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舍生取義的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本文圍繞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理論,結合云南省曲靖市區域創新等方面的成功實踐,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構建了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的總體模型,并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四大集成創新子系統(區域宏微觀科技管理集成子系統;區域農業創新集成子系統;區域民營企業創新集成子系統;工業創新集成子系統)是建立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支撐。然后通過理論歸納,將支撐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四大創新集成體系進行了邏輯化、系統化、模式化的提升,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各集成體系運行的對策措施,使該體系的建設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0引言
當代經濟出現的信息化、知識化、全球化和區域化等特征,使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此新的時代背景中,區域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區域經濟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和區域經濟參與競爭優勢的重要標志,而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已經成為各區域實現新世紀快速發展的戰略選擇。因此,深入研究和認識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對于加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指導地方技術創新工作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以云南省曲靖市為考察對象,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理論作一探討。
1.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高校數量小,科技實力不足,創新人才資源少曲靖市基本,全日制學校中有師范學院1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中專7所、高完中52所、初級中學203所、完全小學1887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2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幼兒園328所、教師進修學校9所。與其他省份相比,科教實力不足,這嚴重制約了曲靖市知識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區域創新系統需要的創新人才總量不足。另外,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環保產業、新能源技術等高技術領域的人才緊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復合型人才缺乏。同時,人才結構不合理也影響了專利類創新成果產出指標的提高,許多科研成果是科技人員為職稱評定而作,完全脫離市場需求。
1.2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環境不完善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離不開創新環境的支持,目前曲靖市創新環境的建設還不完善,具體表現為:①區域創新的文化環境和氛圍還不濃厚,近年來,曲靖市大力發展區域創新體系,但曲靖區域創新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精神尚未被普遍接受,創新要素各方未能在合作創新上達成共識。②區域創新系統的政策支持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政府科技管理的‘’部門分割”還存在,全市科技資源配置分散、重復和浪費,不能形成科技合力,難以開展科技攻關。科技局和其他承擔科技管理的相關部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在創新活動組織、創新資源配置和創新制度建設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協同機制,難以達到綜合集成的效果。政府對科技創新管理的職能定位不夠明確,計劃管理痕跡較重,行政直接管理、控制、千預過多,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關系尚未建立。
1.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創新主體地位未完全確立企業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執行主體”,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導力量,在區域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些大中型企業對創新的動力不強,一些規模較大的私企或者出于發展時期,或者由于所有者或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素質和長遠的眼光而沒有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從而失去對創新的動力。企業在創新投入方面沒有起到主導作用。這些企業多數還沒有建立起研究與開發機構,企業的科技人員素質不高,即使是已建立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其整體開發能力與專業化的科研院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其中仍有部門不能有效進行技術開發,重要靠從國外引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差,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開發不夠。由于企業的知識基礎與技術能力有限,阻礙企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導致一些企業深陷夕陽產業而無法自拔,失去持續發展能力。
2曲靖市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建議
2.1完善創新環境,為區域創新提供有力保障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不僅來自于企業和研究機構內在活力的增加,更來自于良好的創新環境,包括科研、科研活動、科技產業化保障等基礎設施的硬環境,也包括制度、社會文化、法規政策環境等方面的軟環境,以及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社會環境。培育和建設完善的創新環境,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把地區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局部優化的產業化環境。
一、傳統文化缺失嚴重
(一)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缺失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回顧歷史,從先秦的諸子百家對修身治國、立身行事、倡導人格修養等十分詳備成熟的理論,到儒、道、釋多種思想潛移默化,到唐詩、宋詞、元曲的各個流派,再到,曾經輝煌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斷流了。這種斷流,在我們正要和將要繼承發揚文明的下一代——學生身上表現的更為突出,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
為了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筆者就近選取了洛川縣舊縣鎮和永鄉鄉的部分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下面是調查統計及結果(見下表)。
調查結果可以顯示出來,學生喜歡的僅有春節和元宵節的熱鬧和其樂融融。不知道歷史遺址的大有人在,對民間藝術的漠然,對文學名著、傳統經典更是知之了了,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憂心忡忡。在我們生活方式不斷西化的同時,在西方文化不斷滲透的過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逐漸的被淡忘甚至遺棄,很難想象,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的后代還能聽到、看到多少我們這些輝煌燦爛的文明。
(二)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缺失
從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到高考制度恢復,再到前些年的應試教育,今天的素質教育,因為衡量學生成才的標準表面在不斷變化,然而究其實質,發生的變化微乎其微。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考試的壓力,不得不重點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說是越來越被淡化了。從此“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退出了我們的啟蒙教育課堂,青少年語文教育的面貌大為改觀。語文課本一度在厚古薄今的文化思潮影響下,古漢語的篇幅屈指可數,語文課變成了一堆夾纏不清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文不是議論文就是說明文、記敘文,結構無比清楚,學生寫來,不過是一種陳詞八股而已,至于儒家經典,即使拿在手中,也是不知所云。
二、對傳統文化缺失的反思
(一)歷史方面的因素
中國文化注重文以載道。二十世紀初期的雖然使文學走入平民間,使白話文成為當時乃至今后的主流,但無疑也給了傳統文化致命的一刀,它割斷了文言文,也割斷了文言文所蘊涵的哲學思想、文藝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哲學,孟子“舍生取義”的生死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開闊蒼涼,“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潔,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對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當前教育體制的因素
中國傳統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的“太上皇”,雖幾經波折,仍能夠穩坐“寶座”。擔負民族興亡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興亡在于教育。我們一面喊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語文乃百科之母”,但一面又對“重理輕文”束手無策。很多人在學生時期成為學習的奴隸、成績的奴隸,畢業以后,更是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洞察、對自我價值的定位,有人說,我們是用培養少數天才的方法去殘害絕大多數的學生。那么,我們就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中缺乏什么?那就是人文性!整個社會缺乏人文氣息、缺乏人文關懷。而這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比比皆是。相反,我們很多人幾乎一輩子都不用的英語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卻在不斷提高,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不斷流失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三、應對策略
(一)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
“近朱者赤”,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為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在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學到新知識、新學問,獲得審美感受,體現人文氣息的校園,更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可以通過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建筑、人物雕塑等,還可以利用宣傳欄、板報等。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為。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就學科而言,語文課是最有可能融合傳統文化的學科,可以通過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革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又能培養他們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可以結合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推薦經典的、民族的、優秀的視聽材料,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多民族、多國家的多元文化,使學生在比較撞擊中逐漸培養獨力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與先哲們進行精神對話、心靈溝通。