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關節健康對人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膝關節置換術;老年病人;圍手術期;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a)-139-02
骨關節疾病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膝關節置換術可以緩解關節疼痛,矯正關節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狀態,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對60例老年病人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通過圍手術期心理分析,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齡56~80歲,平均(62.4±7.6)歲。類風濕關節炎31例,骨性關節炎29例。其中合并膝外翻2例,30°~60°不等;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3例,臥床時間為7個月~10年4個月,平均為2年3個月;其余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難。2例伴有糖尿病。手術前2 d,手術后72 h經與病人談心,了解到病人存在心理負擔。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病人一般情況(年齡、性別等),心理問題(孤獨、抑郁、焦慮恐懼、懷疑、自尊)。于手術前2 d,由同一名護士用統一導語進行詢問,并當場填寫。回收問卷有效率為100%。
1.2.2心理護理方法
1.2.2.1術前心理護理:①講解有關手術、疾病的相關知識。我們給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顧,采取耐心、細致的態度,用恰當、禮貌的語言與之交談,給病人以安慰,闡明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講明心理因素與手術成功的關系。根據病人的文化修養,理解能力,深入淺出地講解手術、麻醉原理和步驟。介紹醫師、麻醉師、護士的技術水平等,使病人建立信心。②爭取家屬親友的配合。家屬親友的情緒和言談舉止可直接影響病人的心情,良好的親友關系能給病人以安慰和支持。有關研究證明,對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進行術前教育也應包家屬親友在內,其手術后效果要比單獨對病人教育好[1]。③為病人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老年病人富于眷戀之情,常不愿意離開自己溫馨的小家,尤其是身邊住的都是陌生的病人,易產生孤獨感。護士應熱情介紹醫院環境,做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他們多關心病人,生活上給予細心照料。④進行術前的心理放松訓練。讓病人在安靜的環境中取一個最舒適的姿勢,在護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讓身體各部位肌肉進行放松練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 min。睡前做一些想象,深呼吸等松弛療法,可聽10 min舒緩的音樂。
1.2.2.2術后心理護理:病人因術后傷口疼痛,產生焦慮、恐懼心理,不敢活動患肢,病人回病房清醒后,應告訴病人手術很成功,但術后24 h內切口會疼痛,36 h后疼痛會減輕。護士通過有效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反應,及時疏導,并加強對疼痛的護理,使病人精神放松,消除顧慮,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積極配合功能鍛煉的實施[2]。多巡視、觀察病人的表情及疼痛程度。病情穩定后,鼓勵病人攝取營養,早期做簡單的康復訓練。防止出現手術后因急于求成的心理而盲目鍛煉、隨意活動;防止出現過分擔憂活動后致切口裂開、出血、疼痛等心理而不敢鍛煉。護士根據術后的不同階段,給予病人功能鍛煉及康復知識的示教,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手術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步,術后積極有效的康復鍛煉極為重要,并介紹康復病例以增強治療信心[3],使病人能積極配合功能鍛煉。用鼓勵性語言對病人的每一個動作給予指導及肯定,使病人對預后充滿信心。
1.2.2.3出院前的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向病人說明完全康復需要一段時間,指導正確功能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告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措施。病人的家屬在護理中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病人出院后,要督促、幫助病人定期到醫院復查,并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功能訓練,避免發生暴力、摔傷等事件。
2結果
26例(43.3%)存在焦慮恐懼心理,15例(25.0%)存在抑郁心理,14例(23.3%)存在自尊心過強心理,2例(3.3%)存在懷疑心理,3例(5.0%)存在孤獨心理。針對心理問題采用恰當的心理護理,病人能以平穩心態接受手術,正確進行術后功能鍛煉,預后良好。
3討論
術前病人因緊張、恐懼使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較多,導致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反應,影響手術恢復[4]。26例因擔心手術失敗,出現焦慮恐懼心理。我們以恰當、禮貌的語言與之交談,給病人以安慰,講明心理因素與手術成功的關系。15例有抑郁心理,不愿手術,是因為怕增加家人經濟負擔,我們找來家屬,告之病人的顧慮,讓家人認識到家庭支持對治療、轉歸的重要性。在醫生、護士和家屬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終于放下思想包袱變得開朗、樂觀,最終愉快地接受了手術。14例自尊心過強,渴望得到尊重,不配合手術。對于老年病人,尊重和理解是一項主要原則,我們與病人談話時不怕麻煩,回答詢問耐心,速度慢一些,聲音稍大些,對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及行為,以商量、討論和提醒的方式進行,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使之心情舒暢,愉快地接受手術。2例有懷疑心理,對人工膝關節要裝在自己身上表示難以接受,對治療、預后存有顧慮,經我們耐心解釋、說明手術治療才是解除他們痛苦的唯一途徑,以成功的范例對他們現身說法,解除了他們的顧慮,主動配合護士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愉快地接受手術。3例不能適應新環境,有孤獨心理,盼望親人探視。護士主動陪伴、關心病人,緩解了其孤獨感。
病人的心理特殊性對手術的效果和術后康復有直接的影響。Anderson等[5]認為,患者的心理活動、對疾病感受的反應,以及護理人員對病人施加的心理影響,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做好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對手術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樹森.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96.
[2]吳佩雁,陳麗珊,謝思斯,等.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護理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19.
[3]陳佩珠.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J].河南中醫,2003,23(7):23.
[4]陳惠禎,譚道彩.現代婦科腫瘤治療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8.
關鍵詞:亞健康;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運動養生;現狀;發展展望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的概念應為“軀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道德”“生殖”五大方面都健康的狀態[1]。可以看出,健康并不單純指的是一個人身體上沒有疾病,而是指人的身體、心理和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完好。人們要達到健康并維持這一狀態,就離不開科學的健康管理。
1中醫健康管理服務
1.1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種以現代健康觀念為核心,運用管理學理論和方法對需求人(群)健康狀況進行檢測、評估、干預的管理服務[2]。中醫健康管理是將中醫“治未病”傳統思想與新的醫學模式相結合,運用中醫學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結合管理理論體系,實現促進健康為目標的全人、全程、全面的醫學服務過程。其內容包括了健康咨詢、監測、教育、危險因素干預、養生調治、信息管理等[3]。其管理方法體現了中醫特色理論和技術,包括中醫食療、運動療法等。
1.2健康管理的形成
健康管理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保險業[4]。而后健康管理概念推廣開來,進入國內市場,迅速發展形成“健康管理產業”。2007年中華醫學會正式成立了健康管理分會,《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創刊,標志著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價值受到政府和社會群眾的普遍重視,表明國內的健康管理產業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
2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現狀
2.1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核心思想
與其他健康管理服務相比,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特色就在于中醫理論和技術。其基石即中醫“治未病”思想。中醫“治未病”首次出現于《黃帝內經》[5]。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藥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雛形,表現出“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學中主張的“防患于未然”異曲同工,二者相結合,構成了我國醫學和西方醫學的結合典范。將中醫“治未病”和“未病先防”理念應用于現代健康管理服務中,建立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從而為人們維護健康、規避健康風險、降低醫療成本提供有效途徑。近年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在國內取得較大進展,如“治未病”高峰論壇、“中國健康管理工程”等。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一個全面的、成體系的中醫健康管理應當是可以針對不同健康狀況的個人或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分類健康管理。對于健康人群,即“未病”之人。可采用中醫的“預防”思想和體質辯證具體情況,為其提供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幫助其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幫助健康人群形成健康行為的自覺性,達到固本培元的目的;對于亞健康人群、康復人群及高危人群,即“欲病”之人,可采用中醫防治、防病的思想,為其提供健康咨詢和健康干預,如采用運動養生法,幫助其改善體質,達到“未病先防”,降低醫療成本的目的;而對于已經患有某種疾病的個體和人群,即“已病”之人,可對其進行體質判定和健康風險評估,建立健康檔案協助患者就醫。如此一來,通過“未病”“欲病”“已病”健康狀態的評估,對個體或人群進行合理的中醫健康管理,包括干預、長期追蹤等措施。中醫“治未病”思想為健康管理系統提供了思想支撐,奠定了中醫預防和個性化診療的健康管理思想基石[6],也為中醫學的預防、診斷、管理、養生保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具體手段。經過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健康管理確實能對人類健康發揮獨特作用[7]。以“治未病”思想作為核心基石的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動態辯證觀相較于西醫簡單的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評估來說,能夠更加客觀地評估和描述人體健康狀態的動態變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服務。
2.2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運行模式
2.2.1信息采集與評估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亞健康人群已毫無爭議地成為健康管理的主要對象[8]。中醫理論和方法對亞健康狀態的調治符合健康管理的要求。有關中醫專家提出,可以依據中醫體質辨識為個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依據,如王琦教授提出的“體質九分法”,從“欲病”之人的疾病預防入手實現健康管理[9]。體質辨識采用現場問卷方式,結合中醫四診綜合辨識法、亞健康癥候測試量表等量表,豐富了中醫對人體健康狀態信息的收集和評估方法,為系統構建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造了條件。2.2.2中醫保健特色門診各種特色門診是當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運行的主要模式之一[10],如養生技術治療門診、健康調養門診等,針對不同的體質特性、個體的健康危險因素,制定個性化的體質調養方案,內容包括情志、飲食、運動調養等。同時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幫助“未病”“欲病”“已病”之人盡早、準確地發現病變(傾向),對風險進行預警,為防治方案提供客觀指標,并開展中醫保健特色療法,形成具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例如,中醫運動療法在中醫保健特色門診應用十分廣泛。其通過利用軀體運動或輔助康復器械的生物力學原理幫助個體進行主動或被動的運動。以“五禽戲”為例,這種傳統的中國健身方法,由華佗模仿5種動物創編,具有平衡陰陽、滑利關節、推行氣血、疏通經絡之效用。其中虎戲對應肝,習之可填精益髓,強腰健腎,通督脈,祛風邪;鹿戲對應腎,習之可舒展筋骨,增強體力,益腎固腰;猿戲對應心,習之可愉悅心情,暢心智,靈活頭腦,增強記憶力;熊戲對應脾,習之可促進消化、睡眠,強健脾胃;鳥戲對應肺,習之可疏通經絡,調運氣血,調和呼吸,活動筋骨關節。
3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展望
3.1強化中醫理論,融合傳統健身運動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應當重視傳承和發揚我國深厚的特色中醫文化。在現代健康概念和醫學模式以及中醫“治未病”理論的指導下,以中醫的陰陽、氣血、經絡等理論為基礎,形成融合導引、氣功、武術、醫學理論為一體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養生運動方法,從健康篩選、促進、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為社會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健康促進服務和計劃,以期以最低的醫療成本投入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3.2充分運用現代技術
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對患者動態的“望聞問切”,還可研制集智能化、系統化、科研化的中醫健康管理軟件,實現“跨領域”的診療服務,從而實現中醫和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以先進的科學力量提升服務和管理質量。
3.3建立中醫健康基礎數據庫
建立中醫健康基礎數據庫,可以為開展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提供重要基礎。如作為健康評估和健康需求的依據來源。為確保依據的科學性,應在不同的人群水平上開展監測。如基本健康水平、疾病危險因素、生活方式、運動方式等,從而提高健康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3.4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石
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石,強化社區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開展,通過主動走進社區,以多種方式開展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宣教,加大宣傳,對個人、家庭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的診療干預措施,提升群眾的認可度,塑造中醫健康管理的“品牌形象”。
3.5規范評估和療效評價標準
中醫學對人體健康的評估方法和療效評價標準有很多種,但并未形成統一的標準[11]。而為了確保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向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對其手段和療效進行標準定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養生保健操、理療、藥膳等,并制定相應的科學評價體系和規范標準,以制度化促進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行業的規范化發展。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