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行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活就像一場旅行,我們正是這旅行者。我們要做的只有不斷的行走,才能不斷地成長。在旅行的路程中我們學習著這世界的一切。
當我出生時我就開始了旅行,我便擁有了我的行囊,雖然里面什么也沒有。歲月漸漸的流逝,我的行囊中多了一份對世界的好奇,我開始用我的心去感受這世界。不久行囊中多了一份天真,多了一份喜悅,我開始上學了。我繼續行走,行囊一天天的加重,但我也樂此不彼,因為我對這世界多了一份認識。就這樣行囊漸漸的沉重,我也漸漸的長大了。
直到有一天,我帶著行囊,里面裝滿了老師的深情,父母的希望,朋友的關懷,開始了全新的旅行。我開始了初中生活,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有過歡笑,有過挫折;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夜深了,我走在無盡的黑暗中,沒有一絲聲響。突然,一聲蟬鳴劃破夜空……。回到家中,風還在屋外怒吼,我卻在思考著,靜靜的思考著,似乎就這樣等到時間的盡頭。忽然,又是一聲蟬鳴,我才回過神來。又開始了忙碌。
考試結束了,成績不好,雖然這也是時有發生,但我總會傷心。現也是深秋,十分的寒冷了,花草都枯萎了。雖然我不太喜歡這荒涼的秋季,但卻無法阻止它,它總是會到來的。回想這一年多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每當我回到家里時,伴我的總是孤獨。直到今年夏天,蟬聲的響起,我心中才得到一絲安慰,一絲滿足。每當夜深時我就會沉浸在這蟬鳴中。夏天也過去,這寒冷的秋季讓我心中又有了些失落,考試又給了我打擊。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我腦中出現了一個身影,蟬聲再一次響起,那正是蟬在和寒風搏擊的景象。是啊,蟬正在和寒風搏斗,雖然它注定要滅亡,但依然不放棄,這給了我太多的震撼。我這點困難真的又算的了什么呢?我不應該放棄,我應該絕不放棄,我的腦海出現了這個念頭……。.
直到今天,蟬聲也絕,但在我的行囊中多了一樣東西,那正是蟬的精神。
-------題記
有些事,明知道該去塵封,卻成為最美回憶。有個人,明知道該去忘記,卻成為最深的銘記。揮手之間飄落的淚,藏不住心中的那份彷徨,感傷的眼望不穿歲月的擱淺。孤單中,誰還會記得回首時的凝望,記憶是很纏綿,卻溫暖不了冷清的夜,也許你的繁華依舊,只是我的落寞依然,悵望之中淚滴點點。
憶往昔,我游走于筆尖的豪邁,流瀉于字里行間的馨香,懷揣著一顆柔弱的心織就我一生的夢。紅塵緣,你是否知道愛一個人到底有多難?多少次站在窗前,心潮模糊了視線。多少次:提筆,寫下憂傷。落款,注定悲哀。思念,只為曾經。傾城里,我思一個夢,一個有你的夢。心城里,我念一段情,一個為你而守的情。傷城里,我守一個輪回,一個等你的輪回。我不知道流星可以飛多久,值不值得去追求。我不知道櫻花可以開多久,值不值得去等候。可我知道遇到你我落淚過,可是我的心微笑過;我知道愛上你我心痛過,可是我不曾后悔過!
問今生,到底有沒有一種愛可以深愛,有沒有一種情可以繾綣。你不曾離去,無論我走到哪里,只要一個轉身,便能看到你,因為你至始至終都在我的心里。我亦不曾放棄,無論你如何的隱藏自己,只要你想我都在你的身旁,因為至始至終我都愛著你!
有一種路程叫做萬水千山,有一種情誼叫做海沽石爛,有一種約定叫做天荒地老,有一種記憶叫做刻骨銘心,有一種思念叫做望穿秋水,有一種愛情叫做至死不渝,有一種幸福叫做天長地久,有一種擁有叫做別無所求,有一種遙遠叫做天涯海角,有一種感覺叫做肝腸寸斷,有一種情感叫做無法忘記,有一種滿足叫做有你相伴!
誰為愛而守望,誰為情而文書?誰把愛你,當做一生唯一的行囊?
人生慢慢,時間的長河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我們準備的行囊時而完備,時而缺失,時而剛剛好。
行囊不僅僅是行囊,更是母愛的濃縮。
記得,一次外出遠途,母親為我收拾行李,我被母親強大的收納能力震撼到了,不管是大的東西還是小的東西都整整齊齊的擺放在行李箱里。我一邊嘟著嘴一邊拿走不需要的東西,僅僅一會,就從里面拿出小山丘似的東西。一個轉身,小丘似的東西都回到了箱子里。毫無疑問,我和母親吵了起來,我認為這些東西對我沒有用,只會是遠途路上的負擔。但母親說,現在對你沒有用,以后會用到的。和母親的爭吵無果,我果斷轉身,踏上遠途的車輛,離去。
行囊里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其母愛的見證。
下了車,來到目的地。提著行李箱上樓的時候,箱子真的真的很重。腦海里不禁想到與母親的爭吵,心里更加煩躁。我踹了行李箱幾腳,行李箱里掉出一個白色的盒子,我拿起來看看了,發現是一個醫藥盒,打開后,里面有一張便條。上面的內容都是母親讓我注意身體,注意飲食的話語。看著這些話語我的心里酸酸的,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行李箱的東西有很多我現在用不了,但我相信以后我會用到它們的。因為它們不僅是一件行李,也是母親那深沉的愛的體現。
人生慢慢,在人生長河里的遠途,陪伴我們最久就是“你”。每一次的啟程,不是為了匆匆去遠方,而是我要充盈“你”,以備不時之需。“你”與我而言,不是簡簡單單的行囊,更是代表了母親深沉的愛,也代表了一種思念的心情。
是誰,悄悄地拉開了那只巨大的門栓,關閉季節的大門轟然敞開,如同一聲沉重的悶雷,我真的要走了嗎?
我是要走了。
我要帶走天上白色的蒼茫,帶走地上翻滾的銀浪,帶走整個被我冰凍的世界,只把那深深的愛,小心地留在了兩個季節的交接處。
在我要上路的時候,只有她一個人為我留下了溫柔的叮嚀和纏綿的情話,讓這個世界顯得有些孤單和寂寞。那纏綿的情話,讓我欲留不能,欲走不忍。可是,不知是從那座寺院里,傳來催我腳步的鐘聲響了,下一個季節的風,也伴隨著那鐘聲吹來了,我總是要上路的,她能同我一起同行嗎?我把最后幾朵雪花放在她的肩上,但愿我走后,那幾朵雪花不要被下一個季節解凍,永遠留在她的肩上。
我相信,在我行囊中的每一塊冰上,都有一顆她紅色的心,陪伴著我走到下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為此,我用季節的繩索,小心地系好那裝滿整個冬天的行囊,連同她的心。
我遠遠地看到,下一個季節的綠色隱隱約約地向我走來,腳步堅實而有力,我真的該上路了,那是催我快點離去的腳步,那腳步的聲音在宇宙中回蕩著,我的心也隨之顫抖。我收拾好最后一點點殘雪,不愿把那屬于我的財富留下,可我還是大大方方地把那輪淡黃色的太陽留下了,也許,這就是我留給下一個季節的希望,而卻讓我有些失落。
我緩緩地背起行囊,為什么今年的行囊如此的沉重,因為,在我的行囊中多了一顆她的心。為此,今年的宇宙,今年我的行程不會是黑暗的了,我終于不會孤單的一個人在路上行走了。
我回頭看了看,沒有為我送行的人群,只有她一個人向我招手,沒有道一聲珍重,沒有道一聲再見,只有兩行淚水掛在她的臉上,河水化了。
我唯一的牽掛,就是她柔弱的身軀能否在季節的風風雨雨中走出來,我真的該走了。
我知道,她也是要走的,我們都不會老去,因為我們的生命就是輪回的季節。
我最后環視一下空蕩蕩的世界,沒有我的東西可收拾的了,沒有讓我牽掛的了,我向她招了招手,她回報我的是一臉帶淚的微笑,我猛然回過頭來,我真的要上路了。我似乎聽到了,在我的身后傳來幾聲低低的抽泣。
這樣的別離讓我有些傷感,有些惆悵,我的心快要碎了。
遠處的月亮和繁星,向我眨眼示意,那是催我上路的表示,我真的不忍心離去,我還沒有踏上征程,就期待著下一個歸期的到來。在我無數次的輪回中,沒有一次象這樣心情激動,沒有一次這樣戀戀戀不舍。
它,就是微笑。
我只身一人飛往美國,進行一個學期的文化交流。當我第一次踏上圣路易斯的土地,面對行色匆匆、金發碧眼的人群,孤單的我緊緊抓住手中的行囊……
突然,隨著一聲親切的招呼,我已處于十幾張微笑面孔的包圍之中,沒想到負責接待的Dr?Tai竟會帶這么多人來迎接我,我手中沉重的行囊似乎忽然輕了許多,生活就這樣翻開了新的一頁。
周末我和接待我的家庭成員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橄欖球“超級杯”決賽,這是“9?11”后美國第一次重大的體育賽事。開幕式上,“9?11”的英雄象征──消防隊員們抬著美國國旗進場,甲殼蟲樂隊歌手演唱新歌時,巨大的“9?11”遇難者名單冉冉升起……身邊的Spicer一家也突然顯得沉默而莊嚴。
“你知道‘9?11’嗎?”女主人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一剎那,多少人的生活都傾覆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突然縮小了。許多冷漠的紐約人在世貿大廈的廢墟前,第一次相互微笑。”“空難是可怕的”,男主人說,“但它讓我們這些匆匆趕路的美國人重新思考生命,關注親情。”接著,他拿出一張紙,讓我們傳看。
這是一首當時在網上流行的詩歌,“Tomorrow is not promised to everyone……”譯成中文,大意是這樣的:“那一天你同往常一樣離開/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回來/如果早知道那就是生活的終點/我就不會讓愛的微笑停在明天……”
我默默地看著手中這一份詩稿。壁爐里的火在靜靜燃燒,窗外是異國他鄉的冬景。此時,我所有的親人、朋友都在遠方的家鄉,他們看不見我的微笑,也感受不到我的擁抱,而在過去,在朝夕相處的時候,我又何曾想到奉獻一份微笑,竟也會變得如此珍貴,又如此飄渺。難道只有突然面對財產、事業、親情的轟然破碎時,我們才能真正發現那被平凡的生活所塵封的微笑嗎?
清晨,起床后,我對鏡子里的自己微笑,給自己送上一份好的心情;吃早餐時,我對在廚房里忙碌的接待媽媽微笑,道一聲“早安”;上學的車上,我對剛剛萌綠的山野微笑,準備愉快地迎接新的一天。
轉眼到了離別的時刻,而我早已善于與微笑攜手同行。
生活的旅途中,我們會面對無數漫長而孤獨的時光,然而,只要行囊中的微笑如約開放,它就會化為星星點點的光芒,灑滿奔赴的方向。
或許是由于靜下來之后內心對孤獨的恐懼,所以才刻意挑起深藏內心的回憶來填充眼前的空白。對于回憶一直有這樣的感覺:在走過的日子里一直在專注地收集心儀的東西,拼命的攫取那些自己能夠得到或者想要得到的。但是等到那些苦苦追尋的東西到手之后不是用心的去欣賞或者呵護,面對前面更多的誘惑,只是簡單的匆匆忙忙的將這些東西塞進自己的行囊之中,再也不愿顧及,然后又去拼命的攫取。慢慢的行囊越來越重,自己也早已淡忘了行囊中的那些當時異常渴望的東西。終于等到哪天突然迷失了自己,再也沒有了追尋的方向,放下行囊、歇息一下,慢慢打開行囊去翻閱過去的點點滴滴。雖然東西早已布滿了歷史的塵埃,但是只要用心去回味總會又有新的收獲,但是這份收獲卻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代價大的有點令人無法接受,甚至會讓人感覺得不償失。當行囊中越來越多的東西涌入眼簾,自己已不能控制自我,只能任由感情在左右自己,默默地把那些東西凌亂的散落一地,靜靜觀望,慢慢欣賞,細細品味。每一件物品里都包含著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里都有一個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段情,每一段情都足以讓自己撕心裂肺。慢慢的把行囊里的東西翻看一遍,感覺自己又重新走過了一遍曾經的生活。事還是那件事,人還是那個人,只是情再也不是那段情,那份感覺怎么也找不回來了。心灰意又冷,然后只能死心塌地的忘記。重新收拾一些不摻雜感情的的記憶,把那些不愿意帶走的,不愿意再想起的統統拋棄。騰出空間,為后來的事情和人虛位以待。
有人癡迷于諾言中的永遠,但是卻忽略了諾言是很脆弱的,它只是扎根于此情此景的大環境下的產物,一旦離開了扎根的土壤,諾言就會很快凋謝。不必怨天尤人,不必痛不欲生,時間可以洗滌一切的舊跡,距離可以磨滅所有的激情。我的等待只是為了等待那個我生命中值得我等待的人。或許經過努力可以找到曾經的人,看到曾經的景,但是此情此景之下那種感覺早已不在。再也無法重溫曾經的夢想,再也找不回原來的感覺。感覺就像時間,失去了就永遠也回不來,不管怎么努力,怎么去營造,再好的修復技術修復回來的感覺仍然有點瑕疵、有點間隙、有點隔閡。
歲月靜好,也就是說只能讓歲月靜靜躺在那里,這樣那些過去的還有即將到來的歲月才是最美好的。但凡誰想要去打破歲月的那份寧靜,那遺憾悔恨將如潮水般洶涌澎湃淹沒他現有的生活。正如那句話說的那樣:誰毀了歲月的孤獨,誰就毀了歲月的美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而靜靜躺在歲月長河中的回憶就是理想與現實碰撞的犧牲品。過去的理想是那么的甜蜜美好,以前的生活充滿陽光天天晴好,在現而今生活的面前那些深藏的東西依然是那樣的美,只是美的令人心痛,心痛的讓人窒息。
遺憾悔恨是繼續前進的絆腳石,過去點點滴滴的甜蜜雖朦朧讓人如法琢磨,卻又令人如此癡狂。追憶往昔根本就無能為力,只能徒增傷悲。時間的不可逆轉注定了過錯是一時的,而錯過卻是一世的。既然已經錯過就請放手,既然不想錯過就努力珍惜,珍惜眼前的這個人,珍惜眼前的這段情。不要等到耄耋之年坐在搖椅里再去慢慢追憶再去遺憾,不然那時候甚至連心痛的力氣都沒有了。
>> 炎炎夏日讀禪詩 讀史要讀“我的祖國” 讀不盡的新加坡 讀史的眼光 讀《項鏈》的感慨 讀不懂的張愛玲 讀MBA的戰略 試論“讀”的要義 讀杜甫的《月夜》 慢讀的滋味 共讀的快樂 豐子愷的“讀”字 “讀”出來的好詩 讀我的胸針 芻議“讀”的教學 讀永恒的書 讀《水滸》的小孩 讀不懂的你 讀不完的書 “讀”的藝術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讀《禪的行囊》 讀《禪的行囊》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書玉")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生命的起點一路跋涉而來,途中難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們無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這場漫長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間便可以放下,有些則或許背負經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終其一生無法割舍。但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幻象罷了。—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1 | 其實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已經聽說比爾·波特( Bill Porter) 這個有些神奇的美國人。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去臺灣,翻譯中國的古詩和佛教經典。八十年代后在大陸尋找隱士,由此寫了他的第一本游記《空谷幽蘭》( 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雖然西方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東方的哲學、宗教感興趣的人和書也出了不少,從舊金山灣區另類文化始祖阿蘭瓦茲(Alan Watts)的《禪道》( Way of Zen),到一行禪師( Thích Nh t H?nh) 的法國梅村禪修道場,但讓中國人從自己的土地和文化中重新看到禪,波特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早在二九年,我先生到北京開會,多年的好友慧贈送了他一本書,就是當年重版的《空谷幽蘭》。聽說在中國影響很大,賣了十萬冊。可當時的我還太沉溺于中國熱鬧的當下和對流行文化的研究。這本書放在我們的書架上,我竟沒有想到翻一翻。
與一本書的緣分也像跟一個人,有個時機和心境的問題。
| 2 | 這次本來是興之所至的中國旅行,一開始就受挫。入境后不久我的護照就丟失了。估計是在地鐵上被偷。而我是在三天后才發現的。于是,在十召開前的森嚴壁壘的北京,我成了一個沒有身份的“黑戶”。 在隨后的十天里,我重溫二十年前辦出國時的種種夢魘。到派出所申請掛失證明和臨時居住登記就花了我兩天時間,跟那個城鄉接合處根本就沒處理過這類事情的工作人員委曲求全地解釋“溝通”;到加拿大大使館申請加急護照,可是發現在一家明明自稱“專業攝影”的攝影室里拍的照片卻不合要求,而當天就是星期五;周二一拿到護照就跑到北京市公安局進出境管理處申辦簽證,卻被要求必須持有相關證明才能加急,雖然回程機票就是一星期后。但沒人理睬你的申訴:回國本來不是為了丟護照和補簽證,本來是為了休息,為了走一走看一看。這個理由顯然不夠冠冕堂皇。
從出入境管理處大門走出來,看到街對面新建的堂皇的“雍和家園”小區,我忽然感到“家園”兩個字的虛偽。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奔跑著的躲避橫沖直撞的汽車的,有掛著一副無聊表情似乎永遠無所事事的,還有膽怯而茫然的外來打工者。在他們臉上我看到的是冷漠、匆忙和疲憊。而我的臉上同樣充滿不耐和怨恨,我對自己貿然來中國旅游的決定感到怨恨。我真的被國外的生活寵壞了。前些次來中國都是出公差或開會,被主辦方照顧安排得妥帖舒服。忘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這個國家你要時時刻刻提高警惕,把背包放在胸前,就像電視里公安告誡你的:不要相信陌生人……
那個周末,北京氣溫驟降,下起雨夾雪,寬廣的現代化馬路因沒人看到的下水道工程不過關竟然很快就泛起了洪水。我心灰意懶,幾乎要放棄與城中朋友的約會。而慧家的暖氣似有還無,據說這是第一次響應政府要求按需求而不是按時間供暖,提前一周,但物業因此也只做表面功夫。樓上人家在裝修,電鉆刺耳的聲音直入腦殼。出國二十載,我幾乎忘了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與不公,當它們兜頭向我襲來,我發現我毫無招架之功。
慧看出我的悲慘,她遞給我一本書,《禪的行囊》( Zen Baggage: a Pilgrimage to China) 。 比爾·波特(左二)和朋友斯蒂文·約翰遜在終南山
| 3 | 波特在二六年春天又一次踏上去中國旅行的路時,遇到的困難和干擾一定不比我少。因為他選擇的路途更偏僻、險峻。從北京開始,他的這次朝圣之旅是尋訪禪在中國的發源地,也就是最重要的六位祖師開創的道場。從大同的云岡,華嚴寺,到石家莊的大寮、柏林寺,從洛陽的空相寺到合肥的司空山,從黃梅的五祖寺、九江的金山寺到武漢的度門寺、岳陽的云門寺;最后終于廣東的南華寺和光孝寺。波特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路上有已被大多數人遺忘或根本就不知道的歷史和宗教風景。當中國沿海和現代國際化都市正一日千里地以高鐵速度發展的時候,他卻坐火車、長途汽車和出租車,有時甚至是摩的,深入到中國闊大縱深的腹地,那些鄉村集鎮,深山僻壤。
六十多歲的波特對這次旅途的敘述是平實而淡定的。他循著禪宗發展的路線,把眼見心見的風光不作評判,不加煽情,娓娓道來。盡管讀書的人可以很容易猜想到他旅途上的種種困頓:長途車的顛簸,氣候和地域的多變,輾轉于各種小地方的餐館酒店的疲憊,長途跋涉卻尋/物 /地不遇的失望,或甚至面對某些寺院里出家人的勢利與投機。在英文原著中,波特還有一段被當地公安拘捕的經歷。但對這一切,波特用一種意料之中的平常心來接受,似乎世界本該如此。他甚至時不時用幽默和自嘲,來有意識地創造發現生活里的快樂,以緩解旅途中的沉重和荒謬。比如講到因為長時間坐車引發背痛,他不得不去按摩,結果引發一場誤會時,他寫道,按摩后,加上按摩小姐的恭維,“我果然感到骨頭大輕”。還有,在途中聽說他第N次古根海姆基金的申請被拒后,寬慰自己,不就是“日子過得緊巴點么,不就是用好幾張信用卡拆東墻補西墻么,有什么呀,誰還沒過過窮日子啊”。這種不把自己當真,或說無我的境界,可能是波特學禪得出的一個心得。懷著這種態度,波特走完了一般人都為之卻步的禪宗之旅。
波特這次旅行,只帶了兩身衣服。所以每到一地,他就要立刻換洗身上的一套。而備用的一套不到萬不得已時絕不動用。有一次甚至因為衣服沒有及時干,他不得不穿上半濕的衣服用體溫烘干。對此他卻感到自然而然:“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學禪的。而生活方式越簡單,進入禪修之門也就越簡便。”
| 4 | 近些年來,外國人寫中國的書漸多漸風行。從基辛格的《論中國》( On China),到商人們人手一冊的《中國先生》( Mr. China)。其中有對中國深有理解的《甲骨文》( Oracle Bones),也有把中國看成一個令人垂涎的大市場的《十億顧客》( One Billion Customers: Lessons from Front Line of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連美國地產大亨唐納德·川普 ( Donald Trump) 都夸口說他可以不費力地一口氣推薦二十本關于中國的書。不過這些書大部分是關于眼下的中國,看得見的中國,表面上與世界其他地方越來越像的中國。
而波特卻追溯尋找一個不同的中國。在這個意義上,他在幫助中國人整理他們自己都忽略了的文化遺產,并把它們傳播向世界。就像當初他在臺灣翻譯寒山,翻譯達摩禪法,那是一種真正的惺惺相惜,一種建立在精神理解與需求上的認同。因為中國,或者更準確地說在那塊土地上產生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和態度幫助他找到了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也正因此,由波特來贊美中國文化才有說服力。因為當我們心浮氣躁,沒有耐心去發掘自己的遺產時,當這種遺產與當下的世態人心相距太遠時,也許只有一個跨越千山萬水的外來者,才能對此如獲至寶。波特在書中歡喜地說,“有人曾經向一位上師請教獲得證悟的方便法門。他給出的答案是:離開你自己的國家。做一個外國人可以使你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文化中習以為常或引以為傲的東西,并選擇一些新鮮的,不那么消磨意志的事物來搭建自己的生活。我選擇了中國古詩和佛經、烏龍茶,還有午睡,都是些明顯無害的東西。”
其實,在大力推廣中國文化,或換個新詞,研發國家“軟實力”的今天,有關部門真的可以從波特的人和書學到一些東西。換換幾十年說來說去已經讓人沒有感覺的大熊貓、孔子、旗袍,或飲食文化。“中國的僧人向西方傳法時,不注意變通。往往太執著于其固有的外在形式,所以對西方人無法產生吸引力。”禪吸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人,正像它吸引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一個道理,“吸引他們的不是什么意識形態,不是某種苦行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神奇的東西。吸引人們的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為道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集體平臺。”國人如果真的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驕傲,也許應該在現代世界日常生活中找到體現這些文化的平臺,而不是令其成為無所依托的空談。到國外旅游或定居的中國人,大聲喧嘩、哄搶奢侈品、炒高當地的房地產、裝窮冒領福利金,是否會捫心自問,這時傳播的是一種什么中國文化?
畢竟是多少年的積重難返,“”后連禪院都大興土木搞擴建。想的是如何與地方政府搞關系、要土地,如何發展旅游事業,如何結識有錢的香客,甚至如何“走向世界”。可能正因此,波特指出禪也有沉重的行囊。“行囊”可以指禪宗教義在這個崇尚文字和儀式的土壤上積累成的各種繁文縟節,也可以指當某種文化成了傳統,個中人因循守節,反而不解真義。
| 5 | 當我終于拿到護照和簽證,重新成為一個“有身份”的海外旅行者時,《禪的行囊》已令我愛不釋卷。每天臨睡前,當我抱著熱水袋,希望把白天的經歷放在腦后時,波特從容淡定卻又睿智幽默的敘述把我帶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我借著他的眼,他的平常心,看到二三線城市 “國際”酒店的虛張聲勢,看到鄉鎮百姓脫貧致富的急切匆忙,看到雙峰山中隱居道人的恬淡富足,看到詩圣杜甫墓冢前的冷落荒涼。這些風景讓我開始忘記自己的那些渺小的不平和怨憤,同時給我同情心看到中國生活中的另一面:在世貿百貨旁的星巴克,一位萍水相逢的海歸,用自己的電腦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幫我把一份緊急文件電郵給大使館;老同學接到我求援的電郵,當天果斷從上海給我開了一個“證明”,使我及時辦理了加急簽證;好友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還擠出時間開車陪我跑派出所;每天從外面疲憊歸來,慧和她的先生用香甜的南瓜粥和他們菜園里收獲的瓜果蔬菜溫暖我;最后一次去出入境管理處,當那個曾經一臉不耐的辦事員突然在上司的指示下改變態度,有效率地辦完事,悄聲地讓我給他們寫一封表揚信時,我已經能夠以旁觀者的立場欣賞其中的黑色幽默。是的,我們改變不了生活,可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生活的態度。這樣我們能看到生活是多么豐富,多么有“人情味”。
我帶著這本書去了成都。成都的酒店套間,墻上掛著一個偌大的平面電視。里面有三四十個頻道。第一個晚上,當我終于一個人坐下來,無意識地拿起遙控器。從央視里代表們的發言,到成都衛視的娛樂八卦,我卻找不到本來希冀的休息。虛假,空洞,喧囂,浮躁,欲望的塵埃紛紛擾擾。于是在成都的四天里,《禪的行囊》繼續成為我每晚的功課,它把我這次尋找感官滿足的外在的旅行變成了一次內心的旅行。
禪修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靜慮,也就是修心,時時停下來,找一個呼吸的空間,反思我們匆忙的生活。在波特的筆下,六世佛祖選擇與塵世保持距離的深山禪寺正體現了這種精神。一方面,自給自足的山居生活體現了生活禪的基本信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另一方面,它為修心提供了可能。“大廈之才,本出幽谷,不向人間有也,以遠離人故,不被刀斧損斫。一一長成大物,后乃堪為棟梁之用。故知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弘忍《楞伽師資記》)
對大多數人來說,出家或進山禪修也許只能是個奢望,但如果能有意識地在生命的某些時刻,從日常的軌跡里脫離出來,保持一個距離, 我們可能對自己的匆忙旅途會有個更清晰的認識。
| 6 | 結構上看,《禪的行囊》效法自然,按時序講述一個行者從春到夏從北到南的旅行路程。行云流水,渾然天成。但是全書讀到最后,卻恍悟波特穿插點綴在旅行敘述中的那些若有若無的有關他早年生活的回憶并不是閑來之筆,而是一條暗線。他憎恨戰爭,紀律,曾經從軍隊里開小差,他誤打誤撞學了漢語,卻借著它發現了宿命中的旅途。他曾在臺灣的寺院中隱居尋求解脫,但到老依然留戀南瓜餅的甜美和烏龍茶的芳香。原來《禪的行囊》不只是記錄一次朝圣溯源的禪道之旅,對波特來說,這也是一次逆時光而上的尋找生命意義的旅行。
最后一章最明白不過地點出這個主題。年老的波特在旅途的盡頭回憶起許多年前的那次遠行:那年他身上揣著十三美元和一本護照,在洛杉磯伯班克機場動身去臺北。被生活打得一敗涂地的父親意外地來送行,還塞給他二百塊錢。而此時年輕躍躍欲試的波特想著不久前邂逅的那個流浪漢,以及他們那番關于人生究竟怎么過的對話。那是這一切的開始。
在對先賢行蹤的尋找中,在與諸位佛祖的對話中,這本書何嘗不是波特的自我發現之旅。畢竟在日暮時分,我們都要面對一個為什么到這個世界上走一遭的問題,一個我們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的問題。
波特旅行到九江時聽到一位美國朋友自殺的噩耗。當年他們一起在臺灣做文化廣播節目時還年輕,一起喝啤酒,聽Miles Davis的歌。朋友的遺言只有三句話,“沒工作,沒錢,沒希望”。對此波特用他的禪之旅告訴我們,對抗這些人生注定的挫折、失望、孤獨、衰老,最終不是向外的擴展征服,積累更多的錢,財物或對更高的權力職位的占有,而是內心的覺悟。這種覺悟是建立在對簡單卻真誠的人生的欣賞之中,也建立在對這些人生經歷的不斷反思之上:“已經有愛,為何還不知足?”
| 7 | 帶著深深的感激之心,在離開中國的那天早上,我合上了書。
作者:趙磊,東,張三奇,同麗萍,吳寅
【關鍵詞】 頭孢克肟
【Abstract】 AIM: To compare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domestic and imported Cefixime capsule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o study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ine. METHODS: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mg domestic and imported Cefixime capsules was given to 12 healthy volunteers in a randomized twoperiod crossover stud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efixime in serum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method.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AUC, ρmax and Tmax) were analyzed by two simultaneous onesided t test.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s of domestic and imported Cefixime capsules conformed to the onecompartment open model with firstorder absorption. The AUC (0~24 h), ρmax and Tmax of domestic and imported Cefixime capsules were (25.88±3.75 )and ( 24.67±4.30)mg?h-1?L-1,(2.97±0.54)and(2.83±0.55)mg?L-1, and (3.39±0.50)and(3.33±0.48)h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domestic Cefixime capsules was 104.9%. CONCLUSION: Both domestic and imported Cefixime capsules are of the same bioequivalence in healthy volunteers.
【Keywords】 cefixime; pharmacokinetics; bioequivalence; HPLC
【摘要】 目的: 比較國產和進口頭孢克肟膠囊在健康人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及相對生物等效性,確保臨床用藥質量. 方法: 采用標準二階段交叉設計自身對照試驗法,12名男性健康志愿受試者分別口服單劑量兩種頭孢克肟膠囊,用RPHPLC法測定血清中頭孢克肟的濃度,以雙向單側檢驗統計法比較2種頭孢克肟膠囊之間的差異. 結果: 國產和進口頭孢克肟膠囊在健康志愿者體內的藥時曲線均符合血管外給藥一室開放模型,其主要的藥代動力學參數Tmax分別為(3.39±0.50)和(3.33±0.48)h,ρmax、AUC (0~24 h)分別為:(2.97±0.54)和(2.83±0.55) mg?L-1;(25.88±3.75)和(24.67±4.30)(mg?h-1?L-1),藥動學參數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國產膠囊對進口膠囊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04.9%. 結論: 兩種頭孢克肟膠囊在健康志愿者體內具有生物等效性.
【關鍵詞】 頭孢克肟;藥代動力學;生物等效性;高效液相色譜法
0引言
頭孢克肟(cefixime, CFX)為第三代口服頭孢菌素,具有廣譜、高效、血藥濃度高而持久等特點,半衰期大于頭孢克洛和頭孢羥氨芐. 對β內酰胺酶穩定,其抗菌力與注射用頭孢類抗生素相似. 因其臨床療效高、用藥量小、藥物不良反應低,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為保證藥品質量及臨床療效,把好我院臨床合理用藥關[1-6],使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經濟,我們采用二階段交叉、隨機、自身對照的方法,比較了國產和進口頭孢克肟膠囊在健康受試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過程,并對兩個制劑的相對生物等效性做出評價,旨在為臨床用藥質量分析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儀器:LC10AVP高效液相色譜系統(Shimadzu, Japan),含兩臺LC10Atvp型泵;7725型進樣閥(配100 μL定量環);SPD10Avp紫外可見光檢測器;CTO10Asvp柱箱;Classvp 5.032色譜工作站. Discovery C18不銹鋼分析色譜柱(250.0 mm×4.6 mm,5 μm),SepPak C18固相萃取小柱(Waters). 試藥:受試品(國產)頭孢克肟膠囊由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生產(批號01100112,100 mg/粒),參比品(進口)頭孢克肟膠囊由日本藤澤藥品工業株式會社生產(批號6815K,100 mg/粒). 頭孢克肟標準品由日本藤澤藥品工業株式會社提供(含量99.7%). 乙腈、甲醇為色譜級,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1.2方法
1.2.1色譜條件Discovery C18不銹鋼分析色譜柱;流動相為:50 mmol?L-1磷酸鹽緩沖液(pH=2.5):乙腈=85∶15,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為286 nm.
1.2.2血清樣品測定方法取樣品血清1.0 mL 于尖底試管中,加入磷酸緩沖液(50 mmol?L-1, pH=2.5) 1.0 mL,漩渦混合1 min,充分混勻后注入固相萃取小柱(SepPak C18 ,預先以2 mL的甲醇活化,并以2 mL 50 mmol?L-1, pH=2.5的磷酸緩沖液沖洗),先用2 mL 50 mmol?L-1, pH=2.5磷酸緩沖液洗去水溶性雜質,再用3 mL甲醇洗脫藥物,將甲醇洗脫液置50℃水浴中,以氮氣吹干,殘渣以0.5 mL流動相定容,進樣100 μL進行HPLC分析. Classvp 5.032色譜工作站自動計算并打印頭孢克肟的色譜峰面積,將峰面積代入標準曲線方程,求出頭孢克肟的血清濃度.
1.2.3標準曲線的制備取空白混合人血清1.0 mL共7份,分置于試管中,分別加入適量頭孢克肟標準液,使血清中頭孢克肟濃度依次分別為0.1, 0.2, 0.4, 0.8, 1.6, 3.2和4.0 mg?L-1,按上述血清樣品測定方法操作,以頭孢克肟血清濃度ρ(mg?L-1)對頭孢克肟的色譜峰面積A作線性回歸,得標準曲線方程為:ρ=9.4519×10-6 A0.0121 (r=0.999, n=6).
1.2.4回收率取空白血漿3份,加入適量的頭孢克肟標準液,分別配制成低、中、高3個濃度的頭孢克肟樣品(0.12, 0.80和2.80 mg?L-1),按本方法分別各測定含量6次,以實測值與理論值之比計算回收率,結果分別為:(96.39±2.28)%, (97.52±1.79)%和(95.70±2.17)%.
1.2.5精密度取空白血漿3份,加入適量頭孢克肟標準液,配制成低、中、高3個濃度的頭孢克肟樣品(0.12, 0.80和2.80 mg?L-1),在1 d內按本方法重復測定6次,求得日內RSD分別為:2.97, 1.98和2.14%. 在6 d內每日配制低、中、高3個濃度的頭孢克肟(0.12, 0.80和2.80 mg?L-1)樣品各1份,并于配制當日以本方法測定結果,求得日間RSD分別為:3.66, 2.55和2.26%.
1.2.6受試者及實驗方案12名男性健康受試者,均為漢族,年齡(25.2±3.0)歲,體質量(62.9±5.4) kg,身長(170±3) cm;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等指標均正常,受試者實驗前2 wk及實驗期間未用過其他任何藥物,無藥物過敏史,實驗期間禁煙、酒及含藥物、乙醇的飲料等,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實驗采用標準二階段交叉設計自身對照法,將12名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人,分別單劑量口服兩種制劑200 mg,經1 wk清洗期后,實驗兩組再交叉服用. 每次服藥前晚禁食12 h,于實驗當日晨空腹用250 mL溫開水吞服藥物,服藥后4 h進統一標準午餐. 受試者分別于服藥前及服藥后0.5, 1, 2, 3, 4, 5, 6, 8, 12, 16和24 h分別靜脈采血5 mL,置無菌干燥試管中,離心分離出血清后密封置-20℃冰箱中保存至測定.
1.2.7數據分析處理12名健康受試者的血藥濃度時間原始數據用中國藥理學會編制的實用藥代動力學計算程序3P87處理,求算藥代動力學參數. 以梯形法求算AUC,Tmax和ρmax均采用實測值,用孫瑞元等編制的NDST21W統計學軟件,將兩種制劑中頭孢克肟的AUC(0~24 h)、AUC(0inf)、 ρmax和Tmax進行配對雙單側t檢驗(AUC和ρmax先經對數轉換),進行生物等效性評價.
2結果
2.1色譜行為在本色譜條件下,頭孢克肟的保留時間為 6.115 min,頭孢克肟與血清中內源性雜質可達基線完全分離,確保分析的專一性(Fig 1).
圖1頭孢克肟色譜圖(略)
Fig 1Chromatograms of Cefixime. (略)
A:Cefixime standard;B: blank serum;C: Sample after oral dose of 200 mg Cefixime Capsules, tR CFX=6.115 min
2.2血藥濃度測定用HPLC法測定12名受試者口服兩種頭孢克肟膠囊后不同時間血清中的頭孢克肟濃度,口服受試品(國產)與口服參比品(進口)頭孢克肟膠囊中頭孢克肟的達峰時間基本一致(以實測值相比), 頭孢克肟濃度時間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兩種制劑的血藥濃度值及個體間血藥濃度值存在一定的差異(Fig 2).
: domestic; : imported.
圖2健康志愿者口服200 mg頭孢克肟膠囊后血清中頭孢克肟的藥時曲線(略)
Fig 2Cefixime concentration in serum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 mg cefixime capsules(略)
2.3藥動學研究結果表明:兩種制劑在健康志愿者體內的處置均符合口服一級吸收一室開放模型(Tab 1).
表112名健康志愿者口服200 mg頭孢克肟膠囊后藥代動力學參數(略)
Tab 1Cefixime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after a single oral dose of 200mg cefixime capsules(略)
2.4生物等效性分析將兩種頭孢克肟膠囊梯形法計算的AUC(0~24 h)、AUC(0inf)及實測的ρmax, Tmax進行配對雙單側t檢驗(AUC和ρmax先經對數轉換),兩種頭孢克肟膠囊的以上各參數間均有顯著意義(P>0.05). 以進口頭孢克肟膠囊為參比制劑,以國產頭孢克肟膠囊為受試制劑,求得國產頭孢克肟膠囊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04.9% . 結果表明,兩種制劑具有生物等效性.
轉貼于
3討論
頭孢克肟體內血清濃度測定的HPLC方法國內外均有報道[7],由于頭孢克肟極性較強,在有機溶劑中溶解度小等特性,決定了去除頭孢克肟血清樣品中蛋白時難以用有機溶劑萃取的方法來完成. 本實驗參考文獻的方法,經比較有機溶劑(甲醇、乙腈等)沉淀蛋白和固相小柱萃取的方法,結果顯示后者不但去除蛋白效果好,并且可更好的富集、純化血清中的頭孢克肟,提高HPLC的檢測能力,更適合于測定濃度較低的頭孢克肟血清樣品,因此本實驗我們采用SPE固相小柱萃取的方法提取血清中頭孢克肟. 其方法簡單,回收率高,特異性好,靈敏度高,且測定時血清雜質干擾少,具有較高的分離度.
12名健康受試者交叉口服200 mg頭孢克肟膠囊的主要藥動學參數顯示,兩種制劑在正常人體內的處置均符合血管外給藥一室開放模型,與國內外的文獻報道基本一致[8-11]. 但兩種頭孢克肟膠囊的經時血藥濃度和藥動學參數在不同受試者間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提示臨床用藥應采取個體化給藥,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比較兩種頭孢克肟膠囊中Tmax, ρmax和AUC,國產頭孢克肟膠囊均較進口頭孢克肟膠囊中略高,分別為:(3.39±0.50)和(3.33±0.48) h;(2.97±0.54)和(2.83±0.55) mg?L-1;(25.88±3.75)和(24.67±4.30) mg?h-1?L-1,但各參數之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國產頭孢克肟膠囊相對于進口頭孢克肟膠囊的生物利用度為104.9%,表明兩種制劑在人體內具有生物等效性,可作為進口藥的替代品. 本研究中12名受試者在實驗期間均未發生任何藥物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Zhao L, Wen AD, Jiang YP, Zhang SQ, Fan YX. Relative bioeffects of gemfibrozil capsule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1;22(18):1689-1691.
[2] Wen AD, Zhao L, Zhang SQ, Jiang YP, Fan YX, Yang ZF. Relative bioequivalence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moxicillin ?clavulanic acid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1;22(19):1805-1808.
[3] Wen AD, Huang X, Jiang YP, Mei QB, Zhao L, Zhang L. Blood stasi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ears relation with digoxi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1;22(7):631-634.
[4] Zhao JX, Wang WZ, Song WL, Luo NN, Chen XL, Xu JL. Effect of internal nutrition on the FK506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after small intestine transplantation [J]. Disi Junyi Daxue Xuebao (J Fourth Mil Med Univ) , 2000;21(6):779-781.
[5] Wen AD, Wang WZ, Zhao L, Jiang YP, Fan YX.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FK506 in the recipient of the first case livingrelated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in china [J]. Zhonghua Qiguan Yizhi Zazhi (Chin J Organ Transplant), 2001;22(3) :189-190.
[6] Wen AD, Zhao L, Zhang SQ, Yang ZF, Jiang YP. Assessment of bioavail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glipizide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Zhongguo Yiyuan Yaoxue Zazhi (Chin Hosp Pharm J), 2001;21(9):515-517.
[7] Liu QS, Dai Q, Ma WX, Lin C, Tang XZ. HPLC determination of cefixime in biological samples with solid phase extraclion [J]. Yaowu Fenxi Zazhi (Chin J pharm Analys ), 1998;18(1):33-36.
[8] Carsenti EH, Farinotti R, Durant J, Roger PM, Salvador F, Bernard E, Rouveix B, Dellamonica P.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killing rates in serum of volunteers receiving amoxicillin, cefadroxil or cefixime alone or associated with niflumic acid or paracetamol [J]. Eur J Drug Metab Pharmacokinet,1998; 23(3): 357-366.
[9] Nix DE, Symonds WT, Hyatt JM, Wilton JH, Teal MA, Reidenberg P, Affrime MB.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ceftibuten, cefixime, cefaclor, and cefuroxime axetil in healthy volunteers [J]. Pharmacotherapy, 1997;17(1) :121-125.
此時,甜美的播音員告知我們,可以開始檢票。我背起行囊,踏上熟悉的回鄉路。晚上,西安在飛舞的雪花和璀璨的燈光映襯下,分外妖嬈。可惜,我只是一個過客,無暇欣賞這如此美景,心中只有令我魂牽夢繞的老家,因為那里有父親的聲聲呼喚和母親的殷殷期盼。
路,仍舊是記憶中的盤山公路,像一條銀蛇,彎彎曲曲趴在黃土高原之上。不同的是,這次回鄉,路面被推土機啃得啃啃哇哇,我躺在車上猶如空中曼舞,上下顛的胃里難受。雖然如此,可還是不能阻止游子回家的腳步。車子一步步靠近家鄉,心兒也一步步靠近父母。看著熟悉的果園,我給父親發了個短信,讓他過半小時后來接我。
眼瞅著就要看見老父親,客車前面卻突然閃出幾輛轎車,本以為是人民公仆在夜里堅守崗位,嚴查超載,可我還未來得及思考,一塊石頭就朝客車砸來,巷道里全是飛濺的玻璃碎片。我趕緊起來,推了推熟睡的女友,將她從上鋪接下來,安置在自己身后,也許這是男人的本能反應,生怕飛舞的玻璃傷到女友。騷亂平息之后,司機才告知我們,剛才那幫人是當地混混,車牌讓他們卸走了,車子一時半刻不能走,要等當地公安調查,聲音傳出之后,車里再次騷亂,怨罵聲四起,過了一會兒,感性的人們開始變得理性,都各自躺回座位上。
窗外的風雪像一群妖怪鬼怪,對我們這些送上門的食物,早已是垂涎三尺。冷風看見客車的玻璃碎了,便帶著雪花鉆進來,纏著我們跑來跑去,帶走我們的熱量。女友在它們的奔跑中有點抵御不住,身子開始冷的顫抖。我忙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她披上,她說不冷,可我們彼此早已心知對方的想法,我隨口說,“沒事,你穿吧,我不冷。我從小在北方長大,早已適應了這種環境。”
安靜下來的乘客,紛紛掏出手機給家里報信,我也拿起手機,給父親發了個短信,告訴他,路上車子出了點事,暫時不能走,天亮差不多回來,讓他和母親先睡。發完短信,我蜷縮在床鋪上,望著外面的雪花,思緒隨白雪到處飄到,腦袋里閃爍著兒時父親在雪中守候我的情景。自從來到南方,我再也沒有靜靜地躺著,看過雪花,這也許是上天給我一次安排,讓漂泊游子放下手中的工作,常回家看看。
2小時過后,迎面開來一輛客車,司機喊著讓我們拿行囊上車。我先讓女友上去,然后把行囊搬過來裝倉,等所有乘客再次安靜下來,車子也再次向家鄉進發。此時,整個山川河谷一片漆黑,唯有車子暗淡的燈光閃爍。雪在黑漆漆的夜晚,顯得有些孤單。車窗飄進來一絲絲涼風,讓我嗅到了那熟悉鄉味,我快速整理好行囊,讓司機將我們放到十字路口。
夜,像一頭雄獅,用它那血盆大口將我們吞噬,讓我什么也看不到,只能聽到遠處零星的狗叫。我打開手機,借著微弱的光線,拉起箱子一步步向家靠近,這時感覺身后有人跟蹤,心里一陣害怕,心想是否遇到了鬼。凌晨1點鐘,路口那有人活動,我越想越怕,于是抱起箱子,帶著女友快跑,可后面的腳步越來越近。正當我要絕望時,一句熟悉而有磁性的聲音傳來,你是亞博不?父親,那是父親的聲音,一輩子也難以忘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