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木蘭辭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木蘭詩》多元解讀的嘗試引導學生以一個女子的形象來看待木蘭,能看到木蘭的可愛、木蘭的美,還有木蘭的俏皮,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木蘭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僅僅是英雄的化身。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獲得了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 多元解讀;木蘭形象;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6-0092-02
經典文學作品往往歷時久遠,能給人以無窮的精神力量,其本身還具有無限解讀的可能性。教學《木蘭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元解讀,來認識一個形象更加豐滿的木蘭。
一、理論依據
文學作品的生命是讀者給的,一句 “作者死了”,把讀者抬高到無上的地位。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應該是為當下的生活服務的,古人總結了兩種讀書的方法:“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一個是強調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一個是力求讓知識為我所用。要讓經典文學作品重新發掘出新的價值,就應該讓文言文教學嫁接于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上,并用現代觀念來進行理解。
二、學生準備
1.學會查工具書。《木蘭詩》所展示的時代學生并不熟悉,如古代的征兵制度,學生只有查閱了資料后才能理解木蘭的決定及其上戰場前的一番準備。此外,一些特殊的稱呼、用法,學生在查資料后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其中有很多數詞,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學生就能明顯看這兩個時間是矛盾的,但只要稍稍看一下注釋,也能很好地理解。
2.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是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文言文的習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腦海里就會有一大推的問題,若是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則學生自己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通過自主學習交流之后,主要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木蘭為什么不做尚書郎?木蘭為什么回家又敢以女兒身出現在伙伴們面前?
三、課例展示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傳奇人物,她本是一位鄰家女子,過著平靜的生活,突如其來的戰火打破了她寧靜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英雄傳奇,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木蘭的形象。
師:誰先來試一下?
生:英雄形象,勇敢無畏。
師:概括得很好,可以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見木蘭戰功顯赫。
生:“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見木蘭英勇善戰。
生:“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木蘭武藝高強。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勇敢、善戰也是其他將領所具有的特點,同學們能找出只屬于木蘭的特點嗎?
(學生們紛紛思考)
生:我認為木蘭很勤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織布是木蘭的主要生活內容,可見木蘭是一位勤勞的女性。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有理有據,勤勞的確是木蘭一個重要的性格特點,也一下子把木蘭與其他將士們區別開來,同學們在概括人物形象的時候,要學會找到人物最顯著的區別于他人的特點。還有同學能找到木蘭其他的性格特點嗎?
生:我認為木蘭是位愛美的女子。
(很多學生偷笑)
生:木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扮——“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可見木蘭很會打扮,木蘭是一位愛美的女性。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也顛覆了我們對木蘭傳統的印象,卻讓我們覺得木蘭更加真實、親切。正所謂“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還有同學能讀出別樣的木蘭嗎?
生:我讀到的木蘭是可愛的,“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仿佛能讓我們看到木蘭見到戰友們驚訝狀態的得意表情。
師:這位同學看到了木蘭的可愛一面,你們還能找出木蘭的其他面目嗎?
生:我看到的木蘭是孤獨的、令人心疼的形象。
(不少學生顯示出疑惑的神情)
師:可以為我們解讀一下嗎?
生:木蘭從軍是迫于無奈,可能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冰涼的戰場令人不禁為這么一位弱女子的安全考慮。“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加上環境的渲染,把一個小女子的孤獨與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的確,木蘭的成名是迫于無奈,無情的戰火把她卷入了冰涼的戰場,剛剛那一段環境、心理描寫的確能讓人感受木蘭孤獨、無助的一面。下面我們一起來把這段朗讀一下,感受木蘭的那一份孤獨與無奈。
(師生齊讀文章第三段)
師:這節課大家表現很好,我們揭開了厚重的歷史面紗,看到了一個鮮活的木蘭形象,“讀書貴有疑”,只有經過認真地思考,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收獲,對于木蘭的形象還有哪位同學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的?
生:“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木蘭從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功名,可見木蘭對名利的淡泊。
生:還可以看出木蘭的孝,親情至上。
師:這兩位同學都說得很有道理,我們越是解讀越是能發現木蘭更好的美好品質,在有些地方,人們甚至都把木蘭當做神靈來崇拜,可見人們對木蘭的喜愛程度之高。《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木蘭的形象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看法,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關于《木蘭詩》,同學們還有哪些疑惑嗎?
生:請問老師,木蘭究竟是哪里人?木蘭姓什么?我查的結果跟旁邊同學不一樣。
師(微笑):問得很好,還有嗎?
生:木蘭的結局究竟如何?
生:木蘭究竟從軍幾年?是“十年”還是“十二年”?不管哪個是對的,這么多年,怎么木蘭的姐姐還在家里沒有出嫁呢?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課文下面的注釋,就可以明白“十”跟“十二”都非確指,一般三的倍數都非確指,如“韋編三絕”“三人成虎”等。關于木蘭其人的原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更不要說木蘭的姓了,所以文中出現了很多疑點也是自然。“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想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讓文學作品更具魅力。
四、教師指導
1.指導要找好突破口。教師采取的從木蘭形象入手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讓學生來談學生就比較有話說,又增加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接觸機會。學生對木蘭的形象暢所欲言,教師一次次地要求結合課文,讓學生對文本越來越熟悉。
如在《木蘭詩》的教學課例中,教師先肯定了學生們把木蘭作為一位將士的英勇、善戰的特點概況得很好,又提出讓學生們找出木蘭不同于其他將士的特點,這就引導學生從一個女子的身份來看待身在軍營的木蘭,學生自然看到了木蘭從軍的迫不得已,也看到了木蘭原本的勤勞,還看到了木蘭對父母、親人的依戀。以一個女子的形象來看待木蘭,我們就能看到木蘭的可愛、木蘭的美,還有木蘭的俏皮,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木蘭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僅僅是英雄的化身。
2.注重“非指示性”教學。“‘非指示性’教學的教案更強調教學過程的回顧,對課堂教學做真實的、反思性的回顧與分析。”多元解讀課例的設計正是借鑒了“非指示性”教學的理念,不設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設標準的問題的答案,教師的“教”完全由學生的“學”來確定。多元解讀目的在于發現文本解讀的多種可能性,學生的思想越是碰撞得厲害收獲就越大。因此,教師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就不能不死,不僅木蘭的形象具有多元解讀的意義。多元解讀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情來自主選擇學習課程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是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一種理念。
參考文獻:
沒有興趣的閱讀,就不會取得較好的閱讀效果。教師作為閱讀課堂的主導者,要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快樂中閱讀,享受閱讀之美。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重視講解字、詞、句,要求學生進行死記硬背,重視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講解,沒有把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按照自己的教案進行講解,學生在語文課上竟然不閱讀文章。一些語文課堂活動上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實質的效果,由于缺少了閱讀的內容,這些活動僅僅是個形式,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的課堂活動,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精髓,特別是當前,在快餐式文化的影響下,進行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更要注重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如今的語文課堂,老師講課的時候,過于注重使用多媒體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視覺享受,卻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培養,視聽盛宴帶來的結果是學生對很多內容的理解都是一晃而過,沒有進行深層次的精神體驗,這樣的語文課,不是優質的語文課。可能一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教師和學生都沒有進行閱讀,更談不上進行閱讀的交流和溝通了,因此說,忽視閱讀單純傳授知識的語文課是失敗的,不可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在山的那邊》,就可指導學生在閱讀研讀的基礎上,體會理解感知課文。有些課文只需要進行一般性的閱讀,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人生寓言》,只需讓學生進行一般性地閱讀,便可理解。當然,教師也可以和學生商定哪些課文需要進行重點閱讀,哪些語段需要進行重點閱讀。
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第一,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者,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單元和教學內容的設置,對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每一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找到內容之間相結合的地方,從而對教學的內容有準確的把握,對語文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有準確的了解。在閱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把閱讀的內容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達到每一個部分之間的相互滲透、促進,使學生在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堂教學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使學生在掌握有效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閱讀能力。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古文《傷仲永》,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首先,根據這一單元的內容來合理安排這篇課文需要教授的時間;其次,將這篇課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進行一一列舉;再次,將這些內容和課文的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進行重點閱讀,同時讓學生在閱讀時結合需要掌握的內容來進行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第二,注重課堂的教學效率,對教學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只有掌握了教學規律,才能對語文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設計。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對以往的語文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對初中語文課堂閱讀進行創新的教學方式時,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準確把握中學生的成長特點,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根據他們的興趣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他們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課堂閱讀教學。如《威尼斯商人》一文,可設置為情景劇教學,由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熟記臺詞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閱讀教學內容
語文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這樣會導致學生閱讀面的狹窄,學生的視野受到局限。因此,要圍繞著語文教材進行閱讀教學的內容拓展,向多個方向進行輻射,和語文課文內容相關所有課外閱讀材料都要進行延伸閱讀,在補充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開闊了閱讀的視野。
釋疑解惑型,根據中學語文教材大綱中的疑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課外閱讀內容進行材料拓展,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指導語文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使學生增加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豐富的情感,也可以擴大閱讀的范圍,增長知識的儲備數量。例如,為了使學生學習烘托這一藝術手法,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了解其中對戰爭氣氛的烘托。
比較鑒賞型,這是一種比較閱讀法,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和教學的內容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區別閱讀材料的內容,形成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文章的寫作方法,掌握寫作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例如,在教授學生《木蘭辭》時,可以讓學生同時閱讀同為北朝民歌的《敕勒歌》,比較二者異同的同時,總結北朝民歌的共同特點。
學法遷移型,可以選擇一些和教學課文的體裁或內容、寫法相似的作品,讓學生在比較之中進行閱讀,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例如,在教授課文《孔乙己》時,可以讓學生閱讀《范進中舉》,比較二者之間的異同。
深化延伸型,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章或者片段是選自一些名著的,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進行課堂教學的前后,把原文、原著介紹給學生,引導他們進行閱讀,這種從局部到整體的方法,使學生把文章和整個作品的背景聯系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培養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例如,九年級上冊的課文《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是選自《水滸傳》中的一個片段,教師可以借此機會來向學生們介紹《水滸傳》,并讓學生進行閱讀。
四、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只有形成自覺的閱讀習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提升。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只有增強自我閱讀的心理動力,才能進行不間斷地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堅持才可以取得成功。其次,鼓勵學生學習,培養高度的自制力。中學生的學習在教師的積極作用下,會發生很大的轉變,閱讀習慣一旦形成就有進行閱讀的內部動力。所以,教師要運用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學生養成端正的閱讀態度。可以采用講解、練習等方式使學生明白閱讀活動的重要作用,對語文閱讀具有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文課堂教學取得很好的效果,對學生形成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芳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措施[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