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地安全教育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對策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數以千萬計的農民涌入城市打工、經商,然而在大量農民外出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大部分農民工子女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伴隨父母進城,只能留在原籍入學接受教育,這部分兒童被稱為留守兒童。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6102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這個龐大的兒童群體的成長狀態直接影響著未來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親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無法取代的教育方式,親子教育的缺失阻礙了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并使其心理問題發生的幾率增加。父母榜樣行為的缺失,父母對孩子監控機制的弱化,使留守兒童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關愛和情感支持,他們需要獨自面對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1]而且大多數監護人認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孩子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
1.2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通常感覺不到家庭所帶來的溫暖和安全感,內心缺少對親情的信任、理解,長此以往也許會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們長大成人后,也許會不自覺地遵行這樣的原則對待他們的下一代。。
1.3家庭的安全教育“真空”。相關調查顯示,有56%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并采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時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顧不過來。[2]由于監護人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導致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存在較大的安全教育隱患。暑假是留守兒童安全事故多發期,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發生。但是大多數的父母或監護人沒有給孩子普及過安全知識。
1.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遠在他鄉,無法及時地滿足他們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們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現出孤僻、內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際交往能力也往往較差。表現出社會交往行為退縮,孤僻不合群。隔代撫養留守兒童的祖輩,其教養態度往往是保護溺愛的,很容易造成兒童的任性、孤僻、攻擊、膽怯等個性特征。[3]
2.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需要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合力來進行緩解和彌補,具體對策如下:
2.1家庭方面
2.1.1家長要從多角度關心留守兒童。家長要從多角度關心留守兒童。不僅是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轉變教育觀念,要切實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成長。可以在家長與孩子之間開展“親情信”、“親情熱線”等活動,為親子溝通提供方便。
2.1.2重構良好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對個人的成長影響很大。米德將隔代教育稱為后象征文化,這種文化的傳播方式的突出特點是對過去的“復制”,監護人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忽視了社會變化對后代教育的要求,有的老人由于不識字,無法從書籍或報刊上了解各種教育方法。因此,應該有針對性的開展留守兒童的家長培訓,重構良好的家庭文化。
2.1.3監護人樹立正確的教育方式。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的粗野蠻橫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會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緒與監護人作對。或者有些監護人對孩子監護不力,孩子犯了錯誤怕傷孩子感情,輕描淡寫說兩句完事。長此以往,放縱孩子,最后導致無法管教。
所以,這兩種方式都是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2學校方面
3.2.1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心理檔案。學校針對留守兒童開通“心理輔導熱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問題。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為留守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將這部分孩子家庭狀況、父母親務工地等情況進行詳盡記載,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
3.2.2組建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在朋輩小組的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快樂,交流困惑。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沖淡其對父母的思念和孤獨感,而且,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使朋輩輔導小組成為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徑。
3.3政府方面
3.3.1打破城鄉壁壘,改革戶籍、教育制度。現行的戶籍制度造成了城鄉壁壘,擴大了城鄉差別,限制了城鄉資源的互動,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孩子不得不交由父母或親戚照管。所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戶籍和教育制度、就業及社會保障等體制入手,加大破除城鄉壁壘的步伐,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3.3.2興辦農村鄉鎮企業,讓農民“離土不離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把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共同進步的重要手段。鼓勵農民返鄉創業,施行降低農民貸款門檻、減免稅收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
3.3.3建議留守兒童密集地區仿照“四老學校”模式。政府在留守兒童密集的地區,可仿照“四老學校”模式開辦針對監護人的學校或講座,扭轉監護人“只監護、無教育”的狀況。
例如:河南省“四老學校”目前已達2930多所.這些特殊的學校通過開展多種教育活動,不僅提高了家長素質,也促進了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據介紹,河南省創辦“四老”家長學校村的留守兒童優良率均達90%以上。
總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緊密配合,同時,要通過媒體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力度,喚起社會各界人事以及企業的關注。形成人人都來關心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家庭教育,真正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王坤,鄭曉邊.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基于湖北省11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