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科學教案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學習目標設計具有可操作性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控制的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方向,減少學習的隨意性,能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學習目標一般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描述這些目標的語言最好使用便于操作的導向語言,切忌將教案中的目標直接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使用。
二、學習方法設計具有科學性
學案導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學習方法??茖W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能有效培養學習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中學生由于學習時間緊、學習科目多,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情況,與教學內容同步,由淺入深地分段進行系統合理的設計。
三、學習活動設計要具有開放性
學習活動的開放性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自由思考問題、發表看法、勇于猜想、大膽質疑、動手操作。學習過程是學生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反應過程,是一個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并且納入學生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別人是無法代替的。因此設計學習活動時,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決不能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探索過程,能讓學生說的盡可能讓學生先說,能讓學生做的盡可能讓學生去做,能讓學生討論的盡可能讓學生先討論,力求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情境、提供條件。
四、問題設計具有探索性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要使學案導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精心設計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使學生憑已知去探索未知,利用已知去除疑解惑。問題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要具有探索性和啟發性,難度要恰好落腳在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接受能力上。問題設計的類型一般分為矛盾式問題、階梯式問題、輻射式問題、情境式問題、綜合式問題等。
五、學習能力檢測設計具有針對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導學案 設計 應用
“導學案”主要就是教師在課前分析學生學習狀況,掌握課堂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導學案設計組織學生學習活動,讓學生有目的地接納新知識。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在學習這種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時,教師一定要做適當引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學案導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學案的設計重點
(一)在新課問題導入設計時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
小學生雖然有著較旺盛的精神及求知欲,在多數情況下還存在著童心。而數學又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單純地傳授只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倦情緒。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講,重要的學習手段就是課上鼓勵學生動腦、動手。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一定要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只有將問題設計好,學生才會積極思考,使思維一直處于興奮狀態,真正發揮“導學案”中“導”的作用。也可以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
(二)導學案設計不能脫離教學重點。
所有課堂教學都有重點,導學案設計也一樣,特別是小學數學導學案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導學案的設計要點。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導學案時,不能只關注課堂形式是否熱鬧、課件畫面是否漂亮,要對教材進行分析和研究,抓住教學重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基礎上確定的,在導學案過程設計中進行有目的的突出,這樣教學設計才能得到優化,課堂教學效率也才會隨之提高。
二、導學案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根據導學案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導學案設計標準為“一節課對應一個學案”,之后教師要在課前引導學生了解教學的重點和內容,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明確地掌握每節課的學習宗旨,為學生后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就更具目的性[2]。例如:在講解正比例與反比例時,一定要在學生已掌握了比例和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之后要先講解正比例,再帶領學生學習反比例,這樣學生就會打牢基礎,也會牢記知識。
(二)總結導學案和課堂教學,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完善。
“導學案”的教學模式雖然規定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墒?,這并不阻礙教師主導教學。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還處在學習知識的階段,只有在教師的帶領下才能掌握知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探討和研究問題,同時還要分析和講解導學過程中出現的爭議,歸納和總結引導性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清楚掌握知識,促使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三)設置的課后練習要有梯度,以此鞏固課堂內容。
按照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不僅要在導學案中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還要在課后設置鞏固知識的方法。想要學生能夠鞏固知識,就需要涉及習題。練習是數學的特征,學生想要理解和掌握知識就要多做題。教師應該在導學案過程中根據學生掌握問題的能力,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后習題,注重因材施教,將教學要求和學生發展進行有效結合,保證班上所有學生都能夠完成習題,并且能夠進行自我檢查。
三、導學過程要注重“細節”的設計
“導學案”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細節中獲得質量。例如:在講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節課時,首先要明確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確定單位“1”與比較量。在掌握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可以這樣設計導學案:首先要讓學生尋找關鍵句,例如:爸爸的跑步速度比兒子快6分之5。教師要讓學生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清楚地知道誰占誰的幾分之幾等。通過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才能達到導學案教學的目的。如果在講解過程中將關鍵與難理解的問題一帶而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一知半解現象,致使以后的解題方式較死板。
在導學問題設計時,要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生興致,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激勵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設計課堂導學時,要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設計相互結合,為難點內容做鋪墊,讓學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很好地銜接起來;導學案在設計問題時一定明確問題的指向,在掌握教學內容和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從整體設計角度出發創建思維含量教豐富的問題[3]。
結語
導學案主要由教師進行“導學”,學生進行“研究”,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思維過程。導學案主要以學案為載體,教師將導學和學生探究學習進行結合,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對學生自身價值和能力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曲洪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的實施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3(12):61-62.
關鍵詞:餐飲服務與管理 教學方案 設計 實效
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是中職酒店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實操性。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根據“基于工作過程”“以行動導向為主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的原則,為了提高餐飲服務與管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了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培養中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餐飲課堂教學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改積累,作了以下的探索和研究。
一、遵循學生認識規律,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育教學必須圍繞學生,為學生服務,教學的實施也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情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性的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更是一個社會性的、實踐性的、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情境學習是指在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方式。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主題餐巾折花的創新技法”,筆者這樣組織教學:將學生每10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發給10個水杯及10張餐巾,學生圍中餐餐臺坐成一圈,同時筆者用投影儀打出課前設計好的主題宴會圖片(婚宴、壽宴、商務宴、謝師宴等),讓學生觀看各主題宴會餐巾花的花型、特征、寓意等。學生需要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任務一:找出主位花和副主位花。
任務二:主位花和副主位花花型有何特征和寓意?
任務三:其他餐位的餐巾花有何特點?分別又有何寓意?
任務四:餐巾花花型的選擇一般應考慮哪些因素來?
任務五:餐巾花的擺設有哪些宜與忌?
任務六:找一找,看一看,中西餐巾花的選擇和應用有何不同?餐巾花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任務七:根據宴會主題,創新餐巾花。
在此過程中,學生一邊聽講、觀看,討論、回答教師的提問,一邊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同時各個小組合作研討、設計不同主題的宴會餐巾花。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建立起一種有特定情境及準確定位目標的學習向往,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的婚宴、壽宴、商務宴、謝師宴等等情境主題,餐飲服務技能講授課變為餐飲服務技能情境活動課,給學生提供了“發現”和“掌握”主題餐巾折花技能知識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學習并推動餐巾花技能創新的進展,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
二、根據餐飲服務程序的特點,編制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設計餐飲服務教學方案時,應特別重視能力培養,要善于把知識“程序化”。在設計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思維線索,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索性學習。
如在“點菜服務”一節的教學中,筆者運用程序教學法,編寫程序性課堂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問題一:客人入座后,必須在幾分鐘內招呼客人?
問題二:何時為客人撤筷套、鋪餐巾?
問題三:怎樣詢問客人是否可以點菜?
問題四:幫助客人點菜時,有何注意事項?
問題五:點菜完畢后,為什么要復述一遍?(電子菜單同樣)
問題六:填寫點菜通知單,冷熱菜單要分開嗎?為什么?
問題七:客人有特殊要求怎么辦?
問題八:點菜通知單一式幾份呢?
整節課依據學生的思維活動順序,結合點菜服務程序,通過問題的層層導入,完成知識的傳授,進而滲透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完成技能實操演練,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質量以及技能實操質量的目的。
三、拓寬學生職業思維,嘗試多種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餐飲服務程序、技能教學必須改變教師“獨家經營、自說自話”的教學方法,應在教師的“宏觀調控”下,吸引學生參與餐飲服務實踐,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角色扮演法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如講“提供酒水(白葡萄酒、紅葡萄酒、香檳酒、黃酒、白酒、啤酒)服務”一節時,教師就可以安排角色扮演。在餐廳實戰模擬環節,教師提問:“如果你是餐廳服務員,將采取哪些方法給不同需求的客人提供優質的斟酒服務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爭先恐后要求當“服務員”或“客人”,踴躍參與,氣氛活躍。“服務員”在角色扮演中竭盡所能給予客人以優質的服務,“客人”的扮演者則有意識地制造一些服務“問題”,其他同學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問題該如何解決。學生或“指手劃腳”,或親自示范,或者干脆就把“服務員”推至一邊,自己上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服務方案與規范的設計,各抒己見,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問題。
讓學生扮演“服務員”或“客人”,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胺諉T”說出專業服務用語,實踐專業服務程序;“客人”則換位體驗、了解了什么樣的餐飲服務才是真正優質的服務。在此過程中,老師可要求學生采用課堂筆記的形式,把課堂教學程序及要點都寫出來、記下來;還可要求學生進行課堂研討交流,將斟酒服務方案與規范整理成文,在全班進行集體討論。這樣的角色扮演課讓學生興趣盎然,記憶深刻,對未來的工作崗位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四、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組織技能競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交流溝通的機會,符合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適當引進競賽形式,組織競賽活動。
如講“中餐宴會擺臺”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比賽。每一個小組成員按順序組合完成一個中餐宴會擺臺臺面設計,教師負責計時。擺成后,師生交換評判擺臺質量,質量分占80%。同時看哪一個小組操作更流暢、擺臺速度更快,速度分占20%。兩項相加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教師向獲獎小組頒發自己制作的獲獎證書,并請該小組同學上講臺接受全班同學的掌聲鼓勵。競賽表現作為形成性考核的加分項目。在餐飲服務程序或技能的教學中,任何一個教學活動項目完成后,教師都可以組織一個小型技能競賽。這種教學形式活潑輕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力被激發出來,技能學習動機更加強烈,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技能訓練更為有效、牢固。
此外,在設計餐飲服務教學方案時,要注重學生競爭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在實戰模擬項目中,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分組,共同完成課堂實操作業。為了完成作業,每組學生要進行任務分工,如收集素材(網絡、文本)、PPT制作、角色扮演等。學生全員參與,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密切配合,小組之間相互競爭,既培養了學生勇于競爭的意識,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
1.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祖國》是表現20世紀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上甘嶺》的插曲。喬羽作詞,劉熾作曲,描述中國人民志愿軍在著名的上甘嶺戰斗中,發揚革命英雄注意精神,英勇戰勝敵人的故事。
這首歌是影片中戰士們忍受饑渴、克服困難,堅守在坑道里,懷念祖國,思念家鄉時演唱的歌曲。歌曲分為兩個樂段,第一樂段優美抒情,第二樂段壯麗宏偉,是一首明朗的頌歌。"美麗的祖國""英雄的祖國""強大的祖國"從各個側面歌頌了祖國,"遼闊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溫暖的土地"則從地域、歷史、現實三個視角歌頌了祖國,言簡意賅,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這首歌曲被選為"20世紀華人經典"。歌曲音域較寬,氣勢宏偉,雖然不是一首兒童歌曲,但學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還可以學唱其中的一些片斷,因此將它作為欣賞曲目是很合適的。
2.學習者特征分析
班級共有33名學生,相對于一班,這些學生大多是來自于各個村屯,不是那么的嬌生慣養,非?;顫姡杂杀挤牛鄬τ诹餍懈枨?,網絡歌曲來講,紅色歌曲深受他們喜愛,樂于接受,特別是對于領唱、合唱這樣的演唱形式,他們很喜歡,當聽到這類題材的歌曲的時候,他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精神振作。每次課前的紅歌演唱,他們都參與的積極性都非常的高,比如,歌唱祖國,大中國,讓我們蕩起雙槳等。
3.教學目標
3.1 知識與技能:熟悉詞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創作背景等,并能夠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樂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進一步感受領唱合唱這樣的演唱形式對于表現主題音樂的作用。
3.2 過程與方法:以識音識詞,感樂感美,知學知用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網絡影音、圖片多角度、多維度挖掘學生主體潛能,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
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快樂成長為音樂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用賞識激勵期待的方式調動、評價每個學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產生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讓學生通過視聽、演唱、表現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的興趣,在音樂活動中陶冶其情操。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孝順父母情感,樹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信心。
4.教學目標
4.1 知識與技能:熟悉詞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創作背景等,并能夠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樂段所表現的音樂形象,進一步感受領唱合唱這樣的演唱形式對于表現主題音樂的作用。
4.2 過程與方法:以識音識詞,感樂感美,知學知用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網絡影音、圖片多角度、多維度挖掘學生主體潛能,全面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
4.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快樂成長為音樂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用賞識激勵期待的方式調動、評價每個學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產生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讓學生通過視聽、演唱、表現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的興趣,在音樂活動中陶冶其情操。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孝順父母情感,樹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信心。
5.教學方法
本節課以"感受音樂"為理念,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引導、疏導、指導、輔導的作用,通過識音識詞,視覺導入法;感樂感美,情感教學法;記譜記律,學唱法;才能展示法;多媒體展示法。
盡最大努力發掘學生的主體潛能,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讓他們快樂成長。
6.教學過程
6.1 識音識詞,記譜記律,激情導入:
(1)同學們,有一首影視歌曲,在電影沒有公映的時候,它就已經被人所傳唱了,而且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截至目前已經被中國人傳唱了五十多年,這首歌曲是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用一周的時間創作出來的,這首歌曲的詞作家、曲作家、還有原唱通過這部影片,這首歌曲結成了情深意切,情意濃濃的友誼,在紀念歌曲的曲作者逝世一周年的大型音樂會上,當歌唱家再次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為什么現場的人是那么的充滿激動,掌聲是那么的滂湃?臺上臺下為什么一片沸騰呢?你們知道這部電影名字是什么嗎?這首歌曲是什么嗎?這首歌曲曲作者詞作者是誰?這位動情演唱的歌唱家又是誰嘛?想聽想看這個視頻嗎?
(2)欣賞電影主題歌曲《我的祖國》
A、同學們結合視頻回答相關問題(上甘嶺;我的祖國;喬羽詞;劉熾曲;歌唱家郭蘭英)
(3)出示歌譜.
(4)首先熟悉一下這首歌譜相關樂理知識
幾拍子 演唱形式 兩個樂段
(5)聆聽學唱主旋律《我的祖國》
(6)觀看"我的祖國"視頻:
這一環節設計意圖是通過網絡影音及圖片,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感官去聆聽接觸《我的祖國》,通過回答問題,主要考察學生視聽能力。讓這首歌曲在學生心中形成初步的整體感知。音樂是聽覺藝術,很多歌曲不是刻意的去教唱而記住的,潛移默化的視聽情景的創設,這首歌曲的主要旋律會悄然聲息的走進學生的。
6.2 感樂感美,視聽學唱,情感升華。
(7)結合《我的祖國》主題歌曲視頻引導指導學生進一步對作品進行理解,感受兩個樂段所展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孝順父母的教育。
(8)《我的祖國》創作背后的故事:并隨著音樂小聲哼唱。觀看視頻:
這一環節設計意圖是:任何一部欣賞歌曲,都會有其創作背后的故事,通過視聽,學生會身臨其境的多角度、多維度去感知、理解作品,比教師的介紹要生動直觀。
6.3 知學知用,歌詞改編,深化主題。
【關鍵詞】 通信基站 故障 實訓 教學
技工院校以技能培養為目標,在人才培養和實施的過程中,嚴格遵循技工教育教學規律,堅持“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宗旨,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素質、工作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锻ㄐ呕景惭b與維護》是通信技術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中的核心技能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通信基站的安裝與維護,通過項目化教學,結合現場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基站的安裝及故障處理的基本方法。課程在設計理念、課程架構形式上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構建思路,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
一、課程內容
1.1課程內容設計思路
本課程設計思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從現象入手,通過現象的分析,判斷故障部位,再通過必須的檢測手段,最后確定故障點。教學的設計體現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由經驗到策略的設計理念,在教學能力上,更關注學生故障診斷、分析能力的培養。完成項目的學習后需參加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移動通信機務員的考證。
1.2課程內容
本課程設計內容如下表1所示。
1.3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課程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掌握通信基站故障處理的基本方法,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提升學生故障處理的實踐、分析、總結能力,為將來從業打下基礎。
課程難點:課程實踐性非常強,學生有時難以掌握。因此,課程通過虛、實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
二、教學方法
2.1采用自編教材,因材施教
由于該課程沒有合適的推薦教材,為了更好地適應一體化教學要求,推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在總結教學經驗、企業培訓與實踐的基礎上,移動通信教研組組織相關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以企業用人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結合我校移動通信專業實訓設備,非常有針對性的自編了《移動通信基站安裝與維護》校本教材,在教學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2.2小組PK法
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老師對各小組進行任務布置,發放學生任務單、任務處理單、任務匯報單。每組的任務相同,但完成任務的方案和過程可以是不同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小組整體成績進行考核,小組個人的表現影響小組整體的成績,學生都做為不同的小組代表,同自己相當的其他小組成員展開競爭。同時引導學生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基礎上完成拓展任務。通過對該課程前沿問題、行業動態的介紹,擴展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通過對學生的實訓考核進行自學、自問、自解、自判等過程。
2.3角色扮演教學法
在小組合作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項目、教學任務,模擬企業的崗位職能,組內不同組員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崗位任務,讓學生產生真實感,提高學習欲望。讓學生投入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假設自己就是實施任務的工程師,鼓勵學生盡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任務。
2.4實物演練教學法
利用實訓室內的基站設備進行實踐演練,使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接受課堂內容,針對GSM、WCDMA、LTE系統基站控制器的配置、基站系統常見故障處理等進行動手操作,現場生動展現維修與分析過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邊看邊學、邊做邊學,在學中做、做中學,完全做到講練結合。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大步提升。
2.5技能競賽獎勵法
我校每年組織一次技能大賽。通過相關項目競賽,檢驗參賽選手的計劃組織能力、基站運行維護與故障處理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行業要求,認識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的變化,提高對移動通信相關課程學習的興趣。
2.6“助教”式講解教學法
一是同伴互教,即由更有能力的同學充當導師的角色;二是同伴協作,即同學之間平等地進行交流,開展協作。這個活動主要用在知識點比較復雜的問題中,假如一個知識難點,通過老師的講解后只有少部分同學能聽懂,通常情況下是老師再繼續講一遍甚至兩遍,讓更多的同學聽懂。助教式講解就是讓聽懂的學生換組復雜把別組的同學教懂,如果完成,則均可獲得加分獎勵。
三、課程實施
3.1課程實施流程
該課程的學習情境實施按照基站故障處理工作過程并充分利用實訓室現有設備,讓學生進行模擬實訓。并根據實訓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為進行實際操作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讓學生分組模擬處理通信基站從故障發生到故障處理完畢的相關流程:通知相關搶修人員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電話詢問網管故障詳情報站進站處理處理完畢后臺確認故障告警是否消除報站出站。過模擬現場,使學生親身體驗在基站維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3.2教學設備配備
分組教學,每組6人左右,每組設備配備基站主設備一臺;檢測儀器若干;維修工具若干;聯網教學電腦1臺。
3.3課程實施實例――基站系統綜合故障的處理
該課程項目教學過程設計中的學生任務單如下表所示。
四、教學效果
該課程在我校通信專業開設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好評。幾年來我校通信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在畢業生調查反饋中,該課程內容和教學效果得到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本課程教學設計方案是對“去實踐中學習,到實踐中應用”教學理念的體現,培養高素質技能性的人才,具有向各個專業推廣的意義。同時在實際應用中,為校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契機,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參 考 文 獻
[1] 魏紅,移動基站設備與維護,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08-01
【關鍵詞】新課改;設計有效;高中語文;學教練案
【中圖分類號】G220.46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7-0017-01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在教學中,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會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為何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呢?本文認為他們由于在課堂學習中收獲甚小,久而久之,便有輕視的心理。那么此時,新課改下教學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教學理念?!八^‘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因此,本文認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質上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為前提(基礎)。也就是說,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單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而是教師和學生一同提高與發展。只有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興趣的遞增、同時又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與發展,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高考命題一貫的原則是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在考查理解和運用基本知識的同時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備考學習要以落實基礎為前提,以能力培養為首要任務。現在,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教練案是經常被采用的方法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那么,怎樣設計有效的學教練案呢?本文就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比較鑒賞》來談談學教練案的設計。
一、目標設計是否有效
學教練案設計是否到位,關鍵在于教師對整個課堂的“任務”的設計是否按照學生有效學習的目標進行。既要能起到幫助學生學習鞏固語言知識的作用,又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還要能激發思維,提高學生語文思維的能力。
1.首先給出本學教練案的目標,讓學生了解本次學教練案的任務。
2.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歸類。
教師應盡可能詳細的把所要學習的語言點、知識點羅列出來,并把握好重點、難點。
在知識點的呈現方式上,注意要符合學生實際水平,激發學生興趣,重難點突出,與高考考點接軌。我通常是按照“課前積累及作業——課堂解疑——課外鞏固——自我小結得失”這四個步驟來設計的。
在以往練習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做詩詞鑒賞題時,盡管老師反復強調“七看(題目、作者、注釋、題干、正文、意象、情感詞句)”,但是在實際練習中,學生往往憑自我感覺,出現了很多啼笑皆非的錯誤。如果詩詞情感更隱晦些,那么很多學生甚至無從下手。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拋棄了以往詩詞講授的方式,在學教練案中設計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使我們的課堂充分實現新課改下的有效教學,使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得到體現。
二、學教練案使用的有效性
學教練案設計制作完畢后,我都是提前一天下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完成課前預習部分。第二天收取部分學生的學教練案進行批改,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標識出相關的難點與知識疑難點。課堂上先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訂正答案,同時在黑板上板書出疑難較多的題號,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再進行提煉、解讀、討論,直到全部解疑為止。這樣不僅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使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既有利于落實知識和把握范圍,也有利于掌握水平程度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課后作業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三 微課 案列設計 實際應用
對于目前高三化學教學中,學生們的距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少,化學課的課時也所剩無幾,導致學生們不能更加系統的對化學進行復習。除此之外,化學實驗課程的大量減少、教材知識陳舊以及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等等原因,導致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不能充分的讓學生們自主的學習,對于化學這門學科也不能完全的接收與理解。這樣一來,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就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利用小專題類微課,將高中化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一一講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高三化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高三化學小專題類微課的案例設計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在高三化學教學中合理的設計微課教學,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小專題類微課的案例設計大概分為以下幾步:
1.課前預習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大多數高中化學知識在都已經學習過了,正處在全面的復習階段,所以微課的學習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住化學的相關知識,所以在學習微課之前,學生應該對其相應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為學生布置相應專題的題目,讓學生對這一類的題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可以獨立的思考問題。這樣一來,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帶著問題,在微課中尋找答案,使微課可以充分的起到它的作用。
2.自主學習小專題微課
對于化學微課學習來說,我們會將高中化學知識進行分解,將它分解成不同的小專題,例如,氧化還原反應、有機物分解等等,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疏漏以及自身的不足,由學生自主的選擇微課進行學習,解決自身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的障礙。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出一些相關專題的高考題,讓學生可以對該專題類的化學題更加的熟悉。
3.交流探討心得
在進行化學小專題微課學習過后,可以讓學生們自主的談論交流,在學習微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對微課的學習進行總結,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自我總結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專題,對小專題化學微課的好壞,進行一個有效的評價,這樣一來,可以讓高三的學生。在舊的知識上不斷地發現新的知識,同時,更加牢固的掌握學習過的知識。
4.引導學生復習
對于即將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怎樣將已經學過的知識,更加熟練的應用在做題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學習完小專題化學微課后,老師應該從不同的專題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們更加全面的對該專題類的化學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復習。這樣一來,可以是學生的思維更加的開闊,對化學知識的運用也更加的熟練,最終在高考化學考試中,拿到一個好的分數。
二、微課在高三化學中的應用
1.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微課是以視頻形式展現給學生的,這樣一來,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空g,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化學水平以及在化學上存在的不足,來決定學習的內容和時間。由于微課的學習,是完全自主性的,是有學生自己來進行查缺補漏的,所以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大量的節約課堂時間
微課是以視頻和聲音的形式呈現的,并且,它之所以稱之為微課是由于它的每一門微課都有固定的時間約束,所以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微課更加的節約時間。除此之外,學生都處在對網絡感興趣的階段,微課具有比書本教材對學生更大的吸引力。針對這一點,許多小專題類化學微課在視頻設計中,還會加入一些有趣的動畫。這樣一來,可以充分的提高學生的對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減少教學風險
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于化學來講,實驗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多數化學物品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的,在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出現的教學事故數不勝數,但是,微課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將較危險的化學實驗的過程制作成視頻,在實驗教學中給學生學習觀看,通過老師的講解,更加生動的呈現給學生,學生們能有身臨其境地感覺。
結束語
對于高三的學生來說,所有的學習都是以前的知識進行復習,而這樣的學習就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嚴重的下降,學習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而微課的出現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對于小專題類化學微課教學來說,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來選擇不同的小專題化學微課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就屬于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學生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大量的提高了學習效率,最終達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顧曄. 從近三年江蘇高考化學實驗題談高中化學實驗的考查方式[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Z1).
論文摘要:闡釋了“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結合案例評析了在教學視導過程中,不同教師在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新課導入”時,因引入方法不同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上的差異。
1 “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他強調新學習知識與以前形成的某種知識結構必須存在某種聯系,只有學習者把外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習才會發生學習心理特征。
基于此觀點,筆者認為“新課導入”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新課導入”的材料要能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充分調動起來,為本節課學習新知識服務;二是“新課導入”的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課導入”的手段要新穎奇妙,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愉悅的心情與學習激情;四是“新課導入”的問題設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狀態,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活躍起來。
“新課導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據新授課教學設計的要求,在廣泛征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篩選而定。“新課導入”材料的選擇要符合下列條件: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能驅動與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內在動機;二要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或新穎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主動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課知識與原有知識系統間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作用。
在進行新授課教學前,每位化學教師都會用語言、文字、圖片、影視或實驗等方法來導入新授課內容,這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一個環節?!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選擇恰當的、有效的材料,通過“新課導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發揮“新課導入”的最大效用?筆者將在教學視導過程中接觸的一些典型“新課導入”案例進行了匯集、研究與評析。
2 “新課導入”典型案例與評析
“新課導入”的目標很明確: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情緒上的輔墊;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
2008年,在對全縣高一年級的化學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時,不同的教師在講授“《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課導入”法及帶來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引發了筆者的深思,現摘錄與評析如下:
2.1 利用實驗的神奇魅力導入新課
如,在聽張老師的課時,他用自己設計的新穎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為本節課的新知識學習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張老師:請同學們看化學實驗小魔術:[實驗1]——教師2只手分別戴上乳膠手套,一只手沾取一點氯化鐵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點硫氰酸鉀溶液;然后,雙手摩擦后放開展示,出現“血淋淋的”雙手。
生:(驚呼)啊?怎么回事?
張老師:(笑)別緊張!這是鐵的化合物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的實驗現象。
張老師:請再看化學小魔術:[實驗2]——教師取約20 mL近無色的黃血鹽[六氰合鐵(Ⅱ)酸鉀]溶液倒入燒杯,再加入氯化鐵溶液約10 mL,燒杯中無色溶液變為藍黑色。
生:(騷動)???太有意思了,這不是藍黑墨水嗎?
張老師:(笑)這不是藍黑墨水。藍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亞鐵和藍色有機染料,也與鐵元素有密切關系。同學們!鐵及化合物還有很多你還不知道的化學性質,你們愿意在這一節課和我一起來探究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嗎?
……
化學實驗最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張老師用化學實驗來導入新課,符合學生們的認知學習特征,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內驅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化學實驗一直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規定: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如果我們的化學教師都能像張老師那樣,充分地利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手段去服務教學,我們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2 用系列圖片或視頻導入新課
如,在聽鄭老師的課時,她用投影儀投放出了自己編制的系列圖片,并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與思考,梳理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關于鐵的相關知識,又通過問題的設置達到了激情勵志的效果,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鄭老師:(投影)請同學們觀看下列圖片:[圖片1-鐵的各種礦石——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菱鐵礦等]、[圖片2—我國古代煉鐵模型圖]、[圖片3—我國現代煉鐵高爐模型圖]、[圖片4—鐵在國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飛機、軍艦、坦克、槍械等]、[圖片5—鐵在生活生產中的重要用途——汽車、火車、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等]。
鄭老師:觀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甲:鐵的用途那么廣泛,鐵這種金屬太重要了,一定要學好鐵的有關知識。
生乙:我國古代人民太了不起了,最先發明了煉鐵技術,我感到非常驕傲。
生丙:鋼鐵是年產量最大的金屬材料,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生?。何蚁胫黎F礦石是怎么轉化成鐵的?鐵與鋼到底有什么區別?
鄭老師:回答都很好,鐵是生產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金屬,現在我國的年產量已達到5億多噸,我們一定要掌握鐵及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
從鄭老師非常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合理的圖片或視頻組合,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圖片資料以其特有的直觀醒目、表述內容豐富多彩而倍受人們的歡迎。據筆者粗略統計:僅蘇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課本《化學1》(必修)中,所用的知識性、激勵性的圖片就多達一百余幅。
當然,新課導入材料可以是優化組合后的一組圖片,也可以是下載后經過剪輯的視頻,還可以是精心準備的一段文字資料。無論是圖片、視頻還是文字資料,都要與新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且要具備承前啟后、科學合理、選材新穎等特色。
2.3 運用問題探究法導入新課
如,在聽喬老師的課時,喬老師用她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究法來導入新課,給聽課的所有教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喬老師:現在講臺上有兩塊體積大小與形狀相同的銀白色金屬絲,只知道它們分別是鐵與鋁,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種是鐵絲?
生甲:掂一掂它們的重量,重的是金屬鐵;
生乙:用磁鐵吸引它們,能被磁鐵吸引的是鐵;
生丙:用力彎曲一下,易被彎曲的是鋁;
生丁:與相同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慢的是鐵;
生戊:分別用錘子敲打,不易被錘成薄片的是鐵;
生已:在氧氣里燃燒,能產生黑色固體的是鐵;
生庚:放在水中一段時間,產生紅色銹斑的是鐵。
喬老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但這些都是我們對鐵的性質簡單膚淺的了解,鐵元素的很多性質我們以前還不了解,為了全面地了解鐵元素,讓我們一起探究“鐵的獲取與應用”。
……
喬老師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導入新課,既能引導學生迅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又能開啟學生記憶中固有的、與新知識有關聯的知識系統,還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得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師生間的配合默契,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美國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經說過:“學習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問題解決的過程”[2]。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問題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思考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因而,“新課導入”時應該注意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與接受化學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 “新課導入”的不理想案例與分析
如果“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沒有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去進行認真的教學設計,而是隨意地用幾句開場白或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作為“引子”來導入新課,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求知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調研中,一些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中,由于使用的“新課導入”方法不恰當,或者缺乏激勵性、探究性,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不活躍,師生共同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現將部分不理想的“新課引入”方法摘錄并評析如下:
如,某?;瘜W教師甲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甲:張同學、李同學請你們上來默寫有關鐵的化學方程式。
(兩學生上臺,教師甲提醒:其他學生拿出紙與筆,準備默寫)
教師甲:鐵與鹽酸反應制氫氣,鐵在純氧中燃燒,三氧化二鐵被碳還原,鐵在少量的氯氣中燃燒。
(兩個在黑板前默寫的學生,一人錯2個,另一人錯3個)
教師甲:我們分析一下這兩位同學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默寫都錯成這樣,你們以前學的知識都跑哪兒去了?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情緒都比較低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氛圍差)
又如,某校化學教師乙在教學時的“新課導入”案例:
教師乙:在初中我們學習了哪些鐵的化學性質?
學生們齊聲回答:鐵與鹽酸反應,鐵與氧氣反應,鐵與鹽溶液反應
教師乙:你想知道金屬鐵還有哪些性質與用途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教師甲與教師乙的“新課導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導入的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導入新課時所設置問題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意識;三是過分重視所謂的“溫故知新”,只將學生的思維與記憶導向初中所學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思維不能充分展開;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甲不應該在進行課堂教學前狠狠地批評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狠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大忌,即便是個別學生受到批評,班級的大多數學生都會低頭不語、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間的配合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必然影響到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導入”的宗旨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化學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力求認識化學事物、獲得有關化學知識經驗,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學生形成化學學習興趣時,他對化學事物的感受就會既敏銳又牢固,同時能使中樞神經處于較強的興奮狀態,產生愉快、滿意和歡喜等情感體驗,推動學生有效地進行化學學習活動[3]。
中學化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蘊含于其中的“新課導入”,在注重所選材料的知識性、趣味性之外,還要注重導入所用方法的藝術性與邏輯性,以有利于學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與情感。這種集中了知識化、藝術化與邏輯性了的“新課導入”環節是一種催化劑,有了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劑,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