的反復練習,布置的作業通常是釋詞和翻譯,顯得單調刻板。其實,教師不妨把作業變換一下,力求形式活潑多樣,更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如古今互證,有些文言詞的古義,今天已經不用,學生不易記住;有些文言詞的古義和今義差異很大,學生極易誤解。但是,在一部分現代漢語的書面語詞匯和成語中,仍然保持著這些文言詞的古義,古今互證,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如下面這些加點的字:奔走相告、走馬觀花——雙兔傍地走,痛哭流涕——蔣氏汪然出涕,抱恨終身——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等等。通過古今互證,可以幫助學生記住一些文言詞的古義,加深對現代漢語某些詞語的理解,能收到“學用結合”的實效,學生做起來饒有興趣。
又如斷句練習,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適當選一些淺易的文言短文或語段,給學生做斷句之用,同時也可以作為文言文的補充教材,一舉兩得。對低年級學生降低練習難度,在句讀處留出空位,學生只須根據對句意的理解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不致出現“讀不斷”的困難。有時可以把學生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連綴成短文或語段給學生標點。這樣的斷句練習,學生一般都很感興趣,舊詞句、新環境,容易觸類旁通,溫故知新。這類練習密切結合課文內容,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擴大知識面。如此一來,又何愁學生不能鞏固所學的文言知識呢?當然,這得益于教師設計練習的智慧和功夫。
巧設習題,精練習題,為文言文教學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
五、趣味、智慧拓展文本
即趣味活動展示,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置之課內外。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競賽活動展示。如古詩詞朗讀、背誦競賽活動、課中文言文重點字詞分組競賽展示活動等。
怎樣讓學生在課外自覺地學習、積累文言文,讓學生寓學于樂?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達到這一目標。如:為了增加學生的積淀,可以在課外組織學生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舉行班內、校內的誦讀大賽,對表現優秀的同學進行獎勵。這樣一來,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化苦難背誦為快樂積累。
此外,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共同策劃,開展諸如成語故事大賽、古詩文名句解讀、詩詞賞析、改寫詩詞等等活動,這些形式新穎的活動豐富了文言文教學的內容,學生既能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真正做到“學習著,快樂著”。
二是擴展閱讀,擴大學生文言閱讀面和積累層面,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擴展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加固和補充。教師須選擇一批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文言作品,推薦給學生閱讀,并在關鍵之處給予點撥。學生將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在運用中熟練、加深、鞏固,精讀和博覽相結合,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時,可以延伸到《晏子使楚》,這兩篇文章具有相似之處。
三是重點詞句的拓展積累。
當然,文言文教學“趣味、智慧拓展”不僅僅在于同類作品的賞析,也不僅僅在于競賽活動展示,更在于關鍵詞句的拓展,關注字詞的歸納、積累和拓展延伸。這有賴于教師的智慧引領。例如“雖”字,表示假設,譯為“即使……也……”如:(1)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口技》)(2)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觀潮》)(3)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其他課文中的詞句,常作此類積累拓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大量的字詞積累,做到重點文言字詞在不同的文章中能積累3—4個例子,長此以往,學生便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詞匯。
課后趣味、智慧拓展延伸,旨在于進一步挖掘、鞏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夯實文言基礎,提升文化底蘊,這是文言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要敢于打破循規蹈矩的教學常規,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力求圍繞“趣”字和“智”字作題,讓學生有趣味、有智慧地學習文言文。有“趣”字和“智”字把關,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將變得輕松愉快。
參考文獻:
[1]張必錕.把誦讀放到文言文學習的首位上來[J].中學生閱讀,1996(12).
[2]王槐松.文言文誦讀法古今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趙志偉.學會學習文言文[J].中學語文教學,2004(6).
[4]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